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4: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019年9月20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總體規劃學術委員會主辦,銀川市自然資源局、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公司聯合協辦的“2019年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總體規劃學術委員會年會”在寧夏銀川市成功舉辦。來自重慶、成都、武漢、深圳、銀川、青島等市縣自然資源部門負責人、同行業界及專家學者近400人出席會議。
在中央提出建立“全國統一、責權清晰、科學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背景下,總體規劃如何明確自身定位,推進自身理論和技術體系的深刻變革,已成為規劃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本次學委會年會以“新空間 新總規”為主題,旨在探索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市縣層面總體規劃的理論與實踐。針對“新”的會議主題,各發言人分別從各自角度進行了回應,“新”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落實了新時代的新發展理念,貫徹了構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新任務,體現了構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要求,回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國土空間改革是國家系統性、整體性、重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對城市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市縣國土空間規劃作為落實國家、省級空間規劃的關鍵環節,如何組織開展規劃編制工作,是當前的焦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現將此次參會培訓的心得體會匯報如下:
一、對表看齊,理清我區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思路
在本次會議上,重慶、成都、武漢、深圳、銀川等市自然資源部門負責人先后分享了各自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的最新成果。匯報內容涉及城鄉規劃轉型、國土規劃體系構建、生態空間格局構建、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國土規劃數據支撐等多個方面的積極探索。我區應高水平高標準編制和實施新區國土空間規劃,全面提升新區規劃水平,科學引領城市發展和品質提升。
二、瘦身總規,建立我區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原則,對市縣國土空間規劃,側重控制性審查,重點審查目標定位、底線約束、控制性指標、相鄰關系等,并對規劃程序和報批成果形式做合規性審查。上位規劃是通過下位規劃貫徹、體現和傳遞,而不應直接拿上位規劃來管理和督查,新的體系應是分級審批、分級授權、分級督查,真正對建設情況的督查依據應該是詳細規劃。建議在新區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過程中適當簡化原城市總體規劃(眉山環天府新區經濟帶規劃)中規劃部分的內容,為專項規劃留下接口。
三、多規合一,構建我區高水平空間規劃管理體制
新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應該是“合一”的,且須把握四個原則:一是深入淺出。變革過去不同類型規劃“深入深出、淺入淺出”的問題。規劃內容應深入,深研問題、找準方法、明確路徑;規劃成果要淺出,要言不繁、大道至簡;二是發揮優勢。過往不同類型規劃有不同的特點與優勢,要發揮城鄉規劃深入研究城市問題的能力,發揮國土規劃強化管控和約束傳導的體制優勢,揚長棄短、優勢互補,提升綜合水平;三是補齊短板。無論城鄉規劃還是土地規劃,都不能認為用過去的“兩把刷子”就可以承擔起新的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任務,多規是“合一”而不是“拼一”,“合”是內外互通,是以生態文明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論,內外一致地指導規劃編制;四是突出特點。不突出特點的規劃是沒有價值的,合一的規劃還應凸顯城鄉規劃的精髓,突出城市發展的特色。
四、要素創新,制定適宜我區發展的國土空間政策
篇2
關鍵詞:土地規劃;城市規劃;銜接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近年來引起我國規劃學術界爭議的問題之一就是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問題。在現行的體制下,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規劃分別由國土(土地)管理部門與規劃(建設)部門編制,由于在法律、體系、技術、方法等方面的差異,造成兩種規劃在許多方面難以協調。但兩者都是以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為基本目標,兩種規劃的銜接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此就兩種規劃的銜接提出一點建議和措施。
1 兩種規劃的關系
1.1 土地規劃
土地利用規劃是為了合理開發、利用、整治、保護土地采取經濟、技術、工程等綜合措施而進行長期土地組織的布局與配置。它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包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基本任務是從國家全局和長遠利用出發,在保護耕地的前提下,協調各類用地需求,統籌安排各類用地規模和布局,合理安排土地開發和整理,以促進土地資源的充分、高效利用,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 城市規劃
城市規劃是指城市人民政府為了實現一定時期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協調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所作的綜合部署和具體安排。
城市規劃的任務是:根據國家城市發展和建設方針、經濟技術政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遠計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歷史情況、現狀特點和建設條件,布置城市體系;確定城市性質、規模和布局;統一規劃、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綜合部署城市經濟、文化、基礎設施等各項建設,保證城市有秩序地、協調地發展,使城市的發展建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城市規劃的根本作用是作為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保證城市合理地進行建設和城市土地合理開發利用及正常經營活動的前提和基礎,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綜合手段。
1.3 兩者的關系
由規劃范圍來看,兩者的關系是整體與局部,面與點的關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整個區域的規劃,城市規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2 兩種規劃協調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兩種規劃的規劃思路不同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思路是依據上一級下達的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新增建設用地面積、新增建設占用耕地面積等控制指標,以供給制約和引導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剛性的。
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時, 沒有自上下達的規劃控制指標,重在從需要出發,著眼于發展,在對城市的社會、經濟、歷史、地理、資源、產業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城市發展目標和發展規模的設想,很少考慮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的問題。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屬于有控制規劃,而城市規劃屬無控制規劃。由此導致,地方政府熱衷于城市總體規劃,都期望把自己城市做強做大,而任意擴大城市規模的傾向,規劃部門為迎合政府意圖,加上自身利益觀念的驅使,也喜好大規劃,對與土地規劃的銜接造成很大的困難。
2.2 兩種規劃參數的統計口徑不一致
2.2.1 人口。城市總體規劃中,城市人口包括居住在(規劃)建成區內的非農業戶籍人口、農業戶籍人口和一年以上的暫住人口。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城鎮人口僅為城市和建制鎮建成區范圍內常住人口的總和(含常住的非農業戶人口、農業戶人口和集體戶人口),不包括流動人口。不難看出,前者所稱人口的范疇顯然要比后者大。
2.2.2 用地指標。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人均建設用地指標
的選取依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 一90) 的規定, 不考慮規劃期年耕地水平和規劃目標年耕地保有量。
土地利用規劃中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分為城鎮居民點用地指標和農村居民點用地指標,編制過程中為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建設用地總量與均量都要受到耕地保有指標的限制。
2.3 兩種規劃采用的土地分類體系各異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指導意見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09〕51 號)中最新規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采用的土地現狀分類,其用地類型為3 個一級類、10 個二級類和33 個三級類。
城市總體規劃中采用的是《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l37—90), 其用地類型分別為10 個大類,46 個中類,73 個小類。
兩種規劃對地類存在名稱一致而內涵不相一致的問題,兩者既有交叉,又有重復,另外還有內涵一致而土地利用類型名稱不一致的問題。如《城市用地分類》中城市建設用地包括采礦用地,而國土資廳發〔2009〕51 號文的規定為:城鎮附近的采礦用地并入城市、建制鎮用地,城鎮范圍以外的區分為獨立建設用地和采礦用地。
再加上城市總體規劃用地面積采用1:l0000 或l:5000 比例尺圖紙上量算結果;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則是在GIS 軟件中進行面積量算。基礎圖件、量算方法和量算誤差不一致,最終導致同一地類不同內涵不同面積,相同地類無法歸類比較。
3 加強兩種規劃協調的對策
3.1 以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兩種規劃的根本指導理論
既要尋求發展,又要保護環境和資源。在城市規劃中應綜合考慮城市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問題,預測在不同決策方案下城
市系統的潛在發展水平在土地資源承載力的約束下,提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規劃建議。拓寬城市規劃的內涵和領域,形成可持續觀指導下的城市規劃的新思路。
3.2 建立完善的規劃體系
區域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深化,是二者在空間布局和物質基礎上的落實,為城市規劃和其它規劃提供了宏觀和區域范圍的經濟技術依據。城市規劃必須以區域規劃為依據。
國土規劃是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總的戰略方向和目標以及規劃區的自然、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條件,對國土的開發、利用、治理和保護進行全面的規劃。土地規劃的編制是以國土規劃為依據。
因此要加強城市規劃與土地規劃的協調,就要盡快地開展區域規劃或國土規劃的編制工作,以便在區域層次上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規模,城鎮體系規劃,尤其是城鎮規模與布局,土地利用與經濟發展,土地利用與工業化、城市化之間相互關系進行協調和安排。建議開展城市用地合理規模問題的科學研究。
3.3 統一各項參數
為加強城市規劃與土地規劃的銜接,建議各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時,使用統一的人口和土地的數據。
城市用地統計應當以城鎮地籍調查數據為準。城市用地分類、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積率的調查等方面應當考慮城市規劃和建設部門的需求。城市總體規劃要充分利用城鎮地籍調查資料和城市土地定級估價資料。各級城鎮體系規劃應當精確確定城鎮數量、規模和布局,為編制相應土地利用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3.4 統一用地分類標準
建議城市規劃區內仍然可以采用城市用地分類,為了適應土地資源管理工作,可對其做適當的調整與修正,而在規劃區外可采用全國土地利用分類,這樣既可以避免用地分類標準上的相互沖突, 也為城市規劃與土地規劃的銜接提供了有利條件。
3.5 從法律角度加強良種規劃的協調
目前,我國還沒有真正的一部針對土地規劃的法律,導致土地規劃缺乏法律依據,這也是造成土地規劃與城市規劃脫節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盡快籌備起草和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和《土地規劃法》,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城鄉土地和各部門、各產業用地統一管理,規范城鄉土地利用規劃行為,對城鄉土地實行用途管制,協調土地利用規劃與相關規劃之間的關系,在土地利用層次上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規劃體系。
參考文獻:
[1]王萬茂,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0.
篇3
>> 國際大都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對北京的啟示 城市品牌建設的國際鏡鑒 北京市中小學國際課程實施現狀與對策建議 浙江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建議:國際經驗與啟示 中國海關加強國際合作的必要性與對策建議 國際化進程中商業特色街區語言環境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我的養生鏡鑒與經驗 北京空間發展模式的國際借鑒 人民幣國際化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與對策建議 奧巴馬政府的網絡空間國際戰略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網絡空間國際戰略》的要害 北京景觀地產影響:空間格局與經濟格局 韓國“遷都”對北京“疏解”的啟示 當代國際技術轉移的新特點及對策建議 員工國際外派管理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國際項目管理中提高溝通效率的對策建議 日元國際化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鏡鑒意義 韓國地方自治與農村社會的轉型鏡鑒 蘇聯歷史上的民心建設與潰散鏡鑒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闡釋與現實鏡鑒|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參考文獻:
[1]張可云,鄧仲良,蔡之兵.京津冀協同發展下北京的城市發展戰略[J].江淮論壇,2016,(4):46-51.
[2]張可云.區域經濟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劉起運,陳璋,蘇汝.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翟健.國際新城新區建設實踐(三):英國新城――區域規劃A指導[J].城市規劃通訊,2015,(3).
[5]翟健.國際新城新區建設實踐(四):英國新城――城市化背景[J].城市規劃通訊,2015,(4).
[6]劉健.巴黎地區區域規劃研究[J].北京規劃建設,2002,(1):67-71.
[7]鄒歡.巴黎大區總體規劃[J].國際城市規劃,2000,(4):17-20.
篇4
楊維剛說,我國高度重視空間規劃工作,各相關部門主導編制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生態保護規劃等一系列規劃,對推進相關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部門工作側重點不同,規劃協調程度不夠,各種規劃在同一空間背景下的內容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或多或少存在規劃體系紊亂、規劃數量過多、規劃功能定位不清晰等問題。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楊維剛提出了自己的思路: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全國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應用,實行信息化條件下的規劃合一已具備技術基礎。當前,關鍵是要在統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實現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之間的協調。
“規劃是一門集技術、藝術于一體的科學。一項規劃的制定,不僅需要大量的創意,還需要各種技術來保證其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依托測繪地信部門現有地理信息生產、更新與服務體系,以互聯網、電子政務網為載體,把分散在各地各部門的地理信息數據資源整合為一體化的公共地理信息數據體系,為政府、專業部門、企業和公眾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服務,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與各部門分建共享、聯動更新和協同服務的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從而消除因分級管理、各部門信息資源難以共享造成的信息孤島、數字鴻溝。這就為實現三個規劃的協調共享提供了及時、可靠、準確、統一的數據基礎。當務之急是從根本上確保平臺在規劃制定中作為地理空間背景的唯一性和權威性。”楊維剛的話語之中透著迫切。
篇5
關鍵詞 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議;理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land us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eal lif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land use problems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land;; planning; city; recommendations; theory;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對于城市總體規劃及其土地利用規劃的討論,近些年在規劃界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大家不斷地發現問題,又不斷地提出對策建議,但是,多年來城市總體規劃并沒有產生很大的變革,規劃的編制、審批以及規劃師在認識方法上都沒有太大的變化。雖然城市總體規劃問題多多早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強有力的姿態開始。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理論基礎
1.1規劃的基本原則——可持續發展
1 9 9 4年中國制定并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 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21世紀議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政府為了在各級地方政府各部門貫徹執行中國21世紀議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動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之一,以推動地方實施中國21世紀議程《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可持續發展定義:“可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
1.2 城市與區域發展的整體性——要求規劃之間的融合
城市是非農業人口集中、以從事工業、第三產業等非農活動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的集中點,是區別于比較單一而分散的農村居民的社會空間結構形式。與自然系統相比,城市是一個社會、經濟活動高度密集的綜合體,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較為脆弱的生態系統。城市以其緊密聯系的區域為依托。與城市緊密聯系區域的資源、大氣、水、生物、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因素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它們既起著為城市發展提供能源、水、糧食、勞動力等,又是城市產品的主要市場。同時起著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廢物。特別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逐步加速,城市與鄉村之間逐漸融合,城市與區域日益成為一個發展的整體。按照霍華德的田園城市理論,城市與鄉村之間應該避免利益相互沖突,力求建立一種城市與鄉村融合的協調發展形式,城市與鄉村統一規劃@。城市規劃與區域規劃必須相結合,而我國現階段所進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是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的一個部分。在國際規劃界流行的一種觀點:“真正的城市規劃必須是區域規劃(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國城鎮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區,尤其應該加強區域規劃。城市規劃應該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區范圍的規
劃。
1.3整體規劃的原則要求
根據著名規劃專家薩倫巴教授所述,整體規劃需要四個方面的結合:@①功能上的結合,是指物質規劃、經濟規劃與社會規劃之間的結合,將三者作為一個整體;②不同層次地域空間的結合,是指國土規劃、區域規劃、城市規劃之間的結合,表明城市與鄉村的規劃必須結合起來,形成協調的有機整體;③地域規劃與部門規劃的結合,是將來自農業、工業、交通等各個部門上下級的縱向計劃和建議與橫向的地域空間規劃聯系起來,與地域的空間需求和發展可能結合起來。④時間上的結合,主要是考慮規劃的動態性、時間和空間的結合性、規劃的彈性等問題。規劃的整體性原則要求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作為一個規劃的整體,統一于區域與城市規劃為主體的綜合空間規劃體系之中。
2、對城市總體規劃現存問題的剖析
2.1城市總體規劃歷史的回顧
在我國所有的城市規劃類型中,城市總體規劃無疑是法律地位、權威性、受重視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城市普遍經歷過兩輪總體規劃。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近期5年,遠期15~2O年,并且重點放在遠期,即期望總體規劃能對城市未來20年的各項開發建設在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礎上做出綜合的部署。但是現實往往并沒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實踐表明:第一輪的總體規劃平均發揮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輪的剛過5年就已經與實際建設相去甚遠。在當前我國“發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總體規劃的處境十分尷尬。回顧我們編制審批過的總體規劃,每一個都是經過多方論證并認為是科學合理之后才開始實施的。當時,我們對城市的未來充滿希望以為一個混亂無序的城市經過此次規劃,必將步人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20年后一定會出現規劃所描繪完美藍圖。令規劃師們汗顏的是這種期望從來就沒有實現過。
2.2市長與城市總體規劃
總體規劃采取的是一種由遠及近的思維和工作方法,期望通過對長達15~2O年的遠期規劃目標的設定來指導和安排現在的工作,而非從現狀客觀條件出發提出解決當前現實問題的方案,對于城市近期開發建設缺乏指導意義。但市長的任期往往只有短短幾年,如何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條件下做出政績,是市長最關心的問題。如果無法從總體規劃中找到任期內行動的依據,無疑將令市長倍感失望。正因為如此,市長才覺得總體規劃遠不如每5年編制一輪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那樣能夠更加充分地反映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另外,影響城市發展的因素日趨復雜多變.為了應對內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市長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采取一些重大舉措,不僅將對總體規劃設定的城市發展目標有所調整.甚至可能導致城市發展方向和總體格局的根本性改變。如果這些行動無法得到總體規劃的支持。也將令其對城市規劃失去熱情和信心。
篇6
關鍵詞:改革開放;社會發展;土地問題;未來土地資源利用總體規劃
中圖分類號 F29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3-0025-03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stablishment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Peng Ro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China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rapi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the social development,land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problem of land since ancient times has been in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in the whole society,all kinds of people to think about. The author reads the literatures and works related to land use planning and future land use planning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in China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eform and opening up;Social development;Land issues;The overall planning of land use in the future.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指在各級行政區域內,根據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求并結合所在地的自然、經濟、社會、土地資源特性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對土地的開發、利用等在時間、空間范圍內所做的總安排[1]。
土地資源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生活和發展的物質載體和基礎,在我國社會發展背景之下,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已變得至關重要,因此國家根據社會發展狀況和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了總體的規劃和差別化的區域規劃[2]。規劃的制定一定要顧全整個大局,并考慮今后的可持續發展,不能只看重于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必須要考慮后代人的發展,而且規劃在制定過程中一定要聽取多方意見,吸取采納各方意見,考慮到未來的發展來編制規劃,同時規劃的編制也要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根據實際情況而進行適當地調整。由于一些歷史原因,中國城市和農村發展極不均衡,城鄉差別巨大,目前所實行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目的就是要促進城鄉一體化,實現區域發展一體化[3],以解決當前中國農村和城市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城鄉一體化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未來的規劃要把城市和鄉村的發展整合在一起,也必須把兩者未來的發展結合在一起,惟有如此中國的經濟社會才能更加完好的發展和進步。結合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 (2006―2020年)的內容與實際生活中的一些思考,筆者初略的總結了當前一些土地資源管理中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分別從農村、城市的視角對我國未來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和實踐進行了一些論述。
1 當前農村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問題
1.1 農村土地荒廢嚴重 現今中國農村的現狀是人多地少,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業生產比較落后,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人大多外出打工或到城市生活,村里僅留下些能力有限的老年人,勞動力素質低下以及勞動力出走,導致大量土地荒棄,耕地效益低下。由于農業經濟效益不高,生活在農村的大部分居民都外出打工,家中的耕地很大部分都被荒廢,對于有的農戶來說,種地就為了混口口糧[4]。有些地方氣候是可以生產兩季稻的,然而現在很多農民就只選擇種一季,因為種地主要依靠人力,對于家中勞動力不足的家庭來說,種地收入不高,他們寧愿將同樣的勞動力花在務工上,因為這樣取得的收入更多且更穩定。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農業生產則靠天吃飯,投入和回報不成正比且付出的勞動力較大,加上每個家庭人均耕地數量不是很多,種地的經濟收益難以供養一個家庭,種種社會實際情況,導致了農民積極性不高,土地荒廢嚴重。
1.2 農村土地亂用嚴重 人均宅基地占用面積大,很多宅基地處于空置狀態。此外,農村實行土葬,逝者占有的土地面積過大。宅基地和墳墓占用耕地面積過多,導致耕地面積減少,基本農田數量難以得到保障。有很多農民都已成為城鎮居民但是在農村卻依舊占有宅基地和耕地,這也是當前中國社會中存在的普遍問題。
1.3 農村土地污染嚴重 由于農業化水平低下,在農業生產中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導致農村土壤和水資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破壞,各種生態問題頻發,這也是目前農村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一大問題。
1.4 農村土地產權界限不清 土地征收或農地轉非農等問題顯著存在,現今中國實行的土地承包責任制30年限期,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這些已不符合現今社會的發展。這正是土地制度改革和規劃必須要考慮到的實際情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必須要思考的大問題[5]。
2 當前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存在問題
2.1 建設用地占有量大 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大量的耕地都轉化為了工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在這過程中土地資源浪費、亂用情況嚴重。城市建設和工業化進程中導致的各種污染,如大氣污染(中國很多城市現在都普遍受到霧霾的困擾)、噪音污染(城市各種建筑工地各種建設和交通等導致的噪音污染)等各種環境污染。
2.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不高 早前規劃建設的老城區十分落伍,整個老區完全跟不上整個城市現代化進程的節奏,有很多危房和城中村,在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發展過程中突出的問題特別多,特別顯著,因此在規劃中應該要著力解決老城區改造和土地利用問題。
2.3 城市規模盲目擴大,房地產建設在不斷擴張 整個城市在不斷的向外擴張規模,多年來大力發展城鎮化演變成了房地產化,出現了很嚴重的社會現象“鬼城”,即城市中建設得房屋根本沒有那么多的人購買,或者是購買了而沒有居住,很多房子被拿來炒而不是拿來住,大量的房子積壓在那里,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6]
2.4 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 城市之前的規劃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節奏。之前的城區規模和房屋建設以及道路交通都沒有考慮到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社會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普遍出現道路擁擠,交通堵塞。房屋質量差,危房舊房增多,在擴大城市規模的過程中,大量土地被占用為建設用地。
3 我國未來土地資源利用以及規劃編制實施建議
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人口眾多、人地關系緊張。現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矛盾的凸顯期。必須科學全面分析掌握建設當前我國所處的新形勢,深刻分析和把握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信息化、城鄉一體化、區域發展一體化的新要求,充分認識我國土地利用和管理面臨的挑戰,轉變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優化行業土地利用結構。同時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以及各行各業、各區域土地利用情況各異,因此必須協調、調整、優化各行業和各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統籌協調行業、區域土地利用。因此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必須要隨著到國際、國內形勢的總體變化方向而適時的得以調整改變,從而不斷地優化土地利用和布局。
3.1 在編制土地利用規劃中必須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著力保護耕地 按照穩定和提高農業基礎地位的要求,立足解決農村民生問題和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發,立足當前展望未來,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著力保護耕地數量和質量,加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糧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7]。城鎮化推進不可避免地占用耕地,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也需要調整一些耕地,我國耕地后備資源少,生態環境面臨的挑戰大,制約了我國耕地補充的能力,耕地保護面臨更加嚴峻的形勢和建設用地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隨著耕地保護和生態建設力度的加大,我國可用作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十分有限,各項建設用地的供給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統籌協調土地利用的任務相當艱巨。而同時我國正處于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時期,推進城鄉一體化和區域一體化發展,還需要一定規模的建設用地,因此一定要掌握耕地和建設用地的平衡發展,從土地規劃方面嚴加把控。展望未來,我國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挑戰與機遇并存,必須本著對人民、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增強土地資源危機意識,樹立全民節地觀念,妥善處理保障發展與保護耕地的關系,統籌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積極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強化土地宏觀調控。按照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立足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新機制,加強和改進規劃實施保障措施,增強土地管理參與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圍繞提高建設用地保障科學發展的能力。
3.2 規劃編制要增強集約節約用地意識 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節約集約各項用地都是極其重要的。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立足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合理控制建設規模,積極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努力轉變用地方式,加快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挖潛、由粗放低效向集約高效轉變,防止用地浪費,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統籌各業各類用地,加強建設用地空間管制,大力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挖掘潛力度。積極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強城鎮閑散用地整合,加強農村和城鎮的土地整理,整合城鎮中的集約利用度不高的城中村和農村中的宅基地,鼓畹托в玫卦鋈莞腦旌蛻疃瓤發,積極推行節地型城、鎮、村更新改造,重點加快城中村改造,研究和推廣各類建設節地技術和模式,促進各項建設節約集約用地,提高現有建設用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8]。積極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積極發展和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建筑技術,積極創新提高建設用地的集約度,開發建設用地的地上和地下的新空間。加強規劃統籌和政策引導,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優先開發緩坡丘陵地、鹽堿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和廢棄地,積極引導城鄉建設向地上、地下發展,拓展建設用地新空間。整合規范農村建設用地,積極支持和推進新農村建設。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切實搞好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鎮規劃、鄉規劃、村莊規劃,合理引導農民住宅相對集中建設,促進自然村落適度撤并。重點保障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必需的建設用地,支持農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人口計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合理安排農村宅基地,禁止超標準占地建房,逐步解決現有住宅用地超標準問題。這是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農民新建住宅應優先安排利用村內空閑地、閑置宅基地和未利用地,村內有空閑地、原有宅基地已達標的,不再安排新增宅基地。引導和規范農村閑置宅基地合理流轉,提高農村宅基地的利用效率。穩步推進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按照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加強對“空心村”統籌安排交通用地[9]。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約高效的要求,優化各類交通用地規模、結構與布局,嚴格工程項目建設用地標準,大力推廣節地技術,促進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綜合交通網絡的形成和完善。按照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要求,立足形成國土開發新格局,優化配置各業各類用地,引導人口、產業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加強土地生態建設。按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立足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統籌安排生活、生態和生產用地,優先保護自然生態空間,促進生態文明發展。
3.3 加強公眾參與規劃機制建設 我國規劃編制階段公眾參與比較少,難以有效引入和利用市民的志愿式參與。應該想辦法吸引公眾參與到總體規劃編制與實施中來,可以采取適當的行政手段,例如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來要求公眾參與,或是加強總體規劃編制的輿論宣傳,培養民眾的公眾參與度,吸引公眾自覺參與規劃編制事業中來等[10]。
4 切實監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實施
土地利用的編制和研究固然是很重要的,但其意義在于實踐和實施。因此必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保障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我國土地管理制度不完善,管而不嚴的問題突出。在土地管理制度上,現狀是中央的制度地方很難嚴格貫徹執行。對于土地資源各省市都有整體規劃方案,但在實際操作中宏觀規劃如同一紙空文,很多地方為了求得經濟的發展,建設用地早就超出了規劃范圍。雖然國家一再進行土地資源的整理和清查,但是執行和處罰的力度很不夠,查而未禁的現象普遍存在。必須讓規劃更加法制化,以法律的方式來保障規劃的實施。可以利用一定的方式來促進規劃的實施,如加大媒體和輿論宣傳力度,宣傳動員全社會的公民都來參與,支持配合土地管理。加強土地執法監督力量,建立土地監察網絡,對用地情況實施有效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處罰違法用地行為。要既看到了存在的問題也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才是最有益于整個人類和我們的子孫后代的。
5 結語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于我們未來的發展極其重要,我們既要重視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實踐,也必須要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有效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有效編制和實施不僅可以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也可緩解生態環境破壞加劇的趨勢,有利于全人類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概念[EB/OL].建設工程教育網門戶網站,2014-11-14.
[2]土地的概念[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2011-06-13.
[3]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2008-10-24.
[4]李苑.中國農村公共事業管理的現狀思考[J].科研,2017(1).
[5]韓大元,李累.試論我國憲法對土地所有權的調整[J].法學家,1996(4).
[6]蘇培科.不能再讓新型城鎮化淪為房地產化[EB/OL].中國新聞網,2013(2):26.
[7]國家糧食局.2016年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指標及評分標準解讀[EB/OL].安徽糧食政務網.
[8]嚴格控制耕地流失加大補充耕地力度[N].中國新聞網.
篇7
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持以“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準確把握“東擴西展、南升北拓、拉開框架、擴展規模”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355”發展戰略、建設*都市經濟圈以及“科學規劃、統籌城鄉、適度超前、體現特色、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協調發展”的新要求,高水平做好我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原則。以優化城市環境為重點,高度重視人居環境規劃建設,改善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創造一個適宜創業發展和宜人的生活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
(二)堅持合理用地、集約發展的原則。注重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優化配置,提高土地開發經營的綜合效益,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堅持集約和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原則。
(三)堅持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原則。增強城市輻射功能,加強城市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聯系,推進區域內基礎設施相互配套、協調銜接和共建共享,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城鄉協調發展,實現建設西部區域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逐步構建以*為中心,以衛星城市、周邊城市為支撐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四)堅持學科融合、技術支撐的原則。加強多學科融合,使總體規劃體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等重要內容。規劃編制中要充分應用數字信息技術,并建設統一共享的規劃管理信息平臺,服務政府的科學決策。
三、規劃內容
(一)規劃成果
本次總體規劃修編成果包括五個部分:
1.《*城市發展戰略規劃》
2.《*市域城鎮體系規劃(2011-2030)》
3.《*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
4.《*市綜合交通規劃》
5.《專題研究報告》
(二)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期限為2011-2030年,同時考慮遠景規劃構想。
(三)規劃范圍
規劃分別在市行政市域、城市規劃區及中心城區三個層次按國家相關要求開展工作。城市規劃區擬定為東起榆中高崖鎮,西至吐魯溝,南起興隆山、阿干鎮,北到永登秦王川,規劃區總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區范圍擬定為東起定遠、金崖,西至河口南地區,南起皋蘭山南麓,北到青什、沙中片區,規劃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另外將中川航空港、紅古區海石灣鎮、夏官營地區作為獨立區域納入城市規劃統一管理。規劃專題研究兼顧市域與周邊城市的協調。
(四)工作深度
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總報告、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均按《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總體規劃的內容深度要求進行編制,涉及遠景空間發展控制的內容在1:10萬—1:5萬比例的地形圖上進行落實。
(五)規劃工作技術路線
1.堅持科學發展觀,貫徹“五個統籌”要求,突出規劃重點和有限目標的技術工作原則。吸收本輪全國大中型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的經驗教訓,從全市城市發展與規劃管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作為切入點,以提高規劃成果的實用性和適應性為目標。
2.在對城市現狀問題進行詳細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城市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的專題研究,協調區域與城市發展的關系,進一步論證城市發展定位與規模,調整和優化城市用地布局,理順城市建設與土地利用、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突出城市總體規劃的公共政策屬性,統籌安排城市建設時序,強化城市規劃的實施機制。
3.借鑒國內外城市規劃新的理論與方法,借用經濟分析、景觀生態分析、環境評估、歷史人文價值分析與行政管理學等技術手段,增強本次規劃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總體規劃對下一層次規劃的指導作用。
4.為了對總體規劃基礎條件和部分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總體規劃提供背景預測和前景方案,邀請國內有關研究機構進行專題研究,補充規劃工作組的技術力量,開拓規劃組的工作思路。
5.重視規劃的公眾參與,規劃成果分階段進行公眾咨詢,征求不同社會團體和市民意見,并在互聯網上開展《*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城市建設建議》市民意向調查。
(六)規劃層次及主要內容
1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
1.1從宏觀發展研究背景出發,分析新形勢下我市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明確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應承擔的新角色。
1.2分析*在不同區域層面的發展基礎和條件,確定*的區域定位和職能,明確未來發展目標。針對發展目標和存在的差距,提出城市空間發展戰略。
1.3深入研究城鄉協調發展、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綜合交通系統、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文化繼承等重大問題,進行城市空間發展的多方案比較,提出城市空間發展的具體策略和實施時序,構建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框架。
2重要專題研究
2.1區域研究:國家和區域新發展格局下*的區域關系和定位研究。
2.2空間研究:城市空間北拓戰略對*空間格局的影響及北部地區空間發展模式研究。
2.3資源環境前提研究:城市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水、大氣、生態、土地等)研究。
2.4實施評價: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及國內外相關經驗對*城市發展的啟示。
2.5氣象研究:氣象對城市總體規劃布局的影響研究。
2.6產業研究:城市產業發展與城市空間發展的相關性研究。
2.7城市規模研究:城市發展規模研究。
2.8工程地質調查研究:建設工程地質調查與研究。
2.9防汛標準研究:黃河*市區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標準研究。
3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3.1結合全國及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確定*的區域地位,明確區位協調發展的規劃思路。
3.2結合全省和全市社會經濟發展現狀,分析市域內城鎮發展的條件、優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確定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
3.3明確市域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對市域中心城市與相鄰行政區域在空間發展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面進行協調的建議。
3.4確定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能源、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保護與利用的綜合目標和要求,提出空間管制原則和措施。
3.5預測市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使城鎮化與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相協調。
3.6提出市域城鎮體系的發展目標和各類城鎮的職能分工、發展規模、空間布局和建設標準,提出重點城鎮的發展定位、用地規模和建設用地控制范圍,探索特色鮮明的城鎮發展結構。
3.7確定市域交通發展策略;原則確定市域交通、通訊、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社會服務設施,危險品生產儲存設施的布局;明確重要基礎設施的主要技術標準和城鎮間的空間協調發展規劃。
3.8根據城市建設、發展和資源管理的需要劃定城市規劃區。
3.9提出實施規劃的措施和有關建議。
4城市總體規劃
4.1分析城市發展條件和制約因素,提出城市發展目標,分析論證城市職能,確定城市性質。
4.2預測規劃期內城市人口規模。研究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劃定建設用地范圍,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功能分區。提出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積率、人口容量等)。
4.3劃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并制定空間管制措施。
4.4確定交通發展戰略、城市交通結構和城市公共交通的總體布局,落實公交優先政策,確定城市對外交通系統的布局以及主要交通設施的規模、位置,安排城市主次干道的走向、斷面,確定主要廣場和停車場的位置、容量。
4.5確定市級和區級中心的位置和規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
4.6確定綠地系統的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劃定各種功能綠地的保護范圍(綠線),確定綠線控制措施。確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標和總體布局,劃定河湖水面的保護范圍(藍線)和管理措施,確定岸線使用原則。確定歷史文化保護及地方傳統特色保護的內容和要求,劃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保護范圍(紫線),確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范圍。
4.7進行城市景觀風貌和城市特色研究,在總體層次上研究景觀風貌特點,確定特色風貌保護重點區域及保護措施。
4.8研究住房需求,確定住房政策、建設標準和居住用地布局;重點確定經濟適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滿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標準。
4.9綜合協調并確定城市給水、排水、供電、電信、燃氣、供熱等設施的發展目標和總體布局。劃定對城市發展全局有影響的、必須控制的城市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黃線)。
4.10確定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提出污染控制與管理措施,確定城市環境衛生設施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
4.11確定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質災害防護等規劃原則和建設方針。
4.12劃定舊區范圍,確定舊區更新、用地調整的原則、方法和步驟,提出改善舊城區生產、生活環境的標準和要求。
4.13綜合協調市區與近郊區村莊、集鎮的各項建設,確定村鎮發展與控制的原則和措施,確定需要發展、限制發展和不再保留的村莊,提出村鎮建設控制標準,劃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綠色空間。
4.14提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原則和建設方針,確定地下空間利用的范圍目標及措施。
4.15確定空間發展時序,明確近期建設目標和內容,對城市遠景發展作出輪廓性的規劃構想,提出規劃實施步驟、措施和政策建議。
5綜合交通規劃
5.1交通調查和分析模型建立
5.1.1進行全市的居民出行調查、典型路段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調查、停車場系統的特征調查、公共交通客流調查、大型就業商業設施吸引人流調查等多項系統的交通調查內容的選擇和實施。
5.1.2在交通調查和數據資料分析基礎上,標定和建立與現狀土地利用及交通出行特征相吻合的交通模型。以規劃土地利用分析為依據,充分研究城市發展目標和城市交通需求特點,建立規劃特征年的定量化交通分析模型,為綜合交通規劃編制的各個層次、不同發展方案的比較等提供分析、測試及評價的數據基礎。
5.1.3依托交通需求分析模型的建立,以現狀及規劃土地利用為依據,分析現狀交通出行及分布的基本特征,預測未來不同階段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交通出行變化的趨勢特點,測試和評價不同規劃策略及方案的交通運輸效果,提供整個交通規劃編制的數據分析基礎。
5.2現狀問題診斷和發展趨勢分析
5.2.1從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關系、交通系統服務水平等各個方面,對我市城市交通的現狀進行詳細的分析評價,準確把握當前城市交通的主要問題,尋找產生此問題的原因。
5.2.2從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空間布局的轉變、機動化的趨勢、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等各個方面,對未來城市交通發展趨勢以及將會面臨的挑戰進行分析判斷,為各項規劃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礎。
5.3交通戰略規劃
5.3.1分析城市交通政策趨勢和供需特征趨勢,總結借鑒相關發展經驗,提出適宜我市特點的城市交通發展方向。
5.3.2確定城市交通發展模式,提出各交通系統發展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確定城市重要交通系統規劃組織與布局原則。
5.3.3確定區域綜合交通系統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制定各對外交通方式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原則;優化城市對外交通系統發展方案。
5.3.4提出城市骨干運輸系統構建的原則與目標;提出并分析評價骨架運輸網絡方案;確定城市骨干運輸方案的布局。
5.3.5確定城市綜合交通發展總目標和各交通系統的基本目標;提出城市綜合交通系統發展戰略及應對策略;提出城市交通發展重要政策建議和實施保障策略。
5.4區域交通系統規劃
5.4.1確定各等級對外公路系統布局方案,對外公路與城市骨干道路系統的銜接規劃,確定對外道路的出入口位置,并測算其用地規模,確定長途客運樞紐站的布局及其用地范圍。
5.4.2確定鐵路客貨運場站布局及功能定位,控制鐵路走廊及其與城市道路交叉的用地,規劃組織鐵路客貨運樞紐的集散系統。
5.4.3協調航空機場的規劃,確定機場銜接系統規劃。
5.4.4確定黃河航運等級及航運設施規劃。
5.5道路系統規劃
5.5.1確定整體道路網格局及骨干道路布局,結合城市用地進行道路網優化并提出遠景路網拓展構想。
5.5.2提出道路交通組織方案。
5.5.3提出道路紅線、標準橫斷面形式建議,提出道路網規劃控制指標,確定交叉口類型與用地規模,對城市關鍵界面和主通道進行規劃控制。確定重要橋梁、立體交叉位置。
5.6公共交通系統規劃(含軌道)
5.6.1確定公交運輸方式及系統構成,提出整體發展框架和策略,明確各系統的功能定位與規劃目標。
5.6.2研究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快速公交系統服務系統,提出客運走廊通道的規劃及用地控制建議,確定地鐵、輕軌線路。
5.6.3確定常規公交的功能層次和運輸組織模式,提出發展目標和規劃指標,對其骨干系統進行布局并提出控制建議。
5.6.4確定公交樞紐的等級及功能,提出重要樞紐的布局及用地規模。
5.6.5確定公共客運交通、公交線路線網、站場分布。
5.6.6其他客運系統規劃(包括步行、自行車及出租汽車發展規劃)。
5.7停車系統規劃
5.7.1預測停車需求
5.7.2確定停車發展政策及分區停車供應策略。
5.7.3確定公共社會停車場布局與規模。
5.7.4提出配建停車指標調整方向與建議。
5.8城市步行和自行車系統規劃
5.8.1明確城市步行系統的功能定位,針對城市不同區域和不同用地性質提出相應步行系統的規劃標準,確定城市步行系統網絡規劃方案。
5.8.2研究城市自行車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明確城市自行車系統的功能定位,提出城市自行車系統的規劃標準,確定城市自行車系網絡規劃方案。
5.9物流及貨運集散規劃
5.9.1組織區域內外多方式、一體化物流集疏運通道。
5.9.2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物流中心。
5.9.3進行主要物流園區的貨運集散道路規劃。
5.10近期建設規劃及城市交通政策和措施建議
5.10.1依據城市發展目標,確定各分期城市交通規劃建設策略。
5.10.2確定城市交通系統近期建設項目規劃。
5.10.3提出緩解中心區和重要節點交通矛盾的策略。
四、組織框架與運作機制
(一)組織框架
成立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全面組織協調本次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
1.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規劃修編的領導工作,對規劃修編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進行協調和決策。領導小組第一組長由市委書記擔任,組長由市長擔任,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分管領導任副組長,成員單位由相關部門組成。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規劃局,負責規劃編制的組織、協調、報批、宣傳等日常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市規劃局局長擔任,同時抽調部分技術人員充實修編辦公室力量。領導小組實行例會制,每3個月召開一次,必要時也可由組長臨時召集。
2.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照修編工作領導小組的安排部署,在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具體協調下,積極配合全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
(二)運作機制
1.市政府相關部門的工作分工。在規劃修編工作中,市規劃局組織專題研究和規劃的編制、評審、審查、報批工作。市委政研室、市發改委、市經委、市國土局、市建管委、市房產局、市交通局、市園林局、市環保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市人防辦、市地震局、*燃化集團、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市財政局、市商務局、市公安局、市統計局、市林業局、市南北兩山指揮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農牧局、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文化局、市文物局、市衛生局、市計生委、市體育局、市旅游局、市法制辦、市氣象局等有關部門提供相關數據資料并協助開展相關專題的研究工作。
2.各專項規劃的主管部門對三版總規各項專項規劃執行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并提出新版總規中專項規劃的目標和要求,報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整理匯總。
(1)給水、排水、供熱、防洪、抗震工程規劃及道路橋梁實施情況總結由市建管委負責;
(2)供電工程規劃由市供電公司負責;
(3)燃氣工程規劃由*燃化集團負責;
(4)電訊工程規劃由市電信局負責;
(5)南北兩山生態規劃由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負責;
(6)園林綠化規劃由市園林局負責;
(7)環境保護規劃由市環保局負責;
(8)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及人防規劃由市人防辦負責;
(9)消防規劃由市消防支隊負責;
(10)鐵路專項規劃由*鐵路局負責;
(11)公路專項及水運規劃由市交通局負責;
(12)航空專項規劃由甘肅機場建設集團負責;
(13)住房規劃由市房產局負責;
(14)環衛設施專項規劃由市執法局負責;
(15)商業網點專項規劃由市商務局負責;
(16)教育設施專項規劃由市教育局負責;
(17)體育設施專項規劃由市體育局負責;
(18)文物保護專項規劃由市文物局負責;
(19)醫療衛生專項規劃由市衛生局負責;
(20)旅游專項規劃由市旅游局負責;
(21)郵政專項規劃由市郵政局負責;
(22)廣播電視專項規劃由市廣播電視局負責;
各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待總規批準后,由各專業部門組織編制并按程序報批。
(三)委托規劃編制單位
根據市上關于修編總體規劃選擇國內權威編制單位的要求,考慮到我市的實際情況,經市政府同意,本次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負責編制,*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予以配合。
(四)專家咨詢與公眾參與機制
以市政府的名義,邀請國內著名專家擔任總體規劃修編專家顧問,實現專家領銜,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如邀請曾在*工作過的原建設部副部長宋春華同志,原建設部規劃司助理巡視員、全國市長培訓中心副主任任致遠同志任技術顧問。對涉及城市發展的重大策略問題采用專題研究方式,由相關領域的資深專家領銜擔任專題負責人。專題研究、綱要和規劃成果的編制均采用專家評審的方式,確保政府決策的科學性。
在總體規劃報送審批前,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等手段,采用咨詢、交流、公示等方式,廣泛征求社會組織、企業、個人等各方意見,促進公眾對總體規劃修編的參與。
五、進度安排
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共分六個階段:
(一)前期準備階段
編制工作方案,征求專家及各相關部門意見,確定研究專題和責任單位;征求省政府和國家建設部意見,完成申請報告;成立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確定編制單位,召開修編工作動員會;完成現狀調查的準備工作,并啟動上一版總體規劃評估總結和現狀調查工作。
(二)現狀調查階段(一個月)
通過現狀調研、資料收集和部門訪談,完成對土地利用現狀、專項規劃等現狀情況調查,形成《*市城市現狀調查報告》;建立總體規劃現狀調查數據庫。
(三)專題研究與發展戰略研究階段(兩個月)
1.專題研究
針對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九項研究,形成以下成果:
《國家和區域新發展格局下*的區域關系和定位研究報告》
《城市空間北拓戰略對*空間格局的影響及北部地區空間發展模式研究報告》
《*市城市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水、大氣、生態、土地等)研究報告》
《*市城市總體規劃實施評價及國內外相關經驗對*城市發展的啟示》
《*城市氣象對城市總體規劃布局的影響研究報告》
《*城市產業發展與城市空間發展的相關性研究報告》
《*城市發展規模研究報告》
《*建設工程地質調查與研究報告》
《黃河*市區段二百年一遇防洪標準研究報告》
2.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
主要從宏觀發展研究背景出發,論證新形勢下*發展條件與機遇、城市發展階段性目標、城鄉協調發展策略、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綜合交通系統、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文化繼承等重大問題,提出*的城市發展戰略和總體目標,進一步明確城市功能性質,科學預測城市發展規模,做好以*都市圈為主體的區域發展協調工作,并針對人居環境、經濟產業、交通、生態和基礎設施等重大問題的發展布局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安排,構建適應城市長遠發展的空間格局。在此基礎上形成《*2030:城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報市政府批準。
(四)總體規劃綱要階段(七個月)
完成《*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1-2030)》編制,完成專家評審并修改后,上報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國家建設部審議、審查。
(五)總體規劃成果編制階段(三個月)
完成《*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成果編制,專家評審及成果修改。
(六)總體規劃成果報審階段
上報市政府、市人大、省政府;修改完善后上報國家建設部、國務院審批;完成《*市城市總體規劃實施統一信息平臺》;宣傳。
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分工
省、市各職能單位、各駐蘭單位結合自身職能,提供本部門相關現狀資料和專項規劃成果,根據資料清單,形成書面文件(或電子文件)提交市規劃局匯總并配合規劃局組織有關專題討論會,協助完成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共同參與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規劃成果及其實施政策的制定、討論和審議,并配合城市總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報審協調工作。
市規劃局:負責總體規劃編制的組織、協調、審查、報批、宣傳等各項具體工作。
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負責提供關于市委、市政府重大問題的研究報告及政策文件;協助開展經濟發展、產業布局、城鎮體系、村莊發展等專項研究及規劃工作。
市發改委:提供全市經濟發展主要指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規劃,高新技術產業及工業、農業及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的發展戰略,現代服務業、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全市重大項目建設規劃等資料。協助開展產業發展與布局專題研究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經委:負責提供全市經濟發展、工交行業經濟運行、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等發展現狀及產業發展規劃,提供工業招商引資現狀情況及重大工業項目安排情況;協助開展產業發展與布局專題研究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國土局:負責提供土地利用、城市用地擴展條件,現狀城市土地價格的級差分布狀況,其它國土的專項規劃等資料,并配合編制調研工作;協調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技術問題;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建管委:負責提供我市歷年建設的基本情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公共交通(含軌道交通)規劃等;提供河、洪道綜合整治工程資料及“防洪、防汛、防災”工程資料;給水、排水、供熱等市政基礎設施的基礎資料和各專項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交通(含軌道交通)、給水、排水、供熱、村莊發展、河湖水系、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防洪、防汛、抗震等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房產局:負責提供各類房屋及房地產最新調查現狀數據、布局結構及每年增長情況,城市住宅及各類用房需求預測,“十一五”房地產行業發展規劃等資料,并配合編制調研工作;協助開展住房建設與社區發展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交通局:負責提供我市各類交通設施、碼頭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參與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綱要、規劃成果及其實施政策的制定;協助開展全市綜合交通發展戰略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開展綜合交通專題研究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園林局:負責提供我市城市綠化系統的基礎資料和專項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綠地系統、河湖水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環保局:負責提供我市環境質量報告、生態環境建設及城市環境治理發展目標、發展規劃資料,影響城市環境質量的有害因素的分布及危害情況,重大環保項目安排;協助開展生態環境與城市增長邊界、河湖水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水利局:負責提供我市水資源利用綜合報告、水利發展規劃、水源規劃及防洪體系規劃設想;協助開展河湖水系、綜合防災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負責提供環衛事業及環衛設施、城市廣告等市容發展的現狀基礎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環衛設施布局、市容廣告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人防辦:負責提供我市人防工程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地震局:負責提供我市防震減災工作情況現狀資料及防震減災事業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燃化集團:負責提供我市燃氣工程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燃氣工程專項規劃工作。
市城中村改造辦公室:負責提供我市城中村現狀資料、改造情況及改造規劃;協助開展城中村改造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財政局:制定促進總體規劃編制與實施的財政政策;落實規劃編制經費;協助開展城市規劃經濟分析專題研究工作。
市商務局:負責提供我市產業集群(工業園區)、工商物流園區、配送中心、批發市場、零售網點、商業特色街等商業網點發展現狀及發展規劃,提供我市對外經貿發展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提供各產業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產業發展與布局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及上報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招商局:負責提供我市招商引資和利用外資情況和規劃,提供三資企業、出口加工區、海關報關統計等現狀資料,協助開展產業發展與布局等相關工作。
市公安局:負責提供市域及各縣區人口現狀情況(包括總人口、戶籍人口、暫住人口),公安部門主管重要設施,全市城市交通現狀,交通管理設施,近十年分年度車輛保有量;協助開展人口現狀及預測、綜合交通、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統計局:負責提供1996年至2006年全市各縣區分類詳細統計數據;協助開展總體規劃的人口現狀及預測的研究工作。
市林業局:負責提供林業發展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生態環境、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南北兩山綠化指揮部:負責提供南北兩山綠化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生態環境、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教育局:負責提供我市教育事業及教育設施現狀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教育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科技局:負責提供我市科技發展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農牧局:負責提供農業、農村發展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村莊發展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提供本市勞動力資源現狀資料及就業狀況資料,就業培訓計劃及發展戰略。
市文化局:負責提供我市文化事業及文化設施現狀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文化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文物局:負責提供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歷史文化保護發展目標、發展規劃,文物古跡保護規劃,現狀歷史文化資源及保護要求狀況及附圖;對本次城市總體規劃的意見,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衛生局:負責提供我市衛生事業及衛生設施現狀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醫療衛生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計生委:負責提供我市人口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總體規劃的人口現狀及預測的研究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體育局:負責提供我市體育事業及體育設施現狀資料和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體育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市旅游局:負責提供旅游服務設施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服務設施)布局相關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主管部門的協調工作。
市法制辦:提出對本次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的意見和建議;協助制定保障總體規劃實施的法規政策。
市氣象局:負責提供我市相關氣象資料;協助開展生態環境、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等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
*軍區作戰部:協助提供發展需求及空間管制需求,協助總體規劃上報審批過程中與上級軍事管理部門的協調。
*鐵路局:負責提供鐵路交通現狀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綜合交通(鐵路)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和總體規劃上報審批過程中與上級鐵路部門的協調工作。
黃河水利委員會上游水文水資源局:負責提供黃河水系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黃河有關規劃專題研究工作。
甘肅機場集團:負責提供機場現狀資料及發展規劃;協助開展綜合交通(機場)專題研究(專項規劃)工作,協助總體規劃報審過程中與上級民航部門的協調工作。
省、市電力公司:負責提供本行業的現狀資料及產業發展目標、發展規劃,重大項目安排;協助完成能源需求研究和能源供應規劃。
篇8
一、規劃編制的基本思路
以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為目標,在對第一輪規劃實施情況進行系統評價的基礎上,做好規劃基礎調查、專題研究、規劃大綱擬訂、規劃銜接、重大項目和政策建議論證等工作,全面、科學地開展第二輪規劃編制。
二、規劃期限
規劃以年為基期,規劃目標年為年,展望到2020年。
三、工作方式和要求
規劃編制工作采取政府組織、專家領銜、部門合作、公眾參與、民主決策的方式進行。
規劃編制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專業技術性強,各地、各有關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一是要解決落實規劃編制工作經費;二是要落實專人,負責協調規劃編制的具體工作;三是要及時研究和解決編制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四是各有關部門要及時、準確地提供相關資料和數據。
四、規劃編制的步驟和各個階段
(一)準備工作階段(年6月)
1、成立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領導小組
區政府成立由區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區政府辦公室、區監察局、區發展和改革局、區經濟商務局、區財政局、區建設和城市管理局、區交通局、區農業局、區林業局、區水利局、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區環境保護局、區旅游局、公安分局、國土資源分局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規劃編制工作,研究解決規劃編制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審定規劃編制大綱、審核規劃成果送審稿等。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主要負責規劃編制的工作安排,掌握規劃編制工作進度,協調成員單位與規劃編制工作相關事宜,辦公地點設在國土資源分局,杜禮新同志兼任辦公室主任。
2、成立規劃編制工作專班
工作專班的組成人員由國土資源分局和專業技術隊伍組成,承擔本次規劃編制的具體工作任務。
3、成立規劃編制專家組
專家組的人員由規劃編制辦公室聘請省、市有關領導及有關技術專家組成。
4、成立規劃編制聯絡組
聯絡組人員由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安排后報規劃編制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解決規劃與各成員單位所屬部門規劃的協調、銜接,并提供相關資料。
5、進行業務知識培訓
(二)規劃編制階段(年6月-11月)
1、專題研究(年6月-8月)
專題研究成果是規劃編制的指導和依據,是整個規劃編制工作的基礎,是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是否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前提條件。
(1)專題設置。本次規劃編制共設六個研究專題:一是研究如何加強地質礦產勘查,盡快提高后備資源儲量,提高礦產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二是加強資源供需形勢和可供性分析,研究提出礦產資源開發的重點方向和區域,合理劃定規劃區,增強規劃空間控制能力,有效指導礦業權設置和礦產資源整合工作;三是研究提出與礦區儲量規模相適應的最低開采規模,合理利用資源;四是研究強化礦山企業資源消耗與利用的約束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五是研究落實礦山環境保護措施和治理工作,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六是研究保障規劃有效實施的機制,實現規劃既定目標任務。
(2)資料收集。規劃編制各成員單位按編制辦公室的要求提供與規劃編制、專題研究相關的數據和資料。
(3)形成專題研究報告。按專題設置情況,由工作專班和聘請的專業技術人員對各部門提供的數據和資料進行匯總、歸類、分析,并形成相關研究報告。
2、編制規劃大綱(年8月)
在對上一輪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和專題研究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大綱的編制。規劃大綱主要明確規劃的基本思路、框架和規劃范圍,提出規劃的重要指標和主要內容,由大綱文本、大綱說明、大綱圖件組成。
3、編制規劃預審稿(年9月)
總結和提煉規劃基礎研究成果,做好重要指標及區域布局與省、市級規劃的銜接,形成規劃初步成果并編制規劃預審稿。
4、規劃編制的咨詢和論證(年9月)
征求意見和建議,把符合我區礦產資源管理實際、能促進我區經濟發展的建議和意見體現到規劃中去,提高規劃編制的科學性。
5、呈報規劃預審稿(年10月)
規劃預審稿完成后,由國土資源分局上報上級國土資源部門進行預審。
6、編制規劃送審稿(年10月)
根據上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會同有關單位對規劃預審稿提出的預審意見,將規劃初步成果進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規劃送審稿。
7、規劃成果的收集和信息化建設(年8月-11月)
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規劃附表、規劃圖件、規劃編制說明、規劃基礎研究材料、規劃數據庫等。信息化建設要求配置相應的硬件和軟件,并建立相應的數據庫系統和管理平臺。
(三)規劃審查報批階段(年11月)
根據上級國土資源部門預審意見修改、完善后的送審稿和規劃成果,由區政府初審后報上級人民政府審批。
篇9
《城鄉規劃法》的出臺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原有的城市規劃法施行的城鄉二元管理模式,回避了城市和鄉村在規劃中的關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和鄉村的發展,也導致了當前城郊結合部和鄉村建設活動的混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的宏觀背景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宏觀政策環境,對城市建設和城市規劃產生了巨大影響。規劃發展正在打破原有的城鄉分割規劃模式,進入城鄉統籌規劃的新時代。如何適當調整規劃編制體系,更有效地指導城市、鄉村建設,成為規劃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存在問題
目前規劃體系包括發改委制定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鄉規劃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城市規劃”、土地行政管理部門制定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其他行政部門制定的各類“專項規劃”四大類型。其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以空間規劃為主,城市規劃分為總體規劃與詳細規劃兩個層次。
規劃實踐中,存在不同類型規劃難以銜接協調、規劃體系在城鄉空間上覆蓋不全面等諸多問題。
1.1不同類型規劃銜接不足
規劃體系與政府管理體制密切相關,不同部門承擔不同類型的規劃,客觀上造成了規劃體系協調的復雜性。例如,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由國土部門和規劃部門分別委托不同的設計單位進行編制。在行政上是同級的兩個部門,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分別接受其同行業上級行政部門的指導與監督,均在自己的行政體系內完成。《城鄉規劃法》、《土地管理法》均要求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協調一致,但實踐中兩個編制部門缺乏應有的有效溝通。城市規劃一般為20年,鄉鎮土地利用規劃一般為10-15年,規劃年限不一致,規劃內容也難以協調和對比。如果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沒有規定到城市規劃年限的建設用地規模,就會導致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城市用地規模的控制。
此外,各部門規劃的專項規劃在管理上相對獨立運作,很少將各自的保護和控制要求,落實到建設規劃管理依據的城市詳細規劃上,使得其規劃沒有空間上的支撐,城市規劃與建設喪失了整體性和統一性,且專項設施建設短期行為多、局部建設多,缺乏統籌配置,不利于城市基礎設施整體網絡的形成。
1.2規劃重城市輕農村
目前規劃在區域空間上,重城市輕鄉村,沒有實現規劃管理全覆蓋,主要表現為城鄉分割。規劃編制管理以城市地區的國有土地為主,而廣大農村地區,僅有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而城市規劃尚處在起步階段,規劃對村鎮建設的指導作用遠遠沒有發揮,村鎮在相當程度上處于自發建設狀態,存在著資源的粗放利用,設施雷同,建設水平不高等問題,農村人居環境惡化一直得不到改善。此外,城市總體規劃的主管部門一般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規劃處,鄉鎮規劃的主管部門一般為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村鎮處,各種因素如編制時間的先后不同、審查專家的構成差異等,都會最終造成兩個規劃編制內容銜接上的差異和矛盾。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鄉關系的日益融合,村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也必然影響到城市建設。城市規劃中單純就城市論城市也制約了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極、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職能,最終也局限了城市的發展。
二、編制體系研究
傳統的規劃根據在空間上側重點不同,城市部分主要由城市總體規劃控制,土地利用規劃等專項規劃處于相對輔助的地位,規劃的重心是建設;非城市部分則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控制,城市總體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處于相對輔助的地位。
過去開展的城鄉統籌規劃大致有以下兩種:一種是對于傳統的城鎮體系規劃的完善和補充,其變化在于把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的內容加以融合,但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另一種是以中心城區為核心開展的城鄉統籌規劃,其重點在中心城區和各級城鎮,對村莊居民點用地,重要的管治內容研究太少,難以起到對村莊規劃建設的指導作用。規劃編制體系應嘗試在法定編制規劃層次上找到合理的立足點,形成一個固定的規劃編制的標準模式,以實現城鄉空間整體性規劃的目標。
2.1建立區縣域為單元的規劃平臺
縣級城市是我國行政體系中的基本單元,也是城鄉空間體系與城鄉居民點體系的一個重要層次。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制度,要求以縣級為單元,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合理安排區縣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聚集、村落分布、生態涵養等空間布局。
要達到城鄉統籌,必須首先在規劃空間上實現城鄉全面覆蓋,市縣域空間范圍一般只有幾千甚至幾百km2的范圍,可以全面考慮區縣域范圍內的農村地域。以區縣域層面規劃作為城鄉統籌規劃的最佳空間單元,以村鎮層面規劃作為城鄉統籌規劃的焦點,設立以城鄉總體規劃為核心的規劃編制體系。規劃內容也能夠更加深入具體,兼具宏觀指導性和實際可操作性,以此來全面綜合協調市縣域范圍內的城市與農村的統籌發展,加強城鄉統籌向農村地區的延伸。
2.2建立城鄉總體規劃為核心的編制體系
城鄉總體規劃是從各層次區域范圍內引導和促進城鄉的合理發展和布局,重點是解決城鄉的發展方向、目標和結構,是城鄉空間全覆蓋的規劃(包括農業空間、生態空間)。規劃編制體系應強調城鄉總體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的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作用,突出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整合三類規劃。
三類規劃整合是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城鄉總體規劃三個規劃在內容上的協調統一,即統一規劃目標、統一空間管制、統一空間數據。城鄉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劃作為空間資源的宏觀調控手段,是為城鄉社會經濟服務的,在城鄉總體規劃中,加強研究社會經濟現代化指標對應著何種城市建設水平、何種城市現代化標準,尤其是與目標相對應的物質空間建設水平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建議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同步編制,城市規劃行政主觀部門和土地行政主觀部門相互協調、相互溝通,將編制期限規范化、制度化,并對需要銜接的內容進行明確的規定,做到同步編制,互相銜接。
除這三個規劃外,城鄉總體規劃還要加強對其他部門規劃和專業、專項規劃的協調整合,提出專業、專項總體規劃編制的原則,將已編制完成的專業、專項規劃成果納入其中,與正在編制的專業、專項規劃保持銜接和協調。
編制城鄉總體規劃要實現的基本目標是解決城、鄉規劃兩張皮的問題和減少各部門各類城鄉規劃之間的矛盾,加強各類規劃之間的相互協調和銜接,實現各類規劃在內容上的統一;最終目標應是使城鄉總體規劃成為規劃區范圍內所有城鄉規劃的總體規劃,使規劃真正成為城鄉建設和管理的依據和龍頭。
2.3建立規劃統籌委員會
城鄉總體規劃內容涉及的部門較多,部門之間的協調較難,例如市政工程專項規劃如電力、電信工程規劃,其專業性極強,且規劃實施的主體并非城市規劃和建設部門,加之它們是垂直管理部門,所以總體規劃中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編制的各專項規劃,除大型基礎設施布局外,往往被各專業部門束之高閣,成為無效勞動。
為加強可實施性,建立規劃統籌委員會,其主要功能是統籌各類規劃編制,統籌協調各部門的專項規劃,城鄉總體規劃中的各項專項規劃應簡化,重點在于確定各專項規劃的重大原則和技術政策,確定容量和大中型設施的布點和近遠期的銜接等,將較為具體的各專項規劃放到后續工作中完成。
篇10
城鄉規劃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各個領域均需要創新才能有所發展,對于城鄉規劃工作來說同樣如此,這一工作必須從制度方面進行優化與改革,使其能夠更加符合創新理念,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證其規劃效果的提高。主要論述的正是有關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創新的問題,希望能夠為城鄉規劃過程提供參考,從而進一步的保證規劃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
市場經濟;城鄉規劃制度;措施
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市場經濟已經成為了目前社會發展的一個大趨勢,社會各領域的發展都需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同時也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性。城鄉規劃過程同樣需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導向,要在此基礎上完善資源配置工作,從而使其在制度方面達到創新,這對于我國城鄉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總的來說,城鄉規劃制度的創新勢在必行,必須得到社會各領域的足夠支持。
1市場經濟下的城鄉規劃制度資源配置所扮演的角色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鄉規劃制度資源配置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其角色類型的了解能夠為具體制度的創新提供基礎。具體而言,土地市場運行規劃以及公平配置空間資源均屬于其所扮演的角色類型,文章主要對上述兩方面展開來進行了分析。
1.1土地市場運行規則。
對土地市場運行的規劃是城鄉規劃所扮演的一個主要角色。總的來說,城鄉規劃的本質便是對土地的規劃與在分配工作,在這一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十分重要,這是保證社會各領域的利益能夠達到平衡的一個重要基礎。根據我國的國情以及具體制度,土地的私有制不可能實現,從根源上講,土地的所有者并不具備對土地的私有權,因此在城鄉具體規劃過程中,對于土地的規劃一定要以市場為基礎與導向,這樣才能使得社會各利益體的利益達到平衡。
1.2公平配置空間資源。
對空間資源的配置是城鄉規劃制度在資源配置中所扮演的另一個角色。城市與鄉村的空間不是固定的,這是城鄉規劃工程實現的基礎,空間作為人類生存的一個主要保證,其劃分過程必須足夠公平才能達到最大程度發符合社會要求的標準,因此,在對城鄉規劃制度的制定與創新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對空間資源配置的公平性。
2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創新措施
城鄉規劃制度主要包括決策制度以及執行制度兩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保證城鄉規劃制度能夠有所創新,就必須要從上述兩個角度出發,只有這樣,才能使制度從各個角度得到創新,從而保證其整體的先進性,保證其能夠最大程度的與當前的市場經濟環境想適應。具體而言,市場經濟下城鄉規劃制度的創新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2.1對決策制度的規劃
2.1.1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
筆者建議,在現的空間規劃編制體系下,積極探索“三規合一”,開展“多規融合”統籌發展研究,積極在編制主體、技術標準、編制方法和編制目標等方面實現“三規”更好的融合,從空間層次、規劃內容和行政管理三個方面理順“多規”關系,創新搭建“多規融合”工作平臺。同時,整合現有的各類空間規劃編制體系,基于城鄉規劃、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國土資源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等不同規劃,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
2.1.2建立年度計劃及評估制度。
基于事權、有效性等城鄉總體規劃的工作內容進行合理增減,增加管理性、統籌性和協調性內容,刪減無效、瑣碎且可以通過其他途徑落實的內容。通過建立年度實施計劃制度和年度實施評估制度,保障城鄉總體規劃的實施。在近期建設規劃的基礎上,每年滾動編制年度實施評估及下年度實施計劃,通過年度實施評估,充分了解城鄉發展現狀,監測、總結、分析和評價上年度規劃實施情況,在實施的過程中反饋、檢討城鄉總體規劃。
2.1.3創新規劃編制形式。
合理把握規劃指標的剛性和彈性,對于建筑退線等要素的控制要硬,對高度、密度、開發強度的控制要因地制宜,可控制性詳細規劃應加強用地功能控制、建筑建造控制、交通
組織控制和景觀環境控制,以及城市開發中“公共產品”控制等內容。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改為可以根據效果、地塊所處位置的不同而通過走程序作規劃動態更新,體現規劃的靈活性。其次,要加強規劃編制研究,在思想層面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道法自然、低影響開發等理念融入規劃,在編制技術層面投入充足的人力和時間,進行深入細致的現狀調查和經濟分析,重視并保障規劃編制成果轉化為規劃設計條件,確保應用于規劃管理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通過公眾參與制度、專家制度、聽證制度增加規劃審批的技術含量。采用“城市發展單元規劃”等新的規劃編制形式,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補充形式,實現綜合統籌、多方參與、富有彈性及經濟可行等目標。
2.2對執行制度的規劃
2.2.1統籌各機構的權利。
筆者建議將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關機構統一起來,配合“三規合一”和“多規融合”的規劃協調機制,實現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的協調和整合。整體性治理理論和制度變遷理論為“大部制改革”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此外,應合理劃分事權,實行“一級政府、一級事權、一級規劃”的城鄉規劃實施管理體系,強化規劃業務的垂直管理,建立一種有效的縱向制約與反饋關系。
2.2.2創新行政審批制度。
借鑒國內外經驗,將開發項目分為一般開發項目和特別開發項目,一般開發項目不需審查許可,特別開發項目需要審查許可;優化審批流程,減少審批事項和審批環節,縮短審批周期;在已有“一書三證”的基礎上,加強批后監管工作,抓好放線驗線、竣工驗收的環節,重視對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制度及加大對違法建設查處的力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政策,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技術審查和竣工驗收,同時重視基礎數據信息平臺的建設,真正做到“一張圖規劃、一張圖實施、一張圖管理”,提高規劃審批和驗收效率。
2.2.3完善責任制。
建立有效的規劃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對于保障規劃決策者采取負責的規劃決策態度有著重要意義。建立城市規劃決策責任檔案可為決策責任追究提供事實依據。記錄決策的每一個環節,會議記錄或者文件簽發單記錄每一個環節的經辦人,在局務會等集體決策時應將各領導的反對或贊成的意見記錄在會議紀要里,會后應讓與會領導審查會議記錄的內容并簽名,將記錄歸檔,以備查詢,這樣的集體決策機制,為決策責任追究提供全面、真實的基礎材料,在很多地方已經取得明顯效果。
結束語
通過上述文章可以看出,我國的城鄉規劃工作雖然已經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完善,其中制度問題便屬于其中的一項重要問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個領域都必須做出極大程度的創新才能使自身的發展與當前時代相適應,城鄉規劃領域同樣如此,城鄉規劃制度必須從決策以及執行兩方面入手進行改善,這樣才能保證其得到最大程度的創新。
參考文獻
[1]李廣斌,王勇,袁中金.中國城市群空間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基于法團主義的視角[J].城市規劃,2013(10):9-13.
- 上一篇: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含義
- 下一篇:航天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