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形勢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9 04:19: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當前國際形勢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20世紀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速度明顯加快。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是在資本主義主導之下進行的,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的進一步延伸,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面臨較大的困難與挑戰。
2O世紀末以來,經濟全球化的速度明顯加快。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是在資本主義主導之下進行的,它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的進一步延伸,因此,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過程中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面臨較大的困難與挑戰。
一、從發展中國家的角度審視經濟全球化
1.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全球化問題的主流看法為,目前世界范圍內展開的經濟全球化實質就是世界范圍內的市場經濟化。他們主張在世界范圍內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充分發揮價格和利潤在市場中的作用,建立一種完全競爭的市場模式,而經濟全球化通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使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實現生產要素或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優配置。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從自己的國際利益出發,對于經濟全球化提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目前正在進行的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先導和主體的,其實質就是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全球化以及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與交換關系全球化。這是一場有利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國際經濟秩序全球化,其受益者主要是美國和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2.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看,發展中國家只是被動地卷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經濟全球化的發起者和推動者。從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況看,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弱勢狀態,不占主導地位,更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并且這種關系在21世紀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不會發生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生產一體化、市場世界化、貿易投資自由化以及資本流動國家化打破了民族國家的固有界限,使世界各國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整體。特別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促進了信息產業的發展,高科技手段加快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使國際經濟全球化或者一體化進程加快。在當今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經濟能夠脫離世界經濟而獨立發展,自行運轉。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是整個世界經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錯綜復雜的關系。
3.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對于他們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跨人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領域。從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來看,經濟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而且涉及更為復雜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等領域的沖突。
二、經濟全球化對于發展中國家帶來的積極影響
1.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供了機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外貿結構的優化,從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推進本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2.有利于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外資的進入對于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建設和基礎工業的建設,提高有關部門的效益,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起著積極的作用。
3.經濟全球化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發揮比較優勢,開展對外貿易。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及貿易壁壘不斷下降,有利于發展中國家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貿易。
4.有利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體制改革。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與國際市場規則接軌,將會推動發展中國家引進、學習、借鑒外國的管理經驗,結合本國實際進行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從而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內部體制改革。
三、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極大地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不穩定性。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各國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不少國家的對外貿易依賴度已經超過30%,個別國家則達到了50%一60%。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和不可避免的事情。自90年代以來,隨著各國賬戶的逐漸開放,不少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都受到了嚴重的挑戰。1997年泰國的匯率危機很快就傳染到整個東南亞地區以及韓國和日本,從而形成嚴重的地區金融危機,隨后又波及俄羅斯以及整個拉美地區,形成了事實上的全球性金融震蕩。國際游資的存在肯定是全球經濟不穩定的重要歸根源之一。自60年代起,盡管各國的經濟學家一直在探索對國際游資的監管方法,許多深受游資之苦的國家也曾努力加強資本管制。但總體而言,這些探索和努力的收效并不明顯。一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在全球經濟、貿易迅速一體化的情況下,資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斷下降,國際游資可以利用各種渠道方便地繞過或躲避資本管制。因此,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穩定與否,就不僅取決于國內因素,而且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
2.經濟全球化使得財富越來越向少數發達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加劇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范圍內的市場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使得財富越來越向少數發達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的加大。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具體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兩個因素不容忽視。其一,是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雖然幾乎所有參與全球化過程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從中受益,但并不意味著利益均沾。因為事實上,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這種相對優勢使它們在價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導權,不可避免地會使它們在與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換時獲得更多的利益。其二,是名義匯率下降導致的國民生產總值名義值的減少。在過去10多年里,由于種種原因,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名義匯率出現了不少程度的下降。在一些發生危機的國家,貨幣的名義貶值自然使國民生產總值的名譽值減少。況且,由名義貶值引起的實際貶值又將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進而在國際交換中付出更大的代價。
3.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被削弱。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特別是在財稅和貨幣政策方面)的獨立性,面臨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這種考驗大致有兩種不同的形式。~種是經濟的主動讓渡。從關貿總協定(現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歷次減稅和貿易自由化談判,到發生金融危機的國家為了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被迫進行的經濟調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動讓渡。總體而言,這種讓渡對于有關國家來說是有利的,因為它們能夠從中得到期望的各種回報。另一種是跨國私人經濟力量對經濟的侵蝕。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國公司。由于跨國公司的戰略目標很少會同東道國的經濟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因而它們對于東道國的許多政策措施經常會表現出一種本能的抵抗和規避。許多國家的經驗表明,在匯率動蕩時期,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顯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大量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4.環境退化與經濟全球化同步。經濟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也讓人感到不安和對未來信心不足。雖然我們不能把環境惡化的責任簡單地推到全球化頭上,然而,正是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家園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市場化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建立在過度消耗資源基礎上的市場擴張、城市化、財富的不合理分配、富者的過度消費及其消費模式的“傳染”、“普及”效應,是地球環境退化和惡化的主因。經濟全球化意味著世界勞動分工和布局的大轉移,發達國家已專注于高附加值的非污染的知識產業,而發展中國家則成了工業制成品和資源密集實物產品的主要產地,成了全球環境代價的主要承受者。許多發達國家和全球性公司不但沒有為地球環境惡化承擔更多責任,反而自私地推卸責任。這就使得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矛盾變得日益尖銳。
四、發展中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措施
1.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加強聯合自強的趨勢。目前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占據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經濟力量薄弱,單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具備同發達國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獲得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廣大發展中國家應團結一致,開展“南南合作”,推動“南北對話”。
并且在地域相同或情況相似的國家中,實行地區經濟一體化,彼此開放市場,共同抵御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并探尋經濟發展的出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家的聯合自強也會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亞、非、拉廣大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建立了許多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如東南亞的東盟,中東的海灣合作委員會,非洲的“西非經濟和貨幣聯盟”、“東南部非洲共同市場”、“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非加太集團,南美的“共同市場”等,都顯示出了很強的生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當中給了發達國家有力的回擊。為了有效維護自身利益,發展中國家要敢于、善于對現存的不合理國際經濟舊秩序進行有理、有利和有力的斗爭,迫使發達國家在制定全球化規則時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利益,削減發展中國家債務,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和技術。超級秘書網
2.維護國家經濟,保證經濟安全。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增強綜合國力是發展中國家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務。其中最主要的是堅持擴大開放,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還要在加速本國科技進步的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變不合理的國際產業分工結構。發展中國家應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提高對外開放程度,降低對外依賴程度。應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拓展更加廣闊的經濟活動圈。與此同時,要注意防范經濟的對外依賴性,消除威脅國家經濟安全的隱患。發展中國家還應進一步積極參加國際性經濟組織或參與它們的活動,爭取在國際經濟舞臺上的發言權和世界經濟規則的制定權。
篇2
關鍵詞:工商管理;國際化;工商管理教育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與之相對應,我國面臨的世界競爭越來越嚴峻。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工商管理的國際化趨勢日益明顯。尤其是隨著遠程教育、聯合辦學的開展,工商管理教育應對國際化發展形勢的改革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社會各界對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家化意識,并深入了解國內、國際工商管理形勢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下工商管理教育的現狀
首先,教學目標進一步明確。當前,大部分高校都根據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和要求,制定了具有針對性和時代性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適時調整了課程內容和形式。其次,師資體系逐漸完善。許多高校都根據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積極提升教師隊伍水平,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師資構建原則。借鑒吸收、引進聘請國外優秀工商管理教育者,并組織教師通過多種途徑接受國家化培訓。再次,課程體系更加科學。根據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大部分高校都構建了相對應的課程體系,例如積極推進雙語教學或全外語教學,還對工商管理專業教材進行了適當調整。積極開設國際化課程內容,并引進外文原版教材。最后,實行常態化國際交流。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革新傳統工商管理教學模式,一方面加強與地區、國家級單位和企業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借鑒吸收國際先進工商管理教學理念,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學術交流,以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教學水平。
二、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下工商管理教育改革途徑
當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都根據國際形勢,在教學內容、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形式等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但不可否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中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不僅不符合當前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的內在要求,反而嚴重阻礙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因此,高校應當根據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的特點,改革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筆者根據多年研究經驗,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完善國際化培養途徑
首先,應當適時課程國際化。高校應當積極引進當前世界最新的工商實踐研究成果,引導學生及時了解和學習各種新知識、新觀點,以增強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全球化戰略和國際化思維。與此同時應當重視基礎專業課程,深入探究我國工商管理理念。只有這樣才能將創新、引進、吸收有機結合。其次,要開展國際化工商管理論壇。高校要充分借鑒和利用周邊地區與國家的國際化教育成果,并與相關國家高校聯合舉辦工商管理論壇。當今社會,韓國、新加坡、印度等國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都已取得顯著成績。這些國家培養了大批國際化工商管理人才,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我國高校與這些國家的高校不僅文化特征相似,而且地緣接近,聯合舉辦工商管理論壇成本相對較低,且操作起來更加便捷。除此之外,高校還應當與工商界展開交流溝通,工商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生積累專業經驗、豐富專業知識儲備。深入了解工商行業的發展規律、發展現狀。因此,我國高校應當根據自身條件,積極利用本地區的國際企業、外貿企業、企業家協會等資源,邀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國際化工商管理者參與論壇探究,進而幫助大學生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動向與問題。
2.構建國際化師資隊伍
首先,高校應當引進和聘請國外著名管理學院的學者或具有國際工商管理經驗的從業人員,為學生講授國際化管理理念與經驗。其次,高校應當排遣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到國外進修,或安排教師到知名企業參與管理和決策,這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積累教學案例、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業務素養。在參與國外培訓或企業管理的過程中,工商管理專業教師能夠接觸和了解最新的專業教育理念,進而更新知識儲備,引進國際化管理知識。再次,高校還當鼓勵教師不斷拓寬自身視野,進行跨學科研究,豐富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的知識儲備,以適應當前的國際化趨勢。最后,高校應當設立多元化人才引進機制,要根據工商管理課程體系,積極引進不同專業和學科的高級人才,加強專業知識的交叉與融合。
3.構建國際化培養體系
當前,我國對高校的教育教學評價途徑主要包括兩種:一是根據學術論文和課題情況進行評比;二是教育部組織的高校評估。很少有針對工商管理教育的評價標準和制度。因此,若要應對工商管理國際化趨勢,就必須根據工商管理教育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與制度,根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市場環境中的市場化程度、生存能力。以及工商管理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自我發展能力,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構建符合國際化發展趨勢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霍國慶.臺港地區工商管理教育的特色及發展走向———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臺港考察記錄[J].管理評論,2003.
[2]姚福生,王磊,張志偉,謝峰.新時期大學生國際視野教育初探[J].學術論壇,2008.
[3]楊芙蓉.面向國際,處理好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幾個問題[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2.
[4]李興華.試析歐盟內部語言紛爭的經濟因素[J].法國研究,2008.
[5]胡笑寒,方迪昉.國外工商管理教育的系統分析及借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
篇3
[關鍵詞]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新“國標”;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是由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分委會等機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以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出臺,要求日語專業學生應掌握日語語言文化知識、國際形勢相關知識,具備堅實的中國語言文化基礎,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形成跨學科、跨文化知識
結構。因此,解讀國家標準的總體框架下的課程體系,建設適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語專業的課程體系尤為重要。
二、解讀《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總體框架下的課程體系
新“國標”對日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及課程體系都有明確的規定。新“國標”的出臺,對日語專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作用。解讀新“國標”,探討新形勢下的日語專業課程體系的發展趨勢愈顯其意義的重大和深遠。
新“國標”下的日語專業課程體系分為四部分,由公共課程、專業課程、實踐環節和畢業論文環節組成。
(一)公共課程
公共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類,包括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軍事理論與訓練、人文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第二外語等方面的課程設置。
(二)專業課程
專業課程包括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特色課程三方面。專業核心課程又包括外語技能課程(聽、說、讀、寫、譯等)和專業知識課程(語言、文學與文化的基礎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專業核心課程中的技能課程有基礎日語、高級日語、日語會話、日語視聽說、日語演講與辯論、日語閱讀、日語基礎寫作、中日筆譯理論與實踐、中日口譯理論與實踐等。專業知識課程有語言、文學與文化的基礎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有日語語言學概論、日本文學概論、日本概況、跨文化交際、學術寫作與研究方法等課程。專業選修課程要拓展學習領域,提高對所學專業的整體把握能力。有中日語言對比、日語詞匯學、譯文賞析、日本文學選讀、日本文學史、比較文學、日本文學研究與實踐、日本社會與文化、日本歷史、中華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課程。專業特色課程由各高等學校日語專業根據辦學優勢及特色、師資力量等靈活設置。有商務日語系列、旅游日語系列、科技日語系列、信息日語系列、翻譯系列、區域研究系列、管理學日語系列、影視動漫日語系列等課程。
(三)實踐環節
實踐環節重視培養學生的日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實踐環節包括專業見習與實習、課外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國際交流等。
(四)畢業論文環節
畢業論文環節是培養學生研究并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可采用學術論文、翻譯作品與翻譯實踐報告、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寫,使用中文撰寫時,字數不少于6000字,同時須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寫時,字數不少于8000字,同時須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過新“國標”分析可以發現,日語專業核心課程中要求有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而專業選修課程突出了中日語言對比、日語詞匯學、比較文學、日本歷史、中華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課程。實踐環節增加了國際交流。畢業論文(設計)形式也更加多樣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語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
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日語專業課程體系基本與新“國標”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課程體系需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
(一)日語專業核心課程
日語專業核心課程體系與新“國標”匹配。分為外語技能課程和專業知識課程。外語技能課程主要通過專業基礎課程完成。聽的技能由日語視聽A(一)~(五)、基礎日語A(一)~(四)支撐;說的技能由日語會話A(一)~(三)、基礎日語A(一)~(四)支撐;讀的技能由日語閱讀(一)~(二)、高級日語(一)~(二)、基礎日語A(一)~(四)支撐;寫的技能由日語寫作、日語論文寫作、日語語法(一)~(三)支撐;譯的技能由日語筆譯(一)~(二)、日語口譯(一)~(二)、基礎日語A(一)~(四)支撐。
(二)專業知識課程
專業知識課程包括語言、文學與文化的課程。主要通過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的專業選修課程與專業特色課程完成,開設日語語言學概論、日本文學、日本概況、市場營銷c、國際商務談判等。
(三)實踐環節
實踐環節由集中實踐教學環節完成,開設日文錄入實踐、日語專業行業模擬實踐、日語翻譯實踐等實踐課程。
(四)畢業論文環節
目前筆者所在學校的畢業設計要求單一,要求學生用日文寫出6000字的畢業論文。
通過與新“國標”的對比可以發現,我校日語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體系與新“國標”匹配。而專業知識課程中的課程名稱與新“國標”不完全匹配。例如現開設有日語翻譯理論與實踐;日漢筆譯實務;日漢口譯實務課程。但新“國標”中的名稱為中日筆譯理論與實踐、中日口譯理論與實踐。同時日語專業知識課程中沒有設置學術寫作與研究方法。另外在選修課程的設置中缺少中日語言對比、日語詞匯學、比較文學、日本歷史、中華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語專業的特色課程、實踐課程和畢業設計的改革創新成為當務之急。只有完善課程體系才能達到新“國標”人才培養的要求,真正實施全人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日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與創新能力、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精品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1)03―0099―03
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向精品化目標邁進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和迫切的現實需求。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黨賦予高校的神圣使命。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樹立的形勢觀、政策觀,學會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形勢,理解和執行政策,是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擔負的重要任務。當前國內外不斷出現的新形勢、新問題,使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很大挑戰,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還存在一些亟待加強和改進的地方。從課程安排上看,高校形勢與政策課平均每學期16學時,本科四年期間計2個學分。相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學時多,學分少,導致部分學生對該門課程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思想上不夠重視。從課程內容上看,一方面教育內容與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有重復,容易使學生在重復學習相同理論時產生厭倦感;另一方面課程教育內容的及時性強,涉及范圍廣,要求教學內容及時快速更新,對教師能力素質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從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普遍要求來看,在學生獲取信息更加迅速便捷的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教育形式、教師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需求促使高校必須積極主動地去研究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建設發展問題,進一步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精品化建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
一、教學內容設計要注重特色化
目前高校形勢政策課程內容主要根據教育部每半年印發的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來確定。但是高校形勢政策教育內容涉及范圍很廣,如果不結合學校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梳理和系統的規劃設計,很容易出現教學內容重復的現象,同時也很難在實際教學中把握重點,形成體系,取得實效,辦出特色。“形勢與政策”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課程,其教育教學目的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相一致的,即著眼于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而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的“隨機性”和“多變性”上,這種特殊性使得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有著很大的設計空間。
1.從學生成長需求設計教學內容,確定不同年級的教學重點
不同年級學生成長需求的關注重點是有差別的,比如剛入學的新生,對了解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有著迫切的愿望;高年級的學生對了解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有著迫切的需求。形勢政策課可以針對學生最希望了解的形勢政策人手,確定不同年級的教學重點內容,提高課程的針對性和教學效果。
2.從學校辦學特色設計教學內容,突出不同學校的特色優勢
任何一門課程要辦出特色,都必須與學校的辦學特色相結合,為學校育人目標的實現起到積極的作用。形勢政策課可以充分發揮課程內容廣泛的特點,著力把與學校辦學特色、專業特色相關的問題講好。比如,師范類院校可以國內外最新的教育類形勢與政策內容作為重點,農業類院校可以國內外最新的農業類形勢政策內容作為重點,理工類院校可以國內外最新的科技類形勢政策作為重點等,這應該是不同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精品化建設的有效著力點。
3.從課程開設目的設計教學內容,發揮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育人功能
在結合學生、學校實際確定教學內容的同時,可以根據教育部每半年下發的教學要點,確定每學期形勢政策課程的其他重點內容。如社會、政治、經濟、國際形勢等方面的熱點問題等。要充分發揮形勢政策課程第一時間傳遞形勢政策信息的動態性特點,以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使這門課程成為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激發學生關注時事主動性的有效載體,成為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引導學生正確分析熱點焦點問題的主渠道、主陣地。
形勢與政策課程是一門針對性、時效性和變動性很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它的內容體系可分為基本穩定部分和與時俱進部分。歸納起來,上述前兩部分內容應該是相對穩定的,第三部分內容是動態的,需要在每學期開課前及課程進行中臨時確定。
二、教育載體設計要實現立體化
形勢與政策課程不僅在教育內容上要求新、求精,而且在教育方法和途徑上也必須創新、求變。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時效性,實現精品化課程建設目標,需要積極改進形勢與政策的教育教學形式,設計并搭建動靜結合、內外依托、師生互動的立體式教學模式。
1.動靜結合,編制學習資料手冊,構建動態化教學資源庫
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據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范疇,將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的基本理論、路線、綱領、政策等相對宏觀、穩定的基礎理論匯總整理,以編制手冊的形式發給學生作為基本學習資料,便于學生自學并對基本理論有較系統的掌握。這種傳統的書面資料學習方式是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應當秉承的教學形式。另一方面,形勢政策教育教學應積極發揮網絡優勢,構建動態化教學資源庫。網絡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網絡思想教育陣地可以實現教育教學資源的及時更新和補充。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內容豐富,及時性、動態性強,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層出不窮的社會焦點、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等,通過單一的課堂途徑是無法滿足教育教學需求的,網絡無疑是一種較好的途徑選擇。形勢與政策網絡教育教學平臺建設,可以依托學校宣傳部門、黨團組織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已有網絡平臺,形成合力,構建形勢與政策動態化網絡教育資源庫。
2.內外依托,探索打造能夠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形勢政策教育有效載體
在校內,在一課堂教師講授、二課堂網絡理論陣地宣傳教育的基礎上,形勢與政策教育可以嘗試通過成立學生理論社團的方式讓學生在課余進行主動的思想理論和形勢政策學習。從目前高校社團建設情況來看,政治理論社團是學生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證明政治理論社團在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政治理論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從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角度去有意識地成立相應理論社團的實例還很少見。因此,嘗試建立形勢政策理論社團并制定相應的配套鼓勵政策機制,應該是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形勢政策學習的一條有益之路。同時,引導學生開展校外社會實踐已成為絕大多數高校形勢政策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形式,社會實踐在學生形勢政策教育中的作用也被高校師生廣泛認同。但目前形勢政策社會實踐教育教
學較之第一課堂教學來說,在運行保障、評價機制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與設計。
3.師生互動,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主動進行方向引領
課堂教學是“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教學成功,則“形勢與政策”課實效性彰顯。在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實踐中,大學生表現出很強的表達個人對時事熱點問題看法的愿望。通過演講、辯論、主題發言、小論文等形式開展的學生間交流討論活動深受學生的歡迎,成為學生表達個人觀點的有效渠道,也被學生視為提升個人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素質的有效平臺。同時教師通過參與學生的交流討論,及時了解掌握了學生思想動態的情況,為主動進行理論指導和政治方向的引領提供了現實依據。存在的問題是,目前高校的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基本是在百人以上的大課堂進行,由于課堂大、人數多,發動學生主體能動性以及師生互動的頻率、人次和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影響,對教師掌控課堂交流討論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應該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校園網絡平臺的優勢,開辟較之課堂交流更為便捷、廣泛的師生在線交流平臺,使學生有表達觀點的途徑,使教育者更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進而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教學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三、教師隊伍建設要突出專業化
課程建設的主體是人,優秀的師資隊伍是形勢與政策精品課程成功的關鍵,“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強的課程,再加上內容的綜合性也非常強,同時課堂組織教學的難度也很大,這就需要擔任這門課的教師具有較深的學術造詣和人格魅力。教師隊伍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應是高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精品化建設的一個努力方向,是增強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目前,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呈現“大思政”的特點。即教育者既包括形勢與政策課專職理論教師,也包括學校黨、政、工、團部門的領導干部;既包括從事一線學生管理的輔導員,也包括從校外聘請的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和領導干部。專兼職結合、校內外結合的師資隊伍從專業背景和業務特長來說,呈現出多層次、多領域、多性質的特點。如果不能夠對師資隊伍進行有效的規劃整合,容易導致教育教學出現不系統、不深入、沒特色的結果。
1.實現“術業有專攻”的專業化師資隊伍結構
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內容雖然具有領域廣,及時性強的特點,但還是可以根據內容進行歸類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內容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形勢觀、政策觀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式、任務和發展成就教育;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重大活動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當前國際形勢與國際關系的狀況、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對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國政府的原則立場教育幾個方面。高校形勢與政策師資隊伍應根據課程的主要內容,結合每名教師的專業背景和業務特長進行分類,實現“術業有專攻”的專業化師資隊伍結構。
2.打造形勢與政策教師的專業化團隊
由于教師專業背景和業務特長的限制,如果不根據教學內容對教師隊伍進行專業化的整合構建,而是籠統、隨機的給每位教師分派教學任務,就會出現一個教師要面臨講授多個知識領域內容的情況,導致教師備課壓力大,對講授內容缺乏信心,傳授知識信息不深人的結果,進而影響教育效果。應讓每名教師只承擔一兩個專題,使教師在一個相當穩定的時期,將負責的專題研究得精、深、透,使之成為這些問題的專家。同時,專業化師資隊伍建設要在對教師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加強對各知識領域教師的針對性培訓,使每個教學內容領域擁有相對固定的師資配備,并重點做好其中教學骨干的培養。形勢與政策教師的專業化團隊打造,應該是這門課程精品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和突出亮點。
參考文獻
[1]姜相志,王國學.把“形勢與政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
的課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2-74.
[2]彭月英,鐘佩君.“三經四緯”解構“形勢與政策”課教學體系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78―80.
[3]高忠.構建四位一體的“形勢與政策”教育課程體系[J].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2006(2):90-92.
[4]羅維.“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改革芻議[J].寧波大學學
報(教育科學版),2009(12):115―118.
[5]鐘佩君.“形勢與政策”精品課程建設模式創新研究[J].學理
論,2009(11):53―55.
[6]彭月英.“形勢與政策”重點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索[J].湖南第
一師范學院學報,2007(2):15―17.
篇5
關鍵詞:核專業 人才培養模式 專業實踐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2(a)-0202-02
我國的核專業是20世紀50年代為適應我國核武器事業和核科技工業的發展而創建起來的。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國力增強以及對能源結構調整的迫切需求,核能的應用已經呈現了明朗的發展趨勢。當前國際形勢和國家安全、反恐斗爭的需要也對培養大量高素質的核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迫切。在此形勢下,近年來全國部分高校瞄準了這塊人才需求市場,陸續復建、新建了一批核專業。本文在分析現階段我國核專業人才需求狀況的基礎上,指出提高核專業人才的工程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重點介紹筆者所在學校在創新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改革實踐教學方面的一些有益探索。
1 核專業人才需求狀況分析
核專業人才是核技術發展及核事業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因素。目前,我國正大力發展核電,已由過去的“適度發展核電”,開始進入“加快推進核電發展”時期。未來十幾年,我國核工業發展前景非常好,但任務艱巨,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專業人才非常緊缺。根據預測,到2020年核科技工業需要核專業本科以上人才約13000人,其中到2010年需要6000人左右,從2010年到2020年需要7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約占60%,碩士生約占30%,博士生占10%左右。由于實際輸送到核科技工業系統就業的學生要低于核專業的畢業生數,同時現代基礎和臨床醫學的科學研究、臨床診療,以及現代醫療器械的設計和創新也都迫切需要具有核理論知識、掌握相關技術和方法的專業人才,因此,這兩方面的巨大需求使得核專業人才日趨緊俏。
2 核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專業實踐環節是教學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其重點不在于強調學生能解決多深多難的理論問題,更多的是強調工程素養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近幾年我校約有80%核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去向是核工業、核與輻射安全監督部門,部隊(研究院所)以及醫療部門等,根據用人單位和多數畢業生的反饋意見。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突出反映在專業化、細致化和務實性。由于核專業儀器設備都比較昂貴,一般高校難以承擔大型儀器設備(如加速器、反應堆等)的建設,學生很難通過校內的學習和實踐對這些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有著較深的認識與了解,因此對現行的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進行適度改革很有必要。
3 核專業人才“2+1+1”培養模式
為突出我校的人才培養特色,2008年,我們根據核工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特點,提出了“2+1+1”的本科培養新模式,實行學校與廠礦企業和科研院所聯合辦學,充分發揮學校和廠礦企業、科研院所的各自優勢。所謂“2+1+l”本科培養模式是指:2年校內通類基礎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教學;1年校內核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教學;1年校外核專業部分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重點是最后一個“1”的環節。具體而言在這一年的校外基地實踐教學環節中,實行“部分專業課+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的集成化教學方式,通過吸收行業和用人單位共同研究教學計劃,制定與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選擇2~3個與我校有多方面合作基礎的科研院所和廠礦企業實行聯合培養,充分發揮核學校和科研院所及企業各自的資源優勢,達到高校為社會服務,科研院所及企業為高校補缺的雙贏目的。
4 核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
4.1 改革實驗教學體系
根據我校核類專業實驗教學的定位,在繼承和提升傳統實驗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科研資源,構建了“普及認知、鞏固基礎、加強實踐、發展創新”的四層次實驗教學體系,使實驗教學成為層次漸進,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公共認知實驗主要是專業通識文化教育,通過核電站模型、反應堆模型、核燃料循環模型等演示實驗及專業實驗室參觀,使學生入校伊始就對專業情況有一個初步了解,盡早建立學習核專業興趣和目標。專業基礎實驗側重基礎知識技能培養,鞏固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使學生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能力。專業應用實驗側重應用實踐技能培養,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各種專業技術在實踐中的應用情況,培養學生面對專業應用的實際問題,用所學專業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核科技創新實驗是以教師主持的國家和省部級課題為背景衍生或學生根據專業與興趣自主命題的適合本科生的實驗研究工作,以研究性創新實驗為具體形式,在科研教學一線的骨干教師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通過實驗過程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獨立思考和積極進取的科研精神。
4.2 改革專業實習模式
由于一般高校是難以承擔象加速器、反應堆等這類核學科的專業儀器,而核學科本身又具有很強的工程實踐特點,學生畢業之后一般都要在科研院所、廠礦企業等從事工程實踐活動,為此,我們與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北京核儀器廠、西安核儀器廠等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專業實習基地。同時對專業實習的教學安排進行了改革:時間安排上,將第七學期末4周的生產實習安排到第六學期末,把第六學期末的3周課程設計調整到第七學期末,這樣既給學生留出了考研時間(第七學期末考研),又使學生在進入專業課學習之前,對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情況有所了解,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目的性。實習方式上,由過去的整體行動轉變為提倡個人或者小集體的實習活動,將以往的參觀實習變為真正的上崗實習,要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像正式員工一樣從事生產、實驗、管理等工作,使學生能得到多方面的培養和鍛煉。
4.3 改革畢業設計(論文)工作
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生培養方案中的一個必修的教學環節,目的在干總結學習專業的成果,培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是畢業生走向社會前的一次綜合能力訓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為更好的規范化管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我們專門制定了《畢業設計(論文)管理條例》,作為做好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工作指南。要求用作畢業設計(論文)的題目盡可能與工程實際、畢業實習、科研課題和實驗研究相結合,并適應學科發展趨論文類題目應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大多數題目來自于教師的橫向與縱向科研課題,以及教研教改項目。難度和工作量盡量做到能在教學計劃規定時間內,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經過努力能夠完成。通過科研課題及學科建設與學生畢業設計相結合,提高學生應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也積極鼓勵部分優秀學生到科研院所、廠礦企業或公司做畢業設計,由這些單位和學校導師共同培養。根據以往經驗,一些表現很優秀的畢業生很有可能被吸收就業,真正達到雙贏目的。
篇6
論文關鍵詞:自主創新,建議
一、 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
中國經濟持續20多年的高速增長,但始終困擾我們的一個大的問題是技術創新能力薄弱。科技水平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這種格局的影響非常深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企業的技術基礎都比較薄弱。在前些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企業用于產業發展的技術來源相當一部分是通過引進技術解決的,加之對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工作的重視不夠、投入不足,有些企業的研發系統已經出現了被邊緣化的傾向,技術對外依存度仍超過50%;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但重要的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我們出口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品牌或知識產權的只占10%。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大國經濟必須要有技術支承;中國工業化最終要靠自有的技術來源。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柱產業,缺乏自主品牌的龐大生產能力,缺乏知識產權的制造業,缺乏創新能力的眾多企業,從經濟角度看,處于增值鏈的低端,不能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從安全的角度看,中國大多數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
(二)創新能力轉化為生產力動力不足。我國目前的生產、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任務更多是由高校完全承擔的,使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成了企業的科技研發主體。全國擁有普通高等學校1792所中就設有科研機構316家、全國范圍高校科研成果給企業帶來的效益也只在20%左右。由于大量科技成果非企業自主承擔完成,使科技成果轉化多了若干環節,大大降低了轉化率。企業現有的技術創新活動也主要處于低層次,基本上沒有涉及戰略性的超前研究開發、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開發和大規模的系統性技術集成等,高端的技術創新活動大多被跨國公司所壟斷。
(三)創新能力財才兩缺。我國的研發經費投入還相當不足,研發人才短缺現象比較嚴重。比如對于研發人員相當集中的高新科技工業園區,國外每開發10平方公里,一般需要1.5~2萬名高新技術人才,而我國情況比較好的華東地區的4個高新科技工業園區,按規劃面積要9~10萬名高新技術專業人才,至今也只有4萬人。一般認為,企業的研發費用占其銷售額的2%,企業才能基本生存;當達到5%以上時,而國內的許多企業經營者存在短視行為,受急功近利的商業文化的影響,企業經營者缺乏創新精神,制約了自主創新意識的強化。
二、 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潛力剖析
(一)研發投入有所上升。企業的最大特點是貼近市場,尤其是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場發展所產生的潛在需求,使其研究開發的目標更具針對性,更能體現以市場為導向。目前,我國的很多的企業已經開始認識到這一點,不斷加大企業創新能力的投入。例如,聯想集團在完成了與IBM部門的并購之后,研發人員比例超過20%,消化1500項IBM專利。并打算今后每年將把營收的2%投人到產品研發與技術創新。
(二)企業與高校正尋求長期高效的合作。有統計顯示:在上海企業中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僅200項左右,而上海普通高校每年的R&D課題就超過1萬項。集團企業努力將長期規劃分解到“產學研”合作項目中去。寶鋼成立的“產學研合作推進會”曾先后在國內幾十所高校“巡游”, 都是長期戰略性產品。
(三)國際交流日益趨近。我國企業在進行研發活動已不單單把目光停留在國內或本企業內部,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加強國際合作,提升我國企業自身的競爭能力。海爾集團在2002年已向香港引人業務,海爾香港分公司將招聘20一30名員工。目前,海外業務占集團整體營業額比重只有1/3,因此,未來將擴展海外市場,并期望在只至五年內擴展至占整體業務的2/3。
三、 如何利用法律開發企業自主創新的潛力
中國的發明創造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發展速度都要快,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潛力,我們現在要做到就是完善相關法律環境,為專利發展推波助瀾。
(一)完善高校與企業技術合同、實踐合同制度,建立高校科研學員進企業,增加大學生就業率。在中國,16%的專利來自學術界,而在美國和日本,該比例分別是4%和1%。這就導致創新產品轉化為生產力動力不足的現象存在。事實上,我們如果能巧妙協調我國高校教育實踐不充分和企業缺乏創新人才的矛盾,就不僅會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還能夠緩解金融危機下的就業矛盾。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我們應該規范其中的法律環節,避免出現因法律缺位導致的市場秩序混亂,關注高校與企業在研發過程中簽訂的技術合同規范性、參與研發的學員的物質保障條款和就業條款、獎勵條款、教學實踐條款。一方面注重鼓勵大學生為進入高新技術產業而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又能夠為大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提供現實空間。
(二)適度優惠的金融稅收法律體制,給企業注入創新資金。政府應該在資金與政策上方面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活動的投資力度,采取財稅優惠等有效措施鼓勵社會資本的進入,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企業從創新中得到現實或長遠利益的良好環境。擴大和完善自主創新的金融擔保機制,拓展企業自主創新的融資渠道,加大商業性金融機構對科技的投資力度。如要鼓勵商業銀行在信貸方面對企業的支持。
(三)深入貫徹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加大員工國際交流和培訓投入,提高勞動者自身研發能力。據日本有關資料統計,工人文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等級,技術創新者的人數就增加6%,而工人每提出一個有效的創新建議則能降低成本10% ~15%,而受過良好教育和培訓的管理人員,因創造和運用現代管理技術,則有可能降低成本30%。這些足以說明人力資本投資的高回報率。新出臺的勞動合同法中關于企業員工培訓、服務期限、獎勵激勵制度的規定,如同宏觀調控的杠桿,一方面解決企業飽受為他人做嫁衣之痛,一方面為企業職工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創造物質基礎,在具體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國家相關審批制度
應該為企業員工出國培訓的大開方便之門,企業應該把我經濟危機帶來的挑戰,通過提高軟件設施、員工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羅杰斯E. M.著.辛欣譯.創新的擴散[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2
[2] 劉浩.企業自主創新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企業活力,2006(8)
[3]陳明煒.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研究.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D],2005(12)
[4]尹艷林.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科技投資,2006(3):20.
篇7
【論文關鍵詞】中職;德育課;教學效果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可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必須加強中職學校德育教學工作。然而,據調查,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許多德育課存在內容單調乏味,課堂沉悶現象:教師缺乏激情,學生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學生對待作業考試無所謂,考試成績較差等。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增強德育課教學實效,真正實現其育人教化功能,是當前擺在每一位德育課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下面就如何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談談幾點看法:
1.加強德育課教師自身素質,深化教師隊伍建設。
在新的形勢下,德育課教師如果沒有積極進取、奮力開拓的精神是難以勝任這門課程的。另外,為人師表是我們德育課教師師德的優良傳統,教師是學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德育課教師一旦失去了學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將喪失說服力。因此,德育課教師要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學生,使他們領悟做人的道理,同時,也使學生樂于上德育課,從深層次上增強德育課教學的吸引力。同時,學校、上級主管部門和德育課專業指導委員會要按照《大綱》要求,重視德育課教師的培養,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教師培訓力度,適當組織教師外出參觀、考察、研討、學習交流,為德育課教師創設一個良好的成長提高環境。
2.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相同的教學內容,常常會引發不同的學習態度,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藝術。德育課教師只有不斷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才能增強德育課教學效果。
2.1重視課堂導入。一堂好課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的序幕。開講得好,能先聲奪人,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起“探究反射” 。教師應以飽滿的激情、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方式,導入新課,達到醞釀情緒,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維的開端和啟動器。趣是激發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它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高度活躍。
2.2把握教學方法的使用,以靈活的教學方法點撥釋疑,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2.2.1啟發式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啟發,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種方法。例如,老師在 講述“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社會性”這一觀點時,給學生講這樣一個笑話:從前有一個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死掉,只讓他一個人活著,但他又想吃燒 餅,于是就留下一個賣燒餅的,他又覺的太寂寞,就留下他的老婆,而他們 都要穿衣服, 就留下賣布的和裁縫……最后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人。 通過這 個故事然后啟發學生: 一個人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社會能不能缺乏 形形的人?學生自己思考后, 從中得出結論——人是社會的人, 人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獨立生存。這樣把抽象的哲學問題簡單化,通俗易懂。
2.2.2研究式教學法,它是在克服傳統“注入式”“一言堂”缺點的基礎上出現在課堂的一種民主教學形式,正如茶館中對談的顧客一樣,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進行教學,因而課堂形式顯得活躍、靈活、輕松、自由。這種方法能夠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的啟發式談話提到首位,它可以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以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體現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不2.2.3幽默教學法,它是增強德育課教學吸引力的相當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種心靈的機智,一種表達的藝術,一種使人在愉悅氣氛中接受影響的方法。德育課堂上的幽默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更生動、靈活、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法人”概念時,先提出“法人是法國人” “法人是說法語的人” “法人是守法的人”等一連串荒謬的定義,讓學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學的定義,寓教于樂,真正使德育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課程。
當然,好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教師應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選用、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2.3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為什么呢?
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最直觀的視聽享受,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課堂氣氛活躍,而且課件中可以下載現實生活中具體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真正把學生帶到實實在在的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這樣達到一個效果是,能打開學生封閉已久的心理,使他們的心靈受到震動,從而在以后的現實生活中自覺遵守道德紀律,也懂得德育課的重要性。總之在德育課中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使學生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心身愉悅,也是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升華。
3.加強學生課外活動內容
3.1根據教學進程,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一定的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此外,還可以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總結等。
3.2教師及時把國內外以及身邊新近發生的重要事件與所學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不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論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使學生易于理解記憶,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長知識、長見聞,培養學生關注國際、國內大事的能力,通過視頻、廣播、報紙了解時政新聞,提高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這是學生非常樂意的事情。
3.3適時增加專題講座。多開設例如“和諧校園” 、“國際形勢”、“民族團結”、“法律知識”、“職業生涯設計”等專題講座,學生熱情高、興趣濃、思維活躍、氣氛熱烈,極大地增強了德育課的教學效果。
4.完善考試考核方法
新時期,德育學科的考試將逐步走向科學化,并從知識、能力、覺悟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試評價, 學生的成績評定應實現三方面的結合:
4.1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克服片面強調記資料,觀點的傾向,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
4.2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引導學生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讓學生走出課堂,用生活中的實例去印證教材內容,加深理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篇8
國際貿易教學論文范文一:高校國際貿易教學變革思考
摘要:
中國加入到WTO后,對外貿易總額有了明顯的提升,對于人才的需求開始增大,使高校開始面臨更大的教學壓力。不過,高校作為我國教育體制下,主要的社會人才培養基地,肩負著提升社會發展的重任,隨著中國在全球貿易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多,高校的必須在更短的時間內,為社會提供數量充足的專業型人才。因此,本文對于國際貿易教學進行研究,提出有效的教學變革方式,希望能夠從教育層面,找到彌補社會人才缺口的途徑,以提升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貿易 教學變革 社會人才需求
國際貿易是一門相對復雜的學科,不僅涉及到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對于外語、法律也有著一定的要求。而基于國際貿易人才的全能性需求,高校在教學上也提出了嚴格的標準,導致國際貿易相關課程的數量和難度不斷提升。對此,必須快速找到提升教學效率的突破口,以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校園時間內,完成基本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塑造。
一、國際貿易教學的新發展
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教育主管部門開始不斷的修改專業教材,使之與其相契合,而國際貿易的教學內容,也在近年來得到了修訂。較比于以往的教材,主要特點在于:一是教學范圍增大,傳統國際貿易教學,是以經濟學中的理論知識為核心,主旨幫助學生分辨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的差別,所以實踐內容相對較少;二是完善了法律體系教學內容,由于任何國家的法律都存在著不完善的問題,造成各國貿易法律經常修訂和完善,因此,在教育中不斷的完善法律內容,對提升學生的能力,有著直觀的作用;三是著重強調了國際貿易法的地位,減少學生基于對貿易法認識不深刻,而在實踐中對企業造成的損失的問題。另外,法律也是全球貿易的基礎規則,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進行遵守,幫助學生重視法律,對于學生國際貿易觀念的養成至關重要。
二、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必要性
1.傳統教學方法的滯后。
在高校教學中,由于國際貿易的內容復雜性較高,并不斷的添加新的規則,所以,教學手段無法有效進行創新上,導致方法滯后的問題出現。主要表現在:一是手段相對落后,很多教師仍舊沿用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教學手段,學生早已對其產生了主觀情緒的抵抗,無法達成良好的學習效果;二是仍舊存在機械化的灌輸教學,教師的教學主動性過高,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嚴重制約學生的開拓性思維;三是教學氣氛死板,國際貿易教學由于理論知識要求較高,所以,課堂中大部分教學內容在于知識講授,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掌握情況無法了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不有效的在教學方式上采取變革,學生的前途將十分堪憂。
2.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
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突飛猛進,進出口產品開始復雜化,專業人才形成了較大的缺口。嚴重的人才問題,直接導致了中國在國際貿易環節中的弱勢,更無法有效的與發達國家展開競爭,最終影響的將是中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所以,高等教育必須重視目前的人才缺口問題,有效率的為社會提供專業型人才,以滿足我國在全球化發展的大浪潮中,能夠穩固的占有一席之地。綜合來看,無論是教育本身的需求,還是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必須合理的轉變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學生在國際貿易領域上的綜合素質。而實現該要求,需要高校從多個層面進行變革,包括教學的目的、方式、內容,以及為學生設置實踐教學等。同時,學校也應該具備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鑒于國際貿易所涉及到的法律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不斷更改和完善,因此,高校必須采取及時的將其列入到教材的措施,使學生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識。
三、國際貿易教學變革的思路
1.轉變教學目的。
首先,教育者必須認識到國際貿易教學的目的,并不是培養知識型人才,而是能夠在學生畢業后,成為快速融入社會的專業性人才,所以,需要改變教學思路,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其次,教學并不是完成教育任務,目的是在于對學生的培養,所以再教育環節中,學生應該占據主體地位。教師必須要深刻的認識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育者不應該存在主導者的姿態,應更多的為學生發展而提供服務,因此,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也要適時的進行優化;最后,我國近年來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在教育上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國際貿易對于國家的客觀意義,即,幫助學生掌握國際貿易行為的目的。
2.變革教學內容。
第一,適當的引用國際教材。雖然我國參與了WTO,但是國內的貿易環境,與國際形勢存在著一定差異。教材的編撰者,多是以國內規則為主體,導致現行教材與國際環境不符合,影響學生對于國際貿易的認識。采取國際教材,可以更好的實現國際接軌,同時,外國所使用的教材,多已經完成了豐富的實踐,正符合我國急缺人才的需求,即,可以減少短期內理論編撰無法與時俱進的問題。第二,合理的開展實踐教學。目前,國內已經有一些高校采取了聯合式的實踐教學,即學校與企業合作教學,由學生負責理論知識的培養,企業負責實踐能力的提升,最終直接向企業輸出對口人才。實踐教學目的,在于為社會節約人才的培養成本,使企業更加愿意錄用應屆畢業學生。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實踐教學可以實現高校內培養人才,更具效率的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第三,建立前沿信息分享教學機制。基于國際貿易的變化性較大,所以在教育中,教師應該不斷的向學生提供相應信息,包括國際形勢的變化、新型規則的要求、典型案件的裁決等,使學生可以感受整體國際貿易環境,并加深對于國際貿易的思考。
3.變革教學方法。
第一,改變模式。首先必須將部分傳統的教學手段去除,特別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不能夠出現在現行教育理念中。在教學方式的設定上,應采取以啟發式為主的模型,例如案例教學法,為學生展示國際貿易案例,如WTO仲裁的典型案例,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注意活化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塑造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思維。第二,創新手段。現代教育不能夠在局限于書本和黑板,而且,我國高校也全部配置了多媒體教學器材,教師應該合理的利用資源,幫助學生更加形象化的記憶知識,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方式,在課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學生創作多樣化的學習空間。
4.注重教學實踐。
實踐已經成為了國際貿易教學的基本要求,學生除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外,還要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鞏固知識結果,使自身在正式工作前,擁有一定的崗位經驗。而在實踐性教學方面,最好的方式無疑是聯合,學校可以與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對外貿易公司進行合作,讓學生能夠在其中吸取經驗,例如與律所的合作,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到國際貿易案件中,雖然不具備決策權,但是,能夠身臨法庭,并得到專業律師的指導,已經有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理解。
5.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
雖然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中,并不要求學生參與到教師的學術科研中,不過,為了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與的便利,同時也能夠幫助教師降低科研時間成本。在加強教學與科研的聯系方面,首先高校應該建立相關機制,使學生具備參與的調解;其次是教師調解課題內容,幫助不具備學術能力的學生,也可以完成部分科研工作;三是開展隨機課題,可以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參與所學知識的小型課題;四是鼓勵學生獨立學術研究,并指導發表學術論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中國對外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了大量的專業人才缺口,而此時不僅是中國發展的契機,也是高校教學合理變革的機遇,所以,高校應該充分的研究社會需求,有效的調整教學方式,為社會提供更加適合的專業型人才,以此推動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卉.國際貿易教學方法的新發展和教學變革的新思路[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09).
[2]吳鈞.經濟全球化視角下地方高校國際貿易專業雙語教學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4).
[3]沈木珠.國際貿易法新發展及其教學改革新思路[J].南京經濟學院學報,2013(03).
[4]李紅.淺談應用型高校國際貿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方法改革[J].當代經濟,2014(21).
國際貿易教學論文范文二:國際貿易教學情境創
摘要: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問題情境,就是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難度的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強烈的求知氛圍。
關鍵詞:國際貿易;教學
一、親歷情境
親歷情境指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為學生觀察的客體,并以教師語言(文字)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教學實例1:教學內容:國際技術貿易教學情境創設:計算機軟件是國際技術貿易的一項重要標的,它既具有其他國際技術貿易標的的種種共性特點,同時還有發展時間短、速度快、問題多、爭議大的個性特點。最重要的是,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便于教師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首先通過教學文本介紹我國計算機軟件進出口貿易迅猛發展的情況,在課堂上發起相關主題的討論。如:(1)假如沒有進口計算機軟件的生活;(2)你認為windows視窗軟件在中國的售價是否合理;(3)你認為中國是否需要加大對于進口計算機軟件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通過這些主題討論,可以使學生調動自身的情緒,談談切身體會,同時鋪陳學習內容,因為這些討論主題已經涉及到課程講授的主要內容:國際技術貿易的概況、國際技術貿易產品的定價、知識產權制度及其國際保護。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找到學習的最佳切人角度,有利于學生經過同化與順應的過程,逐步建構起關于國際技術貿易的知識體系。
二、現場模擬情境
現場模擬情境是指學生以游戲、角色扮演的方式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有些情境并非人人都能親歷,但通過現場模擬情境,讓學生處于接近真實情境中,通過眼前形象和實際感受,聯系已積累的經驗,展開聯想與想象,使情境豐富而逼真。教師則根據教學的實際齋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運用一定的手段進行復現,達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點就行。教學實例2:教學內容:中國加人世貿組織與世貿組織的發展教學情境創設:此章節是教學重點,需要學生掌握。世貿組織設有服務于包括部長級會議、總理事會、分理事會、委員會和工作組在內的各層級組織的的秘書處,由世貿組織總干事領導.總干事由最高級別的部長會議任命,職位非常重要,也十分敏感。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常常為這一人選的確定而明爭暗斗。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世貿組織總干事的模擬竟選,發表競選演說,可要求演說(稿)包含以下要點:(1)對世貿組織性質、地位和使命的認識;(2)當前世貿組織面臨的當務之急;(3)如何協調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貿易利益(4)如何在未來通過變革實現世貿組織的宗旨。通過這樣的模擬情境,可以使學生主動去探求與世貿組織有關的知識,并將它們加工整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在此過程中,還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故事情境
美國作家雷諾茲普萊斯(ReynoldsPriee)曾經說過:講故事和聽故事是人類的本能,其重要性僅次于食物,愛和房子,人可以沒有愛情或房子,但沒有人能夠在沉默中生存下去,故事的聲音占據我們的生活,從最小的日常瑣事到難以溝通的精神之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故事情境,可以生動地展現理論產生發展的完整圖景,有助于學生理清理論發展的邏輯順序,理解各種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學實例3:教學內容:西方經濟學家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理論教學情境創設:這一部分的內容十分龐雜,理論性較強,但又是國際貿易理論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師可以選取一個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歷史上十分重要的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一533一1946)來創建故事情境.(1)凱恩斯所處時代的背景故事凱恩斯之所以成為改變歷史面貌的偉大的經濟學家,與他所處的時代有很大的關系。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上半葉,人類社會由蒸汽時代進人電氣時代,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并最終完成向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過渡,兩次世界大戰,其間還有橫掃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蕭條。這當中有太多的時代故事,創建這些故事情境有助于學生了解凱恩斯的國際貿易理論產生和發展的背景。(2)凱恩斯生平故事這類故事情境可使學生了解凱恩斯出身、師從、求學經歷、任職情況和逸聞趣事,甚至是他的股市傳奇,凱恩斯豐富多彩的人生經歷有助于學生了解凱恩斯作為經濟學家的特質.(3)凱恩斯經濟思想轉變的故事凱恩斯由于師承于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早期曾是一名自由資本主來的信徒,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傳統的自由貿易理論,認為保護主義對于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就德國賠款問題論戰時,還堅持國際收支差額會通過國內外物價水平的變動,自動恢復平衡。但經過了1929一1933年經濟的大蕭條,凱恩斯的經濟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強調貿易差額對國民收人的影響,相信保護政策如能帶來貿易順差,必將有利于提高投資水平和擴大就業,最終導致經濟縈榮。這類故事情境的創設對于該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至關重要。首先,可以利用凱恩斯的經濟思想轉變將自由貿易理論和保護貿易理論聯系起來,因為凱恩斯早年曾經受到古典經濟學自由貿易理論的巨大影響,而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出版之后,有對之后的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這樣,這類故事情境可以幫助教師向學生完整地展示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完整圖景,有利于學生將相關知識系統化;其次,通過凱恩斯的經濟思想轉變的故事情境設工,使學生理解各種類型國際貿易理論從來就是因時因勢而產生和發展的,都是為了反映一定時期的經濟現象,解決特定的經濟問題。需要指出的是,在創設故事情境時,教師除了用語言文字描述情境之外,還應該充分利用包括數值計算、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以及電視圖像等多媒體手段,可以用描寫大蕭條時期社會生活的電影(如《鐵拳男人》)來創設背景故事情境,用凱恩斯的傳記(如《凱恩斯傳(1883一1946)》)來創設生平故事情境,用網絡視頻、圖片和電視專題節目來創設凱恩斯經濟思想轉變的故事情境。
四、問順情境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從對問題的驚訝開始.問題情境,就是通過教師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難度的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種強烈的求知氛圍。也就是說利用一定的間題刺激、激發學生的思維。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不只可以使學習內容的意義被充分地揭示出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使新、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產生聯系,從而創新他們的思維,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最終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筆者在《國際貿易》的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些已經存在著的間題情境,如著名的斯密之謎、里昂惕夫之謎等等。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按照教學要求,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出好的問題情境。教學實例4:教學內容: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教學情境創設: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間題要鮮活,能夠起到激發學生探尋問題結果的欲望,二是創設問題情境目的并非是要學生給出正確答案,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設問,需要教師的引導和提供相關背景材料。針對教學內容,可以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海爾集團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嗎?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并非易事。不但要了解跨國公司的定義(目前還沒有公認的一種說法)以及組織和經營上的特征;還要掌握海爾集團的組織架構、經營模式、市場表現和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信息。這些需要教師在學生探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在《國際貿易》的教學過程中,情景教學法的運用可以充分利用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參與的情緒,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情感意識,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山西林業產業,問題,對策
在當前,我國林業正經歷著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的重要時期,山西林業產業也不例外。論文參考網。山西省委、省政府確立了建設“綠色山西”的目標,明確提出建設“綠色山西”的具體標準、實施步驟和政策措施,為山西林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1.山西林業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近些年來,山西省在加速“六大”林業工程和“綠色山西”建設的同時,依靠政府引導和市場拉動,使林業產業得到迅猛發展。然而山西省林業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還存在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第一產業基礎不牢, 以人造板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素質不高, 以森林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產業發展科技含量不高,相關部門管理不適應,政策制定不完善,木材和林產品的供給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等問題。形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幾點:
1.1思想上不夠重視林業產業的發展
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林業產業有其特殊性:它既承擔著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又承擔著為國民經濟提供物質產品的任務,同時還承擔著促進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當前,我省林業正處在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的歷史時期,因此,有的人在認識上淡化了林業追求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相統一的經營目標,很多地方甚至把林業生態功能與經濟功能對立起來,認為林業以生態建設為目標,就必然排斥林業產業的發展。這些片面、機械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全省林業產業的發展。
1.2缺乏規模性的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目前,全省林業產業項目大都處在小規模、初加工、低效益階段。論文參考網。這些產業項目企業不僅規模小,技術裝備水平也普遍比較低,除了少數外資企業和以進口設備為主的大型企業外,大多數仍處于國際上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如:全省經濟林干果加工余個,其中年加工能力在 噸以上的僅占企業有1000 2000,在 噸以下的占 ;全省林下資源開發項目有0.4% 500 97%多個,年總產值在 萬元以上的僅占 ,在 萬600100 1.10% 10元以下的占97.20%。[1]
1.3未建立健全的市場運行機制
目前,全省林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是:市場融資渠道不夠暢通、流通體系不夠健全。主要表現:一是在融資渠道上,既缺乏國家投資支持,又缺乏銀行等金融部門的信貸支持和科學有效的社會融資支持;二是在市場流通體系方面,既缺乏大型的原產地拍賣交易市場和銷售地批發零售市場,又沒有形成健全的網絡體系,用以緊密有效地連接種植、養殖、加工、貯藏、銷售等產業的各個環節。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既有相關管理部門管理不到位的問題,也存在缺少林業產業行業協會對相關企業經營行為進行有效協調和規范的問題。
2.加快推進山西林業產業發展的對策
2.1政府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推進產業健康發展
相關部門制定的行業規劃要增強預見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要通過對我省林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面臨的國內國際形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我省社會經濟乃至全國發展對林業產品及服務的需求進行預測,提出今后一定時期內林業行業發展思路、大致目標及主要任務,確定產業發展的重點,并圍繞重點發展產業及產業發展目標,制定具體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制定的產業政策要強化指導性和方向性,要通過林業產業政策明確發展的重點和方向,確定重點支持或者限制、制止發展的產業和產品,對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項目,在政策上大力給予支持;對限制發展的產業和產品,要加強管理、嚴格控制;對禁止發展的產業、產品,要采取措施,堅決予以杜絕。論文參考網。
2.2強化科技支撐,促進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要挑選一批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到生產中進行組裝配套、系統集成并加以推廣和應用,不斷提高林業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二是要大力支持新興林業產業發展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盡快提高我省林業產業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三是要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大力培養和引進高科技人才,并配備具有一定技術職稱的技術人員擔任領導和骨干;四是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利用網絡開放共享的特性,建立林業產業信息網絡系統,廣泛收集國內外林業產業生產、加工、貯藏、包裝、銷售、科研新成果、新技術等各種信息,為全省林業產業發展提供全面科學的決策依據;五是強化專業技術培訓,人力資源是最重要的生產力,針對各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生產作業等不同層次人員的不同要求,舉辦不同類型的技術培訓,通過提高人員綜合素質從根本上提高林業產業的發展水平;六是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和新時期林業發展戰略要求的林業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是產業升級換代,提高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加強企業自主科技創新,提高林業產業經營水平,推動我省林業產業快速發展。
2.3大力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加快推進林業產業化進程
相關部門應盡快制定出臺扶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培植產業龍頭企業,以拉動整個產業向前發展。首先是重視并扶持引導現有的林業產業大戶發展,使其發展規模和水平進一步得到提高;二是加大培養力度,扶持一批有特色的新的林業產業項目上馬,給我省產業發展注入新的力量;三是根據林業產業發展未來走向,對現有的林業產業項目進行重組,遵循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律,通過對一部分分散、低效生產的小企業的收購、兼并等,重新組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效運營的林業產業龍頭,這些支柱型的龍頭企業應該能夠對全省的林業產業真正起到輻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我省林業產業由獨立、分散經營向“公司 基地”的規模化、專業企業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走產業化經營之路,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我省林業產業的經營水平。
2.4充分發揮林業產業協會作用
林業行業協會是由從事林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專業種養和購銷大戶、以及相關科研、技術推廣等組織和個人參加,為謀取、維護和增進全體成員共同利益,自愿組成的具有法人資格的非營利性社團組織。可以說,林業行業協會是政府與企業、農戶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市場與企業、林農之間的中介服務組織,是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民間的方式來處理貿易糾紛,加強經濟交流與合作比政府參與效率更高,因此林業產業行業協會的作用日顯重要和突出。[2]相關部門要通過強化引導措施,改進我省林業產業協會工作,協會自身也應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業務水平,切實發揮協會在規范市場秩序、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保護合法權益、推進行業的技術創新、貫徹國家的政策、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溝通橋梁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形成行業發展合力,實現行業自治、自律的有效管理。
參考文獻:
[1]趙晉龍.山西林業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中國林業產業,2006,(12),20.
[2] chinalmy.com/jjlt/lyjj/200606/27.html,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發展,中國林牧漁業經濟網.
篇10
關鍵詞:國際商務;人才培養;國際商務專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063-02
國際商務碩士是我國“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對國際商務專門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國際商務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國際商務人才培養質量”設置的專業學位。到目前為止,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培養不過兩年,各高校在探索教育中對其培養體系的建設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嚴重制約著國際商務碩士的發展。本文以北京工業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培養為例,深入剖析我國全日制國際商務碩士培養的現狀,進而從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等方面探討研究如何提高該專業人才的培養。
一、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建設的背景和人才培養的規模
國際商務碩士教育首先出現在英美國等發達國家,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這些國家已形成較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美國教育部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已根據教育法案成立了國際商務教育研究中心,并已建設了國際商務碩士的教育體系和課程”。我國在2001年之前一直將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放在職業技術教育中,2001年之后開始發展高校的國際商務本科專業。2010年教育部設置了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學位,首批授權78所院校開設該專業。這些院校中有25所是經貿類專業院校;有69所院校設有經貿專業博士點,其中50所為“211”院校,這使得國際商務碩士專業的開辦有著很好的專業依托。
二、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建設的目標
國際商務碩士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勝任在涉外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從事國際商務經營運作與管理工作,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通曉現代商務基礎理論,具備完善的國際商務知識、國際商務分析與決策能力,熟練掌握現代國際商務實踐技能,具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和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國際商務專門人才。各高校都依據教育部的上述規定確立了該專業培養的具體目標,并根據各自師資方面的優勢進行了有所側重的培養。以北京工業大學為例,它將2011級國際商務碩士的培養方向定位為外包服務型人才,這也是結合北京市外包服務迅速發展的現狀并預測市場人才需求所做的定位。
三、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建設過程中所遇問題及建議
雖然各高校都確立了細致的培養目標,但由于前期經驗欠缺、專業認知不深以及師資條件不足等因素,國際商務碩士專業人才的培養出現了以下問題。
1.學科定位不清。在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出現前,我國早已存在國際商務人才的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長久以來各開辦院校對國際商務專業的學科定位不清,使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體系大相徑庭。目前主要存在三種人才培養范式,即“語言學范式、經濟(貿易)學范式和管理學范式”,但都存在很多問題,“難以勝任國際商務人才質量要求”。根據英美等發達國家對該學科的定位,應屬商科,即包含語言、經貿和管理。對于中國來說,國際商務碩士是一個新的學科,應該使語言、經貿和管理三個學科的精華部分相互融合,在融合中形成全新的培養范式。
2.教學資源不足。該專業作為新開設的專業尚未在社會上形成明晰又全面的認知,導致學生生源差異化較大,學生的知識背景大差大離,給教師的授課造成了一定的難度,也制約了學校精英式教育的開展。此外,該專業教師團隊也是由經管專業和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師組合成的,師資質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和不足,而商務業界的校外導師資源更是稀缺。生源問題一方面要靠各招生院校根據培養方案細化招生要求,保證生源質量;另一方面則需政府和各院校加大對該專業的宣傳力度。師資問題則要靠師資隊伍的建設解決,重點要落實雙導師制。除了要整合現有的師資力量,提升該專業校內任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質量以外,還要通過政府、企業和學校的聯合,切實解決校外導師的問題。
3.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滯后。教育部設置國際商務碩士學位時沒有出臺全國統一的MIB課程體系,所以各高校大多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以往國際經濟與貿易、MBA的教學經驗進行課程設置,這勢必會影響人才的培養質量。此外,在教學方法上對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案例教學、模擬教學等方法照搬的現象比較嚴重,缺乏本土化的融合,仍需進一步發展創新。國際商務碩士是直接面向社會需求的專業碩士,因此各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充分考慮社會對該類人才的需求,要以實踐為導向,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的滯后則需各院校進行教學改革,針對國際商務碩士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結合現有的教學經驗在引進西方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融合創新,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國內國外的資源豐富該專業的教學。
四、以北京工業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為例探析國際商務碩士人才的培養
1.國際商務碩士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合理的課程體系建設是邁向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目標的第一步。“國際商務活動是一種包括了貨物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全部經濟貿易活動的過程,覆蓋了現代社會的方方面面”。為了更好地滿足國際商務專業研究生未來就業的需要,要構建更具針對性的國際商務專業的課程體系。我校國際商務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采用了模塊形式,主要分為以下模塊。①基礎知識模塊。主要包括商務英語、國際商務等基礎課程,這些課程均采用英語或者雙語授課,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奠定基礎。②專業必修模塊。主要包括國際商務前沿專題、國際商務談判、國際商法等,部分課程采用雙語授課。該模塊以促進學生積淀專業知識和形成專業思維為目標。③綜合素養模塊。該模塊由人文、經管類課程和第二外語的選修組成,通過選修不同領域的課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④國際商務實踐訓練。該模塊由校內國際商務實訓模擬和校外實習兩部分構成。通過具體模擬和實踐,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對專業知識的轉化能力。
2.國際商務碩士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我校該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也是從經管和商務英語專業抽取優秀講師和教授組建的,其中富有活力的青年教師和經驗充足的中年教授各半。我校還定期輸送優秀青年教師出國進修,不定期邀請商界人士做商務類的講座。同時,在校外導師的選取上,采取學校推薦和學生自薦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有效資源,為學生選取合適的校外導師。此外,還可以在地方高校之間建立師資庫,兄弟院校之間共享優秀的教師資源,進一步完善師資結構。在校外實訓基地的選取上,可以跟政府有關部門以及相關企業簽訂長期協議,切實解決國際商務碩士研究生的校外導師問題,同時也使校外實習更加規范化。
3.國際商務專業教學方式設置。對該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要重點要提升其綜合能力。綜合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多種能力。針對這些能力的培養,我校在教學中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包括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社會調查、角色扮演等。國別經濟課程主要采用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教師會布置一個討論課題留待下堂課討論,并從該課題展開教學,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分組的隨機性和經常性則培養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此外,該課程采用群體教學,參與教學的教師均有出國學習的經歷,在授課的同時也介紹各國文化,引導學生了解跨國文化。商務英語課程則引入了社會調查的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等能力。此外,調查方案的書寫與展示語言均為英語,又提升了學生對英語的運用能力,營造了國際商務的氛圍。
國際商務碩士專業的人才培養才剛剛開始,我國對國際商務人才的需求則會隨著我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程度的深化而不斷擴大,如何培養大量符合國際需求的國際商務人才將是社會持續關注的熱點。本文謹結合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實踐經驗,對該問題提出了簡要看法。在國際形勢變幻的背景下,專注于國際商務人才的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探索國際商務人才培養方案,將會大力推進國際商務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金融碩士等19種專業學位設置方案[EB/OL].2010.
[2]陳齊潔,凌斌.關于發展我國國際商務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J].文教資料,2013,(1).
[3]北京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北京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M].2011.
[4]樂國林.我國國際商務人才培養的三種學科范式及其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0,(5).
[5]李兵,于萍.《國際商務》課程的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2,(19).
[6]教育部.國際商務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EB/OL].2010-03.
[7]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