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教育問題方法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5: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小孩教育問題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隔代教育 利弊 教育方式 理念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教師報《幼兒教育周刊》第31期提出了隔代教育時代來臨,并發表了評論員文章――隔代教育“隔”住了什么?作為一名從事幼兒師范教育的教師,面對隔代教育時代的來臨,需要積極地去應對隔代教育的挑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節奏加快,自我實現的意識增強,生存競爭的壓力日益加劇,不管是城市的“白領”,還是農村的“來城務工群體”,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給祖輩來帶養,這樣的社會現實,促使祖輩們承擔起更多對孫輩的教養職責,而隔代教育作為近年來經濟搞速發展凸顯的一種社會現象,正在對眾多兒童的成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1問題與現象之辯
暫時對隔代教育的優劣不予置評,而對隔代教育應以一種社會現象而非社會問題進行定性。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我國,甚至全世界隔代教育的出現都是不可避免,可以說隔代教育的出現是必然的。細究隔代教育出現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以下幾點:
(1)在城市,雙職工家庭占了多數,許多父母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照顧小孩;在農村,迫于生存壓力,很多年輕的父母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務工,由于經濟、入學、生活習慣等原因,將小孩交給留在家鄉的父母親教育,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留守兒童的數量迅速增加(達7千萬),隔代教育問題也就顯得十分凸顯。
(2)長輩在教育晚輩時有天然的優勢,這也就是出現隔代教育的客觀原因。一方面,長輩對教育小孩有經驗,這種經驗是年輕父母所沒有的。另一方面,長輩對晚輩的疼愛也使得他們在教育小孩時表現出更多的愛心和興趣,與其請別人來帶小孩,不如讓自己的父母幫助自己。
現代社會“四二一”的家庭結構也間接導致了隔代教育現象的出現。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貫徹,“四二一”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結構也成為普遍的現象,許多老人退休后跟隨自己的兒女生活,也就順其自然地幫著他們帶起了小孩。隔代教育是必然出現的社會現象,我們不能將其當成一種社會問題一棍子打死,更不可能設法通過某種手段杜絕它的出現,給予高度關注。
2利弊之辯
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備受關注的一個話題,特別是由于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祖輩群體的存在現狀,隔代教育對幼兒的成長上的影響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們必須優化隔代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現代教育模式的基礎框架下,避免隔代教育的不足,讓教育和臨代教育相互結合,取長補短,形成有利于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模式。
(1) 隔代教育造成“隔代親”是父母永遠的“心頭痛”。根據發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嬰兒期最重要的任務是要獲得信任感,而這種親密與信任的培養是在2歲之前培養起來的。如果父母在小孩成長的關鍵期“失位”或者“錯位”,以后要建立起這種親密感可能就十分困難。由長輩教育長大的小孩往往在回到父母的身邊后,表現出生疏甚至是排斥等不良反應,這種隔閡是對小孩發展不利的。
(2) 家庭教育方式有民主型、放縱型與專制型幾種,在民主型家庭中長大的小孩往往表現出最健康的心理特征。而通過隔代教育長大的小孩可能表現出嬌慣、自卑、暴躁、不安全等不良性格特征。家養而不教,在這樣的教養模式中,經常出現溺愛、放縱或是專制等教養方式。在小孩成長的關鍵期,如果他們得不到正確的引導與教育,往往會出現許多不良性格,而這也是在以后的教育中很難糾正的。
(3) 觀念的撞擊是隔代教育不可避免的話題,傳統與現代的爭論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為激烈。長輩的教育觀念往往陳舊,甚至是有點不合時宜,在老舊教育觀念的影響下,作為教育成果的孩子就有可能有些“先天不足”,如保守、不自信等都是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兩代人關于教育孩子的爭論中,經常出現兩敗俱傷的情況,誰都不會妥協,教育就可能成為一場“拉鋸戰”。
但是隔代教育也并非一無是處,它的優勢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顯而易見的就是,長輩對小孩有天然的感情,這種情感的優勢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東西。細心、盡力與無私讓小孩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感情與濃濃的愛。在教育小孩方面,老人也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經驗,一些素質較高、社會經歷豐富的老人對孫輩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3教育方式與理念之辯
近年來,中國的家庭教育出現很多嚴重問題,其中日益普遍的隔代教育問題更令人擔憂,這就要求我們更加積極地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師要相互溝通協調好親子教育與隔代教育的關系,讓兩者之間形成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形成溫馨和諧的教育氛圍,特別是教育方法,要反對祖輩家長對孩子的各種需求,他們通常采用簡單的、直接的滿足方式,忽視在引導孩子獲得滿足的過程中,讓孩子探索學習和接受鍛煉的機會,過分強調安全,不敢讓幼兒冒險,不利于幼兒自信心和膽量的培養。
在教育理念上,一些祖輩家長視野狹窄,思維僵化,價值觀教育觀、比較保守,觀念過時。祖輩對孫輩的教育往往重情感,輕理智,比較注重身體和生活上的照顧,缺乏對幼兒的思維能力、健康發展的關注,故這不僅需要個體家庭、政府和社會的努力創造良好條件環境,更需要我們更新教育理論,讓隔代教育不隔兒童的身心發展,不要讓隔代教育隔住兒童的未來。
4隔代教育對策
4.1 政府實行政策扶持,推行子女隨家長就讀
政府首先要進行戶籍制度改革,讓戶籍與學籍脫鉤,推行子女隨家長工作地就近入學,實行同等待遇。
4.2政府加大投入,改善辦學條件,構建社區教育網絡
政府加大投入,并實行教育資源分配均等化,取消重點學校和重點班。政府應根據地方學生的數目,建立相應數量的學校,并改善辦學條件。
4.3加強教育管理,關注留守孩子真空
政府牽頭,各所學校成立專門管理機構,對有隔代教育的學生進行統一管理,比如對學生祖輩進行教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行為習慣教育和學習方法教育等,以減低隔代教育帶來的影響。
總之,隔代教育是我國經濟轉型的必然產物,它有利但更有弊,其原因是兩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何降低隔代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危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然后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東子.隔代教養難以替代父母之愛[N].健康報,2009-8-14(004).
[2] 傅晨.試論隔代教育對幼兒個性養成的影響[J].科教縱橫,2010(9).
[3] 黃珊,陳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7(2).
[4] 何梅.隔代教育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的服務功能[J].內江科技,2007(3).
[5] 何突敏.加強對農村“留守幼兒”的教育[J].教育教學研究,2004(6).
[6] 李洪曾.幼兒的祖輩主要教養人與隔代教育的研究[J].家庭與社區教育,2005(6).
篇2
關鍵詞; 農民工子女 家庭教育 問題型 化解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工向城市的流動出現家庭化的趨勢,這些農民工子女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愈發突出,成為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個性、人格。由于種種原因,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相當大的問題,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其健康成長。
一、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類型
1.放縱型。
許多農民工忙于生計,加上自身素質的原因,對家庭教育不夠重視,對如何教育子女更是一籌莫展,在一天勞累后才有機會教育子女。但一天辛勞下來,他們的精力已過度消耗,難以靜下心來跟子女交流,對子女的教育自然就少了,相比之下,農民工是給子女教育最少的一個群體。同時不少農民工家庭以為把子女放到學校就萬事大吉,把教育當成只是學校的事,而忽視了自己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他們把對子女的義務看成是讓子女衣食無慮,盡可能地滿足子女在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至于子女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他們看來不是他們應該做的,也沒有這個時間來做。有的家長認為子女“笨”,不是讀書的“材料”,是負擔,把他們放到學校“養”到初中畢業就可以了。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很聰明的,如果學習不好那一定是學校沒教好,而看不到自己的責任。他們認為給孩子交了學費,就把孩子托付給了學校,自己則可以擺脫責任,這是對子女的成長極端不負責任。由于家長忙于生計,無暇照管孩子,對小孩關心愛護不夠,交流溝通少,導致小孩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差,這類學生在農民工子女中所占比例很大。
2.粗暴型。
棒下出孝子,這是我們的傳統,現在則變成了家庭暴力,農民工在教育孩子時常常訴諸暴力,對子女教育方法簡單,重言教、輕身教,打罵教育多,正面教育少,常用簡單粗暴的打罵代替耐心細致的教育。由于生活的艱辛,如果孩子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或做了錯事,農民工就很急躁,對孩子非打即罵。有的家長特別是父親,對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信奉“不打不成才”“不打不長記性”。常有家長說:“老師,孩子不聽話,你盡管打,他就服打。”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體現在這樣的打工者家庭尤其明顯。因為農民工本身的生存環境艱難,當自己無法改變現狀時,心中望子成龍的想法就更強烈。由于自身素質或家庭條件產生的壓力轉嫁到子女身上,這很可能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這樣的家庭教育悲劇是該引起我們的警覺了。打罵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傷害,對孩子的個性、人生觀形成都會產生負面影響,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癥結還在父母身上。只有提高家長的素質才能避免類似悲劇發生。現在全社會對外來務工人員及他們子女的生活、就業、教育都非常關注,在改善物質條件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農民工的家庭教育問題。
3.迷茫型。
農民工家庭早期都把孩子留在老家,等穩定后再把孩子接到身邊。由于孩子早期跟著祖輩生活,祖輩一般很少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對孩子也比較溺愛,因此孩子一般都比較敏感、任性。加之長期沒在父母身邊,孩子對父母的認同感低,父母的權威下降,這給孩子進城后的家庭教育增加了難度。子女進入城市后產生的各種復雜變化增加了農民工家庭教育的難度。有家長說,以前在老家沒有游戲廳和網吧,孩子放學后準時回家,除了做作業,還可以幫忙做些家務,但到了城里,玩的東西多了,孩子放學后經常去網吧,甚至偷拿家里的錢去上網,不管大人怎么說都不聽,變得不聽話了。想送回老家又不放心,家長感到很迷茫。家長們辛辛苦苦來到城市打工的確很不容易,在富裕與貧困的對比中,他們發現了教育、知識的重要性,但是對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卻一片迷茫,這都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素質教育的進行。
二、城市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的化解對策
1.舉辦農民工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
農民工家長整體素質相對較低,難免在家庭教育中出現偏頗。如何幫助其提高素質,這是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與發展問題的重要前提。我們可以將農民工家庭教育納入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的網絡之中,建立家庭教育的社區支持體系,可以建立以家長學校為平臺的教育培訓機構,對家庭教育進行科學指導。在子女教育問題上,農民工家長由于自身文化素質的限制、教育觀念和技能的缺乏等原因,需要學校及社區工作者的指導和幫助。農民工家長學校作為社區教育的一種正式組織形式,有助于改善當前農民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許多盲點和缺陷;有助于提高農民工的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使農民工清醒認識到為人父母的家庭責任,履行社會道德規范,盡養育子女的職責;有助于提高家長的文化素質、道德水平與家庭教育素質。農民工家長學校的教育應該重點抓家庭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訓,改變農民工在家庭教育上的隨意性、盲目性。
2.建立和健全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相關保障制度。
首先,學校要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定期向家長通報學校情況、子女學習情況,以便家長與學校及時交流。在溝通過程中,要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態度,轉變家長教育觀念并對家長普及科學的教育方法。學校也應該有適當的制度,每學期都設置農民工家長開放周、家長接待日,給家長一個暢所欲言的平臺,吸引家長參與。其次,社區在農民工家庭教育中也應當擔負起重要的支持與幫扶角色。在農民工家庭較為集中的區域,建立社區幫扶農民工家庭機制,以家庭教育為核心內容,建立親子俱樂部、社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庭教育服務“超市”等各類社區家庭教育指導載體,打造適應農民工家庭的社區家庭教育組織網絡。還可以利用大眾媒體資源如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方式深入宣傳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傳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經驗,普及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科學知識。在農民工較為集中的區域,通過公共報刊欄對家庭教育知識進行宣傳,形成一個全社會關心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圍,提高社會關注度來保障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
3.促進學校、社會和家庭三種教育的有機結合。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一個整體。如何把三種教育有機結合,互為補充,互相促進,促進農民工子女和家庭教育整體素質的提高,是我們必須也應該給予關注和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在家庭教育問題上,農民工由于面臨巨大的生存競爭壓力,同時在自身文化程度上有相當程度的局限,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因此家庭教育問題還需要學校與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我們應該將家庭教育放在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重的地位上,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重視農民工家庭環境的建設,為農民工家庭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為農民工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提高全社會對農民工家庭教育的關注程度,把農民工家庭教育引向素質教育的軌道,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各自的教育優勢,充分利用學、社會和家庭資源,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一體化。
我也算是農民工子女,從小父母外出打工,自己跟隨爺爺奶奶長大,只是當時由于條件的限制而不能跟隨父母到城里上學,如今我校就有很多農民工子女就讀,我看到了農民工家庭不僅承受著生存、就業的壓力,而且承受著子女教育的壓力,農民工子女的家庭需要我們關懷,農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需要我們的關注。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學前教育;發展問題;應對策略
學前教育是整個學生教育階段中最初等的教育,也是學生的啟蒙教育。雖然所學知識不多,但卻是學生認識社會、接觸知識的開端。所以抓好學前教育對于學生的未來有著不可替代的好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家長也越來越重視小孩的學前教育,甚至不惜花費巨資為學生尋找一個良好的學前教育平臺,只為讓孩子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一、學前教育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學前教育教師團隊素質普遍較低
在中國絕大多數的地區,由于對學前教育重視力度不夠,再加上辦學門檻較低,許多學校學前教育配置的教師資源都是捉襟見
肘,很多時候是一個教師會是幾門學科的負責人。例如,教語言的老師會被安排教音樂;教數學的教師也會出現在英語課堂上。還有因為資金的問題,導致留不住有能力、有經驗的教師,而學前教育的教師隊伍更多的是從一些幼師,甚至是中專畢業的“孩子教師”。他們大多數在18歲左右,對于還是“白紙”的學前教育的小學生更多的是手足無措。面對這種教師團隊素質較低的局面,使得學前教育的教學質量令人擔憂,更為孩子的未來埋下潛在的差距。
2.學前教育與家庭教育聯系較少
孩子受到的第一份教育就是家庭教育。面對著4~6歲的小孩子,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完全停留在家長的教育上面。而學前教育的介入,讓他們會有不一樣的認識。但學前教育不能與家庭教育很好地聯系和配合,使得學生只能接受片面的教育。對于同一個問題,只能形成非A即B的解答。
例如,現在很多家長會自己在家里教小孩英語,但由于各種原因,使得小學生在發音上面和學校學前教育出現差異,導致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英語發音,影響學前教育質量,也容易導致學生形成雙重性格,不利于學生的成長。
3.學前教育思想理念落后
現在大多數學校的學前教育思想還停留在教學生認字、算術上面,與時代脫離。面對更加開放和信息的不斷更迭,學校學前教育不僅沒有與時俱進,反而停步不前,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將名字改為“托兒所”,認為就是簡單地幫家長照看孩子,不需要學習啟蒙知識。這是非常狹隘而且錯誤的思想理念,直接影響孩子未來受教育的能力。
二、學前教育問題的應對策略
1.積極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成長實際相聯系
學前教育的孩子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學生”,因為他們還沒有轉變身份,還不知道學生意味著什么。所以學校應該將學前教育的教學內容做進一步調整,結合孩子的實際成長,寓教于樂。幫助學生盡快實現身份的轉化以及學習能力的形成。
對算術中數字的教學中,不能簡單地教,更應該將數字賦予“生命”,讓它活起來,這樣,孩子才會更有興趣去記憶,也才能更快記住。數字“2”,可以將它和生活中的小動物“鴨子”聯系起來,讓學生更直觀了解和記憶。還有英語中對稱謂的學習,例如“mother”的記憶,要讓孩子和自己的媽媽聯系起來,這樣更有利于將毫無關聯的字母組合在一起,便于孩子記憶。
2.轉變學前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學前教育是為孩子未來的學習打基礎和啟迪學生大腦進一步開放和利用的階段。學前教育不是為了讓孩子學更多的知識,更不是許多人認為的“托兒所”。所以,要轉變這種舊的教育理念,幫助孩子更好地開發他們的大腦,以及鍛煉他們對于學習的適應能力。低齡孩子需要教師運用更靈活的教育方法來提高教育質量。因為他們可能在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小動作過于頻繁。所以教師要順應孩子的天性,適當運用新奇的教育方法來讓他們集中精力,投入課堂,保證課堂質量。
例如,可以在課堂中間穿插兒童游戲,或者兒歌等帶有情景的軟知識,讓學生積極投入活動中,增加學習的興趣。又或者要多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可以適當給予實物獎勵,這樣可以提高小學生思考問題、動腦動手的實踐能力。教育理念轉變并伴隨著教育方法的不斷創新,不僅讓低齡兒童從小孩子過渡到學生階段,也能讓孩子在學前教育學有所成,為未來加分。
3.學前教育積極與家庭教育配合
孩子的學前教育需要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每天教師可以在家庭作業中增加學生家長的參與度。比如,讓孩子將每天所學的重點知識講解給家長聽,又或者由家長抽背英語單詞或句子,并在學生書本上做出記號。這樣可以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更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輔導,也避免出現孩子在學校和家里出現兩種不同的教育,導致孩子無法判斷的局面。另外,家長需要將孩子在家里的表現情況及時反饋給學校,讓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在家庭與學校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在學前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學校還應該積極建設學前教育的教師隊伍,重視學生學前教育。只有讓學生接受一個好的學前教育,才能使他們逐步適應未來的學習生活,并在未來的競爭中更有優勢。
參考文獻:
篇4
1確定主題調研方法
(1)抽樣訪談。
(2)攤位采訪。
(3)詢問老師。
(4)家庭訪問。
2確定調研內容
(1)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情況,是否有人看管。
(2)留守兒童的課余時間如何安排。
(3)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4)留守兒童父母的歸家情況。
(5)留守兒童與父母聯系交談情況。
(6)留守兒童對學習的看法和獲取知識的來源。
(7)留守兒童看護人類型。
3分析調研結果
通過關于留守兒童的調研工作,加之針對性的對留守兒童進行相關的輔導關懷,能夠幫助當地留守兒童打開心扉,確保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同時積極響應了黨的號召,關心弱勢群體,致力共創和諧社會。本次調研采取訪談形式,考慮到小學生知識水平和農村的整體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將調查問卷形式的問題通過口頭詢問講訴與調研對象交流,以此保證調研的順利進行。
二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1安全存在問題
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重,近年來,與留守兒童有關的案件不在少數。留守兒童的第一監護人為其父母,其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數人選擇將孩子交給其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他們年歲已大,對于孩子的很多方面都照顧不到,導致孩子的生活及自身安全出現問題。父母長期離家打工,偶爾回家一次也是對孩子噓寒問暖,使孩子缺乏安全教育,欠缺安全意識。拐賣兒童案、留守兒童兇殺案等案件層出不窮,究其原因,不外乎孩子孩子在學校沒有把老師的話當回事,在家沒把爺爺奶奶的“嘮叨”放在心上,對于危險沒有及時的意識到也沒有相應的安全措施。少數民族的經濟及文化等狀況相對滯后,其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更加引起了我們的關注。
2教育存在問題
(1)情感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親情和心理關懷的缺少,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又很少與外界接觸。所以感情比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較孤辟、偏激,又無人約束,因此時常與人打架斗毆。去年報載:某鎮留守兒童王某因為缺乏監管時常與人打架,最后與一伙同樣是留守兒童的不良少年發生沖突,被砍死在一網吧內。
(2)學習教育問題
知識改變命運。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在某些方面是直接關系到他們的未來的,而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得不到父母的重視。當前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知識的不斷更新。有人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進步及經濟的發展是以犧牲一代孩子的教育為代價,這個說法看似有點偏激,但是細細想來確實也有些道理。
3道德教育問題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此可見父母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行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標。留守兒童由于長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時的指點和幫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決定,由于小孩子是非觀念不強,一些錯誤行為和做法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容易養成不好的習慣。
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
1建立留守兒童信息管理制度
各學校要摸清留守兒童的數量,登記造冊,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在建立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基礎上,將留守兒童的個人基本情況錄入信息管理庫。
2建立留守兒童法制教育制度
主要讓“留守兒童”認知《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他們學法、守法,教育他們珍愛生命、遠離。
3建立留守兒童安全保障制度
各校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層層建立安全工作責任制和安全工作預案,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如遇突發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適當的救助處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和在外務工的家長,同時按規定及時報告有關部門。
4建立“問題兒童”特別關愛制度
“問題兒童”是留守兒童的特殊群體,各學校要注意研究其品德、行為、學習等特殊心理現象,并針對一些留守兒童的品德行為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利用“留守兒童心理輔導室”、“愛心驛站”,配備必要的專門設施,并選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專兼職教師,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心理矯正活動,化解心理壓力,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
四結語
篇5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發展;問題研究
農村留守兒童指的是農村中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外出打工、工作超過半年,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親戚、祖輩、同輩監護的未成年人。近幾年,由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多數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融入,開始在城市中打工賺錢。但是,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經濟、生活條件等的限制,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不能把子女帶在身邊,只能將其留在農村,托長輩或者同輩人照應孩子,這就使得一種新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出現。據有關調查,我國目前留守兒童數量已經超過2000萬,而且這個數量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不會減少,甚至會進一步擴大。數量不斷擴大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表現及成因
1.性格缺陷
現如今,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具體表現為:太多自卑與內向。在農村,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者其它親戚代為撫養,所以,孩子比較缺少父愛母愛,因此對孩子疼愛過度造成溺愛孩子,通常會為孩子將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事實上,這樣孩子的自主性就被剝奪了,而且,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長此以往下去,就使得孩子的性格特點趨向膽小、內向。另外,小孩子一般都有攀比心理,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往往缺少安全感,和非留有兒童相比,這些孩子更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
2.孩子的情緒和認知障礙
孩子和家長之間良好的溝通會有助于學生社會行為的發展,特別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農村留守兒童,多是缺少親子溝通的機會,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很少,由于缺少必要的溝通以及父母關愛,很多留守兒童都會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的心理障礙往往會影響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據有關調查顯示,不少留守兒童有焦慮傾向,有的留守兒童有被遺棄的感覺,有的留守兒童稱父母不在身邊的日子是一段痛苦的經歷,有些留守兒童往往不知道該向誰訴說困難和困惑。
3.人際交往障礙
留守兒童的人際交往障礙是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通常情況下,大多數留守兒童都對學習的組織的集體活動都不是非常感興趣,因此,也不愿意和同學一同參加各項活動,明顯表現出不合群的現象。有人際交往障礙的孩子不喜歡和他人接觸,比較喜歡獨來獨往,而且他們的性格有些孤僻,嚴重的可能會有自閉的傾向。長此以往產生了交往障礙;也有些留守兒童都是別人叫才會跟著參加集體活動,很內向,表現不積極;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比較喜歡且愿意參加集體活動。
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1.政府要擔負起關心留守兒童的責任
首先,政府必須要承擔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重大責任。現如今,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社會探討的焦點問題,解決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的幫助。這些留守兒童的身體發育、身心健康發展好壞都直接政府制定的措施有一定的聯系。基于此種情況,各地區的政府要根據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展開深入的調查,逐漸的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與此同時,也可以把此問題納入到可持續發展工作中來,認真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教育留有兒童中比較貧困的孩子。在接收農村外來打工人員的地區政府,要盡量減少人口歧視,并且要盡量提高這些外來打工人員的收入,這樣一來,這些外來打工能夠承擔的起孩子在城里上學的費用,而且,這樣一來,這些孩子就可以留在自己父母的身邊,從而大大減少了留守兒童的數量。
2.學校應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學校作為教育育人的基地,應當特別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學校在提高留守兒童教育效果上,最重要的就是要將城里的孩子和這些農村留守兒童的感情上的距離拉得更近一些。因此,學校要盡可能的采用一些有效的措施,例如:規范要求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教育留守兒童要盡量使自律和其它相關的方法結合在一起加以科學教育,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一步驟。另一方面,還要教育學校更要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這樣一來,幫助這些留守兒童克服其父母不在家而產生的心理影響,進而幫助這些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此外,學校還可以考慮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明確了解學生的情況,開設親情電話,能夠讓學生的家長方便及時的了解學生的情況。
3.家長應當與孩子多多溝通
建立親子溝通渠道,促進父母與孩子間更多的溝通。外出務工的家長往往與孩子缺少正常的溝通渠道,不能與孩子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及親子互動。這樣一來,嚴重的剝奪了農村留守兒童發展所需的心理環境,而且,這同時也是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為了確保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這些孩子的家長要在有意識和無意識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進而來彌補留守兒童心理上存在的缺點。外出打工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孩子的學校以及班主任多聯系,隨時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學習情況等,有時還要抽時間到學校去看望孩子,在身心發展和學習上也可以進行必須的教育與引導;外出務工的父母與留守兒童多多溝通,盡量減少孩子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不同,讓他們覺得自己父母就在離自己不遠的地方關心著自己。
參考文獻:
[1]李宏翰,權方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彈性問卷”的編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2][李淑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分析及解決對策[J].東方企業文化,2011(10).
篇6
一、發揮時間優勢,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孩子教育的有效形式。因此,在祖孫相處的過程中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給孩子呈現真實的生活。不要老是給孩子“開小灶”,過分溺愛,包辦,甚至是偏袒、姑息和縱容,而是要給孩子呈現真實的生活,讓他知道自己是家中普通的一員,在生活中學習知識鍛煉自理能力。二是在生活中關愛鼓勵孩子。美國心理學家瑪莉·派佛發現:祖輩若能夠持續關愛孫子女,就能給其以安全感和歸屬感,雙方更能溫馨接納、無話不談。祖輩由于時間充裕,能耐心地關心孩子,學會傾聽,在語言交流中發展能力;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勵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具體活動中發展能力。三是在生活中進行適時引導。祖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抓住孩子主動學習的契機,進行適時的引導。如,孩子在詢問街邊的文字時,祖輩可以耐心地解答并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孩子在吃飯穿衣時,告訴他生活中的基本常識。
二、發揮經驗優勢,優化教育
相比父母而言,祖輩更有保育經驗和社會閱歷。而這也是隔代撫養的一大優勢,有助于孩子人格養成和社會性發展。一是做好保育。祖輩由于有保育經驗,較父母更是懂得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懂得照顧孩子的方法。他們往往看到孩子表情就知道它是餓了,還是困了,還是無聊需要家長陪伴。而這些是年輕父母無法企及的。二是做好榜樣。祖輩社會閱歷豐富,思考全面,處事合理,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了孩子人格形成。在學前和小學階段,孩子的學習更多的是一種模仿學習。例如祖輩和藹待人、鍛煉身體、習慣良好、勤于學習等品質,會通過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和影響孩子,有助于孩子生活習慣,個性性格、學習方式等的形成與塑造。三是做好朋友。俗話說,老人就是老小孩。祖輩與孫輩有天然的親密關系。祖輩們如果蹲下身子來與小孩成為“忘年之交”,做好朋友,以情育人,就會為教育孩子創造良好的感情基礎。在孩子嚷著要講過去故事的時候,祖輩可以講講自己過去的經歷。在孩子嚷著要做游戲的時候,祖輩可以引導孩子做中國的傳統游戲。
三、彌補觀念劣勢。共享天倫
篇7
關鍵詞: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應對策略
一、典型的幼兒心理問題引發的思考
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個性、情感、態度和很多心理品質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心理學把這一時期定義為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幼兒園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兒健康成長的關鍵,健康的心理是幼兒成長的基石。
二、導致幼兒產生心理問題的因素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大多數家庭的家庭結構、養育方式和生活節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緊張因素,這導致兒童的心理問題較以前明顯增多。據全國22個城市的調查發現: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另據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對上海市3000名4~6歲的幼兒心理的調查發現:8.8%的幼兒有不良行為,11%的幼兒情緒抑郁、自卑,8.5%的幼兒憂慮、緊張。因此,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筆者認為,導致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有遺傳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大腦損傷、母親懷孕時缺乏孕育常識、抽煙酗酒等。如兒童多動癥、神經功能障礙等受生理因素影響較大。
2.家庭因素
目前,我國的離婚率越來越高,導致家庭結構不穩定;現在的年輕父母較多已是獨生子女,自身也存在著責任感較差等問題;父母生活壓力較大,導致家庭不和諧;6+1的家庭模式,即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和媽媽6位成人撫養1位幼兒,讓幼兒受到過多的保護和溺愛;年輕父母基本沒時間教育孩子,大多由老人負責照看,不少老人又缺乏正確的育兒觀念和方法。以上這些家庭因素都是導致幼兒產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3.社會環境因素
目前,社會環境復雜,幼兒接觸社會普遍較早,但幼兒園對幼兒心理教育的不重視和專業知識的缺乏,導致幼兒大多數社會行為問題、不良習慣以及學習上的問題都是由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的。
三、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對策
1.積極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
陳鶴琴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小孩子生來是無知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他們的一舉一動可以說是一方面受遺傳的影響,一方面受環境的約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時候,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養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2.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要心智并重
如今,幼兒園大多比較注重幼兒的常規習慣培養和智力開發,卻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其實,作為幼兒的直接影響者――幼兒教師對幼兒的教育要心智并重,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幼兒良好的情緒、性格和意志品質。
(1)創設溫馨的生活環境。幼兒教師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所以,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是保證幼兒心理健康的關鍵所在。如:新生入園時,為幫助幼兒渡過分離焦慮期,可讓幼兒布置有全家福的“娃娃家”,多親親幼兒,抱抱幼兒,告訴他們老師愛他們等。
(2)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教師的情緒與幼兒的心理健康是成正比的,教師的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會對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反之,對幼兒的心理發展是不利的。因此,教師要以積極、樂觀、陽光的心態面對幼兒,而憂郁、煩躁等情緒應避免表露出來。
(3)通過游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根據幼兒年齡及心理發展的特點,選擇適合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并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活動。如:角色游戲中,引導幼兒模仿爸爸去買菜、媽媽給孩子喂飯、爸爸媽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等。游戲既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識,發展了幼兒的語言,又使得幼兒心情愉快。游戲培養了幼兒為別人著想、助人為樂、禮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3.社會要加強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視
社會也是幼兒生活的一個大環境,幼兒的很多信息都是從社會中獲取。因此,應多開展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的公益活動,減少有負面影響的事件的傳播;倡導全民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積極創設心理健康培訓機構。
總之,我們要以《幼兒園教學指導綱要》中“身心并重”的幼兒健康觀為參考,在今后的幼兒教育中滲透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幼兒得到全面的發展,培養出身心健康的祖國的花朵。
參考文獻:
[1]李建華.家園共育共促幼兒心理健康[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2).
篇8
翡翠城業主 李均
巧用娃娃溝通模式
家住在翡翠城的李均深知搞好鄰里關系的重要性,在方法上,她也總結出了一些規律――“第一次打招呼一般是在新房裝修的時候,我來借鑒一下你家的裝修風格啊,你來看下我家用的裝修材料,這樣就很容易打破不認識的尷尬局面。”
捅破了這層窗戶紙,人跟人之間就可以無話不談了,在這種前提下,“孩子就是一個長期的共同話題”。李均家的小孩今年5歲,跟鄰居家小孩年齡相仿,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成長問題、升學問題……這些點點滴滴的問題就成了兩家大人拉家常的主要內容。
小孩之間的朋友關系,也是鞏固鄰里關系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家寶寶跟他們家君君關系好得很,還在同一家幼兒園,每天真是黏在一起,不像我們搬到這里之前,周圍都是未婚家庭,寶寶都沒有玩伴,現在根本不用擔心她這一點。”
自從打開了孩子這個突破口,李均慢慢發現其實小區里有很多小孩都在同一家幼兒園,經常接小孩放學的時候偶遇,從開始的相視一笑到后來的閑聊,也結識了不少朋友。除了家長之間的熟悉,李均覺得也有必要讓小孩之間互相熟悉一下,畢竟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幫助小孩建立一個朋友圈也是一個不錯的交際方式,她還非常幽默地給這種溝通方式起了個名字叫“娃娃溝通模式”。
“認識了很多當家長的業主之后,有時候工作忙,小孩都是別人代接的,省了很多事情。孩子之間有個玩伴,總比孤孤單單地過童年健康向上得多!”
金色家園物業公司 王濤
運動會、QQ群,全都能派上用場
正如李均所說,現在很多物業公司也會在建立融洽鄰里關系上下一番功夫,畢竟只有鄰里和睦,小區才會和諧,這樣才便于物業管理,為了能夠開辟良好的溝通交流渠道,物業公司可謂使勁了全身解數。金色家園物業公司的王濤就介紹了一些公司曾經舉辦過的活動,“辦業主運動會是比較常見的方式,但是不能保證所有的業主都能參加,只能是說一些喜愛體育運動的,時間比較寬裕的業主,可以偶爾聚一聚,所以也有一些其他的手段”,這里所說的其他手段就包括建立業主論壇、業主QQ群,物業公司通過建立這樣一些平臺來增進自己和業主、業主和業主之間的交流。
篇9
一、基本情況
(一)觀念發生新變化
許多家長從自己得失成敗的經驗和教訓中受到啟示,認識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對子女的教育普遍比較重視。經問卷統計,認為家庭教育重要的占83%。在子女教育問題上,以往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德育的觀念也正在發生變化。問卷統計,有72%的家長首先重視的是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
(二)載體得到新拓展
全區38個社區都建立了家長學校,聘請社區干部、優秀家長、五老以及大學生和教師志愿者等任專兼職教師,不定期進行家教咨詢、請優秀家長介紹家教經驗;在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各社區都開辟了道德大講堂、婦女兒童之家等陣地。全區13所中小學都成立了家長學校。家長學校定期對學生家長進行與家庭教育相關的內容講座,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和育人觀,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努力提高廣大家長的道德水平和家庭教育水平。調查統計,有43%的家長認為是通過家長學校獲得家教知識。
(三)不斷涌現新典型
通過調研,我們也發現了不少社區和學校因地制宜,本著實用、實效的原則,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不斷創新家長學校活動內容,豐富內涵,提升了家長道德水準,為家庭教育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街道人民路社區的**,女兒本科考上南京大學,后又被保送清華讀研,成為了一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優秀女孩。她經常在社區家長學校與轄區家長分享自己的育兒理念,與大家共同探討,協調解決了很多家庭因為教育理念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等社區與區法院聯合開展駐社區法官制度,法院一名法官與社區保持經常聯系,幫助社區對家長進行法制宣傳,及時解答家長對青少年維權方面的疑惑和難題;上海路社區成立社區心理咨詢室,定期聘請心理專家為家長、青少年開展心理咨詢服務;**師院附小與所在社區**街道車站社區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整合各自資源,雙方聯手聯辦家長學校。學校家長學校開會,請社區干部和五老參加,社區家長學校開課,請學校派出老師授課,這種校社聯合辦家長學校的形式,受到許多家長和社區群眾的一致好評。
二、問題成因
調研中,也發現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家長對子女教育問題普遍比較重視,但因家庭情況、個人文化素質的不同,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困惑。二是各社區家長學校及中小學校的家長學校在提升家長道德水準中做了一些工作,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三是相關部門盡管也意識到家長的道德水準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履行職能、牽頭聯動,整合資源等方面,還有很多拓展的空間。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家長觀念存在誤區。一些家長自身道德文化素養不夠,自我感覺良好,不肯主動學習提升。受應試教育影響,少數家長過度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期望值甚高,忽視了對孩子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教育。問卷調查中,尚有近30%的家長把只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作為首選。有些家長由于忙于勞作,一頭勁追求做生意賺錢,缺少與孩子交流、溝通,疏于對孩子的教育管理。問卷統計,家長與小孩主動交流的只占50%,有10%的家長從來不與孩子交流。
篇10
一、學生在性啟蒙教育以及心理困惑的原因
1.我國沒有對性教育進行普及,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和約束使得學生對性方面是一片空白。學生在成長階段由于本能的原因對性充滿了好奇,但由于得不到及時的引導和教育,使得學生在這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犯罪情況的發生。
2.成人的和強制性壓迫。學生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在本能上就對性充滿了好奇,在與成人的接觸過程中,很多成人并沒有考慮正處于生理期的小孩,做出了一些具有性暗示等的性行為和動作,這就大大增強了孩子的性好奇。另一方面,很多的成人和家長對孩子的性問題和性好奇是一種強制性的壓制,完全不準孩子去提。這種強制的壓制反而會增強孩子的好奇心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疑惑和好奇會不斷加重,最后就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
3.成人的引導方式錯誤或者方法的不恰當。當孩子處于生理和心理特殊時期的時候,有些家長和老師雖然給了一些引導,但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給予的這些引導是錯誤的,反而會把孩子帶向另外一個更加嚴重的困境當中。這種錯誤的引導在本質上是一種負面的引導,在對學生進行性教育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避免。
二、如何完善小學高段性教育以及心理問題
1.作為政府,需要開設性教育專門性課程。讓學生在性問題剛萌芽的時候進行及時的教育和引導。還要積極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性教育氛圍,讓學生在健康的環境中更好地成長。在開設性教育課程中,需要具有專業心理知識的老師來擔任。
2.要引導學生不專注性。通俗簡單地說就是在學生開始意識到性問題的時候,用一個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去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不要專注于性。雖然學生在性問題上有一定的好奇,但是為了幫助他們具有健康的認識性,就應該避免他們過度專注于這個問題。
- 上一篇:急性膽囊炎的病情評估
- 下一篇:口腔醫學和口腔修復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