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茶道培訓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3: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藝茶道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軌道交通 道岔 實驗箱 操作與維護 轉轍機
前言
隨著我國軌道交通業的快速發展,對信號設備維護的要求越來越高。道岔是鐵路信號系統中非常重要的基礎設備,是關系行車安全的重要設備。掌握該設備的操作與維護是每個從事電務現場工作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所以鐵路部門及各鐵路院校應加強學員在該方面的知識。“十二五”期間即到2015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萬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鐵路1.6萬公里以上,西部鐵路5萬公里以上,為此鐵道信號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設備、新技術的出現為電務系統生產組織、管理模式、維修手段變革等提供了新的機遇,對現場運營維護人員業務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軌道交通道岔培訓存在不足
1.對于鐵路電務部門來說,道岔是保證行車安全關鍵設備,現場作業難度大且維修時間緊迫,技術含量高,并且使用中的設備不能操作和進行講解,現場缺乏實驗設備,培訓工作難以在現場開展,加之一線職工文化層次的差異,造成職工實訓演練的工作的難度增大,全面系統地掌握相關技能的周期長,從而造成能獨立上崗的職工數量不多,待培訓職工數量累積較多。目前鐵路部門有三種培訓方法:一在現場檢修時師傅就地邊工作邊教,但學員很難同時同批次學習,而且影響正常作業,加上運行中的設備不得動;二是把職工安排到鐵路院校再次“回爐”,這種方法既耽誤工作,而且回到學校也是脫離現場設備的學習,等于又回到學校做起學生;三是建設計算機房模擬仿真作業演練,仿真設備與真實現場設備差距較大,而且長時間很容易使學生對該設備學習失去興趣。此兩種方法都存在著較多弊端。因此現存的問題是:鐵路電務系統的設備結構復雜、維修時間緊迫、現場演練困難與確保現場設備安全運行、縮短新職工培訓周期、沒有足夠的真實設備演練的矛盾。
2.對于鐵路院校來說,隨著軌道交通業的快速發展,企業用人的需求量的加大,隨之而來的是各鐵路院校就業形勢良好,造成學生數量增多,相關鐵路專業班級人數在45-60之間,要完成整班同時進行培訓,必須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設備的采購,同時需要較大面積來完成設備安裝,而鐵路現場設備造價昂貴,道岔實訓基地占用場地較大,因此對學校而言很難實現大規模的設備采購與建設。然而模擬仿真設備又容易造成學生的二次認知,對教學質量產生負面影響,班級分批培訓又影響教學進程,無形加大教師工作量,從而也影響整個教學質量。
二、軌道交通道岔培訓平臺建設
針對上述問題,使得更高效的進行道岔控制單元學習和計算機聯鎖控制原理的學習,能夠反應現真實的設備進行操作與演練,把道岔的所要測量的電氣參數以及各器件調試都能在本發明上體現出來,滿足鐵路電務部門和鐵路院校現場教學需求。
該培訓平臺結合了計算機聯鎖和6502電氣集中技術完成設計,主要完成各種進路排列、道岔控制等,主要組成關系圖如圖所示。設計一個便于操作的控制操界面和能夠安裝道岔控制組合的機柜,同時可以放置計算機聯鎖設備帶有顯示裝置。控制操作界面與6502電氣集中控制臺一致,有各種信號輔示器和軌道光帶以及各種道岔表示燈。道岔單元控制電路采用鐵路所用的道岔控制定型組合,與現場的設備完全一致,可以進行各種實訓實驗,如拆裝、焊接、配線的等一些電務維護工作,又不脫離實際現場維護工作場景。
該平臺需要用的電源來自鐵路信號電源屏,電源模塊是把來自電源屏的電,分成三組分別輸送到6502電氣集中控制電路、計算機聯鎖控制電路和道岔控制電路,因為每個電路所需要的電能形式不一樣。切換單元模塊作用是用于6502和計算機聯鎖設備之間的相互切換,兩者之間只允許一控制電路正在使用。控制電路是采用PCB板來制作,利用電子元器件設計來完成各種進路的辦理和控制臺各種表示的表示,控制面板上的按鈕、表示燈可以實現真實的控制臺效果,同時帶動道岔控制單元從而控制轉轍機轉動。各種操作按鈕來進行道岔操縱和進路排列。聯鎖計算機(包括操作表示機和邏輯處理機)、驅動采集接口機箱、現場信號設備。聯鎖計算機完成完成人機對話,圖形界面顯示、通過驅采機傳來的現場信號設備數據完成聯鎖邏輯運算;驅動采集機:完成轉轍機的驅動輸出控制和道岔狀態的表示采集。計算機聯鎖系統結合硬件和軟件開發平臺實現系統的聯鎖控制。該系統功能是由軟件編程實現的。計算機聯鎖目標站場就對應實物設備,對于計算機聯鎖而言,完全工作在一個現場相仿的環境里。專用的接口端子會把控制架道岔控制電路的繼電器的動作轉換為道岔轉轍機等的驅動命令。
基于鐵路控制單元組合來完成對轉轍的控制和各種信息的采集,具有轉轍機監測全天候監控所有道岔的狀態,并將道岔的狀態信息反饋到人機會話層。如果發生列車擠岔等不正常情況,以聲光報警形式提示操作人員。道岔鎖閉系統在進行恰當判斷后,如道岔位置不對需先轉換道岔至正確位置,然后發出鎖定道岔指令,對道岔進行鎖閉操作,并返回一個鎖閉成功或鎖閉失敗的狀態信息給計算機聯鎖系統。系統還支持對每組道岔進行單獨鎖閉及操作功能。道岔解鎖系統在進行恰當判斷后,發出道岔解鎖指令,對道岔進行解鎖操作,并返回一個解鎖成功或解鎖失敗的狀態信息給計算機聯鎖系統。道岔鎖閉防止轉轍機在岔區(在聯鎖區域內)被列車占用時動作,并保證列車進路的方向正確。
三、軌道交通道岔培訓平臺對教育培訓意義
我國軌道交通業的快速發展,設備更新周期短,對信號設備維護的要求越來越高。道岔是軌道交通系統中關系行車安全的重要基礎設備。掌握該設備的操作與維護是每個從事電務工作人員必須掌握的知識,所以鐵路部門及鐵路院校應加強學員在該方面的知識。隨著行業的快速發展,企業用人的需求量的加大,隨之而來的是各鐵路院校就業形勢良好,造成學生數量增多,相關鐵路專業1500-2000之間,班級人數在45-60之間,要完成整班同時進行培訓,必須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設備的采購,同時需要較占地空間來完成設備安裝,而鐵路現場設備造價昂貴,道岔實訓基地占用場地較大,因此對學校而言很難實現大規模的設備采購與建設來滿足教學近期教學需求。
該平臺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設備平臺占地小,在室內能夠滿足多班級多人數實驗實訓,不受受天氣的干擾,影響教學進程,提高教學質量降低教師勞動強度。
2.投資成本比較小,可以充分利用鐵路現場淘汰下的設備(完好設備)進行建設,如轉轍機和各種安全型繼電器。
3.設備用的是現場真實設備,避免學員二次認知,到現場就可以上崗作業,避免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大規模培訓。
4.可以開展多個實驗實訓項目,如道岔控制電路測試實驗、列車進路的辦理、焊接工藝練習、配線讀圖學習、故障查找應急操作、計算機聯鎖設備學習等。
結束語
綜合以述的發展形勢和作用,軌道交通道岔控制培訓平臺對整個鐵路行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幫助,隨著我國鐵路和地鐵的不斷發展以及對設備要求不斷提高的形勢下,該平臺是具有一定市場價值和建設意義。
參考文獻
[1] 林瑜筠.鐵路信號基礎[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年版
篇2
的確,無論是在一個個獨具建筑特色的武夷茶樓,還是在一座座星際賓館酒店的茶室里,欣賞武夷茶藝小姐們出水芙蓉般的典雅氣質和嫻熟的技藝,方能從中走進武夷茶文化所蘊含的博大意境――心靈的凈化、生活的情趣、人生的淡泊,在這一道道獨具韻味的茶藝流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這樣一群端莊的茶藝表演者中間。“葉燦”的名字經常被人提起,這是一個在武夷山有著傳奇經歷的女子――一個土生土長的武夷美女,從小就耳濡目染于武夷山深厚的茶文化,15歲便開始接觸茶葉,成為武夷山最早開始茶藝茶事工作的從業者之一……今天,她和她創辦的武夷山“止止茶道”文化傳播公司,已經成為展示武夷山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武夷山人,葉燦出生在風景秀麗的度假區――公館村,在“山與茶”這個獨特環境的熏陶下,耳濡目染,時燦自小就跟“茶葉”打上了交道。看著長輩們在茶季揮汗如雨地制作茶葉,少年時代的葉燦就在思考,茶葉在這看似“剛硬”的背后,應該還有“柔美”的一面吧!于是,“怎么把武夷山的巖茶演繹出最女性、最典雅的景致”這樣的想法,就在葉燦的心里萌芽著……
1995年,葉燦走出校園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武夷茶觀”習茶、講茶,那是武夷山最早開辦茶藝培訓的地方,而她也成為武夷山最早從事茶藝茶事工作的人員之一。從小有著靈山秀水的熏陶,加上天資聰慧,葉燦的茶藝表演水平進展得很快。
在中國的名茶中,武夷巖茶自古就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武夷山又是世界“雙世遺產地”,這樣優越的對外窗口在讓武夷巖茶蜚聲海外的同時,卻也從某些層面上限制了對武夷山茶葉正面、積極的宣傳。懷揣著把武夷山最真實的茶葉和茶文化展現給世人的想法,在武夷茶觀經過6年刻苦努力的研習和實踐之后,葉燦決心走出去宣傳武夷山茶藝。
從海南五指山探問“中華第一春”到云南勐海泡普洱,從湖南煮“茯磚”到四川尋“蒙頂”、“竹葉”,從梅家塢品龍井到祈門訪紅茶、安徽求瓜片和猴魁。葉燦的足跡踏遍中國各主要名茶原產區。
在與其它茶類不斷交流的過程中,葉燦才見識到原來中國茶藝文化竟然是如此的博大精深,自己原本對于茶藝文化的領悟太局限了,“六大茶類各自都有其自身的魅力與文化。那能不能各取其長創造出一套全新的茶藝?”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葉燦腦海中形成。
就這樣,葉燦一步步地摸索,也一步步地總結、開創出一系列的茶藝:待客型的烏龍茶茶藝、結合散文詩朗誦的花茶茶藝(自己編撰)以及禪茶、綠茶、紅茶等等系列茶藝,包括正在整合的一套“唐煮宋斗明沖泡”的茶藝表演……
從茶藝的不被人所知到成為大學開設的專業課程,葉燦一路走來,看著、經歷著也總結著、完善著。在長期接觸茶藝表演的過程中,葉燦漸漸感覺到,不管是哪種茶類、哪種寓意的茶藝表演大多存在著同一個問題,就是僅停留在茶藝表演本身,而沒有上升到茶文化和歷史的層面。因此,中國的茶藝表演相對于源遠流長的中國茶史來說,顯得非常膚淺。但久而久之,文化可能就會斷層、失傳……作為一個內心熱愛茶文化的工作者,葉燦不想看到這樣的結果,“從僅僅停留在表演18道茶藝升華到結合茶歷史傳播茶文化,這才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于是,她想盡自己的能力去做一些有益于茶文化傳播的工作!
十多年來,葉燦經常在工作之余帶一套便攜茶具,游歷茶區,拜訪交流。她從浩瀚的茶文化中汲取精華,逐步形成了個性鮮明的茶藝表演風格,也創辦了一家名為“止止茶道”的文化傳播公司。
從日本茶道的“焚香、插花、點茶、掛畫”與我們現在所倡導的“儉、清、和、靜”以及“怡情悅性”的茶藝境界來看,葉燦覺得,世人其實都是講究從泡好茶的技術上升到享受茶的藝術,強調的是在浮華世道下靜心陶冶情操,追求的是品行上的虔誠、忘懷與端莊。而這恰恰也是“生活與禪”的要義:追求的是平靜的心理以及高妙的精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2001年開始,葉燦和她的“止止茶道”走出武夷山,先后打拼于北京、上海、深圳,負責過北京碧水丹山茶館、上海慧宛茶會所、深圳名人茶會所的籌辦、人員招募培訓及開業初期的管理。因為茶文化活動的策劃實施成功。這些茶館(會所)開業不久都能領當地一時之風光,高端客戶趨之若鶩,營業紅火。
正因為有著這么一身強硬的“內功”,也正因為對“大紅袍”,對武夷山茶文化、茶事業的由衷熱愛,葉燦在武夷山的影響力日漸凸顯出來。近年來,葉燦負責接待過眾多的海內外友人和文化名人,并多次圓滿完成了茶事出訪、茶藝表演及茶文化解說的接待工作。
當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把“大紅袍”景區茶文化經營網點的經營權拿來公開招投標時,葉燦和她的止止茶道認真制做了一份投標方案計劃書,并且在招投標現場陳述了自己的經營理念、設計視角以及對武夷山茶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由武夷山市領導、景區代表、茶葉專家、武夷學院旅游系教授等組成的評委團通過問答的形式,給予葉燦綜合分最高分的充分肯定。獲得該網點的經營權,葉燦感到由衷的欣慰:因為每有重要領導接待,“大紅袍”這個景點是必到的,那里的每一個角落、一草一木都是再熟悉不過的了:第二。葉燦也看到“大紅袍”景點每年200多萬的客流量,這對于展現傳達武夷山茶文化、茶歷史來說,是一個極好的窗口,經營方案能夠得到專家評委團的通過,對自己來說就是最好的肯定!
篇3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和美儀式。
茶人素描
梅雨時節,杭州古色古香的河坊街少了些許喧囂。太極茶道苑的門口仍然游客擁擠,許多人伸長了脖子在看著什么,掌聲熱烈、喝彩聲聲,像極了舊時集市,細雨中的街道驟然有了生趣。
人群中,是太極茶道苑里的年輕小二,藍布長衫、瓜皮小帽,手執一壺嘴數尺長的茶壺,正在表演獨門茶藝。只見他馬步穩扎,雙臂舒展,側身、轉頭,忽然一個舉壺亮相,彎腰之間清亮的滾水劍一般擊入杯中,卻無絲毫濺出……
每天,這樣的表演在杭州、在中國、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上演;每天,有無數人熱衷于到太極茶道苑品茶、欣賞茶藝。
抬腳進店,我們約訪太極茶道的老板鄭純輝。店小二抓起身邊一部很有些年代的老電話,撥了幾個號碼,未見有任何語言交流,便又掛掉。不一會兒,鄭純輝便從二樓的木樓梯“咚咚咚”沖下來。很中式的服裝,很年輕的狀態,看不出是50多歲的人。這是弟子跟鄭純輝之間獨特的聯系方式,平日里,鄭純輝就待在茶館二樓的小天地里,由弟子通過這個內部電話告知需要他處理的事情。據說他不愛用手機,怕攪了清凈。
鄭純輝有很多重身份,商人、掌門人、老師……每一個稱謂的背后都濃墨重彩。
關于“商人”。十多年前,鄭純輝放棄有可能輝煌的律師生涯,復興老字號茶館太極茶道苑。多年專心經營,如今加盟店已有550多家,遍布國內外,僅加盟費一項就年入幾千萬元。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把傳統的茶藝館經營到這個份上,同行業中亦是楚翹。
關于“掌門人”。鄭家乃茶人世家,清朝乾隆年間,其族人就在上海做茶,后遷于杭州河坊街,是這條古街上的老字號。鄭純輝以第六代傳人的身份復興太極茶道時,便將太極茶道作為茶道流派來發展。反復歷練,太極茶道從選茶到行茶之術,都獨成體系,頗具個性。經過這十數年的努力,太極茶道終于被相關機構認同。今年,太極茶道已經被列入手工藝保護項目,而且,將在2008年11月舉行的世界手工藝大會上占有一席之地。
關于“老師”。鄭純輝門下,流派弟子7000有余,其間藏龍臥虎,中央電視臺舉辦過2屆全國茶博賽,僅有的2名“茶狀元”都是鄭純輝的弟子,其茶藝在國內茶道界的地位可見一斑。平日里,鄭純輝最高興的是到各地游學,教授弟子太極茶道文化、指導茶藝,更傳授處事之道,是學生嘴里親切的“鄭老師”。
鄭純輝卻很本質,他把一切的熱鬧歸為與茶結緣。因為出身茶人世家的身份無法選擇,那么,不如盡力把茶道文
化傳播得更遠,讓更多人接受。做能做的事,把能做的事做到極致。就像茶,內斂低調。
老字號年輕的秘密
連續幾天,太極茶道某加盟店的老板都斗志昂揚,因為他的企業網頁里出現一個叫“茶人”的網友,提問切中要害,一看就是茶道內行。該老板與之在網絡上幾次“過招”,不得不信服“茶人”的觀點,立刻按照“茶人”的建議對店里出現的問題改進。
“茶人”其實就是鄭純輝的網絡“馬甲”,這樣的馬甲還很多。鄭純輝經常這樣,以最普通的消費者的身份“混跡”于太極茶道網絡,給各個連鎖店出謀劃策,或者在網絡上宣揚太極茶道文化。利用網絡平臺,鄭純輝可以足不出戶實現日常管理、溝通、財務、宣傳、培訓等。
太極茶道苑的河坊街老店里,不但供奉著茶宗陸羽的塑像,同時也擺著幾部電腦,供隨時上網瀏覽,店里的小二們也都是網絡里的高手。
在六萬多家茶館中,太極茶道苑是唯一的一家“中華老字號”,被稱為中國茶館業的活化石。但是,其蓬勃的發展趨勢,一點也不“化石”。像這樣利用網絡只是鄭純輝實現現代化經營的一種手段,要做好做強這門傳統生意,鄭純輝還很花了一些心思。
與很多連鎖加盟店不同,太極茶道的加盟店沒有兩家是完全相同的。500多家加盟店被分成五個類型――金,木,水,火,土。金:富貴,金茶坊是豪華類;木:本質,這種屬性的茶館是純茶道的茶藝館;水:屬性流行溫柔,水茶坊比較休閑,比較溫馨;火:火爆,火茶坊也叫自助茶館,特點就是可以大量的吃;土:非常樸素,非常簡樸,這種屬性下面的茶館,一般開在古街上,具有民俗市井的風格。
這種入鄉隨俗開茶館的方式,把傳統的太極茶道推到了更市場化的層面。于是,太極茶道的加盟店接連開張,一直開到了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的很多地方。
從情感上,無論我們多么愿意保護傳統文化,但在市場經濟的環境里,沒有良好的機制,很難保障這種傳承的延續。而鄭純輝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只有在太極茶道的實體店鋪廣布天下時,才可能有更多的人領略到太極茶道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才有延續的活力。
老茶館里的原滋原味
鄭純輝保存著兩樣傳家寶:一個是鄭家家譜,是中國茶人唯一一套保存下來的家譜;一個是舊茶盒,戰亂時用生命保護下來的。這兩樣東西都很破舊了,有人建議,家譜的封面應該補一補,茶盒需要修一修。但是,鄭純輝很固執,堅決不同意,哪怕修舊如舊也不行:“不要做任何改變,就是要它真,它的價值就在這里。”
盡管老茶館在經營上有那么多現代化、靈活多變的手段,就像保護這些傳家寶一樣,對于太極茶道文化本身,鄭純輝不遺余力地維持著原來的模樣。
在清河坊老店,仍然掛著文祥先生題寫的“太極茶道苑”舊匾,白墻上留著祖輩生活過的煙薰痕跡,屋梁上積著往日積塵,老舊的方木桌、寬板凳,一切都在過去時光里,那么不經意,那么不刻意,連端上來的茶杯也可能是舊得有點點殘破缺口的。老茶館就是要它這樣有滋味地老著。
鄭純輝甚至不惜占用茶館里的很多面積,做了一個家族歷史的博物館,對外稱為“民俗博物館”。它以還原民俗老街的方式,呈現了晚清、民國時代的店鋪,有當鋪、糕點鋪、茶器鋪、藥局、字畫鋪、茶葉鋪、木刻鋪等,關于那個時代的文字、實物、圖片等資料穿插于店鋪之間。長達140多米的歷史重現,人們可以像逛街一樣回到過去,這樣的民間陳列所,在其他茶館很難見到。
太極茶道的手工拼配茶技藝是一種瀕臨失傳的手工技藝,要求在上千種茶葉中尋找出合適的素材來拼配出成品茶葉。鄭純輝傳承著祖上的這門技藝,于是,太極茶道的“水丹青”、“魁龍珠”、“陰韻烏龍”等茶得以色香味形毫無改變地保留了下來,且在茶道界獨一無二。鄭純輝說,茶葉品質是一家優秀茶館永遠的重點,他不敢絲毫懈怠。
泡茶歷來講究用水,太極茶道只用天然雨水和雪水。在太極茶道苑的小天井里,有幾口大水缸。小二指著介紹說,這些缸是用來儲存雨水和雪水的。只見天井通往屋頂設置有很多管道,“無根之水”就是這樣收集起來的。冷水泡茶則是其另一個特色。這些雨水、雪水在泡茶前燒開、冷卻,用其沖泡的茶水格外清冽。
茶道絕活技藝,則是一種帶有表演性的生活藝術。一位茶藝師的作品就是一碗色香味形俱美的好茶,讓品者在品賞之中,感受到與其呼應的民俗、宗教和歷史文化積淀。歷史上一些名家大師所泡茶湯,可以繪畫、寫詩,令人不忍心喝掉。太極茶道有一種茶湯,甚至做到在一碗綠茶中,底部出現一灣紅日,那是一種紅茶沉落在底部出現的景象。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求茶藝師的技藝利落,沖泡時一蹴而就,決不拖泥帶水。這樣的茶湯,已經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精品。
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太極茶道的弟子們需要一遍一遍,勤練基本功。這茶藝的一招一式,融通太極之道,大多是前人留下來的、或者各地茶博士交流演化而來,在流派形成之中,所有招式都會經受過濾、規整和修飾,體現出流派語言和流派個性。“太極無招,渾身是招”,“茶道無門,行茶有術”,在松弛與儉約之中,無論短流壺藝術、長流壺藝術,抑或歷史悠久的無流壺藝術,展現出無限魅力。
我以茶道行九州
某一天晚上,幾位日本游客邁進河坊街的太極茶道,突然之間,他們興奮異常地跳了起來。原來,鄭純輝正坐在一樓茶桌旁喝茶。而他們居然全部都認得鄭純輝,大家像對待影視明星一樣,爭先恐后的與鄭純輝拍照留念。原來,他們組隊來中國旅游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品賞太極茶道,拜訪鄭純輝。
十年前,同樣崇尚茶道的日本并不知道中國茶道也有流派,有掌門人,有茶道家族。隨著太極茶道的推廣,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太極茶道流派,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鄭純輝。
據一位追捧者說,他曾看到有一則報道,一位日本游客在太極茶道苑購買了一把長嘴壺,臨走時被鄭純輝看到,他請客人暫留一下,然后從他的辦公屋拿來一個筆套親自給長嘴壺的壺尖套上。這一個小動作自然體貼,讓客人感動良久。于是,越來越多的日本茶客前來拜訪鄭純輝。最多的時候,一天竟有30多人為他而來。
如今,鄭純輝所執掌的太極茶道在世界各地粉絲甚眾,許多茶道的流派掌門人也成為鄭純輝的常客,國際茶道流派之間的往來十分密切。有貴客來到,鄭純輝會請“茶狀元”出來應酬,他知道,客人們都希望能見識一下“茶狀元”的本領,這也成為最高規格的待遇受到同行們的尊敬。
太極茶道走得越遠,傳播得越廣,中國的傳統文化越為世人所接受,鄭純輝說,因為太極茶道而行九州。其實,太極茶道之與鄭純輝,已經互相為道,行遍九州。
在太極茶道苑的杭州清河坊總店里,有一扇門永遠對女客禁閉,小二說,這是茶館的老規矩。因為過去,茶館是不接待女客的。如今,太極茶道苑里人來人往,男女老少皆是上賓,就只剩下這個叫“唐人閣”的閣間恪守古訓。
篇4
10多年前,在臺灣,有這么一個茶館,你不會想到他是這樣經營的。
在茶館里備著主人精心挑選的好茶,很優雅的環境,清茶館,喝完茶由你自己定價;如果你覺得茶不好,甚至可以不付款,收銀臺前只有一個“良心箱”,特地不設服務員。有的時候,在客人準備付帳的時候,服務員會刻意離開客人視線能及的范圍,或者躲起來。
這個茶館的主人,就是范增平。
最富有戲劇性的是他在臺北經營了10年。
茶館是他的實踐,也是一個理想的縮影。為了這個理想,他付出了300萬臺幣和10年心血;而另外一個更大意義上的理想,到今天還在行走與實踐當中。
許多茶館或者愛茶之人都曾經受益于他浩如煙海的茶藝教程與茶文化的撰著當中。
如果只是遠遠地去看他的那些作品,只會以為他是一個學者,一個充滿智慧的長者;等到近了,才發現,這是多么豐富的一個人物。
邂逅范增平
在廣州芳村喝茶,從早上直到中午。在茶莊正在談論茶莊主所收藏的1000片北川老藏茶,說是有20年的歷史。這是一堆永遠也找不到重復的茶,北川茶廠在地震中成為過往,茶卻還在。茶湯并不見得艷紅,仍有些許澀味。對黑茶研究不多,只是覺得似乎保存的地方不適合它的轉化;或者并不見得有20年的歷史。
正探討間,門外來了一些客人,劉莊主說,看起來像臺灣的范增平,留著大胡子呢。遂快步上前,相邀進店。
這是我與范增平老師相識的開始。
與范老師像老友一般,一起品鑒黑茶間,相談融洽。馬上約到廣東財經學校,這是他開辦的茶藝班,也是在大陸多年的實踐基地。
范增平是許多人所崇拜的茶藝大師,沒有想到現在越來越接近他。越接觸到他,就覺得他更像一個老朋友,然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有悲歡憂郁的人,有理想主義有純真內質的人。
經驗常會告訴我,應該理性地去了解某個人物。
因為你常常會因為對方的引導而進入另一個思維的圈套,盛贊的可能是一個墮落的人物。
與范增平老師接觸,才發現并不需要這樣。有的人看起來就像清溪,有的人雖然淺卻是陰溝。
而他,是一個清澈的人。
即使他帶有些嚴厲,那也像是造作的。我喜歡他顯現弱者樣子的時候,在那些往事的追憶中與對現在境地的感慨,使得他更像一個真正可親的人。
范增平的茶藝推廣
驅車前往佛山大瀝鎮上的廣東省財經學校,這是一所百年老校,這里就是范增平在大陸的茶藝推廣與實踐的基地。
就在這里,范增平一直住了多年,學校條件簡陋,多是睡在一間放著四張上下鋪鐵床的“招待所”里。
這一次要準備舉辦全國高級茶藝師的認證資格考試。“茶藝師”這個概念,是早期范增平等人提議并最后確定的。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前來培訓和考試,他們大多是茶館的經營者,在寶貴的時間里抽出一周多的時間前來,也是源于范增平的影響力。
學員當中另有來自臺灣的圓誠法師,大丈夫相,一說話卻發現是女眾,學習茶藝更為投入與安靜。
當晚我們就在學校的茶藝教室品飲。百年的老校,校區有兩千多名學生。學茶的學生經層層篩選,可謂百里挑一,每一屆只有20多名學生能進入茶藝班。他們清秀,清雅,氣質與其他學生明顯不同。
雖然茶藝只是課堂之外的興趣課,卻極受推崇與青睞,潮汕一帶歷來喝茶濃苦,愛茶之人比比皆是。
晚飯之后,才是我與范老的正式訪談時間。
茶道理念
范增平首創“三段十八步”來表達茶藝,以標準化來推廣,這是他的理念,他認為唯有先標準,才能談后面的個性;產業也是如此,先求規范并做好基礎性的工作,然后才能有個性與變化。這是漸進式的前進路子,也是次弟而系統的工業發展方案,我以為適合中國茶產業的實際。
他認為,茶文化是中國的根本,與5000年的文化息息相關;道是什么?他說,道是規矩,是道路,是方向,沒有規矩怎么談茶道?
就像紅綠燈的信號,代表著特定的意義;如果每個人都用他的標準,用他的方式,那么就可能成為“胡說八道”了。所以他堅持茶藝的三段十八步的程序。用標準來規范茶藝的操作。
20年前,他曾經提出“構建有茶有道的社會”的理念,直到今天還在努力。
對于愛茶人來說,大多會特別崇尚手工的茶,用竹炭火來焙的茶,但范增平認為,這些東西是屬于賞玩的;真的產業發展,需要有科技與標準的先行,這是一個理性而務實的茶人必須要明白的。
而在這些標準之上,才有可能談道的精神。
如果要去追問這些精神,也一樣可以在方寸之間去體味。比如茶桌的黃金分隔比例,九宮分隔法,聞香杯與品茗杯的陰陽組合,太極與八卦的意義,可以在茶桌上得到充分的融合。
所謂三段,范增平認為,即《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演繹。此即準備、開始、結束三個階段。
我看過他的茶藝表演,每一步都從容有序,穩健沉靜,他的理念,他的理想,還有他的實踐,都有很多值得書寫的地方。
范增平茶語:
“要個性化,先要產業化。可以用試管來培養茶苗,制茶發酵可以量化,產業質量是設計來的,就連香度和滋味也可以設計,”
“茶文化是第四產業,所謂的第四產業,就是文化與創意的產業。”
“大道無形,能表現的是藝,藝是美感,過程,作品。茶藝表演是藝術品,如同樂章。”
茶禪與修行
范增平在中學的時候,就開始對“吃茶去”的公案感興趣,此后不停地參悟,研究茶禪之義。
他是懂得禪的,在柏林寺的一次講話中,他開玩笑地說,趙州和尚對遠方不曾來的客人和近處常來的客人都說吃茶去,近處來的喝得很好,遠處來的就被餓死了。為什么呢?因為太餓茶又喝得太多了!大家可以參參其中的意思。
沒有意義的吃茶并不使人開悟,茶只是一個工具。
他相信,“茶是生活的禪,簡單的禪”。他說:“所有的宗教教義,都可以歸納在茶里面,茶是最不是宗教的宗教。因為茶教會了人們思考,茶的本質就是最富有鼓動性與向心力的。”
他的茶文化理想最初的飛翔,始于20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8年6月18日。那一天,他隨臺灣經濟文化探問團前來祖國大陸,隨后與許四海等茶界名家交流表演茶藝,人們很驚訝于他的茶藝表演。
從此之后,每年他都要奔走大陸各地,兩岸的交流由此越來越深厚。人民日報盛贊他是臺灣茶藝的特使。
19年前,在福建省博物館,他策劃經營茶藝居,與福州的茶藝界吳雅真老師一同打理。他們是很好的朋友,談到吳雅真,范增平很感動。因為時隔多年之后,范增平再到福州,都是吳雅真給他訂最好的酒店,吳的學生――經營福州當地最大一家素菜館的崔榕夫婦,親自開車為他奔走各地。
而這種茶人之間的情誼,我們常常會在很多地方見 到,他們清澈,不帶私利。
范增平老師在學校住的學生宿舍比我想象中的還要簡陋。他曾問我,怕不怕太簡單了。我心想,范老師都住了幾年的地方,我們有什么住不下的。
他習慣于素菜,當天晚上,一份炒豆干,一盆炒得有點黃的青菜,還有一碗絲瓜湯,就是他的晚餐了。我頗為這樣一個到處奔波的老人而擔心。
臺灣有許多的茶藝流派,這是一個經濟繁榮之后的果實;而爭論也時有存在,但范增平一直想獨立于這些之外。
他無意去攀附某個集團,但我想,此間更重要的是他的個性使然吧。
他的茶道中有純真的理念,這是他為這個理念必須付出的代價。
10多年前,大陸投資熱,一個寧波的商人讓他掛個名辦個合資公司,一年給他20萬,什么都不要做;在當年這類的事情很多,商人可以從避稅中得到更高的收益。范增平坦言曾有些心動,卻始終沒有答應。
也許,遵循著這種3000年來不息的儒家文化傳承,讓他有這種純真,這出于茶藝或茶道的力量,也是一種儒學實踐者的得失觀與立場。
堂?吉訶德的理想
再次談到良心茶館,他回答,所謂的良心茶藝館,并不僅僅指賣的好茶、誠信。他說有兩個方面的表達:一是喝茶你隨便付錢,你覺得茶好,你付100元也可以;你覺得茶不好,付10元也可以。另外一個良心的意義,他解釋,一個人,在喝茶的當下,一定會靜下心來。哪怕是一瞬間的安靜,也就回光返照了自己的本心,這就是良心的另一種意思。
有一個一直支持他的朋友說,你這個是藝術,但餓死都沒有人同情你。
還有的朋友說,干脆塑一個菩薩像在那好了。
還有人說,開黑心茶藝館才能賺錢嘛。
他都笑笑。每年虧二三十萬,10年下來,把他300萬的積蓄正好花光了。
當時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不開洋車,不住洋房,讓人知道,不會從這茶館里面來賺錢;他告訴他的學生,不要學我。
他說,那個時候想的就是,餓死了也活該,那也是一種成功;生命的價值不在于生,而在于死。死得其所。
他說值得,為了喚醒人們的良心吧。
我問:如果今天再有300萬,還想再做一個良心茶館嗎?
他沉思了一下,搖搖頭,說不會了。
“那會用來做什么呢?”
他認為,他會把它投入到他正在推廣的大眾茶藝教育當中。
幾年前,他就把臺北的兩套房子賣了,來大陸推廣茶文化。他來大陸的所有機票都是自己在出,扣除各種開銷,往往入不敷出。
有時候,就會特別尷尬。而對茶帶著完美主義的投入,使他更像堂?吉訶德一樣成為一個與風車斗爭的悲劇式英雄。
他坦陳,自己也許就是那個充滿悲劇的英雄。
他說,“過去的不能改變,能改變的是未來。”
生活之中
他住的房間經常不會鎖門,然后很隨意處置生活中的東西:因此,他的太太經常會說,你啊,可能就只會寫這些賣不好錢的文章吧。他就只能笑笑。
每一年,他都會來到大陸,走很多的地方,所談的,只有茶。
他說,茶藝之中的美,有的時候就是一種意境之美,而這種意境之美,常常會體現在一些空寂之處,一些凄涼之處……
“有時候是寫意、朦朧、凄迷的,帶著淡淡哀愁的感傷。”
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被當權的豐臣秀吉所排擠,隨時有斷頭之危,弄權者意欲讓他出丑,讓他用金屬盆與梅花這極不相襯的兩者來表演茶道。他思索片刻,折斷了花枝,讓凌落的花瓣飄在鐵盆水面之上……這即是一種凄涼之美。
我想戴望舒那篇《雨巷》,也許也同樣有著特別的凄美,一個結著丁香一樣愁怨的女子,撐著油紙傘,走過長長的雨巷。
范老讓我幫他找到這首完整的詩。
篇5
關鍵詞:茶;茶文化;起源;內涵;研究
中圖分類號:TP31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06-0210-2
1 茶樹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我們祖先對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起源及原產地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于神農,聞于魯周公,始于唐朝,興于宋代,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佛、儒、道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 茶文化的歷史
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中國茶文化歷史淵遠流長,若依文獻記載來看,可上溯至公元前2337年中古時代的神農氏。“傳說始于皇帝時代《神農本草經》中:‘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唐代之前還無“茶”字,我國古代早期文獻《爾雅》中,將茶稱為“荼”。茶最早是被作為治療的藥物,《神農食經》中記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唐代陸羽《茶經》中有云:“茶之為飲,發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2]《爾雅》成書于漢代,因此,許多學者據此論證周代就已形成飲茶的風尚。《茶經》中的“苦菜”、苦茶、“茗菜”、“苔菜”皆指為茶。西晉時傅咸所著《司隸教》中曾提及蜀驅在南方小鎮“做茶粥”賣的事例。現代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有以茶入味的習俗,無疑是古代食茶的遺風。竹筒茶加油鹽食用,大蒜加茶炒菜,腌制茶可拌可炒,亦可佐飯食用。湖南洞庭湖姜鹽茶,芝麻豆子茶很有名氣。我國食譜中:茶汁蝦仁、碧螺蝦仁、龍井蝦仁、碧螺魚片、碧螺炒蛋、龍井雞絲、龍井鮑魚、樟茶鴨子、云霧石雞、五香茶葉蛋等。
繼《茶經》之后,古代茶書有蔡襄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多種。將茶葉專用于飲料,大約形成在西漢時期,西漢辭賦作家王褒所著《僮約》中記述去集市買茶,煮茶和洗滌茶具的細節。
中國茶飲文化的首倡者為唐代陸羽。由于唐代飲酒風日盛,因而以茶為主的茶宴、茶會亦與日俱增,興盛一時。這種以茶代酒的茶宴不僅文雅,還可以“不令人醉,微覺清思”。陸羽的好友詩僧皎然寫有《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
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至宋代,中國茶道、茶藝愈加充實完善起來。宋代茶學著作比唐代更多,內容更豐富。《茶錄》子安《拭茶錄》,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無名氏《北苑別錄》等。宋徽宗趙佶也撰寫了一部茶學著作《大觀茶論》,此書雖不一定為皇上御筆 ,但也記錄了一些不少的精微體驗心得,從中可知宋徽宗是一個嗜茶、愛茶的帝王。《大觀茶論》一書,對采茶工藝有許多精細入微的描述,宋代采茶要求“斷芽心必以甲不以指,從甲則速斷不柔,從指則多溫易損。”制茶工藝要求“洗滌芽惟潔、洗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如菜茶制作過時,不合時宜,蒸壓不當,焙之太過,是制作不出上等好茶的。
一代詞圣坡,把佳茗比作佳人,也有膾炙人口的詠茶佳作。他的《汲江煎茶歌》寫道:“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明清時代,茶道、茶藝又增添了新工藝、新內容。明代錢椿年于嘉靖九年(1530)作《茶譜》一書,分茶略、茶品、茶藝等九部分,其中“煎茶四要”、“點茶三要”寫得簡潔實用。“煎茶四要”指:選擇好水、洗茶、候湯、擇品。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會嚴重損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熱水沖洗茶葉,除去茶的塵垢和冷氣,這樣,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湯須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湯時不要將水燒得過沸,才能保存茶的精華;茶瓶宜選小點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點茶注水時也好掌握分寸,茶盞宜用建安的兔毫盞。“點茶三要”指:滌器、茶盞、擇品。點前先將茶器洗凈;茶盞是茶面聚乳的關鍵;烹點之際,不宜以能奪香、奪色的珍果香草雜之,……如此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純甘美[3]。
清代的茶藝、茶道還流行在茶中加入香花佳果,以提高茶飲中其香美味。無名氏的《調鼎集》卷八列舉當時名茶外又敘述幾種花茶,果茶的制作工藝。《清茶》一條下有:茶葉,石榴米四粒,松仁四粒,或加花生仁,青豆泡茶。《泡茶》一條下是:茶葉內加曬干玫瑰花、梅花三瓣同泡,頗香。《橄欖茶》一條是:橄欖數枚,木錘敲碎(鐵敲有黑銹并刀腥),同茶入小砂壺,注滾水蓋好,少停可飲。花紅同。《暗香茶》一條是:臘月早梅,清晨用箸摘下半開花朵,連蒂入磁瓶。每一兩,用炒鹽一兩灑入,勿經手。厚紙密封,入夏取用。先置蜜少許于杯,加花三四朵,滾水注,花開如生。
3 茶文化的內涵
飲食是食品和飲品的合稱。而飲茶較之食品,具有更加獨特的社會功能。如飲茶作用于人生理和心理的微妙作用,尤其茶道、茶藝、茶事中所體現的文化內涵更為廣泛、深刻。
文化思想深層次的內部結構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1]。茶文化的物態文化是指“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1]”既包括茶樹栽培、茶葉采集、加工、保存及茶葉中的化學成份和茶葉入藥的療效等,也包括茶道、茶藝、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茶花、工藝品以及桌、椅、茶室等物品和建筑物等。
茶文化的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1]”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銷外貿等等。
茶文化的行為文化是指“人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1]”通常是以茶禮、儲茶、品茶、斗茶、點茶、茶點心、茶食、茶花、貢茶、書院茶、草庵茶等茶俗以及茶藝形式表現出來。
茶文化的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品茗飲茶過程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二三子頃為塵外之賞,而曷不言詩矣。”文人宴會上以茶代酒,標志著生活習俗的大改變。可以說,茶宴是中國文人的創造。
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茶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社會功能,也就是茶文化對社會文化教育功能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武英.唐宋茶道初探[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12,(1).
[2] 徐賽碌,肖雪珍.淺談世界茶葉產銷狀況與我國茶文化發展的歷史[J].福建林業科技,2002,(增刊).
篇6
1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意義
音樂教育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的音樂教育指在生產生活學習過程中一切音樂教育形式,狹義的音樂教育則是指按照一定的程序、手段和目的進行的學校音樂教育。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茶文化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影響甚至已經通過古老的“絲綢之路”達到了西亞和歐洲。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成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飲品,而且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一朵奇葩。不論是廣義的音樂教育還是狹義的音樂教育,其陶冶情操,啟迪智慧的功能都與茶文化異曲同工,這使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能性。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在歷史和當代都有特殊的意義。
1.1茶文化與音樂融合的歷史
中國的茶文化發源于周,興盛于唐宋,歷史悠久,興盛不衰。茶文化與音樂的關系由來已久。飲茶時聽音樂能益茶德能發茶性,正如白居易在《琴茶詩》中所說的“琴里知音唯綠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茶與琴同在,是文人的情思所在。清幽的環境,古雅的音樂,都與茶文化的雅趣相吻合,茶與音樂相得益彰,使看似尋常的燒水煮茶喝茶達到了藝術享受的精神境界。茶文化在歷史上與音樂相依相伴,真正達到了“融合”的境地。
1.2茶文化對音樂教育的促進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藝過程中所追求、所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的程啟坤和研究員姚國坤在1990年6期《中國茶葉》雜志上發表的《從傳統飲茶風俗談中國茶德》一文中,主張中國茶德用“理、敬、清、融”來概括,將中國的茶道融入音樂教育中,意義重大。首先,茶中的“理”是指飲茶之人,氣定神閑,和氣明理。音樂教育同樣要求學習音樂的人平心靜氣,心無旁騖。鋼琴家演奏的時候表情是忘我的,他們仿佛完全融入到音樂之中了,這就是平心靜氣,心無旁騖的表現。同理,中國古典樂器演奏時那份從容淡定,恰如飲茶之人的氣定神閑。就連流行音樂的歌手和樂器演奏者,他們在演唱和演奏過程中也是全身心的投入,即使他們的音樂分貝夠大,他們的心卻是專一的。音樂教育更是如此,沉不下心,學不好音樂。這就是茶文化對音樂教育的啟示。其次,茶道中的“禮”是指以茶為媒,以禮待人。不論是祭祖還是待客,甚至朋友聚會上級視察,端杯熱茶都是必不可少的。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被賦予了禮節的含義。敬茶的人明禮,而禮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同樣,音樂教育也離不開“禮”的培養。只有心存敬畏,心存感恩的人才能學好音樂。音樂之所以可以跨越國界,跨越時空,震撼心靈,是因為音樂的表現力能夠讓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知識背景甚至不同生活習俗的人產生共鳴。地域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語言,卻都能聽懂同樣的音律。音樂教育首先強調做人的教育,而為人處世,沒有“禮”的底蘊寸步難行。這也是茶文化對音樂教育的啟示。再次,茶道中的“清”是指廉潔清白,清心健身。以茶代酒,曾是古代官員的清廉之舉,如今,它也成為提倡精神文明的應有之義。現在的很多重要會議上,與會人員每人面前清茶一杯,寓意不言而喻。“清”字的另一層含義是清心健身,茶的保健作用被人們認識已久,已故的委員長曾有詩云:“廬山云霧茶,示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體會之深,令人敬佩。同樣,音樂培養人們高尚的情操,雖然學習音樂不需要清心寡欲,但是古人操琴必先凈手、焚香,正襟端坐,可見其清心健身的要求。即使在現代的音樂教學中,沒有廉潔清白,清心健身的心志,也同樣不可能學有所成。這同樣是茶文化對音樂教育的啟示。最后,茶道中的“融”是指祥和融洽、和睦友誼。不論是茶話會上還是親朋相聚或者團體協商,清茶在手,笑語歡聲,其樂融融。這樣的氣氛同樣有利于音樂教學。融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同學關系都有利身心,利于學習。音樂是一門藝術,更是一種心境一種態度。學習音樂不論目的如何,都要有平和的心境,否則事倍功半。這還是茶文化對音樂教育的啟示。
1.3音樂教育對茶文化的推動
1.3.1音樂教育能陶冶情操
音樂教育重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情趣,其應讓學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樂讓學生體會理解音樂的內涵,這一過程與品茶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欣賞名曲《二泉映月》,學生會產生苦悶、哀傷、希望等不同的情緒變化,又如欣賞《梁祝》時,學生們則會產生輕松、愉快、心曠神怡的感覺,這正像綠茶的清冽紅茶的濃重給人的不同感受。人們在烹茶、品茶的過程中能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的邏輯思維、審美情趣和處事原則。這就是人們在品茶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欣賞茶藝時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但是大多數人眼里音樂的感染力是直接和生動的,茶的作用就隱晦得多了,懂音樂的人越來越多,懂茶的人卻成了“人中龍鳳”,在音樂教育中提倡茶文化,培養茶文化,完全可以體現出音樂對茶文化的推動作用。
1.3.2音樂教育能啟迪智慧
音樂教育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和情趣,許多的民間史詩就是通過歌唱的形式流傳下來的,尤其是沒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數民族,歌唱幾乎是他們學習本民族歷史的最好形式。當然,不論對什么樣的人而言,歌曲里的故事都是一種知識,唱歌對啟迪智慧作用非凡。同理,彈奏樂器,使彈奏者手、腦、眼、耳并用,可以鍛煉他們的協調能力和創造能力。與音樂形式相仿的是,茶葉從種植到采摘其樂無窮,從沖泡到飲用難點重重,品茶文化中的智慧與音樂教育中得到的智慧相得益彰,邊唱歌邊采茶是許多地方的風俗,博白客家甚至形成了專門的采茶戲茶腔音樂。
2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實踐
2.1展開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理論研究
對茶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是近年才開始的。中國的茶文化雖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是由于近現代社會歷史和人文經濟原因,茶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出現了斷層現象。由于相同原因,中國的音樂教育也出現了“西樂東進”的發展模式。音樂教育從德奧音樂到蘇聯音樂再到歐美音樂的模式幾乎抹殺了中國的本土音樂發展。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茶文化和傳統音樂教育研究都被重新提上日程。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理論基礎還很薄弱,要真正做到兩者的有機融合,理論研究至關重要。只有積極開展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理論研究,才有可能讓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大眾化。
2.2在音樂教材中適當引入茶文化
和所有的教學模式一樣,教材在教學中的地位相當重要。“書上說”成為一種權威的模式。要想推進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必然要讓茶文化在音樂教材中占據一席之地。這并不是說從此音樂教材不再印歌詞和五線譜,而是說,讓茶文化和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觀點在教材中占據一席之地。
2.3展開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教學實踐
單純的理論研究無異于紙上談兵,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相融合到底能夠取得怎樣的成果還是要靠實踐去檢驗。因此,必須展開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教學實踐。實踐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特定地域范圍內展開這一教學實踐,或者鼓勵社會教學力量開展教學實踐,建立相應的有音樂演奏條件的茶樓,或者在音樂演奏場合附近設立簡易茶樓,讓大眾體會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意義,從而提高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認可度。總之,能夠開展教學實踐的方式很多,但不論采取何種方式,推動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發展才是他們共同的目的。
2.4注重師資力量的培訓
茶文化博大精深,音樂教育又自成體系。民間懂茶又愛音樂的人或許有,但是這些人放在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中就顯得少之又少了。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從認識到接受再到身體力行的過程或許是漫長的。在這個過程中所需要的不光是高舉旗幟的倡導者,更需要身體力行的指導者。缺乏師資力量是當務之急。茶文化分為理論上的茶道和行動上的茶藝,音樂教育也分為音樂理論說唱和演奏樂器,兩者在知識體系上卻有相似之處,同時,學音樂的人在數量上要多于精通茶藝的人,所以,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在當前的音樂教師中選擇可以勝任的人學習茶藝知識,用作師資力量的儲備。
3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展望
3.1充分認識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特別是古典音樂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茶文化作為漢文化的一部分,其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早在唐朝中國的茶文化就已經趨于完善了。作為炎黃子孫,傳承茶文化是我們應盡的義務。但是同時,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無論是政府還是我們的民眾對于茶文化的認知還不深刻。因此,在不遠的將來,如果傳承茶文化能被廣大民眾認同,那么,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特別是茶文化與古典音樂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將被大眾認同,只有那時,茶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的進度才會加快,國人的素質也將有大的提高。
3.2確立部分服務茶文化的音樂教育目標
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可以看作是茶文化與整體的音樂教育的融合,但是實際上,不是所有的音樂都必須完全地與茶文化融合。部分音樂教育可以適當地借鑒茶文化,部分音樂教育可以大量地吸收茶文化的精髓,部分音樂教育則可以完全為茶文化服務。比如說,可以適當地設立服務于茶藝館的音樂教育形式。當然,這樣的教育角色不一定要專業的院校來擔當,民間教學力量完全可以量力而行。
3.3實現茶文化的傳承與音樂教育的有機融合
曾幾何時,一壺清茶一張古琴,對月而坐,悠然自得是文人雅客的標配,茶與音樂幾乎不可分離。這樣的畫面在當下已經可望而不可及了。其實,只要人們有足夠的認識,茶可得,音樂同樣可得。實現茶文化的傳承與音樂教育的有機融合并非遙不可及。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可以放慢匆匆腳步,聽聽心靈的聲音,那時,茶文化的傳承和音樂教育的有機融合也就觸手可及了。
4結語
茶味有甘、苦之分,樂曲也有風、雅之別,品茶和音樂都是開放的藝術,都會隨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今的音樂早已不是一千年前的音樂,當今茶葉的種植管理和采摘也都有了時代的特色,因此,只要無傷大雅,茶文化和音樂都可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茶文化和音樂的融合曾經是古人的選擇,只要它們的融合有益于我們陶冶情操、提升品位,這種融合就會被現代人接受。當然,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任重道遠,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努力。
作者:康雪 劉旭東 單位:河北藝術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篇7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無錫 214081)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高職院校旅游酒店管理專業開設了茶藝課程,如何利用現有條件來上好茶藝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通過對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旅游酒店管理專業茶藝課程教學進行分析,提出了有利于課程建設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 :茶藝;課程;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4-0212-03
作者簡介:盧常艷(1978-),女,江西奉新人,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學士,高級茶藝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茶藝、調酒、酒店管理;宗桂琴(1980-),女,江蘇如東人,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英語教學。
0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旅游業的興旺,越來越多的飯店設有茶室,茶樓、茶葉店、茶藝館也越來越多。飯店、茶樓、企事業單位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有一技之長、一專之能,茶藝師是茶葉行業中具有茶葉專業知識和茶藝表演,服務,管理技能等綜合素質的專職人員。茶藝師作為一種新興職業,是國家37個特有工種職業資格培訓鑒定的一種,被納入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體系。正因為如此,國內不少院校旅游酒店管理等專業開設了茶藝課程。
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茶藝課程開設于2010年,首先針對的是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2013年也面向航空、高鐵專業開設。旅游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與技能技巧,能適應現代行業發展第一線所需的旅游企業接待崗位、酒店茶藝服務崗位、茶館茶樓優秀服務人員、基層管理人員等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同時也把中級茶藝師技能考證相關內容融入教學。使學生達到中級茶藝師職業能力。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茶藝師崗位工作。
1 現階段茶藝課程教學存在問題
1.1 課程學時短,生源基礎相對薄弱
茶藝課程開設時間為大一第一或第二學期,課程總學時36學時,課程包含理論與實踐。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同學主要通過高考,少部分是中職,升入高職院校。沒有相關農林專業學習背景,與茶相關的理論基礎薄弱。學生特點是不太愛理論學習,但動手能力及好奇心強。如何在36學時內,如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學茶興趣,學茶、習茶、愛上茶?并能進行相應茶藝表演與茶席設計?這是高職院校酒店專業領導及老師務必思考的問題,走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道路,課程設置及培養目標應當有別于茶學專業。
1.2 教材局限性
市場上高職院校茶藝教材側重實訓,理論闡述較為簡單。日本、韓國、臺灣茶藝等介紹相對較少,相關音頻信息更是缺乏。
1.3 實訓室條件有待完善
采購人員采購茶具存在各個茶具型號不相匹配,存在個別茶具數量不夠等現象。部分茶具數量需要增添,實訓室實訓硬件設施與條件需要進一步完善。
2 現階段茶藝教學的幾點思考
2.1 制定合理的培養目標,不以茶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來設計旅游酒店管理專業。茶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能從事茶藝編創與服務、茶席設計與茶會組織、茶葉加工與評審等。這相對于高職高專旅游酒店管理專業同學來說難度相對較大。考慮受36學時束縛及學生本身基礎等原因,本課程目標僅要求同學能夠對常見茶進行品質鑒別,掌握茶文化的基本理論知識、茶水服務的基本技能,能從事六大茶類的茶藝表演。對茶室的管理、自主創業的實踐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后期大三第一、二學期的專業實習獲取。后階段,也可考慮把學時增加至54學時。或者在茶藝課程開設前,增設一門茶文化理論課程作為先導課程,茶藝課程作為純實訓課程。
2.2 師資的培養與提高。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指出: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健全促進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和標準。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茶藝課程的任課教師通過不斷學習取得勞動社會保障部頒發的高級茶藝師、茶藝師考評員、中級評茶師證書;參加2015年全國茶藝大賽教學指導及裁判執裁學習研討會議;參加2015年全國職業院校中華茶藝技能大賽執裁。學習培訓與研討會議的多次參與,進一步提高了茶藝課程教師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保證了教學質量、能力、水平穩步前進。
2.3 教學方式與方法改進
2.3.1 茶藝教學突出旅游專業背景。結合旅游酒店專業特點編創有旅游專業特色的茶藝表演。授課時注意結合旅游專業的中外民俗文化,適當擴充各民族茶俗知識,豐富民族茶俗表演,安排學生觀看、練習傣族竹筒茶茶藝、白族三道茶茶藝、佤族烤茶茶藝。受學時限制,部分內容可上傳至班級QQ共享,方便同學自行查閱,反復觀賞學習。以便同學畢業后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能針對不同民族進行不同茶藝表演,或者演繹民族茶藝,顯示旅游酒店專業同學學茶優勢。同時,要求同學思考,研究無錫本土民俗,根據無錫民俗,進行創新茶藝表演。2015年大學生創新項目無錫阿福茶藝的編創與表演,就很具有地方特色。
2.3.2 任課教師認真備課,多渠道收集前沿信息。多渠道收集,傳遞茶界最新信息。理論教學,增加茶健康知識,指導同學健康、科學飲茶。“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教學過程,不僅注重茶之物質面,也注意茶之精神,茶之價值觀傳導。茶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飲料,而是與宗教、藝術高度的結合。讓同學們理解廉、美、和、敬的茶文化,理解茶文化與儒、釋、道關系,從而更好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國文化,使同學獲得自我身心凈化和人格升華,在茶教學過程中滲透健康人格教育,使同學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懂得團結互助,和諧共處。教學過程中利用QQ、微信等現代化通訊手段,與同學線上線下交流,好文好視頻共享。積極參與好文點贊,多次提交經典評論者,增加其平時成績,促進同學主動學習與思考。
2.3.3 注重實踐教學,適當延長實踐課程的學時。將課程36學時分為理論學時16學時,實踐學時20學時。其中實踐課采取分模塊分項目教學與考核,重點解決上課人數較多,課時較短情況下,如何使學生學習效率最大化?
解決辦法一:請高年級茶藝課程成績優良同學作為小老師,在課程上進行示范,課余實踐進行茶藝指導。師兄師姐的示范,能有效激發同學們學習積極性,學長與同學間學習交流更有共同語言,學長作為小老師對同學們茶技提升也有很大幫助。高鐵141班在2014至2015學年第一學期即大一上學期學習了茶藝課程,姜素玉同學茶藝技能掌握較好,此學年第二學期請其作為小老師在課余時間示范,指導酒店班、航空班同學進行烏龍茶茶藝、紅茶茶藝學習。小老師很好的輔助任課教師課堂教學,大大減輕了教師工作壓力,也得到同學們的肯定與贊美。教學相長,姜素玉同學茶藝技能也大有提高。
解決辦法二:課程分小組進行,課程上小組與小組間進行競賽,競賽成績計入實訓平時成績,競賽能夠提高同學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良好;實踐考核分兩塊進行:一是小組創新茶藝,小組自編、自導、自演。二是指定茶藝,綠茶、紅茶、青茶選一進行考核,以抽簽方式抽簽決定綠茶、紅茶、青茶中一款進行考核。考慮時間性,指定茶藝小組可選派一名或多名選手同時參加。2014至2015學年的第二學期,132酒店班、141航空班及142航空班,采用此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實踐考核,此考核方式既增強了團隊合作性又充分調動了同學們主觀能動性,同學們考核前認真準備,考核效果良好,所有參加考核同學實踐成績均為良好以上。
解決辦法三:開放式實踐教學,打破課內、課外時間概念。上課時間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每周一、周三晚,周二下午開放茶藝實訓室,學生在此時間段自由練習,鼓勵同學在實訓室多品、多練、多交流。
解決辦法四:鼓勵同學校內校外考察實踐。積極鼓勵學生參與一些民間茶事活動,鼓勵茶葉茶具用品店、茶樓、酒店茶藝服務等崗位參加社會兼職。校內也積極給同學創造一系列茶藝表演機會,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實現知識技能活學活用。2013年11月8日年南洋學院建校十五周年大慶,2012屆高鐵班韓佳凌、旅游班王倩被選中進入校慶禮儀隊,進行茶藝表演,沖泡接待,兩人圓滿完成校慶服務工作;2014年3月25日我院與蘇南碩放機場合作簽約,韓佳凌與王倩同學在VIP接待室為蘇南碩放機場白總、成總等嘉賓進行烏龍十八式茶藝展示,同學們真誠、清新、優雅的表演得到嘉賓及院領導的贊許與認可;2014年6月12日南洋學院首屆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大學生職業風采展示,韓佳凌、王倩茶藝表演獲得學院一等獎;2014年12月16日,高鐵141班姜素玉、王左悅同學主題為師生情的茶藝表演在第二屆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職業風采展示也獲得學院一等獎好成績;同年姜素玉同學主持申報的2015年大學生創新項目無錫阿福茶藝表演編創與實踐成功立項。
教學與實踐一體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塑造學生人格與氣質,陶冶學生美好心靈,更好為其專業學習和今后職業發展服務。賽事的磨練,使得學院學子在就業求職過程中表現也更加自信,他們的熟練的技能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2012屆韓佳凌同學大三就被上海鐵路局上海客運段,高鐵一車隊,上海虹橋站成功錄用;2012屆王倩同學也被上海清實網絡有限公司錄用。
2.3.4 作業形式多樣化,充分利用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地理環境優勢,組織各種茶事活動,安排學生茶園采風,體驗。也安排學生深入各大超市考察。具體內容如下:
作業一 主題:茶園考察。內容:要求通過PPT呈現,考察分小組進行,3至4人一組,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茶園實踐,記錄5-10天茶之生長狀況,附圖,并簡單說明茶之生產環境,并比較六大茶類的不同制作工藝。
作業二 主題:茶葉店考察。內容:要求通過PPT呈現,考察中國十大名茶,用圖片配與文字說明分別描述其色、香、味、形。并標注其市場價。
作業三 主題:我最喜愛的一款茶。內容:要求通過PPT呈現,通過品飲實踐,深度描述你最喜歡一款茶特征。
作業形式多樣化,作業內容接地氣,有效調動了同學學習熱情。作業制作完成后,在課堂上分小組闡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迎合了青年同學好表現、好張揚的個性,團隊共同完成作業增進同學間友誼,每次課堂作業匯報現場氣氛熱烈,作業完成效果良好。
2.4 合理選擇、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適當選用參考教材。2010年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選用的教材是饒雪梅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茶藝服務實訓教程《茶藝》,該教材有點注重實訓,是平面化教材,沒有音頻資料。2013年,選用周作明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茶藝》,此教材側重實訓,附有光盤,便于同學課后學習與演練模仿。缺點是理論表述相對較少,音頻資料無法反應行業最新動態與茶藝表演,創新茶藝欠缺。選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施兆鵬主編的《茶葉審評與檢驗》,作為課程參考教材,對常見茶葉品質鑒別與審評知識補充。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丁以壽主編的《中華茶藝》有關茶具選配及擇水候湯闡述較為詳細,可作為相關資料的補充。另外注意利用互聯網查詢文字資料、音頻視頻資料,充實豐富教學資源。廣泛收集當前最熱點日本抹茶道、煎茶道、臺灣茶藝、唐代煮茶、宋代點茶等視頻,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習興趣。同時考慮到南洋學院為民辦院校,民辦院校的學生情商較高,對理論知識興趣較弱,動手能力強,課程組也在準備開發適合南洋民辦院校學生使用校本教材。
2.5 充分利用現有實訓條件,并不斷完善。老師應根據現有的實訓條件合理安排實訓教學,達到教學資源利用最大化,教學效果最大化。根據特定的茶藝表演適時增添些好用、耐看、益茶湯之器具。第二屆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職業風采展示茶藝表演就根據師生情這一主題需要添置了竹制茶荷2個,150毫升紫砂功夫茶壺2個,150毫升紫砂公道杯2個,手工刻繪干泡茶盤2個,田園風桌旗1個。為保證實訓課程上課需要,也要因時因地不斷增添茶具,茶具購買與添置規格參照全國職業院校中華茶藝技能大賽比賽用具列表。2015年6月,為改善茶藝實訓條件,學院與大益愛心基金會洽談,積極籌建大益愛心茶室,此項目正在洽談中。
3 結語
百年大計,教育文本,《茶藝》課程教學任道重遠。作為一名高職院校茶藝課程教師,應該充分合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與教學條件,達到教學效果最大化。每一位茶藝課程教師需在教學中不斷總結、探索、創新,使教學更為健康、科學、合理。
參考文獻:
[1]周作明.茶藝[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前言.
[2]王岳飛.茶既滋養人的身體,也滋潤人的精神[J].福建茶葉,2007(4):40-41.
[3]nvsc.com.cn/2015/jsxm-hot_0602/19335.html.
篇8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開發
1茶文化與茶文化旅游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自唐宋以來,人們就把茶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文化藝術的享受活動。在茶葉物質文化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與茶相關的一切,最好實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鄉》一書中所說,想要了解一種茶和一種茶的文化,人們必須得走進出產這種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經生活過的人們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其中物質層面包括茶葉科學技術、實踐經驗,它們推動了茶葉產量的提高和茶葉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包括茶葉的生產流通形式、生活消費地域、消費方式、茶政設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質文化在人們記憶中的反映,包括人們有關茶的知識、手法、禮俗、宗教、文化藝術等。茶文化是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研究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藝、茶的禮儀、茶的精神以及在各個階層人民中表現出的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它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學。茶文化旅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它是現代茶業與現代旅游業交叉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發展迅猛,已成為當今旅游業中的一支具有強勁發展勢頭的旅游產業群。茶文化旅游屬于旅游產品分類中主題文化旅游的一個分枝,將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自然資源、茶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進行綜合開發,是具有多種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產品。總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以茶園參觀,茶古跡瀏覽,茶葉鑒品,參與茶葉生產,觀賞茶藝,茶藥用功能聽講等為內容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這種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態旅游、養生主題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為一個體系,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茶與茶文化豐富了旅游業的內容,旅游的興盛反過來帶動茶文化的發展。當前,把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是提升旅游品質和弘揚茶文化的雙贏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內涵豐富多樣,涉及上百種產品及多個特色地區。它們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閑性,消費性,參與性,暫時性等。而與此同時,茶文化旅游還具有其它旅游類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與物質的結合
茶樹是一種經濟作物,但同時又是一種可觀賞植物;喝茶可以滿足人的身體基本需求,又能給人帶來精神的享受與升華。以茶為客體,不同的人為主體,不同的審美主體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層次多樣,內容多彩。游客在觀看茶藝、茶道表演時,五官得到充分調動,看、聽、聞、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帶著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給游客帶來細膩而多彩的美感。這種物質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樂趣,同時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層面的享受內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稱為心靈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
茶的受眾性十分廣泛,自古就倍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飲品,解渴又提神;茶還常常是文人墨客的靈感來源,以茶為詩為文的作品不在少數。茶是王宮貴族待客的主要載體之一。茶具有普通大眾都可以享受的群眾性,又有文人貴族的高雅性,真正達到了雅俗共賞。
2.3觀賞性與體驗性相結合
我國的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觀賞和體驗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樹、萬傾的茶園、琳瑯的茶窯、異彩紛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動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資源。這些與茶相關的資源具有極為豐富的觀賞性,同時又非常適宜觀賞者參加到活動中去,與當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內在文化,精神得到升華。近年來,隨著人們旅游、休閑意愿的加強,茶文化體驗旅游在國內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當地的茶館品茶,還可以觀看當地特色的茶藝表演,參加當地人茶田的勞作。這種觀賞與體驗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許多愛茶人士的參與。
2.4自然與人文相結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區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景觀為依托,將茶的生長環境,制作過程,人文資源等融為一個體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與自然旅游相互參與滲透的產品。我國的茶園茶場為數甚多,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茶文化古跡、茶俗行為、茶歌茶舞等人文資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開發。茶文化涵蓋了歷史、文學、哲學、宗教等多門科學,人們在旅游過程中可以領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茶文化旅游有了長足的發展,甚至一度成為旅游業的一枝獨秀,迅速拉動了茶區地方經濟的提升。但是,也必須看到,我國茶文化旅游開發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問題,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單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夠深厚、自然生態環境在旅游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等。這些問題制約了我國茶文化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單一性
從整體來看,我國的茶文化旅游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對旅游市場中茶文化內涵及應用的力度不夠,大部分茶文化產品還僅僅是停留在鑒賞、保護、研究等基礎上,并沒有達到真正與市場接軌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還只停留在瀏覽、參觀的層面,因為時間、費用等問題很難讓游客靜心領悟這一獨特的文化,最終能真正達到讓游客感到修知養性、享受精神層面感悟目的的還是少數。另外,茶文化旅游的從業人員整體綜合素質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導游絕大多數都是從其它旅游線路上直接承接了茶業旅游的導游任務,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更談不上對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藝師在給游客表演的茶藝茶道也只限于藝術本身,其茶業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觸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內涵的缺失
任何一種旅游都應該以其豐富的內涵而吸引游客。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礎和核心。我國現存的茶文化資源都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備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條件。但是游團往往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機制將游客從快節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園勞作、品鑒觀賞、靜心參茶等慢生活上來。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質形態上,沒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態和文化內涵。更有一些旅游團社打著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點買茶的行徑。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壞
市場上的少數茶文化旅游產品不僅沒有對茶文化的宣傳和利用起到促進作用,反而破壞了茶文化底蘊。如有的商家為了起到銷售茶的目的,對茶文化的宣傳只是商業利用,沒有對茶葉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認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徑庭的效果,損害了參觀者與旅游者的利益,更讓原本茶品牌受損。還有地區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題,只是嘩眾取寵,沒有達到讓人們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壞了原生態環境
隨著市場對茶葉的需求越來越大,一些茶葉中重金屬、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時有發生。與此同時,有些茶農為了提高生產效益,多賣茶葉,在缺乏發展規劃的情況下盲目投資擴大再生產,使得本來可以持續利用的茶園茶田的自然生態遭到破壞。在開發過程中,新的技術和節能技術應用不足。要保護茶葉的生態環境,又要發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4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方法與途徑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大課題。各部門應該協同合作,努力使我國的茶文化旅游能夠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在市場上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以促使我國茶文化旅游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4.1多方開發,對茶文化旅游進行特色建設
近幾年來,國內已經陸續出現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點和特色地區。一些經營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園、茶莊、茶田對茶原有的內涵保護和宣傳做的都比較到位,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越來越多的老茶莊在進行改造升級,以期達到文化與經濟雙贏,當地與游客雙贏的效果。當地政府應該重視該方式,借鑒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對當地茶業旅游進行升級改造。
4.2深入開發茶文化旅游紀念品
在任何一種旅游形式中,吃、喝、購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這一特色項目。與茶相關的各種飲料、食品也越來越多樣化,茶葉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藝,正在成為游客越來越青睞的產品。而名茶更是人們饋贈親友的佳品。應適時抓住游客的這一正常消費心態,開發更多樣飾精美,又具質量上承的茶文化禮品,擴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與地域相結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項目
我國產茶地區眾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經普遍為人們所知。各地可以結合自己獨有的地域特色開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與深度開發。如名茶的發源地、茶業建筑、茶禮儀等與當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結合,形成獨一無二的旅游形式,這不僅在整體旅游開發上達到以一帶多的經濟市場效果,還滿足了消費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達到雙贏的效果。
4.4加強對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對茶文化旅游進行專門研究的文著還十分鮮見,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討而缺少深層次的研究。事實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課題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國的茶文化旅游,還可以與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結合,通過多方面的參照、對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國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來。例如,臺灣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國更是將其視為重要的旅游經濟來源。
4.5加強對茶文化旅游中從業人員的專業教育
我國多年前就出臺了《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一書,這是從事茶藝工作人員的重要參考書之一。越來越多的茶業相關學校開始應用更多更專業的書籍來對學生進行培訓。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對人精神層面的熏陶,這就要求從業人員除了要具有專業素質以外,還要具有較好的綜合素養。茶文化旅游的從業人員在旅游當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們將茶文化的內涵傳遞給游客,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國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陸續開辦了茶校教育,這為我國茶業人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余悅,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論[M].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2]鄭劍順.茶文化旅游設計[M].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篇9
俗話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可見,茶不僅從物質角度還是精神角度,在人們的生活中的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著名社會學家、教育家蘇步青在上海第二屆茶文化研討會上提出:弘揚茶文化得從娃娃抓起!可見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茶文化,其傳承與弘揚已備受關注。目前,我國已有很多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設了茶文化的相關課程。而高等教育既肩負著傳統文化傳承的職責,也有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任。筆者從事旅游管理的教學,由于工作需要,在2014年專門系統學習了茶文化,并接受了茶藝培訓,深感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無論從其課程所涵蓋的內容看還是從其教學方式來看,筆者都認為在高校開設茶文化課程,既可以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可以響應當今高等教育的主題――素質教育。但是,據了解,現在開設茶文化課程的高校并不多,一些高等院校主要是針對茶葉茶學專業、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幾個為數很少的專業開設這門課程,也有少部分有茶文化師資的農業大學把茶文化課開設為全校的公共選修課。目前這種茶文化課程的開設現狀對茶文化的傳承和弘揚的作用及其微小,筆者認為在高校普遍開設茶文化課程很有必要。
一、茶文化內涵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從“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歷史記載至今,茶文化在中國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到現在已形成一套很系統的文化知識體系。茶文化是指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有關茶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內涵十分豐富廣泛,包含了有關茶的歷史起源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禮儀、專著、詩歌、繪畫等,還有人們在茶事活動中形成的精神、人格、品質等。按照文化層次的劃分,中華茶文化包含了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四個層次。物質文化是指人們在茶事生產中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如茶樹的種植栽培,茶葉的制造、加工、保存,茶具的生產使用等可以直觀感受的茶文化內容;制度文化是指人們在茶事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歷史上的茶稅、貢茶等茶政內容;行為文化主要指人們在茶事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常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心態文化是指人們在茶事活動過程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處世哲學等主觀因素,如在茶藝操作過程中生發的審美聯想,反映茶葉生產、飲茶情趣的茶詩、茶音樂、茶戲曲等文藝作品以及由此形成的新的理論高度即我們常說的茶道、茶德、茶人精神,這是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茶道、茶德,是茶事與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修養與教化的手段。古有“茶中有道,以茶行道”,體現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高校開設茶文化課的必要性
素質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校應該通過教學方式多樣化、課程設置豐富化等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來真正實現素質教育。從課程設置方面來說,高等教育的課程設置不應該只是開設跟專業相關的課程,也應該考慮培養學生的多樣興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傳統文化的傳承。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課程和教材體系,今年2月在此基礎上再次發文,再次強調了高校要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筆者也在去年開設了《茶文化》課程,在鉆研和教學的過程中,更是感受到了茶文化內容之豐富以及茶道的修養教化功能,深感茶文化課程的開設,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茶文化課的開設,可以傳承和弘揚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貫徹十教育精神
進入21世紀,隨著多元文化的入侵,青年一代對日韓文化、歐美文化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似乎沒那么熱衷。因此在教育中融入我國的傳統文化十分必要。2014年3月,教育部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今年2月在此基礎上再次發文,對高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出更多要求,如開設選修課和必修課,舉行各種系列活動等。而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思想精華,對茶文化的學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因此,在高校普遍開設茶文化課程,既可以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貫徹了十的教育精神。
(二)茶文化課的開設,可以優化課程設置,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都較為功利化,過分地注重培養學生未來生活所需的技能和謀生手段。其實,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人的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識和能力的人,而是培養“全人”,這種”全人”應該具有廣泛的知識、基本的科學態度、獨立的個性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也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教育目的要通過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手段等各方面來實現。
在課程設置上,要力求廣博,學科體系上強調覆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而茶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影響力。通過對茶的起源歷史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茶文化中的茶藝側重于泡茶和飲茶的技藝。這部分內容包含了各種茶類的沖泡程序、技巧、禮儀(尤其是寓意禮鳳凰三點頭、回旋禮等)、茶具的選擇、品茶的方法等,這些技藝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有利于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茶文化的主觀能動性;茶藝的學習還涉及到較多的實踐操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長期在習茶氛圍的熏陶下,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品味,也可以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心態,協調人際關系,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增強悟性。對于不同的院校和專業,也可以根據專業需要或學生需要,把茶文化內容融入到其他的課程中,比如歷史學、文學、藝術等,為茶文化的傳承創造機會和條件。
在教學方式與手段上,由于學生對茶文化知識了解甚少,可以用啟發探索式結合傳統的講授,讓學生主動去了解并探索。而由于茶文化內容的豐富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用多媒體圖文并茂地展現相關知識,并對茶葉、茶具、茶藝等知識可以通過實物、實操,讓學生有直觀的認知與掌握。相比其他理論課程的枯燥,茶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與手段是很靈活的,內容也有很強的趣味性,所以也可以起到調劑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高校也可以成立茶文化社團或協會,由專業教師指導,精心組織一些跟茶文化相關的一系列活動,比如茶藝表演、品茶會、茶文化講座、茶道討論會、茶與人生,甚至可以組織茶文化旅游等,使茶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在大學校園中營造濃厚的茶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并參與其中,充分發揮茶文化的價值,真正地使茶文化在大學校園中廣泛地傳承下去。
篇10
飲茶風尚自古有之,而中國可以說是茶文化的發源地,飲茶成為了促進中國茶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茶文化旅游作為一種間接的文化宣傳方式,對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文以江蘇地區為例探索了茶文化的旅游開發,并且以江蘇地區茶文化旅游的優勢為基礎簡要規劃了江蘇地區的茶文化旅游方式,為開發茶文化旅游及豐富茶產業資源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茶文化旅游;江蘇;茶產業;優勢;策略
1江蘇地區開發茶文化旅游的優勢探析
1.1豐富多樣的茶文化旅游資源經過上千年的風雨洗禮,江蘇地區的茶文化也在歷史的輪回中不斷沉淀,在演進中不斷超脫。穿越歷史,回歸本真,江蘇地區現已形成了融茶藝茶道、茶區景點、茶文學、茶風俗等內容在內的多樣化旅游特色。而江蘇地區也憑借自身豐富的旅游資源在促進茶文化的弘揚和傳播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以“提倡飲茶,交流茗茶技藝,鉆研歷史茶道精義,促進廣大群眾健康水平和茶文化素養,豐富江蘇茶產業、茶文化為宗旨而成立的江蘇省茶文化協會。中國的茶文化重在一個“品”字,同樣的,江蘇地區的茶文化資源也蘊含一種“高品位”,從文化資源的存在形式來看,江蘇地區的茶文化資源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其中物質文化資源主要包括蘊含茶文化要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茶文化建筑與設施以及茶品茶具等。就江蘇地區的茶文化景觀而言,自然景觀主要指的是一些名茶產區和宜茶名水,其中名茶產區包括太湖翠竹、連云港云臺山云霧茶、蘇州太湖碧螺春、無錫毫茶等;而宜茶名水則包括虎丘第三泉、無錫惠泉水、揚州大明寺水等。在茶文化建筑設施方面,例如六朝居茶社、溧陽茶主題公園、南京明故宮茶館等。蘇州茶文化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一些茶文化遺址以及收藏茶文化精義的博物館,例如古貢茶場遺跡和宜興陶瓷博物館等。在茶品茶具方面,江蘇有云霧茶、碧螺春、天目湖白茶,另有名聞天下的宜興紫砂茶具。江蘇地區蘊含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主要指一些精神層面的,例如為了弘揚茶文化而制定的節慶,包括蘇州太湖碧螺春茶文化節、南京雨花茶葉節、無錫斗山太湖翠竹茶葉節等;在茶文化的長久醞釀下,當地形成了一些以“熏豆茶、以茶待客”等為內涵的茶風俗。在江蘇茶人、江蘇名茶典故的熏陶和影響下,各種茶藝演出、茶舞曲、茶歌謠等以茶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也相繼涌現。總之,江蘇地區茶文化資源眾多,資源體系健全,為其開發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優勢。
1.2擁有悠久的茶葉歷史和茶葉文化江蘇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地理位置和人文資源優勢,名勝古跡遍布,本就是人們心中所向往的游覽勝地。從茶文化的沿革來看,發展至現代,江蘇地區仍然是茶葉生產和茶葉消費大省,江蘇人民也擁有著濃烈的飲茶情結。再次翻開與茶文化相關的歷史著作,可以發現江蘇是出現飲茶風尚較早的地區之一。發展至唐代,陽羨雪芽和顧渚紫筍被列為貢茶,而江蘇則是孕育此貢茶的產地。而重拾古代的茶書著作就會發現,【茶典•屠龍《茶說》3】中曾這樣描述陽羨:“細者其價兩倍天池。惜乎難得,須親自采收方妙。”輾轉至明代,茶文化呈現出的是一派欣欣向榮之景,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賦詩、以茶會友,貴族子弟借飲茶來附庸風雅,甚至是普通百姓也借品茶來享受生活。民間茶館文化悄然興起,各種介紹飲茶的書籍也不斷涌現,飲茶風尚被推到了一個頂峰。在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中,茶文化也在歷史的變革中發展,而碧螺春、雨花茶、翠芽等名茶也不斷在江蘇地區涌現。
2以江蘇地區為例,探索茶文化旅游的開發策略
2.1統籌規劃,根據區域的不同特色來合理安排茶文化旅游項目江蘇地區茶資源豐富,如果對其茶文化資源加以合理利用,科學布置文化旅游產區,將會進一步豐富其茶文化產業資源,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就江蘇省的茶文化資源而言,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江蘇宜興以紫砂茶壺聞名,可以開展茶具展示和以紫砂茶壺文化特色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項目。而無錫、鎮江地區以宜茶名水聞名,就可以開展宜茶名水旅游欣賞活動。當然,各地根據茶文化的發展特色也會形成一定的茶風茶俗,建造一些具有茶文化意蘊的建筑和設施,同樣可以根據本身的發展條件以及所處的地位優勢進行茶文化資源的開發。從江蘇省的旅游資源分布來看,茶區分布和其保持相對一致,兩者相互映襯。而這些資源分布以連云港茶區、環太湖低山丘陵茶區、寧鎮揚丘陵茶區為主。與江蘇省旅游景區的分布相結合,可以對其旅游區域進行統籌規劃,將文脈、景觀和茶區分布融為一體,分為以蘇州、南京和連云港為中心的三個區域。再根據各區域特點依托周邊的資源和區位優勢進行科學規劃,將江蘇地區的茶資源文化充分利用起來。
2.2科學設置茶文化旅游項目
2.2.1茶文化名勝景區游自古名山出好茶,江蘇的名茶也多出自景色怡人的名勝景區內。例如在南京的雨花茶,它的產區是南京中山陵園茶廠,屬于國家4A級景區。其中的文化旅游設施齊全,并且它和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明孝陵相互映襯,外有群山環繞,內有花樹相依,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鑒于此,可以以此為契機來開發茶文化旅游資源,每逢采茶之際,游客便可以在其中體會采茶樂趣,放松身心,自由品茗、賞藝。再如揚州西湖邊的大明寺,具有宜茶名水的優勢。飲茶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選好配茶之水。大明寺有“下院蜀井”,古人稱其為“天下第五泉”,再加上大明寺內所孕育的禪道,游客便可以在游歷的過程中體會到“禪茶一味”的佛教茶文化。另外,茶文化風景名勝的游歷過程中,可以加以茶具和制茶工藝的展示。一方面向游客宣揚了茶文化,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促進旅游產業的多樣化。
2.2.2體驗宜興紫砂茶文化特色宜興隸屬于江蘇省,早在東漢時期,宜興之地就已出現了青瓷,而輾轉流變,發展至明代中晚期之時,當地人無意間發現了用于紫砂器制作的特殊的紫泥原料,就此之后,紫砂器制作便一直延續著它的興盛。而就宜興的紫砂茶壺而言,它制作技藝精巧,形制可觀,是為上品,并且享有“世界茶具之首”的美譽。
2.2.3開展茶文化節慶會展游在歷史的變革中,江蘇茶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特點,并且這種茶文化風俗促成了相應的茶文化節慶會展的開展,例如茶葉節慶、茶文化學書研討會、茶藝展示、名茶博覽會等。而對于具有豐富茶文化資源的江蘇來說,自然與茶文化節慶會展緊密相關。例如南京的雨花茶葉節、蘇州太湖碧螺春茶文化節等。這些茶文化節慶會展的開設,可以擴大游客的欣賞視角,讓游客融入到茶文化之中,深刻感受茶文化帶來的魅力。
2.2.4鄉村茶園生態游茶園生態游要基于對茶園生態的認識,以對茶園自然風光的欣賞和對茶園生態文化的感受為主題,開展茶文化知識學習、茶藝茶道的交流、茶葉知識普及、生態修養和觀光等一系列活動。以豐富茶產業資源為視角,合理設計與規劃生態茶園,讓游客在生態茶園中體會到茶的精義,在合理利用現有茶葉資源的同時也增加了旅游的經濟收益。
2.2.5打造茶文化休閑度假勝地目前國內的度假旅游開發還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而就江蘇省的茶文化旅游資源來看,可以大膽設想打造茶文化休閑度假勝地,開展茶文化休閑度假游。在此開發過程中,要以相對足夠面積的生態園為支撐,加以科學設計與規劃,打造集藝術性、生態型和文化性為一體的旅游勝地。而以蘇州為中心的蘇錫常地區就明顯具備開發茶文化休閑度假勝地的潛力。同時結合地區條件,完善旅游設施,例如在度假勝地中開設茶館,進行茶道講解,茶藝表演,開設以茶文化學習為目的的茶藝培訓班等。為游客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生態環境,促使游客修養身心,真正的感受茶文化的意蘊。
3結束語
總的來說,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可以說是一種高雅文化,它能吸引社會上層人士和名人名流;茶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大眾文化,因為它對廣大民眾同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基于茶文化旅游的開發視角,結合江蘇地區茶文化資源的優勢,可以從統籌規劃,根據不同區域的特色來合理安排茶文化旅游項目和科學設置茶文化旅游項目兩個方面來促進江蘇地區的茶文化旅游,在豐富其茶產業資源的同時也促進了江蘇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為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優越條件。
參考文獻
[1]郭雅玲,馮會,鄭明芬等.茶文化旅游資源類型與產品發展探討[J].福建茶葉,2011(2):43-47.
[2]張進華.宜昌茶文化旅游發展探討[J].福建茶葉,2010(9):46-48
[3]宗敏麗,祁黃雄,吳健生等.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開發策略———以浙江顧渚村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2(3):31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