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接待禮儀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6: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藝接待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茶藝接待禮儀

篇1

關鍵詞:大學生;禮儀禮節;知識掌握;應用;現狀

禮儀禮節是社會生活中用來建立人際交往關系、反應個體修養與素質的重要行為規范,也間接折射出當代社會的文明程度,禮儀禮節同時也是個體與外界進行交流與溝通的語言基礎,其規范了基本的社會秩序,這包括了個體行為和社會行為的種種方面。我國當前處于價值轉型時期,從整體來看,公眾的禮儀禮節水平還較低 ,社會不文明與不道德的現象時有發生,從今天的社會媒體中就可以看到公眾由于禮儀禮節的不恰當行為給個體、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作為青年一代大學生而言,他們是青年優秀群體,是祖國的未來,國家的棟梁,他們的禮儀禮節的教育和表現程度與未來我國的文明發展息息相關,且如果大學生在禮儀禮節方面能夠做到先鋒模范作用,不僅可以提高個體的文化素養,同時對提升整個民族的文明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

1 大學生禮儀禮節知識掌握與應用現狀調查

為了了解當前我國大學生在禮儀禮節方面的知識掌握與應用,同時實地調研和半結構化訪談的形式對當地本、專科學生進行了隨意的樣本調查。本次共計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實際有效問卷287分,問卷回收率96.7%,在調查的同時通過觀察大學生禮儀禮節來輔助分析。

本次調研的大學生分布在各個年級,每個年級人數均衡,大學生樣本的抽取盡量保持男女比例一致,所調查大學生來自不同專業,其中涉及文科、理工科、藝術類等學科。問卷的設計基本包括兩個方面:大學生禮儀禮節知識掌握情況、大學生禮儀禮節應用情況。

1.1 大學生對禮儀禮節的認知調查

只有對某事物有足夠的認知,才會激發個體思想去從事這樣的行為,禮儀禮節同樣遵從此規律。對大學生的禮儀禮節現在調查的第一項首先要了解他們對禮儀禮節的認知情況,即他們認為禮儀禮節是否重要,以及基于此項判斷的原因。通過調查發現,287名大學生樣本中,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禮儀禮節的思想重視程度不足,對其重要性缺乏概念,主動去學習并將禮儀禮節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積極性和熱情不高。數據顯示僅有19%的大學生認為禮儀禮節對大學生非常重要,有37%的學生認為一般,有25%的大學生表示不重要,還有19%的學生表示無所謂。由此看來,大多數大學生對禮儀禮節的認知還是比較膚淺的,訪談中了解到認為禮儀禮節很重要的大學生基本上都堅持一個觀點:好的禮儀和禮節對自己的人際關系和找工作都是很有幫助的;不重要的大學生,他們覺得在學校學習專業課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平時時間緊,任務重,沒有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這些對于他們來說“面子”上的問題;還有多半同學認為禮儀禮節的重要性一般,他們認為禮儀禮節需要但不是很迫切,而且僅僅是一種“錦上添花”的行為,并非個體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認為無所謂的大學生,他們覺得有興趣的時候才會去主動關注并學習。

1.2 大學生對禮儀禮節的掌握程度

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了解到當前大學生對待禮儀禮節缺失的現象都顯得比較淡定,他們認為“失禮”在生活中很普遍,其主要原因是對這塊的關注和知識掌握不足。

1.3 個體禮儀禮節知識調查

儀容整潔是個體禮儀禮節的基本要求,保持整潔得體的著裝不僅僅讓自己在交往中受到尊重,同時也是尊重對方的前提提條件。調查顯示有54%的大學生表示在重要或者特殊齪舷虜嘔岫宰約旱淖拋昂鴕僑菪奘危有21%的大學生表示從未對自己的著裝在意,有10%的大學生表示經常會整理著裝,這種習慣已經逐漸養成,有15%的學生認為看自己的心情決定對自己著裝的修飾。

女大學生的化妝行為進行調查發現,堅持每天化妝的女大學生占到調查人數的17%,偶爾化妝的女大學占比最多為56%,經常化妝的女大學生占比為22%從不化妝的女大學生占到5%。訪談中對于不怎么化妝的女大學生,他們給出的原因是擔心自己化妝畫不好,因此就干脆不畫。化妝是女大學生日常禮儀禮節的重要內容,得體的妝容不僅讓他們看起來氣質好,且在找工作的時候也會給他們的形象加分。通過這兩項調查反引出大學生在個體禮儀的知識上,意識和行為偏差大,很大程度上其不愿意去做的原因是對這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夠,因此也就很難從行動上約束自己。

2 社交禮儀禮節知識調查

大學是一個濃縮的社會,所不同于中小學的是,這里有很多場合需要交際,如學生會、社團等群體。因此對大學生禮儀禮節的要求要比讀中小學要求的高。大學生作為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在禮儀禮節修養方面,社會對其要求也很高。我們不僅調查了個體禮儀禮節情況,對大學生社交方面的禮儀禮節現狀也進行了跟蹤調查和訪問。

如對大學生文明用語的調查中,有41%的大學生表示能做到堅持使用文明語、有21%的大學生表示生活中無需使用敬語,有20%的大學生表示使用敬語一般多在面對教師、領導或者會場等場合,有18%的大學生表示無所謂,看個人心情和狀態。

2.1 家庭原因

個體大學生禮儀禮節所表現出來的知識缺乏和運用不足與家庭環境不當是息息相關的。家長對禮儀禮節水平的認知以及從小對大學生個體培養和熏陶不足也是造成大學生當前禮儀禮節知識缺乏的主要原因。很多時候,家長忙于自己的工作或者過分強調大學生的文化課成績 ,對個體大學生精神文化方面的修養重視不足,這使得這些青年大學生在小的時候就沒有對禮儀禮節引起重視,養成了不良的交際習慣。

2.2 學校原因

學校是大學生成長的第二大環境。個體大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接觸到不同的人群,也會經歷不同的社交場合 。這對他們基本社交禮儀禮節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而當前的大學重應試教育而對大學生文化素質和個體修養培養的空白是導致個體大學生不懂禮節禮儀、不會禮節禮儀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高校在整個教學計劃中對禮儀禮節的課程內容安排也達不到標準,很多情況下,往往《禮儀禮節》是作為高校一門選修課 而存在的,這樣看來,高校對待禮儀禮節所應盡到的責任也是不足的。

2.3 社會原因

當前的社會環境極其復雜,且社會上存在形形的不良人群和不良風氣。大學生雖然有自主思想,但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也會顛覆他們的價值觀。更何況作為主流的九零后大學生現在是主力軍,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更重,更喜歡崇尚一些比較前沿的話題和事物,如果對這些事物把握不當,也會讓大學生禮儀水平低的現象更加的普遍。

篇2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84例患者臨床上均有典型的癥狀和體征,治療前未用過其他藥物。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組)和西藥組(對照組),其中治療組52例,年齡38~72歲,平均58.4歲;病程1~9天,平均3.8天;皮損分布于三叉神經支配區域。對照組42例,年齡39~78歲,平均59.2歲。皮損分布與治療組無明顯差異。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生理鹽水250ml,阿昔洛韋0.5g,每日1次,靜滴;轉移因子口服液10ml,口服,每天2次;強的松10mg,每天3次,每天2次,口服;彌可保0.5mg,每天3次,口服:外用阿昔洛韋軟膏。治療組加服自擬中藥,方用加味龍膽瀉肝湯,藥物組成:龍膽草9g,黃芩9g,梔子9g,柴胡9g,生地21g,當歸12g,車前草15g,澤瀉15g,大青葉30g,板藍根30g,金銀花30g,蒲公英30g,元胡12g,川楝子12g,黃芪21g,9g,甘草9g。每日1劑,兩煎,早晚分服,兩組均以7天為1個療程。

療效判斷標準:①痊愈:疼痛消失,皮疹全部或基本消退,但可遺留色素沉著或干燥痂皮;②顯效:疼痛消失,皮疹消退70%;③有效:疼痛減輕,皮疹消退30%;④無效:疼痛為減輕,皮疹消退不足30%。

結 果

臨床療效:治療組疼痛緩解時間1~2天,止皰時間2~3天,開始結痂時間為第2~3天,大部分以第5~6天起開始脫痂。對照組疼痛緩解時間為第2~3天,止皰時間時間2~3天,開始結痂時間為第4~6天。兩組治療結果有明顯差異。見表1。

不良反應:對照組有6例發生后遺神經痛,主要發生與年齡偏大者。治療組無1例發生,治療中,對照組有2例、治療組有3例出現輕度頭暈惡心,腹部不適,但均不影響繼續治療。

討 論

篇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選取得37 例口腔頜面部帶狀皰疹患者,其臨床表現、病理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均為該病的診斷提供了特異性的診斷指征。對所選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9 例(女11 例,男8 例)年齡50~65 歲;對照組18 例(女10 例,男8 例)年齡也為50~65 歲。所有患者來診前均未進行任何治療。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口服,每次200 mg,每天5 次,5~10 天一個療程或每次400mg,每天3 次,5 天一個療程。口內皮損粘膜以西瓜霜、錫類散涂搽、撒布,具有抗病毒作用;口周及頜面部病損涂用3%阿昔洛韋軟膏或酞酊胺軟膏,同時口服中藥湯劑,基本方為龍膽瀉肝湯加減。方劑主要藥物組成及常用劑量為:龍膽草(酒炒)6 g、黃芩(炒)9 g、梔子(酒炒)9 g、澤瀉9 g、木通6 g、當歸(酒炒)3 g、生地黃(酒炒)6 g、柴胡6 g、生甘草6 g、車前子6 g,2 次/天口服,療程10 天,隨訪半年。對照組口服抗病毒藥阿昔洛韋、神經營養藥物維生素b1,10 mg/次,3 次/天口服;維生素b12 針,0.15 mg肌肉注射,2 次/日;免疫調節藥物轉移因子口服6 mg,3 次/日;正常人免疫球蛋白0.6~1.2 mg/kg/d肌注,2 次/周。 

        1.3  觀察指標

        主要是臨床表現、癥狀與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疼痛緩解程度、皮損與粘膜病損愈合進展情況、愈后復況等。

        2  結果

        2.1  通過結束治療及半年的隨訪過程中觀察發現

        治療組3 天顯效19 例,有效17 例,有效率100%,平均療程10 天左右;對照組一周顯效10例,有效13 例。無效5 例改用其他方法治療,總有效率72%平均療程半個月。兩組資料總有效率相差顯著(p>0.01).

        2.2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帶狀皰疹中醫稱“火帶瘡”、“腰纏火丹”,由心肝二經火邪濕毒凝結而成。初起患處刺痛發紅,繼而出現米粒樣水皰,皰液透明,累累如串珠,呈帶狀排列。治宜瀉火平肝清熱利濕解毒。用龍膽瀉肝湯加金銀花、等治療;年老體弱或兼有慢性疾病者,證見畏寒乏力,皰疹晦暗下陷,舌苔白膩,脈濡細者,則用龍膽瀉肝湯加黃芪、黨參桂枝等,清肝膽,利濕熱毒祛病安。實驗證明本方能增加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口腔帶狀皰疹,具有顯效快、療程短。由于該藥價廉物美,既能快速緩解患者的痛苦,又能減輕其經濟負擔,值得口腔醫務工作者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4

資料與方法

所有入選病例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病程在3天以內,未口服或外用其他藥物。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齡17-65歲。受累神經:三叉神經8例,頸部神經6例,肋間神經39例,腰骶部神經5例。

治療方法 將患處清潔消毒并剪開水皰放液后,用垂體后葉素6 U加2%利多卡因5 ml,稀釋至10 ml,廣泛封閉患處基底部,每日1次。外用鮮仙人掌搗爛加少許青黛散,每天更換2次。同時口服阿昔洛韋0.5 g/次,4次/日。7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結束后評定療效,出院后全部病例隨訪。

療效判定標準 止皰:無新皰出現,原發水皰開始干涸:結痂:水皰全部干涸結痂;止痛:疼痛消失或原有劇烈疼痛減至輕度疼痛。

①痊愈:皮損全部消退,疼痛癥狀消失;②顯效:皮損消退80%以上,疼痛癥狀明顯減輕;③有效:皮損消退50%,疼痛有所減輕;④無效:皮損消退5D%以下,疼痛未減輕。

結果

止皰(無新生水皰發生)時間為3,7±1.7天,結痂時間為4.5±1.3天,止痛時間為5.3±1.4天。接受治療8天內痊愈51例,顯效7例。8天內顯效的7例在13天內痊愈。

討論

大皰型帶狀皰疹是由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其特點為成群的密集水皰,水皰較大,直徑0.5-1.5cm,沿一側周圍神經呈帶狀分布,皮損較重,常伴有劇烈的神經性疼痛和局部淋巴結腫大,愈后極少復發。

篇5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6-1157-03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iate ligament,ACL)損傷后自愈能力較差,移植重 建是目前治療的主要手段。本科自2005年以來共收治前、后交叉韌帶斷裂45例,其中前交叉 韌帶斷裂33例,均采用關節鏡下自體繩肌腱移植重建術。筆者通過對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 及術后康復訓練的指導,使患者膝關節達到良好的功能。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3例中,男25例,女8例;年齡16~54歲,平均35歲。其中22例為運動損傷 ,其余為交通傷,均為閉合性損傷。傷后至手術時間平均2.4個月(3周至10個月),術前M RI 均顯示前交叉韌帶斷裂,同時合并后交叉韌帶斷裂6例,半月板斷裂20例,內或外側副韌帶 損傷5例。術前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1]29~76分,平均53.1分。

1.2 結果

33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3~11個月。33例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均達0~1 10度,活動時無明顯疼痛,復查前抽屜試驗陰性,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2 護理體會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貫穿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首先與患者建立融洽的關系 ,使其對醫 護人員有一種信任感,消除緊張、恐懼心理。護士通過與患者交流,評估患者的心理 活動、心理特征、壓力源及其應對模式,根據不同個性及接受能力,采用口頭、書面、錄像 、床旁示范的方式讓患者了解麻醉方式、手術目的、術前注意事項、術后效果、主刀醫師,使其以最佳心態配合手術及康復訓練,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2.1.2 術前一般護理 因術后患者患肢用石膏托外固定,需臥床休息,術前2d 指導患者床上 使用大便器,訓練床上排便功能,以免因不習慣床上大小便而引起尿潴留或便秘。術前檢查 手術區域皮膚及鄰近皮膚有無傷口及感染灶。膝關節區域備皮,操作時動作輕柔,不要刮破 皮 膚,用溫肥皂水清潔皮膚。術前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舒縮和踝關節屈伸鍛煉,方法: 持續收縮股四頭肌10s,放松稍作停頓,如此反復進行。直腿抬高鍛煉,方法:患者平臥床 上,患肢膝關節伸直抬高,保持10s后緩慢放下。注意抬高床面角度不要超過45度,因為超 過45度鍛煉的是屈髖肌的力量,練習10次/d,20min/次。

2.2 術后護理

2.2.1 術后一般護理 術后去枕平臥6h,禁食6h,注意監測神志、精 神狀態,測量體溫,進行血氧心電監測,了解生命征變化情況。清潔會,尿道口用迅碘 消毒,2次/d,預防尿路感染。注意傷口滲血情況,正常為血性液體,3d后無明顯滲出。術 后以石膏托將患肢膝關節固定屈曲15~20度,可使重建后的前交叉韌帶處于低張力狀態,有 利于韌帶吻合口的愈合。同時抬高患肢以利于下肢靜脈、淋巴回流,減少傷口滲血及患肢腫 脹。

2.2.2 防止膝關節積血 術后患肢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可減輕創面 滲血和體液外滲,向患 者講明彈力繃帶包扎的目的、注意事項。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壓迫打折,加強巡視,及時 放出引流液并記錄引流液的量、顏色、性質。觀察患肢皮膚顏色、溫度、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關節積血一般出現在術后5~6h內,如果膝關節明顯腫脹,劇烈疼痛,患者拒絕患肢活動,此時應立即協助醫生進行膝關節穿刺抽液。

2.3 術后康復訓練

患者常因術后疼痛,擔 心重建韌帶松動和斷裂而不愿接受膝關節功能鍛煉。因此,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使 其明白交叉韌帶重建后,并不意味著膝關節功能的恢復,只有通過正常的康復訓練才能有 效地防止股四頭肌萎縮,促進血液循環及膝關節積液的吸收,消除腫脹,防止粘連 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從而有效地促進關節功能康復,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方素華等 [2]對43例關節鏡下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程序鍛煉,由專業 護士指導患者進行個性化、漸進性和全面性的康復訓練,其結果明顯優于未按程序訓練的對 照組。

早期康復訓練(術后0~7d)的目的是防止膝關節無法伸直,同時保護 股四頭肌及繩肌的肌力,消腫止痛。術后1d開始進行踝關節主動屈伸練習和股 四頭肌等長 收縮練習,以防止股四頭肌萎縮和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并有助于肌力恢復,開始3組/d,10 ~20次/組,逐漸增加至4~5組/d,60~80次/組。負壓引流管拔出后,可進行膝關節被動屈 伸鍛煉,最后應用CPM機,2次/d,膝關節屈伸從10~20度開始,逐漸增加至60~90 度 ,以循序漸進的原則。此階段不宜進行直腿抬高練習,以防在抬高患肢過程中脛骨的異常移 動,造成重建的ACL,影響脛骨愈合。

中期康復訓練的目的是加強患肢肌力,提高患肢主動 活動能力和活動范圍。繼續股四頭肌的靜息收縮鍛煉,進行直腿抬高練習,直腿抬高時應快 抬慢放,增加空中滯留時間。此期的CPM機活動范圍已不能滿足康復要求,囑患者坐床邊,雙下肢自然下垂,將健肢小腿壓在患肢小腿上,慢慢向臀部方向壓,應防止力量過強過猛引 起再損傷,與CPM機相交替進行主、被動功能鍛煉,并做好記錄,用每日增長角度來鼓勵患 者堅持不懈的鍛煉,此階段訓練患肢膝關節屈伸角度應在90度以上。此階段還有一個重要 的訓練目的就是本體感覺的訓練,正常韌帶的本體感覺對于膝關節的正常功能非常重要。目 前重建技術只能使膝關節得到局部的穩定性,還不能恢復其本體感覺[3],故術后 功能鍛 煉對本體感覺功能恢復十分重要。此期可進行簡單有效的騎固定自行車訓練,2次/d,每次3 0min,逐漸延長訓練時間。此期還需訓練行走平衡能力和正常步態練習。

后期康復訓練(術后4周以上)的目的是提高膝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 ,逐漸負重行走。在此期間患者應達到全范圍關節活動度,術后8周部分可負重,12周完全 負重,開始進行過伸及下蹲訓練,術后6~8個月恢復正常生活及輕微體育運動。

2.4 出院指導

術后2周拆線后即可出院,出院前向患者宣傳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為患者制 定具體的康復訓練計劃,使之遵循,告知患者康復訓練必須持之以恒,循序漸進,才能保證 膝 關節功能恢復的效果。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負重。術后3周逐漸扶拐下地行走,8周 后 可棄拐,下地行走注意安全,出院時需帶膝關節限制性活動支具保護3個月,1年后才能恢復 劇烈運動。3個月內需來院復查1次/2周,既可檢驗訓練成果,也可指導患者進行下一步的康 復訓練計劃。

參考文獻:

[1] 劉云鵬,劉沂.骨與關節損傷和疾病的診斷分類及功能評定標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24-225.

[2] 方素華,黃芳平,林湘燕,等.康復訓練程序在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 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護理,2007,13(18):1739-1740.

篇6

[關鍵詞]茶文化;茶藝;茶道;區別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2-0193-02

茶源中國,“之為飲,發乎神農”,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后興于唐,盛于宋、明。茶作為一種植物,經過食用、藥用、飲用漫長的歲月才進入精神文化的領域。中國人對飲茶活動之精神層面的認同過程是極其緩慢的,在茶往往被看做消除身體不適的手段和個人特殊的嗜好,亦或佐餐、待客的飲料。而“茶藝”一詞卻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臺灣,用以概括品茶藝術的內涵。所謂茶藝,就是在茶道精神指導下的茶事實踐。國人不輕言道,在中國傳統哲學觀念里,“道”用以代指事物之本源。中國人認為飲茶、品茶無外乎是一種追求精神之境,探尋事物之本的途徑。正如《金剛經》所云:“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因此,飲茶活動,無外是通往精神彼岸的船。這一點與日本截然不同,九世紀,飲茶作為一種先進的精神文化載體從中國傳入日本,日本上層人士一開始就特別珍重。他們飲茶的機會少,因此飲茶時很少考慮止渴、消食、解毒、提神等物質功能,而是著重追求伴隨飲茶活動而發生的精神享受。在日本人看來似乎茶不是隨便能喝的,沒有詩、沒有琴、沒有高士輕友,便沒有飲茶的必要性。

一、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國人飲了幾千年,開始是將其作為藥物、食物,后來成為飲料。中國茶藝的成熟是在唐代,從唐代以前的夾雜他物的混煮法到唐代的煮茶法、宋代的點茶法和明清時期的濾茶法,泡茶方式是朝著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茶葉的制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制餅發展為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制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黑茶等產品,形成了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的茶的世界,一切都是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予品茶以豐富審美情趣的藝術性。大道至簡,更符合國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由此可見,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沿著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

公元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渡海來到浙江天臺山國慶寺學佛回國后帶走了茶葉,種植在近江滋賀村的圓臺麓,成為后來著名的日吉茶園。第二年海空法師也從中國返回日本,將帶回的茶種播撒在京都的高山寺和牧村赤埴,開創了日本種茶史。到公元1168年,日本榮西禪師在天臺山萬年寺學法期間,埋頭于茶道文化的鉆研。回國時,帶走大量茶種,并著《吃茶養生記》二卷,使得飲茶之風在日本流傳開來。同時,南宋時期,來華學法的南浦紹明也將在中國得到的茶臺子和茶禮等帶回日本,一邊傳禪,一邊傳茶。縱觀日本飲茶的歷史,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后,繼而逐步形成了日本獨特的“茶道”。發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傳至今,他們飲用的依然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器具和方式,歷千年而不變。

二、中日茶文化內核之區別

陸羽《茶經》問世以后,對中國茶學、茶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陸羽首次把中國文化精髓中的儒、釋、道精神與飲茶過程融合起來,將飲茶當做一種藝術過程來看待。從烤茶、選水、煮茗、列具等這一系列的藝術實踐來強調“精行儉德”的自我陶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尚仁貴中,強調“中庸之道”,反對“過”和“不及”,要求我們不偏不倚的看待世界。同時強調“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而不同”,這也是中國茶藝的思想主體。中國人的性格就像茶,總是努力清醒地看待世界,追求人與天道的自然和諧。釋家貴“悟”,講求彼岸,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道家尚“無”,為茶藝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藝的靈魂,提出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以及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因此,當代茶學家莊晚芳先生將中國茶藝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廉美和靜”。“廉”就是推行清廉、勤儉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美”就是品茗為主,共嘗美味,共聞清香,共敘友情,康起長壽。“和”就是德重茶禮,和誠相處,搞好人際關系。“敬”就是敬人愛民,助人為樂,器凈水甘。中國茶藝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樸實為美,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心性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無我”的天人之境。

茶葉東傳,在禪宗的影響下,日本發展起來了茶道文化,借以飲茶表現日本人審美情趣和道德觀念。安土、桃山時期的千利休提倡簡樸的“寂靜、古雅”以及珍惜一生中只有一次相逢之意的“一期一會”的精神,創立了千利休流草庵風茶法,完成了飲茶向茶道的升華。千利休把茶道規則解釋為“四規七則”。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七則”是用于接待客人時的準備工作。千利休去世之后,他的技藝便由后人和弟子代代相傳,期間產生了不同的派別。其中以千家派最為活躍,擁有許多弟子。產生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的所謂三千家。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濃,并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形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缺乏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據日本的西部文凈在其《禪與茶》一書中考證,在紹明帶回的七部茶典中有一部劉元甫作的《茶堂清規》,日本的《茶道經》便是其中的《茶道軌章》、《四諦義章》兩部分被后世抄錄所成。據《茶道經》中記載,劉元甫乃楊岐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與湖北黃梅五祖山法演(楊岐三祖)為同門,他以成都大慈寺的茶禮為基礎,在五祖山開設茶禪道場,名為松濤庵,并確立了“和、敬、清、寂”的茶道宗旨。如果《茶道經》的來歷真實的話,那就是意味著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清寂來源于中田五祖山松濤庵.同時也說明由南浦紹明帶回的茶典,對日本茶道思想的影響。

三、中日茶文化反應了不同的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凝結起來的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心理狀態,是一個民族的共同特征,一個民族性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該民族的文化。眾所周知,日本是島國,面積小而人口卻很多,眾多人的生存和發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發展,重視自我克制和堅強的意志訓練。其次,自然條件的惡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強的集團意識和協作精神,表現在茶道上就是集體參于茶事,共同營造和諧的氛圍。再次,日本遵循嚴格的等級制度,特別重視規范和禮儀。因此,茶道中也是非常重視特定而嚴格、繁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的精細,茶具要擦得干凈,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分、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同時,要根據茶道的禮法,在規定的位置上,按規矩取茶具、按一定的順序制茶等。可見,在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真正飲茶,而是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一種禮法教育,是進行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茶道雖說是一種精神修養,但卻過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實際上相互實質性的區別很少。這種重視形式而不重視實際的文化發展到了極端。

與此相反,隨著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茶藝。中國的茶藝雖然沒有日本茶道那樣拘泥于形式,然而也有蓋碗茶、工夫茶等精細復雜的茶藝形式。中國講究“禮”,茶體現了親朋好友之間的情誼,“以茶會友”這種方式不僅常見于一般家庭中,也是適用于集團、甚至國家的禮儀。時至今日,逢年過節,一些單位、公司等也會召開茶話會,領導員工聚在一起交談,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可以說,中國的茶不僅代表禮儀也蘊含著情誼。中國的親朋好友問也不拘泥于禮儀及形式,比起禮儀及形式更重視交往的意義。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日本茶道是復雜繁瑣的,難以理解的,在茶室里遵循規程小心飲茶遠不如愜意地品味自己喜歡的茶。相比較而言中國人更注重茶的實際和實用。

總而言之,中日兩國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中國人飲茶比起禮儀及形式,更重視品茶和交往的意義。而日本茶道,受中國茶文化的影響深遠,其嚴苛的墨守成規,限制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交流融合,雖循古,但少創新,這與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相關,成為展現日本文化的一個獨特的窗口。

參考文獻:

[1]岡夫.茶文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

[2]林治.中國茶藝[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

[3]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7

一.國內高職高專院校酒店管理專業實訓條件現狀分析

國內職業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的實訓場地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學校必須配備的實訓室,能夠完成基本的實訓模擬操作;二是學校自建的酒店,目前這部分實訓場地的管理還不成熟,三是與學校合作的酒店,也是真正能夠讓學生進入工作角色的實訓場地,而往往學校的初衷和酒店的利益會發生沖突,學校希望學生能在酒店學到實踐知識,而酒店卻不愿花太多時間培訓學生,也就是說學校和企業的銜接出現了脫節的現象。

上述問題的出現,正是因為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未能真正實現與社會接軌,誠然,我國的職業教育較其他國家和地區起步稍晚,教學條件與教學理念也差距甚遠,不過,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才能讓我國的職業教育更上一層樓。

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成功案例分析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是世界知名的酒店管理人才培養基地,雖然這里主要培養酒店管理人才,不過其辦學理念卻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洛桑酒店管理學院是一所大學,同時也是一個社區,學生的角色不僅僅是學生,同時也扮演著酒店各部門的員工,食堂的飯菜由學廚藝課的學生親自做,其他同學則充當顧客的角色去食堂消費、品嘗、提意見。充當顧客的同學必須提前給食堂預定,點菜,不能因為不喜歡食堂的飯菜而拒絕去食堂吃飯,因為用餐是每位同學都必須完成的任務和作業,所以不能無故缺席,去食堂用餐時,需出具相應的預定證明,并且應該身著正裝,如同出入高級飯店用餐一樣,用餐時,也必須注意用餐禮儀,選擇座位時,不能選相同國籍的同學一桌用餐,必須是不同國籍的組合,通過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語言的同學溝通和交流,增強每個人的語言能力和溝通能力。用餐以后,還要對飯菜做出客觀的評價,以便學廚藝的同學技藝能不斷提高,而用餐的同學則學會了與不同性格、不同國籍、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效溝通、和諧共處。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職業教育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然而我們不能完全照搬過來,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地慢慢改革,因此,筆者提出了一些建議以供參考。

三.高職高專院校實踐環節改革創新舉措

(一)將校內實訓室改為獨立經營的實體

高職高專院校酒店管理專業都會配備茶藝實訓室,通過精心的改造,便能成為提供茶水服務、茶藝表演、酒水服務的水吧,從后臺提供有形產品到前臺提供無形的服務產品都由學生來獨立完成。經營這樣的小型茶餐廳成本較低,風險也相對較低,因為省去了租用場地和雇傭員工的成本,技術含量也相對較低,客源的問題也不用擔心,面向全校學生和老師,甚至可以向學校周邊的社區居民開放,對于學校來說,壓力也相對較小,學生可以放手去做,雖然經營的業務范圍也比較小,卻能夠在真實的對客服務的環境中體驗到什么是服務,如何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怎樣處理對客服務中所出現的種種問題,乃至于如何管理員工,怎樣讓利潤最大化等等問題,都可以通過這樣的經營實體去實踐和思考,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潛力。

(二)成立校園禮儀隊和服務隊,完成學校相關接待工作

學校可以在酒店管理專業中挑選出一批優秀的學生,成立專門的校園禮儀隊和服務隊,對挑選出來學生進行統一的培訓,制作統一的工裝,做到專業化管理。在學校舉辦重要會議時,啟用校園禮儀隊,以專業的精神面貌提供相關的迎賓工作和茶水服務,學校的餐廳接待重要客人時,可啟用校園服務隊,提供專業的餐飲服務,這樣既可以很好的輔助會議的成功舉辦,又可以彰顯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展現職業院校的優勢,更重要的是,給了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很好的實踐機會,對學校和學生來說,都是雙贏的。

篇8

小孫在新加坡留學期間,課余時間在茶館里打工,深感茶道之高深。于是暑假期間回到北京,專程到東方國藝國際茶文化交流中心“充電”,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又返回新加坡。她開始對周圍的人“吹”自己會中國茶,并在大學里表演、講課,教身邊的人學習茶道。小孫的茶道表演不僅讓同學和老師對她刮目相看,而且“捎帶著”掙夠了她的留學費用。

在東方國藝總部,一位準備近期回到日本的女士對筆者說:“你們在茶的故鄉,這么好的條件,沒有學習茶道太可惜了。”

茶文化跨越國界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道,一定是源于中國,原汁原味的。東方國藝的熊志惠女士介紹時這樣說。

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也就成了茶源自于中國最早的記錄與憑證。據說,唐朝時,日本寺院的和尚來到中國,開始學習茶道,而后帶回茶的種子和中國的茶文化并加以繁衍。而英國人喜愛喝茶的習慣,則傳說是當年中國的紅茶在廈門港易,帶到荷蘭,又轉給歐洲某個國家的公主,公主很喜歡喝中國的紅茶。后來公主嫁給了英國的王子,將茶帶到了英國的皇室,于是英國皇室開始從中國進口茶葉。英國皇室的“楷模”作用推動了英國人喝茶的習俗,并講究起喝茶的“繁文縟節”來:英國人早上起床,習慣空著肚子喝茶,并命名為“床茶”;上午8時還要喝一次“晨茶”;午飯后,還有一次“午后茶”;而到了下午4點半左右,就是飲“下午茶”的時間;到了晚飯后他們還要喝一次“晚飯茶”。

喝茶,就要懂茶。熊女士介紹說,做茶道和茶藝師最初級的也要知道中國有多少茶類、各類茶有什么特點?學會基本的、規范化的泡茶:一種是表演型的,一種是實用型的。根據茶的綠、紅、黃、白、黑五種分類,又根據不同產地形成各自特點,掌握不同的茶葉、不同的水溫、不同的時間、茶與水的不同比例等等,才能把茶泡得好。比如烏龍茶是部分發酵茶,其中產自福建武夷山的水仙,屬于烏龍茶的一個種類。這樣的茶與水的比例是1:20,即1克茶20毫升水,就它而言,第一泡的時間是40秒。而烏龍茶中的鐵觀音,第一泡就要50秒。

解渴是茶的基本功能,但是,饑渴的時候往往難以喝出好茶的味道。茶是需要品的,好茶好水好環境好音樂好朋友,是品茶人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品的茶絕對是不一樣的。茶,既可以大杯解渴式地喝,還可以小杯一個人獨飲,靜靜地感受茶的魅力;既可以兩人或三五知己斗茶,朋友聚會溝通;又可以用于會議招待、商務洽談的場所。

喝茶本是很個人、即得即失的東西,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對茶的獨特喜愛和喝茶習慣,如泰國人喜歡飲冰茶,在熱氣騰騰的一杯熱茶中放入一些冰塊;埃及人則喜歡飲甜茶,茶中放入許多白糖,同時備一杯供稀釋茶水用的生冷水。品茶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它可以修生養德,有利于人的心態平衡;可以放松身心,緩解壓力;亦可品味文化,提高生活品質。

但是,茶又是一種媒介和載體,可以把方方面面的人聯系在一起,客人到家、朋友來訪都先敬一杯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和酒相比,茶的功能更廣、也更雅一些。酒桌上的合同不一定是理性的,但茶桌上的合同一定是理性化的結果。

難怪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藥、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熊女士說,現在有一種全民學茶的趨勢,它不分職業、不分職位、不分年齡,反映了在市場經濟下人們希望能夠多掌握一項技能,而這種技能又和當代人所追求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茶道、茶藝就恰恰符合了市場和人們的這種需求。

茶藝師有國家標準

在學習茶藝的人中,有不少專程從日本、韓國來的人,他們組合成專門的“茶文化學習團”,來到北京進行至少一周的學習,也有的是全家幾口人一起來的。一些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國外總是遇到別人問他們有關茶的各種問題,答不上來的就覺得很尷尬,有心者則出國前就把掌握茶道列入到國外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先學為快。

學習茶藝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我國制定的茶藝師職業標準,將茶藝師定義為“在茶藝館、茶室、賓館等場所專職從事茶飲藝術服務的人員”,并分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五個等級。初中畢業文化程度為基本起點,并根據這一崗位的特性,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形體知覺能力,較敏銳的嗅覺、色覺和味覺,有一定的美學鑒賞能力”。

當然,僅有這些還只是個基本條件,還要經過初級不少于160標準學時,中級不少于140標準學時,高級不少于120標準學時,技師、高級技師不少于100標準學時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基礎知識方面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識,如:中國用茶的源流、飲茶方法的演變、茶文化的精神、中外飲茶風俗等;茶葉知識,包括茶樹基本知識、茶葉種類、名茶及其它產地、茶葉品質鑒別知識、茶葉保管方法等;茶具知識,如茶具的種類及產地、瓷器茶具、紫砂茶具、其它茶具等;品茗用水,如品茶與用水的關系、品茗用水的分類、品茗用水的選擇方法;還有茶藝基本知識,包括品飲要義、沖泡技巧、茶點選配;以及科學飲茶、食品與茶葉營養衛生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常識等。而技能方面,則涵蓋了禮儀、接待、茶藝準備、茶藝演示、茶事服務和銷售等。

篇9

關鍵詞:茶文化;道德修養;社團

1茶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聯系

中國是茶的故鄉,在悠久的制茶和品茶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內涵很廣泛,既包含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專著、詩歌、繪畫等,也包括人們在茶活動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質等。陳平原教授曾提到,作為一種飲料,茶對人的氣質、情感和想象力的培養都有巨大的作用。可見,茶不僅是一種傳統,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茶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特有氣質和內涵,對于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園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反映了學校在發展中形成的特有精神風貌,不僅反映了大學生的道德情操和修養水平,也是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在素質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高校加大了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鑒于茶文化在傳承歷史文化、提高個人修養等方面的重要性,很多高校將茶文化引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通過開設茶文化課程以及舉辦開展豐富多彩茶文化活動,豐富了大學生的茶文化知識,提高了道德水平和個人修養,緩解了學習壓力。同時對大學和諧校園建設也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茶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2.1保護健康身體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網絡的流行、智能手機的興起、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學習壓力的增大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當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相當程度的傷害,很多大學生存在熬夜、吸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作為一種健康飲品,飲茶具有完美的保健和藥用養生功能,在提神、降壓、防輻射、防衰老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茶葉中咖啡因可以提神;茶葉中的多酚物質可以有效減少輻射的傷害;葉黃素和維生素等都有可以起到很好的明目效果。因此,在高校倡導飲茶之風可以幫助學生摒棄不良生活習慣,保護身心健康。

2.2提高審美情趣和品位

茶文化是一種怡情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茶文化的范圍越來越廣泛,與藝術的聯系也愈發緊密。古代很多書畫、雕刻、音樂以及文學作品中都有大量關于茶文化的描述,為世人展示了一個清幽、典雅的世界,潛移默化中提高了讀者的審美情趣和品位。同時,茶包含了豐富的美學內容,外形精美、千姿百態的茶品包裝向我們展示了造型之美,肢體優美的茶藝展示更是將韻律美和動作美融合一起,還有茶具之美、茶味之美等等,這些都在向大學生展示一種生動而傳統之美,大大提高了大學生對美的感悟和鑒賞能力。因此,在高校開展茶文化活動對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和品位有極大的作用。

2.3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

茶從自然之茶過渡為文化之茶,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其中不斷融合了儒、道、佛等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將茶的天然特性升華為一種精神象征,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底蘊。例如茶和佛都主張修身、清凈,以求思想的升華和生命的開悟。茶文化博大精深和獨特清新的品質對于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開展茶文化活動是培養大學生良好人格的理想載體,大學生從事泡茶、飲茶以及茶藝表演等活動,能夠養成平和、寬容的個性,培養高尚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4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

當前,就業市場競爭尤為激烈,大學生就業愈發緊張,人際關系也日趨復雜,大學生心理的壓力也越來越繁重。調查顯示,具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比例高達40%。茶文化活動在豐富大學生業余生活、緩解精神壓力等方面具有諸多益處。茶文化博大精深,集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大學生在茶文化活動中可以更多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知識,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熱忱。另外,對于大學生而言,不僅注重茶的物質需求,更追求茶的精神價值,在飲茶過程中,三五好友相聚在茶室,邊飲茶、邊暢聊,抒發心中苦悶,暢談各自理想,宣泄情緒,有效的緩解了心理壓力。更多的學生開始喜歡上茶文化旅游,在觀光茶園、游覽茶博物館的過程中得到心靈和身心的釋放。

2.5提高大學生社交意識

在古代民間,茶就被當做互相溝通和交流的紐帶,“以茶為媒”、“茶話會”、“借茶引話”等都是將茶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媒介。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將客來敬茶當做最高規格的歡迎儀式。甚至我國古代王朝與少數民族的長治久安,也是靠茶葉貿易來完成的。同樣,在高校茶文化活動中,高校會舉辦各種茶學術交流會、茶文化論壇等活動,這給廣大學生提供展示自我、互相交流的平臺,在茶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茶事活動中,大學生們通過以茶會友,結交了更多的有著共同志趣的朋友,培養了大學生的社交意識,增強了大學生人際交往技能。同時也對茶文化內涵有了進一步了解。

3茶文化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踐行

3.1開設選修課,激發對茶文化興趣

調查顯示,目前很多大學生對中國茶文化知之甚少,不熟悉我國茶的分類、特點、產地以及泡飲方法等,對茶文化之于大學生的重要性認識不清,這也成為高校茶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為此,需要高校開設茶文化的選修課,豐富大學生的茶文化知識,形成相對完整的茶文化儲備,使其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50多所高校開設了茶道課程,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主要包括《茶文化概論》、《中國茶文化》等課程。在課堂上,教師詳細講解中國各種茶的分布和種類,教會學生如何認識和鑒別不同的茶葉,掌握觀其形、聞其香、品其味的技巧。另外,禮儀禮節是個人修養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茶文化課程的講授重點,飲茶者的禮儀、修養,無一不體現了禮學和儒家理念,通過茶文化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達到培養審美情趣且陶冶性情的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起來,讓學生掌握品茶和泡茶的基本禮儀,例如鳳凰三點頭的泡茶手法代表著對客人的歡迎,雙手奉茶是表達對客人的尊重等。讓學生們懂得,茶文化的美不僅在形式上,更在心里。很多同學也因此喜歡上了茶,養成了品茶的好習慣,原意積極參加各種茶文化校園活動。并在茶文化知識學習中,感受到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3.2成立社團,傳播茶文化知識

社團是大學生基于共同的志趣和愛好而自發成立的組織,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茶文化社團也是如此。隨著茶文化在高校傳播力度的加大,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各種各樣的茶文化社團,為大學生進一步了解茶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志趣相投的大學生們在茶文化社團的活動中,互相切磋茶藝,交流對茶的看法和心得,這也是大學生結交摯友、擴大人脈的絕好機會,也為廣大學生提供了思考人生和探知社會的廣闊場所。社團每年都要吸收新同學加入,補充新鮮血液,并對新加入的同學進行茶知識方面的培訓,從內心深處培養其對茶文化的熱愛。并定時邀請茶藝師進行茶技培訓,讓每一位社團成員熟練掌握茶道禮儀和手法,當學校舉辦重大節慶活動或者接待活動時,茶文化社團組建茶藝隊進行表演,不僅烘托了氣氛,也宣傳了學校形象。有的高校成立了茶文化活動室,由學生自主運營管理,這是一種公益性的社團組織,也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培養公益意識的場所。茶文化活動室中陳列關于茶文化的書籍、茶具、繪畫等,以供對茶文化有興趣的學生學習體驗。在茶文化活動室中,花費少量的錢就可以品嘗到各地的名茶,可以欣賞茶藝表演。再配上舒緩的音樂,成為大學生飲茶休閑的絕佳去處。

3.3多方協作,創設茶文化氛圍

弘揚茶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個人修養和審美趣味,而且也可以激發民族自信心和愛國熱情,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茶文化的傳播和推廣不僅僅是高校的事情,更是全社會需要關注的熱點。對于政府而言,要加大茶文化的宣傳力度,重點關注青少年群體,為高校茶文化校園建設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舉辦了各種各樣的全民飲茶活動,通過向市民贈茶,邀請民眾制茶、泡茶,以及舉辦茶知識講座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歡茶。并通過網絡、電視等形式將茶文化節視頻節目進行推廣。杭州舉行的全民飲茶日更是以“茶與青春”作為主題,宣傳對象定位于廣大的青少年群體。除此之外,政府也應該投入資金,加大茶博物館、茶園等設施建設,為茶文化活動提供完善的保障;對于高校而言,要提高對茶文化活動的重視程度,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茶文化活動,將其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高校之間可以結成同盟,共同組織大學生茶文化節,將茶文化知識普及作為一個重要環節,也可以利用各高校圖書館等機構舉辦展覽、播放教學片等形式,傳播茶文化。另外,高校要鼓勵大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在茶文化上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例如旅游專業的學生可以將茶園旅游作為研究課題,歷史專業的學生可以重點探討我國茶文化的起源、發展以及民俗等。外語專業學生可以思考中國茶文化的海外傳播等,通過上述措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促進茶文化的傳播。總之,茶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認識方式與行為方式都有著重要影響。同時,茶文化的發展具有長期性和潛隱性的特征,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應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緊密融合,作為一項長期的活動來開展,才能真正體現其育人職能。

參考文獻

[1]李佳國.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與途徑[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8(1):93-95

[2]沈佐民,陳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構建人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08(3):49-52

[3]姚曉燕,王建榮,羅曉瑩,等.茶文化展示新模式探索———以中國茶葉博物館“嘉木苑”為例[J].茶葉,2007,33(4):248-250

[4]居倪萍,周玲,侯艷,劉春麗.弘揚茶為國飲構建和諧社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3)64-68:

[5]沈佐民,陳念,李年蛟等.茶文化在構建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茶葉加工,2008,(3):49-52

篇10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現代茶服;設計;系統化;科學化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都出現了質的改變,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生活。在浮華的都市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生活追求,茶藝師穿戴的服飾已經成為茶藝欣賞的一個重要內容。茶禮服飾要想真正地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中國的茶服文化才能發展壯大,進而向世界傳播。

1茶文化通過茶服進行著動態傳播

現代社會中品茶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的追求,在品茶和茶藝展示的時候,需要通過服飾將茶道、茶境等結合成統一的整體。茶道、茶文化和茶服飾三者之間相輔相成,都將以回歸自我、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在當今社會,私人茶事交流、茶俗文化交流以及茶道文化禮儀演示的時候,都需要由茶服飾來進行文化的傳承,將其獨具特色的視覺美感真實地進行展現,茶文化在國際傳播中獨具特色的動態呈現內容之一也是通過茶服飾來展示的。但是,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國也沒有屬于自己的、代表著中國傳統特色的、包含著豐富茶文化的現代茶服飾。服飾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真實地展現了人們的精神風貌和思想觀念,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藝術,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各種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藝術風格。茶服飾作為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應該將茶文化所具備的精神文化意識形態完全融入到服裝設計中,而同時,一款極具視覺形態美、傳承文化內涵的茶服飾對傳播茶文化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作為一款新興的日常著裝和職業裝,我國現代茶服飾目前在文化內涵傳承和創新設計方面還比較落后,所以,現代茶服飾的拓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還是比較大的。

2當代茶文化服飾設計理念

2.1茶道合一

道家是最早了解茶的養生保健功能的門派,同時道家也是最早重視茶的精神功能的門派,他們認為茶可以較好地修身養性,道士們在修煉時,往往要有茶相輔助。道家之所比較喜歡飲茶,與他們的思想理念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們認為通過喝茶、品茶可以脫胎換骨,因此傳說中的黃山君和神仙丹丘子都比較喜歡飲茶。道家茶服給人的感覺是比較素雅、干凈的,他們的最高境界就是空靈、清逸,所以道家茶服所營造的內心世界是自然、純凈的。在《中國茶謠》中,道家茶服傳承了道家傳統道袍的形式,道家思想中比較崇尚“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虛實相生”,比較注重自然、流暢的氣韻,道家茶服是從道家八卦圖形中演變而來的,服飾的主要色彩為淺灰藍色,外面還要罩上一層白色袍衫,領口處使用的是交領設計的元素,外袍追求的是自由、寬松。道家茶禮的表演者通常會選擇青灰色的袍服,整件服飾給人隨意、飄逸的感覺,比較符合道家茶文化的意識特點,絲棉混紡是道袍主要使用的面料,這樣穿著比較舒適,線條比較柔韌,具有較強的立體感,比較符合人的身體曲線,有仙風道骨的感覺。

2.2禪茶一味

茶與中國佛教禪宗有著親密的聯系,伴隨著禪宗越來越盛行,佛門中飲茶的信徒也越來越多。在中唐時期,百丈懷海創設了《百丈清規》,從此后在寺院中茶禮變成了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定。禪堂中,必須用茶來供奉各位大佛,用茶來接待所有的信徒,茶可以使人的內心變得更加純凈。對那些僧人而言,飲茶已經成為他們每日的必修課,茶可以使他們快速地進入到打坐的狀態中。在《中國茶謠》中,男性居士的茶服與僧袍的款式比較接近,使用的顏色為偏深磚紅色,給人以雄渾、質樸的感覺,茶服的層次比較多,且非常緊密,從而展現了敬慕、虔誠的心態,使用蓮花暗紋刺繡圖案來裝飾衣領,佛教中認為蓮花是比較吉祥的花,非常的圣潔。柞蠶絲面料來制作外袍,感覺比較質樸,同時搭配緞面交領來修飾,整款服飾給人清雅、大氣的感覺。女性居士的茶服是比較傳統的長衫,將領口設計成立領的形式,使用雙色雙層真絲紗質面料制作,整款茶服具有較強的垂蕩感,比較細膩、自然,服飾的特點與禪定的理念相融合,從而使茶服文化與茶禮形式的美感實現了有機的融合。

2.3茶儒同禮

儒家茶禮嚴格遵循儒學經典理念,崇尚“仁”的思想觀點,這也是儒家茶禮最核心的內容,儒家文化和茶道禮儀實現了有機的融合,借助茶的沖泡過程將儒家教義精神進行了不斷的升華。在進行茶服設計的時候,服飾的靈感來自于漢服,儒家文化比較推崇仁、義、禮、智、信的觀點,孔子比較維護周朝建立的規章制度,他認為正色應該是黑、白、青、黃和紅,其他的所有顏色都屬于間色,同時將正色和間色附加上尊卑貴賤的等級象征,服飾的色彩非常明確,不可以存在顛倒和混淆的情況,比如《論語》中就比較明確的記載“惡紫之奪朱”,使用“禮”來保持單色的純正位置,因此服飾全是純正的黃色調或者是大紅色調。服裝設計的時候,通常會使用不對稱的配色進行搭配,整款服裝給人的感覺為看上去比較完整,但是仔細分析又存在一定的缺憾美。儒家服飾將儒家的精神理念進行了完美的詮釋,每一款茶服都有著不對稱的元素在其中,具有較強的動感和時尚性,服裝制作的材料為真絲軟緞和真絲織錦緞,將儒家茶道的正統經典視覺進行淋漓盡致的展現。

3將茶文化融入現代茶服飾設計中

3.1在廓形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在設計茶服方面,立體透視與平面透視對比而言,更注重后者,根據茶藝的有效性、實用性要求,也就是飲茶者、泡茶者不會由于服飾的原因而影響茶藝的順利進行。在設計廓形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可從如下兩方面得以充分彰顯:一方面,我國服裝市場中服裝類型、服飾樣式都是很穩定的,大多數服裝都是上衣下裳的類型,這種審美特征受到了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在這種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國內傳統服裝廓形都在追求工整、對稱,在寬大舒松的包裹中,人們大部分肢體都被包裹起來。根據這一情況,在茶服設計中,可以根據竹子外形高挑、嚴謹、穩重和對稱的特征來進行設計。另一方面,以泡飲龍井茶為例,在泡飲時,幽香滿溢、色澤翠綠,讓人看了就有一種忍不住想品嘗的沖動。所以,在設計茶服廓形上,結合龍井茶泡飲中靈動飄逸、香飄四溢的特征,通過至少兩層的搭配,注重服裝和人的立體空間形象,突破傳統服裝設計的對稱形式,以體現出一種飄逸、自如的氣質,這種氣質來源于人們在服裝穿著中所產生的光澤、曲線、動靜節奏的掌握,在設計茶服飾輪廓中發展自然、寬松的款式,與形式美要求相符,也能在不自然間體現出古典高雅的氣質。

3.2在設計面料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亞麻布是國內特產之一,具有“天然纖維之王”的美譽,其觸感、手感都是極好的。制作亞麻布需要通過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認真、仔細,一道工序出現錯誤,就會影響到亞麻布的整體質量。品茗也要經過很多道工序,品茶者身著亞麻制作而成的面料,在整體上給人一種平衡、舒適感,也能體現出一種天然的韻味,體現出別樣的雅致美、簡約美、整體美。歐根紗是一種半透明的輕紗,與真絲產品相類似,但價格要比真絲產品便宜很多。歐根紗通過染色之后,呈現出一種鮮艷的顏色,面料材質輕、柔、軟,但它必須要懸垂掛置,避免出現褶皺。在設計茶文化服飾中可利用歐根紗面料的特征,尤其是其褶皺,這種不著痕跡的、自然形成的褶皺,在人體行走過程中,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形成一種亦真亦幻的光,給品茶者營造出一種飄飄欲仙的氣氛。在方案設計時,應利用兩件套設計形式,在外罩綠色的歐根紗面料中,面料絲滑、垂墜、唯美涼爽,給品茶者一種輕盈、飄逸的感覺;在內里上利用亞麻樸實的天然面料、視覺上的粗糙,為品茶者創設出一種返璞歸真的氛圍。將兩種材質完全不同的面料搭配在一起,起到相互映襯、互補缺點的效果,在整體上體現出一種超凡脫俗的視覺效果。在服裝肩部和下擺之處,將紡織顏料繪畫茶文化元素置于其中,其整體布局與水墨畫中“留白”效果有相同之處。紡織顏料具有色澤鮮艷、類型多樣等特征,卷草紋、荷花等部分代表著茶文化的元素,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具有較強的視覺美感。雖然看起來很簡潔,但是制作過程卻是很復雜的,每一塊圖案都需要多次推敲,其位置和大小都要和茶服統一、協調,穿在身上有一種整體的對稱美感。但要注意整體格調的協調和統一,防止過度堆砌茶文化元素,避免給品茶者造成視覺累贅。既可以直接選取面料使用,也可以在面料上展現傳統手繪。

3.3在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

對于一整套服飾來講,其色彩是很關鍵的,色彩最先映入人們的眼簾,在整體設計中最為重要,具有先發制人的作用。在設計茶文化服飾色彩中,應考慮到當代飲茶環境的特征,禁止胡亂搭配,追求典雅、素樸之美。一是,從宗教上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推崇“禮”的思想,孔子構建起色彩典章制度,將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包括紅、白、黃、黑和青五種,其余顏色為間色,正色與間色代表著主仆、貴賤之分,在定義服裝色彩中不能將正色與間色混為一談。但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推崇“順其自然”的思想,主張平淡素凈之美,將青色、黃色、白色、皂色、紅色這五種顏色視為正色。結合道家和儒家所劃分的正色,在設計茶文化服裝上進行整體規劃。從茶葉本色而言,可以將綠色作為整體設計的基本色調,茶葉生長在雨水充沛的環境中,給人一種綠色、清新的感覺,綠色代表大自然、代表環境,是全世界人們都在追求的自然色彩,與偏冷色彩、不同明度的顏色對比而言,綠色不但不會打破空靈感,而且還有一種強烈的清爽感,豐富了飲茶的整體意境。在設計色彩中,將綠色和白色兩種自然色彩相融合,白色的雅致、簡樸特征彌補了空靈意境的不足,在整體意境中凸顯出一種朦朧美。另外,也可以在設計主色調時,選用白色這種素凈、平淡之色,清新淡雅的鵝黃色和白色兩種顏色融合,色系簡潔、柔和,給人一種簡約美。而普洱茶、紅茶這類型的茶葉,在沖泡后,顏色呈現出棕色、紅色,醇厚深沉、穩重,整體上具有磅礴的氣勢。在茶服廓形、面料和色彩設計中,滲透茶文化元素均可以直接或間接應用日常生活或者自然界中的物品,在滲透茶文化元素中,突破具體形象的限制,對其進行創新和提煉,體現出一種獨特、別致的美感,為品茶者帶來一種賞心悅目、神清氣爽的感覺,讓他們帶著這種美好的感覺品茶,進而感受到品茶的樂趣。

4結語

茶服在進行設計時,將地域風俗和歷史文化進行有機的結合,以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為底蘊,同時接受現代文明的改造和影響。茶禮服飾要想真正體現出中國文化特色,就需要從文化藝術傳統的美學思想和哲學觀點上進行深層次的研發,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的茶服文化傳遍全世界。

參考文獻:

[1]鐘斐.生態茶服秀———茶文化國際傳播中的動態呈現[J].農業考古,2013(5):67-69.

[2]姜添文,張進平.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54-57.

[3]蔣琳.傳統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鑒、融合、創新[J].新課程(下),2012(7):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