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藝術文化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蒙古族的藝術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蒙古族是的主體民族,自古以來生活在廣袤的蒙古高原上,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俗文化。蒙古族民俗文化內容豐富多彩,蘊涵著情感、認識、審美、創造等方面的教育價值,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歌舞文化、傳統工藝等方面的內容。而在幼兒園開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藝術教育不僅可以繼承和發揚優秀的蒙古族民俗文化,而且能激發幼兒的民族自尊心,同時培養幼兒對蒙古族民俗文化的興趣,增強幼兒的民族情感,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一、幼兒園開展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的意義
民俗文化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文明成果,是本民族共同體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它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識的體現,又是本民族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的凝結。民俗文化教育以能激發人們的情感、情緒為最大特色,它具有多功能的審美、認識、娛樂價值,能讓幼兒產生豐富的構想,給幼兒以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關注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發展,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蒙古族特有的文化資源,來傳承、弘揚蒙古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在幼兒園藝術教育與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完美結合下,不斷擴充藝術領域的教育內容,引導幼兒接觸生活中的各種美好事物與現象,豐富幼兒的感性經驗和情感體驗。
蒙古族民俗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我們選取蒙古族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幼兒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內容,將這些內容滲透到幼兒園的藝術教育活動之中,采取幼兒喜愛的方式,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蒙古族民俗文化藝術教育活動,在教學中對幼兒進行啟發、引導,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蒙古族民俗文化知識,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
二、加強教學研究,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做為幼兒教師,有責任讓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了解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但復雜難懂的理論觀點,讓幼兒難以理解和接受,更不符合幼兒的年齡、認知特點,幼兒掌握起來十分困難,其中哪些活動內容、哪些活動方式更適合幼兒的發展,沒有統一的標準和答案。教師必須主動進行研究,認真閱讀相關理論書籍,并進行大量的資料整理和創編工作,把這些深奧的理論改編或創編成淺顯易懂,易于幼兒接受的內容,便于幼兒理解、學習和掌握。在課題實施過程中,教師對教案的設計、過程實錄、活動反思都進行了具體的培訓學習,各年齡班教師都能根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定出詳細、具體的教研計劃,設計教學活動方案,并在教學活動中認真組織實施。這既提升了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探索出一條適合民族幼兒園藝術教育的發展之路,使蒙古族民俗文化發揚光大。
三、整合教育資源,豐富幼兒藝術教育內容,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1.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加深幼兒對蒙古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在藝術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教學是重要手段之一,它對提高幼兒的觀察力、感受力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生動活潑、色彩鮮艷的多媒體課件使教學內容化無形為有形,給幼兒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情境,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加深幼兒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2.開展藝術區域活動,培養幼兒藝術表現力、創造力。培養幼兒藝術感受力、表現力,提高幼兒的藝術素養,光靠課堂內的教學實踐是不夠的,還必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去。對幼兒來說,開展趣味性地藝術區域活動更為重要。
3.豐富多種藝術活動形式,加強藝術欣賞,培養幼兒的審美素質。教育家盧梭認為:“教育應讓孩子從生活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們將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與幼兒的日常生活和藝術教育內容相結合。首先將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動內容按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或把蒙古族民俗文化教育活動內容與正常的教育活動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其次將蒙古族民俗文化藝術教育活動形式進行整合,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將上課活動、游戲、休息、日常活動的安排加以整合,二是將主題活動、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區域活動、個別活動加以整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因此我們充分挖掘利用環境中有利的教育資源,充實教育內容,拓寬教育途徑。
四、開發教育資源,挖掘適于園所發展的園本課例
篇2
在蒙古族舞蹈中,不僅男子舞蹈對兇猛動物有模仿的痕跡,在女子舞蹈中也有對天鵝、鴻雁等優雅動物形態的模仿。大雁、天鵝等性格溫和的動物向來被視為吉祥、夢想高飛的象征,在表演中雙臂最大限度地打開呈包容之態,展示女性的軀體美,通過雙臂有韻律地延展以及平步、碎步等輕緩步伐的配合,充分展現女性的輕盈與活潑。在蒙古族舞蹈發展過程中,對于馬、雄鷹的模仿也較為常見,尤其是馬——蒙古族人賴以為生的伙伴,軟騎馬步、滑步馬步、跑馬步、進退馬步等基本動I作,都是對馬的形態的一種模仿。近年來,火遍全球的“騎馬舞”,就是由蒙古族舞蹈中基本要素演變而來,通過韓國藝人的演繹迅速被社會所接受,在一定裎度上加深了社會對蒙古族舞蹈的認知。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內涵豐富的蒙古族舞蹈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是對蒙古族文化的一種傳播與推廣,也是對蒙古族傳統文化、宗教文化的一種繼承,這對蒙古族舞蹈的發展將起到推動作用。
二、蒙古族舞蹈與民族生活
蒙古族與大自然為伍,常年居住在蒙古包內,尤其是在漫長的冬季,白色的蒙古包是歌者、舞者的樂園。由于蒙古包空間有限,可供表演的場地較小,蒙古族以其偉大的智慧創造出了相對靜態的舞蹈形式,主要是以身體上半部分的靈活性來強化舞蹈的美感和藝術內涵,其中肩部動作就多達六種柔肩、縫肩、硬肩、碎肩、笑肩、收肩,此外腕部動作也較為豐富。在這種藝術氛圍里,逐漸形成的頂碗舞將其內涵詮釋得較為完整。
頂碗舞是喜慶節日里不可或缺的助興節目,一人或多人頭頂白瓷碗或碗狀油燈,碗里盛滿清水或奶酒,雙手各拿兩個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聲和樂聲中翩翩起舞,這是一種在原地以立、坐、跪等姿態為基礎進行表演的舞蹈形式。該舞蹈上身動作較多、幅度較小,著重體現在頭部、肩部、手腕等部位,肩部動作風格多變、優雅柔美。頂碗舞既要保證身體上半部分的靈活性,又要保證下半身的平穩,同時展示出手臂前后飛揚,通過提壓、挑、擺動等動作呈現優美之姿。頂碗舞的表演對條件要求簡單,只要手臂有足夠活動的空間即可,而且動作幅度相對小、+緩、輕,這主要是由于蒙古包內空間狹小,不適于動作幅度較大的舞蹈形式。由此可見,生活形態對文化藝術的影響,同時也說明舞蹈這種藝術形式來源于生活,也是民族生活的一種折射。
三、蒙古族舞蹈與民族性格
蒙古族舞蹈藝術形式具有強烈的民族性格特點——豪邁、質樸,這種藝術風格源于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由民族性格、民族個性演繹而來的民族文化,通過舞蹈這種藝術載體得以展現和傳承。蒙古族民族性格與民族舞蹈的完美融合,是蒙古族歌頌生活的一種形式,這在舞蹈《擠奶m中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擠奶員》是一支精致的舞蹈小品,雖然內容單一,但卻通過女性細膩的舞蹈語言,再現了草原生活和蒙古族女性勤勞質樸的性格特點。在表演中,舞者著重表現了擠奶的過程,肩部前后有力擺動,干凈利索,通過硬肩、硬碗等舞蹈動作展現蒙古族女性嫻熟的擠奶技術;跑跳步、后踢步則展現蒙古族女性歡快勤勞的一面。該舞蹈以女子群舞表演為主,歡快的場面散發著濃濃的奶香。此外,騎馬舞、馬刀舞、剪羊毛等舞蹈形式,都是民族生活的一種升華,以藝術形式途釋了蒙古族人的勤勞質樸和熱愛生活的民族情感。
四、蒙古族舞蹈與宗教文化
蒙古族舞蹈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不僅記錄了日常生活,也對民族信仰和宗教文化進行了藝術升華,把古老的宗教儀式、宗教表演與舞蹈藝術相糅合,逐漸發展成為舞蹈文化,其中安代舞就是典型的代表。安代舞起源于薩滿教,本身是向神靈祈求庇護、驅魔消災儀式中的表演,隨著時間的推移,演變成表達民族情緒的一種舞蹈藝術,但這其中也包含著傳統的薩滿文化和蒙古族的精神信仰。每逢重大節日、豐收時刻或者民間喜事,女人揮舞頭巾、男子脫去馬靴光著腳丫、孩子們做著鬼臉,歡快的安沈陽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助教
代舞便迎風而起。
安代舞又叫唱安代,是因為安代舞是集唱歌、跳舞為一體的表演形式。在表演中,由歌者進行領唱,其余伴唱者合唱,時以“啊哈嗬”、“合吉耶”、“奔布來”等襯詞呼喊助威,然后隨著歌曲節奏的變化而出現舞蹈動作;舞者情緒飽滿,或擺巾踏步或甩巾踏步,把高昂的情緒通過腳步的變化奠定一個基調,而雙臂掄綢等優美動作集敏、!輕、柔等情緒為一體,無不展現了蒙古族熱愛生活的民族風貌。此外,還可以從査瑪舞來窺見蒙古族關于佛教的信仰。査瑪舞集音樂、舞蹈、法事于一體,是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這種宗教舞蹈是民族舞蹈的集大成者,也被稱為古典舞蹈。表演者頭戴動物面具,繞著大樹起舞,展現了蒙古族對神靈的崇敬,推動了民族信仰的繼承與傳播。
五、總結
篇3
[關鍵詞]蒙古族;長調;藝術風格;特點;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1-0091-02
蒙古族人長期生活在草原上,使得蒙古族長調民歌中蘊含了大自然的氣息,充分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將人類的思想與情感通過蒙古族長調抒發出來,十分具有藝術感染力。蒙古族長調不僅展示了民族的特色與文化,還凝聚了文學、美學等方面藝術的精華,使得蒙古族長調擁有極高的審美價值。
一、蒙古族長調的藝術審美價值
(一)技巧之美
蒙古族長調民歌展現的不僅是遼闊的草原文化,結合蒙古族悠久的歷史以及環境,不難看出蒙古族長調民歌具有復雜的技巧,展現了蒙古族長調民歌獨有的技巧之美。朝賀拉嘎是蒙古族長調民歌中重要的元素,譯成漢語是節奏的意思,它不同于其他節奏。朝賀拉嘎是蒙古族長調獨有的節奏,蒙古族演唱者在草原環境中生活,將積累的情感通過長調民歌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同于短調樂曲那樣的呆板和僵硬,更加富有生命的韻律。例如,蒙古族長調民歌《呼和格那木吉拉》中,呼和格那木吉拉由于自己的坐騎遇害,所表達的思念之情。其中的朝賀拉嘎充分展現出了坐騎奔跑的步態,通過獨特的節奏真實地展現出了坐騎的形象以及演唱者的內心情感,隨著曲調的變換,能夠感受演奏者心情的起伏,營造出騎在馬上的意境。由此可見,演唱者對于蒙古族長調的技巧以及結構理解與掌握得非常深刻。
(二)自然之美
蒙古族長調民歌最早起源于蒙古族的游牧祖先,他們早期的生存方式以狩獵為主,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過程中,演唱蒙古族長調民歌成為了心靈釋放的方式,同樣表達了一種對自然之美的喜愛。例如,《遼闊的草原》中展示了草原的自然風光,通過馬頭琴聲伴奏,營造出具有蒙古族韻味草原的詩畫意境,使聽眾仿佛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大草原的綠草、藍天、白云、牛、羊、馬。蒙古族長調民歌是人與動物進行交流的一種方式,對于蒙古族的牧民來說是一種享受,同樣對于動物也有感化的作用。例如,草原上的母羊會在生下小羊之后離開,蒙古族牧民通過演奏長調民歌進行情感交流,能夠感染母羊落淚,最后將小羊接回,這就是音樂的神奇效果,實現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交流,將蒙古族長調賦予了一種神秘的感彩。蒙古族長調這種具有特色的藝術將草原音樂作為基礎,由于草原音樂是誕生于馬背上的音樂藝術,因此具有獨特的節奏以及旋律。蒙古族牧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背景與馬有著密切的聯系,其中長調的唱詞大部分都有對馬步態的描述,通過馬不同的步態深入研究蒙古族長調民歌,從而感受蒙古族長調民歌中變換的節奏及豐富的內容。
(三)情感之美
蒙古族長調民歌通常給人留下奔放彪悍的印象,這不完全是蒙古族音樂的特色,還有一部分蒙古族音樂中能夠感受到細膩的情感。情感的表達是蒙古族音樂藝術審美的一種表達形式,蒙古族牧民粗獷及豪放的性格特點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結合內在情感的表達來看,蒙古族牧民同樣擁有柔情以及細膩的一面。不同性格特點的結合,使得蒙古族音樂具有了獨特的藝術氣息。蒙古族長調民歌中有很多意味悠長的樂曲,是表達一種內心情感一種方式。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及文化,蒙古族人的生活方式源于游牧民族的游牧生活,蒙古族長調民歌在這種生存環境下產生并得到發展,充分表達了蒙古族牧民的思想情感,這種感情的表達極具審美價值。蒙古族長調民歌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中產生,因此表達情感的時候擁有自己獨特的方式。在蒙古族牧民生活的環境中,不得不提及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動物就是馬。大部分蒙古族長調民歌都是與馬相關的歌曲,能夠使我們體會到蒙古族牧民與馬之間深厚的情感。
二、蒙古族長調的藝術風格及特點
(一)蒙古族長調的藝術風格
蒙古族長調民歌是心口相傳的民間藝術,由于地域的特殊性以及演唱者的不同,使得音樂的風格以及形式眾多。蒙古族長調形成地域性的風格主要包含錫林郭勒地區、巴爾虎地區、科爾沁地區、衛拉特地區。其中錫林郭勒地區的蒙古族長調民歌相對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文化,長調風格十分莊嚴并且音樂思路較為清晰,能夠使聽眾感受到蒙古族草原的自然之美;巴爾虎地區的蒙古族長調融合了鮮卑族和契丹族的音樂文化,長調的旋律多樣以及節奏的自由,結合悠長的歌詞進行情感的表達,形成了獨特音樂風格;科爾沁地區有較多的軍事基地,這一地區的蒙古族長調受軍營文化的深遠影響,長調的風格大部分是上行跳躍式,音調相對簡潔并且曲調表達的情感相對質樸;衛拉特地區的畜牧業十分發達,這一地區蒙古族長調的風格古樸平直,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音。
(二)蒙古族長調的特點
1.民族特點。長調是蒙古族獨有的民族歌曲,其中長調的歌詞蘊含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蒙古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了蒙古族人的思想、感情、道德以及心靈的共鳴,他們民族的特色是崇尚自由,通過蒙古族長調能夠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他們的風土人情。2.藝術特點。蒙古族長調屬于游牧民族極具特色的文化,是人與動物以及自然交融的媒介,通過景物寄托情感,使欣賞者通過蒙古族長調民歌感受演唱者所傳達的情感。蒙古族長調是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產物,能夠通過音樂引發人與動物之間的共鳴,牧民通過長調描繪蒙古族草原的壯美,是一種綠色生態藝術,使人與自然能夠實現和諧統一。3.韻味特點。蒙古族長調通過聲音傳達情感,并且具有感染天地萬物的能力,使聽眾能夠有身臨其境之感,達到極具韻味的藝術境界。4.心口相傳的特點。蒙古族長調民歌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實現文化的傳承,可以說是蒙古族音樂領域的“活化石”。蒙古族長調通過親緣式、師徒式、社會民俗式等方式進行傳承,由于地域的不同以及傳承方式的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流派。結語綜上所述,蒙古族長調流傳至今已經超過了千年,傾聽一首蒙古族長調民歌,仿佛身處于茫茫的草原之上,蒙古族長調所展現的藝術境界,可以說是天籟之音與人類心靈的完美融合,使音樂藝術之美融入人們的心中。這就是蒙古族長調民歌的音樂魅力,需要我們不斷地傳承和發揚,將蒙古族長調這種獨特的民族藝術展現形式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參考文獻]
[1]郭安妮.呼倫貝爾地區蒙古族長調民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包小兵.淺析蒙古族長調民歌的美學特征和藝術特色[J].芒種,2013(09):185-186.
[3]王曉燕.淺析新疆蒙古族長調民歌藝術特點及傳承狀況[J].大眾文藝,2011(11):162-163.
篇4
關鍵詞:蒙古族 音樂 舞蹈
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1]。蒙古族音樂的典型代表是馬頭琴、長調、好來寶等,無論是在演唱、演奏的形式上,還是風格上,蒙古族音樂都具有自由、舒緩、悠揚的特點。
一、蒙古族音樂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2]。從內蒙古陰山巖畫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蒙古族從遠古時期就已經有狩獵和巫術活動了。原始的巫術儀式是原始人敲打著工具,跳著模仿狩獵活動或者娛樂神祗的舞蹈來進行的。原始音樂也往往是伴隨著原始舞蹈進行的。
(一) 聲樂
蒙古族生活于草原,蒙古族的音樂內容多是表達對白云、藍天、草原、駿馬、牛羊、駱駝、蒼狼等的熱愛。蒙古族民歌具有曲調高亢悠揚、聲音宏大雄厲,豪邁飄渺、嘹亮、自由奔放、沁人心脾的特征。蒙古族民歌按題材分主要有禮儀歌、草原牧歌、狩獵歌等。按體裁分類主要有長調、短調。蒙古族長調名為“烏日圖道”,即長歌。它的特點是字少腔長、高亢悠遠、曲調較為悠長、節奏舒展自由。長調延長音中的連續嗽音和顫音像駿馬嘶鳴般,使音樂帶有華彩性,激情洋溢、氣勢寬廣;長調旋律向下三、四、五度輕聲下滑,婉轉清揚,充滿的抒彩。
短調曲調較為緊湊、節奏整齊、曲式篇幅較短小,口語性較強、很少用裝飾音、常伴有蒙古族歡快的舞蹈。蒙古族的呼麥藝術歷史悠久。呼麥又名“浩林?潮爾”。它是利用“喉音”部位發音來演唱藝術的,可以一個人同時演唱多個聲部。呼麥的聲音悠揚而深邃,嘹亮而飄渺。
(二)器樂
蒙古族的最代表性樂器是馬頭琴。馬頭琴因琴頭雕飾馬頭而得名,它是蒙古族的一種拉弦樂器,又名綽爾或莫林胡爾。該樂器有兩根琴弦,演奏聲音圓潤、低回宛轉,它還能夠模仿馬的嘶叫聲、馬蹄聲和奔跑聲,惟妙惟肖。在古代,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先哲們很少以美為話題談及一個事物美還是不美[3]。然而,只有體現了人類進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歷史發展趨勢、顯示客觀規律和必然性的社會生活才是美的[4]。蒙古族馬頭琴是蒙古族生活的象征,馬頭琴的琴聲在草原的映襯下極具美感。很多古時候的蒙古族樂器被陳列于中華民族園里,他們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紋飾華麗[5]。從工藝品的審美歷程來看,凡是產生年代久遠的物品往往帶有某種實用性[6]。而這種實用性,也包括它的娛樂功能。馬頭琴是蒙古族人民生活娛樂所不可或缺的一種樂器。
(三) 蒙古族曲藝
好來寶是用蒙古語演唱的曲藝曲種。蒙古語將好來寶意為“聯韻”,又稱聯頭韻,就是“連起來唱”或 “串起來唱”。是一種由一個人或多人用四胡伴奏,用蒙古族語言坐著進行“說唱”的一種表演形式。 它的題材多選自民間傳說和英雄史詩,如《格斯爾王》、《江格爾傳》、《西游記》、《三國》、《水滸》等。
(四)蒙古族音樂的發展
人們對于藝術的認識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7]。藝術貴在創造性,這種創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態揭示更豐富的精神內涵[8]。例如:中國內地的選秀節目《中國夢之聲》中的“部落組合”是由回族、門巴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四個民族組合成的一個音樂團隊,他們在聲樂的演唱技巧上采用長調、呼麥、通俗等多種唱法,伴奏樂器有馬頭琴、口弦、串鈴等。伴隨著串鈴、呼麥、長調、口弦的慢慢融合,一種來自大自然的原始的氣息凝聚了整個舞臺,這就是民族音樂的魅力所在。
二、蒙古族舞蹈
許多少數民族中都存在著圖騰崇拜,并世代相傳[9]。蒙古族舞蹈與原始社會的圖騰文化相關聯,重在表達對某些動植物、自然現象和神靈的崇拜和敬仰。蒙古族舞蹈發展至今,仍然會以許多圖騰為題材,進行創編。例如:舞蹈《狼圖騰》、《靈鹿》、《鴻雁》等。這些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10]。這種非審美功能就是它所具備的精神含義。
這種舞蹈藝術能啟迪智慧,拓寬思維,增長才干[11]。由蒙古族的音樂文化,我們能夠更深入的了解這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和它的精神所在。我們無不為藝術感嘆,為音樂感嘆,這也是蒙古族文明經久不衰的標志。
注釋:
[1]蘇和平:《試述中國少數民族美術的發生與發展》,《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第84-88頁。
[2]蘇和平:《藝術學原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77頁。
[3]蘇和平:《中西藝術審美比較芻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第136-139頁。
[4]蘇和平:《高校美育教學初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第124-127頁。
[5]蘇和平:《中國少數民族美術發展史》,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55頁。
[6]蘇和平:《試論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銅鼓藝術》,《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第65-68頁。
[7]蘇和平:《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現代傳承研究―以民族藝術的教學為個案》,《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第101頁。
[8]蘇和平:《藝術人類學與藝術教育芻議》,《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41-44頁。
[9]蘇和平:《水族審美意識探源》,《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70-73頁。
篇5
無際的草原成就了蒙古族粗獷、豪放的性格,同時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圖形風格。要探尋蒙古族的藝術淵源,必須了解他們的傳統文化風貌,并通過對其民間傳統圖形的研究了解蒙古族人在民族藝術上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圖騰崇拜 圖形 蒙古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一、蒙古族人對圖騰符號的崇拜
列寧說:‘恐懼創造神。”《蒙古秘史》己載;‘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李兒貼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一同過騰古思海,來至汗難名子河源頭的不而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根據蒙古語的解釋,‘‘李兒帖赤那”意為“蒼色狼”,“豁埃馬蘭勒”一詞是“白色的鹿”。蒙古族自詡為‘蒼狼白鹿”的后代,這顯然有極深刻的圖騰崇拜的意味。根據北方民族史、蒙古族的歷史典籍中的有關記載,從蒙古族崇尚薩滿教的神扯觀念表現中也可推定蒙古先民確實將“狼”、鹿作為圖騰進行崇拜。在蠻荒的北方草原,“狼”對于草原游牧人群來說是非常可怕的野獸。它們往往集結成群,無論捕食或對付進犯之敵,都協同戰斗,團隊意識極強,且兇猛而富有靈性。于是人們由恐懼而敬奉,把它們視作自己的親屬和同類,這也許就是“狼”圖騰崇拜的緣由。“狼”的圖騰崇拜不僅寄托了原始的蒙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與尊崇,也傳達了人類對自身力量和自我意識的認同與自信。作為圖騰符號的‘糧”圖形有著強烈的宗教意味。原始圖騰崇拜是蒙古族人的與審美取向的中介符號。蒙古族人民對“狼”圖騰的崇拜,也涵攝了對“狼性”文化的審美意識的深刻體驗。因此,“狼”圖騰作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文化藝術符號,滲透進蒙古族文化的基因中,而審美文化、藝術活動作為文化形態也受其影響。由于受萬物皆有神觀念的影響,蒙古人對其他的動植物有著崇拜心理。根據考古及史料記載,蒙古族的圖騰崇拜還包括有牛、馬、羊、虎、鹿、蝶、魚、佛手、杳花、蓮花等圖騰紋飾。雖然這些紋飾有些已經完全失去了原形,成為遠古圖騰文化的象征和回憶,但始終表現出蒙古民族特有的藝術活動與審美情趣。
二、蒙古族圖形文化的樣式特征
圖形文化在蒙古族的文化中占有很大的份量,無論是圖騰禁忌的圖形樣式,還是審美需要的物件裝飾圖案,都充滿著蒙古族對生命、生活的態度。在原始信仰中,蒙古族人始終認為本氏族源于某種動物或植物,或是與它們有著親緣關系,于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崇拜的圖騰,也才有了古老的、著名的“狼”圖騰的神話。因此說,蒙古族的圖騰崇拜是對動植物的崇拜,實際是源于對祖先崇拜的一種對應轉換,這種對應轉換常常通過氏族起源的神話和圖形展示出來。
蒙古族人對與他們共同生存、生長的動物和植物有著特殊的感情。如牛、馬、羊、駝、犬、狼、鷹、鹿等及各種植物,象征著上天降下的吉祥,傳達對幸福的理解與對理想的追求。聰慧的蒙古族人將這些動物、植物演義成圖形紋樣,將其應用、展示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之中,如日常的服裝、家俱、生活用具及對環境的裝飾。同時由于“萬物有靈”的觀念影響,對這些圖形的使用往往有著嚴格的限制。究其圖形特點,一般表現為三大類。
自然紋樣:云紋、山紋、水紋、火紋及紋有蝴蝶、蝙蝠、鹿、馬、羊、牛、駱駝、老虎、龍、鳳及其他的動物圖案等,植物紋樣有花紋、草紋、蓮紋、牡丹紋、桃紋、杏花紋等紋飾圖樣。充分體現了蒙古族人崇拜自然、熱愛自然的樸素審美觀。
吉祥紋樣:受佛教、薩滿教文化的影響,宗教中的一些圖案也應用于蒙古族人的生活中。其中佛教、薩滿教中的盤長紋,法螺、佛手、寶相花等八吉祥紋樣圖案在他們的生活中廣為使用,特別是盤長紋。在民間,盤長(蒙語烏力吉烏塔蘇,)多用于服飾、毛氈、器物雕刻品上,其圖案本身盤曲連接,無頭無尾,顯示出綿延不斷的連續性,寓意長久不斷。蒙古族的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寓意深遠。
文字紋樣:蒙古族的文字如同阿拉伯文,屬篆字體,是一種把鄰接的字形連起來的草篆文字,本身帶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又具有一定的審美性。它書寫自由,美觀大方,蒙古族人將其用于服裝、鞋帽及毛氈織物的裝飾中。它既是文字,用以記事,又可作為圖形,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隨著歷史的發展,同時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如福、祿、壽、喜等文字圖案,應用得也比較廣。
三、結論:蒙古族傳統圖形樣式的應用
蒙古包由木門、氈墻、椽子和天窗四部分組成。每一個組件上面都附飾有美麗的圖案,內容大多寓意吉祥如意、祈福平安。各種圖案交錯生輝,氈房內外裝飾圖案多為二方連續的云紋、幾何紋或卷草紋,并在氈墻的角落裝點角隅紋樣。在構圖上以包頂為中心,以圓心為基點,向四面放射狀地點綴圖案。氈毯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既具有實用性用于鋪陳保暖,又可作為審美用于裝飾。在兩千多年以前蒙古族人就開始用牛毛或駝毛捻成線,延續傳統的編席方法編織出具有美麗花紋圖案的各種地毯。地毯紋樣多以對稱式幾何圖案為主,圖形有方有圓,內部圖案嚴謹對稱。主圖案多以龍、鳳、八仙、團花、吉祥圖案為主,邊飾云紋、植物紋、回紋、萬字紋、角隅紋等圖案。在構圖上,大多是中央有圓形團花,四邊圍繞裝飾草龍間花,構圖飽滿,內容豐富,形成富麗與古樸兩種風格的畫面。遼代在北京建都后,地毯就成為宮廷里專用的鋪設品。它吸收了草原各民族地毯技藝的長處,同時吸納了漢族織錦、瓷器紋樣,形成了獨特的地毯藝術風格。在色彩上,主要以藍、黃、褐三色為基調,間以紫紅、白、黑等色,既對比,又協調,所以又稱之為“中國的黃藍毯”。傳統的編織方法是:氈毯在編織前設計好圖案,根據編織的經緯線特點進行設計,工藝多為手工編織。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受外來文化、技術的影響較大,但蒙古族的地毯藝術至今仍不失為藝術瑰寶,它是民族民間藝術傳承的結晶。
服飾圖案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形式之一。服裝的裝飾圖案更多地體現出蒙古族人的文化、、圖騰崇拜、審美習俗等。特別是圖騰圖案,對其的應用最為多見。無論服裝,還是飾物,無一不顯現圖騰文化的痕跡。多變的自然現象使先民們感到茫然,由此產生的圖騰圖案應用于服裝的裝飾上,期盼崇拜的圖騰形象能夠隨時護佑他。如常見于蒙古袍、腰帶、帽子、靴子等上的圖騰圖案及各種象征符號圖案;如日月形紋、高山流水紋、葫蘆紋、漩渦紋、回紋、雷紋、云紋、山紋、水紋、火紋以及狼紋與鹿頭冠紋圖案。蒙古族先民們在沒有文字記載的情況下,往往通過這些圖形來認知自然、診釋自然。這些都是對自然和生命的一種認知形式。同時由于受漢文化的影響,在蒙古族的服飾中還常飾有吉祥云紋、飛翔仙鶴、五爪金龍等吉祥圖案。在這里龍圖騰為最高權力的象征,仙鶴代表最高尊位,具有強大的威懾與企慕的效應,都是遠古圖騰的重現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
參 考 文 獻
篇6
摘要: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偉大的藝術創造力。蒙古族的舞蹈文化,同蒙古民族的社會發展歷史一樣長久。它有著過去的悠久與古老,也有著現代的繁榮與輝煌。隨著時代的前進,蒙古族舞蹈也在尋求著發展與變化,也在升華和突破。
關鍵詞:蒙古族舞 舞蹈文化 傳承和發展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偉大的藝術創造力。在蒙古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隨著時代的前進,蒙古族舞蹈也在尋求著發展與變化,也在升華和突破。因此,只有對蒙古族舞蹈的不斷挖掘,才能產生巨大的創造力,才能使蒙古族舞蹈大放光彩。
一、蒙古族舞蹈的內涵
蒙族舞蹈非常強調舞蹈時腳、膝、腰、胸、手、肩、頭、眼的配合及統一運用。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內蒙古草原上,遼闊的草原畜牧生活培養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蒙古族民間舞蹈熱情彪悍有力的基本風格特點,蒙古族民間舞是通過模仿矯健的大雁,活潑多樣的馬步。蒙古族民間舞的音樂特點是熱情奔放,悍健有力,節奏歡快,富有草原風格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蒙古族舞蹈風格的形成及特征
風格作為民族民間舞蹈的精髓,是民族個性的展示。它以不同的動律、手足的舞動,表現著不同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個性特征。概括地說,蒙古族舞蹈的風格,正是在其游牧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粗獷、豪放、沉穩、大方、剛勁而不失溫柔,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真摯地表現了以游牧生活為主的蒙古族人民的喜、怒、哀、樂的情感,豪邁的精神氣質和鮮明的民族個性。
蒙古族舞蹈風格的形成有著清晰的演變過程。早期流傳的一種“招福致祥”的民間祭祀儀式名曰“達力根巴雅爾”,多用于戰爭凱旋或豐收喜慶之時對神的感恩活動,通過儀式祈求康樂太平。祭祀完畢,所有參加者便開始在草原上歡樂起舞,往往跳至夜深而不止。主要動作為跪地請安、擰身跺足、橫擺漫步,舞蹈風格自然優美,由舒緩到流暢。該舞鄉土氣息濃郁,盡展了喜慶之時人們歡樂的情感,表達了人們祈盼幸福生活的良好心愿。
“查瑪”俗稱“跳神”或打鬼,系蒙藏文化交流的產物。16世紀后半葉隨同噶魯派(黃教)喇嘛教傳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它是以一種演述宗教經傳故事為內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態各異,各具特色。如《卻吉勒(閻王)舞》動作勁拔獷悍,舉手投足都極富雕塑性;《鹿神舞》動作矯健奔放而有氣勢,技藝性頗強,帶有競賽性質;《好扣麥舞》動作靈活灑脫,時而隨鼓聲顛跑跳躍,時而故作威風狀,進行戲謔表演,身體的起伏,頭部的昂垂,手的繞動,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韻味;《查瑪舞》在內蒙地區流傳十分廣泛,絕大多數寺廟均于宗教節日進行表演,其舞蹈影響極為廣泛,至今仍在蒙古舞蹈的創作表演及教學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在蒙古族傳統民間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健康向上的活躍藝術特色,為各民族人民所喜聞樂見。其主要動作為上繞巾、甩繞巾、雙撣巾、雙擺巾、雙甩巾,腳下動作為深哈腰、輕跺腳,時,雙腿高跳,空中甩巾,表演由徐緩到流暢,表演風格活潑生動,富于即興色彩。舞蹈在熱烈、歡騰、火爆的氣氛中結束,是蒙古族舞蹈教學中的代表作。
另外《筷子舞》、《盅碗舞》、《馬刀舞》、《摔跤舞》、《擠奶員》、《彩虹》、《喜悅》、《海浪》等一些舞蹈都不失為獨具風格特色的優秀舞蹈。一些新作如《奔騰》等正是在這些作品的基礎上為適應時展,不斷創新升華,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盡展時代風采的上乘之作。由于蒙古民族居住地域廣闊,因而各地舞蹈都有一定地區傾向性。各地舞蹈風格雖有一定的差別,但總的來看統一性是較強的。在教學中把握這種統一性之中的舞蹈風格,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是十分有益的。
三、新時期蒙古族舞蹈的變化
舞蹈變成了純粹的表演性舞蹈,是為了表現真善美的藝術作品,排除了宗教舞蹈的實用性,表演形式由原來的全體參加的集體表演或者巫師參加的單人表演,演變成了單人、雙人、多人形式更豐富的舞蹈形式;場地由室外的祭祀祈禱的宗教場所變成了專門的表演舞臺;演出服裝被重新設計,既有鮮明的蒙古族特點,又適合舞臺表演,最重要的是更美了,能夠更好的表現蒙古族舞蹈美的特色;更重要的是,舞臺燈光的參與大大增加了舞蹈的藝術感染力,色彩豐富的舞臺燈光效果可以渲染出多變的舞臺氣氛,草原的空曠、神秘還有蒙古人的熱情奔放都能得到很好的表現。
四、蒙古族舞蹈發展的幾點思考
1.我們文藝界蓄聚著一大批各種專長的專業人才,可以為優秀藝術作品的生產提出咨詢和建議,幫助作品的加工、修改、完善和提高,必要時可以應邀直接參與創作,確保優秀作品達到藝術的高水平。
2.要創作出好的舞蹈作品,必須有正確的途徑,引進競爭機制,適時舉辦展演、評比、大賽是促進出精品、出人才、繁榮舞蹈藝術創作的好路徑。
3.適時組織藝術人才的示范性展演活動是活躍文化市場、增強社會效應及培養和擴大觀眾的好辦法。
4.舞蹈創作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認真細致的觀察生活,靠持之以恒的實踐與積累,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成功作品,所以,適時組織藝術家深入生活的采風活動是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繁榮藝術創作、多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的有力措施。
5.適時組織理論研究、學術探討和新作品評議會等活動是理論聯系實際并給實踐以引導,促進藝術生產、繁榮藝術創作的可靠保障。因為,理論的高度是蒙古族舞蹈事業發展的高度。
6. 面對市場經濟轉型期必須加強廣泛的社會聯系,引進社會力量和熱心文化藝術事業的國內社會人士的廣泛支持和經濟后援,是支持舞蹈藝術生產,繁榮藝術創作,活躍文化市場的必要條件。同時,進一步加強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走出去,請進來,開闊藝術視野,汲取健康營養,提高創作水平;進一步健全創作機制,抓精品,出力作;進一步強化宏觀調控,抓協調,抓協作,使多出優秀作品工作真正落在實處,取得實效。只有把握住蒙古族舞蹈藝術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點,才能使蒙古族舞蹈藝術健康的發展。
篇7
一、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研究背景
在我國的工藝美術和文化藝術領域之中,蒙古族的傳統工藝以其幽遠的發展歷史,精湛的工藝水平,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此外,蒙古族獨特的草原民族特性,熱情好客,吸引了內地的大量文化的愛好者的移民,對于蒙古族的手工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還有一些傳統的蒙古族工藝美術品的原材料產自內,歷年來,眾多的中國外學者進行了蒙古族的傳統工藝美術的相關研究,相繼編著了較多的有關蒙古族的傳統工藝美術研究方面的書籍和論文,這些研究以及文獻資料為蒙古族的傳統工藝美術研究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態信息,為研究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的特色
大量的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的創作目的是為了美化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以及居住環境,根據這一目的可以把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分為生活用品和生產用品兩大類,第一類生活用品類主要包括蒙古族的民族服飾和民族飾品以及各種擺設和生活用具,第二類生產用品主要包括草原民族從事生產活動如放牧以及運輸工程中的各類用具,這兩類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從這些種類可以看出,蒙古族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種類眾多,而且其工藝多出自于蒙古族的民間生產,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工藝水平高。另一方面,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的設計者往往也是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的使用者,這些工藝美術品經過歷史的沉淀帶有悠遠的歷史氣息,包含了蒙古族的民族智慧以及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三、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分類內涵
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的開放性,造就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明清時期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的特殊發展背景等等,使得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從原材料到工匠、生產規模以及生產工藝都具有較復雜的綜合特性,這些對于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的審美依據模糊化,文章現對于主要的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品進行探究。
四、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研究
文章主要從傳統蒙古族服飾以及服飾刺繡藝術、蒙古族傳統的彩繪工藝以及蒙古族傳統用具工藝美術研究等方面進行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研究。
(一)傳統蒙古族服飾手工藝美術研究
蒙古族傳統的服飾手工藝是其傳統民間工藝的重要組成,其工藝獨具匠心,在指法以及持針的手法上都大有講究,服飾的手針工藝是蒙古族傳統服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用性以及美術價值。蒙古民族服飾除了御寒和護身等實用之外,每一處都體現了蒙古民族對于審美的追求,長期的歷史發展沉淀所形成的傳統服飾的顏色體系對于蒙古民族的民族崇尚有著直接的體現,例如藍色象征著蒙古族人民崇尚的長生天以及蒙古族的先輩,綠色則是蒙古族賴以生存的草原之色,紅色象征著或,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
1.鑲邊工藝蒙古族自其先輩開始就講究服飾的鑲邊藝術,作為蒙古族的傳統手工藝一直在不斷地發展以及完善之中,為蒙古族的民族服飾錦上添花,其根據蒙古族人民的年齡以及服飾的不同位置鑲邊的款式風格以及色彩上往往不同,通過色彩的運用以及樣式的改變來體現不同階段
2.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美術研究蒙古族的服飾刺繡藝術具有久遠的歷史,并且隨著蒙古族文化的發展進行著不斷地創新,追溯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蒙古族的先輩們就已經掌握了剪裁和縫制工藝,大約到了元代,蒙古族傳統的服飾手工藝技藝趨于成熟,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例如:袍服和坎肩以及套褲等數十種蒙古族人民的服飾以及配飾。刺繡手法風格各異,體現了蒙古族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的特色,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的造型、色彩以及工藝和圖案都具有極高的美術價值和社會內涵。
(1)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色彩的美術研究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藍色、白色、紅色、金銀色以及綠色等,這與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色彩上蒙古族人民傾向于使用給人以輕松愉悅感覺得色彩,使用服飾的顏色為單調的草原環境增添豐富的色彩,另一方面,蒙古族的服飾往往色彩對比強烈,采用大膽的色彩對比,來增強服飾色彩的豐富程度,長此以往,蒙古族人民掌握了這種色彩對比的方法,配合具有民族特色的配飾將蒙古族的審美情趣以及情感世界鮮明的體現出來。
(2)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圖案的美術研究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圖案對于蒙古族大而正的平面剪裁服飾進行填補,將傳統蒙古族服飾中的大面積面料進行分割,使得服飾的內容更加調和,增添了流暢的節奏美感,將蒙古族的服飾結構的精美以及工藝的細致體現的淋漓盡致。圖案是以反映蒙古族生活以及美化生活為目的,帶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寄托著蒙古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傳統蒙古族服飾刺繡圖案具有極強的美術變現力,多以動物、花卉以及吉祥的文字等傳統紋樣為主,由于蒙古族傳統服飾的獨特性,刺繡圖案的美術美感是其他圖案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其色澤、空間以及質感造就的浮雕效果,將刺繡藝術的美術效果完美的體現出來。
(二)蒙古族傳統的彩繪工藝的美術研究
文章此處主要針對與蒙古族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具彩繪工藝為主進行研究,蒙古族的居住以蒙古包為主,一般家具規模不大,大型家具的彩繪主要于家具的正面以免被其他家具遮擋,小型家具一般要進行5個面的彩繪,根據家具的功能性,其彩繪的內容往往不同,蒙古貴族崇尚與龍、鳳、獅、以及虎,部分貴族的家具彩繪中含有文房四寶以及吉祥如意寓意的裝飾圖案。由于蒙古族崇尚的色彩主要包括藍色、白色、紅色、金銀色以及綠色等,蒙古族家具的傳統彩繪工藝多使用紅色、藍色、白色、金銀色以及綠色等,其中紅色占據絕大部分,在傳統的彩繪工藝中多運用色彩的強烈對比,顏色絢麗,但由于工匠的精巧布局其依舊具有很高的協調性。蒙古族的傳統家居彩繪工藝,配合其草原環境的藍天與白云,青草和九曲連環的河流溪水,將蒙古族的生活空間點綴的藝術氣息十足,蒙古族傳統的家居彩繪中因要求不同,運用或精美或粗獷的線條以及層次豐富的色彩對比提高了蒙古族傳統家具的美術價值。
(三)蒙古族傳統用具工藝美術研究
蒙古族由于其獨特的草原生活方式,需要配合生產活動進行頻繁的遷徙,其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上附著的傳統的工藝的美術價值同樣對于蒙古族傳統工藝的美術研究存在有重要的意義。
1.鞍馬用具工藝蒙古族被稱作是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與馬有著不解之緣,蒙古族傳統的鞍馬用具在國際上的鞍馬用具領域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不是其他民族其他國家可以取代的,蒙古族傳統的鞍馬用具傳承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數千年的鞍馬制作工藝和傳統文化,在發展完善的過程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工藝美術類別,蒙古族傳統的鞍馬用具是蒙古族男子身份地位的象征,蒙古族傳統的鞍馬用具種類很多,而且造型豐富多樣,裝飾品的工藝及其豐富,鞍馬用具包括馬鞍以及配套的輔助部件,其圖案多寓意吉祥如意等蒙古族人民對于生活的美好向往。
2.氈廬用具工藝蒙古民族居住于蒙古包中,因為蒙古包的材料主要是氈毯并且蒙古包的頂棚形狀為穹廬形,所以一般將蒙古包又成為氈廬,這是蒙古民族所特有的居住環境,主要是為了配合草原生活的頻繁遷徙以及四季的氣候變化,氈廬便于拆卸以及安裝,蒙古包顏色以及本身的形狀都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的發展中的傳統文化體現,色彩豐富,為草原民族的生活層次豐富的提供點綴。
3.飲食用具工藝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蒙古民族的傳統用具工藝的美術研究自然離不開對于蒙古族的飲食用具的研究,蒙古族的飲食用具體現了蒙古族人民的粗獷豪放特性,雖然工藝不比農耕民族的工藝技術繁榮,但是極具民族特色,蒙古族人民由于需要進行頻繁的遷徙,其傳統的飲食用具要求使用不易破損的材質,一般為木材和皮革以及金屬等,例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皮革制成的酒壺以及皮囊,使用動物的骨角做成的牛角杯和牛股筷子等,其造型、材質和裝飾都是游牧民族的傳統習俗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是蒙古族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載體。
4.游樂器具工藝每個民族的游樂器具都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大型的節日慶典以及日常的婚喪嫁娶,蒙古族會舉行豐富多樣的游樂活動,這構成了蒙古族的日常生活的亮麗風景線,筆者此處以蒙古傳統的男性競技項目———男兒三藝為例,這些競技項目特有的服飾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例如摔跤項目的服裝多風格粗獷,套褲上選擇的圖案多為寓意吉祥如意的圖案以及獅頭、虎頭等,賽馬相聚佩戴的云冠將蒙古男兒的英姿烘托得酣暢淋漓,蒙古族傳統的游樂用具在制作上工藝十分講究,配合舉辦的項目的需求來選擇色彩的搭配,同樣具有重要的美術研究的價值
五、結語
篇8
蒙古長調和呼麥是迄今為止最為高超的演唱形式之一。它將人類的聲音表現得那樣震撼和恢弘,但是它卻面臨即將失傳的危機。造成這一近況的原因絕非長調與呼麥這種藝術的不夠精美,而是缺乏傳播渠道,讓世人更便捷的了解并欣賞到這種獨特的耐人尋味的民間演唱技巧。通過動畫背景音樂的形式傳播這一民族特色音樂,也是保護和發展這種民族民間藝術最好的途徑之一。對于民間藝術的傳承要體現民間文化的原汁原味,特別是有很多民間故事是經過口述或表演的形式繼承下來的。這些久經流傳的藝術形態記錄并展現出蒙古族民間藝術的獨特性和蒙古人堅忍不拔的精神。就像舉世聞名的長篇史詩《江格爾》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語言向世人描述了古時候“衛拉特”部落的生活環境。我們從故事中能體會到寶木巴海如藍寶石般深邃、阿爾泰山如仙境般巍峨壯麗、草原如天空般寬廣無垠。如果把《江格爾》改編成動畫影片就不只是傳播文化,更是上升到傳承文化的范疇。融合與創新提起蒙古族民間藝術大家都會不知不覺聯想到古樸、粗獷的藝術形式,對于她的理解多是適合裝飾服裝等直觀的層面。其實對于民間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我們更需要將民間藝術與現代元素進行融合與創新。她就像圣斗士星矢的頭盔,可以將雅典文化與日本美學很好的結合在一起,讓大家在欣賞美妙之余,感受到異域文化的風采,蒙古族民間藝術的融合與創新也是一樣。在內蒙古這片遼闊、絢麗的土地上,除歌舞外在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民間美術,它與生活有著更密切的聯系,范圍非常的廣泛。
以蒙古族民間美術為例,如我們常見的民間刺繡、馬鞍具、皮革制品及繡花氈等,那些憨厚動人,造型優美的“夏特日”(蒙古象棋),色彩鮮明的民間圖案,它們以自己獨特的性格和形象構成了一個非凡迷人的藝術世界。蒙古族民間美術以它鮮明的色彩,健美的造型,粗獷而豪放的風格吸引著廣大群眾和國內外學者。民間美術以它純真、質樸、健康的特色,不斷地在人民生活中發展著,這是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讓這獨特而精美的民間藝術融入到動畫角色的創作,定將會為動畫藝術綻放美麗而獨特的常勝之花。民間美術固然美麗,如果沒有現代元素的融合、異域文化的滲透、設計觀念的創新、動畫元素的改良,她的美麗只能停留在人們的回憶里,只能塵封在博物館的展示窗內。她就像一位美麗的姑娘,需要一個設計師為她量身定做出嫁的衣裳。我們創作蒙古族題材動畫片,就需要對民間美術進行現代式的改良與動畫式的創新,在吸納營養之余,探索民間美術現代呈現的方式與方法。拓創與革新隨著現代信息社會的發展,中外文化的沖擊,使得蒙古族民間美術這一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化藝術處境尷尬,如“巖畫”、“氈畫”、“樺樹皮藝術”等正面臨著失傳的境地。于此同時,中國動畫缺乏新意、缺乏民族特點而被觀眾遺失在記憶中。中國動畫創作仿佛進入了一個密封的圍欄,這里缺乏創作的“養料”與實踐的動力。以動畫的形式探索民間美術的表達方式,一方面使民間藝術能以新的審美形式和民族情感展現給觀眾,呼喚大眾對日漸衰微的蒙古族傳統民間藝術的關注,將民間技藝得以傳承和保護;另一方面,將蒙古族民間藝術形式應用并融合于動畫角色創作中,不僅可以豐富動畫的元素,提高動畫的質量,還可以有效提升中國動畫的藝術境界和商業效益,是一舉多得的益事。
通觀蒙古族題材動畫角色的創作,沒有一個動畫角色將蒙古族民間美術恰如其分的深入到創作中。無論是海力布國畫手法的表達,還是巴特爾現代卡通手法的演繹,均未觸及到蒙古族民間美術的精髓。所以我們試圖將蒙古族題材動畫創作與民間美術相結合,以期為動畫藝術形式的探索添磚加瓦,在一定程度上營造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動畫內容和文化,為未來動畫創作方向拋磚引玉、提供借鑒。我們要突破藩籬,開創民間藝術的常勝之花,首先,觀念要革新;其次,創意要革新;這里的觀念革新就是在要強化民族文化底蘊的同時,關照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我們在研究蒙古族民間藝術的過程中,深深感悟到了對民族物質形態文化和風俗習慣進行全面研究的重要性。在動畫創作的實踐中我們發現,蒙古族題材的動畫角色應既不同于迪斯尼的造型風格,又不同于日本動畫的傳統風貌,也有別于中國經典學派的特征,她更應具有蒙古人的民族特征和個性,更應具有現代人的情感和故事,她是承載蒙古文化精髓的動畫角色。通過現代觀念與民間藝術的融合與貫通,將蒙古族民間美術與動畫角色的創作結合起來,豐富和完善動畫角色創作體系,為中國原創動畫角色的創作提供借鑒。創意要革新,就是要一改過去對于民間藝術繼承與發展的思路,我們不應感覺只要是歷史流傳下來的民間藝術就是優秀的,就適合動畫的創作。我們要對這種藝術進行創新。這里的創新不僅僅是改良,而是大尺度的跨越。就像美國動畫片《獅子王》,它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但它摒棄了原作沉重的人文主義歷史內涵,以擬人化的手法反映了現代兒童的成長過程。我們創作蒙古族題材動畫片是否也可以像《獅子王》那樣,多一點童真,少一點內涵;多一點趣味,少一點教化;使我們國產動畫片更易于讓觀眾接受和喜歡。我們只有關注到當代人的審美,才能獲得更多觀眾的接受和喜愛。“不破不立”,對于民間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一味的因循守舊、亦步亦趨的高喊守住民族的凈土,是不能真正的將蒙古族民間藝術得以保護與傳承的。我們不能強制性的讓小學生去學習馬頭琴,穿蒙古袍、在家中掛上成吉思汗像。這樣保護民間藝術只能將她推向“藝術的遺老”,讓人望而生畏。
真真正正的傳承是將民間藝術發揚光大,讓現代人接受和喜歡,這樣才是繼承和發展民間藝術最好的方法。就像馬頭琴的樂曲創作,我們不應因為《萬馬奔騰》震撼而天天演練這只樂曲,我們應以當代人的審美去創作更加獨特和美妙的樂章。動畫也是一樣,我們通過動畫的形式探索民間藝術的呈現方式,也要根據動畫的需求、當代人的審美去將民間藝術進行改良與創新。我們不應秉承拿來主義的做法,繼續做《大鬧天宮》、《哪吒腦海》,因為我們再作那些傳統題材也是新瓶裝舊酒,缺乏市場的潛質與經濟開發的動力。小結蒙古族題材動畫片要推出去,并在國內乃至國際受到肯定,除了在觀念和創意方面下功夫外,也要在制作工藝方面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努力向好萊塢動畫大片靠攏。沒有豐富多彩的藝術表現,沒有叱詫風云的夸張變幻,沒有奇特的暢想,觀眾就沒有驚喜。只有大膽超越,才能不同凡響。動畫要走出國門,蒙古族民間藝術要發展保護,就需要將二者有機的融合,讓她們以一種新的形態、新的途徑、新的表現展示給觀眾,讓民族藝術之花開得更加絢麗奪目。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繼承民間藝術、發展民間文化、改良動畫造型、創新動畫表達、革新藝術呈現,這樣中國的動畫和民間藝術才能真正的突破藩籬、走出困境。
篇9
關鍵詞:民族性 傳統紋飾 符號 創新
熱情、奔放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空曠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逐水草而居,與牛馬天地為伴,在長期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地域性與民族性的獨特底蘊,故文化藝術的發展也極具民族特性。“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①,因此無論是音樂、舞蹈、繪畫以及新興的藝術設計等等方面都反映著蒙古族的藝術特征。其中蒙古族傳統紋飾廣泛運用于各領域,作為一HTTP/1.1 200 OK Server: HTTP Load Balancer/2.0 Expires: Thu, 01 Jan 1970 00:00:00 GMT Set-Cookie: g_ut=1; domain=; path=/; expires=Sun, 13-Jul-2014 01:32:14 GMT Content-Type: text/plain; charset=UTF-8 Transfer-Encoding: chunked Date: Wed, 14 May 2014 01:32:14 GMT Cache-Control: no-cache Pragma: no-cache 00c5 pt.handleLoginResult(["1147767988",1147767988,40001,"璇瘋ラ璇榪楠","3MDPSCTSCC4ERSQD8BDO7C38YO8XC3PK6295239781599209665","/1147767988/6295239781599209665"]); 0 種符號式的藝術語言與其他藝術種類融合,它們造型優美,種類繁多,風格獨特,紋飾華麗。②通過二次創造,豐富著蒙古族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使其在多角度得到傳承與發揚。
蒙古族傳統紋飾是經過歷史發展,時代淘洗下的蒙古族人民集合民俗信仰、審美需求、生活生存經驗、思想情感表達等多方因素造就的,它的發展、繼承乃至應用,無不刻著蒙古族藝術獨特的藝術個性。蒙古族傳統紋飾與其他民族的一樣,主要分為幾何圖案、植物圖案、動物圖案、組合圖案和吉祥圖案幾大類,樣式繁多。其創作來源于生活,在其基礎上,或取動、植物外形,或取生活場景故事,或取宗教圖騰信仰來圖案化、抽象化、藝術化,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通過變形、組合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來源于生活經過藝術的手段反作用于生活本身,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懷。“這些藝術作品包含有審美功能和非審美功能。”③蒙古族傳統紋飾不僅代表著蒙古族人民的審美,也具象化地記錄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生產發展足跡,具有審美與歷史的雙重意義。
蒙古族傳統紋飾喜用犄形紋樣、云紋、壽字紋、盤腸紋、回紋、萬字文等。其應用之處十分廣泛,遍及服飾、日常用品、建筑、工藝品、平面設計等生活所及各個部分。它與蒙古人生產生活相生相長,記錄了歡樂祥和與艱辛苦難專屬于蒙古族人民的歷史篇章。
蒙古族民族服飾多樣且發展歷史悠久,與地廣、散居、生生不息的奮斗等因素有很大關聯。“在古代,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先哲們很少以美為話題談及一個事物美還是不美。”④所以起初的蒙古族傳統服飾特點主要表現于靈活性及多功能性,主要為適應游牧生活。不同部族有各自不同的服飾樣式和顏色選擇,但總的來說蒙古族民族服飾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性,逐漸成為一種美的象征。可以說民族服飾是最貼近生活的民族藝術的體現,它不光是對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環境、地理人文等物質條件的反映,同時也是生活美的集中體現,它相比嚴謹的藝術種類,更具實用與適用的審美特征。“只有體現了人類進步的理想和愿望、符合歷史發展趨勢、顯示客觀規律和必然性的社會生活才是美的”,⑤蒙古族人民以服飾來展現情懷,是濃縮的民族藝術的傳播工具。
蒙古族民族服飾男女均以大襟長袍為主,男袍一般相對肥大而女袍貼身一些,以充分顯示女性身材,邊緣以寬邊為飾。內蒙古地區蒙古族服飾因地廣要分為眾多部族地區,有鄂爾多斯、土默特、烏拉特、巴爾虎、布里亞特、阿拉善、烏珠穆沁、科爾沁等部族,各有各的特色與講究。如鄂爾多斯地區的服飾特點就是款型較長,兩側不開叉而只是留有淺口,于大襟右側系扣;察哈爾蒙古男女穿開衩長袍,分為有馬蹄袖或無馬蹄袖兩種,按穿著對象與季節不同有大小區別;烏珠穆沁人的服飾在蒙古族服飾中顯得很獨特,是因其肥大的款式風格和華麗的組合鑲邊工藝而凸顯的。但總述其特點,均以形制寬松且腰間束帶為基本樣式,一般女性所著比男子略窄。而色彩選擇上女性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紋飾選擇上,衣服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云卷”等吉祥紋樣裝飾,衣身以動、植物或吉祥圖案為主要裝飾,以及以其組成的四方連續或二方連續為暗紋,更顯高貴與華麗,而四周繡角隅紋樣。如逢節慶,女性還要佩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戴。
蒙古靴與蒙古帽也是蒙古族傳統服飾的亮點。靴的式樣有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分別為適應環境而制。蒙古靴的做工考究,靴上多繡制或剪貼精美的花紋、云紋以及各種幾何紋樣等。帽是蒙古人尊嚴的象征,女有著名的姑姑冠,男有將軍帽,其他還有瓜皮帽、草原帽、三角帽等等。帽身的裝飾,除了與地位等有關要鑲嵌珠寶外,紋飾以植物紋樣、吉祥紋樣以及角隅紋樣為多,與動物毛連在一起,不僅美觀而且十分實用與醒目。
蒙古族傳統紋飾在現代服飾的應用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復古與尊崇自然在當下市場十分流行,“藝術貴在創造性,這種創造更多地指以有形的物化形態揭示更豐富的精神內涵”,⑥而對于蒙古族的傳統紋飾,除了在外型或夸張、或抽象、或組合等進行改變與創新外還加入了許多時下流行的元素,無論在材料還是顏色上,都在傳承傳統與適合當下需求中尋求平衡,筆者認為這對于蒙古族傳統紋飾在服裝的應用中意義重大。
篇10
【關鍵詞】蒙古舞;造型;美學特征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3-0157-01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代表,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蒙古族民眾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民族文化。蒙古舞蹈作為蒙古文化的代表,深受北方民眾喜愛。蒙古舞具有藝術風格獨特、意境深遠等特點,在舞蹈文化相互交融的大驅使下,探討蒙古舞的美學特征,促進蒙古舞更快更好地發展,也成為業界、藝術界關注的熱點話題。那么,蒙古舞蹈都具有哪些美學特征呢,筆者對此進行了探討、研究:
一、情感質樸,積極向上
提起蒙古藝術,尤其是蒙古舞蹈和歌曲,人們自然而然就會想起藍天、成群的牛羊和一望無際的草原,這是蒙古文化獨有的魅力。藝術來源于生活,內蒙古民眾所擁有的那種生于自然、源于自然的生活狀態和純天然的生活環境,勢必會給蒙古舞蹈帶來深刻的影響。蒙古民眾長期以游牧、狩獵等為主,在內心深處,他們對大自然的供養和饋贈非常感恩,自然而然地,他們也將對自然的感恩和領悟融入到藝術創作中,從而使得蒙古舞的主題、動作、情感和內涵都與自然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蒙古舞蹈都離不開草原環境和草原生活,也正是在開闊自然的草原環境中,蒙古民眾才養成了開朗質樸、熱情奔放的性格和積極向上的心態。當然,從蒙古舞蹈中,我們也可以對蒙古舞蹈自然天成、積極向上的思想特征管窺一二。以蒙古舞蹈《牧馬舞》為例,該作品以牧民日常生活為主題,所有的動作都是從牧民騎馬、馴馬、擠奶、摔跤等生活場景中提煉出來的,動作形象、經典。舞蹈中的套馬、拴馬、騎馬、飛馳等動作,更是充分體現了蒙古民眾粗獷英武、激昂向上的精神氣質。通過這些動作,觀眾仿佛可以看到綠草遍地、駿馬飛馳的大草原。
二、造型多樣,極富體態美
舞蹈造型豐富,體態形式多樣、極富美感,是蒙古舞的一個顯著特征。不過,與其他舞蹈藝術形式一樣,蒙古舞蹈造型和動作技巧都是為表現舞蹈內容和舞蹈精神而生的。蒙古族素來有“馬背民族”、“舞蹈民族”的美稱,蒙古民眾放牧中的拍手、頓足、揮帕動作,騎馬時的馬步、姿勢,宴席時敲碗擊盅、載歌載舞的動作等等,都以舞蹈的形式被記錄下來,并構成了蒙古舞蹈最基本的動作造型與姿態。作為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舞蹈中的許多動作,都散發著濃郁的草原氣息,帶有鮮明的草原風情。蒙古舞蹈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馬步動作,具有較強的模仿性、技巧性和感染力,譬如,馬兒飲水、馬兒騰空飛躍、馬兒跪地休息等,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模擬和創造出來的,兼具造型美和體態美。在不同的作品中,舞者可通過馬步動作來變化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形態。
三、節奏明快,韻律獨特
在許多舞蹈作品中,為了表達舞者強烈的情感和內心體驗,人們通常會利用動作力度的輕重變化、動作幅度的高低強弱來體現其主題和氣質。如在蒙古舞蹈《草原酒歌》中,很多時候,腳步動作幅度都較大,腳下重心移動的速度也非常快。為了使上肢動作與腳步動作保持一致,演員的呼吸、上肢移動幅度也會隨之加快,上下肢動作在快慢、幅度大小上都有嚴格的節奏要求。為了增添舞蹈的藝術魅力,舞者會根據舞蹈節奏調整呼吸、手臂動作。如許多蒙古祝酒舞中都有趟步、拖步動作,在趟步過程中,舞者通常要以呼吸引領手部動作走向,并在拖步、呼吸頻率變換的同時,控制好整個身體的協調性,目的就是強化舞蹈動作的整體節奏感,增強舞蹈的立體化視覺效果。
四、意蘊豐富,意境深遠
一望無際的草原,塑造了蒙古人民豁達開朗的性格,也豐富了他們的想象。舞蹈是一種用身體語言去進行藝術構造和情感表達的藝術形式,蒙古族民眾對生活、對舞蹈的熱愛,賦予了蒙古舞蹈更加豐富的情感和內涵。許多蒙古族舞蹈的動作、步伐、造型,都帶有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感和民族性。譬如,蒙古族有鷹崇拜思想,在他們的舞蹈中,也有許多模仿雄鷹的手部動作。如在模仿鷹擊長空的氣勢時,舞者的硬手動作要干脆利落。在模仿雄鷹平緩下落的姿勢時,軟手動作要柔軟連貫。但是,不管是軟手還是硬手,都具有大開大合、舒緩大方等特點,這與蒙古族的鷹崇拜心理、圖騰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蒙古舞蹈有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它們是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現象的集中體現。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我們可以蒙古舞蹈藝術的美學特征研究為基礎,加強與異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與溝通,走民族舞蹈文化創新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劉成菊.蒙古族舞蹈審美特征探究[J].大舞臺,2014,(12):201-202.
- 上一篇:城鄉建設與管理建議
- 下一篇:城市軌道交通管理與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