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教育觀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3-11-14 17:53: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主體教育觀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bstract:A good teacher should care for each student like a mother, be strict with students like his father, and be enthusiastic to students like a close friend. I think this is very appropriate. I am determined to become students' mother, strict father and close friend. I have been class teacher many years, and have some experience. Based on my work experience as a class teacher,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work philosophy of a class teacher.
關鍵詞: 班主任工作;以教育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
Key words:work of class teacher; education-basic; student-centered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1-0179-01
0引言
在參加工作后的第一次新教師座談會議上我獲知,學校堅持的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而對學生的教育原則是“以學生為本”,班主任工作的原則也就是“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最終目的。所以,在做班主任工作時,首先用這條原則衡量一下,班主任所做的工作對學生的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而不是僅僅以成績作為惟一的評價依據。正如院長在開學典禮上所說“不僅讓學生學會學習,還要學會做人”,我想,這就是教育學生的最終目標。
1初期階段學習經驗
在經過兩年的班主任工作后,我認為班主任對班級的管理是一項特殊的工作,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技工類學校。因為學生的素質、學習成績等各方面都參差不齊,所以在管理起來也就比較困難。作為50多個孩子的班主任,除了要有高度的責任心之外,還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在工作的初期階段,要想摸索出一套系統的工作辦法,需要花費較大的精力,主動向一些優秀班主任請教管理經驗、方法,并運用到實踐中去,不失為一種省事但能快速奏效的好方法。但是,要想能夠有出色的班級管理能力,最關鍵的還是要在平時工作的基礎上,細心整理并最終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2工作過程積累經驗
針對技工院校學生基本素質和知識體系水平高低不同這一情況,班主任在進行工作時需要全面兼顧,并有針對性的進行個體教育。主要的工作思路就是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體,班主任進行調控和引導。
2.1 是對班干部的選拔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工作。一個班級有了一批好的班干部,班主任的工作就會進行的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否則,沒有班干部做左膀右臂去了解整個班級的動態,不能及時了解每個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班主任就是個虛名,日后的工作就會磕磕絆絆。這一點在新生剛入學的軍訓期間就可以著手,因為在這期間教官和學生接觸的比較多,通過仔細觀察并及時和教官的溝通,可以進一步的掌握每個學生的情況,班主任自己心中也會有個大概的了解。
2.2 是對班委的任用班委選出來定好了不是就一定會對班級起到積極作用了,還需要班主任的合理任用。在學校學生行為規范內容的基礎上,由班委組織全班同學制定一個詳盡的、明確的、適合班級發展的班規。在這個過程中,既能充分體現班委成員在班級中地位的,為其以后的班級工作打下基礎;又集中體現了班級管理制度的民主性,不管是初中起點的中級班,還是高中起點的高級班或者技師班,年齡、自理能力等各方面的不足在自己制定的班規面前都不能作為借口去違反。
2.3 班主任在做班級管理工作的時候,既要放手給班委,讓他們有自由發揮的空間,又要有全面掌控班級局面的能力,對一些班委不便處理或者處理不要的問題能夠及時彌補這需要班主任與學生能夠進行順暢的溝通,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信賴老師,敢講實話、敢說實情,以此來全面了解學生,更好的開展班級工作,這也正是學院辦學辦教育的宗旨“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要得到學生的信任,做到重點培養兩批人員:第一、班委與團支部成員;第二、宿舍舍長與值日小組長。班主任要及時指導他們的工作,并且要求他們及時匯報工作情況,之后通過他們去影響并帶動周圍其他學生,以“點”、提“線”、帶“面”,促成整個班級共同良好發展的趨勢。
2.4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全面教育在每一個班級中,每一位學生可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幾十分之一,但他卻是每個家庭的百分之百。班主任不能因為哪些學生成績不好、屢犯錯誤、孤僻不善于溝通等等各種不良因素作為放棄這個學生的理由。學校把一個班級交給班主任,家長把自己的孩子交給班主任,社會把未來的生力軍交給班主任,從任何一個層面來說,班主任都有責任對每一個學生負責,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這就要求班主任在做工作時靈活、負責,并具有創新性。對待成績不好的學生,要從根本上找到其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改變學習方法也好,是調整學習狀態也罷,哪怕只有一點進步也要及時鼓勵,給予“后勁生”繼續努力的動力;對待屢犯錯誤的學生,一味的訓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弄清楚問什么這個學生總是不能認真的遵守紀律,并耐心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對待性格迥異的學生就更要求班主任工作做深,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從本質上去感化學生,動員全班同學積極與他溝通,用大家的熱去溫暖那些孤獨的心靈。
2.5 注重建立與家長良好的合作關系在學生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有情況時,能及時與學生家長相互溝通。學生的受教育主要來自家長、社會、老師,班主任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就可以確保學生大部分的受教育途徑,從而可以更好的的了解學生,隨時掌握學生的各方面動態。通過與家長誠懇的交流,家長也會對學生的管理工作都投以極大的熱情,也會給予大力支持。當學生與父母的溝通會涉及一些學生之間的秘密的時候,家長會在獲悉后及時打電話反饋給班主任,讓班主任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及早對相關問題做好充分的工作準備,以應對一些可以解決、避免的問題。
3解決問題總結經驗
教育實踐證明,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盡管我認為以上想法都很好,也做過很過的努力,但是真正實施下去,讓學生也能納入這個預定軌道中,是有很大難度的。多元化的社會,帶來了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學生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讓學生在價值取向中做出正確的取舍,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難點。在這個師生磨合的時期,班主任工作是艱辛的,是需要付出的,但我認為班主任的工作是同樣也是一種奉獻:為學生的正常發展,為課堂授課的正常進行,為學院教育的正常運轉。只有班主任工作做得深、做得透、做得徹底,才能換來學生的信賴,才能起到學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漓江出版社.
篇2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堂教學;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018-01
1.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涵
近年職業教育被確認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接受和重視,其發展速度加快,迎來了職業學校"火爆熱潮"。職業教育辦學方向向培養學生的任職能力本位回歸,畢業學員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教育屆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高職教育研究的新熱點。高職畢業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是什么?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所處的階段和其自身的特色決定了我國高職畢業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通過一定時期的教育,既能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滿足個人發展的需要,又能保證身心有序、協調、均衡地發展,以保持全面、長久的發展能力,保證其在適應當時社會的同時,也為適應未來的社會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就是某一時期內接受的教育,要既能夠滿足當時社會的實際需要,又能夠對下一時期重新接受更高更深更新的教育產生促進作用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包括"對社會的認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2.加強思想教育,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相對于傳統教育觀念來說,是一種教育觀念的革命,觀念的轉變,必須走在各項工作的前頭。
2.1必須引導高職教師轉變觀念。教師是實施教育的主體。教師要轉變重知識傳授、輕能力素質培養的教育觀念為注重包含知識、能力、素質在內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并用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念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不斷增強大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鍛煉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增強其自我發展的信心,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2.2必須引導學生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高職教育雖然是一種"職業教育",但高職學生的就業并不是一種短期就業,而是終身就業。高職教育必須為學生的終身就業服務,而不是為學生的短期就業服務。只有學生具有了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觀念,才能不斷提高自我認識的能力,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發掘自身的潛在能力,并主動征求教師的指導,鍛煉選擇和調整自我發展的方案的能力,逐步使自己具有自控教育、自控發展的能力。
3.創新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
課堂教學是高職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的效果既關系到教學計劃執行的成敗,更關系到能否貫徹實施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3.1是在教學活動中要積極采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重視探究性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不是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主動地為學生創造完成學習的條件,引導他們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應認清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他們自己對學習產生興趣,主動完成學習。
3.2是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科學方法的傳授。學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活動中遵循和運用的以科學為基礎的各種方法和手段的總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正確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法。科學方法與科學知識相伴生,是學生掌握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養科學思維、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主要依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學習的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之后離校繼續學習創造有利的條件和必具的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設計里面,要充分考慮學習方法的問題,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必須要體現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有所幫助。
3.3在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創新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它已成為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善于創設懸念環境,激發學生的求知心理,增強思維的內在動力,解決學生創新思維的動機問題;要善于巧妙設計問題,鼓勵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質疑,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課堂上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要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3.4是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情商教育。現代教育理論和實踐均表明,一個人的情商高低對其人生的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情商較高的人可以積極彌補智力的不足,獲得較好的發展;情商較低的人,即使智力較強,卻往往難以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有大的作為和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尋找情商教育內容與課程教學內容的結合點,努力把情商教育融于智力教育過程之中。教師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情商指數,塑造自己的完美人生,并使自己真正成為學識淵博、充滿人格魅力、有獨立創造精神、堅強勇敢、樂觀向上的人,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去影響、去感染、去熏陶大學生的思想、人品、意志、毅力、敬業精神和創造精神。
結語:我們要認識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轉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創新高職教學的課堂努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當然培養高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諸多層面和因素,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崔德明. 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途徑探究[M].2009,609(05):45-46.
[2]方曉紅. 高職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M]. 現代企業教育, 2006,(08):1-3.
篇3
關鍵詞:科學管理;人文治理;學校管理
一、科學管理和人文治理的內涵
科學管理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實踐家、管理學家泰勒等人創立的,韋伯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層管理。其精神主要包括:有效的組織機構、嚴格的規章制度、周密的工作計劃以及明確的職責分工等。首先,科學管理重視科學量化的實證資料,通過量化工作能夠更直觀的發現問題,為解決問題尋找合理的突破口。其次,在獲得量化的實證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具體的管理工作,科學地制定政策,科學地安排工作人員,科學地設定組織和機構,這是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的科層管理理論所提倡的。最后,科學管理要避免機械化。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科學管理觀是指認為有一種客觀的觀點能使人們對管理從事價值中立的研究,有一種科學的知識能使人們去控制組織和改善組織,有一種為人類決策所共同其作用的理性基礎和為提高組織的效率和效益的技術管理觀。
在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運動”開始興起并貫穿于整個西方的歷史。而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圣人孔子提出“仁愛”的思想,這也是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新時期,人文治理越來越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視。我們可以這么理解:人文治理觀是指在教育管理領域中對韋伯等人的科學管理批判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管理觀。這種管理不重視組織及其結構,而是關注組織中人的因素;對人不注重其理性方面而是非理性方面;對人的理性所關注的不是認知理性,而是價值和倫理理性。
二、學校管理如何體現人文治理
學校管理是指學校管理者為貫徹教育方針、實現培養目標、提高教育質量,對學校資源進行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等一系列的有效活動過程。學校管理離不開教育理念,以往或當下的教育觀念都不是真正意義上對教育,對教師,對學生充分的考慮。比如自然教育觀、幸福教育觀和生命教育觀是屬內在的教育觀,是對人的發展要求而沒有談對教育工作的要求。規范主義教育觀、愉快教育觀和希望教育觀是屬外在的教育觀,是對教育工作的要求,沒有談人的發展要求。科學管理和人文治理在學校管理中處于割裂的狀態,因此人文治理一定要滲透在學校管理中才能使管理效果最優。
(1)提高學校管理者的人本認識
一位好校長成就一所好學校。學校的教育管理質量和辦學實際效果主要取決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正確領導,而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管理者的自身素養。因此,學習管理者應努力提高自身修養,認真學習管理理念、技術和方法,積極轉變管理理念,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圍繞“以人為本”展開工作。學校管理者要將管理落實到細節,保證管理的真實性、有效性,落實到教學的管理、課程的管理、人力資源的管理等各個方面,實行剛性管理和柔性治理相結合,以此才能提高學校整體素質,推動學校整體目標的達成。
(2)關愛學生,堅持育人為本
隨著課程改革和教育現代化,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管理者要講育人為本作為教育思想的實質,堅持以人的發展進步為本,重視人本身的發展,將個體和個性發展統一起來。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二,創造美好和諧的育人環境,建立為學生服務的團體,關愛學生,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創新,感受到幸福和快樂;第三,在課堂上應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主陣地,還原學生的主人翁地位。
(3)尊重教師,有效激勵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表明,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對于教師而言,不同需求的教師需要不同的激勵來提高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學校管理者而言,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必須從了解教師的實際需求著手,發現他們的需要,識別教師最重要的現實需要,尊重教師的勞動,肯定他們的價值,針對不同需求具有針對性的進行激勵。具體的激勵方式主要有:第一,明確奮斗目標,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反饋機制;第三,完善獎懲制度;第四,真誠信任和尊重教師員工;第五,注意做好教師員工的思想工作;第六,培養教師自我激勵、自我評價的精神。
篇4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育觀 大學英語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10)06-0011-02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正經歷著一場變革。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大學英語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現代化”發展階段。從傳統的教學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轉變,新的特征不斷涌現,其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也在進行相應的變革。在大學英語教學面臨新一次發展機遇的今天,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正順應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發展的新浪潮,使一些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涌現出來,這無疑對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高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應該如何體現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想,如何體現以人為本,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的課題。
一、人本主義教育觀的主要思想及內涵
人本主義心理學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它的主要思想起源于亞伯拉罕•馬斯洛(A. H. Maslow)與卡爾•羅杰斯(C. Rogers)等人的心理學研究。馬斯洛強調人的主觀活動,第一次把“自我實現”和“人類潛能”引入心理學。在他看來,“自我實現”就是對天賦、能力、潛能等的充分開拓和利用,是一個形成過程。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內心世界發展的重要性,把人的情緒、情感和思想的發展放在整個心理發展的前沿地位。教育的本質就是以人為本,發掘、激活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可持續發展的潛能。人本主義的教學原則強調在教與學的關系上,學生處于主體地位,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民主、平等、互動的關系;強調教學目標應該是以教會學生學習為主,而不單是傳授知識;強調在教學管理方面應該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學生對學習內容和方法有自和選擇權,學生自我制定學習計劃和評價學習結果。
人本主義教育觀在70年代興起之后成為一種浪潮很快波及到教育界。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以傳統人本主義哲學思想為基礎,攝取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重視人的尊嚴、價值和情感,相信人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人是自我實現者,人性是社會化過程中的文化產物。在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是學習者。教育的任務在于如何幫助學習者滿足“自我實現”這一最高需求,強調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的統一,外在的科學知識與內在的經驗和情感的統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認為教師由衷的信任學生,相信他們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教學語境中感到自信與安全;為學生創造一種真誠、關心、理解的氣氛。這種氣氛由教師逐步擴大到學生之間。在這種氣氛中,學生學習更加深入,進度更快。總之,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充分體現出了人本主義內涵,肯定了人的力量和人的價值,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
二、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分析
2004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能力,這就要求大學教學不僅僅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還要注重培養大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費時多,效率低”的問題,學生實際運用能力差。大學英語教學仍然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課堂教學中缺少大量的交際活動。傳統的教學方式要求學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識,而不是主動的建構知識,因此學生很難形成運用新方法,提出新見解的能力,很難具備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學生的主動性不強,缺乏參與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目前,許多學校強調大學英語四級通過率,教學中帶有濃厚的應試教學成分,受這種應試教學思想的牽制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應試技巧的訓練,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拿到四級證書,教師忙于過級率,學生忙于應付考試,由此導致了教學目標滯后、觀念片面,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差的后果。實際上,大學生進行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是學會一定數量的單詞,掌握基本的英語聽、說技能,或者通過各類名目繁多的考試,也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大學英語教學在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運用能力之外還應當有更高的目標追求,這個更高的目標就是學生作為人的發展,并且是作為有思想的人的全面發展。以我院為例,學生入學英語水平普遍較低,其個別班級(40人)的英語成績及格率還不足百分之五十,況且部分師范生是從職業中學直接考入本院的,大多數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其信心也在不斷下降。大學英語教師都面臨一個這樣的問題:在課堂上,大多數學生都很被動,他們不太愿意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盡量避免和教師進行目光交流或口頭交流。尤其是當老師向全班提問,希望同學自愿回答時,往往出現非常尷尬的局面。當然,有時學生不愿意回答,是因為老師提出的問題確實太難了,他們回答不出來。但大多數情況下是即使他們明白教師提出的問題,知道問題的答案,他們仍然保持沉默。在學習中碰到了一些問題,他們也很少問老師,更不要說在課堂上當眾提出問題了。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受到影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老師很難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因此,為了促
* 研究課題:本文為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院級研究課題
進學生的英語學習,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廣大的英語教師不斷的探索、實踐,試圖找出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嘗試性地應用一些方法,我們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本主義教育觀來指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實踐,使英語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著眼于他們的認知、情感、價值觀和世界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形成新的社會價值觀念以及不斷探索世界的能力。
三、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大學英語教學
人本主義的教育觀與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有著內在的聯系和契合點,它提出的一系列設想,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與實踐,對于在教學過程中的創新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啟示。人本主義教育觀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對于實行人本化教學,提高其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有著積極的意義。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
人本主義教育觀的主要代表羅杰斯認為在師生關系上,學生是主體,提倡自我學習,自我發現,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認為老師是促進者,是催化劑,教師的責任是尊重、關心、支持學生。他認為由于學生具有學習潛能并具備“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把學生放在居中的地位上,把學生“自我”看成教學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學什么,如何去學,怎樣才能學好都應圍繞學生這一主體進行。
然而,人本主義教育觀認為,外語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授外語,還要幫助學生了解內在自我,發展健全的人格。對于學生的地位問題,學生固然應該成為學習的主體,位于整個教學過程的中心,但是大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只能是相對的,教師仍然擔負著引導、解惑的重要角色。首先,教師占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定勢,如果學生完全地成為學習的主體,這種從被動到主動的突然變化會讓很多學生感覺無所適從而不知所措。學生角色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其中教師的引導至關重要;其次,在紛繁復雜的英語資源面前,如果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大多數的學生會“淹沒”在浩如煙海的英語資源中而不可自拔,既無法做到游刃有余,又有可能“走火入魔”,因此,教師高屋建瓴式的引導和指導就顯得極為必要。由此可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作用的發揮依賴于很多其它因素的配合與協調,尤其離不開教師的指揮棒作用,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應是在教師主導前提下的以“學生為中心”原則。
2.課堂互動的人本主義策略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語言教學中的新發現為廣大的外語教師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在教學實踐中,尤其是課堂互動教學反映了教師和學習者在課堂中交流的策略,在與學生交流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情感、風格、意志的差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基于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大學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是:課堂教學始終圍繞著教材提供的特定內容,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有意識的精心策劃、組織、指導下,讓學生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學習狀態中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寫。互動教學模式的本質在于“活動”,其目的是在“活動”過程中實踐語言、訓練語用技能、提高語用能力,其作用在于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迫使和誘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從而激活課堂學習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人本主義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特點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相互作用,互牽互動,共同來完成某一特定教學內容。這些活動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的,課堂大部分時間應用于學生活動。
3.促進情感交流的人本主義教育觀
注重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關心學生的成長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以為教學提供良好的氛圍和人際關系,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性格、思想動態,要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以真誠平等對待學生。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在教學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生的情況應該是教師確定教學方法和課程安排的基礎。教師應該意識到使用有效的方法來教課的重要性,把學生培養成獨立的學習者,在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多練習。有效的教學方法在于教師如何激勵學生學習英語學習。教師的幫助、鼓勵、指導和引導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這不僅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同時也減輕了學生學習的緊張感和焦慮感。因此,教師的關心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的贊揚會讓學生產生自信。
4.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大學英語教學創新意識
人是教育的根本,創新是教育的目標,實踐是創新的基礎。人本主義教育觀的創新意識充分體現了新形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路和實踐的重心。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使其具有多樣性、實用性、趣味性和時代性。教學內容不僅要著眼于知識的傳授,還要有助于學生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改善人本化的教學環境,創造以學生和教師為主體的人文氛圍。開展課外活動延伸教學課堂內容,開辦學術講座啟發學生思路,為學生提供創造性運用語言的機會,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改善評估體系,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主。考試的內容、方法要多樣化,以引導學生自我檢測和評估為主要目的。通過測試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要信任學生,把學生看作平等的“合作”關系。積極鼓勵教師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增強自身文化修養,提高教學水平,轉變教師角色,更新教學觀念。
四、人本主義教育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目前,在中國所提倡的素質教育、情感教育、合作學習、自主學習,以及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等都是建立在人本主義思想基礎上的具體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也同樣體現了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大學英語教學作為教育的一個部分,不應只關注語言教學本身,同時還應考慮如何通過語言教學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這不應僅限于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所提出的“借鑒和吸收外國文化精華,提高文化素養”,而應涵蓋更多更廣泛的內容。
人本主義思想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如過多強調學生的中心地位,同時也過于相信學生的潛能和自我主導的能力。但總的來說,人本主義教育觀對大學英語教學還是有著重大指導意義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況且我們學習借鑒本身就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過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合理引用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必將給英語教學帶來一定的可行性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卡爾•羅杰斯.關于教和學的若干個人的想法[J].外語教育資料,1984
2 姜 宏.從人本主義心理學角度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
3 岑海兵.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8
4 阮亦慧.從文本走向人本:英語閱讀課程的變革[J].廣州大學學報,2007
5 謝徐萍.人本主義教育觀及其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4
篇5
[關鍵詞]新時期;素質教育;教師;學生
眾所周知,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雖然是學生,但其先決條件和根本保證則是教師。俗語說“沒有金鋼鉆,難攬瓷器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首先必須從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方法和業務能力上提高教師本身的素質。沒有高質量、優秀的教師,就不可能有高質量、優秀的素質教育,全面實施與推進素質教育就只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治標不治本。
一、強化對素質教育內涵的理解
素質教育雖已飛速發展、深入人心,但并不是說,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能真正全面、深刻地領會它的含義。素質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大眾教育,它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淘汰學生。它承認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但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普遍培養,區別對待。“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必個個升學深造,但求個個發展成才”!素質教育重視學生主體性、主動性、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弘揚人的個性和主體性;尊重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培養和形成學生健全的個性與精神力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生活、社會等各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管理的主人。
傳統的應試教育是一切為了分數,一切為了升學,升學率是衡量一所學校優劣、一個老師好壞和教育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結果卻是培養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做人做事的所謂“人才”。而素質教育則是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生理素質、文化素質、學習素質、品德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強調學生“德、智、體、美、勞”整體和諧、健康地發展,為全體學生創造寬松、自由、和諧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就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情感、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求知、求識,學會辦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合作,以學生真正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育成功的標志。
素質教育不是分段式、一次性教育,而是終身學習、終生提高、發展式教育。在當今社會性、全民性、世界性學習中,只有具備終身學習和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適應。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終生的可持續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現在的發展,也重視將來的發展,學校不再是為學生一生準備一切的地方。知識、經驗和科學技術時時更新、日日更新,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與時俱進的觀念。
二、促進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提高
現代教育、教學觀念與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最根本的區別就是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現代教育、教學思想強調以育人為本,以堅持學生自主發展為本,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較強實踐能力的人才。教師要牢固樹立“三個一切”的思想,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教師應無條件地為全體學生服務,學生有權力選擇學什么,怎樣學。素質教育的重點不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怎樣學習、學習什么和如何做人。教育和培養學生的根本目的是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他們從家庭、從學校走向社會、甚至走向國際。讓他們在社會、國際的大舞臺上展示自己、發揮自己,去實現自身價值。教育方式中應從單純地傳授知識供學生獵取獵物到“教給方法(給獵槍)培養能力(教做獵槍)獵取獵物”這一根本點的轉變。
三、加快教師職業專業化的進程
教師職業專業化是指教師職業具有自己獨特的職業要求和任職條件,有專門的培養制度和管理制度。所謂學歷,即指教師有專門的學習經歷,通過學習獲得豐富的知識、學問。學歷雖然不等于能力,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學歷和能力之間也呈一定的正比。因此,教師教育、教學中還要注重自身學歷的提升。教師不僅需要知道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而且教師也要積極搞課程開發、教材建設、課堂生動教學、試驗課建設、自然科學研究和實訓基地建設等科研、生產活動,不斷提高科研與實踐能力。
追求是一個人奮斗的動力,要樹立遠大的、符合實際的、崇高的專業理想和目標,為之窮畢生精力不懈追求。教師不僅是某一領域、某一課程的專家,而且要努力學習心理學、教育學,做教育專家。
四、樹立教育國際化的觀念
入世后,世界經濟一體化推動了各國間的人力、資金、商品、服務、知識、教育、技術和信息等實現跨國界的交流與合作,這就需要教師樹立教育國際化的觀念。隨著教育國際化進程的發展,國際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內容更豐富,方式更多,層次更高,范圍更廣。自我封閉式的教育觀念和教學實踐已不能適應當今世界性人才的要求。教育國際化趨勢必將導致和加快我國教育辦學主體多元化、投資渠道多樣化、辦學形式多樣化。教育的全體化、普及化,提高全國人民素質是我國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必然選擇。教育的國際化將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強調人的個性發展、主體發展,一改“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模式化教育,注重辦學特色和學生特色的培養。教育的國際化要求由原來的繼承人類的文明成果、傳承知識和技能為主走向創新思想、創新科技、創新知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創造型”人才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教育不再是階段化教育,學習不再是階段式學習,只有具有終身學習、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適應世界發展的需要。因此,樹立終身教育理念、終身學習觀念已成為人們的共識。
篇6
國民素質的提高是一個全方位、長期的過程,而學校教育是主要的途徑,教師是主要的實施者。地理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同其它學科一樣具有傳播知識、信息和培養學生能力的雙重責任,地理教師必須肩負重任,責無旁貸
一、教育理論指導下,深刻理解內涵
素質教育是依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體和主動性精神,注重開發發展潛能,注重形成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質教育,得到教師們的普遍認同。并在教學中進行有關素質教育的實踐工作,由于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得不夠,所以對素質教育的內涵認識不深、理解不夠,使得素質教育難以落實。加之某些教師頭腦中固有的地理學科為次要學科的觀念的影響,使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師理解素質教育就是讓學生多活動、多回答問題,有生硬地安排許多無意義教學環節,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學工具。這些所謂的培養學生能力、強化素質教育的一些做法,結果是事與愿違,使本來簡單的教學復雜化,輕松的學習沉重化,既違背了教育規律,又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了解我國的教育方針、政策,了解現代教育理論,了解國際國內最新的教育動向,在豐富的教育理論指導下,盡早適應當代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注重提高自身素質
應對新的挑戰素質教育培養的是21世紀發展需要的新人。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完成的,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又是通過每位教師具體的教學工作來實現的,因此教師素質的提高勢在必行。首先,是心理素質的提高。心理素質對于人的一生中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教師的心理素質不但影響教學效果,同時也影響學生心理的發展。因此,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要具有輕松愉快的心境、豁達開朗的心胸、振奮昂揚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這些對于學生方面的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是業務素質的提高。知識的傳授靠教師較強的教學基本功來完成。在教師隊伍中,有一部分教師業務水平較低,課堂教學平淡乏味,使課上得死氣沉沉,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板書、板圖能力、創造思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應變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才能勝任現代的教育工作。再次,是德育素質的提高。教育過程是教書育人的過程,要達到這一目的,不僅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極強的業務能力,還需要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學高為師,身正是范”,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尊重并關心學生,以其人格魅力從正面為學生樹立榜樣。
三、創新教育觀念
實施素質教育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形成的相關教育現象、對學生主體以及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教師的教育觀念要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師要以人為本,人是各具個性的,正是豐富多彩的人構成了生動活潑的社會,因此只有關注人、信任人,才可以發現和創造出辦法來影響和改變人。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開放”與“封閉”、“創新”與“保守”,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策略。
地理教師與其它各學科教師一樣,首先應樹立新時期的地理教育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思考的時間。不僅要傳授有關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強對學生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及與當今社會聯系比較密切的環境意識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教育。
四、不斷學習認識新課改教材
確定地位作用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根據大綱的要求,挖掘教材,確定培養目標,結果往往以單純傳授課本知識,讓學生簡單地記憶這些知識為主要目標,而教育的目的不僅是傳授知識還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質,這也就決定在地理教學中貴在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那么,僅僅傳授教材的基本知識就遠遠不夠了。因此,教師應重新認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創新教育方式
篇7
關鍵詞: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員;應對
一、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而提出來的,最早起源于美國。我國于1999年由國家教育部正式部署推進全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關于教育信息化,我國學者普遍認為,它是一個多層面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以多種信息技術廣泛深入地滲透到教育教學各個領域,促使教育信息資源得到更加深入地開發和利用,促使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并最終形成適應信息社會形態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促使教育現代化的過程。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在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育中的應用。
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育信息化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育環境的信息化,包括軟、硬件環境;二是教員與學員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員與學員應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三是教育過程的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過程中廣泛地使用信息技術,用以完善教育過程,實現面向信息化社會創新人才的培養。
二、武警部隊“合訓”院校信息化條件下教員的應對
(一)轉變教育觀念
首先,要確立以人的發展來促進社會發展的觀念。改變以往片面強調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的價值觀,走向促進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教育價值觀。在促進人的發展的過程中,樹立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個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念。其實,要確立多元智能理論與素質結構的人才觀。把每個學員都看成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要為每個學員的主體性發揮創造條件,使每個學員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生動和諧的發展,重視學員創新精神和協作精神的培養。第三,要確立以促進學習者發展的教育質量評價觀。注重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重視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個體性、創造性以及學員的發展成長過程。同時,新的教育觀念的形成也為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提高信息素養
教育信息化的關鍵是提高教員的信息素養。信息素養又稱信息素質,是指教員所具有的對信息進行識別、加工、利用、創新和管理的知識、能力及情意等基本品質的總和。它包括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識、信息觀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具體講,信息素養主要包括七種學習能力:一是運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二是獲取信息的能力;三是處理信息的能力;四是創造信息的能力;五是表達信息的能力;六是發揮信息的能力;七是信息協作的意識與能力。教員作為知識的傳授者,為了更好地適應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并把所具備的能力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去,實現教育教學的最優化。
(三)轉變教員角色
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教員的角色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員逐漸從傳統的知識的傳播者、講授者向學員的導師、意義建構的促進者以及學員學習的啟發者、幫助者等多種角色轉變,其主要職能已由“教”變成“導”――引導、指導、輔導和教導。教員的大量工作也由課堂上的講授知識變成了課前的教學過程設計、選擇教學活動策略,課中的演示導學以及課后的教學信息反饋和教學策略調整。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員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員自主性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而且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將更加注重教員“導”的作用。
(四)完善知識結構
出于教育信息化對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員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員應該在以下方面苦練“內功”,以應對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需要。一是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教員應力求精通學科的專業知識,深人鉆研與本學科有關的知識,做到扎扎實實,精益求精;不要浮光掠影,一知半解。作為教員,要想教好書,單憑掌握教學大綱、把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知識傳授給學員是不夠的。二是要有比較廣泛的文化科學知識。各門學科的知識都不是孤立的,教員必須拓展自己的知識面,不斷補充新知識。正在成長中的學員,興趣廣泛,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對于學員提出各種問題,盡管教員不可能夠做到都懂都會,但教員廣泛地涉獵各種知識,就可能有效地指導學員去解決這些問題。三是要有嫻熟的教育科學知識。教育科學是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由于時空的限制,教員不可能掌握教學科學的所有知識。但至少應該掌握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的有關知識和理論。四是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隨著計算機媒體和網絡為主的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員應加強現代教育技術的學習,掌握在多媒體網絡化教育環境下進行多媒體網絡教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培養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軟件開發與設計的能力,成為現代教育中真正的行為主體。
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育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武警部隊“合訓”院校的傳統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教育被賦予了嶄新的特點。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育技術的現代化必將促使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員隊伍的現代化,教員隊伍的現代化反過來又將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作為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員只有占據教育信息化的制高點,才能駕馭現代教育教學,才能適應教育信息化的時代要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推進教員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Z],2002.3
[2]孫厚釗,吳強.大膽創新 勇于挑戰――談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員教育信息化建設[J].教育信息化,2006.16
[3]劉.武警部隊“合訓”院校教員在信息化教育中應著重提高五種能力[J].網絡財富,2009.04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 高中地理 素質教育 地理 教學
一、注重理論學習,深刻理解內涵
素質教育是依據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體和主動性精神,注重開發發展潛能,注重形成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質教育,得到教師們的普遍認同。并在教學中進行有關素質教育的實踐工作,由于教師對現代教育理論學習得不夠,所以對素質教育的內涵認識不深、理解不夠,使得素質教育難以落實。加之某些教師頭腦中固有的地理學科為次要學科的觀念的影響,使素質教育在地理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教師應不斷加強理論學習,了解我國的教育方針、政策,了解現代教育理論,了解國際國內最新的教育動向,在豐富的教育理論指導下,盡早適應當代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質應對新的挑戰
素質教育培養的是21世紀發展需要的新人。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完成的,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又是通過每位教師具體的教學工作來實現的,因此教師素質的提高勢在必行。
1、德育素質的提高。教育過程是教書育人的過程,要達到這一目的,不僅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極強的業務能力,還需要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學高為師,身正是范”,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自己,要有嚴謹的治學態度,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學生,尊重并關心學生,以其人格魅力從正面為學生樹立榜樣。
2、業務素質的提高。知識的傳授靠教師較強的教學基本功來完成。在教師隊伍中,有一部分教師業務水平較低,課堂教學平淡乏味,使課上得死氣沉沉,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學生素質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板書、板圖能力、創造思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應變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才能勝任現代的教育工作。
3、心理素質的提高。心理素質對于人的一生中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教師的心理素質不但影響教學效果,同時也影響學生心理的發展。因此,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要具有輕松愉快的心境、豁達開朗的心胸、振奮昂揚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這些對于學生方面的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轉變教育觀念實施素質教育
教師的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所形成的相關教育現象、對學生主體以及對自己教學能力的信念”。教師的教育觀念要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師要以人為本,人是各具個性的,正是豐富多彩的人構成了生動活潑的社會,因此只有關注人、信任人,才可以發現和創造出辦法來影響和改變人。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的組織者,教學過程的“開放”與“封閉”、“創新”與“保守”,取決于教師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策略。
地理教師與其它各學科教師一樣,首先應樹立新時期的地理教育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重視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思考的時間。不僅要傳授有關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學習地理興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強對學生的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世界觀、人生觀教育及與當今社會聯系比較密切的環境意識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認識教材確定地位作用
地理學是一門不斷發展變化的學科,地理研究的對象是自然界及人類生存的所有環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在改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也在改變,從而決定了教材內容要不斷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編寫滯后于教學改革,不能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這就要求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改變原有的教材觀念,突出以培養能力為主的教學內容,根據能力培養的教學需要可以適當調整教材的知識結構,讓學生改變傳統的以記憶經驗結論為主的學習方法,養成積極探究事物形成過程及成因的習慣。另外我們可以嘗試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編制靈活多樣的電視教材、網絡教材、多媒體教材,作為現行各種教材的補充。因此,教師應重新認識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改變教育方式
篇9
多元智能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區別于傳統的一元智力理論的智力評價理論。加德納認為,智力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創造出社會需要的產品的能力。他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9個范疇,即: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9種相對獨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有機組合在一起,即便同一種智能,表現形式也不一定相同,很難找到適用于任何人的統一評價的標準。加德納認為,個體在處理自身面臨的困難或創造新產品時,很難僅僅依靠一種智能來解決問題或完成創新。任何有經驗的成年人在解決問題時,都會運用多種智能的組合。一個人可能沒有特殊的天賦,但如果他能將所擁有的各種智能巧妙地組合并加以合理地運用,就可能在擔任某一個角色時會很出色。學校教育必須承認并幫助受教育者開發多種智能,幫助學生發現其智能的特點和業余愛好,促進其發展。如果我們能調動起受教育者的所有智能,他們就不僅僅是更有能力或對自己更有信心,而且會更積極、更投入地為整個團隊乃至整個社會的利益工作。
二、成人高校為什么要開展創新教育
所謂“創新教育”是將創造學的理論和方法運用于教學實踐,在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傳授和引導學生掌握創新所應具有的知識的教育。它強調充分發揮學習者的主體作用,引導其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鼓勵他們找出獨立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成人高校開展創新教育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具體要求,是新時期成人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重大課題,更是為社會發展培養大批“德能兼備”創新創業人才的必經之路。
(一)開展創新教育是成人高校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具體要求黨的十對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部署,國務院辦公廳也于2015年5月下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會需要大量有創新創業基礎的相關專業人才,這就要求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根據官方統計,我國成人高等教育本專科每年招生近300萬人,在校生規模近700萬人,其中在職人員超過70%,在職人員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如果讓他們掌握一定的創新創業技能,這將對提升在職職工的整體素質水平,進而使得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變為人力資源強國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開展創新教育是新時期成人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重大課題成人高等教育曾一度被認為是“學歷補償教育”,隨著高校擴招、生源減少,成人高校已經逐步完成了“學歷補償”的歷史使命,從規模擴張邁入內涵發展時期。當前形勢下,成人高校只有走內涵發展道路才能重新贏得發展機遇,才能順應時展的要求。何謂內涵式發展?成人高校當下應如何進行內涵建設?筆者認為,所謂內涵式發展就是提升質量,尤其是提高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優質的人力資源保障。這就需要成人高校改革創新,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評價模式,尤其是創新專業建設、優化課程教材體系、形成積極的教育觀和學生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學校的內涵,促進學校的長遠發展。
(三)開展創新教育是成人高校培養“德能兼備”創新人才的必經之路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成人高校想要發展,就必須強練“內功”,能夠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多樣化的學習服務。辦學目的也要從以往的學歷補償轉向培養成人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需要。學校要正確處理好知識、能力和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重視開展素質教育,并以創造力的培養為突破口,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創造性思維,從而開發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最終,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德能兼備”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三、多元智能理論對成人高校開展創新教育的啟示
(一)建立積極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傳統教育主要側重對語言和數理邏輯智能方面的訓練、開發和評價,對于學生其他方面的智能關注不夠。尤其是目前情況下,成人高校的生源大多以“三校生”為主,經常聽到成人教育工作者抱怨學校生源素質低,認為成人高校學生是學習的“失敗者、差生(生源素質差、水平低、學習能力弱等)”,認為他們是“朽木不可雕也”。試想在如此消極的教育觀和學生觀的指導下,學校如何能夠把學生真正培養成人才?多元智能理論超越了以語言和數學邏輯為依據的傳統智能理論框架,拓寬了人們對智能的認識,為教育工作者挖掘每位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身的智能和興趣目標,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成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應轉變以往消極的教育觀和學生觀,用賞識和發現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學生,改變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標準,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并相信每一個學生可以實現自己的潛能。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智能長處,更勝任自己的職業或工作。
(二)實行多種形式的入學考試針對社會上所說的錄取分數低、學生質量差的說法,要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目前沿用的成人高考科目還是參照普通高考的模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成人高校要開展創新教育必須要調整現有的全部理論知識考試的形式和科目,在入學考試中加入職業能力測試、職業資格審查、工作業績考核、學習風格測試等形式,真正考查出學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并判斷出學生是否適合所報考的專業。成人高校應實行低門檻入學,入學考試并非為了選拔,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智能特長,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專業,更好地開發其自身的潛能。
(三)構建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多元智能理論要求在教學模式上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化教學、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提升學生的各項智能。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論的指導下,成人高校應變革以講授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逐漸建立起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支持者、服務者和促進者;課堂不應再是教師講授教材的地方,而應該變成教師幫助學生建立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聯系的場所,提倡和鼓勵質疑和爭論,鼓勵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針對成人學員,在傳授他們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和幫助他們不斷開拓思路,訓練創新意識,從而使其能夠真正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實際工作中的問題。為完成多元化的教學目標,成人高校需要輔之以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例如:問題式教學、研究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等,并結合現有的信息化教學手段,如微課教學、網絡教學等,使得教學超越時空的局限,為學生提供更便利的教學服務。
(四)設計更加適合成人學生的教學內容以往,成人教育所使用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很多是從普通高校翻版過來的,稍作調整甚至不作調整就用在成人教學上。雖然同屬高等教育類型,但是由于受教育對象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偏好等方面的不同,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該是有區別的。成人高校的學生在文化基礎知識方面具有一定的弱勢,但是這些學生也有自身的優點,如動手能力比較強、具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思維比較活躍等等。因此,筆者認為成人高校實行創新教育,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必須因材施教,按照成人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不斷將各學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學內容,使學生及時了解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將創新思維和能力轉化為創新成果;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挖掘現有學科中的創新性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并進行開發訓練。通過上述各種途徑,讓學生在現有的理論和實踐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并能用所學內容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
篇10
【關鍵詞】課堂管理觀;內涵;特征;作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3-0115-02
我國在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對教師的課堂管理觀給予深切關注和高度重視,如新課程改革中對課堂觀就進行了重新定位,這就要求新時代教師進行課堂管理應該更新觀念,以便更好地促進課堂管理和課堂教學。但是客觀地講,教師課堂管理觀的改善與每年大量的教師培訓投入相比,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對課堂管理觀內涵的全面理解、對課堂管理觀特征的全面透析及對課堂管理觀作用的詮釋等有助于對其有更清晰地認識。
一、教師課堂管理觀的內涵
研究者魏雄廣認為,“課堂管理觀是由教師的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而產生的對課堂管理的看法和態度。”張育青認為,“課堂管理觀是指由教師的質量觀、教學觀和學生觀而產生的對課堂管理的看法和態度。”結合以上學者對課堂管理觀的界定,本文對教師的課堂管理觀的理解是:教師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課堂教育教學實踐與教育專業理論的學習中,基于對教師課堂管理、學生發展特征和教育教學活動規律的主觀性認識,而形成的有關課堂管理的個人看法。
首先,教師的課堂管理觀是具有歷史局限性的,體現了特定時期的歷史性和文化性。其次,教師的課堂管理觀是經過嚴密思維加工后的理論成果、是從實際教學實踐中總結得出的經驗及在日常生活中體悟到的一些樸素的觀點,這構成了教師的課堂管理觀的內容。最后,教師的課堂管理觀是教師教育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實質上折射出教師在課堂管理中所秉持的價值觀。
二、教師課堂管理觀的特征
1.個體性。課堂管理觀作為教師對課堂管理的一種觀念,具有深深的“個人烙印”。觀點、觀念是個人的一種認識,這意味著教師所有的關于課堂管理的認識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他自己的獨特看法和見解”。發生認識論論證了認識是由主體與外部世界不斷相互作用、逐步建構的結果,教師就是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在實踐中加深對教育的理解與認識。每位教師課堂管理觀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這反映了每位教師在建構自己對課堂管理的認識時,對同樣的客觀教育事實認知選取的視角帶有很強的個人色彩;另外,教師頭腦中對同樣課堂管理觀內容的結構方式也不一樣。因而無論是教師課堂管理觀念的內容,還是其表現方式都具有個體性。
2.外在表現的復雜性。教師的課堂管理觀一般表現為在課堂管理中外顯的語言、行為,即教師課堂管理觀與其課堂管理行為之間表現為一致性的關系。但是研究發現,教師在課堂管理中踐行的行為與頭腦中持有的課堂管理觀并不一致,有時甚至是矛盾的。研究者如張婷婷、黃敏及朱江濤等已經提出了教師課堂管理觀和課堂管理行為存在差異的觀點。教師的課堂管理觀能否表現為相應的行為受很多因素影響,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課堂中師生的行為是多樣化的,師生在課堂中發生的行為都有從事這一行為的需要和理由,每一種行為的產生都受到主體當時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況以及環境的影響。
3.情境性。“人在情境中”的理論認為,人不能被看作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研究一個人,一定要同時了解他所處的環境,即他的家庭、學校、朋友、工作場所等在社會中的狀態。因此,應重視教師的課堂管理行為所折射的課堂管理觀與當時所處的具體情境之間的關系。這也提醒我們根據教師個別的課堂管理行為去判別教師的課堂管理理念可能會有一定的誤差,脫離具體的情境去談論教師的某種課堂管理觀將失去意義,也即是要求我們要將教師的某些課堂管理觀與具體的情境相結合來分析。
三、教師課堂管理觀的作用
1.教師課堂管理觀對教師的作用。
(1)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影響其課堂管理行為。教師在課堂管理上的行為也是其課堂管理觀的外顯,而教師的課堂管理行為并不必然反映其課堂管理觀。現實中,教師的課堂管理行為與其課堂管理觀出現脫節現象,其原因復雜多樣,但毋庸置疑的是教師課堂管理觀念在不同層面和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課堂管理行為。
(2)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影響其課堂管理效率。不同的教師會持有不同的課堂管理觀,而課堂管理觀的不同使教師采取不同的課堂管理方式,進而產生不同的課堂管理效果。有效的課堂管理不僅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而且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然而,一些教師不科學的課堂管理方式,不僅沒有促進課堂管理效果和課堂教學效率,還使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失敗,導致其人生理想的破滅。當今,以人為本、強調學生參與課堂管理及關注課堂中師生間的關系等課堂管理觀已經深入人心,有利于教師提高課堂管理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的完美人生奠定了基礎。
(3)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影響其認知。教師的課堂管理活動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認知活動,而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就像一個過濾器,當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管理活動時,他們會將收集到的信息和自身的課堂管理觀聯系起來去思考、解釋和處理信息。帕賈斯(Pa-jares)認為,“教師的教育觀念廣泛地影響著其認知加工過程,它不僅影響著注意選擇、信息檢索、貯存、提取等信息加工過程,而且還通過影響其情緒、情感來間接地影響認知過程。”課堂管理觀從屬于教師教育觀念,在一定層面上折射出教師的教育觀念,因此,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必然影響教師的認知及認知加工過程。
2.教師課堂管理觀對學生的作用。
(1)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影響學生的課堂態度。教師受課堂管理觀影響而表現出來的課堂管理行為方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影響學生上課學習的情緒狀態和課堂態度。一方面,教師以嚴格的課堂紀律、批評否定等課堂管理方式進行課堂管理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有效的課堂紀律,適時、恰當地批評、否定是維持良好課堂秩序和提高課堂管理效率的保障。另一方面,在課堂管理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個性、興趣、特長等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標準,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能感受到被關注和被重視,進而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信心。
(2)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影響學生的課堂行為。20世紀60年代對課堂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學生在課堂管理中的參與性,在管理理念上達成了排斥嚴格的穩定性和只強調課堂中秩序的共識,這就要求教師應該重視學生在課堂管理活動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德雷克斯邏輯后果模式強調要盡可能地利用行為本身所產生的邏輯后果使學生從經驗中體驗行為與后果之間的關系,進而養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良好態度。根據這一觀點,教師在課堂管理理念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并強調師生彼此尊重,將會有助于讓學生學會對自己在課堂上的行為負責,有利于減少其問題行為的發生。
(3)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影響學生的自我定位。在反思、總結傳統課堂管理中以教師為中心,注重學生成績的基礎上確立了以學生為本的課堂管理觀,這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和評價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地為每一個學生提供發揮其潛能的平臺和空間,而不是把成績作為衡量學生能力和未來發展的唯一標準和尺度。要求教師更新課堂管理觀、改進課堂管理行為,進而帶動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參與課堂,更清楚地發現自己在課堂上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為自己的將來定位。
參考文獻:
[1]魏雄廣.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課堂管理觀念和管理方式的現狀分析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
[2]張育青.高中教師課堂管理觀念和管理方式的現狀分析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
[3]易凌云,龐麗娟.教師教育觀念:內涵、結構與特征的思考[J].教師教育研究,2004,(5):10.
[4]蔡青春.小學教師課堂管理行為[D].山東師范大學,2005.
[5]王斌.個案工作[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76.
[6]高瀟怡,龐麗娟.論教師教育觀念的作用[J].教育科學,2003,(4):26,25.
- 上一篇: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意義
- 下一篇:文化經濟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