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的基本知識范文

時間:2023-10-29 09:32: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急救的基本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急救的基本知識

篇1

家族企業是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最普遍的企業組織形式。據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范圍內,由家族所有或經營的企業約占全部企業數量的60-80%,在世界500強中,有40%的企業由家族掌控 。我國的家族企業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民營經濟的發展而迅速崛起的。目前,我國90%的民營企業都采用了家族式經營和管理模式 。家族企業已為“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拉動經濟增長,推動城鎮化和工業化進行程的重要力量”。2001年,我國證券市場發行核準制的正式實施為家族企業的上市掃清了障礙,以福耀玻璃、太太藥業、天通股份為代表的一大批家族企業的成功上市,標志著我國家族企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然而,隨著家族企業的公開上市發行,企業的經營控制權從創始人向家族繼承人和職業經理人轉移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這一方面增強了家族企業的發展活力與競爭能力,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嚴重地制約了企業的發展,甚至使一些家族企業走向失敗的邊緣。楊紀強家族所控制的蘭州黃河的“換帥”風波導致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可以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如何完善家族企業的治理機制,降低成本已成了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一個難題。本文將以我國滬深兩市506家家族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對影響其成本的相關因素及治理機制進行實證研究,以便為我國家族企業降低成本提供有價值的經驗證據。

二、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 自從Berle 和Means在《現代公司與私有產權》一書中首次提出“兩權分離”的命題,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便成為了學者們普遍關注的焦點。Jenson 和 Meckling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著名的委托理論。他們認為由于企業所有者(委托人)與管理者(人)都是效用最大化的經濟人,他們追求的目標并非完全一致,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人可能會濫用委托人的財富或投資于無效率的項目來建立所謂的“企業帝國”,從而導致巨額成本的產生,影響企業的健康發展。盡管Jenson 和 Meckling還對成本的內容進行了具體定義和描述,但如何度量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所產生的成本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早期的學者主要是通過考察企業的經營業績或市場價值來判斷其成本的高低,但由于影響企業會計業績和市場價值的因素眾多,導致了研究結果存在著較大的爭議。Ang 等人、Singh 和 Davidson提出以零成本的公司(所有權、經營權完全一致)作為參照,用營業費用率和資產周轉率來度量成本。 這一方法得到了理論界的廣泛認可,從而使得對企業成本的經驗研究得以從各個角度展開。Ang以1703家美國私人公司作為研究樣本,考察了這些企業的成本,他們發現相對于管理者持股份額高的公司,管理者持股份額低的公司的營業費用率較高而資產周轉率則較低。Singh 和 Davidson則將研究樣本擴展到上市公司,在控制了公司規模和董事會結構等變量的基礎上,實證研究了外部大股東持股對成本的影響。Davidson等人以293家英國IPO公司作為樣本,考察了股票的公開發行以及各種公司治理機制對成本的影響。Thanh認為公司治理機制與成本之間存在著互相影響的內生性關系,用二階段最小二乘的方法對500家澳大利亞上市公司的成本進行了實證分析。Chrisostomos還考察了債務融資(債務的期限和結構)與公司治理機制對于成長性不同企業的成本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對于由信息不對稱而引發的問題(多存在于高成長性公司),公司治理機制的效應更為明顯,而對于在自由現金流量使用中產生的問題(多存在于低成長性公司),債務融資的治理效應更加明顯。

(二)國內文獻 近年來,我國學者對于成本的研究逐漸增加,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廖理和方芳用公司所支付的現金股利作為成本的替代變量,實證研究了管理層持股與現金股利支付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管理層持股對于高成本公司的現金股利支付有著明顯的提高作用, 而對于低成本公司的作用則不太明顯。張兆國等則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對于成本的影響,發現董事和高管人員的持股比例與成本呈顯著的負相關。曾慶生與陳信元考察了終極控制權的性質對成本的影響,結果表明國家控股公司的成本顯著高于非國家控股公司。蔡吉甫則考察了董事會特征、管理層持股、大股東監控和債務融資等治理機制與成本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問題和治理機制的效率會因公司控制權的性質和成長機會的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具體表現為在低成長機會的公司中,大股東監控和短期債務融資具有明顯的治理效應,銀行借款反而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沖突。孫亮和劉春研究了與我國上市公司終極控制人關系最為密切的三類股東(上級股東)的治理效能,結果表明上級股東的介入能夠提高經理層薪酬與公司業績之間的敏感程度,從而降低企業成本。縱觀我國學者對于企業成本的研究,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注意。第一,在研究樣本的選擇上,學者們普遍以滬深兩市全部上市公司(金融類除外)作為研究對象,很少有學者專門針對我國家族企業的問題及其治理機制展開研究。第二,在研究成本的治理機制時,大多數學者只關注了股權的集中度和制衡度、管理層持股、董事會的特征、管理者的薪酬激勵等公司治理因素,而對于直接影響著企業成本水平高低的內部控制質量,卻很少納入模型中進行考察。第三,對于成本的替代變量,學者們也大多借鑒了Ang 等人的作法,采用管理(營業)費用率和資產周轉率作為成本的替代變量。但根據我國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的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管理人員的薪酬均應計入管理費用科目,而這些內容跟企業的成本并無直接關系。資產周轉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應企業的投資效果和資產利用水平,但這個變量受所處行業和企業規模的影響較大,因而不能準確地反應企業真實的成本。

三、研究設計

( 一 )研究假設家族上市公司是指由以血緣、親緣為紐帶的同一家族絕對或相對控股并且直接或間接控制企業經營管理的上市公司。其最大特征就是同一家族的成員不僅是公司的最大股東,而且控制了企業的經營管理。傳統的委托理論認為家族企業的成本很低,如果一個企業完全由所有者管理(企業家的企業),則不存在成本。其原因在于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是成本產生的根源,而在家族企業中,所有權集中在彼此具有血緣或親緣關系的人手中,這種“私人屬性”可以確保他們不會通過額外津貼、資源低效率配置來侵占所有者的權益;其次,家族成員由于長期生活在一起,他們之間普遍存在著各種非正式的契約和聯系,這不僅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程度,而且在相互監督和約束方面也更具有優勢,從而使成本最小化。最后,家族之間的血緣親情可以激發家族成員的利他主義行為,家族人通常會傾向于將自身的利益置于家族利益之下,從而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然而,近年來有些學者卻認為,正是由于利他主義等因素的存在,家族企業可能面臨著特別高的成本。利他主義是一種對他人有利而自損的行為。玲將利他主義區分為三種類型:親緣利他、互惠利他和純粹利他。親緣利他是指有血緣關系的生物個體為自己的親屬做出犧牲,這種利他主義一般不含有直接功利性。親緣利他主義在家族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扮演了一個獨特的角色,當利他主義在家族成員間是相互(家族企業主和家族經理人都對對方實施利他主義)并且是對稱(利他主義的強度一致)的時候,利他主義的確有利于緩解家族企業的沖突,否則的話,利他主義反而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其次,利他主義還往往使企業主在挑選管理者時,主要以血緣關系作為用人標準,寧愿啟用能力較差的家族成員。而不合格的家族管理者,通常也不容易被辭退,尤其是當解雇家族管理者的行為可能影響家族內部和諧的時候,這對于降低家族企業成本是非常不利的。第三,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特別是當家族企業公開上市后,一般都會在管理團隊中引入部分職業經理人,利他主義常常會使家族管理者在企業中享受較好的待遇或升遷機會,這很容易引發非家族管理者“不公平”的感覺,從而降低其工作的積極性,并采取更多的在職消費等自我謀利行為。Gomez-Mejia等人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對家族成員的特殊待遇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此外,各家族成員之間的利益也并非完全一致,尤其是當家族企業傳到第二代以后,隨著新的核心家庭的出現,家庭成員之間的利益訴求差異可能會更加明顯,從而加劇企業的沖突和成本。正是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家族企業成本的治理更加復雜。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旨在為實現下列目標提供合理保證的一個過程:企業經營的效率和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五大要素。有效的內部控制不僅可以通過權力的制衡與監督、信息溝通等方式抑制企業內部各級管理者和員工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降低企業的成本,提高企業經營的效率和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一套有序的牽制手段和制度安排確保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可靠的財務信息將向所有者傳遞關于企業管理運作和經營業績的真實信息,從而降低因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成本的發生。我國大多數的家族企業在創業初期,成員之間主要是以血緣親情作為紐帶而結合一起,所以企業中的“人治”氣氛比較濃厚,經營運作的隨意性也較強,普遍缺少健全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安排。隨著家族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以及公開上市發行,沖突會日趨激烈,這種管理方式對于企業降低成本,實現長遠健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1:內部控制的質量越高,家族上市公司的成本則越低

然而,內部控制存在著一些固有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當員工串通舞弊或者高層管理人員凌駕于控制之上時,內部控制失效。所以說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需要有一個健康的控制環境,而公司治理結構作為治理主體為了實現公司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的合理配置,而基于一組契約關系,對治理客體加以有效監控和積極影響的整套制度安排,構成了內部控制生存、發展所必須的環境因素。完善而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不僅奠定了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基調,更重要的是可以從制度上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同時也是約束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行為的一種重要的制度安排。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2:公司治理結構越合理,內部控制的質量會越高,家族上市公司的成本則越低

公司治理結構是一個由多種治理機制構成的有機整體,股權的集中度和制衡度、管理層持股及薪酬水平、董事會的規模、獨立董事的比例等因素對于成本的影響已有眾多學者進行過研究,所以本文只考察家族企業特有的公司治理機制對于內部控制質量以及成本的影響。家族企業的最初發展往往是一位或幾位杰出家族成員領導及奮斗的結果,所以家長式領導也構成了家族企業管理的的一個重要特征。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以及經營業務的日趨復雜,如今的家族上市公司大都引入了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的介入不僅給企業帶來了現代專業化的管理理念和運作模式,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由于家族成員之間不當利他主義而引發的成本。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2-1:由職業經理人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家族上市公司,其成本較低

H2-2:董事會中非家族成員的比例越高,其成本則越低

然而,當家族經理人和職業經理人共同工作時,家族內的利他主義很容易使家族經理人處于一個相對優越的地位,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更快的提升,而家族成員的偷懶、在職消費等行為通常也不容易受到懲罰。更重要的是在薪酬待遇方面,職業經理人通常也處于明顯的劣勢。這種地位上的差異很容易使職業經理人產生“不公平的感覺”。 Adams總結了感覺不公平的員工可能采取的行動:改變自己的投入、改變自己的所得、改變目前的工作效率、扭曲對自己的認知、扭曲對他人的認知、改變參考對象。而前三種行為無疑都會對加劇企業的成本。因此,本文提出假設:

H3:家族經理人與職業經理人的薪酬差距越大,家族上市公司的成本則越高

( 二 )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本文將以2011年我國滬深兩市的家族上市公司作為假設檢驗的樣本。對于家族上市公司,我們從最終控制人的角度出發,根據以下標準進行了過濾:首先,最終控制者追溯到個人或家族;其次,作為最終控制者的家族或個人必須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第三,控制性家族或個人直接或間接持有公司的股份超過10%。剔除部分關鍵數據缺失或存在異常值的公司,本文最終選取了506家上市公司作為測試樣本,所使用的數據主要根據上市公司的年報手工收集整理,財務數據和公司治理數據來自于CCER經濟金融數據庫,數據的統計和處理是采用Excel和SPSS 16.0軟件來完成的。

( 三 )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對于成本的度量,目前理論界主要存在著兩種思路。第一種思路是用企業的經營業績(ROE)或市場價值(Tobin Q)來反應企業成本的高低。雖然成本高的企業的業績或市價通常較低,但是影響績效(特別是公司市價值)的因素非常復雜,用其作為企業成本的替代變量很容易受到 “噪聲”的干擾,影響實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第二種思路就是直接計算問題給企業帶來的超額費用和效率損失。本文將根據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會計處理的特點,并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采用以下兩個變量作為成本的替代變量。與在職消費相關的成本(AC1):考慮到管理人員的在職消費一般都在當期支付,而上市公司在財務報表附注中大都披露了“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的金額與內容,這個項目主要包含了企業當期支付的辦公費、差旅費、業務招待費、會議經費、通訊費、出國培訓費、董事會費等與職務消費密切相關的內容,而不包括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的攤銷、管理人員薪酬等與成本無關的因素,所以本文以會計報表附注中所披露的“支付的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與企業資產規模的比值作為在職消費成本的替代變量。與非效率投資相關的成本(AC2),沖突將導企業投資行為的低效率,本文借鑒Richardson和辛清泉等人的做法,將公司當年的總投資區分為預期投資與非預期投資兩部分。(2)解釋變量。本文采用張兆國等人對于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評價方法,用內部控制目標實現水平的評價得分作為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替代變量。本文用職業經理人是否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FML)以及職業經理人在董事會中的比例(FMR)作為家族上市公司治理機制的替代變量,其中FML為二分啞變量,如果職業經理人擔任了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其值為1,否則為0。本文用董事會中家族經理人的年平均報酬與職業經理人的年平均報酬之差來衡量公司管理團隊中的薪酬差距。(3)控制變量。自由現金流量(FCF),自由現金流量是指滿足所有具有正的凈現值的投資項目所需資金后的那部分現金流量。Jesen提出了自由現金流量假說,他認為高自由現金流量且成長較低的企業很可能會導致公司管理層進行過度投資并產生高額的職務消費。本文將采用以下公式來計算公司的自由現金流量:即FCF=(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凈營運資金變化-購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總資產。債務融資(Lev),債務融資是減少企業自由現金流量,降低成本的一種有效機制。本文用資產負債率來反應企業的債務融資水平。成立年限(Age), 一般來講,家族上市公司的成立時間越長,其治理機制、制度建設應該越完善,成本也應當越低。然而,隨著家族中新的核心家庭的出現,沖突可能會越加嚴重。因此,本文在模型中加入了成立年限這一控制變量。行業變量(Indus1-11),由于生產和經營方式的不同,不同行業企業的成本通常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根據證監會對我國上市公司行業的劃分情況,本文特引入11個行業控制變量。

( 四 )模型建立根據以下模型(1)來估計公司當年的預期投資,模型的殘差則作為非效率投資成本的替代變量。

Invt=a0+a1Growtht-1+a2Levt-1+a3Casht-1+a4Sizet-1+a5Rett-1+a6Invt-1+a7Industry(1)

模型(1)中各變量定義如下:Invt為公司當年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與年初資產總額的比值;Growtht-1為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Levt-1為上年末的資產負債率;Casht-1為上年末現金與交易性金融資產之和與總資產的比值;Sizet-1為上年末的總資產;Rett-1為上年的股票年度回報率;Invt-1為公司上年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與年初資產總額的比值;Industry為行業虛擬變量。根據上文中的研究假設及所定義的變量,特提出以下反應我國家族上市公司成本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其中模型(1)只包括內部控制質量(ICI)和控制變量,以便對H1進行檢驗;模型(2)中又加入了相關的公司治理變量以及公司治理變量與內部控制質量(ICI)的交叉變量,以便對H2和H3進行檢驗:

AC1(AC2)=β0+β1ICI+β2FCF+β3Lev+β4Age+β5-1~11Indus1-11+ε(2)

AC1(AC2)=β0+β1ICI+β2FMR+β3FML+β4Gap+β5ICI*FMR+β6ICI*FML+β7ICI*Gap+β8FCF+β9Lev+β10 Age + +β11-1~11Indus1-11

+ε(3)

四、實證檢驗分析

( 一 )描述性統計家族經營的上市公司是否如傳統的成本理論的研究結果一致,更有利于降低成本呢?以下表(1)和表(2)中列示的是我國家族上市公司與國有控股公司成本的描述性統計和均值差異的t檢驗結果。表中數據顯示我國家族上市公司的兩類成本的均值都大于國有控股公司,在拒絕了方差相同的假設下,這種差異均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p值分別為0.028和0.052),特別是與非效率投資相關的成本(AC2),家族上市公司的均值(1.78410)是國有控股公司均值(0.78335)的兩倍還多,這與傳統的成本理論的結論顯然是不一致的,說明在我國家族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著超高的成本。

( 二 )回歸分析 表(3)中列示的是對模型(2)進行最小二乘回歸的結果。因變量分別是與在職消費相關的成本(AC1)和與非效率投資相關的成本(AC2)。從自變量回歸系數的估計值和顯著性水平來看,內部控制評價得分(ICI)的系數估計值均顯著為負,這說明有效的內部控制的確有利于抑制家族企業的成本,特別在降低與在職消費相關的成本方面具有更為明顯的效果,本文的假設1得到了支持。其次,在控制變量方面,自由現金流量(FCF)、債務融資(Lev)以及公司的成立年限(Age)等變量估計值的符號均與預期符號一致,且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還需要一個良好的環境,而在我國的很多家族企業中,人治氣氛非常濃厚,企業員工普遍缺乏一種對于制度的尊重與認同感。合理的公司治理機制不僅能夠直接降低企業的成本,還能夠給內部控制的運行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因此,本文在模型(3)中加入了相關公司治理變量及其與內部控制的交叉變量,以下表(4)是對模型(3)進行最小二乘回歸的結果。與模型(2)相比,模型的整體擬和度(Adjusted R2=0.451)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這說明在模型中加入相關的公司治理變量是有意義的。其次,從各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來看,ICI的系數估計值及顯著性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FML的系數符號符合預期且具有統計上的顯著性,與H2相符。更重要的是ICI*FML與ICI*FMR交叉項的系數估計值均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負,這說明在家族上市公司的董事會中引入職業經理人能夠提高內部控制運行的質量,從而進一步降低企業的成本,H21和H22得到了支持。Gap的系數估計值均顯著為正,這說明在薪酬待遇方面,相對于家族經理人來說,我國的職業經理人仍處于明顯劣勢,這種薪酬差距對于職業經理人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難以接受,很可能會刺激其機會主義行為的動機,從而增加公司的成本,H3得到了證明。

( 三 )穩健性檢驗 為了確保上述實證分析結果的可靠性,本文還進行了如下的穩健性檢驗。(1)根據信號傳遞理論,在一個充滿著信息不對稱的資本市場上,高質量的公司為了區別于那些較次的公司,管理層有動力將公司高品質的信號(如較好的業績、較高的內部控制水平、風險防范等信息)及時地向資本市場提供,從而引導優質資源流向自己的公司。所以本文用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水平(ICDI)作為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替代變量,重新代入上述模型中進行回歸計算,結果發現其回歸系數的符號和顯著性水平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2)本文還用總營業費用率、總資產周轉率、總投資增長率作為成本的替代變量,用高管人員與普通員工的年均薪酬差距替代家族經理人與職業經理人的年均薪酬差距等解釋變量,重新對模型進行了回歸計算,相關變量的回歸系數及顯著性水平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3)內部控制質量及公司治理力度的增強會降低企業的成本。然而,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就是當企業發現其成本偏高,很可能會采取更為嚴格的治理措施,從而提高內部控制的質量和公司治理的力度。為了防止這種變量之間的內生性問題影響回歸結果的有效性,所以本文用當期的成本對滯后一期的解釋變量進行回歸,結果發現各變量回歸系數的符號和顯著性水平并未發生實質性改變。基于以上穩健性檢驗,我們認為本文的模型設定、變量選擇以及實證分析結果是可靠的。

五、結論與啟示

篇2

目前,設計知識管理已成為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的研究熱點,如美國NIST的設計知識庫項目[2];歐洲WISE工程知識管理項目[3]、MOKA項目[4];韓國LG公司資助的知識管理項目[5];國家863資助的知識管理平臺研究[6]等,但還沒有一個實用的能支持概念設計知識重用的系統,對它的研究也還停留在理論準備階段。

本文在研究了基于本體的的概念設計知識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框架,研究了用戶對本體的定義、對知識結構內容的自由擴充以及概念設計知識的檢索方法等關鍵技術。

1、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建模

1.1 概念設計知識分類與表達

概念設計是對設計問題加以描述,并以方案的形式提出眾多解的設計階段[7].概念設計從不同的角度有多種定義[8].一般認為,概念設計是指以設計要求為輸入、以最佳方案為輸出的系統所包含的工作流程,是一個由功能向結構的轉換過程。

圖1描述了一般概念設計的工作流程,它包含綜合與評價兩個基本過程。綜合是指根據設計要求,運用各種分析、設計方法推理而生成的多個方案,是個發散過程;評價則從方案集中擇出最優,是個收斂過程。概念設計是將所設計的產品看成一個系統,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去分析和設計。具體說,概念設計就是將設計對象的總功能分解成相互有機聯系的若干功能單元,并以功能單元為子系統進行再次分解,生成更低一級的功能單元,經過這樣逐層分解,直至對應的各個最末端功能單元能夠找到一個可以實現的技術原理解。概念設計的主要任務是功能到結構的映射,概念設計過程主要包括:功能創新、功能分析和功能結構設計、工作原理解的搜索和確定、功能載體方案構思和決策。

根據概念設計的過程及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將概念設計知識分為元知識和實例知識(其分類如圖2所示)。元知識中主要包括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結構知識等。實例知識中主要包括方案設計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產品實例等知識。

(1)功能知識。主要描述產品完成的任務,描述產品的功能及功能子項。描述產品要完成的功能,包括功能內容、實現參數、性能指標等;

(2)技術原理解知識。描述產品功能及功能子項的原理解答。它的表達要復雜些,一方面可用文字、數字表達它的說明、解答參數,另一方面,要有圖形支持產品原理解答;

(3)結構知識。描述產品的結構設計狀況,是對原理域知識的細化和擴充,是求解原理解的結構載體,可描述產品關鍵部分的形狀、尺寸和參數。產品功能 結構的映射(簡稱為功構映射)就是對產品的功能模型進行結構實現的求解,是將產品功能性的描述轉化為能實現這些功能的具有具體形狀、尺寸及相互關系的零部件描述。在這里功能是產品結構的抽象,是結構實現的目的;而結構則為實現某功能而選用的一組構件或元件。功能 結構間的關系一般而言是多對多的映射關系。一個功能可能由一個或多個特征或元件實現,而一個特征或元件也可能完成一個或多個功能;

(4)實例知識。已成功或失敗的設計范例,包括方案設計實例,產品結構知識實例、技術原理解實例等。它包含了更多的實際因素,是類比設計和基于實例推理設計的基礎。

以工程機械中某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總功能為攤鋪水泥路面,總功能可細分為滑模作業、控制作業等功能,滑模作業功能又可細分為提水泥漿、擠壓成型等功能。其中某個功能的實現可能會由幾個結構組合而成,例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滑模作業功能就是由螺旋分料器、刮平板等幾個結構一起才能實現。圖3為該水泥攤鋪機的功能層次定義和功能分解結構舉例。該產品所對應的結構分解則如圖4所示。圖5中給出了對于滑模作業功能的技術原理解簡圖、技術原理解的評價、參考產品,以及實現該功能的說明等相關的知識。

如何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概念設計予以支持,對概念設計知識進行有效的管理,至今仍沒有較好的解決方法。目前的知識建模主要是專家系統,最常用的知識模型包括框架、產生式規則、語義網絡、謂詞邏輯等。專家系統的知識建模主要側重符號層的系統實現,很少考慮動態的,非結構化的知識,造成專家系統解決問題的局限性,使得專家系統不能解決大型復雜問題。

本體作為“對概念化顯式的詳細說明”[9,10],研究領域內的對象、概念和其他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很好地解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達、檢索和重用等問題。采用本體描述概念設計知識可以支持細粒度的產品語義信息的描述,可以形式化地定義特定領域的知識,如概念、事實、規則等;支持語義層面的集成和共享,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可以對知識作普遍的、無歧義的語義解釋,可以保證不同使用者之間進行語義層面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

1.2 本體建模過程描述

本體是某一領域的概念化描述,著意于在抽象層次提出描述客觀世界的抽象模型,它包括兩個基本的要素: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本體的構建必須滿足以下的要求:對目標領域的清晰描述;概念或概念之間關系的明確定義;一般性和綜合性原則。本體可以有多種表述方式,包括圖形方式、語言形式和XML文檔形式等。

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建模過程包括3個階段:

(1)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目標確定。產品概念設計知識定位,概念設計知識的定位決定本體構造的功能需求及最終用戶。

(2)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分析與建立。根據需求分析,確定該領域的相關概念及概念屬性,并用XML語言進行形式化描述。這個階段是建立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整個本體的生成質量,同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階段。

(3)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評價。對所創建的本體進行一致性及完備性評價。一致性是指術語之間的關系邏輯上應保持一致;完備性是指本體中概念及關系應是完善的。我們稱該3階段的組合為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建模的一個生命周期(見圖6)。

1.3 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

在此我們以工程機械中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為例,結合圖3~圖5中的實際知識,從概念實體、概念屬性及概念間關系等方面來說明產品知識、功能知識、技術原理解知識、技術原理解實例等概念設計知識的本體表示,通過概念蘊涵、屬性關聯、相互約束和公理定義等方法揭示了概念間的本質聯系,形成一個語義關系清晰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模型。建模采用目前最新的OWL語言描述。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滑模式水泥攤鋪機繼承了一個產品的所有屬性,此外還具備了關系屬性:攤鋪能力,同時,又對屬性攤鋪能力作了限制:只能應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領域,且取值變化只能在攤鋪寬度中(省略了關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似屬性的定義,如攤鋪厚度和攤鋪速度等)。

(3)功能知識類

1

1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知識只有一個功能名稱,且最少具有一個相關產品(省略了功能知識類似屬性的定義,如功能編號、功能說明、創建人、創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4)功能技術原理解類

表述的語義為一個功能技術原理解具有對應的功能名稱,相關的技術原理解簡圖(省略了技術原理解類似屬性的定義,如評價、參考產品、創建人、創建時間、存儲位置等)。

上述描述中,使用類公理(subclassof)描述了兩個類(概念)之間的繼承關系,如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是產品類的子類。在描述類屬性時,使用關系屬性(objectproperty)描述了類的某個屬性同時也表示了兩個類之間的某種關系,如攤鋪能力既是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的一個屬性,同時也表達了和攤鋪寬度類之間的對應關系。另外,使用屬性公理domain和range表示屬性的應用領域和屬性的取值范圍,如屬性攤鋪能力只能用于滑模式水泥攤鋪機類,且它的取值只能是攤鋪寬度數據集。

1.4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的特點和優勢

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可以讓設計人員更好地重用已有的概念設計知識,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或優勢:

(1)支持用戶定制知識類別。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如:功能類、功能技術原理方案解類等。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基于本體的設計知識建模允許用戶對設計中知識類別加以定制,針對每一類別定義其描述屬性,從而較好的解決了概念設計中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2)支持概念共享的知識庫構建。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的構造澄清了概念設計領域知識的結構,為概念設計知識的表示打好了基礎,而本體中統一的術語和概念也使概念設計知識更好地共享成為可能。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表示在區分不同知識類別的同時,建立起概念間的共享聯系。通過概念間的共享機制,避免了設計知識庫的數據冗余和數據不一致問題,方便了知識的建模錄入、檢索及統計處理。

(3)多視圖和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在目前的應用系統中一般采用基于關鍵字的數據庫查詢方法,由于其數據庫組織不是建立在能夠表示概念之間的關系、事實和實例的領域模型的基礎上,因此無法實現智能查詢和信息推理,也就無法解決語義異構性問題。由于不同的組織和人員可能使用不同的詞語表示同一個含義,因此查詢系統得不到意義相同但用詞(語法)不同的內容。當需要對多個數據源進行查詢的時候問題更為明顯,多意詞和同義詞會使查詢得到許多不相關的信息,而忽略另外一些重要信息。

在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中由于具有統一的術語和概念,知識庫建立在本體的基礎上,使得基于知識的設計意圖匹配成為可能。采用基于知識、語義上的檢索匹配,對用戶的檢索請求,通過查詢轉換器按照本體把各種檢索請求轉換成對應的概念,在本體的幫助下從知識庫中匹配出符合條件的數據集合,解決了語義異構的問題。

從人在設計時的認知特點出發,可以采用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還可以利用本體中已定義的概念定義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比如需求功能知識檢索視圖、軟件工具使用知識檢索視圖等,實現基于知識檢索的設計意圖的匹配。

2、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

2.1 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

結合工程機械行業的實際,本文提出了圖7所示的基于本體的產品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結構,系統按照知識產生、獲取和利用的流程來構建,系統結構主要包括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工具、數據接口程序以及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庫,具體由4個部分構成。

(1)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概念設計知識的獲取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定義、本體之間關系定義、本體知識庫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獲取整個過程。

(2)概念設計知識維護。主要包括從概念設計知識本體維護、本體關系維護、知識庫重新生成到概念設計知識維護的過程,實現對本體的屬性修改,各類知識之間的關系維護,以及知識庫的更新等。

(3)概念設計知識檢索重用。系統中提供基于多視圖的知識檢索方式,如基于功能分解樹的功能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基于產品分解結構樹的結構設計知識檢索視圖,及用戶定義的其它知識檢索視圖。此外系統提供基于本體概念的知識檢索方式,通過本體映射庫,可以實現同義詞的檢索,保證可能會采用不同的概念和術語表示相同的設計信息的人可以得到相同的知識幫助。

(4)概念設計知識庫的構建。要實現基于本體的,支持客戶自定義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系統必須由足夠的柔性,支持各類知識的存儲,作為系統基石的知識庫的構建就不能采用完全預先定義的方式,在系統中我們采用基礎數據庫加上在此基礎上經過本體定義工具動態生成的各類知識庫的方法保證基于本體的知識管理的實現。

2.2 概念設計知識管理關鍵技術及實現

(1)基于本體的知識定義。工程機械產品概念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多種類型的知識,這些知識的描述和使用有著不同的特點,不能用相同的描述框架來處理。基于本體的概念設計知識管理允許用戶對定制知識類別,對知識進行基于本體的定義,針對每一類知識定義其描述屬性,較好地解決了多來源多類型知識的表示問題。

篇3

關鍵詞: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本;激勵機制

一、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本激勵的理論基礎

企業相對于市場的優勢在于節約交易費用(Coase,1937),能以更低的成本發現市場中的要素價格,并在組織內部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一種現代的合伙制企業,其存在與發展同樣具有降低交易費用的要求。如何降低合伙人與會計師、項目負責人與項目執行人之間的內部成本一直是事務所發展戰略中的核心向題。

現有的研究傾向于通過契約來描述事務所內部的委托關系:假定合伙人與會計師均為利己主義,雇傭合約反映了委托人所獲價值與人所獲補償之間的均衡 (Eisenhardt,1999;Baiman,1990;Jensen and Meckling,1976)。合伙人從會計師提供的專業貢獻中獲得實物資本與社會資本的投資回報,會計師的專業貢獻則受其業務專長、努力程度、環境因素及委托人的監督激勵能力的影響(Gise and Davidson,1999;Libby and Lip,1992;Bedard,1991)。如果雇主支付的人力資本報酬低于市場價格,或人專業貢獻的價值與委托人支付的薪酬存在不平衡現象,則契約會被中止。

在一個從私人投入要素變為企業資產,進而產生未來經濟收益的過程中,事務所發揮了承載人力資本并實現其價值作用。會計師人力資本的累積與轉化就是在事務所治理架構中,人力生產要素與非人力生產要素逐漸融合的過程。按照Alchain、Demsetz(1972)的“隊生產”理論,事務所項目負責人發揮著企業內部信息中心的作用,可以減少“隊生產”中的測度成本。但“合伙人―部門經理―項目負責人―項目執行人”之間多層委托關系的存在,也加大了企業內部的成本。實物資本的所有者為克服信息不對稱,減少人的機會主義行為,會不斷謀求最佳的人力資本配置。借助人力資源市場,事務所能在廣泛的視野中尋求最優秀的職業者,以優化人力資本結構,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二、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本激勵的特殊性

會計師事務所和普通的專業服務公司是有顯著區別的。具體表現在對第三方責任、團隊知識共享、團隊層次監督、社會同化效應及項目時間約束等方面。這些差異決定了事務所人力資本激勵的特殊性。

首先,注冊會計師肩負對第三方的責任(包括公眾),相比之下其他專業人士如律師或醫生僅對他們的客戶或病人負責。事實上,會計是唯一一種需對公眾負責的私人職業(Russell Horowitz,2002)。這種公眾責任意味著會計師在日常工作中必須面對來自客戶、股東、監管機構及第三方的壓力,必須綜合考慮各方利益(Johnstone et al.,2001)。持續的壓力會令會計師產生認知偏差,對自己的職責目標、組織地位、價值道德喪失同一感,對他人和環境的認知產生紊亂。在需要職業判斷的時候,出現回避風險的傾向,信奉“消極有理”或走向極端偏執的狀態。這意味著事務所必須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鼓勵會計師保持開放的認知視野,廣泛聽取他人建議,以維持職業判斷的客觀性。防止會計師出現機會主義傾向、幫助他們平衡利益沖突、抵御外部壓力。

其中,注冊會計師通過與眾多客戶的接觸,可以獲得廣泛的信息,建立超越審計技能的業務專長。項目團隊有助于傳播知識技能、執業經驗和價值規范。關于項目團隊知識管理的研究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學者和從業人員的關注。組織良好的項目團隊能夠創造出其他企業無法具備的“知識共享平臺”,這成為部分高級會計人才愿意選擇在“四大”事務所執業的主要原因(Lee,2001)。知識管理在提高審計效能方面的價值已經得到了多數實證文獻的支持,在提供顧客價值,推動服務創新方面的作用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的一個主要方向就是分析對事務所市場營銷效益的影響。事務所為了滿足客戶需求,需要先了解客戶的需求。當事務所各部門的工作都服務于同一客戶時,其結果就是整合營銷(Kotler,2000)。

三、會計師事務所人力資本激勵的方式

最近幾年,研究者從不同學科領域解構了古典理論存在的局限,并建議將委托關系擴展到包括復雜商業組織內部和更廣泛的外部環境變量上。Indjejikian(1999)指出,“基于傳統契約的人力資本激勵模型,在現實世界中具有較低的解釋力度,大部分經驗研究表明雇傭關系和公司的補償做法要復雜得多”。Eisenhardt(1999)則認為,如果研究人員考慮更廣泛的合約,理論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將會增加。她具體地論述了工作團隊、非結構化的任務、專業人員和經理之間的目標沖突等使績效評價復雜化的難題。Sharma(2007)呼吁將人力資本激勵的內容擴大到更廣的范疇之上,能夠對雇員產生激勵作用的人力資本補償方案應是靈活而多維的。

當我們拋開理論,認為個體不僅僅追求經濟效用,同時也追求非經濟因素的效用時,則可供選擇的激勵點將大大增加。提升職業的威望、擴大控制環境是行之有效的非經濟激勵方式。從事有挑戰性的任務可以令人力資本所有者獲得一個潛在的職業威望獎勵。會計師傾向于相信他們的工作是有社會價值的,并能因此獲得社會尊重。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際間的獎勵(如得到同事的尊重)與經濟獎勵一樣可以提高職業者的效用。另外,會計人員為了保證工作的質量,必須保持對組織日常活動以及配套資源的控制。對于專業人員來說,對這些變量的影響和控制是很重要的,也許是他們期望回報的一部分。尤其是涉及長期職業效用評估的時候,大部分文獻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非經濟獎勵會提升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效用,而效用的增加又會強化正向的人力資本投資行為。

會計師事務所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資本激勵機制,需要涵蓋以下6個方面:

1.支付可協商的薪金和福利。薪金與福利是一個會計師業務專長、經驗、努力程度的函數,事務所支付可協商的薪金福利能為雇員提供經濟上的激勵與約束。薪金和福利的協商重點在于如何設計遞延補償方案,遞延補償是一種可預期的補償激勵機制,當現有薪金福利低于會計人員的實際勞動付出時,會計師在未來能得到相應的薪金補償。其實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會計師的信念,即他通過先期的人力資本投入與經濟利益犧牲,在未來獲得更高補償的可能性。通過提供廣泛的遞延補償,可以緩解事務所“粘性”薪金與人力資本當期回報不足之間的矛盾。

2.建立會計師職業壓力的化解機制。第三方責任所帶來的角色沖突是職業壓力的主要來源,這主要表現在會計師的私人收益(如薪金福利、未來職業發展等)受到利益相關者的操控,或無法取得客戶信任與支持,或對審計任務的流程喪失控制權。為減少審計過程中的壓力與干擾,事務所高層有必要積極接觸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尋求他們對項目執行人的信任與支持。同時,應確保組織結構上的簡化,減少侵權行為的指揮鏈,防止不相容期望和指令干擾會計師的職業判斷。

3.提升項目團隊的知識共享效率。會計師通常有在不同項目團隊工作的經歷,成員間知識的共享對提升審計質量和執業技能大有裨益。高級會計人員應對低級會計人員的求助保持開放的態度,積極聆聽并作出及時的反饋。他們要保證新雇員可以得到任務所需的有關資料,對新雇員的職業判斷加以尊重而不是壓抑。此外,要明確正式的知識共享協調機制,當項目團隊內部產生判斷沖突時,應有明確的仲裁機制。不成文的協調機制在任何組織中,都是激發沖突的誘因或是阻礙知識共享。

4.保證工作流程與團隊組織的靈活性。工作流程的靈活性對審計質量的提升有積極的貢獻。因為在面對復雜交易事項時,靈活性使會計師不必局限于刻板的制度和既有的規章,職業判斷質量因而可以大大得到提高。此外,靈活的流程安排降低了會計人員的工作倦怠,使其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獲得任務新鮮感與滿足感。具有彈性的人員編制和任務安排亦可使會計師兼顧到個人偏好與業務專長,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交易事項,有助于技能的交流和相關經驗的積累。

5.通過社會同化激發會計師的職業道德。擴大有業務專長的會計師的控制范圍有助于提升其職業道德水準。高層管理者不可能直接監督所有的專業人員,在復雜的社會經濟背景中,間接監督可以職業道德倫理、工作管轄權的大小、負責向上級報告的頻率等形式出現。因此,與理論中以合約及財務信息為基礎的監督系統不同,科層組織結構內部存在著一個基于非財務信息的監督體系。授權意味著監督與約束的融合,向下的激勵與向上的約束同時并存,被授權對象在享有更高的工作靈活度的同時,也承擔了更大的控制責任。傳統的理論通常假設高層管理者不參與直接工作成果的創造,而專注于監督控制。相反,在事務所的生產/服務價值鏈中,管理者對會計信息的定制要求是無處不在的,并對最終結果承擔風險責任。因此,控制權轉移代表著一種職業道德上的互信,激勵人為完成受托責任而更加努力地工作,職業道德從而得到了升華。

6.合理安排項目預算時間。會計師的工作滿意度受情緒感知的影響,而情緒則取決于職業者對任務時限和超時損失的判斷。要維持會計師情緒的穩定,就應合理安排項目預算時間,避免過大的時限壓力。在項目規劃階段,項目負責人要分析團隊結構、會計師能力、環境因素對項目進展的影響,確保項目方案的實施過程省時而高效,減少團隊成員“最后一分鐘”的壓力和緊張,最終兼顧審計的質量與效率。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1]諾思,威廉姆森,科斯.制度、契約與組織[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96-98.

[2]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56-160.

篇4

[關 鍵 詞] 智慧物流 基本內涵 實施框架

一、引言

繼IBM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后,2009年奧巴馬提出將“智慧的地球”作為美國國家戰略。同年8月總理在無錫提出“感知中國”,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目前,美國、歐盟等都在投入巨資深入研究探索物聯網。考慮到物流業是最早接觸物聯網的行業,也是最早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物流作業智能化、網絡化、和自動化的行業。在2009年中國物流技術協會信息中心、華夏物聯網、《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率先在行業提出“智慧物流”概念。

智慧物流概念的提出,順應歷史潮流,也符合現代物流業自動化、網絡化、可視化、實時化、跟蹤與智能控制的發展新趨勢,符合物聯網發展的趨勢。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風險,節能環保,改善服務。

自概念提出以來,受到了專家和學者的高度關注,智慧物流也入選2010年物流十大關鍵詞。但目前對智慧物流的研究仍處在起步階段,企業界與學術界對智慧物流的概念、體系結構、實施框架的研究尚不成熟,未達成共識。

二、智慧物流的基本內涵

1.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

基于現有研究及IBM公司對智慧物流的理解,智慧物流是一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在物流的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務等各個環節實現系統感知,全面分析,及時處理及自我調整功能,實現物流規整智慧、發現智慧、創新智慧和系統智慧的現代綜合性物流系統。

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1)感知功能。運用各種先進技術能夠獲取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務等各個環節的大量信息。實現實時數據收集,使各方能準確掌握貨物、車輛和倉庫等信息,初步實現感知智慧。

(2)規整功能。既感知之后把采集的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數據中心,用于數據歸檔,建立強大的數據庫。分門別類后加入新數據,使各類數據按要求規整,實現數據的聯系性,開放性及動態性。并通過對數據和流程的標準化,推進跨網絡的系統整合,實現規整智慧。

(3)智能分析功能。運用智能的模擬器模型等手段分析物流問題。根據問題提出假設。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驗證問題,發現新問題。做到理論實踐相結合。在運行中系統會自行調用原有經驗數據,隨時發現物流作業活動中的漏洞或者薄弱環節。從而實現發現智慧。

(4)優化決策功能。結合特定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評估成本、時間、質量、服務、碳排放和其他標準,評估基于概率的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協同制訂決策,提出最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使做出的決策更加的準確,科學。從而實現創新智慧。

(5)系統支持功能。系統智慧集中表現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各個環節各自獨立,毫不相關的物流系統,而是每個環節都能相互聯系,互通有無,共享數據,優化資源配置的系統,從而為物流各個環節提供最強大的系統支持,使得各環節協作,協調,協同。

(6)自動修正功能。在前面各個功能的基礎上,按照最有效的解決方案,系統自動遵循最快捷有效的路線運行,并在發現問題后自動修正,并且備用在案,方便日后查詢。

(7)及時反饋功能。物流系統是一個實時更新的系統。反饋是實現系統修正,系統完善必不可少的環節。反饋貫穿于智慧物流系統的每一個環節,為物流相關作業者了解物流運行情況,及時解決系統問題提供強大的保障。

3.智慧物流的體系結構

按照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劃分,智慧物流體系可以分為企業智慧物流,行業智慧物流,區域或國家的智慧物流三個層次。

(1) 企業智慧物流層面。用推廣信息技術在物流企業的應用、集中表現在應用新的傳感技術、實現智慧倉儲,智慧運輸,智慧裝卸、搬運、包裝,智慧配送,智慧供應鏈,等各個環節。從而培育一批信息化水平高、示范帶動作用強的智慧物流示范企業。

(2) 行業智慧物流層面。建設主要包括智慧區域物流中心,區域智慧物流行業以及預警和協調機制的建設三個方面。

①智慧區域物流中心。智慧區域物流中心的建立關鍵要搭建區域物流信息平臺,這是區域物流活動的神經中樞,聯接著物流系統的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將原本分離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購、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了一條完整的供應鏈。其次,要建設若干智慧物流園區。智慧物流園區指加入了信息平臺的先進性,供應鏈管理的完整性,電子商務的安全性的物流園區,基本特征是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安全運轉,滿足企業信息系統對相關信息的需求,通過共享信息支撐政府部門監督行業管理與市場規范化管理方面協同工作機制的建立,確保物流信息正確、及時、高效、通暢。智慧技術的運用使得運輸合理化、倉儲自動化、包裝標準化、裝卸機械化、加工配送一體化、信息管理網絡化。

② 區域智慧物流行業(以快遞為例)。在快遞行業中加強先進技術的應用。重視新技術的開發與利用,通過自動報單、自動分揀、自動跟蹤等系統,信息主干網的建設、PC 機和手提電腦、無線通訊和移動數據交換系統的建設等。這些投資不僅使運件的實時跟蹤變得輕而易舉,而且還大大降低了服務的成本。

③預警機制。最后深入研究,加強監測,對一些基礎數據進行開拓和挖掘,做好統計數據和相關信息的收集,及時反映相關問題,建立相應的協調和預警機制。

(3)國家智慧物流層面。旨在打造一體化的交通同制、規劃同網、鐵路同軌、乘車同卡的現代物流支持平臺,以制度協調、資源互補和需求放大效應為目標,以物流一體化推動整個經濟的快速增長。與此同時,著眼于實現功能互補、錯位發展。著力構建運輸服務網絡,基本建成以國際物流網、區域物流網和城市配送網為主體的快速公路貨運網絡,“水陸配套、多式聯運”的港口集疏運網絡,“客貨并舉、以貨為主”的航空運輸網,“干支直達、通江達海”的內河貨運網絡。同時打造若干物流節點智慧物流網絡中的物流結點對優化整個物流網絡起著重要作用,從發展來看,它不僅執行一般的物流職能,而且越來越多地執行指揮調度、信息等神經中樞的職能。

4.智慧物流的價值體現

智慧物流的建設順應歷史潮流,符合物聯網發展的趨勢,對企業,整個物流行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智慧物流對企業的貢獻。①集中體現在其物流供應鏈管理方面,借助智慧供應鏈管理幫助企業增加利潤源。② 智慧物流系統幫助企業提高對風險的預測能力及掌控能力,降低各環節的不必要成本。③智慧物流系統幫助企業提高服務客戶的能力。

(2)智慧物流對國家的貢獻。①智慧物流的發展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在GDP的比重,從而提高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②智慧物流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節能環保,減輕環境污染。

三、智慧物流的實施框架

1.智慧物流的實施基礎

(1)信息網絡是智慧物流系統的基礎。智慧物流系統的信息收集,交換共享,指令的下達都要依靠一個發達的信息網絡。沒有準確的、實時的需求信息、供應信息、控制信息做基礎,智慧物流系統也就無法對信息進行篩選,規整,分析,也就無法發現物流作業中有待優化的問題,更無法創造性的作出優化決策,整個智慧系統也就無法實現。

(2)網絡數據挖掘和商業智能技術則是實現智慧系統的關鍵。如何對海量信息進行篩選規整,分析處理,提取其中的有價值信息,實現規整智慧,發現智慧,從而為系統的智慧決策提供支持,必須依靠網絡數據挖掘和商業智能技術。并在此基礎上,自動生成解決方案,拱決策者參考,實現技術智慧與人的智慧的結合。

(3)良好的物流運作和管理水平是實現智慧物流系統的保障。智慧物流的實現需要配套的物流運作和管理水平,實踐證明,如果沒有良好的物流運作和管理水平,盲目發展信息系統,不僅不能改善業績,反而會適得其反。智慧物流系統的實現也離不開良好的物流運作和管理水平,只有二者結合,才能實現智慧物流的系統智慧,發揮協同,協作,協調效應。

(4)智慧物流的實現更是需要專業的IT人才與熟知物流活動規律的經營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業是一個專業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沒有人才,大量信息的篩選、分析、乃至應用將無從入手,智慧技術的應用與技術之間的結合也無從進行。

(5)智慧物流的建成必須實現從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的轉換。智慧物流所要實現的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體系、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和企業的智慧供應鏈必須建立在“綜合物流”之上,如果傳統物流業不像現代物流業轉變,智慧物流只是局部智能而不是系統的智慧。

(6)物流系統只有在物流技術、智慧技術與相關技術有機結合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實現,兩者相輔相成。只有應用這些技術,才能實現智慧物流的感知智慧,規整智慧,發現智慧,創新智慧,系統智慧。這些技術主要包括新的傳感技術、EDI、GPS、RFID、條形碼技術、視頻監控技術、移動計算技術、無線網絡傳輸技術、基礎通信網絡技術和互聯網技術。

2.智慧物流的實施模式

(1)第三方物流企業運營模式。第三方智慧物流不同于傳統的第三方物流系統,顧客可以在網上直接下單,然后系統將對訂單進行標準化,并通過EDI傳給第三方物流企業,第三方企業利用傳感器、RFID和智能設備來自動處理貨物信息,實現實時數據收集和透明度,準確掌握貨物、天氣、車輛和倉庫等信息;利用智能的模擬器模型等手段,評估成本、時間、碳排放和其他標準,將商品安全、及時、準確無誤地送達客戶。

(2)物流園區模式。在智慧物流園區的建設中要考慮信息平臺的先進性,供應鏈管理的完整性,電子商務的安全性,以確保物流園區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快速安全運轉。智慧園區要有良好的通信基礎設施,共用信息平臺系統,提供行業管理的信息支撐手段來提高行業管理水平。建立智慧配送中心使用戶訂貨適時、準確, 盡可能不使用戶所需的訂貨斷檔,保證訂貨、出貨、配送信息暢通無阻。

(3)大型制造企業模式 。大型制造企業模式要求制造企業里的每個物件都能夠提供關于自身或者與其相關聯的對象的數據,并且能夠將這些數據進行通信。這樣一來每一個物件都具備了數據獲取、數據處理以及數據通信能力,從而構建由大量的智慧物件組成的網絡,在智慧物件網絡基礎上,所有的物品信息均可連通,組成物聯網,企業就有了感知智慧,能夠及時、準確、詳細地獲取關于庫存、生產、市場等的所有相關信息,然后通過規整智慧,發現智慧找出其中的問題、機會和風險,再由創新智慧及時地做出正確的決策,盡快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實現企業的最大效益。

3.智慧物流的實施步驟

第一步:完善基礎功能。提高既有資源的整合和設施的綜合利用水平,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在規劃上的宏觀協調和功能整合,使物流基礎設施的空間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逐步提高各種運輸服務方式對物流基礎設施的支持能力,物流基礎設施的經營與網絡化服務能力以及物流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步:開發物流模塊的智慧。智慧物流系統設計可以采取模塊設計方法,即先將系統分解成多個部分,逐一設計,最后再根據最優化原則組合成為一個滿意的系統。在智慧物流感知記憶功能方面包括基本信息維護模塊、訂單接收模塊、運輸跟蹤模塊、庫存管理模塊;在智慧物流的規整發現功能方面主要是調度模塊。這是業務流程的核心模塊。通過向用戶提供訂單按關鍵項排序、歸類和匯總,詳細的運輸工具狀態查詢等智能支持,幫助完成訂單的分理和調度單的制作;智慧物流的創新智慧主要表現在分析決策模塊。系統提供了強大的報表分析功能,各級決策者可以看到他們各自關心的分析結果;而系統智慧體現在技術工具層次上的集成,物流管理層次上的集成,在供應鏈管理的層次上的集成,物流系統同其他系統集成,共同構成供應鏈級的管理信息平臺。

第三步:目標和方案的確立。智慧物流的建設目標包括構建多層次慧物流網絡體系,建設若干個智慧物流示范園區,示范工程、產業基地,引進一批智慧企業。智慧物流系統的建設步驟:搭建物流基礎設施平臺,加強物流基礎功能建設,開發一些最主要的物流信息管理軟件。完成服務共享的管理功能和輔助決策的增殖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物流信息平臺的網上交易功能。

第四步:發現、規整智慧的實施 創新、和系統的實現。在利用傳感器、RFID和智能設備來自動處理貨物信息,實現實時數據收集和透明度,各方能準確掌握貨物、車輛和倉庫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和商業智能對信息進行篩選,提取信息的價值,找出其中的問題、機會和風險,從而實現系統的規整發現智慧;然后利用智能的模擬器模型等手段,評估成本、時間、質量、服務、碳排放和其他標準,評估基于概率的風險,進行預測分析,并實現具有優化預測及決策支持的網絡化規劃、執行。從而實現系統的創新智慧和系統智慧。

4.智慧物流實施過程中的瓶頸制約

(1)基礎信息缺乏的制約。物流信息是物流系統的整體中樞神經,是物流系統變革的決定力量。在智慧物流系統中,必須對海量、多樣、更新快速的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處理,才能成為系統決策的依據。如果物流基礎信息缺乏,智慧系統也就無從談起。

(2)對智慧物流功能需求、市場需求不明確的制約。一個系統能否運行成功,就要看它所提供的功能是否能被系統參與使用者接受。因此,進行智慧物流系統的功能需求分析,就成為構建智慧物流系統的首要任務。

(3)傳統物流企業發展現狀層次較低的制約。首先傳統物流發展整體規劃不足,基礎平臺相對薄弱,難以發揮物流資源的整合效應。其次,物流企業專業化、信息化程度較低,缺乏參與國際競爭的物流企業。再次,第三方物流功能較為單一,物流服務專業化程度不高。

(4)缺少人才的制約。物流是一個人才和技術密集型的行業,智慧物流的實現更是需要專業的IT人才與熟知物流活動規律的經營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人才的欠缺,從業人員素質不高勢必會阻礙智慧物流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俞園園.物流信息化對區域物流中心的作用研究[J].工業控制計算機,2004 年,17卷第8期

[2]龔志鋒,范守文,李剛.現代物流園區的信息系統建設[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年,5月號

[3]周立新, 劉琨.智能物流運輸系統[J].同濟大學學報,2002 年,第30 卷第7 期

[4]趙立權.智能物流及其支撐技術[J].情報雜志,2005 年,第12 期

篇5

投資款100萬元存入A公司存款戶、10萬元購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假設A公司的設備及經營場所全部為經營租入,不考慮相關稅費。除股權投資外,未發生甲公司、乙公司、A公司之間的內部交易。當日A公司資產負債表如下:(表略)1.乙對A長期股權投資后續計量采用權益法:①2011年12月31日A公司結賬:2011年營業收入120萬元,營業成本及期間費用100萬元,利潤20萬元。A公司2011年經營活動的資金運動軌跡:一方面,舊的資產成為費用:銀行存款100萬元材料、人工、期間費用100萬元存貨及期間費用100萬元營業成本及期間費用100萬元;另一方面,新的資產來自于收入:營業收入120萬元銀行存款120萬元,形成利潤未分配利潤20萬元,對應凈資產增加20萬元,以財務報表表示如下:(表略)被投資企業:A公司實現利潤20萬元,引起A公司股東權益(未分配利潤+)=凈資產(銀行存款+)增加20萬元;投資企業:乙對A的長期股權投資即30%A公司股東權益(凈資產)增值30%×20=6萬元,追加投資,來源于對A公司投資賺取的收益。因此,A公司2011年實現利潤時,乙公司:“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損益調整)6萬元;貸:投資收益6萬元”。②接上例,A公司提取盈余公積2萬元,會計處理為:“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2萬元;貸:盈余公積2萬元”。被投資企業:A公司提取盈余公積2萬元,A公司股東權益=凈資產不變,投資企業:乙對A的長期股權投資即30%A公司股東權益(凈資產)不變。因此,A公司提取盈余公積時,乙公司不做賬。③接上例,A公司宣告分配現金股利10萬元,會計處理為:“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10萬元;貸:應付股利10萬元”。被投資企業:A公司分配現金股利10萬元,引起A公司股東權益(未分配利潤-)=凈資產(應付股利+)減少10萬元;投資企業:乙對A的長期股權投資即30%A公司股東權益(凈資產)減值30%×10=3萬元,去向:以應收股利收回追加投資。因此,A公司宣告分配現金股利時,乙公司:“借:應收股利3萬元;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損益調整)3萬元”。④接上例,A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末公允價值高于賬面價值5萬元,會計處理為:“借: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5萬元;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5萬元”。被投資企業:A公司損益之外的其他股東權益增加5萬元,引起A公司股東權益(資本公積+)=凈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增加5萬元;投資企業:乙對A的長期股權投資即30%A公司股東權益(凈資產)增值30%×5=1.5萬元,來源于對A公司投資的未實現持有資產利得。

因此,A公司損益之外的其他股東權益變動時,乙公司:“借: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其他權益變動)1.5萬元;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1.5萬元。”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成本)借方余額:33萬元;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損益調整)借方余額:6-3=3萬元;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其他權益變動)借方余額:1.5萬元;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借方余額:37.5萬元=30%A公司股東權益(凈資產):30%×125。⑤接上例,2012年1月1日A公司以銀行存款支付現金股利10萬元,剩余110萬元貨幣全部投入經營。2012年12月31日A公司結賬:2012年營業收入80萬元,營業成本及期間費用110萬元,虧損30萬元,未分配。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期末公允價值為15萬元。A公司2012年經營活動的資金運動軌跡:一方面,舊的資產成為費用:銀行存款110萬元材料、人工、期間費用110萬元存貨及期間費用110萬元營業成本及期間費用110萬元;另一方面,新的資產來自于收入:營業收入80萬元銀行存款80萬元,形成虧損未分配利潤減少30萬元,對應凈資產減少30萬元,被投資企業:A公司發生虧損30萬元,引起A公司股東權益(未分配利潤-)=凈資產(銀行存款-)減少30萬元;投資企業:乙對A的長期股權投資即30%A公司股東權益(凈資產)減值30%×30=9萬元,去向:對A公司投資損失。因此,2011年A公司發生虧損時,乙公司:“借:投資收益9萬元;貸: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損益調整)9萬元。”2012年12月31日: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成本)借方余額:33萬元;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損益調整)借方余額:3-9=-6萬元;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其他權益變動)借方余額:1.5萬元;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借方余額:28.5萬元=30%A公司股東權益(凈資產):30%×95。2.甲對A長期股權投資后續計量:甲公司個別財務報表采用成本法,即按投資成本計價,2002/12/31,“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借方余額為66萬元。甲A集團合并財務報表調整為權益法,2002/12/31,“長期股權投資—A公司”調整后的借方余額=66+60%×(20-10+5-30)=57萬元=60%×95。3.丙對A長期股權投資采用成本法,2002/12/31余額為11萬元,但丙公司仍會關注其所持A公司股權的真實價值,即丙在A公司權益的價值9.5萬元(10%×95)。上述案例綜述如下:A公司初始凈資產110萬元歸屬于甲股東權益60%、乙股東權益30%、丙股東權益10%,分別形成甲、乙、丙對A公司的股權投資66萬元、44萬元、11萬元。經過兩年的經營,A公司實現利潤扣除分配現金股利結轉為已實現留存收益(盈余公積、未分配利潤)增加及相應的凈資產增加10萬元(20-10),分別是甲、乙、丙對A公司股權投資收益及股權投資增值6萬元、3萬元、1萬元;A公司未實現持有資產利得(資本公積)及相應的凈資產增加5萬元,分別是甲、乙、丙對A公司股權投資的未實現持有資產利得(資本公積)及股權投資增值3萬元、1.5萬元、0.5萬元;A公司發生虧損結轉為已實現留存收益減少及相應的凈資產減少30萬元,分別是甲、乙、丙對A公司股權投資損失及股權投資減值18萬元、9萬元、3萬元。至2002/12/31,A公司凈資產(股東權益)95萬元,分別是甲、乙、丙對A公司的股權投資57萬元、28.5萬元、9.5萬元。由此可見,被投資企業提升公司股票價值(各投資企業所持股權投資價值)、增加股東財務的途徑:一是實現利潤,結轉至資產負債表已實現留存收益的增加;二是直接計入資產負債表“資本公積”項目的未實現持有資產利得的增加,二者均導致公司凈資產增加。反之,發生虧損即減少已實現留存收益,或發生未實現持有資產損失即減少資本公積,均導致公司凈資產減少,則降低公司股票價值。

給予學生的只是知識或技能。而基于交易或事項本質的教學方法在于引導學生追根溯源、探求本質,給學生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上述案例分析,可使學生從總體上把握被投資企業經營活動的資金運動脈絡,及其與投資企業所持有被投資企業股權投資的關聯關系。它教學生學會分析“是什么、怎么做、經濟后果”。長期股權投資是什么?是擁有被投資企業的權益份額;怎么做?按擁有被投資企業的權益份額計價;經濟后果?被投資企業經營活動導致的股東權益(凈資產)變動決定投資企業股權投資價值及投資效益,這樣,才能從源頭上回答權益法的“為什么這樣做?”,避免“就是這樣做”的教學誤區,是一種“講道理”的教學方法。

作者:楊海蓉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篇6

[關鍵詞] 精益思想;精益建設;施工成本;成本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8. 017

[中圖分類號] F275.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8- 0031- 01

在精益建設理論之下,如何實現對施工成本的控制,以下從精益思想理論的核心出發, 介紹精益建設的有關基本理論,分析施工項目成本控制以及管理中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有效控制施工企業成本的對策。

1 精益建設理論

精益建設也被稱為精益建筑、精益施工等,在建筑中包括線路、管道以及設備安裝、土木工程建筑、裝修裝飾3個方面內容。精益思想,其基本原則包括正確確定價值、價值流流動、識別價值流、需求拉動生產以及盡善盡美,也正是這些原則,使得精益建設在現代企業施工成本控制中具備適用性,通過不同專業的分工配合,實現用戶的需要。

2 精益建設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在建筑企業施工中,對于施工成本控制不僅是項目管理中的重點,而且施工成本控制也是提升施工質量的關鍵。將精益建設思想應用到施工成本管理中,可以消除浪費,在企業施工成本管理中取得較好的應用成果[1]。建筑施工企業中,由于其生產依然存在著重復與循環性,因此對于其供應鏈以及價值鏈思想,在精益生產理論中都可以通用;還有就是在建筑施工中,對于施工中的裝配化、工業化發展趨勢,也可對裝配化生產的工序進行合并和分解[2]。再有就是由于建筑產品的特點,更利于實現精細生產,因此在施工成本管理方面,也更容易利用精益建設思想,完成對施工成本的控制工作。

3 當前施工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對于當前施工成本控制管理中,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實現對施工成本控制的優化。①就是對于當前施工成本控制中,并沒有從價值流角度對施工成本進行控制,并且其施工成本控制方面,還在依據組織機構職能、權限以及目標任務劃分責任,這樣就導致責任控制系統顯得不利于管理,縱橫交錯的責任交織,導致管理困難度加強[3]。②在當前的施工成本控制中,忽視流動活動是基于業主的需求價值而創造的,而是將所有活動都認為成增值轉換活動,不僅限制成本控制效果,還降低施工成本控制效率。③就是對于當前企業在建筑施工成本控制中,管理者會認為整個項目成本為最小化的,能夠通過轉換活動實現成本最小化,然而這樣的成本管理方式只能實現對于局部的優化,而不能實現對整體成本的優化。④就是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其目標就是把成本控制在企業的預算內,且所有成本管理活動都在圍繞此目標進行,不僅不利于施工成本管理的提高,還不能實現對施工成本盡善盡美的管理。⑤在施工成本管理之中,只針對施工生產成本控制,忽視對項目供應鏈的成本控制,只是對施工最后進行成本控制,忽視對施工項目材料以及庫存、成產等多個過程中的成本控制,不能有效控制施工項目成本。

4 施工成本控制中應用精益建設理論的對策

對于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是降低企業施工成本提升施工質量的關鍵,由于精益建設理論與施工成本之間存在一定的適應性,因此應用精益建設理論對企業施工成本進行控制,不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還可以提高施工成本控制水平,具體執行對策如下:

(1)精益建設在施工成本控制中,不僅考慮產品生產以及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成本,而且還會改進成本管理手段,將成本管理與建筑生產相結合降低成本。精益建設理論在成本計劃、控制、成本核算以及成本分析等角度,都對施工成本控制起到一定的影響,因此精益建設中的成本管理,應該從施工規劃與設計、生產以及整個價值流中進行,從而構建支持精益建設的成本管理體系,在施工流程、施工要點處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正確理解精益建設的思想,提出合理的成本管理體系,將多種成本管理方法與精益建造的思想融合,促進施工成本管理的提升。

(2)對建設施工項目管理進行總結歸納,在借鑒現有成本控制方法的基礎上,得出有效的精益成本管理方法,并可以根據建筑施工產品的單件性,在設計的前期系統化分析用戶需求, 使客戶需求更加具備全面化與專業化,并且可以在項目施工設計的初期階段,就明確客戶需求,讓施工設計方案能夠更好地體現出用戶的需求。

(3)在施工成本控制中,可以根據生產現場的特點,重新審視建筑生產過程中建筑產品的根本特性, 改進建筑生產流程,提升建筑產品的確定性,根據建筑組織特點, 按照精益思想, 實施基于精益原則的建議,最終提高建筑生產成本控制水平。

(4)在精益建設理論之下,對于施工成本控制中改進學習以及信息反饋資料,提升團隊的作流空間,使其避免條件限制,改進施工工作流程,改進信息流通率, 使得生產流程透明度化,按照精益思想, 實施基于精益原則的建議,建筑施工成本管理中信息的透明度,促進建筑業成本控制中應用精益建設的進度。

5 結 論

綜上所述,在行業生產中,為降低建筑企業的生產以及施工成本,可以采取精益建設理論,優化企業的成產管理方法,制定不同的成本管理策略,結合建筑施工中的生產理論與精益建設思想原則,對其進行施工成本控制,不僅可以提高建筑施工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還可以推動施工成本控制技術的提升,值得在實際中應用。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如兵,鮑文勝. 加強施工成本控制 提高項目承包效益[J]. 建筑經濟,2012,7(18):41-42.

篇7

關鍵詞:電氣施工;技術;成本控制

國內城市建筑工程日益增多,項目投資逐漸加大,對建筑項目的施工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為避免項目施工造成浪費,成本分析和控制是重點問題。建筑電氣施工中必須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成本控制,在電氣施工的全過程中,存在諸多影響電氣施工項目成本的不利因素。筆者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深入挖掘建筑電氣施工技術的成本控制潛力,以電氣施工的各個技術環節為切入點,簡要概括了在電氣施工的各個環節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實現電氣施工成本的控制和優化。

一 技術準備階段

1.審圖。

審圖是施工準備的第一個環節,任務是從設計圖紙上對整個施工方案有個全面的了解,不但要核實施工所需要的設備和材料有無短缺、遺漏,必要時還要重新核算設備和主要材料的參數等是否符合標準要求。對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的項目,要從降低難度、加快進度、降低成本、保證質量等各方面綜合考慮,在科學分析的前提下,提出合理化、可行性建議,爭取得到業主和設計部門的認可。

在審圖過程中,建筑電氣施工單位還應該深入了解電氣控制部分能否實現設計預期和工藝運行的功能,如導線、電纜的承載量是否符合回路載流量的要求,斷路器、配電箱等的型號和載荷是否匹配回路參數等問題。盡量在工程施工前發現和解決方案可能存在的問題,避免施工時導致工程返工,控制施工成本。

2.設計現場交底。

設計技術現場交底是結合設計藍圖的基礎上,在設計人員的引導下,對施工現場情況進行全面調查了解的過程。作為電氣技術人員,要及時與設計人員商討圖紙上的疑難點,如圖紙上選用的材料和施工方案可能在實際中不具有可行性,仍依照圖紙施工就會影響工程項目的質量。還應該全面勘察施工現場,掌握第一手準確資料,如電纜鋪設的起止點、配管的走向等,避免因圖紙上的誤差導致出現浪費材料和工程返工的情況,杜絕可以預料和避免的損失,從而達到控制施工成本的目的。

3.技術交底。

電氣施工管理人員還應該按照工程規范的要求對全體施工人員進行技術交底,要讓施工人員提前熟悉工程中的施工程序、操作方法,避免在施工中因為人員不明確施工程序、操作方法,打亂施工計劃,延誤投產時間,增加施工中的無效成本。

二 計算材料用量

電氣施工人員在分析透徹設計圖紙后,要詳細計算各種用料,尤其是電纜用料,要詳細匯總從同一電氣豎井內通過的所有電纜,并把各個供電回路的起始端和終止端位置做詳盡的編號,掌握好各電纜的型號規格等詳細資料,要充分準備好下一步計算電纜用量。

1.合理布置電纜位置。

施工技術人員要嚴格按照建筑的實際情況繪制各電氣豎井剖面圖,將保留必要間隙的前提考慮在內,然后按實際尺寸將匯總的電纜繪制于電氣豎井剖面圖中,注意要把各供電線路的起始端、終止端標注清楚準確。依據排列后電纜的總寬度計算出電纜橋架的寬度,再與圖紙設計做對比檢查其是否合理,不合理的地方要立即與設計部門協商做出相應的調整。保證實際與圖紙期望相符之后,結合各樓層平面圖,對電纜在電氣豎井剖面圖中的排列順序和相對位置進行合理安排,使其盡量靠近配電設備,從而有利于鋪設電纜,減少電纜使用量,避免浪費,控制成本。

2.精細計算電纜用量。

完成繪制各樓層電氣平面圖,就可以計算出電纜的需用量了。首先確定各樓層電纜鋪設路徑,確保計算的精準性、可靠性,通過電氣豎井平面圖和各樓層電氣平面圖可以確定各供電回路在豎井、配電間的相互位置。為了保證計算結果的精確,還需要進行現場復核。即在安裝完成電纜橋架后,要在電纜橋架返彎和到達配電的起始端和終止端等位置做現場測量,還要根據訂購箱體的規格調整各配電電纜在配電箱中的預留電纜長,這樣便能夠精細地計算出電纜的實際需用量,避免浪費材料,實現成本的管理控制。

三 施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措施

1.質量成本控制。

質量成本是指施工過程中為保證和提高工程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和因未達到質量指標而產生的損失費之和。傳統觀念認為高質量必定產生高成本,其實高質量和成本控制并不是完全對立的,施工過程中每個環節都嚴格按照質量標準開展工作,才能減少因質量不達標而導致的檢修和工程返工的現象。因此,要加強質量管理,控制質量成本。

2.全過程控制。

成本控制要貫穿施工的全過程。投標階段要注意工程投標控制,施工方案要做到科學、合理、經濟。施工過程中的控制是降低成本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較多,主要有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和質量、降低材料成本、提高設備和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等。竣工階段是對前一階段成本控制過程的補充,要根據剩余工程量的大小精簡設備和人員,及時辦理竣工結算,控制驗收費用。

四 結束語

建筑施工中如何進行成本控制對增加企業效益,提高企業競爭力有很大的作用。將成本降到最低是一項復雜艱難的任務,施工技術人員現在越來越關注通過電氣施工技術的提升和精細管理該過程進行工程的成本控制。具體到電氣施工各個環節中的成本控制是涉及到全體電氣施工人員、需要全員參與的事情,要采取必要措施對項目全過程進行管理控制。在研究和實踐中重視電氣施工技術的成本對施工項目成本控制的巨大作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創造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常金平,張會爽,苗輝,劉瑞華,李偉.電氣工程施工的前期技術準備與成本控制[J].石油工程建設:2005(04)

[2] 謝正義.淺論電氣工程施工的技術準備與成本控制措施[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14)

[3] 施紅英.淺談如何加強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J].價值工程:2011(12)

[4] 劉青竹.電氣安裝工程的項目成本控制分析[J].科技創新導報:2009(06)

[5] 譚茂誠.建筑電氣施工技術與成本控制[J].中華民居(下旬刊):2012(06)

篇8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有以下的準則:

1.提升你的團隊

一個人一旦走上管理崗位,特別是主要管理位,其成功之舉就不再是發展自己,而是發展別人。也就是說,領導者行使領導職權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斷地發現別人、發展別人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團隊提升的過程。

用韋爾奇的話說就是:“在你成為領導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長有關。當你成為領導以后,成功都同別人的成長有關。”擁有最好球員的球隊并不總是贏得最終的勝利,但同等條件下,獲勝的幾率要高,作為管理者,你應該去創造這個或者優于這個條件或者環境。這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管理者,你不是讓你變的如何如何的強,而是讓你的員工變的更強,變得更會協同。

2.正直,贏取他人的信任

作為管理者,首先你要正直,以坦誠精神、透明度和聲望,建立別人對自己的信賴感。對某些人來說,成為管理者意味著開始了自己的權力之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使用一些不入流的手段,同時,他們喜歡對人和信息保持控制的感覺。因此,他們會保守秘密,不透露自己對員工及其業績的想法,把自己關于公司未來發展的想法儲藏起來。這種舉止當然可以讓領導建立起自己的地盤,但是,它卻把信任排斥在了團隊之外。

當領導們表現出真誠、坦率,言出必行的時候,信任就出現了,事情就是這樣簡單。你的員工始終應當知道,自己的業績表現如何,公司的業務進展怎么樣。作為領導者,你必須戰勝自己的本能,不要試圖掩蓋或者粉飾那些糟糕的信息,否則,你就可能損失自己團隊的信任和能量。

3.懂得工作的樂趣

快樂的員工會提供相對高質量的服務。讓你的員工體會到工作的樂趣,不要施加工作之外的壓力,否則會讓員工疲于應對不相干的事情。

4.讓員工擁有夢想

讓進的員工往往會有個人的愿景,有時它會跟公司的愿景相沖突。否定或者排斥它們是大錯特錯的,因該去引導,為員工制定發展計劃,盡量的將兩個愿景合二為一,牽引到公司的發展軌道。即使做不到,你也為公司或個人建立了一項資源,因為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在職的還是離職的員工和我們的客戶一樣,都是我們的資源。

5.學會分享工作的成績

當你成為一名領導以后,有時不免會感到這樣的沖動,你想說:“請看看我做出的成績。”當你的團隊表現出色時,你希望把功勞都歸到自己頭上。擔任領導并不意味著給你授予了王冠,而是給你賦予了一項職責――使其他人身上最好的潛質發揮出來。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讓你的員工信賴你。共同分享工作的成績。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要想獲得員工們的信賴,領導們也應該賞罰分明、以身作則。絕不能霸占自己手下的成就,把別人的好主意竊為己有。應該有足夠的自信和理智,不需要媚上欺下,團隊的成功就是對自己的認可,或早或遲而已。

6.善于傾聽并敢于承認錯誤

作為管理者,你需要維護自己的權威。但并不見得每次都是獨立決策,你需要去傾聽部下的聲音,匯集多家之言,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俗話說,人無完人,管理者也不是圣人,犯錯誤也不足為奇,千萬不要因為維護權威去掩蓋錯誤,那會讓你更愚蠢。

篇9

延續了上述研究,Sloan(1996)對盈余組成部分中的應計項目、現金流量的持續性及定價進行檢驗,發現應計項目持續性低于現金流量持續性,美國市場高估應計項目、低估現金流量,采用買入高應計公司、賣出低應計公司的投資組合,可獲得10.4%的超額收益。這種由于應計項目被錯誤定價而產生超額收益的現象被稱為應計異象。

“應計異象”的提出,意味著超常收益能夠根據公共可獲得的信息通過執行簡單易懂的策略獲得,使得有效市場假說再一次在會計學領域受到質疑。另一方面,作為信息供給方,會計學界通過對應計項目性質、市場反應的研究,探知相關會計信息與股價間的關系規律,進一步了解投資者、財務分析師、審計人員等職業信息中介者理解利用相關會計信息的方式或偏差,從而指導信息需求方進行投資,并可從一定意義上評估會計準則,提高供給信息質量。本文擬從國外和國內兩方面,分別介紹應計異象的研究進展。

一、國外研究成果綜述

有關應計異象研究開展雖僅十幾年,但已是碩果累累。本文根據研究思路的歷史演進及研究側重點的不同,將應計異象研究分為存在性研究、經驗解釋研究和理論解釋研究三類。

(一)存在性研究

此類研究圍繞應計異象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適性而展開,主要探尋應計異象是某種資本市場特有,還是也可能存在于其他資本市場?是一種新的異象,還是前人所發現會計異象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由此,應計異象的存在性研究又可分為某一國家或地區研究、與其他異象關系研究兩類。

1 某一國家或地區研究

Sloan(1996)采用資產負債表法求得“應計項目”作為應計盈余表征變量,對1962―1991年美國公司年數據進行檢驗,首次發現應計異象。由于其意義重大,Sloan(1996)運用一系列嚴謹的方法證實結論的穩健性。如,對經營性應計項目、現金流量和未來盈余的關系進行檢驗時,采用混合數據回歸、剔除行業和異常值影響的行業回歸、檢查穩健性的十分位數等級回歸三種回歸方式,并得出一致的結論。在檢驗定價時,Sloan(1996)引入宏觀經濟學中檢驗理性預期假設的Mishkin(1983)模型,并對極端應計組合構建套利策略,兩度驗證了應計項目的錯誤定價。Sloan(1996)之后的應計異象存在性研究,多以上述方法為基礎展開。Collins and Hribar(2000)以季度數據為樣本,采用現金流量表法計算應計項目,進一步證實美國市場對應計項目的錯誤定價。

Adamek and Kaserer(2005)

發現德國投資者也沒能正確估計應計項目和經營現金流量的不同價值。沒考慮應計項目計量方法不同帶來的影響,Kho and Kim(2007)證實韓國股票市場1987―2005年存在應計異象,并指出,在韓國應計異象更可能源自于個別公司應計項目的錯誤定價而非一種潛在風險。Gabrielsson and Giaever(2007)發現瑞典在一些年份存在應計異象。Suda、Kubota and Takehara(2005),Muramiva,Otogawa and Takada(2007)證明日本的非正常應計項目存在異象。Soares and Stark(2009)指出,在沒有考慮交易成本和價格干擾成本,英國存在應計異象,且呈現出不對稱性。

Pincus、Rajgopal and Venkatachalam(2007)首次對應計異象的國際存在性進行研究,發現僅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和美國存在應計異象,說明了其的地域性。與之不同,Lafond(2005)發現應計異象是一個全球現象,數據顯示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丹麥、德國、香港、意大利、日本、荷蘭、挪威、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和美國等15個國家或地區存在不同程度的應計異象,且應計錯誤定價大部分集中在營運資本應計項目上。

2 與其他會計異象關系研究

此類研究,有助于評估應計異象的穩健性,致力于探知應計效應是真正獨立存在的異象,還是盈余宣告后股價漂移異象、冷門一熱門股異象(Value-Glamour)、外部融資異象等其他會計異象的一種變形。Collins and Hribar(2000)利用應計項目和盈余驚奇信息制定一個投資策略,發現經營者能利用應計項目削弱“盈余驚奇”,結果所獲收益高于單獨利用應計項目或盈余驚奇的任一策略,說明應計異象和盈余宣告后股價漂移現象是兩個不同的異象。基于Beaver(2002)對應計異象可能是冷門一熱門股異象的一種情形的推測,Desai、Raigopal and Venkatachalm(2004)研究并發現兩類異象的關聯度取決于冷門一熱門股效應表征變量的選擇。Hardouvelis、Papanastasopoulos and Thomakos et al.(2009)則進一步指出,應計項目對未來收益的預測能力對賬面價值市價比計算的冷門一熱門股具有增量,但是,兩者都包含在自由現金流收益率計算的冷門一熱門股的預測能力之中。可見,應計異象和冷門一熱門股異象存在某種程度的相關性。Cohen and Lys(2006)發現,當控制了總應計項目后,外部融資的系數不再顯著,外部融資異象幾乎消失。他們認為,應計項目增加了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凈經營資產,代表了資產負債表中除融資負債的另一部分,而高應計意味著該企業凈經營資產相對量大,相應地會有更多的外部融資。但是,Cohen and Lys(2006)未能完全剔除應計異象影響,外部融資異象是否完全不同于應計異象仍需進一步證明。

不難看出,應計異象存在性研究還處于爭論頗多的未成熟階段。但,至少說明,應計異象是獨立于其他會計異象存在于某些國家而非美國獨有的一種現象,其表現形式、顯著性水平等特性的隨國家不同而不同,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其廣泛存在性,也間接反映了應計異象的產生原因復雜待辨。

(二)經驗解釋研究

此類研究主要指通過經驗檢驗找出有關應計異象產生的原因,根據原因性質的不同,可分為應計組成部分研究和“第三方”行為研究兩類。

1 應計組成部分研究

Sloan(1996)發現總應計存在異

象,那么,是否所有應計項目都存在異象,還是個別組成部分導致了異象,亦或是,不同的組成部分對異象的影響不同?此類研究,著重觀察哪類應計項目與應計基礎策略的超額回報具有更高關聯性。

Xie(2001)將總應計進一步分解為正常應計和非正常應計,發現超常收益只在非正常應計的投資組合中獲得,說明總應計的低持續性主要由經營者對會計隨意處理所產生的非正常應計所致,應計異象很可能源于管理層操縱。Bradshaw、Richardson and Sloan(2001)指出應計異象是由營運資本應計驅使的,Thomas and Zhang(2002)進一步認為應計項目的錯誤定價主要來自存貨的極端變動。Beneish and Vargus(2002)則認為應計異象主要是由增加盈余的應計造成的,內部人行為的信息有助于盈余質量的預測,考慮了內部人行為信息的應計套利策略,能夠獲得18.1%的年超額收益。Richardson、Sloan and Soliman et al.(2005)提出關于總應計的一個全面定義,并據此對其進行了更廣泛的分類,發現可靠性較低的應計項目使得盈余持續性較低,導致了證券的錯誤定價。

上述研究表明易操縱、可靠性低的短期應計組成部分容易產生異象,揭示應計異象產生的內在原因,也為挖掘具體會計數據的信息含量指引了方向。而具體何種科目、如何影響應計異象的產生及影響程度,尚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2“第三方”行為研究

此類研究是對信息傳遞的“第三方”(如分析師、審計人員、內部人等)根據應計信息而產生的行為進行探尋。Sloan(1996)提出高應計公司的未來盈余往往出現反轉,但是,反映在股價中的投資者預期沒有預測到這一點。那么,“第三方”是否正確理解應計盈余的信息含義,并將之提供給投資者,或是其本身亦未能足夠關注盈余的應計組成部分對未來盈余的影響

(1)分析師

Bradshaw,Richa rd son and Sloan(2001)發現分析師的盈余預測中未能預測盈余下降,其預測誤差與高應計公司的負相關程度更高。這意味著分析師未能向投資者傳遞高應計可能導致盈余反轉的信息。Barth and Hutton(2004)則發現分析師盈余預測修正反映了盈余的應計組成部分關于盈余持續性的增量信息。分析師預測修正提供了能夠更準確定價應計項目的信息,但是投資者并沒有將之包含在內。

Elgers、Lo and Pfeiffer(2003)進一步指出分析師對營運資本應計的盈余預測高估程度低于股價所反映的投資者高估程度的1/3。說明分析師盈余預測能夠通過引導投資者降低由應計項目錯誤理解產生的盈余預期錯誤,減輕市場對應計項目的錯誤定價。但是,Elgers、Lo and Pfeiffer(2003)的研究局限于短期盈余預期,忽略了長期盈余預期可能偏差的檢驗,且采用的傳統盈余反應系數估計市場偏差容易遺漏變量。改進了上述局限,Kang and Yoo(2007)發現分析師盈余預測的偏差高于理解了應計項目的股價的偏差,而這兩種偏差度的不同至少持續到預期后的一年,說明分析師盈余預測沒有減輕市場對應計項目的錯誤定價。

(2)審計師

通過對獨立審計師行為進行檢驗,Bradshaw、Richardson and Sloan(2001)發現審計師似乎也沒有考慮高應計的含義。這可能是由于審計師缺乏理解高應計未來含義的必要成熟度,或是審計師將高應計下的高利潤視為正面信號,此種情況下很少發表保留意見。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審計師的作用不是通過衡量應計項目評估公司盈余質量來發表審計意見的,即便他們理解異常高應計的含義,他們也沒有義務通過審計報告將該信息傳遞給投資人。

(3)內部人

“內部人”,即企業經營者,往往掌握考慮了公司應計項目性質和持續性的基礎經濟因素的信息,他們的交易可能提供其所在公司盈余質量的事前信息。Beneish and Vargus(2002)發現考慮了內部人交易的投資比僅基于應計信息的交易策略獲得更大的短期收益。Hodgson and Van Praag(2006)發現澳大利亞大公司的董事根據負應計信息進行的交易具有較大的預測信息含量。

總之,分析師和審計師都沒有改變投資者對高應計下的未來收益問題的看法,而內部人交易盡管與應計信息有關,但并沒有引起投資者的足夠重視,從而,揭示了應計異象產生的外在原因,進一步有力證明市場未能正確解釋應計項目信息。

(三)理論解釋研究

針對有效市場假說,學界提出“異象”的概念,因此,一般來說,“異象”產生的理論解釋可分為風險基礎解釋和市場非有效解釋。就應計異象而言,其理論解釋可劃分為非誤定價和錯誤定價兩類觀點。

1 非誤定價觀

該種觀點認為,資本市場有效,應計異象并非錯誤定價所致,而只是風險溢價的具體表現,或者是定價模型遺漏風險的結果,也稱為風險基礎假說。根據風險收益均衡理論,風險與收益相等。處于應計極端組的公司具有較高風險,使得應計基礎套利策略獲得高于無風險報酬的超額收益(風險溢價)。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準定價模型非有效,錯誤計量風險導致了錯誤定價。

2 錯誤定價觀

該種觀點得到大部分學者的支持,認為應計異象是市場錯誤定價的一種現象,對市場有效性提出質疑,按所依據理論不同,主要分為如下四類。

(1)幼稚投資者假說

該假說由Sloan(1996)首次提出。從會計學層面看,公司盈余包含應計項目組成部分和現金流量組成部分,其中,應計項目的計量較之現金流量更具有主觀性,由此,提出并證實應計項目的持續性低于現金流量。從股價表現看,幼稚投資者似乎功能鎖定會計盈余,未能區分當期盈余的應計項目和現金流量組成部分對未來盈余的不同含義,從而,高(低)估應計項目相對高(低)公司的股票。同時說明,嵌入預期盈余信息的股價沒有完全反映投資者可利用的信息,從而,對市場的有效性提出質疑。

(2)投資(增長)假說

從經濟學層面看,應計項目屬于企業凈經營資產增長的一個組成部分。比照Sloan(1996)的思路,Fairfield、Whisenant and Yohn(2003)將凈經營資產增長分為應計項目和長期凈經營資產增長兩部分,并將盈利能力定義為資產收益。研究發現,在控制當期資產收益率后,凈經營資產增長使得下期資產收益率下降,應計項目與下期資產收益率負相關,說明應計項目的低持續性是由未來獲利能力的增長效應導致的。進而,得出應計項目的錯誤定價是投資者未能推斷出增長率或是未考慮新投資的邊際收益遞減效應、會計的穩健原則。

(3)成本假說

高估權益的理論認為,高估公司的管理者向上操縱其公司應計擴大高估,使得高應計投資組合易于過分代表高估公司。但是,高估不能無限期地持續,高估應計公司預期會出現價格反轉。與之相反,低應計公司一般沒有低報應計項目以向下操縱利潤的激勵,而往往可能試圖向上操縱盈余以糾正錯誤定價。這樣,低應計等級組合未來股價預期正常。與該理論預期相一致,Kothari、Loutskina and Nikolaev(2006)發現不同應計等級投資組合中的應計項目與前、后期盈余的關系并不對稱。

(4)套利限制假說

Mash ruwal a、Rajgopal a nd Shevlin(2006)認為缺少近似替代品、套利成本高,使得利用應計策略套利不易實現,阻止了套利者消除應計項目的錯誤定價。Lev and Nissim(2006)指出極端應計公司一般規模小、賬面市值比低,基本因素的相對持久性限制了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對套利策略的廣泛使用,應計異象仍將持續一段時間。

成本假說,成功的解釋了應計異象的不對稱性,補充了前兩種理論。套利限制假說,則從股市角度,檢驗應計策略的可操作性,更加豐滿了這一理論。當然,各種假說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仍需要嚴謹的方法、巧妙的構思詳盡地加以論證。

二、國內研究成果述評

劉云中(2003)沿用Sloan(1996)方法,發現中國市場似乎高估了應計項目的持續性,低估了現金流量所產生的會計盈余的持續性。但是,應計基礎投資策略只能獲得3-2%左右的超額收益。林翔和陳漢文(2005)分離增長和盈余管理對應計項目持續性的影響,也發現應計盈余持續性低于現金盈余,并且,增長的均值回歸過程對應計項目低持續性的解釋能力強于盈余管理。王慶文(2005)進一步證明,中國投資者高估會計盈余高、經營現金流量低的股票,低估計盈余低、經營現金流量高的股票。應計套利策略,可在次年和第二年分別獲得9.74%、7.02%超常收益。李遠鵬和牛建軍(2007)發現虧損公司為避免退市,在虧損當年“洗大澡”來為未來的扭虧提供足夠的儲備,從而降低了當期的應計項目。當控制虧損后,應計套利策略獲得的超額收益從3.2%提高到了7.4%。樊行健、劉浩和郭文博(2009)發現中國市場上存在較為明顯的“應計異象”,且這一現象在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5年更為突出。李志文和宋云玲(2009)則認為中國A股市場存在相對的“應計異象”。即,存在高估時,應計項目的高估程度大于現金流量,存在低估時,現金流量的低估程度更大一些。

部分相關成果發表在國外期刊、學術會議上。Navissi、Mirza and Yao(2006)對Datastream數據庫中的1989―2003年中國A股公司進行研究,發現中國盈余持續性高,主要由于現金盈余持續性而非應計盈余持續性,并且低估了現金盈余和應計盈余。Song and Ji(2009)對國泰安數據庫1998―2006年中國A股公司數據進行檢驗,發現應計異象產生的套利收益與A股市場收益正相關。他們認為,中國A股市場具有較強的政策導向,比美國市場更易變動,因此,套利風險更高。此外,較高的套利成本和單向交易體系也阻止了中國A股市場投資者利用應計信息套利。

國內應計異象研究主要采用S10an(1996)的方法,并支持幼稚投資者假說,其中,僅林翔和陳漢文(2005)涉及到增長假說,但,似乎并沒引起大多數學者的關注。從研究結果看,各文獻間還存在一定差異,對于中國市場應計異象存在性及其是否顯著仍存在分歧。

篇10

關鍵詞:歷史成本;公允價值

在當代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我們可以了解到:一直以來,經濟社會的發展與會計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經濟越發展,會計在社會中的地位就越重要;經濟越發展,會計信息對促進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作用就越重要。會計的核心是計量。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越來越快,歷史成本計量屬性的局限性也漸漸顯現出來。公允價值比歷史成本更具有相關性,更能體現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傳統財務會計計量屬性也在發生著變化。

一、歷史成本的基本特征

歷史成本是指以取得資產時實際發生的成本作為資產的入賬價值,一般情況下,資產的歷史成本越高,資產的原始價值就越大;相反,資產的原始價值就越小。[1]歷史成本的主要優點為:一是可靠性強,交易雙方通過正常交易所實際支付的金額就是歷史成本,是實際發生并且有支付憑據的開支。因此,十分可靠。二是數據取得較為容易,因為每一筆經濟業務的發生就會產生一個相應的交易價格,而用此交易價格入賬又簡單又容易操作。三是可驗證性,因為歷史成本所提供的會計報表都是有大量的原始憑證作為支撐,便于審計人員對財務報表的考核和驗證,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二、歷史成本所面臨的挑戰

(1)物價的劇烈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在通貨膨脹或者通貨緊縮時期,貨幣幣值極其不穩定,物價的頻繁波動,導致各個時期以歷史成本計量的貨幣購買力喪失了原有的可比性。在這種物價變動頻繁的時期,如果僅僅只繼續使用歷史成本來計量,肯定會歪曲真實的會計信息,使得會計信息沒有了相關性、真實性與客觀性。

(2)來自衍生金融工具的沖擊。目前在各大銀行與金融證券公司都充斥著許許多多琳瑯滿目的衍生金融工具,這些金融工具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這樣一來,便動搖了歷史成本會計的確認基礎和計量屬性。我們都知道,衍生金融工具的最大特點就是具有跨期性,它的交易都是在未來完成的,也就是說風險和報酬的轉移是在合約簽訂之日,而不是在交易完成之時,顯然,歷史成本已經無法滿足這一特點。

(3)歷史成本原則受到了知識經濟的巨大沖擊。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各個企業的總資產比例中,無形資產的份額在慢慢加大。然而,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下企業取得的資產以其購進的原始成本計價,企業內部自創的專有技術、人力資源甚至商譽等無形資產因為并未對外進行交易而缺乏較為客觀公正的評價估值,只用歷史成本來核算無疑會歪曲掉知識資本的真實價值。[2]

三、公允價值的基本特征

目前,根據財政部最新頒發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對公允價值的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3]公允價值的主要優點有:一是能夠讓會計信息變得更加透明,公允價值的運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會計信息的質量,使會計信息能夠及時地反映出真實的經濟實質,讓社會公眾能夠相信這樣的會計信息。二是對企業經營成果的反應更加客觀和真實,更加具有說服力。在財務管理中,企業營業利潤一直都是主營業務收入扣除相關成本或者其他費用支出的余額,如果企業的各項收入是按現行市場價格即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而各項成本和費用卻是按歷史成本計量,這樣因為計量屬性不同所產生的價差,無法客觀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如果對各項收入和成本費用都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就能更好地評價企業所處的經營現狀。三是公允價值計量有利于我國企業更好地進行資本保全。我們都知道,企業為了能在現實生活中持續經營下去,就不得不重新購回那些已經消耗了的資本。如果企業消耗的生產資本按照歷史成本計量,那么所得出的金額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將無法購回相應規模的生產資本,導致企業的生產規模只會萎縮發展。反過來,當企業所消耗的生產資本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不管何時消耗的,一律按照現行市價或者未來現金流量現值進行計量,那么得出的金額,就算是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也可以購回相應規模的生產資本,從而使得企業的實物資本得到保全,企業也能夠保持正常的狀態發展下去。

四、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適應性思考

有許多學者都認為要讓公允價值使人信服,就必須實現完全公平公正的公允價值,事實上公允價值很難做到“徹底的公平公正”,相反,還會成為操縱利潤的“罪魁禍首”。其實這種擔心是有憑有據的,我國在1997年至2000年期間第一次引入公允價值時期,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嚴重,給了一些不法之徒利用公允價值“鉆空子”的機會,出現了很多操縱利潤的情況。但是現在,隨著我國對公允價值有關的會計準則越來越謹慎和完善,筆者認為使用公允價值不會重蹈覆轍。因為那些要利用公允價值來操縱利潤的企業必須同時達到這幾個條件:第一,上市公司管理層故意造假。第二,會計審計人員失去職業道德底線。第三,證券市場監管完全失去作用。然而,在充分考慮了我國經濟市場的發展特點以后,我國對公允價值的使用前提和應用范圍做了全新的調整,準則中嚴格地規定了公允價值能夠得到應用的前提條件,公允價值只有能夠持續可靠地計量時才能夠得到運用。因此,那些想利用公允價值謀取違法利益的企業不會再輕易“得手”。

同時,伴隨著我國經濟市場的活躍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公允價值會計將會漸漸提高其在市場中所占有的地位,2014年我國財政部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這正是公允價值在我國市場中地位上升的重大表現,這必定會改善我國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大大提升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讓我們的市場變得越來越透明,從而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促進我國經濟市場繁榮健康發展。

五、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的比較分析

(1)二者的聯系:二者的共同點主要表現在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都是市場價格的體現,是市場價格在不同時間段的表現形式。歷史成本是在資產購置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資產價值,它是從資本購入的角度看資本的本質,而公允價值是從未來的角度看資本的本質,由此可見,它們都能夠起到反映資產本質的作用。公允價值很明顯與時間的關系密不可分,那么筆者假設,如果沒有時間的影響,所有在市場中歷史交易的價格都是公允價格,即廣義的公允價格。

(2)二者的區別:從定義的角度來看,歷史成本是面向過去而公允價值是面向未來。歷史成本所強調的重心是已經發生的交易和經濟事項,它是讓市場來完成對企業資產或者負債項目的計價功能,而公允價值所強調的重心則是必須動態及時地反映出企業的真實價值變化。因此,為(下轉第頁)(上接第頁)了保證公允價值的相關性和及時性,一旦有某項資產的市場價值或者預期價值發生了變化,那么就要對賬面價值進行調整。從財務報告的角度來看,公允價值能夠反映出持有資產的損益變動。財務報告主要就是要報告資產或者負債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產生的變化。歷史成本要體現資產或者負債的變化一般是采用會計攤銷、分配的方式,而公允價值卻一般會采用新起點計量的方式。相比較而言,新起點計量能夠更好地反映資產或者負債的變化,具有客觀性。從規避風險的角度來看,歷史成本沒有公允價值好。在歷史成本中,不需要考慮企業的資產現行市價現值和未來的現金流量,因而無法預測和規避未來企業的經營風險。[4]公允價值則含有不確定性,雖然也無法準確估計到企業資產的現行市價等問題,但是可以披露出企業所面臨的經營風險。

六、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對企業的影響

就目前我國的具體國情來看,我國正處于一個幣值頻繁波動,在物價不斷變化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歷史成本存在著大量的確認、計量、分配和備選方案,這會使得損益的計算失真。由此可見,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已經很難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很難真實地反映出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當市場價格劇烈變動時,歷史成本顯得蒼白無力。公允價值堅持了動態的反映觀,它認為資產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產生變動,強調的重點在于資產的計價必須堅持客觀價值,能更好地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相關性很強的特點,能夠客觀地反映企業資產的價值,有利于企業的資本保全。但是隨著金融危機越來越激烈,公允價值也一直飽受爭議,出于會計謹慎性的原則,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下編制的財務報告,主觀性過強,再加上市場波動較大,導致了一些數據很難取得,造成了企業信息使用者對數據無法進行比較,容易導致粉飾利潤,會計信息失真。

七、建立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相結合的計量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僅僅只使用一種會計計量模式,即只使用歷史成本模式或者公允價值模式中的一種,都是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的。如果單純地以歷史成本計量,會導致企業會計信息不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影響企業的相關性,如果單純地以公允價值計量,則會導致社會財富分配不均,使得經濟市場持續混亂。目前從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中來看,準則還是明顯傾向于歷史成本模式的。因此,再次體現了我國“歷史成本為主,公允價值和其他計量屬性為輔”的戰略。建立兩種模式相結合的會計計量模式,不僅可以反映資產的減值,也可以反映資產的增值,使得企業的經營信息更加可靠與相關,能夠了解企業的真實價值,擴大企業的發展空間,也有利于我國經濟市場的穩定發展,能讓我國更好地融入全球化的經濟體系。

八、結論及未來展望

影響會計計量屬性選擇的因素是十分復雜的,是眾多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它會隨著當今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歷史成本計價與公允價值計價各有利弊。因此,采用歷史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相結合的計量模式是避害就利的必然選擇。雖然現在我國是歷史成本與公允價值并存計量模式,但是隨著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國情有所改善,從我國財政部剛剛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來看,公允價值在我國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公允價值會計在我國的發展將逐漸走向成熟,并且等到資本市場完全成熟穩定,公允價值獲取容易,經濟市場高度透明,待到各種時機成熟之后,公允價值模式會在眾多計量屬性中位居主流。

參考文獻:

[1] 周松.會計計量的兩難選擇――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J].財會月刊,2004(7):8-9.

[2] 劉潔.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和歷史成本計量模式的分析比較[J].現代經濟信息,2013(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