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相關政策范文

時間:2023-10-30 17:3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循環經濟相關政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循環經濟相關政策

篇1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凈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的核心是“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e)———減量化屬于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再利用原則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要求產品和包裝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環(Recycle)———再循環原則屬于輸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作用功能后重新變成再生資源[1].上述三個原則在控制自然資源投入到經濟活動,減少廢物產生的基礎上,加強產品的多次和反復使用,只有在避免產生和回收利用都無法實行時,才允許將廢物進行最終的環境無害化處理。

可見,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以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為基礎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活動規范及行為準則。它通過從“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整體社會循環,完成物質的反復循環流動的閉環運動過程,使得在整個經濟系統及生產、消費過程中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很少產生廢棄物,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從而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二、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2]

1、循環經濟是解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最佳選擇

我國是發展中大國,存在著人口眾多、資源短缺與環境惡化的態勢。目前,我國的人均資源擁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又存在大量的浪費現象。由于生產中能源等資源利用率低,造成廢棄物的大量排放。循環經濟體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在解決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之間的矛盾中將產生重要的作用與深遠影響。

2、循環經濟是轉變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途徑

我國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程的經濟,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以資源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為特征來帶動經濟高增長。目前我國既沒有發達國家工業化時的廉價資源和環境容量,也經不起傳統發展方式帶來的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循環經濟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廢物產量的最小化甚至零排放。因此,發展循環經濟能夠減少經濟增長對資源稀缺的壓力,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3、循環經濟是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的進一步拓展

源頭預防和全過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已成為世界各國環境與發展政策的主流。清潔生產在企業生產過程的實施以及各企業間工業生態鏈上的良性循環,不僅節約了資源,減少了生產中的廢棄物,而且使這種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的理念擴大到消費領域。于是清潔生產從生產領域拓展到消費領域,從企業內部走向企業群之間再走向社會,形成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從發展國民經濟的高度和廣度將環境保護引入經濟運行機制。

4、循環經濟是經濟全球化和環境全球化的客觀要求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貿易與環境的關系日益密切,環境因素已經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自由貿易的重要障礙。由于我國經濟整體環保水平較低,在外貿領域將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壓力,一些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由于在生產、包裝、使用等環節的環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的限制;隨著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污染產業、有害物質和外來物種入侵將對我國國家環境安全也構成了威脅。因此,要增強我國的環境競爭力,實現我國貿易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也要求發展循環經濟。

5、循環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要實現生態文明。發達國家工業化的歷史和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歷程表明,我國如果繼續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工業化道路,不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態文明的目標無法實現,而且由于經濟建設的資源環境基礎的制約,物質文明的目標也難以實現。循環經濟作為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能夠滿足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共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三、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措施

循環經濟是集經濟、技術、社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其啟動和推廣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其中財稅政策是比較理想的政策手段,它可以很好地利用市場的力量,包括利用市場本身所具有的有效配置資源的效能。通過財稅政策來鼓勵對環境有建設意義的活動,阻止對環境有破壞性的活動,就能把經濟引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可以從財政支出政策和稅收政策兩方面來分析。

1、財政支出政策

財政支出按經濟性質分類,可分為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購買性支出又可分為投資性支出和消費性支出。

為了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在購買性支出的投資性支出方面,我國政府應增加投入,促進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配套公共設施建設,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鋪設、綠色園林城市建設、公路修建等。由于以上公共設施建設的承建企業經濟負擔較重,所以政府通過投資性的支出,既可以為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也可以調動企業建設循環經濟的積極性。此外,對污染治理、廢舊物品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等公用性事業,政府也應加大投入力度。在購買性支出的消費性支出方面,政府可制定相關的采購政策來促使市場鼓勵再循環利用。如1993年克林頓政府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政府機構采購的所有紙張到1995年必須含有20%或更多用過的廢紙,2000年時又增加到25%.這一做法給再生紙提供了日益興旺的市場,將再生紙由經濟上的一種債務變成了一種資產。而在我國除紙張外,家用電器、建筑材料中的鋼鐵,鋁制飲料罐等的再循環利用率,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借鑒國際經驗,我國政府可通過政府的綠色購買行為,優先采購具有綠色標志的、通過ISO14000體系認證的、非一次性的、包裝簡化的、用標準化配件生產的產品,以此影響消費者消費方向和企業的生產方向,從而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3].

在轉移性支出方面,主要涉及到財政補貼。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都通過財政補貼對于相關企業予以支持。如美國國家環保局從1978年開始對設置資源回收系統的企業提供財政補貼,根據不同的情況,補貼量為10%-90%;德國對于興建環保設施也給予財政補貼,其補貼數額相當于投資費用的一個百分點,對建造節能設施所耗費用,按其費用的25%給予補貼;日本政府在《廢棄物處理與清潔法》中規定,修建廢棄物處理設施要從國庫中提供部分財政補貼等[4].而目前我國對于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與治污的企業財政補貼僅限于少數幾項間接補貼,如利潤不上繳、減免稅收、先征后返等,這對相關企業的鼓勵與支持效果甚微。而對于構建循環經濟系統,需要經常性的直接財政補貼的支持。因此,可以考慮給開展循環經濟的企業以照顧,例如采取物價補貼、企業虧損補貼、財政貼息、稅前還貸等。此外,我國還應借鑒國際經驗,對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使用的無污染或減少污染的機器設備實行加速折舊制度。從而大幅度地調動企業進行循環經濟建設的積極性。

2、稅收政策

(1)調整現行稅制。首先,要改革現行的資源稅。一是擴大征稅范圍。對非再生性、稀缺性資源課稅,這無論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是保護生態環境均具有重大意義。但目前我國的資源稅只對部分礦產品和鹽進行征收,征稅范圍狹窄,這不利于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為了解決我國目前日益突出的缺水問題以及防止生態破壞行為,水資源、森林資源和草場資源也應盡快被納入到資源稅的征稅范圍,待條件成熟后,再對其他資源課征資源稅,并逐步提高稅率。二是實行累進課征制。相對于其他稅種而言,資源稅還具有特殊性,即為了保護有限的資源,針對濫用資源的企業進行的懲罰性稅收,因此對資源稅的征收應采取累進制方式。也就是將資源的使用量劃分檔次,不同的檔次使用不同的稅率,稅率逐級跳躍式增加。這樣,對于需要大量自然資源輸入的企業,較高的資源稅率將成為企業的負擔,從而迫使企業上馬環保工程,轉產停產,提高產品價格,加大環保型產品的研發。

其次,開征一些新稅種。一是征收新鮮材料稅。為了減少原生材料的使用,美國越來越多的州開始征收新鮮材料稅,借鑒其經驗,我國也可嘗試開征新鮮材料稅,從而促使人們少用原生材料。二是征收填埋和焚燒稅。這種稅在美國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最早征收,也得到法國和英國的呼應。垃圾填埋具有成本低的特點,收取填埋稅使這條最便宜的垃圾處理途徑的成本增加,因而可以使減量和再生利用資源顯示出吸引力。此外,還應分期分批的開征大氣污染稅、污染源稅、噪音稅、垃圾填埋稅、生態補償稅等一系列專項新稅種,對不同地區、部門及污染程度不同的企業實行差別稅率。同時加強征收管理,稅款實行專項管理,用于環保建設事業。

(2)加大稅收優惠政策。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在政策層面上,應使循環利用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有利可圖,使企業和個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外部效益內部化。因此,借鑒國際經驗,對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項目,應給予各種稅收優惠。具體來講,近期可考慮從以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調整高耗能產品進出口稅收政策。在進口稅方面,降低高耗能產品進口關稅,對相關進口企業給予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對導致高能耗的儀器、設備、技術的進口提高進口關稅與進口環節增值稅。二是調整有利于促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稅收政策。加大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研發費用的稅前扣除比例;對生產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設備的企業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企業可以實行加速折舊法記提折舊;對購置相關設備,可以在一定額度內實行投資抵免企業當年新增所得稅稅收優惠;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企業減免所得稅;對生產在《資源綜合利用》范圍內的廢棄再生資源產品的企業予以免征相關所得稅。三是制定鼓勵低油耗、小排量車輛的稅收政策。低油耗、小排量車輛作為一種節能環保產品,要經過設計———生產———銷售———消費———報廢的產品生命流程。對其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可以考慮從這一產品生命流程各環節采取不同措施:在產品開發設計階段,對企業與技術提供商實行稅收減免或補貼,對節能生產設備實行加速折舊政策;對產品生產企業降低所得稅稅率;對流通企業實施增值稅減免;對消費者免收此類商品消費稅,降低此類商品燃料稅稅率;對專門回收此類商品的企業,在其營業之初,減免所得稅。

[參考文獻]

[1]王成新,李昌峰循環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代抉擇[J]理論學刊,2003,(1):19-22

[2]周玉梅構建循環經濟模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J]當代經濟研究,2004,(2):37-39

篇2

【關鍵詞】循環經濟 政策思考 普者黑風景區

一、普者黑風景區循環經濟發展現狀

(一)普者黑風景區旅游發展現狀

普者黑風景區是文山州開發最早、設施最完善、規模最大、市場知名度最高、效益最好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是云南省十大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和旅游循環經濟示范區。“普者黑”是當地彝語,意思是“魚蝦很多的地方”、“盛滿魚蝦的湖泊”。景區以獨特的喀斯特孤峰群、高原湖泊群、溶洞群為主體,輔以古文化遺址、革命紀念地、云海、古樹、少數民族風情、村寨風光等人文景觀,被譽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喀斯特山水田園風光。自1992年開發以來,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景區經營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和提升,已于2009年1月23日,普者黑風景區被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區。2013年以來,為加快旅游業由觀光型向休閑度假轉型升級,丘北縣對風景區進行全面提升和打造,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試圖將普者黑打造成集休閑、養生、度假及生態民俗體驗為一體的國家級度假公園,并力爭在2016年年底升級為國家5A級風景區。

(二)普者黑風景區循環經濟試點實施概況

2005年6月云南省政府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工作的通知》,全面實施了開遠工業、洱源農業和普者黑旅游業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工作。普者黑風景區全面展開旅游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早在2004年7月已制定實施了《普者黑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規劃》,2006年根據云南省環保局的循環經濟工作指示,完成了《普者黑旅游循環經濟示范區規劃》,并順利通過評審,2007年6月實行《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風景區保護條例》,加大了普者黑風景區環境污染治理工作。2008年政府抽調相關工作人員深入到風景區開展循環經濟宣傳工作,引導廣大群眾樹立保護普者黑、愛護普者黑意識。丘北縣在實施以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物質循環為重點的示范項目建設上,大力招商引資,給予了大量的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

(三)普者黑風景區循環經濟政策現狀調查與存在的問題

通過風景區實地調查發展,風景區工作人員熟悉國家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的相關政策與要求,基本了解循環經濟理念的基本內容和實施方案,但因學歷水平不高,缺乏培訓和在學習,對循環經濟的理解和認知僅停留在表面層次,項目參與度不高。游客因風景區實施循環經濟試點的配套機制不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循環經濟宣傳不深入等,對循環經濟的實施并沒有明顯的感知。

二、促進普者黑風景區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分析

日、美、德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循環經濟需要國家通^出臺立法等進行保護和推廣,并從多方面制定相關政策進行引導和約束。普者黑風景區應結合國家循環經濟實施意見、云南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和自身的資源特點,加快出臺有效的循環經濟政策。

(一)依據《循環經濟促進法》,制定地方循環經濟法律法規

在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云南省清潔生產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同時,應結合風景區循環經濟發展現狀,積極制定《普者黑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完善風景區旅游循環經濟專項改革規劃,依據《普者黑景區保護條例》制定實施細則,出臺《丘北縣促進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條例》,制定《普者黑旅游循環經濟專項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完善地方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法規體系,確立《普者黑旅游循環經濟總體規劃》的權威地位。制定《丘北普者黑風景區旅游村寨管理辦法》,規范景區內村民的行為,引導社區居民主動地、有效地參與到循環經濟建設當中。

(二)強化政策導向,補充和完善地方循環經濟激勵-約束機制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激勵措施引導下,結合風景區政策需求,補充和完善地方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旅游產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互動運行機制。制定環境稅、生態稅,完善稅收優惠政策,對循環經濟項目給予稅收減免或返還。完善生態補償制度,制定違規懲罰、強制淘汰政策,明確規定和約束旅游企業經營者的行為,鼓勵企業實施清潔生產、開發環保產品,加快生態環境的恢復和建設。健全投融資政策,綜合政府投資、招商引資、聯合開發、景點經營權轉讓、門票收費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循環經濟項目的實施。建立循環經濟考核體系,完善循環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成立民間環保組織,加強循環經濟項目的評估和督查。

(三)重視先進技術的引進與開發,鼓勵科技創新

國外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地區開展循環經濟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實施循環經濟離不開先進的技術。普者黑風景區循環經濟項目已全面展開,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術創新開發與引進機制,鼓勵先進技術在循環經濟中的應用。推行IS014001.ISO9000、環球21等企業認證,實現企業自覺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制定科技合作的優惠政策,加強與技術研發機構的合作,支持技術轉讓與服務,增強技術的創新能力。完善官方網站的科技信息交流平臺,加強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合作,并通過網站向公眾推廣已成熟的技術。

(四)全面展開循環經濟政策宣傳,促進循環型社區的形成

加強旅游參與主體的循環經濟宣傳教育是加快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針對旅游從業人員,風景區應定期或分批次進行循環經濟教育培訓,增強他們對循環經濟的認知,促進循環經濟系項目的開展。針對土著居民,應開展清潔生產、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等循環經濟宣傳活動,充分調動村民參與循環經濟建設。針對游客,應組織科普宣傳,完善風景區內的旅游解說系統,提升改造旅游中心、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的標識標牌,讓游客真切體驗循環經濟成果。

參考文獻:

篇3

交通運輸雖然不同于產品的生產部門,但是在資源的投入和廢物的排放方面還是具有相似之處的,為了維持交通運輸的正常秩序,交通運輸部門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證交通系統的運行,同時,交通運輸與產品生產部門一樣,在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上無法比擬的。在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化社會,交通運輸管理必須樹立循環經濟理念,從而進一步緩解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創造綠色國度。從現實的發展狀況來看,節約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是各大企業減少成本開支、增加經濟效益、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必然出路,這也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

2.循環經濟視閾下交通運輸管理的優化策略

2.1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我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因此,要做到逐步完善我國交通運輸相關法律、法規,讓交通運輸產業在發展的道路上能夠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納入考究范圍。因此,在制定相關政策市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環境污染納入成本中。因為在運輸過程中,經常有一些排量較大,不注重資源節約,廢氣污染嚴重等情形,基于這一現狀,應該對于在交通運輸中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罰款或者征稅,或者將環境污染的成本計入運輸市場的價格中。二是通過技術革新、引進先進設備,創新交通運輸管理模式,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讓環境在所能承受的壓力內滿足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總而言之,就是對交通運輸管理模式進行全面改革,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要靈活應用市場調節機制,以經濟手段鼓勵企業和個人注重環境的保護,用法律約束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對注重資源節約的運輸方式給予政策傾斜,對于利用低能、環保設備的給予價格優惠,讓人們形成生態保護意識。

2.2基礎設施建設

在進行交通路線規劃時,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發展循環經濟為目標,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進行合理的空間構建,不濫用自然資源,建立穩固、安全、環保的交通基礎服務系統。規劃時要協調優化交通運輸各個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綜合考慮城市用地規劃、國土規劃等,確保各部分協調發展。除了要保障基本的道路設施,還應該重視各道路電子監控、信息傳達、交通安全應急和環境保護系統等設施的建設。這些設施雖然不占主導地位,但是確實交通運輸系統不可或缺的,局部的整合有利于交通系統發揮更大作用,從而最終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運輸中產生的污染。

2.3交通結構的優化

交通結構式整個交通系統的骨架,不同的地區適用不同的交通結構,可以分為方式結構和網絡結構。所謂交通結構的優化就是可以適應不同運輸方式的需求,不同結構上進行緊密銜接,實現交通運輸的便捷、快速流通,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優化體系,合理布置網絡格局,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滿足經濟發展需求,推動循環經濟建設。

2.4加強技術創新

信息時代的科技技術日新月異,因此不斷推進技術創新是促進循環經濟建設的重中之重。實踐中,我國已經初步嘗試利用瀝青路面的再生利用技術,這一先進技術每年可以為我國節約近3.5億元的資源,這無疑是契合循環經濟所提倡的理念的。因此,我們亟待建立產、學、研一體的交流機制,加強合作進行新技術的共同研發,吸收轉化引進的先進技術、加強原創力度、掌握核心技術,提升交通運輸資源的再利用技術,用清潔的新能源替代污染嚴重的傳統能源,開發環保的新材料,促進生態文明,發展循環經濟。

2.5注重交通環境保護

交通運輸的污染源主要集中在道路上,其中汽車的廢氣污染時最主要的,汽車排放的廢氣主要成分是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鉛化物等。因此,必須有效的減少廢氣的排放,降低廢氣對環境的污染,筆者提出以下幾個策略:首先,動態調整交通控制,保障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流通的順暢,以顯著的標志提示過度的噪音污染,提倡綠色出行,設置專門的綠色通道,減少車流量等;其次,限制廢氣污染及其嚴重的車輛的通行,政策鼓勵改進汽車結構;再次,用優惠政策鼓勵使用新能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最后,加大環境保護的宣傳,鼓勵綠色出行,享受低碳生活。

3.結論

篇4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推進,在合理配置資源的要求下,經濟模式經歷了從傳統到生產末端治理的過程,最終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的循環經濟體制成為最終發展方向。自200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實施以來,經濟資源由傳統的線性增長經濟體制轉型為新型的環形生態循環體制,進而資源的循環利用程度大幅提升。因此,便產生了與之匹配的循環經濟會計模式。該模式在原有傳統會計模式的基礎上引入了環境計量因素,全面擴充了原有的會計經濟體制。使會計模式從原有的單一貨幣計量,轉為多元計量,從而通過價值管理達到經濟與環境相結合的狀態,最終實現可持續循環經濟的推廣應用。

二、循環經濟會計模式發展現狀

在循環經濟模式中,“3R”理念為重中之重,“減量――利用――循環”的鏈條式走向為會計計量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但同時,由于在循環經濟體制中,無形資產和自然資源的比重加大,傳統的會計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經濟計量標準,因此,在現行的經濟模式下,環境會計,即綠色會計便引申而出。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國家在出于環保可持續考慮的同時注意到企業需要大力提高投入產出比,于是,2001年6月,經財政部批準,中國會計學會成立了第七個專業委員會――環境會計專業委員會。由此可見,環境會計在循環經濟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然而,不可否認,雖然我國大力提高了對環境會計的重視程度,但仍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

1.信息紕漏問題。這是環境會計的首要問題,雖然自循環經濟與環境會計推崇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但大多數企業仍以較為模糊的態度的面對環境問題,甚至有些企業直接回避處理相關問題,這使得我國距離發達國家的紕漏水平相差甚遠。

2.法律法規不健全。針對新興的環境會計體制,法律法規尚未形成有效而全面的執法系統,面對石化等敏感資源企業刻意回避環境計量的行為,法律并未作出明確說明,政府也并未作出相應制裁。

3.缺乏全面體系。會計是系統計量的過程,它可以利用基礎數據對一定時期的業務項目作出較為準確的計算分析,從而達到判斷盈利或經營與否的目的。但環境體系由于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注重環境收支,因此需要一套全新的固定體系計算模式,這仍有待分析開發。

4.缺乏專業人員配備。在形成的新的會計經濟體系后,專業做賬人員必須準確的區分出環境要素,并擴充報表系統,這需要有較高的會計素質的專業人員配備。

三、循環經濟會計模式發展建議

1.建立健全信息紕漏體制。不同于傳統經濟,在循環經濟中,需要我們更多的以靈活的態度處理問題。首先,完善基礎會計要素。現今有關循環經濟的計量要素少之又少,僅在管理費用中少有涉及,因此,應在完善資產負債等環境因素的基礎上突破計量障礙,從而達到嚴謹規劃信息的目的。其次,全面把握計量體制。以國家現有政策為切入點,建立健全記賬制度,以正確而開放的態度處理循環經濟。

2.完善法規制度。雖然在現今的項目可行性分析與評估中,環境風險評估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項,但是,不得不說在我國仍沒有一套成體系的強制性法律措施。若要推廣循環經濟會計體制,必須要建立相關法律法規,對環境紕漏等問題做以明確規定,同時加強政府審計與民眾監督,從而避免企業回避處理相關問題的局面。

篇5

1我國循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1.1認識方面偏頗

狹義地理解循環經濟,認為循環經濟就是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論文是生產、經濟管理和環保部門的事,與己無關;認為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貧窮是主要問題,因而迫于經濟增長和就業壓力盲目追求經濟增長,忽視與環境的協調;對自然資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夠,以為資源不會枯竭,看不到資源存量和環境承載力已經不起傳統發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認為發展循環經濟為時尚早。認識偏頗,影響了各方參與循環經濟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協調統一的管理機構。循環經濟覆蓋面廣,綜合性、交叉性強,現行管理體制中沒有統一的管理協調部門。

(2)缺乏系統長遠的發展規劃。循環經濟是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有科學的長遠規劃和分步實施規劃的指導。在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如何結合“十一五”規劃的編制,搞好適合區域(部門)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難題。

1.3經濟社會運行方面體系不完整

(1)經濟運行系統中缺少物質循環鏈。現行經濟運行體系是按產品流向構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關聯的產品之間構成產業鏈和產品鏈,而缺少按物質流向構造的循環鏈,即上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廢料成為下游產品、企業、產業的原料等等。

(2)人類社會組織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類社會目前不乏生產者和消費者,而缺乏相當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廢棄物處理者,影響了“廢物”在人類社會經濟體系中的“內循環”和使“廢物”友好進人環境的“外循環”。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資源的使用價格沒有反映其生態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環境容量屬公共財產,使用時具有公開獲取性,使用結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監管不嚴,企業和公眾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擔的成本,具有顯著的外部性。這使得循環型生產成本高于傳統生產,形成循環經濟發展的成本障礙。

(2)價格形成機制不科學。初次資源價格和生產支付的環境成本過低;國際分工中存在對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國明顯的價格不利因素;廢舊產品和廢棄物的收集、整理、運輸成本高,再生技術滯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構成了推進循環經濟的價格障礙。

(3)法律法規建設滯后。我國已有4部環境法、8部資源法、20多項資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項環境標準。但循環經濟法律法規較缺乏,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

(4)相關政策支持不利。現行的循環經濟相關政策主要是環境管理制度,碩士論文以命令控制型政策為主,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政策較少且效率不高,對循環經濟發展的激勵作用不夠。

1.5技術支撐體系方面落后

(1)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建立。現行指標體系缺少反映經濟社會活動中的物質投入(消耗)、排放(廢棄)、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方面的指標,不利于評價和跟蹤監測其發展情況,以作為對區域(部門)經濟社會發展業績評價的重要參數,扭轉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

(2)技術支撐體系落后。現行技術體系更注重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新產品的開發,對污染治理、廢物利用、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鏈接等技術開發和重視不夠,無法支撐循環經濟發展。

(3)缺少相關的信息平臺。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系統的循環經濟信息網絡平臺,特別是缺少固體廢棄物和循環型技術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構建循環型社會經濟體系。

2推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對策

2.1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引導全社會參與

(1)要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認清循環經濟的本質是:把經濟活動的中心從單純以價值流循環為核心,轉變為以價值流和物質流循環為雙核心。它不僅包括能夠創造價值、帶來價值增值的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質、能源消耗和廢棄物產生的社會基本單元。因此,人類必須認識到,發展循環經濟不僅是物質流動形式的轉變,更是一場經濟運行方式的革命和人類生存方式的巨大變革。

(2)要轉變發展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消費觀。摒棄傳統發展思維和模式,堅持科學發展觀,走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全社會倡導并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價值觀,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統良性運行作為價值尺度,檢驗各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術發明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企業要充分認識到資源和環境也是生產力,發展生產、增強競爭力必須樹立綠色生產、清潔生產觀,樹立綠色消費和適度消費觀。

主動消費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在消費過程中,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改變對環境不宜的消費方式;

在消費后注重對垃圾的分類處置,促進其資源化等。

(3)要引導全社會參與。廣泛開展綠色教育,將環境常識列入學校教材,畢業論文加強相關知識的教育培訓,加強輿論宣傳,普及環境知識;完善環保工作制度,帶動民眾廣泛參與環保實踐;經常舉辦環境污染案例聽證會,加強其社會影響;向消費者提供消費選擇和消費后果的相關信息;對綠色產品廣告予以優惠;定期公布環境質量狀況等。引導全社會自覺地進行環境保護,為建立循環型社會貢獻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體制搞好長遠規劃

(1)成立專門的領導和管理機構。成立以各級黨政主要領導任組長,發改委、經委、財政、城建、規劃、環保、水利、綠化等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各級循環經濟發展協調領導小組,對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實施統一領導和部署。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上述部門組成,負責日常組織協調工作。制定循環經濟發展目標責任考核獎懲辦法》,把有關任務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單位,嚴格考核,認真兌現獎懲。

(2)制定科學的規劃。在制定“十一五”規劃時,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統工程思想,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首先,各級政府應將其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其次,在加強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國家、地區和部門循環經濟發展的統一規劃、專門規劃和分階段、分步驟實施規劃;第三,工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企業、社區等開展循環經濟示范,也要編制具體規劃;第四,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各類規劃的編制,如,城市建設規劃中應增加對地表水的收集管線設施建設、中水循環利用設施建設、城市污水分類處理設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環系統的內容、方法和步驟;環衛規劃要充分考慮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作的具體方法和步驟;科技規劃要體現對循環經濟重大支撐技術研發的引導和促進,技術支撐體系的建設等方面的內容;經濟發展規劃要充分考慮產業循環鏈建設、清潔生產和靜脈產業發展方面的內容等。這是搞好循環經濟規劃工作的重要一環,也是使循環經濟貼近、融入經濟社會活動的關鍵環節。

2.3構建循環型社會經濟運行體系

運行體系的核心是把各個環節和子系統中的斷點或缺損的半環接續起來,形成反饋流程。

(1)發展企業廢物代謝網絡,塑造生產循環鏈。首先,在企業層面,組織企業內部物料循環,將生產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廢料回收或經適當處理后作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廠內其他流程;實現清潔生產,減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態工業園區試點基礎上,由各級工業主管部門和工商管理部門等牽頭組織對所轄企業進行廢物代謝網絡調研,按工業生態學原理進行相關分析,對具備輸出、輸入潛能而未形成輸出、輸入關系的企業組織洽談,促成其建立鏈接關系;對在本轄區范圍內無法找到鏈接對象的企業,可跨產業和地區尋找鏈接伙伴,建立產業生態系統的“食物鏈,消除循環鏈的斷點。第三,結合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在新拓展區域的招商引資、項目擺放上突出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和網絡,使企業在發展橫向耦合和縱向閉合關系的過程中向工業園區聚集,使大部分企業都能成為各種特色生態工業園區的成員,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第四,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它既是生產循環鏈的補鏈環節,又是形成全社會完整的循環經濟環路的重要環節。

(2)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塑造流通循環鏈。流通領域既要減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質消耗,職稱論文還要將可再用的產品和包裝物回收上來,返還到相關企業。首先,大力發展廢舊物資回收產業。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廢舊物資分類收集、運輸、處置的產業化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在社會范圍內形成循環經濟環路。其次,培育再生資源集散交易市場,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規范的市場中來,為資源調控和優化配置提供更多選擇。

(3)實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塑造消費循環鏈。首先,各級政府應增加相關投入,保證垃圾分類的物質設施建設。其次,由政府與環保企業、房地產開發商聯手,在新建住宅區推廣使用專供家庭或小區使用的生活垃圾處理器,通過加熱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將有機垃圾轉換成家畜飼料、有機肥料等。第三,結合文明社區建設,開展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由小區保潔員負責指導、監督居民將不同類垃圾正確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內,由環衛部門或相關的產業化公司將垃圾分別送往相關企業。第四,在試點基礎上,向全社會推廣。

(4)實行城市污水集中分類處理,塑造社會整體循環鏈。社會整體循環鏈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內部、鄉村內部以及城鄉之間廢棄物互換的循環鏈條。近期重點是解決城市污水資源化問題。針對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進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多為集中綜合處理的現狀,應加快推進其向集中分類處理轉變;將居民、企業、機關單位、公共設施(除醫院)的洗浴問下水與廁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設,在城區分別建設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輸送管網,在城郊或城區分片建設污水處理廠和肥源處理廠,將廚房、洗浴問污水通過污水管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經處理后再利用;將廁所的人糞尿下水通過肥源管網輸送到肥源處理廠,經加工處理形成系列肥料,運往鄉村。企業廢水經集中處理后再利用或達標排放。

2.4創新循環經濟制度基礎

(1)實現環境成本內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補貼制度,使資源價格反映其真實的生態學、經濟學價值。對環境容量等共有財產使用者征收高稅費,提高生產和消費環節的排污和廢棄成本,促使環境成本內部化,解決循環型生產環節的成本障礙。

(2)建立基于資源全部成本的完全價格體制。該體制不可能通過市場自發建立,碩士論文需政府有計劃的組織生態學家、經濟學家對資源價值進行貨幣化評估,計算出其真實價值,并以稅收形式計人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通過市場機制和價值規律消除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障礙。

(3)健全循環經濟法律體系。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框架法,以《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為基本法,包括((綠色消費法》、《包裝物再生利用法》、《家電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車再生利用法》、《節能法》、《廢棄物處理法》及相關子法。制定城市垃圾處理、水和大氣污染治理的監管條例,將責任主體和監管部門的行為置于法律規范之下。制定可持續發展認證體系、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環境標志和標準體系。(4)完善循環經濟激勵政策。征收資源稅,實現資源有償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和使用、限制資源型產品出口;征收廢棄物處理費、垃圾填埋和焚燒稅,推動垃圾分類處理,促進其減量化、資源化;以廢棄物為原料的企業,可獲相關廢棄物處理費的補償;對環境有害的技術和產品,在銷售環節加征環境附加費,使其在成本效益選擇中更樂于采用潔凈技術、生產潔凈產品;將循環技術納入科技創新體系,在風險投資基金中劃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環型技術研發;對循環經濟項目,給予財政補貼、貸款擔保與貼息、低息貸款、優先貸款、延長信貸周期、減免稅收或稅前還貸等支持通過傾斜的產業政策,支持其到資本市場融資;對清潔汽車、能源及獲環境標志和能源效率標志的產品,減征消費稅;對原污染型生產設施,折舊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環經濟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資源、產權、市場和產業等經濟制度;循環經濟核算、會計、審計、生產、消費、貿易、包裝和回收等規范制度;有利于循環經濟的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等激勵制度。

2.5創建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

(1)加快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開發。針對物質在傳統線性濟體系中不能環狀運行的技術根源,研發環境友好技術,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環境工程技術,如固體廢物處理技術,大氣、水、噪聲及環境污染綜合防治技術;廢棄物再利用的循環生產技術,包括:廢棄物分解技術,分解物再生產成原材料的合成技術,把再生資源加工成產品的制造技術等;清潔生產技術,包括清潔的生產和清潔的產品技術。近期重點是開發引進資源節約和替代能量梯級利用、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處理技術,特別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突破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

(2)構建循環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這是循環經濟發展從理論探討進入實際操作階段的前提。依據其構建原則,通過篩選,我們初步構建了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邏輯框架(表1)。

篇6

【關鍵詞】 循環經濟 經驗 啟示

一、國外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

1、法律法規體系方面

在法治社會,“先進的經濟模式要以立法來規范”。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都有自己的循環經濟立法,本文以立法發展比較完善的德國、日本、美國等來看立法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作用。縱觀這幾個國家的立法,總的來說:立法目的明確、橫向和縱向體系完備、結構合理。立法模式主要有:單個行業法立法模式和混合立法模式。德國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循環經濟的國家之一,其立法模式為單個行業法立法模式,包過法律、條例、指南三個層面,1972年制定了《廢物處理法》,1991年制定了《包裝廢棄物處理法》,1994年制定了《循環經濟和廢物處理法》,經三次修改1996年制定了《循環經濟和廢棄物管理法》。在此基礎上,德國于1991年通過《包裝條例》,1992年通過《限制廢車條例》,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日本采取自上而下的立法方式,分基本法、綜合法、專項法三個層面,制定《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在此基礎上建立兩部綜合法:《廢棄物處理法》、《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在綜合法的框架下制定各種專項法律法規,包括:《多氯聯苯廢棄物妥善處理特別措施法》、《容器和包裝物的分類收集與循環法》、《專門在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環法》、《綠色采購法》、《化學物質排出管理促進法》、《特種家用機器循環法》等。而美國采取混合立法模式,雖然沒有一部全國性的立法,但各個州都有自己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2、循環經濟政策方面

在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政府應當發揮引導作用,制定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政府獎勵懲罰政策、政府采購政策、收費政策等相關政策。目前一些發達國家采取的具有不錯效果的政策有:(1)征收新材料稅,目的是減少廠家對新材料的使用,在生產源頭減少資源的使用。(2)征收填埋和焚燒稅,從而迫使企業對廢棄物進行多層次的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3)征收生態稅,目前德國已開始征收生態稅,除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外,其他能源都要征收生態稅,間接產品也不例外,鼓勵使用可再生能源。(4)減稅退稅政策,美國對購買回收再生資源及污染防治型設備的企業可減稅(銷售稅)10%,日本對廢塑料制品類再生處理設備在使用年限內,除普遍退稅外,還按價格的14%進行特別退稅。對廢紙脫墨處理裝置、鋁再生制造設備、空瓶洗凈裝置等,除實行特別退稅外,還可退還3年的固定資產稅。(5)垃圾處理預交費制度,一些發達國家采用預交金制度,一部分用于廢棄物的回收處理,另一部分用于回收新技術的研究開發。(6)按垃圾數量收費,從而使企業對自己的生產行為負責,促使其減少垃圾數量的制造。(7)廢舊物資商品化收費,即對廢棄物再商品化收取一定的費用。(8)收取污水治理費,在德國,居民用水中含有污水治理費,市民用水每立方米為7.5馬克,其中2.5馬克歸飲水公司,5馬克歸廢水處理公司。(9)押金抵押返回政策,德國對飲料瓶收取押金制度,很好地減少了瓶子的浪費。(10)政府綠色采購制度,規定政府必須優先采購使用可再生資源的產品。(11)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規定了生產者的產品責任和產品使用后廢棄物的處理責任。(12)循環目標制度,在開展各項循環經濟活動過程中,確立明確、具體的循環目標制度作為導向,有利于實踐活動有目的性、有針對性的開展。(13)綠色信貸制度,對采取可再生資源、致力于廢棄物回收利用、新節能技術研發的一些企業,提供優惠信貸服務,但同時在對循環經濟產業貸款時,要嚴格把關,防止混水摸魚。

3、企業主體作用方面

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主體,企業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循環經濟發展的好壞。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如杜邦公司、丹麥卡倫堡工業園區都是很好的企業發展模式,發達國家在完善本國循環經濟立法的同時,還注重企業的社會責任。終端產品的生產企業一般都要承

產品回收再利用的責任。無論是生產者責任原則,還是家用電器循環利用的法律規定,都要求生產企業必須按照規定處理和循環利用最終使用后的廢棄物。生產廠家有責任回收利用自己的產品,并逐步提高這種回收利用的比例。企業要實行綠色設計,推廣清潔生產,建立綠色工業園區,實施綠色營銷和綠色管理。同時應強調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中權力和責任的相當匹配,逐步形成企業社會責任的社會化、制度化,使得企業從追求利潤最大化到社會價值最大化。

4、社會輿論宣傳方面

發展循環經濟不僅需要政府的提倡和企業的自律,同時需要全社會公民的共同參與,政府在對循環經濟不斷地宣傳教育的過程中,公眾參與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一些發達國家非常重視循環經濟的宣傳教育,在電視上、報紙上、甚至于街頭進行宣傳教育,美國把每年11月15日定為“循環利用日”,日本把每年10月定為“循環宣傳月”,運用各種手段與傳媒加強對循環經濟的宣傳,提高國民對實現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環保意識,從幼兒到老人各個年齡層,在學校、社區、家庭、單位等多種場所進行宣傳教育,并且把環保教育列為學校教育,通過小孩來影響大人們的消費行為。同時,由于消費者意識的提高,從而促使企業生產行為的改變,消費者對可再生資源的產品的偏好使得企業不得不生產可再生資源的產品。

5、社會中介服務組織方面

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是政府部門和盈利性部門無法代替的,要是做到循環經濟在全國開展,公眾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具體介紹其他一些國家在這些組織建設方面的情況。(1)日本的廢舊物品回收情報服務機構。日本大阪有關部門專門建立了廢舊物品回收情報服務機構。該機構還出版《大阪資源信息循環月刊》,定期各類廢舊物品方面的信息。同時,該機構還定期組織廢舊物品調劑交易會,及時溝通信息、調劑商品余缺,推動垃圾減量運動的發展和消費的節約,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2)加拿大的社區服務組織。蒙特利爾市政府定期與社區服務組織簽訂環境維護與廢棄物回收合同,由該組織動員社區群眾和志愿者擔任區域內環境監督檢查工作,協助政府貫徹落實相關政策,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3)英國的環保團體。該組織是環境領域的非政府組織,其職責是對國家制定的環境法的實施過程進行監測,并幫助當地政府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貫穿到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項目中去。同時,監督企業以更加積極自覺的態度保護環境,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二、對我國的啟示

1、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發達國家從其本國的國情出發,選擇適合其發展循環經濟的切入點和發展目標,各有特色,但總的來說,發達國家基本上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德國源于本國垃圾處理,然后向各領域擴展,因此也稱為“垃圾經濟”。二戰后的日本實行“追趕型”和“趕超型”的發展經濟道路,經濟的高增長以資源的高消耗為代價,為了解決發展與環境出現的問題,日本提出發展循環型社會的發展目標。我國處于工業化中期,在向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轉變過程中,處于較低的發展階段,因此我們絕不能走發達國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道路,我們應該尋求綜合性和根本性的戰略措施來解決復合型生態環境問題。

發達國家的循環經濟首先是從解決消費領域的廢棄物問題入手,向生產領域延伸,最終旨在改變“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氣”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從當前我國高速經濟發展所引發的社會與生態問題來看,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改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走出新興工業化道路,解決復合型環境污染問題,實現經濟目標與社會目標的和諧發展。所以,我國循環經濟實踐最先應從工業領域開始,并逐漸拓展到包括企業內部循環經濟體系(小循環)、產業循環經濟體系(縱向中循環)、區域循環經濟體系(橫向中循環)和社會整體循環體系(大循環)等四個層面。

在小、中、大循環層面上,我國仍存在很多問題:在小層面上,要求企業提高研發清潔生產技術,引進設備,但由于企業為尋求利潤增長而引起的外部性問題沒有付出足夠的成本,有的企業并沒有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或是缺乏這種技術和信息的獲取渠道,加上政府的賞罰政策并沒有落到實處,從而使得他們沒有動力去改進生產設備、提高廢棄物處理技術以降低環境污染。

因此,我們必須轉變觀念,提高政策執行力度,避免重蹈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在中層面上,目前我國國內有一些工業園或企業群的產業鏈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有些不足:生態工業區的共生網絡還不夠完善合理,產業鏈還需要加寬加深,整體布局還未形成一種有效的互補狀態,各區的建設良好,但區間的聯動不足,缺乏自發形成的產業鏈,多為政府主導型,不能很好地發揮市場作用。在大的循環層面,我國政府只提出了建設循環型社會的目標,但并沒有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因此,發展循環經濟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需要全民的共同參與。

2、制定完善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雖然已經有《清潔生產促進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等幾部立法,但總的來說立法比較籠統,主要是宏觀的一些概括性說法,在微觀上并不能夠得以實現,立法目的不夠明確,沒有形成一個法律體系,立法跟實際脫節,甚至有違實際情況,與其他部門的法律法規不配套。我國循環經濟立法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可以借鑒一些國家的立法經驗,比如可以制定一個基本法,對總目標進行規范,在此基礎上建立各項專項法、基礎法等,根據各個行業的污染情況,指定一個立法的先后,可以先在汽車、建筑材料、廢舊家電、一些電力行業等進行立法,逐步形成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但同時我們應注意到我國的特殊國情:區域經濟不同,有的是工業中心,有的是金融中心,采取的措施當然有別。因此立法不應太籠統,而應有針對性,防止法律一刀切的情況,要結合各種政策,將法律切實落到實處。

3、提供循環經濟政策支持

根據我國的特殊國情,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尤為重要。與法律法規相比,政策具有相對靈活性和時效性強的特點,因此,在制定一些政策的同時,政府應該看到,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初期可能會出現短期的“不經濟性”,但長期卻是“經濟性”的,這就要求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重視和推進循環經濟的建設,增加公共投入,制定戰略計劃,并且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和監督體制,保證這些政策能夠順利的得以實施。我國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將法律法規與政策良好的結合,保證在法律法規的體制下,將各種政策落實,切實地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的家電汽車“以舊換新”的政策,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對個體回收人員的清理整頓,建立統一管理和規范化再生資源回收隊伍,這都是我國特殊國情下可形成的循環經濟政策。

4、鼓勵公眾參與綠色消費

發揮消費者和普通民眾的作用,進一步進行宣傳,變政府節能環保為全民節能環保,這對我國的節能生產、清潔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的資源人均相對匱乏,因此提高我國國民的憂患意識也必須是宣傳教育的一個重點,從而激發各種社會資金力量,為循環經濟建設服務。

5、加快建設社會中介服務組織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時間并不長,沒有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完善體系,社會中介服務組織的重要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一些專門的中介服務組織還很少。同時,一些已經建立的中介服務組織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公眾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政府的宣傳鼓勵也不夠。因此,首先,我們有必要加快建立國家性和地區性的中介服務組織,尤其是信息服務機構,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及時提供國內外的相關信息和服務,并為政府制定法規政策和企業制定環境管理策略等提供決策依據和服務。其次,各地方政府要通過各種方式發揮社區服務組織的作用,使政府的有關法規和政策通過該組織得到貫徹和落實。而且要積極支持現有的環保團體的發展。目前我國的環保團體還主要局限于北京,而且這些團體在組織資金、人才方面還十分欠缺,使環保團體的發展受到了限制,因而應從政策上對其進行鼓勵和支持,加快人才的培養,促進其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盈:構建第三產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j].上海商業經濟,2007(9).

[2] 金晶、曲福田: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及其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

[3] 劉凝霜:對我國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幾點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2009(10).

[4] 宋德勇、歐陽強、申米玲:循環經濟的本質與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科學,2005,27(3).

篇7

【關鍵詞】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策

當前,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經濟、環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已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作為農業大國,我國必須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農業是我國的基礎性產業,其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依賴性非常大,為了使能源、環境在持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并將農業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有必要探索出基于新經濟形態、生態學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農村經濟的產業化發展。下面介紹當前我農業循環經濟的一些發展模式,并對如何進一步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提出自己的建議。

1、當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生態農業模式。這種模式是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典型代表,已有相當成功的經驗,在整個模式中,始終貫穿著節約、高效利用資源的思想,強調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此模式中,種養結合、生態田園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農林復合型模式、農牧漁綜合種養型模式、農業生態恢復型模式、農村庭院型模式、動物糞便利用型模式等。第二,特色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由于我國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資源差異較大,所以我國各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比如有基塘復合模式、以沼氣為紐帶的配套系統模式、“市場+公司+科技園+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等。第三,以高新技術為特征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該種模式主要將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以及空間技術同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和生態學理論結合了起來,是一種新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比如白色農業主要以生物工程為基礎,實現了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發展,主要包括微生物肥料、食品、飼料、農藥、能源以及保護劑這六大產業;另外,以現代技術比如現代農業操作技術、網絡化技術、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智能技術為支撐的精密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也取得了不錯的應用效果,對于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農業經濟的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對策

2.1提高農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識和技能。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可實現農業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通過各種方式提高農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識和技能。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媒體、廣播、報紙、網絡等手段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趨勢和重要意義傳播給農民,轉變他們的生產觀、經濟觀、發展觀和消費觀,幫助他們尋求最為合適的發展模式。加大培訓和教育力度,對包括管理者、生產者在內的農業循環經濟主體進行知識和技能培訓,促使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朝著規范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

2.2加大科技研究和技術推廣。加大科技研究力度,以現代技術為支撐,實現其與農業生產的緊密結合。大力推廣低消耗性和低污染性的新型科技,開發節約型的新型技術,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基地和龍頭企業的作用實現對環保技術、節能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秸稈高效利用技術等的高效利用,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向經濟成果的轉化,實現農業的生態化和可持續發展。

2.3完善農業保障體系。農業的相關保障體系主要包括政策、法律法規、環境管理、組織等保障體系,這也是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政府加大制度創新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推進組織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以進一步加快農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改革進程。比如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業生產參與主體的權利和義務進行明確,制定有關農業生產技術應用的規定和標準,明確行業市場準入標準,推行綠色產品標識制度,為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法律支撐;合理實施財政政策、稅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開發專項基金,加大對現代化農業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建立并落實激勵機制,加大對資源型循環經濟主體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

2.4進行科學規劃。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參與主體大多為農民,他們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識往往較低,加上農業產業化程度本身較低,這就要求政府充分發揮主導,對農民意識和行為做出正確引導。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都具有顯著差異,所以政府應當深入基層,了解農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情況和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情況,將整體布局和地區特點都考慮進去,堅持因地制宜地對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并將其列入農村規劃和農業規劃中。

3.結語

總之,農業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其核心是最大限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將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化,實現農業經濟向規模化、現代化、產業化和生態化方向發展。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到現有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存在問題,不斷總結經驗,提高農民對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意識和技能,加大科技研究和技術推廣,完善農業保障體系,進行科學規劃,進一步完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現我國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培哲.縣域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與對策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8):132-137.

篇8

關鍵詞: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與對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便處于高速增長的狀態,而隨著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以后,世界經濟在曲折變化中不斷的發展以尋求更穩定的發展道路,近些年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與自然環境的失衡問題是困擾著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也在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嚴重的影響了社會整體并穩定的發展,因此為了調節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環境中的問題,以確保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最大化的實現,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來維持環境穩定以及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因此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口號成為了當展的主流之一。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相關理論

為了能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位置,以及正確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實施,就必須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概念。

(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綜述

近些年來,雖然隨著科技以及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生活質量卻得到了下降,追其原因就是由于環境質量受到了嚴重的破壞,致使空氣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加重,從而使得發展受到了制約,而這種區情況由來已久,為了解決環境問題,國際社會不斷的進行調整。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內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所以為了能穩定環境以及發展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瞬間得到了國際社會之間的關注,而隨著時間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逐漸成為了各國發展的核心以及關鍵,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在保證生態環境穩定以及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的前提下,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循環經濟的概述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內環境下,經濟的發展一直是整個社會科技及工業發展的前提,但是由于過快的發展速度引發了一系列的潛在問題,而為了避免這些潛在問題影響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采取相應的經濟措施來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循環經濟的出現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經濟發展的整體趨勢。所謂的循環經濟是為了使得資源高效利用化以及循環為核心,從而促進自然界資源的重復利用,促進價值的再增長過程。

(三)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循環經濟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戰略自提出以來便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重點關注,而事實證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使用價值十分高,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整個社會的良性發展,加強了生態文明的建設,從而促進了經濟的良性發展,因此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循環經濟的基礎,而循環經濟是為了能更好的發展社會的關鍵,而循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得到更好的后備力量。從另一方面來說,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屬于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的必要性

雖然可持續發展一直被公認為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人類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發展如果跟不上去就會嚴重的影響國家在國際中的影響力,削弱了本國的國際綜合國力,進而讓使得國家處于弱勢,因此發展依舊是不可規避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能避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政策后續實施效率不高,就必須進行循環經濟的輔助,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循環經濟是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能達到理想目的的重要支撐。

三、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現狀

雖然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對于人類社會以及生態環境之間發展的穩定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認知存在誤差、重視方向不對、實施策略效率不高的問題使得當前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實施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認知問題

由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口號倡導時間已經相對較長久,所以社會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認知還是相對來說比較正確的,但是對于循環經濟的認知可能就會存在些許的偏差,而這種偏差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曲解循環經濟的核心價值,只注重于經濟點的發展問題,從而使得循環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初衷被違背,進而導致循環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效率不高。

(二)重視問題

雖然社會對于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政策的實施報以相當高的關注度以及重視度,但是由于職責的制度上的一種缺陷,或者可以說是由于社會各結構在這兩個政策的實施上的職責不明確,使得重視結果出現了問題,這也就導致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實施效率不僅會降低,也違背了概念提出的初衷。

(三)實施策略問題

實施策略的問題其實從某種上來說應該是由于相關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因為企業是需要不斷的發展,擴大自身品牌在市場上的號召力以及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而這一切成為現實的前提就是要保證企業本身經濟的發展狀況,這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短視的企業會鉆制度的漏洞,進而提升企業的資本,而這也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嚴重的制約。

四、改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現狀

為了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政策高效的實施,就必須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改善其在投入使用后所出現的問題,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加強社會的認知

正確的認知是保證相理念被恰當、高效的執行的重要因素,所以為了解決由于認知誤差所造成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在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問題,就必須加強社會全體對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的相關理論的了解,樹立一個正確、清晰的觀念,進而提高政策的實施效率,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二)加強社會的重視度

為了使得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處于一個良性的循環中,就必須加強社會的重視度,從而以社會的力量督促企業的政策實施效果以及實施質量,從而在企業實施相關政策時出現的問題能被及時的解決,從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因該明確社會各群體的相關職責,進而提高政策的實施效率。

(三)高效的實施策略

為了能更效的獲得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實施的高效性,就必須采取科學、恰當、合理以及高效的實施策略,而這不僅需要使社會各個機構能明確自己在這兩個政策實施過程中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樣也要健全相關的制度體系,使得不法人士無法鉆制度的漏洞,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人與自然發展不和諧的情況。五、展望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發展前景可持續發展以及循環經濟的政策的實施使得國家的污染排放量大幅度的下降,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能源的二次浪費,而隨著改善當前政策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后,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將會為人類社會的建設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十分優良的社會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技以及工業化水平的提高,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所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以及循環經濟的實施可以說是在極大程度的保證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關鍵點,而隨著相應的實施問題的解決,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循環經濟將會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出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小鵬,趙濤,袁蘭靜.基于循環經濟的生態工業園區綜合評價研究巨[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54-57.

篇9

關鍵詞:西部地區;評價指標;畢節;循環經濟;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6-0-01

引言

我國西部地域遼闊,存在著富饒的土地資源、眾多的礦產資源、豐富的光能、風力、水能資源,而且也存在著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優美的自然風光。但是,近年來,隨著西部人口的持續增長,對資源的不合理開采使用,導致了生態環境的不斷遭受破壞,嚴重制約了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長遠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在西部地區大力推行和開展循環經濟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的一大國家課題[1]。本文探討了西部地區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搭建問題,并以貴州畢節為例進行分析,希望對未來西部開發建設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一、西部地區循環經濟評價指標分析

1.指標研究方法

筆者本著詳實、可靠的、有意義的原則,在大量搜集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環境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對中西部高校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走訪、電話以及問卷調查,經科學總結,構建了西部循環經濟的一般評價系統:一級指標涵蓋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教育水平、資源節約水平、生態環境保護水平以及社會穩定水平,共五大主要方面;后細化為若干相關卻相對獨立的二級發展狀態指標。

2.指標體系構成

一,經濟發展水平涵蓋指標:①農村人均純收入;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③農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⑤人均GDP。二,科技教育水平涵蓋指標:①高中階段在校人員比例;②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重;③專利授權量比例;④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比重;⑤J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三,資源節約水平涵蓋指標:①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②萬元產值水資源消耗;③萬元GDP耗電量。四,生態環保水平涵蓋指標:①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②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占工業增加值比重;③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③萬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五,社會穩定水平涵蓋指標:①城鎮登記失業率;②恩格爾系數。共計5大一級評價指標,26二級字因子。

二、西部地區循環經濟評價指標權重分析

1.指標體系權重研究方法

目前,業內對指標進行賦權的操作方法多種多樣。如果按權數的確定標準進行分類,則基本上存在主觀賦權法以及客觀賦權法兩種情況。主觀賦權方式和客觀賦權方式結存在自己的優缺點,不可以泛泛而論哪種更具優越性,需根據研究對象的內在構成特點進行指標賦權法的運用。筆者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主觀賦權法,咨詢了來自高校、科研機構、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工業領域的78位專家意見,參考了近年來國內外大量的相關科研成果,最終對指標數據的可靠性、穩定性進行分析測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西部地區循環經濟各指標及其子系統的權重。其中,指標權重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2.指標體系權重構成

一,經濟發展水平權數25,將25做為整體,①農村人均純收入20;②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③農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⑤人均GDP30。二,科技教育水平權數25,其二級構建指標權數細化為:①高中階段在校人員比例15;②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重20;③專利授權量比例15;④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比重25;⑤J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25。三,資源節約水平權數25:①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20;②萬元產值水資源消耗40;③萬元GDP耗電量40。四,生態環保水平權數20:①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5;②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占工業增加值比重25;③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25;④萬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25。五,社會穩定水平權數10:①城鎮登記失業率50;②恩格爾系數50。

三、畢節地區循環經濟發展狀況研究

畢節地處貴州高原屋脊,是烏江、珠江的發源地,與遵義、貴陽、安順、六盤水市接壤,和云南、四川兩省比鄰,是我國西部大開發拉開序幕的地方。筆者以2006年至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科技部教育部、西部環境保護部門等統計的相關資料為檢驗數據,根據以上西部循環經濟評價指標及權重分析。2006~2012年,畢節經濟發展水平指數由45升到84;科技教育水平指數由42升至57;資源節約水平指數由29升至74;環境保護水平指數由66升至75;社會穩定水平指數由67升至78;循環經濟綜合指數由43升至81.

根據畢節經濟水平指數指數評價分析,從整體看,畢節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水平近年來有了較大的提升,科技,資源、環保、社會穩定水平都有了一些提高。只有抓住重點,逐漸擴散到面,畢節地區的循環經濟才能健康、有序、高效發展。

四、分析總結

在未來畢節地區的經濟發展中,應加強和完善以下幾項工作:加快工業循環經濟建設,采用先進科技,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率,節約原材料,減少廢棄物的排放[3];在外部環境趕上方面,應加快相關產業的聯合,形成可持續的循環產業縱深模式,加強相關生態園區的建立和發展,清潔生產、高效生產。從政策角度看,應繼續加大科技投資、教育投資和公共環境建設投資,完善相關政策規范,客觀上為畢節地區的循環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參考文獻:

[1]李青如.區域循環經濟統計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2(8):58.

[2]王春枝.西部循環經濟效率實證研究[J].科學與管理,2010(6):36.

篇10

關鍵詞: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一體化模式

1“一體化”模式是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科學選擇

1.1化工產業現代化發展必須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在國民經濟發展當中,化工行業相對比較重要的產業,在工作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物、廢水,浪費了大量的資源,而且還污染了環境,不利于我國的可持續性發展原則在產業中的實行,因此化工產業成為了迫切需要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的。在化工產業中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不僅僅能夠提高化工產業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產業利潤的提高;還能夠有效的轉變化工產業的工作觀念和發展模式。因此,化工產業若想更好的進行現代化建設,就需要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而“一體化”模式則是循環經濟發展的科學選擇。

1.2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體化”模式

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中的一體化模式主要指的是生產不同產品但是具有關聯的企業,為了節約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也為了在生產過程中保護好自然環境、有效的降低企業生產的成本。可以通過產品服務、物流運輸、環境保護、管理服務等一體化模式,從而有效的實行企業中資金、服務、技術等共生關系的產業經濟發展模式。

1.3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綜合分析

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實現的一體化模式,不僅要求單個化工企業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還需要整個化工產業為循環經濟發展進行戰略布局。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進行實踐的各個環節中,可以有效的應用到企業發展、化工生產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化工產業也十分重視資源的利用率和廢物的回收利用等,努力建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才能更好的保證產業生產的需求,確保化工產業產品、化工產業鏈條等加快的構成和形成。同時,在進行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一體化模式的設計和規劃的時候,關系到了一部分企業的建設,一體化模式主要是將化工產業和相關的企業進行關聯,利用統一化管理,協調發展,在一體化的工作模式中,加強統一化和規范化的管理和建設,從而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2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優勢和風險

2.1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優勢

化工產業中最主要的特點是產業鏈長,和不同企業相互關聯度比較高,生產裝置可以通過管道連接,這些特點決定了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實行一體化模式具有更多的優勢,使得一體化模式成為了最有效、最完美的模式。化工產業的一體化模式,從生產、服務管理到環境保護都建立起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并配置了高水平的專業化硬件設施,實現一體化模式,促進生產中的資源可持續發展,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使得化工企業的生產獲得較大的利潤。而主要的優勢所在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化工產業具有長的產品鏈,可以使得各個企業之間相互聯系,進行資源的共享;第二,在化工企業中進行一體化模式的建設,使得化工產業更加具有規模化,在裝置之間進行管道連接,可以優化資源的配置;第三,利用一體化模式,對生產中的廢水、廢物、廢氣等進行統一的處理,提高資源的可利用率,實現環境保護的一體化;第四,對公用的工程進行統一的規劃,和建設,能夠有效的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第五,進行協調統一管理,構建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從而有效的降低投資企業的成本,提高了區域的綜合競爭力。

2.2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風險

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在運行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風險,主要來源于投資、生產、建設和管理這些環節中存在的利益沖突和矛盾,在進行統一過程中出現的失衡,以及一些外在原因等。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商業風險。一體化模式涉及到不同的企業主體,這些主體中的各個環節又是緊密連接的,要求技術,資金,管理,服務等各個方面進行統一,但是他們的利益又是不同的,他們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再這樣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利益的失衡,從而使得主體之間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這個矛盾是長期的,在投資成本控制,結算和利益分配等各個方面都很難達到相互間的平衡,所以在商業上了存在很大的風險。第二,技術風險。一體化模式在化工企業中也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由于一體化模式發展主要體現為生產的銷售模式上,若是在其中一個環節中出現問題,就會影響到后面的環節,而且一體化的裝置比較多,涉及到技術也是復雜多樣的。若是在技術上發生一些問題,就會影響到整體的效果。第三管理風險,一體化模式在投資管理、企業生產運行等方面都是進行統一協調管理的,在具體的生產運行當中,若是出現故障,會對生產利益造成一定的損失,導致利益失衡問題的出現。所以一體化模式在管理運行方面存在較高的風險。

3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一體化模式的政策

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實行一體化模式,能夠有效的促進產業的循環經濟效果,推動產業的經濟更好的進行發簪。但是一體化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和風險,需要不斷的進行改進和完善,推動一體化模式在化工企業中的有效作用,就需要更高的技術,更多的投資和更好的管理。因此無論從哪一方面來推進一體化模式的發展,都需要具有良好的政策指引,而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主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一體化模式的設計、規劃、建設等進行管理。

3.1化工產業一體化模式的宏觀政策

根據化工產業一體化模式的特征和風險問題,依據我國產業在發展戰略政策和循環經濟發展中實施的法律法規,對一體化模式的發展和建設進行了宏觀政策的指引。主要包括三個相關政策。

3.1.1執行產業導向政策

化工產業是多種多樣的,要想更好的發展化工產業中的循環經濟,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分析產業的優勢所在,對產業導向的指標進行評價,分析產業鏈的具體情況。需要針對產業鏈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環節和重點環節,具有針對性的發展關聯度高的產業,從而使得關聯度高的產業帶動關聯度低的產業進行發展,有效的實現了產業均衡發展轉向了關聯度高的產業發展。

3.1.2制定專業性的產業布局政策

在進行化工產業一體化模式,需要制定專業型的產業布局政策,在產業布局上能夠緊密的將關聯的企業聯系在一起,在進行產業規劃和環境建設等方面,能夠利用化工產業一體化模式建設專業型的化工產業園,利用專業型園區推進了特色產業的發展。

3.1.3制定扶持導向政策

進行一體化模式的建設,制定了扶持導向政策,對一體化模式中的企業給予土地、稅收、項目等方面一定的優惠。

3.2化工產業一體化模式的微觀政策

為化工產業一體化模式制定了相關的宏觀政策,需要考慮到一體化模式的主要特征,制定一些微觀政策,主要包括2個政策。

3.2.1監督、管理和協調政策

化工產業進行一體化模式的建設,涉及到了新興產業工業園和大規模化工企業的新建,其中關系到了企業的發展和規劃等問題,因此,化工企業一體化模式需要監督、管理和協調的政策,制定相應的的具體措施和規范,并對一體化模式的設計、規劃、建設等進行指導和監督,才能有效的進行下一步的協調工作,促進項目的開展。

3.2.2建設、投資和規劃政策

在化工企業中進行一體化模式的建設和實施,需要制定建設投資和規劃政策。因為一體化模式進行實施,需要根據區域的具體情況進行規劃。一體化模式中的內容和相關措施,都是具有規范化和制度化的,針對一體化模式,項目應當研究投融資模式和項目投資建設運行模式,根據不同的模式,制定相應的制度和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