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1-21 18:13: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孝文化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基于現實批判的班級文化育人價值發現
小學作為學生教育的起始階段,班級文化建設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小學班級文化建設存在諸多問題,如班級文化育人價值認識矮化窄化、班級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與個性化、班級活動過于形式化等,難以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育人價值。
(一)班級文化育人價值的偏離與缺失
一是觀念陳舊。不少教師缺乏班級文化價值和內涵的正確認識,班級文化建設更多聚焦班級管理,導致班級文化營養不良。不少家長只關心考試成績,忽視學生素質發展,導致班級文化建設缺乏家長支持。二是指向不明。一些學校班級文化建設看似熱鬧,實則是落實學校任務,應付檢查,缺乏學校文化導向和基于兒童視角的班級走向與目標定位。三是零敲碎打。班級文化一般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構成,它們相互融合、協調共長,才能充分發揮育人價值。現實中的班級文化建設往往處于碎片式、點線式狀態,缺乏資源統整與系統推進。四是流于形式。例如優美的班級環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性,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感染,帶來希望和活力,增添無窮的動力和進步的樂趣。然而一些班級評價欄很久都是空白,班級園地長時間不更新,班級清潔用具凌亂,這樣滯后的班級環境文化,對學生成長很難發揮積極作用。五是主體忽視。班級民主管理是每個成員都能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承擔責任、發揮作用。教師應引導學生制訂班規、制度、公約等并認真實施,發揮制度的規范、導向和激勵作用,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時時有事做,個個求進步”的良好局面。但是現實中一些班級制度建設忽視民主參與,約束性多,忽視導向性、激勵,制約了班級成員積極性發揮與自主成長。六是體驗缺失。班級活動的教育價值達成度低。班級活動應關注真實背景和具體的人,但一些班級活動目標不明、準備不足,內容缺乏針對性、創新性和時代性,形式缺乏全員參與和實踐體驗,活動育人成為紙上談兵。七是特色不明。班級文化個性缺失。由于學校統一硬性要求過多、教師對班級個性文化認識不足和正向影響力不夠,導致班級文化缺失個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班級發展動力與活力缺失。
(二)新教育呼喚回歸班級文化的育人價值
深化課程改革,落地核心素養,呼喚班級文化的育人價值回歸。班級文化是學生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源泉。首先,班級文化育人是學校教育的重要成分,必須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尊重生命個性,賦予學生自由發展的時空和精神文化土壤,滋養其健康茁壯成長。其次,班級文化育人是在浸潤與體驗中育人。讓學生浸泡于班級文化之中,通過優美的環境滋養、精神的激揚、崗位的體驗、制度的導航等影響學生,喚醒心靈、激發潛能。第三,班級文化育人是守望花開。需要擁有一顆平常心,不急不躁、循序漸進;需要統整各方面文化元素,積極營造班級文化氛圍,因勢利導、順其自然。
二、班級文化育人價值的內容
培育規則意識與良好品格。在班級文化育人中,通過班風、班徽、班名、班歌、班級口號等精神文化建設,喚醒學生的正能量,激發團隊凝聚力,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與精神感召。通過班規、課堂規范、選舉機制、評價制度等制度文化建設,讓學生明白規則面前人人平等、規則之內人人自由。通過名人格言、班級評價欄、圖書角、植物角等物質文化建設,讓學生展示個性、樹立理想、自勵奮發。通過崗位體驗、班隊活動、親子活動、競賽活動等行為文化建設,培育友好交往、團結協作、主人翁精神與責任感。各種班級文化元素浸染學生靈魂,滋養規則意識與良好品格。豐富積極的思想與情感。班級文化育人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家國情懷、傳統美德、環保意識、國際視野等。班級文化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是學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源之一。通過班級文化載體,讓這些價值取向、美好道德與積極情感內化于心、融化于情、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于活動中滲透、評價中激勵,必將積極影響、發展學生的思想情感。發展生命個性與綜合素養。尊重差異,綻放個性,讓“以人為本”落地生根。為學生和諧健康發展立機制、鋪道路、搭平臺,是班級文化建設的行動路徑。確立植根學校文化的班級發展目標,以班級評價引導班級特色與學生個性生長,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能有效牽引、撬動生命個性與綜合素養發展。凝聚蓬勃向上的班級精神。班級精神是班級的靈魂,將給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文化烙印與生命記憶。班級精神根植于班級成員的共同理想、價值判斷與發展目標,在共同學習生活中逐漸形成。通過適時的輿論導向、價值引導,協調班級內部合作與競爭,打造優良的班級精神,將使班級成員精神振作、身心愉悅、關系和諧;能在班級成員心理產生巨大的內在激勵因素,增強班集體向心力和歸宿感,讓班集體煥發無窮的生機與力量,形成班級成員共同的心靈棲居地。
三、班級文化育人價值的實現路徑
篇2
一、開展孝心文化建設的緣由及其意義
當前,我國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權威報告稱,中國從1999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到2013年底老齡人口已達到2億,2026年將達到3億,之后一直維持在3―4億的規模。而大慶油田目前離退休職工人數已經達到9.5萬人,并且每年以5000人左右的速度增長,油田離退休管理服務工作的難度越來越大。如何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化解矛盾,促進油田的和諧穩定,是每個離退休工作者的共同責任。油田離退休職工管理中心經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廣泛征求離退休職工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了全面開展孝心文化建設的決策,并在近幾年全面推進深化。通過開展孝心文化建設,可以增強職工的孝親意識,強化贍養觀念,促進家庭和諧;可以增強職工個人的道德素質,從而在油田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有助于提升職工隊伍的凝聚力、服務力、執行力,打造特色服務品牌,為油田整體協調發展營造良好內部環境。
二、構建孝心文化管理體系
從企業管理的歷史看,大致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文化管理三個階段,總的趨勢是管理的軟化。對于大慶油田離退休系統來講,當前重點工作就是構建孝心文化管理體系。
第一,正確理解孝心文化的內涵。
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孝文化是其中綿延最長、包容最廣、內涵最深、最具滲透力和融通力的文化系統。在當前,要正確理解孝心文化的內涵:對父母講孝敬、對鄰里講和睦、對老幼講慈愛、對弱者講關懷、對企業講忠誠、對社會講誠信等等。孝心文化對油田離退休工作者具體來說,就是要“提升素質,塑造形象,扎實工作,見到成效”,以“責任、親情、奉獻、和諧”為核心理念,用兒女般的孝心為離退休職工提供周到細致的服務,讓每一位離退休職工在愛與溫暖中度過安祥和諧的晚年。
第二,培育孝心文化的理念體系。
孝心文化管理,人是首要因素,并將重點轉移到群體行為上,因為,只有職工協調一致,離退休工作才會贏得成功。這種協調一致的思想與行為,依賴的是共同信守的文化理念的培育。在管理過程中,為什么管理者把較大的精力放在培育企業理念上,就是不斷地將企業理念轉化為職工的共同認識,把一種意志統一為全員的意志,再將大家認同的意志轉化為行動。油田離退休系統要培育孝心文化的核心理念,使理念成為離退休工作者內化于心的自覺行為。
第三,注重“孝心文化”與制度的互動。
孝心文化管理是內在的文化引導,要把倡導的孝心文化滲透到管理過程,變成職工的自覺行動,制度是最好的載體之一。規范制度文化,主要是建立規范完善的保障體系和有效的考評體制,規范離退休工作者工作行為。在開展孝心文化建設活動中,油田各單位發動職工獻計獻策,研究制定了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各單位重新修訂了1094條管理制度和考核辦法,進一步完善服務規范,健全服務監督機制,加大服務考核力度,以“孝心文化”與制度的互動和共融來提升油田離退休服務管理水平。
三、強化全員踐行孝心文化理念
孝心文化的宗旨,就是要把孝心理念具體化為廣大干部職工的行為。踐行孝心文化理念,應該注重以下兩點:
第一,要把孝心文化理念宣貫到位。
首先,要努力使理念故事化。孝心理念往往是比較精煉的、抽象的,但落實到職工的行動上,會演繹出許多典型的故事。為了推廣普及孝心理念,對每一個方面的孝心理念,都應該用典型案例和代表性的故事表現出來,用形象的故事詮釋深刻的道理。其次,要在全油田廣泛開展孝心理念宣傳教育,選樹尊老敬老、孝德高尚的先進典型,形成孝敬父母、尊重離退休職工的良好氛圍。第三,可以開展有關踐行孝心理念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編印孝心文化建設手冊、組織實施理念早課、舉辦專題知識講座等方式,積極引導職工尊孝德、踐孝行,愛崗敬業、奉獻社會。
第二,要把理念化為具體行為。
孝心理念只有通過有效滲透,引起全體離退休工作者的共鳴,化為全員的行為,形成文化習慣,理念才能落地生根。作為離退休服務管理工作的基層組織,一是要加強對離退休工作人員的思想教育。認清離退休工作在實現原油穩產偉大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責任感和光榮感,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全身心地投入服務管理工作之中。二是通過強化職責、嚴格獎懲、業務培訓等多種措施,激發基層服務站隊活力,著力提升基層班組長的能力水平。三是要通過不同形式對離退休職工進行走訪。要與他們廣交朋友,傾聽他們的意見或建議,真正給予溫暖和關愛。四是要宣傳好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教育引導離退休職工增強法制觀念以及對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能夠理解、支持和擁護企業的各項政策措施。
篇3
一 大學校園文化育人的功能
(一)具有潤物無聲的育人功能
高雅、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力量,這種教育力量具有無聲、潛移默化、慢慢浸入、感化和潤澤的教育作用和價值。可以說,校園文化活動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相比較于第一課堂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更加開闊、教育形式上更加多樣、教育內容上更加豐富,應該說是一份寶貴的教育資源和育人財富。以積極進取、平等互助、服務奉獻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校園文化,可以培養青年大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陶冶學生情操,有利于青年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校園文化活動的育人功能,最終目的是幫助青年大學生實現社會化,習得一定的行為方式,獲得社會所倡導和主張的核心價值觀念。
(二)能夠增強青年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性,達到實踐體驗教育的目的
青年大學生是校園文化活動的主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愛好、興趣和個性特點,符合青年大學生的成才發展需要。在實踐體驗中青年大學生被高雅、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活動打動和吸引,就會表現出自覺參與活動,達到參與活動主動性強、積極性高的良好局面;同樣青年大學生主動參與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就會不由得自覺接受校園文化所倡導的精神,被校園文化所形成的氛圍熏陶和感染,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化和積淀,就會逐步把這種校園文化精神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三)能夠鍛煉和提高青年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彌補第一課堂教學活動的不足,有利于青年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把課堂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校園文化活動既有學校統一組織的活動,又有各級團組織、各級學生組織、各類學生社團組織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由于活動內容以學生需求和實際為基礎,有利于學生把參與活動與所學專業知識和自身素質能力培養結合起來。最主要的是校園文化活動啟迪青年大學生的智慧,先進的校園文化充溢著智慧的靈性和文化的光芒,睿智的教師和求知欲旺盛、具有青春活力和創新思維的青年大學生,相互激勵,共同營造先進的校園文化,先進的校園文化又反過來激發師生無窮的想象力,激發師生的實踐創造熱情,引導他們去探索、去實踐、去創造,特別是促使和增強師生產生新思想、新知識、新方法、新成果的能力。
二 我校共青團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的實踐與探索
在實際工作實踐中,我們感到高校共青團要努力營造和構建活躍高雅、上進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積極突顯大學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在高校人才培養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和職責,則要在實際工作與活動中應努力做到:
(一)目標明確
目標是方向,是工作的準則與動力。近幾年,在實踐探索中,我校共青團提出了“圍繞一個目標,抓住兩個重點,堅持三項制度,突出五項工作”的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思路。一個目標:大學生成長成才;兩個重點: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構建和諧校園文化;三項制度:全面實施、全員參與、考評認證;五項工作:在思想教育、文化藝術、學術科技、社會實踐、社團活動五個方面實施校園文化建設與人才培養計劃。每年我們在志愿服務、愛國主義教育、文化藝術、學術科技、社會實踐、學生社團建設等方面全方位開展工作,每年均組織全校性活動不下30余項,每項活動積極做到主題鮮明突出,教育意義深刻,活動效果良好。同時,我們還按照工作內容的不同,確定不同的目標:在團的思想建設上力求實現生動化、實效化,在團的文化建設上力求實現品牌化、特色化,在團的組織建設上力求實現制度化、規范化,在團的職能建設上力求實現長期化、項目化。
(二)贏得支持
有為才能有位。認真總結并思考高校共青團工作,我們深深感受到,共青團工作只有緊密圍繞學校中心工作和教學主旋律、緊密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這一根本需要,只有贏得領導及有關部門的支持,才能順利開展并達到實效,取得成績。在實踐探索中,我校共青團開展工作就積極本著領導與老師關心、同學們喜愛并歡迎、共青團組織能為這一原則,從工作內容與形式等各方面都緊緊圍繞這一原則。校園文化活動中,學校黨委書記、校長及各位校級領導均親臨指導并題詞,各有關部門、各二級學院黨政領導到場觀看指導,教授、博士、教師擔任評委,有關專家與社會名人(如電臺、電視臺主持人)現場點評,大大提高了活動的質量與效果,這些支持也大大促進了我們的工作。
(三)注重基層
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各高校的學生數大幅度增加,我校也不例外。針對這一實際,我們及時提出“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的思路,制定并實施了《共青團組織建設條例》和《團支部工作檔案》,規范團的組織程序,加強團支部日常工作的指導與管理;修改完善并逐步實施《團總支工作職責及其考核細則》,將團費收繳、團關系接轉、社團管理、團員發展、素質拓展等一些工作下移至團總支負責管理完成。并注意將工作完成情況與經費使用、團內評優獎懲等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切實有效的工作激勵機制,極大地調動了團總支書記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力地促進了團的工作在基層的順利開展。
(四)富于創新
我們工作最大的體會是做好團的工作必須要具備創新的思維與創新的精神,“與時俱進”這四個字對于共青團組織而言更顯重要與必要。因為我們工作的對象是思維活躍,喜好求新求變的青年學生,要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引導他們成長成才就必須了解他們、掌握他們、貼近他們,用生動活潑、富于創意的工作形式與方式去吸引他們。近幾年來我們在活動內容上增加的網頁設計、課外制作等,在活動形式上采取短信、網絡投票、現場互動等,都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活動之所以廣受青年學生歡迎,正是因為每次都有創新、新意和亮點。
(五)重視宣傳
“宣傳先行”是我們開展工作的一個重要原則,因為團組織的作用在于教育、引導、感染和帶領,廣泛宣傳有利于營造教育引導的必要氛圍,從而達到環境育人,推動主體教育工作的目的。我們每年均組織全校性活動不下30余項,對每項活動,我們均能積極做好前期宣傳和籌備工作,如校園歌手大賽前我們用50張宣傳頁在校園內廣泛張貼宣傳參賽的每一位選手,扶貧濟困捐助活動前我們廣泛宣傳活動的意義與重要作用,每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大學生科技節期間,我們大力宣傳活動內容及有關規則要求,交響音樂會前我們大力宣傳交響音樂知識……宣傳為做好工作提供必要的思想保證與輿論準備,使活動在開始之前就已經達到部分目的。豐富的活動內容和廣泛的宣傳,使廣大師生深深感受到共青團無處不在,共青團組織開展的活動無處不在。
(六)精品精制
篇4
化;學生文化
【中圖分類號】 G6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19―0023―01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層次與品位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建設要使校園環境與人文環境相得益彰,彰顯學校特色,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就要注重統籌建設,注重管理文化、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建設的協調全面推進。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就如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積極構建“六成”的管理文化
管理層要做到“六成”,形成“六成”文化。“六成”即完成、做成、生成、達成、形成和養成,六成根據內容不同而組合。管理常規上,要求做到“四成”:完成(本周安排、每天事情按時完成)、形成(自己的工作風格、工作模式:有布置必有檢查,有安排必有落實)、達成(達成共識,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養成(正確的、良好的習慣)。按照“六成”的要求,班子成員要初步形成各自工作的風格,養成良好的做事習慣,配合默契,有責任心,有奉獻精神,能從行動上詮釋我們眾志成城的學校精神,做到精誠團結、和諧共進。教學常規管理中,做到“四成”:以完成(教學各環節)為基礎,以生成(新的知識、能力)為提升,以形成(教學模式)為突破,以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為目標,每個環節做到嚴、恒、實。嚴:誡勉談話制。實行分層談話,教導處、分管領導、校長三層談話; 恒:緊盯教學常規,走動式管理,每天一趟;實:每月一次作業抽測、備課抽測;期末面測,每天過問家庭作業。學生管理中,要積極探索學生“自治”管理,如,可以設立若干崗位,每學年舉行班級、學校兩個層面的隊干部公開競選,歷時一個月的過程,從知識儲備到個人修養,從組織管理能力到才藝特長,面面展示,層層競選,為每個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和平臺,也從小培養學生們的競爭意識和自信自強的生活態度。實踐證明,學生自主管理,在減輕教師工作量的同時,對學生的成長和鍛煉也是大有益處的。
二、積極構建“五心五精”的教師文化
教師層面,要注重營造“桃李成蹊”的教風,著力形成“五心五精”的教師文化。師德上求五心,即對事業見忠心、對孩子有愛心,對教學求精心,對家長有耐心,對自己有信心。師能上求五精,即精備、精講、精練、精評、精研,讓每個學生都能“玉成其美,達到目標”,讓每位教師都能點石成金,成人之美。隊伍建設上,要針對教師重能輕德、重教輕研的普遍狀況,確定“師德為先、師能為重,一專多能”的發展原則,立足“三個提高”, 堅持“六化”的培訓。三個提高:提高師德師風,提高理論素養,提高教學技能。師德上,借師德師風建設年、群眾路線教育等契機,適時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月的專項活動,學習國家省市區關于師德師風建設的有關精神和要求,了解教育大環境、新要求;簽訂師德師風十項規定和禁止有償補課承諾書;開展教師與學困生一幫一活動,聘請省內知名心理健康專家進行心理疏導與解壓講座,將師德師風要求作為家常便飯,時時講,處處提,天天抓,著力規范師德,轉變體罰、變相體罰、校外輔導、有償補課等不良風氣。師能上,做到“六化”:即崗位練兵常態化、師徒結對有效化、教研課題一體化、讀書工程日常化、跟蹤記載制度化,使每一位教師都感受到尊嚴和成就感,都有學習和鍛煉提高的機會。
篇5
認識一:學校文化是讓校園有“魂”
學校文化應該涵蓋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思想。
作為物質層面的校園文化,主要是外在形式上的體現,如校園的整體布局、建筑物的風格設計、教學設施設備的功能性和先進性、校區及周邊的綠化、美化和人文景觀的設置等。精神層面的校園文化,包括師德師風的建設、校風學風的培植、校園環境的整治、行為習慣的陶冶、形式多樣的活動、張弛有序的氛圍、嚴禁向上的風氣等等,這都是我們值得探討的課題。杭州蕭山銀河實驗小學的校園處處洋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七幢大樓連綴成北斗七星的格局,并分別被冠于“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樓之名,而且每幢樓都有其深刻的寓意。校園的建設格局就像一張美麗的網,呵護孩子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純真、快樂與勇氣。這樣的校園,學生置身銀河便是置身故事,置身人性的美好中。它不僅是一座學校,更是一座藝術的殿堂!所以,探究校園文化建設,如何將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靈魂”有機融合、相得益彰,而不是生拉硬扯,這是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認識二:“軟”文化比“硬”文化更重要
近來“學校文化”一詞,頻繁出現在東勝教育界各種場合與交流中。通過學習和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我強烈的感受到,學校文化絕不僅僅是校園內人文景觀的美化和警句標語、名人畫像的外現包裝(即“硬”文化,形象文化)。它更應該是學校內在品質與觀念在師生行為中的一種具體體現,是學校辦學傳統與風尚在整個校園內的一種自然流露(即“軟”文化,行為文化)。比如:在東勝五小,大家都把自己的工作視為一種責任,在校園內產生一種積極的行為導向。雖然學校不簽到,但每個人都是自覺的,而不是停留在制度的監督約束之下的;雖然校園簡陋設備殘缺近似蝸居族,但每個人所表現出的是自信與大氣,教學質量很高,操作信息技術能力很強;雖然考核等業績不張榜不排名,在會議上聽不到批評聲,但每個人的團隊意識很強,形成你爭我趕又不失和諧的局面……拿我們校長的話說是“硬件不硬,軟件也不軟”。大家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感到充實與快樂,在艱苦付出的過程中獲得成就與幸福。大家的這些行動匯集起來,形成的這種風氣和氛圍,催人敬業奉獻、認真負責,自覺把工作做好;使人勤學好問、不甘落后,最大可能地展現出自己的價值;讓人團結友善、互相理解,真正體驗到助人為樂的感受。這樣一種很有個性的氛圍與風氣,就是學校優良文化的軟實力。它是學校人心所向的,師生發自內心認同的,全體師生員工自覺力行與維護的。它在學校發揮著凝聚人、規范人、激勵人的作用,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和統帥。正如錢鐘書大師所言:所謂大學者,大師之謂也,非大樓之謂也!只有積淀了富有內涵的學校軟文化才有傳承的價值。
反思:文化建設的路上,我們該如何走下去?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學校文化對學生和教師成長的重大影響的確重要。擔負教育的我們,面對這高尚而又沉重的話題,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有人歡喜有人憂,磨刀霍霍者有之,生搬硬套者有之,按兵不動者有之,隨波逐流者有之……在這條路上,我們該如何走下去呢?
首先,我覺得需要且行且思,避免貪功浮躁。無論是草根形成還是頂層設計,都應該是春風化雨式的滋潤和熏陶;達到應有的堅持,要發揚一種長期積累和保持的習氣。如果大家為了文化而文化,一擁而上,搞疲勞戰術,沒有條件也要上,追求轟動效應,追求即時功利,那就失去了它的價值。諸如“校園文化”剛提出,“某某文化”就問世,“文化校園”的早產兒一夜之間比比皆是……表現出明顯的貪功浮躁習氣,走向貪功浮躁,就會成為炮制,成為作秀和炒作,喪失了發展的根本。
其次,需要全員參與、因校制宜?!叭珕T”可以包括學校的全體師生、專家型家長、上層建筑的專家指導團。結合學校和地方實際廣開言路、挖掘取舍,讓全員在學校文化建設上有自主參與的時間、空間、機會。例如某中學設有“學校發展金點子”辦公室,大家隨時隨地可以向學校提出自己的發展建議,點子被學校采納,還可獲得有意義的小禮物。這種高效務實的行為文化是在采納來自各個層面不同的意見后創設有個性特色的學校文化。
因校制宜則是挖掘學校的傳統優勢,與時俱進,找準切入點。如上虞金近小學充分挖掘童話作家金近的人文資源,竭力營造童話化的教育氛圍,構建了“小鯉魚,跳龍門”這一極富本校特色的學生素質評估體系,學校每周開設兩節童話課,推出了校本教材——《童話紅黃藍》,營造了“讀童話,講童話,寫童話,唱童話,畫童話,演童話”的學校文化。
在文化日里舉行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和閱讀活動。比如“法蘭西文化日”是以法國著名作家都德的誕生日確定的,在活動期間,全校掀起一場“閱讀都德”以及“閱讀法國”的校園活動。這樣做的初衷,李希貴校長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風光不再,尤其是網絡、多媒體的出現,書籍的地位已經在年輕一代的心中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引領孩子們讀書成為校園里的重要使命”。
篇6
本學期學校整體工作可以概括為:圍繞一個目標,抓住兩大重點,實現三項任務,貫徹四大理念。
二、主要工作及目標
(一)師德方面
1、向身邊的同志學習
向身邊的老師學習,學習他們永不滿足的鉆研態度;無私奉獻的工作精神;與時懼進的創新意識;愛生如子的崇高品質。在這學期里我要加快腳步,早日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名校教師。
2、規范教育行為
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在語言上不挖苦學生,不體罰與變相體罰學生。不私自辦班,不在本校以外的任何地方授課。嚴格要求自己,不做違法的事情,堅決抵制一切歪理邪說。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樹立教師威信。
3、詳細了解學校制度,形成自己個性化的規范和要求。長期堅持,力求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本學期德育工作以構建魅力德育為目標,以行為習慣養成和法制安全教育為重點,力爭通過德育目標的優化,德育內容的細化、德育工作的長抓不懈,從而在德育實效上有所突破,最終能培養出具有我校特色的、讓家長和社會滿意的魅力學生。
(二)日常行為方面
1、堅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做到因材施教。
2、發揮我的特長,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去喜歡語文。
3、抓住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嚴密組織課堂,在日常教學中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4、抓好學生的安全工作。
學校正在建設階段,在這特殊時期,要作好學生的安全工作。我要是自己為學校的主人,時刻都要教育學生注意安全。
5、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運用恰當的手法讓孩子懂得真、善、美。是他們在親身體驗實踐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教學工作
備課認真仔細,盡力做到科學、準確、嚴密。
在備課的過程中,我除了認真鉆研教材,多方參閱各種有關書籍外,積極向備課組其他教師請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同時我還注意認真編寫教案,并不斷歸納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和教訓。
A、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路,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B、堅持聽課,尤其是組內其她教師的課,學習他人的寶貴的教學經驗,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篇7
在教育事業發展穩步推進的今天,給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教師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也更多,教師要將個人的發展與學生的三年規劃發展緊密的結合起來,積極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業務素質,做一個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
二、基本情況
我于20xx年8月踏上教育教學崗位,至今已有9年的教學經驗,現職稱是小一,自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三年來在學校的關懷和指導下,在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更多的看到是自己的不足,在許多方面還需要好好學習。
三、自我分析
工作踏實,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在工作上能夠積極完成學校^領`導布置的各項任務;與同事關系融洽,能和同事和睦相處,樂于助人;善于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虛心向他人學習;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和理論知識;能夠積極參加各類教研活動和教師繼續教育學習。
四、預期三年發展目標與措施
成為一名研究型和發展型的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課堂教學形成一定的獨特風格。
(一)、進一步領會“二期課改”精神,并付諸實踐。使課堂教學充滿激情和活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鍛煉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發展:
1、提高智慧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等。教師的站位高,才能給學生指引一條正確的思考和認識問題的路。切實把握學生的真實情況。
2、提高教育能力。包括全面了解學生的能力、正確評價學生的能力、轉化后進生的能力、指導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教師“身教”的能力等。盡管已有近xx年的教齡,但面對今天的教育教學對象,必須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是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的學習,有了理論的支撐才有底蘊。只有采用適合今天的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3、提高班級管理能力。創造和諧健康的人際環境,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創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增強抵制不良信息影響的能力;提高選拔、培養班干部的能力;提高組織班級活動的能力;增強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4、提高教學能力。領會“二期課改精神”,并運用其指導教學的能力、掌握和運用教材的能力、選擇和運用教學參考書的能力、編寫教案的能力、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力、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能力、因材施教的能力、實施目標教學的能力、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學測試能力、制作和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能力等。
5、通過教學活動,優質高效地訓練和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主要探討兩個方面的問題并有所突破,即組織單元教學的能力和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
6、提高教科研能力。在問題教學中和班級管理方面作一些探索性的嘗試。
五、具體實施過程
1、首先努力完成日常教學工作,認真備課,認真上好每一堂課,愛崗敬業,按要求完成反思,及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經驗,積累經驗,善于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發現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認真研究學科特點,學習理論知識,不斷拓寬自己知識視野,增加自己知識儲備。
2、勤于學習,更新觀念,認真研究學科特點,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與時俱進。
3、積極參加各種聽、評課活動,進行高質量的教研活動,爭取機會讓自己在校內或校外都開一些有質量的公開課,向更有經驗的老師學習,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4、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撰寫教育隨筆和教學反思,加強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平時抓緊時間加強自身學習,閱讀教育專著和教育教學文章,做好讀書筆記。
5、加強自身課堂調控能力和教學方法手段的靈活運用,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注重傾聽學生的心聲,嘗試走進學生的心靈。
篇8
小學教育科學化人文化素質管理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科學化人文化的校園管理勢在必行。校園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是學校教學的基礎,其特征在于素質教育的科學化人文化管理服務于學校的各項工作,是學校能否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小學管理過程中,規范管理水平直接表現在校園內部師生的行為舉止上。在一所規范化程度高的學校,其行為規范的科學化和人文化程度就越高。因此,素質教育的推進,就必須完善和強化校園的科學人文制度的建設。
一、當前小學管理科學化和人文化的剖析
校園文化要體現管理的科學化和人文化,所謂科學化就是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原理,構建組織縝密、學習氛圍濃厚的管理理念。所謂人文化就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化,對小學而言就是對小學生進行啟蒙教育,實現校園的精神文化極大豐富。
1.小學教學管理的科學化
小學教學管理的科學化首先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規章制度,制度的建立要立足于人的終身發展,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用科學的文化知識,對學校的發展進行科學指導??茖W知識是校園教育的基礎,在構建學習型的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要運用科學的管理、評價、指導和監督方法對校園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在營造科學人文的氛圍基礎上,要學會對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分類管理。對教師的科學管理要以提高教師的教學管理水平為準則,以教師的專業化素質為基礎,樹立學校的辦學特色。對學生的科學管理要做到知識能力和素質得到有效提高。
2.小學教學管理的人文化
人文化的管理理念主要是指對教學領域的精神文化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要體現以人為本,讓學生在接受科學文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接受能力。此外,教師的人格魅力也是小學教學人文化的一種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有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要樹立服務于教育,為教育事業奮斗終身的思維和理念。教師要培養和學生的感情,要用自己滿腔的熱情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讓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彼此相依,互相促進的和諧師生關系。教師不僅要用專業知識打造學生的能力,還要啟蒙和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這些都是學校教育管理工作,特別是小學教學管理工作的中心,也是學校人文化的象征。
二、小學校園管理出現的問題
1.落后的管理理念
作為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小學素質教育,學校管理層面的落后會直接影響學校的管理質量和學生的整體素質。當前,我國中東部地區正在向管理人文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而有些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小學事務管理仍然采用的是傳統的管理方法。傳統管理方法落后管理理念,給師生的視野造成禁錮,也就談不上科學化和人文化的管理。
2.管理中激勵機制不健全
由于我國初級教育基本上都是公立學校承擔,因此小學的管理者對管理激勵機制并不重視,或重視程度不高。據文獻統計,在校園中采取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促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被管理者的行為規范,達到規范的管理目的。我國小學教育的背景下,許多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對學生進行管理和教育,難以使教學工作保持長期良好的工作狀態,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3.小學管理隊伍水平不高
由于我國傳統的小學管理理念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教育管理隊伍建設跟不上時代的管理步伐,特別是用人機制上。我國小學教育的管理對于用人機制的淘汰機制尚需完善,管理主體更新換代較慢。這就導致了大部分小學管理者在管理上不能進行創新,管理水平上墨守成規。
三、小學管理的科學化和人文化的策略和途徑
1.提高小學教師的專業素質,優化師德建設
小學管理的科學化改進表現在提高小學的專業化素質上,只有教師的專業水平提高,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才能廣闊,才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素質不僅表現在教師知識的能力,還表現在教師的素質教育上。目前很多小學把師德教育納入了議事日程,但師德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法》《教師法》和《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上,這樣教條的提高只能單純的培養教師的師德概念,不能提高教師的自身修養。所以,教師在學習規章制度的同時,要學會以身作則,以人為本,在日常生活中關心和愛護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典范,這樣才能達到科學人文的目的。
2.重視學校人文環境的培養
小學管理的科學化和人文化,不僅表現在教師自身水平的提高,也表現在對校園環境的建設上。校園環境建設氛圍校園人文環境建設和外部環境建設。在人文環境建設上,要盡可能地提高教師的工作環境質量,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讓教師能夠置身其中,提高教師的教學欲望。校園的外部環境建設,要注意小學生的身心教育與學習環境的結合,如布置教室時,要遵循小學生的心理和性格,盡可能給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
3.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
創新教學管理制度是促進學校進步的法寶。學校管理制度的優劣直接關系著教師的教學熱情和教學效果。因此,破除陳舊的管理模式,建立適合本區域的創新素質教育成為了擺在很多小學學校管理者面前重要問題。在學校規章制度的創新中,要充分融入教師的激勵機制,保證教師有飽滿的熱情進行教育工作,最終使學校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4.深化教育改革
深化教育改革不僅體現在口號上,還要體現在學校素質教育有序發展的重要問題上。教育改革的成功與否關系著學校是否具備生命力和發展前景。深化教育改革要做到學理論、轉觀念的實際工作中。如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校管理人員要從傳統的教學中走出去,引入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用科學的人才觀和發展觀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進而提高學校的整體管理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下小學的科學人文化素質管理是促進學校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教育管理構建的重要保障。只有將小學教育管理進行科學化和人文化武裝,才能注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統籌兼顧,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才能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為學校的高效、穩健、快速發展搭建更廣闊的平臺。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兩融?四化”;校園文化;育人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5)04-0069-03
引入優秀企業文化,實現校企文化的有效對接與融合,構建富有時代特征和“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對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優化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F以江蘇省連云港中等專業學?!皩悠髽I文化的校園文化”特色項目建設為例,探索“兩融?四化”的文化育人新模式。
一、“對接企業文化的
校園文化”特色項目建設實施背景
(一)實現職教培養目標的需要
職業學校是為企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力軍。通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兩融對接,營造仿真的企業環境,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多渠道、多層面直觀感受企業文化,接受企業文化熏陶,了解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自己應具備的素質,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一步增強學習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覺性,從而縮短學生從校園到職場的距離,是職業院校實現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
(二)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的需要
優秀的企業文化能激發員工的使命感、凝聚員工的歸屬感、加強員工的責任感、賦予員工榮譽感、實現員工的成就感。[1]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使之與校園文化對接、融合,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和認同文化的多元化,逐步培養學生――未來職業人應具有的競爭求生存、質量謀發展的職業意識,團隊協作、科學高效的職業能力,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品德,為他們更快地適應社會需要,更好地服務企業奠定良好基礎,這是職業院校豐富校園文化內涵的需要。
(三)創新特色校園文化的需要
在校園文化建設上,職業學校由于其培養目標的需要,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或中小學校園文化。只有根據專業設置,吸收優秀的企業文化,促進校企文化的融合、對接,形成“植根于企業,養成于校園”[2]的特色校園文化系統,才能樹立良好學校形象,才能有助于家長對學校產生信賴感,增強企業對學校的認同感。學校良好形象的塑造又必然推動校園文化建設向更高層次創新發展。
二、“對接企業文化的
校園文化”特色項目建設的主要內涵
(一)“兩融?四化”育人模式的構建
基于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學校將企業文化教育納入校園文化建設整體規劃,豐富載體、創新內涵,充分吸取行業、企業專家意見,通過學校文化(精神、環境、制度、專業)與企業文化的兩融對接,可構建“兩融?四化”的育人新模式(見圖1)。如此,逐步形成創新型精神文化、系統型環境文化、規范型制度文化和仿真型專業文化?!八幕币惑w,其中各種文化既相對獨立自成育人系統,又相互關聯形成育人體系,有利于助推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基、學生的職業生涯啟航。
(二)企業化的校園文化體系建設
企業化的校園文化體系建設應突出“四化”共融,形成高度滲透優秀企業文化的校園文化體系(見圖2),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載體,實現精神文化激勵人、環境文化熏陶人、制度文化規范人、專業文化充實人的“四化一體”的建設目標。
(三)“兩融?四化”育人管理機制建設
根據校企文化對接融合建設的要求,需調整學校育人組織結構、管理機制、考核體系和工作網絡,提高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能力,形成“兩融?四化”的育人管理機制(見圖3)。
三、工作途徑與方式
學校成立“企業化校園文化研究”課題組,開展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調研,在充分吸取企業文化精髓、知名職校校園文化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企業化校園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并培養校園文化建設骨干力量,提高建設成效。
(一)創新型精神文化建設
以創建優良校風、教風、學風為目標,融合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念,完善校園精神標識系統和校園精神激勵系統。
1.校園精神標識系統建設。在“啟航”主題的校訓、?;?、校歌等學校標識設計上體現時代精神與職教特色的辦學理念;在專業名片(包括專業訓詞與專業標識)制作上體現“一專業一特色”的品牌宣傳效應;在班級標識設計上凝聚班級精神,形成“一班級一風格”的班級特色。
2.校園精神激勵系統建設。以建設校園明星墻、校園星光大道為載體,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導向,培育、評選“創新、創優、創意、創業”校園“四創明星”;開展師德師風教育,進行文明辦公室評比;收集學校優秀畢業生創業的典型事例,開發《從校園到職場的跨越》校本教材;總結辦學傳統與成果,整理校史資料,建成校史館與榮譽室,彰顯榜樣、示范作用,物化學校精神文化。
(二)系統型環境文化建設
以體現企業特色和時代特征為目標,重點突出校園人文育人環境建設,創設校企文化融合陣地,助力學校培養的人才從校園到職場的跨越。
科學規劃校園景觀布局,完善道路、樓宇標識系統,進一步提升校園環境品位。重點完成主廣場、音樂廣場、沿河(湖)景觀帶、主題公園和迎賓大道景觀小品建設工程;以傳承學校辦學歷史為主題,命名學校主干道;以體現行業、企業精神為主題,重新命名學校主要樓宇;豐富樓宇環境文化,在各專業教學樓內分專業張貼專業名片和優秀畢業生(成才典型)簡介,教室門口懸掛班級標識,冠名班級增加冠名企業介紹標牌。在樓宇周圍、沿河(湖)景觀帶開辟企業長廊,各重點專業均建有對應的優秀企業文化展示陣地。
(三)規范型制度文化建設
汲取優秀企業的管理文化精華,以落實三項管理規范為抓手,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項制度,明確各院系、部門職責范圍及人員崗位職責,推進各環節管理的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
1.落實三項規范,強化日常管理。依據《江蘇省職業學校教學管理規范》、《江蘇省職業學校學生管理規范》、《江蘇省職業學校后勤管理規范》的要求,明確師生行為規范,強化誠信、守紀、敬業、團結等與企業文化有密切關聯的教育內容,強化日常管理和過程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2.持續改進,建立并有效運行校本特色質量管理體系。學校根據機構設置和管理層級狀況,調整、理順院系、部門的職責范圍,建立基于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理念的質量管理體系,編制《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和《質量記錄》四級文件;每年組織兩次體系運行內部審核和一次管理評審,督查體系運行情況并持續改進,推動學校管理的良性發展,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四)仿真型專業文化建設
1.建立仿真實訓環境。模擬企業生產經營要求,創設“教室與車間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的仿真實訓環境。引企入校,雙主體辦學,學生參與校辦安博機電有限公司和宏遠旅行社的經營管理。
2.嘗試公司化班級管理。建立公司化班級管理辦法、工作流程和考核機制,每個重點建設專業選擇1-2個實驗班級,按照企業生產管理制度,規范學生實訓行為,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并順利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
3.建立學生技能、創新、實訓作品展示中心,開展“技能競賽月”活動。學校在技能競賽月組織學生參與已建成海洋港口文化、汽車文化、水晶工藝3個展廳的講解活動,讓學生在接受專業文化教育的同時,鍛煉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4.教師企業實踐。分批選派專業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生產實踐鍛煉,使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實現“無縫”對接;嚴格執行實訓實習教學計劃,定期安排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見習或“頂崗實習”,感受職場氛圍,熟悉生產要求。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城市文化 高校人文教育 身體觀
高校不但匯聚大量有創新意識的高層次人才,而且往往位于城市中,故高校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當代城市文化建設離不開高校人文教育。同時,高校人文教育立足于所在城市的文化建設,才能走出符合現實社會發展需要的教育之路。當代城市文化建設對高校人文教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城市文化是高校人文教育生命力的現實直接立足點
“城市文化是城市人類群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含著城市活動中的一切事物和城市的行為方式、心智狀態等等。城市文化具有多維度、多元化的復雜結構”。[1]所以,高校人文教育雖然有自己的獨立性,但被容納于校區所在城市的文化體系中。從這個角度而言,若高校是最珍貴的大樹之一,作為樹的形象它有自己的獨特性,那么,它腳下的土壤――城市文化――就是其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一)城市文化有利于學生建構健全的人生觀
高校如同所有學校一樣,與現實社會有較為明確的邊界,甚至因此被稱為“象牙塔”。在關于如何培養理想人才的教育理念中,有的學校(以高級中學階段教育居多)采取了封閉式管理或軍事化管理。雖然這種實際措施在高校中并不流行,但是,不少高校仍然無法自覺地從“封閉式”中掙脫出來。具體而言,一些高校在教育改革實踐中,更多的是致力于在校園范圍里建構一個適合學生生活的“小社會”,而忽略了學生生活與現實城市生活的接軌。也就是說,學生只是接觸了有限的城市文化影像,或社會文化,并不能真正融入有生力的城市文化中。
在高校人文教育理念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理想人格的社會文化建設者。為此,高校人文教育習慣使用某種體系化“理想”標準來衡量教育對象。從教育的初衷和技巧而言,這種思想和途徑并無大錯,甚至曾培養了無數高層次人才,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當今的文化發展背景已不同于往昔,中國文化體系本身亦因此進行著深刻的大變革。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高等教育按照特定模式培養的人才只需要服從國家安排就業即可。這種教育模式在某種意義上繼承和強化了“學而優則仕”教育理念。計劃經濟下的文化體制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個個穩定的工作機會,這就像是一扇扇通往幸福美好的光輝之門,讓受教育者感到從此終身有了著落。但是,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文化體制下,原來的光輝之門變得似是而非,變幻莫測。門已經發生了變化,但人們依然保持著奮力向那些門奔去的勁頭。結果,有的人仿佛中了大獎,一時間工作和生活皆妙不可言;同時,更多的人撞到了無法為自己打開的門,或者尚可重新振作,或者頭破血流,或者迷茫瘋狂,由此而引發了眾多的社會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城市安全帶來了不和諧的因素。
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途徑,就是盡力避免突然間把受教育者從溫室放置到狂風暴雨中。在學生成為完全的社會人之前,高校應自覺在城市文化和高校人文教育之間搭建耐用的“橋梁”,縮短學生所接受的高校理想文化教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這個過程有利于學生建構健全而非“理想化”的人生觀。例如,通過對城市文化的深層接觸,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能真切體驗到現實生活文化的多元化、多層次化,乃至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由此,受教育者可形成更為寬容的人生觀,培養自己從容面對就業、情感等多種生活困境的能力,繼承高等教育所提倡的終身學習、不斷進步的理念。從這個角度而言,受教育者健全人生觀的建立,正是理想化高等教育理念得到彰顯的表現。
(二)城市之世俗文化可使高校人文教育更生動
雖然大多數高校皆位于城市,但鮮有自覺把城市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體系的嘗試。這是因為,城市文化包容甚廣,既有精英文化,又有市民文化(世俗文化)。高等教育的理想化目標決定了它更關注精英文化范疇,而精英文化范疇則更多體現在文本的抽象世界中。所以,身邊實際存在的城市世俗文化極易被忽視。而這種忽視,不過是把完整的文化體系人為地割裂開來,這無異于只要花朵,丟掉有泥土的根莖――表面上美得純粹,實際上卻讓花兒命不久矣。所以,想要活躍高校人文教育,還應引入完整的城市世俗文化內容。
城市世俗文化融入高校人文教育的途徑可以多種多樣,其中最傳統的方式就是通過系統的課堂教育來實現。例如,近年廣西師范大學各院系(非文學院)紛紛開設公共選修課《大學語文》。多數院系選擇了黃偉林主編的教材《大學語文(大學版)》。該教材作為“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立項建設教材”,其既重視大學生基本寫作能力的培養,又強調高層次人才人文素養的養成,還引導大學生多方位多層次體驗中國文化,以及所生活的城市文化。例如,教材不但重視“行善者”(王爾德)的形而上思考,而且關注“孕育出中國文化的自然地理”(許倬云)和廣西上林的“三里風物”(徐霞客),更引導在桂林市就讀的大學生解讀袁枚的“游桂林諸山記”,使受教育者的文學理想境界在現實中活躍起來。為此,教育者在相應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在文學美的境界和現實世俗人生之間建立一條可行走的道路,讓教學內容變得實在起來,在感悟桂林市歷史文化的魅力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當然,除了課堂教育外,還可以通過家教、聯歡晚會、參觀、旅游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把城市文化引入高等人文教育體系中,使高等人文教育理想在現實社會文化語境中不斷煥發生機。
二、高校生命教育理念應在城市文化體系中建構
近些年來,高校越來越重視生命教育理念。所謂“生命教育是指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生與死的生命課題,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培養學生的關愛情懷,提高學生對生命及其存在價值的認識,懂得生命的意義在于創造,從而認識、尊重、珍惜和敬畏生命”。[2]而生與死概念的形成,其立足點就在于生理上的身體。因此,身體在當代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是不應該被忽視的。但遺憾的是,現實生活眾多壓力的逼迫使現代人逐漸成為可以任意拆卸、重新整合的無感性意義的“半機器人”,生命的尊嚴時常被淡化。這種思想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在高校人文教育中。
在當今的高校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受到量化的“指標”制約。為了在這個既定的“指標”體系中建構出一個更“完美”的自我,多數教育主體(指教師與學生)都盡可能地付出和努力,甚至包括身體健康,以致部分精英人才過于勞累,疾病叢生,甚至英年早逝??陀^地說,其罪并不在于這種激勵社會文化創新發展的管理體制本身,而在于人們對這個管理體制的理解。他們只是未能看得更遠,未能在更寬廣的文化體系中(至少在城市文化體系中)為人的身體健康適當留一塊綠地。
實際上,管理體制的本質意義在于促使我們明了創造是人生之生的根本,只有不斷努力和進步,才能避免再次遭遇落后挨打的慘劇,而且,這也是尊重和珍惜生命的最佳方式。但是,更多的人卻把手段當作了目標,以為在事業或金錢收入方面立足寶塔尖,就是人生的最終追求。殊不知,在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中,這不過是陷入了身體被毀滅的悲劇――假如不能適當把握工作、學習與健康的度。如此一來,既無法真正實現原計劃的所謂“人上人”目標,又在客觀上使國家失去了學有所成,本可為社會文化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的個體生命。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并不是所謂的“人才”鼠目寸光,未能審時度勢,而是因為他們在自我狹隘的圈子中定位自己的生命價值。所以,高校人文教育應有意識地減少這種可能性的存在,積極引進城市文化元素,使教育主體在與城市文化的互動中,拓寬文化視野的外延,對自我的生命價值形成正確認知。與校園文化圈相比,城市文化在更多維度、更多層次上體現社會文化的本質,故只要教育主體學會自覺地在城市文化中建構生命意識,并把所獲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達到“知行合一”,便可成為尊重生命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有人文素養的人。
三、高校區位變動帶來了新的挑戰和發展機遇
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階段,高校入學比例大為提高,教學模式相應改變。為了適應這種變化,許多高校都往城市的邊緣地帶遷移,建立新校區。對此,人們意識到,“受地理位置、周邊環境及多校區管理模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新校區建設過程中校園文化氛圍普遍淡薄,對人才培養及高校自身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如何正確認識新校區校園文化現狀,消解制約因素,傳承發揚老校區的文化傳統,推進新校區校園文化健康發展,已成為高校管理者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3]實際上,這種高校區位變動帶來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進入21世紀,社會文化思潮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多元化、全球化。表面上,這種當代文化思潮理念肯定了不同文化的價值觀,是最大限度尊重人類的生命;實際上,多種價值觀被肯定,同時也意味著主體價值意義的消解。為此,處于這種全球化思潮語境中的高校人文教育,面臨著一種十分尷尬的局面:在信息高速傳播、多元價值觀并存的時代,人們很容易感到無所適從而人心浮躁。因此,高校人文教育已經無法通過自上而下的教育實踐,真正對教育主體產生深刻影響。所以,消解文化語境的浮躁因素應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首要目標之一。
實際上,城市,尤其是承擔多種文化功能的城市,往往有極大的誘惑(例如網吧等),使得這些心性和定力尚未穩定的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中迷失自己,以至于悔之晚矣,錯過人生中自我發展的黃金時期。高校區位變動所造成的“孤島現象”,確實如前人研究的那樣,因為配套設備不健全,給教育主體的生活帶來諸多問題,如教師與學生的空間距離拉開了,學生的生活色彩變得單調了,與外界的聯系變得少了等。因此,區位變動確實給高校人文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是,從消解浮躁文化語境的角度而言,城市文化與高等教育區域拉開一定的時空距離,其實更有利于解決實際問題。首先,高校區位變動不但可以有效拓寬城市文化發展的范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而且可以給高校人文教育提供了更雅靜的教育環境,給教育主體提供重塑校園文化精神的良機。高校區位變動的實質目的并不是在城市文化和高校教育之間建立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恰恰相反,反而是在探索二者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共同繁榮,共同進步。這是因為,郊區顯城市文化的邊緣地帶,是城市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品位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墒牵@些邊緣地帶,如一些城鄉結合部,往往又是社會問題特別集中、復雜的地方,并且,這些地域的社會問題很難徹底根治。城鄉結合部的不少問題其實是因為這些區域集中了不同經濟水平,不同文化層次的人群,這種不同給人帶來極大的心理落差,在此情況下強迫各方人群相互理解是很難的――至少需要找到彼此能共同認可的文化發展領域。當高校人文教育介入這種境況后,原先邊緣文化不同元素間的強烈反差往往會得到改善。因為,在人文素養的教育理念中,人生價值的標準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經濟等物質因素。當城市郊區的文化品位得到相應的提升以后,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界限將逐漸變得模糊,彼此之間的文化聯系將更緊密。由此,高校人文教育其實可以通過積極應變給自身營造雅靜的文化環境,探索更美好的人文精神境界。
其次,高校“孤島現象”還可以鍛煉教育主體面臨困境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現代社會中,因為受西方個體主義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以個體為中心建構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的建構在促使個體積極社會化,適應社會文化語境變化方面,確有實際價值。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思潮的內在影響,以個體主義為基礎建構自我意識的現代人,在遇到單靠個體無法解決的社會問題時,才會養成徹底否定自我的習慣,從而造成許多人心理承受能力變弱的情況。這種輕易質疑身體本身的心理習慣,如同社會文化體內的惡性癌細胞,不但損害社會文化本身的形象建構,而且逐步把社會文化發展引向虛無的結局,進而毀滅一切。所以,提升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勢在必行的任務。要有效完成這種任務,必須不斷面對挫折和逐步解決實際問題,以此見證自我潛力的實際存在,從而建構正確的蘊涵了城市文化元素的自我意識,成就有強大內在力量的自我。具體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例如,師范大學教育原先在市區中心地帶,因為多種原因,實習工作往往無法在城市中條件較好的學校開展。當高校區位變動到郊區以后,郊區中小學教育中的許多實際問題就可以和師范大學教育直接聯系起來的,使相關問題成為師范生學習和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而且,因為距離相對較近,師范生還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嘗試在郊區中小學教學活動中提供幫助。與此同時,因為有機會親身參與身邊實際問題的研究,大學生可以建構實際意義的社會責任感和價值感。只要適當引導,就會對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起到實質性作用。
總之,從身體觀角度審視,城市文化不但是高校人文教育生命力的現實直接立足點,而且能促進高校生命教育理念的建構。甚至,當今高校區位變動的現實,也會因為城市文化的滲透和影響,獲得新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劉欣.論高校文化與城市文化建設的內在關系[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