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聲樂教學計劃范文

時間:2023-10-23 17:25: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級聲樂教學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級聲樂教學計劃

篇1

關鍵詞 語文閱讀;生活化;閱讀教學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傳統模式

(1)閱讀為寫作服務的模式。作為以培養閱讀能力為基本任務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沒有具備獨立的地位,閱讀教學仍然只是寫作教學的附庸。真正的語文閱讀教學要啟迪和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為學生營造一個接觸多元文化的寬松環境, 讓他們在潛心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凈化心靈, 陶冶情操,在與作品溝通和撞擊的過程中, 燃起寫作的熱情。同時, 現代的閱讀教學要求破除以教師講解、 分析、 說明為主的知識灌輸方式,改變把閱讀教學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現象, 要使學生能說會道, 能讀書看報, 能熟練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 達到提高認讀能力, 理解能力, 欣賞能力, 促進良好個性, 健康人生觀的形成的語文閱讀目的。

(2)閱讀為應試服務的模式。 目前語文教學中很多人將“閱讀”與“講讀”混為一談,有不厭其煩的分析式教學,有應試的肢解式教學,還有展現師生嘴皮子功夫的表演式教學等, 不一而足。完全按照考試閱讀模式訓練學生, 要求學生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名言佳句, 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至于原文的情、 意、 道則完全不涉及。還有的將課文編成考題, 指導學生不讀全文,只找與考題相關的語段去讀。這種無休止的、 乏味的訓練, 扼殺了學生的思考, 扼殺了他們學語文的興趣。所以學生一遇到創新題型、 靈活題型, 就感到束手無策, 根本沒有獨立思考去發現去感悟去解決的能力。

二、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淺析

經過筆者十幾年的教學經驗及對當今閱讀教學現狀的觀察,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將閱讀與生活聯系起來, 調動學生積極參與, 培養其創新意識, 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生活, 從而懂得生活, 在閱讀與生活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閱讀教學是知識性與娛樂性統一的過程, 即 “寓教于樂” 的過程, 它有很強的藝術性, 就當前初中的閱讀教學方法, 筆者認為可作如下改進:

(1)創設情境,用激情導語引入生活來展開語文教學。學生對平時的生活經驗非常熟悉,如能聯系生活經驗導入新課,會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留心生活, 用好導語, 用鮮活的導語激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味。于是, 教師在導語引入時就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學生調動頭腦中已有的經驗和表象, 使之成為學習本文的路徑, 由陌生到熟悉, 為新課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電影、 電視、 歌曲、 新聞、 雜志中的一些信息,往往可以引人課堂,成為別具一格的導語。尤其是擷取那些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 心理狀態,又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更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如可在教學 《鄉愁》 時播放鄉愁音樂,問住校生初次離家時的感受。讓學生感受游子的凄苦。

(2)讓生活走進閱讀。生活處處皆語文。現代教學觀認為“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外延相等” 美麗的自然風光,寶貴的文物古跡, 國內外發生的重要事件,學生平常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學習生活等都可以成為語文教學資源。因此,語文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教室,局限于校園,而要把教學的視野拓展到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廣闊的大自然當中,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在人生的經歷中學習語文。

(3)將閱讀延伸到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 因此, 閱讀教學必須聯系現實, 在閱讀教學中應把學生的個人知識、 直接經驗、 生活世界當作重要的課程資源, 盡可能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切入點, 使學生產生閱讀期待, 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與探究的興趣,更有效地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建構。例如, 魯迅的《社戲》 一文, 課文所描述的生活與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的童年生活比較接近, 因而可以充分引導學生用自己的人生經驗進行拓展, 從課文中讀出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影子。

三、在教學之外擴展情感教育

篇2

摘要: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工作是高職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提出,高職聲樂課程建設要通過對聲樂課程的前期建設的分析,確定課程目標,設置以突出實踐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內容,改革評價機制,突出課程的職業培養功能。

關鍵詞 :課程建設 調研 創新實踐 職業能力

課程建設是高職教育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課程是專業的基礎,只有做好每一門課程的開發建設,才能做好專業建設工作。高職聲樂課程是音樂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主要研究聲樂的基本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傳授。聲樂課以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為基本出發點,結合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傳授,把學生培養成適應音樂發展,能勝任社會音樂演出團體和教學崗位的人才。聲樂課在整個音樂教育專業中,為相關音樂知識的學習提供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課程建設前期調研

1.聲樂課程在音樂教育專業中的定位

音樂教育面向社會、藝術團體、文化傳播和演藝公司學校等相關行業、企業、事業單位,培養從事聲樂教育、演唱、文化創新、演出經濟等崗位的專業人才。聲樂課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學習者要有較好的聲樂基礎和表演能力。聲樂課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培養,根據內蒙古地區藝術氛圍和文化需求,應加大蒙古長調、草原歌曲的教學和實訓,面向當地需求,整合教學內容,調整培養方向,促進專業目標的實現。

2.學習情況的調查

隨著上世紀末我國高校大擴招,高職院校的招生人數也逐年上漲。這不可避免地導致生源質量下降。以筆者學院藝術專業招生為例,音樂教育專業每年招收40~70人不等,錄取的學生分數低,高中階段接受正規藝術培養的人數少,基礎知識差,技能不過關,質量處于中下等。這些學生入校后,跟不上專業老師講授的課程,致使老師的教學計劃難以完成。這些學生學習習慣又不好,缺乏努力訓練、苦練基本功的意志品質,往往遇到困難就退縮,影響了學習的效果。

二、做好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

理解聲樂專業知識的基本理論和演唱技巧,了解聲樂知識隨時間的發展而經歷的不同階段和歷程,掌握不同流派唱法的特點,并掌握重點曲目的演唱方法。

2.能力目標

學會音樂語匯和聲樂內涵,提高音樂表現力和音樂鑒賞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和初級演唱能力。

3.素質目標

通過聲樂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的情感,提高藝術審美意識,提高音樂鑒賞力和表現力,培養實事求是的學風,提高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學習國內經典作品,進行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教育,培養其尊重各國音樂藝術、理解多元文化的精神,從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三、針對本地區藝術市場需求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

針對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課教學,首先我們要做好教學內容的整合工作。筆者學院處于內蒙古東部,是科爾沁文化發源地,有豐富的民族音樂遺產和濃郁的科爾沁風土民情。當地的藝術文化市場,對民族音樂的推廣十分普及。根據上述情況,在聲樂課堂上,我們有意識地加大民族聲樂內容,選取一些經典的民族曲目,如《嘎達梅林》《諾思吉雅》等。另外,蒙古長調、數來寶等藝術形式也常常出現在課堂上,科爾沁民歌是我們大力推廣的。其次,要改革教學方法,堅持理論講授和技能訓練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注重技能訓練,多為學生爭取上臺演出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增加他們的表演能力。

四、改革評價機制

怎樣科學、客觀地評價學生學習的好壞和教師工作的優劣,是一門課程建設的另一重要內容。首先要確定評價方法。對學生的評價,要采取對學習成績和平時表現、實踐能力相綜合的辦法,既注重理論成績、卷面分數,也注意平時上課及參加實踐活動的表現,要定好標準,不能搞一刀切。對教師的評價,傳統內容同樣重要,如能否完成教學目標、完成工作量、上課不遲到、課堂效果好等,也要加入教師對本門課堂的創造性改進等內容。有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有思想,結合教學目標,將這門課程重新賦予了生命和活力。對這一閃光點,要充分予以肯定,并加以重視和加大力度推廣,這樣我們的課堂改革才有持續不斷的生命活力。

五、小結

課程建設是高職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礎環節和重點內容,關系到改革的成敗,也關系到高職教育質量的提高。我們通過不斷努力、創新實踐,將高職聲樂課程建設成充滿活力、不斷創新、永保生命

參考文獻:

[1]趙國祥.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1).

篇3

相對而言,擔任非聲樂專業學生歌唱教學的教師面臨更大的挑戰,尤其需要具備以下專業教學能力。

(一)研究分析學生和深挖課程實質的能力

教師應認真分析學生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和能力,分析他們學習聲樂的自身條件和學習習慣,分析學生自身的獨立生活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有的放矢。針對學生音樂素質低、音樂理論基礎薄弱、音樂試唱視聽能力差、專業意識淡薄、主動學習能力薄弱等等問題,研究出一系列有科學、有計劃地實施管理引導和教學的方案,是教師重視自身業務的成長,重視學習、反思、修身的前提條件。作為教師,上好課是關鍵。要注重理論與實踐并重,研究與聲樂相關的課程和知識。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大膽探索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更深入地挖掘整理出一份能夠科學體現教學特色的教學內容,在組織好課堂教學的同時,注意信息的反饋。創造性地積累一些能夠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夠及時彌補學生學習困難和不足的、能夠幫助學生在課內外融會貫通的聲樂作品。

(二)因材施教的能力

因材施教最淺顯的兩個層面就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施以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教法。充分了解作品和學生,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充分發揮因材施教的首要前提。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教師除了教學形式方法靈活多變、教學內容豐富多樣之外,還要善于從優秀的作品中吸取營養,從生活中提煉精華。教師要傳授聲樂學習的方法和要領,能針對性地根據不同學生的嗓音思維的條件一一指導,讓學生能對自己進行比較、定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演唱方法,避免事倍功半。要引導學生大膽表現,積極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進行歌唱,克服心理問題。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除了加強教學內容的合理設置和學生獨立演唱能力的培養外,還要加強學生歌曲教學能力的培養。

(三)選擇不同的音樂素材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能力

作為一名聲樂老師,要懂得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合理安排每個學期的教學內容,合理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設計教學的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設定每個學期和每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克服學生學習上和心理上的實際問題,有的放矢,有效引導。教師不僅要對傳授的素材內容很熟悉,還應該知道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的、能夠激發其共鳴的、有利于他們日后成長的素材,達到各方面的教育目標。在聲樂訓練的初級階段,選擇好教學內容,對提高教學效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第一個學期,根據學生實際問題,把音準的培養和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難點。圍繞這個重難點,首先要解決學生的識譜問題、鍵盤的認知和使用問題,進而為解決這些問題有序地安排教學內容,包括音符的認識和音符的含義、五線譜和簡譜音符的轉換、節拍與拍號的意義、固定調與首調的思維、鍵盤的規律與調式音高的規律、半音全音的了解、音階結構的規律等,以及如何在鍵盤上找調與演奏旋律,音準的培養,從自身能感受得到的音程和旋律抓起,這些都是非常緊迫重要的。在解決音準問題的基礎上,第二個學期就可以把解決節拍節奏和運用簡單的調性作為重難點,并能夠使用節拍器,能夠在鍵盤上找簡單的調,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結構和解決重難點來提高學習的效率等。并且,輔以音程的認識、音級的認識、旋律的認識和嗓音的初步認識運用等,初步涉及氣息、發聲、共鳴與咬字吐字,歌唱中氣、聲、字的初步聯系運用,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初步規律,等等。要初步學會表演,注重聲、情、字、味、表、養、相,理解學習的螺旋式原理(否定之否定規律),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等等,從系統性和觀念上,給予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二、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舉措

(一)運用靈活多變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聲樂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僅憑聲樂理論和教學方面的文字資料去進行歌唱方面的學習和訓練是非常困難的。在沒有接受真正的聲樂訓練之前,很多人唱歌時比較自由,都是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唱歌。培植好正確歌唱的理念和方法,運用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有的放矢地來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發展能力,把正確的發聲技巧轉化為學生能聽懂接受的技巧,會達到很好的效果。例如:用聞花式的感覺和深淺概念來引導學生練習深呼吸,輔以一些要點來作比較;把歌唱的氣息和發聲以及咬字吐字器官,用機動車的發動機動力和掛檔以及方向盤的關系作對比,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關于節拍的掌握和節拍器的運用方面,結合一些簡易鋼琴曲、視唱曲、兒歌、聲樂曲等,有步驟地進行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準,首先用哼鳴法哼出鋼琴上自己最容易唱得準的音,慢慢模進,通過對比來提高;讓學生認識音符這一概念時,用分月餅的方法,把分數的知識運用到音符認識上,從五線譜音符入手對應地講解簡譜音符;從鍵盤的結構入手,講解音階和鍵盤的規律,結合首調識譜法和固定調識譜法的區別,能初步運用鍵盤找調,能自彈自唱。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先,要引導學生課前有系統地進行預習。一首新的歌曲,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熟悉和唱準的調在鋼琴上彈唱。熟悉旋律是第一步,把旋律音對照鍵盤,一一彈奏熟悉。先讓學生了解鍵盤的半音、全音結構特點和黑白鍵的分布規律,再闡釋音階的結構規律,把旋律中的音程關系通過鍵盤指示出來,通過音樂的句子設計好指法,由易到難、由生到熟地練習。第二步,是歌曲的節拍、節奏的訓練。這一環節要先教會學生使用節拍器,把節拍器中的拍子、速度、節奏型、數拍的特點講清,讓學生通過簡單的歌曲,由簡到繁、由慢到快不斷地訓練。第三步,要在課堂上深入淺出地講解問題,有示范性、比較性地上課,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教師的教學。由于是集體教學,學生的發展水平往往不一,通過抽查學生的預習成果,講解、解決作品的重難點,讓學生鞏固預習成果的同時,既能夠看到別人的優點也能夠看到自身的不足。在聲樂課堂中,既要關注整體的質量和進度,也要注重學生個體的成長。再者,要督促學生課后有效地鞏固學習成果,不斷地提高個人的能力。把預習的第一印象,同課堂的糾正對比,課后要及時地鞏固下來。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交流,與他人合作學習,取長補短。還要讓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聲樂學習筆記是反映聲樂學習和提高進程的一面鏡子。聲樂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引導學生一一記錄老師每個階段采用的發聲練習、歌曲素材、主要問題的糾正方法等,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三)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條件

篇4

【關 鍵 詞】 高校;聲樂;表演唱;教學

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集體課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它并不是以培養具有精湛演唱技巧的獨唱演員為目標,而是培養具備一定演唱能力的合格的幼兒教師。隨著當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需求,要求學生掌握聲樂基礎理論知識,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必須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造革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這必然引發我們對教學的思考,探索從社會的需要來確定教學目標,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獲取與處理知識的能力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使教育服從于社會實踐的需要,使學生得到全面的培養和發展。

一、聲樂集體課開設兒歌表演唱課程的重要性

(一)傳統聲樂集體課教學模式的弊端

目前,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招生人數多,生源差距大。學前教育專業聲樂課大多采用集體課的形式,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知識的培養。這種授課方式忽略了當前畢業生就業市場對學生的需求,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生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主動參與性不強,更談不上創造與提高。由于傳統的聲樂集體課不注重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教學內容嚴重脫離幼教實際,學生到了幼兒園工作以后,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的聲樂專業知識運用于幼兒歌曲的教學中,教學效果不佳。聲樂是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從事幼兒園音樂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門課程,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是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集體課的最終目的。

(二)兒歌表演唱的涵義及特點

兒歌表演唱是在幼兒歌曲的演唱過程中,以簡單、形象的基本動作和對歌曲理解基礎上的自然表情,對歌曲內容和音樂形象進行的表達。這種歌曲體裁常采用小組唱、小合唱或重唱、對唱的演唱形式,以唱為主,動作表演為輔。簡單的歌表演是基本站著不動的,只隨歌詞做一些手勢動作。復雜的歌表演,有位置的調換及隊形的變化,舞蹈的動作也更多一些,是幼兒歌舞的初級形式。

(三)聲樂集體課開設兒歌表演唱的重要意義

1. 兒歌表演唱融思想性、音樂性、趣味性和舞蹈性于一體。這種簡單易行、活潑生動的綜合藝術形式容易被學生接受,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兒歌表演唱這種藝術實踐課突出歌唱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平等的人人參與的實踐機會。老師鼓勵學生自主表現,使學生個性得到張揚的同時,也使每一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

3. 在兒歌表演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共同創造一個邊教、邊學、邊實踐、邊討論的生動活潑而富有刺激性的音樂教學環境。教師鼓勵學生大膽進行表演唱,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又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優缺點,以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益。

二、兒歌表演唱課程的具體實施方法

(一)合理科學的選材

在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進行兒歌表演唱訓練時,應選擇具有學前專業特色的聲樂教材。應遵循科學、合理的原則,選擇一些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特點、不同難易程度的,反映幼兒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幼兒歌曲作為教學內容,組織學生聯系實際,進行一些帶有創造性的改編和創作。

(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1. 舉辦有針對性的專題講座。幼兒歌曲表演唱以唱為主,動作為輔。如何演唱幼兒歌曲呢?我通過舉辦有針對性的講座,向學生介紹正確演唱幼兒歌曲的方法和兒歌表演唱的理論知識。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風格的兒歌表演唱的視頻,將完整的作品展示給學生,帶領學生欣賞的同時,指導學生理解兒歌表演唱的真正涵義及特點;組織并引導學生對表演唱的視頻進行討論、分析和評價,培養學生對兒歌表演唱的感受、理解和審美,激發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為學生進行兒歌表演唱打下基礎。

2. 加強學生對兒歌表演唱中常用動作及隊形的訓練。兒歌表演在幼兒園指伴隨歌唱進行的身體表現活動。歌唱與動作表演是不可分割的。我通過聲樂集體課加強學生對兒歌表演唱中常用動作和隊形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學生兒歌表演和唱的能力。

3. 指定演唱曲目,培養學生編導和表演能力。我將每班學生分成10~15人一組,讓他們按指定題目進行歌表演的設計創作,培養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綜合能力。教師在表演唱創作過程中只起指導和監督作用,淡化“教”的痕跡,讓其成為一種“隱”性的、不為人知的學習。

4. 定期舉行成果匯報會,為學生施展才華提供舞臺。學生自選不同風格的兒歌分小組創作,定期舉行成果匯報會向全體同學和教師進行匯報表演。同學們充分利用服裝、道具和多媒體,通過匯報表演這一形式加強藝術交流,在與同伴的比照中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的學習成果,取長補短,提高歌表演的質量。教師通過學生的表現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學情況和問題,及時修改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又可以檢查這一階段的教學成果,及時發現學生的優缺點,幫助學生進步。

5. 通過幼兒園見習活動,加強實踐演習。學前教育專業作為一種職業定向的專業教育,應該具有自己的專業特點,其聲樂教育應與音樂專業相區別,讓學生早接觸、多實踐具有本專業特點的課程。

三、兒歌表演唱課程的考核內容和評價方式

兒歌表演唱的考核方式采取筆試和操作考試兩種相結合。

筆試:如在專題講座后,學生以小論文的形式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或者針對某一課例運用所學知識發表自己的評論和見解。老師的評分要以學生是否有獨特見解,是否能運用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基準。

表演設計考試:由學生自行選擇幼兒園大、中、小班幼兒歌曲,自己設計自己表演,主要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這樣的考核方式考慮到了知識和技能的并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繼承和創新的并舉。在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考查以及創新能力的考查。我以小組為單位評定學生兒歌表演唱的等級或分數,促使學生創造積極上進、團結互助的學習環境。我運用多元化的評價,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點評三個評價體系,將嚴肅凝重的課堂教學變成輕松有趣的展示、討論、交流學習的實踐活動。這種評價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關系,調動了每一個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體參與性。評價過程中,我對學生表演唱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新思路、新設計等閃光點大力褒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用鼓勵性的語言提出學生表現中的不足,讓學生明白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在教師的具體指導下去改正。這樣的綜合考查和科學評價,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起到良好的引導、激勵和促進作用。

聲樂集體課兒歌表演唱的開設,為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型幼兒教師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學前教育系的音樂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積極參加學習和進修培訓,加強舞臺表演的學習和實踐,不斷充實自身各方面知識與技能,身體力行地給學生進行指導。期望通過兒歌表演唱這一綜合性的教學訓練手段,能在實際教學中幫助學生增強社會競爭力,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專多能”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盼. 高師聲樂集體課重唱與表演唱教學探析[J]. 黃河之聲,2009(13).

[2] 汪梅娟. 對學前教育專業聲樂集體課教學的反思與改革[J]. 藝術研究: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2).

[3] 果艷麗. 淺析音樂課堂歌表演教學的運用與開展[J]. 音樂天地,2010(5).

[4] 趙越. 表演唱在高職院校聲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 學習月刊,2010(3).

篇5

論文摘要:文章就邊疆地區高校民族聲樂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聲樂訓練和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關注的問題,結合民族聲樂教學實踐,對民族聲樂人才培養觀和聲樂基礎訓練階段教學規律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整體的教學理念

民族聲樂發展到今天,在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聲技術的基礎訓練始終貫徹于整個聲樂人才培養之中。聲樂作品演唱的練習同發聲技術的訓練,始終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隨的,這在當今的高校音樂教育中是普遍現象。

在聲樂基礎訓練階段,指導者首先應把握一個宏觀的、綜合的聲樂培養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識的培養,歌唱腔體的訓練,科學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練習,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狀態下進行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解決發聲技術上哪一環節的問題,比如,胸腔、口腔和頭腔、喉頭、聲帶和嘴巴的放松、打開等,都是在指導者的引導、啟發下進行的。學習者憑借當時的理解,再通過完成發聲技術訓練,從中領悟到某些“感覺”,隨后經過去粗取精,反復做同一條練習,去捕捉當時認為是正確的“感覺”,同時牢牢記住那種“感覺”,然后把那種“感覺”用于聲樂作品練習的演唱之中。這里說的實際上是聲樂人才培養當中,訓練內容中的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實上任何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和練習,任何一個問題的真正解決都不可能是單一的,這些都是知識的相互作用,發聲器官的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的結果。聲樂的學習,特別是在發聲技術的訓練中,一個知識點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條發聲技術的練習,無論是站在學習者領悟的角度,還是站在指導者評判的角度,都應該從多角度用綜合的、發展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處理,這樣發聲技術的訓練才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在聲樂的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技能的學習與訓練中,真可謂是“牽一發,動全身”。

二、練習作品選擇與訓練過程中的評價

在聲樂的基礎訓練中,始終應該用綜合的、科學的和發展的觀點,視學習者情況,考慮先從哪一方面入手對其進行訓練,技術上應先解決什么問題,這樣才能給學習者選擇適合其程度的發聲練習和歌曲作品來進行練習,這在訓練當中是十分重要的。當然,把握的標準,并不能僅依據學習者聲樂學習時間的長短,也不能只參照很多聲樂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學校教育中學制的高低年級所指定的相應程度的參考曲目為依據。這些做法無論是對于發聲訓練的專業要求,還是對于聲樂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都是不夠科學的,有時甚至是有沖突的。給學習者選擇哪一方面的練習曲,選擇什么樣程度的歌曲作為練習曲,要著重考慮學習者的天資、專業修養和專業素質,歌曲練習同時還應兼顧學習者的文化修養。諸如學習者當時所能達到的音域范圍,所能把握的音準、節奏程度以及學習者當時的歌唱能力等。這些因素無論是在發聲技術訓練中,還是在演唱歌曲練習中,都將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領悟和完成的質量。一般來說,選擇適合學習者程度的練聲曲,首先要使學習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發聲練習時無太多的技術負擔,這樣就容易在完成發聲練習的過程中,領悟到所需要的那種“感覺”,再經過幾次反復練習,也容易記住那種“感覺”。如果選擇的歌曲技術上也是如此,文學程度上也適中,學習者就很容易把在發聲訓練中獲得的“感覺”運用到歌唱練習當中。反之,是很難獲得這種效果的。如果選擇的練聲曲難度過大,學習者在技術上完成不了,就很難領悟某種“感覺”,即使有了那種“感覺”,多數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難把那種“感覺”記住。而且,在聲樂訓練中,如果讓學習者在發聲練習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術上勝任不了的練聲曲和歌曲,是會出現很多問題的。目前部分藝術院校,在聲樂的訓練、聲樂人才的培養方面,除了宏觀上依據年級的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外,對某一位學生的具體指導和培養方案,還是交給指導教師去獨立完成。實際上,對聲樂學習者個體而言,其訓練方法、培養方案基本上完全由聲樂指導者一個人掌控。這就要求每位聲樂指導教師,不但要具備聲樂教員的專業素質,還必須把握聲樂人才的培養規律和方法。在這一方面任何一位聲樂指導者,在走上聲樂講臺之前,都必須具備在聲樂人才培養中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實際上,聲樂藝術發展到今天,我國高等藝術院校的聲樂教育,在很多專業藝術院校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基本上還是空白。所以,作為一個合格的聲樂教員,當走上聲樂講臺之前,就應該補上這些知識點的學習并具備這樣的能力。而且,聲樂教員給學習者選擇練聲曲和歌曲時,還要能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

從嚴格意義上講,當今我國藝術院校聲樂專業和音樂教育聲樂專業方向的畢業生,應經過助教階段的學習鍛煉環節,在老教師的帶領下,補上指導聲樂訓練,學會怎樣入手,怎樣根據學習者的實際對每一位學習者制訂培養方案。訓練中,怎樣看待出現的問題,哪些問題須及時解決和怎樣解決。如果對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思路,在聲樂指導中,對于學習者出現的問題就會束手無策,甚至出現手忙腳亂的局面。這樣既不利于聲樂人才的成長,也不利于聲樂教育者自身的成長。三、聲樂教育中幾種現象的思考

一些剛接觸聲樂指導工作的初教者,他們在聲樂人才的訓練過程中,往往忽視聲樂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不知從什么時間開始,傳統上把聲樂指導形象地比喻為“師傅帶徒弟”,在現行的學校教育中,藝術院校按其《聲樂課》技能、知識的傳授方式,聲樂教學中人才培養規律的客觀要求,把聲樂課設置為個別課的形式來實施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在聲樂課的教學中,要注重實施因材施教。在聲樂教學中,不應只注意完成“班級”式的教學任務,因為這樣往往會導致忽視和缺乏對各個學習者做出綜合的、科學的和長遠的培養方案,在指導學習者完成發聲技術訓練,引導啟發他們分析、處理演唱作品時,就常常出現違背聲樂教學和聲樂人才培養規律的情況。我們認為,新老知識的學習、新舊技巧練習的完成,如果教師單一追求當時的課堂效果,而不能用發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課堂效果學習與培養目標之間的距離,不能從單一的課堂效果預見學習者領悟的方向,是不可能勝任聲樂指導工作的。

聲樂教學中,有一部分指導者,特別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給學習者選擇的發聲練習和歌曲練習作品難度過大,在給學習者解決某一問題,或者對某個學習者某節課的評價等方面,違背聲樂學習的客觀規律,常常要求過高,過分注重當時的效果,很難做到用科學的、綜合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問題,從而不能處理好學習者個體的培養方案,不能綜觀學習者個體的聲樂培養過程同培養目標之間的距離。很多時候只停留在就事論事,不能從方向上把握培養目標的分步實施,而過分注重培養過程中個體、枝節的完美。

四、聲樂訓練中主、客體作用的思考

聲樂教學中,有些指導者不太注意對學習者的評價,往往簡單地采用是或不是、對或不對來表述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實際上,聲樂學習有其學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規律,在聲樂學習中確實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況。實踐上,在聲樂學習中,指導者的表述、見解和學習者的理解領悟都不能脫離聲樂學習和聲樂人才培養客觀規律的約束和限制。作為指導者,我們時刻都不能忘記,在聲樂教學中,指導者能給學習者的只有啟發和引導,我們對學習者在技術訓練和他們演唱作品的過程中的評價,不但應始終注意站在啟發和引導的立場上闡明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還應該注意啟發、引導時的用語,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幫助學習者去理解、去領悟即可。一般來說,在聲樂訓練中,我們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語言來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做出評價。在這里,由于聲樂學習自身規律的特殊性,任何簡單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夠準確的。如果我們硬要把一個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學的思考得出的觀點,表述清楚、準確、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聲樂人才的培養中,就天資方面來說,如果學習者自身不擁有,我們是無法給予他們的。就學習過程來看,無論我們怎么啟迪、怎么樣引導,他們理解不到、領悟不到的,我們也是給不了他們的。

在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在給學習者的在每一時段選擇的練聲曲和練習作品,一定要根據學習的實際量體裁衣。在整個訓練過程中,練習曲對自己能發揮什么樣的作用,發揮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過分苛求。聲樂訓練中,對學習者技術訓練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納入整個培養過程中統籌考慮,把對他們總體的要求,對訓練效果的要求,應按照聲樂人才培養、成長的客觀規律,將其分散到訓練的各時段,甚至是每次訓練中分步完成,逐步達到要求。即聲樂技術訓練中各時段、各環節的質量要求,要始終貫穿于整個聲樂學習過程的宏觀安排之中。這里應特別注意的是,在聲樂訓練中,指導者不應只是注意每次訓練的效果,對學習者提出什么要求,對學習效果的評定都應該是從宏觀入手、綜合考慮、從長計議,絕不能單一地強調每一次訓練的效果。聲樂訓練中,指導者對每一個學習者不但應能從宏觀上、科學性上把握方向,還要能從每次訓練中看清楚學習者領悟的方向是否正確,從而提出適當的要求加以引導。

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聲樂技術訓練中,學習者的理解、領悟是受自身天資條件限制的。而且,無論是在學習的哪一時段,解決哪一環節的問題,完成的質量同樣受到學習者綜合素養的限制,特別會受到學習者歌唱意識、科學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它們始終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習者在發聲技術訓練和聲樂作品演唱時能達到的效果。可以說,聲樂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系統的、復雜的、綜合的、長遠的過程。聲樂指導、聲樂學習具有其他學科學習的共性,但聲樂學習有其學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見,民族聲樂人才的培養,特別是聲樂訓練的初級階段,無論是發聲技術訓練,還是作品的演唱,始終應考慮指導理念、作品選擇、技術難度等因素。同時還要考慮評價標準的因素,怎么要求,標準怎么把握。這些問題,不但是聲樂訓練、聲樂人才培養的首要問題,也是貫徹于整個聲樂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基本問題。在聲樂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無論是學習的哪一時段,是完成發聲訓練,還是演唱作品,指導理念不同,標準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這是各個學科都具有的共同屬性。而在聲樂的學習中,即使對同一個學習者,完成同一條發聲技術訓練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學習時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結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實際上,這就是聲樂人才培養循序漸近規律的必然要求,從整個聲樂人才培養過程中來看,如何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取決于聲樂技術訓練過程中指導者的科學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適度的標準和要求。

注:本論文為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邊疆民族地區聲樂教育與師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階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號)

參考文獻:

[1]周曉燕.聲樂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鋼琴教學 教學改革 教學模式

我國師范院校的鋼琴教學,由于多種原因,多年來基本上是沿用了藝術院校中以鋼琴專業化訓練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入學后一味地彈教程,彈曲子,忽略了培養對象是走上講臺的音樂教師,而不是走向舞臺的鋼琴演奏家。特別是學生的即興伴奏能力十分薄弱,許多學生畢業后連簡單的歌曲伴奏也不會彈,這樣的教學不能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的需要,偏離了師范音樂教育的宗旨。

通過這十幾年的教學與實踐,針對師專學生的情況和畢業生反饋的信息,我在鋼琴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與探索,在這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明確教學目標

我們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是培養初級中學的音樂師資。我們的鋼琴教學不是也不可能培養專門的鋼琴專業人才,而應該在較短時間內把大批沒有鋼琴基礎的學生培養成合格的音樂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鋼琴演奏技能和即興伴奏的能力,使學生畢業后在從事基礎音樂教育的教學中,能把鋼琴作為一件得心應手的教學工具。這也是師范院校鋼琴教學改革的著眼點。只有目標明確,才能樹立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并以此來探索我們的教學模式和方法。

二、分析教學差異

我們學院師專的生源大多是以聲樂特長考取的,學習器樂的學生很少,有鋼琴基礎的更少;還有一部分師訓的學生,大多是來自基層中小學,有一定閱歷,急需進行學歷教育的成人音樂教師以及各類文藝愛好者。他們不可能像音樂學院的學生那樣,高考前至少有5~8年的童子功基礎,他們在年齡、技術水平、接受能力、可塑性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教學中要避免下列兩種傾向。

1.認為學生基礎不好,過細地摳基本功,教學進度太慢

鋼琴技巧性很強,難度很大,訓練周期長,有其特定的成才規律。有些教師認為既是學習鋼琴,就要一步一步來,因而在教學中過細地摳基本功,拜厄、車爾尼《599》或《哈農》練習曲一條一條地過,只求質量不求進度,用對待幼兒的教學方法教學,忽略了我們的教學目標,不能適應教學需要。

2.認為成人已經定型,不注重基本訓練,放任自流

成人從生理特點看,柔性差,反應慢,彈奏動作容易發僵,因此,技巧與速度都有一定難度。有些教師認為他們反正已定型了,再練也不能有多高水平,因此,在教學中忽視了基本練習以及動作的規范性和曲目的彈奏質量,沒能為第三年的即興伴奏學習打好基礎。

三、組織教學實施

1.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

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根據我院是三年制師專的情況,將鋼琴普修課分為三大階段(一年為一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熟悉鍵盤階段。主要學習鋼琴基本彈奏法等技能技巧,使學生做到手臂自如,手指獨立,彈奏流暢、富于歌唱性,初步學會使用踏板,并進入八度練習。在這一年中,要求學生彈完三升、三降以內各調的音階、琶音、和弦,做到基本熟悉鍵盤。

第二階段是提高階段。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強技能技巧訓練,彈完二十四個大小調,接觸更多的音樂作品,熟悉不同作曲家的演奏風格,并讓學生彈奏一些帶伴奏的歌曲,開闊眼界,提高音樂表現能力。

第三階段開始進入即興伴奏課的學習。第五學期主要學習即興伴奏的基本理論,并通過大課、小組課的方式,使學生掌握一定的伴奏技巧,以適應第六學期的教育實習。在第三階段的學習當中,鋼琴伴奏與技能教學同時進行,使學生畢業后能夠勝任自己的教學工作。

2.針對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成人學生學琴雖有短處,但他們身體發育成熟,手指、手腕、手臂肌肉有力量、彈奏有力度,而且掌寬指長,一般都能達到八度。此外他們的理解能力及自控能力強,又掌握了一定的樂理知識,學習自覺、主動,這都是他們的長處。根據這些情況,可以讓學生走彈奏速成,加強伴奏這條路。在讀譜方面給學生分析得細一點,提高其理性認識。在彈奏方面,關鍵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彈奏姿勢和方法,曲目選擇要有代表性,可跳躍進行,沒必要一條一條地過。在學生初步掌握彈奏技能的基礎上,盡快過渡到樂曲彈奏上,樂曲面要廣,多接觸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掌握不同時代作曲家的風格、特點等,并適時加入基本練習(音階、琶音、和弦)的訓練,以及一些常見歌曲改編的鋼琴曲,為學習伴奏作準備。

3.將和聲學與鋼琴教學相結合

師專在第二年開設和聲課,而多年來我國的和聲學教本都有一個極大的不足之處——“紙上談兵”,學生不能系統地接觸和聲音響,和聲的內心感覺及和聲想象力都不強。多數學生都理解不了四部和聲所揭示的和聲寫作規律,因此,他們覺得學習這門課沒用,不重視,學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篇7

音響調音是一門相當高深的學問,任何一場成功的演出都離不開音響師對技術設備和藝術構思的精心設計、藝術再創作和對設備的準確操作。從它的技術和藝術的構思來看,音響調音應該是一種再度創作。

調音藝術與再度創作。什么是調音藝術?調音藝術是以藝術修養為基礎、主觀評價作判斷、以科學技術為表現手段、以藝術效果為最終目的而進行藝術創作和整體設計的專門學科,其任務是對表演藝術作品的聲音進行再度創作。任何一場成功的演出都離不開音響師對音響技術設備和藝術構思的精心設計、藝術再創作的進行和對設備的準確操作。

劇目演出的成功與否與音響師有關,他不僅要具備高超的音響技術技能和較好的音樂素質和文化素質,還需全面掌握各類樂器的聲學特性及頻譜分布。只有掌握了音響技術和相關的學科知識以及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通過技術與藝術有機的結合,才能完成或體現表演藝術作品的聲音設計和準確的操作。中國戲曲學院藝術設計系主任于建剛認為:“音響藝術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相互交叉,科技重在求真,藝術重在求美,隨著科學的發展,藝術越來越科學化,科學也越來越藝術化”。

表演藝術中的聲音是指語音、樂音及環境音響。語音為人物的對白、畫外解說;樂音包含聲樂和樂器發出的聲音,由歌曲、戲劇和演奏眾多體裁的樂曲構成;環境音響指演出所需要的現場聲、大自然之聲,如街道的喧鬧聲、室外的鳥叫聲、天空中的飛機轟鳴聲等。

在對人聲的美化和修飾上,可以通過調音臺上面的輸入通道中的四段均衡器,對聲音進行頻率處理,來提高音色的藝術表現力。調音臺中的四段均衡器分為4個頻段,根據德國柏林音樂研究所資料介紹,它們是:高頻:6kHz~16kHz,影響音色的表現力、解析力。中高頻:600Hz~6kHz,影響音色的明亮度、清晰度。中低頻:200~600Hz,影響音色的力度和結實度。低頻:20~200Hz,影響音色的渾厚度和豐滿度。如果高頻段頻率過弱,其音色的色彩、韻味、個性就會失落;如果高頻段頻率過強,音色就會變得尖噪、嘶啞、刺耳。如果中高頻段的頻率過弱,音色就變得暗淡、朦朧;如果中高頻段的頻率過強,其音色就會變得呆板。如果中低頻段的頻率過弱,音色會變得空虛、無力、軟綿綿的;如果中低頻段的頻率過強,音色會變得生硬、失去活力。如果低頻段的頻率過弱,音色將會變得單薄、蒼白;如果低頻段的頻率過強,音色會變得混濁不清。一臺高雅藝術的演唱會,與音響師的調音水平有很大的關系。現在越來越多的大歌星已經意識到音響師的重要性,自己特聘調音師的越來越多。一個優秀的調音可以造就一個歌手成為“星”,一個拙劣的調音師也可以毀掉一個歌星。音響調音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國際上從事音響工作的人,是相當受人尊崇的;特別是這個“師”的頭銜,它要求高度靈敏的聽覺辨別力加上熟練控制調音臺的能力以及較高的藝術修養。才配得到“師”的桂冠。

歌曲的演唱有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演唱技巧,所以也就要求音響效果把不同風格的各種類型的演唱都完美地表現出來。美聲歌曲是體現音色優美;民族歌曲是體現民族風味和地方色彩;通俗歌曲是體現深沉的情感;而搖滾歌曲則是體現強勁的激情。由于歌曲的風格有所不同,其音響處理的要求也就不同。

美聲講究音色的優美,發聲是經過專門訓練,所以音色的泛音數量較多,幅度也比較強,整體音色的泛音結構比較豐滿。因此,要求電聲系統要有足夠的寬頻帶,才能使低頻泛音、中頻泛音、高頻泛音都不被阻攔地順利通過。在藝術舞臺上演唱,傳聲器與口形的距離一般在20~60cm。其高度在人臉與口形以下,這樣可以將臉露出畫面。這種遠距離拾音有一定的混響反射聲進入傳聲器,使音色變得渾厚、自然,有彈性和空間感。

民族歌曲的演唱,由于民族歌曲的范圍比較大,有些歌曲近似于美聲風格,也有些歌曲近似于通俗歌曲的風格,所以其傳聲器的選擇也各有所不同。在藝術舞臺上演出民族歌曲時,也應選用電容式傳聲器進行拾音。但是,口形與傳聲器的距離要比美聲歌曲演唱近一些,一般為20~40cm。

篇8

科學性、實用性的教學內容是鋼琴教學實踐能力培養的質量保證。制定適應不同學期的教學內容,完成實用性教學目標。

(一)注重基礎訓練

新生入學,大多數學生的鋼琴基礎較薄弱,有的學生零基礎,有的學生彈琴的問題很多。因此,在第一學期,要規范彈奏方法,培養良好的彈奏習慣,正確彈奏姿勢,進行嚴格的識譜訓練、扎實基本功。筆者選擇《哈農》《拜厄》《車爾尼》等教材進行基礎訓練,打好基礎,提高學生的鋼琴技能。選擇《哈農》指法練習,規范手型、彈奏姿勢(身體的姿勢、腳的位子、手腕與手臂的狀態)、正確的指法,提高手指的力度及靈活性。選擇《拜厄》《車爾尼599》《車爾尼849》(根據不同程度)練習曲,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由淺入深訓練,解決連奏與斷奏、音階與琶音、雙音與和弦、裝飾音及踏板等正確的彈奏方法,解決力度、速度等問題,提高彈奏的技能技巧。選擇《巴赫初級》《布格拗勒》《高師鋼琴教程》中的小品,配合練習曲彈奏,鞏固技術問題,同時培養學生的樂感及理解和處理樂曲的能力,通過彈奏一些名家的作品,使學生把握作家的音樂風格,了解作家的創作背景,開闊音樂視野。

(二)教學內容的實踐性

鋼琴教學內容的實踐性體現于提高學生的鋼琴綜合實踐能力,即學生將學習中的技能技巧在實踐教學中得以運用和發揮,將知識技能轉化為自身的實踐能力。兒歌邊彈邊唱的能力是幼兒教師必備的技能。在筆者的實踐教學中,經過第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掌握一定的鋼琴彈奏技能,在此基礎上,第二學期進入兒歌邊彈邊唱的教學內容,更為實用。在兒歌邊彈邊唱的訓練中,學生鍛煉了手和唱配合的協調能力,同時在彈唱中感受兒歌的和聲、伴奏音型的配置,使學生對即興伴奏有了初步的認識,增強了對兒歌伴奏的興趣,為即興伴奏的學習做以鋪墊。經過兩個學期的沉淀,在第三、四學期進入兒歌伴奏編配學習的環節。兒歌伴奏編配理論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大、小調式正三和弦的運用;屬七和弦的運用;三種伴奏音型(和弦式伴奏音型、半分解式伴奏音型、分解式伴奏音型)的運用;終止式的運用;副三和弦的運用;低音與伴奏織體的結合;無旋律伴奏音型的編配。在實踐教學中,首先為學生系統講解兒歌伴奏編配的理論,再結合理論內容選擇適合的兒歌進行編配練習,從和弦、伴奏音型入手,由淺入深地訓練,整個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將掌握的技能應用于實踐當中,充分發揮了教學內容的實踐性。

(三)教學內容的趣味性

鋼琴教學的趣味性,體現出教師的綜合能力。一堂學生喜歡的鋼琴課,不是簡單的事情,它反映出教師教學方法、知識結構、專業功底、藝術修養、人格魅力及敬業精神等。教師要付出艱苦的勞動,精心設計,合理構思和布局才能完成。教師除了在教學上吸引學生興趣,在教學內容的計劃上也要體現趣味性,為學生量身制定計劃,選擇激發學生興趣、感染學生的作品。選擇學生喜愛的抒情、優美的中外名曲;歡快活潑的兒歌彈唱曲;練習曲的選擇也要兼顧學生的興趣愛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教材的綜合性

教學內容的實施重在教材,完善的教材體系是教學質量的保證。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教材的選擇應以綜合性為主。這里所指的綜合性即為彈奏基礎訓練與具有實用性的兒歌伴奏編配相結合的綜合教材。在筆者的實踐教學中,以《鋼琴綜合教程》一書作為教學教材,該教材為筆者主編,2012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成為高校學前教育劃教材之一。此教材主要內容包括了鋼琴基本演奏方法、兒歌伴奏編配、兒歌彈唱與中外名曲三個部分[1]。重點介紹兒歌伴奏編配的理論與練習,教材全面地涵蓋了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發展的各個方面,綜合性較強,滿足了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的需求。該教材在筆者的教學中貫穿整個四個學期,同時配合《拜厄》《車爾尼599》《車爾尼849》等練習曲,即兼顧學生的技能技巧又訓練及兒歌伴奏編配能力,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授課形式的多樣性

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為宗旨。因此,授課形式要體現學前教育專業特點,以多種授課形式相結合。實踐能力是在豐富的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許多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薄弱,對于基本的音樂理論并不了解。因此,加強音樂理論課程的教學是十分必要的。我們的授課形式采用集體授課與小組授課相結合。集體授課:即以一個班級為教學單位進行授課。在每學期開始的前兩個課時進行集體授課,授課的內容,以共性理論知識為主。理論課程包括:基礎音樂理論、鋼琴彈奏理論、即興伴奏理論等。學生的理論基礎越扎實,鋼琴實踐技能提高得越迅速。筆者在每學期開學初,利用兩課時對這些理論知識進行系統的講解,使學生了解正確的理念,指導今后的學習。在學習兒歌編配時,教師利用前兩個課時,通過集體授課的形式講解兒歌編配的理論知識,以理論指導兒歌伴奏編配的訓練。集體授課方式的優點在于系統地講解理論知識,便于同學以理論指導實際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小組授課:一般以10-15人為一組,教師根據學生的鋼琴程度分組。按照不同程度實施不同進度的教學。小組授課的主要內容為:教師檢查學生完成上節課曲目的情況,教師做出點評、糾正、指導、講解、示范等教學環節,同時對本周的作業提出要求、指導練習、示范講解等。小組授課使學生能近距離跟教師交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從而使教師有針對性地實施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證明,集體課和小組授課結合是學前鋼琴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的授課方式。

四、教學的個性化

鋼琴學科有著自身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鋼琴學科的知識結構及知識體系,決定了鋼琴教學要遵循可接受性的教學規律[2]。學生在生理發展和心理特征上存在著差異,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存在著差異,學生對鋼琴的興趣、愛好存在著差異,因此,要解決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問題,必須制定個性化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經過高考錄取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來自全國四面八方、來自不同地區和學校,他們的音樂基礎、鋼琴程度參差不齊。對音樂的理解和領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手的條件、靈活性都不相同。有的學生入學前從未學過鋼琴,不識譜等,對音樂的理解力與感悟力很弱,反應程度也比較緩慢。而有的學生則具有一定的彈奏技能,達到中等或較高的鋼琴程度,他們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強,識譜能力較強,面對這些基礎不同的學生,這對教師來說困難很大[3]。教師不能“一刀切”,應實施個性化教學,采取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根據筆者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采用分層教學的授課方式,按學生的鋼琴程度分成高、中、低三個層次進行授課。這三個層次,覆蓋了全部學生的鋼琴課,從鋼琴的基礎訓練到兒歌伴奏的編配,每個層次的教學內容、難度、進度、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方案都是根據學生的程度和特點制定的。學生分層不是固定的,隨著學習情況可以調整,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與熱情。

五、考試制度的靈活性

考試制度的改革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目前,高校對于鋼琴科目的考試形式沒有固定的要求與統一的標準,但是存在著考核形式單一的普遍問題。我們應該擺脫掉傳統的考試形式,選擇以突出學生的鋼琴實踐技能為目的考試形式。追求趣味性更強、方式更為靈活的考核形式,利用考試這一平臺鍛煉、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將學習的主動性還給學生,讓學生從“被動的學會”到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激勵學生不斷努力提高即興伴奏能力和自彈自唱能力,為勝任將來的幼兒園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一般情況下,每學期末都要進行鋼琴考試。全體學生共同觀摩,全體教研室老師參加并集體評分。考試內容一般為兩首曲目,第一學期的考試內容為:練習曲一首、樂曲一首。第二學期的考試內容為:兒歌彈唱一首、樂曲式練習曲一首。第三、四學期的考試內容為:兒歌即興伴奏一首(以抽簽形式考核)、樂曲式練習曲一首。學生的平時成績(包括日常出勤、練琴質量等)占總成績的30%,兩首考試曲目占總成績的70%。學生在考試過程中相互觀摩學習,取長補短,在自身的演奏中得到段煉,感受演奏的快樂。

六、實踐活動的有效性

(一)利用“小學期”開展實踐活動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綜合實踐能力,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使鋼琴教學寓于實踐活動當中。“小學期”對于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利用“小學期”的時間,開展鋼琴教學的實踐活動,活動包括兒歌彈唱比賽和兒歌彈唱表演比賽,參加兒歌彈唱比賽的學生,要編配出自己喜歡的兒童歌曲伴奏,這個過程開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參加兒歌彈唱表演比賽的學生,將彈、唱、舞蹈融為一體,豐富多彩、聲情并茂,使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發揮。小學期活動不但可以擴展同學們的視野與知識面,也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學們在觀摩比賽中相互了解、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實踐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協作能力。

(二)深入實習、見習活動

有效利用學生實習、見習,培養學生鋼琴實踐能力。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關鍵時期。在學生實習與見習之前為學生制定出計劃與方案,根據實習、見習的教學和活動內容為學生作好鋪墊,指導學生運用鋼琴為教學和組織活動服務,如彈唱兒歌、舞蹈伴奏、聲樂伴奏等。啟發學生將兒歌伴奏編配理論應用于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為不同類型的兒歌編配伴奏。在實習、見習活動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專門的討論活動,交流、探討自己在實習中的感受、體會,教師做出指導、講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篇9

內容提要: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拓展是我國高師鋼琴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組成部分。本文以現代教育理念及現代教育技術為基本依據,參考國外同類課程的有益經驗,從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這兩個角度就鋼琴課程的教改問題展開討論,并力圖在此基礎上構建出更加順應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趨勢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學性和立體感的高師鋼琴課程結構框架。

關鍵詞:高師鋼琴課教改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拓展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理想中的新世紀人才不僅要學有專長,而且要思路寬闊,想象豐富,知識淵博,善于創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了與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以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相適應,實施素質教育、培養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目標。

高等師范教育因其培養目標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師范院校中的音樂教育專業來說,其重要職能即是向社會輸送普通音樂教育的合格師資。由于音樂教育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將會直接關系到普通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進而對全社會的音樂教育——素質教育水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鋼琴課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其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調整和拓展必然成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環節。而鋼琴教學科學水平和藝術水平的提高,又將積極作用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在更高層次上的體現。本文將以現代教育理念及現代教育技術為基本依據,參照國外同類課程的有益經驗,從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這兩個角度討論鋼琴課程的教改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拓展:

一般來說,目前我國高師鋼琴課程所持的教學內容大都集中在從J.S.巴赫至德彪西這一音樂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圍之內(還包含少量中國鋼琴作品,應另當別論),且主要選擇獨奏作品。例如:復調音樂主要選用J.S.巴赫的作品,練習曲主要選用車爾尼的作品,奏鳴曲主要選用莫扎特、貝多芬作品,等等。這些作品確為鋼琴藝術寶庫中不朽的經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蓋了西方音樂歷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及“印象派”風格時期,但就鍵盤藝術史學豐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初)來看,僅僅著重于“巴赫——德彪西”這一音樂史段便有了某種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同于音樂院校鋼琴專業的學生,鋼琴課程對他們而言是必修課而不是“主修”課,由于專業方向、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大綱的差異,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自習時間用于鋼琴練習。在這些學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進校之前從未學過鋼琴,從而使針對這部分“弱勢群體”所展開的鋼琴教學工作只能從“A、B、C”起步。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必修課程的開設年限一般僅為兩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開課年限及開課方式不盡相同)。所有這些學習程度與時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師之間在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教學經驗、教學熱情以及教學側重點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個體差異,均會直接影響到高師鋼琴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因此,如何積極調整和充實高師鋼琴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更富有熱情和效率,對知識的掌握更為主動和全面,是一項很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課題。

針對這一課題,以下是我的幾條基本思路:

1.將教學內容的相關音樂歷史時期進一步向兩端擴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時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庫普蘭、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爾、C.P.E.巴赫等人的部分優秀作品,以進一步豐富和充實這一時期鍵盤作品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應該使二十世紀各種風格、流派的鋼琴作品在高師鋼琴課程之中得到較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國作曲家的鋼琴作品,亦可包括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魯斯等美國黑人音樂風格的鋼琴流行音樂作品。在二十世紀鋼琴音樂中盡展風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還有麥克道威爾、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勛伯格、拉威爾、巴托克、普羅柯菲耶夫、格什溫、科普蘭、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梅西安、布萊茲等人,二十世紀的鋼琴音樂也記錄下了一百年來音樂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視對二十世紀鋼琴作品學習的鋼琴課程,其教學內容都是不完整的。

2.適當增加合作性曲目。

鋼琴是一件獨奏性很強的樂器,因而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而對學生今后的工作職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為了彌補教學中的這一缺憾,我們應當在鋼琴教學內容中適當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鋼琴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作品、鋼琴與其它樂器的重奏作品、鋼琴協奏曲等等。應該看到,這類作品也是鋼琴藝術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鋼琴伴奏能力,尤其是聲樂伴奏能力,可以說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最為實際的教學目標之一。聲樂伴奏包括伴奏譜彈奏和即興伴奏兩個方面。鑒于其重要性,許多高師院校的音樂院系已將其作為獨立課程另行開設,故本文不再就此專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3.加入“鋼琴教學法”這一重要教學內容。

“鋼琴教學法”主要研究和闡述鋼琴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過程、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就高師鋼琴課程而言,“鋼琴教學法”內容的引入將在多個層面上起到積極作用。對于那些沒有鋼琴基礎的學生來說,“鋼琴教學法”將引導他們準確地把握鋼琴學習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識內容,并用以指導自己的鋼琴初級階段的學習。這將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習更有成效,也更有樂趣。還有些學生進校時已具備了較強的鋼琴彈奏能力,對于這些學生來說,“鋼琴教學法”一方面將幫助他們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鋼琴學習的相關要素,使他們的演奏水平向著更高的層次邁進,另一方面,“鋼琴教學法”也會在他們今后可能從事的鋼琴教學工作中起到長期的理論指導作用。

“鋼琴教學法”應在一年級新生入學后立即開設。

4.增加有關“鋼琴藝術史與鋼琴作品賞析”的教學課題。

鋼琴學習不僅只是一個技術訓練過程,鋼琴學生應該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關知識。所幸的是,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各種載體獲得所需的多種相關資料,例如:鋼琴藝術史及鋼琴文獻及其研究資料;與鋼琴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密切關聯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資料;作曲家及其風格、作品的介紹與分析資料;其它相關藝術如文學作品、美術作品資料;鋼琴演奏家的演奏錄音、錄像介紹與賞析資料;各種樂譜版本資料;各種相關的美學研究資料;等等。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有機組織和介紹,可以使學生們在某種程度上突破鋼琴課程學時以及自身彈奏水平所帶來的限制,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對鋼琴藝術有一個更為廣泛和深入的了解,以進一步豐富自身的藝術底蘊,提高其整體的藝術素養。我想,這應該是開設高師鋼琴課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時,這方面的教學內容也是對音樂史及音樂欣賞課程內容的有益補充,還可以促進學生對和聲、曲式等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習。5.逐步建立鋼琴藝術資料數據庫。

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調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電腦技術的多媒體優勢,將上述幾方面的鋼琴課程教學內容制作成各種類型的電腦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鋼琴藝術資料數據庫。通過這一有效途徑,所有鋼琴教師和學生均可共享豐富的數據庫資源,方便地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料,從而使高師鋼琴課程的教學質量和現代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課程體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國高師鋼琴界曾就是否要開設鋼琴集體課這一主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其結果是,目前各高師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已普遍開設了各種形式的鋼琴集體課。而這種全新的、建立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之上的教學形式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甚至波及到專業音樂院校以及其它類似課程(如聲樂集體課的設立等等)。可以說,這是高師鋼琴課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嘗試。

傳統的鋼琴教學始終保持著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個別授課形式。依照傳統的教學觀念,這種特殊的個別授課形式符合鋼琴教學的客觀規律,是行之有效的,無可非議。目前,在鋼琴課程中引入集體課這一教學機制,應該說其目的主要在于緩解由于擴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學比例失調的矛盾,使鋼琴教師能從“一對一”授課這種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學工作量不堪重負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鋼琴集體課教學的實施確是獲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我認為,現行的鋼琴集體課教學形式在本質上仍然沿襲了傳統個別課的鋼琴教學觀念,微觀地進行分析,其教學思路仍基本停留在“個別教師指導個別學生”這一傳統的、單一線條的思維模式之中,學生的學習仍處于一個較為被動的地位,且還可能受到多種客觀不利因素的制約。

為了適應新的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目標,也為了配合新的高師鋼琴課程教學內容的貫徹,我們有必要在不增加鋼琴課程總學時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個別課與集體課基礎之上構建更科學、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體感和交互性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程體系。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授課。

我們可以使多種授課方式有機地并存:

個別課沿襲幾百年鋼琴教學歷史傳統的個別授課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通過個別教學,教師可以十分細致而深入地觀察并解決每個學生在鋼琴彈奏中所存在的不同問題,在技術和藝術這兩個層面上展開極具針對性的鋼琴教學工作。個別課適用于各種程度的鋼琴學生。

小組課小組課即指現行的鋼琴集體課這一教學形式,以幾人、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為一教學單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較強的電鋼琴集體課教學系統,高效率地實施鋼琴教學。在小組課的教學過程中,須材,并基本統一學習進度。小組課主要著眼于傳授鋼琴彈奏的基本知識、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決在鋼琴學習過程中較易出現的、又較具普遍性的問題,因此,適用于數量較多、且鋼琴程度較低的教學對象。

大班課大班課是鋼琴集體課在另一概念意義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級為教學單位。在大班課上,主要講授“鋼琴教學論”、“鋼琴藝術史”、“鋼琴作品賞析”等以知識性、理論性為主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課題。大班課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生動地展示淵源流長、精彩紛呈的鋼琴藝術,開展多層次、多側面、立體感、全方位的教學活動。

2.講座,公開課;座談,討論。

作為對授課形式的一種有益的補充,我們可以針對鋼琴教學中的各項內容不定期地開設系列專題講座和公開課,亦可經常舉行各種范圍、各種形式的座談與討論活動。講座或公開課可以是理論研究、學術探討性的,也可以是教學示范、經驗交流性的;座談與討論可由教師命題,也可由學生自由選題,并在輕松活潑、暢所欲言的開放性學術氣氛中進行。

3.演奏會。

這里所指的演奏會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我們應該經常性地組織學生去音樂廳欣賞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音樂會(這里尤指鋼琴獨奏、重奏、協奏等音樂會),使他們能夠在現場切身感受鋼琴演奏藝術的無窮魅力,從而激發起更高的鋼琴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經常性地安排、組織學生自己的各種形式的鋼琴音樂會,促使他們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鋼琴演奏的舞臺,展示自己勤奮學習的豐碩成果。這類音樂會可為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開展其必不可少的藝術實踐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為學生乃至教師提供了相互觀摩、交流和學習的良好機會結語

篇10

關鍵詞:高師鋼琴課教改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拓展

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競爭的世紀。理想中的新世紀人才不僅要學有專長,而且要思路寬闊,想象豐富,知識淵博,善于創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了與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以及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全面要求相適應,實施素質教育、培養新型人才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目標。

高等師范教育因其培養目標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師范院校中的音樂教育專業來說,其重要職能即是向社會輸送普通音樂教育的合格師資。由于音樂教育正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學改革,將會直接關系到普通音樂教育師資隊伍的整體質量,進而對全社會的音樂教育——素質教育水準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鋼琴課作為一門重要的專業主干課程,其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調整和拓展必然成為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教學改革中的一項重要環節。而鋼琴教學科學水平和藝術水平的提高,又將積極作用于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在更高層次上的體現。本文將以現代教育理念及現代教育技術為基本依據,參照國外同類課程的有益經驗,從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這兩個角度討論鋼琴課程的教改問題。

一、教學內容的拓展:

一般來說,目前我國高師鋼琴課程所持的教學內容大都集中在從J.S.巴赫至德彪西這一音樂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圍之內(還包含少量中國鋼琴作品,應另當別論),且主要選擇獨奏作品。例如:復調音樂主要選用J.S.巴赫的作品,練習曲主要選用車爾尼的作品,奏鳴曲主要選用莫扎特、貝多芬作品,等等。這些作品確為鋼琴藝術寶庫中不朽的經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蓋了西方音樂歷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時期、浪漫時期及“印象派”風格時期,但就鍵盤藝術史學豐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初)來看,僅僅著重于“巴赫——德彪西”這一音樂史段便有了某種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師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同于音樂院校鋼琴專業的學生,鋼琴課程對他們而言是必修課而不是“主修”課,由于專業方向、課程設置以及教學大綱的差異,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自習時間用于鋼琴練習。在這些學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進校之前從未學過鋼琴,從而使針對這部分“弱勢群體”所展開的鋼琴教學工作只能從“A、B、C”起步。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鋼琴必修課程的開設年限一般僅為兩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開課年限及開課方式不盡相同)。所有這些學習程度與時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師之間在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教學經驗、教學熱情以及教學側重點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個體差異,均會直接影響到高師鋼琴課程的整體教學質量。因此,如何積極調整和充實高師鋼琴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的學習更富有熱情和效率,對知識的掌握更為主動和全面,是一項很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課題。

針對這一課題,以下是我的幾條基本思路:

1.將教學內容的相關音樂歷史時期進一步向兩端擴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時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庫普蘭、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爾、C.P.E.巴赫等人的部分優秀作品,以進一步豐富和充實這一時期鍵盤作品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應該使二十世紀各種風格、流派的鋼琴作品在高師鋼琴課程之中得到較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國作曲家的鋼琴作品,亦可包括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魯斯等美國黑人音樂風格的鋼琴流行音樂作品。在二十世紀鋼琴音樂中盡展風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還有麥克道威爾、斯克里亞賓、拉赫瑪尼諾夫、勛伯格、拉威爾、巴托克、普羅柯菲耶夫、格什溫、科普蘭、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梅西安、布萊茲等人,二十世紀的鋼琴音樂也記錄下了一百年來音樂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視對二十世紀鋼琴作品學習的鋼琴課程,其教學內容都是不完整的。2.適當增加合作性曲目。鋼琴是一件獨奏性很強的樂器,因而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容易忽視對學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而對學生今后的工作職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為了彌補教學中的這一缺憾,我們應當在鋼琴教學內容中適當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鋼琴四手聯彈作品、雙鋼琴作品、鋼琴與其它樂器的重奏作品、鋼琴協奏曲等等。應該看到,這類作品也是鋼琴藝術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這里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鋼琴伴奏能力,尤其是聲樂伴奏能力,可以說是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程最為實際的教學目標之一。聲樂伴奏包括伴奏譜彈奏和即興伴奏兩個方面。鑒于其重要性,許多高師院校的音樂院系已將其作為獨立課程另行開設,故本文不再就此專題展開進一步的討論。3.加入“鋼琴教學法”這一重要教學內容。

“鋼琴教學法”主要研究和闡述鋼琴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過程、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就高師鋼琴課程而言,“鋼琴教學法”內容的引入將在多個層面上起到積極作用。對于那些沒有鋼琴基礎的學生來說,“鋼琴教學法”將引導他們準確地把握鋼琴學習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識內容,并用以指導自己的鋼琴初級階段的學習。這將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習更有成效,也更有樂趣。還有些學生進校時已具備了較強的鋼琴彈奏能力,對于這些學生來說,“鋼琴教學法”一方面將幫助他們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鋼琴學習的相關要素,使他們的演奏水平向著更高的層次邁進,另一方面,“鋼琴教學法”也會在他們今后可能從事的鋼琴教學工作中起到長期的理論指導作用。

“鋼琴教學法”應在一年級新生入學后立即開設。

4.增加有關“鋼琴藝術史與鋼琴作品賞析”的教學課題。

鋼琴學習不僅只是一個技術訓練過程,鋼琴學生應該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關知識。所幸的是,我們正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各種載體獲得所需的多種相關資料,例如:鋼琴藝術史及鋼琴文獻及其研究資料;與鋼琴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密切關聯的歷史、社會、文化背景資料;作曲家及其風格、作品的介紹與分析資料;其它相關藝術如文學作品、美術作品資料;鋼琴演奏家的演奏錄音、錄像介紹與賞析資料;各種樂譜版本資料;各種相關的美學研究資料;等等。通過對這些資料的有機組織和介紹,可以使學生們在某種程度上突破鋼琴課程學時以及自身彈奏水平所帶來的限制,從而在更高的層面上對鋼琴藝術有一個更為廣泛和深入的了解,以進一步豐富自身的藝術底蘊,提高其整體的藝術素養。我想,這應該是開設高師鋼琴課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時,這方面的教學內容也是對音樂史及音樂欣賞課程內容的有益補充,還可以促進學生對和聲、曲式等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習。5.逐步建立鋼琴藝術資料數據庫。

電腦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各類資料的收集、整理、調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電腦技術的多媒體優勢,將上述幾方面的鋼琴課程教學內容制作成各種類型的電腦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鋼琴藝術資料數據庫。通過這一有效途徑,所有鋼琴教師和學生均可共享豐富的數據庫資源,方便地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料,從而使高師鋼琴課程的教學質量和現代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課程體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國高師鋼琴界曾就是否要開設鋼琴集體課這一主題展開過激烈的討論,其結果是,目前各高師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已普遍開設了各種形式的鋼琴集體課。而這種全新的、建立在現代教育技術基礎之上的教學形式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甚至波及到專業音樂院校以及其它類似課程(如聲樂集體課的設立等等)。可以說,這是高師鋼琴課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嘗試。

傳統的鋼琴教學始終保持著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個別授課形式。依照傳統的教學觀念,這種特殊的個別授課形式符合鋼琴教學的客觀規律,是行之有效的,無可非議。目前,在鋼琴課程中引入集體課這一教學機制,應該說其目的主要在于緩解由于擴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學比例失調的矛盾,使鋼琴教師能從“一對一”授課這種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學工作量不堪重負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來。從這個角度來看,鋼琴集體課教學的實施確是獲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認為,現行的鋼琴集體課教學形式在本質上仍然沿襲了傳統個別課的鋼琴教學觀念,微觀地進行分析,其教學思路仍基本停留在“個別教師指導個別學生”這一傳統的、單一線條的思維模式之中,學生的學習仍處于一個較為被動的地位,且還可能受到多種客觀不利因素的制約。

為了適應新的人才培養的要求和目標,也為了配合新的高師鋼琴課程教學內容的貫徹,我們有必要在不增加鋼琴課程總學時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個別課與集體課基礎之上構建更科學、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體感和交互性的高師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程體系。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授課。

我們可以使多種授課方式有機地并存:

個別課沿襲幾百年鋼琴教學歷史傳統的個別授課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通過個別教學,教師可以十分細致而深入地觀察并解決每個學生在鋼琴彈奏中所存在的不同問題,在技術和藝術這兩個層面上展開極具針對性的鋼琴教學工作。個別課適用于各種程度的鋼琴學生。

小組課小組課即指現行的鋼琴集體課這一教學形式,以幾人、十幾人甚至幾十人為一教學單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較強的電鋼琴集體課教學系統,高效率地實施鋼琴教學。在小組課的教學過程中,須材,并基本統一學習進度。小組課主要著眼于傳授鋼琴彈奏的基本知識、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決在鋼琴學習過程中較易出現的、又較具普遍性的問題,因此,適用于數量較多、且鋼琴程度較低的教學對象。

大班課大班課是鋼琴集體課在另一概念意義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級為教學單位。在大班課上,主要講授“鋼琴教學論”、“鋼琴藝術史”、“鋼琴作品賞析”等以知識性、理論性為主的教學內容與教學課題。大班課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生動地展示淵源流長、精彩紛呈的鋼琴藝術,開展多層次、多側面、立體感、全方位的教學活動。2.講座,公開課;座談,討論。

作為對授課形式的一種有益的補充,我們可以針對鋼琴教學中的各項內容不定期地開設系列專題講座和公開課,亦可經常舉行各種范圍、各種形式的座談與討論活動。講座或公開課可以是理論研究、學術探討性的,也可以是教學示范、經驗交流性的;座談與討論可由教師命題,也可由學生自由選題,并在輕松活潑、暢所欲言的開放性學術氣氛中進行。

4.演奏會。

這里所指的演奏會具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我們應該經常性地組織學生去音樂廳欣賞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音樂會(這里尤指鋼琴獨奏、重奏、協奏等音樂會),使他們能夠在現場切身感受鋼琴演奏藝術的無窮魅力,從而激發起更高的鋼琴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經常性地安排、組織學生自己的各種形式的鋼琴音樂會,促使他們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鋼琴演奏的舞臺,展示自己勤奮學習的豐碩成果。這類音樂會可為音樂教育專業學生開展其必不可少的藝術實踐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為學生乃至教師提供了相互觀摩、交流和學習的良好機會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