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1: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孝文化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孝文化的意義

篇1

關鍵詞:傳統孝慈;思想政治教育;和諧社會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of the foundation, reference and carry forwar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dutiful-kind culture is constructs the harmonious society's important link. Dutiful-kind culture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and improve the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lubricant, also is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article is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urrent dutiful-kind toda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research.

Keywords: traditional dutiful-ki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孝”和“慈”作為傳統家庭生活的核心規范對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孝慈精神。然而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社會的關鍵, 是要實現社會的和諧, 社會和諧就是要構建人與人之間誠信友愛、誠實守信的關系, 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傳統孝慈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早熟的文化,在從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渡過程中,保存了原始社會中的眾多因素.而孝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促進家庭關系和諧、提高個人修養的劑,也是人際關系和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百善孝為先“孝”和“慈”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是傳統道德之本, 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也是極其重要的道德規范。這些都逐步形成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孝慈精神。

孝的觀念源遠流長, 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 這說明公元前11世紀前就已經有了孝的概念。被后世推崇的堯舜禹三代圣君中的舜即以孝著稱,一旦尊親與尊過發生矛盾, 孝道與國法發生矛盾, 孟子堅持維護的原則,他主張抬高尊親而不是尊國, 抬高孝道而不是國法。孝為立身之本。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如果不強調孝,社會肯定亂套。中國古代選拔領導干部,稱之為“舉孝廉” [3]。這樣就為孝道與忠道結合起來提供了有利條件。

2.當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蘊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社會結構、組織結構、分配方式等的多樣化, 各方面的負面影響亦紛紛而至, 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以及個人必備的道德品質已經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思想政治教育借鑒和應用倫理學的基本原理,能夠更好地研究和揭示人們思想盆地形成發展的規律[7]。

2.1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社會責任的哲學意蘊:

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求真、旨歸善和創造美上。“探求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探求真,具體表現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對象的本質與規律,構建學科的科學理論體系,形成對現實、對生活、對學科的開放體系,保證學科獲得持續發展的知識源泉,促進學科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真的探求,以使學科建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必須合乎服務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目的。“創造美”。歷史活動中的“美”,同時也就是對于歷史必然性即“真”的達到和對于歷史合理性即“善”的實現;既研究建構學科的結構與內容之真,又研究創造人們的精神家園之美等等。對學科研究進行審美思考,超越單純的真與善的層面,實現“真善美”的有機統一,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承擔社會責任的更高境界。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人文意蘊

社會政治責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要的責任是承擔社會政治責任,即積極推進倫理道德的創新與發展,建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相適應的新型道德規范,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著意于個體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解決目前不同程度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等問題,引導人們參與道德實踐,積極過道德生活,加速人的道德社會化,實現社會倫理道德關系的再生產。

3.傳統孝慈對當今思想教育的現實意義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面臨著西方的各種思潮的沖擊,不良價值導向的挑戰,以及“信仰危機”,誠信,尊重等問題的考驗,人們思想道德教育則成為他們道德選擇、道德行為的路標,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人生。

3.1孝慈對社會穩定,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現階段正處在貫徹科學發展觀和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熱潮之中,“小康”與“和諧”不僅語出先秦儒家,更為有意義的是,它確立了二千余年來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目標,更加表達了我們民族對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確信。因此,孝慈是做人的基礎,是從事社會活動的基礎,是從事政治活動的基礎。這個基礎穩固了,就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對社會穩定,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

孝慈立足于個人如何應對人我關系和群己關系,它表現出一種對于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的整體主義的心理體悟,“以人為本”的倫理價值取向無論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還是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范圍內,均提示著人的責任和義務。是一種尊重人、關心人、信任人、提升人和完善人的文化,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道德本體性及以民為本的社會本體性。一個國家要達到良好的治理,除了依托國家強力外,還得依托精神力量。

3.2孝慈是一種有利于治國的精神力量

社會主義國家要得良好的治理,更必須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作為治國主體的人民,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國家制度中,用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方式管理國家,管理自己,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戰略規劃,正是儒家思想與國家學說的有機結合.市場經濟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效益經濟,我們現在提倡的和諧社會,不僅僅涉及現代社會公共秩序,更涉及現代人的心靈與精神秩序,唯有人們和諧寧靜的心里精神秩序,方有真正持久、和諧的社會公共秩序。古人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現今社會也是如此。以中華傳統文明的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的慈孝文化是社會主義人際關系和諧的思想基礎。慈孝文化是人際和諧的范導,引導并調節人際關系走向友善、平等、誠信、合作的新型人際關系,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以及個人的道德修養都可以由慈孝文化推而廣之,都屬于大慈孝的范疇。

篇2

紫砂“彝鼎壺”的創意內涵

作品取名“彝鼎壺”是傳遞自己的愿望和祈盼。以“鼎”來形容百業興旺、紫砂輝煌,它的象征意味和創意內涵十分鮮明。“彝鼎”又稱“鼎彝”,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禮器,又視為立國的重器、政權的象征。《禮記祭統》上說:“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于烝彝鼎。”“彝鼎”一般是三足兩耳,有缽形鼎、盆形鼎、圓形鼎等多種形態。“彝鼎壺”呈扁圓體矮足,其風格壯遒古雅,突出的是文化思考,讓紫砂文化與青銅文化的結合中形成一種頓悟、一種回味、一種解讀。壺是泡茶的器具,在“壺中日月長”的意境中力求用“彝鼎壺”斟出“道寓于器”的壺藝創作理念。在“以意立象、取象構形”的砂壺設計中,依托“彝鼎”來表達精神追求和情感寄寓。紫砂壺貴在創新,關鍵在于創意。所謂創意,就是要創出新意和意境,能使作品充分地表現藝術個性。“彝鼎壺”的文化創意就是把“彝鼎”的文化要素嫁接、轉化為紫砂壺的文化意境,將知識的原創性與變化性融進具有豐富內涵的紫砂壺藝之中,透過技藝和智慧發揮文化對紫砂的提升作用,從而使“彝鼎壺”的創意內涵凸顯。

紫砂“彝鼎壺”的技藝手法

篇3

關鍵詞:孝文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意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搖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8-0126-03

新儒學代表梁漱溟指出“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孝悌實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1]謝幼偉同樣認為“中國文化是以孝為主,以孝為根本的文化”。[2]可見,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狹義的孝是贍養父母,廣義的孝指奉獻社會,它既是一種敬本心理,又是一種管理手段,它將禮法的外在約束與仁義的內在自覺相統一,為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服務[3]。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勞動觀和職業觀,都離不開對中國傳統孝文化精髓的弘揚與運用。

一、孝文化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貫徹與落實

中國傳統孝文化中,有很多是2008高考方案大學生理論課教材內容的來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貫徹與落實孝文化,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標得以體現,并達到預期效果。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踐行孝文化,樹立高職大學生學以致用的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不僅要講授孝文化知識,如引用儒家經典來增強課堂的文化厚度;同時,也要突破理論層面踐行孝文化,抓住各類教育的契機。例如:在天氣突然變冷的情況下,教師對同學們說:“請掏出手機,給父母們發條短信,也許就短短的四個字‘天冷加衣’,就足以讓父母溫暖一個寒冬”。這樣,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論在特定的情境下,讓學生感受到學做人的重要性,也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意義。學生樹立這一正確的理念后,會運用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學會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通過學以致用、用以致學的循環,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培育道德素養。此外,還可以通過課后的活動與作業來促使學生踐行孝文化。如讓學生結合團、班會,舉辦公益活動,在活動體驗中使思想政治理論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2.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入孝文化,培養高職大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引入中國傳統孝文化,這些歷經歷史沉淀的魁寶必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愛國專題時,講愛國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愛祖國的燦爛文化,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教師可以通過制作一個五分鐘的小視頻,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在社會歷史發展的作用。首先,了解了中國傳統孝文化,受“生則養”的思想熏陶,高職大學生敬養父母的意識會進一步增強,形成對父母的責任感,從而為家庭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學習。其次,責任感是道德行為的基礎和本質規定,高職大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會得以進一步的培養,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高職大學生在對責任的恪守中,履行自己的道德職責,會做到樂業、勤業與精業。

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貫徹孝文化,培育高職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素養。近幾年的招聘會有個普遍現象:“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最受企業青睞,高職生吃苦耐勞“香”過本科生。可見,在高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貫徹孝文化,以培育學生吃苦耐勞的素養,才能提高職業競爭力。孝是中國傳統美德的根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自是它的應有之意,是人們處理各種困難的總原則,是積極的人生態度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推行孝文化中的“立德、立功、立言”,樹立不過分挑剔的就業觀;注入“立身、承志”等孝文化思想,鼓舞高職大學生披荊斬棘,勇于開拓,促使他們縮短就業崗位的適應期;主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熏陶和鼓勵高職大學生奮發向上、愛崗敬業、自強不息地建立輝煌的職業功績。

4.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傳承孝文化,激勵高職大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傳承孝文化,使高職大學生踐行對家、對社會的孝道之后,自然地升華為對民族、國家行大孝,即愛國精神。首先,孝是愛國心的根源。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疏《詩經·大雅·生民》序時說:“祖者,始也,己所以始也。自父之父以上皆得稱焉。”[4]愛國思想是親親感情的連鎖效應,愛國主義是孝意識的演延結果。[5]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傳承孝文化,就是激勵高職大學生的愛國情、報國志。如在講《形勢與政策》專題“從抗震、奧運看中華民族精神和價值追求”時,就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例舉“七夕”在中國靜寂,在韓國熱鬧;韓國欲將“端午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韓國被西方學者稱為“儒教國家的活化石”,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按照傳統到文廟祭祀孔子;韓國人的共同道德,仍是儒家文化所信奉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推動他們創造“漢江奇跡”,促使韓國民眾1997年發起獻金運動,使韓國最早度過金融危機等等,提出:誰來拯救我們的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感。其次,孝的擴展,將親親之愛延伸到非親親的領域,轉化為為社會盡責,是“大公”的原始動力。高職大學生的愛國精神,就是要落實到實際學習、工作中去,練就一技之長,拓展綜合素質,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而貢獻。使學生覺得思想政治理論課并非空洞說理,而是實在的課程,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孝文化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揮作用應沿用情感教學法

發揮中國傳統孝文化的精髓,增強高職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要采用多形式的教學法,要深刻而生動地展示孝文化的吸引力,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課程理論內化為學生素質,情感教學法的運用非常關鍵。列寧曾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追求。”情感的體驗,會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孝文化,增強他們內在的動力,轉化為相應的道德行為。

1.以情動情,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學生(特別是高年級學生)能夠從教師的話里分辨出真正的熱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虛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調。”我們曾做過調查,學生最討厭的是看上去不相信理論卻在講臺上夸夸其談的人。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自己對傳統孝文化有較深刻的理解,并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激勵方法表露真情實感,以感染學生;同時,激發學生(尤其對孝文化比較了解與感興趣的學生)間積極情感的相互感染,擴大情感的受益面。如孟郊的《游子吟》與李密的《陳情表》都可以用來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通過師生情感的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緒氛圍,又反作用于學生的心理,產生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感。

2.以境激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具有綜合的情境性,這種情境性就是在各種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種綜合情勢氛圍。所以,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為了喚起、培養和強化某種情感,就應盡力創設適合于教育教學內容需要的情境氛圍。我們可運用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傳統孝文化構建成一幅幅豐富多彩的畫面,如《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遣臨行前的交待和《竇娥冤》中竇娥對婆婆的深情等變成小品或flas,給學生視覺、聽覺以全新的刺激。這一切連同教師的神態、語言、情感及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形成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

3.以行促情,激發學生的行為自覺。行為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展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知道,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為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6]學生只有經過具體實踐,才能把理論認識轉化為個人的行為需要。我們可以結合學院的社團活動,開展弘揚中國傳統孝文化的集體活動,如推廣一耽學堂晨讀四書,使學生在活動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鳴,激發思想政治理論指引下的自覺行為。

總之,孝文化要發揮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作用,必須對學生有步驟地實施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過程。孝文化的落實與教育的開展,要多注重內容、傳承孝精神,而不能流于形式。如某大學布置的寒假作業就是回家給父母下跪,媒體就此評論說,要求學生用一定的行動來體現對父母的孝,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諸如磕頭之類的禮節,難免有“形式主義”之嫌。長輩最缺少什么,就給他們什么,這才叫孝道。或許是家庭的保障,或許是情感的交流,或許是一聲問候,或許是一封家書。要引導大學生推行正確的孝行為,樹立他們正確的孝觀念,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人才,無論對父母、學校、社會來說,都是真正的、最好的孝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307-308.

[2]羅義俊.理性與生命——代新儒學文萃[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509.

[3]肖群忠.孝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詩經·大雅·生民,十三經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528.

[5]史康健.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J].廣西社會科學,2002,(4).

[6][蘇]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篇4

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意義

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中期。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現代工業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逐步開始建立,而高職院校的建立和發展是上世紀80年代才起步。因此文化建設無論對現代企業或是高職院校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特別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對于二者內涵的豐富與特色的彰顯都大有裨益。

(一)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有利于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企業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企業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與其說是產品質量的競爭,不如說是企業人才質量的競爭。企業產品的物美價廉與更新換代,生產工藝的不斷改進,無不需要人才、需要科技,而高職院校則既為企業提供合格人才,又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減少研發成本,降低研發風險。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在職業教育發展的大潮中也同樣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壓力,人才培養的實踐課教師、實訓基地、社會服務、科學研究等,尤其是學生的就業,都迫切需要行業企業的積極參與,真誠合作,才能保證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5](p4)

(二)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有利于彰顯高職特色,提升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優勢。當下多數高職院校的精力主要集中于教學、招生、硬件設施建設等日常工作上,校園文化沿襲傳統高等教育文化模式,缺乏高職教育特色,存在與企業聯系不緊、與企業文化脫節的現象。雖然現在很多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僅是技能訓練上的對接,而不是思想上的認同、文化上的融洽。只有逐步增強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接受企業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實現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使學生畢業前在思想和能力上都成為一個準職業人,才能真正實現人才輸出與上崗的“零距離”對接,提升高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的顯著優勢。[6](p125-126)

(三)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有利于提高新生產業工人的職業素質和綜合文化素質。按高職的辦學定位,今天的在校學生,明天就是生產一線的產業工人。因此學校教育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知識傳承,而是要培育出適應明天產業大軍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高技能人才。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決定了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不同行業對員工素質的要求不同,這種職業素質和技能僅通過學校書本知識的學習是無法實現的。高職院校要通過包含一定的企業文化內涵的校園文化引導,并且通過校企文化的互動融合才可以使高職學生在學習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時適當融入企業角色,平穩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過渡。

(四)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有利于高職院校提升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力。辦學特色是高職院校的強校根本,高職院校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校企文化融合不僅體現了高職院校的雙重身份,而且是提升高職院校走內涵發展道路的核心力量。[7](p268)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核心競爭力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不在于理論的系統掌握和科技的發明創造,而在于融入了更多的職業元素和更多的技能運用。只有實現“政校行企”結合,吸收不同類型的企業文化,才能體現出高職辦學的職業特色,實現院校的個性化發展。(五)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有利于提升企業和學校文化建設水平和發展軟實力。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創新力是企業富強、教育興旺的重要標志。文化的借鑒與融合是提升文化實力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相互吸取文化精華,多方面融合互補,不但有利于構建以職業為特色的校園文化,而且有利于為企業人才資源提供質量保障,同時也豐富現代企業文化,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創新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融合的多元途徑

(一)通過物質文化互動促進校企文化融合。1.在校園中融入更多的企業物質文化。加強校園企業文化環境的建設。[8](p7)高職院校要主動吸引企業進校園,通過校企共建校內實訓基地和“校中廠”等模式,既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也讓學生在實訓環境中切實感受到企業文化的涵義。對校園的人文景觀進行整體規劃,在教學大樓、實訓中心大樓、圖書館等公共建筑內部,結合各設施的結構和用途,建設若干有企業建筑特色的展覽館,在展覽館宣傳職業文化、企業文化,讓師生對職業和企業有更多的直觀印象,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專業,更加鐘愛自己的職業。按照現代企業生產經營模式,學校建設大學生創業園,成立有關研究院(所)、公司、工作室,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校園內走進真實的企業,進入真實的校園外職業氛圍。[9](p115)高職院校與企業文化物質層面的融合不能因循守舊模仿普通高等院校文化建設模式,在培養和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應當凸顯職業特色,體現出鮮明的企業文化,營造職業氛圍。2.在企業中融入更多的高校物質文化。一是在企業建立校企共享型生產性研發基地,讓高職院校中的研究型專業教師走進企業的產品研發基地;二是在企業建設學生進行實踐教學和企業職工專業知識、科技推廣培訓相結合的“廠中校”,讓高職院校中的理論型教師走進企業的教育培訓基地;三是讓高職院校的應用科研成果在企業轉化為新產品,在更高的物質層面體現高職院校的文化色彩,體現出現代企業科技興企,合作強企的文化特色。

(二)通過精神文化互動促進校企文化融合。精神文化互動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通過畢業生的潛在輸出成為企業精神的形成要素之一,一定意義上講企業精神是高職院校精神的延展。另一方面,企業精神是高職院校精神文化須吸納的重要對象,高職院校在延續自身辦學傳統的同時也要加強對企業的精神文化的互動學習。要以校企精神文化融合為核心,不斷提升和豐富校企文化的內涵。1.校企雙方要多方式進行文化的交流與宣傳。高職院校和企業可根據專業與產業對口的原則,選擇與自身辦學(企)理念一致的企業(學校)作為合作伙伴,有意識地關注了解對方的文化并進行深入研究和廣泛宣傳。可以通過講座、討論、交流等多種互動方式,逐步實現師生(員工)對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的認同感。2.高職院校要借鑒、吸收企業的優秀精神文化。學校要把企業所崇尚的精神理念融合到校風、師風、學風等核心理念中。高職院校與企業的精神文化互動要積極引入企業核心理念,根據企業提出的要求和建議及時調整教學方向,主動適應社會和企業;不僅要將企業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引入學校,也要讓學生直接下到企業感受職業文化和管理模式,逐步引導規范學生的職業素質,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精神的有機融合,相得益彰。[10](p15)注重校園職業氛圍的營造,在校園宣傳欄或教室、實訓室等場所,加強以優秀企業家的形象、經典企業名言等形式的張貼宣傳,樹立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3.企業要借鑒、吸收職業院校的優秀精神文化。企業要積極吸收不同校園文化的精華,吸收高職院校以德為先、立德樹人文化中的精神養料,加強對企業職工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教育;吸收高職院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文化中的精神養料,更多地承擔服務社會、服務就業的責任;吸收高職院校尊重知識、崇尚科學中的精神養料,爭創學習型、創新型企業;吸收高職院校主動合作、共同進步文化中的精神養料,在校企合作中更主動更深入,從精神層面實現校企文化的融合。

(三)通過制度文化互動促進校企文化融合。1.高職院校要科學借鑒現代企業的管理機制。學校制度是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規章和工作規范,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上要體現職業精神,就應當根據現代企業要求,引入職業化管理機制,借鑒企業制度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具有企業文化特點的教學制度建設是一種根本性建設,對于高職院校來說意義重大。引入企業競爭、獎勵、管理機制,在內部管理方面借鑒并引進企業化管理。高職院校要積極探索校園文化與現代企業制度文化相結合的途徑,通過制度的執行和實施來體現職業文化內涵。融合優秀企業文化中的團隊精神和職業要求,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還能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使制度文化發展融入企業文化精神,得到校園文化支撐,兩者在互動中不斷發展和完善。高職院校要不斷完善育人雙主體、專業雙帶頭、課程發、教師雙素質、基地雙主管、學生雙證書等制度,促進校企制度文化的和諧融合。2.企業要科學借鑒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制度。企業雖然是生產性組織,但同樣擔負有培養教育員工的義務。人力資源是企業的第一資源,在嚴格生產管理制度的同時要特別注重員工培養和培訓等相關制度建設,包括對企業員工全方位的人文關懷。學校是培養人的專門機構,有尊重人才、崇尚科學和傳承創新文化的傳統,有系統化的人才培養制度,企業可充分借鑒。

篇5

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文化宣傳中心,山東泰安 271000

[摘要] 先進的醫院文化是醫院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是醫院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創新醫院文化建設,形成醫院文化建設成果,編輯出版了6冊不同的文化建設書籍。通過總結提煉、匯編成冊,起到了學習、傳播的作用,不失為醫院文化建設行之有效的方法。

[

關鍵詞 ] 叢書;編輯;成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 R197.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9(b)-0048-02

1 背景和初衷

文化是人類在其社會歷史發展中不斷創造、總結、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發展的體現。醫院文化是伴隨著醫院的形成而同時存在的,是適應現代醫院管理客觀要求的產物,是一種以醫院的價值體系為中心,以人的思想觀念為主體,以醫院管理哲學和管理行為為出發點的現代醫院管理理論。在現代醫院管理中,醫院文化成為醫院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是醫院發展的基礎和精神支柱[1]。只有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才能保障醫改任務的完成,促進醫患關系和諧發展,推動醫藥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隨著醫療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和衛生改革進一步深化,醫院之間的競爭已從傳統的比規模、比設備和比技術上升為醫院文化力的競爭,醫院文化作為醫院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標志越來越引起重視。先進的醫院文化是醫院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柱和動力源泉,是醫院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是醫院事業發展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2]。

2004年初,醫院正式啟動了醫院文化系統工程建設,先后建立了理念、行為、視覺三大識別系統;提煉出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核心價值觀等九大文化理念;提出了醫護人員“八榮八恥”榮辱觀;設計了具有本院特點和深刻內涵的院徽、院旗,創作了深情凝重的院歌《生命之托重泰山》;在全國地市級醫院首家設立了“醫師節”;職工生日,醫院贈送由院長親筆簽名的生日賀卡及鮮花或蛋糕;職工去世,院旗降半旗致哀等,構成了完整的醫院文化體系。醫院在系統進行文化建設的同時不斷創新宣傳形式與宣傳策劃,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策劃建造了“醫院文化墻”,將院徽、院旗、院歌、醫院文化理念、醫院員工榮辱觀等內容鑲嵌在墻上,形成了獨特文化景觀,不僅是對每一位職工進行教育,也是對就診患者和外來參觀人員的宣傳。策劃設計了醫院九大文化理念折扇宣傳、醫院榮辱觀漫畫宣傳,這些策劃案例被中國策劃協會評為中國“諸葛亮”策劃獎“最佳案例獎”。在宿舍區建設了以孝文化、生活文化、安全文化為主的“和睦家園文化”等,新穎實用的宣傳形式,產生了極佳的宣傳效果,擴大了醫院社會影響力[3]。在此基礎上,醫院組織全院各科室總結提煉本科室的文化理念,在提煉過程中,全體科室成員共同參與,使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位職工心里。醫院在每個病房顯要位置粘貼本科室文化理念圖版,時刻提醒醫護人員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在全國地市級醫院首家設立了“醫師節”,表彰優秀醫師,為從醫50、40、30年人員頒發金、銀、銅獎章。在臨床科室醫生辦公室墻上,懸掛本科室歷任科主任的照片,以此表達對他們為科室建設和發展所做貢獻的肯定。這些活動和舉措,不斷將醫院文化建設引向深入,促進了醫院凝聚力的提高及和諧氣氛的形成,激發了職工們以院為家、積極進取的熱情,為醫院的持續發展積累了后勁。

如何實現用先進理念教育人,用醫院愿景鼓舞人,用醫院宗旨塑造人;如何讓醫院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的思想觀念,引導員工自覺規范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技術水平,端正醫德醫風,密切醫患關系,從而使醫院的整體行為方式做到正規化、標準化,醫院開展了編輯出版《醫院文化建設叢書》活動。

2主要做法

為規范職工思想行為、激發職工工作熱情,提升自身素質,將具有醫院特色的文化理念、員工紀律、行為規范、員工誓詞進行編輯,編印了《員工手冊》;為使“以人為本、崇嚴力行”的醫院管理理念與實踐[4]落到實處,進一步提高全員的執行力,將醫院2001年以來出臺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匯編成冊,編印了《醫院管理指南》;為宣傳醫院的先進、典型,將醫院建院以來,在醫院改革、發展中涌現出來的集體和個人先進典型事跡活動進行編輯,編印了《醫院故事選編》;為讓職工更直觀地了解自己所在科室文化理念,使之學有方向,趕有目標,將全院各科室文化理念收錄,并將醫院開展的文化建設三大識別系統進行總結、整理、歸納,編印了《醫院文化手冊》;為豐富醫院文化內涵,激發職工文學創作熱情,將職工在院報上發表的近800篇文學作品集合成冊,編輯出版《職工文學作品集·和睦園》;為總結醫院管理經驗,傳播醫院管理知識,將該院院長結合工作實踐撰寫的醫院管理、理論研究、文化傳播等文章及各級、各類刊物、新聞媒體對他的140余篇報道文章和200余幅照片進行收錄,編印了《從普通士兵到職業院長》[5]。醫院文化建設系列叢書的編輯印發,豐富了醫院文化建設內涵,提升了醫院文化品牌效應。

3取得的成效

醫院將《醫院文化建設叢書》作為文化建設指導材料下發給職工,供職工學習,同時也為醫院文化建設成果的傳播和延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文化建設叢書》的編輯發行,推動了醫院的對外交流,提高了醫院知名度。《叢書》出版發行后,醫院及時向上級媒體等贈送了《叢書》;醫院舉辦一些行業會議、學習培訓班時,也會給參會人員發送《叢書》;同時,《叢書》也在泰安市一些書店進行銷售。《叢書》的發行、贈送、銷售對醫院的文化建設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省外許多單位對泰安市中心醫院的《醫院文化建設叢書》產生了濃厚興趣,紛紛聯系郵購或登門參觀學習。醫院被授予“醫院文化建設示范基地”稱號。

《文化建設叢書》的編輯[6]發行,發揮了宣傳影響作用,帶動了地方旅游經濟發展。近幾年,泰安市中心醫院的文化建設走在了全國同級醫院前列,文化建設的先進經驗引起了衛生主管部門及全國衛生行業管理者的關注和興趣。隨著醫院知名度的提高,相關部門主動提出與醫院合作在泰安舉辦會議,參觀醫院、交流經驗。參會人員少的上百人,多的三四百人。參會、參觀人員的食、住、行為泰安的旅游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4 結論

通過扎實有效地開展醫院文化建設,使醫院三個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醫院還先后榮獲了“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中國文化管理典范單位”、“全國醫院文化建設優秀成果獎”、全國“醫院人文管理榮譽獎”、“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中國醫院文化杰出策劃獎”、“中國醫院文化創新獎”、“山東省醫院文化建設先進單位”、“山東省醫院文化建設示范基地”等一系列榮譽稱號。《文化建設叢書》的編輯發行,對新老干部職工熟悉醫院文化、規范自身行為、推動醫院文化建設、提升醫院管理內涵都有重要的意義。

[

參考文獻]

[1] 饒友義,醫院文化建設在醫院發展中的作用[J].內蒙古中醫藥,2007,(12).

[2] 程建波. 中國文化建設發展概論[J].文化研究,2013,(7).

[3] 劉燁,現代醫院文化暢想 [J].廈大文法學院學報,2012,(1).

[4] 胡崢毅,醫院文化建設的理念與實踐.醫院管理論壇,2010,8.

[5] 張曉,醫院文化在和諧發展的作用[J].廣州軍醫,2013,(4).

篇6

入世后,全球跨國公司加緊進入中國市場。先期進入并且成功的跨國公司大都實施中國本土化戰略,如摩托羅拉“以中國為家”、“比中國公司還中國公司”,立志做到“愛心、耐心、誠心”。它們將“洋”品牌做“土”,重視與中國政府尤其是高層政府的關系,重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盡可能適應中國的轉型市場環境。另外,伊萊克斯冰箱,寶潔的“潤研”洗發水和脫敏牙膏“舒敏靈”,可口可樂的“天與地”和“醒目”等,無不是以本土化取勝。中國市場營銷環境具有“大、變、亂、燥、異”等特點,其通路多陷阱、假貨泛濫、官商關系重于顧客關系、品牌情感化等,光靠西方營銷學理論方法不足以解決中國市場的深沉問題。

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在《亞洲大趨勢》一書中指出:“西方人要進入亞洲市場,還須會靈活應變,與當地建立友好關系,學會適應、適用亞洲文化。隨著經濟的現代化,亞洲政治也日趨開放,但西方人還不能要求亞洲完全做到依法辦事。在這里,融洽的合作關系和相互信任才是成功的保證,而西方的法制作風就未必行得通。”西方營銷理論、原則和方法在全球化營銷趨勢下, 對中國同樣具有普遍意義, 只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在轉型――從計劃到市場、從封閉到開放,而西方的市場已趨成熟。我們的使命是,實現國際營銷理論方法與中國市場的適應性對接。這就要求我們既要了解西方營銷理論方法又要深入解讀中國的現實與傳統。

總之,東方需要了解西方,西方也需要了解東方,《營銷學》領域的東西方對話具有客觀必然性。

二、中國特色的市場營銷學探索歷程

中國市場營銷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引進、消化、創建等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引進階段。改革開放初期,西方市場營銷學從南(廣州)、北(大連)兩路進入我國,為我國營銷學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了外部條件。然而,引進階段的初期,出現了“硬套”和“照搬”兩種傾向。一些學者急于求成,在既沒有“吃透”現代市場營銷理論又缺乏本國實踐的情況下,輕率地把發達國家買方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市場營銷學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硬套到中國當時賣方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體制上,并美其名為《中國社會主義市場學》。《晏子春秋?雜下第十》記載了一則“南桔北枳”的故事,說的是:“桔生淮南則為桔,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即生長的環境不同,以致同一種類的桔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則為桔,生長在淮河以北則為又小又酸的枳。不合國情的照搬,其效果只能是“桔化為枳”。

有的學者則認為,當時中國的商品經濟還不發達,買方市場還沒有形成,不具備產生社會主義營銷學的條件,只能“從頭到尾、原原本本地學,學通了,才能從中吸取有用的東西”。因此,把西方的營銷理論方法奉為神圣經典,不敢越雷池半步,一味“照搬”、引進。

第二階段:消化階段。在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我國廣大的企業家,結合我國的營銷實際,采取“邊學邊用,為用而學”的態度,如海爾、長虹、春蘭、科龍、小天鵝等公司,已較好地掌握了現代營銷原理和方法,并成功地加以運用。如海爾公司成功的營銷管理和企業文化的經驗被選作美國哈佛大學案例(Case),成為我國第一家進入國際著名案例庫的企業。事實上,他們已成為消化、吸收、應用的典型。這些企業的成功,正好印證了袁寶華“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的借鑒外國管理經驗的16 字指導方針。

第三階段:創建階段。袁寶華1985年6月在《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管理科學》一文中指出:“管理的現代化,決不意味管理的‘外國化’,它必須符合本國的國情,體現民族的特色,做到科學化與民族化相結合。因此,我們要實現管理現代化,還必須十分重視從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現在看來,在繼續吸收、消化外國先進經驗的同時,深入發掘和積極總結、研究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應該說是時候了。”

1994年11月,“五緣文化說”(即對親緣、地緣、神緣、業緣和物緣文化的研究)的首創者林其錟教授,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研究會十周年紀念會上,宣讀了《五緣文化與世界華商經貿網絡》一文,其精彩的演講和深刻的思想打動了林有成先生,使他萌發了將“五緣文化說”與現代營銷原理方法相結合進行研究的念頭。在袁寶華會長“推陳出新、大膽探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營銷學”題辭的鞭策和鼓勵下,在眾多專家、教授的幫助下,花了三年時間,撰寫并出版了《五緣文化與市場營銷》這部學術專著,提出了中國營銷管理模式。這部專著對中國本土營銷學的創建,具有開創性意義。

三、《營銷學》領域的東西方文化對話探索

首先,三次產業革命與思維方式演變。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預測和前提》一書中,總結了人類社會經歷過的三次浪潮后說:“第一次浪潮的變革,是歷時數千年的農業革命。第二次浪潮的變革,是工業文明的興起,至今的歷史發展甚至更快。第三次浪潮的變革可能只要幾十年就會完成。我們正好生長在這急劇轉變的時刻,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到第三次浪潮全面的沖擊。”這次信息革命浪潮的影響所及,預示著一個信息時代的來臨。隨著信息技術的諸要素內化于人們的思維。人類的認識結構將發生一系列變化: 單向性思維向多維網絡性思維轉化;接受性思維向創造性思維轉化;從思維分析向高度分析基礎上的新的綜合方向演進;由靜態向開放性動態方向轉化。

其次,華人的企業網像當今的因特網。華人經濟實體其實就是一個靠宗族和同鄉組成的公司和企業網。各企業之間層層聯結,規模不斷擴充,直到覆蓋全球,因此像當今的因特網,此種網絡并不限制成員的增加, 網絡中沒有統一的控制中心,任何一位入網成員都可獲得最大限度的獨立和自由。同時,網絡的價值來自信息市場的擴充。在華人經濟勢力范圍內,企業網絡范圍可以無限擴大,而且企業的自治意識又很強,沒有權利中樞,大家遵循的惟一的一條共同法則就是:市場掛帥。這種特性在當今的世界經濟中非常適用――既便于整體協作,又強調獨立奮斗。華人建立了這樣的網絡,無異于如魚得水,可乘機大展宏圖。正如林其錟教授說的:“在社會活動中,任何領域都離不開人,離不開社會人脈關系――由人、財、物等構成的市場網絡,歸根結底是人際關系構成的社會網絡,海外稱之為‘人脈網絡’。”

最后,中國營銷管理模式探討。中國營銷管理模式的提出,是中國本土化營銷理論的一次創新。其基本理論依據是:基于“五緣文化說”的“社會網絡”理論、西方的營銷管理的“P”理論――即“營銷網絡”理論,以及與營銷管理相關的現代法律法規精華。可概括表述為:以顧客為中心,實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守之以法”,其中“情”是基礎,“理”是方法,“法”是保證,它是一個非純理性的“情――理――法”相結合、相統一的三維結構。如下圖所示:

中國式營銷管理模式圖

法是情與理共同發揮作用的保證,當情與法矛盾時,情必須服從法,以消除情的負面影響;當理與法發生矛盾時,理也必須服從法。

總之,中國營銷管理模式可以歸結為:兩個網絡相結合,一個(法規)系統作保證,即人際網絡加營銷網絡再加法規系統的保證,如下式所示:

中國營銷管理模式=(5R+2P)+4P+9L

參考文獻:

[1]約翰?奈斯比特:亞洲大趨勢[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

[2]阿爾溫?托夫勒:預測與前提―托夫勒未來對話錄[M].北京:國際文化公司,1984

[3]袁寶華:袁寶華經濟文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1

[4]林有成:五緣文化與市場營銷[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篇7

作者:余芳 單位:福建省永安市供電有限公司

在電力企業中直面客戶層的營銷文化層,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在最外層的,這一層雖然是最底層最簡單的文化組成,但是其也是直接面對客戶的,對電力企業的日常營銷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直接是企業的形象層。在這一層的電力營銷中,應該構建完善的服務文化,加強企業與客戶之間的友好的聯系與溝通,維護客戶與企業固有的關系,并且進行潛在客戶的開發,通過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來樹立企業的良好形象,從而獲得企業的收益。程序流轉層。程序流轉層也就是營銷文化的中間層,這一層主要是營銷方案的制定以及現場的偵查活動。在這一層的營銷之中有著相關的制度以及行業的標準,這些都是需要營銷人員特別注意的,在這一層的營銷文化需要有專業的行業素養以及個人服務熱情,要進行細致的工作,對于客戶的服務在任何一個環節都要特別的注意,不能夠出現失誤。因為可能一個失誤的出現都直接會影響最后的投入運營,造成客戶對企業的不滿意,從而對企業的形象造成影響。營銷文化核心層。營銷文化的核心層也就是營銷文化體系的最內層,這個層級是整個營銷文化的最關鍵的地方,直接是營銷文化的形成的地方。在這個層級中,需要企業對員工的思想做一個有效的引領,幫助員工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營銷氛圍,讓企業的員工因為企業的信念而凝聚起來,在心中形成一個小小的宇宙,從而在工作的時候信心百倍又充滿活力。當然這個層級的文化也是整個電力企業營銷文化的靈魂部分,它能夠積極的推進企業的營銷,在獲得企業利潤的基礎上促進企業的良好發展。

對于電力企業也是一樣,營銷文化的建設能夠讓企業內部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從而在電力營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優勢。做好企業文化分析,準確定位營銷文化任何一個企業都有著自己的文化,雖然有的企業并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體系,但是企業文化就像是一種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統一的著裝,統一的口號等等這些都是企業的文化內容。所以在電力企業中也是一樣,在營銷文化的建設中首先要考慮到企業的整體文化,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營銷文化的準確定位。營銷文化需要根據個性化、差異化等不同的因素來進行構建。在構建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電力企業所處的地域,企業的歷史背景等等,從而讓營銷文化有個好的定位,具有深厚的內涵以及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總體來講,在電力營銷文化的定位中在除了堅持優質服務之外還應該選擇一些具有特色化的電力營銷口號,在這些口號中需要有感恩、感謝一線員工、感謝客戶、創新、高科技、盡責等等文化因素,從而讓企業營銷人員形成一股巨大的凝聚力,以共同的信念與企業一起創造美好的未來。構建電力營銷文化體系,激發企業內部活力電力營銷文化的建設需要一個成熟的體系作為鋪墊,從而更好的發揮營銷文化的作用。所以對于電力企業來講,應該建構三層的電力營銷文化,通過對核心文化、流轉層文化以及外層文化的構建,讓企業內部充滿生機與活力,讓企業的員工凝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從而促進整個電力企業的蓬勃發展。當然在具體的構建中,在核心文化層需要引導企業的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在企業內部找到認同感與歸屬感,還有奮進感,從而不斷的激發自己的潛能,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其次,在流轉層文化的構建中,需要培養出一流的營銷隊伍,提高整個營銷的方案制定能力,提高業務質量;最后在營銷文化的最外層應該構建起客戶的文化,優化員工的服務意識,并且讓營銷文化充滿員工的內心,從而更好的給客戶帶去服務,樹立企業良好的形象。

打造營銷品牌,增強營銷團隊的戰斗力品牌也是一種文化,品牌效應不管是對于消費者來說還是對于企業的員工來說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在電力企業中也是一樣,一個好的品牌總能夠帶動員工的積極性,能夠讓員工的營銷的過程中更加有自信。所以,對于電力企業來講,在營銷文化的建設中也應該不斷的進行品牌文化的創設,不斷的樹立典型,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以此來增強企業營銷團隊的戰斗力。并且在營銷團隊之中,還應該樹立典型,對于那些營銷做得好的員工要進行獎勵,讓他們去主動積極的幫助其它的員工,一起來讓企業的營銷做得更好,從而不斷的增進企業的績效,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完善的營銷文化體系,通過文化的力量來推進企業的不斷發展,為企業樹立良好的形象并且取得效益,這是當今電力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提升自身的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所以,電力企業一定要認真的把握企業文化的發展趨勢,積極的營造企業的營銷文化,為電力營銷創造良好的氛圍,組建一支優秀的營銷團隊,從而促進企業發展與繁榮。

篇8

一、“雅成教育”的文化定位和價值內涵

何謂“雅成教育”?《爾雅疏》中解釋“雅,正也”,意指端正的道德品格和行為規范。在教育范疇中,“雅成教育”是一種德育理念,同時“雅”又有高尚、美好、不粗俗的意思,這又賦予了“雅成教育”在美育方面的含義。因此,“雅成教育”指通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以雅促德,致力于培養好學、文雅而有修養的學生。

博碩君子,雅言雅行。在我國古代的教育理念中,培養儒雅君子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我校的“雅成教育”繼承了傳統教育理念的精華部分。作為一種文化理念,“雅成教育”要求學校在實現育人目標的同時,能夠營造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造就博學、儒雅的教師隊伍,以此促進學校形成辦學特色,打造獨特的校園文化。

我校推行的“雅成教育”是通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培養儒學品、雅氣質的學生,具體理念為“才蘊學富,弘儒致雅”,即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賦予學生廣博的見識和豐富的學識,以儒雅君子的道德和情操浸潤學生的品行和心靈,從而達成儒學品、雅氣質的育人目標。“雅成教育”要求學校傳承傳統文化,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熏陶學生的品格、鍛煉學生的思維,以養成教育為抓手,通過“以雅促德”的內化過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優雅的舉止、文雅的言談、高雅的情操和儒雅的氣質,讓學生自信而快樂地成長。

二、人文精神、傳統文化與發展需求共促“雅成教育”

在日益物質化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回歸人文價值是教育無可推卸的責任。在基礎教育中貫徹人文精神,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能量,堅持德育先行,是“雅成教育”的重要責任和價值皈依。

1.反思時代背景,回歸人文精神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經濟飛速發展,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傳統的人文道德理念日益被淡忘,誠信危機日益嚴重,這樣的社會環境給學生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教育界功利主義盛行,很多教師逐漸脫離了教育的本質追求,忽視教育學生應追求的美好與高尚,專注于將學生培養成適應現實需要的人,造成青少年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心強。基于對這一時代背景的反思,我們提出了“雅成教育”理念。馮驥才先生認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靈魂”,“雅成教育”理念就蘊含著對人文精神的追求,“雅成教育”以“養成教育”為抓手,從學生的習慣入手,以文化潤澤學生的品行,以雅促德,注重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

2.汲取傳統精華,契合德育要求

德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雅成教育”是德育先行的產物,這一理念是從傳統道德文化中汲取精華,結合學校自身而形成的。作為禮儀文明之邦,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道德文化,《孟子?滕文公》中說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意為在遙遠的夏、商、周時期,各朝都設有學校來教人懂得人倫道德。可見,從上古時期開始,我國的教育就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到了孔子時代,推行“六藝”之教,以道德修養為統攝,造就君子人格。正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到了營養與精華,我校提出的“雅成教育”以培養文雅而有修養的學生為目標,通過實踐性的養成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進而形成理想的人格。

3.立足自身優勢,滿足發展需要

無論是硬件設施、師資力量還是教育生源,我校都具備明顯的優勢,學生的素質較高,品行良好,成績處于上游,在小學這一培養道德品行的黃金階段,如果學校能貫徹“雅成教育”,以雅促德,從學生的習慣入手,以文化潤澤學生品行,以博學儒雅的學習追求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之從小就做到行于正、達于雅,并樹立自信,快樂成長,將為其終身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我校已經形成了以中國象棋和篆刻為代表的特色項目,這些特色項目的文化特征濃郁,是發展傳統文化的有力支撐。目前,我校立足自身優勢,抓住以雅促德的重要契機推行“雅成教育”,建設特色文化,實現文化立校,提升師生的素養,提高學校的影響力,旨在獲得長足的發展。

三、推廣特色項目,夯實“雅成教育”根基

推行“雅成教育”立足于我校現有的特色項目,即中國象棋和篆刻,多年的象棋推廣使我校成為廣州市中國象棋的傳統項目學校,篆刻也在近年來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并形成了校本課程《趣味篆刻》。古人云:“棋道雖小,品德最尊”,這道出了中國象棋對學生品格修為和道德情操的熏陶,篆刻藝術則是融書法、繪畫和雕刻于一體的高雅藝術,對學生的才能學識和文化修養有很高的要求。象棋和篆刻特色項目不僅是推行“雅成教育”的基礎,也是推行“雅成教育”的重要載體,在中國象棋方面,學校開設了中國象棋課程,推廣學習象棋的意義和象棋的相關知識,逐步提高了學生對象棋的認識,學校還定期舉辦有關象棋的特色活動,使棋文化滲透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在篆刻方面,學校設立了篆刻制作室,定期舉辦篆刻展和篆刻節,結合嶺南民間的美術特色,設計研發了具有本地民族文化特色的篆刻校本主題,并編寫了校本教材。

特色項目的推進積淀著學校的文化,這是“雅成教育”的基礎。中國象棋和篆刻校本課程承載著“雅成教育”的理念,它們共同指向培養好學、文雅而有修養的學生這一育人目標。學校在推行的過程中也進一步夯實了“雅成教育”的根基。

四、“雅成教育”特色文化建設的辦學實踐

作為一種文化理念,“雅成教育”是在潛移默化的實踐中得以推廣的,作為一種教育理念,“雅成教育”是通過養成教育得以實施的,我校在特色文化建設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美化環境,營造氛圍,使風貌彰顯出文化

打造“雅成教育”特色文化首先要從建設校園環境入手,我校擴大了校園的綠化面積,美化了墻壁,以創新的理念設計了板報、櫥窗、畫廊以及班級圖書館,讓“草木傳情,墻壁說話”,打造出高雅的校園文化平臺,營造出濃厚的“雅”文化氛圍。與此同時,學校不斷提升校園的軟環境,即學生耳濡目染的、無形的、非固化的環境,如校廣播站播誦經典詩詞、舉辦特色主題班會等,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雅的熏陶。此外,學校還開辦了家長學校,使家長了解和認同“雅成教育”的理念,充分發揮家長在學生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和人格培養等方面的作用,實現“雅成教育”從學校到家庭的統一。

培育以“雅成教育”為理念的校園文化,最終目的是要形成良好的校風和學風。校園文化是校風的本質內涵,校風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是學校的精神風貌,良好的校風不僅是影響校園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本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獨特風貌,反映了學校的個性與特色。我校推行“雅成教育”,致力于打造文明的校風、高雅的校園,造就儒雅的教師隊伍,培養文雅好學的學生,從而彰顯以“雅成教育”為核心的特色校園文化。

2.細節入手,養成品行,將習慣轉化為素質

“雅成教育”以“雅”為精神引導,以“成”為行為指向,具體通過養成教育實現“一雅講禮貌,二雅講衛生,三雅講儀態”的養成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將行為習慣最終轉化為學生的素質。

其一,遵循教育規律和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進一步細化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圍繞“雅成教育”從最基本的細節入手,強化學生的禮儀意識、衛生意識和節儉意識,以多種形式、多個陣地教育和引導學生,糾正學生的行為偏差,使學生將規范逐步內化為自覺的行為習慣。

其二,結合“雅成教育”的理念,對有關行為習慣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梳理出教師的工作重點,即以“一雅講禮貌,二雅講衛生,三雅講儀態”三大養成目標為重點,用“三雅”口號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三雅”為評價細則,通過開展每周一次的“三雅標兵”評比活動以及每月一次的學生行為習慣評價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長為文雅學子。

其三,我校重視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開展“一聲問候,兩個輕聲,三處整潔,八個自覺文明習慣”的活動:“一聲問候”指見到老師和同學要問好;“兩個輕聲”指進入樓道和教室要輕聲說話、輕聲走路;“三處整潔”指個人衛生整潔,教室衛生整潔,環境衛生整潔;“八個自覺文明習慣”指不說臟話,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追逐打鬧,不高聲喧嘩,不亂吃零食,不損壞公物,不進網吧。學校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結合教學,注重踐行,使教養成為氣質

“雅成教育”作為我校的核心辦學理念,已融入到了常規教學當中,并通過開展多種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教養,具體方式如下:

其一,將“雅成教育”理念滲透到語數英等科目的常規教學中。語文教學最易與“雅成教育”相結合,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教授古詩文能培養學生的文雅氣質,讓學生從小就能受到古詩文的熏陶。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讓學生在趣味教學中提升學習技能,升華思想。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創設濃郁的人文語言環境,使學生在提升語言能力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即學好英語可具備世界眼光,彰顯民族情懷。

其二,將“雅成教育”理念貫徹到學校的主題活動中。例如開展中華古詩文經典誦讀吟唱活動,以此加強學生的傳統教育,加深愛國主義情懷;通過書香校園、讀經誦典等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知識,而且還能全面提高素質。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教育活動,將“雅成教育”理念滲透其中,以活動育人,進一步改善學校的校風與學風,是我校推行“雅成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

其三,遵循教育規律,循序漸進地推進“雅成教育”。圍繞“雅成教育”的理念,我校形成了學生德育梯次序列主題,對低年級的德育要求是:習慣培養,學習適應(時間、計劃),愛班、愛校、愛家鄉、愛祖國;對中年級的德育要求是:行規強化,努力學習,樂學、勤學,學會尊重,關愛他人;對高年級的德育要求是:行為規范,熱愛學習,會學、博學,懂感恩、敢負責、善選擇、愛生活。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設立不同的德育要求,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提高道德修養。

篇9

一、“理解”與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雖然研究理解的哲學不僅僅只有解釋學,但不可否認解釋學是專門研究理解的學問。從整個解釋學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們可以大致區分出兩種不同的理解觀,一種是以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為代表的“意義復原觀”,另一種則是以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為代表的“意義生成觀”。前者認為意義是客觀的,表現為作者對文本所表達的“原意”,拒絕讀者個人觀念的解讀;后者認為意義是在對話中創生的,表現為讀者與作者的“視界融合”,意味著新的意義的生成,強調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交融,最終達到價值認同。由此可見,“意義復原觀”是實證主義的,其目的是為了理解作者賦予文本的客觀意義,但我們既不能保證可以真切地獲得作者的原意,也不能保證心服口服地接受作者預設的內涵,因而一味地卑躬屈膝于作者的“原意”前,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如果一種解釋學把理解當作是原意的重建,那它無異于恢復了一種僵死的意義”[4]。因此,只有通過主體間性的對話,包括讀者與作者的對話以及讀者之間的對話,才能達到對意義的真正理解,才能形成真正的價值共同體,因而這種意義對于理解者來說才是生動、有用的。從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到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實際上是解釋學中從“意義復原觀”到“意義生成觀”的過渡。在海德格爾之前的解釋學傳統中,理解一直當作是一種理論意義層面的“理解”,它試圖通過一種理性的方式去認識和解釋有意義的東西,而與之不同的是,“海德格爾所謂的理解首先自己剝奪了它的純‘認識的’性質,他認為那種認識論的理解是次要的,是從一個更普遍的解釋學的理解中派生出來的[5]”。因此認識不同于理解:認識追求主客體的相互吻合,認識者處于被動的地位;而理解追求的則是意義的生成,理解者處于主動的地位。

校園文化中的教育內涵不是通過認識的方式為學生所獲得的,學生是存在于文化中的主體,是以一種主動的方式理解建構文化現象背后的教育意義的。因此,學生必須通過自身對文化現象的親歷與感悟,理解蘊含于其中的教育內涵,理解這種文化現象與自身存在的關系,并在這種意識上的理解之后,才能夠更好地養成自己的靈魂與行為。可以說文化育人重在受教主體對于文化現象的理解,它是一種“慢教育”的形式,是一種循循善誘的“軟教育”,而不是強硬的規訓手段。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對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的期待卻有一種急功近利、甚至是將其神話化傾向。文化現象往往被當作是刻板的教科書,我們要求它的教育功能立竿見影,要求它能夠像戒尺一樣,時刻督促著學生,但卻忽視了學生對校園文化中教育內涵的真正理解。

二、校園文化的育人過程拒斥“理解”

我們呼吁對校園文化進行理解,倒不一定是說我們曾經沒有進行理解,而是我們的理解往往沒有實現真實意義的生成。

一方面表現為我們將理解等同于學生對文化現象中預設意義的“認知”,學生不是基于自身所處的真實情景,沒有結合個人的“前結構”、或者說是“偏見”進行理解。在伽達默爾看來,人總是在歷史中理解歷史,總是帶著個人的偏見進行理解。“一個個別主體與其生活世界交互作用的成果,即是意義的來源”[6],因此生成性理解一定要基于學生的生活世界才能夠進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我們將理解等同于學生自說自話的私人話語,學生沒有機會在自我與文本、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對話中進行理解,更談不上在相互理解的過程中達到“融合視界”這一“更高形式的普遍性”。即便是強調個體的生活世界,反對追求原始的本意,但生成性理解也絕不是要讓學生陷入相對主義的困境。“理解乃是越出個體的有限視域,勾勒出各種意義路線”[7],對話過程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是平等的,可以相互質疑、相互挑戰,最終的目的是達到一個理解的“融合視界”。因此,生成性的理解既有個人的特殊性,又有不同個體間相互交融的普遍性。

實際上,我們對校園文化教育功能的實現抱有理想化的態度,兩者在不證自明中被想當然地聯系在了一起,仿佛校園文化一經出現,教育目的便水到渠成。校園文化成了一種封閉性的自娛自樂,只有空洞的概念軀殼,而喪失了真正的意義靈魂;文化育人的理念也異化成為工具理性的馴化與操控,講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視對文化意義的體驗,無絲毫人文關懷可言:這是校園文化存在性的危機與教育價值的危機。校園文化好像是飄在天上的浮云,是學校教育的空中樓閣;我們雖然在現實中往往打著校園文化的旗號,義正辭嚴地強調陶冶和感染的文而化之,但對校園文化卻真的只是在霧里看花。顯然,校園文化與生活情境和學生主體相互分離,是我們過分功利性質的教育造成的結果。長期以來我們總是先預設出一個意義,然后機械地構造我們一廂情愿的文化氛圍,但卻往往忽視了學生這一最主要的參與者,忽視了他們身處的真實情景,并且試圖“防止”他們對自己“遭遇”的文化環境進行生成性理解,因此我們有理由呼吁對校園文化“失落的意義”進行重新理解,讓“生成性理解”成為校園文化、教育意義以及學生主體之間得以相互溝通的橋梁。

三、校園文化的“原意”追尋之路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對校園文化的“原意”的理解應當是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通過對話的方式而創生的,是通過生成性理解而獲得的。我們對校園文化之“意”進行“追尋”和“拯救”的理解,實際上就是對校園文化的意義何以可能的追問,這一問題涉及校園文化意義本身,是對校園文化意義的存在性的拷問,校園文化現象所負載的意義從何而來,這種意義是如何發生的;同時,也在實踐中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優化提供了根本性的參考和建議。

1.讓校園文化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我們苦心經營的文化情境僭越了學生的生活情境,蠻橫地插足于學生從經驗到理解的過程。預設的文化情境是剛性的,仿佛可以適用于所有的學生,它超越了真實的生活情境,超越了學生主體。因此從學生的視角來看,文化情境與生活情境是相互分離的,文化的意義可以脫離生活的經驗而先驗地存在,校園文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異化成了附庸風雅的花瓶。學生對于這種文化情境只能是隔岸觀火,而無法融入其中,因而根本沒有理解的發生。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校園中的文化情境是“制作”出來的而不是“營造”出來的,因此學生對待文化情景的態度往往就是將其當作任務來“應付”,而不是當作生活去“體驗”。看起來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實際上對于學生來說只是空洞和抽象的形式,只有讓校園文化成為學生生活必要的一部分,才能夠使得“理解”成為可能。很多被設計出的文化情境脫離學生的生活,導致學生“被束縛在一架由異在的意志所支配的機器中,他順從地做著那指派給他的工作”[8],學生從主體異化為了客體,對周圍的情景逐漸變得冷漠與遲鈍。比如時下流行的紅歌進校園活動,很多學校試圖通過組織全校范圍內的紅歌大賽來創設校園紅色文化,以此為契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乍看起來,唱紅歌與愛國教育確實有著深刻的聯系,但現實的效果卻只是對設計者一廂情愿的尷尬諷刺。這倒不是說不應該鼓勵學生學紅歌、唱紅歌,而是要求我們對紅歌文化于當代學生的教育價值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由于當代學生對于革命年代不甚了解、更談不上親身經歷,紅色經典也難以引起他們心中的共鳴,紅歌對于學生來說可能僅僅是一個抽象的符號,因此學生很難理解紅歌的文化內涵。

2.重視學生在理解校園文化過程中的“參與性思維”

所謂參與性思維,“就是在具體的唯一性中、在存在之在場的基礎上,對存在即事件所做的情感意志方面的理解,換言之,它是一種行動著的思維,即對待自己猶如對待唯一負責的行動者的思維”[10]。學生的參與性思維在理解校園文化過程中的體現就在于對文化情境進行自主的理解,進而剔除虛假的意義,同時構建真實的意義。如果我們承認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那么校園文化就正像一些學者認為的那樣具有客觀存在性,不以個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10]。然而這并不是說校園文化的意義是與生俱來的,是絕對客觀的,是先于生活而存在的,是自始至終唯一不變的。現實中校園文化“意義的失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假定每種文化現象所負載的意義是既定的,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只能被認識的實體,因此我們順理成章地將現象與意義公式化地一一對應起來,理所當然地認為這種映射關系能夠并且必須為所有學生所接受。可見,我們剝奪了學生對校園文化現象進行理解的權利,將這種理解降格為一種對象化的認識過程。這樣學生就不免感覺到,文化現象與意義是可以斬斷的,意義可以脫離現象而存在。我們說,這種文化現象只是一種自我封閉的獨白,表現為具有明顯的排他性,它模糊了意義產生的過程,而是將所謂的文化意義“還原為一種中央集權式的正統,或獨白式的語言”,[11]它拒絕個人理解的挑戰,拒絕多元理解的存在。因此,學生對于文化場景的理解永遠不是“我”在說,而是替“他”說。所以說從校園文化的建設到教育意義的呈現,都不是設計者閉門造車的事情,而是要傾聽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現象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夠明確文化情境對于學生的真實意義,從而進一步改善校園文化。

3.尊重不同學生對于文化意義的多元理解

工具理性、效率至上,我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教育愿景,往往會忽略甚至是扼殺不同學生對于文化情境多元化的解讀。即便是再豐富的文化現象,也無法掩蓋刻板規范之下單調的教育意圖,反而只能導致華麗的外表顯得更加的蒼白無力。學生置身于這種“霸權”面前不得以而失語了,個人的觀點得不到應有的表達。特別是當自己的觀點與那種預設的文化意義之間存在價值沖突的時候,矛盾也得不到很好的和解;當自己對所謂的意義產生懷疑時,也由于受到一個假想的“大眾觀念”的恐嚇,內心真實的意見也消解了。所謂標準化的意義反而成了學生價值觀養成、主體意識培養的枷鎖,異化了原本應當是多彩的意義世界。然而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閱歷,因而有著多元的經驗世界,對于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不盡相同的。對于文化的理解絕不是非此即彼的,哲學解釋學“恢復了‘成見’在理解中的‘合法’地位,主張在不同視界的融合中,可以通過對話,達到相對的、多元化的意義生成,強調理解的過程是消解對立、彼此融合合理因素的過程”[12],對于不同的理解我們要采取協調和包容的態度,文化背后的意義也只有在對話的過程中才能夠變得豐富多彩、更富有生命力。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成為對校園文化進行理解的主體,構建屬于每個人自己的意義世界。但是,這也不是要讓學生在校園文化意義的理解中墜入相對主義的陷阱,而是要讓學生在個人與文化環境、我與他人相互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將校園文化的意義不斷擴大和豐富。由于“教育意義既不是完全屬于個體主觀性觀念的賦予,也不是教育本身的‘原義’,它是學生的精神世界與教育的意義形式融合后的產物,是一個‘第三者’”[13]。所以,校園文化的意義也是一個“視界融合”的產物,是多元主體相互對話的產物。

參考文獻

[1 ]杜紅芳.校園文化形態中的隱性德育課程建設.教學與管理,2010(7).

[2] 李俊.學校文化建設初探.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1).

[3] 倪亞靜.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中國成人教育,2011(20).

[4] [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5] [加]格朗丹.哲學解釋學導論.何衛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6] 成中英.世紀會面.本體詮釋學(第二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 洪漢鼎.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8] [德]雅斯貝斯.時代的精神狀況.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

[9] [蘇]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哲學美學(第一卷).曉河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10] 葛金國,石中英.論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和功能.高等教育研究,1990(3).

[11] 鄧友超.教育解釋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篇10

關鍵詞:校園文化 提煉 解讀 宣傳 思考

唐山市開灤第一中學坐落在唐山市區美麗的鳳凰山北麓,創建于1927年,是一所具有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和厚重文化底蘊的學校。學校一向注重校園文化建設,近年來,深入挖掘了“鳳文化”。《詩經》云:“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我校師生崇尚“中華鳳圖騰”,唐山是一座經歷了鳳凰涅的鳳凰城,我校坐落在美麗的鳳凰山下:我們把我校的文化,定名為“鳳文化”。

一、挖掘提煉,“鳳文化”旨意

學校專門成立“鳳文化研究小組”,深入挖掘和提煉“鳳文化”的旨意。

《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們將“鳳文化”的綜述義表達為“止于至善”,即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變,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要義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層面來說就是大真、大愛、大誠、大智的體現。將其分述義表達為“和美、仁愛、俊雅、超卓”。

二、深層解讀,“鳳文化”總結

我們對學校的“鳳文化”從傳統文化、道德文化、學術文化、典章文化等十個方面進行了解讀和總結。

傳統文化:我們推崇學校歷史,誕生于五礦中,抗美援朝中我144名學子跨過鴨綠江;1956年,張廣厚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成一名數學家;1954年,與清華大學共同成為全國僅有的兩所“勞衛制”試點校,美名傳遍大江南北。我們重釋了“公、毅、勤、實”的校訓――公:修公義之品而能愛眾;毅:立弘毅之志而能敏行;勤:持勤勉之態而能敬事;實:具求實之心而能切問。

道德文化:學校各年級創設了德育目標,創設性的開展“一課”(女生課堂),做實“兩問”(教師、學生道德細節50問),打亮“三個愛心牌”(愛心鮮花病房、愛心超市、愛心基金),創造性完成“六親近”教育(親近書香、親近奮爭、親近泥土、親近自然、親近孤寡、親近貧弱),樹立可學的師生楷模。

學術文化:作為“唐山市教師專業發展示范校”,我校從“一訓(師資培訓)三課(課題、課程、課堂)”入手,積極抓好教師專業發展。

典章文化:開灤一中《德育手冊》和讀本《鳳韻》(開灤一中辦事公開手冊),輯錄了56種崗位職責、32種制度,8萬余字,彰顯了典章制度建設的成績。

書刊文化:推出團刊和鳳系列讀本,兩次藝術節倡導經典誦讀活動,隆重推出了“心心相印讀《論語》”系列講座,將《弟子規》確定為“全覆蓋式背誦讀物”,創設流動的圖書館――“開開書吧”。

建筑文化:校門口獨特的建筑和校園雕塑都極富寓意,象征開一師生展翅起飛,收獲輝煌人生;美麗的廣厚園,成為全校師生勵志、暇步、怡情的場所;地下藝術中心,展示我校師生涵泳文化、徜徉藝術的成果;我校校史陳列館是我校歷史的精華濃縮展示;開灤一中草木也勸學。

墻壁文化:校園里勵志的標語隨處可見;校訓、校園十大理念,顯要位置展示;走廊遍布學生、校友、家長、友人等的書畫;樓道懸掛古文經典和名牌大學和熱門專業介紹;班級展板彰顯班級特色文化;車棚美麗走廊展示的是操場粉筆畫大賽獲獎作品。

儀式文化:學校利用開學典禮,升旗儀式,成人典禮,我校軍訓的開營式、閉營式,體育節、藝術節的開營式,學生的畢業典禮,“感動開一”十星頒獎典禮, “打山楂”儀式等,對師生心靈產生積極作用。

藝體文化:近年來,我校藝體人才層出不窮,使我校成為了公認的唐山市為藝術院校輸送人才最多的學校。2011年,我校設立藝體處,意在總結 “藝體生”培養經驗,提煉“藝體生”培養理念。2011年4月,我校舉行為期將近一個月的體育節,外置小型器箱的起用,為大家隨時隨地健身提供了便利,“大課間,我最炫”,成為了師生的共識。

珍珠文化:我們提煉“珍珠精神”,要把“珍珠班”辦成“珍珠校”。我校珍珠班工作,《人民日報》《中國信息報》,《唐山晚報》等都曾給予報道,并受到省、市僑聯及浙江新華愛心基金會的肯定,為我校贏得眾多的贊譽。珍珠班精神核心“有愛走遍天下,銜恩回饋人間”。感恩、博愛、刻苦、奮斗、堅韌都是他們寫給我們的詞匯。

三、大處落墨,“鳳文化”讀物

我校出版了“鳳文化”系列讀物:《鳳鳴》(學校師生校刊)《鳳儀》(學生禮儀規范、孝經、二十四孝、弟子規)《鳳翔》(女生教育的名家作品和心理案例)《鳳韻》(學校崗位職責、權力運行模式、各種制度匯編)《鳳舞》(學校美術教學成果輯錄),《鳳翥》(班主任讀本)和《開滿鮮花的校園,一枝獨秀的文化――開灤一中形象文化冊》。學校在國家級刊物《神州博覽》雜志開辟“鳳凰之韻――開灤一中師生作品專欄”,展示我校教育教學風貌與師生文化精神生活。

四、大力宣傳,“鳳文化”講座

我校積極加大對“鳳文化”的宣傳和推進,定期在學校宣傳欄布展“鳳文化”成果,今年,我們又積極謀劃,全力準備,在軍訓期間,除了引領學生參觀校史館外,舉辦《鳳文化》講座,在師生中引起強烈反響,進一步擴大了“鳳文化”的影響。

五、對校園文化的幾點思考

1.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隨著我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和加強,學校向世人展示了開灤一中的風采。學校以“高雅的文化氛圍,濃郁的書卷氣息,優質的教學質量,和諧的人際關系,優美的校園環境”,博得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贊譽。

2.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彰顯著一個學校發展的理念,更彰顯著一個學校的發展方向,可以說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的內涵式品牌。我校將校園文化定名為“鳳文化”,從旨意、實施、深層解讀等多個方面加以豐富和發展,校園文化建設得到加強,使學校的管理在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里進行,成為我校科學有序健康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