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3: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生物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生物教學設計

篇1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微課選題;教學設計

微課是一種最近興起的新型教學方法,當前已經得到了廣大師生的普遍認可,涌現(xiàn)出數不勝數的微課資源。中小學的微課包括豐富的資源,其主要表現(xiàn)為微視頻,是利用網絡傳播的,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微課課件開展自主學習。筆者從事初中生物教學工作多年,結合自身實際教學經驗論述了初中生物微課的選題與教學設計的主要應用手段。

一、關于微課選題

一個微課重視表現(xiàn)一個主題,因此微課選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其選題做到簡明扼要,微課的關鍵就是“微”,其在內容、問題、研究等過程中普遍要求“微”,要求其內容以解決核心問題為主。微課重視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在此基礎上確定合適的主題。主題可以以實際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為主,也可以涉及實驗操作、實驗觀察、探究實驗、模型制作、學習方法等,要以“小而精”為核心內容,有著獨立、完整的特點。可以解決教學活動中的重點問題與難點問題,同時結合多媒體的特點確定主題。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意識到,七年級學生在學習“呼吸運動”一節(jié)時,大多學生不能順利理解此部分內容,這種現(xiàn)象牽涉到學生掌握的物理知識。假如設計寬泛的主題,包含多個知識點,詳細講解教學內容,可以將全部內容制作成一系列微課資源。如關于洋蔥切片的觀察就存在著多個方面的知識,也要求學生對此開展實驗,制作成微課專題當然也是一個最好的選擇。因為微課的應用對時間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在明確主題后就需處理其表現(xiàn)內容,達到“微”的目的。如一旦確定“呼吸運動”的主題,則應深入學生中間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了解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才能使微課設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一旦整個選題設計取得了較好的成果,那么就會迅速吸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生會始終保持最佳學習狀態(tài),此節(jié)課必然是成功的。所以在微課選題過程中可以應用合理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多種手段,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然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在此,教師還需為微課的應用創(chuàng)建一個與主題相符的教學情境,才能使微課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二、關于微課的教學設計

在數據顯示,一半以上的教師認為做好微課的教學設計就意味著教學的成功,其在微課制作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微課中的教學設計與制作技術的比例是7∶3,微課中的教學設計是微課教學的關鍵,要始終堅持微課就是一種“學習型資源”,要善于站在學生的視角考慮微課的教學設計,可以應用設計問題、引入活動等多種設計手段,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水平為核心,使學生的學習上升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教學設計也代表著教師的教學意圖、設計思維、教學特點,其中應該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方法、總結等內容。生物課的微課教學設計還應該融入生物學課程標準、課程理念與學科特色等內容。

1.關于微課的教學過程設計

利用微課進行教學首先要強調“微”。第一,利用一個有趣的故事或問題導入,在此環(huán)節(jié)要求題材新穎、能夠迅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第二,在順利導入后保證課堂講解不脫離教學主線,有著較強的層次性,重視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全體學生的提高;第三,教師還需在每節(jié)課的結束環(huán)節(jié)做好總結,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對本節(jié)課形成牢固記憶,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如關于主題“呼吸運動”,筆者在深入研究學生特點、學習內容、學習重點難點的基礎上,設計了下面教學過程。首先,設計了導入情境,播放人工呼吸圖片,提問:人工呼吸的原理是什么?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其次,以“呼吸運動”為主線開展課堂講解,要求全體學生做呼吸運動,體驗呼吸運動過程中身體的變化,并將身體變化設計為動畫,結合動畫講解人身體的構造,要求學生在呼吸過程中感受不同部分骨骼的運動與身體的變化,幫助學生掌握呼吸運動的概念,從而對深入研究胸廓容積變化產生的原因產生興趣。胸廓運動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學生在認真觀察呼吸過程中胸廓變化動畫的前提下,結合自身感受情況,如為了模擬肌肉收縮會產生力量可以播放拉開的彈弓圖片,為了模擬膈肌的舒張與收縮情況可以播放手背自然隆起和用力伸直手指的圖片,由此得到呼吸肌收縮與舒張是導致胸廓容積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再次,探究軀干容積的變化是否會引起呼吸的變化。提問:一旦軀干容積產生擴大或縮小的情況時,肺的容積會不會發(fā)生變化?鼓勵學生使用提前準備好的塑料瓶模擬實驗裝置,在反復思考演示方法后鼓勵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實驗,最后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研究,得到:胸腔擴大時,肺同時也會擴張,氣體進入肺部,是吸氣過程;肺容積擴大時,氣體進入肺的原因是什么?利用演示擠壓塑料袋,幫助學生理解如果氣體總量不變,那么氣體容積變化與氣壓之間具有什么關系,得到:肺容積擴大的情況下,整個胸腔氣壓降低,外界氣體進入肺部,是吸氣過程。最后,對呼吸運動的學習進行總結,在觀看動畫過程中為學生設計概念圖。整節(jié)課設計成功之處是融入了學生的親身體驗、模擬圖片、模型、實驗、推理等活動,最后順利突破學習難點,將學習難點轉換為形象的內容,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概念。

2.關于微課的教學資源應用

微課雖然以“微”為主要特點,但其包括完善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其主要以視頻文件為主,同時融入了與教學主題相符的備課、小測、學生意見、名師指導等各種內容。其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的當屬PPT課件制作質量,在制作過程中要注意:PPT只涉及重點內容,不需錄入全部教師講解內容;設計背景要與學生認知規(guī)律相一致,不可強調花哨設計;處于相同頁面中的文字與圖片要把握恰當的比例,字體顏色不宜過多,字體與背景顏色搭配要強調自然,字體大小要合適。

3.微課中的語言和媒體

微課課件要使用簡單的、生動的語言,教師語言要兼顧學生的特點,不宜過難過繁,要有響亮的聲音與節(jié)奏感,語速不宜過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講解過程中防止出現(xiàn)錯誤語言。教師可以提前寫下自己要說的內容,但不要照稿宣讀,那樣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能挫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影響教學質量。媒體設計在微課應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媒體設計質量才能使微課收到較好的效果。當前微課視頻媒體紛繁復雜,要求教師在設計微課過程中科學選擇合理的媒體,結合實際教學需求運用有利于收到較好效果的媒體。

三、生物微課的反思

1.教師要重視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

“呼吸運動”的學習重點是復習與拓展,筆者在考核中發(fā)現(xiàn),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能完全掌握學習內容,可以確定其選題具有一定的意義。在制作中要兼顧各種細節(jié),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效率,教學思路可以確定為“導入新知、復習、講解例題、分析失誤、鞏固練習”。

2.發(fā)揮其可重復播放的優(yōu)勢

微視頻只需較短的播放時間,因此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下載觀看,是對教師教學的有效補充,微課選題通常都是學習中的重點或難點,學生可以反復觀看,多次研究與探討。

3.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微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有的學生可以利用微課發(fā)展自己的思維水平,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有的學生不具備較高的學習能力,利用微課學習存在一定的困難,還需借助教師的單獨指導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因此開展個別輔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4.爭取得到家長的配合

可以利用家長QQ群與微信群鼓勵家長幫助學生利用微課開展自主學習,微課主要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觀看,因此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必然可以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結語

總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引入微課技術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其在實驗教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有效補充,為學生創(chuàng)建了生動、平等的學習氣氛。生物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應用微課教學,及時做好反思與總結,認真了解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在實際教學中大膽改革,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提高,提高生物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徐佳.初中生物學微課設計思路及反思[J].生物學教學,2015,40(3):48-50.

[2]梁春玲.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在初中生物教學的應用研究———以《細菌》課為例[J].教育信息技術,2015(7):25-28.

篇2

實驗既是生物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課程的興趣、學好生物課程的重要途徑。做好初中生物教學設計要注意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給學生多留點兒空間,重視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關鍵詞]

生物;實驗;教學設計;思考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結構、功能、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生物與周圍環(huán)境關系等的一門自然科學,由學科特性決定。實驗既是生物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課程的興趣、學好生物課程的重要途徑。但在現(xiàn)實中,由于學生實驗經驗所限,導致實驗失敗或學生不能在實驗過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探究興趣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影響了實驗教學效果。因此,實施實驗教學前,教師一份基于學情基礎上的、開放性的、科學合理、結構嚴密的實驗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關鍵。在此,筆者結合多年教學實踐體驗,就如何做好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設計談幾點思考。

一、實驗教學設計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

初中生物學科課時設置不多,但知識容量很大,涉及動手操作實驗的內容占有相當的比重。學生需要通過實驗來對書本知識進行進一步實驗探究、驗證并在實踐中鍛煉科學實驗能力,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嚴謹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驗教學設計過程中,對教學內容有深入的了解,對教學重點、難點有全面的把握,預見性地設置問題,并以問題為牽引,有效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如下面《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的細胞》(七年級上冊)實驗案例。

教師:展示課前準備好的生物材料如番茄、洋蔥、黃瓜、黑藻等。

學生:探究這些生物材料的結構組成,在探究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興趣和探究欲望,課堂氣氛活躍。

教師:學會操作顯微鏡是為了使用它看到微觀的生命世界,復習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檢測學生的操作,進行教學反饋,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錯、表揚。

學生:動手使用顯微鏡,隨時對學生復習、鞏固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為本節(jié)課做準備。

教師:示范洋蔥臨時裝片的制作:擦滴取展蓋染吸。

學生:模仿制作洋蔥臨時裝片并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本課實驗培養(yǎng)學生使用顯微鏡的能力和動手制作裝片的能力。實驗中,學生把一個洋蔥或者黃瓜直接放到顯微鏡下是看不到其內部結構的。學生經過辨析、思考后得出結論:觀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從而進一步明確要先制成玻片標本方可觀察。

制作臨時裝片并觀察黃瓜表層的果肉細胞,觀察葉表皮永久裝片,每個階段的實驗過程是老師先講實驗操作的要領、做示范,然后學生再獨立操作、觀察。學生操作觀察時老師巡回指導。一個階段完成后,再進行下一個階段,各個階段都完成后,老師以隨機問答的方式讓學生說出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然后再做補充說明,幫助學生形成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的實驗結論。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問題牽引下的分段實驗不僅給學生提供獨自操作的機會,培養(yǎng)了學生獨自操作的能力,而且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學會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歸納總結得出結論。顯然,教師合理處理教與學的關系,掌握適時、適度的“收放”技巧非常重要。

實際上,教師教學中的有的放矢常常還會促成意外的收獲。也是上面提到的實驗,在染色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學生突發(fā)奇想,在第二步直接滴加碘液而不滴加清水,對比觀察后發(fā)現(xiàn)其效果和加清水得出的結果沒有差別。就是這小小的實驗微創(chuàng)新讓學生想象力大開,對于教師來說,在這開放性的課堂中所隨機生成的資源是何其珍貴。

二、實驗教學設計要給學生多留點空間

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盡量多地把空間留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實驗環(huán)境,使學生在相對長和穩(wěn)定的時間、空間狀態(tài)下充分發(fā)展想象思維,潛心實驗、探究,養(yǎng)成科學學習的好習慣。如下面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八年級上冊)實驗案例。

課前要求各個小組自行制定探究計劃,實驗準備、操作、歸納、總結等均由學生自主完成,并力求計劃切實可行、有創(chuàng)意。實驗結束后學生們進行了如下交流。

1.具有環(huán)保的模型實驗

把一個氣球里面灌少量的水,充當魚的身體;將飲料吸管一頭氣球,用橡皮筋扎緊氣球頸部,飲料吸管的另一端折過來扎緊,再把剪成魚尾鰭狀的兩個塑料片放在氣球頸部兩側扎好,用釘書器釘好,在“尾鰭”的中央插一個刀片,這樣一條模擬魚就做好了。實驗時,把“魚”放在大一點的水盆中,用手指輕輕按住魚的前部,再撥動刀片,“尾鰭”左右擺動就可以前進了。實驗結論:尾鰭在魚游泳時會產生前進的動力。這種方法雖然效果不理想,但是不傷害魚,能保護魚類資源。

2.活魚捆綁實驗

(1)先將魚的胸鰭或腹鰭捆綁固定,可以看到魚左右擺動不定,不能掌握平衡。結論是:胸鰭或腹鰭起平衡的作用,還有轉換方向的作用。

(2)將背鰭捆綁,可以看到魚會側翻,不能直立,說明背鰭有平衡身體的作用。

(3)捆綁尾鰭,可以看到魚向前運動很困難,說明尾鰭可以產生向前的動力,同時還可以確定方向。

3.剪掉各種鰭的實驗

準備8條活的紅鯉魚備用實驗。第一條剪掉兩個胸鰭,第二條剪掉兩個腹鰭,第三條剪掉一側的胸鰭和腹鰭,第四條剪掉臀鰭,第五條剪掉尾鰭,第六條剪掉背鰭,第七條剪掉全部的鰭,第八條所有的鰭都不剪掉。觀察8條魚的各種游泳姿態(tài)、運動狀況,各種鰭的作用一目了然,效果十分明顯。結論與其他組是一樣的,奇怪的是“沒有鰭的魚也可以游泳”。這種方法是學生自己想出來的,很有創(chuàng)意,令大家耳目一新。更令人驚奇的是,實驗者向我們透露一個小秘密:剪掉的魚鰭還可以重新再生。于是許多同學商量把這些魚帶回家,進行持續(xù)的觀察實驗。

良好的空間、充分的觀察與實驗過程,讓每一位學生對實驗都有了充分、深入的體驗。這樣,每一位學生就更理直氣壯地參與討論,發(fā)表各自見解,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形成的開放性實驗假想結果也各有不同――“魚鰭還可以長出來”“沒有鰭的魚也可以游泳”……強烈的求知欲望又吸引著學生主動將實驗過程延伸到課后及生活中。

三、實驗教學設計要重視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師生間、學生間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擊和智慧火花的迸發(fā);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合作意識,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發(fā)展思維的發(fā)散性、求異性。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探索交流進行學習,真正成了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如下面探究《扦插材料的處理》(八年級下冊)實驗案例。

課前10天,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習能力、心理素質等把全班學生搭配成若干異質學習小組,一般4~6人為一組。教師提出實驗任務,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用不同的植物莖進行扦插活動,并對扦插材料進行處理,設計對照實驗,進行小組交流,合作學習。

第一小組:取20支楊樹帶兩個葉芽莖段,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組莖下端作斜向切口,對照組莖段的下方作水平切口,其他條件相同,上端都是水平切口,都留一片葉子,都用0.5%的高錳酸鉀消毒,溫度、土壤、光照等都相同。把兩組都插入土壤中,經過觀察,得出結論:實驗組葉子很快回復正常,而對照組要晚些時間。結果與假設一致,切斜口容易成活。通過小組交流得出結論:莖的下方切成斜口,擴大了莖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面積,植物就容易成活。

第二小組:采用水行實驗,選擇柳樹的枝條10只,實驗組保留2片葉子,對照組不留葉子,其他條件相同。插在清水中浸沒1/3處,得出的結論是:實驗組提前生根且根長。通過小組交流學習得出結論:保留少量的葉子,有利于光合作用,促進枝條生根,但是光線不易過強,過強會影響成活。

第三小組:選擇月季花枝條20支,10支實驗組,10支對照組,實驗組用0.5%的高錳酸鉀消毒,對照組不消毒,分別扦插在土壤的浸出液中,浸沒枝條的1/3處,其他條件相同。10天后發(fā)現(xiàn)實驗組消毒處理的枝條長勢良好,土壤浸出液中有很多土壤中的無機鹽,有利于根吸收。未消毒的有腐爛現(xiàn)象,用高錳酸鉀消毒的枝條有利于根的生長。

第四小組:選擇“日本蘆薈”的枝條和葉,葉平放在花盆中濕潤的沙土上,莖插在潮濕的沙土中,10天后發(fā)現(xiàn)都成活了,說明有的植物也可以用葉繁殖,因為葉中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可以供葉和莖長出根。

帶有競爭意味的、任務趨動式的實驗,讓學生們在實驗過程中更加重視分工協(xié)作,提高實驗效率,實驗結束后的分組匯報也異常精彩,妙趣橫生。

總之,教師加強實驗教學設計的研究,不僅能夠鍛煉提高教學規(guī)劃能力,促進自我專業(yè)成長,同時也是提高教學實效的有力保證。

[參 考 文 獻]

篇3

關鍵詞:統(tǒng)一整體;形態(tài)結構;生活環(huán)境

一、在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主題中滲透的生物學觀點是:生物體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

這個觀點的滲透體現(xiàn)在多細胞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上。以人體為例,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tǒng),系統(tǒng)密切配合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體。就拿吃飯來講,本來覺得特別簡單的事情,可它的順利進行也并不簡單。雖是消化系統(tǒng)的事,但先得有屬于運動系統(tǒng)的手拿到嘴邊,屬于神經系統(tǒng)的眼和大腦得分辨挑選,循環(huán)系統(tǒng)也得多分一些精力來幫助消化和吸收,其他器官系統(tǒng)就暫且休養(yǎng)生息,可謂全身總動員了。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這個觀點的滲透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辯證的思維方式,當進行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學時,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作用的理解。

二、在生物與環(huán)境主題中滲透的生物學觀點是:生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

“生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生活環(huán)境相適應”是課標中一級主題“生物與環(huán)境”所涉及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學觀點。教材(濟南版)中介紹了睡蓮和仙人掌對環(huán)境的適應,以演示實驗的形式闡明了蚯蚓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作用。在引導學生分析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時,我用了三個詞:依賴、適應、影響。

生物依賴環(huán)境即表現(xiàn)在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如魚兒離不開水。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即表現(xiàn)在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棲息地,同時也貫穿到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生物圈中的動物”“生物圈中的微生物”及“生物圈中的人”,甚至“生物的起源和進化、現(xiàn)代人種的分化”都體現(xiàn)了這一觀點。顯而易見,不必多說。此處可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原委,形成自己的認識,同時建立了生物教學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

三、在生物圈中的人的主題中滲透的生物學觀點是:生物體的形態(tài)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

篇4

    關鍵詞:生物教學、實驗設計、能力培養(yǎng)

    實驗設計是指正式實驗之前 ,實驗者根據一定的實驗目的和要求 ,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和原理 ,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全部方案的制定。這在新的課程改革和考試與評價改革中 ,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擬結合初中生物教學談談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 

    1.             培養(yǎng)實驗設計能力的意義 

    由于新教材的實驗以探究為主,著重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設計實驗能力,是中學生物新課標明確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等四種能力之一。生物實驗設計能力既是實驗能力的重要內容,也是實驗能力的最高層次,其本身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在生物實驗中,其基本思想就是“對照”,大多數生物實驗以對照性原則進行設計的,在實驗設計中,通過設置對照組,可排除無關變量的影響,減少實驗誤差。筆者在教學視導中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對新教材的學習,在實驗設計能力上有了質的飛躍,在設計實驗時都能自覺設置對照實驗,但是對于什么是實驗組,什么是對照組概念模糊,經常張冠李戴。如初二上冊P85技能訓練“評價實驗方案”中找出每個方案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大部分學生就非常模糊,思維混亂。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方向及質量,體現(xiàn)在教師的教學思路和方法上,因此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自身首先明確概念,在各探究實驗中有意識地進行滲透和指導,使學生在設計能力、思維上得以真正的深化提高。本文對初中教材中出現(xiàn)的探究實驗涉及的對照實驗略作探討。

    2.關于實驗設計的基本類型 

    課程與教學中的實驗設計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 ,即局部型和全程型的實驗設計。

    2. 1 局部型實驗設計  只要求學生設計實驗方案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個環(huán)節(jié) ,可以用于較低年級的學生 ,比較節(jié)約時間 ,學生可隨堂完成。

    2. 1. 1實驗目的原理的設計。題目給出實驗題目及一些實驗情境 ,讓學生設計實驗的目的和原理。例如 :有人在室外空曠處 ,在不用任何藥劑、裝置觸及幼苗的情況下 ,使幼嫩植株長成如圖示 (圖略) 形態(tài)。請寫出該實驗的目的 ,并說明實驗原理。

    2. 1. 2實驗器材的設計。教師或教材提供了實驗題目、實驗目的或實驗原理 ,要求學生根據現(xiàn)有條件 (如學校設備和自然資源) 完成實驗器材的選擇與使用的設計。如“種子萌發(fā)的條件”的探究實驗 ,可以讓學生設計不同方案的實驗器材及實驗裝置。

    2. 1. 3實驗步驟的設計。根據題目要求給定的器材以及實驗提出的目的 ,設計或補全實驗步驟。例如, 請參照“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的實驗過程,設計一個對照實驗,進一步探究“洗衣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并寫出實驗報告。

    2. 2 全程型實驗設計  教師教材只給出實驗的題目及某些附帶的條件 ,實驗的目的、假設、器材、步驟和預期的結果等都由學生完成。甚至實驗課題的題目有時也可以由學生來選擇和設計。這類設計提供的線索比較少 ,因而難度相對比較大 ,多在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中出現(xiàn)。它仍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教科書規(guī)定的 ,另一類是教材之外追加的。本文后一部分就是以這種全程型為例來說明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問題。

    3.分步細說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個完整的實驗方案一般包括 : ①實驗題目的確定 ; ②提出假設 ; ③設計具體的實驗方法和步驟 ;④預期實驗結果 ; ⑤觀察和收集數據 ; ⑥分析推理 ;⑦得出結論 ; ⑧討論與交流。

    3. 1 了解實驗題目的確立  中學生物實驗設計的題目雖然是教材給定的 ,但是讓學生了解科學家如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確立研究課題的過程 ,對激發(fā)學生的實驗設計的興趣 ,提高學生實驗設計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實驗題目的確定大致有兩個途徑 :一是從普通現(xiàn)象中尋找同一性 ,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二是在普遍現(xiàn)象中尋找差異性 ,從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觀點、確立新的研究方向。

    3. 2 明確實驗設計的目的和依據的原理  實驗目的是實驗設計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方向和目標) 。實驗原理是實驗設計的靈魂 (依據) ,因此在進行實驗設計前應要求學生預習 ,通過討論 ,使學生明確實驗設計的目的、主要研究的內容和所依據的原理。

    3. 3 引導學生作出假設  假設是實驗者對自然界或生物學實驗中的可以觀察到的現(xiàn)象提出一種推測或猜想。中學生物實驗設計的假設一般是依據教材提供的事實和一定的實驗原理而提出的 ,因此在指導學生作出假設前 ,應對教材中提供的材料進行歸納分析 ,從中找出共同性、本質性的東西 ,將感性的材料上升為理性的思考 ,從而做出合理的假設。

    如何引導做出實驗假說根據科學事實提出問題和假說, 這是科學研究的起始步驟。從現(xiàn)行教材提供的材料看, 探究性實驗和研究性課題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引導性探究和發(fā)現(xiàn)。一般情況下, 學生做出的假說無對錯之分。這一原則旨在鼓勵大膽做出假說, 積極參與教學過程; 但作為教師必須明白,學生做出的假說又有好壞之分, 這主要表現(xiàn)為: 一個好的假說總是和做出假說的前提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派生性和演繹性。作者曾以人類對于瘧疾病因的探究過程為例, 較好地說明了如何在科學過程中有效地建立假說。

    19世紀, 瘧疾猖獗, 人們根據瘧疾分布區(qū)的環(huán)境得出結論: 低洼多水、氣溫較高的煙瘴之區(qū)易發(fā)瘧疾。為什么在這樣的地帶易發(fā)生瘧疾呢? 人們設想: 污水可能是使人患瘧疾的病原, 污水蒸發(fā)可能產生毒氣使人生病。這是根據經驗規(guī)律而提出的瘧疾病因假說。當污水被清除后, 瘧疾果然大大減少。這證明假說是正確的。那么污水是如何引起瘧疾的呢? 若污水是直接致病的, 喝了污水就應該發(fā)病。 但研究否定了污水直接引起瘧疾的假說。人們又發(fā)現(xiàn): ①清除了污水, 蚊子少了, 同時瘧疾也少了; ②住在低洼沼澤地、室外露天睡眠的人易患瘧疾;③不用蚊帳的人易患瘧疾; ④夜間在薰煙的火旁睡眠的人很少患瘧疾。聯(lián)系這些事實, 人們不盡假說: 瘧疾是不是蚊子傳播的呢?

    法國醫(yī)生拉佛蘭在瘧疾患者的血液中發(fā)現(xiàn)了細長如絲的微生物。他假說微生物可能是瘧疾的病原。這一假說和上述蚊子可能傳播瘧疾的假說聯(lián)系起來, 使英國軍醫(yī)羅斯推想: 如果上述兩個假說是對的, 吸了患者血液的蚊子, 體內就應該帶有這種微生物。后來羅斯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一假說。羅斯還讓蚊子吸麻雀的血, 定時解剖蚊胃。他發(fā)現(xiàn)這種小生物不但存在于蚊胃中, 并且能夠繁殖。他又讓感染的蚊子去吸健康麻雀的血液, 原來健康的麻雀發(fā)病了。進一步在志愿者身上試驗, 直接證明了瘧原蟲在人體的傳播與在鳥類體內的傳播一樣,都是以蚊子為媒介的。至此, 瘧疾是由蚊子傳播的假說得到最后的證實, 假說已轉化為科學定理或學說了。

    同時也從以上材料中總結出: 假說是問題的延伸,同時也是實驗設計的基礎; 做出假說和提出問題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在這里, 科學問題、科學實驗、科學資料、科學實踐、生產實踐、人文活動等都可能是做出假說的基礎(下圖中用“觀察”一詞來概括); 假說在科學過程中的地位及其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3. 4 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過程  實驗過程設計是根據實驗目的、原理和提出的假設。設計出具體的實驗方法和步驟。指導學生設計實驗過程應遵循如下原則

    :A、單因子變量原則 :控制其他因素不變 ,而只改變其中某一元素 ,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單因子變量有兩層含義 ,一是確保“單因子變量”的實驗觀察 ,一個實驗一般只設置一個變量 ,做到一個實驗因子對應觀察一個反應分子。二是確保單因子變量的操作規(guī)范 ,盡可能避免無關因子及額外因子的干擾。

    B、設立對照原則 :對照是實驗控制的手段之一 ,通過設置對照實驗 ,可以消除無關因子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根據實驗項目可以采用相互對照、空白對照、自身對照、條件對照等。例如本實驗采用的是相互對照。

    C、隨機性原則 :為了使實驗更具代表性 ,消除或減少實驗中的系統(tǒng)誤差 ,從而避免實驗結果的偶然性 ,在選擇樣本時選擇面要廣 ,種類、數量要比較多 ,還要注意隨機取樣。

    D、重復性原則 :某一具體實驗的結論不一定能概括出同類事物的本質 ,必須進行重復驗證。即控制某種因素的變化 ,在同等條件下重復實驗 ,觀察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程度。重復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擴大實驗樣本 ,二是將實驗結果擴大到同類事物中去。

    第三 ,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因為生物生長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 ,受到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為消除無關因子對實驗結果的干擾 ,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可以通過設置對照組消除其他無關因素的影響 ,

    第四 ,要增加實驗的可信度 ,必須進行重復實驗

    第五 ,要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根據隨機性原則 ,

篇5

講述課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課型,在傳統(tǒng)教學中也較常見,在注重新課改的今天也不能沒有,講究教學方式的講述同樣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如創(chuàng)設好的“問題情境”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所謂“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就是在講授新知識之前,可根據該節(jié)生物內容的知識特點,提出一些有利于學生感受和體驗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得好,學生的興趣相對比較濃厚,就有好奇心去學習新的知識。如在教學“食物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情境:運動會之前我們?yōu)槭裁纯梢猿砸恍┣煽肆Α⑻悄?對我們的身體有什么幫助呢?以上的問題設計看似簡單,但因源于生活,又緊扣教學內容,學生不僅感興趣,還為新知的學習提供了一條清晰的線索。

二、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相整合課型

客觀合理地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融于生物課堂教學,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fā)興趣。生物知識有很多比較抽象,只憑老師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也不易理解,就會失去興趣,但我們事先收集一些與課堂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等,通過多媒體展現(xiàn)給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去認識,學生就易于理解,在視覺效果的作用下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如將有關艾滋病、吸毒、吸煙等圖片,通過幻燈呈現(xiàn)給學生,在視覺上對學生的沖擊力比較大,也可調動起學生積極思考,對學生以后更加注意抵制與預防有良習慣有極大的幫助。另外,生物課主要是以實驗為主的教學,但很多實驗在有限的課時下無法完成,但我們可通過網絡下載一些仿真實驗,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給學生。如“植物的呼吸作用”一節(jié)就有三個演示實驗,這三個演示實驗如果教師在課上一步步去完成演示,時間肯定是不夠的,但利用仿真實驗呈現(xiàn)給學生,學生也了解了實驗操作過程,并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在老師的引導下分析實驗現(xiàn)象,最后讓學生得出實驗結論。這樣的教學效果顯然較好,因為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同時調動起來,既激發(fā)了興趣,又強化了課本知識。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內容有機結合的課型,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生物學的教學觀念,學生學習初中生物知識也不再那樣枯燥無味,學習興趣增強。

三、教師指導下的自學課

初中生物中的有些知識沒有趣味性,學生一看也能懂,如果一味地講述,學生難免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呢?教師指導下的自學課是一種很好的嘗試。首先教師準備好每一節(jié)的導學案或設置一些開放性問題指導學生自學,而學生自學時主要分以下幾步:1.閱讀教材、做好導學案。2.學生針對導學案中的問題分析教材,獨立做好筆記。3.教師檢查,針對普遍存在問題進行提示。4.將幾位同學的導學案或自學筆記通過展臺展示,讓大家修改。如在現(xiàn)行課本上的好多章節(jié)的內容,都可先做好導學部分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根據其重、難點幫助學生分析所存在的問題,共同解決問題。這種方式讓學生有了導向,自然地集中精力到學習中,興趣也就慢慢地培養(yǎng)起來。(本文來自于《新課程導學》雜志。《新課程導學》雜志簡介詳見.)

四、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課

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成功的體驗對興趣的形成和發(fā)展尤為重要。這種課型的優(yōu)點是以學生為主體,在直接參與的過程中,讓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真正得到發(fā)展,興趣也就油然而生。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根據初中生物的特點結合教材的某一內容,讓學生組織活動,活動形式多樣,如針對問題討論,根據內容而定的角色扮演等,譬如在“家居環(huán)境與健康”一節(jié)的教學中,讓學生以教材中“給家居環(huán)境打分”為評價參考進行家庭環(huán)境狀況調查,通過這樣一個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我們每天生活的家居環(huán)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環(huán)境污染。然后通過“討論防治室內環(huán)境污染的有效對策”的活動,引導學生認同綠色消費、綠色文明的觀念。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課,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五、學生參與活動后的評價課

活動后給予學生一定的評價在課程實施中起著激勵、導向的作用,對學生學習興趣有極大的影響。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可以涉及很多活動,每次學生直接參與的活動之后,可進行評價。1.學生之間進行互評。這種活動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的體現(xiàn),在同學評同學的同時,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學生還會了互相欣賞,對生物知識的學習興趣自然濃厚,求知欲望增強。2.教師評價。一是講評,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成績與不足。二是給參加活動的同學打分,并給予肯定。在活動中有些同學的參與性不強,對學習中成功的體驗較少,學習興趣自然不高。教師應關注這部分同學,要尊重他們,盡量不要批評這些同學,及時發(fā)現(xiàn)、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一旦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要當著全班同學表揚他們,這種激勵教育對他們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非常有益。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tǒng),要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只有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

篇6

關鍵詞:初中物理;開放型;教學模式

開放型教學以探究性學習為主,強調學生自主性學習行為與學習過程。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性的自主探究的環(huán)境讓學生進行有效探究活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在設計開放型教學模式時,既要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還要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的設計

教學目標是一切目標的基礎,它對每一學段、每一課時、每一知識點、每一項活動都具有導向功能和評價功能,它引導和制約著教學過程的設計,它既是各種教學活動的起點,又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歸宿。開放型教學中提出階段性能力培養(yǎng)目標:高一重點培養(yǎng)學生獲得信息、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提取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高二重點培養(yǎng)處理信息、推測答案的能力,轉換信息,形成設想的能力,驗證信息、實施實驗的能力和運用信息,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高三重點培養(yǎng)學生綜合信息進行反思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信息、構成體系的能力。然后再落實到每一課時,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物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所應承擔的責任,才能真正體現(xiàn)出物理方法和物理能力的廣泛遷移性。

二、教學內容的設計

教學內容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載體,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研究,就是要明確學生學什么,用什么辦法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目標。教師對教學內容分析要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

1.資源分析

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校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進行研究,如,課件、實驗條件、習題資源等,選擇滿足教學目標的資源,并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對教學資源進行優(yōu)化。如,中學物理的教學難點之一簡諧運動,是學生普遍難掌握、難入門的一章,教材對簡諧運動也采用了多變量分階段的分析方式,該方法雖然全面籠統(tǒng),但是增加了學生的理解難度,比較難被學生接受。故此我們可以換一種方法,即先抓住決定運動性質的關鍵(外力),運用減速、加速度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簡諧運動中外力的變化特征后,得出簡諧運動的本質特征(同復力F=KX)。最后再依據動力學和運動學的規(guī)律,綜合其他各量的變化規(guī)律,并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分析。能力差點的學生可以由老師引導著進行半獨立分析。這種從淺入深,從片面到全面,從簡單到復雜的改造,既降低了認知難度,又分散了教學難點,也讓學生學到了分析復雜問題的方法。

2.結構分析

結構分析主要是從章節(jié)的基本內容出發(fā)分析知識的結構以及分析問題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深刻理解知識結構之間的特點和關系,在結構分析時一定要確定教學的難點。

3.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主要分析這部分內容在整個物理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從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所必須具有的知識出發(fā),分析教學內容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研究其所具有的功能和價值。

4.背景分析

任何物理定律規(guī)律都產生在一定的背景下,因此,要重點分析物理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以及它在社會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的應用,同時也要分析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三、學生的活動設計

在開放物理教學中首先要根據課程內容,按照學生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圍繞教學內容展開學習活動方式,并帶著學習目標嘗試著去探究。值得一提的是,在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才會大大提高。正如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飽滿的熱情、靈活的教學方式帶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對于物理教學來說,“老師講,學生練”的形式是很難讓學生對物理公式定理吸收接納的。因此,在開放型教學中單純的物理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情感。因此,教師要從現(xiàn)代生產、生活實際或社會熱點問題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給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有趣的、真實的物理問題,讓學生解答,引發(fā)學生對真實問題的探究,進而誘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形成正確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此外,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認知矛盾,甚至尋找契機制造一些矛盾,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引導他們探究物理知識。

篇7

關鍵詞:快樂引導;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

初中生物是一門操作性比較強的學科,不僅需要一系列的實驗操作檢驗和求證,還需要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實驗結果進行復檢。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生物課程已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和科技產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所以初中生物課程的教學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初中生物的教學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例如,課堂氛圍不活躍、師生課堂互動較少以及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等。高效課堂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避免了傳統(tǒng)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并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提高了生物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一、快樂引導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

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是指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體,教師只是簡單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樣可以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生物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但在快樂引導初中生物高效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主要包括效率意識、層次意識、調控意識和聯(lián)系意識。

1.效率意識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盡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識,所以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教育效率意識。另外,教師把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但是不能讓學生在一些非重點的問題上浪費太多的時間,盡可能把時間用在重點知識上,一些簡單的、次要的問題可以留到課下讓學生通過組織小組或其他的形式解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層次意識

課堂提問是快樂引導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很多教師在應用這種方法時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教師缺乏層次意識,課堂提問的內容沒有層次感。在初中生物課堂的提問過程中,教師要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問具有層次性的問題,例如,先提問一些簡單的問題,循序漸進,開動學生的腦筋,不能一下子難住學生,使學生喪失學習生物的興趣。

3.調控意識

有的教師應用高效教學的過程中,缺乏控制意識,過分放松學生,使學生任意設計課堂活動,使生物課堂高效教學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師把整個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不能讓學生任意地自由控制,不能讓學生做一些跟課程無關或相關不大的活動,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活動計劃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做一些和課程聯(lián)系緊密的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初中生物的效率。

4.聯(lián)系意識

很多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都是學得快忘得也快,其主要原因還是學生不能把所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更不能靈活地運用。所以教師必須要有聯(lián)系意識,把講過的知識和新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這樣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系性思維,在實際的活動當中可以把新知識、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從而熟練地掌握和運用。

二、快樂引導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的應用

1.提高高效課堂教學設計的質量

教學設計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高低,良好的教學設計可以使學生更快地進入課堂的學習氛圍當中。所以教師在講課之前要做好教學設計工作。

首先要做好課堂導入。有趣的課堂導入可以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學生學習初中生物的興趣。采用直接導入法、語言導入法或者懸念導入法時,不能只應用在每一節(jié)課開始的時候,而是要貫徹到整個課程當中,這樣能使學生時刻集中注意力,減緩學生上課時的疲勞。另外,教師還要設計好課堂教學的結尾,因為課堂教學的結尾,不僅是一節(jié)課的總結,同時也是為下一節(jié)課做鋪墊,最好能夠留出懸念,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從而使學生養(yǎng)成在生活中學習的良好習慣。

2.發(fā)揮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tǒng)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一般是就書說書,學生就師而學。初中生都是被動學習初中生物,非常缺乏自主學習生物的能力,這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高效教學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由指揮者變?yōu)橐龑д撸瑥亩鉀Q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整個初中生物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盡可能地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整個課程當中,而教師要放棄指揮權,變成引導者,引導學生克服種種困難,達成學習的目標。在課堂教育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去積極主動的思考,例如,在學習“紅細胞”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提出各種問題,包括“為什么紅細胞是紅色的?紅細胞的形狀是什么,具有什么特點?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有什么關系以及對人體的作用是什么?”教師可以把內容設計成各種問題,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從而引導初中生積極自主地去探究知識和相關問題。

3.理論結合實踐,使高效教學更加具體化

理論結合實踐,使高效教學具體化就是把課堂教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操作當中。教師在課堂上把初中生物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然后安排學生做一些生物實驗或者活動,要讓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緊密聯(lián)系到一起。教師還可以將生活當中與生物課程內容相關的東西帶到課堂,讓學生把課堂知識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到一起,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記憶。例如,在學習“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一節(jié)中,教師可以列舉一些學校的花草樹木等植物,使學生更加了解生物圈中綠色植物的組成。

快樂引導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優(yōu)化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結構,同時還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現(xiàn)在高效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發(fā)展高效課堂教學,使其能夠生活化、創(chuàng)新化以及多元化,從而充分發(fā)揮高效課堂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余遠明.如何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J].東方青年:教師,2013(11):90-91.

篇8

關鍵詞:趣味情境;信息技術;學習支撐點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初中教育更為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基于教學任務,以信息技術為教學載體,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來實施教學的方法。如何在信息技術基礎上應用好任務驅動法來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成為生物教師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概述

1.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定義

就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標準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單個或多個有趣味和意義的任務,而學生則通過教師的指導獨立完成相關的任務,進而讓學生的探究和協(xié)作學習技能得到培養(yǎng)的一種方法。該方法是基于現(xiàn)代建構主義而建立的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中運用較為廣泛。

2.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

基于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具有這樣的特點:(1)教學任務為基線,也就是將學科知識轉化成一個個任務,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來得到知識;(2)學生為教學主體,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各方面的能力;(3)教師是教學主導,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帶領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讓學生獨立或協(xié)作完成教學任務。

二、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生物教學設計

1.基于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的應用原則

任務是課程教學的基線,對課程內容的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學合理的任務可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積極性,但必須遵循這幾個原則:(1)信息整合。在實際教學任務中生物教師應該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相關的因素,科學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來整合生物課程;(2)科學性原則:教學設計應該嚴格遵照新課標,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和特點設計教學任務和目標;(3)趣味性原則: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讓學生主動學習;(4)循序漸進原則: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結合初中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設計教學任務,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

2.“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教學設計案例

(1)內容分析:本內容是初中七年級的生物內容,主要介紹神經系統(tǒng)的組成,知識點是:反射,反射的概念及相關實驗,反射弧的反應機制。重點:反射弧概念及結構;難點:簡單和復雜反射區(qū)。

(2)教學目標:通過學生自我實驗和小組討論,讓學生理解和掌握關于神經的基本知識,并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知道知識的獲取就是要經過自己努力和動手動腦才能獲得,并讓學生認識到神經的重要性。

(3)學生特征:初中七年級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和自控力較差,應以學生的好奇心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對教學任務產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該階段學生抽象思維不強,仍以感性認知和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可借助幻燈片、視頻等讓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生物知識。

(4)教學條件:多媒體教室、投影儀及PPT軟件。

(5)教學實施:通過幻燈片讓學生觀察圖片,認識什么是神經;再讓學生分組完成反射實驗,讓學生相互輕敲膝關節(jié),看反應,教師從旁指導,并給予教學任務。

三、基于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法初中生物教學的策略

1.創(chuàng)設趣味性情境

初中生物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初中階段的學生好奇心較強,尤其對陌生事物充滿探究欲望,但對于抽象知識則興趣不強,比如:細胞結構、遺傳等知識。所以,教師要借助信息多媒體中的視頻、圖片等功能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情境,讓學生了解相關的知識點;另外,教師還需要設計出趣味性任務,以吸引學生主動完成相關任務,要注意任務設計必須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范圍,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生物現(xiàn)象無處不在。

2.合理選擇信息技術

初中生物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來選擇合理適用的信息技術,不能盲目使用,否則會適得其反。教師應該根據學校所具有的信息技術水平來選擇。教師還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選擇是否需要應用信息技術來完成教學,一些教學內容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可能效果更好。

3.找準學習支撐點

初中生物教師在信息技術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應該為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找準學習支架,也就是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個體化差異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在協(xié)作和探究性學習中,提高學習效率,并有效節(jié)省教師的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基于信息技術的任務驅動教學法來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教師首先自己應該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清楚認識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質,以學生為中心,科學合理地選擇信息技術,設計恰當、趣味的任務,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和完成任務,最終實現(xiàn)“教”和“學”的雙贏。

篇9

關鍵詞:初中生物 課堂教學 探究教學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獲取基礎知識、領悟科研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探究式教學以“自主、探究”為宗旨,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完成從學習理念到學習行動的全方位轉變,實現(xiàn)生物教學知識技能與情感態(tài)度的雙重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我遵循初中生物課程改革的要求,對探究式教學進行了一系列嘗試。

一、轉變驗證思想,嘗試探究

長久以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生物課程在初中教學中一直處于不被重視的地位,開展課程改革也并未取得較好成效,究其原因仍是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未能得到真正轉變。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機械地讓學生對照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完成驗證實驗,這樣的做法不但對學生理解知識毫無幫助,反而會滋長學生的厭倦心理。所以,轉變驗證思想為探究實驗,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要務。

例如,蘇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植物的光合作用》中有關“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參與”這一驗證實驗,光合作用的反應原理、過程、場所等一系列知識是初中生物教學的重點。實際上,學生在掌握了植物光合作用的反應方程式后,就已經肯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所以,這樣的驗證實驗對學生的誘惑力不大,無異于照本宣科。鑒于此,我將教學任務設計為“設計實驗探究光合作用所需的條件和產物類型”。針對這樣的變化,有的小組的設計是:暗處理和部分光照的處理不同,利用碘溶液來檢驗產物,最終發(fā)現(xiàn)光照部分碘溶液變藍而暗處理的碘溶液未變藍,這就證明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條件,且產物中有淀粉。有的小組的設計是:在盛水的塑料袋中放入水生植物,進行光照后,利用試管收集葉面產生的氣泡,并用剛熄滅的火柴來證明產物中有氧氣。有的小組的設計是:將植物和濃的氫氧化鈉溶液同時處于廣口瓶中,給予光照,利用碘溶液檢驗發(fā)現(xiàn)未變藍,以此證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參與。

教學目標不變,教師只是放棄了傳統(tǒng)的教學思路,將教學任務綜合起來,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他們會根據自我理解設計出不同的實驗,相比于以往的驗證實驗,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二、把握認知特點,引導探究

“以生為本”理念要求教學回歸課堂本位。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教學應面向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實施探究式學習,教師應認真把握初中生的認知特點,尊重學生的想法,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兼顧教學設計的合理性和層次性,適時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和點撥,減少學生不必要的失誤,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

例如,蘇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細胞的分裂和分化》中有關“細胞分裂和分化”都屬于微觀的、抽象的生物知識,對初一學生而言,其思維大都處于由具象向抽象的轉變過程中,所以,在教學設計時,我們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從他們的角度來設置問題,層層引入,避免設計過難而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細胞分化”知識,我的教學設計為: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同一植物不同部位的細胞,讓學生結合“細胞分裂”知識來思考問題,如經細胞分裂產生的子細胞是一樣的,為什么后來會出現(xiàn)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的不同?此時可引入新名詞“組織”的概念,告訴學生:每一種細胞所構成的細胞群都是一種“組織”,正是因為“組織”的形成才導致了這些不同。通過“組織是由細胞分化形成的”這一理念進入“細胞分化”的講解,最終使學生接受“每一個動植物體都來自于受精卵,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具備不同的功能”這些知識要點。課堂最后出示植物的保護、基本、分生、輸導四種組織和人體的上皮、結締、肌肉、神經四種組織的分布和功能,幫助大家列表對比記憶。

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避免出現(xiàn)思維的跳躍。由簡單到復雜、由已知到未知的邏輯思維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整個教學也會水到渠成,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訓練知識遷移,自主探究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理念中提出:學習是為了實現(xiàn)終身受用。我們要通過自己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具備不斷學習、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學生終究是要離開課堂走向社會的,他們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教學中,我會結合有關聯(lián)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知識遷移訓練,以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探究。

例如,蘇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植物對碳氧平衡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轉變的,而光合作用又是學生所熟知的,所以,我就鼓勵學生自主設計探究實驗,證明“光合作用中吸收了二氧化碳并產生了氧氣”“呼吸作用是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如此便可得出:碳氧元素之間是有相互轉變的關系,綠色植物通過這兩種作用來維護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學生結合先前所學,在兩個玻璃罩內將綠色植物分別和濃的氫氧化鈉溶液、點燃的蠟燭在暗處放置一晝夜后移至光下幾小時,通過檢驗淀粉的存在來證明是否發(fā)生了光合作用,從而得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這一結論。另外,學生還可根據經驗,利用剛熄滅的火柴梗來證明“光合作用能釋放氧氣”。

除此之外,我還讓學生繼續(xù)探究:只有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作用;要維持碳氧平衡就要保護植被,同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得到了培養(yǎng),動手能力得到了鍛煉,更重要的是學會了舉一反三。

四、創(chuàng)設豐富活動,活力探究

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內容上向生活和社會更開放的領域擴展。因此,我們的課堂活動設計也要注重形式的豐富和內容的開放,將學生從題海戰(zhàn)術中解放出來,從而構建充滿活力的初中生物課堂。在教學中,我加入了一些動手操作和小組活動等內容,以活躍學生思維,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充分釋放潛能。

例如,在學習完“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組織”時,我介紹了“植物的輸導組織擔負著植物內長途運輸的作用”,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我讓學生結合植物的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土壤中的一滴水為主體,介紹它經過植物的根毛到達地上部分最終進入大氣的過程,并分析光合作用產生的養(yǎng)分是如何傳遞到植物的根、莖、葉、花各部分的。這樣的一個小活動把三節(jié)課的知識都融合在一起,同時講故事的形式也避免了死記硬背,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又如,在學習完《人體的激素調節(jié)》一章內容后,我組織了一場關于“用激素好不好”的小型辯論賽。一方認為:激素是好的,并舉出自己“發(fā)燒時醫(yī)生注射激素類藥物地塞米松,從而退燒”的實例。另一方認為:激素是不好的,理由是有人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病后迅速發(fā)胖,可見激素會影響身體的內部平衡。最終學生對激素的認識加深了,它們在身體中的存在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這樣,針對某一問題而開展的辯論賽,學生會查閱很多資料,無形中又掌握了更多的知識。

枯燥的講解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而巧妙地設計一些活動,就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對知識探究的熱情。

總而言之,探究式教學理念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可以增強學生探究、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初中生生物學科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這是一項應長期堅持并不斷推廣的教學理念。但真正實現(xiàn)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在后續(xù)工作中,我將繼續(xù)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切實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進行教學設計,讓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綻放出更絢爛的光芒。

參考文獻:

[1]閆秀芹.初中生物學實驗的幾點改進[J].生物學教學,2010(1).

篇10

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生本教育理念;探索

在我國大多數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教師仍沿用“師本教育”的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多為硬性講解理論的模式,讓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中,不能深刻理解生物學科的真正意義。新課改中明確提出,初中生物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實際參與到課堂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發(fā)現(xiàn)生物學科的奧秘。生本教育理念應運而生[1]。在新的教學走向中,教師應注重轉變教學理念,秉承著“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的原則[2],抓住學生在生物學科中的心理機制與發(fā)展特征,完善與優(yōu)化教學,豐富課堂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促進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培養(yǎng)目標。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原則

1、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即為學生的綜合能力發(fā)展。提升學生生物的綜合素養(yǎng)是新課改對初中生物教學作出新的培養(yǎng)目標。如此則要求初中生物教師著重學生的綜合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學生在學習中的個性差異,并有針對性就不同層面的學生明確具體的教學內容、目標與方法,最大限度帶動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其中,教師應在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其個性張揚,善于鼓勵學生自主發(fā)表自我見解,促進其思維發(fā)散與發(fā)展。

2、啟迪性原則

啟迪性原則即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在生物教學課堂中,應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潛能,就教學內容不斷激發(fā)學生實現(xiàn)獨立思考的潛能,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嘗試著將抽象概念與具體事物自由進行切換,提升自身探究與思考的能力。具體而言,教師應循循善誘,就學生在初中生物中的發(fā)展特征與心理機制,善于采用啟發(fā)性教學,挖掘學生學習探究的可塑性,促進其個性發(fā)展。

3、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為準,遵循學段、學科的教學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可自主學習。在探究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可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總結出自我學習方法。

二、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滲透生本教育理念的策略

針對上述提及的三大原則,初中生物教師應注重轉變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嚴格遵循全面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與啟迪性原則,在課堂中積極優(yōu)化教學結構,創(chuàng)設出多樣情境,豐富課堂教學,不斷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

1、創(chuàng)設多樣情境,帶動學生參與探究學習

改善初中生物教學最為根本的方法就是帶動學生參與到實際課堂中,實現(xiàn)內驅力的最大化作用,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不失為一良策[3]。情境設計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中有著積極意義。因而,初中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巧妙運用情境導入,讓學生在具體真實的情境中可更深入了解與掌握知識。與以往無活力、乏味的照本宣科教學相比,情境的導入可有效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其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主動參與探究學習中。其中,教師可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明確情境創(chuàng)設的形式(問題設置、生活例子導入、音頻資料導入等),讓學生在直觀視聽覺沖擊下可深入了解生物知識,并主動參與到進一步的探析中。比如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人的生殖》一課教學中,教師可設置疑問,以“在了解上節(jié)課人類起源知識后,同學們覺得我們每個人是怎么從嬰兒慢慢成長的?”為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在頭腦中進行風暴,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大致的概念,并積極主動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中。

2、注重因材施教,促進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探究

生物學科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目,大多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關。因而,教師可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從多渠道、多方向整合教學資源,明確各環(huán)節(jié)教學的目標與具體的要求,優(yōu)化教學設計,讓學生可跟進教師的步伐,并在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新,形成自我學習模式。其中,教師可注重捕抓生活中或新聞報道中的價值資源,巧妙整合到實際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就教學內容分清重點、難點,讓學生可整體把握學習的脈絡。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先天與學習行為》一課教學中,教師應吃透教材,聯(lián)系好上下章節(jié)的內容,整體把握知識結構的脈絡,合理規(guī)劃好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在教學中,既應對上一章節(jié)知識(動物的行為)進行回顧,又應有效引入“先天”與“后期學習行為”概念,讓學生可對人類行為與動物本能進行對比,并學會如何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學習中、生活中不斷挖掘自身的潛能,為更好地學習與生活不斷努力。

3、組織團隊合作,引導學生組間協(xié)作交流

小組團隊合作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4]。教師可借助小組團隊合作帶動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根據學生學情互補或自由組合的形式分成學習小組,在課堂或課外可自由就教師的提問進行討論研究,并集思廣益,整理出全面、完整的見解。其中,教師在學生自主談論的過程中可適當、適時加以引導與指導,但不可過于干涉學生間的想法。小組合作最為明顯的優(yōu)點就是每位學生可最大限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并學習他人的經驗。比如在在人教版初中七年級(下冊)《探究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環(huán)境污染,如大氣污染、酸雨等,對周邊生物是否會造成影響,具體是什么樣的影響?”為題,讓學生間自主選擇某一特定污染問題進行討論,對污染背后的人類行為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方法。如此,學生生活經歷的基礎上可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生物教師應注重轉變教學觀念,堅持“生本教育理念”,積極調動學生參與到實際探究學習中,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從而提升整個初中生物教學成效。

作者:楊軍 單位: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中河中學

參考文獻:

[1]王玉芳.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研究與實踐[J].吉林教育,2015(15):80.

[2]周發(fā)建.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的探索和實踐[J].考試周刊,2015(4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