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文化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11-09 17:54: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文化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商業文化的發展

篇1

文化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

以品牌為引領

園區發展應以品牌為引領,以培育骨干企業和催生產業鏈為重點。品牌包括園區品牌、企業品牌和園區的自主活動品牌等多種類型,最好以打造自主品牌為主,同時引進一些高端品牌,形成品牌的聯動和綜合影響力。品牌增值是通過自主品牌和聯動品牌來體現的,自主品牌的價值不僅在于促進經營,還在于無形資產的積淀和可持續發展。園區整體品牌和專業內容創意與服務公司及其園區所合作的各個品牌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可以通過各種品牌積累來形成對園區整體品牌知名度的快速提升。

例如,嵩山文化產業園區可以致力于打造中原首屈一指的“少林禪武文化”核心品牌,塑造強勢“少林功夫”品牌和“嵩山·少林”聯動品牌,同時帶動各子品牌的市場推廣,形成“風中少林”、“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國際武術文化論壇”、“嵩山論壇”、“禪文化國際論壇”等文化品牌系列,使“少林禪武文化”品牌成為國內、國際家喻戶曉的馳名品牌。

大眾化、平臺化和可復制化

作為文化產業園區,園區經營的基本定位需要考慮與“產業”發展理念相適應,體現大眾化、平臺化、可復制化的基本要素。大眾化就是緊緊把握市場的需求,堅持以大眾導向為主。要鎖定核心顧客的消費需求,創意生活,同時綜合運用渠道資源,分類提供各層次產品和服務,全方位覆蓋相關消費需求。大眾化應重點從內容方面思考和策劃,開發有體驗價值的文化產品。首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內容產品的體驗價值,滿足消費者的休閑娛樂需求。例如,音樂產業基地的音樂體驗是全景式體驗,包括全類型音樂體驗、駐地觀賞體驗、駐場互動體驗、自主體驗、音樂茶座及關聯體驗、活動觀賞體驗、活動參與體驗、與明星互動體驗、新媒體體驗、鑒賞與教育體驗等體驗形態和類別。此外還得注重開發或挖掘特色體驗項目,形成差異化。根據創意內容等資源的特點,以企業為運作主體開發具有差異化的、可持續的、具有知識產權和品牌價值的項目,并形成無形資產積累和品牌沉淀。

平臺間的融合

文化產業園區建設要致力于形成園區的物理平臺與虛擬平臺互動融合。通過打造物理平臺和虛擬平臺,形成平臺的聯動和資源整合。比如,可以以園區的經營管理公司為主經營物理平臺,以專業服務公司為主經營虛擬平臺,園區管委會同時負責兩個平臺的協調與聯動經營。平臺化應重點從渠道角度思考和策劃建設若干個平臺,至少包括內容交易平臺、內容傳播平臺、產業信息平臺、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平臺、創業融資支持平臺、創意產品交易平臺等。

文化產業園區的商業模式

構建相應的產業鏈

園區要通過活動和合作延伸產業鏈,形成園區產業鏈、園區與活動產業鏈、園區活動與新媒體產業鏈等產業鏈的整合。

例如,音樂產業基地可以從細分產業鏈結構的角度,形成以音樂原創活動、選秀活動、藝人經紀、內容提供、延伸產品開發等縱向產業鏈和新媒體體驗、時尚產業配套、自主活動體驗、交流與合作等橫向產業鏈,以及其他配套為第一形態的細分產業鏈,以園區、媒體和企業向外經營為第二形態的產業鏈。

具體盈利模式

園區的商業模式應包括園區投資人和其中的企業兩個方面,園區應主要依靠吸引或培育企業來賺錢,注重企業的成長性。相應地,園區的盈利模式依靠四種收入:自有或合資公司經營收入和企業增值、投資公司投資收益(股權或債權收益)、物業收入(租金和服務收益等)、土地增值收益。其中,以自有公司經營和投資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

例如,音樂產業基地應以音樂現場體驗(LIVE)和參與為核心,打造系列產品。通過打造參與性和體驗性的若干核心活動品牌,吸引本地和外地音樂愛好者和音樂消費者全面參與,形成集聚人氣的氛圍。產業基地應以具有獨特性的音樂產品及其產業鏈結構的商業模式,依托物理平臺和商業平臺,充分挖掘資源和潛力,形成主題公園的商業模式、公司發展的商業模式及其聯動發展的商業模式。

篇2

關鍵詞:內部控制;合規管理;特色文化建設

金融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風險管理必須是貫穿金融業經營發展的主線,處于金融業重要位置的商業銀行更應是如此。如今,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商業銀行的產品創新、業務種類不斷增多,其日常經營在包括信用、市場、操作、流動性、國家、聲譽、法律以及戰略等方面面臨諸多風險。同時,近20年來金融市場危機頻發,例如:1995年英國歷史悠久的巴林銀行因經營失誤倒閉;1997年爆發東南亞金融危機;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因此,商業銀行決策者十分重視防范風險、內控合規在當前銀行經營發展中的作用,并視為第一核心競爭力。

一、商業銀行內部控制的含義

根據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令(2007年第6號)公布的《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是指為實現經營目標,商業銀行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和糾正的動態過程和機制,其外延包括內部控制的目標、范疇及原則。

內部控制有四大目標:(一)確保國家法律規定和商業銀行內部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二)確保商業銀行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的全面實施和充分實現;(三)確保風險管理體系的有效性;(四)確保業務記錄、財務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時、真實和完整。

內部控制的范疇既包括顯形的各種規章制度,又包括看不見的銀行內控文化和內控理念。

內部控制應當貫徹全面、審慎、有效、獨立的原則,具體體現在:(一)商業銀行的任何業務過程、操作環節、所有部門及崗位均要存在內部控制,各項決策或操作也應有案可查;(二)防范風險、審慎經營是內部控制的出發點,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特別是設立新的機構或開辦新的業務,都以“內控優先”為要求;(三)內部控制要有高度的權威性,任何人都要受到內部控制的約束,同時應當及時反饋和糾正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四)內部控制的監督、評價部門與內部控制的建設、執行部門應相互獨立,內部控制監督、評價部門有直接向管理高層匯報的渠道。

二、我國商業銀行內控體制建設的現狀和不足

自《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施行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內控體制建設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家商業銀行都依照《指引》,成立獨立內控部門,制定相關內部稽核檢查制度,培養內控管理人才隊伍,加快完善自身內控體系。例如,中國工商銀行結合多年在內控管理實踐的積累經驗,在新形勢下以COSO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為基礎,構建起由內控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業務規章制度與措施、合規性監督檢查、獨立的內部審計和信息溝通交流六個基本要素組成的內部控制體系。行政管理方面,工行在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三個層次都設立了內控管理委員會和內控合規部門,負責統籌部署和承擔具體內控、合規管理工作。制度建設方面,工行在各層級工作單位推廣應用《業務操作指南》,周期性組織各部門員工培訓學習《員工行為規范》,對個金、對公業務流程進行優化改造;資源投入方面,工行花費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搭建創新性內控評價信息平臺,加大資金投入開發覆蓋全業務領域的信息系統,實施數據治理工程,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其他商業銀行也針對自身實際情況各自開展內控合規建設。

然而,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內控體制建設的也存在很多問題,主要包括:(一)內控制度體系還需繼續完善。因銀行業內控制度體系建設尚處在起步階段,存在不同經營層級制度銜接不充分,導致控制不到位或控制重復;(二)內控制度在實際監督中牽制不足。多數銀行內部監督力量無法達到應占比重,內控人員素質與內控合規職能的高標準相背離;(三)內控合規文化氛圍還不夠濃厚。一些分行“合規”讓位于“發展”現象仍然存在,一些人特別是基層網點工作人員“重業績、輕內控”的思想比較嚴重。

三、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對銀行經營發展的影響

內控合規文化是商業銀行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商業銀行企業文化的靈魂。針對自身經營發展特點,建立一整套有特色的內控合規文化,是充實商業銀行企業文化的重中之重。那么,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對銀行經營發展有著怎樣的影響呢?具體來說:

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有利于防范操作風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銀行大部分業務操作復雜、流程繁瑣、涉及大批資金往來,若員工內控合規意識觀念不強,在一味追求效率的情況下卻忽視了對操作風險的規避,這將給客戶和銀行自身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損失。通過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向員工灌輸“控制風險、合規操作”的工作思想,提醒員工在工作崗位上可能會存在的漏洞和風險點,可以引導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規范操作,有效防范操作風險。

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有利于提高內控管理水平。由于大多數商業銀行的內控合規團隊多為審計序列改編而組建,而不是吸收專攻內控合規的新鮮血液,組成人員在內控合規工作領域還不能稱得上是“高素質、高起點、業務精通”。加大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力度,對員工不斷地進行培訓和專業培養,不僅可以增強前臺業務人員的內控合規意識,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內控合規系統人員的整體素質,使之能更好地勝任內控合規管理工作。同時,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可以增強全行上下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為內控體制全局建設提供思想指導,促進整個商業銀行內控管理水平的提高。

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有利于增強業務創新能力。歸根結底,商業銀行經營發展與所有工商企業一樣,是以盈利為目的,獲取最大收益為目標。增強業務創新、服務創新能力是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特色內控合規文化,可以使商業銀行在進行業務創新、服務創新的過程中堅持以“內控優先”為基本原則,建立相應創新型內控合規管理制度,全面評估新技能、新產品、新業務、新服務存在的潛在風險,讓員工熟悉和了解當中的規范操作流程和風險控制精髓,為商業銀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四、加快特色內控合規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一)統攬全局、總體規劃,加強內控合規文化頂層設計

建設特色內控合規文化,是商業銀行形成內部控制完整體系的關鍵。因此,做好特色內控合規文化頂層設計,有計劃、有戰略、有步驟地構建適用于各個專業、各項業務、各種人群的內控合規核心價值文化,是關系到商業銀行長遠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首先,商業銀行總行級別企業文化部門應該結合實際,總結各分行、支行內控合規的實踐經驗,制定出通行于全行的內控合規文化,并納入自身企業文化范疇;其次,各分行、支行都要成立專門負責部門,具體進行內控合規文化宣傳推廣事宜;再次,搭建“總行-分行”、“分行-支行”、“支行-網點”及同級別工作單位間的內控合規文化交流平臺,積極溝通和及時反饋內控合規文化的踐行情況。

(二)建立健全內控合規文化宣傳推廣長效機制

通過各種載體、媒介、方式,周期化有組織地宣傳推廣內控合規文化,形成內控合規文化宣傳推廣長效機制。具體來說:運用講座、培訓、會議、考試等載體,定期開展內控合規文化教育學習;借助銀行內部網訊、互聯網、電視、廣播等媒介,向員工和客戶傳播銀行內控合規文化,公布內控合規成績;讓員工把內控合規文化銘于心、踐于行,各分行、支行應適時靈活組織以匯報演出、演講比賽、有獎征文等為形式的各種宣傳活動,營造親切友好的內控合規文化氛圍。

(三)施行科學有效的內控合規獎懲辦法

根據《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和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及商業銀行內部關于內控合規方面的各項政策規定,對內控合規管理人員的權、責、利進行清晰界定,制定嚴格的考核方案,提高內控合規工作質量。另一方面,形成制度化的內控合規獎懲辦法,鼓勵對每個考核期間評選出的優秀內控合規員工、領導、部門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對不合格的人員、部門要進行罰款和問責。

參考文獻:

篇3

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大都產生于古代社會,其形成發展的生態環境也已經與現代城市社會大相徑庭,但是它們對于現代城市社會與城市文化的發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從歷史淵源方面來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形成發展的重要源頭與根脈。建立在現代城市基礎上的現代城市文化,代表了人類日趨走向科學文明的創造精神,體現了與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化進程同步發展的方向。但是,現代城市文化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必須建立在具有豐厚積累的歷史文化傳統基礎之上。如果失去了長期積累的傳統文化根基,現代城市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指出,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的創造力。”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首先在于使一定的文化群體自己具有認同感和歷史感,這是產生文化凝聚力的重要社會心理根據。因此,當一個城市邁出現代化步伐的時候,必須極為尊重自己的文化傳承,精心地呵護、保養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才能使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步伐邁得更加堅實,真正體現出一個“人性城市”的鮮明特點。

從開拓創新方面來看,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一個城市藉以增強經濟實力,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與“原材料”。城市的現代化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而這種經濟實力的形成不僅需要依靠一些像農業、工業、商業等等的傳統產業,而且還需要依靠各種具有新型時代特點的文化產業的重要支撐。在這方面,大量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可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大都是傳統社會的產物,但是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價值卻并沒有完全局限在“傳統”的范圍內。它們之中有相當一部分通過具有現代文化產業理念的開發與創新以后,完全可以轉換成為重要的文化資源,來增強現代城市的經濟實力,促進現代城市文化事業的發展。

上海是一個具有幾千年歷史文明的大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蘊藏量極為豐富,它們主要表現在各種以民間口頭文學藝術形態呈現的故事、傳說、歌謠、曲藝、戲曲,各種以民間生產技藝與工藝美術形態呈現的雕刻、剪紙、繪畫、塑藝、扎藝,以及各種以民間社會禮俗形態呈現的節慶、廟會、婚喪儀式等方面。自2004年以來,上海在我國政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號召下,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與搶救工作,挖掘出了一大批具有鮮明地方特色與深厚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目前已有50多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00多項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大量的資源蘊藏,為當今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保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當今上海文化產業的開拓與創新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綜觀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總體情況,主要呈現了如下幾個特點:

一、歷史悠久,積淀深厚。上海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上海西部的青浦地區,早在公元5-6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上海的老縣城建立至今,也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這種悠久的區域發展歷史,致使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十分深厚,它們大致可分為明清以前――明清――近代三個階段。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有一部分早在明清以前就已形成,例如龍華廟會、烏泥涇棉紡技藝、青浦田山歌等。上海的龍華廟會大致形成于宋代以前。據史料記載,在唐代垂拱三年時龍華寺就具有一定的規模。到了元代,江南一帶成為避亂的好去處之一,龍華寺的香火日盛,僧徒日眾,廟會也逐漸興盛。從明代開始,龍華寺成為江南地區的名山道場,位列臺宗十剎之一,龍華廟會活動更是極為興盛起來。明清兩代,是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最多的年代,此時期由于江南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日益繁榮,上海的民間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如江南絲竹、昆曲、鑼鼓書、顧繡、燈彩等都是在此段時期中形成產生的。1843年開埠以后,上海進入了一個快速城市化的時期,其文化形態也快速地由原來的城鎮型向都市型轉型。適應著這一時代特點,上海出現了一大批具有近代城市特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如碼頭號子、浦東說書、獨腳戲、石庫門生活習俗,以及木雕、竹刻、泥塑、扎藝等各種民間美術技藝和餐飲、首飾、制衣等各種手工技藝。

二、形式多樣,多元并存。上海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大都市,因此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上也體現了鮮明的形式多樣,多元并存色彩。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農業文明與鄉村文化的產物,如青浦田山歌、金山民間故事、豫園元宵燈會、徐匯龍華廟會、南匯鑼鼓書、烏泥涇手工棉紡技藝、松江顧繡,以及各區都較為普及的絲竹清音、打蓮湘等等。它們大都與古代農業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聯系在一起,具有鮮明的農業文明色彩以及吳越文化共性。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工商文明與都市文化的產物,如碼頭號子、石庫門弄堂習俗、叫賣喊攤習俗、文明結婚、集團婚禮、游園娛樂習俗、灘簧戲、滬劇等。它們反映了上海作為一個大都市所具有的工商文明以及都市文化的特點,反映了生活在上海都市社會中民眾群體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心態。在上海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各種行業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朵云軒木版水印技藝、老鳳祥金銀細金制作技藝、魯庵印泥制作技藝、錢萬隆醬油釀造工藝、海派旗袍制作技藝、南翔小籠饅頭制作工藝等等,它們反映了上海作為一個工商業大都市發達的手工業經濟,與上海都市行業門類眾多,行業分工細密有極大關系,因此這類遺產也應該可以看作是上海非物質文化資源中一個頗具特色的門類。

三、海派風格,中西兼容。所謂海派風格,就是指在一種文化形式中融合了多種文化元素,尤其是西方的一些文化元素而形成的一種風格個性,它是上海作為一個大都市在文化個性上那種兼容并蓄、中西結合特點的典型體現。在上海各區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中,有相當一大批資源具有海派文化的特點,如土山灣手工技藝、海派剪紙、海派黃楊木雕、海派旗袍、海派面塑、海派燈彩等等。土山灣手工技藝是體現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點的一個典型項目。它的內容中包含了“西洋油畫、鑲嵌畫、彩繪玻璃、珂珞版、活鉛字、石印工藝、銅鋅玻璃版照相” 等多種具有西方文化特點的藝術作品。它們最早雖然是來自西方,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卻已經逐漸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已經成為上海民間手工工藝的一部分;另如上海的海派剪紙、海派黃楊木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也屬于此類情況。剪紙藝術最早源于北方,這門工藝傳到上海后,當地的一些剪紙藝人逐漸改變了原來北方剪紙那種豪放、粗獷的風格,在剪紙藝術中融入了江南文化的精細婉約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因素,使其發展成為一種具有海派特色的海派剪紙藝術。“黃楊木雕”最先產生于樂清,明清時期被世人所重視。這項技藝傳入上海后,當地民眾結合自身之文化氛圍,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海派風格的木雕技藝并流傳下來。

篇4

關鍵詞:上蔡縣;文化;旅游;產業;對策

文化旅游產業的核心內涵是向社會(即旅游者)提供旅游資源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與人文精神,目的就是提高人們的旅游活動質量。上蔡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跡眾多、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壯大文化旅游經濟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基礎。

一、上蔡縣文化旅游資源簡要概述

地處天中大地的上蔡縣歷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鮮明,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縣轄26個鄉鎮(街道辦事處)、459個行政村(居委會),總面積152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5萬畝,人口147.8萬,是中國“重陽文化之鄉”、“千年古縣”、海內外蔡氏祖地、秦丞相李斯故里、河南省十大古城。據清康熙《上蔡縣志》記載,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厚土上繁衍生息,人類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畫卦于蔡河之濱,遂名其地為蔡,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國,以國為氏,傳18代500多年。目前,蔡氏宗親有1000多萬人,淵源久遠,族多人旺,遍及世界各地,每年海外蔡氏宗親紛紛蒞蔡尋根謁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姓氏文化和尋根文化。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上蔡獨特的文化和儒家遺風孕育出了代代英杰,涌現出了眾多直接影響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杰出人物。孔子七十二賢中上蔡有六人。史稱“千古一相”、被后世尊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文字學家和書法家,為統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貢獻。號稱“通明相”的西漢丞相、高陵侯翟方進,南宋丞相朱勝非,世稱“上蔡先生”的北宋著名理學家謝良佐,西漢著名文士、廬江太守桓寬,清代方志學家張沐等歷史文化名人。

上蔡縣是文物大縣,文物景點遍布縣境。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兩地(蔡國故城和楚國貴族墓地),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9地(蔡侯墓、李斯墓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伏羲畫卦亭、陳莊民宅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0余處(蔡侯望河樓、漆雕開墓、蟾虎寺),館藏文物3141件,旅游景點遍及全縣。

上蔡縣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和歷史文化產品獨具特色。雕花桃核扣和茱萸絳囊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歷史名酒狀元紅,曾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各國,楊集毛筆譽滿天下,被歷代文人墨客視為案頭之寶。

二、上蔡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上蔡縣充分利用和發掘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確立了“文化立縣、文化名縣、文化興縣”的發展戰略,推進文化資源大縣向文化名縣轉變,著力打造重陽文化、蔡氏文化、伏羲文化、孔子文化、李斯文化五大文化品牌,堅持從開發保護、規劃設計、宣傳推介、項目帶動、招商引資等方面加大對文化旅游工作的投入力度,促進了全縣文化旅游業健康有序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份額逐年增加。

(一)不斷夯實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基礎。“十一五”時期,成立了旅游開發管理辦公室,制定印發了《上蔡縣創建中國旅游強縣實施方案》、《上蔡縣創建中國旅游強縣工作任務目標責任分解表》,設立了上蔡縣旅游投訴電話,制作了《上蔡縣旅游景點路線圖》;建立了上蔡縣文化旅游網站;蔡明園公園、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園成功申報國家2A級旅游景區;加強了《旅游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了全民旅游管理意識;每年接待游客都在10萬人次以上。

(二)不斷加強文化旅游遺產保護開發。認真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文物1068處,其中新發現文物點972處,復查96處;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命名為“千年古縣”;上蔡重陽習俗被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茱萸絳囊、桃核雕花、“白云翁”毛筆被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蔡侯宮殿區遺址興建佛教牌樓有“天下第一門”之稱;結集出版了《重陽節發源地——上蔡》、《蔡國蔡氏溯源》、《蔡國紀事本末》三部論文集,編纂出版了反映上蔡歷史文化資源的《古蔡風物》;創作上演了反映千古一相李斯的大型歷史文化資源的《千古遺恨》;出版了反映秦相李斯輔助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的長篇小說《大秦春秋》。

(三)不斷加大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近些年

來,文化建設先后投入資金共584萬,用于文化館維修、圖書館設備購置、1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及設備購置、73個農家書屋建設、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建設、扶持49個農村業余表演團體;建成了279個村級服務點;扶持28個農村民間藝術表演團隊購買了部分服裝、道具及器材;加強了伏羲畫卦亭、楚國貴族墓地、蔡國故城墻、蔡侯望河樓、李斯墓等文物景點的保護與整修;完成了蔡國故城墻、文化館、蔡侯望河樓、李斯墓等開發保護規劃及項目資金的申報;上蔡博物館建設項目已上報省發改委、省文物局。聘請專家對博物館、李斯林園和蔡國故城帶狀公園建設進行了規劃設計。

(四)不斷提升文化旅游品牌影響規模。重點塑造了古蔡文化、重陽文化,圍繞重陽文化之鄉這一品牌,研究開發反映重陽文化的系列產品,如:重陽茱萸絳囊、桃核雕花、酒、老人拐杖和“白云翁”毛筆等產業,走品牌化、產業化、市場化道路,在全國打響古蔡歷史文化旅游產業品牌。

積極承辦了八屆“重陽文化節”,逐步打造成具有上蔡地方特色的、省內外有較大知名度的文化節會。立足上蔡縣地域文化優勢,加強與省內外和港、澳、臺等地區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強與海內蔡氏宗親的聯系,宣傳弘揚上蔡縣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升上蔡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搶救和保護了上蔡特有的雕花核桃扣、蘆花靴、茱萸絳囊等傳統制作工藝品。挖掘研究重陽節兩大節慶佳品酒、茱萸絳囊,尤其是茱萸絳囊順應人們企盼福壽吉祥的向往心理,倍受日本、韓國、美國、英國、法國及東南亞諸國僑民的喜愛。

三、上蔡縣文化旅游產業存在問題

上蔡縣文化旅游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旅游景區基礎薄弱。上蔡的文化旅游資源雖然較為豐富,但品位低,基本上沒有得到有效挖掘,文化內涵不深,旅游景區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旅游景區景點檔次低,既滿足不了縣內文化旅游的需要,也無法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二)旅游規劃嚴重滯后。上蔡縣文物景點雖多,但都處于待開發狀態,缺乏保護,更缺乏中長期文化旅游規劃。由于文物景點以古代遺址為主,沒有太多觀賞價值,部分古建筑過于破舊,有的文物景點受損嚴重,如蔡國故城遺址、李斯墓等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景點上面有耕種現象。縣文物庫房為危房,對文物藏品的保護十分不利,一些珍貴文物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

(三)旅游開發缺乏創意。旅游產業發展正在經歷從資源導向到市場導向的轉型,現在又被納入文化創意產業。在這個發展階段,資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需要用創新的思路和有創意的理念指導產業開發方向,挖掘、整合和激活上蔡旅游資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過復古和再造來實現對本地人文歷史的重新認知和認同。

(四)旅游商品檔次不高。旅游商品雖然種類豐富,但由于規模小、產量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加之管理機制不健全,有的甚至不顧長遠利益,搞無序競爭,導致旅游商品形不成品牌,上不了檔次,旅游商品市場占有率低,經濟效益不高。鐵鍋、毛筆、雕花、香囊等產品雖然在市場上比較緊俏,但就發展現狀而言,其數量和質量都遠遠不能滿足文化旅游業發展的需要。

四、上蔡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對策

產業化是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文化旅游產業化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政府引導,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

(一)切實加強領導。將文化旅游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制定加快文化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專門成立文化旅游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定期議事協調制度、目標管理制度、績效考核制度、督辦問責制度,及時協調解決文化旅游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繼續加大對文化旅游的資金投入力度,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旅游宣傳促銷和旅游精品工程、游客服務中心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另外,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海內外企業、個人來上蔡投資舉辦文化旅游產業。逐步擴大非國有經濟投資文化旅游產業的準入范圍,鼓勵社會資金通過各種形式參與文化旅游開發和建設。

(二)優先規劃建設。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邀請國家、省級等權威部門的專家來蔡進行考察,高起點編制上蔡縣文化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并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中長期規劃。建立嚴格的規劃執行、監督、檢查制度,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嚴禁盲目開發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同時以優化結構、培育特色、強化優勢品牌、提高服務水平為重點,著眼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進一步發揮“重陽文化之鄉”的龍頭輻射和帶動作用,充實完善伏羲文化、李斯文化、蔡氏文化、孔子文化等五大文化內涵,重點打造蔡侯陵園、李斯陵園、蔡明園公園、上蔡博物館、重陽登高處、伏羲畫卦亭等景區,力爭使1—2個景區(景點)達到國家AAAA級標準,確保

我縣文化旅游業健康順利以及可持續發展。

(三)強化行業管理。加強行業管理,規范市場秩序。切實規范旅行社、導游人員等各類經營單位和個人的經營和服務行為,保護旅游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旅游投訴機制,完善處理程序,提高投訴處理效率。凡從事旅游業的各類經營單位和個人以及在旅游區(點)從事商業零售、飲食服務的各類經營單位和個人,都應依法辦理工商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嚴禁無照無證經營。各類經營主體必須守法經營,公平競爭。加快旅游人才的培養,加強旅游行業精神文明建設,造就一支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道德過硬的旅游業隊伍,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水平。

(四)注重宣傳推介。進一步加強針對客源地游客的宣傳,增強宣傳的沖擊力和吸引力。打破地域界線,主動尋求和加強區域間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宣傳促銷模式,加快形成優勢互補、資源互享、客源互送、線路互推、信息互通的旅游發展新格局;充分利用各種國際、國內旅游交易會、文化旅游節,各種新聞媒體,通過《上蔡風光片》加大宣傳力度,盡快開通“上蔡縣文化旅游網”,提高我縣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運作的宣傳促銷工作格局;以市場為導向,將旅游景區(點)連接成線,接線入網,精心設計和推出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強、效益好的旅游精品線路,吸引更多的游客來上蔡。

(五)擴大產業規模。文化旅游應成為文化產業的生力軍,成為旅游產業的優質板塊。圍繞行、游、住、食、購、娛旅游六大要素,增強旅游帶動功能。扶持一批集旅游商品設計、開發、生產和銷售為一體的重點企業,開發融藝術、實用性為一體的特色旅游商品,建成一批經營規范、信譽良好的旅游購物場所。積極支持和鼓勵創辦旅游娛樂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和生態療養康復中心。面向市場,重點開發古蔡文化、重陽文化等旅游演藝節目,促進藝術精品和旅游的有機結合。發展武術、雜技、魔術表演等富有中原文化特色和游客喜聞樂見的旅游娛樂節目。

總之,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期盼,是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必由之路。雖然上蔡的旅游業發展起步晚,品位低,推進緩慢,但只要我們緊緊圍繞打造文化精品這個主題,以五大傳統文化為載體,充分挖掘旅游資源,大力開發旅游景點和旅游產品,建立科學的旅游產業發展體系,就能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許結.中國文化論史綱[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3.

篇5

關鍵字協同商務信息化商業戰略信息共享

協同商務是在企業內部信息化和電子商務向縱深發展基礎上出現的,它是新管理理念和商務手段,協同商務實現的關鍵是無阻礙溝通和商務過程的協同。協同商務通過電子化,使企業能夠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將所有利益相關者、企業部門、不同應用系統的信息整合到統一的渠道,實現跨企業、跨地域、跨時間的聯合協同作戰,實現業務處理和信息獲取與共享的一體化,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信息獲取服務,整合商務流程,縮短執行時間,提高整個商業價值鏈的整體運作效率。

1企業信息化的發展階段

美國GartnerGroup咨詢公司對于信息技術應用的發展與趨勢,作出了三階段劃分:

第一階段,企業內部信息化應用。主要是以ERP為代表的單個企業內部的應用。ERP是面向交易的管理系統,通過重組企業業務流程,幫助企業實現了管理規范化和標準化,并且加速了財務統計等業務。但是由于受IT技術發展的限制,原本是解決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的ERP系統,難以突破不同企業之間的組織邊界,企業之間難以通過信息的有效溝通,協同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即使是在跨地區經營的企業內部也往往由于系統運行成本過高而難以建立企業一體化應用。

第二階段,企業外部信息化應用。由于Internet的問世和普及,電子商務成為了信息技術的主流應用。這一階段基于Web技術的ERP系統為企業跨越組織邊界、跨越地域限制,為企業真正實現供應鏈管理提供了可能。這時的ERP系統主要分兩個方向向外擴展:一是基于Internet網絡的采購管理,實現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網上采購業務管理,包括網上采購、競購與拍賣和反拍賣等。二是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它定位于成品的整個營銷過程的管理,包括市場活動、營銷過程與售后服務三大環節管理。

第三階段,協同商務。在新經濟時代,企業界和IT界已尋求到一種比B2B更好的運作模式——協同商務。協同商務,是指企業利用前沿技術所提供的一整套跨企業合作的能力,得以更有效的管理當今錯綜復雜的企業生態系統。他幫助企業同其關鍵的交易伙伴們共享業務流程、決策、作業程序和數據,共同開發全新的產品、市場和服務,提高競爭優勢。相對于ERP的著眼于企業內部的資源共享,協同商務則更關注企業內外交易各方的同步作業。

2協同商務對企業發展的作用

實踐證明,核心企業通過協同商務實現了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雙贏,提高了對市場需求的響應速度,降低了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總成本;提高了產品質量和降低了庫存;減少了不增值的管理成本。而處于供應鏈中的提供配套產品和服務的中小型企業,通過協同商務與大企業長期合作,提高管理水平并借力發展。協同商務對企業發展的作用包含內部協同和外部協同兩種。

2.1推動企業內部管理發展

內部協同是指企業內部的協同,包括各部門之間的業務協同、不同的業務指標和目標之間的協同和各種資源約束的協同。

在協同商務系統中,人力資源和工作流程模塊是強相聯的,統一協同調配為企業的運作服務;各職能部門是強相關的,協同工作才能使企業順暢運轉。此時協同商務系統可以從財務、銷售、采購、物流、供應鏈、網上銷售等應用系統提取各類數據,進行分析加工,將企業不同時期開發、分散在不同的軟硬件平臺上的信息系統整合,提供高度的信息透明度與實時性,然后根據設定的工作流,發送給各有關部門或人員,使管理人員隨時了解整個企業的運作,既可以從宏觀面觀察企業的運營,又可以深入細節了解企業,還能夠在協同商務的智能化數據分析幫助下,對企業的業務進行預測分析,給出建議,使企業緊跟、甚至超前于市場的需求變化,快速做出正確的決策,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2.2推動企業間的互利和發展

外部協同是指在行業價值鏈中,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

企業信息的提供者也是需求者。Internet技術的成熟,使協同商務平臺能夠將企業內外部各種相對分散、獨立的信息及應用無縫地集成到一起,實現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數據交換。需求者各取所需,強化了企業間的聯系,形成共同發展的生存鏈。例如:幫助客戶服務和市場銷售人員更好地查看信息、管理及服務,提高整體客戶滿意度,從而贏得競爭優勢為需求者開設門戶,根據其要求設置并提供個性化應用,以不同的級別和權限進入網絡,參與到企業整個價值鏈的運作中。這種完全基于Web的瀏覽器/服務器結構,方便隨時隨地訪問系統,整個企業可以跨地域、跨時間地在一起協同工作。使決策者及業務部門實現跨企業的聯合作戰,促進企業業務,使企業的視野從事務性和技術性的角度提升到了經營模式的高度。

3協同商務成功的關鍵因素

作為新興的管理理念、軟件、服務,協同商務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就是協調多個企業之間的關系,在多個戰略合作伙伴之間,完成協同開發、協同制造直至協同服務。因此,協同商務在企業中實施后將為企業帶來了許多變化和影響,企業必須重新審視企業本身、供應商、合作伙伴,客戶與競爭對手之間的關系與內外部環境,以達成最佳優勢。成功實施協同商務的關鍵因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3.1協同商務是一種商業戰略

協同商務不僅僅是一套信息系統。大多數企業一直把協同商務僅僅當作一套信息系統,這也是協同商務至今仍然無法獲得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在協同商務中的核心企業應該將“實現與上下游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謀求更好的合作,用以創造更多的共同利益”列入企業今后的經營戰略,并指定高層全程負責協同商務的項目過程。由于協同的主體不僅僅是企業本身,還包括供應商、經銷商以及其它合作伙伴,核心企業應該與主要的合作伙伴建立聯合項目組,對整個項目的目標、范圍和方法進行清晰的定義,取得共識,并共同承擔協同商務的實現。把協同商務列入企業的戰略,這是協同商務成功的前提。

3.2共同的商業利益是基礎

共同的商業利益是企業間合作的基礎,要與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間實現商務的協同,“共贏”是最根本的保障。所以對于企業來說,要有充分的價值點來說服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承擔協同商務的建設。

對于上游供應商而言,協同商務價值點在于企業能夠及時提供原料庫的數據信息,甚至讓供應商來管理自己的庫存,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供應商銷售預測的不準確。而企業也可以從供應商那里及時獲得原材料的價格變動、技術發展、質量等信息,甚至可以參與供應商的配件設計,更好地符合客戶的需求。

對于下游經銷商而言,協同商務的價值點在于企業可以及時提供成品的庫存乃至生產信息,幫助經銷商及時響應客戶的需求。而企業則可以從經銷商及時獲取庫存信息、客戶需求變化信息等,快速調整自己的生產策略。

3.3信息共享是核心

信息共享是協同的主要途徑,也是協同商務的核心。但迄今為止,企業信息共享一直都是異常的困難。例如,經銷商終端的數據采集就是令很多企業頭痛的一件事。出于商業機密等考慮,很多經銷商都拒絕提供這一數據。

共同的商業利益是協同的基礎,但信任也是影響各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各方信任的程度是影響信息共享程度的重要因素。對于信任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這取決于核心企業與各個經銷商以往的合作以及企業的信譽,需要企業與各方不斷地溝通,以及相應的法律保障等措施才能解決。

參考文獻

1王全勝.電子商務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黃敏學.電子商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關鍵詞 苗木產業;現狀;問題;對策;江西上猶

中圖分類號 F32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3-0184-02

Abstract Shangyou County has established landscaping and seedling industry as an important rural pillar industry.Status of nursery stock industry in Shangyou County was introduce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ursery stock industry.

Key words seedling industry;status;problems;countermeasures;Shangyou Jiangxi

上猶縣地處江西省贛州市西部,國土面積14.94萬hm2,有林地面積11.93萬hm2,森林覆蓋率達79.85%,山多田少,工業基礎薄弱,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2010年以來,上猶縣大力實施以油茶、茶葉、綠化苗木(簡稱為“二茶一苗”)為重點的“二茶一苗”發展戰略,大力扶持油茶、茶葉、園林綠化苗木的發展,欲把“二茶一苗”打造成上猶縣農業支柱型產業。油茶、茶葉曾是上猶的傳統優勢產業,有較好的基礎。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目前油茶面積已達2.3萬hm2,茶葉面積達4 200 hm2,園林綠化苗木達2 150 hm2。油茶、茶葉、苗木面積均居贛州市前列,其中園林綠化苗木產業在上猶縣作為農村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迅猛,自2010年起,每年以20%以上的增速快速發展,已成為上猶縣近幾年農村農業發展最快的產業項目。

1 苗木產業現狀

據統計,上猶縣全縣種植面積2 150 hm2,有苗木生產企業17家、生產農戶1 270戶以上,其中種植面積200 hm2以上的企業3家,主要樹種有桂花、樟樹、羅漢松、含笑、楓香、南方紅豆杉、竹柏、山杜英、紅花木、紫薇、紅葉石楠、小葉榕等,其中桂花苗木所占比例最大,為總面積的75%以上,且多為八月桂、四季桂等普通品種。苗木以小苗、中苗為主,大苗所占比例較小,其中小苗占總面積的45%,中苗占30%,大苗占25%。年可供各類商品苗木50萬株以上,年產值可達1 200萬元。為推動苗木產業發展,上猶縣委、縣政府先后出臺了扶持產業發展的措施,對新植苗木連片6.67 hm2以上,給予6 000元/hm2的獎補[1],對新建苗木基地達到一定規模的,對其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補助,苗木基地主干道硬化按18萬元/km的標準獎補;滴灌、噴灌設施,按實際建設面積3 300元/hm2的標準獎補,對在苗木基地內興建山塘水庫且符合有關技術規范的,按其造價的70%進行獎補[2]。通過一系列鼓勵措施,上猶縣苗木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但在2014年后,市場對綠化苗木的需求大減,尤其是政府綠化工程減少,苗木市場一片蕭條,大量苗木滯銷。

2 存在的問題

2.1 苗木產業化水平較低

上猶縣苗木生產經營主要以小微企業、種植大戶、農戶為主體,經營模式主要為自產自銷,生產管理粗放,專業化、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較低,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2.2 缺乏苗木交易平臺,營銷體系不健全

銷售主要是依靠大戶跑市場、找銷路,以企業、大戶找綠化工程,通過綠化工程銷售苗木。這種面對面的直銷方式,造就了一批苗木經紀人,通過苗木經紀人聯接苗木種植戶和銷售市場。普通散戶和小規模苗木種植企業,通常對銷路和市場不是很了解,全憑經紀人推銷,自己在銷售上缺乏主動權,由于缺乏交易市場等銷售平臺,農戶缺乏信息引導,盲目發展,苗木不能適銷對路,經濟效益難以提高。市場不健全,信息不暢通,導致產品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求,小規模分散經營、低水平重復現象嚴重,加劇了有苗無市、有市低價和無序發展。

2.3 產品結構不合理,品種單一

上猶縣逾2 000 hm2的苗木中,桂花苗占了75%以上,數量達2 700萬株以上,且多為普通品種,其他樹種所占比例較小。2010年前后,桂花苗木的需求較大,且當地政府也在提倡育桂花苗,于是縣內苗木種植戶一窩蜂培育桂花苗,且多為播種繁殖的普通八月桂,而丹桂、金桂等名貴高附加值品種相對較少,除桂花外其他樹種所占比例較低。

2.4 技術含量低,缺乏技術創新

現有的苗木中普通種多,如同樣方法育苗的桂花苗木,有品種區別、有冠形好壞,售價自然不同,一些精明的種植戶會很注意這些小的區別,培育出來的苗木自然更有市場競爭力,而很多苗木種植戶不太注意這些小的細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2.5 市場疲軟,需求不旺

2008―2012年江西省實施了“一大四小”造林綠化工程,全省上下都在大力開展公路綠化、村莊綠化、城鎮(圩鎮)街道綠化、工業園區綠化,對綠化苗木需求量相當大,只要是可用于綠化的苗木幾乎都能找到銷路,不愁銷不出去。但從2014年開始,政府部門的綠化工程大大減少,苗木需求量銳減,紅紅火火的綠化苗木市場驟然變得冷冷清清,無人問津。另外,房地產市場近2年也不景氣,住宅小區的綠化需求也明顯減少,面對當前困難形勢,一些小企業和個體種植戶,除了等待外無其他良法;而一些有一定的對外銷售渠道的大戶和企業,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經營狀況亦大不如前,縣內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種植戶所育苗木都很難找到銷路,滯銷成為近2~3年來苗木產業發展最大的難題。

2.6 缺資金、融資難、融資成本高

由于苗木生產周期一般較長,少則3~5年,多則10余年,年年都需要撫育、施肥、修剪等,投入巨大,現在相當一部分種植戶出現資金短缺,而且缺少融資借貸的途徑,向銀行貸款無抵押物,且利息也不低,2014年開展的財政惠農信貸通貸款,僅1年貸款期限,貸款期限太短,不足于緩解種植戶的資金壓力;在社會上向其他人融資,利息高、風險大。

3 對策

3.1 加快苗木交易平臺建設

建設一個功能齊全的苗木交易市場是目前解決產銷無法有效對接最為便捷的辦法,也是苗木經營戶最希望解決的實際問題,如能在縣內或周邊縣市建設一個苗木交易市場,產銷對接難的問題將得到很大緩解,將有利于苗木經銷戶產品銷售[3-4]。

3.2 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科技含量

目前,由于普通桂花數量相當大,且銷路不好,應果斷處理,只要能銷售出去就行,不必太計較銷價,留在圃地只會增加成本而不能增值。應適度發展一些市場反映好的品種和鄉土樹種,如圓齒野鴨椿、阿丁楓、半楓荷、多花山竹子、尾葉櫻等,對現有普通樹種進行造型升級改造,提高其附加值,如羅漢松、茶花、桂花可進行整體造型,提高其觀賞性,增加附加值。

3.3 大力發展苗木相關產業,延伸產業鏈

充分利用現有苗木基地,發展其他相關產業,如發展生態旅游,建設生態農莊、農家樂、生態花園,發展林下種養等林下經濟。對有一定條件的苗木大戶、苗木基地,引導其發展為園林綠化工程公司,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做強做大苗木產業。

3.4 加大扶持力度,拓寬融資渠道

政府現有的獎補政策要繼續實施下去,就應當要協調金融部門、財政部門完善惠農信貸政策,延長貸款期限,簡化貸款手續,對到期需續貸的,要優先辦理。鼓勵金融部門開發更多的惠農助農信貸產品,幫助育苗農戶擺脫資金短缺的困境[5]。

3.5 創特創優,打造有影響力的苗木品牌

縱觀國內苗木產業的發展有影響的地區,一是靠市場,如湖南的瀏陽柏嘉鎮、廣東陳村、芳村等,利用花木市場帶動了周邊地區苗木產業的發展;二是發展有地方特色苗木,如江西大余縣發展金邊瑞香、興國縣發展比利時杜鵑等都做獲得了成功,成為帶動苗木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上猶縣有豐富的綠化樹種資源,只要找準有市場前景的品種,加大宣傳,打造一款至數款適銷對路的苗木品牌,進而促進苗木產業的發展。

3.6 健全信息服務,完善相關服務體系

通過建立比較完整的信息網絡,加強行業管理和同行之間的溝通與聯系,多渠道、全方位地為苗木生產及經營者提供社會化的服務,提供供求信息、技術指導、行業發展等相關信息,幫助其解決苗木生產中的實際困難,為企業和苗農提供優質服務。

4 參考文獻

[1] 杜明桂,馮文祥,何小弟.中國綠化苗木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林業科技開發,2005(4):4-7.

[2] 楊曉東,蘇雪痕.中國園林綠化苗木產業的現狀、問題和發展對策[J].河北林業科技,2005(4):134-137.

[3] 王仕保,劉相武,王世國.我國花卉苗木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河北農業科學,2007(3):52-54.

篇7

【關鍵詞】商業文化 品牌市場 定位 影響 問題

不斷發展的經濟促使我國商業出現了一定的改變,企業的銷售工作也更為關注商品自身轉變和企業品牌的經營,從側面展現了企業對于自己品牌市場定位給予的關注。企業品牌的市場定位是發展的重點,而企業的商業文化也是發展的一部分,其不但是企業競爭力的中心,也是企業文化可以提升企業活力,在日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占據重要地位的影響因素之一。因此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明確商業文化對品牌市場定位的影響和相關問題。

一、商業文化

是由原商業部長同志在八十年代后期提出的新理念,商業文化從概念到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將文化和濟有效結合起來的企業越來越多。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創造商業文明的環境、提升工作者的素質和加大商業發展中,商業文化展現了自己獨特的作用。其主要是指在商品交換開始出現的時候而出現,是社會文化現象的一種。我國的社會主義商業文化是對我國古代商業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其依據商業企業管理學和文化綜合發展演變而來,同時其中也包含了心理、倫理等學科知識。

二、品牌市場定位的概念和方案

(一)品牌市場定位

品牌定位維度:市場定位、價格定位、形象定位、地理定位、人群定位、渠道定位等。本文所指的市場定位并不是單一說是企業品牌的口號和企業品牌形象定位,在一定意義上包含了企業的價值和產品價值。其主要是指在目標顧客心中需要明確優質的位置而設定產品和經營特點的活動,具有靈活性、自主性、競爭性以及方案性、差異性等。

(二)品牌定位的方案

通常情況下主要分為以下五種方案:第一,依據企業商品的特點和獲取效益進行評定,企業商品的消費人員可以依據消費經歷對這一企業商品的特點和消費感知對企業商品進行明確。第二,依據企業產品品牌檔次實施明確,通過與相同但不同家的產品對比分析進行明確。第三,依據企業商品的應用和商品的特點實施明確,其有助于消費者直觀的獲取和分析信息。第四,依據企業商品的應用人群進行評定,如香奈兒5號是女人的香水。第五,依據企業商品的競爭實施明確,其有助于產品進入到社會大眾的視野范圍內[1]。

三、商品文化對品牌定位的影響

商業文化和企業商品商業文化與企業商品的品牌市場定位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并且商業文化在方面影響著市場定位。依據實際分析明確商業文化對于品牌市場定位的影響主要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商業文化有助于市場加大對品牌定位的認可度;第二,商業文化影響著消費者對品牌的市場價值判斷;第三,商業文化有助于提升企業商品品牌市場定位;第四,商業文化的有效提升可以輔助品牌市場定位的改變。

四、基于商業文化的品牌市場定位策略

其主要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品牌市場定位需要結合商業文化的中心價值實施。現階段,我國企業商品的市場定位最為缺少的就是商業文化核心價值。因此,企業商品的市場定位與其在市場中的價值有一定的關聯,同時商業文化的中心價值一樣也是企業產品品牌資產的一部分,其中心價值有助于讓消費者判斷不同的品牌。商業文化中心價值包含了以下四方面,一是誠信之道。誠信是一個人立足于世界的要求,而誠信就是指真誠、信守諾言,品牌市場定位結合多樣化的商業文化實施會獲取多樣化的商業文化實施工作就會獲取多樣化的結果,如,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三鹿奶粉事件,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是無法忽視的,就算是過去十年也會有人記得事情的重點;二是和合之道。古語有云,以和為貴,也就是宣揚那種以和為貴的態度和生活;理念,這在商業人際交往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商業中的惡性競爭會導致社會和市場發展出現一定的損傷;三是仁恕之道。若是企業和市場中的各個環節和工作過程存在商業文化核心價值中提出的這一觀點,雙贏甚至多贏都是可以實現的,從而為企業的產品市場定位帶來一定的推動作用,促使品牌市場定位工作得到有效的實施;四是美情之道,企業商品的包裝和店面設計、銷售形式等都是產品品牌市場定位的一種展現形式,對于消費者提供的服務越接近于完美才能讓消費者對產品和品牌產生定位,如零距離服務、微笑服務以及售后服務等都是商業文化的展現。第二,在商業文化的基礎上構建企業的品牌文化。從現階段的商業發展競爭分析來看,不但是企業商品和其附加價值服務的競爭,還展現為秋葉產品依賴的體制、管理以及商業文化的競爭。企業商品具備的特殊品牌不到那可以將企業優質的文化概念和其以往的傳統文化有效的展現出來,若是有所保留,就會導致企業產品的品牌市場定位工作出現問題,難以為之后的銷售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據。并且,不具備企業品牌文化的商品品牌因為缺少文化品位,促使消費者認知和市場拓展等工作的機遇較少。因此,在商業文化的基礎上構建企業的品牌文化,有助于為企業產品的品牌市場定位提供有效的依據。首先要讓企業在市場和消費者中創造優質的文化氛圍;其次要在市場銷售中展現豐富的商業文化內涵,最后是不斷構成優質的文化理念,這一理念可以引導企業向著更為寬廣的市場前進。如盼盼防盜門的市場銷售口號是“盼盼到家,安居樂業”,是一句人們可以隨時記下的話語;還有工商銀行的口號是“八十年葉茂根深,造福于國計民生!”;中國工商銀行的口號有“您身邊的銀行,可信賴的銀行”“讓希望與您更近”?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在生活中、在眼睛閱讀過程中可以熟記的句子。這些口號在傳遞中國文化的過程中,也為企業產品定位于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中,以此吸引更多的消費者。第三,將商業文化與傳統民族文化有效結合以此確定品牌市場定位。世界中各個國家具備的主要商業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是民族就是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是企業其商業文化若是與傳統意義上的民族文化相結合,有助于其獲取堅固的保護層,從而為長時間的發展提供有效的依據,這也為企業產品品牌的市場定位提供了發展依據。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商業文化是依據不斷創新和改善的文化基點而改變的,商業文化有助于對現階段整體社會中人們的消費文化理念和消費態度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同時,也是依據商業文化是以不斷發展和更新的文化基點而更改的,因此企業商品品牌在定位的過程中需要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這影響著商品定位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見商業文化對品牌市場定位工作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文杰.情感時代下家居品牌定位的研究[D].湖南大學,2014.

篇8

關鍵詞:古城特色商業街;商業模式;分析;平遙古城

中圖分類號:F590.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4-0086-01

引言

古城特色商業街是一個城市、地區的標簽,在城市、地區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需要在我國城市化的進程中給與相應的關注和保護。但是,我國目前的古城商業街模式選擇中還存在較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對于古城的特色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平遙古城是我國境內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并且具有較為長久的發展歷史,對于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從平遙古城的商業街發展模式入手進行分析,指出平遙古城發展中存在的較大問題,并給予相應的進一步發展的建議,以實現平遙古城的進一步發展。

一、平遙古城商業模式發展概述

(一)平遙古城概述

平遙古城是我國的“四大古城”之一,坐落于我國的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城內,不僅是整個山西省最為重要的古城建筑,還是我國僅有的以完整的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且是已經獲得成功的古城市之一。2009年,平遙古城被世界紀錄協會評定為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縣城。平遙古城始建于北魏時期,成型的時間是在元明清,因此,平遙古城已經是有了六百多歲的“年齡”了。平遙古城是我國古代城市的杰出范例,保存完好的平遙古城向人們展現出古代的城市特色,向人們展示了一副非同尋常的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經濟畫卷。

(二)商業模式概述

所謂商業模式,在現代管理意義上講,主要是指企業與企業之間,或者是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之間,以及企業與顧客之間存在的交易關系和連接方式。對于傳統的古城商業街來說,其發展中的商業模式主要呈現出五種類型,一是現代綜合性商業步行街區,二是民俗特色休閑街區,三是濱水休閑步行街區,四是酒吧休閑步行街區,五是餐飲休閑步行街區。古城商業街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是表現出這幾種商業模式,多數情況下,能夠同時存在幾種類型的商業街表現模式。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古城商業街的開發與經營也出現了新的發展,很多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不斷對自身所擁有的資源進行重新定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更新。

(三)平遙古城商業街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平遙古城商業街作為我國較為知名的商業街之一,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是遇到了較多的問題。具體來說,首先,平遙古城商業街已經是被現代化的商業街所包圍,導致平遙古城商業街對于自身的定位較為模糊,難以實現規模化發展。平遙古城雖然位于平遙縣城中,但是由于古城的名聲在外,每年都是會有較多的游客慕名前來,所以對于該地區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平遙古城已經被現代化的商業街所包圍,造成古城商業街雖然是名聲在外,但是實際上和其他城市的商業街之間并沒有本質的區別,對于一些古城特色的東西不能有效的展示出來。

其次,平遙古城商業街雖然實現了在城市化中的快速發展,但是一些地方特色的特產、字畫、小吃以及書籍和服飾等都是較為普遍,在對本地游客的調查中,較少有游客能夠感受到平遙本地的文化特色。不僅如此,較多的游客表示,雖然平遙古城商業街中的店鋪不少,但是能夠突出山西地方特色、平遙地方特色的商店較少。

最后,平遙商業街中的店鋪還存在裝修過于現代化的問題,與整個古文化街的整體風格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區別,導致有一種雖然身在古城,可以感受到古城的韻味,但是一旦進入商店瞬間就是會有較大沖擊的感覺。

二、平遙古城商業街商業模式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古城文化特色的開發

平遙古城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縣城建筑之一,因此,在開發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古城商業街的開發中,應該在對當前古城消費者人群分析的基礎上,開發出更具有特色的商業街。具體來說,人們在古城游覽的過程中,不僅是要開發出相應的小吃街等,還需要在此基礎上提升本地區的文化特色,提高游客文化消費的水平,實現平遙古城在滿足基本的旅游需要的基礎上,滿足人們相應的文化消M的愿望。

(二)打造整體風格一致的商業經營模式

平遙古城位于城市的內部,所以在古城周圍的人流量相對較大,并且具有較為強烈的現代化生活氣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平遙古城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更為注重將現代化的城市氣息與古城文化底蘊有機結合,保證游客能夠感受到古城的特色,并且能夠基本滿足古今生活體驗之間的有機切換,實現平遙古城的有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平遙古城可以打造一些歷史文化特色展示館,在其中展示出平遙古城的特色,并且人們可以親自感受其中古今的不同。這樣做,不僅可以提升游客對于古城消費的滿意程度,還能夠保證游客感受到平遙古城的不同。

(三)加強古城文化名片建設

在我國的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遺留下許多的文化遺產。但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由于其中開展商業活動的緣故,導致各個古城雖然在外觀上存在較大的區別,但是在內部幾乎沒有太大的區別。平遙古城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這個問題。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引導力度,投入相應的城市建設資金,保證建設出具有平遙縣特色的商業街,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實現平遙古城商業街,以及平遙古城的特色化發展。

結語

目前,我國綜合國力在不斷提升,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的加快。現在仍舊保留著的古城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是展示我國悠久歷史的有效見證,因此,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保證古城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之間的有機結合。平遙古城商業街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希望本文對于平遙古城商業街商業模式選擇的分析,對于全國的古城進一步的發展能夠發揮一些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篇9

一、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

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是我國商業銀行長期的任務。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商業銀行企業文化作為商業銀行的經營哲學,必須體現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商業銀行員工的共同理想、基本價值觀、作風、習慣和行為規范必須體現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必須體現以人為本,必須體現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商業銀行既要追求自身經營效益,又要追求社會效益;既要追求業務發展數量、速度,又要追求業務發展質量、效率;既要追求高額任務、指標的完成,又要關心員工的身心健康;既要追求經營利潤,又要肩負社會責任。商業銀行的一切業務運作,特別是信貸投向和信貸結構調整,必須服務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服務于低碳經濟發展,服務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我國和諧社會的總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和業務運作都要圍繞這個總要求進行。

二、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要突出誠信行業屬性

商業銀行是信用機構。誠實守信是商業銀行文化的本色。各家商業銀行,雖然業務經營有所不同,但誠信始終是大家信奉的宗旨和恪守的原則。誠信,就是要求商業銀行員工遵守職業道德,維護行業、職業信譽,講信用,守承諾,忠誠老實,對國家、人民、股東和客戶高度負責。從當前情況來看,我國各商業銀行要建立公平對待客戶機制。要堅持依法合規、誠實守信、公開透明、公平公正、文明規范原則。要大力倡導商業銀行主動踐行市場主體應盡的商業和社會責任,為客戶提供文明規范服務,共同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和金融秩序,推動銀行業健康發展,保障客戶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從具體業務環節來看,各商業銀行在向客戶營銷理財產品時,應客觀進行風險提示,要反對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各商業銀行要忠實履行與客戶的合約,保障客戶獲得相應質量的服務。商業銀行同業之間也應大力提倡文明競爭、和諧競爭。

三、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要把文明規范服務作為重要內容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商業銀行的企業文化就是服務文化。文明構筑和諧,規范促進發展。自2005年0月中國銀行業協會頒布《中國銀行業文明服務公約》以來,各家商業銀行積極開展文明規范服務系列活動。隨后,中國銀行業協會又相繼頒布了《中國銀行業文明規范服務工作指引》、《中國銀行業柜面服務規范》、《中國銀行業零售業務服務規范》等系列服務規范,各家商業銀行認真學習、貫徹執行。為深入開展文明規范服務系列活動,首先,各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加強服務意識教育,全體員工要牢固樹立“客戶至上、“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其次,各商業銀行要加強對文明規范服務工作的領導。各級商業銀行管理者要樹立“商業銀行靠服務吃飯的思想,重溫“客戶是銀行的衣食父母名言,視優化服務為“飯碗工程,把文明規范服務作為第一位的工作,勤研究、勤部署、勤運作、勤督促、勤檢查,力求服務興行、服務強行。各級商業銀行要把文明規范服務工作納入行長經營績效考核,并設置較高考核分數進行考核。再次,各商業銀行在各級管理人員晉升時要把是否重視文明規范服務、抓文明規范服務是否有成效作為決定晉升的重要依據。各商業銀行要加大員工工資收入與服務文化建設掛鉤的力度,促使廣大員工自覺優化各崗位、各渠道、各環節的金融服務,提升整體金融服務水平。

四、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要體現穩健經營要求

銀行業是高風險行業。風險防范是商業銀行穩健發展的重要支撐。各級商業銀行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大力弘揚穩健經營的管理文化。穩健經營可以說是中國金融業“嚴格、規范、謹慎、誠信、創新十字行風的基本點。商業銀行企業文化的先進性就是靠大力加強“嚴格、規范、謹慎、誠信、創新十字行風來實現。要達到穩健經營目標就必須做到嚴格、規范、謹慎、誠信、創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的商業銀行必須面對國內外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嚴峻的挑戰和影響面前,我國各商業銀行要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堅持穩健經營。穩健經營是商業銀行生存的基本保障。穩健經營要求商業銀行對國家、人民、股東、客戶、社會和員工高度負責,堅持審慎的會計原則,當規范、合格的企業公民。要積極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確保金融資產安全。所謂穩健就是穩定、理性、適度、有序、健康、安全。各家商業銀行要高度重視風險防范,形成各具特色的風險防控文化,讓中國銀行業以穩健的雄姿立于世界同業之林。

五、商業銀行企業文化建設要通過創新鑄造卓越

篇10

關鍵詞:傳統街區;歷史保護;商業業態;影響因素;大城市

Abstract:Recently, issues on commercial adaptive use of traditional historic areas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During the practice of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some traditional historic areas in metropolitan cities have made progress on appropriate commercial adaptive use, promo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fluence in their cities. Taking six study areas including Nanluo Guxiang area in Beijing and the New World area in Shanghai, this paper will do analysis of their commercial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5 influencing factors to the commercial oper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plays a key role, while the types of their commercial operation also has been influenced by other multiple factors.

Key words:historic areas; historic preservation; commercial ope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metropolitan cities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5)-06-46(8)

近年來,傳統保護類街區更新利用中,來自城市發展更新、社會人口變遷和市場資金回報等方面的客觀因素使得街區的傳統功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改變,一些街區原有的商業功能被更新拓展,一些街區的部分居住功被能置換為商業功能。在這樣的背景下,街區更新利用實施和商業經營層面的問題和對策備受關注,街區商業利用對保護的影響也引起了普遍的重視。

本文研究所指的“傳統保護類街區”包括了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古城一般風貌保護區等不同保護級別的傳統風貌街區。考慮到街區的知名度、影響力和相關研究數據的可獲得性,選取了北京南鑼鼓巷[1]、上海新天地[2]、南京1912[3]、福州三坊七巷[4]、成都寬窄巷子[5]、蘇州平江路[6]6處傳統保護類街區作為研究對象(見圖1)。

本文將對這6個街區的商業業態特征(包括商業規模和業態功能結構)進行定性定量的客觀描述,并從歷史文化資源、物質空間形態、周邊商業環境、街區保護更新和社會經濟發展5個方面的相關影響因素對其進行分析,探討這6個街區商業業態發展形成背后的客觀規律和限制因素,以期對國內正在和將要進行保護更新的傳統街區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

傳統保護類街區的邊界是一個人為劃定的范圍①,面積跨度較大,最大的蘇州平江路街區有116.5ha,最小的南京1912僅4ha。本文的研究,更多著眼于街區中商業功能的實際用地面積。從在影像圖中實際測定的各街區主要商業使用部分②用地面積來看,規模跨度相對較小,成都寬窄巷子街區商業用地面積最大(6.7ha),蘇州平江路街區商業用地面積最小(2.2ha)。(見表1)

1.2 街區業態功能結構

對街區主要商業使用部分中店鋪的種類進行統計,可將其業態功能大致分為7種類型③,分別是正餐、一般零售、特色店鋪、休閑娛樂、會館、旅館住宿和其它,研究中統計了各種業態店鋪的數量并計算其構成比例(見表2)。不同的街區業態功能的結構差異較大,正餐、一般零售、特色店鋪、休閑娛樂4種業態所占比例較大。

北京南鑼鼓巷在老北京胡同的改造利用之上,形成了以特色店鋪和休閑娛樂為主的商業功能;上海新天地以傳統里弄為挖掘對象,形成了功能混合的時尚街區;南京1912以總統府和民國傳統建筑為背景,策劃打造為以酒吧和高端餐飲為主的街區;成都寬窄巷子以老成都“慢”生活為核心,形成了以餐飲、休閑娛樂和一般零售為主體的功能;福州三坊七巷以彰顯閩都特色為出發點,形成了以一般零售和特色店鋪為主的業態功能;蘇州平江路商業區在保護傳統生活場景的基礎上適度發展,以零售、特色店鋪和休閑娛樂功能為主。

2 同歷史文化資源的關系

2.1 街區的稀缺性影響商業規模

現代商業功能在傳統街區中的產生和發展,一方面來自街區自身更新利用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也來自其獨特的歷史文化氛圍對商業的吸引。當前,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里具有傳統肌理和保留有傳統建筑的片區已經不多。傳統保護類街區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其稀缺性對商業開發利用的吸引是非常顯著的。

本文將市區人均同類歷史地段④面積作為衡量傳統街區在一個城市中稀缺性的度量指標。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福州、蘇州市區人均同類歷史地段面積分別為1.08平方米/人、2.01平方米/人、0.23平方米/人、0.13平方米/人、0.47平方米/人、0.96平方米/人。將其同各個街區的商業用地面積對比分析后可以看出,市區人均同類歷史地段擁有量越低,街區的稀缺性越高,街區對商業的吸引越強,因而街區商業面積也越大。其中,上海的數據沒有明顯反應出這個規律,原因是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劃定標準與其它城市有區別,劃定范圍較大。

2.2 街區內歷史文化資源作為街區商業利用的限制因素

街區內部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影響街區商業利用的重要因素,但這種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其作為一種吸引要素促進商業的產生和發展;另一方面,其較高的保護限制條件又會阻礙商業的過度發展。

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看,北京南鑼鼓巷、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寬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蘇州平江路街區內分別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1處、1處、1處、28處和100余處。將其與街區商業用地比例對比分析不難發現,街區商業用地的比例同街區內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多的街區商業用地比例反而很小。

從街區一般傳統建筑的保護情況看,街區商業用地比例較大的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和成都寬窄巷子街區,除個別文保單位和少量傳統建筑得到保留外,幾乎完全為拆除重建;而其余3個街區除沿街建筑被部分改造外,大量傳統建筑均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可以看出,街區內歷史文化資源對商業利用的限制作用明顯,同時商業利用對街區保護的真實性會造成較大的破壞。

3 同物質空間形態的關系

3.1 交通可達性對商業業態特征的影響

便利的交通幾乎是所有商業業態發展的必備條件。我國傳統城市的路網密度是很高的,交通可達性非常好。但進入到現代社會以后,隨著機動車交通的發展,傳統街區內由于道路狹窄,機動車交通可達性很差,有的又加上人為禁止機動車通行的管制要求,機動車交通的可達性就更差了。

機動車交通可達性對街區商業規模有一定影響。商業面積較大的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成都寬窄巷子由于街區規模相對較小,街區內部同周邊城市主干道的聯絡性較好,機動車交通可達性高。街區面積最大的蘇州平江路街區,街區外部兩側的城市主干道相隔一千多米,平江路寬不過三四米,機動車無法進入,內部機動車交通的可達性非常差,其商業面積也最小。(見圖2)

值得注意的是,在街區的眾多商業業態中,正餐業受機動車交通可達性的影響最為顯著,上述機動車交通可達性較強的3個街區正餐業態的比例都在35%以上,明顯高于其它街區,這同餐飲業的選址規律不無關系。學者梁明珠[7]等認為,集客力良好的地區更吸引餐飲業態的聚集,餐廳宜選址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流動量大的地區。

3.2 商業聚集形態對商業業態特征的影響

商業在街區中的聚集形態大致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沿著某一條主要街道的一側或兩側呈帶狀分布,第二種是在某一較小區域內呈面狀聚集。從研究的6處街區(見圖1)看,面積較大的街區內商業聚集多為前一種形態,面積較小的街區商業聚集多為后一種形態。二者相比,后一種形態下各店鋪間的相互聯系更為緊密,街區商業規模也普遍更大。

4 同周邊商業環境的關系

聚集性是商業發展的普遍規律,本文研究中利用GIS軟件分析統計了6個街區周邊1km范圍內零售行業、賓館酒店和餐飲娛樂三種業態店家數量(見表3)和分布(見圖3),并分析其同街區內部業態功能結構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街區內部的零售業態和休閑娛樂業態受周邊商業環境的影響比較明顯。

4.1 對街區零售業態的影響

街區周邊1km范圍內商業店鋪的總數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這個區域內商業的繁榮程度,在此范圍內零售店鋪的數量同商業的繁榮程度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街區內零售業態的比例也與商業的繁榮程度具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見圖4)。這表明,在商業繁華的地段,無論在傳統街區內外,零售業態的發展都比較容易。

4.2 對街區休閑娛樂業態的影響

數據對比分析(見圖5)表明,街區周邊賓館酒店的數量同街區內休閑娛樂業態的比例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街區周邊賓館酒店的發展同街區內休閑娛樂業態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的,賓館酒店吸引大量入駐旅客所帶來的消費需求促進了街區內休閑娛樂業態的發展,街區內休閑娛樂業態的發展繁榮也作為一個亮點促使更多的賓館酒店在街區周邊經營發展。

5 同街區保護更新的關系

5.1 街區保護要求影響商業規模

歷史文化街區是當前我國名城保護的三個基本層次之一,其保護要求高于歷史文化風貌區和老城風貌協調區。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筑在歷史文化街區內的用地面積宜達到保護區內建筑總用地的60%以上⑤,上海的歷史文化風貌區⑥保護就無此硬性規定,而是在控規層面的保護規劃編制中根據具體情況劃定保護建筑和保留歷史建筑,南京的老城風貌協調區保護要求就更低。

街區保護要求對街區商業用地比例的影響非常顯著。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街區完全為商業性街區,他們都不屬于歷史文化街區;成都寬窄巷子雖然為歷史文化街區,但其保護更新實際上是按照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限制要求進行的,拆除了大量的老房子,其街區商業用地比例也較高,達21.6%;北京南鑼鼓巷、福州三坊七巷和蘇州平江路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要求高,其街區商業用地比例均在10%以下。

5.2 街區更新動力機制影響業態功能結構

從街區更新動力機制看,6處街區的更新實施主體各不相同。北京南鑼鼓巷為民間自發形成,政府后期介入管理;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均為民營企業開發經營,其中新天地由香港瑞安集團開發,南京1912由民營合資企業南京東方三采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管理經營;成都寬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和蘇州平江路均屬于政府管控,由政府成立的開發公司負責實際的開發經營。

實施主體的商業規劃對街區業態功能結構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對餐飲業和特色店鋪的影響最為突出。相比其它業態,餐飲業的經營風險小[7],市場需求高,因此特別受到民營企業的青睞;但餐飲業環境容易對街區衛生環境造成污染破壞,一些由政府管控的街區有意排斥餐飲業態進入街區,如福州三坊七巷管委會就明確限制了街區餐飲業態的比例,可見,政府管控的街區中餐飲業態的比例差別較大。特色店鋪多經營文化創意類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不確定程度高,營利性和風險性并存[8, 9],在民營企業作為實施主體的街區中其比例不會太高,但其在民間自發形成和政府管理控制形成的街區中比較容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如北京南鑼鼓巷和福州三坊七巷。

6 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本文研究選取的6處街區均位于國內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在125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靠前,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人均經濟水平均較高,且明顯高于平均水平。

2012年,80處地級市以上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地區生產總值(市轄區)平均為2376億元,上海(19945億元)、北京(17617億元)、南京(6467億元)、蘇州(6048億元)、成都(5732億元)、福州(2084億元)分別排列第1、2、8、10、11、25名;同年,80處地級市以上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市轄區)平均為64164元,蘇州(11628元)、北京(89659元)、南京(88525元)、上海(86995元)、成都(74167元)、福州(70060元)分別排列第5、13、14、15、27、32名,整體排名均比較靠前。

6.1 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商業規模

從數據對比分析(見圖6)來看,城市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對街區商業用地規模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北京、上海的城市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在各個方面都遠高于福州,因而南鑼鼓巷、上海新天地的商業用地規模也高于三坊七巷。

但是,總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是與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尤其是街區的稀缺性。成都、南京雖然城市總體發展水平一般,但由于傳統街區在兩個城市中的稀缺性均較高,因而寬窄巷子和南京1912街區商業用地規模并不小;相反,蘇州雖然城市GDP水平高于南京,與成都相當,但由于蘇州古城保護較好,傳統街區的稀缺性相對不高,因此平江路街區的商業用地規模不大。

6.2 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影響特色店鋪發展

街區特色店鋪的發展受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的影響帶動較大,街區特色店鋪的比例同所在城市市轄區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呈比較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見圖7)。北京雖然第三產業比例最高,但由于被更新利用的歷史文化街區較多,分散了特色店鋪的聚集。蘇州的數據沒有很好地符合這一規律,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工業相當發達,因此第三產業比重被拉低,但其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并不低。這表明,特色店鋪在傳統街區內的大量產生和聚集,一方面同街區獨特歷史文化氣氛有關,另一方面也離不開城市第三產業的整體發展,是三產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的產物。

6.3 居民生活水平影響街區休閑娛樂業態發展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直接影響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傳統街區內休閑娛樂業態的消費一方面是商品服務本身的消費,一方面也是對文化空間的消費。從對比研究的6個街區(見圖8)看,街區休閑娛樂業態的比例同居民生活水平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休閑娛樂業態在街區中的發展需要以較高的居民生活水平作為支撐條件。其中,南京雖然居民生活水平不算最高,但南京1912街區休閑娛樂業態所占比例最高,這同企業經營下街區以酒吧夜生活為發展方向的策劃定位有密切關系。

6.4 旅游業發展對商業業態特征的影響

傳統街區商業用地規模同城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模有一定的正相關關系(見圖9),但也受其它影響因素的共同作用,尤其是街區的稀缺性。北京、上海雖然旅游業發展總體規模高于南京和成都,但由于其街區的稀缺性遠低于南京和成都,因此南鑼鼓巷、上海新天地的商業用地規模反而低于寬窄巷子和南京1912。

在街區主要的4種商業業態中,特色店鋪和休閑娛樂業態是最受外地游客歡迎的,其服務對象很大程度上都是針對外地游客,因而外地游客的旅游消費對其影響巨大。從統計數據(見圖10)可以明顯看出,這兩種業態在街區所占的比例同境內外旅客人均消費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7 結語

案例傳統街區所在城市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福州總體經濟發展水平在125座國家級名城中非常靠前,街區商業規模和業態構成有賴于其發達的經濟基礎。現代商業功能設施在傳統保護類街區中是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全國其它歷史文化名城不可超越自身發展階段,盲目在傳統保護類街區中進行商業利用和開發。

傳統街區商業規模有天花板效應,單個街區的商業占地面積一般不超過10ha。街區商業規模受歷史文化資源的影響較大:一方面,街區稀缺性高的城市單個街區的商業規模也較大;另一方面,街區內歷史文化資源對街區商業利用的限制作用表明傳統保護類街區(尤其是歷史文化街區)不宜完全進行商業開發利用。街區物質空間形態、保護要求對街區的商業規模也有顯著影響。社會經濟條件發展到一定階段,有實力對傳統保護類街區進行商業利用的城市,也應當對街區的商業規模有所控制,充分考慮實際需求的容量和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

目前,傳統保護類街區的商業利用中以餐飲、零售、特色店鋪和休閑娛樂4種業態為主。業態構成受到來自街區物質空間形態、周邊商業環境、保護更新動力機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具體而言,餐飲業態受街區物質空間形態和保護更新動力機制的影響較大,零售業態受街區周邊商業環境的影響較大,特色店鋪受保護更新動力機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較大,休閑娛樂業態受周邊商業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較大。傳統保護類街區商業利用在理性控制總體規模的基礎上,還應當結合各地的具體情況進行業態構成的細致研究,避免完全照搬一些大城市的街區商業經營種類和模式。

注釋:

① 對于北京南鑼鼓巷、成都寬窄巷子、福州三坊七巷、蘇州平江路4處歷史文化街區,其面積就是各地名城保護規劃或街區保護規劃中劃定的街區保護范圍大小。對于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由于僅占所在城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老城風貌協調區的一小部分,街區面積按照影像圖上實際開發使用的范圍測定。

② 街區內分散的個別商業店鋪不計入測量統計范圍。

③ 該分類參考《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 (GB/T 4754-2002)》、 《零售業態分類標準(GB/T 18106-2004)》,并根據大多數傳統保護類街區的實際情況劃定。其中,特色店鋪也屬于零售業態,但這里特指依托街區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經營創意類商品制作的店鋪;休閑娛樂包含了正餐之外的小吃、飲料和茶室、咖啡廳、酒吧、KTV等;其它類中包含了辦公服務、書店等。

④ 上海新天地的同類歷史地段指上海市在市區內劃定的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南京1912的同類歷史地段指與其緊鄰的總統府性質一樣的歷史文化街區,其余4處街區均指所在城市劃定的歷史文化街區。

⑤ 根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2005)》第4.1.1條規定。

⑥ 參見《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2002)》。

參考文獻:

[1] 單霽翔, 朱嘉廣, 梅寧華. 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2.

[2] 伍江, 王林. 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編制與管理[M].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7.

[3] 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0-2020)[Z]. 2012.

[4] 福州市人民政府. 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2-2014)[Z]. 2014.

[5] 劉伯英, 黃靖. 成都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策略[J]. 建筑學報, 2010,(02):44-49.

[6] 蘇州人民政府. 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3-2030)[Z]. 2013.

[7] 梁明珠,等. 餐飲業競爭力研究[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