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型人才的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06 17:40: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型人才的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在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中,輔導員能否適應高等教育的變化,在多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學生服務中融入創新教育,將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敗。文章分析了高校輔導員的勝任特征。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勝任特征 創新型人才培養
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動力。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很大程度取決于它的創新能力。1995年,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的職責與義務。高校輔導員常年工作在學生第一線,是學生最直接的指導者、教育者、培養者,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師資力量之一[1]。在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中,輔導員能否適應高等教育的變化,將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敗。
一、創新型人才的定義及培養特點
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創新型人才,不僅需具有較廣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敏銳的思維,更需要的是善于汲取新知識,活化和綜合運用知識,要具備追求創新的意識,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善于把握機會的敏感性和勇于開拓的創新能力[2-3]。
人的創新能力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能夠直接傳授的,它不僅僅是一種智力特征,也是一種人格特征,有相對穩定性和可塑性的特點。人格的相對穩定性指人格具有一定時期內相對的穩定,發生變化較為緩慢,須在較長的時間內方能顯出變化的效果,從而決定了人格的塑造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格的可塑性指隨著人的生理、心理、生活環境的變化,人格中的各種特質都有可能發生或大或小的相應變化,人格特征的可塑性為人格的塑造和完善提供了現實的可能性。創新能力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其形成是個體與環境之間互動的結果,是在飽含科學精神和人文氛圍的環境濡染下,通過主體的不懈努力才能不斷生成的,是通過人們對己、對人、對事的穩固的態度體系的建立,通過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建立而實現的。
二、創新型培養人才體系中輔導員的價值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已有50多年歷史的高等學校輔導員制度是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輔導員既是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又是日常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肩負著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的重任,可以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的思維動態、學習情況、性格特征、心理變化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性輔導,創新教育,素質提升[1]。在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中,輔導員能否適應高等教育的變化,真正領悟國家、高校對于創新型人才標準的內涵,準確全面地把握新形勢下自身角色定位,積極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并將之應用至實踐工作,在多元化、專業化、現代化的學生服務中融入創新教育,將直接關系到我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成敗。
三、勝任特征理論下的輔導員創新能力的培養
當前對輔導員參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和探索較少,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輔導員的作用和價值認識還不夠全面、深入,輔導員參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不夠[4]。輔導員隊伍創新能力建設方面仍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輔導員創新能力的選拔、激勵、競爭及考核機制匱乏,輔導員自身創新能力自我培養責任感和動力不足等,遠不能夠滿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輔導員工作的要求[5]。
西方的勝任特征理論為更好地挖掘和培養輔導員創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勝任特征定義為:“一個人所擁有的導致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取得出色業績的潛在的特征。”通過測量勝任特征,能夠明確區別出優秀績效執行者和低效率的績效執行者[6]。基于勝任特征的角度來探索高校輔導員的勝任特征結構、現狀和影響高校輔導員勝任特征的因素,從實踐層面探索輔導員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B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將為高校輔導員的選拔、培訓、考核及評價現狀的調查提供幫助,有助于提高高校輔導員管理和培訓的科學化、專業化水平,將對我們順應當前形勢,培養出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具有重大的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勝任特征培養輔導員創新能力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將為選拔、任用、培養和考核高校輔導員提供指導工具,從根本上提高高校輔導員的創新能力,并有利于集中有限資源,最大化地發揮高校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功能。
【參考文獻】
[1]范勇,耿乃國.淺談輔導員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J].社科縱橫,2010,25(02):158-159.
[2]徐紅梅,于益芝,王瑩,等.研究型醫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7(05):601-603
[3]鄭惠珍.醫學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2):49-50.
[4]張艷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視角下輔導員工作的思考與探索[D].濟南:山東大學,2012.
篇2
關鍵詞:應用創新型人才 創新能力 培養策略
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規模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是加快我國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根本保障,大力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改革完善創新型人才的教育培養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進一步強調要重視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構建多層次、多類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著力培養各類應用型人才。因此,大學教育必須為適應新形勢而進行教學制度/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高校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不僅要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還應特別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習慣的養成。近幾年,大學生就業難、收入低的問題日益凸顯,其主要原因是大學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脫節較為嚴重。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對于應用創新型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掌握基本理論,還需要掌握基本技能,學會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掌握自學、應變、交流、創新能力等[1]。而高校傳統培養模式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高校培養高水平應用創新型人才以及構建科學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既是實現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價值取向,也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需要,更是高校推進自主創新,謀求特色發展,提升辦學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實現自我超越,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因此,培養大批應用創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1 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基本內涵及其特征
1.1 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基本內涵
大眾化教育理念下培養出的應用創新型人才不同于精英教育理念下培養出的學術研究型人才,也有別于職業技術學校培養出的技能型應用人才,而是兩者都要有所兼顧的科技應用型人才。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必須在掌握現代技能的基礎上,具有實際操作和靈活創新的能力以及團結合作和勇于擔當的魄力。這種高素質的人才應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優勢:(1)為了適應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通過在大學深造,獲取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2)引領社會、服務社會,能夠通過生產技術與新工藝等手段進行產品創新,從而在提高科學管理與創新產品科技含量方面創造價值。(3)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就業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業能力較強,因其創新素質、知識、能力結構是在應用和創新的基礎上搭建的[3]。
1.2 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1)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一切科學發現、發明創造、技術革新都是在原有科學基礎上開拓和創造出來的,都和以往的學術積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石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而創新思維、創新意識也都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基礎之上,學生占有的知識量越大,知識積累越豐富,思路就越開闊,就越能激發其創新思維,釋放創新潛能。應用創新型人才理想的知識結構,必須打破傳統的專業壁壘,突破原有的知識結構,不僅需要掌握精深的專業知識,還應該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這是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然而,科學技術越是向前發展,各學科間知識越是相互滲透和綜合。若應用創新型人才沒有廣博的基礎知識,就很難把握本專業的發展方向。同時,隨著邊緣學科的興起,很多高端技術的發展常常需要許多不同學科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滲透。因此,應用創新型人才要有扎實、廣博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新穎的前沿知識,這是應用創新型人才事業發展所需要的最合理、最優化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其進行科學創新、技術創新及產品創新。
(2)擁有獨立的人格。具有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的人,一般都具有獨特的個性、獨立的觀念,敢于標新立異,具有獨到的見解[4]。看待問題能夠突破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不唯上、不唯書、不唯師,有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勇于向世俗挑戰,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上,有自己的獨創性,這是應用創新型人才所必需具有的人格特征。
(3)濃厚而廣泛的興趣。興趣是創新動機的表現形式之一,它使人沉醉研修,廢寢忘食,使人超越自我,提升素質[5]。其對創新活動的意義在于當遭遇挫折時能使人繼續前行。創新之路可謂充滿了艱難險阻,焦慮、失敗接踵而至,挫折如影隨形,當初的想法可能經不起別人的挑剔,創意獨到的發明可能得不到別人的認可。但對于一個興趣廣泛而持久的人,面對困難具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和毅力,這些失敗僅僅意味著再一次努力的開始,使飛翔的翅膀更加堅強有力。
(4)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人們探究未知,實現創新的前提,是推動創新的源動力。求知欲促使人去探索科學、探索真理。因此,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敏銳的觀察力、果斷的判斷力和靈活的應變力是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必備條件[6]。
(5)積極的創新思維觀念。創新思維是一切創新活動的動力,如果沒有創新思維,擁有再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人類的創新活動也只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創新活動的領域最多只是知識的一般性遷移。在創新人才培養中,關鍵是創新思維的培養,創新思維能使人們走出思維定勢,在解決問題時能夠解放思想,不拘一格,不落俗套,敢于挑戰舊理念,樂于接受新事物、新觀念和新的行動方式。
(6)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個人能力開發是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礎,而團隊合作能力提高更是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條件。絕大多數創新活動是建立在多學科融合基礎上的創新,因此,應用創新型人才應具備跨學科的綜合能力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分析能力。所以,團隊合作精神是應用創新型人才所必備的基本條件之一。
2 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策略
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提升我國綜合國力與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因此,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改革創新模式和體系,以追求學科體系完整為特征的基礎研究培養模式已不適用。結合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符合高校實際的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培養模式,整合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確定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廣度和深度,加強實踐課程體系建設,以提高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能,充分顯示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色。
2.1 體制機制創新
通過學校體制機制的創新,為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注入新的驅動力。要實現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就必須對現有制度體系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對現有制度進行補充修正,著力構建更加完善相互協調的大學制度體系,形成更加有利于產出高水平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制度環境;更加注重以目標為導向的體制改革,對現有的管理模式進行調整完善,著力構建學校、院系和基層學術組織順暢高效的三級管理體系,形成各層次主體責權利關系更加明確清晰的管理體制;著力推進激勵與約束、競爭與合作、考核與評價等機制的不斷完善創新,形成更加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更加有利于學術成長和創新活動的運行機制。
2.2 教育理念創新
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要求我們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其宗旨是以應用能力、創新能力、實踐技能、綜合素質為培養重心。首先要構建科學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對理論教學大綱及實踐教學大綱重新修訂,及時把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融入教材,為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夯實理論基礎。其次要建立新型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實施研究型教學模式,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7]。研究型教學是相對講授式教學而提出的,它是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及創新精神為目的,將研究與學習融為一體的教學模式,通過在教學中的研究及在研究中的學習,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師生間、生生間的研討中不斷積累知識、培養創新能力、訓練創新思維,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提高學生應用創新的能力。
2.3 培養模式創新
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要遵循“強化基礎、注重創新、突出特色、以人為本”的方針,從培養模式入手,實現向更注重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更注重滿足創新型人才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轉變。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需要有適宜的陽光、土壤和水分,學生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的滿足不僅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還需要為其成長搭建平臺。因此,通過加大開放實驗室、校外實習基地和校企合作等多種途徑積極為學生創造條件,推行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和“雙導師”制。對畢業設計的方式、方法及考核評價方法、模式進行改革,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教學,加大對外交流與合作,大力開展多種新型實習模式,如假期實習、頂崗實習及半工半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教學平臺,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應用創新能力。其中產學研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其培養目標是素質全面,既有理論又有能力的應用創新型人才。構建以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為基礎,以高等學校為中心,將教學、科研、生產融為一體的科技工業園區,則可以提高科技成果的應用率,縮短了理論成果的轉化周期,從而極大地激發教師及學生的創新意識。像美國的硅谷、我國的中關村等就是產學研合作的成功范例。這種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促使企業與高校合作的不是外部因素,而是企業和高校各自發展的需要,企業發展離不開高校培養的創新型人才,同樣,高校培養創新人才也離不開企業這個絕佳的第二課堂。最終,形成企業與學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2.4 教師隊伍創新
教師既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成材的引路人,沒有合格的師資隊伍,培養目標的實現就無從談起,建設一支創新能力強的教師團隊是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的關鍵[8]。目前我國高校師資管理體制有一定的缺陷,師資來源渠道比較單一,存在著嚴重的“近親繁殖”現象,而這些有悖于大學學術融合與交流。因此,要培養真正有思想、有創新性的學生,首先必須從教師聘任進行改革,實行開放辦學,從國內外引進有研究能力和學術精神的人才,遵循“積極引進,優化結構,嚴格要求,精心培養”的原則,采取內培外引的措施,真正把“人才強校”戰略作為“第一戰略”,加強優秀拔尖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廣大教師學術競爭力的提升。通過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全員教師職務聘任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優化人才資源配置,強化隊伍建設,加快各類人才培養。其次要開展科學研究活動,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逐步使教師從原來的經驗型變成科研型和創新型。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既可以實現科研過程教學化,也可以實現教學過程科研化。此外,要善于營造豐富多彩的創新氛圍,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
3 結束語
應用創新型人才是融合了較高專業理論知識與較強實踐經驗于一身的新型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技術發展條件下人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努力培養應用創新型人才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今后的發展趨勢。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傳統的教育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等各個環節,而且涉及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理念的創新。因此,必須轉變辦學理念,明確辦學目標,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從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出發,調整教學培養計劃,構建科學的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 胡新譜.試析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96-198.
[2] 王蕾,王秀麗.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647-649.
[3] 石金峰.構建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戰略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7):29-31.
[4] 趙國忱,米志強,紀學忠.測繪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的基本內涵及特征[J].遼寧高職學報2009(12):16-17.
[5] 王曉鈞.基于人格特質的創新型人才素質模型的構建及應用[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6] 王秀麗.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篇3
【關鍵詞】旅游;職業教育;機制
一、問題的提出
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所謂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1]。在知識經濟社會里,掌握知識是前提,應用知識是根本,創新知識是關鍵[2]。知識創新決定一國經濟成敗并進而決定其綜合國力。因此,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本質要求。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世界各國紛紛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就我國來講,黨的十七大做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戰略選擇必將對于我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
對于旅游高等職業教育來講,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培養創新型人才同樣重要。旅游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大產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業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我國已經成為繼美國、西班牙、法國之后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亞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國,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出境客源國。旅游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2009年12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文件中明確提出:“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將發展旅游業上升為國家戰略。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中國旅游業也存在突出的問題和矛盾,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實踐證明,任何一個產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其發展動力必然轉向知識創新來驅動。中國旅游業要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知識創新、管理創新的水平,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培養創新型人才。旅游高職院校是旅游院校的主體,必須通過建設一支創新型的教師隊伍,實施創新型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從而為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國內外對于創新型教師的研究是與對于創新型教育的研究相伴而生的。1937年,R?史帝文森在通用電氣公司為技術人員開設了創新工程課程,這可認為是創新教育的開始。此后,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南加里福尼亞大學、芝加哥大學、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均開設了創新工程的必修課,創新教育正式進入了高等學府的殿堂。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教師。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創新型教師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人們對創新型教師的內涵特征、評價體系、培養途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理論構想,如托蘭斯關于創新型教師條件的研究,加德納關于創新型教師多元智力理論的研究,米勒關于創新型教師行為特征的研究等。在國內,自80年代我國全面引入現代創新教育理念以來,創新型教師培養日益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國內最早提出“創新型教師”概念的是姜瑛俐、李祖超,他們對“創新型教師”概念解釋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此后張秀琴、何偉綱等闡述了許多基本問題[3]。
隨著研究的深入,對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內涵及特征形成了一些共識,創新型教師隊伍是指:在相關的教育和學術領域內個體思想業務素質好、知識水平高、創新能力強、整體結構優化、既能進行自身知識創新又能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的教師隊伍[4]。具體到旅游教育領域,目前系統研究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學術成果較少。因此,進一步探究旅游高職院校教師創新能力不足的根源,尋求創新型教師培育與激勵的途徑,具有充分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二、旅游高職教育中需要創新型教師
旅游高職教育屬于高等教育的范疇,受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和旅游業產業特性和運行規律的深刻影響。這就決定了旅游高職教育創新型教師既具有創新型教師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內涵。概括而言,旅游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型教師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創新性。具有創新意識、理念和思維,站在旅游業發展的最前沿,敏銳把握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以獨創性的思維,開拓性的行動來從事教學、科研和實踐。
2.示范性。具有高尚的品德,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具有奉獻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能夠影響和帶隊其他教師、其他團隊投身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3.團隊性。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全球化條件下,創新是團隊合作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創新型教師必須具有團隊合作意識,服從和服務于團隊的需要,在合作中實現個體價值和成長。
4、復合性。既對學科有全面的認識,擁有寬厚的專業知識,又具有熟悉高等教育規律,知識面廣,具有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知識,能夠將本學科知識與其他相關知識交叉滲透;不僅具有理論和科研創新的能力,而且要具有教學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能力。
5.實踐性。具有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超強能力,包括實際動手能力和指導學生實踐能力。旅游業的產業特特及其對從業人員的實踐能力的特殊要求,決定了實踐性在旅游高職教育創新型教師特征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6.開放性。旅游業天生具有跨地域、跨國界的開放特性,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具有國際意識、國際思維和國際視野,用成熟、開放、宏大的國際視野主動自覺地了解世界,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5]。
在現實的旅游職業教育中,由于若干因素因素的存在導致已有的師資水平尚未達到理想的狀態,要解決這些實際的問題就要基于這些應具備的特點而展開,具體需要的機制敘述如下。
三、為創新型教師培養構建平臺
旅游高職教育創新型教師的基本特征決定了旅游高職院校要想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型教師隊伍,就必須首先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和“國際化合作平臺”兩大平臺。
(一)產學研合作平臺
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推動自主創新的有效手段,是旅游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的全新途徑。產學研合作的實質是產業、院校和企業資源的有效整合,構筑無障礙合作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旅游業的產業特性決定了創新型教師培養的關鍵是實現兩個結合:一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二是教學與科研相結合。要實現這兩個結合,就必須在院校、企業和產業之間搭建一個緊密性的合作平臺,幫助教師準確把握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企業管理的最新需求,從而產生創新性的思想、觀念、方法、成果。因此,產學研合作是旅游高職院校打造創新型教師團隊的最佳平臺和途徑。
(二)國際化合作平臺
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在國際平臺上培養人才,是全球化時代中國旅游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旅游高職教育創新型教師必須具有國際意識、國際視野。只有這樣的師資,才能培養出具有全球觀念、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創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無論是人才培養還是學術研究都是世界性的。不同文化和學術背景的人們之間相互學習和交流,必然會催生知識創新,產生新思想、新理論、新方法。因此,旅游高職院校要打造創新型教師隊伍,就必須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構建國際化合作平臺[6][7]。
四、培養創新型教師的機制
(一)動態規劃機制
創新型教師培養是高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提升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保證,也是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動力。旅游高職院校必須把創新型教師培養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認真研究其規律和特征,創新工作思路和機制,依據市場需求和學校長遠發展建立動態規劃機制。其主要內容包括:發展目標及其依據,建設內容及其重點,實現的步驟及其途徑等。這一機制具備以下特點:一是前瞻性。符合旅游業和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對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具有引領作用;二是科學性。符合旅游高職院校創新型教師培養的內在規律,對創新型教師現狀和建設環境精確把握;三是動態性。能夠適應旅游高職教育所處大環境的變化、學校條件的改善、深化改革的需要和高校總體規劃的調整而進行相應的修正;四是可操作性,符合創新型教師團隊建設的實際需要,切實可行[8]。
(二)培養培訓機制
建設高水平創新型教師團隊,建立健全培養培訓機制是關鍵。旅游高職院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通過建立學習培訓體系,實施有計劃、大規模的培養培訓,全面提升創新型教師培養水平。
1.實施崗位培訓計劃。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參加上崗培訓、學習交流、短期培訓、學術休假、國內外進修,從經費、時間、待遇等方面給以保證,加強對教師創新意識、專業素質、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使教師加快知識的更新,不斷充實新的知識,增強知識厚度,擴大知識視野,為提高創新能力提供雄厚的知識基礎。
2.實施學歷提升計劃。按照學科發展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勵現有教師進修深造,鼓勵教師到國內外重點高校攻讀博士、碩士學位,改善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
3.實施海外進修計劃。建設高水平創新型教師團隊,必須加快人才國際化的進程,每年選派和推薦部分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中青年教學科研骨干出國進修深造,不斷開闊教師的國際視野,提升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
4.實施頂崗實踐計劃。遵循旅游行業特點,鼓勵教師深入行業一線調查研究,定期選派骨干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深入了解行業發展最新動態和企業經營管理的現實需要。支持鼓勵教師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技能大賽,對教師獲取各類職業資格證書予以獎勵。鼓勵教師和企業聯合做項目,并將成果及其轉化效益納入教師職務評聘、收入分配和考核評價體系。
5.實施青年教師培養計劃。抓好作為后備軍的青年教師隊伍建設,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和重點研究機構研修學習和學術交流,提高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建立“一幫一”導師制,有針對性地幫助青年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把青年教師骨干安排在教學、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鼓勵他們從事重大科研項目的攻關和研究。
(三)師資引進機制
師資引進是加快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旅游高職院校要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人才引進新機制,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創新型教師隊伍。重點引進三類人才:首先,實施高水平創新人才引進計劃。積極引進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通過引進創新能力和影響力強、成果突出的優秀人才,帶動教師隊伍創新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次,實施行業精英引進計劃。重點引進具有旅游業高層管理任職經歷的師資,將行業最前沿的管理實踐引入課堂。第三,實施海外優秀創新人才引進計劃。堅持國際化戰略,將人才引進的視野擴大到海外,面向全球延攬精英,吸納優秀留學人員來校任教,吸引具有不同文化和學術背景的海外人員來校任教。
(四)競爭激勵機制
激勵競爭機制是高校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的有效保障,是激發教師創新意識的催化劑。為此,學校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強輿論引導,加大表彰獎勵,營造愛護人才、鼓勵創新的濃厚氛圍,使全體教師以學習為榮,以創新為榮。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全員競聘、競爭上崗、職務聘任、項目競標等制度,使教師的創新既有動力又有壓力。三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與市場經濟接軌,與教師的創新能力、業績水平、貢獻大小掛鉤的薪酬體系,使人才的貢獻得到相應的物質回報。
(五)協作共享機制
就培養模式來講,人才引進、自主培養和協作共享是創新型教師培養的三大模式。由于創新型人才具有稀缺性和培養過程長周期的特點,決定了協作共享模式必然成為高校提高教師隊伍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旅游院校要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觀念,確立學校與教師的新型勞動關系。通過無固定期限合同、中長期合同和短期合同等形式,通過長期聘用、短期合作、聘任客座教授、兼職教授等方式,使其它科研院所或企事業單位的高層次人才為我所用,實現高層次人才資源的共享。
(六)考核評價機制
考核評價機制是創新型教師隊伍運行機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創新型教師培養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的根本保證。旅游高職院校要本著鼓勵創新的原則,建立科學公正、靈活多樣的考核評價機制。考核評價機制主要由崗位職責考核指標體系和創新項目考核指標體系兩部分組成。要根據崗位設置目標以及特點,建立分類考核體系和方法,既要考慮教師對知識的傳授,也要考慮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既要保證考核評價工作的常規性、規范性,又要充分尊重教學科研工作規律,適當延長考核周期,鼓勵教師潛心研究、深入探索,努力出高質量的教學、科研成果[9]。
五、結語
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旅游高職院校加強內涵建設,培養創新型人才,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基礎性工作。旅游高職院校要緊緊圍繞其基本特征,構建產學研合作、國際化合作兩大平臺,建立動態規劃、培養培訓、師資引進、競爭激勵、協同共享、考核評估六大機制,不斷提高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水平和質量。
【參考文獻】
[1]世界經濟合作組織.1996年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R].
[2]徐琴,江西社會科學[J],2006,(6):15-19
[3]王婕.我國高校創新團隊建設研究綜述[M].新財經.2010(11):304-305
[4]施宙,左守志,梁燕平.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創新型高校師資隊伍的內涵與特征[M].科技創業月刊.2010,(3):23-24
[5]沈傳緣,陳藝瑛,韓維仙等.高等院校創新型師資內涵和特征研究[M].華東經濟管理.2001,15(6):161-162
[6]盧鐵城.經濟全球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J].中國高教研究,2001,(11):17-18.
[7]陳學飛.高等教育國際化:跨世紀的大趨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關鍵詞:創新;人才;實踐教學;物流工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055-03
為推動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高質量的物流人才成為其核心動力。近年來,國家提出培養創新型人才中長期計劃以增強人才競爭實力,國家教委亦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教學基本建設”的要求。從人才市場看,企業缺失具備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物流人才。因此,立足于市場需求,結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建立科學的創新型物流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成為目前我國物流人才培養及物流行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國內外研究與發展現狀
1.國內。國內關于實踐教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研究如何從不同角度與層次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徐玲玲從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方面構建實踐教學體系[1]。劉丹通過對物流人才市場需求分析,從課程教學改革、校內實踐基地建設、產學合作教育等方面入手,構建實踐教學體系[2]。趙曉丹等以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教師、學生、專家相結合,課堂教學、實驗研究、基地實習相結合的原則構建實踐教學體系[3]。盧海燕針對構建的實踐教學體系,提出了其管理體系、保障體系及評價機制[4]。孫慧以實習、實驗、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環節為基礎,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體系[5]。馬樂等以物流工程創新實踐型人才能力結構為基礎,對物流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探討[6]。另一方面,研究如何對現有實踐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張運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物流人才為前提,提出了理論知識、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7]。林B嬪等在分析我國高校物流人才培養現狀基礎上,構筑了注重應用性和實用性的物流實踐教學體系[8]。周泰等總結了我國物流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現狀,提出了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系列措施[9]。孫衛華,王成林結合北京物資學院的物流專業培養目標,探討了物流教學改革的思路和物流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的內容[10]。
2.國外。國外的物流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大學物流教育、物流職業教育、培訓及從業資格認證。其物流實踐教學有三個典型模式:①德國。其特點是“雙元制”培養體系。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體系的同時進行物流實踐活動,理論結合實際,大大縮短了與企業人才需求的距離;②日本。其特點是涉獵廣泛、不拘一格。日本的大學專業課課程設置不僅強調多元化,而且突出特色,可以適應物流領域的多方位需求。另外,企業和物流協會也非常注重物流人才培養與培訓。在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教育和培訓體系;③美國。其特點是兼顧學位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多層次全方位教育體系。美國既重視正式的物流人才學歷教育,又重視在職人員的職業教育。物流從業人員從業前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在美國供應鏈管理協會的倡導下,美國建立了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如倉儲工程師、配送工程師等職業資格。
綜上所述,國內外主要從培養目標分析、教學體系構建、教學體系評價等幾方面進行研究。研究以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分析為指導,從不同視角出發構建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或針對我國目前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實踐教學體系提出改進建議。本文以市場需求為目標,分析物流創新型人才應具備的特征。基于此構建創新型物流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最后提出保障實踐教學體系實施的保障體系。
二、創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對實踐教學體系的要求
1.創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專業物流人才應具備以下能力:熟悉物流流程,精通供應鏈管理,具備創新物流方案、提高物流服務水平的管理能力;能熟練運用規劃方法和優化理論,對物流工程項目進行合理規劃和有效管理;在各個行業領域能有效結合物流與本行業、企業的經營特點,為企業創造價值。綜上,創新型物流人才應具備的特征有:首先,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并能對基礎理論融會貫通與靈活應用;其次,具有突出的創新思維、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學生應具備在物流環節進行設計和創新的能力、設計和優化物流系統、分析和解決物流系統實際問題;此外,還應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很好的專業知識自學能力和很強的適應性,在工作中能科學將物流結合行業或企業的特點,創造性的解決具體問題。
2.創新型物流人才培養對實踐教學體系的要求。結合創新型物流人才的特征與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構建逐級培養學生能力的實踐教學體系,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應特別重視基礎性實踐課程、實踐環節和課外實踐活動設置。首先,基礎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起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這一環節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基礎實踐能力。其次,在實踐環節,實踐課程設置應重視對學科知識綜合應用的綜合類課程設計,如物流信息技術與數據庫課程設計、供應鏈一體化設計和優化設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最后,課外實踐環節設置的競賽活動和科研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研究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逐漸強化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新型物流人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基于培養創新型物流人才對實踐教學體系提出的要求,借鑒國內物流工程本科專業現有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結構如下。
1.基礎性實踐課程。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重要的基礎環節。與理論課程同步的基礎性實踐課程可采用⒎⑹劍鼓勵學生互動討論、嘗試創新,成為主動學習的人。該部分包括基礎實習、實驗和設計性課程設計。基礎實習可開設金工實習、物流技術裝備實習、供應鏈認知實習、國際貨運實訓等,基礎實驗開設基礎機械實驗、電子電工實驗、上機實驗(計算機應用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VB程序設計、數據庫技術及應用等)。設計性課程設計主要由機械設計、物流裝備設計等組成。其中,物流技術裝備實習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物流裝備實驗室或物流場站、港口等地,了解各種現有裝備的基本性能和使用條件。國際貨運實訓是在學習了國際物流學之后,采用參觀實習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熟悉國際貨代的基本工作與責任。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將機械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過程,包括減速器設計等。物流設施規劃課程設計是結合設施規劃理論與題目數據相結合,進行廠房總平面設計工作。物流裝備設計課程設計是結合機械設計原理和給定題目的實際情況進行物流設備設計,如帶式輸送機設計。
2.實踐環節。實踐環節課程應以學生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其包括綜合性課程設計、物流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綜合性課程設計可以開設供應鏈優化設計、Matlab仿真設計、物流信息系統數據庫設計、物流系統建模與算法設計、物流工程仿真課程設計等。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應在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同時提倡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尋找研究課題和項目,為畢業論文撰寫打好基礎。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生對所學知識綜合運用的成果體現,可以鍛煉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保證一定比例的學生進行工程設計類畢業設計(論文),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實驗研究、工程設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書寫科學技術報告的能力。
3.課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是物流人才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活動中學生結合工作及參賽需求和專業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培養其創新能力和持續自主學習能力。課外實踐活動有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科研項目、教師科研項目等組成。
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專業指導老師對大學生競賽項目加以引導。主要包括全國數學建模大賽和物流設計大賽。該專業對全國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較為重視,每屆都通過校內選拔,選派優秀學生與老師積極參與,并已取得全國一等獎、二等獎的優異成績。專業老師引導學生參加創新科研項目,并指導學生申報參加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效果良好。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創新能力。在專業老師鼓勵和引導下,組成研究團隊,使學生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創新型本科人才實踐教學體系實施保障
實施保障是保證教學體系有效實現的重要環節,因此保障措施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落實的關鍵。
1.實習基地建設。①校內實習基地建設,校內實習基地是實踐教學的首要條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重要保證。國內高校應建設物流工程仿真實驗室、物流工程模型實驗室等,提高實驗室利用率,通過參觀與實踐提升教學效果。此外,高校應將科研基地等優勢資源向本科生開放,為本科生開設科學探究類課程和實驗課程,指導本科生在基地開展創新研究、畢業設計訓練等活動,接收高年級本科生進入研究團隊進行課題研究。②校外實習基地,校外生產實習能培養學生的實際實踐能力,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途徑。學校應積極聯系,與樂于接受和培養高校實習生的實習單位建立好的合作機制,重視校外實習基地建設,使學生參與到企業生產中,發現和解決企業運營中的物流問題,為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提供條件。
2.師資隊伍建設。①雙師型”專業教師培養,“雙師型”專業教師對于創新型物流工程人才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可以通過校企聯合為教師提供到物流企業學習、調研的機會,培養一批既懂物流基本理論又了解物流企業的運作規律的師資隊伍,為培養實踐創新型物流工程人才提供保障。②專家和優秀企業家走進課堂,學校可聘請行業專家與物流企業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和學生座談交流,這種零距離的交流形式,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當下企業人才需求與物流行業發展趨勢,讓學生更加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及早進行有意識的知識儲備。
3.制度保障。在制度保障方面,應建立科學的創新型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改革以往對學生只注重知識的單一考核制度,還應重視學生平時上課與完成作業的情況。另一方面,建立更客觀、系統的教師評價系統,在對知識的傳授結果考核的同時,還應考核授課的態度、方式與手段等。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結合行業發展趨勢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培養出滿足當今人才市場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本文根據創新型物流人才特征分析及其對于實踐教學體系的要求,構建了符合市場需求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三維實踐教學體系,并針對建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提出保障措施。該體系能為高校培養創新型物流人才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有效縮短高校培養人才與市場需求的差距,在一定層面上解決高校物流人才就業難,企業物流人才短缺的問題。本文τ詒U咸逑笛芯坎還蝗面,著重強調了實踐環境、師資隊伍和制度激勵的建設,對學生主體考慮的較少,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彌補不足。
參考文獻:
[1]徐玲玲.國際物流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實施與保障[J].物流技術,2013,32(4):273-275.
[2]劉丹.本科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物流技術,2011,30(8):142-146.
[3趙曉丹,吳春華,周振,等.構建以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1):206-209.
[4]盧海燕.創新型人才培養視角下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考[J].實驗實踐教學,2013,(10):183-184.
[5]孫慧.物流工程專業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6]馬樂,李楠,張瑩瑩,等.基于能力結構的物流工程創新實踐型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探析[J].物流科技,2013,(1):31-35.
[7]張運.創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10,10(3):22-23.
[8]林B嬪,張曉西.我國高校物流人才培養現狀分析[J].河南教育(高教),2014,(6):11-12.
篇5
一、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規格的時代特征
201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將“突出培養造就創新型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作為主要任務之一。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2010年6月,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卓越計劃”旨在主動適應國家戰略要求,積極服務行業企業需求。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知識結構、科學與技術相融合的工程實踐能力、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滲透的工程創新能力的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奠定堅實的人力資源優勢,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現實需要對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賦予新的時代特征與要求,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須具備如下特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具有運用和集成科學知識,發現并解決社會生產實際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具有以實際問題為導向的終身學習能力,以為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貢獻為己任,積極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社會責任感。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規格是將其特征轉化為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規范化,一般將人才培養規格的構成要素劃分為三種:知識、能力、素質,但三者并不是平行等位的概念,而應將素質作為上位要素,以素質培養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構建知識、能力、道德等培養規格,并且將能力作為人才培養規格內容的主線貫穿始終。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信息化的發展,雖然各國對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規格要求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界定,但在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規格的拓展上卻有著共識:強調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具有完整的知識結構和工程實踐能力,具有實施重大工程的領導力和社會責任感。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要具備能夠引領本國和世界工程科技發展的能力,同時要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規格的構成要素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都應具備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多元合理的知識結構、善于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和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在人才培養規格構成三要素和拓展界定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將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分為核心素質和拓展素質兩大類,在此基礎上對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進行界定。但不同類型的工程科技人才在培養過程中根據社會需求不同而各有側重,主要表現在專業領域的要求有所不同。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規格的核心素質包括:知識結構、專業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及能力、專業與工作態度。拓展素質包括:社會適應能力、道德品質、身心素質。
1. 多維知識結構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識結構應為“T”字型結構,精通專業知識的同時具有寬廣的多學科交叉的知識結構。
專業知識方面,扎實的掌握工程基礎知識、工程科學原理等本專業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精通本專業領域的知識。熟悉本專業及相關專業的發展狀況及發展趨勢;熟悉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先進制造系統;熟悉專業領域技術發展。
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廣泛涉獵除本專業之外的其他領域的知識。要求具有良好的科學、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的修養,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華,除能提高自身人文素養、提升情商外還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維方式,學會從多角度看待問題,同時,多學科知識的多維交叉更有利于發現創新點,獲得創造性的成果。
工具性知識方面,應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具有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能夠進行順暢的溝通交流。熟悉各類應用軟件,掌握計算機網絡的基本知識,具有使用和管理計算機的能力。
2. 工程實踐能力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要想在工程科技領域有所建樹,就必須重視實踐,具備堅實的工程實踐能力。當今從事科技工作,既要精通理論研究,又要具備技術開發的實踐能力,在動手過程中發展思維,在實際操作中創造性的運用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開發新技術,在新技術中開創新的應用領域。
理論應用的實踐能力。具有發現實際的工程問題并進行有效探索和實驗的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將所學專業知識用于具體設備的研制和設計以及解決具體工程問題的方法。
設計操作能力。具有設計并進行實驗、分析和解釋數據的技能,提出問題,并結合所學專業知識和實踐自己設計實驗和研究方法并提出假設的能力。獲取信息和資源并進行有效分析的能力。具備熟悉本專業領域的新工藝新設備的能力,能熟練操作本專業領域的基礎設備。
專業運用能力。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所具有的專業能力是指其掌握專業理論及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工程綜合能力。具有在工程中綜合考慮經濟、社會、法律、政策、環境等方面問題的工程綜合能力。
3. 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由于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最終是要在其所從事的領域有所突破,獲得創新性成果以推動工程科技發展,因此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應具備創新能力。一方面,要具備創新意識。善思、善問、勤奮、堅韌,勇于探索,對創新活動有熱情、有信心,勇往直前。另一方面,要具備創新思維。有一定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善于進行獨創,發現新問題、研究新情況、提出新觀點。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創新能力首先是以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和創造技能的內在整合為基礎,突出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知識結構的復合性和學科交叉性,以此培育強烈的創新意識。具有強烈的創新內驅力、科學的價值觀、優秀的創新品質和個性,以及新穎獨特的創造思維。具備明晰的戰略意識、敏銳的市場嗅覺、成果轉化的產權意識和實用的工程化技能。
4. 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包括工作與專業態度,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為工程領域的中堅人才應具備現代工程意識,具有良好的環境、安全、和服務意識。具體表現在:良好的工程安全、環境、職業健康等現代工程意識和倫理道德,勇于承擔責任和風險;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強烈的開拓意識、主動從事科技創新的意識和開闊的視野。
5. 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所應具備的適應工作崗位和社會環境的各種能力。主要包括5個方面:終身學習能力。具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勤學、多思、善問的學習品質;善于運用學習策略的能力;利用網絡、書籍、與他人交流中學習知識技術的能力。職業規劃意識。對自己的能力、性格、職業傾向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掌握一定的職業規劃技巧,準確定位自己,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長遠規劃。團隊協作精神。在實際工作中,不可能一個人能完成所有的事情,需要團隊協作。每一個人都應該意識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還應具備協調團隊內部各方關系的能力,既要維持團隊凝聚力又要保持自己獨立思維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一個人不可能只做一件事情,這就需要具備分清問題的主次和緩急,合理分配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每個人還應具備規劃自己時間分配的能力,即保證短期內的工作高效完成,又對整體工作有具體規劃,不浪費時間。表達和溝通能力。清晰流暢的表達既是保持團隊有效溝通的必要條件,也是表現自我,展示研究成果的必備條件。因此,每一位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都應掌握準確表達自己的語言技巧、基本的寫作技巧、與他人進行有效溝通的技巧。
6. 道德品質及身心素質
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既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服務國家的責任感,也應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意識;能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誠信守法;腳踏實地的工作態度,勇于承擔的責任心。
要求具有健全的體魄、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心理,具有積極向上、樂觀、大度、靈活、坦蕩的胸懷,具有較強的意志力,具有攻堅克難的耐力,具有“止于至善”的卓越追求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分類及其培養規格
中國工程院課題組在2010年的《工程科技人才的調查報告》中將新時期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分為三類:“理論+技術實踐+多專業知識交叉”型、“理論+技術實踐+創新設計”型、“理論+技術實踐+創業與市場能力”型,這是根據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需要的分類。
從我國新型工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看,對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是多元化、多樣化的。我國在技術創新與產業轉型的發展中迫切需要五種類型的工程科技人才:以科技研發為主的研究導向型工程科技人才;以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為主的專業實用工程科技人才;以多種專業知識交叉應用為主的技術集成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以創新設計為主的產品創意設計型工程科技人才;側重于創業與市場開發能力的經營管理型工程科技人才。
綜上所述,可以將工程科技人才分為理論與技術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產品研發與集成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市場開發及管理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三大類型。
1. 理論與技術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也可以稱之為原始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由于其主要方向為理論研究與應用、技術創新及開發。其培養規格側重以下幾個方面:
在知識結構上要扎實掌握各類知識,能夠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中心點”,與其相近的知識為網絡向多學科知識輻射,達到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的深度統一。
在專業能力上突出科學研究能力,精通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科技寫作的基本方法,掌握演繹、歸納、類比等常用的科學研究方法,熟練操作基礎工具和設備,熟練運用計算機常用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數據和模型構建的能力。
在創新能力方面應具有分析與綜合、邏輯與抽象、繼承與創新的思維能力,具備運用創造性思維,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初步能力,了解科學技術前沿動態及市場需求。
在專業態度上,由于工程項目都是與周圍環境、安全有密切聯系的,因此研發類的工程師應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安全質量意識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具有全局意識而不是片面追求創新成果。
2. 產品研發與集成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這是交叉型技術人才。他們主要進行技術交叉、科技集成創新。從事工程和產品創意設計、開發新產品。其培養規格側重以下方面:
在知識結構方面,是以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為知識基礎,獲取外部信息和資源,并通過多元復合的實踐技能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個性化與創新性的完美結合實現在工程科技過程中再創新。
在創新能力方面,除了具備創造性思維,還要有市場意識。因為產品直接面向市場需求,所以產品設計人員應深入掌握市場方面的知識,掌握了解市場需求的技能,在需求中發現產品設計的靈感。產品設計人員還應具備“超前意識”敢為人先,使自己設計的產品走在同類產品的前沿引領市場。
在溝通和表達能力方面,產品設計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溝通和表達能力。無論是在了解市場需求中還是在與研發技術人員進行溝通時,產品設計人員都應該能夠清晰簡潔的表達出自己的產品理念,讓大家了解自己的產品。
3.市場開發及管理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主要是從事工程管理與市場經營。其培養規格側重于人文素質和管理能力的培養。
在知識方面,除了要掌握本專業知識外還要掌握其他相關領域的知識,如管理、經濟、環境、財務、法律等基本知識,在掌握本專業領域的工程技術的同時還應對整個工程項目所涉及的技術有所了解。
在專業能力方面,工程管理人才應該側重其管理素質。具備較強的協調溝通能力,合理規劃和分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優化配置人力資源,協調各方利益,激發團隊精神;具備全局觀念,將工程項目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實現整體最優化;熟悉資本運作和市場運作。
篇6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內涵;構成要素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2)04-0042-2
1998年11月24日,同志在新西伯利亞科學城會見科技界人士時指出:“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而什么是創新型人才,準確界定和鑒別創新型人才的內涵,是高等院校的培養人才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一、創新型人才的基本內涵
(一)國外對創新型人才內涵的理解
國外對創新型人才并沒有嚴格的定義,大都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的特點。如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Guilford)把富有創造性的人的人格特點總結成以下8個方面:1.有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事物的運動機理有深究的動機;4.知識面廣,善于觀察;5.工作中講求理性、準確性與嚴格性;6.有豐富的想象力、敏銳的直覺,喜歡抽象思維,對智力活動與游戲有廣泛興趣;7.富有幽默感,表現出卓越的文藝天賦;8.意志品質出眾,能排除外界干擾,長時間地專注于某個感興趣的問題之中。
英國的大學特別是牛津、劍橋兩所大學把“探測、挖掘和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激勵個人的創造性精神”作為大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培養出一代代高水平的人才。在面對新世紀經濟革命的需要時,牛津大學校長C·魯卡斯要求大學培養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術,非常寬的知識基礎,有很強的個人責任感、革新能力和雇用靈活性。……個人不斷地獲取新的技術以適應其需要”。
(二)我國對創新型人才內涵的界定
我國許多專家就創新型人才培養進行了探討,但對于什么是創新型人才,大家的觀點并不一致,比如:
吳貽春和劉花元教授在《論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的文章中指出“所謂創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獨創性,具有創造能力,能夠提出、解決問題,開創事業新局面,對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這種人才,一般是基礎理論堅實、科學知識豐富、治學方法嚴謹,對未知領域勇于探索;同時,具有為真理獻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學道德。他們是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繼承者,最新科學成果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未來科學家的培育者。”
冷余生教授于2000年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發表的論文《論創新人才培養的意義與條件》中指出“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對于不思創造、缺乏創造能力的比較保守的人而言的,這同理論型、應用型、技藝型等人才類型的劃分不僅不是并列的,而且要求不論是哪種類型的人才皆須具有創造性。”
2005年,劉澤雙博士和薛惠鋒教授認為“創新型人才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在某力而打破舊的成規,做出突破性的創新,其自身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擁有大量理論或實踐經驗的人才”。
由此可見,關于創新型人才的內涵,我國對于創新型人才的闡釋主要是從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角度進行的。課題組成員認為對于創新型人才的理解應該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基礎,融入當代社會對于創新的需要,不是靜止的理解,而是與時俱進的界定。因此,創新型人才是在特定時期和特定領域,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創新能力構成要素分析
創新型人才最本質的特征是具有點石成金的創新能力,能夠在所從事的工作領域內,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開展創新活動,并產生有益于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新思維、新方法。創新能力具體又包含哪些內容呢?我認為由以下基本要素構成(如圖所示):
(一)新型合理的智能結構
智能結構,是指一個人具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所組成的多序列、多要素、多層次的動態綜合體。創新人才所應具有的新型、合理的智能結構,則是指適應社會創造事業需要的智能結構。它一般有較高的效能性,有較強的適應性,較好的進攻性和較多的獨特性。效能性,是為社會和人類進步服務的效能高低程度,即貢獻大小;適應性,是能根據科學技術發展特點和趨勢,從一個領域轉向另一個領域;進攻性,是探索、開拓未知領域的能力;獨特性,是濃厚的個性特色。創新人才的這種素質,具體地說,大致包含下列內容:
第一,廣博的知識儲備。知識經濟就其本質來說,是創新型經濟,創新是其靈魂,但知識經濟首先是以知識的生產、知識的積聚、知識的分配、知識的應用尤其是知識的更新為基礎的,完整的知識及體系構成了創意形成和創新活動的重要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人們創新能力的大小。因此,站在科學發展的前沿,努力實現知識體系的更新尤其是知識的創新,才能為創新提供更為有效的知識支持,也才能更準確地體現知識經濟的本質及要求。
篇7
一、創新型人才及其素質模型
1.創新型人才的界定。從人才的金字塔來看,創新型人才處于金字塔結構的頂端,具有獨特的個性和素質。多數學者從“創新”“創造”的角度來界定。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觀點,本文認為,所謂創新型人才,是指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擁有豐富的理論或實踐經驗,能夠在特定領域內,打破舊有的成規,作出突破性的創新,以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勞動為社會作出正向價值貢獻的人才。
2.創新型人才的素質冰山模型。對創新型人才進行開發和培養,首先需要將創新型人才與非創新型人才即一般人才進行區別,也就需要對創新型人才的特質進行全面而準確的界定。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于1973年提出了著名的素質冰山模型,該模型認為個人素質可以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前者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思維特征等,是容易被覺察和感知的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被改變和發展。后者則包括價值觀、社會角色和自我概念、個性品質和動機,是人潛在的、比較穩定,難以感知的部分,對其它顯性素質的發展提供動力和調節。基于此,本文認為創新型人才的勝任素質也可以從冰山模型的各層次入手來界定。(1)鮮明的人格特質。人格特質也是人們常說的個性。創新型人才通常具有鮮明的個性,如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挑戰權威;具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堅韌有毅力,自信心強;有競爭意識等。(2)積極的自我觀察和評價。自我認知即個體對自己的觀察和評價。在創新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唯有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具備高度的情緒控制力,在遭遇失敗時進行自我調節,才能堅持而有所突破。(3)清晰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角色感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健康人格和高尚品德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創新行為的原動力,它會驅動個人主動關注社會需求,關注現實中不合理的存在,從而不斷激發其創新變革的動力。(4)流暢的創新思維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是創新型人才智力的核心,是在長期的知識積累和自我訓練的基礎上形成的。創新型人才通常勤于思考,敢于質疑,善于發現社會需求,并通過創新將想象轉化為現實。(5)大量的創新實踐與豐富的創新知識、技能和經驗。創新觀點的形成必須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廣博的知識之上。當然,僅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經驗,事實證明很多創新靈感的產生都來自于實踐。
二、國內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調查結果
在社會創新的主流中,高校承擔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遺憾的是,和國外高校的教育相比,我們的教育中創造性教育的成分少之又少。為了進一步了解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現狀,我們設計了一套調查問卷,向國內55所大學各類專業的學生發放問卷181份,收回有效問卷165份。問卷主要圍繞三個維度展開,即當前我國高校創新類課程開設情況;創新類活動組織情況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下面根據這三個維度對調查結果進行具體分析。
1.創新類課程開設少。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國高校在各專業所開設的課程中重視學生發散性思維及其創新能力培養的程度一般并不高,只有30.3%的學生認為他們所在專業的課程注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說明當前我國高校各專業的課程開設情況都還未與“創新”緊密相連。調查中有許多學生表示希望高校可以開設諸如戶外實踐、創業指導等課程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由此可見,目前某些高校開設的課程還遠遠未能滿足學生對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的要求。
2.創新類活動組織少。目前高校舉辦的促進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活動總體來說種類少,較單一,常見的僅限于營銷大賽、創新創業大賽、模型大賽等,調查顯示有61.33%的高校舉辦這類的活動呈現時有時無的情況,定期舉辦的活動較少,其中還是以創新創業比賽居多,這樣可能會導致某些專業無法得到更多的課外平臺展現和鍛煉其創新創作的技能。
3.教學方式停留于傳統。調查顯示,54.24%的學生表示課堂發散性思維的效果并不理想,部分老師盡管會采取小組討論的授課方式,但仍然會給出“標準答案”,并且學生上完課之后無法做到舉一反三,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較弱,思維定勢現象比較嚴重。此外,高校對學生期末成績的評價導向仍局限重視紙筆測驗、記憶背誦,忽略多元表現,較少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就業實踐能力。
通過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窺見目前國內高校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存在以下問題:專業課程設置上缺少創新素質的培養;教學模式單一,忽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這和我國高校教育一貫以來的理念有關,即過于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忽視了潛能及創造力的培養,可見,高校的教育理念、方式亟待創新,傳統教學模式有待打破,人才評價有待多元化導向的引入。
三、高校創新型人才創新特質培養對策
結合前文對創新型人才素質特征的界定以及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要培養出有意愿、有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需要高校從教育理念創新、教師隊伍建設、教學手段創新、創新實踐平臺搭建等方面做出努力,推動創新人才培養的進程。
1.營造氛圍,培育創新的人格特質。國外知名高校之所以能培養出大量的杰出人才,和他們的教育理念―允許學生質疑傳統,挑戰權威,鼓勵、保護他們的好奇心―是分不開的。因此,國內高校首先要打破傳統觀念,提倡和鼓勵思想獨立、學術自由,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人格特質形成的良好氛圍,進而實現學術創新。與此同時,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作用,將校園建設成一個具有學術氛圍的學習型高校,把新觀念、新方法、新理論、新事物在校園中傳播和共享。
2.改變教師的評價風格,引導學生積極的自我評價。創新的過程意味著困難和風險,若是沒有積極的自我觀察和評價,缺乏情緒控制力和心理承受力是很難堅持下去的。積極心理學指出:樂觀的解釋風格是可以習得的,大學生的解釋風格有部分會從老師那里習得。因此,大學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善于挖掘學生潛能,對自信不足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J可,幫助其增強自信,培養他們樂觀的心態。
3.傳播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人格的各項特征中,社會責任感是最核心的部分,具備社會責任意識的人才會主動關注社會需求,進而轉化為創新的動力,實現創新的過程。高校應該多開設傳統文化類課程,使學生樹立感恩反哺,回報社會的價值理念。當然,高校還應給學生多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接觸社會,認識和思考各種社會現象和問題,在此過程中提升其社會責任感。
4.改變考核機制,訓練、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1)培養教師隊伍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高校要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要改變老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手段,其次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老師要做到開放性的、發散性的、個性化的課堂教學,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多種可能性,對于有好的想法的學生要提出表揚以鼓勵學生繼續創新自己的思維。如此,老師自身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對教師隊伍的創新思維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現有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創新性教育。(2)實施全面多元的評價體系。中國大多數高校的考評制度沿襲了中學時期的制度,即在期末考前,由老師給出考試范圍和復習重點,老師在出試卷時也為試卷下的每道題目背后設下一個答案,并據此進行評分。這樣的考試評價制度實則大大地抑制了學生的創新。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就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將學生的品德、能力和專業素養都包括在考評范圍里,可適當地加大創新因素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的比重,以激勵學生多參與創新性活動或者激發創新。
篇8
關鍵詞:創新人才 開發與培育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兩大特點,更加凸顯知識的生產、占有與使用已成為決定一國在世界范圍內綜合競爭力強弱的最主要因素。作為知識載體的人才,尤其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已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世界各國,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紛紛采取行動,出臺有關政策,爭奪高科技人才。在我國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過程中,更加需要人類的智慧,更加需要創新性思維,更加需要創新型人才。鋼鐵、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高新技術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作為我省“十一五”發展規劃中確定的五大主導產業,其擁有創新型人才的多寡、素質將直接影響我省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創新型人才的界定
(一)創新型人才的內涵
按照西方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創新理論”觀點,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要素”,也就是說要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到生產體系中去。
創新型人才就是指具有這種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也即指在社會各行各業尤其是生產、科研和服務行業,系統掌握專門知識和技能,能解決某一領域中一些關鍵性技術和工藝難題的科技人才,主要包括各類有創新能力的專家、高級技術人才、高級技師及相應職級的技術人員。對創新型人才內涵的理解應把握以下幾點:(1)創新型人才的基礎是人的全面發展。(2)個性的自由發展是創新型人才成長與發展的前提。(3)強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無論何種類型的人才都要提倡具有創造性。(4)創新以及創新型人才的內涵都屬于歷史范疇具有社會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其的理解都會有所不同。
(二)創新型人才的素質特征
1.創新型人才要有深厚而扎實的基礎知識,精通本專業的最新科學成就和發展趨勢,并且還要了解相鄰學科及必要的橫向學科知識,這是在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做出創新貢獻的基本條件。
2.創新型人才要有極為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從本源上發現重大問題,準確把握科技發展的趨勢,及時發現他人沒有發現的東西。
3.創新型人才要具有嚴謹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能對事物做出系統分析與準確判斷的能力。
4.創新型人才要具有敢于創新的勇氣和善于創新的能力,要敢于面對困難,走別人沒有走過的道路,同時又要符合科學思維規律。
5.創新型人才要有健全、獨立的個性和團隊合作精神。在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任何人都不是孤立的個體,都與一個團體或一個群體維系在一起。良好的團體、群體關系可以使個人的作用得到放大。
6.創新型人才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全面發展要求創新型人才具有崇高的人生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強調創新型人才對國家、社會及人類所生存的環境的奉獻精神。
二、開發、培育五大主導產業創新型人才的對策建議
近年來,雖然隨著我省人才資源配置逐步實現市場化,創新型人才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得到不斷完善,但放在關乎我省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五大主導產業的背景下,對照日益發展的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客觀需要來衡量,我省五大主導產業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不夠高;創新能力不強;行業之間分布不夠合理等問題依然明顯,開發、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對策問題成為支撐五大主導產業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 轉貼于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五大主導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決定我省經濟、社會的前進步伐,我省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用人觀念。打破傳統的僅以學歷評價人才的觀念,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為在生產一線成長起來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基層技術工人創造條件;要樹立“選人和用人失誤是過錯,埋沒和耽誤人才也是過錯”的觀念,愛惜創新型人才,及時啟用創新型人才;要樹立“注重實績,競爭擇優”的觀念,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為優秀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
(二)努力營造適合創新型人才的發展的社會環境
1.政治環境。創新型人才的開發、培養能否取得理想成果,與社會的政治大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真正要為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就必須嚴格劃清學術與政治的界限,切實實行“學術無禁區,政治有原則”方針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學術領域內讓創新型人才有充分發揮首創精神的廣闊空間。
2.學術環境。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與五大主導產業有密切聯系的高校、研究所應該破官本位,立學術本位。學術組織的領導者必須是學術帶頭人,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能力以及較高的管理水平。(2)在事關五大主導產業發展的學術領域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對于學術成果的鑒定,不搞少數服從多數,更不能依靠行政命令來裁決學術上的是非,要靠實踐、時間、歷史去判定。
3.管理環境。五大主導產業中的企業要積極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管理的制度創新,要建立以人為本的,能夠充分發揮創新型人才積極性、創造性的現代管理體制,努力形成科學的利益分配機制。
4.加強我國優秀民族文化的宣傳、建設。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周光召說過:沒有獨特的,積極向上的,富于創造力的民族精神,就沒有凝聚力,就不能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努力進取的,能夠有所創新的人才隊伍。主導產業中的企業在開發、培養創新型人才時,在注入時代精神的同時應該強調對我國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使這些創新型人才具有自尊自立的民族精神以及注重群體利益,以他人為重,以集體為懷的高尚情趣。
(三)完善創新型人才的市場配置體系
在創新型人才開發、培育體系當中,政府的功能應為導入功能,政府要積極創造優良的體制環境和有利于用人單位以及人才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雙向選擇的優惠政策,將創新型人才和用人單位導入市場。從創新人才的管理體系、市場體系、法規體系、管理制度等方面深化改革,為創新型人才創造能夠實現自身價值,得到有效激勵的價值環境。
(四)充分發揮主導產業企業作為創新主體作用
主導產業企業要強化崗位培訓,組織技術攻關,完善技能傳授方式,促進崗位成才。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推動主導產業大中型企業辦好自有的培訓機構,面向本企業職工開展的技能培訓。推動主導產業中小型企業與大型企業培訓中心、社會培訓機構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為本企業培養急需的創新型人才。發揮技師、高級技師在傳授技藝方面的重要作用,挖掘和整理創新型人才的絕招絕技,使其發揚光大。
(五)與主導產業密切相關的高校、高級職業學校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為開發創新型人才提供后備軍
篇9
關鍵詞:創新型;教員;培養;措施
美國心理學家托蘭斯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創造性與學生的創造力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教師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在軍隊院校人才培養中,要開發學員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創新人才,就必須首先培養大批有創新能力的教員。可以說,創新型教員的培養是應對新軍革和建設新型軍隊院校的客觀需要。
一、制約創新型教員隊伍成長的主要障礙
(一)傳統文化中不利創新型教員成長的思想因素
中國傳統文化,光輝燦爛,照摧世人,但也具有追求中庸,缺乏主體性的一面。主體性是指人在自覺活動中體現出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是個體自由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必然途徑。然而,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主體性的忽視,對主體性教育的詆毀屢見不鮮。諸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不敢為天下先”、“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眾,眾必非之”等等古訓都是明證。古代學者也極力推崇“我注六經,六經注我”,循規蹈矩做學問,不敢突破。當洋人用大炮打開國門時,中國人還在以四大發明為自豪。由此看來,傳統文化缺乏人的主體性基因是制約創新型教員隊伍成長的主要障礙之一。
(二)客觀環境的限制
一般來講,創新的風氣和重視創新是增強創新力的條件,適宜、合理的學校環境是教員創新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其中重要的包括學校管理、教學評價等等。軍校內部管理機制的不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和獎懲措施的不完善以及整個學校的辦學理念與發展定位滯后導致的學校整體創新氛圍的不足等等,這些都對創新型教員的形成和發展造成了客觀障礙。
二、培養創新型教員隊伍的有效措施
創新型教員的培養必須以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從實際情況出發,研究創新人才成長的規律,探索創新人才成長的培養途徑,制訂正確的培養方案,從而建立有利創新人才形成的長效機制。
(一)尊重創新型人才的個性,創造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外部環境
沒有一定的外部環境,任何杰出的天才都難以有所作為。首先要尊重創新型人才的人格和尊嚴,理解和寬容其與眾不同的創新個性。創新型的人才一般都具有與其他人不一般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往往形成獨特的個性特征和生活習慣,采取傳統的管理和晉升機制,往往會束縛這類人創造力的發揮,甚至扼殺創新思想的發動;二是創造鼓勵創新的輿論環境。鼓勵廣大教員在實際工作中大膽嘗試,勇于冒尖,積極為他們創造條件,搭建施展創造力的平臺;三是正確對待創新工作中的失敗。創新本身就是一種嘗試,成功的少,失敗的多,各級領導要正確對待創新工作中的挫折,要在失敗中找原因,總結經驗,查找不足,增強創新人員的信心和能力。
(二)知識是創新的源泉,提供學習機會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青年教員往往是創新人才中的主力軍,他們對物質的需求并不是很在乎,但對學習機會和創造價值看得比任何得到都要重要。比如軍隊廣泛開展的“強軍”計劃,給優秀的理工科青年教員提供一定求學深造的機會,作為推薦優秀青年教員的重要舉措,成為青年教員成才的有效助推劑。隨著“中國特色軍革”步伐的加快,廣大教職人員日益認識到知識是成才的基礎,知識是創新的力量,因而渴望獲得學習、深造的機會,客觀上調動了一大批青年教員的工作積極性,因此,重視青年教員的對學習深造的渴求和需要,舍得在創新人才的培養中投入盡可能多的經費和物資,及時選送最優秀的創新型人才到國內外高等院校學習深造,建立有效的送學機制,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
(三)成就事業是創新型教員的人生追求,是創新的不竭內在動力
成就事業,有所作為,是中青年教員的崇高追求,也是創新的不竭的內在動力。堅持因才使用,盡可能地把工作需要與個人特長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有創新才能的人做最適合他的工作,充分調動和挖掘人才的內在潛能,同時要為廣大教員成就事業創造良好的發展機遇,幫助他們找項目、出成果,大力宣傳他們的成果,讓他們的成果轉化為他們事業成功的基石,從而激發更大的創新潛能,讓創新成為分院的時尚,而不是僅僅掛在口頭上的說詞。
(四)授予榮譽是創新教員最佳的精神褒獎
領導對下屬工作的肯定通過授予榮譽可以得以體現,榮譽可以滿足軍人的尊嚴、成就、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對軍人的進取心、責任心、榮譽感、獻身精神具有更大的激發作用。創新型教員的培養同樣需要一定的榮譽激勵機制,對在各自的崗位上取得創新成果的,要及時獎勵,公開表彰,對于貢獻突出的,還要樹立典型,在較大范圍內進行宣傳,激勵他們在實現個人價值的過程中,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
(五)自我激勵是創新型教員成長的必由之路
俗語云:見賢思齊。善于利用榜樣的作用,積極引導廣大教員向創新典型看齊,通過內在力量達到創新人才培養的目的。自我激勵是一種持久的內在的精神動力,是一種向比自己高的人看齊的自覺行為,只要有效樹立典型,運用好這種激勵方式,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報告、網絡等媒介宣傳典型人物的事跡及他們的成果,讓廣大教員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塑造、自我完善,從而形成創新型人才所必須的價值觀、世界觀,使創新思維化為教員的自覺行為。
參考文獻:
篇10
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支撐對策研究
創新型產業集群己經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經濟之間競爭的本質即是不同產業集群之間生產方式與生產效率的競爭。因此,創新型產業集群在未來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將十分關鍵,促進創新型產業集群的發展對增強區域經濟實力、乃至國家競爭力意義重大。從整體來看,我國的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并不平衡,集群內的知識傳導緩慢、集群創新動力不足,究其原因,人才結構和規模不合理是其深層次原因。21世紀企業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破解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瓶頸已經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內涵與特征
按照產業集群的定義,產業集群是某一產業在特定區域高度集聚的一種經濟現象,這種經濟現象帶來的規模效益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而創新型產業集群可以定義為:以創新型企業和人才為主體,以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品牌產品為主要內容,以創新組織網絡和商業模式等為依托,以有利于創新的制度和文化為環境的產業集群。與其他產業集群相比,創新型產業集群創新程度較高,且知識或技術密集。
創新型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征有:一是擁有大批致力于創新、不斷開展創新活動的創新型企業、企業家和人才;二是集群內的主要產業是知識或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三是具有創新組織網絡體系和商業模式,在產業集群內和周邊地區有較多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市場組織和技術基礎設施等,擁有不斷創新的商業模式;四是具有有利于企業創新的制度和文化環境,如鼓勵企業創新的法律和政策環境,鼓勵創新、相互學習、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致力于創業和創新的企業家精神等。 二、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的人才瓶頸
當前,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主要任務是:培育企業的合作網絡,保證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推動產業集群不斷升級,有效提高產業集群的競爭力。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是要培養產業集群所需的相關人才,突破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的以下人才瓶頸。
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由于缺乏高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而無法持續發展
隨著科技的發展,為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我國不少企業購置了高精尖設備并引進了高新技術,但有的企業卻出現了買得起先進設備而無“先進性”人才操作的局面。我國大部分企業技術工人不足,各行業在人才引進中不約而同地遭遇到研發人員緊缺、技術工人難找、人才流失嚴重等人才危機,從而阻礙了企業的技術升級和整體競爭力的提高,高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缺乏使得產業集群無法持續。
3、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由于人才聚集,凸現嚴重的地區落差布局,呈現條塊分割
我國產業集群的布局呈現嚴重的條塊分割,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省市和珠三角地區,而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這種產業組織形式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的落差而導致的經濟落差,是因人才聚集而形成的嚴重的地區差異,它嚴重阻礙了產業集群在全國遍地開花。
三、推動我國創新型產業集群發展的人才支撐對策
創新型產業集群應該面向本集群的發展需求,把人才資源作為產業集群發展的戰略性力量,著眼于最急需、最緊缺的人才以及高層次、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培養與引進,以完善機制、集聚優勢為核心,在產業集群內構建起政府引導、市場調節、中介服務、智力流動、契約用人的新模式,從組織層面、制度層面和服務層面整體推進、相互銜接,重點解決人才隊伍建設與產業集群發展的適應性問題、人才隊伍建設的環境與效能問題,努力建設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產業集群人才隊伍,為實現產業集群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完善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人才管理政策
(1)設立創新型產業集群特聘專家制度。為千方百計集聚和引進國內外頂尖專家,為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智力,應建立產業集群特聘專家制度。根據所在行業的發展需要,特聘專家應該主要從兩院院士中產生,同時,國家級學術、技術委員會和國家級學術團體中的行業領域著名專家以及本學科領域被同行公認的國家級頂尖人才,也可受聘擔任特聘專家。特聘專家主要負責為創新型產業
集群的發展提供決策咨詢服務,為產業集群高層領導舉辦專題講座,對集群尖子人才進行重點指導和培養。
(2)完善集群人才教育培訓政策。完善各類行業人才參與培訓教育的激勵支持政策,探索與考核、評價和使用相聯系的培訓教育成果使用制度。加強與國(境)外的人才培訓合作與交流,依托國(境)外培訓機構和高等院校,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大力實施行業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工程,鼓勵和支持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工程技術人才等人才到高校進修學習。
(3)出臺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政策。制定推動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激勵政策,支持和鼓勵用人主體參與創新人才培養。建立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高層次人才雙向流動制度,鼓勵學術界、產業界優秀人才到高校從事教學兼職。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建立聯合實驗室或研發中心,設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產業基地和技術中心。制定鼓勵本領域“兩院”院士與企業聯合開展項目攻關、培養人才的支持政策。開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人才流動的渠道。
(4)制定更加開放的人才交流合作政策。建立產業集群各類人才流動導向機制、柔性流動機制、流動激勵機制及政策體系,突破體制性障礙,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根據產業集群發展需要,重點組織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國內一流、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努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制定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政策,建立人才和智力引進“綠色通道”,研究團隊成批引進、核心人才帶動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引進等措施,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配置、社會參與、協調運作的海內外人才引進機制。
3、健全創新型產業集群的人才服務體系
(1)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引導人才資源的合理流動,推動人才資源的結構調整,實現人才資源優化和高效配置。建設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高層次人才共享機制,鼓勵支持高層次人才跨區域開展各種智力服務。
(2)完善人才統計制度和人才信息系統。集群內要編制各地區、部門及重點領域人才發展規劃,形成科學完整、互相銜接的人才發展規劃體系。建立人才統計制度,完善人才統計指標體系,建立人才統計調查制度。年度緊缺人才報告,建立緊缺人才引進聯系會議制度,引進緊缺和關鍵領域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建立統一、多層次、分類型的人才資源信息網,擴充服務功能,定期人才的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和培訓信息,使其成為全行業人才服務的共享平臺。
(3)建立人才跟蹤服務機制。對頂尖、高層次人才實行跟蹤服務制度,目的是了解頂尖、高層次人才的研究進展、教育和生活情況,為頂尖、高層次人才提供周到的服務,并根據可能出現的新情況適時地做出政策調整。遴選高層次人才代表作為各級黨委領導直接聯系對象,加強聯系服務。要鼓勵頂尖、高層次人才與國際國內一流研究機構和科學家保持不斷的交流與合作,達到跟蹤國際科學前沿,保持持續創新能力的目的,建立頂尖、高層次人才學術休假制度。
- 上一篇:事業單位內部制度
- 下一篇:衛健委網絡安全應急預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