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素質問題分析范文

時間:2023-11-15 17:5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身心素質問題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身心素質問題分析

篇1

關鍵詞:美術類大學生;綜合素質;人文素質;道德素質;發展潛力素質;專業素質

一、課題探究的目的及意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流通的增強,人們的思想也變得愈加開闊。旅游在國內甚至國際變得越來越火熱,在旅游人群這一個龐大的集體當中,大學生無疑占據了很大的比例。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已經不再局限于書本和課堂上獲取知識,因其具有一定的經濟獨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而且時間相對較充裕,并且充滿了冒險精神和探究能力,這些因素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外出旅游。

我們選擇研究的對象為美術類大學生。經過調查和訪問,發現很多大學生在出游的過程中只是純粹的游玩,并沒有注重更深層次的意義,忽略了旅行對自身素質有更大的影響。隨著大學生旅游人數的增加,但是探尋旅游對大學生素質的影響的課題討論較少,我們選擇了該課題,希望可以為美術類的學生建立一種以提升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旅游模式――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從中去探索專業的知識和領域。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為了這次課題,我們進行了兩次調查。

(一)第一次問卷

第一次是基礎問卷,針對美術類大學生以不記名填寫問卷并回收。其中包括紙質問卷300份,網絡問卷200份。范圍涉及到四個年級,三個大類專業(繪畫、藝術設計、數字媒體)共500余名美術類學生,共計500份問卷?;厥諉柧?88份,回收率為976%。其中10份發生填寫錯誤和問卷不完整,有效問卷為478份,有效回收率為956%。

數據顯示有6792%的美術類大學生喜歡旅游,依據第一次調查表顯示,美術類大學生旅游趨勢呈上升狀態,以及旅游對美術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定影響。

(二)第二次調查

根據以上的了解,小組做了第二次調查。第二次的調查為深入調查,以走訪調查的形式,走訪對象是熱愛旅游的學生中專業較好或在某一方面比較優秀的學生。我們一共走訪80余人,其中繪畫類的大學生20人,藝術設計類大學生40余人,數字媒體類大學生20余人。我們根據以上走訪結果的探究,總結出一些觀點――藝術類大學生在旅行中如何更好結合自身專業對旅游資源更好的利用,我們給予以下幾點意見。

三、旅游對美術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的探索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當代的教育是素質化的教育,而素質教育更偏向于關注學生綜合素質,也可以說學生的綜合素質就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體現。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不僅要有豐富的人文修養,對自身的專業知識也要有很好的掌握,其中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也是必不可少。綜上所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身心素質、人文素質、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和發展潛力素質。①

(一)旅游對身心素質的提升

身心素質,顧名思義,也就是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總合。當代大學生,擁有良好的身心素質,是自身進步與發展的前提。身心素質是保障身心健康最不能忽視的問題,當前大學生即將面對一個復雜和充滿競爭的社會,面對種種問題,總會有許多煩惱和苦痛。這不僅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很大一部分大學生鐘愛旅行,據我們的調查統計359%的美術類大學生非常喜歡旅游;4188%的學生喜歡;188%的學生認為一般;有342%不喜歡旅游。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已經開始了屬于自己的旅游,傳統的隨團旅行已經淡出大學生的視線,他們更熱衷于一種自主隨意的旅行方式。沒有了旅行團周到的服務和安排,只有靠自己去計劃和支配,無疑對心理和身體都是極大的考驗。所以加強自身的身體素質是自助出行的前提,也是發揮出旅游最大樂趣的保障。

(二)旅游對道德素質的提升

道德素質體現著一個人的品質,而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也影射出當今社會道德素質的發展趨勢。這不僅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也是社會和諧穩定發展的保證。大學生的道德素質問題不容忽視,而如何去引導大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腳踏實地,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引導自身發展,成了重要的一個環節。

學校教育以育人為本,而德、智、體、美、德、育為先,所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以及工作中,道德素質對一個人的品質和道德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走訪中,76%的學生在旅行中有過幫助過他人的經歷,而83%的學生曾經受到過別人的幫助。而這些受訪的學生中,98%的人都表示,只要別人有需要,就一定會盡力提供幫助。這些學生中,865%的人強調了環境問題,比如隨身攜帶垃圾袋,不亂丟垃圾,不亂刻亂畫之類的道德素質問題。

(三)旅游對發展潛力素質的提升

發展潛力素質是人們隱含在自身中潛在的能力,每個人的發展潛力都是無法估計的。發展潛力素質包括交流能力、創新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作為美術類學生,無論是設計類專業還是繪畫類專業甚至教育類專業,良好的溝通能力都是工作學習的前提。與他人溝通,通過自身素質和認知能力去傳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在社會中總會遇到一些個人問題,而有些是自身所遇到過的有些則是沒有遇到過的。學會擁有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更利于自身素質的提高和發展。在767%受訪的學生中覺得“旅行”十分有效的促進其挖掘自身潛力。934%的學生表示在旅游中對自身提升較多的是交流能力。這要求我們在旅行的過程中多開口,多說,多與他人交流。旅行中必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物,與他人交流就像進入了一個他人的世界,學會交流和溝通也會對自己的交流能力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旅行中所看到的新鮮事物也會啟發著我們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藝術就是在不斷的創新和改變中形成的,當自身開闊眼界,學會走出去,擁有了創新的思維和新的靈感,就會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特殊性。

當處于旅途中,很多事情需要自身去考慮并且計劃,學會思考和分析,形成一種分析的能力,并且將這種思考方式延續下去,就會逐漸培養良好的思考方式和學習能力。

(四)旅游對人文素質的提升

《辭?!愤@樣解釋:人文,是指與人類社會相關的各種文化現象的總和。人文素質則是建立眾多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所表現出的一些內在修養及外在特征。目前藝術設計專業對學生的要求不再局限,而是要求更加全面的素質。人文素質對藝術的創新有幫的提高,而創新則是藝術的重要靈魂。

在旅游前可以通過網絡、書籍、雜志等媒介了解出游地點的文學知識、社會學知識、史學知識、藝術學知識等,以加強自身對該旅游地點的了解和深入。調查的對象中,有631%的人在出行旅游時會對一個地方的人文知識進行了解和學習,這些文化知識的了解是他們出行前的必要準備。我們在旅行時應該多加強人文知識,如當地歷史、文學、政治、法律、藝術、哲學、宗教、語言等方面的知識,并讓這些人文知識穿插在我們的旅行中。這些人文知識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確立自己正確的世界觀,并且了解當地的風俗以一個更理性的方式去旅游。

(五)旅游對專業素質的提升

專業素質首先是指從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到專業課的知識掌握狀況.其次是學習能力的培養.再次是對所學知識的應用。②在大學的學習中,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專業素質尤為重要。而作為美術類專業學生,具備扎實的繪畫功底是必須的。進行作品的創作,對自然對象的探究息息相關,自然中諸多的形態與色彩的法則給予了我們藝術創作的靈感和基礎。大自然是最純粹的藝術家,它包羅萬象,在無形之中形成了藝術表現的法則和規律。如果很好的掌握了這些法則、規律,就能更好的對藝術進行創作。

作為美術類的學生,首先,在平時就要具備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理論上扎實的基底還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其次,在旅行中,要不斷注意和自身專業相關的知識,要有計劃、有目標地行走。作為美術類的學生,本身就應該培養對事物觀察的敏感性。所以,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自身專業素質才能逐漸得到提高。

根據訪問和調查的結果顯示,我們發現專業較好的學生,他們在旅行中往往會將旅行中所看到的景色與專業融合,并極具心思地去探究。繪畫專業的學生比較側重于關注一些富有強烈人文思想的景觀和自然景觀。所以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會賦予作品更多的人文思想,這是成為一部優秀作品的重要條件之一,而旅行或者采風能為創作提供更多的靈感。

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分別劃分了很多方向,如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以及動畫設計等。和繪畫類專業相比較,設計更趨于理性,由此看來,對作品的嚴謹和考究,是優秀設計作品誕生的重要條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旅行中,優秀的建筑和園林設計往往更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學生,比較傾向于去感知當地特色性的東西,從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具創意和新意。從而不難看出,一些優秀的設計作品,靈感也大多都來自于感知之后的提取。

在社會化的今天,網絡以及媒體的發展,數字媒體類的設計像雨后春筍一樣迅速崛起,數字媒體類專業的學生,他們在旅行中更多的是去關注一些交互類的設計,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也會有不同的媒體傳播,在旅行中去觀察這些方面,成為他們的設計靈感的途徑之一。

四、結論

經過以上調查和分析發現,旅游是會對美術類的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產生積極影響的,影響的方面包括人文素質,道德素質,身心素質,發展潛力素質和專業素質。而這些影響是潛在旅游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只有我們發現他們,重視他們,運用他們才會對我們的自身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我們在這篇文章中通過問卷調查和訪問的形式,對提升綜合素質的模式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希望更多的美術類大學生在走出去看世界的同時,豐富自我,提升綜合素質。(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四川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第九批科研創新項目

注釋

① 藍琳:《“卓越計劃”視域中的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探索》,綏化學院學報,2012期號4期。

② 李品玉:《大學生該如何塑造和提升自我人格魅力》,文教資料,2008第17期

參考文獻:

[1] 向小壯,李學林.大學生綜合素質概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2] 夏征農,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8.

[3] 吳維娜.我國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

篇2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心理素質提升;實證研究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高校學生數量日益增多。針對數量眾多的學生群體,高校需要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然而,傳統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過分關注心理問題學生,很難照顧到普通同學的心理健康發展,而積極心理學的出現解決了這樣一個難題。積極心理學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重視人的積極潛能的開發。本研究探討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新途徑,服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新思潮,它利用心理學現有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人的積極方面,如美德、幸福等?!胺e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Seli-geman)認為:“積極心理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人們通過理解和建立積極的情感、滿足及意義,而變得更幸福,而幸福就是要過愉快、充實和有意義的生活?!闭珩R丁•塞利格曼所言,積極心理學將研究的視角鎖定在幸福的這三個方面進行,倡導用開放和欣賞的眼光研究每個普通人的積極情緒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社會制度。在積極情緒體驗方面,積極心理學家將主觀幸福感、滿意和滿足、充實與快樂、希望與樂觀等作為研究內容,并把主觀幸福感作為個體積極體驗的核心,同時也是生活的最高目標,把投入的生活(engagedlife)看作是幸福的因素之一,即一種享受愉悅的心理狀態。積極心理學家認為要過幸福的生活需要發揮自身的才能、興趣和優點并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優點和美德上,即積極人格上。在制度的研究上,積極心理學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學校和家庭方面,因為這不僅是個體形成積極人格的有效支撐,也是個體積極情緒體驗的直接來源。

二、心理素質的基本內涵

個體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上,在所處環境的熏陶及所受教育的共同影響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和品質,并在認知、情感、意志、需要、愛好等品質上表現出相對穩定的特質,我們稱這種心理狀態和品質為心理素質。心理素質由智力素質(包括感知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情緒素質(包括情感、意志)和個性心理素質(包括個性傾向、性格、氣質、自我意識等)三方面構成,在人的綜合素質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優劣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個體綜合素質的發展。

三、積極心理學課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以239名自愿選修《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大學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為17-20歲之間。男女生分別為141人和98人,工科、理科和文科類學生分別為147人、56人和36人。研究時間為期一學期,研究工具采用西南大學張大均、王滔編制的“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

(二)研究過程

1.前測。在課程開始前,對研究對象團體實測“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了解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2.實驗方案設計。課題組根據95后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理念,共設計了16次累計32學時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教育方案。方案采用知識講解、積極心理訓練、角色扮演、團隊討論、訓練分享等形式,旨在拓寬學生積極心理知識面,讓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體驗及互動中完成自我的適應與成長,養成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心理素質,投入的生活。3.方案實施。從《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開課之日開始,自愿選修本課程的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學期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教育活動。每周一次,每次兩個學時,1.5小時。4.后測。課程結束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第二次心理測驗,并與前測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三)研究資料處理

本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研究資料處理。定量分析是指對心理測量表的數據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數據處理方式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定性分析是指對學生課程結束時的自我成長報告進行分析,看學生主觀感受對參與訓練的評價及自身的改變。

(四)結果

1.“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前后測量結果本研究的目的是驗證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實效。研究利用“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對選修《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的學生上課前、后心理素質各個維度及因素的變化進行了方差分析(見附表1)。結果顯示:參加《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239名同學,課程前后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情緒特征、動力特征、個性特征方面的變化是顯著的。即從數據分析上看積極心理學課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特質是起積極作用的。2.學生自我成長報告分析所有參加《幸福哲學:積極心理學》課程的學生在最后的自我成長報告中均反映出在積極心理學課中獲得的收獲與蛻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環境適應能力得到積極提升“在積極心理學課上,我由一開始的被動參與到最后的主動參與,再到搶占每一次機會跟大家分享,每一步都滲透著成長的努力。走出積極心理學課,融入大學校園,感覺一切都是那樣的和藹可親,不再是剛剛入學時的陌生和迷茫。突然發現,大學是那樣的讓我陶醉,大學生活是那樣的讓我期待,我會以積極的心態享受新環境賜予我的挑戰和驚喜。”(2)自我認識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積極心理學課為我提供了一種認識自我的新途徑,從而可以看到更加積極向上的自我。進入大學后,看著身邊的小伙伴們一個個多才多藝,而我最引以自豪的學習也不再是優勢,我整日誠惶誠恐,不知所措。在積極心理學課上,通過活動的參與,尤其是“優勢大轉盤”活動,讓我看到了我所不了解的優勢,原來不起眼的我也有這樣多的優點。于是,我學著課上老師教的方法,開始每一天的改變,說來也奇怪,我發現自己每一天都在變化?,F在的我對自己是那樣的充滿信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中的得失和自我的成長,我不再把學習作為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標,反而在學習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保?)情緒調控能力得到積極改善“積極心理學課教會了我很多情緒調節的方法,我認識到情緒是生活的必需品,心情愉快很重要,享受現在的生活并投入到生活中,讓自己的青春發光比糾結于壞情緒重要得多?!保?)獲取積極溝通的方法“每周一次90分鐘的積極心理學課是我與大家溝通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我都積極投入到活動分享中,與大家心與心的交流。在交流與溝通中,我們學會了理解與信任,增強了團隊凝聚力。在團隊中,我明白了奉獻與付出的重要性,同時理解了大局意識的重要性。這讓我在人際交往的路上陽光明媚?!彼?、討論通過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問卷”的數據分析和對學生自我成長報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積極心理課在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某些維度和發展是起明顯作用的。研究結果發現,經過15次的積極心理素質提升方案的訓練,學生最為顯著的發展是在個性維度上,重點表現在動力特征、情緒特征和自我特征上。因為積極心理學倡導學生積極的人格特征、積極的情緒體驗,作為一門課程通過知識講授、角色扮演、素質拓展等方式使學生在課程中能獲得積極的情緒和自我發展體驗,進而能夠在積極的氛圍和團體中感受到溫暖、信任,發展出敢于自我探索,積極悅納自我的人格特征,這也與學生課后的自我成長報告相吻合。在認知維度上,訓練前后并未出現顯著變化,但在反應性和實踐性上發生了變化,原因可能是課程設計上需要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地配合并積極行動,這就無形中將學生認知維度上的反映性和實踐性調動起來,進而促進其發展變化。大學生的適應性是心理素質維度中更容易受成長和發展環境影響的因子。積極心理學課雖然盡可能真實地提供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但還是區別于真實地社會環境,因此學生的社會心理適應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發揮。我們建議應建立學生心理素質提升訓練的長效機制,除了保證課堂內外的活動外,還應該為學生提供應對真實學習生活的環境并在其中歷練。此外,有研究指出,文化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情感反應及其表達方式。所以,我們認為,在提升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除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盡心思考外,還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來建構,將大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真正融合到校園文化活動的環境中,探索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張玲瀟,王川,嚴子深.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2]孫熊輝.從“消極”走向“積極”—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0(04).

[3]崔麗娟,張高產.積極心理學研究綜述—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思潮[J].心理學報,2005(28).

[4]程明蓮.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7(05).

篇3

1.1一般資料

觀察對象為我院2012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兒科患者,男性27例,女性33例,年齡0一10歲,平均年齡為6歲。分析總結兒科護理中出現的各種安全問題。

l.2一般方法

l.2.1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

醫院方應重視兒科護理病房的管理,建立健全科室管理制度,明晰護理人員每天的工作任務,以護士長為代表,將安全責任落實到個人。組成兒科護理病房監察小組,定期進行安全檢查,排除隱患,積極開展安全意識學習,提高安全意識。具體安排由護士長根據情況擬定科室規章制度,且以身作則認真執行,養成優良的工作習慣,提升護理工作的效率。根據情況,特殊患兒,特別管理,如流行病患兒應與普通患兒隔離,重癥患兒重點管理??冃ЧべY分配,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l.2.2提高醫護人員職業素質鑒于護患糾紛的主要原因都與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有關,因此,院方的培訓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具體方法有幾下幾種①強化服務意識:護理工作不僅屬于醫療范疇,更是一種服務,護理人員應做到熱情、認真、耐心,對待患兒應輕聲細語,動作輕柔,盡量消除患兒恐懼感l3]。對待患兒家長的不良情緒也應理解,耐心解釋;②提升職業技能:護理人員應多多實踐學習,熟悉操作流程、規則、藥理知識等,提高職業素養,實踐中才能少出差錯;③增強責任感,端正工作態度:強化學習“三查七對”,及時觀察患兒病情并準確記錄患兒病情變化,交接班時認真做好交接工作,以免患兒病情失去控制。

1.2.3改善醫療環境

患兒自身的特殊性,直接導致在護理過程中受傷的概率升高,院方應適當增加或定期維護、保養護理設施,檢查護理環境是否存在危險因素,并安排護理人員按時巡查,避免患兒在護理過程中受到來自環境的二次傷害,設施的健全也可使家長在陪護患兒的過程中更加便捷舒適,家長和患兒都身心愉閱習。

l.2.4宣傳兒科護理知識

兒科護理病房應制作相應的宣傳欄,加強普及兒科護理知識和科學合理的兒童教育方案,使家長對于兒童的護理及教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重新認識護理工作的內容及性質,在護理人員的工作過程中也多一份理解。護理人員也應多與家長溝通,及時匯報患兒病情極其發展變化,做到讓家長心中有數,對病況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二、結果

調查分析結果顯示,造成安全問題的主要因素有幾下幾點:醫院管理方面的占比為23%,醫護人員素質問題比較突出,占比為62%,醫院護理環境因素占7%,家長方面占5%,其他因素較少,占比較低,占3%。

三、討論

3.1存在的問題分析

3.1.1管理方面的因素

許多醫院由于規模小,護理人員配備不齊,醫院管理層尚未形成系統的的管理方式,導致兒科護理病房的管理混亂,具體表現為①工作制度不完善;②責任制度不明朗;③工資制度無差別化,會導致許多問題,如:兒科當班護理人員工作任務不明確,交接班混亂;科室安全責任未落實到個人,出現安全事故后,推卸責任;醫院沒有安排安全檢查工作及定期進行提高安全意識的培訓學習等。

3.l.2護理人員素質問題

兒科護理的許多糾紛或患兒家長不滿、投訴等,究其原因,大部分是因為護理人員綜合素質低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①服務意識淡薄、態度惡劣:由于兒科的特殊性質,護理人員每天要解決諸多患兒瑣碎的問題,工作任務繁重,精神壓力大,精力消耗過大,導致工作情緒差,服務態度惡劣,甚至對患兒粗暴對待;②護士一般較為年輕,甚至有護校實習生,對于護理知識尚未融會貫通,且實踐時間短,實際操作方面尚不熟練,如注射時無法準確把握位置、靜脈留置針處理不當等。藥理知識匾乏,甚至會出現藥物用量計算失誤等情況;③缺乏責任感:對于兒科護理工作不重視,得過且過,對工作是否做好漠不關心,不注意細心檢查,排除安全隱患;④工作態度不端正:護理人員在護理患兒時態度不認真,會出現許多安全問題,如填錯表格、取錯藥、寫錯記錄等,這都可能造成嚴重后果。

3.l.3醫院護理環境因素

兒科以其性質的特殊性,是醫院的重點科室,兒科護理病房安全預防工作也成為一項重要課題,對于護理的環境的改善也十分必要。兒童尚未形成自我保護意識,行為沒有預見性,且在治療護理的過程中由于恐懼,會產生抗拒心理,很容易在護理過程中受到來自環境的意外傷害,如滑倒、從病床墜落、磕磕碰碰等。

3.l.4患兒及家長方面的不穩定因素

兒科患者較為特殊,均為嬰幼兒,患兒都具有語言發育不成熟、行為沒有預見性、自我保護意識差、心智不健全、病情復雜多樣且變化快等特點,他們無法準確表達出身體的感受,疼痛時任意哭鬧,情緒差,治療時不愿意積極配合,護理的實踐過程也有困難,且極易出現意外差錯。另外有家長缺乏醫療知識,對于醫院規定置若同聞,不理解護理工作,缺少與護理人員的溝通,言行舉止極端,容易引起糾紛,這也是護理工作的重大阻礙。

四、總結

篇4

英文名稱:

主管單位:

主辦單位:長春出版社

出版周期:

出版地址:

種:

本:

國際刊號:1674-6317

國內刊號:22-1388/G4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2010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小學科學》教師版,于2010年10月經吉林省新聞出版署批準更改為半月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4-6317,國內統一刊號CN 22-1388/G4,主管/主辦單位:長春出版社。面向全國發行?!缎W科學》是國內唯一一份以小學生為讀者對象,與小學科學課教學緊密關聯的課外讀物。辦刊過程中,得到了各省市科學課教研專家的熱情關注和支持。雜志的辦刊宗旨,是配合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為小學生課內外探究與科學閱讀提供平臺。通過合理的欄目設置、精心的選文、活潑新穎的版式設計,引導小學生認識科學的本質,培養科學思考的良好習慣,愉快地進行科學探究實踐,并在實踐中學習嚴謹的科學工作方法。

以“小學科學課課堂拓展兒童科學思維能力培養”為宗旨的《小學科學》雜志于2008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出版,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小學科學》雜志所刊載論文全部載入中國基礎教育知識倉庫(CFED)及《書生數字期刊》,并在電子學術期刊上發表。亦是全國唯一為小學科學課配套的讀物。為教師發表“教育發展問題、課程問題、教學問題、學科支持問題、學生素質問題”等教學科研成果提供平臺。雜志所刊文章全部載入中國基礎教育知識總庫(CFED)、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龍源期刊網、維普資訊網。

《小學科學》教師版欄目介紹

一、發展滲透

1、語、數、外、音、體、美學科強化滲透科學教育教學研究

2、科學教育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行為研究

3、研究性學習網絡支持平臺構建研究

4、“做中學”項目研究與案例實驗研究

5、學科科學教育特色建設、科學特色學校課程、科技主題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研究

二、課程探索

6、小學科學教育課程建設、《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使用稿與修訂稿的比較研究

7、從幼兒園大班孩子的科學素質研究小學一年級起開設科學課的肯能行和必要性

8、教學辯證性分析與小學科學課程教材的比較研究

9、中小學科學課的定位、銜接和小學科學課年級之間的銜接研究

三、教學研究

10、小學科學督導評估指標體系研究

11、3-5年級科學學業水平測試研究

12、科學課堂教學目標設計、案例研究

13、通過“用教材教”,處理過程與結果的關系等方法研究科學課堂中教師的引領作用

14、開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探索研究

15、有效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和操作研究

16、網絡環境下新型教學模式和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17、科學課程中教學背景營造策略研究

18、實驗教學方案研究

四、科學支持

19、科學課教師隊伍建設與專業發展研究

20、科學課教師資格認證、評估、激勵機制研究

21、科學教室設備建設、科學實驗技能與自制教具作用的研究

22、如何解決課程知識資源不足的研究

23、小制作、小發明、小實驗、小調查、小論文、小種植、小養殖等活動設計研究

24、科技節、科技競賽、夏令營和科普周活動設計研究

五、學生素質

25、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現狀調查與分析研究

26、開展各級種類科技活動,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研究

27、發掘女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研究

28、科學課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解釋和生活中的科學進入課堂的研究

六、學前教海

29、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等學習活動滲透科學教育教學研究

30、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的現象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欲望的研究

31、為幼兒探究活動創造寬松環境的研究

32、提供豐富可操作的材料,為其能運用多種感官、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條件的研究

33、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習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的研究

34、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的數、量、型、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游戲中某些簡單問題的研究

35、從生活和媒體中幼兒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培養其對科學的興趣研究

36、在幼兒生活經驗基礎上,幫助其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關系,培養環保意識和行為研究

37、科學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成長行為研究

38、“做中學”項目研究與案例實驗研究

39、幼兒園科學教育特色建設研究

40、科學教育課堂目標設計、案例研究

41、幼兒科學素質現狀分析研究

42、幼兒園老師科學素質(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研究

投稿要求如下:

1、來稿一般不超過10000字(含圖、表)。

2、來稿須附中文摘要和關鍵詞。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素質;心理健康

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在有些家庭中,四世同堂,唯一的孩子有六個大人在關心照顧,難免會造成孩子在家庭中說一不二、唯我獨大的情況。而在進入大學后,無論學校條件好壞,都要適應在大學校園中與同學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加之學業問題、情緒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情感問題、性問題、網絡心理問題、職業問題及經濟問題等等,這對于很多剛剛離開父母羽翼的大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而如果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處理不好這種種關系和問題,不能以一個正常的心態來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困境,讓這種情緒壓抑在心底,長期下去,得不到老師、家長和同學的及時疏導和幫助,很難想象如何才能有一個好的狀態與心情來生活,更不要說學習了,這樣往往就會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更嚴重的會產生心理疾病,進而發展成精神疾患,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以上所述種種現象和問題在剛入學的大學生中很普遍,但一直未能引起學校與社會的廣泛關注,一方面是問題未能得到充分的暴露,學校出于各方面的原因,一般不愿意公開數據顯示在校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人數;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代社會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心理問題,將普通心理問題等同于精神問題,從而導致大學生對心理問題的忽視以及錯誤認識,這種種問題的存在未能得到合理的解決,致使大學生心理問題愈演愈烈,甚至嚴重影響到其生活學習,從而對其個人以及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大學生因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不斷增多,自殺、兇殺等一些反?;驉盒允录粫r見諸報端,2002年初發生的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2004年2月初大學生馬加爵先后殺死大學同學四人事件;2005年北京大學醫學部大三學生被同學用利器砍死,據了解,此前兩人都追求過同一個女生,曾為一些過節大打出手,最后釀成悲劇;2013年4月復旦大學林某因生活瑣事與黃洋不和,心存不滿,經事先預謀,將其做實驗后剩余并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至寢室,注入飲水機水槽。4月1日晨,黃洋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后出現中毒癥狀,后經醫院搶救無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還有很多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大學生心理健康已經漸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大學生怎么了?黑龍江大學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崔教授說,目前的中國大學生看起來有喜有憂;喜的是,他們已有了很強的獨立性和自我經營、學習、發展的能力,憂的是他們的心理狀況與整個社會大背景下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密切相關,社會上各種各樣的風氣不斷影響著原本清純的大學校園,校園已不再是一片凈土,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經十分集中和突出。

鑒于大學生如此心理狀況和現狀,就如何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作淺顯的探討。

一、培養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能力

面對挫折和困難時能積極思維,遇事能冷靜分析,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勇敢地面對壓力,必要的時候要學會尋求社會和外援幫助,學會疏導,讓自己的惡劣情緒能找到一個出口宣泄,而不要積壓在心理。

二、應多渠道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多開展能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識的活動,目標就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也可以把這種想法融入課堂,讓老師在課堂中有意無意穿插心理健康知識,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直接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讓學生直接進行心理知識學習,針對其每個人自身的不同,從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三、開設心理咨詢間

對學生開放,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心理問題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一種心理過程,無需過多擔心誤解,讓學生將壓力有地方、有途徑釋放,并通過這些解決其心理的壓力和不快,通過心理指導員的幫助和指導,對他們心理素質的提高以及生活學習都將有較大的幫助。同時,大學應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提高校園文化層次,豐富校園文化實踐等等,學校應該經常開展些豐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以便大學生交流思想感情,協調人際關系,娛樂身心,陶冶情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發展。

四、提高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學生,這就要求學校領導為教師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加強教師的心理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要求高校教師走進學生心靈,和學生作真誠地交流,堅持正面引導,主動接近心理有障礙的學生,給他們關心和幫助,力求創建和諧的教育教學環境和師生關系。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這不僅關系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也關系到其學習、生活、未來的就業及婚戀等等,甚至關系到家庭和社會,因此,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應受到家長、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高校 輔導員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1-0196-01

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知識化水平的迅猛發展,人才因素在快速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提高。國家需要高素質人才,高校就承擔起為國家培養思想道德過硬的人才這一使命,并在不懈努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輔導員,高校輔導員隊伍在培養大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問題。所以,建設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高校輔導員隊伍,這對于各高校是一個重要而又棘手的問題。

一、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輔導員在高校中的地位

大部分高校規定輔導員為思想政治教師,屬于教師編制。但是,幾乎沒有高校為輔導員制定一個詳細的工作職責,只是界定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負責高校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但就高校輔導員和其他教師相比,高校輔導員一般被界定為行政人員,實行坐班制度。教師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即可。而高校輔導員工作的隨機性很大,當教師休息時,可能高校輔導員還奮斗在前線,為大學生排憂解難,身為高校最底層的工作人員。

(二)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素質問題

近年來,高校對輔導員的要求一般為高學歷、高素質,最低學歷要求也是碩士學位。但由于高校輔導員專業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專業,專業不符導致很難開展高校輔導員工作,并不是很擅長。由于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發展滯后,很多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僅僅把高校輔導員的工作作為一個跳板,一有機會,就會轉到教師的崗位或其他崗位,這導致輔導員沒有把重點放在本職工作上,輔導員素質提高較慢。高校在對輔導員的工作上,也沒有真正地重視,在培訓或進修輔導員上的力度不夠,這也嚴重影響了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整體素質問題。

(三)高校輔導員工作職責不明確

各高校輔導員一般在學校的地位較低,工作繁多,包括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各高校的目的都是為國家培養高素質人才,學校工作的落腳點始終都在大學生身上,各高校關于大學生的各項工作都要依靠輔導員來完成,可想他們的工作量之大。在部分高校中,對輔導員工作職責不明確,只要是有關大學生的工作,校領導和教師首先想到的都是輔導員,在他們的意識中,有關大學生的事情就是輔導員的工作,不管其工作是否屬于輔導員的職責范圍。

二、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有效性建議

(一)深刻認識高校輔導員的重要性

高校輔導員是做好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關注、管理大學日常生活的最主要力量,也是高校得以蓬勃發展的重要保證。因而,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容忽視的。高校輔導員作為學校與學生、學校與家長、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重要紐帶,作為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領路人,高校輔導員在高等學校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高校應該深刻地認識到輔導員是高校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認識到輔導員工作的重要性,積極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各高校輔導員也應該深刻認識到自身的重要性,做一個學生喜歡、愛戴的引路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為高校人才的培養做出努力。

(二)提高高校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高校輔導員要想更好地做大學生的人生好導師,就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變得更加強大,也要不斷地學習。調動高校輔導員學習的積極性,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加強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形勢與政治的學習;第二,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加強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學習;第三,加強理論課學習研究、提高理論水平。

(三)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輔導員來講并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小問題,而是一門既具有科學理論又要具有實踐基礎的工作,這需要高素質的輔導員來承擔和實現,這就要在推動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上努力。首先要從輔導員的聘用著手,明確輔導員的上崗資格,嚴格聘用制度。每年都要面向全國各大高校進行招聘,在招聘條件上,對于專業的要求應該提高,盡量選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具有學生干部經歷的或是各方面素質較強的畢業生;其次,要做好高校輔導員的日常管理,制定一個科學的、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加強對高校輔導員的考核;再次,要做好高校輔導員的培訓工作,這是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的重要途徑。要靈活運用國家的政策,充分利用各種機會,來加強輔導員的培訓、學習和考察,提升理論水平。每年各高校還要定期舉辦輔導員培訓班,邀請知名教授或優秀的高校輔導員來指導、分享工作。這樣就做到了大幅度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建設。

【參考文獻】

篇7

摘要本文通過對近幾年來我國學者對中學生體質下降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中學生體質下降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大部分學者都是著重研究中學生體質下降的現狀、影響因素以及對策,而對采用運動項目來提高學生體質的研究不多。該研究不僅可為我國學生體質研究指明方向,也可為國家教育、體育等部門制定相應政策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中學生體質下降運動項目

一、 體質概念

體質在人類學中著眼于具體的研究內容,認為體質概念應該包括形態結構、機能、代謝特征,并兼及心理行為特征等多方面的內容。

體質骨科研究編寫組(1998)從個體角度出發:認為體質及人體的質量,或一個人的素質,他對每個個體來說是相對穩定的特征。

1982年,泰安會議中對體質作了明確的界定,這也是迄今為止,國內體育界最權威的定義:認為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與獲得性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征。

本文是以泰安會議對體質的界定為操作概念加以歸納總結的。

二、 中學生體質下降的現狀研究

于云龍,何林在研究中指出:“根據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的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和1995年相比,我國中學生在身高、體重等形態指標呈繼續增長趨勢的同時,速度、耐力、爆發力、力量及身體柔韌形等多項身體素質指標卻呈下降趨勢,特別是肌力、耐力和柔韌性下降幅度較大。從2002年開始,教育部建立了“全國學生體質健康監測網絡”,每2年對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一次監測。2002年監測結果顯示:與1995年、2000年相比,學生部分體能指標及肺活量仍呈下降趨勢[1]?!焙顦窐s,居媛媛,張藝宏,秦朗在研究中表明,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與健康調研結果表明:2005年與1995年相比,我國學生的形態發育水平提高,營養得到改善,低血紅蛋白等常見病檢出率繼續下降,握力水平有所提高。2004年與2002年和2000年比較,每2年學生的形態發育水平即有進一步提高,但速度、耐力、柔韌性、爆發力、力量等素質均有下降,肺活量下降,肥胖檢出率繼續上升視力不良檢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偟膩碇v,營養改善、形態發育良好,患病率降低(貧血患病率降低)但體能素質下降,超重和肥胖學生增多[2]。

綜上所述,不同學者分別在不同的研究中都指明了,從我國體質測試中看出我國中學生體質在身高體重等身體形態方面一直有所提高,而對于中學生體能素質,像速度、耐力、柔韌性、爆發力、力量等從1995到2005年卻一直都在下降。說明學生體質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只是得到大家的重視,而沒有切實實施。

三、 中學生體質下降的影響因素研究

韓改玲將中學生體質下降的影響因素歸納為:學生自身對體質健康所持態度的影響、家庭環境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應試教育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學校體育的缺位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政府調控對學生體質健康的影響這5個方面[3]。梅嶺認為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原因有:學校體育教學的模式僵硬,實施環節相對薄弱;應試教育過分注重升學率,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學習時間過長,缺少體育鍛煉時間;睡眠不足的隱性傷害導致的青少年體質下降;不良的飲食習慣;不良的生活習慣;缺乏體育鍛煉六個方面[4]。

綜上所述,不同的學者對影響中學生體質的因素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所存在的共同觀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學生自身因素、學校因素以及社會因素,而其中的體育教學方面的影響所占比重較大。這也就說明了,在體育教學中不同運動項目的安排對不同中學生的體質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四、 中學生體質下降的對策研究

巫國貴在研究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大體育課程和學生體育活動改革的力度,體育活動內容的安排,除了要考慮不同學生的興趣外,還要針對學生體質存在的問題,重視選擇具有一定運動負荷、能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項目。圍繞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核心目標,采取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念識,養成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充分調動學生鍛煉身體的積極性[5]?!焙顦窐s,居媛媛,張藝宏,秦朗在研究中表明:“對于耐力差的學生,可以采用相應的有氧運動處方從事運動鍛煉,同時配以能量補充和體力恢復的營養處方等;對于力量、速度、爆發力差的學生,需要采用相應的力量訓練處方,輔以蛋白和促合成制劑來增加肌肉和力量;對于超重或肥胖的學生刮可以采用相應的有氧運動,并輔以力量訓練處方進行體育活動,同時配合膳食調整,和使用促進脂肪燃燒、減少脂肪吸收的營養品[6]。”綜上所述,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表示不同運動項目可以幫助中學生體質的提高表示贊同,但大部分學者也只僅限于提出提高中學生體質的對策,而針對某一具體運動項目對提高中學生體質的研究還甚少。

五、 小結

一直以來中學生體質問題都受到各界人士的關注與重視,專家與學者在研究中也都普遍地提出中學生體質下降的影響因素與對策,但切實到具體運動項目的開展對中學生體質的提高這類研究上還略顯不足,建議以后多注重到某一運動項目的開展上對中學生體質的影響,為提高中學生體質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合理的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于云龍,何林.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Z2).

[2] 侯樂榮,居媛媛,張藝宏,秦朗.我國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影響因素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09.12(4).

[3] 韓改玲.我國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研究[J].科技信息.

[4] 梅嶺.我國青少年體質下降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

篇8

關鍵詞:小學教育;保育員;基本素質;問題;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8-0299-01

1.當前小學保育員基本素質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小學保育員的基本素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保育員身心素質差,身體普遍處于亞健康狀態;心理素質水平低,情緒調控能力差;事業心淡?。粚W歷水平低,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保教觀念落后;保教能力素質差。造成保育員基本素質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前教育政策法規中對小學保育員的入職要求過低;小學聘用的現崗保育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班額大,工作繁重,心理壓力大;社會地位低,經濟待遇差;缺乏系統的職前和在職培訓,現有培訓形式化;保育員觀念存在"觀念保持現象";保育科研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小學缺乏合理的保育員獎懲激勵機制。

這些原因和結果是綜合性的,也是復雜交錯的,有的結果是由多個原因造成的,如:保育員的事業心淡薄,是由于她們來源差,社會地位低下,經濟待遇差共同造成的。而社會地位低,經濟待遇差又造成了難以招聘到學歷水平高,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的保育員,從而致使當前小學保育員學歷水平低,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的原因又造成了多個結果。如;學前教育相關政策法規對保育員的上崗要求較低,導致在職保育員身體普遍存在亞健康癥狀以及學歷水平低,缺乏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間接的導致保育員保教觀念落后,保教能力素質不高。因此,我們應將原因和結果進行綜合分析,整體、系統的看待。

2.提高小學保育員基本素質的具體措施

2.1 樹立科學的保育觀,堅持一切為了孩子的原則。小學是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無論是教師還是保育員都要實施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搞好小學的保育工作,樹立科學的保育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保育觀念從傳統的"保護身體發育"擴展到"促進孩子個性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從"安全保護與衛生"擴展到"實施教育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保健",在這種新的保育觀的基礎上,保育不僅要體現全面發展的教育觀,更要反映下一世紀社會與人才發展的實際需求。

2.2 認真履行保育職責,保護孩子的生命和促進孩子的健康發展,為教學活動提供保障。

①衛生、保健工作。小學必須把保護孩子的生命和促進孩子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作為保育員,首先要搞好本班教室的衛生,減少孩子與細菌接觸的機會。其次要正確為孩子服藥,這是保證孩子生命安全的必要行為之一,做好流行性疾病的預防工作是保證孩子健康的重要工作。最后,要定期通知家長晾曬、清洗被褥。要為特殊家庭、單親家庭的孩子晾曬、拆洗被褥,減輕帶養人的負擔,讓孩子體會老師像媽媽一樣的愛,保證孩子的良好睡眠。

②配班工作。配班工作是保育員老師協助主班教師、配合引導孩子順利完成教學活動。要在組織活動前主動問主班教師是否需要幫助制作玩教具、布置環境、特殊擺放桌椅等,并積極配合教師示范設計的游戲。

2.3 在保育工作中滲透教育,在生活點滴中促進孩子成長。①讓生活環境與孩子對話,促進其發展。小學環境,是教育者根據小學教育的要求和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孩子生活環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創設孩子與環境積極相互作用的活動情境,把環境因素轉化為教育因素,促進孩子身心主動發展的過程。②在生活中與孩子互動,促進其發展?,F代教育強調小學教育的生活性,要求。貼近孩子的生活來選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 強調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其實在保育環節有許多的教育契機,同樣可以利用這些契機引導孩子接觸社會、動手實踐。實踐證明,以孩子生活為中心開展活動和教育,成效十分明顯。

2.4 特殊結構下的三位一體。一個班組就是一個集體,每個班都有保育員、老師,保育員和老師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工作不同。為了貫徹現代教育理念,必須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保教合一,互相協調。因此,班里的三人要互相尊重,盡量體貼、理解她人。

2.5 搭建家園共育橋梁,形成教育合力?,F代教育標準倡導,家庭是小學重要的合作伙伴,小學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因此保育員老師要以多種形式搭建與家長溝通的橋梁,可以制定每日向家長反饋的表格。有位學者曾說:世界很小,心的領域卻很大很大,老師是在廣闊的心靈世界耕耘的職業,這一職業是神圣的。無論是孩子教師還是保育員,這之間的角色如何轉換,我們在履行工作職責的同時,都一定要樹立科學的教育觀、保育觀,成為孩子的好老師,同事的好幫手,家長教養的指導者,共同完成教育責任。

2.6 設置合理的獎懲激勵制度。小學對保育員缺乏合理的獎懲激勵制度,而且保育員和教師之間的獎勵待遇差距懸殊。當一個人在工作中所作的努力長期得不到肯定和承認時,就很難對其所從事的職業產生持久的熱情。缺乏合理的獎懲激勵制度無疑使得保育員對職業重要性的認識下降,降低了保育員的事業心和工作積極性,嚴重影響了她們對工作的滿意度,使得有的保育員最終放棄了這一職業。因此對于小學校方而言,應認識到保育工作是小學重要的組成部分。要重新定位保育員在小學教育中的存在價值,在福利和待遇上做到一視同仁,設置合理的獎懲激勵制度,激發保育員對于教育工作的熱情。

3.結束語

總的來說,保育工作的目標是促進學生身體發育,增進學生對環境的認識,培養自信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保育工作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日后發展有不可低估的影響,而小學教師和保育員是實施小學保育工作的主要人員,也是影響保育工作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小學保育員的基本素質對于小學教育的開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湖北省鄖縣教育局:熊效軍 蘭昌林. 山區小學應設專職"保育員"[N]. 中國教育報,2005-02-28.

篇9

關鍵詞:特殊教育教師;普通教師;心理素質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基本素質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良好的心理素質可以幫助教師積極地面對工作中的各類事件,調節好自己的狀態,使得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高質量的進行[1]。此外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師也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對學生的人生態度、身心健康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2-3]。

與之相對應的是近年來教師群體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研究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不容樂觀,很多教師群體(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高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存在的心理問題較多,問題檢出率較高[3-6]。因此如何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個亟需解決的課題。而這僅僅依靠傳統的問題診斷式的方式是不夠的,應該換個角度,探索教師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良好心理素質來幫助他們更積極、有效地面對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目前國內對特殊教育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研究較少,對于普通教師和特殊教育教師良好心理素質之間的對比研究更是缺乏。因此,本研究擬通過自編教師心理素質問卷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調查對象及方法

1、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編的教師心理素質問卷。問卷由45個描寫優秀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詞條組成。項目采用五點評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試就優秀的教師不同心理素質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斷。

2、研究對象及數據處理

本研究采取隨機與整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選取江蘇、山東等地各類特殊教育學校12所,普通小學6所的教師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580份,回收問卷533份。其中有效問卷476份?;厥章蕿?1%,有效率為89%。本研究對所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

二、研究結果

1、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在心理素質上的共同性分析

根據統計結果,所有教師在45個項目上的平均分都超過4分,即所有教師都認為這45個心理素質在日常教學工作中都比較重要。

其中,特殊教育教師由高到低的前十個選項分別是:愛心(4.78)、公正(4.75)、誠實(4.70)、激勵性(4.69)、真誠(4.65)、樂觀開朗(4.63)、熱情(4.60)、進取心(4.59)、耐心(4.59)、可信賴(4.58)。普通教師由高到低的前十個選項分別是:公正(4.76)、愛心(4.71)、誠實(4.67)、激勵性(4.55)、樂觀開朗(4.55)、進取心(4.55)、可信賴(4.52)、移情(4.52)、尊重學生(4.50)、適應力(4.50)。

利用方差分析對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在前十項得分之間的系統性差異做出評估,結果顯示,兩者在前十項上,除了激勵性、耐心和熱情外,包括公正(F=0.70,p>0.05)、愛心(F=2.642,p>0.05)、誠實(F=1.784,p>0.05)、樂觀開朗(F=1.784,p>0.05)、進取心(F=0.933,p>0.05)、可信賴(F=1.746,p>0.05)、移情(F=0.749,p>0.05)、尊重學生(F=1.622,p>0.05)、適應力(F=0.348,p>0.05)不存在顯著差異。

2、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在心理素質上的差異分析

利用方差分析對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各項目得分之間的系統性差異做出評估,結果顯示,45項心理素質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在耐心(F=7.895,p<0.01)、觀察力(F=7.512,p<0.01)、成就動機(F=4.056,p<0.05)、淡薄名利(F=7.391,p<0.01)、堅韌性(F=8.668,p<0.01)、激勵性(F=6.628,p<0.05)、樂于奉獻(F=12.823,p<0.01)、熱情(F=8.199,p<0.01)、良好的人際關系(F=4.203,p<0.05)、真誠(F=10.175,p<0.01)、責任感(F=4.025,p<0.05)11項上面差異顯著。

經過進一步t檢驗發現,特殊教育教師在這11項心理素質上的平均分明顯高于普通教師在這11項心理素質上的平均分,也就是說對于特殊教育教師而言,這11項心理素質更為重要。

3、年齡對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心理素質的影響

利用方差分析對年齡對特殊教育教師心理素質的影響作出評估,結果顯示,對特殊教育教師而言,45項心理素質中在進取心(F=3.139,p<0.05)、合作(F=3.183,p<0.05)、熱愛學習(F=3.481,p<0.05)、熱情(F=3.106,p<0.05)、自尊(F=3.133,p<0.05)、寬容(F=4.255,p<0.05)、責任感(F=3.360,p<0.05)、抗挫力(F=4.701,p<0.05)、適應力(F=3.454,p<0.05)9項上面受年齡的影響顯著。

三、結果分析

1、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在心理素質上的共同性分析

在45項心理素質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認為最重要的前十項中有七項是相同的,只是排名略有不同,包括公正、愛心、誠實、激勵性、樂觀開朗、進取心、可信賴。在這七項共同的心理素質中,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除了在激勵性上存在顯著差異外,在其余六項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在心理素質的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公正、愛心、誠實是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共同認為的前三項最重要的心理品質。此外,樂觀開朗、進取心、可信賴這三項心理素質在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中也具有共通性。因此,可以把公正、愛心、誠實、樂觀開朗、進取心和可信賴這六項心理素質看作是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共有的基本心理素質。

2、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在心理素質上的差異分析

在45項心理素質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在耐心、觀察力、成就動機、淡薄名利、堅韌性、激勵性、樂于奉獻、熱情、良好的人際關系、真誠、責任感11項上面差異顯著。這和特殊教育教師與普通教師所教授對象的不同有關。

特殊教育教師面對的都是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和正常的學生相比,無論是在學習或生活上都存在明顯困難,而且這些學生往往個體差異很大,接受能力差。學生的這些特征使得特殊教育教師在面對他們時比普通教師需要更多的耐心,能夠不厭其煩地反復指導學生,并且還要具備更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及時發現學生身上微小的變化,并經常鼓勵、表揚、稱贊 學生,讓學生體驗到自信,而且更需要以堅忍不拔的毅力不斷克服各種困難。

此外,特殊需要的學生進步比較緩慢,特殊教育教師往往日復一日傾心教導學生,但學生的進步卻微乎其微,因此很多特殊教育教師都是以一種奉獻精神投身于這個事業中,他們往往不計名利,具有很高的責任感,并認為特殊教育工作者是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對待工作和學生充滿熱情,面對學生時也更加真誠。

3、年齡對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心理素質的影響

在45項心理素質中,大部分心理素質重要性的評定不受年齡的影響。但也有幾項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會隨著教師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顯著改變。對于特殊教育教師和普通教師而言,受年齡影響的心理素質各不相同,這也從側面反應出了兩者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不同。

1) 年齡對特殊教育教師心理素質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對于特殊教育教師而言,熱愛學習和熱情的重要性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先大幅下降后略有反彈趨勢。寬容的重要性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出一個顯著的V字型,即和熱愛學習和熱情的變化較為相似,也是先大幅下降后反彈的趨勢,只是反彈的幅度比熱愛學習和熱情要大很多。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教師在剛從事特殊教育工作時,往往對工作都充滿了希望和熱情,對學生也很寬容。但在經歷了學生進步緩慢、教學效果不理想、特殊需要學生難管理等諸多問題后,在30~40歲之間陷入低谷,對工作和對學生的態度都發生改變,直到40歲以后得到改善,尤其是對學生的寬容態度。

進取心、合作、責任感、抗挫力、適應力的重要程度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這種變化緩慢而漸進的,整個過程表現得并不明顯,但在30歲以下和40歲以上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此外,自尊的重要性隨著年齡的增加也呈現下降趨勢。自尊重要性變化的轉折點在30以后,30之前和30之后的差異顯著。由此可見,隨著年齡的增長,由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體會到學生的難于管理和改變,特殊教育教師的低成就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30~40歲之間體驗到的壓力最大。

2) 年齡對普通教師心理素質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對普通教師而言,進取心、承受力、應變力以及幽默4項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呈現出先水平變化,后大幅下降的趨勢。40歲之后重要性程度降低幅度較大。此外,情緒調節力的重要性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先略有上升后大幅下降的趨勢。普通教師在30~40歲之間認為情緒調節能力很重要。與之相反的是真誠和興趣廣泛的重要性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先大幅下降后略有反彈趨勢。兩者的重要性在30~40歲大幅下降。

由此可見,雖然壓力來源和特殊教育教師不同,但30~40歲的普通教師也面臨很大的壓力。在這一時期,普通教師往往強調情緒調節能力,而忽視真誠和興趣廣泛。在40歲之后由于普通教師往往已經進入事業的成熟期,在這一時期,她們往往都已經擁有豐富的經驗,能夠較好的處理工作中的壓力和變化,且通過前期的努力,往往在工作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些都使得她們對進取心、承受力、應變力、幽默等心理素質的重要性評價降低。

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愛心的重要性隨年齡增加不斷增加。30歲之后重要性程度增加幅度較大,和30歲之前的差異顯著。由此可見對于普通年輕教師而言,還沒有意識到愛心的重要性,但隨著教學工作經驗的積累,愛心的重要性得到普遍重視,且受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這和普通學生也有好壞之分有關。普通教師在工作中不僅面對好學生,也面對很多所謂的"差生"或比較難以管教的學生,面對這些非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時,教師的愛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熊梅,王敏,李廣.現代教師教學質量評估標準的調查研究報告――現代教師素質評價標準.現代中小學教育.1999(5):49-52

[2] 耿文俠,蘇國安.教師的專業素質.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54-56

篇10

摘 要 高校學生面臨著來自社會、家庭的巨大壓力,隨之而來的心理健康狀況也在發生改變,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本論文主要分析了當代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研究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根源,闡述了如何利用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關鍵詞 高校體育 心理健康 教育 研究

在現代化的高校中,體育教育不只是單純的傳授專業知識,它更多的是讓大學生在體育課的時間,豐富自己的知識,鍛煉自己的能力,在當今快速發展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把握足夠的應變能力,學生要有進行終身學習的技能,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當代大學生的創造力和展現其風采。然而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是密不可分的,特別是在教育局公布使用新的體育課教材《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得到了重視,受到了廣大體育教師和體育心理學者的重點關注。

一、概述高校體育教育發展的方向

(一)健身和育德的共同發展

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是人的素質問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勞動者的素質直接決定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和綜合國力的強弱,因此,我們應該更注重勞動者的素質,其中不只是心理素質還有身體素質,由于身體素質是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科學素質的物質基礎,體質是國民體育的基礎,那么高校體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增強全體學生的身體體質,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技能,這可以讓我國的綜合素質得到明顯的提高。

(二)競技教育與健身教育的協調發展

雖說體育以健身與育德為主體,但是,競技也是必須的,因為現在的社會就是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因此,健身與競技在高校體育教育中的協調發展,是2l世紀高校體育的顯著特點,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地,則高校對于運動員有很大的影響,運動人員文化層次高,對運動技能的理解認識深刻,心理穩定性好,這就易于“軟件”功能的開發,高水平教師和適宜的訓練場館,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條件,發展競技教育,這就為以后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鋪墊,高校競技運動對健身教育有促進和提高作用,處理好健身教育與競技教育的關系,對健身與競技的協調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

所謂的心理健康指的是人們與生活環境之間保持著良好的協調和均衡。說起體育和心理健康,我們都覺得非常熟悉,顧名思義就是健康即身體沒病,精力充沛,體魄強健?!逗^o》上面也曾經解釋“健康是指人體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力健壯并有良好的勞動效能的狀態”。但是這些說法都太過于膚淺,他們說的都只是人的生理健康,而忽視了人的心理健康這一重要的基本素質。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是補虛弱,而是身體的健康和精神的健康以及社會適應良好三者的總稱”。高校的教育理念應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加強體育與體育教學的過程,時刻地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

(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是人類社會發展追求目標的基礎。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快節奏的生活給人們帶來越來越大的生存壓力,讓人們進入了情緒負重的時代。面對時刻變化的知識觀念和越來越嚴酷的就業局面,其中以大學生居多,他們生活與壓力并存,選擇與迷茫共存,如果不能及時的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不單是影響他們的在校學習和生活,將來走出校園以后根本沒辦法在社會生存和發展。根據國家教委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由于最近幾年全國高校在校大學生患上心理疾病的人數逐年上升,如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引起廣大社會群體的關注,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解決,一定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還有學校的教育事業發展,甚至可能危害到社會的進步。

三、利用高校體育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活動,而心理活動又受大腦神經系統的支配,生理變化和心理活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生理變化會影響心理變化,反過來心理品質也會影響生理變化,影響人的身體健康。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抖擻是人身體健康的先決條件。高校體育教學不僅要教人強身健體,更要注重健康心理培養。在高校的體育教學課程中應該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把心理學的基本常識引入體育教學環節中,充分發揮體育運動的特殊優勢,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因材施教。一是要從整體上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二是要關心學生的不良心態,疏通和消除不良的心理障礙,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在體育教學中貫穿著心理訓練、心理調整等教學,并且定期的按照科學可操作的對學生進行身心檢查,防范學生心理疾病的產生。

四、高校體育對心理健康的作用

積極的參與各種體育活動既能夠很好的鍛煉身體,又能夠通過體育鍛煉活動來緩解緊張和焦慮的心情,使人的心情始終保持在輕松、舒暢的狀態,使精神境界得到升華。高校體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體質,同時對于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養學生堅韌的毅力、頑強拼搏的品質、團結互助用于進去的精神等,體育活動可以很直接的給人帶來愉悅的心情,改善心理健康。

(一)體育活動能夠很好的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

一般體育鍛煉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來進行,它與人群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特別是集體項目的比賽,以較為激勵的對抗性和觀賞性,吸引著眾多學生積極的參與其中,使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較好的克服孤僻、忘記煩惱和痛苦等。同時有針對性的進行體育鍛煉,對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十分的有益,大學生處理學習專業的知識以外,還需要學習如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體育運動中頻繁的人際交往可以有效的提高大學的社會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等,學生在受到挫折之后,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來進行轉移或者是替代,使積極的情緒總是占據優勢地位,保持樂觀、愉快的心境,良好的個性心理特征是大學生成功走向社會的關鍵。

(二)體育活動對于智能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體育學習和認知活動是一樣的,學生依賴于知覺、記憶、思維等綜合認知能力,長期堅持參加體育活動可以讓大腦得到充分的洋氣,使腦力以最快的速度得以恢復,可以很好的改善和提高學習的效果。良好的體育訓練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記憶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及反應能力等,為認知學習活動提高保證。大學體育的教學過程中是融合知識、技能、情感和意志以及團結協作為一體的教學過程,其對于促進大學的智力發展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

(三)體育活動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體育活動具有競爭性強的特點,可以同時引起學生的合作精神與競爭意識,在大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即有個人的練習活動,又有集體相互配合的聯系活動;既要接受別人的幫助,又要主動的去幫助別人;既有個人的自我競爭,又有與他人的團體活動。體育活動的合作與競爭是并存的,這對于培養大學生的競爭精神和相互合作精神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五、建議

高校體育教學對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作用,它可以有效地調節學生的身心矛盾,減輕學生學習、生活的心理壓力,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健康意識、主動探索與勇于實踐的精神,以及充分發揮個性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建議相關的體育管理部門加強體育工作組織,大力的推廣和實施體育與健康教育大綱,由其是那些現在還處于全國中比較落后的西部地區。并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列入課程建設之中,并落實到實處。同時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專業知識,熟練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方法的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加強中小學體育教師的人格、德行修養,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心理輔導的水平,這是學校體育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關鍵與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傅君芳,林建君.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模式探索[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02.20.

[2] 傅君芳.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協同路徑研究[J].嘉興學學院報.2010.05.15.

[3] 景鳳琦.高校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