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會計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31 19:2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級會計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級會計實訓總結

篇1

關鍵詞:ERP沙盤模擬實戰 會計實訓課程 應用

眾所周知,會計學本身就有一定的技術性和操作性,故而很多技工類學校設置了會計實訓課程來幫助學生提高技能。但是由于實訓的內容較為籠統,實訓的形式較為單調,實訓的課程較為局限,所以實訓效果不佳。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筆者在會計實訓中引入ERP沙盤模擬實戰課程,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對企業的整個生產流程有了直觀認識,增強了實訓的針對性,為學生將來適應企業不同階段的會計操作奠定了基礎。

一、ERP沙盤模擬實戰

ERP沙盤模擬是其實就是一個實驗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企業的物流方式、生產過程、財務管理、運行過程、營銷模式等經營活動都會被展示出來,整個沙盤就相當于一個仿真企業環境。通過ERP沙盤模擬,學生們類似于參與了一種角色模擬游戲,可以直觀理解在課堂中學到的經貿、管理、財務等理論知識,同時還能夠在模擬環境中,扮演企業管理者,參與到企業各個環節的管理之中。

二、ERP沙盤模擬實戰在會計實訓課程中的應用

(一)課程目標

在會計實訓中使用ERP沙盤模擬實戰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熟悉和了解企業的日常運行模式,以相應的角色參與企業日常生產,幫助學生從宏觀和全局的角度分析和處理某些會計管理的問題,提高學生對整個企業資源合理配置的認識。

通常情況下,學生要參加兩個階段的會計實訓。第一個階段是初級會計實訓階段,第二個階段是中高職會計實訓階段。

初級會計實訓一般被安排在學生進入技工學校的第一年第一個學期。在這個階段,學生們主要了解的是企業的日常運行環境、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崗位職責等,在進行實訓的過程中,學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相關的經營業務、基本操作,同時增強與其他成員之間的合作,共同完成實訓計劃。

而中高級會計實訓的時間一般在第二年的第二個學期。與初級會計實訓階段相比,這個階段的會計實訓專業性、復雜性更高,對學生會計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也更高。所以這個階段的ERP沙盤模擬實戰具有一定的專題性。

(二)實訓課程設計

在ERP沙盤模擬實戰中,老師會將整個課堂的背景設計為多家實力強大的公司,之后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都代表同一行業中的不同企業團隊,小組與小組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關系。而在真正進行實訓的過程中,學生會按照才能、思維、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在模擬公司中擔任CEO、財務總監、市場總監、營銷總監、行政經理、采購總監、生產總監等職務。比如某學生的思維較為宏觀,考慮問題較為全面,那么就可以任命他為CEO,把握整個公司的運營;或者某個同學的創新性思維較為發達,那么就可以任命他為營銷總監,讓其制定這個公司產品的營銷策略;某個同學對市場有一定的敏感性,就可以任命他為市場總監,讓其掌管整個市場是運行;而對于在技術方面有一定特長的學生,老師可以安排他做生產總監,保證生產的質量和正常運行。

總之,老師在設計實訓課程時,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細心觀察他們的特長和優點,將他們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

(三)實訓程序

實訓程序其實就是整個ERP沙盤模擬實戰實訓的過程。它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實訓過程階段;后期總結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

在前期準備階段,老師首先要通過Word或PPT的形式,將整個模擬企業的信息狀況向學生說明,其主要包括企業的性質、基本規章制度、經營狀況、生產狀況、組織構成、股東組成、主要生產設備、業務狀況、主要合作伙伴、固定和流動資產等,以此保證學生后期在制作財務報表的質量。之后要制定相應的市場運行規則,比如企業目前的市場占有份額、企業的準入規則、廠房購買、訂單爭取、客戶關系穩定、銷售計劃、營銷策略等等,保證企業運行過程的合法合理正常。最后,學生按照自己的角色分工,進入企業中,把自己作為一個已畢業的人士來進行實訓,維護自己所在團隊的企業運行。

2、實訓過程階段

在實訓過程階段,要注重對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維培養。其主要步驟為:首先引導學生利用實訓設備,培養他們手工計算和會計計算相結合的習慣。之后調換學生位置,讓他們體會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不同操作流程,保證實訓的全面性和實用性。接著將銀行、工商、稅務等部門,電子開票等系統引入實訓過程,增加學生對在銀行開設賬戶、辦理各種營業執照、辦理稅務登記等的認識和了解,保證模擬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3、后期總結階段

在后期總結階段,老師要及時指出學生在實訓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之后對每一個學生的角色進行點評。在改正的過程中,某些企業的流程必然也會受到影響,故而要及時調整方案,保證學生能夠在短期內適應新的工作崗位,不斷培養學生自身職業判斷能力。

在會計實訓中應用ERP沙盤模擬實戰方法,能夠實現會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企業運行沙盤,為學生發揮才能和特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促進學生技能的提高,保證會計實訓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香山.淺談ERP 沙盤模擬在會計實訓中的應用—以中職會計實訓教學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1,(19):184-185.

[2]李冬.ERP 沙盤模擬課程:會計實訓教學課程的創新[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0,6(1):84-88.

篇2

一、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會計電算化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目前,高職院校所有的會計專業都開設有會計電算化課程,但都是初級會計電算化課程,通常一周六節課,個別學校一周四節,一個學期上完。學院硬件條件好的院校,六節課的課時里面,四節上機,二節理論;硬件條件不好的院校,二節上機,四節理論。實際上初級會計電算化的內容很多,一個學期六節的課時學生根本學不完,很多學校的教師只教了學生“總賬”系統,個別院校最多再增加個“職工薪酬”系統或“固定資產”系統,而還有“往來賬”系統、“供應鏈”系統、“財務分析”系統均沒講授。其中“供應鏈”系統包含內容很多,而這些內容在企業應用非常廣泛。另外,中級會計電算化課程的開設也勢在必行,社會上這方面的考證非常多,但幾乎很多高職院校都沒有開設該課程。

(二)課程實訓、實習力度不夠

會計電算化課程需要有較多的實訓環節,對整個會計操作通過電腦來掌握知識重點、難點,而目前大多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訓室以及師資是難以滿足該實訓操作的。會計電算化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不夠,教學效果欠佳。會計電算化是多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邊緣性學科,它要求教師既掌握會計知識、管理知識,又要精通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目前,各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師有的原來是學會計專業的,他們會計業務處理較為熟練,但計算機知識水平有限,對數據庫的管理、網絡管理、電算化系統的維護等方面經常力不從心,有的學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對整個電算化系統的管理、維護、數據庫管理、網絡管理較為得心應手,但會計知識不夠全面、系統。二是會計電算化的實訓基地校外幾乎沒有,校內的實訓也只是做題,與真實的情境相差甚遠,仿真度太低,所以用人單位往往傾向于那些有工作經驗的人員,剛畢業的大學生苦于沒有工作經驗而就業難,究其根源是我們的教學系統與外界脫節的關系。

(三)課程理論知識與職業資格證書脫節

會計證是會計專業的學生在畢業時需要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是學生將來從事會計工作的入門磚。學生在校期間,要取得會計證需要通過初級會計電算化證、會計職業道德和財經法規、會計基礎的考試。而許多院校沒有專門開設會計職業道德與財經法規的課程。中級會計電算化證也沒有對應開設課程。另外,各院校之所以開設一些專業擴展課,也是從學生個性出發,方便學生更好的就業,但課程設置并沒有與學生考證有機結合起來。學校教學安排和課程設置沒有緊跟職業與就業崗位要求而動,造成課程設置、教學內容與崗位要求、職業資格證書相脫節,造成學生考證過關率低,對口就業困難。

二、構建課程設計和實踐新思路

(一)建立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中采用理論加實訓的方式開展,并針對課程的具體內容分別采用項目導向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觀摩教學法、總結歸納法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操作能力。教學過程中同時要做到講練結合,邊講邊練,實現教學內容與實訓內容統一。采用模塊分段教學,使學生對會計電算化有整體的把握。教師以一個會計期間內發生的實際經濟業務以及會計憑證在各個崗位傳遞程序作為講解對象,把理論內容分類成模塊形式,把每一模塊所對應的實際操作講解清楚,邊講邊操作,使學生弄通弄懂。最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老師在旁邊輔導,把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總結經驗和規律,讓學生熟練完成每一個模塊的實際操作。最后進行綜合實訓,全方位地模擬日后的工作流程、職能崗位等。在進行實訓時,學生可根據手工操作環境下所完成的會計資料,在指定的財務軟件環境下重新進行全面、系統的計算機模擬操作實訓。

(二)完善實訓基地,建立校企合作

1.建立專業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

針對會計電算化課程的特征,應建立專業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實驗室配備相關電腦軟硬件,購買正版財務軟件用于學生的實訓操作。針對本課程,確立電算化主管崗位、會計崗位、出納崗位、系統操作崗位、審核記賬崗位、電算審查崗位、系統維護崗位等職業崗位和崗位群。按職業能力和職業標準的要求,確定各崗位應具備的職業知識和技能,構建以職業能力培養為重點的課程內容體系。學生只有通過長期的上機練習才能掌握財務軟件的實際操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兩者并重,加強學生的操作環節,讓學生在實訓中掌握和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建立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

讓學生在企業真實的環境下感受財務軟件的使用和會計處理的流程,比較校內實訓和校外實踐的異同,遇到困難可以向帶自己的企業師傅或指導老師請教。鞏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熟練職業技能。企業在和學生接觸中提出企業用人需求,對學生的具體要求。不斷加強學校和企業之間的溝通和聯系,讓學生順利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讓企業能較快找到合適的人才。

(三)加強會計電算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應注重加強會計電算化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對電算化人員的培訓工作要經常性進行,并經常交流經驗,使培訓收到實效。一是培訓內容既要包括計算機及網絡知識,又要包括會計專業知識的新思維、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為會計電算化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要切合實際工作需要,對不同人員應按不同內容、不同要求進行培訓。三是隨著計算機技術、會計核算技術的不斷發展,會計電算化商品軟件的發展日新月異,電算化教師要定期深入軟件生產公司,接受前沿專業知識的培訓學習,及時掌握專業軟件的發展動態與內在體系結構。四是專業教師應深入實際,考察了解會計電算化軟件在各個單位的實際應用情況。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組織實踐教學,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師資隊伍建設除了要加強培訓外,電算化教師也應該利用課余時間撰寫電算化相關教材和論文。配合好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該教材的內容、體系結構等方面都要進行改革,讓教材能更貼近學生,使該門課程具有鮮明的職業教育特色。

總之,高職會計電算化課程改革需要建立專業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配備先進通用的財務軟件,創新教學模式、改革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方法、提高師資水平,將高職學生的特點和企業實際工作崗位的要求相結合,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實用型的高素質會計電算化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洪君.高職會計專業實踐課教學改革初探[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2]趙曉煜.職業技術學校會計電算化實訓教學淺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

[3]趙海蘭.談《會計電算化》與《會計實務》教學結合[J].職業教育研究,2006(7).

[4]劉照軍.會計電算化實用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5]管友橋.高校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企業文化,2009.11.

[6]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李玲華.《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

[8]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課程的兩個基本特征[J].教育與職業,2007(30):18.

篇3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中高職教育銜接人才培養問題是當前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點推動內容。要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就要探索并建立靈活多樣的中高職銜接模式。目前我國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不但包含招生制度、教育體制等方面的宏觀問題,還包括不同的專業以及不同課程實訓內容等微觀方面的銜接,但在銜接過程中,無論在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上來說,歸根結底落腳點都是在課程銜接上。下面筆者以我院會計專業中高職銜接辦學實踐談談自己的想法和對策。

一、中高職銜接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中高職公共基礎學習課程銜接欠妥

中職學生進入高職院校后,進行的是更高層次的學習,一般專業知識上銜接較為理想,但是在公共課程學習上,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脫節現象,尤其是高等數學和大學英語學習、財經應用文等課程上出現的問題尤為明顯,在考試測試時合格率不容樂觀。中職學校在培養學生時,基本按照其學校自身的性質、培養目標以及任務等進行課程設置和內容安排,為體現職業院校特點,同時考慮到生源素質,一般較為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往往忽略了公共基礎課程對其人文素質的影響和培養。例如,對于會計專業來說,很多中職學校在進行專業開設時以一些證書為載體,例如會計電算化合格證、會計從業資格證以及收銀員證等來進行教學課程的組織,強化會計相關技能的培訓,這樣就放松了國家要求的公共基礎[1]課的學習。其次,高職院校在教學活動的組織中,對中職生源和高中生源的差異沒有區別對待,高職院校的生源大多為普通高中生,小部分來自“對口升學”或者“單招”的中職生,在課程的設置上,一般都是按照高中生源的標準開設課程,忽視中職生源的文化課基礎以及學習能力,沒有充分考慮其在專業素質和基本素質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從而導致中高職課程學習中出現銜接不到位的問題。

(二)中高職職業學習能力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糅雜

在對中職和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對比中發現,二者之間的界限往往不是很清晰,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中職課程在高職學習中也會出現;從專業內容技能訓練上,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重復問題。這種現象直接導致中職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后,發現學習內容重復出現,認為自己都學過,導致不認真聽講,打消了中職生源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這種現象也給教師造成一種錯覺,認為他們基礎知識不牢固,有些問題似懂非懂,而且學習態度不端正,比一些無基礎知識的高中生源教授起來還要困難。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中職學校和高職院校之間溝通較為缺乏。中職院校和高職院校在辦學上屬于一個類型的學校,高職院校級別比中級高上一個級別,但是往往在當前很多高職和中職在業務上毫無溝通,使得不同的院校開設會計專業,但是二者在業務上并未有交集,雙方教學交流處于一片空白;第二,在中高職教材編制上存在一定的重復性。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國當前職業教育體系中,中職和高職之間未形成完整的系統,在銜接上不連貫,無論是國家還是地區都沒有統一的中高職遞進的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對接意識欠缺,因此教材內容上相互涵蓋,出現重復;第三,中高職教學都將考證作為重要內容,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院校,考取會計職業資格證以及更高層級的證書已經成為普遍現象,為考證而設置了大量重復的課程,也導致出現銜接性不足的現象。

二、中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銜接的有效對策

課程體系銜接是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內容,筆者通過我院和中職學校多年的實踐辦學經驗,總結出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銜接應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職業資格證書的[2]銜接策略

會計專業的畢業生,首先需要依托國家承認的會計專業技能資格證書作為進入會計行業的準入門檻,會計專業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是首道門檻,然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步的參與更高層次的考試,初級、中級甚至高級等職業資格證書,由于工作年限的限制,學生在學習期間,只能考取兩個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和初級會計證書。在中職培養過程中,學生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很難,一是從學校管理角度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難度不斷加大,如果把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作為畢業的附加條件,會導致部分學生無法畢業;二是從學生自身來看,部分中職學生畢業后并不一定從事會計行業,有些學生也會通過不同的途徑參與升學,并不重視取證。在課程的具體設置上,高職教育應當在第一學期進行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需要考試的三門課程設置,然后根據情況對學生參加初級資格考試證書進行鼓勵。在之后進行課程的設置上,難度范圍不應當超出中級會計資格證書的難度,這樣既可以為學生在畢業后考取會計師資格提供堅實的后盾,也能滿足社會上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二)會計專業技能的銜接策略

會計是一項對技能要求較高的職業,中高職銜接不但要立足職業資格證書,更應當以專業技能銜接做保障。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根據培養層次,要求中職會計專業學生掌握的專業技能為出納和會計的基本技能,如珠算、點鈔、小鍵盤錄入、銀行業務辦理以及現金管理、日記賬登記等基本操作,技能要求相對簡單,在知識結構上掌握基礎知識,強調基本技能的熟練程度;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除了要求具備基本職業技能外,還要具備一定的管理技能,例如對總賬的處理、會計報表的處理、成本核算以及納稅業務等,此外也應初步掌握一些公司的財務分析、內部控制以及風險控制等技能。高職階段的會計技能既是中職階段會計技能的一個延續和提升,又在層次上高于中職階段。因此,中職和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能培訓應當是一個連貫的系統,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以及訓練項目的安排上,中職階段多強化基本技能,進行一些課內實踐操作崗位技能實訓即可,高職階段應當突出學生綜合技能的應用,多進行綜合崗位的實訓以及財務分析和管理方面的實訓,更好的提升學生會計職業綜合能力。

(三)會計專業課程內容的銜接策略

中職階段和高職階段的會計專業課程主要核心要點就是要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技能是會計專業課程內容的主線。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和企業通力合作,對于職業就業崗位要科學定位,根據實際的社會需求進行課程結構的設置,將中職教育作為高職教育的起點,這樣可以更好的進行課程內容的銜接。應當重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聘請行業內專家和中職教師共同商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從而實現中高職課程內容的有效銜接。以會計實務課程為例,要按照難易程度劃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根據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在中職階段開設“初級會計實務”,在高職階段開設“中級會計實務”,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同時深化中職課程的內容、強化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會計課程本身具有較強的關聯性,每年的生源也在變化,教師在教學中將自我定位應當加以明確,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對課程的內容加以整合和優化。例如,在進行中級會計實務的教學中,課程內容所得稅會計與稅費計算與納稅申報可以進行整合,成本會計的成本分析課程可以和財務報表分析進行整合等,實現課程內容的橫向銜接,保證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有效性。

當前,中高職院校正在不斷對會計專業的有效銜接進行探索創新,力圖推進中高職教學一體化策略,以期建立中高職優勢互補、銜接貫通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相信通過不斷的探索和總結,中高職銜接人才培養模式將為職業院校學生的終身教育和持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惠君.會計專業中高職一體化課程銜接問題的思考――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J].價值工程,2013,15:256-258.

篇4

一、“教、學、做、考、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政策支持

(一)關于教學改革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2015〕6號)明確提出: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職業院校要加強與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行業企業的合作,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把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相關專業教學中,將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合并進行。

(二)關于技能大賽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起,聯合國務院有關部門、行業和地方共同舉辦的一項年度全國性職業教育學生競賽活動。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是我國職業教育工作的一項重大制度設計和創新,通過技能大賽,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的良好局面,技能大賽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

以上意見和制度的實施,為“教、學、做、考、賽”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會計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初、中級會計人才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必須適時對已有的教學模式加以調整,由原來傳統的只重視教師理論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向“教、學、做、考、賽”五位一體新教學模式轉變。筆者通過對山東省部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進行調研,我們發現當前教學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仍然占據主流

高職會計專業的課堂上,主要以教師的理論知識講授為主,學生作為聽眾,教學程序一般分為導入、講授、練習、布置作業四個階段。這種模式容易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有利于教師控制課堂及教學進度,但不利于調動高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很容易形成“填鴨式”教學。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輔導式教學模式未受到應有重視

經過對高職會計專業部分學生調查發現,大多數同學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甚至個別同學不帶課本進課堂,課堂上被動接收教師傳授的知識,課下更缺乏必要的復習和總結。這些做法導致大多數同學不會學習,顯示出以學生為主體的自學輔導式教學模式未受到應有重視。這勢必會影響同學們畢業后的可持續發展。

(三)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統一的教學模式流于形式,學生知行不合一

盡管高職院校都在強調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統一的教學理念,而且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也明確將理論和實踐教學課時進行了劃分,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理論教學占絕對多數,且實踐教學流于形式,最終造成多數學生有知識卻沒有應用到具體實踐中、眼高手低,知行不合一。

(四)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對接不暢,導致“雙證書”教學模式效果不佳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令第73號《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對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進行了很大的調整,如三門科目必須一次通過,取消免考政策等,自2013年7月1日實施以后導致高職院校的會計資格證考試通過率急劇下降。這種現象說明部分高職院校沒有根據國家的政策動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優化教學組織,從而影響了“雙證書”模式的效果。

(五)“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教學模式重視不夠,未發揮競賽對教學的重大作用

2012年以來,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合組織了全國職業院校各類會計職業技能大賽,各省教育部門及相關高職院校都把會計職業技能大賽作為其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但大多數高職院校教務處層面只負責轉達競賽通知的工作,二級學院一般僅臨時選拔隊員進行短期訓練,而且參加競賽的隊員大多是畢業生,因為就業的壓力大,而且最后一個學期在外實習,即便被選拔上也很難全身心投入訓練,容易造成競賽成績不理想,成績不佳也往往影響指導教師和學院下一年的參賽積極性。

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原因分析

通過調研分析,結合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特點及高職生學習特征,造成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高職會計專業教師缺乏教學新理念

教學理念是對認識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態度和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明確表達的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的高職會計教師大多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較深,傳統的教學理念體系中強調教師中心、教材中心和課堂中心,忽視了教學方法的運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

法國的物理學家朗之萬在總結讀書的經驗與教訓時深有體會地說:“方法的得當與否往往會主宰整個讀書過程,它能將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將你拉入失敗的深谷。”由此可知學習方法是何等的重要。高職的學生大多沒有自己成型的學習方法,甚至一些學習優異的學生也推崇死記硬背,這樣的方法無法應付目前的高職教育需要。

(三)高職會計專業實訓條件硬軟件設施相對缺乏

近幾年,高職會計專業招生形勢喜人,報到人數不斷攀升。以山東外事翻譯職業學院為例,2015年新生報到會計專業招生600多人。盡管前期學校已經建設了會計技能、會計手工模擬、會計軟件操作、ERP沙盤創業等實訓室,但與巨大的在校生基數相比,實訓設備和軟件相對不足。由于會計專業的特殊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困難較大,真正的頂崗實習機會少之又少。隨著會計專業人數的不斷增加,優質實訓師資匱乏現象嚴重。

(四)高職會計專業缺乏優質考證資源

大多數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在進行會計證書備考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部分同學按照老師課堂上的授課內容進行備考,還有些同學求助于社會上的專門培訓學校,隨著“互聯網+”對會計教學的影響加深,有些同學通過淘寶等交易平臺購買網上課程和網上無紙化題庫進行針對性練習,這些現象都說明了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缺少優質的考證資源。

(五)高職會計專業對職業技能大賽缺乏足夠的準備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經過對技能大賽成績相對不理想院校分析發現,大多數院校的日常教學與職業技能大賽的內容融合度不高,沒有專門的教學團隊負責大賽指導,缺少嚴密的競賽集訓制度,這些不足都為成績不佳埋下了伏筆。

四、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做、考、賽”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初探措施

(一)多舉措更新高職會計專業教師教學理念

教育理念制約著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只有先進的觀念,才能正確指導教師勇于開拓積極進取。教學模式的改進,關鍵在于教師。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更新高職會計專業教師的教學理念,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強教師教學理念的培訓。通過安排教師外出參加培訓或請教育專家來校報告的形式,促進教師對教育新理念的認識和運用;二是加強同行互助,通過典型示范課來引導教師們更新教學理念。如通過示范課引導大家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觀,讓教師真正成為課堂上的導演與教練,在教學方式上要注重以學生為主,加大互動力度,關注體驗式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三是通過評教標準的調整來激勵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利用制度的導向作用來激勵大家努力更新理念。

(二)推行“授漁計劃”加大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古人云:“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大學教育與高中教育的最大的區別在于大學里同學們是以自學為主的學習方式,優良的學習方法可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推行“授漁計劃”主要有三種方法供高職會計專業學生選擇:一是五步讀書法。這種方法強調課前預習、課堂聽課、課后復習、習題鞏固、階段考試五個階段都要將讀教材放在基礎性的地位;二是口訣記憶法??谠E有助于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和深加工,有利于快速的對知識信息塊的儲存、重組和內化,并且省時、高效。例如“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一句簡單的口訣,讓我們快速的熟悉了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學習實踐中,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將會計理論中的規則轉化為會計口訣來記憶;三是行動學習法。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這里的行強調了親身實踐的重要性。會計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實踐操作就顯得愈加重要。行動學習法是“從做中學”“從反思中學”以及“在學習中學會學習”的有機結合。

(三)推進高職會計專業實訓軟硬件建設

高職會計專業要加強實訓,強調對學生動腦、動手能力的培養,需要通過以下軟硬件的建設來實現:一是優化教師隊伍建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己任的高職教育需要配備高素質“雙師”型教學團隊;二是加強校內外實訓場所建設。實訓場所的建設是“從做中學”的物質基礎,大多高職院校分為校內實訓室和校外實訓基地兩種形式,在實踐中要利用多方資源加大校內外實訓場所的基礎建設;三是完善實訓制度建設。實訓場所只提供了實訓的可能性,而實訓的組織以及效果如何,還有賴于配套制度的完善,通過實訓室、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建設來保證實訓的有序、有效開展。

(四)增強高職會計專業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考試的銜接

目前高職會計專業在校可以參加的專業職業資格考試主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考試和初級會計師考試兩項。為提高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構建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實施“課證融通”就是將資格考試中的《會計基礎》《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初級會計電算化》《初級會計實務》《經濟法基礎》等科目融入高職會計教學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實現高職課程與職業資格標準的融通與銜接,使專業課程內容與企業崗位技能需求緊密結合;二是開發優質的課外考證資源。隨著會計資格考試制度的一些改革,難度有所增加,大多數同學僅靠課堂上的學習,無法成功通過考試,往往需要課下針對性的備考才能如愿。這就需要開發一些針對考證的網絡課程、高頻考點題庫、無紙化考試平臺等資源來供有考證需求同學們來選擇;三是營造濃厚的考證氛圍。高職學生往往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強,需要通過外部環境的影響來帶動其學習。從大一入學教育開始開展考證說明會,讓大家了解職業證書的必要性。通過會計協會等校內學生組織每季度開展考證經驗交流會的形式來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到考證學習中來。

(五)全方位支持,確保職業技能大賽出成效

職業技能競賽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風向標,“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理念,引領各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地向前邁進。為提高職業技能大賽的成績,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實現日常教學與技能大賽內容的融合。為避免重視競賽作用發展為狹義的“應賽”教育,應將職業技能大賽的考核內容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落實到每門課程的具體內容,以大賽模式帶動整個專業培養模式的改革;二是增強參賽學生的自信心,加強對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培養。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心理自卑,但職業技能大賽不僅僅賽的是技能,同時也是心理素質的比拼。高職院??梢酝ㄟ^展示歷屆比賽取得的優異成績,或通過學長自述比賽心得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自信心;三是完善激勵保障機制來引導各方積極參賽。為調動教師和學生的參賽積極性,高職院校應以技能競賽為載體,對競賽成績優秀的學生以及指導教師予以獎勵,并形成制度,有效引導各方形成合力參與比賽。

篇5

[關鍵詞] 社會需求;高職會計專業;學習領域課程;教學改革

Abstract: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s gained great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e,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technical institute must reform its teaching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must reset its personnel training level with an effort to train enterprise-oriented, professionally qualified accountants with primary level certificate and equivale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Moreov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urriculum with learnfield courses as its cor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 and student’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must be realized.

 Key words: accounting profession; accounting specialty in higher technical institute; learnfield course; teaching reform

一、會計職業需求狀況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會計工作的分工也就越細,這已成共識。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會計已經開始和其他的專業慢慢融合從而產生了很多新職業崗位,這也為會計人員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從現代會計職業的發展趨勢看,可以將會計行業的職業分為四類。

1.“做會計的人”

“做會計的人”是在一個單位從事會計核算、會計信息報告及財務管理工作的人。這是狹義上的會計人員,是人們通常理解的會計職業,也是最主要的會計職業。在該方向上就業的門檻較低,只需要考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從業資格證”即可。在這個方向上從業的隊伍十分龐大,據統計,目前全國大約有1 200萬人,其中總會計師或“CFO”級別的,全國大約有3萬人左右[1]。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企業數量和規模的不斷發展,這方面會計人才的需求仍然會增加,尤其是總會計師或“CFO”級別的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

需要說明的是,企業像總會計師或CFO這樣相對高級的會計人才也往往是從初級會計崗位上成長起來的。他們并非一畢業走出校門就能勝任總會計師或CFO這樣相對高級會計崗位的工作,而是經過在實踐中的錘煉和不斷地學習提高,逐漸讓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的。

2.“查會計的人”

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對會計工作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審查?!安闀嫷娜恕本唧w包括注冊會計師、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審計部門的審計人員、資產清算評估人員。他們主要從事鑒證服務、稅務、資產評估、管理咨詢、稅務咨詢、融資咨詢等業務工作。在這個方向上就業的門檻較高。要成為一名注冊會計師需要通過全國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注冊會計師資格考試是目前各類注冊執業資格考試中考試周期最長、難度最大的;要成為單位的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有比企業會計人員更強的會計業務能力。截止2007底,全國大約有14萬人通過了注冊會計師全科考試,已注冊的執業注冊會計師大約有8萬人,單位內部審計人員大約有30萬人左右[1]。目前這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較旺盛。

從對會計的社會需求看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

3.“管會計的人”

從事這類會計職業的人主要是指與會計管理有關的政府部門管理人員和其他組織機構的人員。主要與會計管理有關的政府部門包括各級政府的審計部門、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國家監察和管理部門(如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海關)等。此外,還有其他準國家機構,如中注協、審計學會、總會計師協會、成本協會等也從各自的角度對會計工作進行相應的管理。在這些部門從事會計管理工作的人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可以按企業職稱級別評聘專業技術職稱,分為初、中、高三級職稱,也可以按公務員職務級別系列聘任,如科級、處級、廳局級、部級等等。在這個方向上從業一般對從業者的會計專業知識要求不多,但正常情況下要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經過層層選拔才有可能進入。這個方向上的人才需求量比前兩類要小得多,因此,就業競爭非常激烈。

4.“研究會計的人”

這類人員一般指在各類研究部門的專職研究人員和各類中等、高等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師和會計專家。他們主要從事會計理論和實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目前,這類從業人員的人數遠多于第三類“管會計的人”,但少于第一、第二類的從業人數。隨著近些年高校會計類專業招生規模的擴大,這方面的會計人才需求也有所增長。在這個方向上工作需要較強的專業研究能力和較高的學歷。

二、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職業能力要求

會計是伴隨著人類生產實踐和經濟管理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并發展的一項管理活動。企業會計本質上是對企業經濟業務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并通過所提供的會計資料作出預測,參與決策和實行監督。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企業的經濟活動日益復雜,再加上會計電算化的普及,會計職業也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專業知識集成化,主要表現為企業對從事單一崗位和簡單的基本核算事項的會計工作人員的需求減少,而實踐能力強、能夠承擔多崗位工作的復合型會計人員供不應求;二是會計職業的社會化,會計事務所或會計咨詢服務公司等中介機構,不僅依法開展鑒證和審計業務,也替大量的小企業記賬和納稅業務,這既可以節約小企業的會計核算成本,也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三是職業學習終身化,經濟的發展,企業經營活動的不斷創新,使得會計工作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斷地發展,會計人員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會計行業和會計工作的發展趨勢,滿足經濟管理的要求。為此,財政部專門制定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

要滿足企業對會計人才越來越高的要求,適應會計職業的發展趨勢,會計人員必須既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又具備一定的學習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包括會計核算能力、計算機和財務軟件應用能力、經濟業務判斷能力、財務分析能力。

(1)會計核算能力是指熟練準確地對常規會計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的能力。這是會計人員的基本功。

(2)計算機和財務軟件應用能力。現在會計人員常常要根據工作的需要制作和打印各種圖表和財務報告,進行各種信息資料的查詢,完成財務信息的統計和披露工作。因此,熟練操作計算機和使用會計軟件的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這一能力可以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和會計信息質量的可靠性,還可以為會計人員提升業務水平及拓展個人前途提供時間和空間。

(3)經濟業務判斷能力。經濟業務判斷能力是指會計人員能夠根據法律法規和會計慣例等標準,充分考慮企業經營環境及企業自身特點,運用專業知識對復雜的或不確定的經濟事項進行辨識,作出處理決定的能力。

(4)財務分析能力。財務分析是對財務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剖析。財務分析能力是指運用專業理論評價單位的財務狀況及其經營活動,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恰當的解決辦法,并預測未來,為企業提供決策依據的能力。

在這四項能力中,前兩項是基礎性能力,后兩項是更高級的能力。前者可以通過學校的反復訓練培養,后者則需要在實踐中反復錘煉才能獲得,但學校教育可以為其提供一定的知識基礎和思維方法。

2.學習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一能力包括自主學習的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前文所述,當今社會與會計專業相關的知識在不斷更新。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指能夠在實踐中,以提高工作質量為目的,根據工作的需要持續自覺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這是個人業務能力不斷提高的保證。

信息處理能力既包括對當今社會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加工、整理的能力,也包括進行會計文案寫作應具備的選題和內容整合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指能夠按照企業的財務戰略、依法處理突發或非常規會計事件的能力。

3. 社會適應能力

這一能力包括溝通合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前者是指個體與個體或群體之間為達到某種共同的目的,能夠有效交換觀念、思想、知識等信息,在行動上積極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務或行為的能力。后者指組織實施、計劃安排、貫徹落實、監督控制和協調配置活動的能力。會計工作處理的是單位與單位、人與人或單位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這就決定了會計或會計部門工作的有效開展,既需要其他部門或人的配合,也需要會計人員去主動協調或配合其他部門或人員。尤其是,對企業外部單位而言,會計必然要與外部的銀行、工商、稅務、海關、勞保等職能部門打交道,既要維護單位所有者的利益,又要遵守行業自律原則和接受政府的監管。因此,會計的溝通合作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對做好會計工作至關重要。

三、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建議

(一)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改革

1.會計職業類型定位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高職會計教育必須適應會計職業要求。從會計的職業需求狀況看,前文所述的第三類會計人才需求量小且競爭激烈,不可能作為高職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第二和第四類會計人才門檻高、培養周期長,現階段也不可能作為高職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因此,現階段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只能定位于培養第一類,即“做會計的人”。

2.就業去向定位

目前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各高職院校都從就業去向上將高職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于中小企業的會計人才,而將大企業排除在外,筆者以為這是一個誤區。因為一方面大企業規模大,對會計人員的接納能力強。例如,東風汽車公司作為一家國有特大型企業,僅十堰基地的會計人員就超過0.3萬人。這樣多的會計人員,相當于上百家甚至更多的小企業會計人員的數量。另一方面,高職畢業生也完全能夠勝任大企業的會計核算工作。大型企業的業務復雜,但分工細致,雖然大型企業對高級會計人才需求強烈,但其基礎的會計核算工作仍然需要大量初級崗位的會計人員。在大企業里,同一性質的崗位工作往往需要多人擔當才能完成。例如,大企業僅出納崗位就需要專門從事現金管理和銀行存款管理的多個出納。而且,在一家大企業里,像總會計師或CFO這樣相對高級別財會崗位總是遠遠少于相對低級的從事會計基礎核算工作的人員,并且像總會計師或CFO這樣相對高級的會計人才也往往是從初級會計崗位上成長起來的。甚至,大企業初級會計崗位的工作遠比中小企業會計崗位的工作要簡單,只是由于大企業業務量大而使得其工作量很大而已。因此,高職會計畢業生完全可以到大企業就業。

筆者主張將高職會計培養目標定位于大中小各類企業的會計人才的另一個原因是,新的會計準則必將統一規范和約束所有企業的會計核算[2]。而新準則主要是根據大中型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較為全面的經濟業務和規范的會計管理工作制定的。新準則要求會計核算更加規范,同時也使會計核算的難度加大。因此會計專業學習的內容必須根據新準則的內容進行組織,不能避難就簡。而近年對高職實踐教學的重視,使得一些老師以為在培養目標定位于中小企業會計人才的前提下,就是要對學生就簡單的會計業務和簡單的會計技能進行重復性訓練。實際上一些學校加大會計實踐教學的力度,也就是針對相同的簡單的會計技能使用不同的經濟業務進行重復性操作,這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培養是十分不利的。

3.培養人才業務水平層次定位

現階段,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層次、類型和就業對象,決定了高職會計教育培養的學生的業務水平層次是初級會計人員。初級會計人員包括會計員和助理會計師兩類。目前中職會計的培養目標一般定位于培養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的會計員。而“會計從業資格證”是會計職業的入門證書,因此,高職會計的具體培養目標應該是取得“三證”,即學生畢業時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資格證”。高職會計畢業生應能很快適應基層會計工作,過渡期或適應期較短,并有較高的會計操作技能。

綜上所述,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目標應定位于:培養面向大中小型各類企業,適應現代會計職業要求的,具有良好職業素質,能應用本專業知識和技能,畢業后能直接勝任相應的會計基礎核算崗位工作,達到初級會計師水平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

(二)課程體系改革

為適應會計職業要求,達到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進行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重構。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突出會計職業的定向性要求,以職業能力作為配置課程的基礎,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真正滿足會計職業崗位的要求。

根據會計人員必須既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又具備一定的學習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職業能力要求,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應由專業技能、基礎素質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課程組成。

1.專業技能課程

專業技能課程是培養學生今后從事會計工作必備的專業能力而開設的課程。如前文所述,會計專業能力包括會計核算能力、計算機和財務軟件應用能力、經濟業務判斷能力、財務分析能力。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這些職業能力是與會計整體化的實際工作過程相聯系的,根據行動導向學習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等國際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新理念[3],高職會計專業的課程應該打破傳統學科體系的束縛,開發出以會計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

根據相關法規對會計崗位設置的基本規定,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全體會計專業教師,通過深入幾十家企業反復調研和探討,最終聯合企業實踐專家開發出了會計核算基礎、出納實務、企業納稅實務、企業會計核算實務、財務軟件應用、成本核算實務、公司理財、財務報表分析、內部會計控制設計、企業查賬實務等十門學習領域課程。這是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有益探索。

2.基礎素質課程

這主要是為培養學生就業后的自主學習并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打基礎的課程。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而言應開設經濟數學、英語、形勢與政策、道德建設、職業規劃、法律基礎、金融與經濟學知識等知識性較強的基礎課程。

3.能力拓展課程

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而開設的課程。根據會計職業對會計人員社會適應能力的要求,筆者以為高職會計專業的能力拓展課可以包括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口才訓練、商務禮儀、財經應用文寫作、EXCEL在會計中的應用等課程。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課程的開設并非一定要面面俱到,學生也不必每門必學,這些課程可以作為選修課程由學生根據個人的興趣選修。

重構后的課程體系以學習領域課程為核心,打破了過去由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學等課程組成的學科體系的束縛。學習領域課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過程,即將工作領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而目前法定的會計職業或職稱資格證書(如“會計從業資格證”、“助理會計師資格證”等)的考試仍然是以理論、書面考試為主,屬于學科體系,重在背誦記憶,與學習領域課程的建設目標有矛盾。應當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筆者以為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來解決。先分散就是教師可以在進行相應的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時,將證書考試的知識點,盡可能地分散到各個學習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正確答案,達成知識的遷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據國家安排的考試時間,在考證前集中一段時間開設選修的考證輔導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愿選修。 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不打亂整個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又能提高學生考證的通過率。

(三)教學方法改革

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重構后,會計專業的教學必須將“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應用于課堂教學中,以地方企業會計職業崗位為就業導向,以企業會計工作任務驅動為切入點,突出職業能力培養,重視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依托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基地,實行仿真或真實的職業環境下的漸進式全程實踐模式,開展體驗性學習,融“教、學、做”為一體,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為此,教學方法需要進行以下改革:

1.推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融“教、學、做”為一體

要采用符合職業教育特色的以會計工作任務引領教學過程的任務驅動法。具體可分為以下教學步驟:一是工作任務描述導入;二是圍繞任務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或討論并動手操作;三是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尋找知識;四是學生自主總結或辯論;五是教師課堂總結,布置課后學習任務。

進行學習領域課程改革后,老師普遍感到課堂教學時間不充裕。為此,還要配合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貫徹實施,提高課程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課堂教學和網絡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

2.開展體驗式學習,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實行漸進式全程實踐模式

課堂教學用工作任務來引領會計理論,突出實踐能力培養,體現基于會計職業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以真實工作任務為載體組織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以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以“產學研”相結合為有效途徑,實行分項目實訓、綜合實訓、虛擬環境下的分崗位仿真實訓,以及與會計專業課“教、學、做”合一的課堂和畢業實習有機結合的漸進式全程實踐模式。

此外,現場教學法也可以在實踐教學中得到運用??梢越M織學生參加專業實踐活動,將課堂搬進企業,并拍攝企業會計工作的現場教學片。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鍛煉、學習與實踐,不僅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地學習財務會計工作崗位的設置與職責,也能啟發學生對專業理論的認知興趣,并親身感受不同規模和不同類型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3.小規模班級上課,保證教學效果。

學習領域課程體系下的教學以職業能力為核心,開展體驗式學習,融“教、學、做”為一體,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大規模的班級上課是不能保證教學效果的。為此,必須實行班級規模不超過40人的單班小教室上課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教學效果,才能使每一門學習領域專業課程的設計目標得以實現。

(四)成績評定改革

隨著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深化,專業課程的成績評定方法也必須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建立以實踐能力的評價為核心的成績評價體系,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實力。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改革。

1.評價形式多樣化

為了讓成績評價能夠適應學習領域課程教學的需要,筆者認為應該采取多樣化的學生成績評價形式。一是評價學生成績應注重過程,并且貫穿于實際學習的整個過程;二是根據每門課程的具體特點盡量以實踐為主,筆試為輔,多考慮學生實際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三是評定成績的時間應靈活多變,不以學期、學年為限制,以實際課程中所含職業技能內容的具體情況而定; 四是可以進行企業虛擬薪金考核方式,即建立“工學結合”的企業虛擬薪金制度,引入到會計專業實踐或學習領域課程中,建立較好的激勵機制,并以學生獲得的薪金情況評定課程的成績;五是可以實行證書置換課程,凡是通過國家有關證書考試的,相關課程成績可直接評定為合格。

2.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學生成績的主體應包括授課教師、實踐指導老師、學生在實訓小組的同事和在仿真實踐過程中有業務往來的同學。這樣可以比較全面地考查學生的職業技能。

在這眾多的考核主體中還是以每門課程的專任教師為主,其他評價主體為輔,全面考查學生“稱職”情況,以評定學生職業技能的高低。

此外,還應該參考學生的自我評價,要求每個情境的學習任務完成后,學生必須完成一個類似述職報告的作業,對完成的這段實訓工作進行總結,這也有利于促進學生在自我總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德武.MPAcc已成為一種潮流[EB/OL].[2008-10-15]. examda.com/MPAcc/Instructs/060322/111704242.html.

篇6

隨著計算機在會計領域應用的日益深入,會計電算化無疑已成為各大中小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作為著重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中職學校,也順勢地把會計電算化作為會計專業的主干必修課。但遺憾的是,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仍然存在不足,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實際操作技能,到工作單位后適應不了工作需要。為此,了解中本文由收集整理職會計電算化的教學現狀,找出問題所在,并尋求相應的對策成為當務之急。

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對策

會計電算化是把電子計算機為主的當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到會計實務中的簡稱,它實現了數據處理的自動化,使傳統的手工會計信息系統發展演變為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從而實現會計工作的現代化。因此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不但要傳授給學生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使學生把握電算化的各種操作技能??墒牵C觀現在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的教學現狀,卻與此要求大相徑庭。

一、目前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的教學現狀

1、教學目標設置較低,教學內容不完善

據了解,很多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的畢業與學生是否能拿到會計上崗證直接掛鉤,而初級會計電算化證的考試則是會計上崗證的其中一個考核內容,這導致老師們被動地把會計電算化的教學目標定為幫助學生通過初級會計電算化證的考試,為考試而教學,考試考什么就教什么,這樣教出來的學生雖然順利地通過了考試,但卻缺乏實際工作能力,走上崗位后適應能力較差,無法解決實際工作中各種各樣的問題。

2、教師能力制約電算化發展

會計電算化不是簡單的計算機加會計學,而是一門融會計學、管理學、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為一體的邊緣學科。然而,會計與計算機畢竟是兩個跨度很大的學科。但很多學校卻由計算機專業教師承擔會計電算化課的教學。由于教計算機課程的教師不懂或很少懂會計專業知識,使學生對會計軟件的操作只是按部就班,一知半解,極大地阻礙了會計電算化教學的進一步發展。而由會計專業出身的老師從事會計電算化教學,能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會計問題,卻由于沒有系統學習計算機的相關知識,在遇到計算機問題時又不能很好地解決。所以,會計電算化教學需要的是既精通會計理論、業務的相關知識,又熟練掌握計算機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此外,教師很少或沒有機會與同行溝通,也沒有渠道與已實施電算化的單位溝通,也是造成教師知識面窄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師能力的高低是制約會計電算化教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3、教學設施跟不上,不利于學生實踐技能的提高

會計電算化是將計算機應用到會計中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足夠課時的上機實驗環節,是不可能學好這門課程的。但是,不少中職院校由于經費、場地等問題,沒有建立獨立的會計電算化實訓室,而是與其他專業的學生共用計算機房,不能保證學生的全面實訓。再者,財務軟件用的是教材配送的教學版,穩定性實用性大打折扣,且與企業使用的軟件存在差別,致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無法立即適應。

二、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教學對策

針對中職學校會計電算化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解決中職學校培養會計電算化人才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對策:

1、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能為考而教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摒棄“為考證而教學”的思想,從學生的實際操作技巧出發,多采用案例教學法,為學生將來更好地迎接會計工作而努力。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具有啟發、誘導、決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學法。通過剖析案例,讓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會計電算化中去的“實踐活動”。具體操作如下:把手工會計中所用到的會計案例,在電算化模擬實驗室中,利用財務軟件再次重演,從而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會計實行電算化的必要性以及電算化給會計領域帶來的變革。

在案例的來源上,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參考有關資料并結合社會經濟的實際狀況,設計一套適合自身的教學案例。第二,從有關資料中收集教學案例。如:網上下載、或通過一些會計實訓的教科書等。第三,多與兄弟學校交流,相互探討教學案例,取長補短。

2、努力提高師資水平

要提高會計電算化的水平,教師的教學水平是非常關鍵的。教師應與時俱進,努力更新教學知識,主動學習,不僅要具備豐富的財務理論知

識,又要具有熟練的軟件操作技能和計算機系統操作技巧。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要熟悉電算化軟件系統各個模塊的操作,并能夠解答并解決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第二,要掌握會計電算化系統安裝、調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并在日常中軟件的維護。為實現此目的,學??梢耘山處焻⒓訒嬰娝慊嘤柊啵缬糜沿攧哲浖尽⒔鸬攧哲浖镜扰e辦的電算化軟件應用培訓班,以此來提高學校財會專業教師的電算化教學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學校還應加強與企業的合作,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實習,以提高會計電算化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這樣在處理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時才能得心應手。

3、建立獨立的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

在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的建設上,應突出仿真性。對中專學生進行課程實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其實際操作能力。因此,學校應增加對會計電算化模擬實驗室的投入,做到全方位的模擬現代化的工作流程,保證學生每次的上機質量和數量,這樣學生走出學校面對會計崗位的工作時才能淡定從容。為此,教師可以這樣操作:先利用多媒體介紹本次教學內容的操作步驟,在操作過程中讓學生說明如何操作,然后布置練習,要求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并給予評分。這樣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從做中學,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

篇7

一、教學目標分析

基于職業教育“實訓”“應用”為特征的教育模式,本課程教學的重點應放在企業多種經濟業務處理模擬上,讓學生熟悉不同類型財務軟件處理會計業務的全過程以理解電算化操作的工作流程,增強學生會計電算化核算崗位實戰能力。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中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都是初中畢業,知識接受能力、電腦的應用基礎較差,學習會計信息系統操作與應用有一定困難。

三、教學環節設計

為了讓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學習,教學設計的主要思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情境創設

ERP環境下電算化系統會計核算處理,比起單模塊環境下有更嚴格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在每個情境下再設計若干個工作任務。如設計11個單項實訓和2~3個綜合實訓,確立商品流通企業、制造企業、通信企業三個行業作為會計電算化項目,每個項目下包括會計核算全過程。

2.信息資源提供

進行系統和軟件功能操作方法介紹時,教師可用多媒體和投影儀為輔助,用5分鐘演示講解操作步驟方法,10分鐘引領學生一起操作,之后,10~20分鐘學生操作練習。教學演示中要重點結合會計處理程序講清操作流程,同時講清各模塊包含的逆返操作功能。

3.自主學習任務設計

以一個制造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業務為例進行實訓,要求學生用電算化軟件操作賬務處理。子任務如下:數據資料準備、賬套初始化任務、錄入記賬憑證、憑證查詢、期間損益結轉、生產成本結轉、銷售成本結轉、本年利潤結轉、生成后的憑證必須完成憑證審核與記賬、編制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自定義表的編制、打印報表、工資管理、員工數據錄入、工資數據錄入,工資系統日常使用初始化、業務處理、期末處理、數據查詢統計、固定資產管理、固定資產原始數據分析錄入、固定資產調撥、計提折舊、清查等處理,往來賬初始化、往來系統使用、往來戶檔案管理、往來賬查詢與打印等。

4.協作學習環境設計

實訓前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組成一個財務部,組員分別擔任企業的會計主管、會計員、出納員。老師根據實訓資料布置工作任務,制定工作計劃,由各小組自主完成。在實訓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合作、主導學習,老師進行指導。課前準備好相關材料,如憑證等。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分組討論項目,每組4個人,學生討論分別擔任出納人員、賬務處理員、會計主管、單位負責人。實施項目任務發放學習任務書,小組成員按照已確立的工作步驟和程序進行工作,教師根據學生的實施情況,提示學生操作順序。

5.學習效果評價

篇8

關鍵詞:業財融合;智能財務;人才培養

一、智能財務、業財融合趨勢下對財會人才的新要求

隨著智能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數據、云核算的覆蓋使很多企業實現了財務共享、智能財務,傳統的財務處理工作直接交由財務機器人高效處理,業財融合成為大勢所趨。以往企業的財務和業務都是相互分開的,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不斷深入應用,財務的職能不再是傳統的簡單記賬、報銷、成本核算等這些事后核算,在事中甚至事前控制也發揮著財務職能。時代在發展進步,企業要做大做強,傳統的專業化分工合作方式已不再適用。企業轉型,財務先行。于是,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推動業財融合。財政部在2016年出臺的《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企業應加強業財融合,更高效發揮管理會計的價值創造職能[1]。業財融合,即業財一體化,財務向業務縱深延伸,深入參與到公司的產供銷各業務環節當中,通過利用高科技信息工具和手段,財務業務部門實現相關數據共享,共同做出計劃、決策、控制和評價,財務業務深度融合,以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梢姡瑯I財融合使會計工作職能從傳統核算職能向管理職能轉變。這無疑要求會計人員突破傳統的工作內容和模式,轉向管理型會計。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會計核算等傳統基礎崗位的人才需求數量已呈下降趨勢,傳統手工處理已逐漸被智能化、自動化處理替代。而會計人員要做的是能為企業創造價值,深入到各業務環節當中,在規劃決策、控制管理中發揮作用。通過實地走訪、問卷、網絡收集等方式對廣東珠三角地區的服務業、工業、金融業等不同類型的50家中小型企業及財務主管、投融資管理、總賬會計、出納等財務類崗位從業人員進行調研,結果顯示,企業對財務經理、財務分析師、投融資管理的需求占比最高(見圖1)。圖1企業對財務類崗位需求情況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在業財深度一體化的智能財務時代,用人單位要求會計人才掌握更全面的職業技能,由原來的會計核算技能逐漸向財務管理、稅務處理等綜合管理技能延伸。財務工作職能面臨從傳統核算職能向管理職能轉變,這顯然對會計專業人才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既精財務又懂業務,既精核算又懂管理分析,既要有信息化處理技能更要有管理分析思維。因此,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重新評估定位,否則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對崗位專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筆者運用相關資料分析,就2007年和2018年相關企業對會計人才崗位能力要求進行了對比(見表1)。結果顯示,2007年主要看重法規知識和傳統財務會計核算能力,并且職位越高,要求越高。到2018年,用人單位在看重法規知識和傳統財務會計核算能力的基礎上還看重財務分析、財務預算與績效評價、財務戰略與資本運營等專業能力,且基本呈現職位越高能力要求越高的趨勢。

二、財會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課程教學重應試教育輕能力培養、重理論輕實踐

從課程結構來看,部分學校財會類專業存在專業課程過于注重應試教育而忽視了學生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的問題。比如,將初級會計師的考證大綱內容關聯到課程體系當中,大部分的專業課都為初級會計師考證服務?;A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等,理論課時相對較多,教師講授也以考證為導向而采取滿堂灌的理論講授為主。而管理會計、企業管理這些管理類的課程在目前的考證中比重不大,課程設置比重較低,有些甚至不開設這些課。此外,課程設置也向會計技能比賽傾斜,教師授課時以競賽項目為導向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臨時高壓式的賽前演練。當然這樣設置思路有一定的好處,畢竟如果通過考證,學生的就業選擇將會更有保障。但是,這樣以應試教育為導向設置的專業課程,只會讓學生局限在考證知識技能點的學習以及在會計操作技能的訓練上,對于考證及競賽知識點以外的專業技能拓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是不利的,況且,考證未必人人能夠通過,競賽也未必人人能參加,反而只是少數優秀學生的戰場。長此以往只會打擊其余大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部分學校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課程數量及課量占比都相對較多。理論課以會計核算類的課程為主,授課方式以傳統的講授為主。教學過多地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而缺少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鍛煉。尤其是在當前基礎財務崗位大量縮減和智能財務的新要求下,現有的專業課程體系如果還未進行改革優化,將無法適應新要求,最終將影響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專業實訓重基礎核算技能輕信息及管理分析技能

實踐課程體系以部分專業課的課程實訓及會計基本技能實訓、會計手工綜合實訓、會計信息化等傳統的獨立實訓課為主,未能及時有效結合當前業財融合、云會計、管理會計、財務共享等這些新形勢進行實踐課更新優化。專業課的課程實訓,比如財務會計實訓、成本會計實訓、稅務會計實訓等,這些課程實訓的授課課時不明確,教師在授課時容易與理論相混淆,甚至都偏向理論講授為主,而且以實訓內容核算為主且不系統,決策分析內容甚少,沒有突出相關技能點,實訓效果難以保障。而獨立開設的實訓課程中,強調的是傳統的、基礎性的會計技能,比如會計書寫、點鈔、收銀、手工賬、憑證裝訂等,電算化處理的內容還停留在將手工賬務資料錄入財務軟件的初級階段,跟經濟業務處理獨立分開,主要訓練學生對會計賬務處理流程的熟悉度,沒有系統化、流程化、自動化處理,缺乏對學生智能信息化處理技能、數據分析以及決策評價能力的培養。在業財融合的新形勢下,對會計人員專業技能的要求是信息技術能力和全面的財務管理能力,而不再是簡單的書寫、核算。實踐課程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重要課程,如果不及時根據行業需求更新,將難以滿足用人單位對會計人才的專業技能需求。

(三)課堂教學模式傳統守舊

目前部分學校還存在教學設備相對傳統落后的問題,尚未真正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智慧經濟、智慧教育的今天,智慧性尚未充分體現出來。此外,大部分教師教學理念守舊固化,上課只是單純的“教案+教材+講義”,授課時按教材目錄講解,知識滿堂灌,學生被動接受,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三、智能財務、業財融合背景下財會專業人才培養思路

(一)以綜合技能素質為導向設置專業課程

在業財融合新形勢下,企業需要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懂管理分析的會計人才,這樣的人才應具備信息化技術及管理、分析決策的綜合技能素質。因此,在會計專業課程教學目標上,要對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財務軟件的應用以及智能信息化的賬務處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要重點突出培養學生管理分析能力、思維創新能力以及信息化處理技能;簡化核算類課程,對課程之間交叉重復的內容要進行整合優化;增加管理分析類的課程,比如管理會計、內部控制、財務分析等;增加信息化課程的課時比重。此外,還要增加會計文化、文案寫作、商務溝通等通識教育類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掌握專業實踐技能的基礎上開拓視野,了解會計發展前沿,增強專業文案寫作技能及溝通能力。要注重學生職業發展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培養內外兼修的會計人才。

(二)提高專業實踐課程的比重

專業實踐課程是訓練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重要課程。要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就必須改革現有實踐課程,提高實踐課程數量及課時比重,并且要突出管理分析、信息技術類的實踐課程。首先在應用實踐性較強的專業課程中,課內實訓的學時比重至少要達到40%。其次是增加管理類的實踐課程,比如綜合企業運營、賬務處理于一體的財務管理技能實訓課程,以小組創設并經營公司,角色扮演資金管理、運營管理、成本管理、財務總監等職位,分工合作完成公司各項業務,真實體驗公司運作,全面了解企業業務流程,真正實現業財一體化,鍛煉學生團隊協作、決策分析、運營管理及數據處理能力。最后是增加實踐課程內容,比如在稅務實訓課程中,增加網絡報稅模塊,讓學生進行仿真模擬稅務處理;在會計信息化課程中,增加云財務平臺的操作實踐,使學生掌握財務云平臺的應用技巧規則,利用各種財務軟件和工具進行財會業務的處理。

(三)創新專業實踐課程內容

業財融合要求會計人員具備企業價值創造的能力,因此,要培養學生管理分析、決策控制以及信息化處理的能力。實踐課程的設置要緊貼時代對會計專業人才提出的要求,實踐內容要充分體現時代性和實用性。像點鈔、書寫、純手工賬等在實務中已經由機器替代人工被高效化處理,因此這些傳統基礎性的會計基本技能訓練要適當弱化,減少課時量。會計綜合模擬實訓課程教學內容需要進行優化,改革傳統純手工賬務實操,將手工記賬與實訓平臺操作相結合。會計信息化課程教學內容要從財務鏈向供應鏈內容延伸并深化,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全面處理案例企業的采購管理、生產管理和銷售管理、全盤賬務流程處理以及報表分析,全方位掌握各個環節的勾稽關系。計算機應用課程,除了對Word、Excel、PPT等傳統辦公軟件操作技能的學習之外,還要增加數據信息提取的內容,以提高學生對有效數據的獲取能力,適應智能時代對財務人員的信息獲取能力的要求。

(四)構建智慧課堂

一是要營造三位一體的智慧教學環境。要培養適應企業所需的人才,學校需要構建能體現職業場景、崗位實踐、團隊協作等要求,創建集設施配置、資源共享及空間突破三位一體的智慧教學環境。首先是科學配置教學基礎設施,包括多媒體設備、網絡設施和云服務端口、云教學平臺、云實訓平臺等,具備教學環境互聯暢通和智能自動的必備功能,實現智慧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其次是通過云技術、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構建智能信息化平臺,提供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并通過富媒體、開放共享等方式共享推送,滿足學習者個性化需求。最后是打破傳統空間限制,借助虛擬現實、視頻互動等技術形成線上虛擬與線下實體空間的結合互通,打造學習、探究和實踐等模塊,實現院校師生、生生、人機之間的互動交流,共享協作,為智慧教育提供有力支撐。二是要創新全方位立體化的智慧教學模式。智慧教學是通過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推動教學改革,從課前、課中到課后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與學。教師應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課前,教師進行學情分析,通過云教學平臺學習任務和微課資源,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并收集相關問題完善教學設計,建立翻轉課堂,實現以學定教。課上,依托云教學平臺授課,采取直播、錄播、微課、慕課等有機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并通過主題討論、搶答、隨堂測驗、答疑、簽到等多種方式開展多元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云實訓平臺,建立虛擬仿真的職場環境,讓學生角色扮演進行崗位任務的智能化操作,猶如游戲般的實訓既提高學生學習樂趣又能建立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小組協作、任務導向、頭腦風暴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專業核心素養。課后,通過平臺成績分析顯示,教師可以實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針對性地分類設計作業任務,并提供個性化輔導,針對評價反饋中存在的教學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實施精準教學(見圖2)。三是要推行個性化的智慧學習模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智慧課堂有利于學生利用云平臺打破空間時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碎片化學習,充分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課前,學生根據教師的預習任務進行線上自主學習,建立對新知識點的基本認知,拓寬思維廣度。課上,學生通過實踐體驗、自主探究、小組協作及問題導向等方式參與學習,發揮個性特長,加深思維深度。課后,學生通過云平臺成績分析顯示,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進行總結反思。通過教師給予的學習評價、建議及輔導,及時改進,鞏固理論知識,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四是要建立動態綜合的智慧評價模式。相較于傳統課堂的教學評價而言,智慧課堂的教學評價體系更趨向于多元化,更有利于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通過實時數據采集、智能評測、學習分析、分類聚類、關聯規則挖掘等技術方法,提供教與學的形成性評價、診斷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2],構成動態綜合的智慧評價模式。首先,智慧評價貫穿于全學習過程:課前評價學生預習情況,課中評價學生課堂學習及實訓操作表現,課后評價學生作業任務完成的質量,利用互聯網、信息化的優勢進行實時采集、動態反饋。其次,智慧評價具有診斷修正的功能,由于評價具體、實時,教師與學生都可以及時掌握各自教與學的情況,針對反饋的問題及時調整教與學的策略,從而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智慧評價能綜合反映學生整個學習階段的情況,包括學習習慣和態度、課堂表現、作業及練習、考試測評、團隊協作、實習實訓等,構成全面綜合性的評價。

四、結語

面對智能財務、業財融合對財會人才的新要求,必須科學合理設置財會專業課程體系。在教學內容上既要重視專業理論知識,又要重視實訓實踐;在教學模式上要積極構建智慧課堂,將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深度融入到教學中去,從而提高財會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對智能財務、業財融合的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J].中國總會計師,2016(10):15-16.

篇9

關鍵詞:人本化;課程體系;評價機制

結合課題其他成員的研究成果,借鑒國外模式,結合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的成功之處,將差異化理論灌輸到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各構成要素,構建較為適用的具有高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明確人本化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

樹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主線、以國家教育方針為指導,以技能大賽和文明風采大賽等為契機,以政府滿意、學校滿意、家長滿意、學生滿意為準則,遵循高職教育規律,適應高職教育發展、改革趨勢,充分體現專業定位,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提供保障的人本化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尊重教育規律的同時,重視學生的認知及成長規律、符合會計專業特色教育,為高職會計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應有的思想保障。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是較為人本化的指導思想。具體包括:

(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人才培養指導思想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只有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才能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會計專業及學校的長足發展。不同時期、不同行業的市場需求各具特色,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恰當的市場細分,找準自身的定位,采取差異化的培養策略。

(二)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目標

人才培養指導思想以追求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目標。基于學生個體的差異,在對其培養的過程中不同一概而論,要有針對性地實施個性化的培養。只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在培養過程中加以系統化的引導教育,才能求得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學生職業的延展性發展。

(三)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主線

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主線。現行市場需求的人才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還要兼具良好的基礎素養及職業道德等綜合素質,所以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堅持成人、成才兼顧的原則,通過開設綜合化課程、實施職業引導、成立多樣化社團、開設各類比賽、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等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始終。

二、確立個性化的人才培養目標

借鑒江蘇省揚州商務高等職業學校的成功之處,以及國外的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會計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結合專業特色和學生的個性化特征,適當地運用差異化理論,確立切實可行的個性化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分階段地分流出技能生、個性特長生等細分類型,以適應具體的目標市場定位,在低端領域需求內尋求可延展性的發展??傮w人才培養目標是以培養專業技能特長生為主,兼顧個性特長生的個性化人才培養目標,具體包括:

(一)專業特長生的培養目標

專業技能特長生作為重點培養對象,對這類學生的培養目標要沿著專業梯度發展規律而定,遵循職業發展規律。其培養目標為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及基礎知識、掌握專業核心技能,具備一定的寫作、計算機操作等基礎操作,具備高尚職業道德修養和情操等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二)個性特長生的培養目標

個性特長生展的職業規劃要根據特長不同而設,輔助學生走個性發展路線,其培養目標為具備一定的專業核心技能的同時,塑造扎實的個性特長功底,并兼備寫作、計算機操作等基礎素質,具備高尚情操和職業道德的高素質特長型人才。

本專業所培養的學生無論是專業特長生還是個性特長生均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目標包括素質、理論和技能、證書四個方面。具體為:以學生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高尚的職業道德素質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質為基本素質目標;以掌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基礎理論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初級會計核算理論,特別是企業會計具體準則理論知識,以及綜合理論知識為理論目標;以綜合專業操作技能、計算機操作與維護技能、電算化操作技能、寫作技能、社交技能等各種技能為技能目標;按照課程設置中的證書計劃獲取相應證書的證書目標。

三、設置合理化的課程體系

結合國外先進培養模式,在符合高職學生個性化發展及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按照專業崗位群設置課程、制定符合學生學習、認知規律的教學計劃,設置具有職業面向并符合市場需求的合理化課程體系。首先,要減少理論課程的比例,適當提高實訓課程,在具體教學安排時,按照工學交替模式,實現理實一體化;其次,要豐富課程內容,充分考慮到個性特長生的發展及人才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的要求,加入綜合素質培養方面的課程,如文藝、體育、音樂、寫作等課程。具體要求為:

(一)課程體系設置要實現與工作崗位的對接

高職會計專業人才主要對接的是社會基層崗位,主要有出納、會計核算、結算等會計基層崗位以及其他文員、業務員、坐席等社會基層崗位。課程體系的設置應該根據市場需求進行重新整合,應以提升技能為核心,將崗位職責中的工作任務有效轉化為課程體系中的必修課程,即圍繞崗位需求設置專業必修課程,如《出納實務》、《基礎會計》、《出納實訓課》對接出納崗位,《成本會計》對接成本會計崗等。同時專業必修課要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同時,按照工學交替方式,有效地分配理論及實訓操作部分,較好地實現理實一體化。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開設特長選修課,如寫作、計算機操作、音樂、繪畫等課程,并將其穿插在專業課體系中。

(二)課程體系設置應注重學生職業延展性的發展

根據學生個性階段性分流的同時,輔助他們確立職業發展路線,讓學生有目標可循,并對自己將來的就業、擇業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以求實現學生的職業延展性發展。具體操作是在課程體系中穿插職業生涯規劃等必修課程,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延展性教育。針對技能特長生展開的職業規劃要沿著專業梯度發展(如圖)規律而定,分別是對接前崗位(文員、業務員、倉管員等)、初級會計崗位(出納、核算、成本會計等)、中級會計崗位(總賬會計、會計師等)、高級會計崗位;針對個性特長生展開的職業規劃要根據特長不同而設,輔助學生走個性發展路線。

(三)課程體系設置應以證書教育為主線

證書包括專業證書、綜合素質證書、特長證書等類型。課程體系設置要以證書教育為引導,提升學生的核心技能和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特長發展,在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基礎上,將考證計劃與課程體系設置相匹配,合理地進行教學編排及課程開設。

四、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提升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利于使學生發揮教學過程中第二主體的作用,真正實現雙主教學過程。

(一)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高職會計專業的教學要綜合運用講授法、案例法、演示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傳統方法,同時也要引入先進的項目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及引導教學法等教學方法的優點,根據不同的課程采取不同類型的多樣化教學方法。如:基礎會計相關理論課程課采用講授法、練習法傳統方法的同時結合項目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啟發式教學法;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等邏輯思維較強的課程可綜合運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等。

(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高職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將投影儀、錄音機、電視機、計算機等搬入課堂,作為直觀教學工具應用于各課程教學領域,并充分利用多媒體、音響、網絡及實訓室等硬件設施條件將抽象理論具體、形象地展現給學生,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他們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真正體現“雙主體”教學模式。

五、實施綜合化的評價機制

人才培養評價機制要結合市場差異化需求,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對人才培養過程及結果進行科學有效地評價。根據目標市場細分,確認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低端個性化、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圍繞這一目標,要構建客觀、公正的人才評價機制,具體包括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多樣化評價方法、綜合化的評價內容、以及社會化的評價標準等。

(一)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為了對學生進行客觀公正地評價,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及標準要求,一改傳統的雙主體評價及權重分配。在原有教師、學生雙主體的基礎上加入行業企業、學校社團及學生會等組織,使評價主體多元化,以促進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公正性。針對專業特長生,評價主體由學生、班委、理論課教師、實訓課教師、班主任、校企合作的行業企業等組成,按照一定的權重(其中理論課教師、實訓課教師、校企合作的行業企業的權重高于其他主體)將各個評價進行整合,最終形成的過程性評價及終結性評價。針對個性特長生,評價主體由學生、班委、參加的社團、學生會、理論課教師、實訓課教師、班主任、特長比賽活動等組成,按照一定的權重(其中參加的社團、學生會、特長鑒定組織的權重高于其他主體)將各個評價進行整合,最終形成的過程性評價及終結性評價。

(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評價方式要體現差異化,呈現多樣化現象。傳統評價方式相對單一,較多依賴于考試方式。為了體現評價的公平性、客觀性,要實施過程性評價及多樣化評價方式,并將行業技能鑒定、校級技能鑒定、實訓操作、答辯、口述、涉及、考察、調研、現場測試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進行多樣化評價。同時還要探索更為科學、有效地評價方法。評價標準要符合市場發展規律及目標市場的實際需求又要充分考慮到被評價個體的差異化,結合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設定合理的多樣化評價方式。

(三)評價內容的綜合化

評價內容不僅要包括學生的理論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及職業道德水平,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及職業取向,以全面提升知識、技能(或特長)、素質為目標,并體現三者的統一??己酥袘黾幽艹浞职l揮學生想象力、體現潛在能力及特長的綜合業務題或者案例分析題,讓同學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結合專業技能知識,做出個性化的答案,以此對其專業知識、總結運用能力、應變力進行綜合考評;還應增加除考試以外的其他評價方法,在方法多樣的同時體現評價內容綜合化、多樣化。

(四)評價標準的社會化

評價標準要能圍繞目標市場的需求定位以及專業技能的要求,讓行業企業介入評價,構建社會化的評價標準,讓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公正,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創新人才評價模式,不能僅局限于校內評價,還要將評價推向社會,讓行業企業專家介入評價。具體將學校的考核、證書考試及校企合作單位的考核相融合,將專業理論考試與專業技能鑒定相結合。還要對實習生、畢業生做跟蹤調查,及時反饋實習、工作情況,并及時做評價標準的調整,真正做到評價標準的社會化。

參考文獻:

[l]白永紅.中國職業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1.

[2]袁雪飛.工學結合下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商業會計,2013(12):128-129.

[3]何麗瑩.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及實現路徑[J]. 文教資料,2013(15):113-114.

篇10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專業;會計信息化;教學改革

學院長期以來高度重視社會調研,2010年11月8日至12日,赴珠三角深圳、東莞、順德、珠海等地就高職會計專業社會需求現狀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先后走訪了數十家企事業單位。通過對企業專家的座談和對畢業生的問卷等方式,了解到當前企事業單位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與社會需求狀況是:社會招聘的專業數量中會計專業人才供需雙方出現了某些不平衡,會計教學與實際有一些出入,這也引起了我們深深的反思。

一、社會對會計專業畢業生需求及就業定位分析

1.關于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學歷要求。調查數據顯示:有65%的單位對會計人員要求??苹蛑袑W歷;25%的單位對會計人員要求本科文憑。這些數據說明目前高職高專的會計專業畢業生還是存在較廣闊的市場前景,當前高職院校關鍵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為社會提供符合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

2.關于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畢業生取得的證書有何要求。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單位在聘用會計人員時都需要他們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用人單位對計算機等級證書也比較注重,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操作和應用能力,要求掌握WORD和EXCEL的使用,特別是利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3.關于會計專業畢業生哪些操作技能最不熟練。調查數據顯示: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在報表編制、納稅申報業務、會計電算化處理方面的操作技能還需要加強訓練,用人單位特別是對報表編制和納稅申報業務處理的操作技能滿意度不高。

4.關于用人單位認為會計專業畢業生需要具備哪些素質。調查數據顯示:用人單位比較注重會計專業畢業生吃苦耐勞的精神、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組織協調能力等素質,特別是要求會計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這也是從事會計工作者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

5.會計信息化時代對會計人才的要求。調查數據顯示:會計信息化要求高職高專會計人員除了具備財務會計、財務管理、成本會計、審計原理等傳統專業理論知識外,還要掌握數據庫原理、網絡技術、信息化軟件應用等一系列新技術、新知識。另外,我國已經加入WTO,已經真正投入到國際市場中了,會計人員還必須具備與會計工作有密切關系的外語、財政、稅收、金融等相關知識。

二、調查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就業定位的啟示

1.會計教學目標不明確,目標定位不一致。企業所需要的是動手能力強、工作上手快、基本功扎實,并具有較多綜合素質的復合型會計人才。我國目前高職會計專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受本科教育的影響較大,有的甚至就是本科教學的壓縮,以求把學生培養成基礎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的“知識通才”;高職會計教育觀念還沒有完全脫離應試教育的模式,過度強調以“會計考證”為主線,課程設計沒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仍偏重于會計知識的灌輸,過分強調會計知識的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

2.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重理論輕實踐,會計專業課程設置沒有體現會計工作環境變化的新要求,會計理論與會計實際脫節。這樣勢必會造成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與當前的社會需求、學生就業的結合不夠緊密,教學的效果達不到就業的要求,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對企業和會計對象缺乏了解,熟悉企業生產經營情況、明確會計崗位要求的周期較長,一些學生理論脫離實際,不能很快勝任會計崗位的工作。

3.會計實務的理論教學和實務沒有有機結合。會計教學通常采用“文字表達經濟業務,丁字賬戶講解會計處理”的教學模式,偏重理論講授,而對實踐環節重視不夠?!疤铠喪健?、“滿堂灌”的應試教育模式,使學生思維閉塞,把記憶當作接受知識的唯一途徑,學習被動,不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教師雖教會了學生理論知識,學生也能考取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但忽視了教會學生如何去應用這些知識,如何把這些知識轉換為能力。若遇到實際會計工作中如怎樣編制會計會錄、怎樣編制報表,如何進行財務分析,就不知如何下手,就更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財務信息幫助解決企業實際問題。

4.實訓實習力度不夠,實習資料陳舊,和現時業務不相符。僅停留在會計階段綜合業務實訓沒有與課程教學結合進行同步實訓,且流程單一,一個人既做出納,又當會計還兼財務主管,不具有仿真性。所以不能真正起到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的目的。

三、高職會計教學改革模式的設想

1.高職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改革。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目標應定位于:培養面向大中小型各類企業,具備誠信、敬業的良好職業素質,掌握會計、財務管理、財政、金融、法律等相關專業知識,適應現代會計職業要求的,能應用本專業知識和技能,畢業后能直接勝任相應的會計基礎核算崗位工作,達到初級會計師水平的高素質技能型會計人才。針對筆者所在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在會計專業按照會計層級實行了分層次教學,在設立“注冊會計師方向”的基礎上,增設了“涉外會計”、“內部審計”等專業方向。

學生到校后應規劃其考證的目標:第一學期英語A級、湖南省計算機等級證;第二學期會計從業資格證;第四學期助理會計師證。注冊會計師方向專業考證目標:在此基礎上第三學期經濟法、稅法;第五學期會計、財務成本管理;畢業后9月份審計、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

2.根據就業需要定位高職會計專業教學目的及教學內容,以就業為導向改革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根據會計人員必須既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又具備一定的學習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職業能力要求,高職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應由專業技能、基礎素質和能力拓展三部分課程組成。

重構后的課程體系以學習領域課程為核心,打破了過去由會計學基礎、企業會計等課程組成的學科體系的束縛。學習領域課程的基本特征是基于工作過程或工作崗位,即將工作領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而目前法定的會計職業或職稱資格證書(如“會計從業資格證”、“助理會計師資格證”等)的考試仍然是以理論、書面考試為主,屬于學科體系,重在背誦記憶,與學習領域課程的建設目標有矛盾。應當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可以采取先分散再集中的方式來解決。先分散就是教師可以在進行相應的學習領域課程設計時,將證書考試的知識點,盡可能地分散到各個學習情境中,“制造”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正確答案,達成知識的遷移目的。再集中就是根據國家安排的考試時間,在考證前集中一段時間開設選修的考證輔導課,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愿選修。這樣做的好處是既不打亂整個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又能提高學生考證的通過率。如專業技能課可整合為會計核算基礎、出納實務、企業納稅實務、企業會計核算實務、會計信息化實務操作、成本核算實務、公司理財、財務報表分析、內部會計控制設計、企業查賬實務、EXCEL在會計中應用等學習領域課程,并組織編寫體現相應工作過程的校本教材和配套的課程實訓案例教材。

同時重新制定課程,對原來課程內容進行整合和梳理,如在《企業會計核算實務》里及時補充新會計準則的內容;對不常用和難度大的內容則整合在《高級會計實務》中在“注冊會計師”和“涉外會計”專業方向中開設,其他專業作選修課。按照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經濟法、企業納稅實務、企業會計核算實務、稅務會計及納稅籌劃、財政與金融等課程一線;管理會計、成本會計、財務管理、統計學基礎等課程一線;會計學基礎、企業會計核算實務、高級會計實務等課程一線,對相關課程重復的內容在制定課程標準時進行統一規劃協調,進行知識重構,避免重復和遺漏等。

在校內綜合實訓內容的設計上,可按照先手工、后計算機、手工電算化一體化實訓;先單項、后綜合;既訓練會計核算,也強調會計監督的原則來改進和完善。同時,增加企業工商登記、銀行開設賬戶、納稅申報、內部審計、會計業務等內容的專業綜合實訓。在進行會計模擬實訓時,可先進行分崗位實訓,再進行綜合模擬,在準備的實習資料中加入一些有問題的原始憑證,如不規范的發票等。原始憑證中的問題有的可以比較外露,有的比較隱含,促使學生努力思考,發現問題。

另外,還可通過《EXCEL在會計中的應用》這一學習領域課程來解決財務分析、預測管理問題,借助于EXCEL建立分析、預測模型來解決日常會計、財務管理中的若干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也可引入“企業經營決策ERP沙盤模擬對抗訓練”的體驗式學習方式,將復雜抽象的財務及經營管理理論以最直觀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學習,在各種決策的成功和失敗的體驗中學習管理知識,提高綜合能力。

3.改革教學與課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會計專業課程體系重構后,會計專業的教學必須將“工學結合”的教育理念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推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融“教、學、做”為一體,具體可分為以下教學步驟:一是工作任務描述導入;二是圍繞任務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或討論并動手操作;三是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尋找知識;四是學生自主總結或辯論;五是教師課堂總結,布置課后學習任務。為此,應組織教師對會計核算基礎、企業會計核算實務、企業納稅實務、會計信息化實務操作、成本核算核算實務等主干課程進行課程活動載體設計和教學方法設計,做到每一知識點講授都有相應的活動設計方案,有利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促進學生的學習。還要配合任務驅動教學方法的貫徹實施,提高課程網絡資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課堂教學和網絡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

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實行漸進式全程實踐模式,體現基于會計職業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組織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以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訓基地為依托,實行分項目實訓、綜合實訓、虛擬環境下的分崗位仿真實訓,以及與會計專業課“教、學、做”合一的課堂和畢業頂崗實習有機結合的漸進式全程實踐模式。也可以拍攝企業會計工作的現場教學片,供學習觀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鍛煉、學習與實踐,不僅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地學習財務會計工作崗位的設置與職責,也能啟發學生對專業理論的認知興趣,并親身感受不同規模和不同類型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模式。

會計專業可采用開展各類專業特色濃厚的技能競賽,“以賽促訓、以訓強技”,如:點鈔比賽、五筆漢字錄入比賽、小鍵盤數字錄入比賽、會計書法比賽、會計手工記比賽、演講比賽、大專生創業規劃比賽、會計信息化比賽、大專生辯論賽、會計手工電算一體化比賽、財務沙盤比賽、證券投資大賽、會計知識競賽等,將競賽作為一種衡量專業技能、檢驗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水平、加強校際橫向聯系和比較的有效手段。

同時,推進課程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體系的改革,評價學生成績應注重過程,并且貫穿于實際學習的整個過程;采取多種形式的考核方法,增加一些實務操作和實踐技能的考核,著重考核學生的職業技能的掌握和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評定成績的時間應靈活多變,不以學期、學年為限制,而以實際課程中所含職業技能內容的具體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 趙紅英.會計信息化趨勢下高職高專會計專業教學改革的探索[J].南華大學學報,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