實驗室管理相關標準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實驗室管理相關標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實驗室管理相關標準

篇1

關鍵詞 物流管理 助理物流師 課程體系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A

一、物流產業的發展現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快,物流產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新興的產業部門,已經成為整合經濟資源和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2009年3月10日 國務院頒布《關于印發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通知》,明確了物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產業納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的綱要。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在行業逐步成熟的前提下,社會對物流行業的整體需求持續增長,但目前,掌握現代物流實操管理技術的實用性人才的短缺制約著物流業的發展。

二、助理物流師職業標準對目前物流管理課程體系的要求

職業資格證書是表明持證人具有從事某一職業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它是持證人求職、任職的資格憑證,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的主要依據。物流專業助理物流師職業資格證書的推行有利于保證物流人才培養的質量,使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與就業市場接軌,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職業素質與就業競爭能力。助理物流師職業資格證書的深入實施,對物流專業高職高專教育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于推進職業院校的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筆者所在學院從推行助理物流師職業資格證書工作以來雖取得了較大的成果,但仍存在著常規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證培訓雙軌制、課程體系學科化、教學模式傳統化、考核評價單一性等問題。為了適應我國物流行業業態變化快、管理模式和技術創新速度快的現實,據調查,我國現有的政府機構或部門,以及大中型企業經濟貿易部門共需要400多萬物流管理人才。從市場供求情況看,目前我國從事物流管理的高技能人才不足萬人,其中有管理經驗、接受過系統理論教育、擁有資格證書者甚少。社會和用人單位對物流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職院校不僅是加強理論或體系的學習,而且還注重案例和實際操作的培養。即如何去操作,如何才能勝任工作,遇到問題怎么處理等等。而目前,物流管理課程與職業資格標準要求存在脫軌,難以從本質上突出高職教育的最顯著的特征,需要進行根本性改革,使學生既要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又要讓學生獲得能適應社會變化的學習能力。

目前,常規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證培訓雙軌制、課程體系學科化、教學模式傳統化、考核評價單一性等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根據職業型人才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改革和調整,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創新。

三、物流管理課程具體改革思路

本文系統分析與助理物流師職業標準相銜接的物流管理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對與助理物流師職業標準相銜接的物流管理課程體系改革進入深入分析與研究,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出具體方案:

(一)與助理物流師職業標準相銜接的理論課程體系改革。

根據職業資格證書考試的要求,調整課程結構,增加助理物流師職業資格考試要求的知識點,加強職業技能訓練;將職業資格標準中要求的知識與技能,融入到相關知識點中;將職業資格證書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并將助理物流師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要求的三大模塊穿插到教學計劃中。要運用案例教學分組進行討論,把學生帶入到虛擬的場景中去分析,在引導下讓學生充分剖析案例,自己發現可運用的知識點進行思考、討論、總結,培養學生進行物流業務分析、物流系統處理,物流管理理念和協作精神等能力,適用不同物流崗位的需要。

(二)與助理物流師職業標準相銜接的實踐課程體系改革。

物流管理實踐性課程體系的設置標準應與助理物流師職業資格認證相一致,在內容安排和實踐考核方式上,應為學生獲得證書提供方便。在各知識點學習完畢后,組織助理物流師職業資格證書模擬考試,將所有知識點進行融會貫通,為學生順利通過資格考試做好準備工作。

(三)與助理物流師職業標準相銜接的項目驅動型課程體系改革。

在實踐引領理論知識學習的思想指導下,對教學項目進行分析,把 3 個項目安排到各個學期中 總體上是以子項目為單位形成學習單元(課程),最終形成與國家職業標準相銜接的課程體系。

(作者: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教研室,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產業組織與產業創新)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設計思路;設計原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laboratory as part of the project quality supervision, plays a important role.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business, how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st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project, how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quality test laboratories, to reduce the cumbersome process become needs of research.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urpose is guaranteed t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laboratory quality system normal operation conditions,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link, improve efficienc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laboratory quality system information demand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scope of needs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testing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idea and principl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laboratory for quality system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mand analysis; Design train of thought; Design principles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我國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數量眾多,每個實驗室的情況都不一樣,技術條件和人員素質的差異很大,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研究的需求分析要從實驗室本身的具體情況出發,選擇合適實驗室層次的質量體系信息化方向,并針對這個目的進行分析。

1.需求分析方法

(1)資料分析

針對現有資料進行收集,包括:日常工作經驗、依據標準、參考標準、參考成型軟件模式、相關技術論文和資料,并且進行相關資料的整理,總結相關重要功能。

(2)實例參考

對已經在使用的實驗室質量管理信息系統進行調查,記錄優劣處,作為信息化研究的實踐基礎。

(3)訪談

針對特定實驗室進行相關人員的訪談,了解各層次的使用者有什么需求,了解實驗室客戶、行政主管部門、認證認可組織和評審專家等各方面的需求。

(4)調查問卷

制定相關問卷,大范圍進行發放,并回收,作為功能方案選擇重要依據。

(5)實踐總結

通過對完成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系統的使用,進行評價改進分析。

2.需求分析范圍

首先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需要滿足國家法律法規,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必須依據《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通過計量認證,還必須執行地方規章制度和省市行業管理辦法,以浙江省為例,必須執行《浙江省檢驗機構管理條例》和《浙江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實施辦法》,根據《浙江省建設工程質量檢驗機構資質標準》通過建設廳的資質評審。我們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需求分析必須滿足上述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要求,這其中的需求分析需要針對《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條款逐個分析,將《浙江省建設工程質量檢驗機構資質標準》融入到項目設置中。國家實驗室認可和檢查機構認可是自愿性認可,但是它是國際互認的標準,具有國際公認性,對于高要求的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來說也需要將認可標準加入到需求分析的范圍之中,融入到信息化建設中去。

需求分析很大程度上是針對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組織本身開展的,分析組織結構,包括員工結構、崗位結構等;分析組織質量管理工作中具體流程中的“人”(操作者)、“機”(機器設備)、“料”(材料樣品)、“法”(方法標準)、“環”(試驗環境)、“測”(品質檢驗)的管理;分析組織申報認證認可的具體環節;分析使組織不斷質量改進的PDCA環等。

需求分析需要對組織中各個層次的個人操作關節進行分析,對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相關的各個崗位進行個性化分析,分析實驗室質量管理環節和崗位相關的功能和權限。

需求分析還要針對與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相關的各方,包括:客戶、政府行政管理機構等等進行分析,作為提升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信息建設對外工作接口,進行需求進行分析,考慮擴展和提升的潛力。

3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管理設計思路及原則

3.1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管理設計思路

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設計主要同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建立和維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首先要滿足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建立的文件層次要求,主要從: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包括操作規程、自校規程等)、記錄表格這4個方面設計進信息建設中。從原來質量管理以紙質為主中解脫出來,利用信息化建設的快捷方便、分級授權、更改易的特點,使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文件和記錄管理更為流暢。

(2)根據滿足認證認可要求的質量手冊進行分析,建立符合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組織結構的職能分配表。根據滿足認證認可要求的程序文件,對各質量程序進行分析,設計相關的信息化主要功能范圍,滿足各關鍵節點的控制要求。配備符合體系要求的記錄表格。

(3)制定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操作層次功能,分為:輸入、輸出、分類統計、更改等??偨Y建設工程全面質量控制流程,制定與建設公工程質量管理流程相結合的信息化功能,根據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本身特點要求,運用科學決策方法進行功能決策。

(4)分析業務流轉過程,運用信息化新技術,使建設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提高效率,便捷服務,有效控制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檢測/檢查質量。

(5)根據現有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信息化建設功能特點,分析其優缺點。

(6)分析質量管理工具,植入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建設,提高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水平。

3.2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管理設計原則

廣東省地方標準《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標準》DBJ/T15-45-2005【1】,從系統的基本要求,系統應具有的科學性、先進性和開放性進行了系統闡述。可以參照作為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信息化總的設計原則。

4總結

本文通過對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建立的思路總結,介紹了需求分析方法、設計原則,給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以及建設工程行業管理機構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標準》DBJ/T15-45-2005 廣東省建設廳 2005

【2】 張志檁,王群,王海芹《化工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MS》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6北京 (59-157)頁

篇3

關鍵詞: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基本功能設計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laboratory tests of the business volume growth,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laboratory efficienc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testing laboratory urgently needs to be the task of research.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laboratory quality system information needs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ma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quality system the basic function of the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testing laboratory quality system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mand analysis; Basic function design

中圖分類號:O2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1)從本實驗室通過的認證認可要求來說,是否需要滿足:《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ISO/IEC 17025:2005、《檢查機構能力認可準則》ISO/IEC 17020:1998、地方行政管理辦法和條例(以浙江省為例如:《浙江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實施辦法》)。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管理功能設計需要滿足標準所有要求,包括質量各程序要求。

(2)通過查詢本實驗室具體職能劃分和崗位職責、外部關系,以及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以及相關的第三層次文件來明確本實驗室需要各程序要求。

(3)參考資料和實例,在《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標準》DBJ/T15-45-2005【1】廣東省地方標準要求與業務相關的管理流程,包括收樣管理、業務管理,對其他實例的總結中提及的樣品登陸、樣品跟蹤和條形碼支持、自動識別技術、檢驗業務流程等等都是和業務相關的流程,經過調查之后考慮是否在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系統中增加該功能。

(4)通過使用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實驗室質量化相關人員的調查來確定實際需求情況,對中高層管理人員、關鍵崗位相關人員以及主管行政單位人員采取抽樣訪談的方法,深入細致的了解他們對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的需求和期望;對其他多數人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

2.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管理基本功能設計

(1)文件資料管理功能

質量文件輸入本站質量體系信息系統,并不斷更新內容,主要有: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儀器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自校規程、管理制度、文件及認證認可標準、建設工程專業領域標準等。

(2)質量程序相關功能

總結一般建設工程實驗室質量程序特點,制定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程序相關功能:文件和記錄管理、合同管理、采購管理、服務管理、預防糾正改進管理、內審管評、人員管理、設備、設施管理、標準和方法管理、樣品管理、質量控制和監督、報告管理、檢測/檢查工作及新項目管理等。

(3)聯動數據庫功能

設計實驗室操作功能表,形成相互聯系的能力、設備、人員、標準、質量活動、能力變更的數據庫系統,具有輸入、輸出、修改、查詢/統計等功能。

3.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管理業務相關功能設計

根據建設工程實驗室檢測/檢查工作的業務流程,展開對部分功能的需求實現分析,一般業務流程。業務流程部分包括:合同管理、業務受理、設備管理、試驗和報告管理等。

(1)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對檢測/檢查合同進行備案登記,同時建立起工程項目文檔等業務檔案活動。

(2)業務受理

接受委托方,對實驗室常規類業務從樣品驗收、登記、形成唯一性編號,建立樣品檢測文檔;現場類項目需要編制方案并形成項目文檔。

(3)設備管理

和設備管理聯系起來,動態更新設備有效期等信息和使用記錄,確保設備運行有效,統籌各研究所設備的使用。

(4)試驗管理

是整個業務流程的關鍵部分,確保能力符合本站認證認可范圍,就是和能力表和能力變更表聯系起來,還要建立完整的、可溯源的原始記錄、報告和試驗記錄。

(5)報告管理

報告是業務流程的最終成果,試驗、審核、批準到簽發都需要有嚴格的控制記錄。

(6)遠程管理

這是在訪談中提到比較多的一個需求,現場檢測人員可能長期在外地做檢測,報告需要回來以后再出,遠程管理可以通過因特網直接進入本站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系統進行數據輸入,審核人員可以進行審批、授權簽字人進行報告的批準,對簡單常規類業務比較適用,對需要技術方案等比較復雜的項目或需要審批其他資料和討論的檢測/檢查項目不合適。

(7)條形碼管理

條形碼技術是一種數據標識和輸入技術。通過收樣,把檢測/檢查項目樣品信息輸入本站質量體系信息系統,通過試驗人員、審核人員、授權簽字人員的分級審批,不斷更新檢測/檢查項目的完成階段,可以通過掃描條形碼,準確的在系統中找到相關信息,直到報告完成,主要是起到一個檢測/檢查項目跟蹤的作用,為內部管理和顧客服務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即時即查的跟蹤狀態。

(8)實驗室數據自動采集、自動處理

本站有需要24小時不間斷持續數天的試驗,如老化試驗,實驗人員需要分組加班隔幾個小時采集數據,如果有數據自動采集功能,只要設備運行正常,就可以直接自動采集,對于其他破壞性試驗容易造成人員傷害的試驗也非常適用。數據自動處理是在設定好公式(包括自動轉化計量單位)的基礎上,直接進行數據錄入后,自動進行數據運算處理,適合用于氣相色譜儀、紅外光譜儀等圖譜。

4.總結

建設工程實驗室可選擇符合自己要求的基本功能實現信息化。其實還有很多質量管理方法來確保質量體系正常運行,試驗結果受控,比如能力驗證、實驗室比對等,還有流程圖、親和圖、PDPC、六西格瑪等多種質量改進工具的運用,由于篇幅限制也沒有多做研究。

本文介紹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信息化建設具體所需要考慮的關鍵依據和內部需求,通過展示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信息化基本功能設計和管理業務功能設計來展現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的質量信息化功能設計特點,為建立建設工程檢測實驗室質量體系信息化管理提供理論指導和操作借鑒。

參考文獻

《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管理信息系統技術標準》DBJ/T15-45-2005 廣東省建設廳 2005

篇4

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工作人員所處理的實驗對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時,通過在實驗室設計建造、使用個體防護裝置、嚴格遵從標準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規程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不受實驗對象侵染,確保周圍環境不受實驗對象污染。

關鍵字:生物安全實驗室防護

.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問題

生物安全不僅是實驗室工作的需要,也是防止醫院感染、人畜共患病,應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需要,更是防止外來生物危險因子侵入和反生物恐怖的需要。同時,實驗室生物安全還涉及公共安全。

...實驗室生物安全影響因素

.....氣溶膠產生包括離心、旋轉、勻漿、接種等環節。

....2潛在傷害注射器等銳器、酒精燈、玻璃器皿等引發的傷害。

....3標本的濃縮來自臨床、現場、培養、濃縮等環節。

....4毒株和細胞野毒、減毒、疫苗株、毒素產生等。

....5標準操作程序(SOP)

..2實驗室職業暴露感染的途徑

實驗室職業暴露可發生于實驗室工作或逗留的任何時間。可通過呼吸道、消化道、血液等方式傳播。

..3實驗室學生生物安全潛在風險影響因素

目前,臨床實驗室安全防護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實驗人員的安全意識。實驗人員對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的認識是能否搞好安全防護工作的基礎。只有認識到位,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生物安全防護規章制度并付諸實施。臨床實驗室實驗人員必須從思想上對實驗室安全防護有深刻的認識,以科學的態度制定切實符合臨床實驗室實際情況的安全防護措施[3]。

2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現狀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體系首先要領導高度重視。領導在思想上認識到該體系的建立有利于本單位的管理和發展,確保不發生重大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讓職工充分理解一套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是規范實驗操作,避免自己和他人受到危害的一種有效保護。其次建立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既要滿足實驗室生物安全相關法規的要求,又要滿足實驗室認證、認可機構、法定管理機構的要求,還要考慮與單位的其他體系兼容性,應是一個多方位相互相容的管理體系。

2..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概念

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是指為實施生物安全及質量管理所需的組織結構、程序、職責、過程和資源。組織結構是實驗室為實施生物安全相關工作按一定的格局設置的部門,并明確隸屬關系和相互聯系及協調方式,是實現生物安全管理方針和目標的組織保證;程序是為實施某項生物安全活動所規定的途徑,為完成某項具體工作所遵循的規定;職責是規定各個部門和相關人員的崗位職責,承擔的任務和責任,以及在工作中失誤應負有的責任;過程是將輸入轉換成輸出的一組彼此相關的資源和活動,輸入是實施過程的基礎,輸出是完成過程的結果,該過程應是增值的,其價值的來源就是過程投入的資源和活動所應產生的結果;資源是指人力資源、財務資源、物資資源、時間資源、信息資源,它是管理體系的硬件,是其運行的物質基礎。

2.2生物安全相關法規、標準及技術規范的學習

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要符合相關法規、標準及技術規范的要求。建立的生物安全管理體系,必須滿足國家相關法規、標準及技術規范的要求。因此,首先要組織相關工作人員學習相關法規、標準及技術規范。與實驗室資質認定和實驗室認可建立的管理體系相比,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涉及的法規、標準更多。實驗室資質認定滿足《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實驗室認可滿足《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7025:2005)[.0]和《實驗室認可準則在微生物檢測領域的應用說明》(CNAL/AC05:2003)[..]。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既要滿足實驗室認證認可的要求,又要滿足實驗室生物安全涉及的相關法規、標準及技術規范。實驗室生物安全涉及的相關法規、標準及技術規范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9489-2004),《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WS233-2002),《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可感染人類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樣本運輸管理規定》,《人間傳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和實驗活動生物安全審批管理辦法》,《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尸體解剖查驗規定》,《醫療廢物管理行政處罰辦法》,《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技術規范(試行)》,《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標準和警示標識規定》,《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醫療廢物分類目錄》,《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筑技術規范》(GB50346-2004),《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環境管理》等。

3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實施、運行與改進

管理體系建立并運行后,日常的監督是不可缺少的,并做好監督記錄。監督記錄不僅要記錄日常工作中的符合性結果,還要記錄工作中出現的差錯現象,同時提出糾正措施,并加以改進。內、外部審核是管理體系實施與維持的重要環節,通過對體系的符合性、實施性和效果性的內、外審核,找出問題并針對這一類問題進行整改。管理評審在管理體系的實施、維持與改進上起著重要作用,質量方針與目標必須由設立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并對管理體系的有效性與適宜性做出評價,同時對出現的問題提出整改決定。能力驗證在管理體系運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實驗室間的技術比對、能力驗證是衡量單位技術水平的有效方法,是履行科學、準確、公正、客觀的質量方針、追求技術進步為目標的實踐工作。開展質量控制是維持管理體系良好運轉的一個關鍵因素。進行質量控制的方式有很多,除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質量考核外,同級之間可以進行實驗室之間的比對。病原微生物實驗室在標本的收集、運送、分離培養、鑒定過程中所選用的染色液、培養基、試劑、診斷用品、細胞、雞胚、動物應符合有關規定要求,嚴格控制試劑質量,按照實驗技術規范要求選用相應等級的檢驗試劑,與檢驗結果密切相關的試劑在使用前應用符合性檢驗等方面進行質量控制,要對培養箱、低溫冰箱等實驗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維護和校正,對標準菌毒種進行檢查、定期傳代等。質量記錄是闡明所取得的結果或提供所完成的活動的證據。對所做的事情都應進行詳細記錄,沒有記錄就等于沒有做,環環相扣。如從最后的報告結果可溯源到儀器設備的使用、培養基的配制記錄等。在管理體系的運行中客戶的抱怨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客戶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是上帝,只有樹立服務意識,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對客戶做到安全、熱情、周到、廉潔的服務,才能提高客戶的滿意率,提升單位的信譽度。持續改進使生物安全管理體系不斷完善、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是提高管理體系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持續改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建立和運行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的宗旨,是單位的一個永恒的目標。我們既要重視日常的改進活動,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糾正,找到問題的根源,采取有效的糾正措施,減少錯誤的發生,使改進活動得以持續,也要重視重大的改進活動,如對管理體系文件中不合理的要素進行修改,對管理體系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評價等,使管理體系不斷地得到完善。

參考文獻:

[.]實驗室生物安全國內外法規和標準匯編[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

[2]張曉曦,曾照麗,等.如何做好基層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6,16(9):1116.

[3]楊鳳華.基層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模式初探[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7,.7(1):137-138.

[4]羅成旺,盧金星.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進展與對策[J].中國流行病學雜志,2006,27(.2):1093-1094.

[5]劉行可,牛建軍.疾控機構建立適應多種資質認證認可管理體系方法的探討[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6,22(6):483-484.

[6]WHO.LaboratoryBiosafetyManual,3rdrevisededition,2004.

[7]Canda.TheLaboratoryBiosafetyGuidelines,3rdEdition,2004.

[8]USA.BiosafetyinMicrobiologicalandBiomedicalLaboratories,CDC/NIHpublication,.999.

[9]祁國明.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0]ISO/IEC.7025:200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CNAL/AC05:2003.實驗室認可準則在微生物檢測領域的應用說明[S].

篇5

【關鍵詞】疾控機構;實驗室;質量管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醫改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作為疾病預防控制與公共衛生技術管理和服務的公益事業單位,在促進全面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疾控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檢測實驗室,在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技術支撐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因此,對疾控機構實驗室的質量管理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重要。文章根據自身在基層疾控中心實驗室質量管理工作中的切身體會,淺顯的闡述疾控機構實驗室質量管理中的具體內容。

1實驗室質量管理的要素

不同的標準對實驗室所建立的質量體系有不同的要求。一部分實驗室是依據ISO/IEC17025:2005《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即(CNAS-CL01-2006)《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建立的管理體系,一部分是依據《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建立的質量體系[1]?;鶎蛹部貦C構的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總體基于《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建立發展而壯大,其根本是“人、機、料、法、環”的要素管理。“人、機、料、法、環”五大因素是全面質量管理理論中的主要要素簡稱,在疾控機構實驗室,人是指檢驗檢測過程中的人員,包括各級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機是指檢驗檢測過程中所使用的設備、儀器及相關檢驗物品;料是指檢驗檢測過程中所檢測的樣品,以及實驗用的檢驗耗材,包括試劑耗材和非試劑耗材;法是指實驗過程中所使用的檢驗方法;環指實驗過程中所處的現場環境、管理環境等。

2疾控機構實驗室的質量管理

2.1疾控機構實驗室的人員管理

在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中,人員是決定性因素,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以及對人員技術的要求,都是不可或缺的,是對實驗室中的數據和結論最為可靠的保障。實驗室人員管理的主要過程和關鍵環節包括以下內容。

2.1.1人員上崗授權

在人員管理程序中,要明確人員的資格確認、任用、授權和能力保持,其中人員上崗授權是實驗室人員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目的是確認相關人員是否具有勝任特定崗位的能力。而實驗室人員管理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對于人員能力的確認[2]。能力確認可以通過以下三個方式:一是通過外部取證情況來確認(如取得實驗室公共衛生、理化檢驗、微生物檢驗等相關專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取得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內審員資質證書的人員等);二是通過實驗室自行設定的上崗考核來確認,通過理論知識考試和操作技能考核的人員,確認其具有相應的檢測能力;三是通過對其學歷、工作經歷、培訓經歷的驗證,確認其具有相應的檢測能力。

2.1.2人員教育培訓

對人員的教育培訓可選擇在以下時機進行:一是新員工入職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著重對人員進行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以及實驗室通用技術規范的培訓。二是員工入職后、上崗前的在培階段。這個階段可以著重對人員進行相應檢測領域的技術標準和實驗室體系文件的培訓。三是人員上崗后。這個階段應首先關注對人員能力的維持,包括對能力發生實質性變更后的培訓以及相關授權要求的培訓等,其次應當關注人員能力的提升,包括對新申請能力、新申請授權等的培訓,對實驗室管理體系的深化培訓等[3]。根據基層疾控機構實驗室人員編制組成的實際情況,做好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考核工作,這包括:(1)制定切合實際的相關人員培訓計劃并有效實施,培訓內容應包括職業道德素質培養與業務技能培訓;(2)組織形式多樣的相關人員考核,包括參加檢驗檢測能力驗證活動、實驗室間比對和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等考核活動[4]。

2.2疾控機構實驗室中儀器設備的管理

疾控機構作為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其實驗室所配備的檢驗檢測儀器、設備,均由當地政府根據國家、省級衛生行政機關的意見和本地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實際需要,由財政資金統一采購配置,所以在基層疾控機構,對實驗室中的檢驗檢測儀器設備的管理,更主要的是針對檢驗檢測儀器設備的日常使用、維護管理。為保證檢驗檢測儀器設備良好運行,在做好驗收、安裝、調試正常工作后,按照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對儀器設備建立管理臺賬,收集儀器設備的相關信息,對儀器設備建立檔案,一臺一檔,實施動態管理,儀器設備定期進行檢定/校準/核查。對儀器設備進行確認評價合格后,應粘貼合格證,方可進行有效的檢測任務[5]。在日常檢驗檢測工作中,必須按照使用說明和實際工作情況,做好儀器設備的使用、維護工作,并做好相應記錄,以保證儀器設備良好運行,從而保證檢驗檢測數據的準確可靠。另外,檢定/校準合格后,只是保證其在相應的周期內處于合格狀態的一項基本措施,由于檢驗儀器設備自身的漂移或所處環境的影響等原因,儀器設備是隨著使用時間和環境差異而變化的,此時,可采用期間核查作為驗證儀器設備狀態可信度的有效手段。通過期間核查,一旦儀器設備產生偏離,可及時采取維修維護等措施,以保證檢驗周期的及時性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2.3疾控機構實驗室中檢驗耗材的管理

實驗室耗材要妥善管理、使用,并進行必要的檢查和考核。檢驗耗材包括試劑類耗材和非試劑類耗材。試劑類耗材包括化學試劑、標準物質、微生物培養基試劑盒等;非試劑耗材包括玻璃器皿、實驗用氣體、儀器專用耗材、濾紙等。按照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要建立檢驗耗材的采購、保管、使用的程序和相應的監督、考核制度。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制定采購計劃,按照采購程序采購后,實驗室相關人員要對關鍵性耗材進行質量驗收,驗收合格的檢驗耗材方可入庫,建立庫存臺賬。嚴格執行檢驗耗材領用登記制度,對耗材保存、使用過程中容易產生的問題的關鍵點加以明確的要求和控制[6]。2.4疾控機構實驗室檢驗方法的管理作為基層疾控機構實驗室,由于機構性質和具體工作內容的要求,所使用的檢驗方法,基本上都是國家標準檢驗方法,因此,在這個要素的要求上,主要是要及時查新國家標準,按照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及時進行標準方法的更新確認,保證所使用的國家檢驗方法現行有效[7-8]。

2.5疾控機構實驗室環境的管理

必要的工作環境是實驗室實現檢驗檢測結果準確、可靠的支持條件。作為疾控機構,實驗室環境條件主要是儀器設備、樣品和檢驗耗材保存、使用的環境條件,實驗室的環境條件一定要達到儀器要求的溫度和濕度,并安裝排風設備[9]。良好的實驗室環境是保證檢驗檢測結果準確可靠的必要條件之一。在實驗室布局合理,盡可能避免不同測試項目的交叉污染和相互干擾,并按檢驗分析要求放置檢驗檢測儀器設備的前提下,必須做好環境條件記錄。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保證疾控機構實驗室所出具的數據資料及時、準確、可靠,按照《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要求,參照質量管理體系的相關規范,必須緊緊抓住質量管理理論中“人、機、料、法、環”五大要素,尤其是人員的管理,不斷完善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提升實驗室質量管理水平,真正做到實驗室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在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事業中,在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發揮科學有效的技術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慧芳.淺談檢測實驗室管理體系自我完善機制的建立[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10,18(4):52-53.

[2]衛生部科技教育司.衛生檢測實驗室質量管理與安全[S].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73-75.

[3]葛雁,陳霞.檢測實驗室人員管理的主要內容及關鍵環節[J].認證技術,2013(11):34-35.

[4]孫淑濱,陳秀榮.淺談基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2,26(5):50-51.

[5]賈敬偉,趙茜.實驗室質量管理與控制的要點探析[J].科技展望,2017,27(20):200.

[6]何海.關于質檢實驗室質量管理要點及控制分析[J].山東工業技術,2016,2(2):228.

[7]刁璧,邊永玲.淺談加強認可實驗室質量管理的主要途徑[J].現代測量與實驗室管理,2012,20(2):47-48,50.

[8]吐送托合提肉孜,阿克木江賽來.衛生檢驗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和運行[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3):11-13.

篇6

當前,各種傳染病仍然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大敵,老的傳染病死灰復燃,新發傳染病不斷發生,而微生物實驗室在人類與傳染病作斗爭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微生物本身的特性和實驗室安全防護方面的不足,出現了諸如2003年在新加坡和臺灣分別發生的SARS病毒實驗室感染等生物災害事件[1]。生物安全在微生物實驗室活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此,本文僅對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若干問題作一探討。

1 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在實驗室生物安全防護,即實驗室工作人員所處理的實驗對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時,通過在實驗室設計建造、個體防護、嚴格遵從標準化操作規程等方面采取綜合措施,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不受實驗對象的感染,確保周圍環境不受實驗對象的污染[1]。

2 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分級

2.1 分級起因

據記載,在微生物實驗室中曾多次發生感染性疾病。在上世紀與實驗室相關的感染性疾病有傷寒、霍亂、馬鼻疽、布氏菌病和破傷風等病例。1947―1973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記錄了109例實驗室感染[3]。1949―1951年,Sulkin和Pikel發表的有關實驗室感染的調查報告,使人們認識到實驗室內培養基或標本的處理及含菌塵粒的吸入是工作人員被感染的主要途徑[4]。1974年,美國CDC/NIH首次提出將病原微生物和實驗室活動分為4級的概念[5],作為從事致病微生物實驗室工作的一般參考。隨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制定的《微生物學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的生物安全》和WHO頒布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基本沿用了此種模式。

2.2 級別劃分

由于病原微生物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感染方式對健康人體造成切實的或潛在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微生物的致病性、感染與傳染的嚴重程度、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有無將其生物危害分為1―4級。我國制定的《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4989-2004),則根據實驗室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分為4個級別(危害程度由低至高),為確保操作人員、周圍環境不被微生物感染或污染,從事上述生物危害病原體檢驗或研究的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防護也分1―4級,簡稱為BSL 1―4(Biosafety level ,BSL)級,實行分級管理[6]。

3 生物安全2級實驗室要求[7―8]

3.1 實驗室建設和設施

實驗室的建設和設計應著重考慮生物安全防護問題,確保實驗人員和環境的安全,同時保護實驗對象不被污染。例如,從事高致病性微生物工作時氣溶膠形成的問題;節肢動物或嚙齒動物橫行造成的環境污染;實驗室人員進出、樣本檢驗、有毒試劑使用等工作流程問題。應從功能上劃分清潔區和污染區,實驗工作區域、休息場所、樣本接收及處理、生物廢棄物的處置、安放實驗設備和耗材的地方均應清楚地加以區分。

實驗室的墻、天花板、地面應光滑,易于清洗,防液體滲漏,抗化學腐蝕、可消毒,地面應防滑;工作臺面應耐酸堿、有機溶劑腐蝕,耐中等以上的溫度,防液體滲透,可消毒。實驗室出門處應有洗手池,水龍頭開關應設計成用肘部或腳操作,有緊急噴淋設備和洗眼裝置,以保證緊急情況發生時可以立即處理。應有專門的污水排放管道,污水排放前應作消毒處理。實驗室應考慮提供不循環的向內氣流,如不能,則應考慮開窗,這時應安裝防節肢動物出入的紗窗。實驗室的同一樓中應有高壓滅菌器、滅火器、可靠的供電系統和緊急情況下方便疏散的照明燈。在工作場所之外提供實驗人員攝食和休息的地方,提供放置工作人員外衣或生活物品的設施等。

3.2 樣本運送

應按照有關病原微生物或樣本規范運送的要求,將樣本放在可靠、安全、經檢測合格的容器中運輸,嚴防對人員、環境的污染。

3.3 實驗操作

所有的實驗操作應降低氣溶膠或泡沫的生成,操作應在二級生物安全柜內完成。感染性材料的離心操作應使用安全的離心杯,或密封的離心機轉子,在生物安全柜中開啟或封閉感染性材料。禁止用嘴吸取液體。盡可能避免使用注射器。發生液體濺出、溢出等事故時應立即向實驗室負責人報告,及時處理并有相關記錄備案。

3.4 個人防護

應根據操作需要穿工作服(或防護服),離開實驗室時應脫去工作服并留在實驗室內,限制在實驗室以外的場所穿工作服。接觸感染性物質的操作,應戴防護手套,操作完畢或離開實驗室,接觸干凈區域前應摘手套,防止污染其他表面或環境。應穿防護鞋(套),在特定區域操作時應穿特殊的鞋。當微生物的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內進行而必須采取外部操作時,應戴口罩、護目鏡、面罩或其他個體呼吸防護用品、防濺出的保護裝置,保護臉部皮膚和黏膜,養成勤洗手的習慣。

3.5 生物廢棄物處置

生物廢棄物是指經實驗分析后被丟棄的含有已知或未知微生物的材料,廢棄物管理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最后環節[9]。實驗樣本在處理和進行實驗時產生的廢棄物如吸頭、離心管、平皿等應放入適當的容器或防漏的高壓袋內,實驗結束后立即就地高壓滅菌。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污染性液體物質、廢棄的液體標本、培養物等應放在盛有消毒液的防滲漏的專用容器中并及時加蓋。實驗中使用的銳器如針頭、注射器、玻璃器具等應放入專用的堅固容器,加蓋。高壓滅菌器應規范操作,保證滅菌效果。

4 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簡介[10]

4.1制訂嚴格的實驗室操作和技術規程

要求實驗人員應在處理致病性和致死性病原方面受過專業訓練,并有監督機制。實驗室人員工作時必須穿戴隔離服,所有與生物病原等操作有關的步驟,都應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物理遏止裝置內進行。

4.2 一級屏障

安裝包括系列生物安全柜、各種密閉容器和其他為了消除或減少暴露于有害生物材料設計的工程控制設施等一級屏障。

4.3 實驗室建筑設計符合二級屏障的標準主要用于防止感染性微生物逸出進入環境,避免相鄰區域的工作人員和環境暴露于可能的感染性氣溶膠之中。實驗室工作區和公共通道分開,使用消毒設備和洗手裝置;實驗室工作區是一個完全密閉的空間,實驗室只設置密封結構的觀察窗。整個實驗室空氣成負壓狀態;實驗室的進風要經初、中、高效三級過濾,以清除或殺滅含有的病原體[11],室內空氣外排必須經過特殊裝置過濾,百分之百地殺滅可能存在的各種病原體。所有物品必須要經過高溫、高壓的無害化處理才能帶出實驗室,以確保外部環境的安全[12、13]。

5 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7、8]

5.1 組織與人員職責

成立生物安全委員會,對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參觀者的生物安全負責。制訂和修改生物安全管理計劃,保證計劃的貫徹實施并進行安全檢查。實驗室應任命協助管理層工作的生物安全員,生物安全員負責提交生物安全計劃和培訓計劃,對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提出建議和指導,對微生物的危害性作評估,監督操作過程中的生物安全,及時發現隱患,提出解決方案。

5.2 生物安全手冊編寫生物安全手冊且方便員工獲取、閱讀并遵照執行。內容可包括:① 評估實驗中接觸的微生物的危害級別;② 標準或特殊安全操作規程;③ 個人防護要求;④ 意外發生時應急處理程序;⑤ 生物廢棄物處置;⑥ 實驗設備安全消毒程序;⑦ 內務管理制度;⑧ 員工培訓方法與記錄。

5.3 內務制度在實驗室入口明顯位置張貼生物危害標志并表明實驗室生物安全級別,出口處應有發光指示標志。保證工作區域整潔有序。非實驗有關人員、外來參觀、進修人員未經允許不得進入實驗室。實驗室內禁止吸煙、攝食、飲水或其他與實驗無關的活動,實驗設備維護或運出修理前進行消毒。

5.4事故處理制訂報告危險隱患或事故發生的程序。所有報告以文件形式保存,對事故原因、經過、處理及預防作詳細說明。

5.5安全培訓實驗室專業技術人員必須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微生物的種類與危害級別,自愿從事實驗室工作,接受安全教育,遵守生物安全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為防止出現差錯、事故,避免操作人員獲得實驗室感染,必須經常地對所有員工進行生物安全培訓,保證每個人有好的微生物操作技術,有識別和控制生物危害因子的能力,掌握接觸病原微生物后預防感染的方法。新進人員工作前應熟悉操作規程和個人防護知識,通過崗位培訓考核后方可獨立工作。

5.6健康檢查操作人員應定期作健康檢查,從而監測實驗感染所得的疾病。操作人員就職前進行體檢,在健康時,采集血液并按規定儲存,提供有效的主動或被動免疫,對孕婦等易感者免于接觸或從事高度生物危險性操作作出規定,實驗室發生事故或員工生病時應立即報告,對實驗室獲得性感染的個人作早期檢查。需要時應向每個人提供醫學評價、疾病監測和治療,有關記錄應存檔。

6 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現狀和對策

隨著國家對實驗室的認可和論證工作的全面展開,我國已經出臺了《微生物和生物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準則》、《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筑技術規范》、《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相關的實驗室安全的標準法律法規,從確保實驗室工作人員、儀器設備、實驗室清潔和消毒、廢棄物處置等方面管理入手,使得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得到強化和規范。然而,由于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涉及面廣,相關職能部門多,相關人員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意識和自覺性還有待強化,目前在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隱患。主要存在有關管理制度和措施有待完善落實,對相關人員的安全防護知識和專業操作技能的培訓亟待加強,安全設施需要完備等缺陷[14]。另外,一些臨床門診實驗室和非醫療系統實驗室在生物安全建設和管理方面既缺少有效的防護設施,也缺少生物安全防護意識,是生物安全防護比較薄弱的領域,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基于上述現狀,在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上應進一步理順管理體系,明確有關部門職能,形成有關部門各司其職、有機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大對生物安全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全面加強生物安全工作的能力建設;加強生物實驗室建筑設計與施工的規范管理;加強生物安全知識的傳貫徹力度等措施。只有采取多管齊下的對策,才能盡快將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納入標準化和規范化科學管理的渠道,才能充分發揮生物安全實驗室的作用,保障實驗室生物安全。

7 工作體會

實驗室生物安全不是新出現的學科。自人類開始有醫療行為時就存在有實驗室生物安全的問題。當一個生物樣品從人體采集后,進行樣品運送到實驗檢測,以及剩余樣品的處置,直至檢驗報告發出這一連續過程中,始終貫穿實驗室生物安全。

實驗室生物安全以往我們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際工作中談及的很少。自200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生了SARS病毒實驗室感染事件后,引起了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陸續出臺了有關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規及規范管理性文件,將我國實驗室生物安全工作納入規范管理體系。

實驗室生物安全作為體系管理,必將會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來系統管理,這樣就會使原來一些不規范的操作受到約束。為此,每個工作人員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原有的不規范的行為要干預,錯誤的陋習要改變,盡可能將對人員、環境的生物污染控制到最低。當然也要注意,不要因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而超越了實際工作現狀,影響正常的臨床診斷、疾病控制、科學研究工作的開展。同時,必須考慮到實驗室生物安全是有共性,亦有個性,要針對不同的實驗對象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篇7

關鍵詞 食品 食品微生物 管理

中圖分類號:G48 文獻標識碼:A

Suggestions of Food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Practice Management

FAN Jinshan, LI Jing, CAO Qingguo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Jiangsu 212400)

Abstract Food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of hygiene and safety in the protection of food particularly had a prominent role, so food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management must also be standard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food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this paper elaborated several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Key words food; food microbiology; management

在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已不再是僅僅滿足于飽腹,而是越來越多的強調食品的營養與衛生,因此,食品衛生安全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食品微生物檢測就是食品安全中一項必不可少的技術項目,是保證食品安全衛生的重要手段,其中食品微生物檢測指標主要包括菌落總數、大腸桿菌、致病菌、霉菌和酵母菌這五項。近年來,我國衛生部每年接到食物中毒事件的報告在兩百起左右,其中大部分是由于致病菌引起的,因此食品微生物的危害是食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問題。另外,由于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學特征,食品很容易遭到微生物的污染,在很多食品加工環節中都很難控制,因此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規范化管理尤為重要。本文就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規范化管理談談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管理要求

1.1 食品微生物工作人員的要求

工作人員應具有一定資質的微生物學知識或相近專業的知識,能勝任工作所必需的設備操作和微生物檢測技能(如無菌操作、菌落技術等),定期進行實驗室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培訓,進行相關繼續教育計劃(如網絡視頻培訓)。

在操作之前,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進行自身微生物的清潔,防止污染無菌室,這就要求工作人員必須穿無菌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同時做好手部消毒,禁止吸煙。在操作過程中,注意不要人員過多,保持一定的關注度,這樣才能保證實驗的準確度和精確度。

1.2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衛生要求

實驗室定期清掃制度,按照內容分工、區域包干的形式進行衛生大掃除,每天一小掃、一周一大掃,并定期做衛生大檢查。有專人進行帶有致病微生物的消毒滅菌工作,對實驗中廢棄的培養基和器具要進行嚴格高壓蒸汽滅菌鍋,做好清洗工作,同時做好相應的記錄,最后做好相應工作總結,相關領導做好定期檢驗,驗收各項管理進程和執行情況。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應建立微生物實驗室的滅蠅、除蟑螂和其他害蟲的防治計劃,室內安裝滅蠅燈和紫外燈等,防止因有害昆蟲而引起實驗室內細菌、病毒向外傳播的可能性。①

1.3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儀器管理要求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設備應配有溫控設施(如培養箱、冰箱等)、測量器具(如電子天平、菌落計數器等)、定容設備(如移液管、微量移液器等)、滅菌設施(如高壓蒸汽滅菌鍋、超凈工作臺等)、其他設備(如顯微鏡、離心機等)。設備的操作使用方法應明確掛墻,便于學習使用。設備應定期檢驗其運行參數,應達到規定的性能參數,并符合相關檢查指標。設備一旦出現故障不能正常使用,應立即停止使用,并立即聯系廠家維修。

所有設備都應做好設備信息登記(如設備名稱、購置時間、型號、制作廠商等)、使用情況登記表,這樣能實時監測設備的運行情況,做好設備維護工作。對于一些儀器設備在操作上有一些特殊注意的地方,可以注明相應的注意事項,便于操作和儀器的維護,如超凈工作臺旁邊溫馨提示“操作時請關閉紫外燈!”在顯微鏡上貼有“使用完油鏡注意清潔我哦!”另外設備在操作過程中應有受過培訓的工作人員在場作相應指導,以防出現故障和意外。對一些特殊的設備要做好定期檢查,比如高壓蒸汽滅菌鍋必須定期進行安全測試,超凈工作臺必須定期進行紫外線強度測試。

1.4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管理人員的要求

管理人員作為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管理者,除了應該具備工作人員應有的素質外,還應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包括實驗室的日常使用管理、實驗室設備使用指導和定期維護、統籌食品微生物的檢測工作安排、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等。

另外,管理人員應定期做好工作人員的相關培訓,同時做好技術更新,提高那些有關食品微生物檢測的前言技術的關注度。管理人員和工作人員只有定期做好自身知識儲備工作,提高能力、經驗等綜合素質,做好繼續受教育計劃,建立良好的“技術支持體系”,這樣才能科學、規范地做好食品微生物的管理工作,完善實驗室的工作。

2 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質量控制

一套科學、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是決定實食品微生物驗室檢測結果是否準確和精確的重要因素。除了有常見的“實驗室安全制度”、“學生行為規范守則”,還必須有明確的“工作人員操作守則”、“管理人員管理守則”等。實現質量管理的方針目標,有效地開展各項質量管理活動,必須建立相應的管理體系。

第一,微生物檢測室必需單獨設立,避免污染,同時要按工作流程配有準備室、消毒室、緩沖室、無菌室、培養室、檢測室等;第二,所有涉及到食品微生物檢測的設備必須嚴格CIP體系進行徹底,器具也要用新潔爾滅等化學消毒液進行消毒;第三,無菌室作為檢測工作的關鍵環節,必需做好衛生工作,保證無衛生死角、清潔干燥、通風良好,安裝紫外燈及空氣過濾設備等;第四,進行微生物檢測的工作人員必需通過相應的專業技能培訓取得合法的上崗資質外,同時嚴格按照GB/T4789-2003進行微生物的檢測工作,熟悉標準化法的相關知識;第五,在實驗中所使用的試劑、培養基必需嚴格按照微生物檢測操作規程進行配置,有利于食品微生物檢測的規范化;②第六,做好菌種保藏工作,保管人員要求做到細心、嚴格、科學的保管,每種菌種要單獨保存以防交叉污染,特定的菌種要特定保存,同時做好相應的使用記錄、保存信息記錄,定期進行菌種篩選、保養。

3 總結

隨著中國在入WTO以后,國際食品貿易交流越發頻繁,對食品衛生安全的要求越來嚴格,進、出口食品的衛生除了要求出口食品符合我國相關標準和規定,接受國家相關進出口商品檢驗部門監督和檢驗外,還必須符合進口國家對進口食品的標準,其中對食品微生物的檢測也越來越苛刻,因此,如何進行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的規范化管理是一件尤為重要的課題。目前,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條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目前微生物實驗室管理方面的問題,實驗室的未來正朝著標準化、法制化、實用性和安全性軌道發展前行。在現代社會,食品安全問題受到廣泛關注,而微生物檢測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所以對于其科學管理的水平是未來食品微生物實驗室管理人員的重中之重。

注釋

篇8

【關鍵詞】中小學教育 實驗室 標準化建設 問題 對策

1 中小學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基本內容

1.1實驗室建設

實驗室包括學生使用的實驗室、儀器室(包括各類標本室)、準備室和實驗教師(實驗員)辦公室等配套設施。每間實驗室的使用面積應達到90m2-110m2,生均1.80m2-1.95m2。其平面設計要求為:學生第一排實驗桌前沿與黑板的水平距離應不小于2.5m,邊坐的學生與黑板遠端的水平視角應不小于300°;最后一排實驗桌的后沿距后墻應不小于1.2m,與前面黑板的水平距離應不大于11m。

中小學實驗室演示臺均要求供電到位,設有220V的兩孔、三孔插座若干。

儀器室與相應科目實驗室毗鄰設置,其面積以容納相應科目儀器且留有一定余量為宜。配備滿足儀器存放的儀器櫥。

準備室要求水、電到位,配有準備臺、工具箱(常用類)、手推車等。

實驗教師(實驗員)辦公室可兼設在準備室或儀器室內,但不能設在化學藥品室內,也可各科目的實驗教師(實驗員)集中在一個辦公室內。

各科目的實驗室、儀器室、準備室應有相應的防盜、防火安全設施。

1.2實驗教學儀器配備標準

實驗教學儀器設備著重配備能滿足現行教材所需的實驗儀器設備,分組實驗儀器數量至少達二人一組,高中60%以上的分組實驗儀器數量應達一人一組。

2 中小學實驗室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觀念問題

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至今仍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學校只追求成績和升學率,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訓練。因此,實驗教學根本不受重視。有的學校甚至在教室里上實驗課,老師手里拿著幾個瓶瓶罐罐,就給學生講授了一個化學反應。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對科學知識形成感性認識,也不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

2.2實驗室管理機制不健全,管理人員缺乏

在實驗室的標準化建設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環節。雖然現在很多學校有已經建成實驗室,但缺乏完整的管理體系,沒有相應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進行領導,相關科室缺乏協調。沒有詳細實驗操作的具體流程以及相關注意事項,對儀器、藥品和工具等使用不規范,責任劃分不明確,沒有將實驗室納入整個學校的管理系統。這使得實驗操作無章可循,降低了實驗室的使用效率。

2.3實驗室教師待遇較低,缺乏工作熱情

隨著實驗室數量急劇增加,實驗教師的配置卻跟不上來,而且他們的待遇偏低。一方面實驗教師承擔了大量的工作任務,卻得不到相應的物質補償和精神獎勵,甚至很難得到正式編制;另一方面,大多試驗教師出于生計,兼職科任課教學任務,無法專職投入試驗研究,從而備感疲憊。

3 中小學實驗室標準化建設的對策

3.1充分認識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

加強中小學實驗室建設,積極開展實驗教學,是教育教學的需要,是建設合格學校的需要,是建設教育強縣的需要,同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必然要求,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加強對現有實驗室的改造與建設,要改變單純的教材說教的模式,解決以口頭表述代替實驗操作的做法。

3.2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提高管理效能

學校應成立由專門的校級領導牽頭的管理機構,全面負責實驗室的統籌協調,按照相關規定制定完備的規章制度,將實驗教學的每個細節明確出來,并嚴格執行,將責任落實到人。此外要加強考核監督,對實驗室管理的各個環節實行量化考核,與相關教師的績效工資對應。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管理效能,做到資源的合理配置。

3.3堅持標準,科學規劃,注意安全

學校要按照“一個規范”和“兩個目錄”的標準要求,在注重功能與實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合理規劃和配置好實驗室和功能室,既要符合現實規模要求,又要考慮今后發展的需要。因此,要科學規劃好,實驗室一經建設必須確保其穩定性,切忌重復建設。實驗室建設選址要科學化,要考慮防火、防潮、防雷電、防盜等因素;建設要高質量,不能粗制濫造,材料要合格、手工要到位。在實驗室建設、管理、使用過程中,必須十分注意安全,要特別注意對易燃、易爆、易碎、有毒物品的管理,絕對不能發生管理、操作中的傷害事故和有毒物品的失管事件。

3.4提高試驗教師素質,改善教師待遇

提高實驗室的標準化水平,關鍵在于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首先學校要高度重視對試驗教師的培養問題,定合理的人事政策,給實驗教師留出足額的編制,保證管理隊伍數量。在質量建設上,要組織實驗教師外出學習或集中培訓,成績與技術職稱的評定進行聯系,從而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根據農業部辦公廳文件 農辦農【2009】82號 《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縣場化驗室建設指導意見》結合常熟市土肥實驗室實際條件,常熟市土壤肥料站的建立為本市土壤普查、農業區劃、地力監測、耕地質量建設和管理、化肥質量監管、作物施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尤其是本市開始實施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以來,化驗室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國家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的支撐下,化驗室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人員隊伍得到了鍛煉,檢測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我們需要更多的進步才能趕上時代的前沿步伐。我們應該加強標準化驗室建設,促進土肥測試工作規范高效。

1 實驗室標準化建設的進步與發展

隨著我國土壤實驗室標準化模式的逐步改革和全面推廣,越來越多的有關于土壤實驗室標準化建設和管理研究的項目在常熟展開。作為一名助理農藝師,我從2008年入職以來就一直從事實驗室化驗工作。常熟市土肥實驗室為本市第二次土壤普查、農業區劃、地力監測、耕地質量建設和管理、化肥質量監管、作物施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隨著本市農業的快速發展,土肥站化驗室也在不斷完善。且看,常熟市土肥實驗室人員隊伍素質提高與結構優化、檢測技術應用與創新、儀器設備使用與維護、質量體系建立與運行、肥料質量監管、服務于測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質量建設重大項目等方面。

2 針對常熟市土肥實驗室的現狀的建議和改進

首先,由于我主要從事土壤,植物等方面的化驗。本實驗室主要針對土壤肥力水平低、養分利用率低的突出問題,進行了深刻的研究。我認為,我們應該建立以土壤養分提升和管理為核心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開展土壤退化防治、有機培肥、養分精準管理、新型肥料檢測等技術的研究。將建設土壤退化防治與障礙因子消減技術、土壤培肥與有機廢棄物資源化技術、養分精準管理與高效利用技術和新型肥料創制的研發平臺及相應的示范基地。我們要有過硬的關鍵技術,比如:提升研發地力、防治退化、精準施肥等。實現新型肥料檢測,實現關鍵技術產業化。促進相關技術的產業化和推廣應用,提升我市土肥高效利用技術水平,為推動糧食增產提供技術支撐。

除此之外,我們應該不斷發展和創新并且加強管理。我們應該進一步購置新的高端的儀器設備,更好的促進化驗室新進改造的順利完成。我們應該嚴格按著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縣(場)化驗室建設指導意見"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驗室創建試點工作方案"的要求,全面開展了實驗室資質認定和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驗室創建工作。

3 出臺相關性文件是實驗室更好的建設和研究

我們也應該出臺相關的規范性文件和技術規程,為基層土肥部門科學認定耕地質量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具體操作要求。這樣,會促使常熟市土肥化驗室的不斷完善。此外,高標準化驗室的建立又為耕地質量驗收創造了條件。在耕地占補平衡項目耕地質量驗收工作的帶動下,我們常熟市應該利用土肥站擁有“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驗室”有利條件,開始參與《農業開發項目》中的耕地質量認定,《高標準糧田建設項目》中的耕地質量認定。但由于國家對這些項目設計及最終驗收在耕地質量這塊沒有明確的強制規定,所以土肥部門很難參與過程中,除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外其他項目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常熟市土肥實驗室應當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增強技術規程可操作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耕地資源越來越緊缺,耕地質量保護迫在眉睫,集約用地要求和千家萬戶土地承包政策矛盾日顯突出,粗放生產和土地撂荒現象時有發生,耕地質量保護缺乏強制性,提高耕地質量工作難度增大。在耕地質量保護上,遼寧、吉林、湖南、浙江、江蘇等省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些法律法規,明確了相關主體在耕地質量保護中的責任和義務,規定了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為耕地質量管理機構,強制規定了中低產田改造、土地開發、復墾、高標準糧田建設等和耕地質量建設有關的項目在竣工驗收時,必須由農業行政部門組織耕地質量等級認定,進行耕地質量驗收。比如:政府投資建議的標準糧田和改造中低產田,由縣以上人民政府組織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同國土資源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驗收。承包地應當明確耕地的地力等級,耕地保養義務和未履行義務所應承擔的責任。

4 結束語

為了更好的促進實驗室礎設施的改善,更好的鍛煉人員隊伍,更好的提升檢測能力,我們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作為一名助理農藝師,我有義務和責任使常熟市土肥實驗室加強標準化驗室建設,促進土肥測試工作規范高效。

參考文獻

篇10

Abstract: With an increasing scale of the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o meet the demand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laboratory safety education seem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of laboratory safety management to increase the work of laboratory safety educ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safety education standardization, which consists of specification system, hierarchical education, quantify education time, systematic learning, diversification form. The management achieve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using inspection, benefit analysis, self-evaluation of itself, eliminates artificial hazards, ensures laboratory safety.

關鍵詞: 實驗室安全;教育;標準化

Key words: laboratory safety;education;standardization

中圖分類號:G4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30-0245-03

0 引言

自1999年我國高等院校擴大招生規模以來,高校的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為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許多高校通過調整,即“共建、合作辦學、劃轉、合并、協作辦學”等形式,實現了高校結構和學科的調整,完成了優勢教育資源的重組。高校實驗室作為學校從事教學、科研相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來看,都得到了大幅提升[1],從實驗室的規劃使用,到安全發展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尤其是實驗室安全管理,更是實驗室正常運行的前提。實驗室安全工作日益受到各個方面的重視,并由此涌現了一大批專家、學者,對實驗室安全管理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 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實驗室不僅擁有大量貴重精密儀器、特種設備等,還使用及存放多種易燃、易爆、有毒化學品,病原微生物菌種,甚至可能還有放射性物質,而且實驗室使用頻繁,人員流動性大,安全教育培訓不規范,部分實驗樓也未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安全投入不足,設施建設不完善,這些都是實驗室安全管理需要攻克的難題。

近年來,隨著實驗室安全事故頻發,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實驗室的安全工作越來越重視,通過總結分析以往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可以發現,粗心大意、麻痹疏忽、僥幸心理等人為因素,是大部分實驗室安全事故的根本原因。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實驗室安全事故中由于人為引起的事故比例占到98%,可見人在事故發生和預防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2]。只有通過定量化、層次化、系統化、多樣化、規范化地開展實驗室安全標準化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安全意識,消除因人為因素產生的事故隱患,保障實驗室的正常運行。

1.1 實驗室安全教育是國家政策法規的要求

1992年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暫行規定》第五條指出,高等學校應將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作為一項經常性工作,列入學校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學校各部門和有關群眾團體或組織要相互配合,積極開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識。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防范能力。

2002年9月1日起實施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12號)第五條明確指出:學校應當對在校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自護自救教育,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預防和消除教育教學環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當發生傷害事故時,應當及時采取措施救助受傷害學生。

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高等學校消防安全管理規定》(公安部令第28號)第三十五條規定:學校應當將師生員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納入學校消防安全年度計劃。

2014年8月31日修訂后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五條指出: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法規的出臺,表明國家越來越重視安全教育工作,體現“以人為本、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安全教育工作已逐步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1.2 實驗室安全教育不充分是實驗室事故頻發的原因

實驗室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給高校帶來很大的財產損失和不少的人員傷亡,缺乏安全教育是造成實驗室重大事故和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197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K. Barry Sharpless因核磁管爆炸失去眼鏡、2009年浙江大學CO氣體錯誤接入其他實驗室導致實驗人員中毒死亡、2008年美國UCLA大學叔丁基鋰燃燒致人死亡……這些事故的發生都是因為人的教育培訓不到位、安全意識不高,從而粗心大意引發的,如果他們都接受了充分的實驗室安全教育,提高了安全意識,這些安全事故確實是可以避免的。

1.3 推進實驗室安全工作的內在要求

實驗室安全工作,旨在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掌握業務能力的基礎上,只有通過系統的安全知識學習,努力地自我完善,不斷地提高安全意識,才能提升實驗室安全工作的責任感和自覺性,才能更好地呼喚人本精神,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可靠接班人,更有效地保護國家財產,保障師生健康與安全,保護科研成果。人接受安全教育的程度,安全意識的強弱,安全素質的高低,從根本上直接決定了高校實驗室安全工作的成敗。

2 實驗室安全教育標準化內涵

經過對國內多個的高校調研和交流發現,傳統的實驗室安全教育,采用的是單一教育源頭為主導,老舊的安全教材為內容,教育形式也缺乏多樣化,沒能很好地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導致受教育后的實驗室工作人員,依然對嚴格執行實驗室安全規章制度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對實驗室存在的安全隱患的敏感性不強、對實驗室內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能力不足、對突發危機事件的應變處理能力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實驗室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落后、僵化、教條的現狀[2,3]。

實驗室安全教育想要跟上新形勢下的高校實驗室管理,切實保障高校教學、科研的有序進行,真正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就必須實行規范化、層次化、定量化、系統化、多樣化,只有真正落實標準化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做好實驗室安全教育,提升工作人員安全素質,推進實驗室安全管理水平。

2.1 制度規范化

高校涉及的專業學科門類多,分布廣,人員流動性大,做好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首先要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安全責任制、理順本校安全管理體制、組建實驗室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學校層面出臺實驗室安全教育培訓相關的管理辦法。管理辦法應明確落實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實施主體,并責成各學院(部)分別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建立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常態化、制度化機制[4]。

管理辦法應明確落實實驗室安全準入制管理,經過入職、入實驗室教育培訓后,方能進入實驗室工作;對接觸管制實驗材料人員、特種設備管理及作業人員、實驗動物與病原微生物操作的實驗室人員、以及放射性工作人員等,都應按照國家規定,取得相應資格證書后,持證上崗。

各學院(部)應根據“科學規范、系統完整、廣泛普及、按需施教、形式多樣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定期組織開展實驗室安全教育和宣傳工作,豐富實驗室人員的安全知識,營造濃厚的實驗室安全校園文化氛圍,提高師生員工安全意識。

2.2 教育層次化

2.2.1 管理體制層次化

實驗室安全教育應采用分工負責制,實行校院兩級層次化管理,學院(部)還應落實其所屬系、室的教育培訓任務,嚴格實行多層次,責任權屬明確的實驗室安全教育管理。

2.2.2 專業方向層次化

實驗室安全教育的方向應有層次化,可分為通識類、消防安全、電氣安全、特種設備安全、化學品安全、生物安全、機械防護安全、建筑與土木安全、輻射安全、環境安全及實驗廢棄物安全等多個方面,各單位可根據本單位實驗室特點選擇不同的安全技術門類作為教育培訓的內容。

2.2.3 教育對象層次化

實驗室安全教育的對象也應有明確的層次化,主要有各學院(部)安全責任人、安全管理人、實驗室主任(中心主任、實驗室管理辦公室主任或實驗室業務負責人)、研究所負責人、專職實驗室安全秘書、專兼職實驗室安全員、各課題組負責人、及其他實驗室人員(教師、技術人員、研究生和本科生),針對不同崗位的人員,采用不同內容的教育。

2.3 課時定量化

《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國家安監總局令第80號)第三條指出,生產經營單位負責本單位從業人員安全培訓工作,并明確了不同類型企業、不同崗位需要接受培訓、再培訓的課時要求,根據高校自身特點工作特點結合相關行業培訓課時的要求,針對上述3.2.2中列出的不同崗位、不同學科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分別制定量化的安全教育課時指標。

如各學院(部)安全責任人、安全管理人,理工農醫類累計時間不少于6課時/年,政經文史類不少于3課時/年;實驗室主任(中心主任、實驗室管理辦公室主任或實驗室業務負責人)、研究所負責人、專職實驗室安全秘書、專兼職實驗室安全員、各課題組負責人,理工農醫類累計時間不少于12課時/年,政經文史類不少于6課時/年;其他實驗室工作人員,理工農醫類累計時間不少于6課時/年,政經文史類不少于3課時/年。

2.4 內容系統化

2.4.1 設立安全課程

為適應教學改革形勢和滿足實驗室管理工作的需要,相關學院(部)應開設實驗室安全教育課程,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傳播安全知識,訓練安全技能,確保學生能安全順利地進行實驗和科研工作[5,6]。課程內容應根據本學院特點,對安全法律、國家安全政策制度、危險化學品、生物安全、特種設備、輻射與防護安全、機電與電氣化、建筑與土木、金工實習車間等有較大危險有害因素的內容進行系統性重點教育,同時培養學生獲取安全性預判、應急與消防、緊急處置措施、事故分析等系統性安全知識。

2.4.2 安全專題講座

除安全課程以外,還需聘請相關行業的安全管理專家,計劃性開展安全專題系列講座,通過典型的事故案例,分析總結注意事項,分享安全工作經驗和心得,可以強化安全管理、提高安全意識,與安全課程知識形成互補作用,對實驗室安全教育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5 形式多樣化

學校層面應建設實驗室安全教育相關的網站、系統,一方面可供實驗室工作人員登錄自學并參加考試,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課件、教程,供師生下載、學習,實現實驗室安全“mooc”化教育。

分類編寫實驗室安全指導手冊,發放到各個實驗室,由各個實驗室制定本實驗室安全操作規程。安全指導手冊可以方便實驗室人員了解化學危險品、廢棄物、高溫高壓設備、放射性物質等方面的知識,提高實驗操作技能,掌握事故救援與自救技能,提高應對事故的能力。

定期舉辦應急演練,提高從業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增強安全技能、提升安全意識;可以開展安全知識競賽、實驗室安全工作評比、實驗室安全專項整治活動等,營造濃厚的安全文化氛圍[7,8]。

3 結束語

實驗室安全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實驗室安全教育工作同樣是持續改進的過程,按照PDCA(持續改進)管理理念,在實驗室安全教育標準化的實施過程中,對本文提出的實驗室安全教育管理模式進行監督檢查、效益分析及自我評價,對其中不適應的環節或不合理的因素,分析原因,及時改進,需要不斷完善實驗室安全教育標準化體系,通過持續改進,保持標準的實效性,才能真正建設好實驗室安全文化,牢固樹立廣大師生員工的安全意識,消除實驗室安全事故匯總人的因素這一薄弱環節,杜絕實驗室安全事故的發生,保障安全、和諧的教學、科研環境。

參考文獻:

[1]李五一.高校學校實驗室安全概論[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6.

[2]賈賢龍.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現狀分析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2):193-195.

[3]黃文霞,羅一帆.高?;瘜W教學實驗室安全教育與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9):193-195.

[4]廖秀萍.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實踐與探索[J].廣西輕工業,2010(7):167-168.

[5]孫立權,范強銳,王征.對高等學校實驗室安全教育的探討[J].2008,25(1):144-146.

[6]汪紅.加強安全技能培訓提高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J].價值工程,2011(2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