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12:14: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成果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成果論文

篇1

關鍵詞:設計;成果保護;知識產權

設計成果保護說到底是保護設計者的知識產權。從國內整體條件來看,做知識產權研究的人沒有與設計相關的學術背景;做設計研究的人缺乏知識產權相關學術背景。這樣的現狀使得這兩個互為依托的的關鍵領域缺乏整體聯系,與國家產業整體升級的現狀相矛盾。在國外,做知識產權相關行業的人必須要有相關的專業學術背景,(化學、工業等以及相關的設計學術背景);在成果科學轉化和成果保護中,設計和知識產權雙學術背景的人全程參與有效提高整體的競爭力。我國在2003年把全部的知識產權與知識產權管理審批全面分離,知識產權實行全面市場化,隨之設計的成果保護行為成為了一種特殊的商品,出現了市場化的傾向。這種保護是針對單一的設計成果,可是整個設計領域普遍缺乏合理的模型來保護設計成果推動設計的再循環,這使設計和知識產權雙學術交集型研究顯得比較迫切。

一、設計成果保護的作用

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的時期,企業必須提高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在于創新,創新的根本在于設計——核心競爭力就是設計力!設計力的力度大小決定了核心競爭力的強弱。羅維說,“窮國輸出產品,富國輸出設計”體現的就是設計力的重要性。在經濟活動中,剪刀差現象的軸點就是設計力,設計力決定了剪刀差的差距大小和優勢一方優勢的持續。設計成果保護的前提是設計成果的轉化——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設計成果的轉化保證了全部的設計力在企業在產品競爭和服務競爭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成果保護就是尊重設計團隊的知識產權保護設計力的不斷提升。這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科學轉化是實現創新的必由之路,也就是保護對象即“所指”的出現的途徑。只停留在圖紙上的設計是沒有效益的,前期的設計投入得不到合理的收益,只能計入不合理成本,也就沒有成果保護可言。

以設計力向現實生產力的科學轉化為核心,以保護和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建立一個設計成果保護的模型,用這種模型去不斷推動“成果轉化——再設計——再轉化——再保護”的良性循環,實現設計力的發展。設計成果保護最主要保護的是產品中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的權力主張內涵才是保護的真正對象。權力主張內涵就是設計的創造出的真正成品也就是設計創新點,但是設計創新點卻不一定是權力主張內涵。所以,需要理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個以專利保護為主體的多種保護手段相結合的設計成果保護模型,進一步健全設計成果的保護模式。建立這一模型一是要保護產品的設計創新點——避免出現因為設計成果保護的瑕疵使得設計成果得不到合理的保護而被合法規避;二是要以成果保護的收益完成新設計的目標激勵作用從而促成設計再循環。二、設計成果保護的對象

設計的成果保護首先要明確具體的保護的對象到底是什么;了解保護對象的核心是什么——這樣才能理順“能指”與“所指”的關系,確定保護的重點。唯有如此,才可以合理界定保護的范圍和保護的力度。要明確理解設計成果的價值,必須要對設計行為本身進行分析。因此,需要全程地參與設計活動,冷靜分析設計過程中每一個行為細節及其該行為細節帶來的結果。在每一項設計中,每個合理的設計行為細節都可以提升設計對象的附加值。在一個完整的設計活動中,設計行為細節疊加使得產品的附加值呈現疊加的狀況。所以,這里的“能指”不是單一的,在這些疊加的附加值中不是所有的點都可以是“所指”。要分清主次關系,確定保護重點在于本設計成果與其余類似設計成果最大的差別點和優勢點即最大的設計創新點。這個最大設計創新點(包括差別點和優勢點)是本設計成果的個性。在參與設計活動中,對設計行為細節的把握決定了保護的成敗。保護設計成果不是在設計行為終止時才開始的,設計活動一開始就必須進行保護作為,設計活動的開始就是成果保護行為的開始并且貫穿設計活動的始終,但卻不以設計活動結束而終止。成果保護活動是以設計成果的最終退出競爭而結束的。

三、設計成果保護如何開始

設計活動開始的標志就是設計調查,設計調查的分析結果就是設計活動的成果指向。明確了成果指向,再結合對設計活動中每個設計行為細節帶來的的附加值指向分析結果,就可以確定設計創新點,以期實現設計成果轉化后收益的最大化。這就是確定成果保護重點的方法。

因為每一設計活動都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確定保護重點后,需要對成果保護本身的模型進行設計。所有成果保護模型都應該是建立在法律的構架下,所以成果保護的模型具有通性——就是以法律的強制力為保證,這個模型的設計就是在通性的基礎上確定保護的具體適用方法和措施。這個模型一直保護設計成果直到該成果退出競爭。設計成果退出競爭就是設計成果保護的終結。

參考文獻:

[1]李硯祖編著:《外國設計藝術經典論著選讀》.清華大學出版社.

篇2

1.1科技評價體系不完善

科學完善的科技評價體系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有效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力,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目前,我國的科技評價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如重論文輕應用,重數量輕質量;工作考核、職稱評定、上崗競聘等各種評價指標都與論文、專著及獎勵等掛鉤。使得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論文和獎項上,一味地追求成果數量,而忽視了更具實用價值的應用成果的研發與轉化和推廣。同時,由于高校各種檢查評比項目繁多,常常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應對各種評審、匯報、總結等,也會嚴重影響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的進行。

1.2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是作為政府投入形成的無形資產管理,尚未在政府層面建立健全一套推動和激勵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政策機制,高校和科研人員無權自主進行處置和分配科研成果,轉化要經過一系列審批和備案,教師和科研人員難以從成果轉化中獲益,嚴重制約了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這就在政策制度上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的問題。受不合理科技評價體系的導向,高校更加重視對論文、獎勵及科研立項的投入和推動,而對更具現實意義的科技成果轉化不夠重視,沒有在學校層面形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同時由于學校也未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列入到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和職稱晉級等個人評定中,因此高校教師對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也缺少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融資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投入高、風險大的工程,只靠高校單方面的經費投入難以支撐,需要政府、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等多方共同投入。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資本融資機制,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經費短缺,嚴重影響了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2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

2.1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科技評價

要有利于鼓勵原始創新,以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是否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是否有重大科學發現,以及是否在相應領域、學科內產生重大影響等實質性的價值標準作為重要指標,引導和激勵各創新主體和廣大科技人員,重點突破帶動技術革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合理化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突出科研質量和對經濟社會的實際貢獻。科技部門應與財政、人事等部門加強協調,消減論文、獎勵、鑒定等在高校科研人員的聘任、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及工資待遇等方面的作用,引入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評價指標,加大對經濟社會更具實際作用的成果在高校考核評價體系中的比重,營造健康、活力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環境。

2.2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改革

高校科技成果處置方式,賦予高校或科研團隊對其研發成果的使用權、經營權和處置權。對高校科研活動所獲科技成果,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外,單位可自主決定采用科技成果轉讓、許可、入股等方式開展轉移轉化活動,對此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應減少或取消審批。對科研成果轉化、轉讓所得擁有盡可能高比例的收益,并可將收益中的個人部分直接用于創辦企業或者投入受讓企業所形成的股權收入,在形成現金收入后,按國家有關政策繳納個人所得稅即可。對前期基礎好,有市場前景的可產業化項目成果,科研人員可以選擇離崗創辦企業以實施轉化。高校對離崗創業的科研人員應在身份編制、人事關系、職稱評定及工資晉升等方面給與政策傾斜,使其與在崗人員享有同等待遇。

2.3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篇3

同時,農業技術推廣又是一項綜合性、開拓性很強的工作,大型種子公司應放手推廣經營性開發成果,發揮龍頭企業、組織的技術推廣功能。種子公司應在推廣服務體系上有大的舉措,而當務之急是成立科技培訓中心,培訓大批農民技術員,特別是先進實用的農業技術的培訓,只有這樣才會有富有活力的基層農民專業技術協會的產生,才會有公司新產品新技術最先推廣的科技示范戶的產生,也才能更快地把企業物化的技術輻射到千家萬戶,這是農村發展、農民致富的基礎。

因此,只有具備強大市場敏銳性及實用先進的產品和技術的種子公司的參與,我國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才是一個完善的體系。那么,作為種子公司科技成果推廣的高速通道應當是:

建立專業組織機構由種子公司市場策劃、經營、生產及科研部門聯合成立推廣服務中心,推廣服務中心人員應培訓成多面手,既懂育種又了解栽培技術還有一定的營銷攻關能力。然后在每一個地區挑選當地有關部門(如推廣站或種子公司)的2人——3人聘為推廣技術輔導員,明確其責權利。再在每個示范推廣點培養2名——5名農民技術員,具體指導。

成立培訓中心成立種子公司自己的農技培訓中心,依托種子公司的技術、品種、人才特別是市場敏感性的優勢,招收農業職業中學畢業或相當文化程度的農村青年,集中培訓6個——10個月,也可與政府推廣機構結合起來對基層推廣人員進行培訓提高。通過他們把種子公司的或公司引進的新品種新技術推向農村。

篇4

論文摘要:實習教學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構建科學、公正、綜合的實習教學全程性評價指標體系,對激發學生實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實踐技能,及時反饋實習效果,規范實習成績,實現實習教學評價的科學化、目標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探討了旅游管理專業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將旅游管理專業辦學理念、教學條件、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內化成實習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構建完善的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通過實習教學質量控制,以切實提高旅游管理專業教育教學質量。

旅游管理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人文社會科學,對于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來說,主要以獲得旅游管理相關職業能力為目標,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教育教學體系中必須充分重視實習教學環節。旅游管理的實習教學作為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課堂理論教學更具有直觀性、綜合性、實踐性,在強化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能力;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實上,隨著近年來我國旅游管理教育界對實習教學的逐步探索和改革,各方對于實習教學的重要地位已取得了共識。但在對實習教學質量評價的問題上,我國傳統的旅游管理教育界,長期以來一直存在重課堂理論教學質量而輕實習教學質量的現象,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對教學實踐環節質量的考核、評價還停留在原來的評價手段和方法上,往往通過作業、實習報告、學生座談會、實習指導教師的評分等來評定學生的成績,對于學生通過實習教學環節是否真正訓練或提高了專業水平,對于實習教學的整體質量和效果究竟如何,缺乏準確的把握。合理、科學的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已成為實習教學體系構建與完善的重要環節,有助于促進旅游管理專業教育形成良好的質量監控機制.有利于促進旅游管理專業建設與發展,提高旅游管理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一、構建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與應用,著眼點并不僅僅在于對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等活動進行效果評估,而是旨在建立整個實習教學模式的評估標準體系和評估機制,根據評估結果有針對性的建設存在不足的指標,以完善實習教學模式。

(一)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

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在實習質量方面評價、控制和提高的體系,應關注實習過程和實習效果兩個;以過程控制為關鍵,以此保證實習教學環節過程的有效性,使實習教學質量切實得到改進,提高學生自身和社會用人單位對專業實踐能力的滿意度。建立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指導思想應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能夠真實、全面地反映實習教學環節的實際狀態,并通過對實習教學環節質量的評定,把實習教學環節隱藏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暴露出來。第二,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要有全面、學和有效,以不斷提高實習教學環節的質量為最終目標。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基本原則

1.全面性原則。全面性是指對實習教學整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的考核評價。實習教學質量是通過多方面、程序性情況來綜合體現的,對實習教學質量進行全面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評定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涵蓋實習教學的各環節和教與學的各方面,要求全面系統的設計、確定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主要觀測點以及評定標準,指標體系要全面、系統,要體現結果與過程結合。

2.目標性原則。評價的目的不是單純評出名次及優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導和鼓勵所有的實習教學課程向正確的方向和目標發展]。現在旅游企、事業單位用人從看重學歷轉到學歷、素質能力并重,甚至以素質能力為主。因此考核中必需包含對素質的評價,關注專業認知能力的高低,也要關注職業素養的培養。

3.可實施性原則。在設定各項評價指標時,必須要充分考慮指標的可實施性,指標定義要明確,一、二級指標與主要觀測點之間要有內在的邏輯聯系,評審標準應客觀、全面,符合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的總體目標。制訂評價指標體系應既能對實習質量進行度量,又要簡單易行,便于評價過程中操作實施。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具體設計

(一)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評價主體

旅游管理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主體,因具體實踐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凡屬校內模擬實習教學環節,評價主體主要包括授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學生,對于綜合性的畢業實習活動,還應包括實習教學領導小組和實習單位。提倡評價主體多元化,強調學校、教師、學生和實習單位共同參與并相互交流,充分發揮評價工作的導向、鑒定、改進、調控以及服務等功能。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評價指標與標準

通過建立實習教學評價體系和制定評價標準,并進行量化管理,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對實習教學與實踐環節的指導水平,也直接促進了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綜合素質的要求。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成重點是實習教學評估指標和標準,對于包括課堂實習、綜合實習、畢業實習等各種形式在內的實習教學體系,該體系應當包括實習規范、可行的實習教學大綱、實習教學計劃、學生實習指導手冊、對實習教學情況的綜合考察指標、對實習管理的量化考核指標和學生對實習教學收獲的評價等內容,所以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是一個綜合性、總體性的質量評估體系。該體系應具體涵蓋7項一級指標、l9項(畢業綜合實習22項)二級指標和相應的觀測點及評價標準。具體內容如下:

三、旅游管理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實習教學質量評估標準應該根據實習教學形式的不同有所區別

關于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依據和標準,只是一個總體性、綜合性的評估標準。由于旅游管理專業實習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既有對應于專業課程的課堂內實習環節,又有綜合性的畢業實習;既有校內實訓,又有校外實踐。所以,在應用本質量評價體系于具體實習環節時,必須及時調整評估的各項指標和主要觀測點,如在評估旅游小組調查實習教學質量時,評估指標的設計就必須考慮小組內每個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具體實踐任務分配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二)實習教學質量的評定與結論必須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通過全面性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指標得出的結果,不論是數據還是信息,不能簡單地加以統計、公布了事,需要做具體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既要看到成效,也要看到不足;既要指出問題,也要分析問題的原因,盡量使實習教學最大可能促進每個學生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專業素養的發展。對于實習教學質量的評定,除依據評估指標等客觀標準外,還要綜合考慮課程結構、課時設置、實習項目、實習單位的具體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簡單地得出結論。

(三)實習教學質量的評價結果一定要有反饋機制

篇5

摘要:本文從新會計準則體系的框架結構入手,并以此為基礎就新會計準則實施對財務報表使用者和編制者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在比較新舊會計準則的基礎上,對進一步完善企業財務管理提出了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差異比較財務管理析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新企業會計準則。這在會計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新企業會計準則首次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全面接軌,將促成會計信息的重大變革,基于會計信息進行決策的財務管理在實務層面也將迎來新的挑戰和契機。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在財務報告目標方面強調決策有用性,實務中財務管理較少利用會計信息的局面將會改觀,會計與財務管理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關系更緊密,會計信息對內部管理的決策更有價值。因此,研究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財務管理的影響,對實務界乃當務之急。

一、新會計準則的特點及其對財務管理實務的影響

1.新準則對會計計量屬性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體系在公允價值方面較以一前做出很多改進,從而對上市公司的會計規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大增加會計準則的可操作性,減少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性,有利于企業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其產生的影響主要有:

(1)公允價值將成為利潤調節工具

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公允價值極有可能成為調節利潤的工具。以非貨幣(即實物)交易為例,在過去非貨幣交易產生的收益,只能計入資本公積金,新會計準則實施后可直接計入當期收益,進入企業利潤表。

(2)運用公允價值對會計計量的影響

傳統會計計量是建立在歷史成本的基礎上的,其僅僅對己發生的交易或價值進行計量,許多信息得不到反映。引入公允價值后,即將發生的價值也將計入會計信息內,但是由于歷史成本原則的真實性使得其不能夠退出會計的歷史舞臺。這樣,歷史成本原則與公允價值還要長期的共存下去。形成雙計量的局面。

(3)公允價值的應用對會計概念的影響

現行會計對“資產”、“負債”等會計基本概念的定義是針對過去的交易或事項的結果進行定義的。而公允價值將未來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也列入了企業資產中,對于傳統意義上的“資產”概念產生了沖擊,因此傳統意義的“資產”概念必須改變。

(4)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的影響

“公允價值,對會計信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兩項新準則中。公允價值將即將發生的價值也計入到會計信息中,這樣對于會計信息將產生很大的變化。

2.新準則對存貨的管理辦法的影響

原準則允許采用后進先出法,采用這種方法,本期銷售發出成本是按后購入存貨的價格作為計算依據,這樣的數據接近于市價,比較符合配比原則,由此得到的利潤也接近實際,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企業現行獲利水平,便于恰當地解釋、評價和預測企業的經營成果。但是,由于后進存貨的成本先結轉,期末存貨的計價不能反映真實情況,會使存貨成本出現低估現象,而且也為人為地調節利潤提供了機會。新存貨準則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是傳統會計模式下消除物價變動影響的一種存貨計價方法,這種方法在我國得到廣泛的應用。與先進先出法相比,后進先出法成本流與實務流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一致,而先進先出法下的期末存貨價值更具有價值相關性。在物價上升及企業持續發展的情況下,相對來說,先進先出法會調低當期銷貨成本,調高利潤和資產,從而調低存貨周轉率,調高流動比率和凈資產報酬率。若物價持續下跌,則會帶來相反的結果。

3.新準則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影響

以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后的沖回一直是某些上市公司熱衷的秘密游戲。常見操作手法有兩種:其一,在當年大額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使得今年大幅虧損),下年沖回,從而做出下年扭虧為盈的財務報表,以避免退市;其二,選擇某一年超大額計提,其后幾年緩慢沖回,制造業績小幅穩定攀升的財務報表,操縱利潤;其三,在贏利較大的年度,大幅度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隱藏利潤,增加當年費用,減少當年利潤,待來年度盈利下降時,再運用轉回手段增加利潤。新會計準則規定,在計提跌價準備后將不能沖回,只能在處置相關資產后再進行會計處理,即體現收益。這樣,利用計提手法調節利潤將越來越難。

4.新準則對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的影響

在同等經營狀況下,財務會計報告上列示的經營成果必將和實施前的產生明顯差異。過去的《借款費用》準則將資本化的范圍限定于使用專門借款購建的固定資產。而新準則把符合資本化的條件擴大到“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可使用或者可銷售狀態的資產,包括固定資產和需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購建或者生產活動才能達到可使用或可銷售狀態的存貨、投資性房產等”。企業如果存在較多的除專門借款購建固定資產以外的此類資產產生的借款利息,過去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現在按新準則的要求要予以資本化計入資產價值,這就會大幅度調高借款當年的利潤和資產、權益,調低資產負債率,調高凈資產報酬率。因此,例如房地產企業在實行新準則后,它的各項財務指標都會較以前有很大的改觀。

5.新準則對所得稅的影響

新準則引入了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取消了我國以前絕大多數上市公司使用的應付稅款法。應付稅款法和資產負表債務法最本質的區別就在于對暫時性差異的處理上。前者將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全部在當期利潤中予以確認,而后者則將暫時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遞延到以后各期。如果企業存在較多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按應付稅款法處理就要全部計入當期的所得稅費用,而按照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其影響金額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這就會導致暫時性差異發生當期利潤和權益的增加以及差異轉回時利潤和權益的減少;反之,若企業存在較多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會導致差異發生當期利潤和權益的減少而差異轉回時利潤和權益的增加。

二、新準則下企業財務管理實踐的對策建議

新準則之所以做出以上變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經營成果信息,盡量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從而幫助報告的使用者做出正確的決策。新準則的采用會改變目前上市公司財務報表的報出標準,進而有可能使上市公司的利潤在短期內發生較大的變化。因此作為報告使用者,應分析新準則對財務報告的影響并正確理解報告中所含的信息。

1.要關注上市公司采用新準則體系后帶來的利潤波動

要進行縱向比較,深入分析變動原因,判斷報表項目的異常變動是否是由于采用新準則造成的。如財務狀況惡化的公司利潤大幅增加是否是由于債務豁免產生的大額營業外收入造成的,高科技企業利潤大幅下降很可能是將后進先出法改為先進先出法導致的,借款金額較大的公司利潤提升很可能是借款費用資本化范圍擴大引起的。然后還要注意橫向的比較,如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方法不同,必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只有因地制宜地深入分析財務比率變動的原因,充分考慮可能影響財務比率的環境因素,才能為決策提供更具體相關和有用的信息。

2.新準則存在對報表編制者有利而對報表使用者不利的影響

首先,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恢復使用公允價值,雖然需要判斷交易是否具有商業實質,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判斷的客觀性較弱,為報表編制者提供了利用公允價值制造虛假利潤的機會。其次,債務重組恢復了“重組收益”進入利潤表的資格,又給利潤表帶來“虛假繁榮”的機會。再次,投資性房地產計量引入公允價值計價模式(期末根據公允價值變化調整賬面價值,差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在公允價值不公允的情況下,為企業調節利潤留下了空間。

3.相關性和可靠性的權衡

新會計準則強調可比性,而舊會計準則強調真實性,完整性。廣義上說,就是新會計準則強調財務報表對外提供會計信息的有用性,保證同一企業不同期間和同一期間不同企業的財務報表相互可比,而舊會計準則強調財務報表對外提供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的關系一直備受關注。筆者認為,相關性和可靠性作為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特征是互為基礎,缺一不可的。失去可靠性的相關性信息,只會誤導投資者的決策;沒有相關性的可靠性信息,對投資者而言也只是無用的信息,因此,相關性和可靠性是同等重要的。當相關性和可靠性不能同時兼顧時,應當根據經濟環境和投資者的需求來決定偏重于哪一方。

4.要特別重視公允價值對財務報告的影響

要分析企業采用的公允價值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利用公允價值調節利潤的情況。同時關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在營業利潤中所占的比重,以分析企業主營業務的獲利能力。

5.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列報

新會計準則規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指一項資產在取得之后的后續計量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時,期末資產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新會計準則新增的一個利潤表列報項目,投資性房地產和金融工具等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資產期末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的差額都要計入該項目。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反映了資產在持有期間因公允價值變動而產生的損益。而在舊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中,資產在持有期間因公允價值變動而產生的未實現收益不予以確認。筆者認為,列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主要是基于以下三個目的:首先,改善財務報表的收益信息質量,提高會計報表信息的透明度。其次,為財務報表各部分協調一致提供一種有效方法。再次,在借鑒國際會計準則的基礎上,為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而提出。

6.加強對報表附注的閱讀

建議將企業的經營業務和其他業務在報表附注中詳細披露,或者以附表的形式披露,具體可以包括經營業務和其他業務的種類、金額、各自占利潤總額的比例以及上期同比情況。通過這些信息的披露,即使部分企業能夠保持盈利,投資者也能夠察覺出這些企業主要依靠非經營性業務來保持盈利或者企業各期經營業務不正常的頻繁變化,從而做出正確決策。

參考文獻:

[1]李崢:從信貸評審角度看新會計準則對企業財務分析的影響.金融論壇,2007/2

[2]裘宗舜:財務報表的組成及列報要求—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比較.財會月刊(理論),2006/3

[3]鄭慶華趙耀:新舊會計準則差異比較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周鈺芳:新舊存貨準則評價方法變動及其影響.商場現代化,2006/7

篇6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經營成果影響

財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體系,本次新會計準則的是中國會計準則建設的重要跨越和重大突破。新會計準則體系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決策和有用會計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有機統一體系。由于新會計準則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新準則中的一些理念應用對企業業績、企業財務信息及企業納稅義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筆者將從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第9號、第14號、第20號、第22號新會計準則內容,討論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1《企業會計準則第3號——投資性房地產》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投資房地產是指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或兩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產。我國原有的會計準則體系并沒有投資性房地產準則,沒有把投資性房地產作為一個單獨項目來加以處理,而是把現有的投資性房地產的相關內容分散在其他相關的會計準則之中。投資性房地產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應當能夠單獨計量和出售。投資性房地產應同時符合兩個條件:①與該投資性房地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②該投資性房地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才能作為“投資性房地產”科目核算。

投資性房地產按初始計量成本進行,采用成本和公允價值計量進行后續計量。如果企業有確鑿證據表明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能夠持續可靠取得的,企業可以對其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具體而言,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應該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①投資性房地產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②企業能夠從房地產交易市場上取得同類或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及其相關信息,從而對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做出合理的估計。對于不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投資性房地產,企業應采用成本模式對其進行計量。

對于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建筑物的后續計量,應參照《企業會計準則——固定資產》進行核算;對于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土地使用權的后續計量,應參照《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進行核算。對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投資性房地產,平時不計提折舊,也不進行攤銷,應當以資產負債日投資性房地產的公允價值為基礎調整其當期損益。由于是按公允價值對其期末的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因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存在減值的問題。

企業對于投資性房地產的計量模式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動。對于已經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從公允價值模式改為成本模式。并且在公允價值模式下將其他資產轉為投資性房地產時,轉換公允價值大于其賬面價值作為所有者權益處理,小于時計入當期損益。

新會計準則以成本模式為后續計量的基準模式,以“公允價值”作為可選模式,這是對“公允價值”的謹慎使用。這意味著房地產公司在調節利潤上可以對這兩種模式進行選擇,如果采用公允價值計價,擁有投資性房地產的企業當期凈利潤會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另外,公允價值究竟應該是多少,不同的評估方式有不同結果,公允價值的變化將加大凈利潤的波動幅度。一直以來,“投資性房地產”以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賬,每年提取折舊,故“投資性房地產”的賬面凈值往往低于“公允價值”,企業一旦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后,對于當期利潤將會大幅增加。當然,在地產價格下跌時,有關上市公司的業績也會大幅下降。

2《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職工薪酬指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給與各種形式報酬及其他相關支出。包括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利,因解除與職工勞動關系給以的補償和其他與獲得職工提供服務相關支出。

新會計準則除保險、住房公積金需要根據規定比例計提外,如職工福利費等據實列支。取消了按工資總額一定比例提取,在由企業自行掌握的情況下,對當期經營成果就會產生影響。

3《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新會計準則中的收入包括銷售商品收入、提供勞務收入、讓渡資產使用權收入。銷售商品收入的計量,企業應當按照從購貨方已收或應收的合同或協議價款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合同或協議價款不公允的除外。如果采用遞延方式付款的,應當按照公允價值確定收入。應收合同或協議價款與其公允價值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

如甲公司售出大型設備一套,協議約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從銷售當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0元,共10000元。假定在銷售成立日支付貨款,只需付8000元(計算出折現率為7.93%)。那么在銷售當年確認的主營業收入為8000元,當期沖減財務費用634元。該年的經營利潤會增加8634元。由于公允價值沒有確定的標準來判定,故當期經營成果具有人為操作性。

4《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企業合并分為同一控制企業下的企業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對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原則上按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原則上按照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企業合并形成母子公司關系的,母公司應當編制購買日的合并資產負債表,因企業合并取得的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應當以公允價值列示。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合并方在企業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賬面價值計量。合并方取得的資產凈賬面價值與支付的合并對價賬面價值的差額,應當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其合并成本按以下規定確認:①通過一次交易實現的企業合并,其合并成本為購買方在購買日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權并由此放棄的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行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采用購買法合并,因此,合并成本按公允價值計量;②通過多次交易分步實現的企業合并,其合并成本每一單項交易成本之和,即為每一次所發生的所支付資產、發生或承擔的負債以及發生的權益性證券公允價值之和;③購買方為進行企業合并發生的各項直接相關費用應計入企業合并成本,而不是直接作為當期費用處理;④在企業合并或協議中對可能影響企業合并成本的未來事項做出約定的,購買方如果是估計未來事項做出約定的,且估計未來事項很可能發生長對合并成本影響金額能夠可靠計量,購買方應當將其計入合并成本。

在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的情況下,購買方在購買日取得被購買方的各項資產(不限于已被確認的資產),如果其所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預計能夠流入企業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應按其公允價值確認資產。購買方在合并日取得被購買方各項負債,如果履行有關義務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應當按公允價值確認為負債。

在新會計準則中還明確了商譽的概念,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企業應于每個會計期末,對商譽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進行測試,計算確定其減值金額。對商譽測試的減值部分,應計入當期損益。

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確認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凈額的差額,為負商譽。在取得的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復核后,計入當期損益。

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購買法與權益法的選擇會影響到合并后企業的資產結構及利潤變化。購買法下,被收購資產以“公允價值”入賬,會使資產總額增加,以后每年度攤銷額較大,形成的商譽會引起以后年度商譽減值費用增加。因此,正常情況下,購買法會使企業總資產增加,以后年度利潤降低,凈資產收益率也會降低。此外,合并利潤表中,權益法下所并入的收入、費用等是整個年度的,購買法下從購買日算起,因此合并當年,權益法的合并利潤高于購買法。這些影響將使得一些公司偏好權益法;二是商譽減值的利用空間。以往,企業處置資產或股權,會帶來非經常性收益。以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也可能給主并方帶來當期收益。“商譽”不再逐年攤銷,而是每年做減值測試,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以后每年度不能轉回。這樣規定給企業以很大的空間,注重當期收益指標的情況下,有可能不做減值處理,注重現金流的情況下,有可能大幅減值以獲取所得稅遞延。

5《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

《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并未對金融工具的概念做出具體的規定,而新的會計準則明確地把金融工具定義為:形成一個企業的金融資產,并形成其他單位的金融負債或權益工具的合同。該合同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合伙企業、公司形式的實體或政府機構。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如應付賬款,權益證券等)和衍生金融工具(如金融期權、期貨或運期合約、利率互換以及貨幣互換等)。衍生金融工具無論是正確還是未確認的,均符合金融工具的定義。

新會計準則在分類上改變了以往按期限劃分資產、負債類別的做法,而是按金融工具的屬性將資產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4類;將負債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其他金融負債。

企業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后續計量采用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混合計價模式。對于交易性資產、金融衍生工具,要求按市值計價;對于持有至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及其他金融負債,按歷史成本計量,但需按實際利率法。以攤余成本對金融負債進行后續計量。新會計準則對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的確定,實際上采用了兩個層次,對在活躍市場中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標價計量;對不存在活躍市場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應在估價的技術基礎上確定。

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取得時以成本計量。期末按照公允價值對金融資產進行后續計量,公允價值的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按照這一規定,一些公司進行短期股票投資的,將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計量,而將純粹采用市價法。假設某公司以每股10元在二級市場買入1000萬股股票,到年底該股票上漲到15元,按照原先的會計方法,該公司的5000萬元賬面所得是不能計入當期利潤的,在報表中,這部分股票仍然按照10元成本計入資產;但按照新會計準則,這部分股票將按照15元計價,并且將為公司增加5000萬元投資收益。相反。當年底股票價格下降,按新準則會造成利潤下降。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數學大綱;數學課本評價;數學教與學:數學教育評價

1前言

世紀90年代,中國的數學教育改革已經經歷了15年.數學教育的改革為數學教材的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從2001年開始,經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有多種小學、初中、高中數學標準實驗教材向全國發行.但新教材的使用情況,尤其是使用新教材學生的數學成就如何尚沒有系統的測試和研究.為了總結教材的使用情況,鞏固其長處,改進不足之處,幫助廣大教師和教研員更好地貫徹和施行大綱所規定的數學教學內容,我們對使用不同教材的小學和初中學生的學習成就進行了測試和評價.小學部分,選擇了使用小學新教材(以下簡稱小學新教材)的學生與使用其它教材(以下簡稱小學其它教材)的學生以及部分可比性較強的國家(地區)的學生進行比較.初中部分,選擇了使用初中新教材(以下簡稱初中新教材)的學生與使用其它教材(以下簡稱初中其它教材)的學生以及部分可比性較強的國家(地區)的學生進行比較.其目的旨在回顧和了解學生使用不同教材的數學成就和教材的使用情況.在這個報告里,就小學新教材與小學其它教材,初中新教材與初中其它教材以及部分國外(地區)學生的學習成就和他們的學習態度以比較的形式對測試做一個總結,其目的是總結教材的使用情況,鞏固教材的長處,改進不足之處,幫助廣大使用北師大版教材的教師和教研員更好地貫徹和施行大綱所規定的數學教學內容.

2測試什么為了有利于比較使用新教材的學生的學習成就與其他國家相同年級學生的學習成就,本報告的數學題選擇使用(1)小學部分:學生試題采用‘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

(IEA,2003a)所使用的數學題;學生調查問卷采用經過修改的‘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的四年級學生問卷(1EA,2003b).(2)初中部分:學生試題采用‘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1EA,2003c),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2003),和自己設計的題目;學生調查問卷采用經過修改的《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ⅢA,2003)的八年級學生問卷.選擇《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和《國際學生評價項目》,是因為他們是國際上公認的中小學生數學和科學的學習成就評價項目.《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的目的是檢查四年級和八年級學生在教學大綱的范圍內會什么和能做什么(Mullis,Martin,Gonzalez,&Chrostowski,2003),它的題目比較接近中小學大綱的要求;而《國際學生評價項目》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在15歲時的數學應用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和《國際學生評價項目》的題目不是數學競賽題,因此其難度應該屬于大綱要求的應知應會的范疇,其測試的目的之一,是想要知道對一個國家整體而言,公共教育的水準究竟有多高,學生對數學和科學的學習態度如何,以及影響學生成就的因素.毫無疑問,這對一個國家的整體發展和未來的勞動力資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找出影響學生成就的因素對發展大眾教育和改善國家整體教育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這個報告里,我們的目的是測試使用新教材的學生與使用其它教材的學生和國外(地區)學生在數學知識,數學認知水平上的不同,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我們選擇部分可比性較強的國家(地區)進行比較,他們是:(1)小學部分:香港、日本、俄羅斯、新加坡、美國;(2)初中部分:中國臺北,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澳大利亞,芬蘭,法國.需要指出的是:(1)這些國家的數據代表的是整體國家水平或接近國家水平CR范圍隨機抽樣),而數據只代表抽樣的范圍;(2)在初中部分,‘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和‘國際學生評價項目》測試的是八年級和15歲的年齡段,而我們選擇的是九年級的學生,原因是八年級的教學大綱有部分內容未涵蓋測試內容;(3)自己設計的題目主要涵蓋初中概率和幾何的內容.在這個測試里,我們想要回答的問題是:

(I)新教材的學生與其它教材的學生以及國外(地區)學生的數學成就和數學認知水平有什么不同?(2)新教材的學生與其它教材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有什么不同?3)不同城市、不同教材的學生的數學成就和數學態度有什么不同?

3測試方法

3.1數據的收集考慮收集數據的隨機性,并且易于比較,本測試的數據收集選擇既有大中城市,又有縣城,既有沿海,又有內陸,且好學校與差學校有基本相等比重的方法

3.2測試題目及問卷設計和數據分析本測試小學部分采納選擇后的<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的數學測試題目和問卷,初中部分采納3個方面的題目:

(1)‘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的數學測試題目(題1—16)i(2)‘國際學生評價項目》的數學測試題目(題17);(3)自己設計的題目(題18—20).選擇‘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趨勢》和‘國際學生評價項目》的數學測試題目的原因是有利于與其他國家作比較;而自己設計的題目則重點測試學生在概率和幾何方面的成就.測試的內容包含兩個方面:

127126l1164234273356一個是數學內容,另一個是數學認知水平.小學數學內容包含數和運算、代數的規律和關系、測量、幾何和數據;初中的數學內容包含數和運算、代數、幾何、測量、概率統計;數學認知水平包含懂得數學解題過程,懂得數學概念,能解決日常問題和數學推理.本測試選擇的小學數學有20題共26個問題,在數學內容和數學認知水平上的百分比分別是:

(1)數學內容:數和運算42%,代數的規律和關系15%,測量12%,幾何19%,數據12%;(2)數學認知水平:懂得數學解題步驟7%,懂得數學概念29%,能解決日常問題57%,數學推理7%.本測試選擇的初中數學有20題共29個問題,在數學內容和數學認知水平的百分比分別是:

(I)數學內容:數和運算14%,代數18%,幾何25%,測量14%,統計和概率29%;(2)數學認知水平:懂得數學步驟11%,懂得數學概念18%,能解決日常問題32%,數學推理39%.表3列出了本測試小學和初中在數學內容和數學認知水平以及主要數學問題的情況.小學學生和初中學生調查問卷主要涉及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態度.較.為保證數據的精確性,數據的編纂采用相互校對的方法,有問題的數據經過討論達到一致.

3.3可信度由統計軟件得數學測試題的信度,小學為72.3%,初中為71.8%;學生調查問卷的信度小學為80.1%,初中為72.5%.這表明數學測試題和學生的問卷是可信的(信度一般要高于70%).4.2學生認知水平(1)小學.表8展示了使用小學新教材的學生與國外(地區)學生和使用小學其它教材的學生在數學認知水平(懂得數學解題過程,懂得數學概念,能解決日常問題,和數學推理)上的比較.4.4不同課本在不同城市學生的數學成績和學習態度差異(1)小學.①數學成績.表12展示了不同城市使用小學新教材的學生與小學其它教材的學生在平均數學成就上的比較.不同城市的學生在數學學習態度上相差較大.不同城市的學生在“我的數學學得很好”的百分比從42.0%到84.6%不等(相差42.6%);不同城市的學生在“數學是我的強項”的百分比從39.7%到64.8%不等(相差25.1%);不同城市的學生在“我數學進步很快”的百分比從48.1%到82.O%不等(相差33.9%);不同城市的學生在“學好數學才能考上理想的大學”的百分比從44.0%到75.4%不等(相差31.4%);雖然不同城市的學生在“我想獲得一份與數學直接相關的工作”的百分比的差異不大,但都很低,從36.6%至1J49.6%不等(相差13.4%);不同城市的學生在“學好數學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工作”的百分比的差異較大,而且較低,從29.7%到50.8%不等(相差21.1%).

篇8

與此同時,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再次空缺,這是該獎項十三年來的第9次空缺。

一邊是在頂尖學術期刊上的發文數量飆升,另一邊是具有重大原創價值的研究成果寥寥。這對我國科技界的“論文情結”和近年來一直采用的“論文獎勵”方式提出警醒:只關注,而不關注學術研究本身,不可能出現一流的研究成果。

在國外,評價一名學者的學術成果,通常評價者會閱讀論文本身,評價學者的學術貢獻,關注其研究的原創價值;可在我國,則只是看在哪個刊物上。

有研究者對過去2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的論文進行研究發現,41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77篇與獲獎成果有關的論文中,只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學》,僅占論文總數的11.69%。

對學者提出論文數量和期刊檔次的要求,使我國學者在過去10多年時間里,在方面表現極為突出。2002年至2012年(截至11月1日),我國科技人員共發表國際論文102.26萬篇,排名世界第二,成為世界論文大國。在社會呼吁高校和科研機構要重視質量的情況下,高校和科研機構對學者的要求從過去發表SCI、EI論文,進一步要求期刊的影響因子,并對《科學》、《自然》發出重點獎勵,獎勵的額度從1萬元到5萬元不等。

篇9

一、遠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活動概述

(一)在國際遠程教育專業組織中嶄露頭角

中央電大作為我國和世界上最大的大學,也是我國唯一一所單一模式的遠程教育大學,在參與國際交流上不僅有著較長的歷史,而且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中央電大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埃及、南非等許多國家以及港、澳、臺地區的遠程教育機構建立了良好的交流與合作關系,進行了廣泛的項目合作和人員交流,電大還作為亞洲開放大學協會(AAOU)和國際遠程開放教育理事會(ICDE)的成員,在國際遠程教育組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北京電大、河南電大、江蘇電大、江西電大、陜西電大、上海電大、四川電大、天津電大、云南電大以及香港公開大學和香港大學等也都是AAOU的獨立成員。同時,中國遠程教育專家也在國際組織中擔任了一定的職務,為推廣中國遠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貢獻。

(二)國際會議中的學習和交流

遠程教育國際會議是各國遠程教育實踐和研究者公開、平等、自由交流各自所取得的成果、經驗甚至教訓的一個良好平臺。改革開放后,我國打開交流的國門,不僅歡迎外國遠程教育學者到中國講學,傳遞遠程教育的最新進展和成果,也派出了許多專業人士參加各種類型的遠程教育會議,到國際會議的大舞臺上展示中國遠程教育的成果。

中央電大是我國遠程教育國際交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遠程教育界的許多國際交流都是由其發起的。如早在成立之初的1981年,就在北京舉辦遠距離教學講習班,邀請英國文化委員會官員尼爾森、英國開放大學課程制作專家麥可睦、英國廣播公司(BBC)海外服務部高級編輯鄧克林介紹英國遠距離教學的經驗。

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遠程高等教育在國際會議中的學習和交流得到了明顯地增長。世界遠程教育大會(ICDE)是國際上最為著名的遠程教育盛會,我國從1995年開始,連續有代表參加了第17屆至今的所有ICDE大會。參加歷屆ICDE世界大會的中國代表,有的來自廣播電視大學,也有的來自普通高校,并且在會議上都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他們或者參與世界大會的籌備和會務工作,或者在世界大會上宣讀論文獲得國際學者的普遍贊譽。在ICDE世界大會上中國香港公開大學還獲得了優秀院校獎,這是ICDE首次向在遠程開放教育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機構頒獎;2001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舉行的第20屆ICDE世界大會上,中國香港公開大學校長譚尚渭又獲得了大會頒發的個人優秀獎,這兩個獎項的獲得證明了中國遠程教育所取得的成績是世界矚目的。

在世界遠程教育的學術論壇上,中國還是亞洲地區遠程教育一支主要且非常活躍的力量。亞洲開放大學協會(AAOU)成立于1987年,是一個在亞洲范圍內負責開放和遠程學習領域研究與交流的非政府組織機構。亞洲開放大學協會組織其成員每年輪流舉辦亞洲開放大學年會,以促進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遠程教育學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到2004年,亞洲開放大學年會已經成功舉辦了18屆,其中有4屆年會在中國舉行。這4屆年會分別是1995年由我國臺灣空中大學主辦的第九屆年會,1998年在香港公開大學舉辦的第12屆年會,1999年在北京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辦的第13屆年會,以及2004年由上海電視大學主辦的第18屆年會。其中,在北京舉行的AAOU年會是中國內地舉辦的第一次規模大、級別高的遠程教育國際盛會,是中國遠程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而在上海舉行的第18屆AAOU年會,出席會議的代表共350人,來自3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機構,是歷屆亞洲開放大學大學協會年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會議。除了主動承辦AAOU年會,中國代表也積極參加了在其他國家舉行的會議,從1995年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第8屆AAOU年會開始,中國代表參與并記錄了會議召開的情況,向中國遠程教育從業者傳遞每次會議的精神和理念。

大型遠程教育專門會議是展現我國遠程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臺,通過一些較小型的遠程教育會議則可以對專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如1999年“遠程教育、遠程學習與21世紀教育發展”國際會議在清華大學召開,會議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家教育部、人事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共同支持。國際遠程教育協會(ICDE)主席A.R.Trindade教授,國際繼續工程教育協會(IACEE)主席F.E.Burris教授在會上都作了特邀報告。在開幕式上清華大學主會場還和日本早稻田大學分會場進行了實時的對話,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奧島教授及“全球虛擬大學”項目的專家在東京以遠程方式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五個子主題都是當時遠程教育的研究熱點,分別是:遠程學習對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沖擊,遠程教育和學習的新理念,遠程教育的技術支持,遠程教育的課件,遠程教育的管理。會議有來自美國、英國、新加坡、菲律賓、芬蘭、比利時、日本、意大利、法國、葡萄牙、澳大利亞、中國及香港、臺灣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委會、華南師范大學和亞洲開放大學協會在廣州聯合主辦了以“網絡時代的學與教——實踐、挑戰與展望”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有來自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30位代表,其中30%是國外代表。

(三)國際研究作品層出不窮

談松華先生曾說:“如何有效地延伸和拓展我國的遠程教育,使遠程教育能在建立我國終身教育體系中發揮應有的貢獻,是我們目前正在探討的主題。在這方面,了解和學習國際上先進的遠程教育理念,吸取遠程教育實踐的經驗和教訓,有助于我國遠程教育工作者擴大視野,借鑒經驗,在實踐中少走彎路。”因此,為數眾多的研究作品是中國遠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成果的一個很好表現。

1956年,遠程教育的主要形式還是函授教育,當時北京函授師范學校就編輯了《蘇聯函授教育經驗選輯》,這是我國第一本遠程教育國際交流方面的著作。改革開放后,我國遠程教育得到了恢復和充分的發展,遠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由函授教育轉向函授教育和廣播電視教育齊頭并進。80年代,我國遠程教育國際研究的作品主要有:中央電大遠距離教育研究室編譯出版的《遠距離教育工藝學引論》(1987),周簡叔編著的《世界高等函授教育概觀》(1988)等。

上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遠程教育的國際交流成果得到了極大地發展,不但是成果在量上的增加,成果的質量水平也明顯提高。代表的書籍有:丁興富主編出版的《世界遠距離高等教育概觀》(1990),丁新等翻譯的《遠距離教育基礎》(1996)和《遠距離教育理論原理》(1999),黃清云等主編的《國外遠程教育發展與研究》(2000),張偉遠主編的《英漢開放遠距離教育詞典》(2003)。以上這些成果都是我國遠程教育在國際交流的過程中所積累的重要成果。

研究論文方面,從1979年至今,中國遠程教育界研究國外遠程教育發展狀況的論文已達數百篇,研究論文的范圍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有韓國、馬來西亞、南非等后起之秀,還有印度、埃及、泰國、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范圍非常廣。而研究的內容不僅有介紹他國遠程教育的概況和經驗,而且有從比較遠程教育的角度、從研究的目的出發,考察各國遠程教育的制度、政策、質量保證等的研究分析類文章。張偉遠先生根據我國已有的遠程教育研究論文,把我國在國際交流方面的研究論文形式劃分為三類。形式一:本國學者研究境外教育,其優點在于作者了解我國讀者的特點,能根據讀者需要直接參考那些認為有用的內容。形式二:特邀境外學者撰寫文章,由我國學者進行點評。這類由境外著名學者按要求的內容撰寫其所在國家或地區的遠程教育文章,優點是文章內容能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遠程教育的最新發展。形式三:由本國學者和境外學者合作。這類形式的優點是,本國學者了解自己國家的遠程教育,境外學者可以從不同的視野來進行分析,這種結合能使文章的內容符合本國讀者的需要又能從國際的視野來探討。

在我國對國外遠程教育的經驗和教訓引入和分析的同時,通過各種渠道,中國遠程教育的理論和實踐也得到了國際遠程教育界的關注和重視。本研究開展時,利用google對全球遠程教育、教育類的著作進行了查詢,結果有3540本書都闡述或談到了中國遠程教育的發展狀況。其中,由MichaleMoore等人主編的《遠程教育手冊》(HandbookofDistanceEducation),DesmondKeegan著的《遠程教育基礎》(FoundationsofDistanceEducation)等遠程教育界非常有影響的著作都對中國遠程教育開展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另外,丁興富教授的博士論文《中澳遠程高等教育系統比較研究》(AComparativeStudyofDistanceHigherEducationSystemsinAustraliaandChina)英文版也由德國遠程大學于1999年出版,是我國遠程教育學者出版英文研究作品的代表之作。

(四)跨國界遠程教育服務和合作的發展

引進國外的遠程教育服務,在教材和課程資源上的合作,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從開辦之初就給予了相當強的重視。如與英國開放大學在英語課程開發、遠程教育專業人才培訓、多種媒體課程材料設計制作等方面都開展了卓有成效地合作。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還與一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業公司(如加拿大奧茲網絡公司),合作開設繼續教育課程也取得了成功;上海電視大學憑借已有的在計算機教學領域和藝術教學領域中的軟硬件優勢,與日本京都精華大學合作開設動漫設計專業;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則特別下設了國際合作培訓部,本著業務獨立、資源共享、團結協作、優勢互補的原則開展培訓工作,以引進優質資源、孵化精品項目為目標,目前已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愛爾蘭、瑞典等國家的一批優秀院校開展了合作,并將在廣泛的學科領域面向在職管理人員和高校應屆畢業生,開展涉及國際教育合作的學歷學位教育和非學歷學位課程培訓;英國開放大學與人大網院合作招收工商管理碩士生;加拿大阿爾伯塔理工大學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舉辦“信息技術應用學士學位教育”;美國管理技術大學與北京國際工商管理研修學院合作辦學等等。

在向外推出遠程教育服務上,中央電大也在遠程教育界做出了表率。為擴大對美國的宣傳影響、弘揚中國文化,通過教授漢語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教育部(原國家教委)于1996年決定在美國斯科拉(SCOLA)衛星電視網開設全中文教學頻道。原國家教委決定由中央電大對外漢語電視教學節目中心(/)負責該頻道的節目組織、制作和播出,并與有關部門一道,在美國進行推廣漢語教學、漢語水平考試(HSK)和調查研究等工作。這是向外提供主課程、及課件制作的遠程教育服務。另外,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也利用函授或互聯網向海外提供中文遠程教學服務;華南師范大學通過與美國出版在線集團合作,在網上開展對印度尼西亞的華語短期培訓和學歷教育;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與華夏大地教育共同開辦網上對外教學的學歷和非學歷課程、漢語水平考試(HSK)的教學與考試輔導課程,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培訓等相關網上教育課程,并由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為考試的學員頒發國家認可的相應學歷、學位證書和結業證書。

除了以上4種形式的國際交流活動以外,我國還通過各種形式的考察與訪問加強對外合作交流,到1999年,中央和各地省市電大已接待各國和地區考察團、來訪專家超過22次。而中央電大和各省市電大也派出了至少7個訪問團到國外學習和交流。考察和訪問在集中學習和交流雙方感興趣的遠程教育問題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考察和訪問也有利于增進我國與國際機構間的感情交流,有利于爭取國際上對于中國遠程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和幫助。如1985年,由武漢市教委和武漢電大組成的武漢市成人教育代表團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與加政府國際開發署、加成人教育協會簽署《中國·加拿大共同發展武漢市成人教育中心協議書》。該協議書規定由加拿大國際開發署無償援助武漢電大106萬加元,其中26萬加元為電教演播制作系統設備費及安裝費,用于發展武漢市成人教育中心的9個合作項目;幫助武漢電大選派22名教師、一批電教專家、兩批管理專家赴加作訪問學者、攻讀碩士學位和訪問學習等。另外,選派人員到國外進修和學習也是國際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如中央電大通過中英合作的獎學金項目和志奮領獎學金項目,選送了超過22位研究人員和教師赴英國學習。

二、中國遠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史思考

1.科學引進國外遠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中國遠程高等教育國際交流的首要原則。國外開展遠程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從20世紀30年代就已起步,在遠程高等教育的許多子領域都開展了廣泛而較為系統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具有較高價值和較為普遍的適用性。國際上幾個比較重要的研究機構和大學,如英國開放大學的教育技術研究所、知識媒體研究所等,開展的研究在全球都處于領先和先導的位置,是世界遠程教育研究的榜樣。

但是,引進國際遠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必須要注意將學習與借鑒同中國發展的具體國情、中國遠程教育發展的實際進程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學習、借鑒國外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要看他們在解決中國教育問題方面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而絕不能把在某些國家取得成功的經驗就當作衡量遠程教育發展水平高低或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引進國際遠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還需經過一個本土化的過程。國際遠程教育進入我國后,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傳統習慣上都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并非所有先進國家的先進經驗都適應在我國直接使用。

篇10

(一)研究的針對性不強

本世紀以來,關于成人遠程教育的研究涉及課程、教學、模式等多方面的問題,可謂豐富多彩。然而深入思考可以發現,研究內容過于寬泛,對象的針對性不強。眾所周知,成人遠程教育的學習者受到職業、社會地位等多方面的影響,具有不同特征和需求,目前我國成人遠程教育的研究對象缺乏針對性。經過檢索我們發現在成人遠程教育研究中,針對教師、農民、婦女等群體的研究較少。學者在進行研究時往往忽略了成人學習者的職業性,研究的結果雖然揭示了一般規律,卻解決不了特殊問題。不管是課程與教學設計探討,還是教育模式研究都沒有突出主體對象的特點,顯得大而空,缺乏實質性的成果。

(二)評價研究的缺乏

教育評價是引導成人遠程教育發展、規范成人遠程教育實施的有效手段,評價研究是成人遠程教育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但是目前我國關于成人遠程教育的評價研究未受到重視,導致成人遠程教育活動難以走向規范化。評價研究的缺失使成人遠程教育偏離了發展目標,壓制了成人遠程教育參與者的積極性,降低了教育效果和社會認可度,使成人遠程教育面臨著尷尬境地。隨著成人遠程教育的不斷發展,對教育效果的評價模式和評價方法的研究應當受到關注和重視。

(三)研究的實踐性較低

總結以往的文獻可以發現,關于我國成人遠程教育的理論研究較多,應用研究偏少,研究的實踐性較低。學者們更注重遠程教育的特性、原則、功能等基礎性問題的研究,忽略了對目前成人遠程教育的現狀調查、學習者特征的分析以及對策探討等。關于我國成人遠程教育的實施情況、社會滿意度的考察也較少。實踐是檢驗理論是否正確的重要標準,也是修正和豐富理論發展的重要方式。研究的意義和價值在于為成人教育活動提供理論支持,任何一項科學的研究都應該以服務實踐為主要任務,缺乏實踐性將導致成人遠程教育研究脫離成人學習者的現實需求。

二、推進我國成人遠程教育研究的策略

(一)明確研究對象的特征,提高研究的針對性

對成人遠程教育而言,不同的成人群體應當具有不同的培養方向,其教育目的應根據不同對象的實際情況制定。因此,明確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提高研究的針對性,是推動我國成人遠程教育研究發展的重要前提。通過對成人教育對象的職業、性別、所處階層等方面的劃分,來進行分類研究。例如,教師群體的遠程教育研究應該注重教師的年齡層次、教學技能、教學經驗等各方面因素,還要考慮教師群體的社會影響力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的實效。對于女性群體的研究則需要明確女性的身心發展特點、生活環境、社會角色等多方面內容,根據女性的實際狀況,開展特色化的女性遠程教育研究。而關于農民遠程教育的研究,應當結合社會政策,考慮農村的設施條件,結合農民自身素質來研究課程、教學等方面的內容,提高農民遠程教育研究的針對性和全面性。

(二)開展教育評價研究,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

成人遠程教育評價是指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對成人學習者的發展變化及教育結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成人遠程教育評價的過程在本質上是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上達到教育目標程度的過程。目前國內對成人遠程教育評價的研究較為缺乏,即使有也只是停留于成人遠程教育“成本———效益”的分析上,對辦學效果、資源利用效率、畢業生質量等指標進行比較評價的研究鮮有提及。在成人遠程教育過程中,學習者和授課者處于時空分離的狀態,成人遠程學習者學習的學習動力較小,在這樣的情況下,成人遠程教育的效果得不到科學監測,教育過程的控制和把握難以實現。成人遠程教育評估研究將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積極開展教育評價研究,應當側重評估方法、評估內容以及評估主體等問題。在此基礎上,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體系,使成人遠程教育走向專業化、制度化、特色化。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建立完善的研究體系

成人遠程教育研究并未對成人教育實踐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其根本原因是理論研究未能結合實際。成人遠程教育研究缺乏實踐性,導致我國成人遠程教育活動缺乏科學的指導,繼而帶來政策與制度滯后。在今后的成人遠程教育研究中,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注重研究成人遠程教育的課程、教學、模式、教學平臺與手段等基本問題的基礎上,加強實質性的應用研究,結合成人學習者的生活實際,深入社會現實進行研究。在運用文獻法、經典解釋法、歷史探討等方法的同時,結合問卷調查、、實驗法以及數理統計等方法,既重視理論研究又注重事實研究。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建立完善的研究體系,生成獨特的研究視角,形成專門的研究領域,成人遠程教育研究才會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促進成人教育事業的發展。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