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意識的基本構成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1: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意識的基本構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創新意識的基本構成

篇1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 土木工程;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C9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5001704“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是推進高等工程教育適應中國新型工業化和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是中國高等工程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改革[1]。清華大學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有關學者在制定本科層次工程師培養的通用標準中明確提出,創新意識和開發設計能力是“卓越計劃“高校工程專業4年制本科畢業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方面的一個基本要求,同時指出作為本科層次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除了實踐能力外,重點應放在創新意識的培養,而不能“跨越式”地談創新能力的培養[2]。基于“卓越計劃”下的工科專業本科層次學生創新意識培養主要不同在于:一是更加突出了創新意識培養的前提是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工程基礎知識和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現狀和趨勢,并以此作為必要條件;二是創新意識作為“卓越計劃”對本科生提出的11條基本要求之一,與其他要求存在著相互關聯,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機構成要素;三是“卓越計劃”下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體現了本科、碩士和博士不同層面的基本要求,更加明確了以“勝任在現場從事產品的生產、營銷和服務或工程項目的施工、運行和維護[2]”為本科層次培養目標下的“較強創新意識“的培養,而非碩士層面的“開拓創新意識”和博士層面的“具有工程創新能力”。

基于“卓越計劃”對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重點分析土木工程專業在本科生創新意識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并探討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深化實踐教學等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一、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創新意識是人們進行創新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得以形成的前提[3]。總書記強調: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人才”。過去近30年,中國基本建設得到飛速發展,被國際建筑界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工地”,土木工程領域成果豐碩,“施工技術已有部分項目趕上或超過了發達國家,在總體上也正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4]。但在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方面并未有很大突破,中國科學院一項調查表明:中國工程科學方面的原創性創新成果少,工程技術上模仿性創新不夠,擁有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產品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5]。這與當前工程教育中創新意識培養不足或缺失不無關系[6]。顯然,教育部啟動“卓越計劃”正恰當其時,而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更是“卓越計劃”的人才培養目標。在土木工程專業培養和教學中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和探索也是土木工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

二、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創新意識培養存在的問題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級建設人才的重任,培養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畢業生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偏重知識教育,忽視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培養的現象在高等教育中依然普遍存在,主要表現為如下四個方面。

(一)重視應試能力,忽視綜合素質培養

傳統教育觀念下實施的應試教育把考試和升學作為主要教育目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片面強調高分和高升學率。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知識的機械性記憶和重現成為重要內容,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基本得不到重視。

(二)重視理論教育,忽視實踐環節

土木工程專業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更要注重實踐,學會如何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這是土木工程專業特點與內涵要求。然而,長期以來受傳統封閉式教學理念的束縛,片面強調對教材知識、經驗理論的把握,忽視將理論與生產實踐及實際工程相結合,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單一,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學生常處于被動地位。

(三)重視共性培養,輕視個性發展

傳統教育模式下整體劃一的人才培養方式和高等教育擴招帶來的人才培養批量化[7],已經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天性,很少注意學生的針對性、可接受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重視教師主導,忽視學生主體

創新欲望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內在動力,然而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過程單向化培養模式下,學生主體地位被忽視,學生獨特思想常遭到批判和挑剔。學生未意識到學習目標的多重性,追求真知的動力缺乏,更感受不到創新的樂趣。

三、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創新意識培養途徑與方法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卓越計劃”實施呈現的三個鮮明特點之一[7],更是其目標與要求。河南工業大學作為教育部第二批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之一,至啟動以來,按照有關要求進行了有關教育教學改革,筆者結合學校土木工程專業實際,從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深化實踐教學三個方面探討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途徑與方法。

(一)課程體系優化

課程體系對人才培養具有綱領性和指導性作用,優化課程體系內容,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起著很大作用[8]。以往土木工程課程體系過分注重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這三大模塊,忽視了學生興趣愛好、個性特長的選修課程模塊,學生缺少創新意識培養的機會。基于此,在課程體系改革上,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原則,加強文理滲透和理工結合,重點作了如下優化。

一是,將整個課程體系分為通識平臺、學科平臺、專業平臺和實踐環節(具體學分構成詳見表1)。

二是,通過整合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內容,精簡原計劃必修課程內容和數量,增加土木工程專業新技術及前沿選修課,適當增加以工程經濟、項目管理、工程法律法規、人文與社會科學為主的選修課。

三是,以開放性創新實驗教學方式,將教師最新科研成果納入創新實踐培養環節,增加工程實踐課程內容。這樣使課程體系中理論教學與工程實踐、基礎課與專業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課更好地相互協調,為學生自主設計學業計劃,實現個性發展,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提供更大發展空間,更好地符合知識結構的要求及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要求。

(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在土木工程專業培養的各個環節中,以教師傳授課堂教學占比最大,因此加強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并對學生持續、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為此重點進行了以下三點課堂教學改革:一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始前,根據課程特點和自身實際進行課堂教學組織和設計,深入研究教材,及時補充最新研究成果,精練授課內容,增加學生自學和課堂討論內容和學時。二是,進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聯想,在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通過各種淺顯工程實例,使學生產生聯想,加強基本理論理解與創新意識培養。三是,要設計具有創新意識的綜合性題目,進行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充分利用所學基本理論與知識研究討論,撰寫報告并進行匯報答辯。在此環節,追求過程享受,讓學生體會運用已學知識解決問題帶來的樂趣,開拓學生思維,探索未知。

(三)實踐教學

實踐環節是土木工程專業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與課堂教學不同,可以使學生得到直接集中的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來源于實踐,創新能力是在不斷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鍛煉和培養出來的[9]。目前,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四年)設置的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認識實習、實驗教學、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社會實踐等,在此基礎上,結合“卓越計劃“對本科生實踐能力的基本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了實踐教學。

一是,推進實踐課程內容的改革和創新。針對材料力學、土力學、建筑材料、土木工程結構試驗與檢測等課程的實驗教學進行改革,逐步減少驗證性實驗,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給學生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間進行方案設計,并動手完成整個實驗過程,培養學生的啟發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二是,依托行業和省內外工程設計施工企業,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加強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通過學生到企業去實踐、學習、鍛煉,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選取專業素質較高的學生,按照具體工程項目要求進行校企聯合畢業設計,收到了良好效果。例如:2011屆土木工程專業約25%畢業生的設計題目源自實際工程項目,并在正從事著設計任務的指導教師帶領下,通過必要任務分解,學生按照正式施工圖要求進行設計,畢業答辯時,優秀畢業設計均來自這批學生。

三是,將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納入正常的實踐教學中,結合“挑戰杯”競賽、結構設計大賽、力學競賽等科技創新活動,建立工程實踐科技創新環境平臺,將創新活動賽事、教師科研活動、專業前沿和熱點問題作為創新活動內容,按照不同年級和層次定期開展創新活動,鍛煉學生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例如:由學院教師指導的第十二屆“挑戰杯”科技競賽作品—《非規則球形網架結構構型原理與方法及其力學性能數值模擬》,結合教師科研項目和專業前沿,由大四、大三和大二不同年級學生,土木工程、建筑學和力學不同專業學生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取得了全國一等獎的好成績。

四、結語

創新意識是“卓越計劃”對高校工程專業4年制本科畢業生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卓越工程師”應有的基本素質。研究專業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高校應將其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轉變觀念,在課程體系建設、課堂教學組織與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等方面深化改革與實踐,為提高學生整體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創新型土木工程技術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Z].2011

[2] 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2-29.

[3] 宋佩維.卓越工程師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與途徑[J].中國電力教育,2011(7):25-27.

[4] 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上海建筑施工新技術[M].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5] 張玉娥,白寶鴻.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6-18.

[6] 應惠清,顧浩聲,俞國鳳.土木工程專業教學中加強創新意識培養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55-58.

[7] 周懿.談當代大學生創新意識培養所存在的主要問題[J].科教導刊,2010(3):20-21.

[8] 鄭楊.卓越工程師培養恰當其時[N].經濟日報,2011-2-26(3).

[9] 易萍華,鄧治平.土木工程專業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38-41.

[10]施菊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的構建與實施[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5):179-181.

Innovative ideolog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ed in civil engineering

XU Qikeng, ZHANG Hao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1, Henan Province, P. R. China)

篇2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傳播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必須緊密圍繞創新教育的四個目標,在課程結構構建、改革教學和考試方法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傳播學專業課程結構要適應媒介技術發展對傳播人才的要求不斷完善,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打好基礎。傳播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可以采用講授法與討論法相結合、案例教學和情境教學、理論教學與實訓相結合等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考試方法可以從建立課程題庫、將課程作業與期末考試相結合、注重階段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創新人格。

關鍵詞:

創新教育;傳播學專業;課程結構;教學方法;考試方法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戰略要求。所謂創新教育,就是根據創新原理,以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以及創新個性為主要目標的教育理論和方法,重在學生牢固、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1]以創新教育理念為指導,傳播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必須緊密圍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個性”四個目標,在教學方式與考試方法方面雙管齊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一、應對媒介技術發展優化課程結構,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打好基礎

傳播學專業主干課程主要由新聞傳播理論、新聞傳播史和新聞傳播實務三大類課程構成,其中前兩者主要屬于理論類課程,新聞傳播實務類課程因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又可分為新聞傳播業務類課程和計算機技術類課程。新聞傳播史論類課程,在課程建構中不能僅強調大眾傳播類課程,需要將人際傳播、組織傳播、政治傳播、跨文化傳播等課程根據本科生的實際情況適當規劃在課程體系當中,課程性質可分為必修和選修。計算機技術類課程是媒介融合時代傳播學專業課程構成的一個新要素,掌握計算機技術是學生從事新聞傳播活動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應適當提高此類課程在傳播學課程體系中的比例,使學生有較充分的機會學習和掌握傳媒技術,提高應用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聞傳播業務類課程的整體構成變化不大,主要應該在教學內容方面不斷更新和調整,增加一些適應媒介發展變化的新內容,引導學生關注學科發展動態,體會到技術創新的影響,特別要指導學生在掌握基本媒體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新聞傳播實踐,使他們能夠學以致用,創新意識和能力得到充分培養和鍛煉,培養他們成為真正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

二、根據課程性質選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傳播學專業主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從理論類課程、業務類課程、計算機技術類課程三大類課程入手,根據課程性質特點選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訓練,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在新聞傳播史論類課程中將講授法與討論法相結合,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新聞傳播史論類課程主要包括傳播理論、新聞理論、新聞傳播史、網絡傳播、人際傳播、政治傳播、跨文化傳播等,這些課程的共同特點就是理論性很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勢必較多地采用講授法向學生講解基本的新聞傳播學理論知識。為使基本理論教學深入淺出、簡明易懂,教師要選用大量的教學案例進行闡釋和分析,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論的內涵。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在媒介變化的新形勢下對新聞傳播理論進行反思和置疑,這就可以適當拋給學生一些當前有爭論的觀點、話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在爭論的過程中使真理越辯越明,并且使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學會思考,學會理據充分地闡述個人觀點。將講授法與討論法相結合,不僅有利于活躍新聞傳播史論類課程的課堂教學氣氛,而且有利于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敢于置疑的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2.在新聞傳播業務類課程中選用案例教學和情境教學,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新聞采訪、寫作、評論、編輯、輿論調查原理與方法、公共危機傳播管理等課程屬于新聞傳播業務類課程,這類課程理論與實務聯系密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清楚基本原理與方法,更要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課內外實訓機會,鍛煉他們的新聞業務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新聞采、寫、編、評、輿論調查、公共危機處理典型案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這些案例的優缺點,向業界前輩學習實務方面的經驗;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學為學生營造一些虛擬或真實的大眾傳播現場情境,利用學生在理論學習和案例分析中獲取的相關知識,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策劃新聞報道、輿論調查、危機處理,并鼓勵學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膽思考與眾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報道、調查與處理方式,使學生不僅僅能夠將專業知識學以致用,更能夠超越條框限制,運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

3.在計算機技術類課程中將理論教學與實訓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不能只在“紙上”談兵,還必須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種計算機軟件技術來適應電子媒介時代的要求。計算機技術類課程的教學需要講練結合,提供給學生更多實際操作的機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是對基本的操作技術進行示范,之后通過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反復操作和訓練提高他們的熟練程度。但作為新聞傳播學專業的學生,掌握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還未達到教學目標,能運用基本的計算機軟件技術并結合新聞傳播的理論知識,進行平面、影視、網絡媒體的編輯與制作才能達到學習計算機技術類課程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的技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會選取優秀的行業作品與學生一起進行分析、評價,并通過布置階段性和綜合性作業的方式,指導學生在作品鑒賞的基礎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創意的作品,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根據課程特點選擇靈活的考核方式,引導學生形成創新人格

教育對象具有優越的創新情感和良好的個性特征是形成和發揮創新能力的底蘊。創新個性一般來說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獨立性強、有恒心以及一絲不茍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為引導學生形成創新人格,需要改革新聞傳播學專業課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學生的創新成果,激發他們的創新熱情,進而將創新意識不斷內化在自己的人格當中。

1.建立新聞傳播史論類課程的題庫,考察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從創新教育的內涵可見,牢固、系統地掌握學科知識是具備創新能力的基礎,任何創意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啟發”,這些新聞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就是誘發學生產生創意的“原型”,因此對于新聞傳播史論類課程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考核不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斷提高考核內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圍的廣度,全面、綜合考察學生對新聞傳播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此類課程,可以通過建立考試題庫的方式,使學生對新聞傳播學基本理論內容進行全面復習,教師通過勾畫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系統圖示指導學生牢固、系統地掌握基本專業知識。但在題型設計方面可以多樣化,通過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等方式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也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觀點述評等方法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情況。

2.新聞傳播業務類課程將課程作業與期末考試相結合,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新聞傳播業務類課程需要教師在講授清楚基本理論之后,根據章節特點適當進行實訓。學生的實訓作品質量反映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情況,此類課程應根據教學內容和進度安排給學生布置實訓作業,采用個人獨立完成或小組協作的方式提交課程作業。教師在習題課中,選擇部分學生的作品給予點評、或組織學生進行互評,在作品評價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新聞業務水平,并將課程作業的成績按一定比例計入學生總評成績中,提高學生對實訓作業的重視程度,使學生在獨立和協作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獨立分析與處理新聞實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另外,這類課程的理論知識也不容忽視,期末考試也是必要的環節,通過綜合性考試考察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并適當采用應用性的題目來考核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應對問題的能力。

3.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注重階段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肯定學生的創新成果。計算機輔助設計類課程是教學內容與學生實踐結合最為密切的一類課程,此類課程不能只以期末考試為主,而應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安排,適時給學生布置階段性作業來考察學生對基本軟件技術的掌握情況。因此,此類課程適合采用階段性作業與期末綜合性作品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考核。階段性作業重點考察學生對軟件技術中的某個知識點的掌握與應用情況,期末綜合性作品要考核學生對本課程中大部分軟件技術的整體把握與應用情況,并在綜合性作業中將學生的創意水平作為評價標準之一,肯定他們的創新成果,使他們獲得良好的創新情感體驗。這種考核方式對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創新意識 語文教學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3-0084-01

我國現階段的教育模式一直在經歷從原先的傳統教育轉變成素質教育的過程。素質教育既是提高我國整體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我國“科教興國”的基礎措施之一。而素質教育中,對創新意識的培養提入新日程。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整體教學中,語文教學是文化教育的基礎,在培養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文是一門廣闊的課程,能夠鍛煉學生健康的思維能力,寬闊的想象力,也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好平臺。那么,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從語文教學與學習方法入手,深度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特別是在師范教育,更是承擔著改革教學實踐的新任務。為培養適用現今教育模式下的師資力量,可以從語文教學入手,著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另外,由于新疆地區的民族文化特色,對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要有特殊性,凸顯地方特色。

一、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意識的概述及其重要性

(一)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意識的概述

語文教學是創新能力建設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核心之一。只有將創新意識靈活地運用于語文教學中,這樣的教學工作才算是成功的。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它是語文教學工作中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

(二)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的重要性

在語文教學中,有三種基本功:說、寫、讀。創新思維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從日常教學的細節出發。新疆地區的學生在日常語文學習中,只進行理論上的教育是不夠的,還有對創新型理念的實踐培養。創新意識給語文教學灌入了新鮮血液,將傳統知識性教學進展到創新型教學,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進程。

二、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的建議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創新型人才建設理念

一般語文教育可以分為師范性與基礎教育性的。師范高校主要是培養新型師資的平臺,因而其語文教學與基礎語文教育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顧名思義,基礎語文教學針對的教育對象是初、高中的學生群體,而師范類的語文教學針對的對象是服務于社會抑或是將來走上教師崗位的高校生。所以,師范的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單純的知識教授,也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綜合素質的載體之一。除了掌握學科知識外,還培養其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與人文精神。這些都是創新意識形成的基礎。另外,它也是培養職業能力的措施之一,師范語文教育為基礎教育培養深具創新意識的教師,從其自身開始建設創新意識,在日后的教學活動中更能將這種創新意識傳遞給其學生。這樣將教育學生與培養好的語文教師結合在一起,實現雙贏局面。所以,師范類語文教學要以創新意識為依托,致力于培養新型創新人才,創造新平臺。一方面,對于教師要敢于嘗試新型創新意識培養,成為先驅者;另一方面,要使學生認識到成為創新人才對于社會的重要性。在師范高校中,特別是新疆地區,語文教學除了傳承精髓文化的學習和傳播,還要將講自己的民族特色融入其中,使得這種創新理念和民族文化和諧穩步發展。進而,培養學生拒絕成為閉門造車的鼠目寸光之輩,而是積極成為敢于創新、充滿熱情的新世紀人才。

(二)促進教師發揮創新精神的引導

因我國傳統教育形成的應試教育,一直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只關注成績的高低,死記硬背成為學習語文的“法寶”,往往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包括創新意識。這種忽視束縛了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使其成為應對考試的工具。因素質教育一再掀起“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語文教學更是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開拓精神,不斷補充學習,加強實踐總結,引導學生學會想象,鍛煉其思維的活躍性,并結合現今信息時代的優勢,開拓創新。只有具備了以上素質的老師,語文教學的培養創新意識的目的才能夠達到,才能使學生對創新精神耳濡目染,其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融入學生獨立思維的語文教學,是培養創新精神的溫室,實踐活動的增多與老師的正確引導,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學才會從考試的壓力下解放出來。這樣的語文教學發展才具有希望,才會取得驕人的成績。

(三)培養學生自覺地創新意識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學生都是學習前人,視前人成果為權威,頂禮膜拜。隨著知識的積累與多元文化的交叉發展,現今教育氛圍鼓勵學生不拘泥于權威的影響,勇于懷疑,提出自己獨特的想法,重視創新思維的培養,使其成為一種自覺行為。這是使學生萌發創新意識的關鍵方面。師范類學生此前接受的教育,也是掠奪其創造性的應試教育,所以教師應擺脫僵硬的教育思維,運用全新的教育方法,幫助學生對語文學習有嶄新的認識,不再是機械固定的學習方法,重新認識語文的趣味性與重要性,從而促進創新精神的形成。師范高校生是將來教師的雛形,只有從現在開始正確培養創新意識,使得創新成為其行為習慣,這樣將來再培養其學生時才能做到教師該有的素質能力。基于這些認識,進行語文教學的教師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師范高校的語文教學則是基礎語文教育的關鍵,在這個概括性理念的引導下,樹立良好的創新意識培養是完善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也能夠為語文教學開創新局面。

參考文獻

[1]章蓮芳、顧以忠.更新教育觀念——改革語文教學[J].職業教育研究.2004年10月

[2]謝象賢.語文教育學[M].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

篇4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幼兒美術活動 創新意識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已走進幼兒教育這塊新天地,得到幼兒的熱烈歡迎和喜愛。在幼兒園大班美術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媒體課件能欣賞到更多更美的物象,為幼兒審美素質、創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物質基礎。美術活動是一種情感和創造性活動,幼兒在美術活動過程中應有愉悅感和個性化的表現,教師要理解并積極鼓勵幼兒與眾不同的表現方式,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

《綱要》在藝術領域方面要求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幼兒欣賞藝術作品,培養幼兒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在強調幼兒教育兒童化、整體化的同時,敏銳地抓住藝術最根本的特點即美與獨創,提出“感受與創造并重”的藝術教育觀。信息技術通過聲音、文字、圖形、圖像立體的表現方法有效地發展幼兒想象力、創造力、審美力。大班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已經足以支持他們在美術活動過程中進行創新活動,此時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使他們的思維得到鍛煉,可有效間接影響他們良好學習品質的形成。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在幼兒美術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呢?

一、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創新意識

1.激發興趣的情境活動引發創新。為了讓幼兒對美術活動充滿興趣,教師改變以往美術活動中進行示范畫后幼兒模仿的教學模式,以新穎化、游戲化、情境化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如:幼兒美術繪畫活動《奇特的房子》,通過富有童趣的PPT課件“涂涂找家”作為導入,從涂涂找家的情境中,幼兒通過觀看直觀、形象的PPT課件進行思考、想象。根據故事特點,結合他們已有的經驗,創新作品《奇特的房子》在他們的紙上一躍而出,以這樣的教學活動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創新意識,真正做到用情境激趣、在激趣中創新。

2.激發興趣的主動創設引發創新。教師利用大班幼兒自我意識的特點,在活動過程中渴望得到重視與表現,制作多媒體課件,激發幼兒主動創設引發創新。如:幼兒美術創意活動《堆雪人》,老師收集冬天老師和幼兒、家長和幼兒在戶外一起堆雪人的照片,做成課件,這樣不僅吸引了幼兒的注意,產生了在創意美術活動中主動創設的興趣。教師抓住幼兒近期的興趣所在,使他們的想象有物可依,這樣的創新過程同時讓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新的鍛煉。

二、運用多媒體進行操作、實踐,培養幼兒創新能力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和源泉,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為幼兒提供觀察探索各種事物的機會。操作、實踐活動是激發幼兒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圖形變變變》的教學,按照傳統的教學設計,每個幼兒至少要準備大小不一樣的圓形、方形、三角形紙片各三張,通過排列組合將這些紙片構成幾個不同的圖形,然后繪制出來。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由于學具的限制,只能獲得一些常見的圖形;繪制難度大,幼兒會因為過程復雜完成效果不好。運用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設計卻能解決上述弱點。方法:在word中插入自選圖形“圓形、方形、三角形”,并設置成“無填充顏色”,再通過“復制”、“粘貼”獲得數個基本圖形,然后隨意移動這些基本圖形,把他們組成新的圖形,幼兒可在電腦或白板上反復嘗試,直到滿意為止。最后把構成的圖形組合在一起,復制到圖畫軟件中,填上自己喜歡的顏色。這樣的活動讓幼兒的創造思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三、運用多媒體進行作品評價鼓勵創新

幼兒自信心的由來是建立在評價上的,他人的評價、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都能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在美術活動中將幼兒的繪畫作品運用投影儀進行展示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對幼兒創新的過程、創新的態度、創新的熱情評價等。如:美術繪畫活動《熱氣球》,晶晶把一個穿著五顏六色的熱氣球涂好后,她又在熱氣球下方添畫上許多吸塵器,這是她的創新過程。教師運用投影儀將她的作品展示出來,并對她創新過程進行評價。幼兒的創新能力得到鼓勵、自信心得到增強。

四、運用多媒體課件豐富幼兒感知,積累創新的素材

篇5

論文摘要:藝術院校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已成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本文通過分析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智力及個性特點,以及創新素質的具體構成,強調創新素質教育是藝術設計人才整體素質培養的重要方面。 

 

二十一世紀是以知識和科技不斷創新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是具有創新性綜合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創新是藝術設計活動的生命,所有的設計活動都是以創新為主的創造性活動,設計過程對創意性、創新性的依賴不言而喻。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素質培養就是要使整個教育過程被賦予創新特征。而創新教育相對于傳統教育,是一種啟發式教育;相對于中庸教育,是一種個性化教育;相對于素質教育,是一種高層次素質教育。因此,對藝術院校學生的創新素質培養已成為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 

一、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智力特點 

在創新素質結構中,創新型人才的智力特點通常包含:一是新穎及富于意味的創造性智力活動;二是較豐富的創意想象力;三是獨特的創意思維發揮能力;四是分析與直覺思維統一的思維意識;五是發散與集中思維統一的思維意識。創新型人才的思維形式大致表現為求同與求異、集中與發散、習慣與變異、循序與踴躍、試誤與頓悟這五個相輔相成的范疇。在每對范疇中,前者屬正向思維,后者屬反向思維,或者稱為“逆向思維”。目前創新性成果較多地出自逆向思維或者多向思維,藝術設計的創新更傾向于多視角、非常規地探索問題解決的種種可能。強化高校學生“逆向思維”等創新智力特點的培養,不僅能夠運用邏輯的常規思考方式,更能運用非常規的思維方式去發現和解決新問題。 

因此在藝術設計的創新教育中,高校要改變以往教學中過于重視的統一性,避免形成從眾思維和從眾個性的教學模式,要用多元化的創新角度去評價和管理設計教學,以改變不利于學生創新智力特點發展的單一性教學方式,注重更多地運用討論式、發現式和啟發式教學,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創新智力特點,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個性特點 

創新個性是創新傾向性的個性人格特征和人格心理特征的總和。其內容較廣泛并且受個人成長環境、受教育程度、家庭氛圍熏陶、個體性格傾向等現實因素的影響,這些創新意識傾向和心理特征所構成的創新個性特點是藝術設計人才的重要內在素質。創新性人才的個性特點包括:知識面廣,善于觀察,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事物的內在有深入研究的動機;有旺盛的求知欲、豐富的想像力及敏銳的直覺;喜好抽象思維,常挑戰智力活動;富有幽默感及藝術天賦;意志堅韌,做事專注理性,具備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 

由于藝術設計人才的創新素質更重要的表現在創新個性上,因此創新個性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創新能力的大小,創新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學生本身的創新個性,給他們足夠的個性施展空間。這也就要求在培養藝術類創造性人才的素質教育中,改變高校傳統的教學方法,拋棄傳統填鴨式教學,以創新教育主導創新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會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及探索未知的自學能力;通過對學生創新個性的引導,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三、藝術設計人才創新素質構成 

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的素質構成包括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 

1.創新意識是指善于發現新問題,創新欲求突出,能夠自覺產生創新動機,這是創新型人才最本質的素質,是創新的出發點。我們應善于利用學生個體的主觀創新能動性,通過各種教學環節及教學方式的應用,適時地增進和強化學生追求創新的意識和洞察力。創新型人才通常對新問題的敏感度較高,具有比較強的問題意識,對新鮮刺激較為敏感,能夠從常規事物及普通事物中,發現其不為人知的獨特性。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意識還表現為尋找新途徑來避免雷同,對新知識、新觀點、新理論和新技術較為關注,并試圖把這些新成果進行創新性的運用,從而產生新的效用。另一方面,創新型人才的認識較新穎,一般不盲目接受現有結論及旁人觀點。他們經常會在理解問題方面多做一些新的設想,找出更全面、科學、有效的改進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捷徑。而一旦形成這種求新求異的思維模式,創新型人才在對待相同問題時,就不會人云亦云而是常常能夠發表個人獨到的見解。 

2.創新精神主要包括高度的敬業精神、開拓精神、堅韌品格以及對新事物的強烈好奇心。這是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是創新的動力源。創新型人才一般都有視野開闊的特點。創新是在綜合前人經驗、知識、理論基礎上進行的新實踐活動,包括總結新的經驗、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或生產出新的產品。因此,創新型人才的視野絕不可狹隘,而是既熟知本領域基本知識又了解相關領域的基本理論,能夠融會貫通地進行綜合運用。 

3.創新能力方面是指創新思維能力和創造性地計劃、組織與實施設計活動能力,也包括創造性開發設計產品的能力,這是創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質,是創新的本質力量。一方面,創新型設計人才的發散思維能力較強,想象力也更豐富,對同一問題能夠從多角度、多渠道、多方面去認識,思維的跳躍性極大,能夠在新舊知識的交替穿插中,很快地綜合已有知識,使問題得以解決。這種發散思維的活躍性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指新想法的產生相當快,并在出現問題后,能夠快速找到合理解決問題的新辦法;二是指在相同的時間范圍內,能夠更快的產生超出原有思維范疇的新意識,并通過舉一反三產生更多的想法,從而在現有成果的基礎上獲得新進展;另一方面,設計創新技能主要包括對海量設計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加工能力,也包括突出的創新實踐能力。創新的技術和產品必須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從而推出更為成熟的技術和更為優質的產品。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樣也居于教育創新的核心地位,創新教育要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培養實踐技能為主要目標,突出實驗、實踐、實習及實訓等環節的教學地位。 

4.創新人格是一種具有個性化獨特特征而又相對穩定的心理行為模式,這是創新型人才較為穩定的心理特質,是持續創新的根本保證。創新人格主要指人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它集中體現為創新動機、創新情感、創新意志、創新毅力和創新行為等,既有遺傳方面的影響,也可通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形成。創新人格的培養和發展有利于創新意識的開發,這就使我們的教育要著眼于激發學生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機制上面,使這種非智力素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學生的創新人格既有個體的差異又有這個年齡階段的共同特征,創新教育需要在把握學生總體個性和個體個性的前提下,力求在教育活動過程中通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有目的地將潛存在個體身上無意識的或潛意識的創新潛質引發出來,重視學生創新主體意識和個性的全面發展,以利于學生形成和發揮良好的創新個性特征。 

綜上所述,實施創新素質教育是藝術類高校設計人才的培養根基,需要全面重視創新素質教育的構成要素,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技能、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等方面的培養;深入研究學生的創新智力及個性特點,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挖掘學生自身的創新素質潛能,用全新的創新教育觀念促進藝術設計人才創新素質的快速成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凌繼堯、徐恒醇.《藝術設計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馮培等編著.創新素養與人才發展 [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2001.295 

篇6

一、挖掘教材蘊涵的創新因素,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精神包括創新意識和創新個性兩個方面。創新意識是創新的動力源,沒有創新意識就沒有創新。創新意識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組成,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使好奇心升華為求知欲。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小學生富有好奇心,遇事總想“讓我試試”,教師應因勢利導,放手讓學生去懷疑,去嘗試,從而使創新的種子在學生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生根、開花、結果。如在學習《掩耳盜鈴》一課時,一個學生站起來向老師提問:“老師,插圖上那個人一只手捂耳朵,一只手去偷鈴。人要是只掩住一只耳朵去偷鈴,那樣不是還可以聽到鈴聲嗎?”老師先是一愣,接著引導學生仔細讀書找出根據。學生從文字和插圖上分別找出了漏洞。最后老師又把修改教材的權利交給了學生。學生發現教材的不足,從而培養出自己“不惟書”的創造精神。教學語文教材,不僅僅是讓學生學到一些基本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一種語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放飛學生的個性,開啟學生創新的靈性。所以教材不是“圣旨”,而是開啟學生心靈的一扇扇門窗,護送學生到達彼岸的一座座橋梁。我們只有開好門窗,用好橋梁,才能看到學生的批判意識與創新精神在熠熠閃光。

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創新思維來自于問題

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起源于質疑。可見,具有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膽略,是一切優秀人才必備的品質。因此,我們要激發學生產生疑問,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鑰匙,這是創新的起步。

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體現。在教學中,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時要著力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掌握質疑的基本方法。如:從課題質疑,從標點符號質疑,從中心思想質疑,從語言運用質疑,找原因質疑,找依據質疑,抓聯系質疑,抓關鍵句質疑,抓矛盾質疑,尋實質質疑,聯想質疑等。例如在教學《春曉》一課,在自學的基礎上,要求設問質疑,把不理解的字詞或疑問提出來,這時課堂氣氛一下活躍起來。經過歸納,學生提出兩個很有價值的問題:1.“春眠不覺曉”,說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還是晚上睡得香呢?2.“花落知多少”中的“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是知道呢,還是不知道呢?老師讓大家都談談自己的看法,并且要從課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有效提高了質疑精神和思維的深刻性。又如《霧凇》中有這樣一句:“這蒸騰的霧氣,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最初像銀線,逐漸變成銀條,最后十里長堤上全是銀松雪柳了。”教師可引導學生抓矛盾處質疑:憑我們平常的感覺,為什么先是“銀線”?接著是“銀條”?最后是“銀松雪柳”?教師還要允許和鼓勵學生對書本上現有的知識和結論作獨創性的發現,甚至發現課文的不足之處,并設法加以彌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用課文空白,發揮豐富想象,拓展學生思維

作為審美對象的文學作品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性”。接受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伊爾搴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文學作品中,思維空間的存在,期待著學生的參與,召喚著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視覺出發對作品進行二度創造。因此,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上,要利用這些“空白”和“不確定性”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地想象和聯想,使文學作品的形象更豐富、更充實。因為創造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以想象為基礎。

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結尾處寫到:“薩沙掀起雨衣,輕輕地蓋在薔薇花上,問道:‘現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媽媽怎么回答的,讀者不得而知,從薩沙為薔薇花蓋雨衣,蘇霍姆林斯基留下空白,我們可以利用這個空白,引導學生根據薩沙的舉動,根據當時的情景,聯系課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想像媽媽會怎樣回答薩沙。通過填補空白,學生的思維就會打開,天馬行空,自由馳騁,有助于學生進入領悟作品的更高層次,增添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篇7

科技管理要創新,管理者就要提升自身素質,因為他們是科技管理體系創新的主體,科技管理創新水平的高低完全在于于科技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創新意識是科技管理人員首要必備的素質,創新意識在科技管理創新行為構成中起著引領、支撐的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科技管理人員創新思維的產生、形成以及創新性成果質量的高低。通過培訓,引導科技管理者運用創造性思維、實現創新及產生創新性成果,使科技管理創新的具體實施有著堅實的基礎。適應科技管理創新的要求,科技管理人員的知識能力結構必須合理和優化。科技管理人員的知識能力結構是催生管理創新意識的先決基礎條件。科技管理人員的合理知識能力結構包括:對新事物敏銳的洞察能力和系統分析能力、對科研活動基本規律的把握能力、對各學科發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對科研發展方向的科學預測能力、對課題研究的組織協調能力等等。科技管理人員具備了這些知識能力結構,在實際的科技管理工作中發揮管理創新能力可能性必然增大。科技創新管理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以及科技管理人員的素質及能力提高問題必須通過培訓這一有效途徑來解決。

2科技創新人才培訓

科技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源泉。要實現科技創新,終歸需要具有創新能力、創新品質、創新精神的創新型人才來完成。科技創新,人才為本。有關部門要積極發現、舉薦、培養、培訓科技創新人才。擁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而且獲得創新成果的人才,可謂是創新型人才。他們有三個特質:首先是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其次是有較強的學習能力;最后是有較強的成就欲望。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抓緊并持之以恒地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如何把握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和特征,提升科技創新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提高科技創新活動的效益,加強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訓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要建立一個適應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需要的形成以本專業為主的多知識、多技能的綜合的、有效的培訓體系。保證培訓工作持續的、有計劃的開展下去。

3結語

篇8

關鍵詞:創新意識 創新方法 切入點 培養目標

在職業技術學校開展音樂教育以來,許多優秀的教學成果反映了音樂教師們為了把藝術教育普及到心智逐漸成熟、審美需求強烈的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群體中去,他們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我認為:在職業學校開設音樂教學,更重要的是運用嶄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開展音樂教育的切入點要創新

我們都已經意識到:長期以來,為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向學生傳輸盡可能多的知識信息,我們的教師只能增大課堂容量,于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幾乎成了課堂教學普遍采用的方法。反映在音樂教學上,教師為了確保“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教學目標得到落實,不厭其煩地、長時間地講解樂理知識,要求學生背誦大量音樂家的生辰年月、代表作品等等。無疑,這種做法極大地損傷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積極性。

二、實施音樂教育的形式和手段要創新

實施音樂教育不僅要有好的開端,還需要在教學形式和手段方面創新。如果我們的老師在受到教材和知識容量的雙重約束時,必然會采取簡單地講授法來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

第一,教育形式的創新。

隨著知識推陳出新速度的加快,獲取知識的途徑日益增多,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在教學中,應注重師生互動和堅持教學相長的原則。

第二,教育手段的創新。

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絡技術的成熟與網絡資源的豐富,計算機多媒體成為教學的輔助工具。在音樂教學中,使用這些技術和工具能使學生在圖文并茂、形聲同步的環境中學習音樂知識。

三、音樂教育的培養目標要創新

對于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音樂知識的渴望,并不亞于對科學知識的追求。

第一,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傳統音樂教育只注重發展學生的智力,而忽視了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對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在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下,學生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不想標新立異,即使偶有另辟蹊徑的“非分”舉動往往也會在初嘗失敗的苦澀后就心灰意冷,這就反映了學生在創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嚴重的缺陷。要彌補學生這方面的缺陷,就要引導學生用質疑的態度去聽取老師的講解,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

第二,學生創新膽識的培養。

有了創新意識不等于就能進行創新。我們的學生普遍地還缺乏創新的膽識。學生的“膽”其實是教師給的。當你要求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討論,而學生依然正襟危坐、默不作聲時,不要埋怨學生;當學生在探索與創造的過程中因碰到困難而退縮時,不要埋怨學生。

第三,學生創新方法的培養。

學生僅僅“敢創新”還不夠,還要“會創新”。要使學生會創新,就必須幫助他們儲備豐富的基礎知識,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養成多向可變的思維習慣。

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音樂教育的作用更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讓職業學校的音樂教育在創新意識的推動下發展壯大,為青少年藝術素質教育提供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郭聲健. 藝術教育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6.

篇9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是與制造業發展緊密相聯系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技術基礎課程。這門課程介紹有關機械零件尺寸精度、形位精度等的國家標準以及標準的使用,介紹各精度參數的測量方法、部分測量儀器的使用方法與測量所得數據處理的方法。它不僅將制造業的基礎標準與計量技術結合在一起,而且涉及機械設計、質量控制等領域,是從基礎課學習過渡到專業課學習的橋梁,是聯系設計課程與工藝課程的紐帶。

1以往的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理論、新的方法和新的儀器不斷出現,實驗教學內容也應做相應調整。傳統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實驗教學實驗內容相對比較陳舊,注重對理論知識的驗證, 缺少綜合性的實驗,更沒有設計性實驗。忽視對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難以滿足時展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改革實驗教學,可通過開設綜合性實驗,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2開設零件綜合性測量實驗

綜合性實驗是指在學生具有一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運用某一課程或多種課程的綜合知識,對學生實驗技能和實驗方法進行綜合訓練。綜合性實驗目的在于通過實驗內容、方法、手段的綜合,掌握綜合的知識,培養綜合考慮問題的思維方式,運用綜合的方法、手段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達到能力和素質的綜合培養[1]。

對于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實驗課程,開設如確定“判斷某零件是否為合格產品”的綜合性設計實驗,學生根據圖紙上尺寸公差、形狀公差、位置公差要求,測量零件的尺寸和形狀位置公差。學生在完成這樣一個零件的測量實驗,能掌握很多公差技術概念,使學生領會各種公差的含義,并能分析其作用,從而鍛煉了學生全面運用知識,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3實驗的實施過程

下面以三坐標檢驗軸類零件為例,使學生完成軸類幾何元素和形狀、位置誤差的測量,檢測實例軸是否合格。

本實驗采用德國thome三坐標進行軸的尺寸及形位公差的測量。三坐標測量機的基本原理是將被測零件放入它允許的測量空間,精確地測出被測零件表面的點在空間三個坐標位置的數值,將這些點的坐標數值經過計算機數據處理,擬合形成測量元素,如圓、球、圓柱、圓錐、曲面等,經過數學計算的方法得出其形狀、位置公差及其他幾何量數據[2]。在本實驗中學生使用三坐標完成以下實驗目標:了解三坐標測量機的基本構成,學習計算機測量軟件的基本內容,學習三坐標測量機測頭的選擇,三坐標測量機測量零件尺寸、零件形狀、位置公差。

根據圖紙要求,如圖1所示,需要對軸完成圓柱、槽等元素的尺寸測量,輪廓度誤差、直線度等形狀公差的測量,以及對稱度、同軸度等位置公差的測量。

3.1基本尺寸的評定

本實驗要完成以下基本尺寸測量

圓柱1直徑

圓柱2直徑

圓柱3直徑

端面4、5之間的距離

鍵槽7、8的尺寸

在三坐標測量中,圓柱是一個3d測量元素,測量圓柱時最少要測6個點,在圓柱任意兩截面各取三個點,其圓柱1,2,3的尺寸測量結果如圖2、圖3、圖4所示。

4結論

實踐證明,通過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的綜合性實驗教學,加深了學生對互換性理論的理解。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其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獲得提高。

參考文獻:

[1] 倪哲明.探索設計性綜合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j].中國高教研究,2003(5):79-79.

篇10

(一)對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概念認識模糊。

對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理解過于片面、狹窄。把實踐教學停留在實驗、實習、實訓等環節上,雖然也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但這種實踐能力是被當作技能并以知識的形式加以傳授。學生參加了實踐教學活動,被動接受知識,缺乏創新性技術應用能力、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對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教學課程設計不盡合理。

高職多媒體技術專業教學組織過程中普遍存在理論與實踐教學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實踐教學模塊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學過程中缺少側重學生思維的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等綜合應用能力的實踐教學活動等現象。

(三)實踐教學師資隊伍有待加強。

第一,高職院校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隊伍整體素質不高,“雙師型”教師不足,兼職教師比例偏低,作用發揮不足分。第二,由于學校的特殊性,很難或少有請到企業的專家、技術能手來學校授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不太健全,培養培訓基地條件也相對比較薄弱。總體而言,大部分職業院校的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的實踐課程缺少一定的創新性,缺少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而創新創業教育正好解決相關的問題。

二、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相對模糊交叉性較強的概念。高曉杰等人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教育觀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思維、創新創業能力和創新創業人格的高素質的新型人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在國內學術界大致有三種理解:第一種理解就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新教育;第二種理解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創業教育;第三種理解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理解為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的結合,認為理解創新創業教育必須以理解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為基礎。由此可以認為,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一種兼顧創新教育和創業教育并以創業教育為重點,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礎的新型教育思想、觀念、模式。

三、以創新創業教育引領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課程構建

以創新創業教育為引領構建的高職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專業實踐課程體現了學生主動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該課程共分為四個層次,美學基礎類課程、計算機技術類課程、創意設計類課程、綜合實訓類課程。

(一)美學基礎類課程:強調基礎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美學基礎類課程主要包括:設計素描與速寫、三大構成、美學基礎、動畫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和攝影攝像技術。這些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素質和基本技能,鍛煉學生的具體動手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學習基礎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二)計算機技術類課程:強調實用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計算機技術類課程主要包括:平面設計輔助軟件(PS、AI)、平面動畫設計軟件(Flash)、網頁設計、三維動畫設計(Maya)、視音頻編輯(Pr)、影視后期合成(AE)等。這些課程實踐性很強,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學、做”三位一體,結合實際教學案例完成學習內容,合理認識各課程間的聯系與區別,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問題。

(三)創意設計類課程:強化實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意識。

創意設計類課程包括:平面廣告設計、多媒體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網頁設計等。這些課程包含很多設計技巧,如設計文化內涵、美學欣賞、色彩搭配等。采用項目化教學,把企業的實際項目拿出來,讓學生充當企業員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種計算機技術技巧。通過企業實際項目的訓練使其得到全方位訓練,強化實踐,初步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

(四)綜合實訓類課程:體現職業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新能力。

綜合實訓類課程包括影視短片制作、動畫短片制作、CI設計、多媒體作品制作、招貼設計等,這類課程更能體現職業性和綜合實踐性,讓學生了解多媒體技術和設計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夠準確、快速地熟悉相關的工作。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