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公共關系學的認識和理解范文
時間:2023-12-06 18:0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公共關系學的認識和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職業教育 高職教學管理 師資隊伍管理 體系工學結合
實施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師資隊伍是教學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條件,師資隊伍水平高低及其管理的科學性如何,直接決定教學模式能否有效地推行、教學方法和手段能否科學地運用、教學質量和效益能否有效地控制與提高。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加強高職教學管理改革,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徑。因此,構建適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并且能夠促進工學結合模式順利實施的師資隊伍管理體系,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教學的師資隊伍管理體系的構建,要按照“注重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強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的總體要求,從教師隊伍建設和管理兩個方面入手,涵蓋教師隊伍的整體結構、對教師的標準要求、師資隊伍的建設途徑和師資隊伍的管理方法等四項相輔相成的內容。
一、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師隊伍的整體結構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師資隊伍管理體系中的“教師隊伍的整體結構”,是指高職教學的師資隊伍建設,要按照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從整體結構上必須符合“雙師”結構標準。所謂“雙師”結構,是指高等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要符合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以實現整體結構上的“雙師”狀態。
(一)專兼職教師要保持合理的比例
這里的比例主要是指“校內專業課教師與實踐課教師的合計數應當與從校外聘任的兼職實踐教師達到一個合理的比例”,教學任務由校內外專、兼職教師共同承擔。“高職院校需要的不僅僅是思辨的大師,更需要的是技能的大師,以及具有專業技術至上的技術專家。”建設比例適當的專兼職師資隊伍,是通過“外引”的途徑來促進“工學結合”有效實施的保障。“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不僅是學校教師資源的重要補充,更是開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提高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力量。”這既可以減輕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壓力,又可以提高實踐技能的更新速度,增強實踐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至于這個“合理的比例”的具體范圍,則要根據各個學校的實際條件和專業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可以達到1∶1甚至更高的水平。
(二)在專職教師中,“雙師型”教師要達到較高的比例
“對于高職教育領域,無論是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體系設置,還是從課堂講授到課外實踐訓練,都始終貫穿著職業性原則,根本不可能有脫離社會實踐的純理論課程與抽象專業知識存在的空間。”因此,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包括專業課教師、專業基礎課教師、實踐指導課教師和部分公共基礎課教師)必須具備“雙師”資格,或者具有“雙師”素質。這是通過創造內部條件來推動“工學結合”的有效實施,既可以提高專職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又可以減少外聘兼職教師的數量,以提高教師隊伍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適應性。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教師素質標準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師資隊伍管理體系中的“教師素質的標準要求”,是指從事高職教育教學的教師,應該具備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技能,達到“雙師型”的要求,具體包括素質內涵要求和能力結構標準兩個方面。
(一)教師素質內涵要求
在教師的素質內涵上,要求從事高職教育教學的教師,在專業知識上是本學科領域的專家,在實踐技能上是本行業領域的行家。按照“依據課程定教師”的原則,要求教師具有“雙師”素質,具備與課程體系的“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相適應的素質和技能,即要求教師不但通曉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術,而且要深悉行業特性、職業標準和崗位(群)要求;要求教師不但“具有課程開發能力,能夠將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轉化為適合教學的、具有教學價值的學習任務”,而且要熟悉職業實踐,善于進行專業技術操作和實訓、實習等實踐性指導;還要求教師經常深入行業企業,及時掌握本行業和專業的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新方法。
(二)教師能力結構標準
在能力結構上,教師要達到“雙重身份”“雙師資格”“雙向流動”的要求。
“雙重身份”,即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既是學校從事專業教學工作的專家、教授,具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和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同時又是行業企業從事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工作的行家,具有熟練的專業技能、一定的組織生產經營和科技推廣能力,以及指導學生創業的能力和素質。
“雙師資格”,是指從事高職教育的教師,既具有教師職業資格,又具有行業從業資格,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者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雙向流動”,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高職院校現有的教師能夠經常流動于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隨時了解行業企業的發展變化情況,同時全面了解學校的教學動態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把行業企業的新信息、新技術引入學校。二是指高職院校的專職教師與從行業企業聘請的兼職教師之間,要進行雙向流動式的交流。即專職教師到行業企業任職、兼職或掛職鍛煉,以便深入地了解專業與職業崗位需求,系統掌握本專業的實踐技能,操練職業技能,積累實踐經驗。同時,兼職教師在學校任職任教的過程中,能夠深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了解學校教學與行業企業實際需要之間的契合度,從而幫助學校及專職教師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作為“雙師型”教師的專職教師,必須是熟悉行業規范,掌握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基本技能,了解行業企業文化,能進行實踐性操作的學術專家;作為“雙師型”教師的兼職教師,則必須是熟悉教育規律,懂得教育心理學知識,掌握教育教學技術,了解學校文化,能進行規范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技術專家。
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師資隊伍建設的途徑
(一)內培外引
在教師的獲取途徑上,采取“送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辦法,增加教師數量,改善教師結構。要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同時要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 。各個高職院校要根據地方經濟和行業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本身的辦學條件,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在確定辦學規模、設置專業結構及核定班級建制的基礎上,編制師資隊伍建設計劃,明確專、兼職教師的比例及數量。
對于專職教師隊伍建設,應該從兩方面抓起,一是內部強化,二是外部引進。以內部強化為主,外部引進為輔。首先,內部強化,即為了把已有的師資充分利用起來,要制定相應的制度,引導教師取得與專業掛鉤的第二職業資格證書。同時要進行人性化管理,充分利用各種激勵手段,讓已有的教師主動地提升素質,完成“第二師”的素質修煉與提高。其次,引進“雙師型”教師。引進可分為專職和兼職兩種,并且以兼職為主。專職教師的引進要強調從事技能訓練的教學與指導能力,并以引進的“雙師型”專職教師來帶動原有教師在技能方面的提高。兼職教師靈活性強,在技能指導方面是對現有教師強有力的補充。同時,由于兼職教師來自生產經營一線,他們了解市場對人才的真正需求,掌握最新的市場信息與市場理念,有利于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手段的優化。
(二)與行業共同建立人才資源庫
即緊緊依托行業企業,組成緊密的校企合作聯盟,建立行業人才資源共享庫,突破單純為學校辦學而“聚師資、蓄人才”的觀念,樹立為行業培育人力資源而組建師資隊伍的觀念,以實現教師隊伍的動態組合,達到學校與行業企業的人才資源共享。
職業院校只是技能型人才產品的生產者,而行業企業才是這種產品的使用者。一方面,職業院校是因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而設立的,行業企業理所當然地要為學校辦學創造條件,提供教學所需要的教師資源。另一方面,職業院校培養的人才,是為行業企業服務的。要使學校培養的人才符合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第一重要的是培養人才的教師必須具有與行業企業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因此,與行業共同建立人才資源庫,既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人才資源庫不但能夠很好地解決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來源問題,而且能夠很好地解決行業企業“技能型”人才的來源問題,從而實現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互利雙贏。
轉貼于
四、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師資隊伍的管理方法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教學的師資隊伍管理,要按照“高等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要適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根據國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總體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 的要求,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一)實行“變固定制為彈性制”的管理體制
“變固定制為彈性制”,即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從固定工作性質、固定職位檔次、固定工資標準轉變為流動上崗、依能定位、按勞取酬,要打破身份界限、職級界限和資格界限,以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要在國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建立起符合職業院校辦學實際的人事管理制度,使之具有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靈活性,符合職業性、開放性和市場化的要求,借以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二)建立科學實用的考核評價制度
要加強校企合作辦學,促進產學研合作制度化,使學校、行業、企業共同受益。基于這種理念,應當注意教師能力的多元化,以應對辦學的多元化要求。同時,對教師的多元化考核必將成為教師考核的一種趨勢。結合發達國家教師能力標準的相關規定,我國高職教師的能力標準應當主要包含職業道德、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實踐知識、授課能力、教育科技使用能力、鑒定和評估能力、專業化提高和終身學習能力、行業聯系和服務能力、交流能力、學習環境的創新及管理能力等。高職教師能力標準應當體現先進職教理念的要求,具有人文關懷精神;對教師的考核應當以激勵為主,而不能單純強調淘汰與懲罰;應當通過定期更新高職教師能力標準和舉行考核鑒定,來推進高職教師能力的提升和更新。要使這種考核成為一種機制,首先要制定具體的考核標準,這種標準應該包括職業道德、知識水平、授課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多個方面;然后要確定考核范圍,這個范圍應該深入到包括課堂、實習基地等層面;最后要把評價標準明細化和分值化。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
“心理學認為,個體在適合于本身需求的外部條件刺激下,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內在驅力,使人能夠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 因此,對師資隊伍的管理,除了科學的管理體制和實用的考評制度以外,還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主要是加強目標激勵、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首先,各高職院校要根據自身實際,制訂科學實用的師資隊伍建設計劃,明確各時期師資隊伍建設的具體目標,尤其要使“雙師型”教師成為高職院校所有教師認同和追求的目標。其次,要把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有機地結合起來,采取有效措施,使“雙師型”教師的個人利益與學校的整體利益掛鉤。對獲得“雙師”資格或具備“雙師型”資格的教師,在課時酬金、職稱評聘、研究項目申報、學術休假、外出考察、出國進修等方面給予相應的傾斜;讓被評為學科帶頭人、專業帶頭人的“雙師型”教師參與院校管理,并享有充分的教學改革自主權;對取得重大教學、科研成果或者被有關部門評選為“名師”的突出人物,給予特殊的獎勵。通過以上措施,促使更多的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進而改善師資隊伍結構,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推動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實施。
篇2
【關鍵詞】初中;教學管理;行政管理
一、公共關系教學對于中學行政管理專業的意義
考察公共關系教學對中學行政管理專業的意義,首先應該從兩者的研究內容入手,尋找它們的共同區間,找到了這個區間,意義就顯而易見了。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隨著這門學科的發展,其研究內容也不斷豐富和發展。概括地說,包括政府自身的結構、功能及其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的規律,具體地說,包括行政職能、行政環境、行政組織、行政首長與領導群體、國家公務員、行政決策與執行、行政監督、行政法制、行政機關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與技術、行政效率與改革等等。由此可見,行政管理學關注的面極其廣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關系學是研究組織與公眾之間傳播和溝通的行為、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它旨在通過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利用有效的傳播和溝通手段,達成公眾對組織的了解、認可與合作[1]。公共關系學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較強的應用性,這就決定了學習這門學科必須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公共關系學所關心的內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學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學看來,公共關系學是一種極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學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內容,公共關系學則根據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類專業設置這門課程就顯得十分重要,沒有了公共關系學,行政管理就如同斷了一臂。歸納起來,公共關系學使攻讀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認識到公共關系在現代管理中的性質、意義和作用,學習和理解公共關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組織與公眾溝通的過程、手段和方法,最終的目的是努力培養現代公共關系意識,完善自身的公共關系素質,提高實際公共關系能力,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運用到工作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去。
公共關系學是行政管理專業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課程之一,其理論部分是對行政管理理論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其實務部分是行政管理學生所必備的技能。
二、在當前中學行政管理專業中公共關系教學的現狀
既然公共關系教學在行政管理專業中的意義舉足輕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處于這么一個良好的現狀呢?當然,成績首先是不應該被回避的。應該說,通過努力,中學公關教學成績顯著,呈現出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發展的速度快、規模大。全國大部分中學的行政管理專業都開設了公共關系課程,教師和學生數量都有較大增長,為我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養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展和壯大。
二是與行政管理學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與此同時,公共關系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設已經開始,師資水平也直線上升。
三是無論在校內還是在社會上,公共關系的教學效果已得到普遍認可和重視,培養出的學生在人才市場受到歡迎,而社會和企業對高層次公關人才的需要正呈現上升趨勢[2]。
當然,中學公關教學雖然成績顯著,但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必須下決心、花力氣盡快解決,這也是本文寫作的意義之所在。
第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盡管現在我們擁有一支數量巨大的專業教師隊伍,但是,由于我國中學專業設置上的問題,基本上就沒有科班出身的教師,這就使得教師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這種情況在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尤其明顯。因為一般院校都沒有公共關系專業,公關教師大多是由其他學科、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轉而從事公關教學,主要精力仍用于原來的專業研究,所以行政管理專業中公共關系的教學任務實際上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在承擔,這必然會對整個公共關系學的發展產生影響。
第二,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問題重重。
目前的教材種類繁多,但質量上乘者則少之又少,況且,大部分教材是為公共關系專業教育或者職業教育服務,很少有適合于行政管理專業學生使用者[3]。雖然公共關系專業教材有一定的廣泛適用性,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應區別對待,畢竟不同專業對于同一門課的要求不一樣。第三,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水平亟待加強。
一方面,學習公關專業的教師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共關系理論研究的進行;另一方面,國家在該學科的研究經費投入較少,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機會寥寥,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切磋的機會太少,也不利于學習借鑒國外的新理論和新經驗。理論可以指導實踐,理論水平的欠缺自然也會導致實踐水平的降低。整個學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對于日常教學來講,受到制約和影響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關系教學的困境
篇3
【關鍵詞】公共關系;思路;改革
高校《公共關系學》是一門應用性、藝術性、實踐性極強的課程。怎樣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縮短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之間的距離,達到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是公共關系教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但就目前公共關系課程教學的現狀來看,課時少內容多、教學方式單一、考核方式不靈活等因素導致了在公共關系的實際教學中教師只以完成教學任務進度為訴求,忽視了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公共關系教學理論探索與實踐中,筆者認為高校公共關系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突出重點內容,創新教學方式,以此來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高校公共關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公共關系教學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還不能完全符合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要求,這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難度大
公共關系教學內容過多且龐雜,對教師的知識結構要求較高,對學生的知識結構要求也較高。同時具備較為系統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的教師是極少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處理授課的理論知識內容與專業課實踐性內容交叉關系問題的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切合專業學生的特點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方式單一
在公共關系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習慣運用的是一言堂式的傳統講授教學法,以教師為中心的理論教學仍占據主導地位。近年來,各高校對傳統講授教學法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揚棄,開始實施案例教學法。但是,目前教師在實施案例教學法的過程中,更多地是簡單將案例置于講授的內容中,作為輔助講授內容之用,沒有達到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為目的,沒有達到案例教學應有的效果。同時,由于課時少、內容多等因素的制約,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不充分,學生的主體地位沒能很好發揮,這些因素均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3、教材體系不完備
在培養應用型人才方面,公共關系課程教學完全依靠現有教材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提升實踐能力培養的需求。當前許多《公共關系學》教科書體例也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存在重理論、輕應用能力培養等問題。
第一,學生由于專業課程設置的原因,所具備的相關知識儲備有差異,存在著對書本上的術語或專業詞匯在理解上不夠準確的現象,如“公共關系傳播”這一章節里有大量傳播學理論方面的知識,包括傳播媒介理論、“把關人”理論等,限于課堂教學的計劃課時,無法詳細講授,但是如果不講解,學生對公關傳播的理解就會斷章取義。
第二,針對某行業重點分析的教材較為少見。如果只以目前高校大多通用的“面向 21 世紀課程教材”,就不能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公關理論,從公關的角度闡釋分析具體行業的社會事件,了解公關理論的實際運用情況,也無法突出學校的優勢學科和品牌特色。
第三,教材不能及時介紹公關業界前沿動態消息。目前公共關系學教材具有滯后性的特點,無法及時反映社會經濟形勢的最新變化,無法快速補充公關理論發展新的熱點術語。
4、考核方式不靈活
課程考核方式是影響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因素,但在教學實踐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考核多數采用閉卷考試,學生更注重死記硬背,理論應用的能力較為不足,這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提高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思路
高校公共關系教學,一定要針對大學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的需求,精選教材,突出切合學生實際的內容,重點講授。
1、突出公共關系意識教學
公共關系意識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文明觀念,包括塑造學生的形象意識、服務公眾意識、真誠互惠意識、溝通交流意識、創新審美意識等。在校學生步入社會后,都必須具有處理好人際關系的思想準備和自覺意識。因此,學校必須對所有的大學生進行最根本的公關素質和公關意識的培養,使學生具備注重形象、公眾至上、交往溝通、開拓創新、文明競爭等公關意識。實踐證明,具備強烈公關意識的高校畢業生才能立足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2、突出公共關系技能教學
目前,在大學畢業生就業比較困難,競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大學生的就業面試技巧就顯得異常重要,而就業面試的許多技巧都與公關素質相聯系。比如,著裝打扮、儀表儀態、自我介紹、現場操作等。因此,在高校公共關系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公關訓練,使學生學會并掌握各種必要的公關技能。
3、突出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教學
社會就是一個人際關系的大網絡,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是關系到工作順利與否的重要因素。高校學生的就業崗位大多處在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的第一線,他們面對的人際關系會更為復雜更為重要,因此他們要做好工作,就必須先處理好人際關系。故而,在公共關系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進行人際關系方面的教育、指導,使學生掌握與人交流溝通的方法、技巧。
4、突出公共關系策劃教學
公共關系是一門創造性的學問,這種創造性充分體現在公共關系活動的策劃中。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經濟工作的主要實踐者、執行者、管理者,必須了解公共關系策劃的重要性以及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主動參與、指導公關策劃活動,以保證自己所在企業、單位、部門能立足于不敗之地。在公共關系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學生熟悉的學校、企業或部門作為公關專題活動的主體,讓學生根據其實際現狀和目標要求,對公關活動的主題、手段、形式、方法等各方面進行構思和設計,制定出最佳的活動方案。通過活動方案策劃,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公關策劃能力,使學生掌握了方案策劃的方法和技巧。
5、突出對學生交際禮儀教學
交際禮儀是公共關系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高校學生社交禮儀基本規范和知識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明素養,促使其從一點一滴小事著眼,從一舉一動自身行為著手,逐步提高自身修養。禮儀教學形式要新穎活潑,內容要引人入勝,密切聯系學生自身實際。
四、高校公共關系教學的改革嘗試
1、教學內容改革的探索
建立清晰、豐富、精煉的教學內容體系。公共關系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與管理學、市場營銷學、新聞學、廣告學、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等很多學科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授課內容的安排上,這些學科的基本知識都會有所涉及,這就需要有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精簡概要的教學內容體系,然而目前所能見到的《公共關系學》教材在體系上大同小異,內容上并沒有從實用出發設計及增補修訂,不太適應我國當前迅速發展變化的公共關系環境。鑒于此,應在授課時結合不同專業的學生編寫相應的教學輔助資料,在銜接和配合教材的前提下,做到既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又不拘泥于教材,以協調解決教材運用中基礎性與前沿性、普適性與專業性、理論性與實踐性方面存在的問題。
同時,應當改革公共關系學的教學內容體系。筆者認為公共關系學的教學內容體系應如圖 1 所示。
教學內容體系的安排上,第一部分注意理論上的系統性,嚴格按照公共關系自身的邏輯結構進行理論構思,將公共關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簡明而又清晰地介紹給學生;第二部分緊跟時展的腳步,追尋公關發展的軌跡,反映公共關系領域中理論和實踐的最新成果;第三部分則側重從實用出發設計公關實務的基本內容,對公關實踐活動做較為詳盡、具體的介紹,如“公共關系禮儀”部分細化講授“人際關系溝通技巧”、“求職面試的公關藝術”、“大學生個人形象設計”等內容,著力在活動中培養實踐應用能力。
2、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
要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構建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相適應的教學方法。梳理適用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法,結合公關教學體會,筆者認為應對如下公關教學法進一步探索改進。
(1)案例研究法
案例教學法旨在通過分析及探討案例,揭示公關活動的規律,從而使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的要點。這種方法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但目前公共關系案例教學法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多引用國外案例,以國內公關事件為研究對象的較少,且較為陳舊;二是較復雜的案例后面很少設立啟發性的思考題或給出一定的分析提示等,致使案例討論內容缺乏針對性;三是案例教學的效果不佳。課前選擇經典的案例,上課過程中調動學生積極性,啟發學生思考及課后總結案例分析課的效果等,上述各個環節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對此,在對案例進行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①可以結合中國制度和文化背景,結合時事熱點,關注公關現實問題,積極開發新案例。筆者從《三國演義》的“赤壁之戰”引出要充分了解公關對象的道理。以《紅樓夢》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加深同學們對公共關系的主體關系的認識;以“王熙鳳主理榮國府”的事例,闡釋公關人員的組織管理能力。
②教師課前要深入分析案例所反映的問題,尤其要透徹了解案例中隱含的一些公關理論和方法。在明確教學目的的前提下,在課堂上對典型案例蘊含的理論、成功的技巧及原因、導致失敗的根源等做提示,讓學生針對具體問題,從某個角度就某一因素或環節重點思考及分析解剖。避免討論目標分散、游離主題情況,能使學生把握案例分析的重難點,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③精心組織課堂討論、辯論。課前讓學生對案例有初步的了解,上課時老師再重點介紹,鼓勵學生通過討論產生思維碰撞,掀起頭腦風暴。針對相異的思路和結論,教師可適時點化、協調及總結,進一步促進全面縝密的思考。
(2)情景模擬法
情景模擬法通過把學生安排到模擬的情景中,讓學生來解決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旨在改進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處理事務的效率和能力。情景模擬法具有形象性和親驗性,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活躍課堂氣氛。但目前公共關系情景模擬法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學生比較害羞,不愿意上臺表演;二是沒有角色的學生參與意識和積極性不高;三是學生容易沉醉于活動的情感氛圍,不能用心領會活動所體現的理論意義。
由于情景模擬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大膽參與。
①通過協助學生做好知識儲備和心理準備、為文本的撰寫和定稿把關、營造逼真的現場氣氛等工作,引導學生在身份扮演中取得良好效果,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參與的積極性。
②可以組隊的方式安排活動。讓沒有參與角色的同學作為小組成員協助參與角色的同學排練,通過共同分析課題、設計情節、撰寫方案和參與提問等活動,來達到提高其參與活動的熱情、增
強團隊合作精神的目的。如學習求職面試禮儀時,可以讓同學們做模擬應聘會的評委,事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設想所需人才的要求、員工崗位和待遇、面試時主考官會提出哪些問題等。會上請考官打分,評點應聘學生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仍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的方法,教師最后總結評析。這樣的活動吸引了大部分學生,學生的參與熱情也隨著活動的進展而高漲。
③引導學生體會和感悟具體事件中每一個模擬角色的行為所折射出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從而達到由小見大、由點到面、開發智慧、提高處理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3、考核制度改革的探索
改革考核方式,調動師生在課程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的積極性,要做到以下幾點:
①考試形式多樣化,除閉卷考試外,采取活動策劃方案、應用文書和案例分析等作為中期考核方式。
②成績結構多樣化,注重平時考核。通過提問、作業等方式考核學生的能力,重點結合各章節的內容組織學生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開展討論,撰寫活動策劃案,依據學生的作業和課堂表現評定平時成績。充分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對公共關系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具體地說,可以參照下述公式來評定學生的成績:
X=50%(A+B)+50%(C+D)
X:學生的期終總評成績。
A:學生期中考試理論部分卷面分。
B:學生期末考試理論部分卷面分。
C:平時作業(每次撰寫的公關活動策劃方案、課堂回答問題等的平均成績)。
D:學生期末為某一社會組織寫出的公關活動策劃方案。
誠然,這種考核方式是一種大膽的改革,教師需為此付出多倍的努力與細致的工作,甚至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難題。但對學生而言,卻是受益匪淺。
四、結束語
總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是公共關系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必須堅持的原則。公關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重點,改變教學思想觀念,勇于嘗試、大膽探索可行性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而培出合乎社會需要的公共關系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耀珍,唐娟. 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公共關系教學改革探索 [J]. 教學研究,2013,(3).
[2]熊越強. 提高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思路[J]. 中國成人教育,2008,(5).
[3]李靜. 公共關系課程改革與創新 [J]. 教學實踐,2011,(4).
[4]田省強. 公共關系教學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 甘肅教育,2008,(2).
篇4
一、公共關系教學對于中學行政管理專業的意義
考察公共關系教學對中學行政管理專業的意義,首先應該從兩者的研究內容入手,尋找它們的共同區間,找到了這個區間,意義就顯而易見了。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隨著這門學科的發展,其研究內容也不斷豐富和發展。概括地說,包括政府自身的結構、功能及其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的規律,具體地說,包括行政職能、行政環境、行政組織、行政首長與領導群體、國家公務員、行政決策與執行、行政監督、行政法制、行政機關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與技術、行政效率與改革等等。由此可見,行政管理學關注的面極其廣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關系學是研究組織與公眾之間傳播和溝通的行為、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它旨在通過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利用有效的傳播和溝通手段,達成公眾對組織的了解、認可與合作[1]。公共關系學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較強的應用性,這就決定了學習這門學科必須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公共關系學所關心的內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學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學看來,公共關系學是一種極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學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內容,公共關系學則根據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類專業設置這門課程就顯得十分重要,沒有了公共關系學,行政管理就如同斷了一臂。歸納起來,公共關系學使攻讀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認識到公共關系在現代管理中的性質、意義和作用,學習和理解公共關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組織與公眾溝通的過程、手段和方法,最終的目的是努力培養現代公共關系意識,完善自身的公共關系素質,提高實際公共關系能力,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運用到工作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去。
公共關系學是行政管理專業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課程之一,其理論部分是對行政管理理論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其實務部分是行政管理學生所必備的技能。
二、在當前中學行政管理專業中公共關系教學的現狀
既然公共關系教學在行政管理專業中的意義舉足輕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處于這么一個良好的現狀呢?當然,成績首先是不應該被回避的。應該說,通過努力,中學公關教學成績顯著,呈現出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發展的速度快、規模大。全國大部分中學的行政管理專業都開設了公共關系課程,教師和學生數量都有較大增長,為我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養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展和壯大。
二是與行政管理學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與此同時,公共關系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設已經開始,師資水平也直線上升。
三是無論在校內還是在社會上,公共關系的教學效果已得到普遍認可和重視,培養出的學生在人才市場受到歡迎,而社會和企業對高層次公關人才的需要正呈現上升趨勢。
當然,中學公關教學雖然成績顯著,但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必須下決心、花力氣盡快解決,這也是本文寫作的意義之所在。
第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盡管現在我們擁有一支數量巨大的專業教師隊伍,但是,由于我國中學專業設置上的問題,基本上就沒有科班出身的教師,這就使得教師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這種情況在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尤其明顯。因為一般院校都沒有公共關系專業,公關教師大多是由其他學科、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轉而從事公關教學,主要精力仍用于原來的專業研究,所以行政管理專業中公共關系的教學任務實際上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在承擔,這必然會對整個公共關系學的發展產生影響。
第二,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問題重重。
目前的教材種類繁多,但質量上乘者則少之又少,況且,大部分教材是為公共關系專業教育或者職業教育服務,很少有適合于行政管理專業學生使用者。雖然公共關系專業教材有一定的廣泛適用性,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應區別對待,畢竟不同專業對于同一門課的要求不一樣。第三,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水平亟待加強。
一方面,學習公關專業的教師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共關系理論研究的進行;另一方面,國家在該學科的研究經費投入較少,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機會寥寥,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切磋的機會太少,也不利于學習借鑒國外的新理論和新經驗。理論可以指導實踐,理論水平的欠缺自然也會導致實踐水平的降低。整個學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對于日常教學來講,受到制約和影響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關系教學的困境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學科發展的核心,學校應有組織、有計劃、分步驟地逐漸完善公關教師隊伍,可以以院系的名義聘請一 些公關經驗豐富、長期從事公關活動的資深專家作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譽教授,每年給學生開課,由此也帶動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條件的話可以引進一些既有公關實踐經驗、又有深厚理論素養的公關人才,補充到中學公關師資隊伍中來。同時,鼓勵教師參加一些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活動,不定期或者定期地舉行一些針對教師的培訓活動,不斷提升隊伍素質水平。要注意對教師進行專業教育和培訓,將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
篇5
一、公共關系教學對于中學行政管理專業的意義
考察公共關系教學對中學行政管理專業的意義,首先應該從兩者的研究內容入手,尋找它們的共同區間,找到了這個區間,意義就顯而易見了。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內容比較廣泛,是由其研究對象所決定的。隨著這門學科的發展,其研究內容也不斷豐富和發展。概括地說,包括政府自身的結構、功能及其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活動的規律,具體地說,包括行政職能、行政環境、行政組織、行政首長與領導群體、國家公務員、行政決策與執行、行政監督、行政法制、行政機關管理、行政管理的方法與技術、行政效率與改革等等。由此可見,行政管理學關注的面極其廣泛,但它不可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而公共關系學是研究組織與公眾之間傳播和溝通的行為、規律和方法的一門科學。它旨在通過塑造良好的組織形象,利用有效的傳播和溝通手段,達成公眾對組織的了解、認可與合作[1]。公共關系學既有較強的理論性又有較強的應用性,這就決定了學習這門學科必須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公共關系學所關心的內容恰恰是行政管理學所需要的,在行政管理學看來,公共關系學是一種極其有用的工具,行政管理學只需要提出需要的內容,公共關系學則根據需要去完成。所以,在管理類專業設置這門課程就顯得十分重要,沒有了公共關系學,行政管理就如同斷了一臂。歸納起來,公共關系學使攻讀管理類專業的學生認識到公共關系在現代管理中的性質、意義和作用,學習和理解公共關系管理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和掌握組織與公眾溝通的過程、手段和方法,最終的目的是努力培養現代公共關系意識,完善自身的公共關系素質,提高實際公共關系能力,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運用到工作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去。
公共關系學是行政管理專業中必不可少的核心課程之一,其理論部分是對行政管理理論的重要補充和完善,其實務部分是行政管理學生所必備的技能。
二、在當前中學行政管理專業中公共關系教學的現狀
既然公共關系教學在行政管理專業中的意義舉足輕重,那么,它是不是真的就處于這么一個良好的現狀呢?當然,成績首先是不應該被回避的。應該說,通過努力,中學公關教學成績顯著,呈現出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發展的速度快、規模大。全國大部分中學的行政管理專業都開設了公共關系課程,教師和學生數量都有較大增長,為我國行政管理人才的培養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展和壯大。
二是與行政管理學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系,互相促進,共同發展,與此同時,公共關系教學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配套的系列教材建設已經開始,師資水平也直線上升。
三是無論在校內還是在社會上,公共關系的教學效果已得到普遍認可和重視,培養出的學生在人才市場受到歡迎,而社會和企業對高層次公關人才的需要正呈現上升趨勢[2]。
當然,中學公關教學雖然成績顯著,但同時也存在不少的問題,必須下決心、花力氣盡快解決,這也是本文寫作的意義之所在。
第一,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盡管現在我們擁有一支數量巨大的專業教師隊伍,但是,由于我國中學專業設置上的問題,基本上就沒有科班出身的教師,這就使得教師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這種情況在行政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尤其明顯。因為一般院校都沒有公共關系專業,公關教師大多是由其他學科、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轉而從事公關教學,主要精力仍用于原來的專業研究,所以行政管理專業中公共關系的教學任務實際上是由其他學科的教師在承擔,這必然會對整個公共關系學的發展產生影響。
第二,教材的編寫和使用問題重重。
目前的教材種類繁多,但質量上乘者則少之又少,況且,大部分教材是為公共關系專業教育或者職業教育服務,很少有適合于行政管理專業學生使用者[3]。雖然公共關系專業教材有一定的廣泛適用性,但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也應區別對待,畢竟不同專業對于同一門課的要求不一樣。第三,公共關系的理論研究水平亟待加強。
一方面,學習公關專業的教師很少,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公共關系理論研究的進行;另一方面,國家在該學科的研究經費投入較少,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機會寥寥,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切磋的機會太少,也不利于學習借鑒國外的新理論和新經驗。理論可以指導實踐,理論水平的欠缺自然也會導致實踐水平的降低。整個學科的研究水平欠缺,對于日常教學來講,受到制約和影響也是必然的了。
三、走出公共關系教學的困境
首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是學科發展的核心,學校應有組織、有計劃、分步驟地逐漸完善公關教師隊伍,可以以院系的名義聘請一 些公關經驗豐富、長期從事公關活動的資深專家作為校(院)系外聘教授或名譽教授,每年給學生開課,由此也帶動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條件的話可以引進一些既有公關實踐經驗、又有深厚理論素養的公關人才,補充到中學公關師資隊伍中來。同時,鼓勵教師參加一些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活動,不定期或者定期地舉行一些針對教師的培訓活動,不斷提升隊伍素質水平。要注意對教師進行專業教育和培訓,將不利條件轉化為有利條件。
篇6
關鍵詞 行動導向;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3)17-0029-04
一、《公共關系學》課程性質及其對行動導向教學的訴求
公共關系是社會組織與其公眾之間客觀存在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組織的生存與發展。公共關系的本質體現為以利益訴求為動力,以有效溝通為手段,以協調利益為條件,以利益共贏為目標。公共關系中利益的訴求表達及溝通通過具體的公共關系活動體現出來,而任何活動都是人的活動。因此,培養學生的公共關系意識和公共關系能力,便成為現代教育的一種理性訴求。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公共關系學》課程,一般定位為專業基礎課。由于公共關系學科的研究對象非常復雜,與管理學、營銷學、傳播學、廣告學、心理學、社會學、禮儀學、邏輯學、美學、演講學、談判學、商品學等諸多學科形成交叉綜合的性質,因此《公共關系學》課程體現出交叉性、綜合性和實踐性強且較難駕馭的特點。
基于公共關系學學科特點及高職教育目標,一般將《公共關系學》課程的目標定位為:使學生掌握公共關系學的基本理論,培養學生的公共關系意識,提高學生實際的公共關系能力。具體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和理解公共關系的基本問題,公共關系在組織管理中的職能;學習和理解公共關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組織與公眾溝通的過程、手段、方法和技巧。由于《公共關系學》課程指在培養現代職業人在各種職業情境中都具有的普遍適應性能力,因此其課程實施更適合采用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法。
“行動導向”的教學理念最初源于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主要有項目引導法、頭腦風暴法、模擬(仿真)教學法、卡片展示法、思維導圖法、角色扮演法等。其教學方法實施的基礎是“用心+用手+用腦(職業活動)”[1]。基于職業情境和主體意識的行動導向教學觀認為,職業教育教學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即行動,強調行動即學習。職業教育的特有屬性要求教育的各個教學過程應盡量與職業狀態的工作過程保持一致,因此,專業學習過程需要依照職業的工作過程來展開,這樣才能獲得完整的職業行動能力。
二、“行動導向”教學在本土化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很多教師在《公共關系學》課程中實施了“行動導向”教學法,如頭腦風暴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模擬教學法等,學生在教學中的參與度明顯提高。但同時,行動導向教學確實存在一定難度,實施中存在很多問題,導致其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主要問題及面臨的困難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學進程難以控制
為了增加實踐機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高職院校在教學改革中大量減少理論教學學時,增加實踐教學學時。在實踐中發現,“行動導向”教學法主要以學生工作為主,教學進程往往很慢,耗費的時間要比傳統模式多,正常的教學進度難以完成,需要花費課下時間去完成。以《公共關系學》第九章的“CIS策劃”為例,這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大煎餅營銷策劃”案例,結果是: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所用學時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用學時的2倍。
(二)后進學生潛伏“搭車”現象普遍
在傳統教學中總會遇到一些被動學習的學生。在“行動導向”教學中,這些學生仍然如此,他們“潛伏”在小組中,等待“共享”小組其他成員的勞動成果。如果教師放縱學生的這種行為,就會形成負面的連鎖反應,會傳染其他“抵抗力”較弱的學生,最終會影響整個小組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
(三)師資亟待轉型
“行動導向”教學法對教師要求非常高。德國職業學校的教師除了具有相應的學歷和資歷外,還必須經過兩年以上的工廠實踐,才能具備職業學校教師資格;擔任實訓的教師必須通過“師傅”考試取得師傅資格。而我國有些教師由于沒有實踐工作經歷,對實際領域比較陌生,在教學中以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在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和指導學生技能訓練時往往難以有效開展教學。
(四)教學條件支撐不足
“行動導向”教學過程是“教學做”一體化,先會后懂,在做中學,要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必須建立符合條件的“教學情境[2]。德國規模較大的企業都設有專門的培訓中心,教學車間配備生產設備。從企業內課堂到實訓車間再到生產崗位,是每個學員必須跨越的三步。商科類專業的實訓更是面臨困境,所設計的教學情境絕大多數是虛擬性的,學生的職業能力根本得不到應有的鍛煉。以《公共關系學》為例,當進行第六章“策劃公關專題活動的技巧”教學時,由于沒有真實的教學情境,教師只能讓學生看多媒體來感受各種公關專題活動,然后讓學生去模仿。因為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對公關知識及能力應用感受不深,無法真正形成公關策劃能力。
三、基于“行動導向”的《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對策
(一)精心選擇和設計可操作性活動項目
活動是學生主體性生成和發展的內在機制,是影響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公共關系學》課程內容涉及不同學科的知識,其活動設計應以項目和任務的形式來組織,集成學生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培養,實現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的對接。
在項目設計中,要注意項目的設計與任務相匹配。從《公共關系學》課程實訓要求來看,在其項目和任務設計時,可將公關領域常見的事務性活動進行教學改造,使之成為具備教學價值、可操作的活動項目。一般而言,設計的活動項目應具備以下六個要點[3]:一是有清晰的任務,完整的工作過程,可展示的成果;二是理論實踐一體化設計,教學項目應能聚焦知識,突出能力訓練,滲透態度情感、職業素養、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的培養;三是活動項目要有一定難度,不僅需要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技能,還要能引領學生構建新知識,獲得新經驗,學會新技能;四是學生擁有在一定范圍內自己組織項目活動、評價項目完成質量的機會;五是項目小組內的成員都有明確的分工和工作計劃,確保每個人都能真實地參與其中;六是項目任務貫通課內課外,不僅涉及課內教學,還需要在課外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來完成,由于項目完成費時耗力,因此需要對項目的課內課外活動進行統籌設計,充分考慮到教學項目的時間因素。
此外,項目的設計必須有一定的智力含量,有一定的思考空間,是“智慧+技能”的智能化項目,以此促使學生將理論和實踐整合起來。
(二)制定嚴密的行動方案或策略
“行動導向”教學不同于傳統教學,需要在課前做好整個教學的周密計劃,包括確定項目任務、制訂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同時還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即必須在師生同時做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才能實施“行動導向”教學。
制定一個行動方案或策略是整個行動導向教學的中心環節。在認識問題、搜集資料、具體說明問題及限制條件后,學生小組將協商制定一個系統的經過深思熟慮的實施方案。該過程至少包括以下環節:將備擇方案具體化,預測每個備擇方案的結果,深思熟慮,選擇行動路線。其中,在備擇方案具體化過程中,學生在有限的信息處理能力范圍內不可能考慮所有備擇方案,而且制定一套備擇方案往往需要一定時間。因此,在此環節教師要告誡學生主觀上少作非此即彼的判斷,要運用開放的、創造性的思維模式[4]。
此環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策略性知識,這也是《公共關系學》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策略性知識是由概念和規則構成的。策略性知識的學習必須經歷陳述性知識表征階段,該階段要領悟到所要學習的策略是什么,并且要能清晰地陳述。然后,經過變式練習,作為策略的規則轉化為程序性知識,并支配學習者的認知活動。策略性知識要轉化為自我控制的能力,同一般智慧技能學習一樣,不但需要進行變式練習,而且在學習的初期需要外部的信息反饋和糾正。策略性知識訓練要取得成功,教師必須及時檢查學生的練習材料并與個別學生訪談,了解學生任務完成進展情況[5]。在實踐中,學生的感悟和反省認知尤為重要。因此,整個活動項目設計及行動方案的設計必須充分體現策略性,讓學生在參與活動方案的制定過程及具體活動實踐中獲得策略性知識。
啟動和實施方案。行動方案啟動至少包括以下步驟:計劃、溝通、監控和評估。計劃:即要將實施方案的機制和細節具體化,包括一系列具體的、詳細的操作過程,如要明確誰該擁有計劃的信息,需要采取什么行動,由誰實施,參加行動的人需要做些什么準備等,這要求計劃的實施必須具有現實性和操作性。溝通:要使每一個參與者都應意識到自己在任務中所承擔的責任及計劃中其他人的責任。教師必須關注個體之間的溝通渠道和全方位溝通的機會,否則,就會事倍功半,難以取得實效。監控:教師對行動方案實施的監督過程。執行計劃過程中,學生有時會懈怠或產生畏難情緒,此時教師需要時刻把握學生思想動態,采取獎勵、激勵、勸誘、指導等技巧,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完成任務。評估:組織決策產生于變革的環境之中,在歷經計劃、溝通和監控之后,仍需要對決策結果進行評估,以判斷其成功與否。
(三)建立完善的考核評估機制
本課程宜采用結構式考核方法。考核內容可設計成六個部分:基本原理、寫作、案例分析、網絡操作、課堂演示和策劃實務。其中,后2項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完成。
學生成績由學生自評、小組內學生互評、教師評分三部分組成。其中,學生自評占20%,小組內學生互評占20%,教師評分占60%。每次的項目任務都要評出一個優秀小組,優秀小組組長期末總成績加2分,每個小組成員期末總成績加1分。當教師把項目任務布置給學生后,要對各工作小組進行檢查、控制,消滅潛伏在小組中的后進學生“搭車”現象,觀察各小組每個成員的表現,包括擔當的工作量、參與程度、學習態度、對項目的貢獻度、個人觀點等,據此給出學生該次項目任務的一部分成績。項目任務完成后,通過學生自評、小組內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分得出該次項目任務的總成績。這種及時激勵的考評方式能起到鞭策先進、督促后進的作用。
(四)建立貼近生活實際的實踐平臺
在項目選擇和設計時,聘請公關公司或策劃公司人員參與,聽取其合理化建議,并與其企業公關項目或策劃項目結合起來,以便于后期學生能參與其中。
項目實施過程中,組織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為企業服務。如,組織學生到省內高級商場、賓館參觀,并與商場、賓館的領導及管理人員座談,收集資料,為商場、賓館周年館慶或店慶活動提供策劃方案;吉林省每年舉辦的汽車展、農博會、技能大賽等都是綜合性較強的實戰項目,學校可與負責單位建立起合作關系,每年定期組織學生跟隨展會、參與展會,在工學交替中提升學生策略性知識水平和實踐技能。
學校、系部自身的各項活動也是學生實踐的平臺。高職院校每年都會舉辦技能節、文化月、文明風采大賽等活動,教師可結合學校實際設計若干公關項目任務,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為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參考文獻:
[1]楊繼紅,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及其對高職財會教學的啟示[J].人力資源管理,2012(5):27.
[2]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186.
[3]畢蓉.高職項目課程教學設計過程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10(17):27-28.
[4][美]韋恩.K.霍伊,塞西爾.G.米斯克爾,著. 教育管理學:理論、研究實踐[M].范國睿,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98.
[5]皮連生,朱燕,胡誼.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4.
Analysis on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Public Relationship Based on “Action-oriented”
LENG Xiao-yan
(Jilin Univerist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China)
篇7
對于21世紀的大學生來說,要想更好地應對新時代的挑戰,除了扎實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相關技能,還必須具備以下四種素質:1.具備較好的語言素養伴隨著我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成員國之一,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和貿易往來必定會越來越為頻繁和密切;與此同時,當今社會的經濟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個體不僅要和本土的社會成員進行溝通與交流,更為重要的是,要具備和他國人員自由交流的素質,這就要求大學生一定要具備良好的語言素養,這是適應經濟國際化趨勢的基礎和條件。2.掌握一定的網絡技術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互聯網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了解更多的、更加真實的信息。為此,大學生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網絡知識,為自身創造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3.大學生必須具備團結協作的意識當今社會最為主要的特點之一就是人們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只有不斷加強彼此間的合作,才能更好地應對激烈的社會競爭。4.大學生必須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中,優勝劣汰的生存法則得以延續。如果大學生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很容易被失敗和挫折打垮,也就很難成為真正優秀的人才。通過公共關系教育,我們就能夠向大學生傳授傳播與溝通的技巧,并且逐漸教會大學生如何向社會、向公眾推銷自己,并根據主動反饋的社會信息,及時、準確地去調整自己的行為,進而提升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為未來更好地生存、發展與公平競爭提供必要的保障[2]。
有助于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進程對于新世紀的大學生來說,思想道德素質是他們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因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是關系到他們能夠真正做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關鍵所在。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基本都是以教師的講授與分析為主,學生所做的就只是被動地接受,由于缺乏實踐性而很難真正為學生所接受。公共關系教育憑借其自身的特殊性恰恰可以較好地解決上述問題。通過公共關系教育,能夠使大學生逐步認識到樹立良好形象的重要性,能夠盡快解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效性的問題。
有助于大學生作為社會個體的全面發展如何實現大學生作為社會個體的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如果能夠將公共關系教育與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就能夠盡快達成培養大學生公關意識的目的,而這恰恰也是個體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其主要原因在于公關意識與個體的全面發展在本質上是高度一致的。學生一旦在公共關系教育的影響下,樹立起一定的公關意識,不僅能夠創造良好的物質文化,同樣也有助于大學生主觀能動性、創造性、學習能力、人際溝通與交流以及個體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全方位發展[3]。
大學生的素質現狀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當前大學生確實在素質建設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大學生在文明禮貌與維護公共秩序上的欠缺與不足近年來,在公共場所吸煙的人數比例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而大學生則占有較大的比例,這與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是極不相符的;只要我們稍加留意就會發現,大學生在公共場所隨處吐痰、亂扔瓜皮紙屑、隨意采摘花朵以及不愿給特殊人群讓座的現象經常發生。
(二)大學生“個人利益至上”的觀念根深蒂固對于當代的大學生而言,“個人利益至上”的觀念極為嚴重[4]。在很多大學生的眼中,他們認為自己為了接受大學的教育,已經上交學費,那么,自己就理所當然成為學校的消費者。很多學生不尊重教師,不維護學校,以自我為中心,急功近利的思想較為嚴重;與此同時,他們的勞動觀念較為淡薄。舉個最為簡單的例子,一旦遇上大雪天氣,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去清掃學校的積雪,即便有也是迫于教師的強制規定。
(三)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尤其是一些來自城市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條件較好,從小就嬌生慣養,他們往往具有較強的個性,凡事都喜歡爭強好勝,不懂得怎么去關心、體貼周圍的同學。雖然在大學這樣一個大集體中,卻依然缺乏團結協作的意識。他們抗挫折的能力極差,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很容易出現思想和心理上的波動,甚至會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四)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近年來,大學生中偷盜和作弊的現象較為嚴重,尤其是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大學生考試的作弊手段越來越多樣化,每年因考試作弊而被開除或給予處分的學生越來越多。此外,大學生自信心不足、自我約束力不強、學習能力不足等現象也較為普遍。如果我們不能及時解決當前困擾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的因素,他們很難真正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為了有效改善這種狀況,很多學校開始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度,但是效果卻并不理想。由此可見,盡快找到提高和改善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有效途徑顯得尤為重要,強化高校公共關系教育恰恰是很好的突破口。
高校公共關系教育融入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對策
(一)現狀分析
近年來,伴隨著公共關系學科建設的發展,很多高校的工作者從自身的實際工作出發,對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索,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意見與建議。從目前來看,高校公共關系與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融合還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就是,高校公共關系教育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融入不足、不夠全面。
1.理論層面的不足目前,公共關系學科并沒有成為高等學校開設的必修課程,只是在一些公共關系專業院校或者經濟管理、市場營銷等一些與此相關的專業開設了公共關系課程。事實上,公共關系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集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眾多學科研究成果于一體的特殊學科,對教師的素養也有著較高的要求[5]。但是,當前的高等學校即便開設了這門課程,教師也都并非專業出身,教師對學科尚且缺乏全面、準確的認識和了解,公共關系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效果也就無從保證了。
2.實踐層面的不足對于公共關系這樣的一門特殊學科,最為重要的是,將先進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積極效用。但是,目前的實踐情況不容樂觀,即便是專業的公關學校也僅僅停留在禮儀服務等方面的社會實踐;與此同時,資金的匱乏、設備的不足也是制約高等學校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真正融入公共關系教育的關鍵所在。
(二)對策分析
1.高等學校工作者一定要樹立先進的理念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動先導。只有具備了先進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去指導教育教學的實踐活動。一般來說,先進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作為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意識到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積極意義。其次,高等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意識到公共關系課程對全面提升大學生素質的積極效用,并且不斷加強學習,深刻領悟公共關系課程的本質和內涵。
2.將公共關系教育融入大學生的專業理論教育中如果能夠將公共關系教育融入大學生的專業理論教育中,勢必會產生更為積極和良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努力:(1)建立有效的師生溝通,為公共關系教育的融入奠定基礎。對于大學生而言,要想真正提升自身的專業文化素養,是離不開專業的理論教學的。如果教師能夠對公關關系的思想和相關知識有所了解,并將其自覺運用到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去,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都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雖然與傳統的教學相比,教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卻從未改變過。一般來說,學生在進入大學校門以前,對專業知識的了解很少,甚至根本沒有,有的是因為對某一個專業特別感興趣,有的則是被調劑到某一個專業,因此,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動力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與此同時,大學生對未來有著較高的期望,他們急功近利的心理狀態也尤為顯著。要想盡快改善這種狀況,教師就首先要獲取學生的理解、支持與認可,也就是要盡快實現師生間的良好溝通與交流,這就需要教師對公共關系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尤其是要掌握公共關系的溝通技巧,即影響傳播過程效果的五個重要因素“who、say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6]。如果教師能夠了解并掌握上述知識,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地和學生進行交流,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結成良好的師生關系,為更好地開展專業教學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在這種良好師生關系的影響下,學生會逐漸產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認同感,自身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進而逐步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2)以教師自身的良好形象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學生接受大學教育期間,教師是與其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教師的一言一行勢必會對學生產生某種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為此,教師一定要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進而對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正向的影響。第一,教師應該通過得體的著裝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大學生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他們對時尚有著一種特殊的追求。為此,教師要根據自身的氣質、年齡和性格等得體裝扮自己,塑造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外部形象,以此達到引起大學生共鳴的目的。第二,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內在素養。對于大學教師而言,良好的內在素養應該包括以下內容: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勤奮鉆研的專業素養、教書育人的奉獻精神等。教師這些優秀的內在品質會逐漸成為學生模仿和追求的目標,勢必會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建設和專業文化素養建設。
3.高等學校在公共關系思想的指導下,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可以為大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如果能夠將公共關系的指導思想融入進去,勢必會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
(1)主題班會活動。當代的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上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給高等教育工作者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為此,我們應該盡快擺脫傳統教育的束縛,大膽融入公共關系教育,將學生作為我們的重要公關對象,采用公關調查的常用方法以及一些有效的傳播與溝通手段,深入了解學生們的思想實際,并以此為基礎來確定班會活動的主題內容,盡力營造一種輕松、愉悅、民主的班會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去解決心中的疑惑,實現與其他班級成員的溝通與交流。事實上,通過主題班會活動的開展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愛崗敬業、遵紀守法和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也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
(2)在文體競賽活動中融入公共關系教育。形式多樣的文化和體育競賽活動可以更好地展示大學生的才華。在這些比賽中融入公共關系的先進思想和理念,可以幫助大學生盡快樹立形象意識,從外在形象和內在涵養兩方面著手去為參加比賽做好更加充分的準備,如參加比賽的著裝、語言以及如何獲取觀眾的喜愛進而贏得勝利等,這其中都體現了公共關系中的形象傳播思想、公眾意識以及溝通觀念等。通過舉辦文體競賽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業余生活,同時可以鍛煉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加快推進學風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氛圍。此外,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們一定要特別注意,在大學生面對就業的嚴峻形勢時,更要注意對公共關系相關知識的應用,引導大學生正確地定位自己,客觀看待就業時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與挫折,正確認識社會對人才的高層次要求,進而找到適合自己專業的理想工作。
結語
篇8
關鍵詞:公共關系信任危機處理機制企業文化
隨著傳播手段在的廣泛,突發性公共事件對相關企業和組織的越來越大。如何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帶來的企業信用危機,處理好企業公共關系,日益成為企業生死存亡的戰略之一。
1企業公共關系的含義
公共關系是現代管理的組成部分,它利用傳播技能和作為主要工具,幫助一個組織建立并保持其公眾之間的相互交流、理解、認可與合作;它參與處理各種問題和事件;幫助管理部門了解民意并對之做出反應;明確和強調企業為公共利益服務的責任;它作為社會驅動的監督者,幫助企業保持與社會變動同步。
企業公共關系從屬于企業宗旨,為企業的目標服務。它是企業面對外在的公眾和內在的員工,通過運用長期有效地雙向信息溝通、雙向交往、雙向利益調整等方法途徑,建立企業與目標對象之間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促進的互動關系。顯然,企業公共關系是企業在現代商品經濟和大眾傳播事業高度條件下重要的經營管理手段。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公共關系的應用領域也不斷擴大,從市場營銷中的策略組合,到企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的解決,到危機事件的處理等更為廣泛的領域。
2企業公共關系的功能
2.1樹立企業信譽,建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企業的信譽是指企業在市場上的威信、影響,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形象、知名度。建立良好的信譽是企業經營成功的訣竅,“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陳舊經營觀念已不能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趨勢。樹立信譽首先要創名牌企業。按照公共關系學的觀點,商品信譽是較低層次的,只是部分公眾或消費者在多次的商品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對生產者和經營者的信賴程度,它只是企業技術經營素質的綜合反映。而樹企業信譽、創名牌企業,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企業日益強烈的要求。因為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單元,既可能給社會帶來新的物質文明,也可能給社會帶來公害和威脅。因此,公眾對企業社會價值的評估標準發生了變化,評價范圍由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擴大到企業生產經營和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這使公眾輿論對企業產生更大影響力。爭取輿論支持,爭取公眾信任,成為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企業良好形象和聲譽是無形的寶貴財富。公共關系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深入細致、持之以恒的具體工作樹立組織的良好形象和信譽,以取得公眾理解、支持、信任。從而有利于企業推出新產品,有利于創造“消費信心”,有利于企業籌集資金,有利于吸引、穩定人才,有利于尋找協作者,有利于協調和社區的關系,有利于政府和管理部門對企業產生信任感,最終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2.2搜集信息,為企業決策提供科學保證
美國管家西蒙說:“管理就是決策,而決策的前提正是信息”。企業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大量的問題,市場需要產品質量、產品開發、新技術方向、競爭者動向、潛在危險、企業形象等方面的信息,不斷傳遞給企業領導,要求領導者做出及時而有效地決策。因此,現代企業把公共關系信息的獲取劃入企劃之中,成為企業活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公共關系部門就是要利用各種渠道和網絡搜集與企業發展有關的一切信息,為企業決策科學化提供強有力的保證。搜集信息包括企業戰略環境信息、產品聲譽信息及企業形象信息等。
2.3協調糾紛,化解企業信任危機
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任何組織都處于復雜的關系網絡之中,而且這種關系處于動態的發展之中。由于企業與公眾存在著具體利益的差別,在公共關系中必然會充滿各種矛盾。企業在生產經營運行過程中,也難免會有因自身的過失、錯誤而與消費者發生沖撞的時候。一旦發生,必然導致消費者對企業的不滿,使企業面對一個充滿敵意和冷漠的輿論環境。如果對這種狀況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問題處理不當,就產生公共關系糾紛,甚至導致嚴重的公共信任危機。對企業、對公眾、對社會都會帶來極大的危害。
事實證明,企業與公眾的許多矛盾和磨擦都起源于誤解和不了解,缺乏信息交流是造成不了解的根本原因。通過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機制,增加企業與公眾之間相互了解,企業就有可能避免與公眾的糾紛,并可通過公關手段將已經
3企業公共關系的構建
篇9
關鍵詞:案例教學 創新能力 實踐能力
一、在公共關系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公共關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我在多年的公共關系教學中,經過理論的探索與嘗試性的試驗,認為公共關系案例教學法是使傳統的概念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主體實踐活動為主,以培養創新素質,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一種優秀的教學方式。它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寬松的教學實踐情景,把真實的典型問題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討論,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造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極有益處。實踐證明,運用“案例教學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課堂中,學生盡管能夠記住所學的理論知識,但這僅僅停留在對書本上的理性思維的認識和收獲,是一種單一的、靜止的、孤立的抽象認識。而案例教學法通過對視覺材料的分析,將書本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并利用理論分析說明復雜多變的社會現象,學生獲得的收獲會很大,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會相對深刻。如:在講述公關涵義時,為區分易混淆的概念,我采用了成都酒家的案例,使學生對公關形成了初步正確的印象,理解了公關如何幫助企業塑造良好形象的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大腦思維活動,獲得的知識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2.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由于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直接參與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和評價,這就為鍛煉、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創造了條件。例如在講企業外部公關――與合作伙伴的關系時,我采用了云南卷煙廠免費資助煙農的案例,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展開討論,討論后學生們提出了許多看法和大膽構想,有些觀點出乎教師的意料之外。這樣大大地增強了教學實效性,提高了教學效果。
3.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學校是學習的小課堂,社會是學習的大課堂。案例是現實問題的縮影,它能把大課堂中的真實生活引進小課堂,通過展現一些真實的典型問題,讓學生進入案例情景,設身處地地做出反應,如在講危機公關時,我以某電冰箱企業為例,講述了如何在危機中提高聲譽的具體實施過程。為他們提供了一種不用真正深入實踐,但卻能在短期內接觸并處理到大量的實際問題的機會,從而縮短了理論和實際間的距離。
4.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公共關系課教學理論性強,枯燥乏味,單憑教師講解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運用案例教學法可以提供生動、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簡單到復雜的案例,給學生造成身臨其境的感覺,加深感性認識。另外,在民主和諧的討論氣氛中,學生大膽交流,有較大的自由度和較多的展現自己的機會,在沒有壓力和顧忌的良好心態下進行公共關系學習探索,容易產生學習興趣。如在講解公關人員的應變能力培養時,選用了《大衣怎么放》的案例,模擬了現場的環境,只在教室中設一考官一椅,看學生如何處理大衣怎么放的問題。現場氣氛熱烈,學生笑成一片。選用學生較感興趣的案例,會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厭學為愿學,變被動地學習為主動地學習。
二、案例選擇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當然,案例教學法在公共關系教學中雖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事例運用得越多越好,這樣會把課上成“故事會”。相反,應圍繞所授知識點精選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與知識點應有機結合,而不是事例的簡單堆砌。我認為選用案例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案例的選擇要有針對性
教學案例的選擇:一要適應教學目標的需要。案例的內容、操作過程、具體要求等均要圍繞這一目標展開。二要引發沖突。爭議性是對一個案例開展討論的基石,它可以讓學生思考并辯論。在案例討論中,學生可以了解一般的理論,可以知曉別人的觀點。案例的討論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而只有基本的問題。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是一個教學案例必要條件。
2.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現代教學論認為:“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是要到實踐中去運用。學生獲得的知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才有生命力。如果只會機械地背誦概念,記住一些定義、原理和公式,而一遇到實際問題就感到束手無策,那么所學知識就是毫無意義的。”在傳統的公共關系教學中,學生往往忽略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通常把公共關系看作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而根本無法靈活地、具有創造性地運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碰到的種種公共關系問題。公共關系案例教學,則是以實際問題為中心,把各種抽象的原理、概念融合到生活、生產實踐中,使之具體化,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性探索活動來獲取知識。這樣,學生不僅能準確而深刻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同時,也能更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原理、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的用處與表現,提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3.正確處理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
案例教學法不能替代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講授。案例教學的優勢是明顯的,但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反過來講,傳統教學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連貫性強,因此,在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輸中,傳統教學仍是必不可少的。
4.教師要重視案例討論后的小結
教師的小結雖然不是一種權威性的結論,但在教學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對案例中基本原理的概括與提取,往往讓學生有頓悟的感覺,使其認識進一步趨于完整、深化。
5.明確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角色定位
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師給出的既定答案,極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而當教師到學生之中參加討論時,學生仍感到有一種無形的界限,從而對學生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因此,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論要講深透;另一方面,要走到學生中間去,主動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環境氛圍。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還應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開拓他們的視野。在案例教學法中,教師的角色是指導者和推動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領導案例教學的全過程。在案例討論中,教師應創設條件,讓學生去接觸案例中的疑點,啟發學生對關鍵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去爭辯,去做出決策和選擇,去“解決”案例中的特定問題,進而從案例中獲得某種經歷和感悟,而且要引導學生探尋特定案例情景復雜性的過程及其背后隱含的各種因素和發展變化的多種可能性。即在案例討論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個人或小組保證有相應的發表意見的機會;當出現不同意見、爭論的時候,教師在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基礎上,需要在不同意見間進行協調,促使學生更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觀點,對各種意見進行選擇,并逐步達成一定的共識。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性、實踐性,提高學生決策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是一般教學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它實質上屬于研究性學習,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注入式為啟發式,因此,我們在公共關系課教學中應大力推廣案例教學法。
參考文獻:
[1]段玉山.地理新課程研究性學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
[2]李曉文.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257.
篇10
二是開闊了視野。研修班期間,還舉辦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政府創新”、“城市經營的理念與模式”、“政治體制改革”、“反腐敗與廉政建設”、“危機管理與媒體溝通”、“美術與藝術欣賞”、“音樂欣賞”、“21世紀的世界與宗教問題”、“分析”、“環境保護”等系列講座。這些講座涉及面廣、覆蓋面大,牽涉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方面面,有的自己以前很少涉獵過,有的即使有所了解但深入不夠。通過專家結合實際、聯系中外、旁證博引、深入淺出的講解,感覺收獲很大、啟發很深,不僅拓展了知識面、開拓了思路,而且對一些重大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我做好以后的工作大有裨益。
三是錘煉了黨性。研修班期間,根據學校統一安排,我們先后到西柏坡革命圣地、紀念館、冉莊抗日戰場舊址和軍事博物館參觀學習。通過參觀學習,我們感受歷史、重溫歷史,面對面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教育,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新的升華、覺悟得到了新的提高、黨性得到了新的增強。由此,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作為一名年輕的黨員干部,必須牢記黨的歷史,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為榜樣,熱愛黨的事業、忠誠黨的事業,立志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的事業;必須牢記“兩個務必”,越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越要艱苦奮斗、求真務實,越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另外,作為這期研修班*學員黨支部書記,在學習期間,我時刻嚴格要求自己,始終做到慎言、慎行、慎獨。同時,能夠引導和帶領其他同志遵守各項紀律,樹立*學員的良好形象。
為期2個多月的研修班學習雖然結束了,但我認為,參加集中培訓的機會是有限的、時間是短暫的,更多的知識還要靠日常的學習來獲取、靠平常的實踐來積累。參加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了解新的知識、提高理論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學以致用,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為此,下一步我將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日漸加快,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知識、新事物層出不窮,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不斷加強學習、提高素質。我將以這次研修班的學習為新的起點,積極參與我市正在深入推進的學習型城市創建工作,牢固樹立終身學習、創新學習的理念,結合辦公室工作的實際,加強政治、經濟、科技、法律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努力縮短與市委領導在政策理論水平上的差距,進一步提高為市委工作和市委領導的服務水平。同時,要積極推進市委辦公室“學習型機關”創建工作,帶領辦公室全體同志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全面提高辦公室人員的整體素質,提升整個辦公室的工作水平。
- 上一篇:國際稅收和國內稅收的區別
- 下一篇:節能環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