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案例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2: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循環經濟的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循環經濟的案例

篇1

(一)什么是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又稱案例研究,是一種有效培養綜合素質高、實踐運用能力強的高級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由于該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把現實中的問題帶到課堂,把枯燥的理論闡述變成解決問題的研究討論,把教師的單向講授變成師生間的教學相長,把個人解讀變成集思廣益,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現已被廣泛運用于教育、醫學、法學、經濟、工程技術等領域的教學與實踐。

(二)工程經濟學課程開展案例教學和實踐環節的必要性

工程經濟學教學目標是理解經濟學基本概念,會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經濟判斷。掌握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工程項目在各種經濟政策環境下的經濟評價。以往的工程經濟課教學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比較薄弱,理論教學結束以后通常沒有設置專門的實踐環節。學生缺少體驗實際工程項目的過程,得不到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很難全面系統地理解工程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并將其靈活運用到實際生活和工程實踐中。學生只有在獲取經濟評價基本理論知識后進行實踐,即通過經濟評價實訓環節,進行真實演練,才能真正掌握對不同類型工程項目的經濟評價。這樣,學生在學校時就可具備適應社會所必要的心理素質和知識結構,獲得綜合職業素養培養與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將學校所學的基本理論與工作生活的實際應用無縫對接,讓高職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很快就能適應并勝任崗位要求。另外,工程經濟學是高職工程管理專業和工程造價專業開設的為數不多的經濟類課程,還要承擔起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哲學思維和經濟效益觀念的重任。經濟方面的理論觀點和話題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標準答案,存在很大的爭議性,提倡百家爭鳴。這就要求教師在經濟類課程的教學中不搞一言堂,應啟發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質疑、自由發言。鑒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經濟學課程中推行案例教學和開展實訓環節勢在必行。

高職工程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和實訓環節的組織與實施

工程經濟學課程中的案例教學及實訓環節,是對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經濟問題及對工程項目客觀、真實的情形進行調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滿足教學目標的案例和實訓項目展開的。學生運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通過思考、討論、查找資料、動手演練,闡述各自的觀點和解決方法,最后經歸納總結,全面系統理解基本理論,掌握工程經濟分析的全過程。

(一)教學案例與實訓課題的選擇與制作

案例教學以典型案例為教學工具,實訓環節以工程項目資料為演練對象。開展案例教學和實訓演練之前,先依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分析對象、收集相關資料,根據教學目標將資料編制成工程經濟評價案例及實訓任務書。案例與課題的選擇與設計要滿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典型性)工程經濟案例應當能代表某種性質或類別的工程項目,具有同類項目的共性,能實現某個教學目標。一個恰當的案例,不僅應當有利于學生理解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還應當引導學生去思考和分析解決現實中遇到的類似問題,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內容(包括附圖、附表)要基本真實或接近客觀實際。所給的信息或資料是隱含的、比較零亂的。這樣,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增加學習的樂趣,增強觀察、分析和判別信息真假虛實的能力。同時,案例的內容應盡可能地有探討的余地,否則,學生會覺得太簡單無趣,不值得思考。若教師有參與實際工程項目研究以及工程項目經濟決策等實踐工作的機會,在保護好服務單位信息的基礎上,可以將實際項目資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學案例或實訓課題。綜合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前期的理論模塊學習時,各章節知識點往往比較零散無序且不夠全面系統。這就需要通過后期的實踐應用模塊對各章節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將其融合成有關聯的、系統的知識。因此,案例和課題應當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時效性經濟評價與國家現行的法律、行業規范、經濟政策等緊密結合。這就要求所選擇的案例應當與時俱進,根據國家政策、法規的變化不斷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規范和制度。

(二)工程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與實訓環節的實施

篇2

1、嚴重的資源、環境、生態問題迫使人類反思,尋找新的出路——循環經濟。從發達國家工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和發展中國家正在尋找的工業現代化的道路中不難發現,工業革命以來,資源的消耗、能源的匱乏和環境生態的惡化嚴重地困擾著人們。事實證明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已達到空前的水平,這是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高新技術已掌控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同時由于盲目地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片面地強調GDP指標,人們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早在1965年,不少科學家預言:人類如果不理智規約自己的粗放行為,地球將在100年之內達到增長極限。面對這個嚴重的事實,人們不得不調整和終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蠻式發展模式,尋找轉變傳統經濟的一種新的發展途徑,這就是循環經濟。以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二十一世紀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和必然選擇。

2、從我國資源、環境、生態的現實出發,必須與世界接軌,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我國經濟正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市場和人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日漸消失,資源、環境、生態日趨惡化。僅以資源在全球144個國家的排序來看,我國主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氣方面也不容樂觀。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是應當清楚地認識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犧牲資源、生態、環境,以市場資源、人力資源換技術得來的。因此,在發展模式上,國人必須警醒,要轉變思維,更新觀念,走科學發展之路。和世界各國一樣,人口、資源、環境、發展也是當今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中國人口眾多,不可能像美國那樣進行掠奪式發展,與世界爭奪資源。怎樣尋找適合中國國情而又能與國際接軌的發展之路呢?這就必須要從現在開始,積極保護環境,適度索取,發展清潔生產和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和科學利用資源放在首位,發展循環經濟。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

發展循環經濟模式有三種路徑,即微觀路徑、中觀路徑和宏觀路徑,也稱為三個層面,即微觀層面、中觀層面、宏觀層面。

1、所謂微觀層面,主要是在企業層面、點狀層次的循環。即選擇典型企業或大中企業,也可以是小型企業,以清潔生產方式,減少輸入端的物耗能耗,實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業層面循環又叫小循環,即企業按照清潔生產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藝設計和技術攻關,將單位產品的各種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進標準許可的范圍之內,盡可能做到零排放、無害排放。

2、所謂中觀層面,即指區域層面的循環。工業園區等開發區改變過去那種按產業分類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態產業鏈的要求將彼此關聯的生態產業組合在一起,通過企業和產業間的廢物交換、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減少或杜絕廢棄物的排放。這種中觀路徑循環主要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和信息技術集成,按原生態物料資源——產品——廢料——二次物料的路徑轉化形成再生資源,在企業之間、產業之間形成一個匯聚諸多優勢的產業鏈群。

3、所謂宏觀層面,即社會層面的大循環。整個社會都按循環經濟的理念、理論、實施要求,制定出相關的法律法規,實現清潔生產、干凈消費、資源循環、環境凈化。目前實施的循環經濟,主要是從企業間的物質閉環循環的角度實現循環經濟,忽視了循環經濟應該在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來綜合運行,大循環應該在企業、區域、社會三個層面上,分別通過循環經濟的理念和原理實現物質的閉環流動,進而形成一體化體系。循環經濟系統是三個層面的有機結合和集成,只有這樣整個社會經濟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可借鑒案例研究

關于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對策,本文列舉下面兩個案例加以說明。

1、五糧液集團科技創新、探索循環經濟的路徑。五糧液集團是四川省幾大支柱之一,時下品牌價值達386億元,但曾一度為釀酒的廢棄物——酒糟發愁。生產一噸酒將產生10噸以上的廢棄物,酒糟的堆積一是占用大量的場地,二是引發嚴重的環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幾年前,集團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全方位技術攻關,自主創新實施《無害化、效益化處理丟棄酒糟技術》項目,特別注意加強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開發,利用國際國內先進技術,結合企業的生產系統進行反復試驗、反復研究,攻克技術難關。集團每年成功地處理消化廢棄酒糟30萬噸以上,生產復糟酒6000多噸、乳酸600噸、DDGS飼料2.4萬噸、白炭黑2000多噸、沼氣500萬立方米、蒸汽35萬噸、實現熱量梯級利用。同時,還投入上億元興建廢水處理系統,新增環保鍋爐除塵系統、廢水治理系統、自動在線監控系統等污染治理工程項目,做到了清潔生產、無污染排放、廢棄酒糟分幾次全部變成再生資源,實現了廢物資源化、廢物減量或零排放的無毒無害化、環境保護修復化、能量梯級多級利用化、資源鏈式利用開發化。五糧液集團還無償將有關技術推廣給同行,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循環經濟,其探索在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上實現循環經濟的實例,受到國家環保部門和中華環?;饡母叨瓤隙ê唾澷p,獲四川省首批“生態工業園區”的稱號。

2、四川天源集團“干法電石渣生產水泥”,廢棄物轉化為再生資源達100%。天源集團的主導產品聚氯乙烯的生產是以電石為主要原料,但是生產一噸產品將產生1.7噸以上的電石渣。如果將其棄之,對環保后患無窮;如果將其堆置,既占場地又要受環保部門罰金,以年產30萬噸產品計算,每年繳罰金達1275萬元。為了徹底解決電石渣問題,公司特組建了技術攻關隊伍,集國際國內關于電石渣轉化為再生資源的若干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技術創新,經過幾年的反復攻關,終于建成目前國內最大的全廢渣生產水泥的環保工程,將本集團所有的廢棄電石渣全部轉化成再生資源,實現了完全循環,更重要的是為企業主打產品的擴張提供了技術保證、環保保證、效益保證。此后,集團公司又于2005年建成年產40萬噸的電石渣生產水泥生產線,順利實現集團生產的擴張和可持續發展。

天源集團實施循環經濟,推動了主導產品的順利跨越或發展,而且,循環經濟的效益也非??捎^。不計算節約的堆放費(罰金)外,僅以電石渣為原料一項,就比傳統水泥廠的生產成本低11%以上,加之工藝上的創新帶來了綜合能耗大大降低,比國內同類廠家耗能低8%以上。再與傳統水泥廠相比,由于生產工藝流程的創新,粉碎塵埃污染、噪聲等問題得到解決,成本也將降低一半以上。在環保方面,從根本上解決了主打產品的廢棄物電石渣的資源轉化,解決了長期以來由于要堆置廢棄物而占用大量場地、土地的問題,關鍵還解決了由堆置造成的污染問題,為長江上游,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改善起到可靠的屏障保護作用。天源集團公司首家建成中國最大的全廢渣生產水泥環保工程,成功地創新了中國氯堿行業電石法聚氯乙烯唯一最完整的集能源、電石、化工、建材為一體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通過技術創新,也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打造了公司的核心技術,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上面列舉的兩個案例已說明各自的發展模式。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實施定位應先易后難,由于微觀循環、中觀循環路徑節點相對較少,路徑相對容易閉合,政府易于監管和推動,企業間、產業間的經濟利益與投入相對對稱,近幾年來在實踐中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所以,應該先在微觀和中觀層面進行循環,逐步深入,直到實現整個社會循環,建立科學發展體系。

篇3

【關鍵詞】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生態園區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是運用生態學規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通過清潔生產、市場機制、社會調控等方式,組織成為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物質在生產生活中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旨在最終實現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運行模式。循環經濟的內涵和目標可以從技術和經濟兩個層次界定。技術層次,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在生產實踐中,通過生產技術與資源節約技術相融合,減少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最高效率地節約使用資源;在經濟層面上,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和經濟運行機制。需要把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看成稀缺的、社會大眾共有的自然福利資本,因而要求將生態環境納入經濟循環過程中參與定價和利益分配。

二、循環經濟的特征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的系統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循環經濟觀要求人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再置身于這一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

二是新的經濟觀。循環經濟觀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不僅要考慮工程承載能力還要考慮生態承載能力。在生態系統中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

三是新的價值觀。循環經濟觀將自然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在考慮人自身的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產觀。循環經濟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在生產過程中要求遵循“3R”原則: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產品的再使用(Reuse)原則、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

五是新的消費觀。循環經濟觀提倡物質適度消費、層次消費,在消費的同時要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三、各國循環經濟發展趨勢

(一)日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循環經濟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紀初,提出“環境立國”戰略,即創建循環型社會的國家目標。消費者報廢電器時應支付廢舊家電收集、再商品化等有關費用,廢舊電器經過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產企業。資源循環利用率如空調為78%,電視為73%,冰箱為59%,洗衣機為56%。日本力爭資源回收率達100%。從家電中回收的玻璃、銅、鋁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產品。

(二)德國

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德國始終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國就制定和頒布了《廢棄物處理法》,1996年又頒布《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確立產生廢棄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擔治理義務以及政府與公民合作三原則。家庭廢棄物利用率從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業,95%的礦渣、75%以上的粉塵和礦泥,以及至少有2000萬頓廢舊鋼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廢棄物處理成為德國經濟支柱產業,年均營業額約410億歐元,并創造20多萬個就業機會。

(三)美國

美國1976年就制定和頒布《固體廢棄物處置法》。2003年,美國城鎮產生的廢棄物為5.5億t,回收利用率達到40%。在各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中,紙張為42%,軟飲料塑料瓶為40%,鐵制包裝為57%。

(四)歐盟

歐盟實施的家用電器回收辦法,規定商業界必須回收90%的廢棄電冰箱及洗衣機,并將此類大型電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產利用。在個人電腦方面其回收比例則按產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國政府要求應有85%的包裝廢棄物循環利用;奧地利法規要求80%回收包裝材料必須進行再循環處理或再利用;丹麥政府規定所有廢棄物要有50%進行再循環處理。

四、目前循環經濟的幾種發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業內部的循環經濟

通過組織廠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延長生產鏈條,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盡量減少廢棄物和有毒物質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資源,提高產品耐用性等。發明這種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產廢棄物減少了25%,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了70%。

(二)工業園區模式——又稱為卡倫堡工業園區模式

按照工業生態學的原理,通過企業間的物質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產業間的代謝和共生耦合關系,使一家工廠的廢棄物或副產品成為另一家工廠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業生態園區。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內各企業通過貿易方式利用對方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作為自己的原料,不僅減少了廢物生產量,還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三)德國DSD——回收再利用體系

德國的包裝物雙元回收體系(DSD)是專門組織回收包裝廢棄物的非營利性社會中介組織,最初由95家產品生產廠家、商業企業以及垃圾回收部門聯合組成,目前已有1.6萬家企業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裝物上做標記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業進行清理、分揀再進行循環利用。

(四)日本的循環型社會模式

日本在循環型社會建設方面主要體現三個層次上。一是政府推動構筑多層次法律體系;二是要求企業開發高新技術;三是要求國民從根本上改變觀念,不要鄙視垃圾,要把它視為有用資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類存放就是資源。

五、國外循環經濟優秀案例及經驗借鑒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態工業園為例介紹。

(一)園區簡介

為解決大量消耗能源、資源而產生的垃圾排放等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北九州市以建設亞洲的“國家資源及環保產業基地”為目標,以振興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為主,制定了生態工業園基本規劃。工業園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態園的代表。園區分為實證研究區和循環工業園兩個區域。

(二)循環經濟實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環保產業擁有合理的環境管理體制及安全的高新技術,由企業、大學及政府部門組成的“北九州環境產業推進會議”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環境政策與產業振興政策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點實施措施有四個方面:(1)建設循環使用及舊零部件再次使用產業園區;(2)充分利用現有的產業基礎設施,發展新產業;(3)創辦新能源技術產業、超微納米等新一代環保產業項目;(4)加強人才培訓。

此外北九州通過規劃合理的功能區布局來更好的貫徹實施循環經濟的理念,具體功能區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設立北九州市生態工業園區中心:是開展環境教育的基地,舉辦以市民為主的環保知識講座,舉辦環保技術相關研修、講座,推廣環保技術。(2)環保企業聚集區:通過各企業的相互合作,把環保相關企業發展成為廢物排放為零的資源循環基地。(3)響灘再生使用區:市政府場地租給企業,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環保項目,地方中小企業充分利用自己獨創的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開展各種再生使用產業活動。(4)環保研發中心:企業、政府、大學聯合起來將進行最尖端的廢物處理技術、再生使用技術的研發。本九州生態產業園利用作為工業城市積累起來的技術和人才、工業設施及企業、研究機構、政府、市民建立的網絡,將振興產業與環境保護兩大政策有機結合成功實現了建立獨具特色的地區政策的工業園區,其成功經驗對我們建立循環經濟示范區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六、國內發展循環經濟建議

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最重要和最現實的選擇。結合我國國情發展生態園區循環經濟可從以下幾點試做努力:

1.創新機構,保證循環經濟深入發展。成立循環經濟建設領導小組結合區域實際狀況,從引導和促進的角度出發全面推進區域循環經濟工作。

2.綠色招商,促進第二產業生態工業發展。通過產業鏈、產品鏈和廢物鏈的構建與完善,資源和廢物的減量化等措施,大力發展生態工業,改善投資環境。根據生態工業系統建設需求和市場機制有選擇地進行主題招商和綠色招商,重點發展補鏈企業,形成多產品多鏈條的生態工業網狀結構。

3.集約使用,提高資源使用率。注重資源的集約化使用,無論在土地資源、水資源、還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達到較高水平。

4.重視科技,引領靜脈產業生態工業發展??衫酶咝录夹g發展海水淡化以解決淡水資源缺乏的問題;投資興建垃圾發電廠,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煙氣凈化處理發電的同時保護居住環境;完善區域水循環系統,建立以污水處理廠為主體的中水回用系統,節約用水的同時滿足企業對中水的需求。

5.加強信息建設,構建生態工業信息平臺。建立固廢資源信息網,便于企業之間進行固廢資源交換與再利用的信息溝通,為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建設搭建信息平臺。

6.注重生態教育,建設綠色學校。生態文化建設從孩子抓起,各級學校開展環境教育,在相應課程中增加環境保護知識內容,把生態教育納入學生的素質教育內容,從小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參考文獻

[1]林慧岳.基于循環經濟區域創新活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2).

[2]于萍.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J].天津科技,2004,(6).

[3]許江萍.循環經濟:從理念到實踐[J].中國科技投資,2006,(8).

篇4

【關鍵詞】企業戰略管理;增長方式轉型;循環經濟;企業戰略

伴隨著經濟社會日益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國的生態環境不斷加大的客觀問題的也逐步展現,建設循環經濟,實現節能減排,已經成為了國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以及廣大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的共識。如何實現在尊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前提之下,建設循環經濟體系已經成為擺在眾多企業面前的重大戰略任務。為了完成這樣的任務,除了應當改進生產技術之外,加強企業內部管理,通過軟環境和軟件設施的調整,加強循環經濟在國民經濟當中的比重也顯得越發重要,戰略管理理念在這一背景之下就擁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一、戰略管理理念與循環經濟

戰略管理理念是現代企業管理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突破,戰略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強調將企業的生產經營轉化為一個有機結合的整體,強調對整個企業加強過程控制,使企業的不同組成部門能夠進行有機互動,同時提高對外部環境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做到對市場和整個社會經濟的變化應對有力。循環經濟理論的核心在于將企業生產當中產生的排放和污染轉化為企業下一期生產所需要的原料和動力,從而實現物質資料消耗的降低和污染排放量降低的目標。循環經濟的實現要求企業生產過程能夠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的整體。在最終產品流出企業的同時,能夠將企業需要的各種能源或者物料,從不同的工序當中產生的污染物或者排放廢棄物當中提取出來,并直接循環回生產過程的源頭當中,最終實現整個生產運行過程的無害化。沒有一個完整的管理機制,將整個企業內部的不同生產加工流程轉化為一個封閉的循環機制,循環經濟目標的實現是不可想象的。同時,建設循環經濟體系又應當緊密結合當前企業所面臨的經濟形勢。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組織,以實現自身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現實狀況是不容改變的,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所要依賴的也必然是各種企業。因此,為了以企業為主體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建設循環經濟體系的目標,應當引導企業加強對市場走勢的分析和把握。企業自身應當在轉型的過程當中加強對外部環境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合適的轉型時機,因為建設循環經濟所需要的技術、設備和專業人員,都可能在短時間內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較大的壓力。企業可能在短時間內面臨經營成本大幅增加的狀況,因此應當努力掌握外部經濟環境,降低可能由于轉型而帶來的風險。由此可見,實現循環經濟為目標的轉型,實際上正需要加強對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把握和應用。

二、實現循環經濟的戰略管理策略

經過前文的分析,本文已經論證了企業進行循環經濟建設的過程當中,實施戰略管理的必要性,接下來,本文將分析為實現循環經濟目標,企業應當結合戰略管理理論采取的措施。

(一)循環經濟背景下的企業戰略制定

戰略管理的首要環節是結合企業當前面臨的市場形勢和宏觀經濟環境制定相應的經營管理戰略。為實現循環經濟目標,應當將循環經濟和企業的整體經營策略加以整合,以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經營改革方案。

首先,應當加強對企業所面臨的宏觀環境的分析。企業面臨的宏觀環境包括社會經濟環境和國家政策法規條件兩個基本的組成部分,在當前的國家政策層面,中央已經出臺了相應的扶持方案給使用清潔生產技術的企業,同時國家也在通過積極推進節能減排計劃的實施,相關內容已經被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國家對實施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模式的企業,將會提供信貸等方面的支持。同時對宏觀經濟的基本面方面,急需建立起清潔生產體系的企業往往都面臨著產能嚴重過剩,市場嚴重飽和的問題。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時產生大量污染排放的重工業行業往往已經進入了競爭者眾多,進入門檻日趨降低,產品高度同質化的微利階段。這些循環經濟建設的重點對象,同時也是面臨市場競爭壓力最大,盈利能力逐漸降低的企業組織。

以鋼材市場為例,當前的鋼鐵生產已經嚴重過剩,競爭壓力加大帶來的價格持續降低,利潤空間萎縮的狀況已經迫使武鋼集團、山鋼集團走上了企業兼并的道路,鞍鋼和本鋼也已經整合為一個鋼鐵聯合生產企業,但由于鋼材市場容量的限制,企業規模的擴張已經不能帶來企業成本的下降,因此鋼鐵企業通過建設循環經濟改變原有的粗放發展的方式,通過各種實物資源的循環使用提高盈利能力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而國家在面對眾多鋼鐵企業大量排放污染物而產生嚴重的負外部效應的情況之下,也在逐漸的實用稅收和信貸等杠桿促使這些企業加強改革,因此就整體環境而言,企業進行循環經濟建設的現實意義已經十分顯著。

其次,應當加強對企業內部的各種資源的把握和控制。企業自身擁有的人力資本、技術設備和庫存資金,往往被不同的生產部門和經營管理部門所掌握和分割。這種資源分散,不能形成比較良好的協同運作體系,已經在逐步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而為了實現循環經濟,就更應當加強對企業自身掌握的各種經營條件的把握和調整,將企業的各個部門整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溝通的整體。這種企業內部的關聯度的提高,在現代企業經營過程當中已經普遍存在。

中國重汽集團就通過內部的制衡性管理原則,將企業的管理部門和各種生產流程整合成為一個相互關聯,整體聯動的有機整體,并大大提高了過程控制的效率,徹底打破了各個部門之間可能存在的相互割裂的狀況,加強了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作。

最后,應當在把握宏觀經濟環境和企業內部生產運營的基本條件的基礎之上,制定相應的經營戰略。這一戰略當中應當包含循環經濟目標的考量,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戰略應當成為建設循環經濟的基本方針。在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的同時,將企業改造成為一個具有循環經濟生產能力的現代企業,應當成為轉型企業所要面對的經營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可以根據市場結構因素和產業組織狀況制定相應的策略。

(二)戰略管理中的核心策略

企業經營策略應當成為企業戰略管理決策的核心內容。這一戰略應當包括對市場當中的各種競爭對手的分析,并結合相關的市場營銷和經濟理論。首先,應當建立起統籌企業內部各個生產工藝流程和企業管理部門的企業內部關聯機制。在發展循環經濟的視角之下,使用投入產出技術就成為了整個戰略管理決策的核心內容。這一內容要求企業充分考慮內部的各種中間生產過程之間,可能存在的技術聯系,并找到盡可能多的可回收資源,有意識的引導企業內部的可回收資源向生產過程的初始階段進行流動。一個可以參考的辦法就是構建企業內部的資源回收投入產出表,明確不同部門之間在資源流動方面的完全消耗系數矩陣和直接消耗系數矩陣,并以此為依據構建起能源和物料回收物資平衡方程,制定相應的生產計劃和物資回收計劃,并將這些計劃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長效機制。這需要企業管理人員大膽使用相應的管理和經濟技術,并在實踐中貫徹落實。其次,應當針對當前眾多種工業企業面臨著寡頭壟斷或者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的現實情況,制定相應的競爭策略。在經濟學理論當中,只有通過增強自身的產品差別化水平,才能夠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并通過控制自身的價格實現一定程度的壟斷利潤。對此,在企業引入循環生產技術,并形成相應的管理機制之后,應當成為加強企業自身形象的建設,增強產品的品牌效應。企業應當通過大眾傳媒宣傳自己的清潔生產和循環生產能力,使企業自身擁有的社會形象能夠得到大大提升,最終成為得到廣泛認可的經濟組織。在面對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時,應當努力的同其他企業進行溝通,達成一定的市場分割的內部協議,完成企業之間的利益分割,防止惡性競爭的出現。在這一方面,家具行業內的眾多企業已經樹立起了典范。浙江永康市的千尋集團就突出的將自己的生態門產品推向市場,使生態、低能耗和環保的理念成為企業形象的一個重要方面,為企業帶來了極高的市場認可度。在我國家具行業普遍面臨較大的競爭壓力的情況下,為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競爭優勢。然后,企業應當注重對先進技術的收購和先進人才的引進。進行循環生產需要徹底改良企業原有的不適應企業發展管理方式,也需要改進原有的落后的生產技術。例如浙江名牌歐派公司就成立了自己的研發團隊,隨時根據企業的需要進行產品的研發和調整,保證企業能夠始終占有較強的技術優勢。這種經營方式也帶來了企業的技術保密程度和商業信息的安全程度的提高,信息流始終在企業內部進行流動,降低了可能出現的信息泄露的風險。

實現循環經濟不僅需要在經營策略方面及時調整,也需要在企業的管理環節當中,將各種經營策略及時的貫徹,并能夠適時的加以調整。調整的過程不僅僅需要有非常強的貫徹和執行能力,也需要根據企業自身的特點,適時的組織動員,使全體員工都能夠提高相應的認識,使加強管理的策略和管理目標成為一個企業的所有員工都認同的自覺行為。

參 考 文 獻

[1]潘剛.乳業綠色循環經濟研究[J].生態經濟.2011(5)

[2]商迎秋.企業戰略管理理論演變與戰略風險思想探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3)

[3]趙偉.公司治理和戰略管理的互動機制研究[J].企業導報.2010(2):66

[4]鄭英美,岳麗鑫.從并購角度分析企業戰略管理與實踐的新趨

篇5

內容摘要:在現實中,循環經濟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僅是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方向,而且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實現循環經濟模式下的績效,是企業要應對的重點課題?;诖?,本文從模糊數學的視角,對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問題作了深入地探討。

關鍵詞:循環經濟 模糊數學 企業 績效評價

引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在當今社會所必須堅持的發展之路。而在此基礎上,對于我國發展模式研究中,由于有循環經濟思想的指導,這一發展模式已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對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求,科學的評價企業戰略經營業績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筆者通過對循環經濟評價指標的文獻檢索的結果來看,對這方面的文獻比較豐富,在2007年國家發改委聯合國家環保局和國家統計局就宏觀經濟與工業園區的循環經濟評價體系的提出進行了頒布,而也有許多的文獻則對循環經濟與企業戰略經營結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于2006年由的全球報告倡導組織所的第三代《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其中則要求企業從經濟、環境和社會這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2010年由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聯合另外11家單位聯合的《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第2版)則是從企業與社會的科學發展、倡導公平運營環境、樹立環保節約理念、做好安全生工作產、維護顧客與消費者合法權益、建立合作共贏、和諧的勞動關系、社區參與和發展等8個方面對企業進行全面合理的綜合評價;隨著在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廣的不斷深入,現代化的企業就應當建立與循環戰略經營目標和管理特征相適應和相匹配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做好循環戰略經營業績評價工作,而在這一評價過程中則必須圍繞企業生態化創新這一主題進行,通過評價資源利用率、治理效率和企業財務業績在評價體系中的運用。而黎毅、晏亦民在《參照平衡計分卡的評價方法》這篇著作中從財務管理、顧客評價、內部經營過程、人力資源和技術創新等這5個方面進行設計了循環經濟模式下的鐵路運輸企業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以上的研究成果則為在新提倡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下,企業制定戰略經營業績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必要的參考。生產流程和經營特點的差異存在于不同行業,這就導致了在不同行業中實施循環經濟的手段和效果都顯現不同,差異性存在不同企業的財務、市場、技術產品的創新上,對不同行業進行評價,處于客觀評價循環經濟條件下對企業的戰略經營業績進行有效管理則需要根據行業不同設置不同評價體系。這些文獻在研究時,忽視對績效評價要素進行系統深入研究,而只是集中評價的內容和指標體系上來。如今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應用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在這些領域的應用中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近些年的研究當中,對循環經濟型企業進行財務評價體系的研究比較多見,但也有少數的經濟學家提出對應用模糊數學理論建立起的循環經濟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研究,而本文通過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來對企業的各項經濟和環境效益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借助于大量的實證分析研究方法,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得出的結論是切實可行。而在這些企業里面化工企業由于其特殊的資源開采量大和污染較嚴重的特點,在化工企業內部推行循環經濟規律的經驗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則對別的企業具有普遍的示范性作用。為此,本文就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利用的基礎上,選擇模糊數學角度對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的戰略經營業績進行評價。

循環經濟的企業績效評價相關概念

(一)循環經濟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循環經濟是指經濟、社會、資源三者協調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而狹義上講,循環經濟是經濟與資源協調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與其有著明顯的區別。在傳統經濟模式下,經濟發展走了一條“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線性路線。而且,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是其顯著特征。而在循環經濟模式下,經濟發展走了一條“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路線,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是其顯著特征。為了更好地實現循環經濟,要在產業結構、勞動力資源、資源利用、環境質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滿足循環經濟的需要。而且,要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資源之間的優化與組合,使它們之間形成最大的合力,并實現各項最優目標。

(二)企業績效評價體系

對于企業來說,構建科學的、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是實現自身健康發展的有效舉措。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對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定義做出一個準確地定位。進一步講,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明確它的構成要件。在此指導下,我們將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界定為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包含著四個分系統,分別為績效評價標準、績效評價指標、績效評價組織形式、績效評價規章制度。在實踐中,這四個分系統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構成了一套完整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企業績效評價體系強調建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注重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非常適應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的實際以及迫切需求。與此同時,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作為一項嶄新的系統,可以很好的預判企業的未來,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航標。

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特征與原則

(一)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特征

1.綜合性。在以前,績效評價較為片面,不能全面地、準確地為企業提供評價參數。而在循環經濟條件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逐漸擺脫了片面性的劣勢,并成功地將這種劣勢轉化為優勢。它將企業的經營活動與社會、經濟、歷史、生態、環境等諸多要素結合在一起,全面地展示了企業的狀況??梢?,綜合性是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首要特征。

2.可量性。除了綜合性以外,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還具有可量性特征。這里所說的可量性,就是指企業在一定的生產期間內,我們為了好計量,同時為了考慮時效性,通常是以一年為限,把企業的經濟和環境效益相加起來進行量化。

(二)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原則

1.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在設置績效評價體系的過程中,企業要始終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礎,而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延續。企業要想制定出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就必須堅持這一原則,這是長期發展實踐得出的正確結論。

2.科學性原則。對于企業來說,它在制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還必須堅持科學性的原則,要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績效評價利益做到保持一致。在此過程中深刻理解指標的概念,把握好指標的內涵和外延,使用科學的計算方法。

3.“3R”原則。在設置績效評價指標的過程中,“3R”原則要貫穿于它的始終。從資源的開發利用,到各種廢棄物的排放,要通過明確的統計指標及統計數據來描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

循環經濟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不僅關系到企業經營的考核效果,而且關系到企業經濟的生產分析,在實現企業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方面作用尤為突出。因此,要重點做好循環經濟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置工作。如圖1為循環經濟模式下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結構示意圖。

從圖1中,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圖中數據是進行案例分析過程中得出的指標的權重數。在現實中,因為各個企業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得到權重數也各不相同。在分析體系的過程中,可以依據當前企業績效評價體系的實際情況,適當地增加或減少一部分項目內容。受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在實際中采集到的數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在整個調研過程中,要摒棄單級的模糊綜合評價法,實行多級的模糊綜合評價法。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要指標的價值。一是凈資產收益。凈資產收益,是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要指標的重要價值。這里所說的凈資產收益,就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所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得到的凈利潤同企業平均凈資產之間的比率。二是凈利潤。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重要指標的另一項重要價值就是凈利潤。這里所說的凈利潤,簡單地說,就是指企業繳稅后的利潤。

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模糊綜合評價分析案例

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是一項非常復雜的事物,其中的某項或者關聯的幾項不可能確定這個辦法的效果。通常的做法就是讓生產一線和企業管理層樹立循環經濟意識,并以此來指導具體的生產與經營活動。受此影響,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標發生了重大轉變,已經由單純地追求經營利潤最大化,變為追求經營利潤與環境利益的最大化。其實,循環經濟的企業績效評價不僅具有多維性的特征,而且具有多遠性的追求目標。在現實中,影響循環經濟下企業績效評價的因素有很多。為了盡可能地避免各類考核資料信息的丟失,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诖耍覀円肓恕凹訖嗥骄汀彼阕印?/p>

為了更加充分地說明這一問題,本文采用了一個超大型的水泥廠的例子。下面我們假設該廠在2010的年銷售收入為422億元,繳稅額度為92億元。在現實中,該廠已經成為該地區的納稅大戶,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而從另一個角度講,該廠作為一個石化類企業,非常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給該地區又帶了巨大的環境壓力。因此,該廠在強調施工生產的同時,還要兼顧環境保護工作。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該廠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在實際中,該廠首先要大力培養員工的環境保護意識,從源頭上杜絕環境污染現象的發生。與此同時,該廠還要加強相關制度的建設,從制度上督促員工去履行環境保護職責。此外,該廠還要派出專門的人員來復雜監管,有效地防止環境污染問題。調查發現,該廠在推行循環經濟績效評價體系前后,生產經營與環境保護融合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推行以前,該廠的生產經營還算差強人意,但是環境保護工作實在不敢恭維。而在推行以后,該廠的生產經營狀況更加完善,而且環境保護工作也大為改觀。這充分說明,循環經濟下的績效評價體系可以很好地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模糊綜合評判方法來分析該廠,需要以該廠的績效狀況為突破口。根據統計學理論,分別制定A=(A1,A2,…,A7)與B=(B1,B2,B3,B4)兩個集合。其中,A是關于所含因素的集合,而B是績效評價的集合(B1為好、B2為較好、B3為一般、B4為差)。通過分析,得到相應的矩陣列,并得到統計結果為Bi=Ai·Ri(i=2,3…,7)。在此基礎上,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該廠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為較好,反映了該廠有著較高的績效水平。

在調研中,我們不難發現,企業必須要建立相對應的循環經濟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否則對于績效考核評價則會大打折扣。本文正是以此為突破口,對循環經濟下的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以及指標體系問題作了定量與定性分析,以此來保證企業績效考核評價的客觀公正。

參考文獻

1.王金南等.發展循環經濟是21世紀環境保護的戰略選擇.環境保護,2010(10)

2.曾祥云.基于供應鏈管理理論的企業績效評價.企業經營與管理,2010

篇6

值得一提的是,20*年4月19日通過國家級專家組認定的《江蘇省循環經濟建設規劃》,是全國首部通過國家級認證的省級循環經濟建設規劃。這個規劃,確立了江蘇省20*—2020年循環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也為*發展循環經濟指明了方向。

按照《江蘇省循環經濟建設規劃》的要求,筆者認為,*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到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建設和產品生產中,使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為此,特提出*發展循環經濟的對策建議如下:

一、促進觀念轉變,大力開展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

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必須更新發展觀念,理清發展思路,辨證地認識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轉變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必須辨證地認識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轉變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必須辨證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單純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觀念。在發展思路上要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發展、輕內涵發展,片面追求GDP增長、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傾向,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切實推進循環經濟發展。通過有系統、有組織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快觀念的轉變。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培訓活動,普及循環經濟知識,宣傳典型案例,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起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要將循環經濟理念和知識納入基礎教育內容,做到以教育影響學生、以學生影響家庭、以家庭影響社會,增強全社會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把節約資源、回收利用廢棄物等活動變成全市市民的自覺行為,逐步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

建議針對*的產業結構特征制定一些循環經濟的地方性法規,如:廢舊包裝容器回收辦法、廢舊汽車回收辦法、垃圾資源回收利用辦法等。還要針對*技術創新資源豐富的特點,制定促進循環經濟技術創新以及技術創新產業化的政策;制定鼓勵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園、生態農業園建設的優惠政策,建立經濟引導機制。此外,政府還應針對電子垃圾的價值與污染特性制定電子垃圾回收辦法,明確電子生產企業的回收責任與電子垃圾處理費用由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共同承擔的比例。確立制造商責任制,明確制造商有義務對廢舊產品回收再處理。明確零售商有回收舊電子產品并交給制造商的義務,消費者有將舊電子產品交給零售商,作價回收的義務等。針對目前電子垃圾回收拆解中的污染問題,政府應建立電子垃圾拆解管理辦法與電子產品拆解技術標準,規范垃圾回收拆解行為。

三、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從制定“十一五”規劃開始,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加快實現“兩個率先”的要求,在編制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探索建立綠色GDP為主要內容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廢棄物最終處置降低率等為基本框架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并把主要指標逐步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

四、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

(1)價格改革。研究并落實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完善自然資源價格形成機制,調整資源性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2)收費改革。推動居民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建議全面實行電池、有毒有害物質的包裝物或容器、非日光燈管、飲料容器等的押金返還制度。

(3)建立循環經濟產品的標示制度,鼓勵公眾購買循環經濟產品,推動政府綠色采購。推動企業進行ISO14001體系和環境標志認證。通過政府信息網站和媒體,定期公布通過認證的企業和產品名單。

(4)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大力推進生態環境的有償使用制度。

(5)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并發揮好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

(6)建立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打破企業間單向式線性生產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結構,鼓勵企業根據社會化分工和產品生產的內在聯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工業網絡的經濟政策,增強關聯度,提高資源效率,減少廢棄物,延長產品使用周期的產業鏈條,促進企業間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為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微觀基礎。

五、依靠科技進步,建立循環經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1)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瓶頸。要借助現代高新技術,重點組織開發和示范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

(2)大力開發廢棄物重新利用處理技術和裝備。包括廢塑料、廢玻璃、廢電器等的處理設備;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術等。

(3)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重點扶持企業與科研單位開發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體系。在增加財政投入的同時,以政策推動和機制創新為重點,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多渠道、多形式、多領域融通資金,確保資金需要。

(4)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向社會有關循環經濟的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節能技術服務中心、清潔生產中心的作用。

篇7

1相關概念解析

1.1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其實就是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簡稱,其主要有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構成,達到物質反復循環流動利用的經濟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特征便是低開采、低排放、高利用,其基本行為準則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而循環經濟在我國諸多地區成功應用到了農業生態園中,出現了諸多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農業生態園。

1.2農業生態園

所謂農業生態園指的就是以生態園模式來實現對觀光原來農業的生產以及布局,其主要是將農業活動、環境保護、自然風光、休閑娛樂、科技示范等多個方面進行有機的融合,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2案例分析

2.1研究概況簡介

該市研究概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自然環境,該市地形南低北高,西南方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溫暖,四季鮮明,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約在753.2mm之間,一條河流由北向南穿過該市。由此可見,該是自然環境極為適合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種植。②交通優勢情況,該市交通具有明顯的優勢,有三條國家一級公路貫穿全境,六條省級公路在該市交匯,同時在市中央建設了國際機場,該市在交通上的優勢能為現代農業以及農業休閑觀光的發展提供巨大推動力。③蔬菜品種優良,該市在發展蔬菜種植,克服了自然條件以及生產障礙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通過改革創新培養出具有高產、抗倒等優勢的品種。④該市已基本實現了農業發展機械化、信息化設施化。例如糧油作物的播種、收獲以及管理等實現了全程機械化。⑤該市具備了較為先進的栽培技術,在該市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新型的栽培方法達到30多種。圖1為該市區土里利用規劃圖。

2.2該市農業生態園的不足

2.2.1客源渠道較為單一

因為受到旅游產品創意欠缺、產品類型單一、文化性和體驗性欠缺、形式傳統等因素的影響,該市農業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強,很難在短期內提升游客量。除此之外,雖然該市農業生態園區采取了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方式,但是其管理人員綜合素質水平較低,不具備相關的生態知識,其服務質量達不到相關的標準,管理上出現了混亂。

2.2.2前期規劃設計存在較大漏洞

循環型農業生態園區的建設主要是對生態示范以及拓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建設。打開有機農場前期規劃設計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循環型生態園區建設的內容,最終導致不能深入發掘生態園區的資源,園區功能分區模糊、產品結構單調、不合理的旅游線路等問題[1]。

3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區規劃思路

3.1指導思想簡析

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區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同時樹立了建設高端循環農業生態園的目標。在發展的過程中貫徹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合理統一規劃的發展原則。同時對農業生態園區內的各種資源進行深入的發掘,提升對資源循環利用的效率,將廢氣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合理程度內。真正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3.2規劃設計中融入循環經濟思想

上文中我們對循環經濟進行了一定的論述分析,在農業生態園區規劃設計之中融入循環經濟的思想,真正的實現低開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更進一步而言,在農業生態園區規劃設計中融入循環經濟思想是農業生態園區建設過程中的最為重要的要求之一,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當代農業生態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具體需求。3.3規劃設計原則簡析農業生態園區規劃設計原則有以下四個方面:①協調發展原則。②統一規劃原則。③因地制宜原則。④產業化發展原則[2]。

4規劃設計總體規劃以及分區的規劃

4.1總體規劃

該市農業生態園區總體規劃是分為八個區位,并以這八個區為整體規劃的核心,同時建設了兩棟規模較大的農業生態體驗館,如圖2所示。

4.2分區規劃

而在該市農業生態園區的分區規劃設計中,其農業生態園區分成了八個區,其主題是特色農產品手工作坊區域、特色養殖示范區域、珍稀綠化苗木種植區域、特色水產養殖區域、特色休閑果品區域、農耕體驗區域、植物區域。在此八個區域中,種植了種類多樣植物蔬菜等等,例如在植物區便引進無土栽培技術,共種植了1萬m2韓國無土植物,建設出規模浩大的無土栽培植物園。而在特色農產品手工作坊區域中,建立了農家樂一條街,在該區域設置了咸菜坊、磨坊、豆腐坊、油坊等,在這條街中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從該農業園區中生產的小麥花生黃豆等制作成的,其手法古老,味道純正。還有在珍稀綠化苗木種植區域中,生產了大量中小苗植株,其主要采用了現代林業苗木繁殖培育技術,培育了大量珍稀苗木,珍稀苗木的培育不僅僅能夠成為農業園區的綠色景觀,同時也能夠為農業生態園區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而在農耕體驗區域之中,在都市之中生活到人們可以在其中盡情體驗工藝活動、農業活動,從而實現對古老農耕文明的了解。尤其是對于接受現代文明的孩子而言,農耕區域的存在能夠使他們了解相關的農業知識,并為他們提供一個較為完善的實踐場所。綜上而言,該市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區的規劃和設計具備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通過將循環經濟主導思想融入到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之中,實現了農業生態園多樣化、持續化發展的目的,促使其真正成為了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農業生態園。不僅僅帶動了該市的經濟發展,也成功的為該市樹立了良好的發展形象。

5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發展需要注意的問題總結

5.1實現協調發展

在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區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社會文化之間的協調統一。從本質來講,農業生態園區開發中的觀光旅游經濟收入僅僅是農業產業的附加值。更為重要的是保護了生態的發展和提高了科技水平,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高水平、高素質?!币虼?,農業生態園的相關管理者在發展農業生態園區的過程中,必須具備長遠的目光,不能過分的追求農業生態園區規模的擴大、經濟效益的增長等等。而是在現有基礎之上,不去刻意的改變農業生態園區的自然生態。同時必須和鄉村的諸多特點進行一定的結合,將農業生產作為農業生態園區發展的基礎,構建農業生態的特色,同時融入當地地域文化,以此來達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對環境管理方面必須要得到加強,實現文化、經濟、自然環境這三者之間良性循環的協調統一。

5.2完善循環經濟相關法律法規

循環經濟在我國發展時間并不長,因此有關于循環經濟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基于此,筆者認為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盡快完善有關于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對農業生態園區的建設加以引導??傮w來說,循環經濟的發展,必須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此才能真正的促使循環經濟的不斷發展[3]。

6結語

綜合全文來說,循環經濟主導型農業生態園區的發展是新型經濟模式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農業生態園區的規劃和設計必須將循環經濟思想融入其中,才能真正的設計出科學合理的農業生態園區。

作者:劉能星 單位:江西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

參考文獻

[1]劉芳清,周克艷.長沙市有機農業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4(01).

篇8

工業革命使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也招致了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后果。由于不可逆性,許多資源在人類時間尺度上不能再生,且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已無法繼續支持不斷擴張的世界經濟規模,這就迫使人類尋求新的文明和新的發展方式。于是,人們開始反思,反思過去的經濟行為,反思指導經濟行為的理論,可持續發展思想應運而生。然而,可持續發展思想僅僅說明了過去所走的道路不可持續,未來需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但何種道路才可持續,卻不甚了了。

后來,人們發現,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抓手”。循環經濟是生態經濟的俗稱,它是基于系統生態原理和市場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具有資源代謝和共生關系的經濟,是具有整體、協同、循環、自生功能的網絡型、進化型復合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或許可以追溯到鮑爾丁“宇宙飛船”的思想,但實際上,作為各國經濟發展“樣板”的美國向世人昭示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模式遇到了挑戰,因為如果支撐這種生活方式,世界需要6個地球,而地球是已知的唯一適合于人類居住的星球??磥?,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必須發生革命性轉變。

對于我國來說,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努力,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反思過去的發展道路,可以發現,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支撐了經濟增長,盡管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但因積重難返而收效甚微?,F在,我國經濟發展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又一次面臨重大抉擇。

我國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

第一,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經濟必須持續發展。改革開放20余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真正以大國的姿態活動于國際舞臺,也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當前,國際競爭在經濟和政治方面都日趨激烈,面對這種形勢,不發展甚至發展緩慢,都會處于被動地位。為此,發展仍然是第一主旨,仍然是“硬道理”。

第二,資源和環境容量不能支撐原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如果說過去的發展以粗放為主,以資源枯竭和環境破壞為代價,那么,現在支撐這種增長方式的條件已徹底喪失,經濟增長達到了原有模式所能達到的極限。因此,必須改弦更張,必須探求全新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支撐未來經濟,才能在結構變化的基礎上實現總量的持續增長。

第三,自然生態系統的還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任務,包括時空錯位資源的還原、破損生態系統的修復、產品消費以后最終廢棄物的還原。按照“多還舊賬,不欠新賬”的原則,“十五”期間我國對環保投入已達7000億元,據初步測算,“十一五”期間,預計將達到13000億元,約占同期GDP的1.40%―1.5%。只有通過自然生態系統的還原,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實質的提高。

第四,國際環境要求的壓力。由于“只有一個地球”,保護地球母親已成為全球共識。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對于產品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也要求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標準?,F在,由于增長方式不能適應環境保護的要求,我國每年有約40億美元的產品無法出口,《保護臭氧層國際公約》使我國近50億美元的產品出口面臨各種麻煩。發達國家的技術標準規定末端產品必須符合環保要求,也規定從產品的研制、開發、生產到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利用等都要符合環保要求。歐盟明確要求包裝物的95%必須是能夠回收的物質。2004年2月,歐盟頒布了《廢棄電子電器設備指令》和《電子電器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指令》,規定:從2005年8月13日起,生產者負責回收處理廢舊電子電器設備;2006年7月1日起,在歐盟銷售的10大類100多種電子電器設備中,限制使用鉛(Pb)、汞(Hg)、鎘(Cd)等6種有害物質;同時,還對廢棄電子產品制定了強制回收的規定。這兩項指令涉及范圍不僅包括電器設備產品,還涉及到零部件、原材料行業,基本覆蓋了我國對歐盟出口的所有機電產品。

由此看來,發達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問題,在我國同時出現,而且變得尖銳起來:在初始發展和工業化時期,國際市場和世界資源是發達國家發展的“原料箱”,而我國卻只能更多地依賴自己并不豐裕的資源;發達國家可以把落后國家變成“垃圾箱”,而我國只能自己消化和消解。內外擠壓,使我國只能而且也必須走不同于過去的發展道路,這就是走循環經濟之路,通過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無害化,把資源消耗限制在資源再生的閾值之內,把污染排放限制在自然凈化的閾值之內,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梢?,發展循環經濟是自然“脅迫”的結果,也是人類認識的“飛躍”,它是關于技術、體制、經濟、思維的徹底變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

二、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以市場機制作用為基礎

在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已經成為共識,而且也引起政府高層的極大關注。但是,如何發展循環經濟,便不得不認真思考了?,F在,無論認識還是實踐,都存在缺失:“經濟”與“循環”相脫節,“就經濟論經濟、就循環論循環”,“循環隨你循環、經濟照舊經濟”,沒有認識到循環經濟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競爭、有序、共生、再生、自生的復合生態經濟系統。其結果是,認識不能升華,實踐難以取得實質進展。

第一,我國的經濟是市場經濟,決定了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以市場為基礎。市場經濟的特征在于,經濟活動依價格信號由市場力量來決定,經濟決策由經濟主體獨立、分散做出,企業根據價格和利潤自主、自由地調節其經濟行為。在市場經濟下,脫離開市場機制的作用試圖發展某種經濟形式,只能陷于“烏托邦”?;诖?,在推進循環經濟時,必須依靠市場規律,以市場機制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政府不能大包大攬,要留給企業足夠的行為空間。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需要把利益作為連接共生和代謝企業群落的紐帶。在市場經濟下,經濟主體之間的聯系以獲取利益為目的。一個企業的經濟行為如何,其考慮的首先是由此帶來的收益及為此付出的成本。如果發展循環經濟收益大于成本,它就會主動地確立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共生和代謝關系;反之,如果收益小于成本,它就不會去遵循循環經濟的原則。事實上,被奉為圭臬的著名的“卡倫堡生態工業體系”就是在商業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所有企業都從中獲得了好處,每一種“廢料”供貨都是伙伴之間獨立、私下達成的交易,而且所有的交換都服從于市場規律。但即使這樣,它在發展過程中也飽受利益關系的困擾:當市場某些產品滯銷、原材料價格波動(如天然氣價格低于廢熱供應價格)或某一工藝環節出現事故時,整個系統運行就會失調??磥?,任何企圖超越利益關系,把一些可能共生和代謝的經濟主體“拼湊”在一起,是不能形成真正的循環經濟的;即使取得一時之功效,也是短命的。

第三,靜脈產業的發展也要遵循市場規律。仿照人體血液循環系統,人們把將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產業形容為“靜脈產業”,因為這些產業能使垃圾變廢為

寶、循環利用,如同將含有較多CO2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一樣?!办o脈產業”的特征是形成“廢棄物―再生資源―產品”的環保產業鏈,但再生資源有再生成本高、純度低、利用難度大、不易被市場認可和接納的弱點。因此,靜脈產業的發展也受著市場關系的制約。此外,循環經濟使廢棄物的排放量降到最低,而靜脈產業的發展,卻需要廢棄物排放量達到一定規模,才具有經濟上利用的可行性,也就是存在著規模經濟問題。

這樣看來,發展循環經濟,單純強調循環而忽視經濟運行的規律,或者相反,都不能形成真正的循環經濟,生態學規律和市場規律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三、發展循環經濟需要以政府力量為主導

政府的作用在于要為發展循環經濟創造條件,主導或者引導循環經濟發展。為此,必須在四個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必須要有助于推進循環經濟?,F有的宏觀經濟政策與發展循環經濟之間缺乏一致性,因為宏觀經濟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熨平經濟波動的曲線,在接受既定增長方式下促進經濟增長。蕭條時期,應該鼓勵消費甚至浪費。如果增加消費,就可以成倍增加就業(乘數作用);反之,如果節約,經濟就會收縮。秉承這種思路,面對1997年以后我國出現的“過剩”問題,一再鼓勵擴大內需,擴大消費――鼓勵擁有“私家車”,鼓勵擁有“第二套住房”,如此等等,一切都是為了經濟增長。由此,鼓勵了全社會超前消費,助長了過量消費的奢靡之風。當然,城市規劃和設計的缺陷,也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在城市建筑規劃和設計中,應該充分考慮城市各部分功能的發揮,盡量縮減工作地和居住地的距離,以最大可能地減少人流量。但我國許多城市因規劃不合理,功能殘缺,以使通勤成本過高,如北京一些小區常被稱為“臥城”(僅用于晚上睡覺),而在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擁塞,嚴重地影響了居民生活質量。比照此,筆者考察的倫敦伯丁頓社區通過“零能源發展”(ZED),成為引領英國城市建設的典范。由于居住地和工作地在一起,減少了擁有私家汽車的需求和交通污染排放,減少了化石能源消耗和碳(C)釋放,也減少了社會疏遠,基本形成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居住模式。所以,要發展循環經濟,宏觀經濟政策的取向就必須發生轉變,城市規劃和設計理念也要轉變,政府政策要支撐能夠形成滿足社會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并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經濟結構。

第二,政府要制定和出臺鼓勵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政策,通過經濟激勵手段,支持循環經濟。一是要制定對使用再生材料的產品實行政府優先購買的相關法規或政策,通過綠色購買行為,優先采購具有綠色標志、通過ISO14000體系認證、非一次性、包裝簡化、用標準化配件生產的產品,以此影響消費和生產方向;二是在稅收上,對參與循環經濟的生產者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以此來扶持投資者,使稅收減免和環境污染稅、資源稅相配合,形成一個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有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稅收體系;三是推進循環經濟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效應,社會收益大于個人收益,需要政府對循環經濟主體加以補償。此外,還需要有強制性措施,其中,“擴大生產者責任”(EPR)是目前發達國家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做法,它旨在降低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通過使產品制造者對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特別是對產品的回收循環和最終處置負責來實現。這就是說,一家企業生產了某產品,則該企業應對這一產品負責到底――負責運輸和安裝,使用期間要負責維修(售后服務),直到這個產品使用壽命終結成為垃圾時,再對垃圾進行回收和重復利用,實行全過程負責制。

第三,政府要建設循環經濟示范點,從小處、易處著手推進循環經濟。推進循環經濟,最終建成循環型社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為此,政府首先要建設示范點,從規劃設計到建設運行都遵循生態學規律和市場規律,通過現有技術集成和示范,積累經驗,使循環經濟從小到大、從點到面逐漸擴散開來。譬如,農村的“豬一沼一菜(魚、果等)”屬于循環經濟的小循環層次,許多技術已日臻成熟,在筆者調研的云南玉溪,近年來大力發展農村沼氣,許多農戶通過新建6―8M3沼氣池1口,配套改造15―20M2畜廄1個、2―3M2衛生廁所1個和廚房1間,以此改變了傳統生活方式;同時,配套對8個村1970戶進行太陽能建設,結合沼氣建設對11個村4346戶進行以道路硬化為主的村莊改造,通過沼氣綜合利用,把發展經濟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政府應該從小處、從易處著手推進循環經濟。過去,雖然沒有循環經濟的意識和理念,但節約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節約和資源重復利用上積累了許多經驗并擁有許多竅門,只要進行低成本改造,就可以成為構建循環經濟的良好基礎。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通過發展生態產業,形成了集種植、養殖、休閑、有機食品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化集團,開創了“前店后園”和“農游合一”的循環發展模式,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所以,在推進循環經濟時,要從實際出發,不可舍易求難,貪大求洋。

第四,加強循環經濟政策和理論的研究與宣傳。首先,要研究支撐循環經濟的政策,研究設立何種政策參數以使經營者在參與循環經濟建設時獲利。同時,也要對現有各種政策進行梳理和檢討,指出哪些政策與發展循環經濟是相背離的,需要適時地進行調整;哪些政策雖然支持了循環經濟,但仍需進一步完善。其次,要加強理論研究?,F在,對循環經濟的研究如火如荼,理論界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但就循環經濟理論而言,卻處于初創階段,研究遠未達到深入的地步,許多規律性的東西尚未被揭示出來。最后,需要通過大力宣傳來營造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氛圍和輿論環境。“利潤來自于變化”(Profit from the change)――這是筆者在悉尼市垃圾分揀場看到的一塊耐人尋味的標語。事實上,“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只要改變利用方式,通過再利用,資源化,就可以增加企業收益。只有使廣大民眾了解發展循環經濟酌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循環型社會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循環經濟才能事半功倍。

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以技術創新為前提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必須要有重大的技術突破。根據技術經濟原理,物質流很難在一個企業群落中實現閉路循環和零排放,這就使發展循環經濟遇到極大障礙。由于受客觀認識、經濟和科技因素的制約,循環經濟的產業體系中還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矛盾和缺陷。為此,一方面,需要依靠科技進步,積極采用無害化的新工藝、新技術,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少投入、高產出、低污染,盡可能把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消解于生產過程之中。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技術的變革,降低單位成本支出,提高經濟競爭力,使資源的再利用變得有利

可圖。譬如,在廢物變資源和再生資源的利用中,要將污染廢物真正轉變成便于利用的理想資源,往往存在著技術難度大和資金投入多的現實問題,技術上的可行性和經濟上的可行性都制約著循環經濟的發展,這就需要通過不斷加快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來解決。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現有各種技術的集成、系統化和應用。發展循環經濟不是要徹底否定過去的一切,而是對過去進行“揚棄”;不是要徹底拋棄線形經濟,而是要在自然承載力允許的范圍內,實現線形經濟和循環經濟的疊加。因此,支撐總體上屬于循環經濟的經濟體系,不能割裂開與現有經濟和技術之間的聯系,要把所有能減少物質消耗、能封閉物質流、能減少廢物產生的各種技術系統化,加以集成和應用。有研究者把循環經濟理想化為,使環境與經濟行為納入到一個嚴密和封閉體系中,實現“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運動。在這一體系中,資源與產品之間不再是“母子”關系,而是一種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關系。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在一個封閉系統中,能量只能不可逆轉地沿著一個方向轉化,即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狀態轉化??梢?,這種理想化的循環經濟模式不可能建立。

第三,國家相關部門應頒布切實可行的循環經濟技術政策。要研究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政策、技術導向目錄,以及國家鼓勵發展的節能、節水、環保裝備目錄,支持引進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核心技術,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推廣應用。要加大資金投入,支持支撐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既要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也要整合、集成現有的成熟技術,以提高循環經濟技術支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要制定關于強制性節約資源的技術政策,強制淘汰落后技術和生產方法,支持和鼓勵企業研究與開發循環經濟技術體系,激勵企業和消費者節約使用資源和循環利用資源。

五、制度建設對于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技術對于發展是重要的,但技術決非萬能,一種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重要的前提和條件,這就是制度。

現代經濟學認為,制度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技術用以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制度則用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一系列安排,涉及觀念、組織、管理、體制等諸多要素。制度是社會中人與人、組織與個人、組織與組織之間博弈的規則,它提供了約束人類相互行為的框架。

制度至關重要,它是決定一個社會經濟績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決定著人的行為。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既可以發生技術進步,也可以阻礙技術進步。技術創新不是在孤立狀態中進行的,它受制于形成主導世界觀的文化與社會制度。制度創新可以把閑置資源組合起來,進行有效益的社會經濟活動。德國魯爾區產業轉型便是一個典型案例。為了學習歐洲可持續發展的經驗,筆者遠赴德國埃森,考察了魯爾工業區產業轉型和接續產業的發展。魯爾區原以煤鋼生產為主,因主導產業衰落、失業率上升、人口外流和環境污染,使發展受到嚴峻挑戰。為此,魯爾區把創新放在首位,通過建設環保型的工業園區,發展新型產業,尤其是把各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挖掘出來,使城市變成一個公園,用機械化向游客展示工業時代的文明;把工廠變成一個藝術館,在廢棄的工廠里舉辦上萬人參加的大型音樂會;把以前的車間變成大型餐廳,給周邊居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工業的歷史名勝成為有價值的“賣點”,埃森礦區已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正是由于創新尤其是觀念創新,使魯爾區走出困境,以嶄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現出來。

可見,制度創新可以不斷激發經濟主體的創造性,挖掘其創新的潛能。沒有制度創新,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就不會產生。發展循環經濟,制度高于技術,制度設計高于技術設計。

篇9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10-0032-02

一、循環經濟概述

(一)循環經濟的含義

循環經濟要求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社會的經濟活動。生態學中的各生物種群之間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循環經濟實質上也是要求采用這種發展模式,使生產和消費等各個階段相互促進,生產當中盡可能的不產生或少產生廢棄物,消費階段產生的各種廢棄物能再次運用到生產當中。與傳統單向流動式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循環經濟是一種反饋式的發展模式,且資源重復利用的比例很高,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小。

循環經濟要求遵循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的原則,在整個經濟系統的全過程中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少產生廢棄物,最大限度地減少廢物,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二)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比較

與傳統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循環經濟是一種封閉式的發展模式,資源不僅在生產階段發揮效用,到消費階段仍然會加大綜合利用,不僅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還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性

雖然我國資源總量大,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眾多人均資源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我國資源利用過程中還存在著高消耗、低利用率的情況,因此,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中國夢,發展循環經濟就變得必不可少。如果繼續沿用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必須倡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使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一)礦產后備資源嚴重不足

表1反映了我國部分人均資源與世界平均資源的情況。通過表格可以看出,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遠遠低于世界的平均值。與經濟生產相關的原油、天然氣和煤炭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天然氣僅占世界平均值的4.5%,而原油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只有煤炭的可采儲量相對較高一些,占世界平均值的50%。這反映了我國可用能源比較少,如果仍沿用以往的粗放發展模式,資源將最終枯竭,經濟發展將停滯不前。

(二)資源利用水平低

礦產資源總回采率、單位資源產出效率大大低于世界先進水平,重點用能企業萬元產值綜合能耗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產品單耗指標居高不下。

通過表格可以看出,我國的能耗比較高,能耗利用率低。每萬噸GDP能耗噸油當量我國是美國的3倍,德國的5倍,日本的5.5倍。中國的能源利用率也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這反映了我國在經濟生產中不僅能源消耗量大,而且在廢棄物排放方面也比較大,而這將產生能源不足、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問題。

(三)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性大

我國是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資源型、初加工型工業比重較大,冶金、電力、煤炭、化工、建材、紡織、農產品加工等高資源消耗產業占全部工業的80%以上。

(四)環境問題突出

資源的過度消耗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工業“高排放、高污染”的傳統增長方式尚未從根本上轉變,影響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要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把經濟增長方式從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拼資源拼環境的粗放型轉到追求科技進步、以效益為中心的集約型發展軌道上來。

三、循環經濟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關系

(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重要途徑和保障

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在經濟發展中盡可能的減少資源投入,并盡可能的避免和減少廢棄物。循環經濟倡導“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3R”原則。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也要求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這與循環經濟是一脈相承的。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關系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二)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目標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就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為核心,以資源綜合利用為內容,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

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途徑

(一)建立以循環經濟為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發展循環經濟是突破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瓶頸、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途徑,也是解決人與自然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效模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應抓好四個環節:一是資源消耗環節;二是廢棄物產生環節;三是再生資源利用環節;四是消費環節。

1.大力抓好資源節約,特別是能源資源的節約,提高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做到“物盡所用,地盡其力”。

2.提高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綜合利用率,推動不同行業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耦合,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可以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新的工藝和設備,將各個環節產生的廢棄能源、原材料進行回收再利用,降低主產品的資源消耗并生產出新的副產品,實現廢棄物的減量排放或零排放。

3.加強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戰略替代能源,對增加能源供應,改善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保護環境有重要作用,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

(二)加快資源節約的法規制度建設

首先,建立健全有利于節能環保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加強宏觀指導和規劃,建立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要選擇和形成有利于節約資源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完善促進資源節約機制和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的作用,運用價格、財稅、金融和產業政策、投資政策等促進資源的節約和有效利用;強化監督管理,堅決制止一切浪費資源的行為。要建立有公眾參與的節約資源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公眾監督和輿論引導的作用。其次,建立科學完備的節能環保法律保障制度。加快法制建設,完善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執法責任制,加強執法監督,保證現有法規的有效貫徹實施。同時,針對各違法行為也應該加大處罰力度。

(三)開發和推廣節能環保的先進科學技術

節能靠節能技術來實現,節能技術是指一定量的能源投人能夠產生更大效應的技術,即提高有效利用能量與能源總體內含的能量之比。

企業應該成為開發節能技術的主力。企業作為生產過程中的重要參與單位,直接實施生產行為。因此,企業應承擔起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發展節能技術,雖然需要投入比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節能技術的使用最終將給企業帶來正的效益。

國家應支持企業發展節能技術。節能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公共產品的范疇,如果交給市場配置的話,會存在著失靈的情況。因此,針對節能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國家要積極組織,帶動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

積極鼓勵個人開發節能技術。完善我國專利法的相關內容,對開發節能技術的人員要加大保護力度,以推動個人開發節能技術的熱情。針對個人開發節能技術除了要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保障外,還要加大對節能技術的推廣利用。

(四)強化全民節約環保意識

社會公眾的節約環保意識仍然十分薄弱,必須樹立全民節約環保的理念。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只有全民參與節約、人人做到環保,才能建設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梢岳酶鞣N傳播媒介廣泛宣傳節約型的消費模式,讓節約消費的觀念深入人心,將節約型消費當成是一種常態,形成一種主流的社會輿論。

篇10

關鍵詞:農業,經濟分析,規劃,現代化,循環經濟,循環農業,農業規劃,現代農業

0引言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為解決糧食問題,伴隨著工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一些發達國家先后步入以化石能源投入和機械化生產為主導的“石油農業”生產。石油農業依靠化肥、農藥、化石燃料、塑料薄膜等的廣泛應用,使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1-2]。但是,也帶來了諸多問題,例如過多施用化肥、農藥,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質量下降;農產品農藥殘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脅;農機具、化石燃料的廣泛應用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大氣污染;規?;B殖業的迅猛發展造成了畜禽糞便不能及時消納,導致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3-7]。

為此,人們開始嘗試探索新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循環經濟應運而生。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理論在農業中的具體應用,循環經濟理論萌芽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鮑爾?。↘.E.Boulding)的“宇宙飛船理論”。“循環經濟”作為科學名詞,是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W.Pearce和R.K.Turner于1990年首先提出來的[8]。

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保護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9-10],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型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要求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環(recycle)”(3R)為社會經濟活動的行為準則。農業循環經濟作為循環經濟理論的應用形式之一,強調在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生命周期中,盡可能地減少農業資源、物質的投入量,增加物質在農業系統中的循環再生利用和能量多級使用,得到更好更多的農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排放量。農業循環經濟的具體載體和實踐模式是循環農業[11],倡導農業經濟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相互協調的發展戰略,把農業經濟增長建立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經濟結構優化、人口規模、環境等經濟社會指標與生物多樣性、土地承載力、生態資源數量與質量等生態系統指標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實施有效干預,促進農業經濟系統更和諧地納入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來,利用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環境與環境之間的能量和物質的聯系建立起來的整體功能和有序結構,實現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能量、信息和資源的有效轉換,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近年來,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在我國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強生態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部在2007年和2008年連續提出“循環農業促進行動”,在全國范圍內組織了10個循環農業示范市建設,力求通過開展試點示范促進循環農業在更大范圍內的發展[12]。自2010年起,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鼓勵在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梯度推進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本文在簡述循環經濟理論形成與發展的基礎上,歸納了以歐盟、美國、日本和菲律賓瑪雅農場為代表的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闡述了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主要理論、思路方法和核心內容;以《雙城市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十二五”發展規劃》為例,分析了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實踐。

寄望為制定現代農業規劃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供借鑒與參考。

1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及其對現代農業規劃制定的啟示1.1以歐盟為代表的綜合型循環農業歐盟綜合型循環農業,主要目標是限制化學品投入,強調使用可再生資源生產生態產品,追求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傳統農業的統一。歐盟綜合型循環農業尤以德國為典型。

為了發展綜合型循環農業,德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包括化肥施用量限制、廢棄物排放控制、農業資源保護、環境污染處罰,另外還倡導農牧業相結合、作物輪作、少耕免耕、再生資源開發等。在農業生產環節提倡清潔生產,嚴格限制投入品種類及數量,尤其關注保護生態環境。具體措施有:禁止使用化學合成殺蟲劑、除草劑;鼓勵使用有機肥或長效肥,利用腐蝕質保持地力;采用作物輪作或間作等種植模式;根據牧場承載力核準養畜量,鼓勵使用天然飼料;禁用抗生素和轉基因技術等。非常重視發展生物質能源作物,選育甜菜、馬鈴薯、油菜、玉米等制取燃料乙醇、甲烷等,替代化石能源;實行農產品統一的生態標識認證措施。歐盟綜合型循環農業不僅減少了資源消耗,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提高了農產品信任度和透明度,實現了有機農產品優質優價。

1.2以美國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型循環農業美國是最早倡導農業循環經濟的國家之一,主要以優質高效為目標,突出特點是引入高新技術,重視農產品的質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優質的高產出和高效益,建立一種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農業生產體系。美國發展循環農業的主要方法是將高新技術引入到農業循環經濟之中,構建先進農業技術體系,真正實現農業生產資源的減量投入,體現了循環經濟“減量化”原則。高技術型循環農業模式依靠高新技術來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強調精準管理,科學配方施肥,減少環境污染,保持生態環境。高效施肥、灌溉以及節水等先進技術的推廣使用保證了美國傳統循環農業生產能力的提升。美國農場在農作物生長期間,對不同土層的土壤特性、水分、養分等情況進行定點定時測定和記錄,并根據作物生長特性和氣象資料等對補給量進行計算,做到了按需投入。美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體現了高新技術對緊缺資源的替代作用,體現了現代農業的高效益、低投入和減少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拓展了循環農業的外延。

1.3以日本為代表的環保型循環農業日本環保型循環農業模式的主要目標,是在保護產地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農產品產量,從源頭保障農產品質量,其突出特點是生態環保。主要做法包括控制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減少環境污染,保持地力;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良和培育作物新品種,使之適應鹽堿地、荒漠和生態敏感區耕作,增加耕地面積,彌補耕地短缺。

在組織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注重協調資源系統關系、兼顧部門效率來保護生態環境。日本注重強調農業系統內部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各部門所包含的資源系統關系的協調,并考慮比例結構與區域農業自然資源及其組合的統一,減少自然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此外,對國土范圍內的林地進行經濟效益評價,發揮森林在凈化空氣、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作用,保護綠色資源。為了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日本還建立了結構較為完整的循環經濟法律體系。通過長期發展以有機農業為主的環保型循環農業,日本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農業經濟穩步發展。

1.4具有菲律賓特色的瑪雅農場循環農業菲律賓的瑪雅農場,是比較早期的農業循環經濟的典范之一,也是發展場區范圍內農業循環經濟的典型。

在場區范圍內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達到物質循環、能量梯級利用、廢棄物全部處理的目標。主要做法是在場區范圍內建設麩皮養魚、肉食加工、沼氣生產、有機肥還田以及糧食生產等的完整的循環產業體系[13]。具體方法是利用位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附近的一個廢棄面粉廠,回收面粉廠產生的大量麩皮,建立了養殖場和魚塘;為了增加農場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頭制造廠。

為了控制糞肥污染和循環利用各種廢棄物,建立十幾個沼氣生產車間,提供了農場生產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從產氣后的沼渣中,回收一些牲畜飼料,其余用做有機肥料。產氣后的沼液經藻類氧化塘處理,再送入水塘養魚養鴨。最后,取塘水、塘泥肥田。農田生產的糧食送面粉廠加工,進入下一次循環。通過發展場區農業循環經濟,不用從外部購買原料、燃料、肥料,卻能保持高額利潤,而且沒有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污染,形成了農林牧副漁生產良性循環的場區性農業生態系統,實現了生物物質的充分循環利用。

1.5國外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對現代農業規劃制定的啟示從國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實踐經驗可知,在現代農業規劃中應充分考慮當地的資源稟賦、環境狀況和科技水平,確定適合本地區實際的農業發展道路。首先,應充分考慮本地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對環境的污染來達到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如美國主要依靠其掌握的高新技術,發展精準農業,實現資源替代,把高新技術引入農業循環經濟之中。再如,德國土地資源短缺,農業資源稟賦較好,農業勞動力素質高但稀缺,所以其農業發展走的是綜合發展之路,通過提升現有農業技術水平,提高產品質量,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農業效益也得到提高。

第二,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業循環經濟的核心在于循環,其根本目標是發展經濟,促進資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重視高新技術在農業循環經濟中的應用。從國外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經驗來看,科學技術在作物新品種開發、農業資源保護、農產品質量提升以及環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明顯,不僅能夠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如美國通過高科技手段來降低對資源的使用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實現效益最大化;而且在污染治理中也發揮積極作用,如日本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第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技術、經濟、法律及人文文化等整體協調。2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主要理論科學規劃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前提與基礎,現代農業規劃應充分遵循循環經濟理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他產業與農業爭地、爭水、爭能源的矛盾日趨尖銳,資源利用效率問題更加突出。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現代農業規劃,就是要把循環經濟理念運用于農業經濟發展系統之中,降低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資源、能源的投入量和廢棄物的排放量,形成農業的種養加、農科教、產供銷一體化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14]。不僅要強調區域或園區內經濟、生產、資源環境、社會和技術5個方面的協調統一發展,而且要改變傳統農業過度依賴土地資源和大量增加物質投入的增長方式,使農業生產由“資源-產品-廢棄物”線性的增長方式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產品”循環的增長方式轉變,實現資源節約、清潔生產、生態鏈接、廢棄物循環和綠色消費。在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主要理論應包括清潔生產、“零”排放、“三生四產”和全生命周期評價等。

2.1清潔生產理論

“清潔生產”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從源頭、過程解決環境污染的根本途徑,也是循環經濟的載體[15]。就是在農業生產過程、產品流通、消費直至廢棄物處理,全過程中關注生態效益,要求使用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資料,如有機肥、生物農藥、生物質能源等,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技術,降低農業廢棄物的數量和危害[16-17]。清潔生產的核心是杜絕或減少污染物,通過優化農產品生產技術工藝路線,盡可能減少有害的中間產物和副產品,以達到廢棄物循環利用、以及節約資源和能源的目的。清潔生產不但關注生態效益,同時強調經濟效益,應體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2“零”排放理論

“零”排放理論是指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清潔技術、物質循環技術和生態產業技術等成熟技術,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完全循環利用,而不給大氣、水和土壤遺留廢棄物。

農業生產的“零”排放并非絕對不排放,而是把原有的線性經濟模式轉化為循環經濟模式,使得傳統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循環到生產過程中再利用,實現生產鏈系統的循環,避免或盡可能減少對系統外的排放。

2.3“三生四產”理論

“生產、生活、生態”,簡稱“三生”,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活動、最終目標和保障,三者既相互促進又相互保障,生產是可持續的物質基礎、生態是保障、生活是長遠目標和檢驗標準,任何一個目標失衡,都將影響其他目標的實現[18]?!爱a前、產中、產后、產地”,簡稱“四產”,是建設農業循環經濟完整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和物質基礎,產前、產中、產后環環緊扣,協調一致,才可滿足發展循環農業的必要條件,產地環境是建立農業循環系統的物質基礎和根本保障,產地環境系統實現調控、保護與生態涵養,方可從源頭控制農產品質量,從過程實現清潔生產,效果達到“零”排放,才可融入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為一個產業,可持續運行。將“三生四產”理論納入現代農業規劃,就是在農業產業過程中應考慮農村地區的生產、生活和生態協調一致,統籌兼顧;同時,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產前、產中和產后,還要重視產地環境系統調控,適時修復產地環境和增強耕地地力,倡導建立農產品產地環境監測與評價制度,劃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適宜生產區和限制生產區,實現實時監控,并建立土壤障礙因子診斷和矯治措施;同時,還應以肥沃土壤,使用優質高效肥料,營造安全、潔凈環境為核心,全面保障和提升耕地質量,提高耕地綜合生產力。

2.4全生命周期評價理論

“全生命周期評價”原理在循環農業中的應用,強調的是從農業資源開發、農業生產活動開始之初就充分考慮資源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因此,循環農業又被稱為是“從搖籃到搖籃”的過程[19]。在現代農業規劃中運用全生命周期理論,就是對一種農產品從產地開始、直至生產、流通、消費和廢棄物處理全過程中的活動的環境影響進行客觀評價,考量其經濟、環境、能量效益,評價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運用全生命周期理論對農產品生產系統的不同方案或者對替代產品或工藝進行比較,充分體現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20]。

3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的思路方法與核心內容3.1思路方法從循環經濟理論的角度規劃現代農業,就是要掌握好2個原理,運用好3種資源,把握好產業過程“四化”。

第一,掌握好2個原理,即物質能量循環和生態系統食物鏈原理。在規劃現代農業過程中,按照物質轉化守衡定律和能量流動逐級耗散規律,充分發揮農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能量轉化、物質循環、價值增值和信息傳遞功能,促進能量和物質在食物鏈中不斷轉化循環,有效利用各種有機廢棄物資源,包括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加工下腳料等,實現最佳生產、最大效益、最適度消費和最少廢棄。第二,利用好3種資源。自然生物界由3類生物組成,即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發展現代農業,除了要充分開發利用好動植物資源以外,還要充分發揮微生物資源的分解還原功能,構建“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循環利用體系,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第三,把握好產業過程“四化”。一是農業生產清潔化,包括清潔投入(清潔的原料、清潔的能源)、清潔產出(不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的清潔農產品)和清潔生產(使用無毒無害化肥、農藥等)。二是產業內部資源利用梯度化。合理安排產業內部的生產方式,優化生產空間結構,盡可能地減少水、肥、土、藥等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三是產業間廢棄物利用資源化。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的時間和空間結構,在相關產業間建立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的互惠互利關系,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改善生態環境。四是農產品消費理性化。引導消費者實事求是地選擇自己的消費檔次、產品種類和品牌,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準確的需求信息,引導產品種類調整、組織管理方式和技術工藝改進,促進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效率,避免結構性、泡沫性資源浪費。

3.2核心內容

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的現代農業規劃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3個方面,即農業循環結構、農業產業鏈和農業生態技術體系。

3.2.1農業循環結構

現代農業規劃中農業循環結構包括3個:第一,產業鏈循環結構。主要是指某一種農產品自產地到餐桌全過程中推行清潔生產,污染防控,做到源頭控制、中間處理、末端循環,使污染物排放量最小。第二,農業行業內部循環結構。主要是農業行業內部物質、能量相互交換,廢棄物排放最小化。如立體種植、立體養殖以及農產品生態加工等都是典型的發展模式。第三,農業行業外部循環結構。主要是農業各行業之間相互交換廢棄物,使廢棄物得以資源化利用。如種養結合的稻田養魚,稻田為魚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魚吃雜草、害蟲,魚糞肥田,減少了水稻化肥農藥使用量,保護了生態環境,增加了經濟效益,實現物質流、能量流的閉合式循環。

3.2.2農業產業鏈

現代農業產業鏈是由生態種植業、生態畜牧業、生態林業、生態漁業及生態加工業之間,通過廢棄物交換、循環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網狀的相互依存、協同作用的有機整體。各產業部門之間,在質上為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組成的有機體。如以蔗田種植業系統、制糖加工業系統、酒精釀造業系統、造紙業系統、熱電聯產系統、環境綜合處理系統為框架,通過盤活、優化、提升、擴張等步驟,建設制糖生態產業鏈,各系統內分別有產品產出,其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廢棄物得到有效利用。各系統之間通過中間產品和廢棄物的相互交換來銜接,從而形成一個比較完整和閉合的生態產業網絡。

3.2.3農業生態技術體系

發展循環農業需要引入高新技術,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有機結合起來,使物質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建立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生態技術體系。通過運用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在生態產業區大力推廣低碳技術、生態技術等,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的資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對一些關鍵的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及清潔生產的控制指標等進行攻關,提高這些生態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性。最后,以這些生態技術為支撐,構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相關法規和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生態產業園區。

4案例分析

4.1《雙城市農業生態循環經濟“十二五”發展規劃》簡介黑龍江省雙城市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示范區,位于哈爾濱市區西南30km。地理坐標處于N45°08′~45°43′,E125°41′~126°42′之間。東、東南與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為界,與吉林省的榆樹、扶余為鄰;西北、北隔松花江與肇源、肇東相望;東北緊靠哈爾濱市區。規劃范圍:雙城市所轄9鎮15鄉,東西長85km,南北寬65km,全境域總面積3112.3km2。根據雙城市各鄉鎮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雙城市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產業發展將形成“1核4區10帶”的格局?!?核”是指以新興鄉“中國雙城有機瓜菜批發市場為核心作為生態循環農業產品物流中心;“4區”是指沿江河生態保護區、中部生態加工業集約開發區、東部高效生態農業區、西部南部生態農業優勢區;“10帶”是指有機玉米產業帶、有機水稻產業帶、有機雜糧產業帶、有機蔬菜產業帶、有機兩瓜產業帶、有機奶牛產業帶、有機肉牛產業帶、有機生豬產業帶、有機肉鴨產業帶、有機蛋雞產業帶。全境域范圍內實現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循環利用。

4.2雙城農業循環經濟總體框架

該規劃中確定的農業循環經濟總體框架是,以市場為導向,發展極具雙城特色的循環農業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形成主導產業明確,特色鮮明、帶動作用強的發展格局。按照“資源農產品農業廢棄物再生資源”反饋式流程組織農業生產,以實施有機肥項目為切入點,建設有機玉米、有機水稻、有機雜糧及有機瓜菜等有機種植示范基地;以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的畜禽養殖場為核心,建設有機奶牛、有機肉牛、有機生豬、有機家禽等有機畜禽養殖示范基地;通過沼氣和生物質資源綜合開發,促進農作物秸稈和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優化農業系統內部結構,延長農業生態產業鏈;加強有機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條,提高有機農產品附加值;健全有機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創建雙城有機農產品品牌,擴大有機農產品出口能力,打造國家級新型食品工業基地和亞洲食品產業城。如圖1所示。

4.2.1各個產業之間循環充分考慮了區域內農業循環結構,即產業之間的循環、產業內部的循環以及產業各層次之間交換。在規劃中,設計了有機種植業、有機養殖業、有機農產品加工物流以及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各產業構成循環結構。規劃期內,有機種植業達到3萬hm2,以陽光、土壤、水分、肥料等養分生產有機玉米、水稻、瓜果蔬菜等有機食品原料,附帶產生農作物秸稈、瓜秧、蔬菜剩余物等廢棄物資源。有機食品原料進入農產品加工產業,一部分進入食品市場,一部分生產為飼料產品循環到有機養殖業之中,進而形成畜產品,畜禽糞便進入廢棄物循環利用環節,生產沼氣和有機肥,有機肥又回到有機種植業產業內,形成了一個循環過程。另外,加工業的下腳料等廢棄物也進入廢棄物循環利用環節,生產有機肥,也可回到有機種植業之內,也形成一個產業之間的循環。在該規劃設計中,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能夠形成多個產業之間的循環關系,進而在農業產業系統內充分實現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4.2.2各子產業形成農業產業鏈

在該規劃中,按照循環經濟理論構建包括各個子產業形成網狀的農業產業鏈。例如在規劃過程中,根據有機玉米種植規模,測算有機飼料量(包括玉米飼料和秸稈青貯飼料),確定發展有機奶牛達到6萬頭、有機肉牛6.5萬頭、有機生豬45萬頭,有機蛋雞達到300萬只,有機肉鴨達到180萬只。

有機肉牛和有機奶牛養殖規模約占整個奶牛與肉牛產業的10%~15%,有機生豬和家禽養殖規模約占生豬與家禽產業的15%~20%。把雙城建成有機奶牛、有機肉牛、有機生豬及有機家禽的示范、生產基地。有機種植業產出的玉米秸稈用于生產秸稈固體成型燃料,可供應到加工業的工業鍋爐,也可滿足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用能需求。另外,有機玉米秸稈可作為生產青貯飼料的原料,滿足有機奶牛、肉牛業生產的飼料需求,有機奶牛、肉牛業的糞便可作為沼氣和有機肥原料,滿足下游農村生產與生活用能和有機種植業肥料需求。

構成了完整的農業產業鏈。

4.2.3在規劃區域內構建農業生態技術支撐體系在雙城市農業循環經濟的規劃中專門突出了生態技術的支撐作用,在規劃區域范圍內設計了技術推廣體系、人才培訓體系、信息服務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作為生態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雙城市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4.3雙城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

在規劃中,雙城市全境域范圍內實現農業生產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實現適度集中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資源化高效循環利用,發展沼氣、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等清潔能源、生物有機肥、秸稈飼料等,形成產業鏈,滿足農村生產生活用能需求,實現化石能源替代;同時,滿足無公害、綠色、有機種植業生產用肥需求,保護產地生態環境。規劃期內,雙城市域內每年預計產生農作物秸稈265萬t,根據各個鄉鎮區域范圍內土壤肥力、養殖規模以及農村炊事采暖需求情況,分別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飼料、秸稈固體成型燃料等技術,實現秸稈還田量達49萬t/a,分布在11個鄉鎮;秸稈飼料化利用量達130萬t/a,分布在10個鄉鎮;秸稈固體成型燃料利用量達86萬t/a,分布在11個鄉鎮。滿足雙城市種植業肥料、養殖業飼料和部分農村用能等需求,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規劃期內,雙城市域范圍內每年可產生畜禽糞便1060萬t,根據農村用能需求和土地承載力情況,確定發展大中型沼氣工程100處,實現畜禽糞便生產沼氣利用量達到207萬t/a,生產沼氣、沼肥;建設有機肥生產場,實現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利用量達到853萬t/a,項目建設完成后,雙城市境域內的全部畜禽糞便生產轉化為有機肥,替代化肥,折合氮肥22萬t、磷肥18萬t、鉀肥8萬t,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滿足有機種植業、農村生產生活用能需求,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