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11-30 17:28: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探究性學習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定安縣第二小學 許開萍
開學前,我參加了縣里組織的學習培訓活動,感到收獲甚多。現就這次的培訓活動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理解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改變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之二是“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基本理念之三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要深入、全面地學習課程標準,理解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掌握課程標準的思想內涵,通曉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才能目的明確、方向集中地鉆研教材,具體、準確地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從而得心應手地駕教材,靈活自如地選擇教法。
二、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于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于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健全新的評價機制。
篇2
一、以計算機為“課堂”,拓展語文的學習領域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一體化,必然打破傳統語文課堂的封閉圍墻,把語文教學帶入到一個無限廣闊而又全新的領域,在時間、空間上,甚至連課堂的主體都將是無限的寬泛。在這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高度一體化的天地中,課堂將是一個被無限拓展的無比寬泛的概念。
1.課堂時空的寬泛――時時是課堂,處處是課堂。傳統語文課堂非常封閉,其地點是固定的,僅限于某一班級;時間也是固定的,只有區區每周幾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一體化,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通過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語文學習和實踐,運用語文去交流和勾通。可以說哪里有計算機,哪里就有語文課堂;只要一開機,就可以“上課”―進行網上閱讀、網上作文、網上交際等語文學習與實踐活動,真是時時是課堂,處處是課堂。
2.課堂主體的寬泛――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一體化以后,學生通過網絡,就可以很便捷地進入世界各地的各式各樣的“語文課堂”,去接受世界各地語文老師甚至其他非語文老師的遠程語文教學,在這樣的語文課堂里,一個學生所面對的是多數量、多元化的教師,他所獲得的語文教學也必將是多數量、多元化的;同時,通過網絡,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語文知識傳授給他人,可以指導他人進行語文學習,自己搖身一變,又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語文教師”,具有了“學生”與“教師”雙重身份。在這種“人人是教師,人人是學生”的語文課堂里,教與學不斷交互和整合,帶來的必將是教學相長的不斷深化,課堂中每個主體語文素養的不斷提高。
二、以計算機為“教材”,拓展語文的學習內容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一體化,必然引發語文教材的變革,不但在語文教材的編排上將增加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相結合的內容與形式,使語文教材更容易吸納信息技術的精華,更富于時代性和現代化;而且,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習中的廣泛運用,可以通過網絡,使世界各地的各種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或緊密結合,或遙相呼應,最大限度地拓展語文學習內容,突破教材的極限,彌補教材的缺陷,改變當前教材單一、內容狹窄的狀況,使語文教材更富于針對性、實效性和多元化、立體化。
1.離心發散拓展式。這是以課內語文教材為中心,抓住某一結合點,設計一些課前課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資料搜集、網上閱讀與交流等發散性、拓展性實踐活動,以求把網絡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現行語文教材中,使語文教材豐滿起來,完善起來,把小小的語文教材拓展到無限廣大,把薄薄的語文教材充實得厚厚的,使教材更富于立體化、多元化,更富于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
2.向心聚斂呼應式。這是引導學生以網上語文資源為教材,通過信息技術進行廣泛的網上閱讀、網上作文、網上交流等網上語文實踐,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以求通過這種百川匯海的形式,把網上的語文資源向學生的語文素養聚斂匯集,并與課內語文教材相呼應,相補充,相促進,共同對學生進行博大的語文教學。
三、以計算機為“工具”,拓展語文的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和語文教材的無限寬泛,以及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工具逐步被學生所掌握,最終必然呼喚并促使語文學習方式的革新。而且也只有學習方式的不斷革新,才能更好地適應和駕馭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不斷一體化的語文學習情境,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形成深厚的語文素養和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
1.作為“資料搜集工具”,構建“研究性”學習方式。未來的社會是知識化的社會,是創新的社會。必須重視專題性、探究性的研究意識和能力的培養,重視創新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必須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教會孩子怎樣思考問題,面對陌生領域,知道到哪里去尋找他所需要的知識,并學會怎樣運用這些知識去組合,去創新,去回答他所要回答的問題。這種“研究性學習”也正是現代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一體化中,計算機因具有快捷而又強大的信息搜索能力、存貯能力和處理能力,必將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最佳的資料搜集和存貯處理工具。同時以下幾種以計算機為工具的資料搜集、處理、存貯方法將是“研究性學習”中的重要學習方式:
(1)“任務驅動式搜尋法”,即按照“提出搜索任務確定檢查標志選定檢索工具(“搜狐”等搜索器)輸入檢索途徑查找原始文獻資料”的程序進行搜尋查閱資料;
(2)“自由瀏覽式搜尋法”,即按照“上網閱讀尋找資料摘錄”的程序進行快速瀏覽,搜尋查閱文獻,選取所需資料;
(3)“分類下載存貯法”,即指導學生對資料進行下載,并對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分類、整序、編碼、建立索引等存貯處理,使下載的資料系統化、簡明化,便于進一步查閱;
(4)“資料處理利用法”。
2.作為“學科中介工具”,構建“綜合性”學習方式。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一體化,以多媒體信息技術為“中介工具”,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的語言文字與聽覺、視覺、動作等形象語言的相互轉換,把語文與音樂、美術、動畫、社會、自然、數學等結合起來,實現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發揮各學科的綜合效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篇3
[關鍵詞]:農村學校 校本研修 繼續教育
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教師專業發展已成為課程改革所關注的焦點。而農村地區的學校因經濟、文化和地域、資源配置等多種因素致使教育相對落后。教師趨向老齡化,外出學習培訓的機會甚少,知識結構已經陳舊,已跟不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而在新課程改革中產生的一種新的繼續教育方式――校本研修是促進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條新途徑。
一、解讀校本研修,正確定位角色
教師擁有正確、科學的校本研修觀,就會自覺投入到校本研修之中。特別是在校本研修剛剛實施階段,廣大教師的思想認識還很不到位,此時需要從觀念著手,解決教師關于校本研修的思想認識問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校本研修觀。校本研修是以學校為基地、教師為主體,教師專業發展為主題,校長自主組織。以教師自身及其任職所在學校的特點和需要為基礎,以提高教師的專業修養水平為目的,以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和優化學生成長環境為內容,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形式,通過專業引領、同伴互助、互動交流等方式解決問題。集學習、工作、研究于一體的一種教師繼續教育形式。
二、建立校本研修機制,營造研修氛圍
無規矩難以成方圓,由于部分農村教師缺乏理想信念,自主發展意識薄弱。在沉重的生活、工作負擔下,他們靠“慣性”工作。對教育新思想、教材新內容、教學新手段的鉆研學習淺嘗輒止。因此,要想讓教師走進校本研修,首先,要成立由“校長――分管領導――教研組長”為主線的校本研修管理網絡。明確職責,落實責任,齊抓共管,形成良好的研修氛圍。其次,要建立校本研修的各項規章制度,擬訂校本研修長、短期計劃和教研活動實施細則等,使得教師在校本研修活動中有章可循。在校內營造“校本研修興校”的文化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教師研修的積極性。
三、研修方式多樣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校本研修作為一種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發展的教育人力資源開發活動,不是固定的、僵化的模式,更不是原有的教師校外培訓或校本教研的簡單移植。它涵蓋了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方面面。
1.校本培訓,提高教育理論水平
隨著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速度加快,新的教育思想層出不窮,教育變革速度日益加快,僅靠教師自身的長期實踐探索和緩慢的經驗積累,難以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快速變化。因此,需要通過對教師們進行校本培訓,快速吸收先進的教育信息。
(1)集中培訓
學校要堅持開展以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理論為主的教育培訓活動,讓教師及時汲取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關注教育教學前沿動態,讓教師“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成為習慣。另外,還要強化現代信息技術等培訓,營造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氛圍,提高培訓的質量。
(2)自主閱讀
校長要把“教師發展第一”作為堅定不移的辦學理念;首先,要求每個老師認真鉆研每年規定研修的教育理論書籍,寫學習心得體會,定期組織教師交流。其次,解決學校信息來源問題,讓教師通過圖書室或網絡自覺自由閱讀,把讀書與課堂教學實踐、教育科研、自我修養聯系起來。讓廣大教師在讀書的過程中提升自己人文素養和文化品位。
2.聚焦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
(1)課堂教學反思
①堅持寫課后反思日記
每節課后教師圍繞學生的興趣、互動、思考、創新等回顧課堂中的得與失,思考可以改進的方法與措施,及時記錄下來。
②對比反思
通過觀摩公開課,分析別人的長處和不足,來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吸取他人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從自我封閉狀態解脫出來。
③聽自己的教學錄音(錄像)
這是對教學行為反思的一種比較好的手段。把自己的一節課或幾節課的教學過程錄下來,然后居于一種旁觀者的角色來仔細聽、分析自己的教學活動、教學時間、語言藝術、學生課堂氛圍等狀況,進行反思、改進。教師還可以從教學思想、教學理論等方面進行反思,把這些反思寫下來,裝進成長記錄袋,可以直觀地反映一個教師的專業成長水平。
(2)小組合作研修
①合作備課研修
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發動全體成員共同研討課程資源,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對重點教學問題(研修主題)進行深入探討,比較分析,有效提高課程資源組織和教學活動策劃能力。
②同課異教研修
從教師的不同個性入手,對同一課內容,同年級組教師采用不同的構思、不同的切入點,研討如何上出不同風格的課。采取“集體備課理論引領實踐跟進案例分析同伴互助研討升華”的組織形式,最后形成一致觀點,全校觀摩。“同課異教”能使每位教師形成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讓教師在實踐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張揚個性,形成個人風格。
③同伴互助研修
同伴互助是指教師間經常進行的一種切磋、合作、支持與分享的橫向交流活動,它是化解教師在教學中的困惑、激發靈感的有效辦法。學校應該積極推行同伴互助活動,鼓勵同學科教師自主結伴,共同研究的教學專題與準備共同執教的研究課。在教學中互相幫助、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3)科研課題導向研修
學校除了要抓好教育教學常規工作外,還要抓好課堂教育教學的研究,使研修活動課題化、系列化。讓教師們從課堂教育教學的熱點、疑點、難點問題出發,確定個人研究課題,圍繞自己確立的科研課題進行學習、研究、實踐、創新,運用行動實踐等研究方法,扎實開展課題研究,踐行教師即是研究者的課改理念,促進教師在科研中提升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
3.專業引領,提升研修層次
專家參與是校本研修的源頭活水。在校本研修實施中,需要專業研究人員的幫助,實施專業引領,開發教研專業人員人力資源,是開展校本研修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1)可以聘請教育專家做專題講座
針對學校教師的具體情況,邀請教育專家到本校作講座或報告,讓老師們近距離地與專家交流與接觸,這樣可以快速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
(2)打造“本土化”的專業引領隊伍
由于農村小學地處偏僻,資金比較薄弱,比較難聘請專家,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土資源,由本校骨干教師組成的“本土化”專業引領隊伍。讓他們在校本研修中舉行講座,帶頭上示范課,結對幫扶青年教師,可以不同程度地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四、結語
總之,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校本研修的方式是琳瑯滿目、異彩紛呈的。除了上述幾種主要的研修以外,還有校際協作研修、專題論壇沙龍研修、團隊腦力激蕩研修等。農村學校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基于不同層次教師發展需要,拓展校本研修的渠道,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研修形式,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篇4
【關鍵詞】校本研訓;教師成長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近兩年來,我校開展了“校本研訓”模式的探究,從而為傳統的教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逐步形成了一套符合實際的“校本研訓”方法,提高了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引領教師向專業化發展。為了及時總結交流,加強信息反饋,我們愿將在摸索中的收獲與困惑毫無保留地匯報給大家,衷心盼望能得到“校本研訓”工作取得佳績的學校領導和老師的指點。本文用“走好一、二、三、四”來粗淺總結如何做好“校本研訓”工作。
一、明確一項任務
隨著新一輪課程計劃方案的實施,素質教育理念得到確立,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廣泛的利用,同時對教師工作的目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及更新與擴展;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和現代教育技術;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去學習、更新和提升,它是開展“校本研訓”工作內容的依據。因此,筆者認為“校本研訓”的基本任務是:要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學校的發展為出發點,以課堂教育的評價與診斷為切入口,研究教育內容、教育思想、教育組織形式,探索教學規律,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和專題性科研活動。給我們的校園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氛圍,使學校變成一個不斷創新、發展個性、保證基礎等具有特色的學校。校本研訓工作的落腳點是提高學校教學水平,改變學校的不良工作狀態,要根據教師和學校實際情況解決教師和學校在工作中的具體問題。在教育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注意每個教師的自身需要和特別,用來提升教師整體科研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教師的需要和學校需要是一致的,所以教師的提高自然帶動整個學校教學水平的提高。讓學校的教學水平和教師教學水平有個良好的循環。這也就是“校本研訓”的基本目標。
二、突出兩個特點
(一)突出“校本性”
什么是“校本研訓”?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主要表現在:一是對“校本”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不同;二是研究的重點不同。然而,人們也對“校本”形成了一定的共識,即:“為了學校,基于學校,在學校中”。依據這一共識,我認為所謂“校本研訓”,顧名思義,就是以學校的特色為本促進學校、教師、學生共同發展的教研培訓。“校本研訓”的要義在于其“校本的觀點”。在新的形勢下,面對“新課改”,教師要明確自己在“校本研訓”中的角色。即教師是先進教育觀念、先進教育思想的傳播者;是教育教學過程的參與者、研究者和學生學習的合作者;還是學校教學過程的部分管理者。在“校本研訓”中教師要實現教學工作觀念上的三大轉變。即從側重課程實施轉到側重建設開發;從側重傳授知識轉到側重引導促進;從側重教學管理轉到側重研究服務。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一是增強為學生服務的意識;二是樹立大的課程觀,成為課程的建設者;三是把培訓和研究、教研與科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四是教研活動的形式要多樣,內容要改進,務求實效,加強教師間的對話交流。從下列案例中,我們可窺見一斑。
“校本研訓”題目: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校本研訓”形式:互動式教研,師徒式指點。
首先教導處的老師和學校領導下課堂聽課,對課堂教學現狀進行診斷。選擇不同層次教師的隨堂課作為觀察分析對象;其次從學生活動、提問層次、語言交流、時間分配等各個層面對教學實況進行了具體的分析評價。從中發現學生參與學習的時間不足,主動性不高。再者提出:“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校本研究主題。各教研組圍繞主題研究教學,摸索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途徑和方法。組織全校性的“主動學習探究”教學研討活動。課后就一些共性的問題采用錄像帶回放形式引導大家進行“頭腦風暴”。如:請考慮這個環節設計學生是否積極參與思考?學生參與的廣度、效果如何?教師在課堂上活動的時間是否超過1/2。老師們通過分析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漫無邊際的調動那些無用的問題,占用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在課堂上,有時學生似乎很有學習的積極性,師生之間提問、回答頻率很高,同座之間也有討論,結果卻是“問之不切,則其所聽之不專,聽之不專,則其所取之不同”。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互動,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只有有效的師生互動才能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創設條件。教學設計應重點放在目標定位、動力激發、學生活動、問題設計、引導辦法、材料的選用和處理等多個方面,學生的課堂參與核心是“精神介入”而不只是表面的“肢體介入”。如一位教師上《將相和》“澠池會”一段學習時,提出研究性問題——“澠池會上的斗爭,是打成平局還是決出了勝負”?結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的學生認為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趙王為秦王鼓瑟,秦王也為趙王擊缶,一比一。也有的認為分出了勝負,理由是趙王是小國的王,秦王是大國的王,雖然都為對方演奏了樂器,但比較起來秦王更難堪;趙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而秦王擊缶是藺相如叫擊的,藺相如只是趙王的一位大臣,比較起來,還是秦王更難堪。這樣討論,學生不但提高了閱讀的能力,而且提出了富有創造性的見解,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極大發揮。通過研究大家明白了今后教師不僅要激發疑問,而且在學生生疑后,要注意設置辨析題,引導學生談看法、擺見解。教師千萬不能因趕教案而喪失啟迪學生思維的良機。學生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后,常常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這種火花是思維進入最佳狀態的結晶。錄像帶回放為研究分析材料的真實性、深刻性和準確度提供了可能,也為教師的反思提供了便利,教學分析的科學性、客觀性顯然可見,分析研究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可以說是撥亮一盞燈,照得通屋明。
因此,在“校本研訓”工作中,教師首先要形成讀書學習與反思的習慣,增強研究意識,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自己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克服被動性、盲目性。其次“校本研訓”在重視教師個人學習和反思的同時,特別強調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防止和克服教師各自為戰和孤立無助的現象。倡導科學精神,營造求真、務實、嚴謹的教研氛圍,提高教學研究質量。
(二)突出“科研性”
“校本教研”的研究歷程中教師扮演的是行動研究的參與、執行、學習、觀察、分享、批判與挑戰者的多重角色。在參與教研的過程中搜集資料,在研究對話時分享資料,共同分析詮釋資料,注重教學引導,以求教研朝更符合教師所需,確實協助教師專業成長之方向發展。例如在著眼于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與發展上,我們采取的是從“理論培訓——實踐操作——課題研究”這樣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模式。例如:
理論學習:組織教師系統學習《課程改革與學習主題構建》
名師作輔導講座,分幾個專題進行輔導學習,以教研組為單位開展學習討論交流,撰寫學習心得體會,再進行理論學習檢測。
課堂實踐:嘗試“主題教學”課堂研討。
請名師、骨干教師帶頭上研討課,力圖在“主題”統一下,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課程資源,課內與課外結合,多角度演釋“主題”,努力擴大學生閱讀量,提升閱讀的質。如,張松清老師執教的《赤壁之戰》一課,他設計了這樣一個主題:“在這場戰役中曹操該不該輸?”讓學生在充分閱讀文本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參與辯論。親身體驗這一“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研究主題。無論學生站在哪個角度上談這個問題,他都要談到赤壁之戰的過程,都要談到赤壁之戰雙方勝與負的原因,還要談到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此,教師再對文本進行內容擴充,把人物的性格特點加以介紹,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這樣學生不僅對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也激起對名著《三國演義》閱讀的興趣。課后我們又進行了對話式研討,就教師在提供“刺激”,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時,如何及時了解學情,給予指導、點撥。針對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暴露出其思路的一些不夠深入或不夠全面,及時抓住這些問題發問,引導學生如何在課堂上使學生思考的全面和深入。明白在高效的師生互動關系中,教師應充當什么角色?依據現代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的觀點,教師不僅僅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是學生的高級伙伴。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不是“教”學生,而是與學生一起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的伙伴,只不過是個“高級”的伙伴,這個“高級”主要體現在教師可以有意識、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對課堂活動進行調控。所以,對于課堂上的問題,教師不可以直接說出答案,教師能且只能搭建“腳手架”,把學生導入“最鄰近發展區”(維果斯基心理學發展理論的重要概念,即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老師們通過“演一演、議一議、評一評”的切身體會,明白了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層次上,要善于用一個個問題引向一步步研究學習的深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才能真正把握故事中蘊含的智慧。
課題研究:小學閱讀教學中“主題教學”建構的理論與實踐
此課題已被地區教科所列為2005年重點課題,正在研究中。筆者認為,“校本教研”應力圖使教育理論的學習成為教師希望解決實際教學問題的內在需要和自覺行為。“校本教研”中應充分體現差異性、實用性、針對性的教研內容,使教研真正從“課堂作秀”回歸“自然課堂”,唯其如此,教師的專業發展、專業能力的提高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
三、強化三項措施
1.完善各種機制
完善“校本教研”工作體系,規范“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評估、測評辦法。明確“校本教研”的職責要求,制定統籌規劃、整體設計步驟,是“校本教研”有效實施的基本保障。我校制定了《校本教研培訓方案》、《校本教研管理辦法》、《校本教研考核辦法》、《校本教研獎罰制度》、《教師成長手冊》、《教師隊伍發展計劃》等。讓教師明白,加強自身素養的提高是新時代教師的必修課,使教師明確肩上的擔子,使參與培訓成為教師的自發的有目的的行為,真正實現將“要我學”的外部壓力變為“我要學”的內驅力。
2.量化教研組考核
“校本研訓”要適應新形勢,取得新成效,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我們在統一思想認識的基礎上,逐步改變了由教導處組織的“單打一”的教研模式,健全和完善了“校本研訓”活動機制,我們采取“以競賽驅動教研,以教研驅動自訓”的策略來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把教師按學科分成若干個教研組,制定了《教研組活動考核辦法》,從教師自訓、參與他訓、教學研討、課題研究、學生培養等方面作了具體要求,并分必達目標和爭達目標進行了量化。每學年學校確定一個教研主題,如:學生自主性學習、學生探究性學習等。每月都有教研活動日,每個教研組必須圍繞學校研討主題進行教學研討,每個教研組每學期必須推薦一名教師代表全組老師向全校上公開課,接受他組的挑戰,以每學年考核出優秀教研組來推動教研活動的正常進行。這樣每年都將有1/2的老師主動參與上研討課,課后進行“互動式”的評課,并寫出評議稿。
3.建立成長檔案袋
為確保“校本研訓”正常有序進行,我們加強對教師成長檔案的管埋。每學年初,我們給每位教師發一本《教師成長手冊》,里面內容有:教師自我發展計劃,學年參與聽課內容記錄,參與公開課情況,聽取講座內容,個人開設講座材料,參與學科培訓內容,現代信息技術培訓,撰寫教學反思錄,獲獎論文及發表文章等。以此作為教師自身成長的基礎材料。并要求周周有教學隨筆,月月有典型案例分析,并將經驗與困惑及時反饋在成長手冊中,以便來年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進行選培。
四、做好四件事
1.分層培訓,注重實效
一所優秀的學校,應成為教師成長的沃土,名師成長的搖籃。校本培訓模式的出現,表明學校不僅是學生的,也是教師的,教師的發展與學生的發展相輔相成。因此,我們強調以教師任職學校為基地,以合作為前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對教師進行可持續的在職教育。在培訓中我們科學規劃、合理安排,堅持面向全體、分類指導、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培訓原則。既有公共學科的教師職業道德、學生心理健康、現代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培訓,又有學科自身特點的培訓,還有教師個人需要和素養方面的培訓。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培訓活動,滿足了不同層次教師的需求,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切實提高培訓工作的質量。
2.請進送出,搭建平臺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重視業務引領,加強校際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們注意到學校及教師自身的一些弱勢,主動與一些優秀的學校結對。如我們學校四、五年級采用的是《現代小學語文》和《現代小學數學》,這是實驗教材,我們就主動與杭州時代小學聯姻,派老師外出學習交流,積極參與他們的集體備課,請專家教授來校講學,及時傳遞信息,交流經驗。外出學習教師回來上匯報課或作專題匯報,強化教師學習、反思、汲取。同時,我們也與鄉下學校結對,選派名教師給他們上指導課,送青年教師上鍛煉課,為他們提供平臺,促使他們快速成長。
3.師徒結對,互助共長
青年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希望,是教育改革的生力軍,為促使他們迅速成長為學校的業務骨干,我們在充分發揮老教師優勢的同時,也充分挖掘名師身上的學習資源,通過他們的“身教、言傳、幫帶”作用,來引領青年教師成長。這也是我校校本教研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我們把各級名師、學科帶頭人與青年教師結成對子,簽訂結對協議書,明確雙方職責,各自履行義務,制定出具體可行的幫扶計劃,實現師徒互助共長。要求師傅經常深入徒弟的課堂聽課,每學期不少于10節,并有針對性地做出指導。青年教師也應積極主地向師傅請教,經常聽取名師的指導課,每學期也不少于10節,課后寫出聽課所得,并及時詢問不解之處。同時,名師還應隨時接受其他教師的來訪、聽課等,承擔著校本培訓中施培者的角色。為了使師徒結對制落到實處,學校還制定了《名師考核制度》,建立了《名師業務檔案》和《青年教師成長檔案》,實行跟蹤考核、動態管理、過程評價等,促使名師不斷提高了自身業務素質,加速了青年教師的成長。
4.全程參與,注重反思
變灌輸式教研活動為主動參與式教研活動,是我校校本教研的又一亮點。我們每組織一次參與式主題教研活動,都是在強調理念先行的條件下進行的。先下發相關理論書籍供老師閱讀,要求做好讀書筆記,寫出讀書心得,參與理論檢測。再用理論指導課堂實踐。新課程實施兩年來,教師在理念上有了很大的更新,能否轉化為教學行為,這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這學期,我們舉行了“新課程教學設計比賽”。首先要求全體教師按學科、定時間、定內容參與設計比賽,接著規定每人限定8分鐘在各自的小組內交流,評定出優劣。然后推出有創新思路和實用價值的課,組織教師觀摩,開設教學展示周活動,規定課任教師必須參與本學科的教學觀摩,提倡學科交叉觀摩,并做好聽課記錄,寫好聽后(授后)反思稿。最后組織教師進行“交互式”的評課,人人發言不少于5分鐘,不得重復別人的話,以此來激發教師進行教學改革的熱情,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達到共同探討、互相補充,共同促進之目的。
- 上一篇:職業衛生培訓心得體會
- 下一篇:制藥工程專業就業方向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