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康復訓練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31 18:08: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康復訓練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低視力; 視覺康復訓練; 兒童; 視力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vision of low vision children.Method:A total of 72 low vision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from January 2015 to September 2016,36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with routine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developed individualized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ed the relevant training strategy.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was observed.Result: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the visual acuit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0.05-0.09(11.11%) and 0.10-0.29(30.56%)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f 33.33% and 47.22%(P
【Key words】 Low vision; Visu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hildren; Vi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Dongguan,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3.036
低力(low vision,LV)是一種兒童常見的眼部疾病,該病病因復雜,主要包括先天性眼球震顫合并屈光不正、高度復性近視散光、視神經萎縮中度遠視等,此外先天性青光眼術后、先天性白內障術后患兒在一段時間內也屬于低視力范疇[1-2]。低視力患兒存在明顯視覺損失,這對兒童正常生長發育影響較大,因而需盡可能的改善患兒視力。視覺康復訓練是低視力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對于改善患兒視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間在本院就診的72例低視力兒童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視覺康復訓練方法和效果進行了分析,旨在總結一套高效的視覺康復訓練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9月期間在本院就診的72例低視力兒童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6例。納入標準:患兒雙眼中好眼的最佳矯正視力≥0.05且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性視覺康復訓練,觀察組患兒均編制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并實施相關訓練策略如下:
1.2.1 設計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 訓練前收集患兒相關病歷資料,詢問家屬患兒視覺活動、日常生活特點和障礙問題,并與患兒交流溝通,了解患兒性格特征,與相關醫師共同協商,編制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計劃制定后,向患兒家屬講解,及時調整計劃,滿足家屬的相關需求。
1.2.2 心理干A和健康教育 為提高家屬和患兒治療依從性,應對患兒和家屬進行相關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采用一對一模式,向家屬介紹患兒的病情、視覺康復訓練安排、家庭護理知識與技能等信息,告知家屬和患兒堅持視覺康復訓練可顯著提高患兒視力,有助于改善患兒預后,獲得家屬和患兒的積極配合;訓練前應觀察患兒心理狀態變化,出現負性情緒反應者,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選擇成功案例鼓舞患兒,幫助患兒重塑治療信心。
1.2.3 合理使用助視器 嚴格依據患兒視力,選擇合適的光學或非光學助視器,視覺康復訓練中要求患兒佩戴助視器;同時,設計配套閱讀材料,要求字體從大至小,配合不同訓練階段使用,便于監測患兒視力和閱讀能力改善情況[3-4]。
1.2.4 視覺定位能力訓練 選擇兒童感興趣的閱讀圖冊或文字材料,從中選擇某個圖案、字母或文字,讓患兒在材料中找出,訓練患兒快速閱讀能力和閱讀的精準度;指導患兒進行筆畫訓練,從簡單到復雜圖案,讓患兒沿著線條軌跡描紅臨摹,鍛煉患兒頭部運動追蹤能力,提高眼部與手部配合的能力。
1.2.5 視覺記憶能力訓練 讓患兒先觀察房間內陳設,再取走房間內的某個物體,讓患兒回到房間,觀察移走了哪個物體,并描述物體的顏色、形狀和位置,鍛煉患兒的視覺記憶能力[5]。
1.2.6 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帶領兒童在音樂中練習日常生活技能,如刷牙、穿衣服、洗澡、洗手、整理衣物等,積極鼓勵患兒自己完成個人衛生清潔等,提高患兒獨立意識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觀察指標 兩組均行視覺康復訓練6個月以上,訓練6個月后檢查患兒視力情況,記錄兩組最佳矯正視力并比較。采用中文版低視力者生活質量量表(Chinese-version low vision quality of life,CLVQOL)評估低視力患兒生活質量情況,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性[6]。患兒訓練前后分別進行CLVQOL評估,統計遠視力、調節能力、閱讀和精細工作、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各項評分情況,觀察兩組治療前后評分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康復訓練前后最佳矯正視力比較 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視力0.05~0.09和0.10~0.29的比例分別是11.11%和30.5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3.33%和47.2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訓練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康復訓練前,觀察組遠視力、閱讀和精細工作、調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及總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康復訓練后:兩組遠視力、閱讀和精細工作、調節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及總分均顯著高于訓練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對于兒童眼部衛生問題關注度逐漸提升,而兒童低視力人群也成為眼部疾病研究的重點。低視力直接影響患兒對社會及環境的正常認知,干擾兒童的各項肢體活動,對于兒童生長發育負性影響較大,隨著病程延長危害性逐漸增加,甚至導致兒童終生視力損失。故應盡早開始低視力的治療尤其應做好視力康復訓練,并長期堅持改善患兒預后[7]。
與成人低視力相比,兒童視覺經驗較少,缺乏建立起完善視覺記憶,多數患兒意識不到自己存在視覺缺陷,僅使用殘余視力,且部分患兒合并其他生理缺陷,視覺康復訓練難度較大,要求更多且時間更長[5]。根據兒童低視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視覺康復訓練方式,在訓練中遵照兒童的生長發育規律,積極改善患兒視覺功能,并注意糾正患兒心理和智力發育障礙[8-9]。本院針對兒童視覺康復訓練的特點,充分考慮到每個兒童生長發育的異同,編制了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針對每個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法,為日后康復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次研究對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實踐效果進行了對比試驗,發現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視力0.05~0.09(11.11%)和0.10~0.29(30.56%)者顯著低于對照組33.33%和47.2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兒童視覺康復訓練開展起來較為困難,尤其是患病年數長、視覺損失大、性格內向的患兒低視力治療和康復訓練難度更大[10]。在實際視覺康復訓練中,應把握兒童低視力的病理特點和心理特點,根據視障兒童視功能和心理狀況制定合理的訓練方法,不宜刻板的使用標準的視覺康復訓練模式和方法[11-13]。家屬的積極配合和支持是視覺康復訓練成功的基礎,眼科醫師及護理人員要耐心指導家屬配合視覺康復訓練,并定期評估患兒視覺功能改善效果,告知患兒和家屬已經取得的成果,督促和鼓勵患兒及家屬更好的堅持康復訓練,全面改善視覺功能[14]。本次研究認為個性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較為適用于現代低視力兒童及家庭,家屬較容易接受和配合治療,在訓練中應先設計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計劃,積極爭取家屬的意見,同時訓練前和訓練中應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保證患兒和家屬保持良好的視覺康復訓練熱情。此外應嚴格依據患兒視力,選擇合適的光學或非光學助視器,在視覺康復訓練中合理使用助視器及配套閱讀材料,使視覺康復訓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視覺功能訓練方面,視覺定位能力訓練和視覺記憶能力訓練為主要訓練項目,靈活選擇兒童喜歡的形式進行訓練,提高患兒參與積極性[15-17]。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忽視技能訓練,提高患兒獨立性,提高其生活能力,促進患兒正常行為發育,并減輕家屬照顧負擔[18]。
綜上所述,低視力兒童視力采取個體化視覺康復訓練模式,可有效改善患兒視力,并提高其生活質量,預后良好,值得推廣借鑒。
參考文獻
[1]胡運濤.康復訓練對低視力兒童視覺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8(7):119-120.
[2]胡甸萍,O建初,王劍鑒,等.康復訓練對高度遠視兒童屈光結構的影響[J].中國康復,2011,5(2):149-151.
[3]肖婷,張黎.兒童低視力康復概況[J].中國斜視與小兒眼科雜志,2015,7(2):45-46.
[4]楊俊芳,陶利娟,漆爭艷,等.低視力兒童應用助視器提高視覺質量的效果及護理[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8(10):63-64.
[5]李桂芹.康復訓練儀在低視力兒童治療中的作用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5,5(24):2897-2898.
[6]胡愛蓮,孫葆忱,張旭,等.北京市醫療機構低視力康復服務狀況調查[J].眼科,2015,10(5):348-351.
[7]邵錦華.康復訓練對兒童低視力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學工程,2016,8(10):113-114.
[8]覃建.不同類型助視器在視力殘疾學齡兒童康復中的應用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9]曾素華.家庭護理干預對低視力患者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生活質量的影響[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6.
[10]曾玉.技能訓練干預對成人低視力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質量影響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3.
[11]曹紫玄,王萌,陸悅美,等.對我國兒童低視力康復的一些思考[J].中國康復,2015,10(2):149-150.
[12]陳章玲,雷方,陳彬川,等.鄭州市惠濟區3~6歲兒童盲和低視力流行病學調查[J].眼科新進展,2014,12(5):441-444.
[13]楊媛,黃耀忠,張超,等.臺州市椒江區幼托機構兒童低視力原因及康復情況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4,10(2):304-305.
[14]蔣春秀,馬麗華.柳州市學齡前兒童盲和低視力原因分析[J].華夏醫學,2011,5(2):167-169.
[15]朱文琿,周建華,林先軒,等.低視力兒童的屈光狀態分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5(10):967-969.
[16]鄧岳敏.“殘―醫―教”一體化低視力兒童康復模式的構建[J].綏化學院學報,2016,5(1):119-123.
[17]林穗智,古衍萍,胡運濤.低視力兒童三位一體綜合康復干預治療臨床數據分析[J].廣州醫藥,2015,5(1):88-89.
篇2
一、要樹立綜合康復的理念
我國特殊教育專家樸永馨教授曾指出:“弱智教育的課程要更多地適合教育對象的特點,不能以學科或變相學科為本。中重度的弱智學生更要以實際能力的訓練領域為主,而不是以普通教育的學科為主”。據此,在制定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標準以及實施課程計劃時,首先要分析障礙兒童的特點(如障礙的類型與程度)以及其機能、知識、技能、社會行為與態度等的現有發展水平。其次,要考慮適應現代社會生存與生活的基本需求。從智障兒童自身發展需要來說,智能障礙兒童身心功能的康復比單純的知識傳授更為重要,它是智障兒童各種能力順利發展的基礎。從實際情況來看,上世紀80年代后我國弱智兒童教育的課程和教學基本上是遵循著普通教育的模式。目前在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智障學生多數是中度智障兒童。按照國家教育部和中殘聯的分級規定中說明,中、重度智障兒童是“可訓練”型的,而非“可教育”型的。對他們來說,文化知識的學習只是智能康復和智能開發的輔目標。據有關調查表明:即使在上海這樣的發達城市,大多數障礙兒童在進入以培智為主的特校之前,并未接受過正規與科學的康復訓練。
學校應該是智障兒童康復的主要場所,學校應該為智障兒童提供全面的特殊教育服務,學校教師或康復專業人員應該是學生教育與康復的主要力量,這也是我國培智教育今后發展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當前的培智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對智障兒童的康復教育。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就是要以醫學康復、心理康復、教育康復、社會康復以及職業康復為手段,來滿足社會與學生生存的需要。鑒于此,我們認為:目前我國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在醫教結合課程框架的基礎上,還應以綜合康復的理念進行課程的整合。
二、要踐行康復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以培智為主的特校的課程結構由三個板塊構成,即:康復訓練類課程、文化基礎類課程、勞動技能類課程。其中,康復訓練類課程是文化類課程實施的基礎和載體。障礙兒童學習文化,需要具備最基本的運動、感知、認知、言語語言和溝通交流等能力,康復訓練課程的內容可滲透部分文化學習的內容。文化類課程的學習又是進一步發展這些能力的重要途徑。兩者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能有效促進障礙兒童各項能力的發展。在康復理念指導下的培智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學過程中蘊含的康復機會,在文化知識教學的同時根據學生特點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比如在課堂問答中開展言語、語言康復訓練;在看圖識字教學中開展視覺康復訓練;在書寫教學中開展手指精細動作康復訓練;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開展多感官協調康復訓練……把康復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康復功能,實現康復課程與語文課程的有效整合,盡可能促進智障學生的健康發展。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各學科都應該并能夠在文化知識教學中恰當應用康復技術,對學生進行康復訓練。比如在(數學)點數教學中開展口手協調能力康復訓練;在(體育)廣播操教學中開展身體平衡、協調能力康復訓練;在音樂教學中開展聽覺分辨能力、語言、記憶等方面的康復訓練……
我們這里提出的康復課程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不能被簡單理解為“康復滲透”。在當前的培智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在文化知識教學的同時也有一些康復訓練活動,但就筆者在與一些老師的訪談中所了解,多數教師在學科課堂上開展康復訓練活動是為實現文化知識教學目標而進行的。也就是說,在多數老師的頭腦中,“學科本位”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沒有從觀念上形成“培智教育就是康復教育”的教學理念。而我們的培智教育所需要確立的正是這樣一種教育教學理念。課堂教學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核心,一切教學活動必須圍繞它、指向它、實現它。只有真正樹立“以康復訓練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把康復目標納入到學科教學目標體系之中,才能讓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自主性和目的性進行理性思考,使當前學科課堂上的康復活動成一種有意識的教學行為,實現康復課程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三、要把握特校語文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
在當前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學科教學評價中,依然是以學生的學科考試成績為考評師生的主要依據。這樣的評價體系直接影響(甚至是限制)著教師的教學行為――從教學目標的制定到教學計劃的實施也都僅僅圍繞著學科知識進行,從而阻礙了以培智為主的特校學科課程與康復訓練課程的有效整合。因此,以培智為主的特校作為普通學校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也應積極探索以培智為主的特校語文整合課程評價的改革,構建符合整合課改理念的評價內容,試行以培智為主的特校語文評價的新方法,形成促進智障學生發展、提高智障學生語文素養的評價體系,已是當務之急。
篇3
一、腦癱兒童運動康復訓練的重要性
1.改善功能,促進身體機能恢復
腦癱運動康復訓練很重要,是腦癱康復的核心,而運動康復訓練的核心是將身體的活動方式教給患兒,使其掌握正常運動功能,改善殘存的運動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勢反射,誘導正常的運動發育以及提高兒童日常生活能力,是腦癱患兒促進身體機能和獲得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0~6歲是治療的最佳階段,我們說這段時間康復叫入學前康復或者家庭康復,患兒的生活姿勢一般都是在這個階段獲得,如,進食、睡覺、走路、坐姿等姿勢。另外,有些訓練,如放松肌肉、擴大關節活動范圍的訓練,是每日必須做的,需要長期堅持,通常要堅持到他們較大年齡,如果過早地認為孩子已經會走了,可以上學了,就不訓練了,那么到了青春期,孩子迅速生長,導致二次損害,肌肉攣縮就會加重,關節就會出現畸形。腦癱兒童入學后,家庭康復時間減少,因此,特殊教育學校要開展腦癱運動康復訓練就非常有必要,運動康復訓練的主要對象也應該是進入青春期前的腦癱患兒。
2.增強體質,培養終生體育目標
腦癱兒童參加運動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張力,增加關節活動范圍,提高身體的靈敏性,減少肥胖,促進神經系統發育,預防疾病。如果腦癱兒童學會了一項運動,如踢足球,那么踢足球很有可能將成為他生活中始終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持久的體育運動愛好和能力不僅對腦癱兒童的康復有著重要意義,對其身體機能的提升和特長的培養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
3.愉悅身心,養成良好心理品質
腦癱兒童參加運動能克服某些不良行為,使兒童的性格開朗、活潑、樂觀。運動還能培養腦癱兒童的毅力。在一些韌帶拉伸練習時腦癱兒童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有時要克服很大的困難,這就是很好的意志鍛煉。當腦癱兒童在水池里玩水,在運動場上跑著、笑著去追逐滾著的皮球,在陽光下接觸大自然的時候,他們會十分快樂。
二、腦癱兒童運動康復訓練的內容與方法
1.熱身活動
熱身活動在腦癱兒童的運動康復訓練中尤為重要,如果熱身不充分,不僅會影響訓練效果,還很有可能使兒童受傷,嚴重時會使有癲癇史的兒童在刺激下引發癲癇,所以腦癱兒童的運動康復訓練的熱身時間應持續在15分鐘以上。熱身活動也要做到循序漸進,如先活動上肢再活動下肢,坐輪椅的學生可以按著這個順序:胸前拍手―頭上拍手―伸展運動―下肢抬腿―彎腰―蹲起―爬行。
2.大肌肉力量練習
腦癱兒童的大肌肉練習主要包括股四頭肌和臂力的練習。股四頭肌力量練習較多地使用蹲起練習,根據腦癱兒童的自身情況,可以克服自身體重蹲起,負重蹲起;蹲起練習需要腦癱兒童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抓扶手。有剪刀腳的兒童需要將兩腳固定,兩腿間可以夾一個小枕頭將雙膝分開。蹲起練習比較枯燥,幾個兒童在一起可以利用比賽、跟音樂節奏做動作、輪流數數、背古詩兒歌等方式進行。股四頭肌力量練習還可以采用拉小車游戲,在助行器上綁上沙袋或重物,讓腦癱兒童拉重物走或跑等形式。形式可以變化多樣,例如,走的路線(曲線、繞物、直線快沖等);變化小車上的貨物;連接起來助行器可以變成的火車等。臂力練習的器材可以利用啞鈴、墻壁拉力、砂磨臺。啞鈴要為腦癱兒童選擇安全性高的,適合肌力的啞鈴,老師雙手拿啞鈴面對腦癱兒童,跟隨音樂帶領腦癱兒童做各種動作。墻壁拉力器是一種固定于墻壁上的具有重力負荷的裝置,通過拉動重錘,可以進行肌力訓練,使用時要為腦癱兒童選擇適合的肌力的重力裝置,采用面對裝置向下拉、背對裝置向前拉、側對裝置橫向拉著等幾種練習方法。砂磨臺是供腦癱兒童模仿木工砂磨作業、進行上肢功能訓練的臺子,供臂力肌肉較小的兒童使用。
3.靈敏性練習
腦癱兒童的靈敏性練習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兒童改變身體方向的能力,要求動作快速,有控制的運動。為此我們選擇適合腦癱兒童的發展靈敏性的練習。主要包括在爬、走、跑中做迅速改變方向的各種躲閃、突然起步以及各種快速急停和迅速轉體練習等;做各種調整身體方位的練習,如體操動作、前滾翻、前后側交叉走;做專門設計的各種復雜多變的練習,如用蛇形跑、之字跑、躲閃跑、穿梭跑和立臥撐幾項組成的綜合性練習。游戲可以是發展腦癱兒童靈敏素質的游戲,可以選擇一些應答游戲、追逐游戲和集體游戲等。這些游戲具有趣味性和競爭性,能引起腦癱兒童的極大興趣,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活動,既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對付復雜多變的活動場面,又能鍛煉提高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和反映過程,有效地發展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
4.韌帶牽拉練習
腦癱兒童的韌帶牽拉練習一定要放到訓練結束之前,因為此時全身的肌肉韌帶溫度較高、彈性較大,較容易拉伸。大部分腦癱兒童主要需要拉伸的韌帶有膝關節韌帶、韌帶,練習時不要用力得過快、過猛,防止拉傷或扭傷,此時要盡量保持兒童的體溫,在舒緩的音樂伴奏下老師幫助兒童完成,此時需要一對一練習。
5.放松練習
肌肉放松一般都在運動最后,可以采取抖動雙臂和雙腿的方法,揉搓肌肉也可以放松。很多腦癱兒童肌張力大,放松對他們至關重要,我們采用按摩的方法來降低腦癱兒童的肌張力,以一對一的形式來完成。
三、腦癱兒童運動康復注意事項
特殊學校要做好腦癱兒童的運動功能康復訓練,需要學校有效組織、協調、管理、指導以及提高康復教師的專業化素質。首先,學校需組織康復老師對腦癱學生進行科學的評估,確定腦癱學生的運動康復目標、計劃、課程、方法等;其次,學校需溝通、協調各方的分工與合作,在時間、人員、設施設備等方面予以保證,以學生為中心,使得腦癱學生運動康復工作有效系統的進行;再次,學校需組織、協調各方專業人員對家長進行專業指導,以便充分發揮家庭在腦癱學生康復中的重要作用;最后,學校還需開拓各種培訓途徑,提高康復教師的專業素質,真正為腦癱學生提供切實的運動康復,充分開發其潛能,補償其缺陷,使其盡早適應社會生活。
教育與康復相輔相成,只有將教育與康復訓練結合起來,依據科學、可行的康復模式,對腦癱學生進行有效的康復,才能在減輕其障礙的同時,充分挖掘其各種潛能,補償其缺陷,促進其身心的健康發展,提高其生活質量。因此,要做好腦癱學生在校的醫教結合,特殊學校要做到,依據腦癱學生的特殊需要,制訂康復的目標、計劃、內容、方法等,合力完成腦癱學生的康復任務,提高其智力、運動、言語與溝通、自理、社交能力以及學業成就等,培養其獨立生活的意識與能力,為其進一步融入社會奠定基礎。要推動這項工作的開展并在基層特殊教育學校普及,就必須在師資配比、功能室配套、培訓轉型、職稱評定等方面尋求政策支持。
篇4
【關鍵詞】 A型肉毒毒素 康復訓練 痙攣型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簡稱CP)在我國發病率為1.5‰~1.8‰,其中痙攣型腦癱占60%~70%[1],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而肌張力增高所致各種姿勢異常,繼發畸形常使康復訓練效果不理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5月~2006年5月在我院兒童康復中心治療的43例痙攣型CP患兒,臨床診斷及分型均符合全國腦癱座談會標準[2],男28例,女15例,年齡1歲10個月~7歲8個月,平均4歲1個月。43例中痙攣型雙癱34例,痙攣型四肢癱7例,痙攣型偏癱2例,擬注射的下肢肌肉改良Ashworth痙攣等級均在Ⅱ級或以上,肢體無固定的痙攣畸形,注射前1周無發熱、應用氨基糖苷類藥物等病史。
1.2 評價
1.2.1 肌肉痙攣的評價 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等級量表(MAS)測定注射前與注射后1周、1個月、3個月的肌張力變化,為統計方便將Ashworth痙攣等級0、Ⅰ、Ⅰ+、Ⅱ、Ⅲ、Ⅳ分別定為0、1、2、3、4、5分。
1.2.2 運動和姿勢的評價 采用Koman等醫師等級評價量表(PRS)分別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個月和3個月對患兒進行評分,包括膝關節屈曲度、步態和交叉腿股角3項結果取平均分,評分標準見表1。
1.3 方法
1.3.1 BTXA局部注射 BTXA(凍干粉劑,100 u/支,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產)用生理鹽水稀釋為33 u/ml的溶液,對患兒下肢痙攣明顯的肌群(小腿三頭肌或大腿的內收肌群或腘繩肌)在肌腹隆起處用皮試針頭進行注射,進針后先抽回血,確認無回血后注射藥物,每組肌肉注射3~4個點,相距2~4 cm,按3~5 u/kg,總量不超過100 u,注射后局部注射點24 h不洗浴。表1 PRS評分表
1.3.2 綜合康復訓練 BTXA注射后第二天開始由康復治療師進行“一對一”的運動功能訓練,1 h/d,主要有Bobath法及Vojta誘導法;配合用KX3A型痙攣肌電療儀對注射肌肉進行降低肌張力的治療,30 min/d;同時指導家長進行家庭訓練,<3歲30 min/d,≥3歲1 h/d。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MAS評分 注射BTXA后1周,43例中有39例MAS評分有不同程度降低,與注射前評分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注射后1個月,43例MAS評分均降低,與注射前評分比較P<0.01,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注射后3個月,37例MAS評分降低,較注射后1個月評分增高,但與注射前評分相比P<0.05,差異仍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2 PRS評分 注射BTXA后1周,43例中有38例PRS評分有不同程度增加,與注射前評分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注射后1個月,40例PRS評分再次不同程度增加,與注射前評分相比P<0.01,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注射后3個月,43例PRS評分均不同程度增加,與注射前評分相比P<0.01,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見表3。表2 BTXA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時間MAS評分結果表3 BTXA注射前和注射后不同時間PRS評分結果注:P<0.05,P<0.01
2.3 不良反應 本組BTXA注射后3例在72 h內有肌無力與易摔現象,5例在注射后24 h內有局部疼痛,但均未作特殊處理自行消退。
3 討論
痙攣型腦癱患兒肌肉痙攣是造成患兒運動功能發育落后、姿勢異常的主要因素,年齡偏大的部分患兒在徒手功能訓練時由于肌肉痙攣程度高產生疼痛和緊張致哭鬧反抗,不愿主動運動,訓練效果不理想,康復時間長。BTXA通過酶效應抑制乙酰膽堿囊泡的量子性釋放,使肌肉收縮力減弱從而降低肌張力[3]。本組通過小腿三頭肌、腘繩肌、內收肌群BTXA局部注射降低了肌張力,關節活動范圍擴大,改善了尖足、交叉腿、屈膝等異常姿勢。本組43例痙攣型腦癱患兒注射后1周,90.7%肌肉痙攣改善,88.4%異常姿勢改善;注射后1個月所有患兒肌肉痙攣改善,且95.3%的患兒異常姿勢改善;注射后3個月仍有86%的患兒肌肉痙攣改善,所有患兒異常姿勢改善;說明肌肉痙攣改善在注射后1個月達到最好效果,異常姿勢改善隨綜合康復訓練時間增加,正常姿勢在大腦中形成正確運動模式而達到最佳效果,同時觀察到注射BTXA后隨著肌肉痙攣狀態的改善,患兒訓練時主動運動意愿增強,使綜合康復訓練變得容易,并增進了患兒及家長的信心。BTXA注射后3~6個月,神經發新芽,形成新的運動終板并保持原有特性,可使肌肉再次痙攣[4]。本組患兒注射BTXA后3個月肌肉痙攣改善有回彈,與李智勇等觀察的病例相似[5],但異常姿勢的改善仍在提高,說明BTXA注射后同時給予綜合康復訓練可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1 林慶,李松.小兒腦性癱瘓.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97.
2 林慶.全國小兒腦性癱瘓座談會紀要.中華兒科雜志,1989,27(3):162-16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59.
篇5
關鍵詞: 康復護理干預 腦癱患兒 運動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6-0278-01
伴隨最近幾年圍生醫學相關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重癥監護相關技術的不斷提升,窒息兒與早產兒存活率,危重病兒成功搶救效率都呈遞出累年上漲趨勢,同一時間腦癱患兒數量不斷增加。提升腦癱患兒生活能力及日常運動功能,逐漸變成國內外醫學工作者爭相研究的話題[1]。對于腦癱患兒的治療,光靠康復師是遠遠不夠,本院目前在做的就是把康復融入到生活護理,由康復師評估,制訂計劃,培訓照料者康復技能,由照料者與康復師共同完成康復訓練,將康復貫穿于整個護理中,不僅提高康復普及率,而且保持了康復的連續牲,自本院結合康復護理干預模式以后,已取得顯著效果,現把有關情況做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腦癱患兒180例,并將這部分人員隨機劃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90例病患。腦癱患兒里男92例,女88例,年齡一個月至九歲,平均年齡(2.3±1.4)歲。兩組病患無論性別,年齡與患病情況等方面都不具備差異性,存在可比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90例病患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實驗組90例病患結合康復護理干預的方法,主要舉措是把康復融入到生活護理,即由康復師評估,制訂康復計劃,對照料者進行康復技能培訓指導,由照料者與康復師共同完成康復訓練,將康復融入到日常生活護理中。實驗組具體護理措施為:首先,心理康復。腦癱患兒基于肢體運動的障礙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對待該類患兒,要語氣柔和,態度和藹,多與患兒及照料者溝通交流,在短期內消除康復師與患兒間陌生感。護理過程當中動作要輕柔并富有愛心,摒除患兒對于康復師及訓練環境的恐懼感,改善其心理狀況,提升患兒對護理操作與康復治療的配合程度,提升患兒配合治療積極性,康復人員和護理人員對病患采取心理疏導方法,盡量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2]。同一時間,對照料的護理員積極講解腦癱康復有關知識,提升其治療自信心和對于腦癱與腦癱康復有關知識認知,教會護理員相關康復訓練的技術,旨在將康復融入日常生活護理,提升患病兒童康復治療的效果。其次,身體訓練。照料者在康復師的指導下,對患兒基本坐,站,行走這些動作做康復訓練,糾正異常姿勢。再次,對電生理方法對病患肌肉,觸覺與四肢這些感覺器官進行刺激。對患兒做生活自理能力相關訓練。再對病患患側予以按摩。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調研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利用X2卡方檢驗,檢驗結果用P表示,P
2 結果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FMA評分在護理前為(38.4±2.5)分,FMA評分在護理后為(49.8±2.7)分;ADL評分在護理前為(3.5±1.0)分,ADL評分在護理后為(7.1±1.6)分。實驗組采用康復護理干預方法,FMA評分在護理前為(41.3±3.4)分,FMA評分在護理后為(68.2±3.6)分;ADL評分在護理前為(4.0±1.2)分,ADL評分在護理后為(9.8±1.9)分。兩組腦癱患兒護理前的FMA評分和ADL評分,其差異性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腦癱患兒FMA評分和ADL評分都明顯上升,并且實驗組腦癱患兒FMA評分和ADL評分比對照組明顯要高,其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癱疾病對于兒童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嚴重威脅,最近幾年重癥監護相關技術連年提升,危重病兒成功搶救效率都呈遞出累年上漲趨勢,同一時間致使腦癱患兒數量不斷增加。現如今腦癱患兒多數不可完全治愈,有研究資料表明,早期施以系統化針對性康復護理干預,能夠讓腦癱患兒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體運動的功能有效提升,提升患兒的生活自信心,同一時間能夠大幅降低家庭和社會負擔[3]。國內已經有研究表明,零到一歲是大腦發育最快,新陳代謝最旺盛時期,這時大腦代償能力也最的,未成熟腦的可塑性比較強,在該階段對于腦癱患兒采取早期干預,能夠促使臨近的細胞代償局部受損的細胞,促使腦功能有受損的新生兒通過護理干預能夠實現最大自身潛能,有效降低其患病程度,提升患兒基本生活和運動的能力,進一步取得比較滿足康復效果。本院在給腦癱患兒開展護理干預的時候,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實驗組實行早期干預康復護理。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兩組腦癱患兒護理以后FMA評分和ADL評分都明顯上升,并且實驗組患兒護理以后FMA評分和ADL評分比對照組明顯要高。
綜上所述,對腦癱患兒做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患病兒童生活自理的能力及肢體運動的功能恢復情況,應得到大力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段勤.綜合護理干預在腦癱患兒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S3:145-146.
篇6
關鍵詞:殘疾兒童 康復教育 康復訓練
目前,我國的殘疾兒童主要包括身體殘疾、智力殘疾、言語殘疾、精神殘疾等幾種類型。他們承受著心理與生理雙方面的痛苦,隨著社會人文主義思想理念的不斷深入,社會對殘疾人的接納程度也得到了提高。為保證其將來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水平,早期康復教育和訓練顯得尤其重要。
一、殘疾兒童進行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所發揮的作用
兒童殘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先天條件導致也可能是后天外力條件導致。0-6歲是兒童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兒童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學習能力更強。在這一階段對殘疾兒童進行早期康復教育是幫助其恢復部分身體機能,提高今后生活能力的重要方法。可以說,早期發育時期是殘疾兒童學習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養成的生理習慣和基本技能將會讓其受益終生。
另一方面,近年來,我國對殘疾兒童的早期教育及康復訓練工作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增加,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教育的缺失導致這項工作在實際進行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并且,殘疾兒童由于在身體或是智力方面的缺陷,經常被一些社會歧視現象困擾,長此以往會讓他們失去生活的信心,并對其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可以幫助殘疾兒童重拾生活的希望,以更加樂觀陽光的態度面對生活。
二、為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造成困難的因素
近些年來,殘疾兒童康復訓練事業已經得到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在部分地區,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教育相關工作的效果卻成效頗低,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殘疾兒童的康復費用是比較高的,對于條件一般的家庭而言,這種高花費的康復療法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圍。很多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孩子存在某些方面的問題后,第一反應就是帶孩子參加康復治療,但是在一段時間后,就會因為經濟的原因不得不停止,等到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進行接下來的康復教育及訓練工作,這就導致這項工作缺少連續性,失去了其原有的作用。雖然相關福利機構也會提供幫助,但是這種治療缺乏針對性,康復訓練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第二,早期康復教育是指針對0-6殘疾兒童進行的教育訓練工作,這一階段的兒童尚不具備足夠的自我認知,在康復教育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難,因此需要相關的醫護人員或是家長對其進行照看。在這一過程中,看護人員的語言和行為方式都會對兒童造成一定的影響。有些康復機構的工作人員可能缺乏足夠的耐心,對殘疾兒童出現的錯誤寬容度較低。或者在進行一段時期的康復教育工作而沒有取得效果后,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這會在心理層面上對康復兒童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
此外,智力與精神方面存在障礙的兒童在早期是不易發現的,很多情況下都會被當做某些技能發育遲緩,沒有得到家長的足夠重視,這樣就耽誤了對其進行早期康復教育。因此,家長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階段一定要注意觀察兒童的學習模仿能力以及對事物的反應能力。
最后,國家財政針對殘疾兒童的康復項目的投資力度比較有限。近些年來,殘疾兒童的病情種類以及數量呈現出上升趨勢,但是目前,福利機構的早期康復教育只針對孤獨癥、腦癱等幾種類型殘疾進行,而且相關的康復設備也并不完善,康復教育工作者所使用的訓練方式也比較落后。
三、關于提高殘疾兒童早期康復與訓練效果的相關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希望可以對相關部門及相關康復教育工作人員提供一定的幫助。
首先,國家一定要加大對殘障事業的投入力度,為相關的康復機構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同時,對殘疾兒童家庭也應該依照具體的情況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減輕其經濟壓力。同時,國家應當完善相關的康復設施,目前,國外對于殘疾兒童康復的工作經驗相對比較豐富,在設備上也比較先進,相關康復機構可以從國外引進一些專業的康復設備。也可以定期要求國外的一些相關專家到我國殘疾兒童康復機構進行經驗指導與交流。
以四川省為例,四川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條件,近年來接連發生自然災害,這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四川殘疾兒童的數量,他們大多為災后的心理疾病或是災難造成的肢體傷痛。因此,四川省非常重視對于殘疾兒童的早期教育工作。為了促進殘疾兒童早期康復及訓練工作的順利進展,四川多個城市建立起了完整的殘疾兒童福利津貼制度,在相關兒童的殘疾情況得到確認之后,相關政府機構為0-6歲的殘疾兒童建立完整信息檔案,確保其得到應有的待遇。并且,四川省為了提升殘疾兒童的生活水平,由政府單位牽頭,開展了多項公益扶持項目,利用社會的力量為殘疾兒童的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工作提供資金支持。
同時,康復看護人員應當對自身的心態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康復工作沒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時也要保持積極的工作心態。對兒童進行更多的鼓勵和引導。家長也應該樹立正確的心態,因為殘疾兒童的康復工作需要長期的堅持,早期康復教育及訓練知識其中的一個階段。一定要避免對孩子遭到不良期待,因為這會加大孩子的壓力,對其產生不良的反作用。相關的康復人員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家長及康復治療人員的工作態度和肢體、表情語言對殘疾兒童的康復起著重要的影響。給孩子的鼓勵越多,康復的效果就越好。
結語:
綜上所述,殘疾兒童早期康復教育工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為此,國家財政一定要加大對相關福利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殘疾兒童康復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促使康復機構充分發揮其為殘障兒童服務的作用,并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的方式減輕家長所需承受的經濟負擔。社會一定要加大對殘疾兒童的關愛力度,幫助殘疾兒童更好的融入社會,為他們的未來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江然.江門市殘疾人康復保障制度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2]萬慧穎.學前特殊兒童教育補償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王妍.濟寧市殘疾兒童康復問題與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
篇7
【關鍵詞】
石蠟療法;腦癱;痙攣型腦癱;康復訓練;內收肌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wax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cebral palsy with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
QUAN Lijuan, CHEN Jiangui, FENG Zhen,et al.Department of Rehabilittatio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ffects of combination of wax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ith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Methods 4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 20) and control group(n= 20).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wax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months aftert treatment. Results The two group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 0.001). Conclusion Wax therapy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ve better effects on lower limbs adductor tension in spastic cerebral palsy than simpl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Wax therapy; Cerebral palsy; Spastic cerebral pals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Lower limbs adductor
作者單位:330006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全莉娟 馮珍 應德霞 曾麗萍);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兒童康復科(陳建貴)
腦性癱瘓是兒童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的常見疾病,在我國的發病率達到1.8‰~4‰[1],簡稱腦癱,是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綜合征,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常合并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2]。痙攣型(spastic type)為腦性癱瘓患兒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型,約為60%~70%[3]。痙攣主要表現在髖關節的內收肌群、股四頭肌、繩肌、小腿三頭肌、前臂屈肌等。髖關節內收肌張力增高導致患兒出現雙側下肢內收、交叉,妨礙患兒的翻身、爬行、坐位、站立、行走,嚴重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因此最大限度地緩解患兒雙下肢內收肌張力,改善交叉步態,對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回歸家庭、社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科采用石蠟療法配合康復訓練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雙下肢內收肌張力增高,獲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與山東濰坊市婦幼保健院康復科痙攣性腦癱患兒40例, 均有下肢尖足,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大腿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呈剪刀步態。診斷均符合2006年湖南長沙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學術會議的腦癱的診斷標準[4],并符合歐洲腦癱監測組織推薦的腦癱樹枝狀分型法中痙攣型標準。排除標準:同時接受降低肌張力藥物治療、接受過手術治療或肉毒毒素注射者。隨機分為兩組:①觀察組(n=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齡10~36個月,平均16.25個月。②對照組(n=20例):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齡11~38個月,平均15.41個月。治療前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運動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的內收肌張力改良Ashworth痙攣評級和內收肌角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和表2。
1.2 方法
1.2.1 康復訓練
1.2.1.1 患兒仰臥于三角墊,訓練師用自己的窩控制患兒一側膝關節,使其一側下肢外展、外旋固定。然后,用一只手扶持患兒的另一側大腿或膝部,另一只手扶持患兒的足底部,使踝關節呈背屈位。依次屈曲患兒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進而外展外旋下肢,然后伸展下肢同時保持踝關節背屈,維持一定時間回到起始位,使這側下肢被動地進行外展、外旋活動。反復進行兩側交替的操作可緩解下肢的痙攣,達到牽拉內收肌的目的,角度從小到大,循序漸進。
1.2.1.2 關鍵點控制,患兒坐小椅子或圓滾,屈曲髖、膝關節,可降低內收肌張力。患兒跨坐于橡膠馬上,彈跳騎橡膠馬進行適量運動,會產生持續性牽拉內收肌的作用。
1.2.1.3 患兒仰臥位或側臥位,治療師手中拿一玩具置于患兒體側,言語指令患兒側踢玩具,達到患兒主動牽拉內收肌的作用;能行走的患兒,扶墻橫走,在運動中牽拉內收肌。
1.2.1.4 患兒沿圓滾橫軸俯臥于其上,訓練師的操作關鍵點移至雙足,令患兒雙手在頭前方拍手,訓練師通過控制雙足來抑制患兒自發運動而產生的肌肉痙攣的再度增強或代償模式,逐漸使雙下肢呈外展外旋,足背曲位并保持一定時間。以此增強患兒上半身活動性,促進抗重力伸展,促進雙下肢外展外旋,抑制內收肌張力。每次40 min,1次/d,每周6次,3個月為一療程。
1.2.2 石蠟療法 使用恒溫蠟療儀,首先將固體石蠟置于蠟療儀中,采用間接加熱法使蠟融化,溫度70~80℃。將以融化的石蠟倒入陶瓷盆中,厚約2~4 cm,待蠟溫在45~50℃左右,石蠟凝結后,取出置于塑料布上,將蠟直接敷于患兒雙側內收肌部位,包裹保溫。每次30 min,1次/d,每周6次,3個月為一療程。
兩組均接受康復訓練,由專業的腦癱康復治療師針對患兒具體障礙問題設計相應康復訓練方案。觀察組于康復訓練之前進行蠟療。兩組患兒治療過程中未出現特殊不適反應。
1.3 評定
1.3.1 肌張力評定 肌張力檢查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評級[5]。0級:肌張力不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整個活動范圍(range of motion,ROM)內均無阻力;Ⅰ級:肌張力稍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到終末端時有輕微的阻力;Ⅰ+級:肌張力輕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前1/2ROM中有輕微的阻力;Ⅱ級:肌張力輕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大部分ROM中均有阻力,但仍可以活動;Ⅲ級:肌張力中度增加,被動活動患側肢體在整個ROM中均有阻力,活動比較困難;Ⅳ級:肌張力高度增加,患側肢體僵硬,阻力很大,被動活動十分困難。
1.3.2 股角(內收肌角)評定 小兒仰臥位,檢查者握住小兒膝部使下肢伸直并緩緩拉向兩側,盡可能達到最大角度,觀察兩大腿之間的角度。
1.3.3 評定標準 大腿內收肌肌張力評定是以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表進行評估:0分為肌張力0級;1分為肌張力Ⅰ級或Ⅰ+級;2分為肌張力Ⅱ級;3分為肌張力Ⅲ級;4分為肌張力Ⅳ級。
顯效:治療后大腿內收肌肌張力下降≥1分或恢復正常,內收肌角角度增加30°以上或達到正常范圍;有效:治療后大腿內收肌肌張力下降≥1分,內收肌角度增加20°~30°;無效:治療后肌張力無改變,內收肌角度增加不足20°[5]。
每位患者于治療前進行一次評定,治療3個月后再進行一次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2.1 肌張力改善情況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的肌肉痙攣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個月后觀察組肌張力明顯下降(P
2.2 內收肌角改善情況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的內收肌角無差異,3個月后兩組內收肌角均顯著改善(P
2.3 療效評定結果 治療3個月后,對照組有效率80%,觀察組有效率95%。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
3 討論
腦性癱瘓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的非進行性病變引起的,腦的損傷可能是局限性的,也可能是廣范圍的,腦損傷的結果引起運動障礙和某種程度的感覺障礙。目前認為腦性癱瘓是小兒時期運動障礙的主要疾病。痙攣型腦癱病變部位為錐體系損害,引起所支配的肌肉張力增高,肌力減低,引起運動障礙。此型患兒多數是因早產、未熟兒、低出生體重以及新生兒窒息等原因而致,近年來,隨著低體重初生兒存活率的上升,痙攣型腦癱患兒逐漸增多。其肌張力異常干擾正常運動模式的產生,Bobath夫婦認為,正常的肌張力對于正常的運動模式的產生是必須的,并引用Sherringtonx(1913)的觀點來支持[6]。
痙攣型患兒存在的下肢問題,主要表現為尖足,足內、外翻,膝關節屈曲或過伸,髖關節屈曲、內收、內旋,大腿內收,行走時足尖著地,呈交叉剪刀步態,下肢分離運動受限等。越早發現患兒的異常,及時治療,效果越好。國內對于痙攣型腦癱患兒的手術、神經阻滯技術等研究較多,而有關于理療學方面的研究成果遠沒有手術治療方面的多[7]。
腦癱的治療是全方位、多學科緊密聯系的,但在臨床治療中往往只關注于康復的手法治療,忽視了一些輔助治療,例如溫熱治療(蠟療、中藥熏藥等)、電刺激等。
石蠟的熱容量和蓄熱能大,導熱性小,其中不含水分和其他液體,不呈對流現象,治療時與皮膚緊密接觸,卻不絕對接觸,中間留有一空氣層,故能使皮膚耐受較高溫度((60~70℃)[8],石蠟的良好持久的溫熱效應,使患肢血液循環改善,緩解肌肉張力。此外,空氣和汗液不能通過石蠟向四周擴散熱量,故石蠟保溫性能強。石蠟具有可塑性和粘滯性,在冷卻凝固過程中體積縮小,對治療部位產生機械壓迫,有助于熱向深層組織傳遞,增加膠原纖維組織的可延伸性,有利于對攣縮組織進行功能鍛煉、恢復。所以,早期使用蠟療結合康復訓練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減輕患兒家庭的精神和經濟壓力。
參 考 文 獻
[1] 李曉捷.實用小兒腦性癱瘓康復治療技術.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
[2] 陳秀潔.兒童運動障礙和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6.
[3] 陳秀潔.兒童運動障礙和精神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09.
[4] 陳秀潔,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標準.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310.
[5] 黃任秀,張婧.針刺治療腦性癱瘓患兒大腿內收肌痙攣障礙的臨床觀察.針灸臨床雜志,2007,25(10):26.
[6] 鄧慶先,李曉捷,李曉紅,等.石蠟療法配合作業療法對痙攣型腦癱患兒拇指內收的效果觀察.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4):359361.
篇8
一、切實做好“強基育人”戰略工程。
按照殘聯章程規定和上級要求,切實配強鎮殘聯理事長,殘疾人專職干事、委員,加強鎮、村殘疾人工作者政治和業務培訓力度,提高服務殘疾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二、深入推進“量體裁衣式”個性化服務。
各村(社區)應當配備從事“量服”工作的專門人員,加強“量服”宣傳和典型案例收集總結,認真按照省、市、縣殘聯要求深化入戶調研,深化服務方案和發展方案的制定、落實,進一步提高“量服”質量和水平。今年的考核重點是“落實履蓋率”、“二代證殘疾人辦證比例”、“入戶督查情況”和“發展方案質量”。省、市、縣殘聯將加大檢查、指導力度,分別隨機抽查入戶到殘疾人家庭,并通報“量服”推進情況。
三、加強與縣殘疾人康復服務聯系,加大康復服務項目內容,造福更多殘疾人。
(一)對提出申請符合條件的貧困白內障患者,全部推薦實施免費復明手術。
(二)組織全鎮12歲以下腦癱兒童,6歲以下聾兒進行專家篩查,對具備條件的實施腦癱康復手術和人工耳蝸手術,納入康復救助項目。
(三)推薦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實施股骨頭壞死置換手術,假肢安裝手術,矯治手術。
(四)加強社區(村)康復活動場所建設,培訓社區康復協調員,積極開展社區康復訓練活動,為殘疾人配備各類輔助適配器具,幫助其改善行動能力。
(五)配合縣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要在鞏固實施好腦癱兒童康復訓練、成年肢體殘疾人康復訓練、盲人按摩、中醫理療、殘疾人日間托養和工療、滿足全鎮精神殘疾人免費門診用藥等項目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和組織資源,積極探索實施聾兒培訓、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智殘兒童康復訓練、盲人定向行走訓練、言語殘疾人手語訓練、殘疾人親友護理訓練等服務項目,豐富和拓展服務內容。
四、深化殘疾人扶貧基地和就業基地建設,大力實施殘疾人扶貧解困民生工程。
通過資金扶持、項目支持、培訓指導等有效措施,在條件成熟的村建立涵蓋工療、日間托養服務內容的殘疾人就業基地,積極探索建立扶持殘疾人個體創業和靈活就業的新機制,扶持和促進更多殘疾人就業、創業。
繼續實施“陽光家園”工程,將全鎮符合要求的四類一級殘疾人全部納入“陽光家園”關懷范圍。積極落實上級要求。組織實施好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項目、農村貧困殘疾人家庭危房改造項目、扶貧貸款貼息項目、殘疾人機動輪椅燃油補貼項目、“溫暖萬家行”項目和其他服務項目,用足用夠各級政府和部門對殘疾人的關懷、幫助政策。
五、積極宣傳殘保法和省殘保法實施辦法。
嚴格執行“按1.6%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的新規定,配合財政和地稅部門依法征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力爭殘保金足額征收。
六、切實做好殘疾人教育和維權工作。
各級殘聯組織和殘工人員要高度重視,主動教育和引導殘疾人自力更生,自尊自強,著力培育殘疾人自強意識、感恩意識和依法、理性表達訴求,維護權益的法制觀念,為構建和諧社會盡責、努力。
七、各級殘聯要加強殘疾人文化體育工作。
加強文化、藝術、體育人才的發掘和培養。村(社區)殘協要適時組織開展文化體育活動,豐富殘疾人生活,為省、市殘運會準備和輸送競技人才。
篇9
【摘要】 目的 探討手法復位小夾板鋼托外固定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期和遠期臨床療效。方法 對80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復位結合小夾板鋼托外固定治療,采用自身前后對照方法對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近期)和1年后(遠期)隨訪的療效和關節活動度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納入分析60例,近期和遠期優良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 手法復位;外固定;康復訓練;肱骨骨折;兒童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80 Children with Humeral Fracture
Yang Maoqing,Wan Peng,Wang Wenchun,Guo Xiaoyan,Pang Richao
TCM Hospital of Shuangliu County,Chengdu,Sichuan Province 6102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combined with rehebilit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upe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Methods 80 children with superacondylar fractures of humerus were treated with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and a contrast analysis was made between the condi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betwee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range of motion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shortterm) and that 12 months after treatment (longterm).Result 60 cases were rolled in the analysi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hortterm excellence and the longterm excellence was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but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otal effective rates (P<0.05); the comparison of the range of elbow motion before treatment,in the shortterm and in the longterm was of obvious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s The manipulative reduction plus external fixation with splints and steel base plate is of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supe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KEYWORDS manipulative reduction external fixation rehebilitation train Humeral fracture
children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常見的骨折之一,約占兒童肘部損傷的60% 。由于肱骨下端較扁簿,髁上部處于疏松骨質與致密骨質的接壤部,前有冠狀窩,后有鷹嘴窩,兩窩之間僅為一層薄骨片,跌倒時,身體重力經上臂與地面反作用,故易造成此類骨折。若治療不當,可致肘關節強直、骨化性肌炎、肘內外翻畸形等并發癥[1]。筆者于2002年1月~2007年12月,運用手法復位+小夾板鋼托外固定+康復訓練三聯療法治療兒童伸直型髁上骨折80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0例,男性60例,女性20例,年齡1~2歲,直接暴力致傷15例,間接暴力致傷65例。裂縫骨折10例,單純伸直型骨折15例,伸直橈偏型20例,伸直尺偏型19例,粉碎性骨折9例,開放性骨折4例,神經損傷3例。就診時間距離受傷時間最短30分鐘,最長3天。
1.2 治療方法
1.2.1 手法復位
患者取仰臥位,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兩助手分握患兒的上臂和前臂,將肘關節伸直,取前臂中立位或旋后位順勢拔伸牽引3~5分鐘,糾正重疊移位,然后術者兩手分別握住遠近端,沿骨折的移位方向反向推擠遠端,先糾正橈偏、尺偏移位。若骨折遠端旋前或旋后有移位,先糾正旋轉移位。但應注意尺偏型須推至輕度橈偏,橈偏型可保留部分橈偏。之后術者以兩拇指從肘后抵于骨折遠端,其余四指環抱骨折近端,拇指用力推擠遠端向前,其余四指將近端向后壓。同時令助手在牽引下徐徐屈曲肘關節,糾正骨折端的前后移位。復位成功后,輕輕縱叩斷端,使骨折斷端能充分接觸。
1.2.2 小夾板鋼托外固定
術后固定肘關節于屈曲90°~110°3周。小夾板長度應上達三角肌中部水平,內外側夾板下達或超過肘關節,前側夾板至肘橫紋,后側夾板至尺骨鷹嘴,以布帶困扎,松緊適度。為防止肘內翻,可在骨折近端外側及遠端內側分別加塔形墊。為防止骨折遠端后移,可在鷹嘴后方加一梯形墊,再將鋼絲托板彎曲至90°~110°,置于傷肢后側繃帶包扎固定[2]。對于合并有神經損傷者,若為閉合骨折,則待癥狀好轉后,再手法整復,若為開放性骨折,則先清創縫合后再進行整復與固定。裂縫骨折無移位者,無需手法整復,行小夾板、鋼托外固定即可。
1.2.3 康復訓練
早期以握拳、屈伸腕關節及肌肉靜止性收縮活動為主。固定期間多做握拳及腕關節屈伸活動。外固定解除后主動進行肘關節屈伸鍛煉。配合輕柔手法按摩與麝香舒活靈藥酒外擦。外固定解除后,指導患兒循序漸進進行肘關節屈伸活動功能鍛煉。
1.3 療效評價指標
本組80例,固定時間最短2周,最長不超過4周。分別在3個月和1年后測量肘關節的關節活動度,評價其近期和遠期療效。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自身治療前后計量資料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文獻[3]擬訂。優:肘伸屈活動受限10°以內,攜帶角改變5°以內;良:肘伸屈活動受限11°~20°,攜帶角改變6°~l0°;可:肘伸屈活動受限21°~30°,攜帶角改變11°~15°;差:肘伸屈活動受限30°以上,攜帶角改變15°以上,伴有肌肉萎縮,肌力減弱。
2.2 參與者數量分析
本組80例,治療1年后完成隨訪納入統計分析60例。
2.3 近期和遠期療效比較
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近期、遠期臨床療效比較(略)
2.4 治療前、近期、遠期肘關節活動度比較
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近期、遠期肘關節活動度比較 [度(略)]
3 討 論
肱骨髁上骨折多發生于兒童,因其臨近關節,血液供應豐富,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愈合較快,但骨折后局部腫脹嚴重,移位復雜,遠端容易旋轉移位,給整復帶來一定的困難[4]。作者認為,對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特別是骨折遠端尺偏內翻成角的整復應力求達到完全復位,或者達輕度橈偏“矯枉過正”的程度,以防止日后發生肘內翻畸形。在手法整復前必須詳細閱讀肘關節X片,掌握骨折是尺偏還是橈偏,以及骨折遠端旋轉移位的方向,為手法整復提供可靠依據。
由于兒童處于生長發育階段,骨折愈合迅速,還應該掌握好手法整復的時機。在骨折損傷的早期,腫脹不明顯時及時行手法整復;對局部腫脹較重,有張力性水泡者,待腫脹減輕后盡早手法整復。在整復的過程中,一次性復位成功很重要,反復整復會加重肘部的腫脹,影響骨折的愈合。
骨折整復后,屈曲肘關節與前臂固定的位置對骨折端的再移位有很大影響。對于伸直型的髁上骨折,肘部前面的骨膜被破壞,而后面的組織仍相對保持完整,當骨折復位屈曲肘關節90°~110°時,肘后的組織被拉緊,對骨折前方形成的擠壓有利于骨折的穩定。可見,屈肘小于90°固定,關節穩定性差,大于90°固定,關節較穩定而且屈曲度數越大則穩定性越強。骨折整復后,骨折遠端向內側移位者,前臂應屈肘旋前位固定,使外側的骨折面受壓,減輕肘內翻畸形的傾向;外側移位者,應屈肘并旋后位固定,使內側的骨折面受壓,防止肘外翻的發生。
肱骨髁上骨折外固定材料作者通常用小夾板與鋼絲托板。小夾板加壓墊的外固定方法有利于骨折的固定,通過壓墊的作用可防止骨折遠端旋轉及調節內外側移位,超肘關節的小夾板還不影響肘關節的早期功能活動。但在早期小夾板布帶綁扎過緊容易出現張力性水泡,如果出現血液循環或神經功能障礙應及時處理。對于移位不明顯的骨折,外敷消腫止痛藥膏,鋼絲托板外固定屈肘90°懸吊于胸前即可。對于斜形骨折,不穩定,容易移位,使用小夾板加壓墊固定,通過夾板和壓墊的作用,使骨折斷端達到良好的對位對線,促進骨折的愈合。
對肘部骨折關節功能障礙,以前多讓患者自行功能鍛煉。目前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包括運動療法在內的康復訓練的重要性。本研究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康復訓練,有效地減少了廢用性肌萎縮的發生, 促進了患兒骨折愈合和關節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戴祥麒.小兒骨與關節損傷[M].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林赤,俊德,龐敏.截骨配合中醫正骨手法治療兒童肘內翻暗形57例[J].新中醫,2009,4 (41): 74~75.
篇10
【關鍵詞】樞協調障礙;氣質;早期教育
Study on the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and the effects of early education
WANG Xiao-hong,MU Li-fang,XIAO Ming,et al.Department of pediatrics,DaqingOil Field GeneralHospital,Daqing 163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CCD)and effects of early education.Methods 60 cases infants of CCD were investigated by Carey’s Revised Infa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s used for children aged 4-12 months and 30 cases of themtook early education.The aged match normal infants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Results It was showed that the negative temperament of CC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At the level of temperament dimension,the scores of rhythmicity、adaptability、mood、persistant and approach-withdrawalin CC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 activity level was lower in CCD group.30 cases infants of CCD group taking early education had decreased score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dimensions:rhythmicity、adaptability andwithdrawal.The score of activity level was higher than thatbefore treatment.Conclusion It showed that CCD can exhibit the unique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in infant.working outmore appropriate ways in early education according to CCD infant’s temperament traits is effective to their treatment.
【Key words】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Temperament; Early education
作者單位:163001大慶,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總醫院護理部
中樞協調障礙(CCD)是指具有姿勢反射異常的腦癱高危兒,是早期診斷腦癱的代名詞[1]。CCD患兒的運動發育、智能發育落后于正常同齡兒,而氣質作為小兒出生后最早表現出來的個人特征,是兒童心理活動的情緒和動力特征,對兒童的心理發展和疾病的治療起重要作用。本課題主要探討CCD患兒的氣質特點以及早期教育對氣質的干預作用,旨在使患兒身心更好的發展,并更好的配合疾病的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兒童腦癱康復門診接受訓練的診斷為CCD的患兒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月齡6~12月。選擇在我院兒童保健門診定期保健的正常嬰兒作為對照,共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月齡6~12月。為排除其他因素對氣質的影響,研究前我們對兩組嬰兒的基本情況進行了配對t檢驗,結果表明兩組嬰兒的家庭背景、父母職業、文化程度以及經濟情況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
1.2 方法
1.2.1 嬰兒氣質測量方法 采用上海惠誠心理咨詢有限公司兒童青少年心理測驗軟件系統2.0中的Carey 兒童氣質量表系列的4月~1歲嬰兒氣質問卷,它是由95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按“幾乎從不,極少、不常見、常見、很常見、幾乎總是”等6個等級,根據兒童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評分,組合為9個氣質維度:活動水平、節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強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反應閾,再根據節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反應強度、心境五個維度的得分劃分為4種氣質類型:難養型(D)、易養型(E)、啟動緩慢型(S)、中間型(I)。量表由主要撫養人在兒童保健專科醫生指導下填寫,評分由軟件系統自動評測。
1.2.2 早期教育方法 兩組嬰兒每月在我院兒童保健門診隨訪一次,檢查內容包括:一般發育情況(體重、身長、坐高、頭圍、胸圍、皮脂厚度、上臂長);神經系統發育監測:原始反射、立直反射、平衡反射、病理反射和生理反射,各關節活動度,肌力、肌張力,運動、智能發育與同月齡是否相符;指導喂養、護理以及疾病的預防。CCD組中隨機抽取的30例除上述檢查內容外,根據每個嬰兒的氣質特點,由專業兒童保健醫生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并指導家長對嬰兒進行訓練,一般包括6個領域:嬰兒刺激活動、社會行為、語言、生活自理、認知和運動;要求家長每天完成下列內容:視、聽、觸覺的刺激、嬰兒操、撫觸、親子游戲等訓練任務,并在下一次檢查時核查完成情況,對訓練方案進行調整和改進,干預后每3個月做一次評估。
1.2.3 統計學方法 組間氣質類型采用χ2檢驗,各維度氣質特點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氣質類型比較 CCD組易養型9例(15%),啟動緩慢型7例(12.67%),中間型38例(63.33%),難養型6例(10%)。對照組易養型30例(50%),啟動緩慢型3例(5%),中間型25例(41.67%),難養型2例(3.33%)。將氣質特點為消極的難養型和啟動緩慢型合并為一組,既消極型,CCD組共13例(21.67%),對照組共5例(8.33%),CCD組消極型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經統計分析,差異有顯著意義(P
表1
兩組氣質類型比較(例,%)
組別例數E型D型S型I型
CCD組609(15)6(10)7(12.67)38(63.33)
對照組6030(50)2(3.33)3(5)25(41.67)
2.2 氣質因子比較 CCD組的節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心境、持久性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
表2
兩組氣質因子比較(x±s)
CCD組對照組
活動水平2.71±0.62*3.89±0.70
節律性3.58±0.61*2.96±0.78
趨避性3.36±0.66*2.89±0.64
適應性3.55±0.56*2.80±0.62
反應強度3.78±0.523.65±0.71
心境3.82±0.70*3.49±0.75
持久性3.34±0.64*2.92±0.55
注意力分散3.12±0.702.99±0.69
反應閾3.81±0.533.52±0.72
注:*P< 0.05
2.3 早期教育前后氣質因子比較 對CCD組隨機抽取30例進行早期教育,并于3月后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早教后活動水平因子得分提高,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顯著意義(P
表3
早教前后氣質因子比較(x±s)
治療前治療后
活動水平2.73±0.70*3.11±0.75
節律性3.57±0.52*3.04±0.54
趨避性3.38±0.72*2.82±0.68
適應性3.56±0.54*2.89±0.65
反應強度3.76±0.703.52±0.79
心境3.81±0.683.67±0.54
持久性3.35±0.513.32±0.71
注意力分散3.16±0.723.12±0.50
反應閾3.80±0.753.73±0.72
注:*P< 0.05
3 討論
中樞協調障礙(CCD)患兒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腦損傷,表現為運動、智能發育落后于同月齡兒,對小兒的身體、心理、生理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氣質受遺傳因素的影響,是兒童個性中的動力特征,是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對不同情形的行為反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行為發展傾向,環境因素、自身慢性疾病對氣質類型及氣質維度均產生一定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CCD患兒氣質類型不同于正常兒,CCD患兒氣質類型為啟動緩慢型12.67%、難養型10%,比對照組(啟動緩慢型5%、難養型3.33%)明顯增高,且差異有顯著意義。這種氣質特點可能與CCD患兒腦損傷有關,張鳳等[2]研究發現,低出生體重兒消極氣質多見,低出生體重多有不同程度的腦損傷,且也是腦癱的高危因素,其氣質特點與CCD患兒一致。在氣質維度上,從各因子得分可以看出,CCD患兒較正常兒活動水平低,既嬰兒在游戲、進食、穿衣或洗澡等生活中身體活動數量少。而在節律性、趨避性、適應性、心境、持久性上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說明CCD患兒在進食、睡眠、大小便等節律性生理活動規律性差;對新環境、新刺激表現出不主動接近,甚至躲避或退縮;對新環境、新刺激適應慢,很難適應新的變化;日常的情緒表現消極、被動;不能專心于某一活動,如眼神跟蹤光線,保持注意的時間短。這些消極性氣質特征可能阻礙患兒與外界接觸,干擾患兒認知活動,更不利于對CCD患兒所進行的康復訓練。
對CCD患兒早期教育后,CCD的活動水平因子得分提高,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顯著意義;其余因子得分均有所下降,但節律性、趨避性、適應性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顯著意義,說明氣質是可以改變的。氣質雖然是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但受后天生活環境和教育方式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可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改變,即氣質的可變性。其中家庭環境、教育方式都是重要的影響因子[3],而且氣質與兒童行為密切相關[4]。本研究結提示早期教育可以改善CCD患兒的氣質特點的。早期教育是根據CCD患兒氣質特點,制定相應的計劃,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引導、模仿、感覺和循序漸進的積累以親子游戲活動的方式和訓練,有效激發和促進嬰兒在體能、智能、認知、語言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發展的一種方法。早期教育能促進嬰兒心理、智能發育,提高運動、認知、語言、社會交往能力,有利于嬰兒良好氣質的培養和適應行為的形成[5,6]。CCD患兒需要長期的康復訓練,而大多嬰兒對康復訓練難以適應,訓練過程中表現為哭鬧、抵抗,嚴重影響訓練效果。本課題結果提示通過早期教育使CCD患兒的活動水平提高,生物節律性加強,對新環境、新刺激適應性明顯改善,從而使患兒對康復訓練過程適應,使治療效果得以提高。
總之,對于CCD患兒要進行早期氣質評估,以利于早期發現問題,因時利導,針對性的進行早期教育,使嬰兒更好地適應、接受康復訓練,降低致殘率,提高CCD患兒的生存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09-229.
[2] 張鳳,姚凱南,楊玉鳳.3~7歲兒童氣質影響因素.中國校醫,2002,16(2):110-112.
[3] 張勁松,王玉鳳.兒童氣質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10(1):6-8.
[4] 姬巧云.氣質與兒童行為關系的研究進展.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0,8(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