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疏導的步驟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1: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心理疏導的步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國內同類課題的研究狀況
現今“箱庭療法”在幼兒及特殊教育中的應用得到了較好的評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得到了重視。在南寧市中小學校中,南寧市二中首創了我市第一間“箱庭治療室”,咨詢工作開展得很好,在2010年心理素質教育評估中獲得了優秀的好成績,并已向全區推廣。而在小學利用沙盤療法幫助學生疏導心理問題的研究卻是個空白,許多學生出現問題得不到很好的疏導,從而導致心理問題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嚴重。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理論意義:沙盤治療是一種非常適合兒童使用的心理治療方式,那些沙具代表了兒童身上活躍的能量,許多的沙具塑造所叢集的是兒童的內心世界,沙盤意象往往是通向兒童潛意識的窗口。在學校和幼兒園,它被廣泛應用于兒童的心理教育與心理治療。通過喚起童心,找到了回歸心靈的途徑,從而使學生的身心失調、學習行為習慣不良、環境適應不良、人格發展障礙等問題在沙盤游戲中得以化解。
實踐意義:沙盤游戲治療是目前國際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療方法。在治療疏導的過程中,通過對學生所創造的沙畫的共同感知,重塑其內心世界,幫助學生適應學校學習生活,認識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愉悅的學習情趣。
三、課題研究的預定目標
利用沙盤治療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實踐與探究,是按一定的心理學原理和技術設計的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咨詢工作。作為一個新課題,有著值得在學校實踐與探究的價值。
1.促進學生個體身心健康,讓學生通過自我咨詢活動獲得良好的情緒、情感體驗,掌握學習、生活、社會適應與發展的技能。
2.著眼于培養和發展每一個學生基本的、必須的素質和能力,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避免或矯正不良的心理問題,為學生的人格發展提供經驗,從而使他們更好地做人、更科學地學習、更幸福地生活。
3.重視學生的自身力量和價值,關注學生潛在能力的發揚和自我發展。
4.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喚醒學生的良好情緒,讓學生學會珍惜,學會感恩。
四、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注意觀察沙盤游戲治療中學生對沙的使用,做好沙具的擺放順序、擺放位置的記錄。這是沙盤游戲的最基本的要素,能夠幫助教師從沙具的擺放設置中,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心靈的充實與發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2.難點
當學生產生消極的行為和情緒的反應時,如何針對其心理問題對癥下藥,研究學生心理健康的調適及維護措施,并在這一過程中,做好分階段咨詢及個案分析。
五、本課題研究的方法
調查法、觀察法、個案法、問卷法、量表法
六、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
1.沙盤游戲可對有自閉癥、恐懼癥、社交困惑、軀體化等心理障礙的兒童提供心理輔導。
2.做沙盤游戲,可以提高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能有效的宣泄消極情緒、釋放壓力等。
3.個體沙盤游戲可以深入展示個人的內心世界,讓自己與潛意識對話,了解自己的深層次需要。
4.家庭沙盤游戲,可以有效地改善家庭成員關系,呈現成員的無意識反饋,促進成員間深層次的心靈溝通,尤其是對培養孩子的良好性格習慣有積極作用。
沙盤治療的方式有其特別的程序,但是都遵循容納、保護和自由的無意識工作方式,其根本目的和治愈原理都是要通過沙盤游戲的過程來接觸無意識,進而達到心靈發展和轉化的目的。
七、沙盤治療步驟
1.向來訪者介紹沙盤游戲的沙和水的使用,介紹各種模具的類別和擺放位置,讓來訪者感到安全、自由,讓他明白有充分的條件可以選擇任何模具來做任何形式的創造。
2.治療師幫助來訪者以一種自發游戲的心態來創造沙盤世界以及自由地表達內在的感受,幫助來訪者喚起“童心”。
3.來訪者開始擺放沙盤世界,此時所奉行的是“非言語的治療”原則,治療師盡可能保持一種守護性和陪伴性的觀察和記錄,并努力讓來訪者自己和沙盤交流。
4.沙盤擺放結束后,治療師開始陪同來訪者對沙盤世界進行探索,努力對沙盤世界進行深入的體驗和經歷,在適當的地方給予共情引導,在必要的情況下給出建議性、隱喻性或提問性的詮釋。
5.對沙盤世界進行拍照記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整個沙盤游戲治療療程留下記錄,也是對來訪者心路歷程的一種紀念。
篇2
關鍵詞:孤殘兒童;特殊教育;探索實踐;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6-00-02
一、把握機遇,量質并舉,扎實推進孤殘兒童特殊教育工作
(一)不斷完善教育設施,為孤殘兒童營造優美的教育環境。
福利院現有孤殘兒童76名,這些兒童98%都存在不同的智力和身體殘疾。為了更好地提高這些孤殘兒童的教育質量,福利院根據智障殘疾兒童特殊教育的需要開展多元化教育,設立了手工坊、模擬超市、繪畫室、運動室、多功能廳、情境教室,并不斷配套完善相應的設施設備,充分開發孩子的智力,激發孩子的潛能。同時,福利院根據孩子需求重新布置室內環境,用生動有趣的兒童卡通繪畫裝飾墻壁,在不同樓層設計不同的主題,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教室里懸掛以孩子活動為中心的圖片和孩子們的作品,創造一切對孤殘兒童成長有益的教育環境,增強孩子的主體意識和“家”的歸屬感。
(二)轉變觀念,重視和支持孤殘兒童的特殊教育。
福利院積極從自身觀念入手,主動打破在服務理念上僅僅滿足于能夠使孤殘兒童吃好,穿好的現狀,努力探索適合我院的特殊教育途徑和方法,把對孤殘兒童的特殊教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重要內容。成立了康復特教室,聘請專業的康復特教教師,并注重加強特殊教育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采用請進來、走出去和內培的方式,為職工開展特殊教育技能培訓,提高特教隊伍的專業技能水平。近年來,福利院選派特教教師外出培訓5人次,并組織特教人員先后赴標桿單位、兄弟單位學習特教經驗;同時挑選特教骨干人員在全院開展定期特教教學活動,建立長效機制。
(三)改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孤殘兒童的教育水平。
1、開設特教班,開展個性化、多元化教育。福利院于2012年9月開設特教班,根據兒童年齡、智力情況和接受能力,對兒童進行分班教學。課程以實用語文、實用數學、蒙氏教學為主,結合手工、音樂、美勞、品德教育等輔助課程開展課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學流程。教師通過情境觀察、記錄、與多元智力測驗相結合的方式對兒童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結合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為兒童擬定包括年、月、周多層次的教學計劃和個別教學輔導計劃,按計劃實施課堂,根據課堂進度、學員接受程度進行課堂記錄,并及時總結評估。目前福利院開設4個班級,分別為特教一班,特教二班,蒙氏教學班和語訓班。一共有15名收養人員參與到上述班級中進行學習。
2、適齡兒童進入學校,接受義務教育。進入學校學習是孤殘兒童融入社會最關鍵的一步。對一些有就讀能力,可以進入高層次學習環境中的收養人員,福利院院主動為他們聯系附近的學校,讓他們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同時院內提前為這些孩子制訂入學前個訓計劃,有針對性的將一些入學前能力訓練一對一進行強化,針對孩子們存在的問題,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樹立自信心,使孩子們更好地融入學校生活中。目前已有2名兒童進入張家港市特殊學校就讀,1名兒童進入梁豐幼兒園就讀,4名大齡收養人員接受義務教育后,已成功走向社會。
3、大力發展早期教育。從“零”開始,抓好嬰幼兒的早期教育。一是對0―3歲的嬰幼兒開展啟蒙教育。通過音樂、圖畫、游戲等形式寓教于樂,培養嬰幼兒的肢體運動和語言能力。開展了“愛德祖母育嬰”項目,培訓并聘請當地的退休人員充當特殊“祖母”,每天花一定的時間負責照料3-5名孩子,通過抱、親、逗、做游戲等方式,使孤殘嬰幼兒的身體、認知、情感等方面發育有進一步提高。二是對3―6歲的適齡兒童進行學齡前的教育。以兒童為主導,老師為輔導,主要從語言、知識、日常行為及動作等方面對學齡前兒童進行早期教育。2014年,福利院院進一步推行“微笑媽媽“行動,使護理員與孤殘兒童間形成穩定的、積極的情感依戀,滿足了孤殘兒童情感需求,實現了由按需喂養向回應式撫育的轉變。
4、開展大齡兒童技能培訓。培養教育孤殘兒童不僅教他們學習文化知識、培養優良的個人品德,更為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為此,福利院在征求大齡兒童個人意愿的基礎上想方設法使其接受職業教育,培養基本的生活實用技能。一是持續開展各類手工藝品制作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二是送孤殘兒童去蘇州學習刺繡,并進行展覽義賣;三是開展“類家庭”項目,篩選出3名大齡兒童進行類家庭生活體驗教育;四是聯系愛心企業,為大齡兒童提供學習就業機會。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我院有3名殘疾兒童掌握了一技之長,開始獨立生活,其中一名已經組建家庭,育有一子;1名腦癱兒童可以較熟練地彈奏電子琴; 3名兒童的油水分離畫在“《少兒畫苑》第18屆國際少兒書畫大賽暨第44界世界兒童畫展覽大賽”中,喜獲一金二銀的好成績。
5、注重孤殘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福利院的孤殘兒童,他們從小失去了父母和家庭,大多數還要遭受病痛與殘疾的折磨,外加上從小生活在福利院這樣單一枯燥生活環境中,造成他們在心理和性格的健全發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礙,進而使他們養成一些自卑、孤僻、不合群的行為舉止。為此,福利院將孤殘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放到同生活照料、知識學習同等重要的位置,從孤殘兒童心理障礙的共同點的基礎上出發,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進行分別施教,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進行心理咨詢和請專業愛心人士有針對性的對兒童進行適當心理疏導、開展心理關愛活動等方式提高孤殘兒童自我價值認同感,促進孤殘兒童人格的健全發展。
6、特殊教育與康復訓練相結合。福利院腦癱兒童的比例相當大,針對每一位腦癱兒童的具體情況設計特殊教育課程,吸收現代康復技術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心理咨詢和輔導等相關專業的康復知識,實施一對一和小組化相結合的訓練模式,在保證對其肢體訓練的同時,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智能訓練,以增強腦癱患兒的自身適應能力。同時融合音樂與游戲的配合教學,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探索的欲望。讓孤殘兒童在學習中得到了康復,康復的過程中也在學習,使兒童在運動、語言、機能、社交、個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最大限度地彌補了孤殘兒童的缺陷。
7、探索家庭式養育模式。回歸家庭對于福利院的孤殘兒童來說是最有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長的,但福利院集中供養的大部分孩子因殘疾、患病無法被正式收養,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為了打破福利機構集中養育的局限性,福利院積極探索家庭寄養養育模式,建立跟蹤回訪制度和規范,定期回訪,追蹤服務。同時,為了讓孤殘兒童既能感受家的溫暖又能享受到院內專業的醫療、康復、特教服務,2013年福利院探索啟動“愛心助養項目”和“類家庭”項目。目前已有16位愛心人士與我院簽訂了《愛心助養協議書》,成功與8名兒童結對,并開展了暢游歡樂世界、制作月餅、慶祝生日等20余次活動,使兒童開闊了眼界,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與關愛,彌補了機構集中養育的不足。
8、開展社工項目,促進孤兒成長。福利院充分利用元旦、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節日的不同意義、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節日間社會愛心捐贈活動,根據孩子們的認知能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如春節期間開的“迎新春聯歡會”活動,五一期間的“親子運動會”活動,“六一”兒童節開展的“愛心同行”主題開放日活動,“小小故事會”活動等等,使孤殘兒童在參與活動時既感受到了快樂又增長了知識。同時,組織兒童走入社區感受居民小區的生活氣氛,帶領兒童參加相關單位的聯誼活動,使孤殘兒童更廣泛地參與社會活動,提升對社會的認知,進一步完善其心理和情感。
二、孤殘兒童特殊教育存在的問題
通過實踐探索,福利院的孤殘兒童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由于經驗的不足、條件的有限及人力資源的缺乏,致使該項工作還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可見的制約因素使該項工作距離理想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一)專業特教師資力量不足。目前,福利院3名特教教師中僅1人是專業的特殊教育院校畢業,教師專業訓練經驗不足,僅憑著工作熱情和責任心為兒童傳授知識,缺少系統科學的方法,長遠來看,我院的特殊教育沒有得到教育部門指導、幫助,缺乏充足的教育資源和先進的教育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特殊教育的教學質量。
(二)幼齡兒童家庭式撫育跟不上。雖然開展了“類家庭”“愛心助養”等項目,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項目開展以來,只在一些殘疾程度較輕的學齡兒童間開展,一些重度殘疾幼兒還沒有享受到穩定、溫馨的小家庭式生活,沒有感受小家庭的愛和溫暖。 應建立幼兒教育模式,再配套適合幼兒成長的家庭式撫育生活照顧模式。
(三)心理輔導專業化程度不足。由于孤殘兒童多半有很多心理問題,隨之表現行為問題,心理輔導工作顯得尤為迫切,但福利院沒有專業心理輔導人員,工作人員只能依靠長期的工作經驗開展該項工作,雖然成效不錯,但亦顯不足,常常遇到一些棘手問題。解決兒童心理問題不僅能解決很多行為問題,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學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從教學計劃上來看,整體設計上缺乏前后呼應的整體連貫性,教學內容的目標模糊;從教學過程來看,課堂開展略顯單薄,不能生動活潑的開展課堂;從總結評估上來看,不管是學習方面還是學生方面,發現問題后不能及時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并且在特教、康復、養護上不能有效融合,缺乏溝通。
三、孤殘兒童特殊教育的完善與發展
(一)不斷完善配套教育設施。完善對孤殘兒童教育的基本保障,有步驟、有計劃地建設和完善福利院的教育設施。在設計上要符合特殊教育工作開展的要求,要能夠按照不同孤殘兒童的不同需求,不同功能來配備,實現孤殘兒童特殊教育的設施規范化建設。
(二)大力培育優秀特殊教育人才。加強現有特殊教育教師的培訓力度,讓特殊教育教師能夠及時接受最新的、豐富的特教信息和知識。一方面強化教師的政治學習。首先要求教師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把“愛心”教育作為教師發展的靈魂工程來抓,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加強教師業務能力培訓。包括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殘缺的能力培養、特殊教育教案的制定和實施個別化教學的能力培養等,提高教師業務能力。
(三)積極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積極爭取上級領導重視,通過協調人力資源部門,招募志愿者等形式,為我院輸入具有正規教育學歷的幼齡和學齡教育、心理輔導、社會工作等專業人才,彌補我院專業力量不足問題。同時,積極爭取教育部門和專業特殊教育機構的指導,拓寬特殊教育信息。與救助管理站共享資源--“陽光心靈”心理咨詢室及配套建立的心理沙盤游戲室。
(四)將特教工作貫穿于機構養育工作。特殊教育與其它服務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互為補充、相互增效。從模式、時間、空間和形式上,優化人員結構配置,組建特教老師、社工、保育員、志愿者四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以緩解特教人員緊張局面。強化生活教育,帶著孩子做游戲、踏青游玩、做家務、及各種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實現德育的制度化和規范化,逐步引導孩子的思想發展,實現兒童文化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疏導、課外學習、生活管理的全覆蓋。
篇3
地震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使成千上萬的生靈遭到涂炭。它除了物質損失和軀體傷害之外,給人心理造成了巨大沖擊。面對災難個體易產生一系列的軀體、情緒、認知行為反應,發生生活信念、人格等方面的改變,出現頭痛失眠、焦慮緊張、恐懼害怕、悲傷抑郁、憤怒、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癥狀,部分個體會出現嚴重的精神衛生問題,如急性應激障礙(ASD)和自殺[1]。災后有效的心理干預和治療能夠緩解受災者的心理應激反應,可以降低抑郁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等遠期心理問題的發生[23]。20080525~0805我院接收汶川地震災后傷員20例及家屬21例。經過2個多月精心治療護理,傷員軀體恢復良好,情緒穩定,陸續出院。其中,心理護理干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0例, 女10例, 年齡3~81歲,平均(33.85±20.26)歲。傷員中軀體不同部位骨折16例(其中多發骨折2例),臟器損傷2例,其他2例。住院時間最短12d,最長73d。
1.2 傷員入院早期反應類型 由于傷員的特殊性,全社會高度關注,慰問者絡繹不絕。因此,我們選擇傷員入院第3天環境相對安靜的情況下對傷員進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理評估,根據傷員的自述、結合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見表1。
1.3 傷員住院后期心理反應 在傷員出院前1周再次進行問卷,根據傷員自述,篩選出傷員最關心的問題見表2。
表1 傷員入院早期心理反應類型(略)
表2 傷員入院后期心理反應(略)
1.4 心理護理干預方法
1.4.1 成立心理干預小組:小組由11名護士組成,組長負責制。其中副高職稱4人、中級職稱3人、初級職稱4人。有心理咨詢師專業證書3人,按兩人1組分為5組。每組配四川籍大學生志愿者1人。傷員到達之前,小組成員接受心理干預相關知識培訓,相互傳達和反饋信息,探討干預方案和措施。達成每天有記錄、每周有總結,懸而未決問題及時向有關領導溝通的共識。研究證實[4]小組工作制的方式可以密切醫護患關系,提高療效和患者應對能力,促進患者社會功能恢復。
1.4.2 解決語言溝通問題:考慮到傷員來自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存在的語言交流的困難等因素,醫院聯系大學院校的四川籍學生加入小組,同時小組成員積極學習四川話。解除了大家語言溝通障礙的顧慮。
1.4.3 提供安全舒適環境:醫院專門設立以溫馨和放松為主題的愛心病房。病房里及走廊上張貼圖片并寫上鼓勵和祝福的話語;休息間懸掛醫護人員和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親手折疊的千紙鶴;每個病床均配備電話機,以便傷員隨時與家人朋友取得聯系;適當限制外界人員的探視和新聞媒體的采訪,保證傷員休息。
1.4.4 做好日常生活護理:給每個傷員準備全套日常用品,根據當地的飲食文化和口味準備飯菜, 關注傷員的生活所需,對病人提出的合理需要盡量給與滿足;做好基礎護理,協助生活不能自理的傷員翻身、擦背、洗頭、進食等。
1.4.5 提供針對性心理疏導和支持:①對焦慮不安的傷員,讓他們表達內心的焦慮、恐懼,對沉默不語的患者,采取陪伴、握手、觸摸的方式與傷員建立信任和親密關系;對不能聯系到家人的傷員,通過醫院或媒體等渠道聯系家人以緩解內心的焦慮不安。②對喪親后情緒克制、回避的傷員,提供安全、安靜的環境,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鼓勵他們表達內心的哀傷和對親人的哀思;對于內疚自責明顯的傷員進行認知調整,讓其意識到這是自然的災難并不是個人的過錯;③對抑郁較為嚴重的傷員要隨時關注情緒變化,注意安全,移去一切危險物品,如水果刀、繩子等,加強陪護,同時請精神科會診,對情緒易激惹的傷員根據醫囑使用鎮靜藥物。④對有憤怒情緒的傷員讓他們表達和發泄,并尊重和理解傷員,做好溝通交流,必要時請心理專家共同解決。對傷員呼叫或提出的問題及時做出反應,防止傷員有被忽略的感覺。⑤對疲倦、失眠、噩夢、暈眩、心神不寧的傷員,提供安靜環境,給予心理撫慰,安排家屬陪伴,適當使用抗焦慮和鎮靜安眠類藥物。⑥對入院后期傷員心理反應,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包括地震災害的信息、抗震救災的進展情況,他們得到最權威、最及時、最準確的信息,心理確定感增強,也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針對傷員關心自己的是否得到了及時而有效的救治,是否會留有某些后遺癥,而這些后遺癥(如截肢)是否會影響將來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響家庭及婚姻等心理,小組成員把軀體治療的方案和疾病的預后告訴傷員,使傷員了解醫療、護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做到其心中有數,積極配合。⑦關注兒童傷員的心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相對于成人來說,兒童的安全感遭到了更為嚴重的破壞[5]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預, 有可能在將來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6]。我們將4個學齡兒童和1個學齡前兒童安排在一個病室,鼓勵他們多接觸,利用年輕人更易于接近兒童的特點,選派小組年輕的成員負責他們的心理撫慰任務、年輕護士負責他們的日常護理工作,并根據傷情的恢復情況帶領他們參加活動,如游園、看電影等,傷員住院期間恰逢“兒童節”,我們經醫院領導和主管醫師同意,在病區為他們舉辦主題為“手拉手,讓我們一起過‘六一’”活動,無憂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他們的臉上。
1.4.6 傷員家屬心理支持:傷員家屬除了遭受強烈地震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外,還飽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哀,同時還要照顧傷員,以及自身面對的環境、事物變化產生的脆弱情感[7],需要更多的幫助。我院為家屬提供舒適的陪伴條件,不需要陪伴的傷員,醫院安排居住賓館,專人負責家屬管理。同時,請心理專家為家屬舉辦心理輔導講座。家屬運用有關知識較好地配合醫療救治工作和心理治療工作。
1.4.7 加強社會支持:安全良好的就醫環境,家人朋友、醫護人員、志愿者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對地震傷員的關心和愛護、陪伴和支持都會給傷員帶來力量和希望,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安慰人心的話語,讓傷員體會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感到此次地震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災難事件,也是全社會的災難性事件,同時也讓傷員們感到他們并非是孤軍作戰,他們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作為堅強后盾,提高了傷員應對疾病和災難的信心,增加了應對應激的能力,軀體和心理狀態得到了良好的恢復。
2 效果
2.1 小組的工作得到傷員的認可 我們通過觀察、詢問等了解患者的反映,傷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轉, 說明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是恰當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成功的。它不僅反映在傷員情緒的穩定,還表現在他們對小組成員的極大信任。通過小組成員的努力,在傷員住院1周后,傷員既能主動交流,積極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如我們收治的某體育學校的大三學生,左腿腓骨開放性骨折。對于他來講,學體育的腿不能動了,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剛入院時,情緒方面主要表現為悲觀、失落、麻木;行為方面主要表現為不信任他人、與人疏遠。我們通過與主管醫生溝通,把治療的方案和疾病的預后告訴他,使他了解醫療、護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當他知道他的傷痊愈后對他的學習工作不存在任何影響時,大家體會到他開朗的性格,他不僅談他的學校生活、他的理想,甚至還談到他以后找什么樣的女朋友。所有傷員在離院前要求小組成員必須當面道別;還有一個14歲的小傷員把心里話寫成信交給我們成員,在信中他稱我們“媽媽”,讓我們深受感動,激發出極大的成就感。
2.2 小組的工作得到病區醫護人員的好評 病區醫護人員感受最深的是傷員由剛入院的悲觀、憤怒、沮喪、失落、麻木、害怕、緊張、焦慮及煩躁,極端的不配合到主動了解病情、病區傷員之間的和睦相處,治療護理依從性得到較大提高,為診治工作的順利展開和傷員的痊愈起到積極作用。
2.3 小組工作得到主管部門領導認可 救治四川災區傷員不僅是一項醫療任務,更重要的是一項政治任務,它體現的是黨的凝聚力和國家的綜合實力,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所以,傷員的救治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不能出半點差錯”是最起碼的要求。在2個多月的救治過程中,沒有1例傷員因心理問題延誤治療,也沒有1例傷員出現明顯的心理障礙,全部傷員很快走出了地震的陰影,出院前情緒穩定,態度樂觀,對生活表現出敢于面對未來、重建家園的信心。我們的工作也得到院領導的表揚。
3 討論
3.1 建立接納、信任的護患關系是進行心理干預的基礎 我們小組全體成員于傷員入院第2天下午,和傷員進行了第一次的接觸。沒有急于詢問傷員有什么心理問題,而是通過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傷員的生活情況,為他們讀報、打水、協助進餐、購買他們喜歡的雜志等,建立初步的信任。
3.2 心理狀況評估是心理干預的前提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傷員的心理狀況就無法進行干預工作。我們小組全體成員于傷員入院第三天對全體傷員進行全面心理評估,通過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將問題總結歸納,制定出干預計劃,逐項去完成。
3.3 心理干預要有計劃、系統地進行 我們在傷員到院前即制定工作三步驟,第一步保證傷員休息,鑒于剛入院傷員路途顛簸,未能很好休息,此時應以保證他們休息為主;我們主要通過閱讀病歷來了解傷員的傷情和家庭情況。第二步建立信任,初步評估,傷員入院第2天,和傷員進行了第一次的接觸。與他們建立初步的信任。第三天通過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第三步分組進行干預。每2人1組,每組負責4個傷員,頻率為第1~2周為1次/d,第3~4周為1次/2d,第5~6周為每周2次,第7~8周為每周1次。了解傷員所需,密切觀察傷員情緒和精神狀態,對特別需要關注的傷員,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支持,樹立信心,使傷員度過心理危機,逐步適應新的生活狀態。
3.4 護理人員要做好心理護理的自身準備 對傷員應激反應或危機的心理干預護理,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如果心理干預人員缺乏相應的知識與技能,不但難以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而且會給傷員造成“二次創傷”。 我們小組成員中3人有心理咨詢師專業證書,其他8人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如何觀察傷員心理應激、創傷心理救護、正確對待病者進行心理指導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并且與某心理咨詢有限公司、知名醫院精神科專家建立業務關系,取得技術支持和幫助。
災后心理重建的路還很長,其實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康復的力量和建設性的潛能。傷員出院時所表現出的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讓大家深感欣慰。此次的汶川地震對我們醫務人員培養綜合能力也是一次重大考驗。無論到災區前線還是在后方救治傷員,都顯示出白衣天使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在未來的路上,也許還有很多不期而至的考驗,愿我們的經驗對同仁應對類似事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董惠娟,李小軍,杜滿慶,等.地震災害與心理傷害的相關問題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1):153158.
[2] Goenjian AK, Walling D, Steinberg AM,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reactions among treated and untreated adolescents 5 years after a catastrophic disaster[J]. Am J Psychiatry,2005,162:23022308.
[3] 趙國秋. 心理危機干預技術[J]. 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4547.
[4] 王志英,翁永震,張大光. 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醫護小組工作制的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0):725728.
[5] Orlee U,Boyle S,Yule W,et al. Risk factors for longterm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disaster experienced in adolescence: Predictor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J Child Psychiat,2000,41(8):969979.
篇4
論文摘要:現代教學把語文教學分為認知與情感兩大領域,但在教學實際中,許多教師囿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將自己所講的東西規定為學生的規范,不注重學生的情感和求知欲、創造欲,將學生置于被動聽講的位置,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出發,從融洽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知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求知欲四個方面對情感教育在小學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進行了闡述。
情感教育是旨在教學中幫助學生認識知識,掌握知識的同時,產生主觀體驗促進其感情變化。換言之,情感因素不僅對學習過程起著推動、強化、導向、維持和調節作用,促進知識的掌握和智能的發揮,還對學生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優良的道德品質的形成起著巨大的作用。
正是因為情感教育對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有著很大的實效性,增強學生追求知識永不懈怠的耐力,古今中外的許多教育家,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滲透,從不同的角度,對情感教育的內容、方式、步驟進行了探究。被后世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的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認為,教師應當愛學生,忠于教職。他說:“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這種愛生忠誨,任勞任怨的精神,就是一個老師應當具有的情感素質。法國啟蒙運動的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從人道主義出發,要求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按照兒童的天性去進行教育,教育要適應自然,適應兒童的年齡特征,以培養兒童善良的感情、意志和判斷。這就明確指出了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兒童的心理特征和目的——培養兒童的良好品質和技能。熱愛學生的方式方法方面,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要進行教育,首先要關切地,深思熟慮地,謹慎小心地觸及青年人的心靈。”我國教育家陶行知也說過:“要注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現代教育學更加強調情感教育在教學當中的位置,將情感教育提到搞好師生互動關系的高度來論述:教師要對學生熱情關懷,嚴格要求,竭盡全力地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教師關懷,愛護學生,會使學生受到鼓勵會更加尊敬教師,熱愛學習;對學生的教育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情,持之以恒。”——既概括了情感教育的過程,又指明了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
人類文化發展史中豐富的教育教學理論,蘊藏著極其寶貴的情感教育的資源。今天,科學技術正飛速發展,知識更替日新月異,認識領域的新觀念,新學說層出不窮,對人才的需求愈益廣闊而嚴格,依靠自己學習,終身學習成為適應社會變化的制勝法寶,情感教育理論的創新,深入提高,也就成了當務之急。
現代教學論把教學劃分為兩個領域:一是以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為目標的認知領域;一是以熱愛學科學習,以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和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情感領域。這就一改我國教學體制一直以應試教育為主,注意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忽視或輕視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的片面性。這是新時代對學校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對傳統情感教育理論的開拓和深化。
筆者從事小學教學教育多年,不僅從理論上花大力氣全面深入地探討了情感教育方面的論述和思想,而且在實際教學工作當中身體力行,切實探索情感教育的路子,教育教學成效顯著,對情感教育在教學當中的作用和意義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體會和領悟。
一、情感教育可融洽師生關系,增強學生接受教師教育教學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師生關系是學校人際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學秩序,才能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小學生是接受知識,塑造品格的初始階段,好奇心,敏感心較為強烈,想象力相當豐富,而求知的心靈猶如一顆稚嫩的小草,來不得些許風霜侵襲。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以朋友談話的方式傳授知識,可克服其畏懼的心理,增強其好奇心,求知欲及想象力,就可以對教師的一言一行印之于腦,貫之于行,樂于接受教育,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大大增強,師生之間的關系也就十分融洽。所以,作為一名教師,無論是向全體或個別學生進行教育時,要以真情實感對待他們,即使他們以冷漠的表情,冰冷的心對待老師的幫助,教師也要以春天般的溫暖,夏天般的熾熱,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逐漸融化其冰冷的心使其在知識和品格的發展上打好基礎。
二、情感教育能促使學生樹立學習知識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穩定學習情緒
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對真理的要求。”從教師這一方面而言,其精神狀態,情緒波動對于課堂教學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教師在心情愉快,輕松舒暢,情緒狀態較佳的情況下,其個人固有的教學水平,教育教學能力會得到自然,準確,流暢的展現;就學生這一方面來說,教師和顏悅色的敘說,在他們的心靈深處播下歡愉的種子;而教師手把手,面對面的悉心指點,又對學生能夠學會知識產生自信力;教師對學生所取得的點滴成績的鼓勵,還可產生克服學習困難的意志力;教師對學生出現的錯誤的耐心疏導,悉心糾正往往又可穩定學生的學習情緒。對于這種師生雙向互動,現代作家冰心形象地比喻說:“世界上沒有一朵花不可愛,同樣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可愛,要讓學生身上布滿陽光,教師心中應有一輪太陽。”這是頗有見地的。
三、情感教育可引導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
興趣,是學習知識的第一位老師。實際教學當中,確切的說,教師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起著媒介和橋梁作用。這個作用的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而興趣的產生往往通過情緒與情感對師生的智力活動施加影響的。如果師生關系好,教師愛學生,關心學生,學生也對教師的授課活動從一開始就會產生興趣,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語言,動作,表情等方式傳遞鼓勵、信任的情感信息,學生接受教育就有了肯定情感的體驗,就會在情景交融中去看、去聽、去想、去感受,學生不僅接受了知識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體驗,學生反過來也會給教師以相應的積極情感的回報,會更深沉地熱愛教師,尊敬教師,把教師當作自己崇拜的偶像。這時便會產生情感遷移的現象,即由愛教師進而愛他所教的學科,對他所教的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這就叫:“親其師,而信其道。”因此,美國心理學家莫維爾認為:情緒是智慧的高級組織者,能夠對認知過程產生重要的指導作用,情緒對智力活動的影響具有雙重性,愉快的情緒有利于智力的活動,沮喪憤怒的情緒則不利于智力活動。一言以蔽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
四、情感教育可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求知欲,為進一步形成科學素養打好良好基礎
從學生成長的長遠利益考慮,現代教學理論將教師的價值取向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強調指出:教師教學的價值觀對學科教學的認識與行為具有經常的導向性。又強調:教師教學要真正走出純科學主義的價值取向,注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育,杜絕應試教育。科學素養的形成,應當及早抓起。小學教育恰恰是科學家素養培育的起步階段,而這個起步階段對小學兒童來說是豐富多彩,充滿了“別有天地”的無窮魅力的。《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論及小學兒童心理特征時談到:“(1)小學兒童是幼稚的,即便是小學高年級兒童也會提出一些令成人可笑的問題;(2)小學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不會向別人掩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而且喜怒哀樂都溢于言表;(3)小學兒童是好動的,喜歡東摸摸,西碰碰;(4)小學兒童是好奇的,見到一件新東西,就想用手摸摸,聽到外面有奇怪的響聲,就想出去看看,手上有了玩具就想拆開瞧瞧;(5)小學兒童是喜歡模仿的,成人的動作方式,他們一學就會,影視的角色特征,他們跟著學樣,社會上的流行的時髦語言,他們也會朗朗上口的;(6)小學兒童做事是喜歡成功的,即使做得很不成樣,只要成人認真地稱贊幾句,他們就會非常高興,干得更得勁。”這一全面而精確的論述,對于教育兒童科學素養形成方面的起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提醒教師,兒童身上有著科學素養形成的純粹因素,萬萬不可輕視。這就要求教師基于“每一個兒童都是可造之材”的認識,以溫暖如春的語言,以平心靜氣的態度,以促使學生健康成長的責任感,以積極樂觀的熱情,激發和強化學生內心深處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注意覺察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秘,觸摸學生感情的脈搏,對癥下藥,清除其心理障礙,努力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給予表揚,哪怕是在學習上提出一些奇談怪論,也不應譏笑、嘲諷,遏制學習活動。尤其對差生要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回答對就及時表揚,使差生感受到在老師心目中有一定位置,布置作業也可難度小點,平時不能要求過高,生活方面也要對差生充滿愛心,幫助他們解決些實際困難,使他們能夠真正體會到老師和同學都沒有因自己學習差而歧視他,增強他們的求知欲望。因此,小學教育要從教師教學正確的價值取向著手,全面關心每一個學生,不僅在知識傳授方面本著一顆熱愛之心,沒有對優生的偏愛,沒有對差生的厭棄,而且在生活及其他活動中獻出愛心,沒有被忽視冷落的學生,這樣就會激勵起全面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求知欲,為將來形成科學素養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情感教育在教學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教學中注重情感教育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和教師教學能力的發揮,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樹立教師教學的正確價值取向,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和恒心,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及他們的成長。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家庭資本 社會情感能力 學業成績
分類號 B844
1問題提出
學業發展是衡量兒童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來自家庭的、影響兒童發展的各種資源一般被統一稱為家庭內資本或家庭資本。西方對家庭資本的廣泛關注緣起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科爾曼(James S.Coleman)領導的美國教育調查運動指出家庭而非學校是造成白人兒童和黑人兒童學業差異主要原因,引發美國社會的激烈討論。資本理論的重要創始人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James S.Coleman)都重視家庭資本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布迪厄曾經指出家庭是造成不平等的文化和社會再生產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階層的家庭傳遞給子女的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決定了其子女獲得的機會及兒童學業,進而影響兒童未來成就。科爾曼則強調家庭內資本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他將資本及獲得資本的個人能力看成是可以被學習和獲得的,在此基礎上,指出父母有義務通過發展和改善與教師及家長之間關系網絡來幫助其子女獲得資本。綜合來看,他們均認為家長參與及形成的互動關系(包括親子關系與家校關系)不僅是家庭資本的一部分內容,亦是其它類型家庭資本發揮作用的重要條件。實證研究中,這一觀點得到有力證明,由于家長參與對兒童學業發展有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圍內,正逐漸被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教育政策以求在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當前,在影響兒童學業發展的家庭因素實證研究中,以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水平和父母職業為核心測量變量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指標(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簡稱SES)依然是衡量家庭資本最主要的方式,被廣泛使用。研究結果顯示,SES既通過影響家庭內外部資源的獲得來影響兒童學業發展,亦通過影響認知和健康等方面的發展來影響兒童學業發展。與此同時,對SES代表性的質疑也從未停止,一方面,批評者提出SES對學業成績變化解釋率總體較低并且這一指標的作用不斷下降;另一方面,批評者認為由于學校和學生對SES相關信息掌握不準確和不一致導致測量有效性無法保證,對研究造成難以估計的惡劣影響。可以說,測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該領域研究的深入開展,如要改善這一局面,豐富家庭資本的測量方式應當是該領域研究值得努力的方向之一。
此外,影響兒童學業發展的個體因素同樣受到關注。其中,社會情感能力(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被認為是兒童學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以多元智力理論和情緒理論為基礎的社會情感能力是指人們在成長和發展的復雜情境中發展出來的認識情感和管理情感能力;這一能力的發展能幫助人們應對學習、人際關系和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發展積極的自我情感并建立有效人際關系,最終獲得良好的發展。其對兒童個體發展的具體作用表現在:首先,社會情感能力影響兒童認知,OECD組織一項縱向研究表明,改善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認知水平,尤其在基礎教育階段,改善社會情感能力對兒童社會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雙方面的發展均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次,社會情感能力能夠調節兒童學習動機,使其積極面對學業困難并改善學業行為,從而積極影響學業結果;再次,社會情感能力促使兒童從積極的角度理解和尊重他人行為,發展良好的師生關系及同伴關系,有利于兒童主動改善學習環境,獲得來自他人的支持,間接促進兒童學業發展。不僅如此,社會情感能力亦能促進學校發展。對學校組織發展來說,社會情感能力有助于創設積極、和諧、互相支持的工作氛圍和情感環境,有助于達成教育和教學目標及提高學校效能。
然而,需要指出,由于本土環境下的社會情感能力研究剛剛起步,以往任何研究未涉及社會情感能力、兒童家庭資本、學業發展影響三者關系的研究,這既是本研究的挑戰也是本研究的意義所在。因此,本研究在編制家庭資本問卷的基礎上,嘗試分析社會情感能力在家庭資本對兒童學業成績影響中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被試
來自西部地區的廣西、寧夏兩省(區)16所鄉鎮中心小學及農村完全小學的學生參與編制家庭資本問卷。在每所樣本學校的三、四、五年級中各抽取兩個班學生整體參與問卷填答,從而獲得有效樣本3832份。其中,男生、女生及缺失信息分別為1993人、1679人及160人,各占樣本總數52.01%、43.81%及4.18%;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及缺失信息分別為1196人、1302人、1133人及1人,各占學生總數31.21%、33.98%、34.79%及0.02%。
基于研究科學性的考慮,學生學業成績相關分析只采用其中參加某次縣級期末統一考試的學生數據,有效樣本共1113份。其中,男生、女生及缺失信息分別為544人、529人及40人,占樣本總數48.88%、47.53%及3.59%;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及缺失信息分別為357人、396人、359人及1人,各占學生總數的32.08%、35.58%、21.26%及0.08%。
2.2研究工具
2.2.1家庭資本問卷
本研究以布迪厄和科爾曼資本理論為基礎,編制家庭資本問卷作為本研究測量工具。初步的問卷共17個項目,采取Liket五點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數越大表示兒童獲得的家庭資本越好。
問卷回收后,將數據隨機分成兩半分別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步驟如下:對數據題目開展項目分析保證其區分度,球形檢驗結果(Bartlett=0.83,p
2.2.2社會情感能力問卷
中國本土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結構包括自我認知、自我管理、他人認知、他人管理、集體認知和集體管理六個方面。測量問卷共30個項目,采用Likert五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表明學生自我感覺該項能力越強。該問卷被證明具有良好信效度,在本研究中,驗證性因素分析的擬合指數x2/df=7.90,CFI=0.91,RM-SEA=0.04,SRMR=0.04。總體Cronbach α系數為0.91,分維度Cronbach α系數在0.60-0.75之間。
2.2.3學生學業成績
本研究中,學業成績采用總體樣本中某縣春季學期統一期末考試語文和數學分數作為學業成績指標。數據通過學生自我報告的方法獲得。分析中,將語文和數學成績分別轉換為z分數進行計算。成績總體Cronbach α系數為0.71。
2.3研究程序
本研究問卷采取整班學生集體作答的形式,問卷回收后,主試篩查排除廢卷及開展編碼后交由專業的數據錄入公司進行數據錄入。所有數據均采用雙人錄入并且第三人抽查校對的方式。數據處理與分析采用SPSS17.0和AMOS21.0軟件。
3研究結果
3.1相關分析
通過相關分析可見,家庭資本、學生成績及社會情感能力三個變量之間彼此均正向相關并達到顯著性水平,家庭資本與社會情感能力在各自變量關系群體內相關程度最高,說明適合使用路徑分析探討各變量之間的關系。結果如下表1顯示。并且根據平均數和標準差判斷西部農村地區的兒童家庭資本處于一般到較好的水平之間。這一結果與其它一些以測量家庭社會經濟地位(SES)為主的家庭資本研究存在區別。這是由于以往研究過于關注家長受教育水平、職業地位及家庭收入的影響,故容易得出農村地區兒童家庭資本較低的結論,而本研究立足于科爾曼和布迪厄理論,強調的是涵蓋家長參與在內的家庭資本。當前關于家長參與的研究表明,傳統“學而優”的思想下,中國家長熱衷投入那些對兒童學業有直接影響的事件,并且這種參與方式較少受到社會經濟地位影響,故本研究獲得的結論能夠得到支持。
3.2模型比較
按照結構方程模型應用的要求,首先對測量模型開展評估,主要是考察顯變量對潛變量的代表性程度。所得模型擬合值如下表2所示。假設的家庭資本、學習成績、社會情感能力三個獨立因子模型擬合指數程度更好,這說明其中各觀察變量能夠較好地反映所要考察的潛變量,并且三個因子彼此具有較好的區分度,適合進行進一步研究。
根據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在結構模型分析過程中,本研究擬構建兩個結構模型:從預測變量(家庭資本,用X表示)到結果變量(學業成績,用Y表示)的直接效應模型,以及包含中介變量(社會情感能力,用M表示)的中介效應模型。按照中介作用條件,第一步檢測直接效應模型中預測變量(X)到結果變量(Y)路徑系數C是否顯著,若X至Y的路徑系數C不顯著則停止檢驗中介作用;第二步,檢驗預測變量(X)到中介變量(M)的路徑系數a是否顯著,若a不顯著則停止中介作用檢驗;第三步,同時檢驗中介效應模型中預測變量(X)到結果變量(Y)路徑系數C′是否顯著及中介變量(M)到結果變量(Y)的路徑系數b是否顯著。首先檢驗b,若b顯著則中介效應顯著;反之則中介效應不顯著。接著檢驗C′,若C′顯著則為部分中介效應,表示預測變量(X)不僅直接影響結果變量(Y)并且通過中介變量(M)間接影響結果變量(Y);若C′不顯著則為完全中介效應,表示預測變量(X)通過中介變量(M)間接影響結果變量(Y)。
因此,首先檢驗家庭資本對學生學業成績的直接作用。結果表明家庭資本對學業成績的回歸顯著,回歸系數為0.24,p
4討論對學業成績有顯著正向作用(B=0.25,p
4.1西部小學生家庭資本與學業成績關系再探討
本研究結果表明,家庭資本對學業成績有顯著預測作用,這一研究結果與國內最新研究結論一致。具體來看,家庭資本中,經濟資本的價值在于提供兒童學習的基本物質條件,如安靜的學習環境、必須的學習用品和書籍;家庭的文化資本則通過父母的學歷發揮作用,而且會內化成為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如父母將精力投入到與兒童一起探討學習的事情、檢查其作業及鼓勵兒童克服困難等;家庭的社會資本,發揮作用的方式是鼓勵家長增加與教師聯系。對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有限的家庭和父母來說,雖然參與兒童在學校的教育缺乏時間和精力,但是同樣有能力和意愿在家庭中支持子女的學習發展。
由于當前本土研究缺乏家庭資本對學業成績變化影響程度的計算,因此無法就本研究與其他測量結果開展對比分析。西方學者認為,相比八十年代當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作用持續減弱,原因包括:學生對家庭物質資源依賴降低,政府促進公平的政策增加及學校變量對家庭發揮調節作用等。這一變化存在多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提醒教育者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高低并不能決定兒童未來的發展,將兒童學業表現不佳的責任全部歸咎與家庭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體現,應對兒童的學習不良或其他發展問題上,學校教育者轉向家庭尋找原因的同時也應主動發現學校教學和管理中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提醒教育者家庭處境不利兒童遭受到的教育不公平不僅體現在家庭無法給兒童學業提供支持,還有可能體現在來自教師和同伴不公平的對待。因此,教育公平不僅需要國家在物質上提供支持和補償,同時要求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創設一個平等和支持的良好氛圍。
4.2社會情感能力在西部農村地區學生家庭資本與學業成績關系中的作用探討
本研究發現,包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在內的西部農村地區家庭資本顯著影響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發展,社會情感能力對學生學業發展有顯著影響,且社會情感能力能夠全部解釋家庭資本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的影響。這一結果說明家庭資本對學業成績發生作用是通過社會情感能力產生的,凸顯社會情感能力的價值和社會情感學習項目的家長。
社會情感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家庭資本發揮作用。研究者指出,親子情感紐帶對兒童學業成績有重要影響,親子關系親密能夠提升父母對子女的期待和投入,從而提升兒童學業成績,反之,親子疏遠會降低兒童的學業成就。本研究認為,在創建良好的親子關系過程中,良好的社會情感能力幫助兒童在親子溝通中運用合理的方式向家長表達自我需求,同時也促使兒童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問題,體諒其工作的艱辛和不易,此外,還幫助處境不利兒童開展積極情緒調節和自我疏導,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其次,兒童的情緒和態度影響家長參與學校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了家校交往。家校交往以兒童為中介,擁有良好的社會情感能力的兒童一般較少引發家長和教師間的誤解和沖突,并且能夠協調家長和教師間的矛盾,幫助父母深入了解學校,促進家庭和學校開展合作。
社會情感能力幫助家庭資本發揮作用的同時,更直接的方式促進兒童的學業成績發展。一方面,社會情感能力改善班級情感環境是通過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融入學校生活和班級生活,獲得班級歸屬感和責任感,從而實現教師關愛及師生互相支持的班級情感環境;另一方面,良好的社會情感能力促使個體自我反思,改善學業動機,調整學習目標和壓力應對策略,從而以更積極的姿態投入學習過程中,更容易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今后研究應當擴展研究對象和范圍,深入研究學校和家庭各種變量關系。本研究嘗試將社會情感能力這一變量加入家庭資本與學業成績變化的關系中,探討家庭資本影響學業成績的中介作用,其結論得到來自國內其他研究的支持。有學者通過運用PISA數據對上海地區開展研究,結果發現家庭資本不能對學業成績產生直接影響,而是通過分配教育機會和學校資源來產生作用。然而,由于本研究對象局限于某一區域,因此,若希望這一結論獲得推廣則還需日后將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納入研究范圍。此外,深入研究亦需將學校組織因素和教師教學因素考慮入內。
5建議
基于本研究結果,對教育管理部門和具體學校就發展社會情感能力提出以下建議。
將發展兒童社會情感能力作為改善教育公平及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
發展權是最重要的兒童權利之一,兒童社會情感能力既是兒童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保障處境不利兒童獲得高質量教育的措施。一方面,正確認識自我、調節自我情緒和情感能夠促進處境不利兒童心理健康,增強其抗逆能力,同時能夠促進其認知發展,從而幫助其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借助社會情感能力這一“工具”,有助于創造互相尊重、和諧友愛的學校氛圍,減少處境不利兒童在人際交往中遭受的歧視,有助于提升教育過程公平。
在發展兒童社會情感能力過程中,為了更好發揮家庭資本的作用,國家應當明確制度家庭教育法,將父母開展兒童教育的責任與權利進行統一,以落實家庭教育的內容。而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首先,應從管理上樹立“尊重學生發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理念,建立相關制度,完善實施機制和保障機制,將社會情感能力納入學生評價體系,并做好監督和指導工作;其次,應通過政策宣傳和鼓勵的方式,引導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同時為家校合作建立政策平臺。作為教育教學基本單位的學校,從措施上做到平等對待每位兒童,打破傳統上“好學生一壞學生”的分類方式;同時,將發展兒童社會情感能力作為家校合作的目標,設計并實施具體、相關的家校合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