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1-29 17:52: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科技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創新科技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第二次轉型;措施

伴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式的變化,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加快推進了我國經濟的第二次轉型,加快國民經濟的長足健康發展,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抗風險能力,科技創新作為我國經濟轉變的重要環節,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就對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發展經濟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探究如何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經濟發展的第二次轉型,以供參考。

一、堅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性

1.有效創業型經濟的高成本問題。之前,大多企業結合低成本和對外開放優勢,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但進入21世紀以后,低成本的優勢已經不能適應新的發展需要,各種費用上升,像地價、水、礦產資源、能源等,貸款利率的提高、原材料價格的波動大等,這些因素都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由低成本優勢轉向科技創新勢在必行。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存在自主創新率較低的問題,做的往往是高端產品,干的卻是比較基礎的工作,像一些高科技產品,都是國外的技術,因此,只有加強科技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成本的問題,進而促進經濟的轉型。2.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是解決三大瓶頸制約的有效策略。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我國的土地、環境和資源的矛盾愈演愈烈,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若按照之前的發展模式走下去,資源、生態將不堪重負,面對這些問題,就要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提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比重,大力發展智力型服務業,以促進經濟的飛躍。但這一切的實現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只有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經濟,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順應世界發展潮流。縱觀歐美發達國家,他們轉型升級為創業型經濟,激動的科技投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美國是率先發展創業型經濟的國家,于是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現階段,世界經濟正處于管理型經濟向創業型經濟轉變階段,我國的創業經濟類型也得到一定的發展,北京中關村、深圳都升級為創業型經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在積極發展創新性經濟,因此,我國大力發展以科技為核心經濟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也是國內外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實現途徑

1.強化科技創新,加大技術改造。在制造業發展中,盡管很多產業的生產規模也居世界前列,但競爭優勢依然不明顯,因此,要進行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建立獨特的產業技術體系,提高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分工格局的地位,增強制造業的核心價值;目前,我國農業人口眾多,土地資源有限,因此,要立足國情,抓住科技革命、信息和生物技術革命帶來的契機,推進農業技術革命,為農業的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持;發展現代化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和東部地區的技術優勢進行有效的結合,產業布局進行地區性的階段調整,促進國民經濟整體動態的平衡;堅持以人為本,加大科技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使人才和科技都能較好的適應產業結構和布局的需求,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發展的過程伴隨著高消耗、高排放等特點,因此,要加大技術改造,充分利用信息和高新技術,進行科技創新,再生產服務環節提高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技術障礙,促進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2.融入經濟全球化。我國的經濟發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就要堅定不移的對外開放,融入全球化和一體化,充分利用國內外的兩個大市場,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資本,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將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和全球化經濟的發展進行有效的對接;從單向開放轉變成雙向開放,進行資源整合,達到優勢互補的目的,提高我國經濟發展在國家上的競爭力;發展經濟時,由沿江發展向跨江聯動發展,不斷強化空間合作和分工協作;形成競爭新格局,對經濟產業結構進行合理的規劃,錯位競爭,優勢互補,政府也要加強調控,避免各地區間的過度競爭,重復建設,要進行有效的協調。3.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為了滿足科技創新的需要,就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有效的市場調節。建立有效的價格機制,憑借價格信號去調節科技創新產品的市場供給、資本等資源的配置;政府要創設有利于科技創新產品發展的環境,引導和鼓勵科技創新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支持,政府要構建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從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兩個方面去改革,積極推進能源、資源價格市場化的步伐,以促進經濟向著科技創新方面轉變。4.積極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將整合科技資源和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經濟轉型過程中工作的重點,建立大型的科研部門,建立重點的研究項目,并給予資金支持,加大對科研資金、科研資源的合理利用,并將科研成果及時進行轉化;憑借科技優勢,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目標。5.積極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狠抓教育,應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建立科學的用人競爭機制,著眼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培養創新領軍人才隊伍;立足于國家化發展的態勢,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著眼于集約化經濟的發展,招攬回國優秀人才;積極建立優秀團隊,建立優勢互補的創業團隊;將教育的重點放在高技術的應用及研究上,確保每個學生都具有科技創新意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三、結語

我國經濟的第二次轉型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本文對科技創新在積極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簡單介紹,并從不同方面探析了如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發展我國經濟,進而促進經濟轉型和快速發展。

作者:張小琴 單位:山西省交通科學研究院

參考文獻:

[1]辜勝阻.中國經濟第二次轉型的新動力[J].人民論壇,2011(09).

[2]劉剛.經濟增長的新來源與中國經濟的第二次轉型[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5).

篇2

【關鍵詞】科技創新;植樹造林;管理水平

一、科技創新的含義

科技創新是科學和技術創新的簡稱,其定義來源于其實對于科學技術領域研究和知識范疇的概括。在本篇文章中,對于知識創新的概念是指,一方面是包含了對于科學原理的發現與探索,另一方面又包含對于當前所現存的科學技術的革新與換代。在學科實踐當中,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的概念嘗嘗吧被混淆,雖然二者的范圍重合程度頗高,但是從操作層面來講是有著嚴格的區別的。科技創新的源泉不僅僅包含企業的科技創新,企業依靠自身實力對于科技和專利進行革新自然是科技創新的一個部分,但是在此之外,科技創新的含義還包括其余的部分,比如高校等科研機構對于技術的革新和發展,高校與企業聯合互動所進行的對于技術的革新。

從目前的國際發展形勢來看,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關鍵體現,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里,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便意味著更多的關鍵技術和更多的產業潛力,便可以在全球的產業鏈條上占據重要和主動的地位。能夠激發自己國家的經濟產業,運用自身的知識產權把握社會的發展方向,總而言之,科技創新是社會活力水平的衡量指數,對于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

二、科技創新的方法與途徑

(一)提升標準法,該方法的要義在于將自身的技術標準提升至行業頂端,以行業當前的最高標準作為前進和創新的方向,通過了解,分析,模仿,實踐等一系列的方式,企業的競爭力和創新實力,以圖超越對手,實現商業發展的途徑。

(二)技術路線法,這種方法的實質在于規劃好自身的技術路線,按照產品的需要,逐步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技術路線法較多的使用在汽車航天等大型產業,作為一種工具,這種方法可以大幅度高效率的提升企業的科技水平,實現技術水平的突破。

(三)產品及周期優化法,對于產品的研究和開發,一般有七個方面的因素需要考慮,產品戰略的建立,開發流程的制定,開發結構的建立,階段性的審核的建立,各項開發工具的完備,各項事業的管理方式。這其中方面都完成了之后,一個高效的研究和開發體系就被建立起來了。使用這種方法可以最大化的縮短研發的時間和高效的利用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研發資金和資源。

(四)產品數據管理法,作為對于當前信息化時代的順應,產品數據管理法是制造業鄧大規模產業經常使用的方法,其看中科研過程中所產生的數據的作用,通過數據來得出結論,該種方法的優勢在于其所得出的結論不僅可以有益于本次科研,更有助于未來的長效科研體系的形成。

三、植樹造林的意義

植樹造林是指通過規模的行為新建或者更新森林的一種人類活動,以規模的大小來區分,其可以分為植樹與造林兩個方面,規模較小的成為植樹,規模較大的成為造林,不可忽視的是,植樹造林行為對于環境要素的保護以及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方面,起了巨大的難以替代的作用。因而在近年以來,植樹造林活動深受政府和社會的支持。人們也喜歡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生活里一個方面,而其重大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經濟建設意義,一方面,植樹造林的行為并不僅僅單純的只是樹木數量的增加,更可以結合科學的規劃,種植經濟性作物,比如茶葉,藥物果樹,橡膠等等作物。如此,在起到保護環境之作用的同時,也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兼顧環境與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植樹造林的事業不僅僅包括了對于樹木的新建,還包括了對于樹木的更新與替換活動,在植樹中對于舊樹木的砍伐和新書樹木的更換都可以提高林區的收入,為部分產業提供原材料。

(二)生態建設的意義,作為環境恢復和環境建設的重要部分,植樹造林的一個重要意義就在于對于生態建設的意義,其有助于放分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局部氣候,使得干旱地區和風沙地區的環境狀況進一步完善,綠色植物的增多可以有效的吸收空氣中的部分顆粒物與有害氣體,還會分泌各種有益菌,達到凈化空氣減少噪音的有益作用,不僅有助于環境,更為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起到作用。

四、科技創新對于植樹造林事業的必要性體現

(一)科技創新有助于提高對于幼苗撫育的科學管理,幼苗撫育作為植樹造林的基礎性活動,對于植樹造林事業可以說至關重要,一方面,科技的發展可以提高幼苗的成活率,通過營造良好的撫育環境,對于各項指標的管理,使得幼苗成活指數大幅提高。其次,有助于保證幼苗的質量,通過科學的發展和創新,使得幼苗的存活達到一定比例之后,便要促進其優質部分的生長,使得成活率與優質率并進。

(二)科技創新有助于驗收管理,幼苗在成活之后,在剛剛植樹之后仍然會有一定折損,通過科學的管理,可以使得幼苗的生長活動得到檢測和關注,可以保證期成活率,以及及時的對于死去的幼苗進行替換。這樣科學高效的幼苗培育和管理機制,一方面提高了樹木的額繁衍周期,一方面也減少了對于折損的經濟投入。兼顧了生態與經濟的雙重效益。

(三)科技創新有助于加強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樹木的生長于存活,難免會出現有關的病蟲害,科技的發展,不僅僅可以使得病蟲害防治技術得到提高,更可以使得對于疾病的治理高效有益。克服了病蟲害對于植物的困擾,一方面延長了植物的存活周期,一方面也減少了新增植物的費用維持了事業的穩定性,可以說不僅從生態效益的角度也從經濟效益的角度提高了植樹造林事業的發展。

(四)科技創新有助于加強對森林火災的防治,森林火災作為影響森林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一直嚴重的制約著植樹造林事業的發展,而科技創新的引入,一方面加強對于火災的預防與控制,另外建立的應急反應機制,也可以提高災害的治理,最大化的減少損失。

參考文獻

[1] 林福賢.淺談植樹造林技術與管理[J].科技風,2011,6.

篇3

關鍵詞:茶企工商管理;科技創新;重要性

作者:王鑫(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南充637000)

茶企要想不斷發展,需要面對許多的考驗,尤其是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茶企自身是否能夠順應市場發展的需求,不斷的在發展過程中提升自身的企業市場競爭力,使自己能夠擁有更多的市場,這就需要茶企通過對自身的有效管理來促進[1]。工商管理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基礎部分,只有進行了良好的、有效的管理,企業自身才能夠得到好的發展,才可以在競爭日益劇烈的市場中得以持續不斷的發展,因此,對茶企來說,加強工商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并且還需要將科技創新加入到工商管理中去使得茶企自身的整個工作效率與工作水平能夠得到不斷的提升,以此來促進茶企的工商管理質量,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1茶企工商管理的現狀

1.1管理模式比較落后

近些年來,盡管隨著茶企的不斷發展,其也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途徑,同時也通過不斷的更新來對自身的工商管理進行改變,也使得了茶企的發展得到促進。然而,對整個茶企行業的發展來說,其進行工商管理的手段比較落后,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同時還無法滿足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對茶企發展得到要求了。造成這些問題出現的重要因素就是茶企在長期的發展中,一直無法擺脫傳統工作方式的束縛,沒有將目前企業發展的形式與工商管理進行聯系,導致其在市場中的競爭力逐漸下降。

1.2管理理念已經過時

茶企要想能夠健康的發展,離不開工商管理,如果在進行工商管理的過程中出現問題,茶企自身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然而,當前茶企在進行工商管理的時候,其管理的觀念已經過時,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使得茶企無法滿足當前發展的要求,以至于影響到了自身的發展。因此,茶企在進行工商管理的時候,應當及時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順應時展的需求,以此來提升茶企本身的競爭優勢,使自己能夠發展得更好[2]。

2科技創新在茶企工商管理中的作用

2.1促進茶企競爭力的提升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增強,茶企如果想在同行業的發展中位于較高的地位,就需要對茶企本身的工商管理質量有著足夠的重視,并且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進行聯系,以此來對自身的工商管理制定能夠符合市場發展的計劃。并且,茶企在進行工商管理的過程中要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因為通過科技創新可以不斷促進茶企生產出來的產品更加具有科技含量以及更好滿足現代消費的需求,通過科技創新能夠使得茶企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使得產品技術得到提高,以便于使得自身的產品擁有更好的市場占有率,并且通過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可以很好地促進茶企內部管理模式以及質量的提升,顯著加強茶企的市場綜合競爭力。

2.2茶企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判斷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現代化特征的重要標志就是有沒有進行科技創新,茶企也是這樣,其主要是經過服科技創新來促使自身陳舊的工商管理現狀的改變,擁有科技創新的茶企,其在工商管理進行的時候,能夠很好地推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有許多茶企在將科技創新運用到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獲得了比較好的收益,同時也成為了同行業的其他企業進行經驗借鑒的對象,同時還為自身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工商管理中進行科技創新是茶企能夠不斷發展的基礎,因此,茶企應當不斷適應社會的進步,緊緊地跟上時展的步伐,不斷增大對科技的創新,為茶企的可持續發展積攢力量。

2.3促進茶企的經濟效益

無論是什么樣的企業,其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得經濟效益,而增強對科技的創新就能夠在幫助茶企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確保茶企自身的長遠發展。茶企進行科技創新就是促進自身走向現代化、科學化,從其他企業發展的失敗案例中,我們能夠看出,如果一個企業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潮流以及跟上時展的步伐,其最終的結果就是被競爭日以劇烈的市場中所淘汰。而進行科技創新就能很好地避免這樣的問題,同時其還可以不斷地促進企業工商管理模式的發展,為茶企日后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

2.4穩定茶企的發展

茶企管理人員的終極目標是使得自身能夠不斷的健康發展下去,然而對傳統的工商管理模式來說,其存在著很多的不足,無法滿足茶企發展的需求。這就需要茶企管理人員對現有的工商管理進行更新,可以加入科技創新這一元素[3]。使得茶企工商管理部門與其他各個部門進行更加緊密的聯系,通過互相交流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一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使得茶企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并且將科技創新加入到茶企的工商管理中,可以讓茶企不斷的積攢發展經驗將科技創新的優點完美的融入在促進茶企的發展方面,使得茶企能夠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可以為科技以及技術的創新增加更好的推動力,以此打造一個完美的循環發展環境,使得茶企的最終目的能夠得到實現。

3茶企工商管理中如何進行科技創新

3.1增強對科技創新的重視

茶企在進行工商管理的時候運用到科技創新,將會對茶企的發展以及運作起到直接影響的作用,因此,茶企管理人員要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重視。在茶企發展中,除了管理人員要關注科技創新之外,他們還應將該理念通過自身對員工造成影響,使得公司的所有成員都能夠重視科技創新的作用。因此,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各種激勵的手段來促進員工的關注度,在茶企中創造出較好的工作氣氛。對管理人員來講,需要從整體出發,樹立正確的科技創新意識,并以宏觀干預的方法,確保科技創新能夠順利進行。

3.2加強對人才的培養

每個企業想要能夠更好地發展,都離不開人才這一需求,只要公司的員工有著足夠的能力符合企業的發展要求,這個企業才可以發展得更好。茶企也不例外,茶企如果想在工商管理中實現到科技創新,就需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為茶企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使得茶企的發展能夠得到保障。因此,茶企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工商管理的時候,任用更加專業的人員進行管理,以此來確保串茶企的日常運行;其次,企業應該加強對員工的培養力度,可以定期的對員工進行工商管理知識的培訓,加強對科技創新的理解課程等,這樣做可以提升員工的學習興趣,使其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最終提升自身的能力,使得日后的管理也更加的輕松。還可以為茶企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專業人才。

3.3增大資金的投入

就現實來說,將科技創新加入在茶企的工商管理中,有著很大的難度,因為科技創新不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還需要有很多的專業人才,這就要求企業為科技創新增加更多的投入資金,使得工商管理工作能夠順利的進行。要想進行科技創新,需要對創新的項目進行研究以及需要相應的專業人員,這就對資金有著更高的要求,因為項目的創新是非常耗費資金的,同時還要增加對工作人員的薪水,并且還需要制定相應的激勵手段來促進員工的效率,如通過獎金方式等等,以此來保障科技創新的順利實施,這一切都需要茶企投入更多的資金。

3.4增強對科技的檢查

在進行科技創新結束以后,茶企需要對創新的成果進行檢測,確保創新成果的有用性,從而對工商管理工作提供積極的幫助。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科學技術的更新是十分快的,大部分茶企目前使用的科技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要求了。這樣就會對茶企的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茶企進行科技創新的時候,需要通過檢查的方式來確保科技創新的有效性,確保創新的科技給茶企帶來的是積極的促進作用,不會對茶企自身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篇4

關鍵詞 縣級電視臺;科技傳播能力;現狀;問題;創新途徑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3-0015-02

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和數字技術進一步發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進一步深入,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然而,作為傳統的大眾媒體,電視仍是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據中國科協2016年9月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利用電視獲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為93.4%。縣級電視臺作為廣電事業格局中的末端組成部分,具有覆蓋面廣、數量眾多和整體實力不強的特點。在當前媒體融合的新形勢下,縣級電視臺的科技傳播能力一方面受到來自中央、省市等各級電視媒體的挑戰,同時還面臨著新興媒體的沖擊。在此情況下,正確認識縣級電視臺科技傳播能力的重要性并認真思考縣級電視臺的科技傳播創新途徑顯得十分必要。

1 縣級電視臺提高科技傳播能力的重要性

縣級電視臺是我國科技傳播的重要力量。縣級電視臺作為廣電事業四級格局的重要組成,全國的2 800多個縣,很多都有電視臺,在全國2 500多個廣播電視機構中大約占據了3/4。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據2016年數據顯示,農村居民家庭的電視機的普及率為95%,而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3.1%。縣級電視臺由于覆蓋面廣、數量眾多以及接受程度高等特點,在幫助公眾特別是農村居民樹立科學理念、宣傳科學知識、提升科技能力、普及科技生產生活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傳播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2 縣級電視臺在科技傳播中面臨的問題

2.1 發展空g狹小,影響力不足

長期以來,縣級電視臺處于廣電事業的末端,國家級、省市級電視臺以及衛星頻道都對其生存空間進行了擠壓。特別是近年來在網絡媒體的強勢沖擊下,人們獲取科技信息的方式和途徑越來越豐富,使得縣級電視臺科技傳播影響力更加弱化。

2.2 發展經費不足,市場運作較差

縣級電視臺的經費來源除了財政撥款外,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廣告創收。據2014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全國廣播電視總收入中,縣級占據9.87%的份額;2013年全國廣播電視廣告收入中,縣級僅占3.88%的份額,央視的廣告收入是全國2 000多個縣級電視臺的6.3倍。因廣告創收困難,導致對虛假廣告監管不嚴,科技傳播能力較差,對提升公眾科學素質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2.3 體制機制僵化,人員素養不高

縣級電視臺一直以來壟斷的經營性質和固有的體制機制導致了工作人員素養的普遍低下,一方面吸引不到高素質專業性強的人才,一方面內部也缺乏人才學習培養的機制和氛圍,從而導致了節目質量不高,大大影響了縣級電視臺的科技傳播能力。

2.4 內容形式單一,節目質量不高

當前縣級電視臺的節目形式普遍單一,科技信息來源較為缺乏,自身編創能力不足,資源更新率較低。特別是在農村欄目的設置中,大部分傳播現代農村技術的內容,使用范圍與具體內容與當地的實際情況較為脫節,失去了通過科學普及指導農民生產生活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傳播能力。

3 縣級電視臺提高科技傳播能力的創新途徑

3.1 導向正確提升科技傳播的引導性

在當前社會各種社會思想的影響下,縣級電視臺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要充分發揮基層宣傳思想的核心作用,準確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節目內容既要注重對科學咨訊、科學技術的宣傳,更要加強科學思想、科學理念的引導和構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積極健康的社會思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動力。

3.2 加強監管提升科技傳播的公信力

縣級電視臺要提升科技傳播影響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加強監管力度摒棄不具備科技傳播效果甚至是起到反作用的內容,如未經核實驗證的科技新聞、技術知識、生活常識、健康養生及違規廣告等內容,都應是節目內容中必須摒棄的部分。應當制定并完善嚴格的審核制度,在選題制作、引進來源、廣告經營、錄制播出等各個環節加以嚴格監控,級級把關、層層負責,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和應急預案,保證節目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實用性,提升科技傳播的公信力。

3.3 通過引進或聯播形式豐富節目內容

對于一些沒有能力制作高質量高水平電視節目的縣級電視臺,應當結合自身揚長避短,通過有針對性地引進一些適合當地的科普科技節目資源,或者通過聯播的形式來豐富節目播出內容。例如山西的“科普大篷車”欄目就在全省61個市縣電視臺播出,其中的科普、技術、健康等知識為提升科技傳播能力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發揮了積極作用。

3.4 因地制宜聚焦公眾科技信息需求

縣級電視臺的辦臺目標和覆蓋區域,決定了其應當圍繞當地的中心工作展開,努力為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因此,縣級電視臺應當因地制宜,立足本土,聚焦當地需求,遵循“三貼近”原則,深入基層,貼近群眾,聯系實際,創辦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科技節目,提升科技傳播的落地應用效果。

3.5 優化欄目設置提升節目制作水平

新形勢下,縣級電視臺要提高科技傳播影響力就要在優化欄目設置上做文章,變單一的科普新聞、科技咨詢、技術宣講等形式,通過創新欄目形式和內容,增加科技傳播的吸引力。比如通過科普短劇、科普微電影等形式,將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術通過淺顯易懂、生動靈活的形式傳播出去,不僅能夠增加縣級電視臺的收視率和影響力,也能令受眾印象深刻,起到提升科技傳播影響力的作用。

3.6 運用先進技術不斷提升技術水平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也給縣級電視臺技術的提升提供了條件。縣級電視臺應首先運用電視熒屏的傳播方式進行科技傳播,對已有傳播資源和渠道進行充分利用,并可以加強熱線、短信、微博、微信的欄目互動,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和黏合力。在此基礎上,縣級電視臺也可將現代新型互聯網技術應用起來,通過網絡電視和網絡直播等形式,能對公眾進行隨時的、即時的交流與互動。

總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級電視臺是廣電格局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科技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當前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形勢下,要正確認識縣級電視臺科技傳播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發展現狀和存才問題,并通過加強頂層設計、引導輿論導向、加強監督管理、豐富節目內容、聚焦公眾需求、提升技術水平、引進培養人才等方式,不斷提高縣級電視臺的科技傳播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運紅.縣級電視臺新聞節目如何應對新媒體挑戰[J].西部廣播電視,2016(7):163.

[2]楊筠.新媒體沖擊下縣級電視臺的應對策略探究[J].新媒體研究,2017(3):155-156.

[3]李志剛,袁琳.立足本土,打造縣級臺特色[J].新聞窗,2017(1).

篇5

關鍵詞:TAM模型;創新;科技產品;意愿

中圖分類號:F7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35-0005-02

目前的社會發展速度較快,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更快。在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同步提高的今天,TAM模型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可取的意愿分析方式。相對來說,TAM模型自身具有的功能和特點,并沒有完全滿足分析需求,還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方式方法。但是,把TAM模型作為基礎,對創新科技產品的采用意愿進行分析,就能夠最大限度地了解市場的需求,制訂出科學決策,使科技產品的創新獲得理想的效果。

1 理論研究及假設模型

TAM是技術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的簡稱,是Davis 1989年運用理理論研究用戶對信息系統接受時所提出的一個模型,是提出技術接受模型最初的目的是對計算機廣泛接受的決定性因素做一個解釋說明。

技術接受模型認為系統使用是由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決定的,而行為意向由想用的態度(attitude toward using)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決定,想用的態度由感知的有用性和易用性共同決定,感知的有用性由感知的易用性和外部變量共同決定,感知的易用性是由外部變量決定的。外部變量包括系統設計特征、用戶特征(包括感知形式和其他個性特征)、任務特征、開發或執行過程的本質、政策影響、組織結構等等,為技術接受模型中存在的內部信念、態度、意向和不同的個人之間的差異、環境約束、可控制的干擾因素之間建立起一種聯系。

基于TAM模型的創新科技產品采用意愿,是目前對科技產品創新的重要參考,能夠科技產品創新的成功起到決定性的影響。為了了解用戶的接受模式,提高科技產品創新的成功率,本文將TAM模型作為基礎,對創新科技產品采用意愿進行分析。創新科技產品是時展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TAM模型提出當“行為”指的是對“創新科技”的接受行為時,態度比主觀規范有更強的影響力。采用意愿會受到行為人態度的影響,即個人對創新科技產品使用的態度越正向,對創新科技產品的接受度會越高,因而越有意向使用該產品。根據理論建設上的成就以及目前對市場用戶的需求調查,提出研究假設H1。我們假設H1:態度對采用意向有著顯著正向影響。“認知有用性”指個人主觀的認為使用特定系統對工作表現及未來的幫助,當個人認知的有用性程度越高,則其采用的態度越正向。H1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情況,由于目前的市場變化較大,同時用戶類別和需求不同,我們多假設出了一些情況。比方說,H2:認知有用性對采用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H3:認知有用性對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H4:認知易用性對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H5:兼容性對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H6:可觀察性對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H7:可試用性對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H8:認知易用性對認知有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H9:消費者的創新性對其態度有顯著正向影響。H10:消費者的創新性對采用意愿有顯著正向影響。H11:信息來源對認知有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H12:信息來源對認知易用性有顯著正向影響。從以上的闡述來看,意向分析既需要正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同時也需要站在用戶的角度去選擇,適當的融入一些反對性的意見,因為任何一項科技產品的創新都沒有辦法讓所有的人都認同,只有從綜合的角度去分析意向,才能得到最貼合實際的結果。

2 實證研究與數據分析

2.1 抽樣設計

基于TAM模型的創新科技產品采用意愿分析,不僅要將一些實際生產的科技產品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同時還要對不同的用戶、不同的地區進行分析,務必將資料收集的詳細,盡最大努力將分析的各個步驟達到一個最好的效果。在本文的研究當中,主要是采用創新科技產品PC電腦密碼鎖為實證對象,量表衡量問項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形式,經過嚴密的前測與試測,最終問卷采取書面發放與網絡填答相結合的抽樣方式。針對消費群體多樣化的特點,有些希望能夠鎖系統、有些希望鎖軟件、有些希望鎖端口,有些希望鎖文件,有些則希望能硬加密,抽樣設計通過多種路徑進行抽樣,并且在大小不同規模的城市進行抽樣,取得一個理想的成果。

2.2 數據質量分析

數據質量對分析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受調查的用戶都能夠配合調查,并且將自己的訴求闡述的較為清楚。從科學研究的觀點來看,良好的衡量工具應有足有的效度和信度。數據質量分析在整個研究當中,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階段,不僅會影響后續工作的成效,同時還會影響數據的二次收集和分析,以及產品的投放和生產。本文針對電腦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的保護變得非常重要,電腦使用者都有保護重要相關信息的意愿,采用TAM模型分析電腦加密鎖創新科技產品的采用意愿。并利用SPSS13.0軟件進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效度分析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轉換。采用軟件進行數據質量分析的好處在于,能夠避免人工計算帶來的誤差,同時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想要的信息,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后續工作產生便利影響,同時可以讓采用意愿分析更加合理化。根據美國統計學家的判斷標準,對各因子載荷小于0.5的題項進行處理,通過刪除題項做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27個測量題項的KMO系數值為0.859大于0.8,達到良好的適配度。由此可見,數據效度達到了意愿分析的預期效果,并且大部分的用戶對創新科技產品電腦加密鎖的采用意向是比較高的。在數據信度方面,采用的分析軟件和數據效度是一樣的,并且數據信度也達到了一個較為理想的效果。

2.3 結構模型設定與擬合分析

結構模型設定與擬合分析,是采用意愿分析的重要過程之一。這個過程既是對數據的有效處理,同時也是決定結果的重要步驟。結構模型的設定與擬合分析,首先要進行初始模型的擬合。由于態度在認知易用性與采用意愿的關系上沒有中介作用,所以刪除從認知易用性至態度的路徑。初始模型擬合,主要是對數據的簡單處理和判斷。在初始模型擬合工作結束以后,要對模型進行修正。模型修正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當初始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一定路徑的時候,如果卡方的變化數值或者變化狀態較為明顯,應該接受修改后的備用選擇模型;如果卡方的變化數值或者變化狀態不明顯,則應該接受初始模型。卡方值的變化是搜集了眾多數據分析后的結果,反應了當下的研究成效,所以完全可以作為判斷的依據。第二,當在初始模型的基礎上減少路徑的時候,卡方值變化值如果不明顯,應該接受修改以后的模型;如果卡方變化值明顯,就應該接受初始模型。綜合來看,結構模型設定與擬合分析,是從多個角度出發,并且對卡方變化值進行有效的判定,避免出現一些不良問題和情況。

2.4 結構方程模型運行結果

經過大量的計算和模擬,結構方程模型的運行結果得以顯示,潛變量在衡量題項上的因子荷載值大于0.5,且高度顯著,表明測量量有效的提高。相對來說,這種創新科技產品是比較理想的,并且符合市場需求和用戶認可。從結果上來看,當創新科技產品剛投放到市場的時候,部分產品會得到較大的追捧,部分產品呈現出慢熱型的反應,部分產品表現平平。當創新科技產品在市場當中擁有一定的使用者以后,各項產品的反應就比較明顯,并且呈現出兩個極端化發展,一種是非常好,得到了用戶的青睞和認可,另一種則是大失所望,在銷量和使用數量上不斷的下跌。綜合來說,現階段的人們對創新科技產品的認可程度正在不斷的增加,首先,由于市場自身的機制作用,使得創新科技產品擁有了較大的投放空間;其次,社會的進步,讓創新科技產品擁有了用武之地,并且可以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進行定制,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第三,創新科技產品的意愿決定于用戶自身的主觀想法和客觀上的條件約束,掌握好這兩個方面,對科技產品的創新,有較大的積極意義。

3 基于TAM模型的創新科技產品采用意愿思考

3.1 對科技產品創新調查的重要性

隨著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的發展,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科技產品的創新速度越來越快,創新科技產品要想在意愿分析中得到更多的正面信息,必須加強調查。調查對分析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調查的過程中,首先要設立有效的調查目標,既要與本產品相關,同時又要將一些社會中的元素融入到調查當中,盡量保持全面性和調查的精簡性。另一方面,用戶群的差異性,對創新科技產品的訴求也不一樣,有些人集中在經濟效用方面,有些人集中在偏好方面。調查要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來進行,并且按照多層次、多領域的方向去調查。

3.2 采用意愿分析的針對性

TAM模型雖然對采用意愿分析具有較大的積極作用,但是此項模型畢竟只是一個基礎,并沒有辦法總領全局。本文認為,在進行采用意愿分析的時候,必須具有針對性,科技產品的創新是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賣點。通過對創新進行意向分析,不僅可以節省一些分析工作,同時不會影響最后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創新科技產品的意愿分析是一個重要參考,而不是以點概面的分析,工作人員要認清這一點,才能將TAM模型應用的更具實際意義。

4 總 結

本文主要將TAM模型作為基礎,對創新科技產品的采用意向性進行了分析。從結果上來看,創新科技產品的采用意向性是比較高的,但是在實際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受到主觀因素和外部條件的影響,創新科技產品投放市場的價格接受和市場容量需要進一步研究,盡量符合當前的各項要求,同時滿足不同用戶群體的效用需求,制訂科學決策,才能使創新科技產品的采用意愿獲得更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徐長江,汪媛媛,黃鵬.TAM模型視角下的大學生手機上網行為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1,(1).

[2] 王秀峰,柯青.基于用戶使用角度電子商務研究(I)――TAM與TTF模型應用述評[J].現代情報,2011,(4).

[3] 劉盼,陳濤,劉鵬舉,等.基于TAM模式的消費者對網絡渠道接受行為研究[J].消費導刊,2009,(18).

[4] 張鳳玲,崔振洪.基于TAM和創新擴散的電子商務課程信息采納行為模型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0,(3).

[5] 劉迎春.基于TAM模型的消費者網絡購物行為研究[J].中國商貿,2010,(8).

[6] 杜治洲.電子政務接受度研究-基于TAM與TTF整合模型[J].情報雜志,2010,(5).

[7] 吳曉偉,李丹,呂繼紅.基于TAM和知覺風險的網絡競爭情報用戶使用行為研究[J].情報科學,2010,(6).

篇6

【關鍵詞】鄉鎮;農業;技術推廣;問題

大力發展農業技術推廣是進一步推動農業現代化、科技化發展的必然途徑,農業科技大力推動農業的全面發展,反過來,農業全面發展又作用于農業科技的發展,使得農業技術更好的指導、服務與現代化農業的建設。只有在農業生產中,進一步推動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才能保證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科學化的發展。

1 現階段我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問題與不足

1.1 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

相比于傳統農業,農業技術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與科技素質,很難完全理解。推廣農業技術,不僅需要文化素質作為支撐,還需要思想覺悟的引導。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只有全面認識到科技的力量與作用,才能讓農民積極采用新技術,積極探討新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問題。但是,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民的綜合素質普遍比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科技的推廣與使用。

1.2 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到位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農業科技研究也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科學研究是最基礎的,是技術推廣的第一位,更重要的是將科技推廣出去,真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讓廣大農民群眾獲得利益,全面認識到應用科技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現階段,我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存在斷層現象,近10年來,幾乎沒有大學生愿意考試分配到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來參加工作,現在在鄉鎮農業服務中心真正能承擔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只剩下為數不多的專業技術人員。使得很多新技術、新科技得不到快速大面積地推廣,缺乏很完善的推廣體系。另外,在新技術、新科技使用過程中,缺乏專門的指導人員,出現問題不知道向誰請教。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到位,嚴重制約著農業技術的推廣。

1.3 強制性指令推廣

部分鄉鎮在進行科技推廣時,選擇強制性指令的方式進行推廣。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是因為相關部門對于此技術未進行全面研究,就充分肯定其為農業經營帶來的效益。但是,由于廣大農戶對新技術的不了解,這種單方面強制性的推廣,很難讓廣大農民群眾接受。即使技術得到了推廣,也無法真正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是進行農業生產的主體,如果無法調動其積極性,就很難在技術推廣中獲得效益。

1.4 資金短缺

目前來說,資金短缺是制約鄉鎮農業科技推廣的最關鍵問題。一般來說,縣級的科技推廣經費比較充足,而且來源豐富,有來自于上級財政專門撥款以及同級財政撥款等多種形式。而鄉鎮農業科技推廣經費嚴重不足,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工資水平比較低,大部分推廣人員只能通過經營方式求發展。這種現象的存在,嚴重制約著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開展。

2 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推廣鄉鎮農業技術

2.1 強化科技種田意義,全面提高人們對農業技術推廣重要性的認識

全面提高社會各界對農業技術推廣重要性的認識。從政府機構、鄉鎮部門到廣大農民都要充分認識到農業技術推廣的好處。只有提高了思想認識,達到認識水平的一致性,才能真正推動農業科技的發展。提高對農業科技推廣認識,必須落實到行動上,針對不同鄉鎮實際情況,展開針對性推廣活動。制定合理的推廣方案與推廣計劃,并加強與其他部門之間的合作,真正在技術推廣中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人們采用新科技的積極性。加強宣傳與培訓力度,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與認識水平,從而更全面的掌握新科技,最終在真正農業生產中獲得經濟效益。

2.2 明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

明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通常情況下,其負責推廣農業科學技術、貫徹農業標準實施、預防重大植物病疫、信息服務、環境監測以及學習培訓等給多個方面。除了公眾性質的職責之外,還需要切實提高其服務職能。對于鄉鎮機構來說,必須加強農技、農機及其他相關站所的合作力度,并進一步確定管理職能以及工作責任。全面貫徹縣級管理為重點,縣級、當地政府的雙重管理模式,為鄉鎮技術推廣人員提供安定的工作環境與工作條件,使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農業技術推廣中來,進一步提高農業推廣的工作效率。

2.3 全面改進技術推廣方式,提高工作效能

全面改進技術推廣方式,提高工作效能,這是全面做好技術推廣的重要措施。推廣鄉鎮農業技術必須與當地農民群眾需求相結合,與市場發展情況相結合,充分考慮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提升農業技術推廣的到位率與覆蓋率,強化服務創新新模式,進一步改善推廣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果,最大限度滿足農民的實際生產需求,提高其滿意度。與此同時,必須積極轉變生產服務理念,徹底改變傳統的強制性指令推廣的方式,進一步向營利方式、科技示范方式轉變。另外,明確推廣服務目標,從追求推廣數量的提升積極轉向推廣效益的轉變以及推廣質量的提高。加強服務形式的轉變,改變過去單一的服務方式,逐漸向綜合型服務方式發展,同時,不斷擴展技術推廣服務內容,不僅要重視生產前的服務推廣,更要重視生產中以及生產后的技術服務,不僅要重視農業的科技推廣,還應重視農林牧副漁等各行各業的技術轉變。

2.4 強化經費投入力度,提高服務質量

現階段,強化經費投入力度,提高服務質量是做好技術推廣工作的關鍵。這就要求各級財政部門,需要將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以及服務機構的工作經費、人員經費真正納入到財政預算體系中來,按照福利體系、人頭經費與當地公務員同水平的標準,保證資金的足額、按時到位。與此同時,加強農業技術推廣資源的合理使用,增加來源渠道,通過支農資金、財政撥款等形式全面籌集技術推廣資金。

3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現階段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以及我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的問題與不足開始入手分析,從四個方面:強化科技種田意義,全面提高人們對農業技術推廣重要性的認識,明確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職責,全面改進技術推廣方式,強化經費投入力度,提高服務質量,詳細論述了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推廣鄉鎮農業技術。

【參考文獻】

[1]蔣和平,等.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的現狀及改善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12(09).

[2]呂劍紅,等.創新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1(05).

[3]張文菁,等.農業科技與農業發展問題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11(14).

篇7

一、通讀教材文章,挖掘科學內涵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主題為“高新科技”,包括《從小就要愛科學》、《在太空中理家》、《奇妙的克隆》、《送你一束轉基因花》以及師生自薦關于納米技術的文章。通讀這些文章,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周圍高新科技無處不在,整個生活猶如科技的萬花筒,“航天”、“克隆”、“基因”、“納米”等高新科技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因此,對未知領域的憧憬、對自身創新能力的自信、對科學本能的熱愛以及獻身科學的激情與精神便成為本單元教學重要的目標。掌握這些科學內涵,是培養科學素養的前提。

二、選擇研學方式,培養科學素養

我們的課堂,不應是教師板著面孔一講到底的“一言堂”,我們的課堂,應該是許多聲音相遇的地方。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作為語文教師尤其要摒棄單純“講解”,選擇多元對話的研學方式,通過“學生——文本”、“學生——學生”、“學生——教師”、“教師——文本”等對話,組織、引導全體學生圍繞“航天”、“克隆”、“基因”、“納米”等文本內容,運用生活積累的素材,平等交流自身對這些高新科技的理解、體驗與評價。

學生通過這些活動,能夠有效積累科學知識(知識是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結晶。它由許多科學用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組成。它是人類世世代代積累和傳遞下來的寶貴遺產。知識在科學素養中起著基礎和核心的作用。沒有科學知識就根本不可能有科學能力),鍛煉觀察、實驗、思維和創新等科學技能,更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好奇與特別的感覺。我們期待的科學素養也就在多元對話的研學活動中得到極大的提升。

三、適時鼓勵評價,激發學生自信

鼓勵性評價永遠是激發學生自信的秘方。基于科學內容的評價尤其如此。

在組織學生深入單元教材,進行多元對話的過程中,我們的老師特別要注意管好自己的嘴:管住講授,避免單一灌輸;管住評價,避免指責批評。當然教師的鼓勵性評價有其原則,即應該著重于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尤其要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鼓勵性評價不僅發生在教師方面,創造機會,組織學生從肯定的角度實施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是評價的又一有效形式。在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以下內容:

1.在閱讀本單元文章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

2.能否在研讀活動中主動地發現問題和探索問題。

3.能否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

4.能否根據文章承載的知識信息以及自身的生活經驗,形成自己的創見。

5.在單元學習中語文知識和能力綜合運用的表現。

6.研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包括語文學科與科學素養兩個方面)。

通過以上六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全面把握學生研習過程的成效,對學生的“成長性”表現有比較深入的評判, 在鼓勵性的評價中,學生對科學的自信與興趣得到進一步增強。

四、適當空間留白,誘發發展潛能

“留白”本是藝術創作的手法,即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留下相應的空白,供讀者想像。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切不可堂堂課滿滿實實、不留間隙。哲人云:“閑暇出智慧。”在課堂上,留有一定時間、空間給學生,讓學生隨便談談,比如關于航天科技,讓學生聊聊自己知道的航天科技以及自己想像中未來航天器可能的形狀以及特性;關于納米,讓學生談談生活中納米的運用以及納米可能具有的未知特性……

篇8

這是一個約等于聲卡的名詞,因為在很多用戶心中,聲霸卡就是聲卡的代名詞。而要追溯它在90年代末的輝煌,我們還需要將時鐘撥回1989年。傳奇的誕生總是不及傳奇本身那樣跌宕起伏,聲霸卡的誕生,或許只是沈望傅(創新科技的創始人)在大學時代校手風琴演出隊里演奏經歷的靈光一現。起家于新加坡古丁娜購物中心的創新科技,原本只是一家為蘋果電腦添加電腦存儲板的小公司,之后它開始對電腦進行改造,使其能用中文發音,并在19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會講中文的電腦。從此以后,創新科技開始了它與PC聲音延續至今的羈絆。1989年,在英國AdlibAudio推出世界上第一塊聲卡――魔奇聲卡后的第五年,創新推出了它的一款聲卡產品――Sound Blaster。落后于首款產品這么久,也許連沈望傅都沒有想到,只有8bit采樣大小和單聲道模擬輸出能力的Sound Blaster,才是那個要成為傳奇的產品。

相比魔奇聲卡,Sound Blaster真正擁有了數字信號的處理能力,而不是簡單的合成,這應該是Sound Blaster能后來居上的最大原因。但Sound Blaster只是為創新科技在聲卡這個行業中打下了基礎,真正將聲霸卡名聲傳遍世界的,還是Sound Blaster 16。現在回頭看1992年,創新科技迎來了發展歷程中的兩件大事,一件是當年夏天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新加坡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另一件則是Sound B1aster16的。你還記得當年買聲卡時,商家極力向你推薦,“這塊聲卡可是能達到CD的回放效果”,而SoundBlaster 16t是第一款將CD水準的回放效果帶到電腦上的聲卡。16位采樣大小、44.1kHz采樣頻率,支持立體聲模擬輸出,現在看來這真的不算什么。但在當年,甚至在90年代中后期,它都是中高端聲卡的指標。在采訪一位90年代就在電腦城經營電腦配件的商家時,他回顧95、96年的DIY市場,還特別提到過那個時候來裝機的消費者,特別是自己用的,一般都會要求裝一塊“真16位”的聲卡。而除了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了不可磨滅的形象之外,Sound Blaster 16所帶來的另一個積極作用,就是極大地刺激了多媒體音箱行業的發展,國內著名的多媒體音箱廠商,幾乎都是在這之后蓬勃發展起來的。

然而,聲霸卡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當聲卡從ISA接lI轉向PCI接口的過程中,它就險些被競爭對手超越。這次變革還得追溯到Windows 95的出現。有著即插即用特性的Windows 95,使得聲卡更加易用。這讓用戶對聲忙的需求立刻變得大了起來,聲卡的發展空間被迅速打開。在這樣的局面下,聲卡以往采用的ISA接口帶寬過小,已無法勝任傳輸更大數據量的要求。因此,PCI聲卡開始出現。在初期,由于技術不成熟,PCI聲卡的兼容性問題很突出。但隨著帝盟聯合Aureal和ESS兩家芯片廠商,一口氣推出針對不同用戶群體的高品質PCI聲卡,帝盟的市場份額得到了極大地提升,甚至有了超越創新的架勢。

創新應該慶幸它在1993年收購了E-MU Systems公司,這家成立于1971年的公司專門從事數碼音效設備的研發。正是它推出的EMUIOKl芯片,使得創新在與帝盟的PCI聲卡卡位戰中后來居上,實現了大逆轉。而應用了這款當時最強大音效芯片的,就是創新Sound Blaster Live!系列聲卡。1998年,Sound Blaster Live!系列聲卡,它強大的處理能力以及出色的兼容性,讓帝盟無力應對,帝盟也因此開始走向衰落,短暫的帝盟王朝宣告結束,聲霸卡終于一統江湖。可以說,Sound Blaster Live!系列是劃時代的產品,它已經完全超越了當時聲卡本身的基本含義,更像是一個功能強大的音頻工作平臺。即使在許多年后,第一代Sound Blaster Live!的綜合性能也只有SoundBlaster Audigy/Audigy2可以超越。如果你手中有幸有這款產品,建議你將它好好收藏,因為這是開創了聲霸卡王者時代的見證。

光驅-多媒體電腦的象征

就像有人以為鼠標跟老鼠有關,電子郵件是需要貼上郵票才能寄出去一樣,也有人認為光驅是茶杯托架。關于這個說法,流傳著各種版本,這個是最經典的:

某日,某公司新買一臺電腦。公司經理乃一位好事之人,雖已年近半百,仍對電腦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整日端坐于前,樂此不疲。

一周后,電腦公司收到該經理的電話:“你是XX電腦公司嗎?我們上星期剛從你們那里買了一臺電腦,可是今天電腦上的茶杯架就壞了,這是咋回事?”

“電腦上哪有什么茶杯架?”

“就是電腦上那個可以摁出來,又可以推進去,上面還標著24×……”

別以為這只是個玩笑,它可是來源于生活。如果你有興趣不妨百度一下,不但能發現光驅可以放茶杯,還可以用來放咖啡杯、當煙灰缸、點蚊香……只能說,光驅是PC上功能“最多”的一個配件。

那么你關于光驅最早的記憶是什么?如果你是90年代末開始接觸電腦的話,那么光驅在你眼中應該還有著另一個代名詞--多媒體電腦。1990年11月27日,微軟聯合坦迪、NEC等十家廠商召開了多媒體大會,制定出多媒體電腦的標準,該標準確定了CPU、CD-ROM、聲卡、鼠標和Windows系統等多媒體電腦必備的組件。“PC”從此多了一個分支――“MPC”多媒體電腦。而隨著90年代末電腦在中國的逐漸普及,DIY一臺多媒體電腦也成為許多家庭購買電腦的目的。要知道,那時候大家識別多媒體電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它有沒有配置CD-ROM,因為有了光驅,有著無數的軟件、游戲以及精彩視頻的光盤才能通過它進入我們的電腦。光驅也從那個時候開始被國內用戶所關注。

光驅剛出現在PC上時,大家被光盤高容量的特質所吸引,并不怎么看重光驅的速度。但隨著光驅的逐漸普及,大體積的視頻、軟件和游戲漸漸多了起來。不論是在安裝游戲,還是在播放視頻和玩游戲時,只要從光盤中調用數據,倍速較低的光驅的不足就會顯現。于是,光驅開始提速,16×、24×等更高倍速的光驅開始出現在市場中。一位在1995年就配置了電腦的讀者在回顧當時的情況時提到,“如果我當時玩《仙劍奇俠傳》這樣的RPG游戲,由于經常需要在各關之間穿梭,玩一個小時要用不少時間來讀盤。后來我的朋友換了一個Acer 16×的光驅,那時候感覺真的快多了。我喜歡到他那里去玩RPG游戲,因為場景間的切換很快,玩游戲時的心情會好不少。”

在速度提高之余,用戶對于光驅的另一個能力也相當看重,這就是糾錯。基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內用戶所使用的視頻光盤質量普遍不高,如果光驅的糾錯能力不強的話,光盤根本就讀不出來。你還記得那時候挑選光驅的做法嗎?沒錯,因為光驅糾錯能力的好壞很難有一個固定標準,所以當時買光驅的時候,大家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拿著一張有些劃傷的“爛盤”,看光驅是否能夠順利地讀出上面的視頻。讀取速度越快、越流暢,那么這個光驅的糾錯能力就越好,會成為大家追捧的產品。

回顧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是中后期,光驅隨著多媒體電腦的逐漸進入家庭。從倍速,到后來的24×、32×,CD-ROM在21世紀前統治著我們的多媒體電腦。而后,DVD-ROM光驅、康寶、DVD刻錄機、藍光光驅輪番登場,但光驅對于PC的重要性卻變得越來越弱。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在那段多媒體電腦盛行的年代,留在我們腦海中用光驅看VCD的日子,已經足夠我們回味了。

TIPS:

關于光驅的第一

1979年,飛利浦公司展示了第一臺CD-ROM光驅原型機。

1985年,第一臺供PC使用的CD-ROM光驅由飛利浦和索尼聯合推出。它具備單速,當時售價為700美元。

1992年,倍速光驅問世,其數據讀取速度達到單速光驅的兩倍。

是他們,成就了多媒體

1977年

Lempel-Ziv壓縮技術的發明開創了數據壓縮技術的先河。

1978年

麻省理工學院(MIT)制定“阿斯彭計劃”。他們在科羅拉多州阿斯彭市拍攝影像片段,并經過電腦處理,模擬出了阿斯彭市的所有地形。尼古拉斯尼葛洛虎帝(Nicholas Negroponte]說:“由此誕生的,正是多媒體”。

1983年

蘋果公司受仙童STAR計算機的啟發,在其當年推出的Lisa電腦上第一次使用了鼠標作為GUI界面的操作工具。

1984年

英國Adlib Audio公司推出魔奇聲卡,它的出現讓PC擁有了真正的發聲能力。PC邁出了多媒體化的重要一步。

1985年

MIT第十三任校長杰羅姆?魏斯納(Jerome BWiesner)及尼葛洛鹿帝創立MIT媒體實驗室,“多媒體電腦”的概念正是出自該實驗室。

1985年

索尼和飛利浦聯合發表只讀光盤標準,從而導致了多媒體電腦的關鍵組件光驅的誕生。

1989年

創新科技SoundBlaster聲卡,“聲霸卡”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1990年

微軟聯合坦迪、NEC等十家廠商,制定出多媒體電腦的標準。“PC”從此多了一個分支――“MPC”多媒體電腦。

1993年

索尼、飛利浦、JVC、松下等廠商聯合制定VCD標準。

1995年

微軟推出windows 95,它的多媒體功能得到了極大增強。

1996年

英特爾開發的一種SIMD多媒體指令集MMX,集成在英特爾奔騰MMX處理器上,以提高其對多媒體數據的處理能力。

篇9

關鍵詞:農業科技;推廣普及;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215

我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中國的農業發展不僅關系著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更關系著我國各方面的發展,因此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不容小覷。發展農業要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其中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學技術。我們除了研究出各種創新型產品外,還要將其充分運用到生活生產的實際中,以促進我國的農業發展。

1 新時期下鄉鎮農業科技推廣普及方法

農業科技推廣的范圍要有針對性,推廣的方式方法要具有廣泛性,要能夠適用到我國農林牧副漁各個方面。針對農民的特點,聯系新時期下我國的經濟發展特點,我國應采用方便且易推廣、易學習的方法來促進農業科技普及。

建立優秀示范戶、技術人員進村入戶的推廣法。在一定農業區域中,以行政村為單位,良種良法直接落實到田地,技術措施要領直接落實到個人,科技人員直接進村入戶進行指導,設立科技示范戶,示范戶做好榜樣,帶領周圍農民進行科技學習,爭取做到周圍輻射戶對農業新科技都能夠進行實際操作,達到能夠了解基礎知識并進行運用的目的。

印發資料、廣告宣傳手冊推廣普及法 。將所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的技術方法、操作要c、技術原理等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印成簡便易讀的技術資料,發放到農戶手中。農戶們互相學習,互相探討,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戶較易掌握,并可對照操作應用,而文化基相對較弱的農戶在科技人員和周圍其他人的幫助下也能掌握,達到一定的農業科技普及傳播作用。實踐證明,農業科技推廣普及活動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配套措施,非常受農戶歡迎。

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班、科技講座推廣法 。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班、培訓講座,通過培訓使技術人員、培訓人員明確重點,掌握所推技術的基礎原理與關鍵技術,對科技示范戶、新型農民,要使其掌握主推技術的技術要點。通過面對面的傳授,有利于將技術及時有效地傳達,科技人員或者農戶有問題也可以在現場得到有效解決。

政府出臺政策、實施技術和實物配套捆綁相結合的推廣普及法 。實行技物結合,利用農資實物、配方新肥料等,推廣應用農業新科技和農作物優良品種。實踐證明,技物結合連鎖服務推廣普及法,可以讓農戶等看科技的效果,在第一時間開展新科技、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減少群眾的盲目種植,形成農業產業。

2 新時期鄉鎮農業科技推廣方法配套應用

在了解推廣方法之后,我們最終是要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曾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才能夠在以后的生產生活中廣泛推廣、充分運用,以達到發展農業的良好效果。

2.1 按照“專家團、技術員、學習戶”的思路建設服務體系

政府或企業提供科技專家開展培訓班或講座,講述理論知識,技術員親自到田、地中指導農戶學習理論知識并實踐。公司為農技人員提供工作津貼與補貼,通過企業、農業技術人員雙向選擇的方法,提高農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設立優秀學習戶、先進戶,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生活補助,提高農戶學習的積極性。

2.2 轉變培養模式,讓學生學以致用

現代農業需要實踐能力強,理論基礎好的農業科技復合型人才,從這個角度出發,要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實踐能力,組織學生投身到農業、農村鍛煉實踐中,與農戶進行交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碰撞,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也有利于農戶對理論知識的了解。通過實踐與理論的學習,讓學生獲得更多選擇和發展空間,也讓農戶學到更多新的科學技術,使學生走出象牙塔,進行社會化培養 ,帶來的是大學生素質的提高,農戶文化基礎的提高。

3 結束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要充分運用各種條件資源,提高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能力。我國人口眾多,資源豐富,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力,由科技大國轉變為科技強國。第一產業農業的科技應用,有利于我國經濟提高,經濟方式的轉變。在未來,我國不僅僅要進行科技發明,更要致力于將他們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將理論與實際聯系在一起,以實現科技強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于忠云.新時期鄉鎮農業科技推廣普及方法的實踐與應用[J].江蘇農業科學,2012(05).

篇10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為新科技革命的到來做好充分準備。人類社會步入近代以來,已經發生了三次技術革命:一次是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為標志的技術革命,它開啟了工業文明時代;第二次是19世紀末以電力技術為標志的技術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三次是20世紀40年代以來,以電子技術特別是信息和網絡技術為標志的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從電氣時代進入了電子時代。遺憾的是,在這三次足以使人類社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技術革命中,由于歷史條件、社會制度、體制機制、技術基礎等多方面原因,中國沒能抓住機遇,或者說是沒有很好地抓住機遇,與新技術革命擦肩而過。這種“后遺癥”一直延續到現在,使我們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滯后于發達國家。目前,世界科技進步正處在革命性變革的前沿,這是被理論與實踐證明的一個趨勢。為避免再次與新技術革命擦肩而過、錯失良機,就需要我們在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沿著新科技革命發展的軌跡,有重點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迎接新技術革命的到來做好產業準備,奠定產業基礎。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擺脫發展中國家的“后發劣勢”。關于發展中國家所具有的“后發優勢”,很多經濟學家在比較長的時間里、從不同的側面作過論述,不乏真知灼見。這里,我只想通過分析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稟賦較差的國家所面對的“后發劣勢”,以此闡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據有關資料,可以粗略地把我國目前所面對的“后發劣勢”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制造業的強盛與國際市場容量的矛盾。當我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國內制造業可以與發達國家競爭時,國際市場擴大的趨勢在減弱。一些主要發達經濟體特別是美歐日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嬰兒潮”出生的大量人口已經走過45―50歲的消費黃金期;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美國消費者又突然改變以往的消費習慣,中國制造的主要市場面臨著萎縮的威脅。

二是國內消費需求擴大與資源環境制約的矛盾。當我國國內消費需求逐步啟動,在經濟發展中逐步發揮重要作用時,世界能源資源價格變得十分昂貴,同時,又由于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制約了消費規模擴大的空間和消費結構升級的步伐。

三是對外貿易發展與保護主義強化的矛盾。當我國正堅決主動地參與全球化、融入世界經濟時,各種形式的貿易、投資保護主義不斷強化,不僅限制了世界貿易的自由化,也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這些挑戰,都是當初西方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現代化所不曾有過的。在資源價格低廉、國際市場空間廣闊且勞動力成本較低等優勢正在逐步喪失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快工業化、現代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大國,就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后發劣勢”的種種制約,推動國民經濟和企業發展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增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能力。國內外的實踐告訴我們,一方面,主導產業是國家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由于資源、技術、工藝和需求等因素的制約,不同時期的主導產業又是不同的,是不斷發生變化的,一個國家要保持長時期的平穩較快發展,就必須有新興產業作為戰略儲備,并逐步培育成為引領發展的新增長點。這一點,對我們國家當前來說,顯得尤為迫切。在199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汽車、房地產兩大產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并通過其產業鏈條的延伸,帶動和促進了其他產業的發展,為我們迅速擺脫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后恰逢我國經濟處在一個經濟增長周期的上升期,居民消費結構處在進一步升級的階段,汽車、房地產兩大產業一直是支撐我國經濟較快增長的重要力量。我們相信,在今后一個時期,這兩大產業對我國經濟發展還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和興衰歷程,就需要發展帶動未來經濟較快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下一個經濟增長周期的新的增長點或未來更長一個時期的增長點,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后勁。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利于在后危機時期占據世界經濟科技制高點。當今世界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也是產業實力的比拼。目前,一些國家包括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都把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突破口,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先后制定了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說,圍繞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已經拉開帷幕,誰搶得先機,誰就能擁有未來發展的主動權。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我國未來發展如此重要,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選對了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戰機。那么,我們應把哪些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呢?從全國層面來看,要重點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信息、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但對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如何正確地選擇符合本地區、本行業特點和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我認為,至少要把握三個要點。

第一,要緊跟新科技革命軌跡。專家預測,即將到來的科技革命將會以綠色、智能和可持續為特征。那么我們選擇需要著力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要沿著即將到來的新科技革命的軌跡,選擇那些具有廣闊市場前景、能源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產業領域,進行重點培育和拓展。

第二,要符合本地實際情況。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地區間的差異非常大,各地要在把握未來國際產業發展新趨勢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自身現有的經濟基礎、已有的產業結構特點,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選擇那些在本地區最有基礎、最具優勢條件、能夠率先突破的產業發展,防止出現一哄而起、浪費資源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