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入學教程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計算機入學教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計算機入學教程

篇1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探索;實踐;計算思維

計算機科學已經成為支撐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科技創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礎科學,計算機科學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力和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標志。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快速更新,計算機教育的重要性被提到空前高度,迎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分別在2006年、2009年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和《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兩個指導性文件,明確了計算機基礎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更是從國家層面將這門課程定位為基礎性課程,把計算機基礎教學放在與外語教學、數學教學、物理教學同等重要的地位。計算機基礎課程在高校教學中的地位得到進一步肯定,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朝著縱深方向發展。

1.當前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的形勢

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值得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很多,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形勢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計算機技術更新較快,涉及范圍較廣,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海量存儲、大數據、社會計算、普適計算、協同計算、多媒體技術等新技術的出現對計算機課程的沖擊不小。

②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對高職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大部分大學新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但由于我國地域和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仍然有少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的認識較匱乏,大學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差異明顯、綜合應用能力不強、信息素養不夠。

③各種類別的計算機證書考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內容和水平。

④大多高職院校選用的計算機基礎教材陳舊,教學資源和網絡教學平臺匱乏,各專業對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計算機課程的設置不能滿足各學科需求,教學內容與專業特點結合不緊密。

⑤教學方法和手段沒有充分發揮出應有效果。

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迫在眉睫,需要提出新的舉措并全面提高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水平。

2.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之路

2.1引入計算思維

首屆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課程研討會于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學舉辦,會上作出的《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聯合聲明》旗幟鮮明地把“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曾任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主任,現任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計算與信息科學工程部助理部長的周以真教授認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去求解問題、設計系統和理解人類的行為,包括涵蓋計算機科學之廣度的一系列思維活動,本質是抽象和自動化,就像所有人都具備是非判斷、文字讀寫和進行算數運算的能力一樣,計算思維也是一種本質的、所有人都必須具有的思維能力。周以真教授還認為用操作的方法來教學生是一種最糟糕的計算機教育,因此教師在講授計算機課程時,應該將課程與學生的專業有機結合、緊密聯系,將課程和專業體現出的具有普適性的思想方法,以合適的案例傳授給學生,促進學生的計算思維、應用技能的養成,達到特定的教學效果,進而突顯以計算思維為指導思想的教學模式。

計算思維包括7個方面的內涵,包括重新闡釋,遞歸思維、并行處理等,抽象和分解的方法,陳述一個問題或建模,系統恢復,利用啟發式推理尋求解答,海量數據計算。這7個方面內涵的典型知識點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的表現形式如表1所示。

2.2明確課程定位

《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包括4個方面的能力培養目標:對計算機的認知能力;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網絡的學習能力;依托信息技術的共處能力。由此,我們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的認識已不再是“狹義工具論”了,意即不再認為計算機基礎教學就是教學生怎么將計算機作為工具使用,而是要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

計算機基礎不僅是高職院校各專業的一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礎課,而且是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課程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養、應用計算機和用計算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能力,在于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對復雜事物進行抽樣和分解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將復雜問題歸納推導至他們熟悉的簡單問題上。

2.3完善教學內容

在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該注重及時性。教學大綱決定教學內容,如部分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往往以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NCRE)一級MS Office考試大綱為主,教學內容完全圍繞NCRE考綱展開,對NCRE有著較強的依賴性。NCRE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課程教學的規范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評價學校計算機教育成果的標準之一,成為了教學的指揮棒。然而,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更新發展,NCRE考試大綱并沒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因此變得死板僵化且與實際需求的差距拉大,導致計算機基礎教學應試教育模式的產生。

目前,市面主流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 7,辦公軟件是Office 2010,但目前NCRE的考試大綱仍然為Windows XP和Office 2003為主,教學內容無法滿足軟件更新的需要,時效性明顯不足,因此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內容應該打破NCRE大綱的限制,引入一些國際通行的綜合能力認證考試內容,如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IC3標準根據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市場的變化定期更新,以保證一直持續有效。它涵蓋現代信息化環境中各行業工作人員所必須具備的由271項單項能力組成的計算機核心應用能力,其教學內容由計算機基本原理(包括計算機硬件、計算機軟件、操作系統)、常用軟件關鍵技能(常用程序、文字處理、電子表格、演示文稿)、網絡應用與安全(網絡與因特網、電子郵件、使用因特網、計算機和因特網對社會的影響)等3個部分共12個領域組成。

此外,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層次差異,將多媒體技術和數據庫應用等納入課程內容,以確保課程內容的完整性,從而帶領學生一起感受精彩的Word、精明的Excel、快樂的PowerPoint、神奇的Outlook等。

2.4革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師要依據以行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重點倡導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的學習理念,強調探究性學習、互動學習、寫作學習等多種學習策略,充分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采用任務教學法、小組協作學習法、探究式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①任務驅動法。以項目為載體設計學習情景,將項目分解為不同的任務。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工作任務驅動加強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②小組協作學習法。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讓每組推選一名基礎較好的學生為組長,以充分調動基礎較好學生的積極性,讓其主動帶動其他同學達到共同提高的效果,使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并實現講練結合。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活躍課堂氣氛。

③探究式教學法。構建第二課堂學習平臺,提高學生自我學習和管理能力,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從旁指導,協助學生分析任務完成的步驟和技術要點,做到課前引導學生自學探索、課后協助學生鞏固拓展,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踐完成任務并從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提高技能。

2.5實施分級教學

伴隨著基礎教育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普遍開設和計算機基礎教育的逐漸普及,大部分中學將信息技術課程納入會考范圍。一部分高職新生在入校之前對計算機已經比較熟悉或是已經取得相應級別的計算機證書,但是,由于我國中西部和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也有一部分學生對計算機應用不熟悉。這導致新生入學后在信息素養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新生中實施分級教學很有必要。

前幾年,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實行分學期教學,根據新生入學后的專業類別進行分學期授課,分級教學模式如表2所示。

總的來說,第1學期開設課程的是機電工程系、海運工程系、民航運輸系,第2學期開設課程的是空中乘務系、旅游與酒店管理系、外國語系。由于2個學期的教學周不一致,授課學時也存在細微差異,教學內容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主,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辦公軟件、網絡基礎知識。第1學期開課的系部,在基礎知識部分偏重進制轉換和編碼,在操作部分注重Office高級操作;第2學期開課的系部則在Office部分偏重常規操作與部分高級操作。雖然分學期授課的學時數和教學內容略有差別,但教學效果大體相似。

考慮學生計算機水平差距較大這一實際情況,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在上述分學期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完善,在新生入學后即開展摸底測驗。根據考試成績,以“1+X”的課程設置方案為原則將學生以系為單位分為A、B兩級,在總授課學時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專業的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區分,分級教學模式如表3所示。

A級除了完成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既定教學任務外,還根據專業特點增加相應模塊的教學;B級則只完成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分級教學充分體現“學生分級、內容分層”的全新教學管理模式。

2.6注重立體化教材建設

當前,市面上的計算機基礎教材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但真正的好教材、優質教材并不多見。究其原因,我們認為大部分學校都有相當規模的學生,只要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單位組織教師編制教材并達到一定的用量就可交出版社印制并投入使用,這也為青年教師積攢科研工作量提供了便利。然而,大多教材都是相互借鑒或拼湊,教學內容和編寫格式相似,仍以沿用灌輸式教材的套路為主,求多求全。另外,網絡教學平臺、實驗實訓指導書、電子素材等配套資源匱乏,并沒有突顯高職院校教材“以任務驅動為主線,以夠用為度”的原則和“深入淺出、簡單易學、學以致用”的宗旨,更沒有體現專業特色。

針對高職計算機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教學資源重復建設、深度不夠、共享不力、不夠系統,教學投入大、不能有效地滿足教育信息化改革新需要等突出的教學問題,本著提升教學效果、課堂效率、課程效益的“三效”教學目標,教材建設應主要包括主教材、實訓教程、課程資源包和網絡教學平臺等多種形式的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

①既要切合各地域、本校各專業計算機教學實際,又能夠反映近年計算機課程建設基于計算機網絡條件下教學與改革的最新成果,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創新性和適用性。

②要體現創新教育教學理念,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文化素養。

③要在開放教學基本理論的指導下,深入研究課程結構體系,系統規劃課程教學內容,本著“理論與實踐并重、教學與自學并用”的基本原則,組織高質量的教材和實訓教程開發;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教學管理進行有機整合,靈活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性地開發一系列E-Learning教學系統和開放式、自主性、網絡化的教學平臺,從而促進立體化教學資源建設的全面實施。

④由省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統籌協調,安排同等類別高職院校的骨干教師以“提出實踐目的一分析實踐任務一闡述基礎知識―解決實踐任務”為主線編寫特色鮮明、資源豐富、實踐性強的立體化教材。

2.7評價課程教學效果

評價課程效果,主要包括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和教師教學效果評價。

學生的學習效果是一個動態連續的過程,評價不能只停留在總評成績分數上,而要通過多種途徑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以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總結性評價為基準的多元評價體系構建顯得尤為重要。形成性評價要主客觀結合,可以包括學生出勤、學生作業、學生課堂表現等方面;診斷性評價應注重學習過程,如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提出的存在的問題等;總結性評價包括學生參加考試和競賽的成績。最后,這3種評價按照一定比例系數組合,再組成對學生的最終評價,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應突出3個方面,以便全面了解教師的教學效果。

①強化教學督導聽課制度。聘任由系部主管教學工作的領導、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和返聘教授等教學和管理經驗豐富的人員組成的教學督導組,使其在教務部門的統一安排下,對課程的教學質量進行全面監督、檢查、評估和指導。

②堅持同行聽課制度。在教研室的統籌安排下,以組織教學觀摩課或集中聽課等方式了解教師的授課質量和進度,使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提高教師授課效果。

③完善學生評教制度。由教務部門統一組織學生在網上評教,評教觀察點集中在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語言組織表達、課堂管理、教學效果等,并在此基礎上增加教師對學生的鼓勵與幫助、師生關系、學生學習積極性等方面的因素。

篇2

【關鍵詞】教學導入 高校計算機課程 教學設計

一、引言

教學導入是教師在進入新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開始時的導言,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一種行為方式。教學導入是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和手段,它是課堂教學的必需環節。導入技能是一項基本的教學技能,也是一項特殊的語言技能。一個好的導入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常言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高超、新穎、別致的導入必然會為課堂教學的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教學也就容易進入最佳境界。隨著教育教改的推進,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需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優化教學設計,才能提高教學效果。課堂導入也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的重視。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學導入的成功經驗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一過程中存在很多缺點,需要不斷地探索和改正。

二、高校計算機教學導入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注重操作練習,教學設計時將重心放在任務設計上,而忽視了教學導入。

(一)無導入設計

無導入設計是指由于教師忽略了教學導入的引導激發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選擇省去這一環節,以節省更多的時間用于講重點、做練習。有的教師認為,一堂課的關鍵任務就是把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目標完成了,把相應的教學內容講明白,而對于短短幾分鐘的導入設計,則認為可有可無。

(二)導入設計枯燥乏味

部分教師在講課時,常常平鋪直敘,照本宣科,不重視導語設計,學生聽起來索然無味,自然打不起精神,提不起興趣。一方面,在導入設計的過程中只注重教學內容的講解,沒有在導入上花心思,只是開課前的幾句簡單的鋪墊語言引出教學內容,然后滔滔不絕地講正課,這樣必然會影響教學效果;另一種情況,導入設計方式單一化,習慣使用單一的講解進行新課的導入,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倦怠感,抵觸學習,從而不能達到想要的教學效果。

(三)導入設計喧賓奪主

“導入”,顧名思義是一種方法,是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方法。因此這部分設計內容過多就會造成喧賓奪主。一節課只注重華麗的導入,反而失去了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本末倒置。古詩說得好“濃妝淡抹總相宜”,導入的內容不在多少,而在于精練,恰到好處,達到點睛的作用即可。導入過美,學生容易只關注導入開場,忽略了正課的重點內容。如果導入語言過長,洋洋灑灑,長篇大論,就會使整節課的內容失衡。

三、教學導入設計原則

導入應具有針對性,需明確學習目的。課堂教學導入 , 一定要根據既定的教學目標來精心設計導入語, 與教學目標無關的不要硬加上去, 不要使導入語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 教學伊始的導入語,一定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必要而有機的部分。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進行導入設計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與知識結構。只有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導入,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導入要掌握好r間,導入設計要簡短精練,不能冗長拖沓。教學導入語要簡潔明了,不超過5分鐘就要進入教學主題。

導入應具有啟發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前奏,猶如一場戲劇的序幕,有扣人心弦的作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學導入設計旨在強化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讓他們有積極主動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

導入的方式應靈活多樣。教學導入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取不同的導入方法,不能一種方法用到底,否則會使學生出現審美疲勞,無法產生學習興趣。同時,不同類型的課要選擇不同的導入方法。新授課、過渡課、練習課、復習課等不同類型的課由于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的不同,所需要的導入也會有所區別。

四、高校計算機教學中教室導入設計

(一)直接導入

直接導入,指上課時開門見山地提出學習的目的和要求,教師簡明地講述教學的內容與教學程序,直接點題進入新課的教學。這是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導入方法,常用于理工科中,或是講授理論概念的課程中。

(二)問題導入

問題導入法也是最常見的導入方法。它是指教師圍繞教學主題,通過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起學生回憶、聯想、思考,從而刺激學生產生對未知知識的探究欲望,是引導學生學習新的教學內容的一種方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有經驗的教師,常在章節教學之始,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形式多樣、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回憶、聯想,提出問題,誘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

(三)復習導入

復習導入是以復習已經學過或學生日常生活中已經了解的知識為基礎,將其發展、深化,引導出新的教學內容,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這種方法利用知識之間的聯系導入新課,淡化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使學生迅速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能有效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難度。這不但鞏固了已學的知識,還突出了知識的內部聯系,方便學生自主構建基于理解基礎上的內化的知識體系。

(四)比較導入

比較導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同一教學時間內向學生呈現兩種材料,或引導學生觀察兩種事物,,從而引入新知識的學習,促進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校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較強,因而比較導入法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幫學生梳理相關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引導學生篩選出有價值知識的重難點。例如,在講授Excel工作表的基本操作與格式化時,筆者則將word的界面與excel的界面放在同一屏幕中,讓學生對比菜單欄的異同,對比進行字符格式(字體、字形、字號、顏色等)設置時彈出的對話框窗口的異同。由于以前的word學習與練習,學生對此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為后續的學習做好鋪墊。

(五)實例導入

實例導入法是指教師圍繞著一定的教學目的,把從生活中采集到的真實事例加以典型化處理,并指導學生提前閱讀,組織學生開展研究與學習。一般采用學生生活中熟悉或關心的事例來導入新課,能使學生產生親切感,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也可介紹新穎的事例,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例如,筆者在講授Excel函數時,通過某班期末成績統計的實例來導入引出要講授的函數,用總分引出sum()函數,用平均分引出average()函數,用最高分引出max()函數等。

(六)情境導入

情境導入法就是利用語言、設備、環境、活動、音樂、繪畫等各種手段,制造一種符合教學需要的情境,以激發學生興趣,誘發思維,使學生處于積極學習狀態的技法。蘇霍姆林斯基說:“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們越少感到教育的意圖,它的教學效果就越大。我們把這條規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情境導入法如運用得當,則會使學生身臨其境,感覺不到是在上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獲得知識。情境設計時要注意能否準確恰當地設置問題情境,能否正確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

(七)作品導入

作品導入是以已有作品的學習、創作等為內容展開教學活動。教師上課時首先將本節課所要實現的目標告訴給學生,以引起他們的注意。教師在演示過程中,⒆髕返鬧嗇訓闃識有效地提示給學生,再設計一些問題讓他們思考討論,加深記憶。例如在筆者講授PowerPoint的外觀設計與動畫設置時,課堂導入用的是第三屆銳普PPT大賽一等獎作品《驚變》。PPT作品放映時,學生被它獨特的創意、精美的畫面和比FLASH更強悍的動畫效果所吸引,放映完后學生們都意猶未盡,于是筆者順勢剖析作品,列明本次課要學習的內容:幻燈片模板設計、幻燈片主題顏色與背景設置、幻燈片的切換效果、幻燈片的動畫效果等。出于對優秀作品的崇拜與向往,學生馬上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產生躍躍欲試的沖動。

【參考文獻】

[1]郭芬云.課的導入與結束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陳柏華.教師教學行為探微[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1) .

篇3

關鍵詞:嵌入式教學;實踐;自主互助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2-0136-02

一、存在的問題

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對嵌入式行業人才的持續需求,各個高等院校紛紛開設了嵌入式相關課程,然而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教學關鍵因素中均存在若干問題。現將本人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嵌入式方法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1.市場人才要求和高校畢業生素質之間的差異。目前,智能化計算機領域就業市場對嵌入式從業人員的需求持續高漲,然而從高校畢業的嵌入式專業或方法的大學生中卻難以真正達到嵌入式從業人員標準,甚至多數畢業生并不具備從事嵌入式開發工作的能力,即便企業錄用的專業畢業生,也通常需要對其進行一段相當長時間的再培訓。市場人才要求和高等畢業生素質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2.重理論講述而輕實踐環節訓練。據了解,我國大多數院校的嵌入式系統本科教育仍采用以理論為主,實驗為輔的教學模式。多數學校的理論課時與實驗課時的比例為3∶1或2∶1,能達到1∶1的情況很少;一般以實驗室提供的嵌入式系統實驗箱配套實驗為基礎,教師在實驗中往往選用的是基礎側重驗證性實驗,選用的復雜和高級實驗較少。

我校是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開設嵌入式方向,其作為專業方向課開設在大學三年級,前修課程為《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數字邏輯》等課程。眾所周知,嵌入式方向所涉及的實驗都是以系統層面為基礎,每個實驗均需要投入較多時間來完成,因此實驗學時需求較大,而從整體課程體系來看,確實存在理論部分內容占用較多學時的問題,目前,我校在課程設置中理論學時較小,加大了實驗學時的比重,然而實驗學時如何有效使用以及如何對實踐環節進行外延,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嚴峻的問題。

3.缺乏與企業和公司的合作。除了必要的相關課程實驗項目,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些實驗項目與公司企業的需求有一定差異,其一,實驗項目內容和市場整個行業發展之間的不協調,使得嵌入式課程的實踐教學跟市場有所脫節;其二,嵌入式方向課程綜合性的特征使得實驗項目的實施必須得到必要的資金支持。否則在校學生接觸市場的機會減少,使得嵌入式課程的實踐教學缺乏必要的直觀性,制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地方院校可以發揮其辦學特點,和當地相關產業緊密聯系,通過校企合作,由教師審核指導,學生動手,開展校企合作項目,這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嵌入式課程體系教學設置

1.嵌入式課程特點。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嵌入式方向的學生側重從事嵌入式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開發。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嵌入式系統開發和一般的PC機開發具有明顯的差異。首先,嵌入式系統的開發往往需要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定制,而不是通用操作,開發人員必須具備完善的知識體系;其次,嵌入式系統開發的工程性,嵌入式系統開發往往都是一個體積非常小的部件,CPU通常不采用Intelx86系列,開發工具也是專用的開發板。學生如果不通過實際動手開發一個系統模塊,就很難了解嵌入式開發的基本過程,因此,實際動手能力是嵌入式課程最顯著的特點。

2.我校嵌入式課程體系設置。嵌入式課程的特點使得學生必須有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因此,嵌入式課程體系的設置尤為重要,表1是我校嵌入式課程內容及時間設置情況。

表1顯示,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嵌入式方向專業課程從第二學年第4學期開始,從系統開發基本概念以及開發平臺出發,依次對嵌入式操作系統Linux、嵌入式程序設計基礎以及Java程序設計基礎進行深入講解,最后對嵌入式接口技術以及高級編程展開講解,第四學年兩個學期分別對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進行持續性的工程化實踐教學。

三、教學改革措施與創新實踐

1.注重培養創新能力。嵌入式系統的開發依托產品和市場,而設計的創新性決定了系統的價值,因此,如何通過課程加強學生創新素質培養是我們面臨的難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措施如下:理論學時僅概要講解基本原理和方法,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查閱各種文獻資料進一步學習,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有選擇地對某些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環境搭建以及技術要點則通過實驗學時完成;將學生兩人一組,要求每組必須選取至少一個實驗模塊,小組內進行任務分工,對實驗模塊所涉及的知識點以及代碼編寫,甚至存在的問題等,在實驗學時容許的范圍內進行全班范圍內講解,任務在學期初就進行認領,提前布置給學生,使學生有充分時間準備,將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轉變為主動探索思考,鼓勵學生對實例所采用的技術和方案進行不同角度的評價,深入研究實際系統,任課教師也對分組學生的任務完成給予一定的評價和考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利用實驗學時6學時的綜合開放實驗,任課教師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提出自己的設計思想,并且注重設計的原創性。

2.以生命期為線,規劃教學體系。完整的知識結構離不開完善的嵌入式系統開發生命期的教學體系,因此嵌入式教學體系按照從下往上,從硬件到軟件,從平臺到應用的“三步走”思路,將嵌入式系統開發的生命周期和課程設置進行對應:①嵌入式開發環境的建立,對應課程《嵌入式軟件開發導論》、《嵌入式接口技術》,著重開發平臺的了解和認識,交叉編譯、仿真開發環境的搭建和使用方法的掌握,這不但是嵌入式系統開發的基礎,也是實際工程項目的開始。②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統的軟件開發,對應課程《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程序設計基礎》,包括應用開發和核心編寫代碼,是實際工程項目中的應用程序設計的基礎。③嵌入式綜合應用的開發,對應課程《嵌入式高級編程》、《Java程序設計》,包括農業移動多媒體、農業生產嵌入式圖形應用、智能農業等復雜的復合型應用的開發,直接面向實際工程項目。

這完整的嵌入式課程實驗體系,不僅使得教師可以在各個層面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并且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嵌入式系統的全貌,對嵌入式系統有更加深入的認識。

3.強化實踐教學。教學內容以及硬件平臺是影響實踐教學的重要因素,也是強化實踐教學的兩個關鍵方面。我校教學平臺是購買市面上現成的通用型實驗開發箱,按照廠家提供的內容來授課,實驗課程初期,學生的實踐環節受限于教學內容和實驗設備,大多只能做些驗證性實驗,直接影響學生面對實際系統時的實際操作創新能力與后續開發實際動手能力,隨著課程體系的不斷完善,我校和廠家建立了一定的技術合作關系,在通用型的開發平臺的基礎上,自行改進設計成為適合本校學生使用的開發板,在實踐教學中,通用型和改進型開發板結合使用,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廠家進行技術合作關系,我們收獲頗多。對實驗指導書的實驗要求進行一定的調整;減少驗證性實驗數量,增加了創新性實驗部分;基于現有的實驗教學平臺擴展一定的外部功能模塊。一系列的改進措施,不但貼近了我們的教學目標,而且更好地與實際應用接軌。

4.運用學生自主互助學習形式。運用多種形式的自主互助學習形式對提高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有極大的促進。①采取項目為載體,小組活動的形式。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將每個實驗內容作為一個小項目,采取分組分工運行的方式,根據題目的具體分工進行分崗位操作,團隊成員每人完成一部分工作,教師提出項目設計要求,由項目組成員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完成從嵌入式系統開發平臺建立到驅動程序和應用程序的項目開發。②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項目。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課題,將任務進行模塊化劃分,鼓勵對嵌入式系統開發有興趣,能堅持吃苦的學生以團隊為單位,自主選擇對應的項目模塊進行深入學習,整個過程中,學生以團隊為單位,按照項目開發流程實施項目任務,留出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教師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方向性指導和技術支持。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專業競賽或科研項目,如國家級、省級的嵌入式電子設計大賽,大學生創新性科技項目,學生科學研究項目等,通過競賽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訓練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實踐證明,我校參加過專業競賽或科研項目的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

嵌入式系統課程具有應用性極強的特點,其教學改革也將是復雜而艱巨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但力求建立完整、合理的課程設置體系結構,而且還要注重強化實踐教學活動,這樣才能培養出理論基礎扎實、工程設計經驗豐富的嵌入式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陸冰,裴東.嵌入式系統教學模式探討[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07,(9):44-45,78.

[2]馬忠梅.嵌入式系統教學模式探討[J].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應用,2008,(11):5-8.

篇4

 

關鍵詞:計算機基礎課程 中職 教學 現狀 提高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計算機已成為當今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應用工具,正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對培養學生從事任何一門專業所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和思維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保證中職學生的素質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加快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步伐,提高計算機基礎課的教學質量,以更好地適應新的形勢。

1目前我國中職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現狀

1.1中職學生的特點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變革,中職教育變成了一種以培養行業需求的中等實用型人才為主的教育。這種教育方向決定了中職學校對生源挑選的寬松性,也決定了中職生普遍存在著學習基礎差、厭學情緒重、自我約束力弱,心理易損等現象,這直接影響到了學生后期的學習和發展。他們計算機應用水平大多較低,很多學生根本不了解系統學習計算機課程的重要性,當接觸到系統的計算機課程學習時有很強的抵觸情緒,缺乏興趣。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大部分學生也存在積極的一面:他們選擇中職學校都想以中職學校為新的起點,重新開始,學習技能,成材立業,所以這更加要求中職學校的教師要摒舊納新,轉變教學觀念針對于中職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1.2目前中職學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2.1教材內容相對滯后,不能適應形勢發展

    計算機應用行業是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的行業,而我國的計算機教材內容更新速度卻普遍過于緩慢,導致計算機的許多新技術、新知識不能及時出現在教材上。教學內容的陳舊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體現不出職業教育的先進性,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

1.2.2教學手段單一,不能有效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

    有些學校沒有足夠的計算機和多媒體設備,因此在上課時教師只能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方法,無法生動形象地講授操作過程。不僅達不到形象的教學效果,而且容易使學生養成不積極思考,缺乏創新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的壞習慣。

    還有些教師為了駕馭課堂,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整堂課都采用課件演示教學。雖然加大了課堂信息量,更直觀形象,但是由于缺少師生間互動,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的積極性仍然沒有得到充分調動。

1.2.3不善于使用新教法,教學環節呆板,缺乏創意

    不少教師缺乏對當前中職生的個體及群體情況進行深人研究,對課堂教學沒有精心設計與準備,依舊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及方法,教學環節單一枯燥,缺乏創意,學生在過于呆板的教學過程中極易產生疲倦感,導致厭學情緒不斷出現。

1.2.4過于追求知識的系統性,課堂教學理論與實際生活脫節

計算機基礎課教學時間少,知識點多。受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很多教師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時仍然習慣于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知識點面面俱到,但是忽略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如果知識點過于抽象模糊、與生活銜接不密切,而教師又不采用新教法組織教學的話,會極大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

1.2.5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的安排不當;實踐課不能有效管理

    計算機基礎是一門實踐操作性很強的課程,有的學校由于客觀因素影響,安排的實踐教學課時較少,有的甚至無法達到每周上機兩課時,由于學生練習的時間少、動手能力不強,因此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一些教師在學生實踐時缺乏評價辦法和標準,導致學生練習完成后,沒有得到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滿足感。久而久之,學生會日漸松散,失去學習的興趣。

2提高中職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水平的幾點意見

篇5

1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效的課堂是指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綜觀中職的計算機課堂,其效率大多是偏低的,有的甚至是無效課堂,原因有二:一是中職學生大多數是落榜生,他們的知識基礎較差,興趣愛好錯位,學習能力相對較弱,計算機課在他們眼里就是網絡,就是游戲,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教學活動被動應付,課堂交流不暢,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就差。二是傳統的教學中是采用以教師為中心,一言堂、滿堂灌地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傳統,中職學生的生源素質和學習現狀使教師自身價值難以體現,低效,曲高和寡的課堂使教師產生了職業倦怠,長此以往,課堂教學活動越來越僵化,課堂效率越來越低。基于此,我認為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的有效性勢在必行。

2提高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效的一些策略

要提高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課程觀,以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本文以為,應從三方面著手解決計算機基礎教學問題。

1、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教育的參與者和承擔者,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師要盡力去創設并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寬松的教學環境,盡可能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參與積極有效、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2、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跟上時代變化的節奏。

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首先得儲備一桶水,由內而外去感染和影響學生,以個人魅力和生動有趣的教學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一改以往那種板著臉、手拿教尺、以為這樣學生才會懼怕你的刻板形象,一位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內在素養和外在風范。另外,教師要善于學習。作為中職院校教師,唯有不斷學習,方能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師應該從自身下功夫、找方法,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面對日趨復雜的教育對象,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汲取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做到終身學習,活學活用。

3、適當應用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實效。

篇6

關鍵詞:專業模塊;情境教學;計算機基礎教學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應用能力是對21世紀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計算機基礎教育成為大學里的公共教育,經過了近30年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培養大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的教學方法[1]。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各行業與計算機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對計算機的依賴性也不斷增強,如何讓計算機基礎這門工具課更好的服務于各專業,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成為新一輪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的關注點。經過多年的教學積累,筆者引入了基于“專業模塊”的計算機基礎內容分類方法,對不同專業背景的計算機基礎情境教學模式進行了探索。

1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

1) 新生計算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差異加大。

雖然教育部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中提出了中小學計算機知識普及的基本目標,但由于生源和地區的差異,使得大學新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2],部分學生熟練掌握了計算機的應用操作,大部分學生接觸過計算機,但局限于網絡應用,如聊天軟件的使用、收發郵件等,還有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生從來沒接觸過計算機。這種情況下,教師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起點來組織教學,如果沿用傳統的教學內容,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

2) 分類分層的教學不夠深入。

在很多院校中,不同學院不同專業對計算機基礎課程往往采用相同的要求、大綱、教材、考核方式等,這使得我們的教學缺乏針對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不同專業對計算機類課程的發展需求,從而限制了許多學生繼續學習的能力[3]。在當今社會,需要大量既熟悉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很多大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已經不是單一的本專業的活動,這就對不同專業的計算機教學提出了要求。因此,進行分類分層次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也勢在必行。

3) 教學模式陳舊,理論與實踐脫節。

計算機基礎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基礎課程,絕大多數院校也意識到實踐操作的重要性,安排了大量的上機操作課時,也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上機練習,但在授課的過程中還是采用了“先老師講授演示、后學生自我練習”的簡單模式,沒有把實踐融入到實際的工作情境中,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實踐的目的性。

2 “專業模塊”的分類方法

在傳統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中,主要包括計算機文化知識、操作系統、圖文處理、數據處理、網絡基礎等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以計算機等級考試內容為重點,學生的操作練習也以等級考試題目為主,忽略了不同專業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具體要求,沒有發揮計算機的工具作用。經過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在對畢業生進行技能調查的基礎上,筆者以專業需求為背景,對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進行分類探索,引入“專業模塊”分類方法,以增強計算機基礎的工具作用,更好的服務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崗位技能要求。

把計算機基礎內容分為“基礎模塊”和“專業模塊”兩大類,與傳統的教學內容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 增強了計算機基礎的實用性。計算機基礎作為一門工具課程,其教學目的就是要讓學生靈活的操作計算機,完成日常事務的處理,“專業模塊”內容的引入,帶給了學生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以實際的工作任務為出發點,教師圍繞任務的解決過程來組織教學,讓學生體會到計算機基礎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如經管類專業,他們對計算機基礎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熟悉日常辦公軟件、數據報表生成等方面,因此,這方面的教學內容會讓他們領悟到計算機基礎在工作中的重要性。

2) 加強了計算機基礎與專業課之間的聯系。專業課是大學課程中的重點,其他課程圍繞專業課,拓展學生的全面素質。而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中的“專業模塊”正是計算機基礎與專業課的橋梁,加強了課程間的聯系,輔助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如機電類專業,通過PPT產品推廣等實際教學任務的完成,學生不僅掌握了PPT軟件的使用,而且熟悉了機電產品的各種參數。

3)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教學內容雖然可以采用講練結合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因所有的學生都學習相同的教學內容而缺乏針對性,因此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可能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而“專業模塊”與“基礎模塊”相結合的教學內容既考慮了學生的共性,又能區分個性,會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以筆者所在的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本校主要有機電類專業群、藝術類專業群、信息類專業群和經管類專業群。根據各專業群對計算機技能的不同要求,把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各有側重點,如表1所示。

3以機電專業為例,設計情境教學模式

3.1課程定位

本課程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以機電類專業知識為背景,以企業管理工作中對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實際要求為導向,模擬企業員工的工作過程,使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的使用,圖文、數據處理,PPT產品演示及企業網站建設等內容。

3.2設計思路

1) 情境教學設計背景。

根據對企業的實際需求調研及計算機基礎教學大綱內容,機電專業對計算機基礎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使用辦公軟件管理企業技術資料和臺帳,設計正確、通用的操作流程及對企業的產品、形象進行包裝推廣。

根據這一技能要求,我們對計算機基礎內容進行分類,確定“基礎模塊”和“專業模塊”的教學內容,并在各個模塊中建立學習情境,把對應的知識點歸類到相應的學習情境中。

2) 情境教學設計中的關鍵問題。

傳統的教學過程是按教學內容由易到難進行授課,本文提出的教學情境中要綜合考慮兩條主線:教學內容和企業技能需求。在設計教學情境的時候,既不能遺漏相關知識點,又要把它們有機的組合起來滿足企業中實際的技能需求。這是情境教學設計中最關鍵的問題。

3) 情境教學設計過程。

在明確情境教學設計背景及關鍵問題后,以“職業能力本位、工作過程導向、典型案例應用”為基本原則,按職業崗位需求選擇教學內容,按工作過程循序漸進編排教學順序。改變機械傳授理論知識、盲目上機實訓的教學模式,模擬真實的工作情境,突出課程的實踐性、職業性、真實性。在機電專業的計算機基礎教學中,在基礎模塊與專業模塊的框架下,我們共設計了六個情境,涵蓋了該行業對計算機技能的基本要求,同時也包含了課程大綱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實現了兩條主線的無縫融合。情境設計如表2所示。

3.3教學實施

在情境教學中,改變了原來的老師講解、學生操作的簡單教學方式,采用以“真實情境下任務驅動”為主基調,每個情境通過“任務布置、分析討論、任務理解、計劃實施、考核評價”的五步教學法來進行,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把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緊密的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在實際項目中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每個情境的教學形式可以分為:課內教學、課內實踐、課外實踐三個部分,以8~10個學時為宜,課內教學主要完成任務的布置與提示、知識點的講解與演示等內容;課內實踐主要完成分析討論、任務的理解與實施(包括個人實踐與小組實踐)、教師點評考核等內容;課外實踐主要完成信息搜集、任務拓展等內容。

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1)改變教學觀念,“以生為本”。教學觀念的改變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形成教師與學生信息互動,啟發學生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解決問題,不應簡單地告之問題在哪,應如何解決,而應該根據問題所在,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所在及解決方法。2)采用“層進式”教學,嚴卡任務考核關。根據情境設計,有層次的組織實驗教學,學生在進行一個新的任務時,必須通過上一個任務的考核,方可進行下一個層次的任務。指導老師在進行任務考核時,要做到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相結合,兼顧工作任務的實施過程和完成結果,考核時可采用學生答辯,集體打分的方式。3)加強職業能力培養,激發學習興趣。教學過程中強化基于工作環境的案例教學和任務教學,注重以任務引領型項目誘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切實感到計算機在現實工作中的重要性。注重“教”與“學”的互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

3.4教學體會

通過在個別專業中的教學實踐,學生普遍反映課程的教學非常有條理,學習完一個情境后都有階段性的收獲,通過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的學習,不僅明確了企業對計算機技能的要求,而且對企業環境也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同時,在學習過程中,由于每個情境中的角色都不一樣,有時是企業的辦公文員,有時是企業的產品推廣人員,學生感覺教學過程比較生動,很能激發學習興趣。

與此同時,情境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熟練掌握計算機基礎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而且應具有任務設計、組織引導等能力,能夠設計出合理的任務,同時為學生創造真實的工作情境,因此,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將是今后計算機基礎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關鍵。計算機基礎教學教材內容與經典理論教材不同,它緊隨計算機技術發展水平,因此教材內容總存在滯后的一面,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觀念上創新、內容上及時完善。而不能按照教材內容完全照搬。

4結語

計算機應用技能是一項基本技能,在各行各業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計算機基礎是一門看似簡單但又難學的課程,掌握的熟練與否,直接決定著將來的職業發展,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也一直在進行,相信在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計算機技術,充分發揮工具作用。

參考文獻:

[1] 鄒北驥. 理工類計算機基礎教育應面向工程計算能力培養[J]. 計算機教育,2009(8):109-111.

[2] 王春紅,張瑜. 計算機基礎課程分級教學改革與實踐[J]. 職教論壇,2009(5):36-38.

[3] 王超. 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小探[J]. 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11):9015-9016.

Situated Teaching of Fundamental-computing Course by Importing Special Module

GU Weiji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angzhou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篇7

關鍵詞:案例教學;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2007)04-0036-03

1問題的提出

“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教學計劃中的一門很重要的公共基礎課,之所以稱為“文化”,是因為它具有廣泛性、傳遞性和極為深刻的教育性。隨著計算機教育的普及,可以斷言,再過幾年,該課程必然下放到高中學習階段。根據大綱要求,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較為扎實的計算機操作技術。為達到此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注重上機實踐操作這一教學環節。而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材為藍本,教師一項一項地講解計算機操作的各項操作步驟,然后學生上機遵循教師的操作步驟學習操作技能。這種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在上機時總認為教師所傳授的操作步驟過多,且每個步驟聽起來比較簡單而不屑一試,但真正讓學生獨立做出一項完整的任務卻又無從下手。這種現象往往使得上機操作課的效果無論是從教學組織還是從教學效果上看都不十分理想,要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我院“計算機文化基礎”精品課程組的成員采用了新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來改革教學。

所謂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式的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以案例為基本素材,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多種形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見解,做出判斷和決策,以此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研究實際問題,注重培養學生能力的現代教學方法,它有著傳統教學方法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

2用案例教學法改革“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理論依據

2.1 案例教學法有助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案例教學法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核心的新型教學法,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求所學知識的可操作性強。這種教學法能夠密切聯系實際,使學生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用性和可操作性非常突出。由于這些特點,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利用這種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實用型人才,這些正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4.2 案例教學法適應“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要求

在高校非計算機專業開設“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較強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技能:一是對計算機系統安全與穩定的維護;二是利用計算機進行日常辦公;三是能高效靈活地應用計算機網絡,為工作、學習提供服務。要掌握這些技能,主要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大量的上機實踐途徑來實現。教師在指導學生上機實踐的過程中,如果對于學生的每一步操作都做出統一的要求并指明操作的詳細步驟,學生會感覺枯燥,大大降低學習的興趣;另外,計算機操作步驟的不唯一性也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必要完全告訴學生操作的各個細節。如果采用案例教學法,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3用案例教學法改革“計算機文化基礎”教學的實施方案探討

根據我個人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用案例教學法改革“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教學,可從如下幾個環節入手:

3.1 突破傳統教材觀念,改革教學內容

我院近幾年采用的“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雖然有不同的版本,但其內容編排大同小異,涉及到了計算機的發展歷史、計算機的基本理論、操作系統介紹、Office辦公軟件、計算機病毒及防治、網絡基本知識等內容。前幾年在介紹這些內容或操作過程時,偏重理論的灌輸,在操作技能上著重介紹操作的步驟與方法而忽略了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如果教師按照教材將各知識點和操作過程灌輸給學生,學生雖然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操作技能,卻沒有獨立維護計算機系統、用計算機辦公、用計算機學習、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綜合能力,這樣的教學效果恰恰與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相違背。

目前,社會上對各類非計算機專業人才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的要求不外乎也是這幾種基本能力:一是能維護計算機系統的穩定與安全;二是能用計算機進行熟練的文字辦公;三是能高效地應用網絡進行辦公、學習和交流;四是能用計算機進行簡單的輔助設計。因此,我們的教學改革就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這四類能力為原則,將所有教學內容進行案例分解。教學內容進行案例分解的項目設置如表1所示。

3.2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根據案例教學法的規律,“計算機文化基礎”課程中每一個案例的核心就是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通過這個案例所掌握的教學內容是什么,并能做什么?二是要完成一個案例,學生應具備什么樣的基礎技能?三是學生學完一個案例后應該制作出什么樣的作品?要解決這三個核心問題,教師除了要在備課的時候做好充分準備之處,還要在課堂上簡潔明了地講述清楚這三個問題。本文以表1所示的案例3為例,闡述案例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

案例3是用Word制作政府公文,在這一案例教學的課堂上,首先教師提出問題:用Word辦公軟件制作政府公文,也就明確告訴學生,這個案例所學的是Word辦公軟件;接著提出政府公文格式是怎么樣的,即使知道了格式,在Word環境中如何編輯排版?因此,學生在討論中明白第二個核心問題:我們要完成這一案例,需要了解政府公文的排版格式(教師提醒學生,這個格式是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的),同時還要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技能;接下來,教師運用多媒體演示制作一份政府公文的全過程,在演示的過程中強調公文各個要素的格式,而忽略如何設置成某種格式的步驟,最后,向學生展示一份完整的政府公文,也就是告訴學生:你們在完成這個案例后,要能制作出同樣的或者更好的作品。通過案例教學,明顯地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技能。

4案例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4.1 引入案例教學法,給教師帶來更大的工作量

要成功地使用案例教學法,教師在備課,尤其是案例的選擇、批改作業等環節上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為解決這一矛盾可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設計開發高效實用的作業批改系統,二是在教師工作量的考核上進行適當調整,以保證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4.2 引入案例教學法,可能會與現行的教師管理辦法、教師能力考核辦法出現沖突

進行教學改革后,由于教師的課堂組織形式、上機操作輔導模式等與傳統的教學要求有所變化,如果用現行的教師管理辦法、能力考核辦法進行管理與考核,很可能影響教學環節的實施和教師實行教學改革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就要注意與學校教學管理部門主動協調,以期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林卓然.計算機基礎教程Windows XP與Office XP [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 揚樹新.案例教學法初探[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1(1).

[3] 王紀中,等.高等教育現狀分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

[4] 蔡家樹.各行業對計算機操作技術的基本要求[N].電腦報,2005-6-15.

[5] 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投稿日期:2006-09-14

篇8

關鍵詞:高中計算機課程;教學效率;教學目標

高中計算機課程是一門應用型課程。計算機課程的主要教學是針對當前計算機、互聯網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的,是一門新興的學科。隨著時代的發展,計算機在人們生活中的使用比例越來越高,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給人們的發展、生活、工作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高中生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棟梁,計算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則顯得十分重要。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現狀,積極開展創新型計算機教學,提高高中階段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效率。

一、高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明確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前提,高中計算機課程也不例外。明確高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明確如何開展課程教學,如何進行教學創新,對計算機課程的教學起著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1.夯實學生的計算機知識基礎

高中計算機課程的首要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讓學生在計算機方面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儲備。夯實學生的計算機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的產生、計算機的構成以及計算機的使用等各個方面的基礎知識,這些基礎知識的學習能夠為學生順利使用計算機完成各項學習、工作任務奠定基礎。

2.增強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增強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主要指教師在教學中要增強學生的計算機實操技能,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來開展學習、生活方面的輔助活動,從而幫助學生順利融入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增強學生的時代適應度,這是高中計算機課程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

二、提高高中計算機課程教學效率的具體措施

1.提高高中計算機教師的專業素養

提高高中計算機課程的教學效率,首先需要計算機教師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水平的提高是教師教學水平、教學效率提升的前提。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包括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提升教師的知識輸出水平。教師專業知識水平的提升,主要指教師在計算機知識、計算機前沿等方面的了解以及認識等方面的提升;教師知識輸出能力水平主要指教師將自身知識高效傳輸給學生的能力。

例如,教師通過再培訓、再學習來提高教師自身的計算機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師還可以通過自我學習,研讀計算機專業方面的前沿文獻或者研究現狀來進行教師的自我充電,提高教師的計算機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教師知識輸出能力水平的提升,可以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計算機教師之間進行交流,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相關經驗,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2.將理論教學與計算機操作實踐相結合

計算機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教學的主要方面在于提高學生的計算機實操能力,增強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而計算機課程的學習,又離不開計算機方面的基礎知識、理論性知識,因此,教師在提高計算機教學效率的過程中,需要將計算機的理論知識教學與計算機實操實踐方面的教學相結合,從兩個方面促進學生計算機課程學習水平、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計算機因特網的具體應用操作實踐時,教師可以將這部分實操內容與因特網、物聯網的起源、發現現狀、發現前沿等一系列理論知識相結合,促進學生整體知識網絡的完善,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3.采用分層次教學法,促進全部學生計算機素養水平的提升

分層次教學法,主要指教師根據學生計算機知識、計算機操作能力,對計算機的學習興趣等因素將學生進行層次劃分,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現狀以及特點展開區別教學,從而促進學生整體計算機成績、知識水平的提升。例如,教師在開展Word部分的教學時,可以對計算機能力較好的學生講解如何使用Word軟件進行表格、圖表方面的處理,對計算機水平較差的學生開展如何使用Word處理文藝等方面的內容。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計算機課程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計算機知識、技能的學習是學生未來學習、工作以及生活的基礎,隨著數據時代的到來和發展,計算機知識的高低、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教師在展開高中計算機課程教學時,要注意明確教學目標,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計算機能力水平開展計算機教學,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計算機知識技能。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將計算機理論教學與計算機實操教學相結合,教師還可以豐富計算機的教學模式,使用分層次教學法,促進全部學生計算機水平的普遍提升,從而優化高中階段計算機課程的教學實踐,促進教師教學效率的提升,為社會、為國家提供高素質、創新型計算機人才。

參考文獻:

篇9

一、以用引算――熱身運動

在計算教學中,教師要更多地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把計算教學融合到具體情境中進行,給課堂教學先來個“熱身運動”。在教學之初,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原動力,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計算的內在需要,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初步感受學習計算的價值,達到“以用引算”的目的。

例如,在“9+幾”教學中,教師在復習鋪墊基礎上,出示了課本(第88頁)中運動會現場的主題圖,在學生充分閱讀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逐步學會收集與整理信息。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在圖中發現、獲得了哪些信息?”學生在這一情境下暢所欲言:有的學生發現了圖中有13人在跑步;有的學生發現圖中有15人在當拉拉隊跳舞;有的學生發現圖中有3人在數牛奶盒等。在學生介紹用什么方法得到上述信息的同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嘗試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通過“問題”引領,初步領會計算的實用價值。在學生發現3人在數牛奶盒時,在收集到“箱子里有9盒牛奶,箱子外有4盒”兩條信息的基礎上,學生會提出“箱子里比箱子外多多少盒牛奶?”“一共有多少盒牛奶”等問題,從而自然引出本課所要研究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發現了自己所要學習的內容,化被動為主動。筆者并沒有就此打住,而是繼續追問:“你認為應該怎樣列式計算?為什么要用加法計算?”在這一層層追問的過程中,學生在生活化的問題情境中,產生強烈的計算內驅力,做好了充分的“熱身運動”,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也就水到渠成。

二、以動促算――全身運動

數學活動對于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計算教學中,要重視數學活動的開展,在活動中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從而促進計算教學的推進,即以動促算。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借助一些簡單有效的工具手段,如小棒、計數器、圖片、數軸等生活中的素材,將數的運算過程加以物化,為學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供感性基礎。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參與,在操作、探究、討論、歸納等活動中,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即做好計算教學中的“全身運動”。

在“9加幾”的相關算式呈現后,先嘗試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筆者讓學生用身邊的小棒來代替牛奶盒:“想一想,怎樣算得又對又快?”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與活動空間。學生在操作活動后對計算“9加幾”有了自己的感悟:有的學生是把9記在心里,再往下一個一個地數;有的學生是一根一根地數,數出來是13根;有的學生從4根里拿出1根給9,就變成了10,再加上3,一共是13。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在集體思維的碰撞中迸發出了智慧的火花。此時,筆者再適機請最后一組學生上臺擺一擺。引導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發現湊十法。進而鼓勵學生再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學生思維被激發:可以把9里面拿出6與4相加變成10,再加上9減去6得到的3,等于13;可以先把9看成10,10+4=14,因為把9看成10,多看了1,所以用14-1=13,就得到了13。學生的求異思維與創新思維也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多種算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算法的優化環節,學生各抒己見。筆者在肯定學生想法的基礎上進行優化,讓他們明白湊十法的優勢:更加簡單快捷,只要把較小的數分出來與較大的數湊成1個十,那么算起來既快又準確。

在數學活動過程中,不但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而且在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獨立思考、歸納概括等多感官參與的“全身運動”中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了學生優化策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以練輔算――跳躍運動

練習是計算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能夠鞏固對新知的理解,也能夠考查學生的接受能力。同時,計算方法的習得與學習經驗的積累,離不開在練習中的強化。因此,在練習設計上要改變以純文字或純數字出現的習題,應充分設計一些學生喜聞樂見,具有趣味又富有挑戰性、思考性的習題,來活躍與調動學生投入第二次“學習”,讓他們的思維進入跳躍式發展,即計算教學中的“跳躍運動”。

在“9加幾”的習題設計中,筆者遵循基礎性、層次性等原則,設計了以下習題。

第一層:教材“做一做”第1題(第89頁),旨在通過圈一圈、算一算,直觀地進行計算方法的鞏固。

第二層:尋找規律,加深理解。

9+2(通過課件演示加數變化從2~9的過程),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突出湊十法的計算優勢。

第三層:練十第4題(第90頁)。

通過形象生動的課件動畫演示,讓學生再次進行收集整理信息、提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中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也讓學生牢固掌握學習方法。

四、以思助算――整理運動

通過“回顧與反思”環節,有效地梳理內化知識,是當前課堂教學中常見的策略。在回顧的過程中,顯現學習的方法與學生知識的儲備,理出學習中的重難點及解題策略,這更像在做“整理運動”,學生放松身心,好好吸收數學知識中的“營養”。同樣在計算教學中,教師也要不失時機地進行梳理回顧,梳理出教學的重、難點,需要掌握的學習方法,也暴露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足與教師教學上的缺失,加深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促進教與學的統一。

在“9加住閉飩誑魏螅教師可提出以下幾個問題進行回顧:①在這一節課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好的發現?②學習了那么多的計算方法,你最喜歡什么方法?為什么呢?③你對自己今天的表現滿意嗎?老師的表現呢?

篇10

(一)教師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認識存在單一性

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對《會計電算化》這門課程的認識,大部分都把它作為一門單純的技能課程,因此,老師們認為,只要教會學生電算化技能就行了,至于認識原始憑證,經濟業務的處理,學生不會做與電算化老師無關,那是理論老師的事情。其結果就是,學生不能把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整合。

(二)《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方法仍然傳統

因為教師把《會計電算化》課程當成了單一的技能課,所以表現在教學方法上,就變成了三步法,老師先操作一遍,學生觀看,然后照著老師的方法,學生再操作一遍。最后,電腦一關,學生什么都不會了,更不要說解決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了,這對于培養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極為不利。

(三)教學過程中任務按模塊、崗位布置,具有相對孤立性

《會計電算化》作為一門技能課,操作任務按工作過程、分模塊一個個布置給學生,雖然增強了課程內容的崗位針對性,但一個個割裂的會計任務,不利于學生從整體意義上理解會計,容易導致學生難以把握完整的會計任務,阻礙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

(四)《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訓教學不足

《會計電算化》是一門獨特的課程,但往往中職教師只看到其工具的一面,即利用財務軟件作為操作平臺的一面,而忽視了其利用財務軟件完成企業財務處理的另一面,所以,體現在教學中,就表現為利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企業財務處理的實訓教學不足。不利于學生會計技能的培養。

二、具體解決辦法

(一)提高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認識

會計電算化是以計算機為主的當代電子和信息技術在財會工作中的系統應用,學生在就業崗位運用得非常廣泛,《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中職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該課程不但對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還對完善學生的整體會計理解力、提高職業能力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要打破學科認識,創新思維,把之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技能課程、專業實訓課程的有機整體來認識。

(二)積極培養三維度《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師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課程,它不但要求教師要有過硬的會計理論知識,還要求教師具有多個財務軟件的操作能力,更要求教師具備熟練的中小企業財務的實際處理能力。

(三)按項目編寫適合《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訓教材

《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在實際教學中,長期作為單一的學習財務軟件的技能課程,與缺乏適合《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實訓教材也有一定的關系。所以,按工業、商業、服務業等不同行業編寫與之適合的實訓教材或任務單,進行項目教學,就成為其當務之急,這對于打破一個個割裂的任務,提高學生從整體意義上理解會計任務,為培養學生會計職業能力提供了內容保障。

三、《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制定課程目標

會計工作過程本身是完整的,應用型的,特別對于中小企業會計,更是一個完整的會計信息化處理工作過程,因此,為了讓中職會計畢業生能與中小企業零距離對接,必須制定一個應用性較高的課程目標:

1.技能目標:

(1)能熟練操作中小企業最普遍運用的財務軟件(2款及以上)。

2.能力目標:

(1)能夠總結中小企業財務軟件的操作規律,具備操作中小企業其他財務軟件的學習能力。

(2)能夠利用財務軟件作為操作平臺,獨立完成一個中小企業完整的會計財務處理

(二)確定課程內容

傳統職業教育《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特征是許多內容的實用性不高,只強調單一技能性,而要達成課程目標,還必須制定一個技能與實訓并重的實用性較高的課程內容:

1.技能內容:

(1)用友T3暢捷通財務軟件

(2)金蝶中小企業財務軟件

2.實訓內容:

(1)利用財務軟件完成中小型制造業一個月的財務處理

(2)利用財務軟件完成中小型商業企業一個月的財務處理

(3)利用財務軟件完成中小型服務業一個月的財務處理

(三)建議教學方法

鑒于《會計電算化》課程是一門集知識、技能和實訓相結合的整體性課程,在會計理論知識的支撐下,為了讓學生獲得真實化、綜合化的職業能力,更高效的完成會計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建議分技能單元和實訓單元分別實行有區別的項目教學法。

首先,針對技能單元,實行單項的項目教學法。在學習的初期,主要以熟練操作財務軟件為目的。因此,分別不同財務軟件,按建賬、基礎設置、總賬模塊、工資模塊、固定資產模塊等局部工作任務設計單項項目,采用任務驅動法,使學生在完成一個個任務單規定的工作任務中,牢固地掌握工作過程的各個環節,發展單項職業能力,并為發展整體職業能力奠定基礎。其次,針對實訓單元,實行綜合的項目教學法。在學習的后期,主要以利用會計信息化手段,完成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的財務處理的會計整體應用能力為目的。因此,當學生基本掌握中小企業財務軟件的操作后,就有必要圍繞整個會計工作過程,按工業、商業、服務業等不同行業設計綜合項目,采用小組討論法,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完成一個個工作任務,最終使學生能把握完整的工作過程,獲得會計整體職業能力。最后,針對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還需采用任務驅動法。因此,在項目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還需要采用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并貫穿項目實施整個過程。任務驅動法通過一個個典型的任務,教師將教學內容隱含在任務中,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從而得到清晰的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操作財務軟件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