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誠信教育的開展范文

時間:2023-10-23 17:24: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家庭誠信教育的開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家庭誠信教育的開展

篇1

關鍵詞:家庭困難學生;高校;誠信教育;時效性

0引言

隨著我國高校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校學生人數也在快速增長,同時高校家庭困難學生的數量也隨之有所增長。我國高校的招生制度、收費制度也在不斷改革深入,對于高校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問題,國家和社會也在不斷努力。但是對于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高校在重視如何更好地利用各類資助之外,還應該適當采取一定的誠信教育措施以培養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人格。

1高校家庭困難學生誠信教育現狀

1.1誠信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

很多高校注重智力學業的教育,而對于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還有所欠缺。對于經濟困難的學生,許多高校只是通過給予國家資助進行經濟補助,而對于補助后的管理教育問題卻不夠重視。高校并沒有建立相應系統的家庭困難學生誠信教育體系,也沒有給家庭困難學生營造激勵創新、改革誠信教育的學習氛圍。高校誠信教育內容的針對性也不夠強,從而導致很多經濟困難的學生未能認識誠信人格的重要性。

1.2教育形式單一化,教育途徑不暢通

隨著高校教育規模的擴大,高校師資隊伍變得非常緊缺,學生的學業壓力也越來越大,更多的是追求科研、就業等,使得高校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方式過于單一。根本沒有深入的了解、總結、創新等一套完整的誠信教育模式。并且高校幾乎沒有針對誠信教育的專業輔導員,即使有,其教育方法也非常簡單。在很多高校教師誠信教育的觀念不強,只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同時偶爾進行誠信教育,沒有通過觀察家庭困難學生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對經濟困難的學生進行實踐教育。因為誠信教育途徑不夠暢通,所以經濟困難的學生不能真正接受系統的誠信教育。

1.3教育主體缺失

家庭困難學生是高校學生中不可忽視的群體,所以對其進行誠信教育也是尤為重要的。高校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對這類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但是有很多貧困學生由于自己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不愿意參與學校的誠信教育。在很多高校中,誠信教育的教師資源較為匱乏,因此誠信教育的主體也有所缺失。[1]

2高校家庭困難學生誠信教育工作目標:立德樹人

高校在家庭困難學生誠信教育工作中應該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立德樹人是與德育為首要,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在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來塑造學生、改變學生。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誠信教育也是高校教育內容中的重要部分。高校中經濟困難的學生會有很多不誠信的表現,比如拖欠助學貸款、考試作弊等。其原因或許是學生在經濟困難的條件下產生自卑感導致價值觀扭曲,漸漸偏離了立德樹人的軌道。所以對于家庭困難學生群體,應該給予正確的誠信教育,讓學生通過教育能夠明白誠信的重要性。學校應當加大德育力度,學校德育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在誠信教育中能夠明白具有良好的品德才是做人的基本。立德樹人是國家教育的根本,家庭困難學生只有擁有良好的誠信人格,才能進一步引導他們樹立健康向上的思想。高校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人格之所以有所欠缺,和學生自我的人格品德有很大的關系。家庭困難學生由于在眾多學生中經濟條件較為貧困,而現如今的高校學生都過分追求物質條件,家庭困難學生也隨之有了攀比的想法,動搖了家庭困難學生的道德誠信標準。從而在家庭困難學生中出現的誠信問題較為嚴重,比如拖欠校園貸款、借款不還等。家庭困難學生由于家境貧寒,往往會有自卑心理,所以對于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首先應當引導學生有積極健康的心理,不貪慕虛榮、不追逐物質。只有教導學生無論貧困富貴都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完善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

3提升高校家庭困難學生誠信教育工作實效性路徑

3.1創新誠信教育模式,注重思想引導,培養學生感恩意識

學校應該創新誠信教育模式,開展全方位、系統化的誠信教育。誠信教育涵蓋了學生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需要充分發動家庭困難學生的自我教育。[2]學校應當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上進行突破,根據家庭困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進行教育模式創新改革,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接受誠信教育。在實踐誠信教育中還可以不斷探索新的教育途徑。對于誠信教育的形式,高校可以利用網絡、漫畫、講座等途徑,強化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心理、性格等各個方面,為學生營造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的氛圍。高校不僅要對誠信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創新,還要做好對家庭困難學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在教育引導下,使學生明白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恩教師與同學,感恩學校與祖國。對于如何做好感恩教育工作,高校可以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志愿活動或者義務獻血,在參加志愿活動和義務獻血中,學生可以深刻明白無私奉獻感恩社會的意義。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的時刻,只有讓經濟困難的學生深刻領悟并常懷感恩的心,懂得回報,才能進一步明白誠實守信的重要性。

3.2健全誠信教育制度,開展卓有成效的誠信教育

很多高校中因為側重智力學業教育,所以并沒有一套完整的誠信教育制度,因此想要培養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人格,就應該完善誠信管理機制。高校可以統計家庭困難學生人數,建立個人檔案,完善學生的基本資料。進一步積極擴展監督管理渠道,同時還可以建立失信懲罰制度。對于經濟困難生勤工儉學自強自立的情況,高校也可以建立獎勵制度,鼓勵學生繼續發揚優良品質。高校還可以創建誠信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活動,比如演講、歌唱、征文等。通過開展各種關于誠信的活動,讓學生可以形成“誠實守信,立德樹人”的意識。學校可以通過舉行承諾宣言,要求學生對學習目標和誠信實踐目標進行承諾,促使學生能夠將誠實守信的觀念深入到自覺意識中。通過不同的教育模式,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意義,牢固樹立誠信人格。

3.3通過社會實踐轉變學生觀念

對于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高校不僅要加大誠信教育的理論教育,還應該結合社會實際,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真實案例分析等,全方位地開展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在現如今的社會中,經濟領域有造假、欺詐、逃稅等惡劣現象。政治領域有貪污、受賄等腐敗現象。文化教育領域有抄襲、剽竊等現象。這些社會現象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價值觀,也更加嚴重動搖了家庭困難學生的道德誠信標準。因此,學校可以結合社會實際,以真實案例對家庭困難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并且積極鼓勵家庭困難學生對不誠信現象進行舉報,激發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意識。在高校中很多學生在考試中存在作弊現象,這也是不誠信的表現。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對家庭困難學生進行教育。高校還可以通過組織家庭困難學生展開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參與志愿打假活動、舉報欺詐坑騙現象。只有家庭困難學生親身參與其中,才能真正明白不誠信現象對社會以及個人的嚴重影響,也能堅定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觀念。

3.4完善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制度

國家為了使家庭困難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經濟條件下完成學業,其資助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但是很多高校對于家庭困難學生的認定制度還不夠完善,以至于有很多家庭困難學生并沒有享受到國家貧困生資助政策。所以高校為了加強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自身也應該完善貧困生的資助制度。很多高校中會出現經濟條件良好的學生也申請貧困生資金補助,而高校由于沒有完善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制度,導致在資金扶持對象上出現不公平現象,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高校對于家庭困難學生的資助制度,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實際家庭經濟情況進行考察,嚴格按照資助制度的標準來認定經濟貧困生。對于虛報經濟困難的學生應當給予懲罰,對于實際經濟條件過于貧困的學生給予高度重視。誠信觀念的確立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學生自律,但是學校的誠信教育能夠使學生的誠信觀念更深入牢固。所以高校可以建立誠信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誠信表現進行記錄,誠信記錄可以作為學生評優、入黨的考慮依據。對于誠信度過低的學生,比如考試作弊、拖欠助學貸款的情況可以加大處罰力度,使其他學生引以為戒。[3]高校只有健全誠信教育制度,開展卓有成效的誠信教育,才能確保誠信觀念能夠更深入學生內心。

4結束語

針對高校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問題,不但需要高校積極重視誠信教育,還需要學生自己、學生家庭甚至整個社會一起積極行動配合,為家庭困難學生營造良好的誠信教育環境。高校作為人才教育的重要領域,應該高度重視家庭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問題,采取相應的誠信教育策略,為培養具有良好誠信人格的優秀人才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良好的校園誠信風氣,家庭困難學生在高校的誠信教育之下也能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宏旺,李發軍.高等學校家庭家庭困難學生誠信教育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280-281.

[2]劉健.高校困難學生誠信教育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4.3:111-113+121.

篇2

在當今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利益分配關系復雜多樣化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在道德知識與價值、道德認知與信念、道德知與行等方面存在某種程度的背離,導致了校園不誠信現象的滋生和蔓延,這在當前全社會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結合當前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應積極構建多角度、多層面、全過程的大學生的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體系,并以“理念指導、管理聯動、機制保障”的一體化誠信養成教育為實踐方式。

【關鍵詞】

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誠信友愛則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點之一。黨的十明確提出要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也提出,要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在《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中指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層面的價值要求。這個概括,實際上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的重大問題。”[1]169由此可見,誠信建設已經成為當前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

一、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基本內涵

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是大學生在學校、社會、家庭中受到的一切有關誠信行為養成的教育,它包括了學生在學校接受的誠信行為養成教育,在社會中受到的誠信意識和氛圍的陶冶和熏陶,以及在家庭教育中接受來自父母的誠信行為養成教育。如何有效地開展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全國各高校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但就整體而言,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難以克服的困難問題:一是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時空關系問題,即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在什么時間,什么場所進行?是課堂、校園、還是在社會中?三者關系如何?二是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原則和結構問題;三是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實施效果難以控制和評價問題。

二、大學生誠信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在當今社會經濟成分、就業方式、利益分配關系復雜多樣化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在自我人格養成時,道德知識與價值、道德認知與信念、道德知與行等方面還存在某種程度的背離,導致了校園不誠信現象的滋生和蔓延,主要表現為學習作弊、貸款失信、就業失信、戀愛失信、交往失信等。大學生誠信失范行為在當前全社會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課題。而導致大學生誠信失范行為既有社會、學校、家庭等外部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因素。

1.家庭和學校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缺失。目前,我國高校的教育總的來說采用重智輕德的評價方式,在進行誠信行為養成教育時,并沒有針對其特點和規律提出一套較為完整的內容,使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顯得空洞,大學生們不能真實地感受到誠信在自己的人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價值,從而弱化了學校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效果,也影響著學生形成良好的誠信品質;家庭是大學生接受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成員的失信示范對子女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這種影響很容易就抵消掉了學校、老師對學生進行的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努力。

2.社會誠信負面氛圍的消極影響。馬克思認為:“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2]270經濟的發展給予人們豐富的物質生活,這激發了大學生追求利益的愿望,但隨之也出現了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在物質利益誘惑下,加之失信僥幸心理的影響及缺乏完善的失信規范和懲罰機制使得不誠信行為開始在校園蔓延、滋長。失信僥幸心理的負面影響是大學生出現誠信問題的重要社會心理原因,它是大學生對奉守誠信所要付出成本的權衡所產生的結果。當不講誠信的人不但沒有因為不誠信行為付出代價,反而得到了好處,則會誘導大學生選擇做出不誠信行為。我國雖已開始初步建立起社會誠信管理體系,但目前主要局限在經濟、金融領域,覆蓋面狹小是亟待完善的問題,而失信行為卻普遍存在于社會的諸多領域。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完全依靠人們的自律守信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必須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統的規章制度和法律法規,用以規范和約束并懲罰人們的失信行為。

3.個人原因。大學生因受到社會閱歷較淺的局限,加之個人誠信意識匱乏,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不足,往往把一些社會反面現象當成社會本質,從而混淆是非以及誠信觀念,個人誠信觀的隨波逐流和“守信往往吃虧,失信更易成功”的社會不良價值導向將他們引向失信一方。

三、積極構建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體系

針對當前大學生誠信現狀,結合全國各高校誠信教育實踐成果,特別是筆者所在學校長期以來的實踐探索,我們認為,應積極構建“秉承一個理念、聯動二級管理、構筑三大機制”的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體系,將“理念”、“管理”、“機制”三者辯證統一于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的全過程。

1.秉承立誠理念。高校應秉承“立誠”的理念,把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作為向社會培養和輸送合格人才的一項重大任務來對待。學校除了要制定、頒布關于誠信教育的實施意見之外,在機構上還應成立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大學生誠信教育辦公室。二級學院成立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小組,具體負責學生日常誠信教育的組織、管理和評價工作。

2.聯動院校二級管理。高校在實施誠信行為養成教育體系(以下簡稱“體系”)的過程中,管理責任主體可分為兩級:第一級是學校層面的管理責任主體,包括教務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科研部、宣傳部、學工部、團委等黨政、教輔管理部門,主要負責“體系”的整體設置規劃和誠信教育在學校教學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學生校內外實踐活動中的組織落實;第二級是學校下設二級單位的管理責任主體,包括各二級學院及其教務和學生管理隊伍,主要職責一是完成誠信教育課堂教學的組織和保障;二是配合完成學工部、團委等職能部門牽頭組織的相關誠信教育主題活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三是根據“體系”的整體要求,結合二級學院學科專業特點,在組織落實第一課堂教育教學和開展第二課堂教育活動、學生活動中貫徹誠信教育主題或特點,并且積極利用師德示范、學術規范、環境影響等手段,實現對學生誠信品格與行為的養成教育。

3.實施三大機制。積極構建“誠信教育內容機制、誠信教育實施機制、誠信教育監督評價機制”三位一體的誠信教育格局。誠信教育內容機制主要圍繞理想信念教育、嚴謹為學教育、誠信立人教育和樂于助人教育為內容開展以下宣傳教育:加強立誠教育、營造誠信氛圍、凈化網絡環境、培育法制意識。高校在誠信教育實施中可采取“信守一個承諾、凸顯兩個陣地、實施三個結合、把握四個環節”制度保障對學生進行誠信行為養成實踐。具體做法是:第一,組織新生簽訂大學生誠信承諾書、舉行大學生誠信宣誓儀式;第二,把誠信教育貫穿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過程,利用好第二課堂積極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并制定年度誠信教育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誠信教育活動,如:建立誠信考場、開展辯論賽、“誠信教育”影片巡展、“誠信”簽名活動等、切實營造出“講誠信光榮,不講誠信可恥;講誠信得益,不講誠信受損”的校園氛圍;第三,實施三個結合。即課程教育與專題教育相結合;誠信校園文化活動與誠信教育日常行為管理相結合;探索專業教育和誠信教育特色人才培養相結合。最后,把握誠信助貸、學術誠信、畢業生誠信教育、誠信理論研究工程四個環節。

為確保誠信教育開展得扎實有效,高校還要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誠信教育組織、評價、監督、懲罰制度,并及時補充和完善。首先,在機構上成立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各二級學院成立相應組織,建立黨委和行政齊抓共管、學工部具體實施的誠信教育監督工作機構。其次,建立誠信教育評價體系。包括學習誠信、經濟誠信、生活誠信、社會誠信等四個部分,由各院(部)具體實施。第三,加大誠信教育監督力度。每學期組織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對誠信教育進行檢查監督,把誠信教育實施情況與干部綜合目標責任考核掛鉤,對誠信教育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同時,加大對大學生的獎懲力度,對失信行為進行懲處。為建立和完善誠信監督和評價體系,對學生誠信行為的考核結果實行動態管理,廣泛調動學生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講誠信的積極性,高校還應制訂大學生誠信管理獎懲細則,并將此作為獎學金評比、評優等工作的重要依據。第四,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高校應制定、頒布《大學生誠信檔案管理辦法》。內容涵蓋學生的學習生活及社會活動各方面,包括:學生誠信承諾書、學生個人基本情況信息表、學習誠信評價、經濟誠信評價、社會實踐誠信評價。連續四年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如實記錄基本情況、學習成績、誠信記錄、獎懲情況等,在學生畢業時,誠信檔案隨學生人事檔案一并交給用人單位,將學生的信用記錄延伸到社會。當代大學生的誠信意識、誠信品質和誠信行為的形成關系著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關系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關系著未來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積極開展大學生誠信行為養成教育能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個人道德修養,從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為和諧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篇3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國家、企業、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學校是系統培養誠信美德的重要陣地,更應把教書育人與道德培養緊密結合起來。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學校缺失誠信的現象也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梳理和深入挖掘青少年誠信美德缺失的深層次原因,從而查找有效對策,加強青少年誠信美德教育的培養,提高青少年誠信美德意識。

1 青少年誠信美德缺失的原因

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深入發展及當今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得我國學校德育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誠信作為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樣出現了滑坡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與青少年自身發展特點、學校、家庭、社會等是密不可分的。

1.1 與青少年自身發展特點密不可分。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關鍵的一個時期。處于這一特殊時期的青少年,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經歷著一場巨變。這種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一方面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擾能力的意志力差,道德心理尚未成熟,缺乏理性思辯的能力,缺乏對個人與社會、現實與未來關系的全面理解和認識,容易受到消極觀念的影響。另一方面青少年學生缺乏自律意識,多數學生熟知誠信美德知識,能夠娓娓道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當關系到自己個人利益或安危時,便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知行不統一,不能嚴格要求自己。

1.2 與學校德育教育工作滯后密不可分。

各中學普遍存在著德育教育工作滯后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一是學校自上而下重視不夠,在教育中重知識教育,輕情感教育。德育教育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應付檢查,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教育,讓學生從內心增強誠信意識,養成講誠信的習慣;二是誠信教育內容單一,方法簡單。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沒有深入進行學習并形成習慣,很難接受;三是高中、中職連年擴招,人數大增,生源質量有所下降,也給學校校日常管理和德育教育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1.3 部分家庭誠信教育狀況不容樂觀。

一方面從家長來講,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和學習成績,對孩子誠信道德品質的養成缺乏必要的關懷和引導。有些家長對孩子完全放養,任憑孩子自由發展;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前做一些有違誠信的事情,對孩子誠信教育直接起到了消極的影響;甚至有些家長對孩子的不誠信行為不但沒有及時制止,還進行教唆鼓勵。另一方面作為子女,大都是獨生子女,缺乏兒童伙伴,容易形成不合群、自私、膽怯、不關心同伴等不良心理。

1.4 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

誠信往往是建立在道德良心的基礎之上,主要靠傳統、習慣、輿論約束人們去遵守,在這種關系和環境中,約定俗成對人的行為的約束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的形勢變化,對傳統審美觀、道德觀、價值觀造成了巨大沖擊,誠信缺失現象在各個領域不斷出現,這也勢必影響到廣大的青少年學生。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傳媒技術表現手法的多樣性和內容的豐富性,也影響到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誠信教育。

2 青少年誠信美德的培養對策

2.1 增強學生自我誠信教育意識,養成自覺培養誠信的習慣。當今的青少年學生非常強調和肯定自我,只有用誠信來武裝和充實自己,才能真正地實現和完善自我。在開展學生的誠信教育活動時,尤其要明確講究誠信與自我完善的關系,通過誠信教育,喚起廣青少年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意識,自覺加強誠信教育意識,養成"誠信待人、誠信學習、誠信做事"的良好習慣。

2.2 切實有效地發揮學校誠信教育的重要陣地作用。

(1)積極通過教師的的言傳身教培養學生誠信品質。教師的行為具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因此,廣大教師首先要講誠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同時要經常利用教材內容和日常生活發生的典型道德事件,作出簡明而正確的評價,善于利用各種教學、教育的環節組織學生對有關道德事例展開討論,通過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等環節來提高學生道德評價的能力,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誠信行為。此外,也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確立誠信意識,通過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去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良好誠信品質,增強誠信教育的有效性。

(2)豐富誠信教育形式,有效開展誠信教育活動。把誠信教育與傳統美德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傳統美德中有關誠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過誦讀、故事會、表演等形式,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活動中,使學生感受、體會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同時充分利用校內廣播、黑板報、班級文化建設等大力宣傳誠信教育內容,使青少年學生了解誠信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求和重要意義,形成"人人知誠信"的良好氛圍,為"人人講誠信"打下輿論基礎,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誠信教育。

(3)加強家庭誠信教育引導,提高學生誠信素養。誠信教育要取得實效,僅僅停留在學校教育是不夠的,必須要加強家庭對學生誠信教育的引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家庭則是孩子接受誠信教育的重要課堂。學校要主動與家庭緊密配合,重視和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幫助學生家長充分認識誠信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以身作則,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抓好誠信教育,促進學生誠信素養的提高。

誠信教育是學校德育的基石,是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作為一名青少年學會誠信,堅守誠信,對其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總之,開展誠信教育,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而且能夠有力地促進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值得我們深入挖掘。

參考文獻

[1] 《青少年誠信教育》民族出版社中世編輯室組編 民族出版社;

[2] 《學生誠信缺失現象的分析與預防方法》陳蘭秀著,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篇4

【關鍵詞】誠信教育 制度建設 大學生 氛圍

一、依托思想政治課堂,加強誠信教育

在大學生誠信素養的培育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無疑應該是主陣地。誠信問題是一個思想道德和價值尺度問題,最主要的途徑還是通過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來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思想和意識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思政工作者要將誠信的核心內容和要求,采用科學合理地方法,灌輸和滲透給大學生。誠然,這種灌輸不是生硬的,而是應以大學生為主體,采用靈活多樣的范式、進行富有情感的灌輸和滲透。由于思想政治課內容的多樣和涉及面的廣闊,使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以誠信知識體系的依托,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把誠信教育同陶冶個人情操、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大學生易于接受,并充分體驗和領悟其內涵,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內化為個人的道德行為。

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進行誠信教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其事要躬行”,要想把基于課堂或者書本的誠信教育真正深根植入每個大學生的心中,僅僅注重理論教育是不夠的,必須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指導大學生在社會、家庭、學校生活中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自覺踐行誠信角色,通過自身的體會和實踐,真正感受到誠信對社會對自己的影響,使他們能夠比較完整地感受誠信道德形成過程,認識誠信道德對成才、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自覺、主動地參與誠信道德實踐活動,運用誠信原則觀察分析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在參與和體驗中學會做誠信人,辦誠信事,并用自己的誠信行為影響周邊的人。只有把課堂上的理論教育有意識的滲透到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中,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培養大學生的誠信觀念,讓大學生通過主題突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了解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因誠實守信成功而不誠實守信失敗的事例和教訓,才能保證誠信觀念在其思想深處的“固化”和教育效果的長久作用。

三、完善誠信制度建設

在加強宣傳教育的同時,高校必須加強和完善誠信制度建設。要完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要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并廣泛征求廣大師生的意見,制定公正合理并切實可行的校規校紀。積極拓展監督渠道,堵塞管理漏洞。對不誠信者,不僅要使之受到輿論的譴責,而且在行為上要受到懲罰,使其退守誠信做人的道德底線。高校要努力創造一種有利于誠信品質形成的環境氛圍,開展相應的誠信道德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道德觀念,形成誠信者人人夸,不誠信者遭鄙視的良好的校園道德氛圍。對校園中發生的不講誠信道德的人和事要進行道德鞭靴,輿論譴責,逐漸確立信奉誠實守信的良好校園道德城尚。增強大學生的誠信意識,建立具有強制力的約束是十分重要的。

四、營造誠信的校園文化氛圍

良好的誠信校園環境,則是開展誠信倫理教育的大平臺。亞里士多德說過:德行是一種習慣,而習慣的養成是環境熏陶的結果。在中國古代就有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格言,他們都是在強調環境的重要作用。為此,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出濃厚的校園誠信環境。首先,重視學風建設。在學習上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大學生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平時的學習中去,勤奮刻苦,嚴肅認真,學到真才實學,做到不抄襲作業、不考試舞弊,不投機取巧等。其次,重視校風建設。大力開展相應的誠信道德宣傳教育活動,使學生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營造誠信光榮,背信可恥的校園誠信氛圍。要以廣播、墻報、宣傳欄為陣地,積極發揮團課、班會的作用,開展以誠信教育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耳濡目染的宣傳教育,樹立先進典型,通過先進人物、先進事跡宣傳活動營造有利于塑造大學生誠信品質的氛圍。同時,要抓反面教材,對那些不誠信的錯誤言行和丑惡現象要進行輿論譴責,逐漸確立信奉誠實守信的良好校園道德風尚,使校園環境成為培養誠信教育品格的沃土。

五、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形成誠信教育的合力

大學生誠信教育應該是一項全社會的系統工程,為此,學校、家庭、社會需要相互配合,協同努力,形成誠信教育的合力,為大學生誠信教育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首先,高校要發揮大學生誠信教育主陣地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做好德育工作,依托“兩課”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誠信意識和養成良好的誠信習慣。其次,家庭要發揮其在誠信教育中的基礎作用,家長要積極性營造誠實守信的家庭氛圍。大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和品德的形成與家庭有著密切的聯系,其行為和品德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在家庭中養成的。這就要求父母要加強道德修養,不斷提高誠信道德品質,正確對待各種社會問題,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誠信引導;父母要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培養孩子的誠信觀念;父母要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誠信榜樣。最后,充分發揮社會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支撐作用。社會大環境對大學生誠信道德品質的養成有著重大的影響。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社會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形成,所以國家要通過各種途徑制止不誠信行為,創造良好的誠信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教育;大學生;誠信;不誠信;對策研究

何謂誠信?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誠信的解釋為:誠實,守信。誠實守信,歷來被視為是個人的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的范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當今社會各方面處于轉型時期,道德滑坡誠信缺失已屢見不鮮。高校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事關祖國未來,對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已是刻不容緩之事。所以,深入分析新時期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尋找加強大學生誠信的有效對策,完善高校德育教育,這對于提高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顯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新時期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是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知識的重要傳承者和民族偉大復興的未來中堅力量,是推動整個社會進步的生力軍。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而新時期新形勢下大學生誠信教育不足。大學生的誠信缺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究其根本離不開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即外界社會環境和自身修養這兩方面的影響造成的:

(一)社會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各行業處于轉型時期,改革開放所帶來的西方不良思潮的入侵,拜金主義、享受主義、貪污、腐敗、虛偽、欺詐等時刻影響著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社會上各種腐朽的思潮造成了新時期高校大學生滿目地認為老實是無能的表現,“利字擺中間,誠信撇兩邊”成就了他們錯誤的人生哲學和世界觀。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杠桿的作用下促使大量人員頻繁流動,改變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傳統方式:血緣和地緣的局限。新時期每所高校的大學生來自祖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這造成了大學生之間的了解極其有限,這就伴隨著傳統的信用監督缺失。再者,就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國高校未建立系統的誠信教育制度和完善的信用監督體系,因此導致了對各高校對大學生信用教育和信用監督的嚴重不足,從而也助長了新時期高校大學生蒙騙過關的僥幸心理。

(二)學校教育的影響

一方面,從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看,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的之前所接受的整個教育長期存在的是以應試為主的教育制度,這導致了中小學等各教育階段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乃至誠信教育缺乏重視甚至不做為等現象。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對高等教育的重視,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各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辦學層次的不斷提高、辦學水平競爭的不斷加劇,各高校把辦學重點放在對學生的專業素質的教育上,反而把誠信教育淡化甚至棄之不管。同時,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各高校的師資力量卻未能跟的上形成脫節,有的高校甚至抽調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這使高校的誠信教育工作反而有所削弱。新時期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一個系統繁雜的教育工程,雖然有些高校也積極探索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德育及誠信教育工作,但是當前大部分高校仍未能構建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與監督體系,這導致了目前高校誠信教育的機制不健全、管理不嚴格,從而直接影響了對新時期大學生的誠信教育。

(三)家庭教育的影響

新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缺失另一原因來自家庭教育的影響。每個大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而每個家庭教育環境差別巨大。有人說,人的一生至少要經歷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引用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專家郝濱老師說過的話:“家庭教育是人生整個教育的基礎和起點”。正因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是每個個體的終身教育場所,所以孩子誠信教育的啟蒙階段應在家庭教育,而父母自然便成了孩子誠信教育的第一啟蒙老師。家庭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主,誠信教育正是品德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家庭教育對小孩的誠信信念的影響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家庭成員中良好的行為自然成為孩子的榜樣,同樣的家庭成員的誠信缺失行為也將直接影響著小孩的思想與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孩子的誠信缺失或不誠信行為。那么,對于父母來說,想要讓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首先就要意識到并承擔起對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不能把孩子的誠信教育完全推給學校老師置之不理。應既要支持和配合學校對孩子的誠信教育,還要妥善處理好與長輩間及同輩間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意見分歧,協調好學校與家庭對孩子的共同教育[4]。

(四)大學生自身修養

當今社會各方面處于轉型時期,道德滑坡誠信缺失已屢見不鮮,新時期大學生自身的修養直接影響著大學生誠信信仰。首先,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當前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心不強,“自我為中心”意識重,一味的計較個人得失的自私心態,缺乏社會責任感,不重誠信只計較自身利益得失。其次,處于新時期的大學生自身的道德判斷能力差,缺乏對社會不良現象及負面影響的理性思考及分析選擇能力,無法透過社會的一些消極現象看清社會的本質,輕易放棄自身本該堅守的誠信信仰,致使產生失信心理和一些不誠信行為。最后,從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規律看,大學生通過個體成長體驗、社會與家庭影響以及學校教育,其人生觀呈現出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大學教育階段是樹立大學生正確人生觀的重要階段,若這個階段大學生的遠大理想抱負與社會現實經常發生矛盾,勢必導致他們的在對待事物時所采取的消極態度甚至不誠信行為。綜上,新時期大學生的自身修養必然影響著大學生的誠信行為。

二、加強新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建議

當前,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形勢未能徹底轉變,高校就必須承擔起大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因此,道德教育的責任就落在高校,這就使的高校必須站在一個全局戰略的高度來看待新時期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問題,就要把如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責任落實到位,確實把大學生誠信教育擺上重要位置,扎實推進,務求實效。另外,從社會責任方面來看,新時期新形勢下我國也已經明確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讓市場經濟社會去喚醒個人、集體乃至政府要按市場經濟的規律辦事,要講誠信。除此之外,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大學生自身素質修養,自覺提高誠信意識

大學生是社會知識分子的主要群體,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的重擔。作為教育方的高校要把培養大學生的品德、學會做人放在首位,其次才是知識能力的培養。要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教會他們懂得誠信與道德、誠信與大學生成才的關系。作為受教育方的大學生也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從修身做起,學會做人,追求高尚的人格,這是每一個即將走向社會的青年人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同時應學會理性判斷正確對待身邊所出現的一些消極行為,養成認真做事誠信做人的良好品質。

(二)加強大學生誠信機制建設,建立學生誠信檔案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更好的監督大學生的行為就要盡快健全誠信機制,完善學生的誠信檔案,才能充分發揮制度的約束與監督作用。同時,健全的誠信機制也會起到規范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高校要及時跟蹤大學生的誠信記錄,并對學生誠信行為進行準確記錄和定性給予評價。高校要負責建立好學生的誠信檔案,記錄好每個學生的品德和考試誠信、學術與歸還銀行貸款、履行就業協議等誠信和失信的行為,將誠信情況與學生評優、獎貸學金、綜合測評、就業推薦相結合,使學生能自覺地確立誠信目標、增強誠信意識。

(三)不斷強化大學生誠信踐履,營造誠信氛圍

眾所周知:誠實守信,重在實踐,貴在養成。大學生的誠信與否,只有在面臨具體的社會環境中的誠信實踐與行為,才能體現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有沒有符合誠信品質要求。因此,高校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要以具體實踐性的體驗為主,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化的誠信教育,要讓學生學會善于利用現實社會中的人物和各種社會實踐進行深層次地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同時,高校要積極努力地為學生創造條件使其有更多的機會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新時期高校的大學生能有更多機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個人誠信品質的修養。

(四)不斷加強家校聯系,共同做好誠信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是學生的終身教育,高校在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同時要注重家庭對學生的誠信教育,這也是高校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有力保證。所以,高校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同時,要先爭取學生家庭的支持與配合,建立高校與家庭友好合作關系。其次,高校應積極不定時向家庭、社會宣傳公布每個階段開展誠信教育的情況和要求,努力使家長加入到高校的誠信教育隊伍中來,要不斷拉近學校與家家庭的距離,形成學校與家長共同探討誠信的氛圍。高校教師是高校與家庭之間的溝通的橋梁,高校應引導學生家長從自己做起,以家長的誠信為榜樣建立家庭的誠信效應,以此促進自己子女的誠信品質形成。

參考文獻:

[1]管金標,大學生誠信教育淺談[J].繼續教育研究,2009(7):90-92。

[2]朱立華.探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1):75-76。

[3]賀淑曼,馮培.21 世紀人才心理素質教育叢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篇6

成效。

關鍵詞:誠信教育;問題;對策

誠信是一種美德,是道德的靈魂,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如今,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誠信教育是一個正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社會越是進步,便越是要呼喚誠信的回歸。

一、當前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

據《中國青年報》的一次調查統計表明,在校學生中未說過假話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兒園小朋友占84%,小學生占51.3%,中學生占20.1%,大學生占0.48%。

二、高職院校大學生誠信缺失帶來的不良后果

1.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整體形象

高職院校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而由于應聘面試時夸

夸其談、華而不實,或盲目簽約又隨意毀約而不履行協議義務,或到崗后又貿然離職,將會給大學生本人帶來極大的危害,最終影響到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充分開拓。

2.給用人單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若因高校畢業生造假而沒有招聘到最佳人選,或畢業生隨意毀約、貿然離職又錯過招聘時機而招收不到合適人選,肯定會給單位的正常運轉帶來極大的影響;更嚴重的是讓企業對大學生員工失去耐心和信心,對大學生的一切都持懷疑態度,轉而去中專或技校招聘人才,甚至去勞動力市場招聘務工人員,嚴重影響了今后大學生的就業。

三、社會環境對學院誠信教育的影響

1.傳統觀念和舊俗等負面影響

在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上,雖然形成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等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但在傳統的舊觀念影響下,人們的誠信意識也存在著扭曲的一面。歷史上“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等格言古訓,加之大學生受到生活經驗的“教育”,老實人總是吃虧,尤其是吃眼前虧,導致大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潛意識里誠信意識匱乏。

2.社會消極現象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眼花繚亂的虛假廣告、隨處可見的假冒偽劣產品;還有企業經營者的拖欠賴賬、偷稅漏稅、走私騙匯;一些單位擺花架子、搞形式主義、浮夸虛報欺騙……社會中的不誠信現象如此泛濫,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學生,也難免不受其影響。

3.學校忽視對大學生的日常誠信教育

我國傳統的教育體制都是強調應試教育,而對學生德育的評

價要求不高,并往往簡單化,結果容易忽視個人道德的完善,誠信教育也就相對弱化。另外,教師的不當處理也會導致學生的誠信

危機。

4.家庭教育中忽視了誠信教育的環境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在誠信意識和行為上不能做到為子女樹立榜樣。有的家長教孩子要勤奮學習,不要貪玩,自己卻夜夜撲在麻將桌上;有的家長教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毆,而他們夫妻之間卻打罵不停……如此的家教如何能培養孩子的誠信。

四、深化高職學生誠信實踐教育,建立誠實守信的校園氛圍

1.教師信任對培養學生誠信的意義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信任可以培養學生的誠信。學生渴望被信任、被尊重,一旦我們相信了學生,他們就會盡其所能地不辜負我們的信任,即使某個學生有不誠信的行為,但我們的信任也會幫他們對抗說謊的沖動。”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教師關愛學生、信任學生,誠信的幼芽一定會在學生心田里茁壯成長的。

2.注重教師自身言行,感染學生品質

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學生無時無刻不在對照著教師的一

言一行。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首先從思想上認清自身肩負的責任,必須看到小事中寓含著更大的道理。

3.誠信教育要走向社會,進入家庭

誠信教育要取得實效,僅僅停留在學校教育是不夠的,要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將學校誠信教育與社會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設結合

起來。我們要主動與家庭、社會緊密配合,擴大學校教育對社會和家庭的影響,特別是要重視和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我們可以通過家長會、致家長的一封信、家校聯系卡、校園網等途徑,幫助學生家長充分認識誠信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以身作則,積極配合學校共同抓好誠信教育,促進學生誠信素養的提高。

4.開展有益的活動,提升學生品質

應當充分利用學生課外活動,充分依靠全體教師,依靠學生的各種組織,通過開展各種“寓教于樂”的活動深入細致地進行誠信教育。一方面引導學生進行誠信道德修養,如選擇一些有條件的班級,實施無人監考、開展誠信論壇、評選“誠信標兵”等、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誠信教育。

高等職業院校的誠信教育事關國家的繁榮富強、民族的興旺

發達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事關高校的生存與發展、學生的前途與命運,積極探討誠信教育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出新一代具有誠信品質的高素質大學生,是每一個從事高等教育者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謝郁.論我國高校誠信教育的建構[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3).

[2]黃昕.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后果、原因及對策[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4(1).

篇7

【關鍵詞】職業學校;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227-01

對于我們每一位社會成員來講,提高誠信素|和誠信意識,有益于提高社會的和諧程度和國家的穩定。善待周圍的人,擁有友善的情感,這樣的誠信美德也是我們非常提倡的。對于素質教育來說,以人為本是一條很重要的原則,指導學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所以,對于實施素質教育而言,誠信也是非常需要的。

一、職業學校誠信教育的現狀和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其中,社會道德建設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誠信問題越來越凸顯,引起社會和人們的關注。在生活和媒體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因缺失誠信而產生的混亂現象、負面效應。這種情況,對于社會的和諧、民眾的凝聚力都是有破壞作用的。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負面作用通過社會、家庭,對我們的學生也產生了不小影響,甚至影響到一些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表現出道德誠信意識的缺失。

有的學生上課遲到、早退、逃課;抄作業、考試作弊。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浪費揮霍的消費習慣,為了獲取金錢,采用各種違背誠信的手段。學生與學生之間缺少真誠和誠信。

二、營造道德氛圍,讓學生從思想上確立誠信意識

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除了自身素質外,外界的良好道德環境對其產生的作用同樣是極其重要的。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學校作為最重要的環境因素,加強注重道德氛圍的營造,創作出有利于開展誠信教育的環境,是有重要意義的。這樣能夠在思想上啟迪學生,升華學生的誠信意識。和諧的校園環境能夠幫助學生逐漸接受誠信教育。教師可以利用班級的教育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一些案例進行總結和反思。在這個過程中,誠信美德可以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樹立誠信的風尚。

三、誠信教育滲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學校里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教育實踐,也是開展德育的非常重要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現學生所表現出的思想和心理的各種變化。將誠信教育滲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第一,教師在學生面前,可以作為典范和榜樣。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對話、指導、示范,讓學生懂得誠信的各種表現,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逐步在思想上確立誠信意識。學生對教師有著一種特殊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所表現出來的誠信的言行,更能促使學生接受誠信教育的內容。第二,教師把誠信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中,把課堂作為誠信教育的實施空間,可以更多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環境聯系起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這對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大有益處。

四、拓展課外實踐活動,促進誠信教育進一步開展

學校的誠信教育還需要校外教育的配合和補充,這樣才能得到理想的誠信教育效果。課堂以外的各種教育活動形式豐富,符合學生的天性。校外誠信教育的促進,與學校誠信教育的相互結合,也是社會道德建設、家庭道德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師與家庭、社區等校外資源的緊密聯系,互通有無,可以使各個方面的教育得到積極影響,推動學生的誠信意識更快提升。

學生通過學校里的教育教學活動,能夠從理性上對誠信的重要意義有一定的理解。要使學生的誠信意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確立,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直接感受誠信,是很有必要也很可行的方法。對學生的誠信教育,與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有意識地借助生活中的教育資源,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從行動到內心感悟到誠信的內容和意義,體會到誠信對于成長的重要性。

另外,學生可以從實踐活動中獲得經驗和體會,知道誠信在待人處事中的重要性,如果對別人做出了承諾,就要一定兌現。這樣的一次次鍛煉,可以提高學生的誠信意識。

五、結語

誠信的推動和實現需要一種自覺,而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具有自覺誠信的觀念,因為其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責任。教育工作者積極主動地樹立起誠信意識,這樣可以更好地完成誠信的宣傳工作、引導工作。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家庭能夠齊心配合,共同堅守誠信原則,發揚誠信精神,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誠信環境中健康成長,讓誠信成為學生的一種意識和品質,這樣就一定能夠讓我們的校園環境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俞華.中等職業學校誠信教育的內涵與實踐[J].教書育人,2007(3).

篇8

關鍵詞 誠信缺失 誠信教育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Realization Way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tegrity Educ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our college students in learning, living and employment exist Honesty, and analysis of this phenomenon, which discusses innovation and integrity education, integrity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ity educationawareness and increase efforts to carry out the evaluation of the integ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integrity education path.

Key words lack of honesty; integrity education; realization way

1 我國高校存在誠信缺失問題

我國高校大學生在考試作弊,抄襲作業,抄襲畢業論文和在評獎評優上,各種信息的弄虛作假等方面存在學習誠信缺失問題。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大學生誠信缺失呈現了新的特點:(1)大學生作弊隊伍不斷擴大,考試作弊和抄襲論文等不僅僅是差等生的“專利”,而且很多學生干部和成績優秀的學生為評獎評優也加入了作弊的行列。(2)誠信缺失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學生認為考試作弊等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偷偷摸摸,而現在很多學生作弊時十分坦然。

我國大學生在助學貸款、特困補助等生活方面存在誠信缺失問題。(1)助學貸款違約現象嚴重,許多畢業生在畢業后以各種借口拖欠貸款,甚至隱瞞工作單位、聯系方式和家庭地址等來逃避還貸。(2)許多在校生弄虛作假,騙取特困補助。有些學生不具備評選特困補助的條件,他們出具虛假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給學院的特困生認定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難度。(3)部分學生故意拖欠學費,將學費用以他用。(4)高校學生之間不講信用,互相借錢不還引起糾紛。

我國高校大學生存在就業誠信缺失問題。大學生在就業時不向用人單位誠實地介紹自己,給簡歷“包裝” ,并且提供虛假的材料。部分學生隨意違約,畢業后由于求職心切,就漫天撒網,向許多用人單位投遞簡歷,遇到愿意接受的單位,往往欠缺考慮就倉促簽約,但又不安于現狀,仍繼續尋求,發現更好的單位,就違約另簽約,這些學生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學校的聲譽,而且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利益。

2 我國高校誠信缺失原因分析

(1)我國社會大環境道德滑坡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負面影響較大。現在大學生大多是90后出生,他們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深受市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學生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不誠信已在社會上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甚至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回報。面對社會紛繁復雜的環境,他們不能抵制物質利益的誘惑,強調個人價值,追求經濟利益,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道德約束和要求。甚至有些大學生為了經濟利益,連最基本的道德也放棄了。大學生作為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消極影響。

(2)高校誠信教育實效差,導致大學生誠信教育制度運行不暢。培養能夠肩負起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大學生,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目標。如果學校能培養出一大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和講文明、有禮貌、誠實守信的大學生,那么通過一大批有良好道德誠信素質的學生來影響一少部分道德誠信缺失的學生,大學生道德誠信制度的運行就會順暢得多。然而正是由于高校誠信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學生道德誠信制度運行不暢。

(3)家庭教育的弊端,影響大學生誠信制度的實施缺乏支撐力量。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在學生早期的社會化過程中, 父母對子女的影響一般大于其他人的影響,家庭教育好就可以為大學生誠信制度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從現實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存在嚴重弊端,使得大學生誠信制度的實施缺乏了堅實的支撐力量。

(4)大學生自身素質不高,使誠信教育實施效果差。在一個大學生普遍具有良好誠信素質的環境下,誠信制度的建設就會順利得多,容易得多。當前由于受社會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以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大潮中,機會多,誘惑也多,這就使得一些誠信修養不高、意志力薄弱的大學生容易受到誘惑,再加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大學生中存在著一些較為嚴重的誠信缺失現象,從而影響了我國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制度的實施。

3 我國高校誠信教育實現路徑

(1)加強對高校誠信教育方法的研究,創新高校誠信教育的載體。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認清形勢,更新教育觀念,不斷開創高校誠信教育的新方法,創新高校教育的載體。我們要改變以往就德育抓德育的做法,把誠信教育與高校教育工作者職業道德教育和教學水平提高有機結合起來,以促進大學生全面成才和健康成才。我們要采用新辦法,研究新思路,開拓高校誠信教育的新局面。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誠信教育寓于課堂和學院的各項活動中,讓學生在行動中學,在學中感悟,讓他們體會誠信對社會、事業和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我們要切實地推進誠信教育,創新教育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充分發揮多種媒體的作用,宣傳誠信美德,倡導誠信為人,使大學生感受到誠信的力量,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實施誠信。

(2)我國高校要建立誠信度評價體系,并且切實實施。現在我國各大高校對于誠信教育越來越重視,建立高校大學生誠信度評價體系是深化誠信教育的基本工作。高校誠信度評價體系應包括高校誠信教育規劃、誠信度評價、評價的內容、評價過程監督以及評價結果等五項內容。評價的內容應包括大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學習誠信評價、生活誠信評價、活動誠信評價和就業誠信評價等,根據每所學校的實際情況要建立具體的評價指標,并且確定權重指數,從而依據評價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和策略。

(3)采取多種方式和方法提高大學生對誠信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讓大學生認識到誠信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誠信教育的實效性,不斷提升自身理性思辯和分析選擇能力,用自己的誠信行為影響周圍的同學,從而促使他們認識到誠信教育的重要性。在誠信高校教育中,高校教育者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依據“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尤其要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和學生干部在誠信教育中的作用。在教師的指導和學院各部門的配合下,學生干部帶領學生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誠信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從而提高了自身誠實守信的道德素質。

(4)加大開展大學生誠信度評價的力度。在高校中廣泛開展大學生誠信評價制度,加大誠信教育力度。將誠信教育融入在大學生入學教育當中,切實落實到各項教育活動中。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每一個學期都有一個量化考核,通過激勵機制和獎懲機制,鼓勵大學生遵守誠信規則,激發大學生以誠信為本的信心,塑造良好的誠信榜樣,發揮大學生的力量,營造良好的誠信人文環境。

參考文獻

[1] 郭敬,張學娟.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研究[J].征信,2010(6).

[2] 曾秀蘭.當前大學生誠信狀況的三大隱憂[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6).

篇9

關鍵詞: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1-0280-02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和學生總量的快速增長,特別是高校招生、收費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數量有較大增加。同時,國家、社會和高校的資助力度也不斷加大,如何確把有限的資源更好的利用,使更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上得起學,上好學,使得各類資助充分發揮育人的效果,這就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提高認識,更新工作方式方法,適時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教育。

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教育現狀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教育工作制度不健全、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實效性

1.學校注重智育,誠信教育與思想引領不足

中學追求升學率,大學則強調專業素養,強調知識面,強調成才就業,而忽視了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即便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面對思政教育工作者相對學生人數比例失調,“80后”、“90后”思想多元、獨立、新潮的特點,誠信教育沒有趕上時代步伐,而大多是形式化、走過場。另外,高校越來越突出知識教育,缺少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情感教育,心理引導,這是不符合道德行為養成的規律,勢必將影響這部分學生誠信品格的養成。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許多高校實際上只是單純的救助式的補助,對于資助之后的后續管理,引導,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只是流于形式,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系統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管理體系,沒有形成激勵創新、改革誠信教育措施的整體氛圍。這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個問題多發群體形成被動接受,自卑等心理問題積聚,道德誠信不升反降。

2.缺少獎懲分明的誠信管理機制

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壓力大、缺乏自信、心理問題突出的狀況,學校要么出于同情、要么出于安全或涉及人數多等等原因,對其不良行為不能給予應有的制裁和處罰,這對堅守誠信的大學生造成了負面影響,客觀上為大學生的失信創造了條件和機會。此外,高校一般都有完善的學習成績獎懲管理機制、學生行為獎懲管理機制,而誠信管理測評管理機制要么沒有或者很不完善。高校一般建立了學生學籍、成績、家庭情況、活動類獲獎情況等方面有登記管理檔案,而很少有高校建立學生誠信管理檔案,因此對于學生誠信方面沒有充分的依據進行相應的獎懲。

3.誠信教育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實效性,與實踐聯系不緊密

“開大會,上大課、發文件,唱大調”這是實際中許多高校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誠信教育過程中實際存在的普遍現象。高校擴招,招生規模擴大,使得高校師資變得愈發緊張,追求科研,就業率,使得高校師資分配不得不弱化德育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教育不得不面臨一種尷尬的形式化境地,從而就談不上深入的了解、總結、分類、創新、實踐、反饋的完整程序。目前國內高校排名,綜合實力的體現,科研、就業比重愈發突出,在社會、家庭、學子心中這也是衡量學校名望最有具說服力的因素。以高校引進人員為例,每年的招聘計劃中很少出現針對高校一線專業輔導員、管理者的招聘。即使有,也要求學術、管理兼備,實質也是側重科研學術能力。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缺失現象相對突出、感恩意識淡薄

1.誠信缺失現象相對突出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大學生資助政策,同時各高校也通過不同渠道籌集社會資金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然而,確實有部分應該獲得資助的學生沒有獲得資助,而不應該獲得資助的學生卻獲得了資助。這種現象的出現部分原因是由高校資助體系不完善,但也有部分原因是一些學生不誠信。此外,有些貧困生學生獲得了資助,但使用資助資金不誠信,把資助金存入銀行“增值”或挪作它用,惡意欠繳學費,甚至,有些貧困生禁不住大城市的誘惑,用受助資金進行不當消費,還有人隱瞞補助事實繼續向父母要錢。另外,在國家助學貸款過程中,屢屢出現提供虛假的家庭情況,不按時還款等情況。

2.感恩意識淡薄

古人云“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它教誨世人,當受恩于人時,切勿忘了感恩。然而,這個流傳了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卻日漸為一些當代大學生所遺忘。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把社會、他人和父母對自己的關懷和幫助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缺少一顆感恩的心。多次受助,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信,更沒有一句感謝的話。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部分是貧困生心理上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缺乏一種正確對待他人和社會的陽光心態,有的學生竟以為成績好,獲資助是理所當然的,缺乏起碼的感恩之心。

二、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扶助工作過程中出現的誠信危機,使我們深切地體會到,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遵循道德行為養成的規律,從思想教育與制度建設兩個方面來著手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達到自律與他律的完美統一。

(一)創新誠信教育模式,注重思想引領,培養大學生感恩意識

1.學校要創新誠信教育模式,開展系統的誠信教育

誠信教育是全方位、多層次、整體化的教育系統工程。它要涵蓋學習考試、日常生活等各個層面,它要充分發動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學校要打破應試教育的限制,改變傳統上大課、開大會、唱高調、強灌輸的方式方法,要根據大學生個體多樣化特征努力探索他們喜聞樂見又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適應“80后”、“90后”主動意識強,勇于探索,善于表現的特點,并且一定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到行知統一,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誠信教育卓有成效的新途徑。利用網絡、校報、講座、征文、漫畫展等形式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誠信、責任心、自立自強等方面的教育,積極營造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奮發向上、敢為人先的良好氛圍。舉辦誠信論壇,與相關銀行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定期為貸款學生舉辦有關還貸問題的信用教育講座或咨詢活動,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同學們普及信用知識,為同學們樹立現代社會準則打好基礎。

2.培養大學生感恩意識

高校不僅要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工作,還要做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感恩教育工作,讓學生常懷感恩之心,使學生知道怎樣去回報教師與同學,知道感恩學校、感恩國家、感恩社會。高校如何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感恩教育,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首先,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多舉行關于感恩回報的課外活動,比如,可以定期舉行義務獻血、志愿服務等感恩活動,組織學生觀看一些關于感恩的電視節目和視頻,中央電視臺每年一次的“感動中國”評選活動就很好,高校可以舉行類似的活動。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時時刻刻在接受著別人的幫助,只有讓那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接受幫助之后知道感恩,懂得回報,才能使得高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教育工作做到實處。

(二)健全誠信教育制度,開展卓有成效的誠信教育

完善誠信管理機制,建立貧困生個人誠信檔案,積極拓展監督渠道,堵塞管理漏洞,同時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學校要建立貧困生個人誠信檔案,檔案除了貧困生基本材料外,還要有諸如繳費、考勤、考試、勤工儉學等各類詳細情況,它重點考核學生各方面的誠信行為,考核結果是德育測評的重要依據,并作為學生評優獲獎、入黨、推研等的重要指標。此外,學校要調整“獎”、“助”比例關系,明確權利義務,變無償資助為有償資助。要提高獎學金額度或增設評獎項目,減少“貧困資助”的開支。要改變資助政策的“不勞而獲”的形式,貫穿權利和義務對等的思想,學校要明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義務。對于失信的學生要建立心理干預引導,誠信、校規、法律政策宣講,相應處罰的完善機制。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 涂顯鏡.新時期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3] 羅洪鐵,溫靜.改革開放三十年大學生誠信教育內容創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8).

[4] 黃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1.

收稿日期:2012-10-08

篇10

關鍵詞 助學貸款 誠信教育 困難生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誠信是中華民族崇奉的立身處事之道,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人類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美德。作為國家的希望、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大學生尤其是困難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是否具備誠信品質成了判定大學生是否合格的標準。那么現如今困難大學生誠信現狀如何呢?筆者以肇慶學院為研究案例,就新形勢下困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開展了調查,調查對象主要為肇慶學院的困難學生。本文就此次困難大學生誠信道德現狀調查的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困難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策。

1新形勢下困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

1.1貧困生申報工作方面的誠信缺失

困難生認定是學生獲得各種獎助學金資助的重要一步,以肇慶學院困難程度測評程序為例,困難生通過個人申報將《家庭經濟困難證明》和《肇慶學院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調查表》交由班級困難程度測評工作小組進行審核定初評,再由二級學院審批認定通過后上報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其中《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是開展困難生評定工作的重要佐證材料之一,也是了解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重要途徑之一。一般來說,在評定依據上,大多數高校都要求申請者提供由鎮(街道)以上政府或當地民政部門確認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這就無法避免出現一些大學生貧困造假的現象。據調查研究,某些非貧困生在各種心理的支配下,通過走后門,托關系取得一紙證明。同時,也有少數一般貧困生為獲取更多資助利益在貧困證明上夸大其詞,以獲得特別困難生的認定。大部分困難學生承認因為想更穩妥的能通過困難生認定程序,會在原有實際基礎上夸大其次。只有一小部分困難學生表示完全基于現實情況申報困難生,無半點弄虛作假。與此同時因為一些基層民政部門,或是因為礙于人情面子、或是因為審查不嚴、或因為出于同情、憐憫等眾多因素對開具的相關貧困證明不認真負責對待,對虛假托大的證明仍蓋章認可,令相關證明“水分”頗高,可信度低,相關材料雖名不副實,但由于后期評定時間緊迫,核實難度大等因素有少部分能蒙混過關,所以這種僥幸心態助長了不少困難生在貧困認定材料失真的現象。

1.2助學貸款方面的誠信

國家助學貸款是國家運用金融手段,由銀行面向普通高等學校中家庭經濟確實困難的學生發放的,用于支付在校期間的學費、生活費,并由國家財政給予利息補貼的人民幣信用貸款。從申請助學貸款程序本身來講,學生申請助學貸款的材料應該是真實的,合法的,有效的。但實際上,通過近幾年的統計情況研究,少部分惡意欠費的學生所提供的材料有虛假信息,個別困難大學生在撤區并鄉后使用現在不存在的家庭住址,或是在畢業貸款尚未結清的情況下,更換聯系方式并且故意不上報學校更新原有困難生數據檔案,甚至有困難學生使用假身份證等等誠信缺失表現。此外,基于助學貸款的初衷,資助費用主要應該用于困難生在校期間的學費和生活費,可是,筆者經調查研究發現,部分困難生在拿到國家助學資助后,不僅不積極繳納學費,反而花錢大手大腳,購買手機,名牌等大量奢侈品,裝富擺闊,甚至個別學生以前期收買同學獲得資助為由請客吃飯,或是直接分錢。在還貸方面,某些困難生因為誠信素質不高及思想觀念問題,出現有錢不還的消極被動還貸現象,部分困難生為了惡意躲避還貸,以畢業后工作流動性大為借口,一旦工作崗位已經調整更換后便不再與學校和銀行取得聯系,從而導致貸款無法結清,銀行遭受損失。根據筆者研究,隨著就業壓力以及生活成本的不斷增大,這種惡意欠費的現象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這種惡意欠費背后的誠信問題實在是引人深思。

1.3學業方面的誠信

經筆者研究調查得,一部分困難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條件差,往往需要在課余時間進行相應的勤工儉學工作或者外出做兼職,同時因家庭寄望過多而造成學習壓力巨大等原因,學習方面與普通學生相比稍微處于劣勢。作為經濟方面存在一定壓力的困難大學生,為了獲得各種評優評獎的獎金獎項,減輕經濟壓力,他們往往選擇鋌而走險,在考試上,在綜合測評分的評選中弄虛作假。還有一些大學生為了賺外快補貼生活費,違背自己的良心,給他人當“”,有償替別人考試。有些困難生因為平時沒有將精力放在學習上,對老師布置的作業總是臨時抄襲應付了事,對于學業論文和專業論文,也是以剽竊他人為主,通過網絡搜索引擎東拼西湊。

2關于困難大學生誠信問題的對策研究

2.1誠信教育方式多樣化創新化

(1)隨著時代的變化,困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應該得到不斷豐富和完善,不斷進行理論創新,而不是仍舊引用傳統教育方式停滯不前。在大力開展誠信教育以及培育困難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同時,大多數高校把誠信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但是由于大多數思政課模式都屬于照本宣科,枯燥無味,沒有根據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進行改善創新,從而導致大多數大學生對思政課產生厭煩的情緒,所以,在誠信教育方式應該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因材施教,因勢利導,充分結合所在院校的困難大學生思想特點和專業特點,采用針對性教育策略。此外,在加大誠信理論教育的同時,還應結合社會現實,通過社會實踐,實地考察、實案分析等方式轉變困難大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透過社會現實幫助困難大學生理清誠信觀念。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誠信道德實踐活動培養困難大學生的誠信品質,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困難大學生把誠信意識轉化為誠信行動。我們還要促進銜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會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其首要任務是對子女進行品德行為養成教育,配合學校、社會培育子女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奠定子女做事做人的基礎。誠信的養成是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細節中正確引導,用生活中誠信的事實教育子女。而且父母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平時對學習工作認真務實,倡導實事求是、誠實可靠、講求信用的良好態度。在生活中使子女明辨是非、美丑、善惡,使他們知道哪些是自己能做和該做的,哪些是不能做和不該做的,時刻注意培養子女誠信的行為習慣。再次,有效利用社會教育,使誠信教育實踐化。社會教育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起輔助作用。社會誠信教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影響廣泛,如充分利用影視、網 絡、報刊書籍等教育載體,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進行教育。使困難大學生在社會誠信教育中認識不誠信的危害,磨練自己的誠信品質,抵制反誠信文化的侵蝕,養成良好的誠信行為習慣。

(2)緊跟時代潮流發展,走中國夢教育創新道路,是使困難大學生成才的基礎。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網絡對于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及大學生的教育都產生了極大地挑戰和沖擊。隨著移動網絡應用的不斷創新,高校應多結合網絡新媒體應用開展誠信教育。推送的教育信息盡量做到內容豐富、視角獨特、美感新穎,并增強與困難大學生的網絡互動,以提高困難大學生對利用移動網絡新媒體開展誠信教育的感知價值,提升困難大學生接受“微”媒體誠信教育的意愿。即使困難大學生畢業后更換了手機號,仍可以依托“微”媒體等繼續與畢業生保持聯系,開展助學貸款的還款提醒和誠信教育。在今后的教學及困難大學生工作中,需要我們從德育、學風、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等等方面充分發揮網絡文化的優勢,使其成為困難大學生誠信教育新的拓展平臺,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提供更好的網絡文化環境,積極主動地培養困難學生的誠信意識,提高整體精神素質,避免困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受到錯誤的引導。

2.2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并建構困難大學生誠信體系的監管和測評機制

(1)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助長了學生的投機心理。當前我國的社會信用制度還很不完善,無法對個體產生有效的約束,導致人們擁有“守信者不一定有獲益,失信者不一定受損失”消極僥幸心態。困難大學生在利益的誘惑下,容易選擇不誠信行為。在美國,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安全號”,它與個人信用記錄串在一起,如果一個人有過不良記錄,這一污點將永遠無法抹去,他會因此而四處碰壁,所以,美國人把信用看得比財富和工作更重要。我國政府應在借鑒各國經驗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在發展初期通過制定政策、協調有關部門開放數據、組織建立統一的數據檢索平臺、引導建立行業協會等措施積極推動信用體系的發展,爭取在較短的時期內,以較低的成本初步建立國家信用管理體系,為社會信用體系能自行運營和發展奠定基礎。

(2)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缺少相應的誠信監管和測評機制。我國對困難大學生貸款失信的法律約束力非常微弱,許多違約失信的行為沒有法律制裁根據,而僅僅只是受到道德譴責,令失信行為總是屢禁不止。其次我國對社會誠信建設的制度創新也很匱乏,要想發揮誠信教育的長效性。我國還需要建構相應的誠信監管和測評機制,為誠信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制度保障。將個人行為升華為社會行為,致使道德義務和道德權利不會相背離。建立將個人誠信行為與個人聲譽,利益等方面互相聯系的監管機制,從而激發困難大學生講誠信的動機。與此同時,還可以考慮引進經濟領域的信用評級指標體系,成立相應的困難大學生誠信度的評估部門,構建大學生誠信度測評體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