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證券市場的現狀與趨勢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前證券市場的現狀與趨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證券市場;特殊性;國際化
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市場經濟在改革和調整中不斷完善。金融市場也獲得了很大發展,其兩大主體,即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逐漸走向對外開放的國際化路程。同時,各國銀行凈貸款日益縮減,國際證券,股票的凈發行額卻日益增加,從而形成了資本市場“證券化”趨勢。“入世”后,我國的證券市場國際化趨勢成為必然,這不僅是我國加入WTO所承擔的義務,人民幣的自由兌換也推進了這一進程。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接軌更是其決定性因素。但我國的證券市場發展不足,仍然存在很多差異化的問題,我國的經濟現狀和證券市場現狀共同決定了我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策略的選擇和實施。
一、我國經濟現狀下的證券市場
在我國邁入世界第二大經濟主體的現階段。我國的證券市場也經過了若干年的發展和有限度的對外開放,獲得了一定發展。國際證券公司越來越多,如美林、野村的領頭機構也發展順利,同時,外商在我國的投資和我國在其他國際上市融資的企業不在少數,這其實為我國證券行業的國際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不可否認,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證券市場的淵源看,我國證券市場也存在大量的明顯的缺陷,在國際化進程中面臨嚴重的挑戰:
(一)、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
我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的股權存在“一股獨大”的現象是從其建立之初就存在的。在80,90年代證券市場起步的時候,我國證券市場就有著支持國有企業改制,為國企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特有功能,它一方面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另一方面卻為大股東所操控,大部分的股權掌握在大股東手里,并不在市場上流通,少數股股權在證券市場流通,用以反映公司的整體價值存在很大弊端。當公司出現違背股東權益的經營和決策行為時,少數股股東沒有權利進行干涉,在這個“順風車”的過程中,只能選擇賣出股票來保障經濟利益。但從全球范圍來看,公司股權是高度分散化的,沒有一個股東可以既享有公司經營利潤的索取權,又同時享有對企業進行改制和控制的權利。
(二)、我國的監管環境和制度極不成熟
我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是證券市場的主要監管機構。同時還有證券法等各種法律條規。除此之外,國務院監督管理機構,證交所,行業協會等自律性組織也對其有一定的監管作用。一般來說,直接的監管機構比辦法行政性的法律法規更為有效。但證監會作為一個行政機關,很難協調各方面的利益,包括股民,政府,企業,投資者,外商等各方面,在多重壓力的較量下,其相關的管理和政策不可避免地傾向于更重要的利益相關者,而不是最為公平有效的。
(三)、我國的證券市場規模偏小
我國的證券市場偏小也是一個很大的缺陷。規模小很難做到不同行業不同風險的配置和平衡,投資者的結構也不平衡,大部分分散為個人和小規模投資者,這樣,證券市場應該發揮的重置風險,投籌資的作用也就會不能很好地發揮。
二、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策略選擇
證券市場的變革需要從其發展歷史及歷史中出現問題的原因入手,在了解我國當前經濟環境下的證券市場發展狀況,優勢及存在的缺陷的前提下,在平緩的氛圍中尋求自我突破和完善成為緊要任務,市場實體的規模擴大,結構完善,監管機構從利益紛爭制衡中解脫出來,尋找切合實際的,不傷害經濟發展及投融資積極性的改革方法勢在必行。但在當前我國證券市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策略突破現狀的情況下,學習和模仿其他國家發展案例中的管理模式市場運行體制不是為一個好方法。
(一)、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調整結構
從上文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優勢及缺陷分析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如果不及時解決歷史遺留的股權結構問題,解決法人股,國有股的流通問題,其改革障礙將不可能清除。在此過程中,盡量遵循公平效率原則。要處理好國有股偏高的實際價值削除,以及各方利益的博弈問題。同時法人股也將把市盈率下拉至國際正常水平。
(二)、借鑒美國高效的市場運行機制
在市場運行機制上,除了要整體上降低中國特色之外,具體的運行體制,也有待借鑒和完善,或者在學習他國的過程中得到啟示,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經濟現實狀態的方式。比如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的專營商制度,讓專營商兼任交易商,經紀商和做市商三重身份,以專營商為中心進行交易,從而保證了交易的效率以及市場的流動性以及穩定性。選擇這種以指令驅動為主的,與做市商功能相結合的方式,改良了報價驅動市場買賣交易經過做市商的必然節,提高了效率,也同時保證了交易的流動性和穩定性。這就相當于為我們的改革提供了一種在集合競價方式下引入做市商的可借鑒模式。
(三)、借鑒日本的證券管理模式
監管方面,中國需要擺脫各方利益的相互競爭,減少直接利益無關方的干預,直接行使對宏觀市場有利的監管模式。日本二戰后的“護航式”監管體制也是將證券市場作為政府實行政治意圖的一種方式,這直接導致其資本市場發展的受限,甚至在70年代的高速發展中也成為G7國家中融資比例最少的國家。最終,在2001的“金融大改革”中掙脫金融束縛,成功國際化。其基本情況與我們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其三大指導原則下的改革方式對我們有啟發意義。其三大原則是指:建立透明市場:在有約束力的規則基礎上公平交易:法律、會計處理、監管都符合全球標準。
總的來說,革除舊弊,廣泛借鑒,提高監管部門公信力及獨立性,保護投資者利益,監管及手段隨環境與時俱進才能真正建立我國完善的證券市場。
參考文獻:
[1]唐恒照,“入世后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趨勢”,《世界經濟》2003年10月
篇2
關鍵詞:證券市場宏現經濟聯動性
中圖分類號:17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lO)11-089-02
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縮寫。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年輕的證券市場經過了近20年的風雨跌宕,逐步走向成熟,逐步與向國際證券市場看齊。回顧和總結中國證券市場多年來的發展史,展望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和措施,將有力地推動中國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本文回顧幾十年來我國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的跌宕起伏,橫向分析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之間的聯系,尋找促進證券市場發展的新思路。
一、我國證券市場周期與宏觀經濟周期運行特征
從國外成熟證券市場來看,證券市場運行周期與經濟運行周期是一致的。我國證券市場處于初級階段,情況比較復雜,存在長期背離,但近來趨同傾向逐步顯現。
1.我國證券市場周期運行趨勢。回顧歷史,中國證券市場起步晚、時間短。1990年年底至今的20年中,證券市場的第一周期是從1990年開始的,1990年12月至1993年2月為周期的上升點,下降階段為1993年2月至1996年1月;第二個周期是從1996年1月至2005年9月,其中上升階段是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此后股市出現了較大的下跌行情,持續了4年多。2005年6月至2007年股市短期上升,但是2007年以后我國股市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呈現跌宕起伏。
由于證券市場正處于國家主導的市場構建當中,所以周期更多表現為政策周期而非宏觀經濟周期。證券市場出現的幾次動蕩主要是有國家政策推動,而非經濟推動。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股市逐步走向臺周期化的趨勢。
我國宏觀經濟周期運行趨勢。經濟周期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復蘇、繁榮、衰退、蕭條,其中,復蘇和繁榮階段構成了經濟周期中的擴張期,而經濟的衰退和蕭條階段則構成了經濟周期中的收縮期。在這里我們選取與證券市場相對應的經濟發展周期進行對比分析,分別是1991年至1999年之間的一個周期,以及2000年至2007年的第二周期。
在第一輪宏觀經濟發展周期(1991-1999年)中,1991年一1992年為經濟的上升期,1993年-1999年為下降期。宏觀經濟在經歷了 1978年一1991年的增長高峰后,并未進入周期性低谷,而是以小幅緩收為基調。從1993年下半年步人經濟收縮期,GDP增長率平均每年下降僅1個百分點左右。2000年以來,中國各項經濟指標均出現較大幅度的回升,經濟增長率也由1999年的71%增加到2007年的11%。預示著新的一輪經濟周期上升階段出現。2003年下半年以來,物價開始出現上漲的趨勢,直至2008年第三季度,政府通過宏觀調控以控制物價上漲及信貸過快增長的趨勢,中國經濟擺脫了通貨緊縮的狀態。中國宏觀經濟步人由于重工業化所帶來的高增長周期。
總體來看,我國經濟連續在10多年保持高速增長。雖然當前我國經濟正在經歷宏觀調控的考驗,國際經濟形勢不穩定,我國的經濟結構正在進行調整,風險依然存在。但是我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未來經濟可能還有20年的持續高增長。
2.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運行二者之間的相互關聯。從根本上說,股市的運行與宏觀的經濟運行應當是一致的,經濟的周期決定股市的周期,股市周期的變化反映了經濟周期的變動。
我國證券市場由于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是以政府的政策調整調控為主,出現了很多背離經濟周期發展規律的現象。隨著市場的成熟,國家對經濟與證券調控手段的變化以及證券監控力度的加大,經濟與證券市場的關聯度逐步加大。縱觀中國證券市場周期與宏觀經濟周期,在1996年以后出現了背離,股票價格指數并未體現出宏觀經濟先行指標的功能。由于這種背離的存在,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周期與宏觀經濟發展周期并不完全吻合,但是隨著經濟發展的成熟,根據國際一般看法,未來的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形勢將逐步趨同,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良好態勢將帶來證券市場業績的回升。
二、影響證券市場走勢的宏觀經濟因素
宏觀經濟走勢是影響證券市場水平變量和波動性的最基本因素,國家宏觀經濟發展主要看經濟走勢、貨幣供應量、利率等幾個方面的指標,這幾個方面的影響對于證券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1.宏觀經濟走勢的變化對證券市場的作用。從理論上講:宏觀經濟的周期決定證券市場發展的周期,證券市場的變化反映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在經濟衰退時證券市場低迷。在經濟危機時證券市場達到最低迷期,在經濟復蘇是證券市場逐步回升,在經濟繁榮時證券市場大幅上漲。
但是在實際運行中,經濟走勢與證券市場的走勢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甚至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還會出現宏觀經濟與股市價格周期背離的現象。例如在2001年10月份,我國2002年前三個季度GDP上漲7.9%,但是同期證券市場指數跌幅達到7.9%,二者走勢正好背離相反的方向。這主要是因為受到其他因素影響,以及證券周期變化的相對獨立性造成的。
2.貨幣的供應量變化對于證券市場的影響。一般來講,貨幣供應量與證券市場理論上應該是成正比,即貨幣供應量增大則股市上漲,貨幣供應量減少則股市下跌。國家一般在經濟出現通貨膨脹的時候,采取貨幣緊縮政策,使得股市的價格下降,在通貨緊縮時期,采取寬松的貨幣政策。促進股市上揚。
但是,貨幣供應量的調整到目標的實現之間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這種手段本身就是對經濟進行調控的間接形式,在過程中貨幣當局本身并不能直接控制和實現諸如穩定、增長這些目標,它只能借助于貨幣政策工具、設置中介指標并通過對中介指標的調節和影響最終實現政策目標。其中會有很多不可測、不可控的干擾因素影響。所以,國家的貨幣供應量的調整變化有時候與證券市場的變化并不同步。例如1994、1995、1998這三年,上證指數的增幅都是負數,而同期我國的貨幣供應量的增幅分別是34.53%、29.47%、14.87%。原本是強相關的兩項指標,卻出現了背離現象。
3.銀行利率變化對證券市場的影響。一般來說。股市價格與銀行利息率成反比,利率下降時,股票的價格就上漲;利率上升時,股票的價格就會下跌。因此,利率的高低以及利率同股票市場的關系,也成為股票投資者據以買進和賣出股票的重要依據。
但是我們也不能絕對化。在股市歷史上也有特殊情形。當股票行情暴漲、暴跌時,利率的調整對股價的控制作用就不會很大。1998年12
月,央行決定第六次降低存貸利率,一年內三次降息在歷史上也屬罕見,但是這次降息沒有對股市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1999年6月10日,央行宣布第七次降息,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分別下調1個、0.75個百分點,市場的直接反應卻呈現逐步減弱之勢。
4.匯率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外匯行情與股票價格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是實行升值的基本的方針,股價就會上漲。一旦其貨幣貶值,股價隨之下跌。所以外匯的行情會帶給股市很大影響。在1987年10月全球股價暴跌風潮來臨之前,美國突然公布預算赤字和外貿赤字,并聲稱要繼續調整美元匯率,從而導致了股價暴跌風潮。隨著我國的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以及世界貿易的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股市受匯率的影響也會越來越顯著。
三、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聯動性現狀
1.證券市場與商品市場聯動性趨增。回顧我國的證券市場發展歷程,透過與經濟周期相背離的主線,依然可以發現證券市場也曾出現與經濟周期的短暫回歸。在股市周期與經濟周期背離的情況下,股市點位越高,蘊藏的風險越大,上升的阻力也越大,產生回歸的內在需求也越強烈。
1991年至1996年,我國的證券市場與經濟發展同時高速發展,呈現出一致趨同的走勢。1996年12月股市與經濟周期背離過大,受到股市政策的調節,產生回歸。1997年5月至1997年9月,股市周期與經濟周期背離過大,受到股市政策的再次調節,產生第二次回歸。1998年6月至1998年8月,股市周期與經濟周期背離程度過大、時間過長,產生第三次回歸。雖然這一時期宏觀方針較好,呈現幾年以來少有的一致向好的運行態勢,但股市與經濟周期背離過大,于是在經濟周期的內在決定作用下,開始脫離政策周期,向經濟周期做合理的回歸。1998年11月至1999年5月。因股市政策從緊,導致第四次回歸。2001年6月,由于經濟在2000年回升之后又一次出現下滑,而股市卻屢創新高,炒至2245點,為了消除泡沫風險,不得不推出查資金、查違規及國有股減持等利空的股市政策,使股市連續下跌,向經濟周期回歸。
近年來,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成熟,以及宏觀經濟形勢的好轉,金融危機以后的中國經濟出現積極向好的跡象。2010年上半年南華商品指數和恒生指數、上證綜合指數的累積收益率走勢基本一致,幾乎出現同步上漲和同步下跌的現象,商品市場和股票市場的聯動性越來越大。
2.聯動性趨增的原因分析。證券市場應該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但實際上并不完全同步。根據證券市場與宏觀經濟之間的關系,它們之間的聯動本來就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因為證券市場的運行周期有其獨立性。原因在于,股市投資具有一定的預期性。買入股票和賣出股票均包含著投資者對未來經濟走勢的預測。因此,往往在經濟過熱還未滑坡時,股市先下跌,而在經濟觸底,還未回升時,股市先反轉。經濟周期決定股市周期這一特性往往是從兩個周期的同向運動與反向運動等不同方面表現出來的:經濟過熱,股市下跌;經濟收縮,股市繼續下跌;經濟觸底,股市上漲;經濟回升市場殷市繼續上漲。
四、證券市場與經濟聯動性增強的政策含義
在對證券市場以及宏觀經濟進行調整的同時,國家政策應該逐步規范證券市場的秩序,讓股市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的晴雨表,為國家經濟調控提供決策的正確信息。
篇3
公共利益論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之后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監管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要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而公眾利益涉及千家萬戶、各行各業,維護公眾利益只能由國家法律授權的機構來行使。市場難免存在缺陷,純粹的自由市場必然會導致自然壟斷與社會福利的損失,并且還存在外部效應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公平問題。在現實經濟中通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市場失靈:自然壟斷。假設在社會理想的產出水平下,只有一個廠商從事生產,該產業的生產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時的市場就是自然壟斷市場。處于該行業中的每個公司都會在利益驅動下爭相兼并擴張,之后形成壟斷市場而不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壟斷者通過限制產量、抬高價格,使商品價格超過邊際成本而獲取超額利潤,必然帶來導致市場效率的喪失。"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是指未被交易雙方包括在內的額外成本或額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務時,如果社會利益或成本與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間存在差異,那么自由競爭就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盡管私人之間可能通過協議來解決外部效應問題,但達成協議的交易費用往往過高,而市場監管卻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應。信息不對稱。在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分布往往不對稱,一般而言生產者比消費者擁有更多的信息。生產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不是按優質優價的原則來出售商品。這樣在相同的價格水平下,銷售質量更好的生產者被迫退出市場以逃避損失,而質量較差的生產者則乘機占領市場,出現“劣貨驅逐良貨”的現象。信息不對稱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費者能夠據此區分產品質量的高下,監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場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論認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對其實施監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前,證券市場監管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主管,體改委、國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機構及上海、深圳兩地地方政府參與管理的形式。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以后,證券監管由國務院證券委負責,中國證監會作為證券委的執行機構,承擔起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任務。國務院撤銷了證券委,同年確認中國證監會為證券監管的主管機關。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我國證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如《公司法》、《國庫券條例》、《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證券市場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證券法律法規均已頒布執行。作為根本大法的《證券法》的出臺,進一步確立了中國證券市場法律規范的框架。以滬深交易所設立為標志,中國證券市場短短十幾年走過了國外證券市場上百年的自然演進的發展過程,應當說政府的積極推進功不可沒,然而毋庸諱言,年輕的中國證券市場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監管制度缺乏長遠規劃。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成績斐然。然而,由于市場發展迅猛,政府監管部門疲于應付大量繁雜的日常事務性工作,不經意忽略了對市場發展急待解決的根本的監管制度建設。為了盡快解決一些短期凸#顯的問題,往往采取急救辦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調控市場,雖然暫時緩和了事態,但是很可能為日后的市場發展和監管工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隱患。監管存在滯后性和弱效性。盡管我國證券監管機構近年來加大了對欺詐與操縱的打擊力度,但行政監管往往是事后監管,監管存在顯著的滯后性和弱效性。
滯后性。從違規行為的發生到監管機構做出處罰,往往歷時彌久,監管行為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如“中科創業”、“億安科技”操縱股價行為在發生數年以后才被發現,而“瓊民源”事件的查處過程竟長達兩年。另一方面,監管力量相對有限,調查費用不菲,一些市場欺詐行為未被處理,成為漏網之魚,使違法者產生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弱效性。對違規行為處罰顯得過輕。如民源海南公司動用銀行貸款和透支操縱“瓊民源”股價非法獲利))萬元,查處后除了沒收非法所得以外,僅處以警告和罰款了事。實際上,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處罰卻轉嫁到公司股東身上,并無過錯的中小股東往往受害最深。對應承擔直接責任的違規公司的高管人員處罰過輕,弱化了監管效果。"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目前我國的證券監管體制決定了中國證監會是證券市場的唯一監管機構,一方面提高了證券監管決策實施的權威性,但另一方面卻可能有損決策的科學性。我國的證券監管機構作為政府代表,除了承擔監管職責以外,還擔負著培育和完善證券市場的職能,而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焦點問題———金融體系的創新與改革———是一項牽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這些背景決定了不同領域的金融法規政策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和制約性。比如,證監會的某項措施可能符合單一證券監管目標的最優化,但由于與其他金融管理機構處于分割狀態,其監管決策未必能達到國家整體金融及經濟發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在所難免。對投資者的保護機制不夠完善。海外成熟的證券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投資者教育機制。對投資者在證券市場基礎知識、證券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市場風險教育,有利于投資者熟悉市場、認識市場運作的客觀規律,就像對適齡兒童進行系統的免疫接種一樣,打預防針對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大有好處。投資者訴訟機制。投資者可以通過集團訴訟等方式,對作出虛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訟,并且比較容易獲得相應的賠償。投資者賠償機制。國外的證券市場通常設有賠償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構建防范系統風險的緩沖機制,由市場風險引起的損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賠償。目前,我國的投資者教育機制剛剛起步,投資者訴訟機制和賠償機制還未真正建立并發揮作用。
三、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建議
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可以預見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監管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的高效率的證券監管是保障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以下從監管法律制度建設、上市公司監管、獨立董事制度、證券市場監管體制等四個方面提出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和建議:對證券市場監管法律制度建設問題,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確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的法律地位,進一步明確證券監管機構法律地位的條款和細則;加強立法建設,增強證券監管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備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體系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增強證券監管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強化法制內容的實效性;-’建立健全證券監管法律法規的實施機制,杜絕有法不依的現象,加大執法力度;適應證券網絡化和市場開放的發展趨勢,盡快制訂適宜的相關監管規章制度。!從規范和發展兩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監管工作。在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同時,努力為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以監管激勵上市公司持續發展。加強證監會派出機構監管職能,建立健全派出機構監管績效考評機制。重點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監管,增強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制度建設,切實搞好上市公司監管工作。"獨立董事制度。首先,確立獨立董事應有的社會地位,提高獨立董事參與上市公司最大決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獨立董事人才庫;其次,明確區分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不同職責,充分發揮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規范運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強關于獨立董事的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落實的監督,完善獨立董事制度運行的外部環境。#建立一個主體多元化,結構多層次,相互協調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證券市場監管體制,逐步改變目前僅由證監會單方面壟斷監管規則制訂的局面,縮小行政監管直接作用于市場的范圍。讓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等自律監管主體來填補行政監管收縮后留下的空白,強化自律監管對行政監管的制衡,多方面約束并盡可能減少政府機構執法中腐敗現象的發生。除了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對監管者的監督在我國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動監管的法制化和市場化,建立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包括內部制衡機制和外部制衡機制,保障公眾及媒體的監督權力,強化社會輿論監督。
摘要:證券市場是信用制度與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風險高度集中的市場,具有風險來源廣、傳導性強和社會危害巨大等特點。目前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與飛速發展的現實要求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從證券市場監管的理論依據出發,分析了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證券市場;自律監管;行政監管
證券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證券市場特有的籌集資金、資產重組、公司價值發現及風險提示等功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國經濟健康、穩定運行的必要條件。由于證券市場運作機制復雜、資本虛擬性等原因,產生風險的可能性極大。實踐表明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可以提高運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風險,使證券市場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曹鳳岐等,證券投資學(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燕洪,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與市場紀律———國際金融監管新趨勢的模型解析特區經濟
篇4
關鍵詞:證券市場;自律監管;行政監管
證券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及其重要的推動作用。證券市場特有的籌集資金、資產重組、公司價值發現及風險提示等功能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國經濟健康、穩定運行的必要條件。由于證券市場運作機制復雜、資本虛擬性等原因,產生風險的可能性極大。實踐表明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可以提高運行效率,防范和化解風險,使證券市場更好地為國民經濟服務。
一、公共利益論簡述
公共利益論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世界性經濟金融危機之后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監管的基本出發點就是要維護社會公眾的利益,而公眾利益涉及千家萬戶、各行各業,維護公眾利益只能由國家法律授權的機構來行使。市場難免存在缺陷,純粹的自由市場必然會導致自然壟斷與社會福利的損失,并且還存在外部效應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公平問題。在現實經濟中通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市場失靈:自然壟斷。假設在社會理想的產出水平下,只有一個廠商從事生產,該產業的生產成本最小化,那么此時的市場就是自然壟斷市場。處于該行業中的每個公司都會在利益驅動下爭相兼并擴張,之后形成壟斷市場而不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壟斷者通過限制產量、抬高價格,使商品價格超過邊際成本而獲取超額利潤,必然帶來導致市場效率的喪失。"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是指未被交易雙方包括在內的額外成本或額外收益。在提供商品及服務時,如果社會利益或成本與私人利益或成本之間存在差異,那么自由競爭就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盡管私人之間可能通過協議來解決外部效應問題,但達成協議的交易費用往往過高,而市場監管卻能有效地消除外部效應。信息不對稱。在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分布往往不對稱,一般而言生產者比消費者擁有更多的信息。生產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而不是按優質優價的原則來出售商品。這樣在相同的價格水平下,銷售質量更好的生產者被迫退出市場以逃避損失,而質量較差的生產者則乘機占領市場,出現“劣貨驅逐良貨”的現象。信息不對稱要求更多的信息披露,使消費者能夠據此區分產品質量的高下,監管正是消除信息不對稱的有效方法。由于市場存在上述缺陷,公共利益論認為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對其實施監管能提高公共利益。
二、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前,證券市場監管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主管,體改委、國家工商局等其他政府機構及上海、深圳兩地地方政府參與管理的形式。成立國務院證券委和中國證監會以后,證券監管由國務院證券委負責,中國證監會作為證券委的執行機構,承擔起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任務。國務院撤銷了證券委,同年確認中國證監會為證券監管的主管機關。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我國證券法律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如《公司法》、《國庫券條例》、《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證券市場禁入制度》等一系列證券法律法規均已頒布執行。作為根本大法的《證券法》的出臺,進一步確立了中國證券市場法律規范的框架。以滬深交易所設立為標志,中國證券市場短短十幾年走過了國外證券市場上百年的自然演進的發展過程,應當說政府的積極推進功不可沒,然而毋庸諱言,年輕的中國證券市場在快速成長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監管制度缺乏長遠規劃。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成績斐然。然而,由于市場發展迅猛,政府監管部門疲于應付大量繁雜的日常事務性工作,不經意忽略了對市場發展急待解決的根本的監管制度建設。為了盡快解決一些短期凸#顯的問題,往往采取急救辦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調控市場,雖然暫時緩和了事態,但是很可能為日后的市場發展和監管工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隱患。監管存在滯后性和弱效性。盡管我國證券監管機構近年來加大了對欺詐與操縱的打擊力度,但行政監管往往是事后監管,監管存在顯著的滯后性和弱效性。
滯后性。從違規行為的發生到監管機構做出處罰,往往歷時彌久,監管行為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如“中科創業”、“億安科技”操縱股價行為在發生數年以后才被發現,而“瓊民源”事件的查處過程竟長達兩年。另一方面,監管力量相對有限,調查費用不菲,一些市場欺詐行為未被處理,成為漏網之魚,使違法者產生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弱效性。對違規行為處罰顯得過輕。如民源海南公司動用銀行貸款和透支操縱“瓊民源”股價非法獲利))萬元,查處后除了沒收非法所得以外,僅處以警告和罰款了事。實際上,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處罰卻轉嫁到公司股東身上,并無過錯的中小股東往往受害最深。對應承擔直接責任的違規公司的高管人員處罰過輕,弱化了監管效果。"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目前我國的證券監管體制決定了中國證監會是證券市場的唯一監管機構,一方面提高了證券監管決策實施的權威性,但另一方面卻可能有損決策的科學性。我國的證券監管機構作為政府代表,除了承擔監管職責以外,還擔負著培育和完善證券市場的職能,而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焦點問題———金融體系的創新與改革———是一項牽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這些背景決定了不同領域的金融法規政策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和制約性。比如,證監會的某項措施可能符合單一證券監管目標的最優化,但由于與其他金融管理機構處于分割狀態,其監管決策未必能達到國家整體金融及經濟發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在所難免。對投資者的保護機制不夠完善。海外成熟的證券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投資者教育機制。對投資者在證券市場基礎知識、證券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市場風險教育,有利于投資者熟悉市場、認識市場運作的客觀規律,就像對適齡兒童進行系統的免疫接種一樣,打預防針對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大有好處。投資者訴訟機制。投資者可以通過集團訴訟等方式,對作出虛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訟,并且比較容易獲得相應的賠償。投資者賠償機制。國外的證券市場通常設有賠償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構建防范系統風險的緩沖機制,由市場風險引起的損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賠償。目前,我國的投資者教育機制剛剛起步,投資者訴訟機制和賠償機制還未真正建立并發揮作用。
三、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建議
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可以預見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監管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的高效率的證券監管是保障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以下從監管法律制度建設、上市公司監管、獨立董事制度、證券市場監管體制等四個方面提出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和建議:對證券市場監管法律制度建設問題,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確立證券市場監管機構的法律地位,進一步明確證券監管機構法律地位的條款和細則;加強立法建設,增強證券監管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備性和配套性,提高法律體系的統一性和整體性;增強證券監管法律法規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強化法制內容的實效性;-’建立健全證券監管法律法規的實施機制,杜絕有法不依的現象,加大執法力度;適應證券網絡化和市場開放的發展趨勢,盡快制訂適宜的相關監管規章制度。!從規范和發展兩方面抓好上市公司的監管工作。在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同時,努力為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以監管激勵上市公司持續發展。加強證監會派出機構監管職能,建立健全派出機構監管績效考評機制。重點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監管,增強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制度建設,切實搞好上市公司監管工作。"獨立董事制度。首先,確立獨立董事應有的社會地位,提高獨立董事參與上市公司最大決策的程度,培育并建立獨立董事人才庫;其次,明確區分獨立董事與監事會的不同職責,充分發揮獨立董事在上市公司規范運作中的作用;最后,加強關于獨立董事的法規和各項規章制度落實的監督,完善獨立董事制度運行的外部環境。#建立一個主體多元化,結構多層次,相互協調又相互制衡的高效的證券市場監管體制,逐步改變目前僅由證監會單方面壟斷監管規則制訂的局面,縮小行政監管直接作用于市場的范圍。讓證券交易所和證券業協會等自律監管主體來填補行政監管收縮后留下的空白,強化自律監管對行政監管的制衡,多方面約束并盡可能減少政府機構執法中腐敗現象的發生。除了上述幾個方面的問題以外,值得一提的是,對監管者的監督在我國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因此要努力推動監管的法制化和市場化,建立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包括內部制衡機制和外部制衡機制,保障公眾及媒體的監督權力,強化社會輿論監督。
參考文獻:
曹鳳岐等,證券投資學(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燕洪,信息不對稱、道德風險與市場紀律———國際金融監管新趨勢的模型解析特區經濟
篇5
[關鍵詞]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現狀未來發展
一、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現狀
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雖已取得顯著成績,但在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的形勢下,要看到中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目前還存在以下四大不利因素:證券市場是在資本項目下不可自由兌換條件下運行的;相關法律、會計準則還沒有完全與國際慣例接軌;缺乏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一流投資銀行和其他中介機構;監管水平還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中國證券市必須加快對外開放,近期首先要做的是:第一,加入世貿組織后,將允許外國證券機構通過證券交易所設立特別席位直接交易B股,允許設立中外合資的證券管理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第二,一如既往地鼓勵更多的中國優質企業到境外發行上市;第三,隨著各方面條件的成熟,逐步允許符合標準的外資企業來中國發行股票并上市;第四,積極創造條件,允許符合境內和境外兩地法定條件的內地證券公司到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第五,在適當時機,允許外資有控制、有步驟地進入中國證券市場。
二、證券市場開放對企業融資結構調整有積極的作用
第一,推動外資企業進一步融入中國市場
開放證券市場后,外資企業將通過資產重組、參股甚至控股上市公司的方式來華投資,達到間接上市的目的。外資企業在國內上市表明外資企業的發展已融入中國經濟的大熔爐。外資企業國內上市首先是融資方式的變化,這種融資方式的變化將使外資企業股權結構發生質的改變。按照外經貿部的通知要求,申請上市的外商投資股份公司應為按規定和程序設立或改制的企業。這就決定了一些外資企業在上市之前其股本結構就要發生變化,上市之后其股本結構將進一步改變。其中國內投資者股份將在其股權結構中呈上升趨勢。
第二,為國內企業引進外資創造新的條件
我國證券市場開放遵循漸進的原則,比較重視其融資的職能,采取逐步由向融資者開放到向投資者開放的次序,上市公司投資范圍拓展和投資渠道改善將帶來更多的融資便利。國內的上市公司吸引外資也獲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證券市場的開放能夠帶動B股市場的活躍,直接提高了企業籌集外資的能力;A股上市公司也能夠通過增資擴股同外資企業開展合作,引進戰略投資者和行業內的領先者,增強自身的核心能力,另外,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在境外實現上市。
第三,利用外資的重點向鼓勵并購型投資轉變國際上
一般將FDI一分為二:新投資和并購型投資,據聯合國2000年的投資報告分析,目前全球有近一半的FDI是采取M&A型的,而部分發展中國家幾乎整個外來投資都是購并型投資。過去我國吸引外資的優勢主要在于廉價的勞動力、自然資源和政府的優惠政策,在這種情況下,“綠地投資”方式成為外資的主要選擇,但這些原有的優勢因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已不斷弱化。近幾年,我國在通過跨國并購吸引外資方面已經做出了一些嘗試,跨國并購逐漸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重要形式。中國的外資戰略已經到了某個轉折點,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企業購并尚屬于偶發事件,跨國企業購并更是罕見現象,而目前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規模的企業購并已經變得常見了。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股權投資渠道,今后外商投資應該更多地考慮運用資本經營的方式,將股權投資作為利用外資的重點,通過購并加快投資的速度,不必興建廠房、添置設備等都一切自己從頭做起,。股權投資更多的是追求一種控制權,這種控制權具體體現在要求對公司的決策有一定的影響力上。這點從我國資本市場發生的并購交易中就可以看得出來,絕大部分并購行為都屬股權投資。股權投資應成為我國下階段利用外資的重點,我們應從政策法規角度多予引導。近來國內發生了不少外資企業增資的現象,同樣也屬于股權投資的范圍。
三、我國證券市場對外開放的立法取向
本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紛紛放棄“金融抑制”戰略,對證券經營、證券投資、證券發行交易、證券市場結構等方面放松了法律管制和行政干預,從而推動了各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增強了各國證券業的國際競爭力。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受危機直接沖擊的日韓和東南亞各國不僅沒有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管制,反而更大限度地對證券市場放松了法律管制。因此,當前我國應順應國際證券市場自由化、國際化的潮流,適當放松對證券市場的法律管制,逐步從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以推動整個國民經濟更穩健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去。
1.放松外匯管制,積極促進資本項目的開放。各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第一個重要步驟就是放松甚至取消外匯管制,提高本幣的自由兌換程度。我國對人民幣資本項目實行嚴格的管制。而資本項目自由化是今后國際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因此,我國應在完善資本項目管理和監控的同時,通過放松外匯法律管制,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本項目的自由化。
2.放寬外國投資者投資我國證券市場的法律限制,逐步實現A、B股市場的并軌。我國嚴格實行A、B股分離制度,但從長遠和國際慣例來看,A、B股的長期分割不利于我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因此,我們應通過放寬法律限制,逐步實現A、B股的統一。
3.放寬對銀行、證券公司業務經營的法律限制,逐步實現銀行業與證券業的融合。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銀行業與證券業的分業管理。而世界處于證券業與銀行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重要時期,原來嚴格實行分業經營管理的美日兩國也分別在1997年和1998年通過立法或頒布行政命令實行了銀證合業經營。我國證券市場必須適應歷史潮流,逐步實現銀證合一。
世界經濟已經跨越了國際化時代,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全球化時代經濟的特征在于經濟運行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整合和一體化,各國利用外資的政策法規日益趨同。調整經營策略,抓住開放證券市場所帶來的機遇,抵御住開放帶來的壓力和風險,這是中國市場上的投資銀行都需要認真面對的。
參考文獻:
[1]中國證券業協會.證券投資分析.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吳曉求.證券投資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篇6
[關鍵詞]證券公司 專業化 核心競爭力
國外投資銀行的發展對我們有借鑒作用,國內證券公司的專業化將主要體現在專業化服務能力和專業化人才兩個方面,由此形成的專業化就是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證券公司現有的專業化水平較低,主要與證券行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密不可分,實際受到了不成熟的市場環境的制約。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的深入,我國證券市場開放程度將進一步提高,證券公司將順應國際投行的發展趨勢,步入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的軌道。
一、專業化是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作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內分業經營的政策環境下,證券公司承擔著資本市場的資產證券化、證券市場化、實現資本高效配置的重要職能。作為證券市場中介者和組織者,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地位。因此,在市場定位上證券公司有別于傳統商業銀行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國內金融機構在分業經營的業務框架下業務呈現相互交叉趨勢,尤其是商業銀行在證券公司投資銀行相關業務領域的滲入,一定程度上開始模糊證券公司的專業化能力、弱化了證券公司的競爭優勢。究竟什么才是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證券公司的專業化體現在什么地方?這是當前證券公司制定競爭發展戰略必須深刻反思的問題。
證券公司的專業化將主要體現在專業化服務能力和專業化人才兩個方面,而基于專業化人才形成的專業服務能力就是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考慮到國內證券公司現有的業務操作范圍,國內證券公司的專業化服務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針對不同的客戶特點和客戶需求,提供不同的風險收益工具或解決方案,由于證券公司客戶具有職業化和個性化程度較高的特點,所具備的風險偏好程度較高,相應地要求證券公司具有專業化的高水平風險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以資本為紐帶和動力,通過資產重組、兼并收購、私募融資等“加工”企業,注入證券公司自身的智慧和服務,輔助企業實現和提升自身價值。
二、證券公司的專業化服務現狀及原因分析
過去,在中國證券市場快速發展的有利條件下,證券公司普遍采取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各項傳統業務高速增長,證券公司的定位是以證券經紀和證券承銷為主營業務的傳統金融中介,僅滿足于提供通道服務,專業化水平和服務能力普遍不高、業務同質化現象明顯、行業形象不突出等局限性已經開始制約證券公司的可持續發展。為此,對證券公司定位的再認識迫在眉睫。
從證券公司現有的業務分析,證券公司專業化水平較低的服務現狀,與證券行業所處的市場環境密不可分,專業化水平實際受到了不成熟的市場環境的制約。
首先,我國證券行業仍屬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證券公司的專業化正在初步形成。目前證券公司與客戶的關系還只是簡單的關系或提供顧問業務,不能直接為企業提供資金融通,也很少能夠在企業的發展潛質方面做出深刻的分析,因此,證券公司核心的專業化能力沒能得到體現,這與證券公司起步時間較晚有關;另一方面金融從嚴管制的存在使得市場理念、產品、工具、技術等領域的創新受到了限制,證券公司的業務范圍太窄,業務趨同化現象嚴重。
其次,我國證券市場是一個高度管制的市場,證券業是實行執照管理、受國家專項保護的行業,這是證券業面臨的基本市場環境。有形行業壁壘的形成導致行業競爭不夠充分,專業化服務沒有必然充分的內因動力而沒能形成證券公司競爭的核心因素。資本實力和行政分割成為決定市場份額的首要因素,行業競爭不充分導致了行業競爭力低下的后果。
再次,證券公司缺乏專業的人才群體和專業的業務經驗,使得證券公司專業化服務不能得以充分實現。國際大投行都擁有許多杰出的投資銀行專家,正是投行成功的關鍵。我國證券公司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相關人才儲備很少,更缺乏實際的業務經驗。投行專業人員大部分時間都在忙于項目的爭取,在項目過程中也只負責方案的細化和材料制作,不利于專業人才的全面發展和培養。
三、打造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優勢――專業化服務
隨著全球金融一體化的深入,我國證券市場開放程度將進一步提高,證券公司將順應國際投行的發展趨勢,步入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的軌道。外部資本市場大環境的逐步改善大勢所趨,從而為證券公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完善的制度環境、公平的競爭環境。
1、創新策略
證券公司是以專業技能來實現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從而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行業,從國際投行的發展歷史看,只有不斷進行創新,才能改變盈利模式、提高競爭能力、提升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客戶管理創新,在現代金融市場上,證券公司是溝通企業和投資者通往資本市場的橋梁,客戶是證券公司服務的基石。
2、人才策略
人才優勢是證券公司核心競爭力取得的關鍵因素。縱觀全球大型投資銀行,無一例外地都把員工培訓放在重要的位置,員工培訓的內容除了包括相關理論、業務、技能、市場等外還包括了道德的培訓,培養出了一大批金融經營管理的優秀人才,他們有著豐富的企業運作的經營管理理念;有著豐富的金融證券知識;能利用行業中新知識、新手段、新概念為企業提供高度專業化的策略;能充分理解和熟練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和操作技術推動企業發展;能協調各種社會資源并具備良好的社會信用的優秀人才。
3、差異化策略
證券公司長期以來處于低水平、惡性競爭狀態的主要原因就是業務同質化、缺乏差別服務與特色服務。面對市場化、規范化和國際化帶來的沖擊,券商的高利潤時代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市場化轉型和更加激烈的專業化競爭。證券公司必須擺脫以前“跑馬圈地”的思維定式,實施以差異化服務為核心競爭力優勢的業務發展模式。
因此,我國的證券公司應根據自身的資本實力、服務特色、研究水平、區位優勢等綜合素質及目前市場的競爭狀況,培養其核心業務,實施差別服務與特色服務,在市場細分中明確自己的業務特色和市場定位,在適應行業規范發展的新機制前提下轉變業務模式,通過獨特的經營特色,實現創新發展,打造證券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各自的業務領域提供個性化服務,通過差異化戰略來塑造自身品牌特色,在差異化的基礎上以專業化服務取勝。
四、對南京證券發展路徑的思考
南京證券自成立以來,一直保持著穩健、規范的經營作風,連續19年盈利的業績在業界贏得了口碑,這既是公司的立身之本與生存基礎,也是公司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未來南京證券業務發展的思路必須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以創新服務為核心,以創新來提供專業化服務。在業務發展模式上,考慮到自身綜合實力和資本規模,優先選擇專業化業務發展模式,以專業化、差異化、特色化的競爭理念為出發點,選擇能夠發揮公司資源的某一個或者有限的幾個業務領域建立核心競爭力,以此作為實現特色化和專業化的基礎,重點突破,追求小而精和小而特,以差異化的服務贏得競爭優勢。
在傳統業務方面,隨著證券市場參與者的不斷成熟,大眾投資熱情的覺醒和機構投資者的涌現,對證券行業的服務提出了更專業化的要求,這就要求南京證券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從傳統的經紀業務向全面的理財顧問式業務轉移,逐步實現由通道模式向服務模式的轉變,建立客戶服務管理的長效機制,在人才儲備、研究能力和覆蓋范圍等一系列方面能夠提供有力支持;投行業務可以挖掘自身優勢項目,考慮到南京證券的大股東具有國資背景,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南京市企業債、公司債、可轉債等債券承銷商獲得先機,股票承銷上則可專注于中小企業板,伴隨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將為投行業務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一些新的投行業務正逐步向我們走來,財務顧問、收購兼并、資產重組、投資咨詢以及風險投資業務等都將會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這對具有國資背景的南京證券而言,是其投行業務發展的又一大好機遇。南京證券作為創新類券商,在業務創新開展方面,必須仔細分析研究創新業務品種,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性地參與,不但要設法抓住機會、改善盈利模式,而且要全力管控高杠桿、高風險的同時爭取獲取最大的收益。
(本文作者系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參考文獻:
[1] 鄭雨,關于發展中國投資銀行業的幾點思考,《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8期
篇7
關鍵詞:證券市場 監管 現狀 發展趨勢
一、證券市場監管的概念及意義
所謂證券市場監管,是指證券管理機關運用法律的、經濟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對證券的募集、發行、交易等行為以及證券投資中介機構的行為進行監督與管理。證券市場監管是一國宏觀經濟監督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一是加強證券市場監管是保障廣大投資者權益的需要。二是加強證券市場監管是維護市場良好秩序的需要。三是加強證券市場監管是發展和完善證券市場體系的需要。四是準確和全面的信息是證券市場參與者進行發行和交易決策的重要依據。
二、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成績斐然。然而,由于市場發展迅猛,政府監管部門疲于應付大量繁雜的日常事務性工作,不經意忽略了對市場發展急待解決的根本的監管制度建設。為了盡快解決一些短期凸顯的問題,往往采取急救辦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調控市場,雖然暫時緩和了事態,但是很可能為日后的市場發展和監管工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隱患。監管存在滯后性和弱效性。盡管我國證券監管機構近年來加大了對欺詐與操縱的打擊力度,但行政監管往往是事后監管,監管存在顯著的滯后性和弱效性。
滯后性。從違規行為的發生到監管機構做出處罰,往往歷時彌久,監管行為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另一方面,監管力量相對有限,調查費用不菲,一些市場欺詐行為未被處理,成為漏網之魚,使違法者產生僥幸心理,鋌而走險。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焦點問題—金融體系的創新與改革—是一項牽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這些背景決定了不同領域的金融法規政策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和制約性。比如,證監會的某項措施可能符合單一證券監管目標的最優化,但由于與其他金融管理機構處于分割狀態,其監管決策未必能達到國家整體金融及經濟發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在所難免。對投資者的保護機制不夠完善。海外成熟的證券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1.投資者教育機制。對投資者在證券市場基礎知識、證券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市場風險教育,有利于投資者熟悉市場、認識市場運作的客觀規律,就像對適齡兒童進行系統的免疫接種一樣,打預防針對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大有好處。
2.投資者訴訟機制。投資者可以通過集團訴訟等方式,對作出虛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起訴訟,并且比較容易獲得相應的賠償。
3.投資者賠償機制。國外的證券市場通常設有賠償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構建防范系統風險的緩沖機制,由市場風險引起的損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賠償。目前,我國的投資者教育機制剛剛起步,投資者訴訟機制和賠償機制還未真正建立并發揮作用。
三、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建議
第一,解決我國證券市場的問題必須具備一個基本的外部環境,即已上市的或將要上市的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必須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主體,它們不能僅僅將證券市場作為融資的工具。由于證券監管機構沒有合法的理由介入上市公司內部治理,因此依靠證券監管機構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不現實。
第二,我國證券監管機構必須回歸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的立場。證券監管機構發展市場的職能應該限于宏觀層面,而微觀層面的職能必須剝離,這樣才能使投資者保護職能真正得以發揮。其發展市場的微觀層面職能則交由證券交易所通過合約和自律規則行使。
第三,必須對我國政府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合理確認證券市場監管機構與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使證券監管機構切實履行公共管理職責。
第四,必須確立合理的證券監管機構內部組織架構。我國受制于憲法,無法賦予證券監管機構更大的獨立性。但是,證券監管機構實行真正意義的委員會制是可行的,而不是名義上的委員會制。
第五,明確證券監管機構與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上市公司等的法律關系。新《證券法》對于證券監管機構與證券交易所的職能劃分仍然是不合理的,沒有對證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給予合理的確認。應當把交易所定位為法人企業性質或者第三部門,并推動證券交易所之間展開競爭。
第六,推動立法和司法的發展。完善的法律、相對“積極”的司法有助于證券市場糾紛的解決,減輕證券監管機構的壓力。
總之,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是國家為實現其效用最大化,比較該制度安排的收益與成本后,從制度安排集合中挑選出來的,其實質是解決漸進改革中出現的新的制度不平衡。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證券市場相比較,中國證券市場具有外生性,這種外生性證券市場存在制度缺陷。中國證券市場是漸進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存在的問題是改革過程中不斷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反映。加之,證券市場“泡沫”機制所產生的風險,使得中國的證券市場極為復雜,實施監管的難度很大。中國證券市場主要功能是“為國有經濟融資”服務,并進一步分析得出“為國有經濟融資”與“證券市場風險控制”間的矛盾具有不可克服性,從而得出證券市場的監管困境根源在于其制度缺陷,所謂的監管失措只是監管當局的無奈之舉。中國證券市場的問題不能單純的依靠“加強監管,提高監管水平”來解決。在轉軌經濟中,監管當局是有所作為的,可以在證券市場的制度重建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戴圓晨.股市泡沫生成機理以及大辯論引發的深層思考——兼論股市運行扭曲及莊股情結.經濟研究, 2001.
[2]黃少安.制度變遷主體角色轉換假說及其對中國制度變革的解釋——兼評楊瑞龍的“中間擴散型假說”和“三階段論”.經濟研究,1999.
[3]青木昌彥,錢穎一.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內部人控制和銀行的作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篇8
關鍵詞:證券市場 監管 現狀 發展趨勢
一、證券市場監管的概念及意義
所謂證券市場監管,是指證券管理機關運用法律的、經濟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對證券的募集、發行、交易等行為以及證券投資中介機構的行為進行監督與管理。證券市場監管是一國宏觀經濟監督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意義重大:一是加強證券市場監管是保障廣大投資者權益的需要。二是加強證券市場監管是維護市場良好秩序的需要。三是加強證券市場監管是發展和完善證券市場體系的需要。四是準確和全面的信息是證券市場參與者進行發行和交易決策的重要依據。
二、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成績斐然。然而,由于市場發展迅猛,政府監管部門疲于應付大量繁雜的日常事務性工作,不經意忽略了對市場發展急待解決的根本的監管制度建設。為了盡快解決一些短期凸顯的問題,往往采取急救辦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強行調控市場,雖然暫時緩和了事態,但是很可能為日后的市場發展和監管工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隱患。監管存在滯后性和弱效性。盡管我國證券監管機構近年來加大了對欺詐與操縱的打擊力度,但行政監管往往是事后監管,監管存在顯著的滯后性和弱效性。
滯后性。從違規行為的發生到監管機構做出處罰,往往歷時彌久,監管行為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另一方面,監管力量相對有限,調查費用不菲,一些市場欺詐行為未被處理,成為漏網之魚,使違法者產生僥幸心理,鋌而走險。當前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焦點問題—金融體系的創新與改革—是一項牽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這些背景決定了不同領域的金融法規政策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和制約性。比如,證監會的某項措施可能符合單一證券監管目標的最優化,但由于與其他金融管理機構處于分割狀態,其監管決策未必能達到國家整體金融及經濟發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證券監管決策缺乏科學性在所難免。對投資者的保護機制不夠完善。海外成熟的證券市場對投資者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1.投資者教育機制。對投資者在證券市場基礎知識、證券法律法規等方面加強教育,尤其是加強市場風險教育,有利于投資者熟悉市場、認識市場運作的客觀規律,就像對適齡兒童進行系統的免疫接種一樣,打預防針對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大有好處。
2.投資者訴訟機制。投資者可以通過集團訴訟等方式,對作出虛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起訴訟,并且比較容易獲得相應的賠償。
3.投資者賠償機制。國外的證券市場通常設有賠償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資者入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構建防范系統風險的緩沖機制,由市場風險引起的損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賠償。目前,我國的投資者教育機制剛剛起步,投資者訴訟機制和賠償機制還未真正建立并發揮作用。
三、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建議
第一,解決我國證券市場的問題必須具備一個基本的外部環境,即已上市的或將要上市的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必須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主體,它們不能僅僅將證券市場作為融資的工具。由于證券監管機構沒有合法的理由介入上市公司內部治理,因此依靠證券監管機構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不現實。
第二,我國證券監管機構必須回歸保護公眾投資者利益的立場。證券監管機構發展市場的職能應該限于宏觀層面,而微觀層面的職能必須剝離,這樣才能使投資者保護職能真正得以發揮。其發展市場的微觀層面職能則交由證券交易所通過合約和自律規則行使。
第三,必須對我國政府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合理確認證券市場監管機構與國有資產管理機構的法律地位,使證券監管機構切實履行公共管理職責。
第四,必須確立合理的證券監管機構內部組織架構。我國受制于憲法,無法賦予證券監管機構更大的獨立性。但是,證券監管機構實行真正意義的委員會制是可行的,而不是名義上的委員會制。
第五,明確證券監管機構與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上市公司等的法律關系。新《證券法》對于證券監管機構與證券交易所的職能劃分仍然是不合理的,沒有對證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給予合理的確認。應當把交易所定位為法人企業性質或者第三部門,并推動證券交易所之間展開競爭。
第六,推動立法和司法的發展。完善的法律、相對“積極”的司法有助于證券市場糾紛的解決,減輕證券監管機構的壓力。
總之,中國證券市場作為一種制度安排,是國家為實現其效用最大化,比較該制度安排的收益與成本后,從制度安排集合中挑選出來的,其實質是解決漸進改革中出現的新的制度不平衡。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的證券市場相比較,中國證券市場具有外生性,這種外生性證券市場存在制度缺陷。中國證券市場是漸進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存在的問題是改革過程中不斷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反映。加之,證券市場“泡沫”機制所產生的風險,使得中國的證券市場極為復雜,實施監管的難度很大。中國證券市場主要功能是“為國有經濟融資”服務,并進一步分析得出“為國有經濟融資”與“證券市場風險控制”間的矛盾具有不可克服性,從而得出證券市場的監管困境根源在于其制度缺陷,所謂的監管失措只是監管當局的無奈之舉。中國證券市場的問題不能單純的依靠“加強監管,提高監管水平”來解決。在轉軌經濟中,監管當局是有所作為的,可以在證券市場的制度重建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戴圓晨.股市泡沫生成機理以及大辯論引發的深層思考——兼論股市運行扭曲及莊股情結.經濟研究, 2001.
[2]黃少安.制度變遷主體角色轉換假說及其對中國制度變革的解釋——兼評楊瑞龍的“中間擴散型假說”和“三階段論”.經濟研究,1999.
[3]青木昌彥,錢穎一.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內部人控制和銀行的作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篇9
關鍵詞:證券市場;通貨緊縮;因果關系
一、世界經濟面臨通貨緊縮的挑戰
通貨緊縮(Deflation),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經濟學》(1992)中定義為“與通貨膨脹(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貨緊縮,它發生在價格總體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則在其《經濟學》(中譯本,1997)中將通貨緊縮定義為“價格水平的穩定下降”;目前國內學術界比較認同的簡明定義為:通貨緊縮是指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普遍、持續的下降。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大都出現程度不同的通貨緊縮,時至今天,其陰影仍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徘徊。英國《經濟學家》雜志近期刊文指出: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通貨緊縮,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經濟體
繼日本之后,美國、德國和英國也相繼面臨通貨緊縮的危機。由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經濟體的經濟走向對世界經濟走向起著決定性作用。
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的一年,企業的資本設備價格下跌了1.0%,汽車價格下跌了1.6%,服裝產品價格下跌了2.2%,電器價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個人電腦,跌幅高達20.9%.通貨緊縮不但籠罩著制造業,而且已蔓延到美國具有優勢的服務業:酒店的價格下跌了2.1%,飛機票的價格下跌了3.8%,電話服務業的價格指數更是下跌了4%.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持續性的通貨收縮,對正在掙扎著走出衰退的美國經濟產生了嚴重的消極作用。2002年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長5.0%,但進入二季度后急劇回落,二季度經濟增長僅1.3%,預示著美國經濟調整、復蘇和變革步履維艱,通貨緊縮仍是主要威脅。
歐元區的通貨緊縮壓力總體不太大,但是德國和英國則相對嚴重。德國經濟目前正處于通貨緊縮的邊緣,加入歐元區以來,德國在貨幣政策、匯率政策和財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當的自主性,目前歐洲央行的基準利率對于通脹率只有1%的德國來講相對較高,估計2003年出現負通貨膨脹的可能性較大。英國近來的通貨緊縮壓力一直比較大,統計數字表明,當前英國的年主導通貨膨脹率只有1.9%,同英國政府設定的2.5%目標有一定差距。目前,英國的零售價格指數僅僅相當于1987年的水平。過去12個月來,英國耐用消費品價格平均下降了3.8%.
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經濟一直處于蕭條時期,尤其1998年之后,龐大的財政赤字,沉疴不起的消費低迷,頻繁的企業破產,使通貨緊縮日益突出。為此,日本政府今年10月30日出臺了“反通貨緊縮綜合對策”,以尋求復蘇經濟的出路。
2、亞洲
中國臺灣由于經濟金融十分不景氣,以至于通貨緊縮愈顯嚴重。根據有關資料,2002年1~10月,臺灣消費物價年增長率為-0.26%.
中國香港自1999年呈現通貨緊縮,2002年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下跌3.7%,跌勢持續47個月,且創下27個月以來最大的跌幅。
亞洲其他國家,如泰國和菲律賓等,近年來消費品價格與以往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也出現了通貨緊縮的苗頭。
3、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目前該國正處于連續第四年的嚴重通貨緊縮之中。其他如墨西哥,危地馬拉等,也都出現了通貨緊縮趨勢。
4、中國
近五年,生產能力結構性過剩,有效需求不足,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如果根據國際普遍的看法,通貨膨脹率低于1%即屬通貨緊縮,那么,從商品零售指數上漲率看,中國1997年已出現通貨緊縮;從居民消費指數上漲率看,中國1998年進入通貨緊縮。因為,中國五年來價格指數上漲率一直低于1%,到2002年4月,這兩個指數上漲率分別為-2.1%和0.3%,所以,“通貨緊縮取代通貨膨脹成為影響中國宏觀經濟健康運行頭號頑敵”(胡鞍鋼,2002年)
通貨緊縮的形成原因和治理對策,近年來已有大量論述,本文擬著重從股票市場的角度來分析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的相互關系,并從中得到一些有效遏制通貨緊縮的思路。
二、歷史上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的相互關系
縱觀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史,通貨緊縮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經濟現象。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美國1929年至1933年大蕭條期間出現的嚴重通貨緊縮,以及日本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并延續至今的螺旋式的通貨緊縮。無論是美國還是日本,其通貨緊縮的產生和發展都與證券市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美國1929~1933年的通貨緊縮
在大蕭條之前的1922~1929年被稱為是美國“繁榮的七年”,股票市場(以下簡稱“股市”)上,投機之風可謂空前絕后。據統計,在此期間,有價證券的發行額為490億美元,而股指居然上漲了5倍。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出現恐慌性拋售,當天的交易量達到1300萬股,證券市場一天之內蒙受的損失開創了歷史最高紀錄。至1932年6月,以S&P500指數(標準-普爾500指數)為代表的股票價格已平均下降了86%.股市的暴跌成為引發美國其后5年嚴重的通貨緊縮的導火線。
美國1929-1933年的通貨緊縮主要表現為:
(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大幅下降。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CPI下降了28%.可見,通貨緊縮是美國大蕭條時期的首要特征;
(2)國民生產總值(GNP)大幅回落。1929-1933年,美國的GNP下降近24%,平均每年有接近8.3%的負增長;
(3)工廠、銀行大量倒閉。大蕭條期間,美國倒閉的企業超過14萬家,倒閉的銀行超過5100家;
(4)失業率大幅上升。1929-1933年,失業率從3%上升至25%;
(5)消費萎縮,投資暴跌。1929-1933年,物價平均下跌了6.7%;美國企業投資額由1929年的560.2億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84.4億美元;
(6)證券市場籌資額銳減。1929年,美國企業債券、股票的籌資額近80億美元,而1930年銳減至44.83億美元,及至1933年籌資額只有1.6億美元。
2、日本的通貨緊縮
1985~1989年,日本經歷了泡沫經濟形成、發展、最后破滅的過程。由于極度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大量的過剩資金涌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導致股票和房地產價格暴漲。1989年底,以日經指數由38915點的歷史高位急劇下挫為標志,日本的泡沫經濟宣告破滅,從此進入戰后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蕭條時期,尤其1998年之后,各種跡象表明日本經濟已處在“通貨緊縮螺旋”的邊緣。
當前日本經濟形勢,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與美國大蕭條時期相似的通貨緊縮特點,主要表現為:
(1)物價下跌。日本CPI從1999年起連續27個月下降,2001年CPI更是下跌0.8%,跌幅創下歷史紀錄;
(2)經濟增長陷入停頓。1992~1995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不到1%,1998年則下降到-2.8%,是戰后經濟增長表現最糟糕的一年;
(3)企業生產能力下降。日本生產能力指數曲線從1998年以來一直處于下降趨勢,截至2001年2月,破產企業負債額為23.61萬億日元;
(4)就業形勢嚴峻。90年代初以來,日本年均失業人數連續增多,2000年完全失業率達4.9%,2001年再創紀錄地達到5.4%.
(5)資產價格下跌。“泡沫經濟”崩潰以來,日本地價持續下跌。2001年年初商業用地的地價下跌7.5%,僅為最高值(1990年9月)時的18%,跌至1981年的水平;
(6)股市低迷。“泡沫經濟”崩潰之后,股市一蹶不振,至2002年11月14日,日經指數以8303.39點報收,創下1983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3、美日通貨緊縮的啟示
綜觀美國和日本兩國通貨緊縮的發生、發展過程,結合兩國在通貨緊縮發生前后所采取的宏觀政策,我們不難看出,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二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關系。
(1)股市超常波動會誘發通貨緊縮。美國為了抑制股票投機,美聯儲在1928-1929年錯誤地采取了過急的緊縮性貨幣政策,收縮公開市場操作并兩次提高再貼現率,同時大幅度提高對經紀商貸款的利率,甚至限制會員銀行對經紀商貸款,從而導致金融市場在諸多利空下變得無序,股價暴跌隨之出現,銀行和企業連鎖破產,市場供求失衡,產品價格下跌,最終引發了通貨緊縮。為了應對泡沫經濟,從1989年5月起,日本政府開始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至1990年8月,日本銀行一共5次提高貼現率,從不到2.5%上升到6%.由于該政策過急過猛,導致股市大幅下挫,加速了以通貨緊縮為特征的長期蕭條的到來。
(2)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貨緊縮。無論美國還是日本,在通貨緊縮階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貨緊縮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產生的心理效應和擴散效應,將使公眾認為大蕭條已經來臨,產生物價將持續下跌的消極預期,致使消費支出大大減少,導致社會總需求銳減;二是股市暴跌直接減少了人們的賬面資產,財富減少的效應進一步降低了公眾的消費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業籌資面臨較大困難,減少了投資需求,激化了社會總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貨緊縮是供求嚴重失衡的直接后果,股市暴跌造成社會總需求進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就意味著加重了通貨緊縮的嚴重程度和治理難度。
(3)通貨緊縮反過來導致股市持續低迷。股市穩定的最根本基礎是上市公司的素質,而在通貨緊縮的條件下,由于市場疲軟、價格下跌、產品銷售不暢、利潤下滑、再生產資金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甚至發生嚴重的虧損直至倒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續下降惡化了其資產質量,直接導致股市不斷下挫,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業績沒有實質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時之效,難以改變股市長期低迷的頹勢。
由此可見,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證券市場尤其是股市的崩潰直接引發了通貨緊縮,證券市場的蕭條加重了通貨緊縮的治理難度;反過來,通貨緊縮導致企業經營困難,瓦解了證券市場發展的基礎,造成證券市場長期低迷,最終可能引發證券市場崩潰直至整個金融市場和國家經濟的全面危機。
三、發展證券市場,遏制通貨緊縮
證券市場與通貨緊縮的相互關系提示我們:發展證券市場,保持證券市場的穩定,防止因證券市場的衰退而引發和加重通貨緊縮,其重要性不容忽視。就我國而言,進一步規范發展證券市場,充分發揮和利用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調整供求關系的功能,無疑是遏制通貨緊縮的一條重要路徑。
1、保持證券市場穩定,提高公眾預期。
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和基礎,運行了11年的中國證券市場取得了輝煌成就。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國共有上市公司(A、B股)1215家,深滬兩市的總市值達到4.4萬億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0%,投資者開戶數發展到近7000萬戶。尤其自1991年以來,證券市場在境內外累計籌集資金高達8000多億元,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自2001年6月上證指數達到2245點之后,股市一直處于下跌調整之中,2002年1月達到最低點1339點,近期則始終在1500點以下徘徊。股市的低迷不振與我國的宏觀面的現狀發生了嚴重背離,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經濟的上升勢頭。據中國證監會統計,2002年1~10月,證券市場累計籌資727.06億元,同比下降32.22%;投資者累計交納印花稅97.62億元,同比減幅達62.95%.
根據現代消費理論,消費不僅是由現期收入決定的,人們對未來持久收入的預期也在消費決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股市低迷和股票價格持續大幅度下降,極易使投資者形成消極預期,并可能擴散而導致公眾對物價產生持續下跌的預期,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作用下,使消費屢屢擱淺,從而影響物價總水平的上升。一個反例證明是:2002年“6.24”行情爆發后,我國股市曾一度沖高;國家統計局的監測顯示,2002年6月份,受股市反彈等因素的作用,消費者信心指數在5月份的基礎上回升0.2點,達97.3點。由此可見,保持證券市場在規范中穩定發展,防止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下滑而加重通貨緊縮的趨勢,在目前顯得尤為迫切。
2、發展證券市場直接融資功能,緩解銀企經營壓力。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直接融資從無到有。自1991年至2001年底,我國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得到極大地發揮,上市公司共募集了7727.09億元資金,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國有企業發行股票上市后,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和更新技術、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較上市前明顯提高。當然,同直接融資市場發達的英國、美國、荷蘭等國相比,目前我國的直接融資比例仍然較低。過去十年我國從證券市場籌集資金近八千億元,但銀行貸款卻增加了八萬多億元。直接融資市場的不發達,導致全社會資金融通主要依靠銀行存貸機制來循環擴散。其結果是,企業過份依賴間接融資,使銀行的職責和壓力太重,同時由于很多企業在客觀上沒有償債能力,或在主觀上逃廢銀行貸款的不良意識濃厚,使中國銀行業潛伏著很大的經營風險。據統計,目前我國國有銀行的壞賬占GDP的25%左右。出于對貸款難以回報的恐懼心理,銀行惜貸一直是近年來銀行資金運作最大的痼疾;銀行資金寧可投放到國債和交納央行準備金,賺取低利的息差,也不愿意給企業放款。同時,2002年6月末我國居民儲蓄已超過8萬億,存款增長速度快于貸款,存貸差不斷增加(2002年6月末銀行存貸差增加到3.65萬億元),銀行經營雪上加霜。因此,通過法律規范大力發展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對于提高社會資金融通的效率和效益,防止出現“債務-通貨緊縮”的惡性循環是大有幫助的。
3、利用證券市場財富效應,擴大社會需求。
證券市場存在“財富效應”,當投資者的虛擬資產(如股票等有價證券)的價值呈現不斷上升時,投資者可支配的財富增加,其消費信心和消費欲望都會增強,即期消費和超前消費的增加,將拉動社會總需求的上升,緩解通貨緊縮的壓力,最終帶動GDP的增長;而GDP的增長又為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繁榮創造了必要條件,如此形成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
同理,如果虛擬資產價值下跌,證券市場將產生“負財富效應”。據中國證監會統計,我國股市在2001年下跌前的市場價值總額約為5.4萬億元,而到2002年10月市場價值只剩4.4萬億元,整整“蒸發”了近1萬億元。股市市值的蒸發意味著股民財富的消失,股市中的散戶投資者在我國以中上等收入階層為主,是我國最有活力、也最具潛力的消費階層。目前股票資產的大幅縮水,必然會壓縮這部分人的日常即期消費支出。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居民因投資虧損已對自己的消費產生影響的占48.11%.同時,股市低迷和股票價格的下降,導致企業投資股票的資金損失,產生財富縮水,造成企業投資能力的下降,最終導致投資增長乏力。居民消費支出下降和企業投資增長乏力,必將影響社會總需求的增長,其結果將是因需求不足、供給相對過剩而導致物價下降,從而造成通貨緊縮。
4、發揮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調整和改善社會供求狀況。
我國通貨緊縮主要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現是“大量短缺和無效供給同時并存,是政府壟斷和體制障礙下供給和需求雙向不吻合的結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2001)在這種情況下,全面利用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發揮“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將顯得更為必要和重要。
證券市場是通過對現代市場經濟中一系列機制發生影響而影響社會供求狀況,進而影響社會再生產的。一方面,通過聚集和利用社會資源,疏通儲蓄及閑置資金轉化為投資渠道,使之朝著調整和集中的方向改變分配,促進投資,推動消費,改善供求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通過交易數量、價格與收益率,既對微觀主體經濟運行產生鼓勵或抑制作用,又對產業調整、組合及其恰當選擇創造條件,從而有利于加強企業競爭,改善經濟結構,提高整體經濟效率,促進供求相互契合程度。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還遠未成熟,其對資源配置的作用還十分有限。但是應當看到,我國證券市場是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起步和建設的,必然會出現許多困難和挫折。這些困難和挫折是發展中的困難和挫折,經過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堅持不斷改革和創新,與時俱進,一個規范、公正、法治,能有效推動資源配置的證券市場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參考文獻:
[1]A.加利。西林。通貨緊縮[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9.
[2]羅振宇。通貨緊縮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編著。中國通貨緊縮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錢小安。通貨緊縮論[M].商務印書館,2000.
[5]胡鞍鋼等。中國挑戰通貨緊縮[M].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
[6]余明,余熳寧。對日本當前通貨緊縮態勢的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01,(4)。
[7]李曉超,馬巖。前三季度世界經濟形勢及全年展望[N].中國統計信息網,中華工商時報社;2002年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報告[N].中華工商時報2002-04-17.
[8]高峰,肖冰,劉興祥。輝煌的樂章-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紀實[N].證券時報,2002-10-21.
[9]李正信。通貨緊縮威脅美經濟復蘇[N].經濟日報,2002-10-17.
篇10
【關鍵詞】證券市場 證券交易制度 改善策略
一、引言
證券交易制度是證券交易所與其相關的一些機構為了更好的實現其職責與功能而制訂的關于證券業務買賣的一些規則。我國采取的是單純的競價交易制度,它主要由兩部分組成:開市的集合競價與開市后的連續競價,由于它契合本國的國情,反映了我國證券市場的基本情況,因此在未來將會是我國證券市場的主要交易制度。經過十幾年的成長與發展,我國的證券市場很多方面都已不斷完善,可是仍舊存在很多問題和缺陷:市場投機氣氛嚴重,流動性差,穩定性不強,投資缺乏理性等等,故而很多學者都提議我國可以采取包括競價方式和做市商方式的混合交易制度。完善我國的證券交易制度有助于我國更好的發揮資源配置功能,增強我國證券市場的競爭力,所以交易制度的構建對于市場的穩健成長極為重要。
二、我國交易所證券交易制度發展概述
中國證券市場萌芽于封建時代清朝末期。1870年以后,許多股份制的企業開始興起,此時股票便隨之出現,為了這些股票能更好地進行轉讓和交易,我國的證券市場也開始興起。我國證券市場的交易規模從1912年開始不斷擴大,為了我國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我國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旨在不斷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創業板于2009年10月份在我國深圳證券交易所首次開市,其成為我國發展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大重要的里程碑。2009年末,證監會又適時啟動了以滬深300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制度為代表的重大創新,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完善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中國證監會于2010年3月開始實施融資融券業務的試點,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之后則隨之開始申報融資融券業務,此外,我國的股指期貨交易也于2010年4月開始上市。滬深證交所于2015年底上市的公司已達到2827家,市場總值達到53.13萬億元。
三、我國交易所證券交易制度存在的問題分析
證券交易制度作為證券市場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于證券市場起著重要的影響,對于證券市場功能的發揮有著重要的作用與意義,當前我國以集中競價為主的交易制度由于近年來建設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以及推出的日益豐富的證券品種而出現一些問題和缺陷,其逐漸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束縛。交易是證券市場的基礎和根本,資源配置的重要前提條件是證券交易能夠順利進行,所以,證券交易制度的優劣可以用來直接反映證券市場是否是有效的。
在證券市場交易制度六大優劣衡量指標中,主要的優劣衡量指標是流動性、穩定性和效率。其中,流動性指的是合理的證券市場價格迅速交易的能力,涵蓋價格影響小和即時性這兩個要素,價格影響小指的是證券交易的過程對證券價格的影響很小;即時性指的是證券投資者的交易愿望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穩定性指的是證券的價格在短期內的波動幅度,其在短期的波動源于信息效應和交易制度效應,合理的證券交易制度設計應當使交易制度效應實現最小化;效率指的是采取證券交易制度帶來的利潤及其所消耗的成本二者之間的比較,它綜合體現了證券市場的競爭能力,可以作為證券市場投資決策的主要根據,也是衡量證券市場成熟程度的標志;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我國交易所證券交易制度存在以下缺陷:
(一)證券市場流動性差
流動性是衡量市場是否良好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它是指衡量股票的持有人根據需要靈活的轉讓股票的能力,市場的廣度、市場的深度和市場的彈性是衡量流動性的三個要素。在競價交易制度下,有兩種交易方式:一是證券交易的買賣雙方采取直接交易的方式;二是買賣雙方的經紀商將其委托遞送到證券交易中心,再由證券交易中心來撮合成交,沒有專門提供流動性的對象,沒有專門維護交易量的機制和穩定的指令到達機制,使得競價交易制度下,市場的深度和市場的廣度都較為低下,并不穩定。因此,一些沒有吸引力、成交的活躍程度較低的股票其流動性會更差,甚至會一直無法交易。鑒于我國的證券市場起步較晚,目前還不成熟,我國純粹的競價交易制度使得證券市場的流動性較差,證券市場上的公司在面臨著價格波動幅度較劇烈,規模不大,未來發展不明朗的情況下,競價交易制度只能自發地根據市場的供求來主導交易發生,故而很難確保成交和價格的連續發生。
(二)證券市場的穩定性較弱
市場能得以正常運作的重要條件之一是價格要保持相對穩定,價格不穩定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證券市場缺乏資金的投入,交易不夠活躍和證券市場的價格嚴重偏離價值。我國單純的競價交易制度不利于證券市場的穩定性,價格在證券市場中的波動幅度很大,由于交易價格維護機制并不存在于競價交易制度中,證券市場上的價格是隨著投資者的買賣指令而變化的,交易指令的超買與超賣程度決定著價格的變化幅度,使得證券市場價格的波動較頻繁,在指令驅動交易制度下,證券市場的實際價格會嚴重偏離真實價格,因為買賣指令并非準確立即地傳達到證券市場。
過度投機現象和違法違規操作的現象存在于我國的證券市場中,其對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性產生重要的影響,^度的投機導致市盈率偏高,泡沫嚴重,潛在風險將會危及市場的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三)證券市場發揮效率低下
我國目前采用的證券交易制度是競價交易制度,但是純粹的指令驅動交易制度并不利于證券市場中大宗交易的進行。證券市場的效率主要指資源的使用效率,一般來說證券市場的功能包括籌集資本,制訂價格以及資本調配等,而資本調配是證券市場的基本職能之一。在很大水平上因為我國的軌制停滯不前以及金融法規策略出現缺陷從而導致我國證券市場發揮效率低下。證券市場效率的內涵是在于能夠盡可能的將金融資源調配到資本利用效率較高的行業而且得到最大化的回報。然而,我國證券市場的金融資源利用效率總體上是較為低下的,并且逐漸成為制約經濟穩健成長的重要障礙。
四、完善我國證券交易所交易制度的對策措施
(一)引入做市商交易制度
做市商制度是與競價交易制度相區別的一種證券交易制度,一般情況下,場外交易市場較多采用此種交易制度,引入做市商制度對于我國證券市場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做市商制度有利于向市場提供即時性。交易者可以根據做市商的報價及時進行交易而不用等待交易對手的指令,尤其是做市商在處理大宗指令方面的即時性,更是指令驅動交易制度所不具備的;其次,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提高市場流動性,減少了價格的波動幅度。做市商不僅擁有信息優勢,還可以用自有資金在買賣發生不平衡時進行調節,從而緩和市場的不平衡狀態,抑制股價的劇烈波動;最后,做市商制度還有利于使得市場價格接近市場的真實的價格,從而使證券市場的價格變化更加理性,提高了證券市場運行的效率。總之,做市商制度能夠使證券市場更加充滿活力,給證券市場上的各位投資者和上市的公司帶來不竭的動力,同時會促進證券市場和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二)完善市場穩定制度
市場穩定制度是存在一定的限度的,在一定的限度范圍內,穩定對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過于穩定會對價格反映信息的過程造成不利的影響。限制交易措施與斷路器措施構成了市場穩定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前一種乃是事前的交易限制,其并不能夠組織交易的進行,包括限價交易的指令價格和限制指令執行;而當證券市場的波動幅度超過一定范圍,需要采取措施暫停交易時,則采取斷路器措施。目前,我國的市場穩定措施由漲跌幅度的限制與臨時停牌規定兩部分組成,漲跌幅度限制屬于靜態交易指令價格限制措施,其在特殊情況之下對于市場的穩定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應當借鑒國外證券市場在動態指令價格限制,斷路器措施與指令執行限制方面的經驗,進一步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制度。
(三)制定相關法律規范,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力度
當前我國的證券市場顯露的一些問題大多都由于監督不力而致,與證券監督管理有關的一些機構應當將監管和服務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以身作則并從地方當局或部門對其自身造成的不利影響中解脫出來,以此有助于證券市場的正常運行。地方當局也要履行職責,對凡是與證券市場運行有關的部門或機構的日常運行嚴加監督與管理,以免有關部門或機構為謀取自身利益而散播危害市場運作的不良信息。相關部門應當盡力健全相關法律規范,加強對證券市場的監管力度,努力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健成長與持續健康發展,同時在相關證券法令擬定時應當盡可能的高瞻遠矚,即可以做到通過預測證券市場未來的變動趨勢事先做好應對策略,擬定有關的法律法規。此外,應當加強證券法規的執法力度,有法不依造成的危害要遠遠大于無法可依,應當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故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應加強執法力度。
五、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