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總結范文

時間:2023-10-17 17:3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物保護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文物保護總結

篇1

【關鍵字】文物;消防安全;管理

2011年2月7日,福州市鼓樓區法海路1號法海寺發生火災,燒毀該寺大殿及法堂。2011年5月28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夷山余慶橋發生火災,該大橋完全燒毀。文物單位接連發生火災,充分暴露文物保護單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亟待進一步加強。文物主管部門應當積極作為,深刻吸取火災事故教訓,認真分析轄區文物單位的消防安全形勢,督促文物單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消防安全條件,全力預防文物單位火災的發生。以南平為例,全市現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3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3處,這些文物單位大多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木拱廊橋、眾多寺廟和宗祠都是木質結構,大多地處偏遠的農村,一旦失火,損失慘重。

1 2011年,南平文化、消防部門聯合對全市473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消防安全逐一進行了檢查,各文物保護單位存在的火災隱患,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1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不到位。部分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不到位,未建立相關工作制度,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識,不懂得文物的火災危險性和重點部位,沒有掌握消除文物火災隱患、處置初起火災等基本技能。

1.2 建筑耐火等級低。大部分文物保護單位都為木質結構建筑,年代久遠,木材干燥,一旦發生火災,容易造成火勢迅速蔓延。

1.3 消防滅火設施配置不足。部分文物保護單位都沒有配置必要的滅火設施,一旦發生火災,無法在第一時間撲滅火災,失去了滅火的最佳時間,特別是離消防站較遠的文物保護單位,道路崎嶇,現場消防用水不足,即使消防車到達現場,也無法正常開展滅火救援。

1.4 在建筑內使用明火和大功率電器。部分文物保護單位使用香燭和長明燈進行祭祀活動,一旦香燭和長明燈翻落很容易引燃周圍可燃物,釀成火災。部分文物保護單位內還住有居民,平時需要使用液化氣和大功率電器,且防火意識較差,加之不良的用火和用電習慣容易引發火災。

1.5 電線未穿管保護。部分文物保護單位的電線已老化,有些文物保護單位已對電線進行穿管保護,但是居住在文物保護單位內的居民私自對線路進行改動,造成部分電線未穿管保護,一旦電線出現故障,很容易引發火災。

1.6 文物保護單位管理人員消防安全意識淡薄。雖然部分文物保護單位配置了消防設施,但是由于管理人員消防安全意識淡薄,平時沒有對消防設施進行維護保養,甚至不會正確使用消防設施,發生火災時無法使用現有的消防設施有效進行滅火。

1.7 文物保護單位周圍違章搭建。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部分人員在文物保護單位周圍違章搭建,從事生產和生活作業,且這類人員的消防安全意識普遍較差,對場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不到位,發生火災后容易蔓延至文物保護單位。

2 各地發生的文物保護單位火災,已經對文物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但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筆者根據平時的工作經驗,總結了文物保護單位防火工作要點:

2.1 開展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文物管理部門應當根據實際制定場所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標準,督促各文物保護單位開展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工作,加強消防安全檢查力度,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2.2 加大文物單位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力度。消除文物保護單位的火災隱患能夠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定期對文物單位內的電線進行更換;禁止在文物單位內使用長明燈、祭祀香燭、液化氣等明火;禁止在文物保護單位內堆放可燃物品如柴火等;盡量不要讓居民居住在文物單位內,杜絕因生活用火不慎引發的火災;盡量不要在文物單位內安裝大功率電器,杜絕因電氣線路故障引發的火災;禁止在文物單位內和周圍違章搭建,確保文物單位與周圍建筑有一定的防火間距。文物管理部門應當加大對文物保護單位消防安全檢查力度,對檢查發現的火災隱患,要指導文物單位制定整改方案,并依法督促整改;對存在重大火災隱患的文物單位,由當地人民政府組織協調解決。

2.3 配置公共消防設施和消防器材。文物保護單位應當設置消火栓、消防水池和滅火器等消防設施和器材,偏遠的文物保護單位應盡可能配置消防水泵,成立義務消防隊,提高火災自救能力,木質結構文物保護單位發生火災后的蔓延速度極快,必須依靠單位自身的消防設施在第一時間撲滅火災,盡可能的減少火災損失。經濟條件較好的文物單位還可以安裝簡易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如上海市政府在部分木屋毗連區安裝了簡易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在多次火災中發揮了較好的效果,火勢蔓延得到控制,甚至直接被自動噴水滅火系統撲滅。

2.4 提高文物保護單位管理人員消防安全意識。首先,應當提高文物保護單位管理人員防火意識,定期對文物進行消防安全檢查,對消防設施進行維護保養;其次,應當提高文物保護單位管理人員滅火能力,在發生火災時能夠正確使用已有的消防設施滅火,在第一時間撲滅火災。

2.5 加大對文物保護單位的資金投入。配置公共消防設施和消防器材、安排人員管理需要資金投入,如果沒有只是一味的強調工作重要,確沒有資金投入,那么文物保護工作也只是一紙空文。

篇2

關鍵詞:文物保護;問題;工作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文化保護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價值的遺物,保護文物是每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從目前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現狀來看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比如,文物保護意識淡薄、文物保護經費和人手不足、文物保護水平有待提高等,因此,為了保證文物的完整性,我國相關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大力健全文物保護法制體系與管理制度,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含量,并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從而促進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協調發展。

一、文物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物保護意識淡薄

文物保護工作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但是目前我國文物保護意識淡薄,沒有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雖然目前我國相關的文物保護單位在大力倡導文物保護工作,逐漸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文物保護新體制,但是,社會各界文物保護意識相對來說還比較淡薄,很多地方都在重視開發建設,忽視了文物保護工作。同時,很多群眾都認為文物保護是政府的事,與自己無關,從而使得有的人為了自己的私欲,經常盜取文物,給文物造成了很嚴重的破壞。

(二)文物保護經費和人手不足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很多歷史文物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戰爭的洗禮受損非常嚴重。比如古代歷史建筑,很多古建筑經過長時間的風化,損毀嚴重,所以非常需要大量的經費進行維修。但是,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文物保護經費和人手都不是很充足,這給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同時,相關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偏低,缺乏文物保護專業知識,從而使得文物保護工作不能正常開展。

(三)文物保護水平有待提高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物保護工作起步比較晚,文物保護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國文物保護科研機構相對滯后,缺乏先進的防火、防潮、防震等文化保護技術。同時,由于文物經過長時間的洗禮受到了嚴重的損壞,因此,在修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非常多,但是目前我國沒有先進的技術,而且修復工作量很大,人才短缺問題非常嚴重,另外,我國文物單位也沒有一個完善的文物保護管理制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文物保護工作的水平。

二、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方法

(一)健全文物保護法制體系與管理制度

俗話說的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對于文物保護工作來說也不例外。因此,我國政府應該健全文物保護法制體系與管理制度,根據市場發展需求,對《文物保護法》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同時把文物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中去,保證文物修復工作能夠擁有充足的經費。除此之外,我國相關政府還應該建立文物保護監督部門,強化對下級機關的法律監督,讓文物保護工作能夠順利開展,一旦文物出現問題,就要及時追究相應負責人的責任,把相關的管理制度落實到實處,并構建立體執法體系網,從而保證文物保護工作能夠順利的開展下去。

(二)科學進行城市規劃與建設

眾所周知,我國很多古建筑都位于城鎮老市區,因此,我國文物保護單位應該重點關注城鎮老市區的建設,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遺產保護的關系。同時,在具體的建設規劃中,應該進行科學合理的建設,盡量避開古建筑所在地,努力保證古建筑的完整性。另外,相關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對文物進行及時維修,并加強對施工單位的監督,爭取做到能遷移保護的就遷移保護,從而減少對古建筑的破壞。

(三)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含量

文物保護工作是一個技術含量要求非常嚴格的工作,文物保護單位在對文物進行修復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文物的歷史特征,盡量不改變文物的原始面貌。與此同時,文物保護單位應該摒棄以往的傳統落后技術,采用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來對文物進行修復。針對古建筑來說,相關文物保護單位可以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設文物檔案系統,比如,三維激光掃描、近景攝影測量等先進技術手段,這樣不僅能夠保證文物的完整性,又能減少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四)加強文物保護管理

我國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從整體上提高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水平,就需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文物保護制度,并不斷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首先,文化保護單位應該建立完善的文物保護制度,因地制宜,堅持勤儉辦事的原則,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避免工作人員出現懶散的工作狀態,從而保證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加強資金籌集力度,保證文物修復擁有足夠的資金;再次,文化保護單位還應該加強文物庫房和文物保護管理隊伍建設,定期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讓他們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最后,文物保護單位還應該定期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考核,落實持證上崗制度,對于那些不合格的工作人員要進行淘汰。

(五)注重宣傳,提高民眾文物保護意識

對于文物保護工作來說,注重宣傳,提高民眾文物保護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加強文物保護宣傳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文物保護宣傳活動;同時,還要加強與社會公眾的交流與溝通,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從而提高民眾文物保護意識,積極營造關心文物、遵紀守法的社會氛圍。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作,我國相關文物保護單位應該充分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不斷總結文物保護工作中的問題,健全文物保護法制體系與管理制度,并提高文物保護技術含量,從而提高文物保護工作的水平。

參考文獻:

[1]劉心玉.我國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8:159-160.

[2]劉建美.陜甘寧邊區文物保護工作述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51-57.

[3]文曉麗,王靜.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思考[J].經營管理者,2011.

篇3

為進一步摸清我市現存不可移動文物和可移動文物的現狀,全面掌握我市文物資源的數量、分布和保存的基本狀況,增強保護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從而推動我市新時期的文物保護工作,更好地發揮文物在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市政府決定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第三次文物普查。現將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主要目的

(一)摸清家底,增強文物保護工作的有效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好文物資源,促進我市“兩個文明”建設。

(二)在此次普查工作的基礎上,各地核定公布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為市政府公布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遴選申報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好準備。

(三)培養一批基層文物工作者。通過開展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鍛煉和培養一批熱愛文物保護工作、熟悉文物保護工作、從而更有效地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基層工作隊伍。

二、主要任務

(一)通過廣泛深入的實地調查,摸清當地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的分布數量和保存情況,做好調查登記,評估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為今后申報文物保護單位做好準備;對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代表性實物等可移動文物,摸清其所有人的姓名、住址和收藏情況,為以后征購做好準備。

(二)此次文物普查對古代建筑和革命文物保存比較集中的古村落應加以重點調查,做好詳盡說明,為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村鎮做準備。對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文物資源,制訂切實可行的保護和利用規劃,為發展當地經濟服務。

(三)對原已普查并造冊登記的文物進行核實,發現問題和隱患,及早采取措施予以解決,對因經濟建設或自然災害而遭破壞和損毀的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文物,應作書面報告。搞好館藏三級文物的鑒定確認工作,由市文化局組織三級文物鑒定小組對全市11個博物館(紀念館)的三級文物進行鑒定、確認。

三、組織領導

報經市政府研究,成立宜春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市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文化局,負責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的指導、協調、聯系和相關文字資料及表格的設計、印發等工作。各縣(市、區)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文物普查工作的組織、培訓、指導和資料的發放與匯總等工作。

四、工作安排

(一)時間安排:全市文物普查工作為期一年,從20*年8月15日至20*年8月15日。

(二)步驟、方法和措施: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3個月)。成立組織機構,培訓骨干,查閱資料,制訂具體方案等。培訓主要采取集中授課的形式,以縣為單位,各縣(市、區)至少要有四名文物工作者參加培訓。培訓結束后,各縣(市、區)以受過培訓的文物普查骨干為基礎組建普查隊,普查隊以文博單位專業人員為主,并抽調有一定知識和經驗的退休干部(教師)、地方志、黨史辦、旅游單位等人員參加。普查隊成立后,著手查閱當地文物志、地方志等文獻,制定當地的普查方案。

第二階段:調查階段(6個月)。主要工作:一是宣傳訪問,實地調查,登記造冊,整理資料。各普查隊深入鄉村、街道,進行實地調查。對新發現的文物點,認真做好登記造冊工作,并在實地走訪工作結束后,做好資料的匯總造冊,上報所在地文物普查工作領導小組。二是做好文物建檔和遺失文物的核實工作。各文博單位要仔細清點所藏文物并按文物等級登記造冊,同時由各縣(市、區)文物行政部門將文物數量匯總后報市文化局;對自然滅失的文物要及時注銷并標注原因;發生文物被盜或丟失事件要及時報案,并按緊急事件處理程序及時向上級文物行政部門報告;文博單位法人代表離任時,嚴格實行審計制。

第三階段:綜合評估階段(2個月)。主要工作是對普查成果進行綜合研究,評估普查文物的價值。在普查的基礎上,各普查隊要選擇當地具有重大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當地文物行政部門申報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其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并報上級文物行政部門備案。對能征購的民間收藏文物要確定清單,及時征購,由博物館收藏。鼓勵社會各界及個人向國家捐贈文物,對捐贈珍貴文物者,應給予一定的獎勵。對急需維修的文物保護單位要制訂維修方案,籌措經費,及早維修。對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資源要制訂相應的保護和利用規劃。

第四階段:總結驗收階段(1個月)。主要工作是市文物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市的文物普查工作進行總結和驗收,召開總結表彰會,舉辦普查成果展覽。迎接省文物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對我市文物普查工作的檢查和驗收。

(三)經費安排:各縣(市、區)所需經費由本級財政解決。文物收購費、獎勵費、維修費及展覽費等費用由各文物保護單位所在地財政解決。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認識,切實加強領導。各地要把此次文物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抓緊抓好,搞好協調。

篇4

關鍵詞:高速公路;文物保護;應對措施;管理體系

1 工程概況

南京繞越高速公路東南段是國道主干線G25長深高速公路過境南京市的環線段。項目環繞了南京城市經濟最發達的東南部地區,起點與南京長江三橋南岸接線、繞城公路、寧馬高速公路相接,沿牛首祖堂風景區南緣布線,經江寧開發區后,東跨秦淮河,穿過江寧科學園,經上坊東側向北,沿青龍山西側布線,于麒麟塘山附近與滬寧高速公路及在建的長江四橋南岸接線相接。

南京繞越高速公路東南段所經過的雨花臺區、江寧區,山環水繞,形勝殊異,其發展歷程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散布在地下、地面的眾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遺物,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南京繞越高速公路東南段有限責任公司與南京市文物局、南京市博物館本著 “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基本建設”的原則,緊密配合,大規模、系統性地對沿線文物進行富有成效的發掘和保護,為考古發掘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奠定了基礎。

2 繞越高速建設過程中文物保護工作分析

1、繞越建設方與文物保護部門密切聯系,互相配合。為了正確處理好基本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繞越項目公司從項目前期開始就嚴格按照《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做好配合文物保護的配合工作。同時南京市博物館樹立服務意識,全心全意為重點建設項目服務,針對繞越越高速公路為南京市重點項目,時間緊、任務重的特點,合理調配文物考古隊伍,選擇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人員到一線開展工作,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為工程建設贏得了寶貴時間。

2、加強領導,強化全員文物保護意識

高速公路建設工程浩大,如果缺乏全員文物保護意識,也許一個挖掘機手就能毀掉一個千古文明。為了推進高速公路建設與文物保護同步發展,在高速公路建設施工前,項目公司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保護方針,自覺遵循“設計時最大限度的避讓,施工時最大限度的保護”工作原則,高度重視地下文物保護,指派專人負責協調文物保護事宜,多次與文物部門人員深入工地逐標段、逐文物點共同檢查、落實文物發掘、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首先,項目公司在施工招標前便向文物部門提供了圖紙,協助考古隊對工程沿線進行了為期兩個半月的文物調查,考古人員發現眾多的文物點。

其次,施工招標中,要求施工單位在簽訂相關合同時,要與保護文物掛鉤,明確要求施工單位“在施工現場發現古代器物等疑似物品時,必須立即停止開挖,并在第一時間內報告項目管理公司和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同時,將施工期間對文物保護的實績,作為各單位考核的重要內容,并在“繞越杯”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活動上嚴格考核。

第三,在項目開工后,項目公司、項目管理公司不僅下發了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還邀請南京文物專家給施工、監理單位員工進行文物保護知識講座。上到標段經理,下到挖機司機,三百多人學習了地下文物保護法律法規和從現場現象判斷是否有文物埋藏的簡單方法。這次培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施工人員先后主動上報了4處遺址現場。例如,在江寧谷里發掘的南朝大墓本不在考古調查確認的文物點預告范圍內,由于建設單位和考古部門在施工隊伍中開展過多次文物保護常識講座,當施工人員在施工中發現一面規整的墻體――大墓封門墻后,立刻按要求向考古部門反映,項目公司也在第一時間在現場插上旗幟,采取了封閉保護措施,確保了考古工作圓滿完成。

3、落實文物保護經費

根據國家文物保護的相關規定,工程建設發掘文物的費用由業主承擔。對此繞越高速公路項目公司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同時,市博物館對于繞越建設項目文物搶救保護工作收費,在國家規定的標準的基礎上,在保證有效完成工作的前提下盡量降低收費,減輕了建設單位的負擔。為了保證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互惠雙贏,繞越高速公路項目公司撥付了專款作為文物考古保護經費。

4、為保護地下文物,繞越高速公路優化調整設計

“最大限度的避讓”是高速公路建設保護地下文物必須遵守的工作原則。因為避讓不但是對地下文物最好的保護,而且亦有利于工程的順利開展。

繞越公路東南段為集景觀、旅游、生態為一體的六車道高速公路,其西南部初擬線路走向為南唐二陵、祖堂風景區。為了避讓,繞越項目公司聘請設計部門重新選擇路線走向,調整了線路縱斷面,采用低路堤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南唐二陵、祖堂風景區的影響。

5、在規模施工之前搶救文物

沉睡千年的地下文物,很多屬于未知范疇,具有不可預見性。為了把大規模的工程建設與國家文物資源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文物工作總方針,在繞越高速公路建設項目基本線位確定后,繞越項目前期主管部門就邀請文物管理單位攜手對全線進行實地調查與勘察,全面了解地上、地下文物的分布情況,對沿線所有的遺址、遺跡和墓葬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科學發掘。文物搶救工作未結束,寧可暫緩施工。表面上看這樣會影響施工,實質上是為大規模施工創造條件。

篇5

【關鍵詞】文物保護;全民參與;社會氛圍

隨著社會文物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國在享受文物遺產無窮驚喜的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文物保護問題。規模巨大的文物群體的有效保護不能單純憑借數量有限的專業人員以及政府支持,營造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社會氛圍才是進行文物保護的必由之路。這不僅能夠提供文物保護中所需的各種資源,同時也能夠適應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本文以此為背景來探究與營造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社會氛圍的相關問題。

一、文物保護與全民參與的內涵

1.1 文物保護與全民參與的基本關系

社會文物是由社會公眾制造的,應該由公眾共同所有。社會是由各式各樣的人所組成的集合體。人類自出現以來,就不間斷地進行文物的制造,進而為后代儲存了大量的文物遺產。而這些文物遺產見證了歷史與文化的曲折與發展,諸多重見天日的文物都向人們證實了人類文明的魅力與精神,因此社會文物需要嚴密的保護。同時,社會公眾與文物之間的關系并非表面而暫時的,而是全面而持久的。人類的精神需要必須依賴于其對文物的全面保護,否則就會產生抑郁、仇殺等社會問題。因此,社會公眾應該積極主動地對文物進行保護。總之,社會文物由人類創造,由人類所有,由人類保護,由人類共享。

1.2 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實質

盡管文物保護需要政府力量的支持與主導,但更離不開公眾的參與。社會公眾是保護歷史文物的基本與主要力量。只有全民具有高度認可的文物保護意識,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文物保護才能得以全面貫徹。全民參與文物保護主要是指提高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參與文物保護工作。它的實質是指公眾全面保護某個區域在歷史發展中所出現并保持至今的證據與痕跡,這是對歷史價值與自身價值的正視與肯定。全民參與文物保護是以政府作用的為基礎的必要補充,也是文物保護全民性與自主性的重要表現。

二、營造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社會氛圍的必要性

2.1 全民參與能夠影響文物保護工作

文物是傳承歷史的不可再生資源,保護文物能夠為后世保留珍貴的文化遺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留存下來的社會文物卻不斷減少,因此文物保護的責任也愈發重要。而僅僅靠政府與有限專業技術人員的力量是無法達到文物保護的目的的,更需要社會大眾廣泛參與來保護這些重要的歷史見證。但是在我國的社會轉型時期,社會大眾參與文物保護的意識比較薄弱,很多人都是功利性地對待文物遺產,他們的文物保護意識相當薄弱,甚至會以文物毀壞來換取自身的經濟利益。因此,有必要營造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社會氛圍。全民保護是文物保護的厚實的基礎;營造全民文物保護是對專業技術保護的彌補。

2.2 社會資源能夠支持文物保護工作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的文物遺產眾多,文物價值巨大。目前,我國已經發展并確認九十多萬處的非移動文物點,以及將近一千三百處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如此巨大的文物保護工作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以資金支持為例,雖然政府撥款能夠給予文物保護工作一定的經濟支持,但是仍然無法全面解決文物的保護與維修任務,而向社會大眾募集資金是解決經濟問題的重要手段。因此,資金與人力支持的嚴重缺乏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和資助。

2.3 社會現實要求全民參與文物保護

近年來,我國所發掘與確定的文物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更加嚴格有效的文物保護工作,而單單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歷史文物不斷增多的客觀現實要求全民參與文物保護任務。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文物市場也逐漸進入極度繁榮時期,文物價格更是上升至驚人的水平。而由于人們價值觀的不斷改變以及法律知識的相對缺乏,有些人受到文物買賣的利益誘惑,做出一些破壞文物的自私行為。因此,文物保護工作需要社會公眾的廣泛參與。

三、營造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社會氛圍的有效措施

3.1 政府給予必要支持,通過教育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

人們較為薄弱的文物保護意識嚴重阻礙了其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相關部門也缺少對公眾進行教育的資金、物質以及人力支持。因此,政府必須設立專門機構來管理文物保護宣傳與教育專項資金,并形成一支專業的管理團隊來進行文物保護的宣傳與教育工作。同時,必須將文物保護融入人們的內心深處。政府應該從小對中小學生灌輸保護文物的思想,通過歷史課程、免費參觀紅色基地等方式來提高他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政府應該為專業人員與一線人員提供學習與培訓的機會,提高他們保護文物的技能;政府應該提高社會各領域人才對文物保護的認識,通過旅游講解普及保護文物常識;利用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的宣傳進行文物保護的宣傳。只有具備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才能更有效地保護文物。

3.2 壯大三級文物保護網絡,構建全民文物保護防線

以往的三級文物保護網絡涵蓋了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鄉(鎮)文物保護領導小組與村業余文物保護員,也能夠充分發揮人們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是隨著旅游業的日益發展,我國原來的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因此政府必須在城市區域建立新的市、區、居委會三級文物保護網絡,并建立健全相關的保護制度;同時,必須在縣區設法恢復以往三級文物保護網絡的功能,并給予工作人員實惠的福利與薪酬;另外,政府應該加大以上兩類三級文物保護網絡的監查力度,以便實現防微杜漸的效果。

3.3 建立文物保護民間團體,肯定平民的主人翁地位

民間團體是公眾參與文物保護的中介組織,它能夠合理利用各方力量的協作優勢,以實現公眾參與文物保護的自主性、組織性與制度性。相對于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具有數量可觀的資金支持和較高的工作效率,能夠更好地實施文物保護。因此,政府應該培養廣大群眾對于歷史文物的主人翁地位,并最終實現文物保護的民有、民治、民享。其次,政府應該鼓勵并協助群眾建立文物保護民間團隊,并給予他們完全的管理與支配能力,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公眾阻礙文物破壞的勇氣,也有助于表達公眾保護文物的意愿,提高公眾對歷史文物的主人翁地位,進而提高這些民間團隊對文物的保護能力。

3.4 保障文物保護參與者的利益,擴大其對文物的享有權利

正所謂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歷史文物本身就來自群眾的創造,而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社會的發展與公眾的利益。政府應該建立詳細、全面的文物保護平民數據庫,以使文物保護參與者享有更大的文物保護福利,例如給予文物保護參與者更多的參觀優惠與福利。同時,政府可以樹立全民參與文物保護與模式示范項目來喚起更多民間文物愛好者的響應與參與,通過示范作用,促進當地政府法律與執行力等聯動機制的形成。

四、總結

總之,社會文物是由人民創造,由全民所有,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文物保護權益共享。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實質就是人們自發保護某區域歷史發展的證據與痕跡,是對政府保護的合理補充。由于公眾的不同參與形式對文物保護與發展有不同的效果,政府力量無法完全滿足文物保護的需要,以及殘酷的社會現實,因此政府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來營造全民文物保護的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文物保護需要營造全民參與的氛圍[J].東方收藏,2012,(09):28.

[2]張郁,張麗瓊.營造全民文物保護的社會氛圍[J].人民論壇,2009,(5):19.

篇6

關鍵詞:遺產保護;真實性;玉樹然格寺;修繕

正 文

我國的文物保護制度初步形成于20 世紀60 年代中期。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布了《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這是建國后關于文物保護的重要法規,同時公布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 處,建立了重點文物保護制度。這是一個以文物保護為中心的單一體系的歷史時期,之后逐漸發展為以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為重要內容的雙層次體系之中。1982 年,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公布,這標志著我國名城制度的創立。其后我國文物保護事業不斷發展,期間相繼有《曲阜宣言》( 2005 年) 、《西安宣言》( 2005 年) 、《北京文件》( 2007 年) 、《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 2009 年) 等國內及國際文件出臺。相繼于此,我國多個省市亦出臺了省市級文物保護規章條例。進入21世紀以來,國外相對成熟的遺產保護理念不斷輸入,在總結過去實踐成果的基礎上,我國文物建筑保護的概念與理念不斷擴展、延伸: 從早期的保護單體建筑發展到現在的保護歷史城鎮、歷史街區; 由保護名勝古跡、紀念性建筑,發展到保護傳統建筑、鄉土建筑。保護的理念也在不斷深化: 由保護建筑實體,延伸至保護其歷史環境、人文環境、文化環境、民俗傳承。

我國已經公布的文物保護規章及倡導文件中,對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及保護修復的相應理念已有所探討。如《曲阜宣言》,該宣言著眼于我國古代木構建筑的實際,提出學習借鑒國外在文物建筑保護方面的先進經驗、先進理念是必要的,但這種學習不是不加分析的照搬,而是要經過消化吸收、緊密結合本國實際加以運用”。《曲阜宣言》還提出了“‘原狀’應是文物建筑健康的狀況,而不是被破壞、被歪曲和破舊衰敗的狀況。衰敗破舊不是原狀,是現狀。現狀不等于原狀。不改變原狀不等于不改變現狀。對文物建筑原狀的解讀以及判定等諸多問題,“真實性原則”都有著切實可行的解決。真實性原則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在文物修復中的貫徹與應用要求所有修復方案、保護措施均應建立在對文物建筑現狀真實、詳實的勘研之上,它要求在建筑本體構件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價值評定的基礎之上,最大限度保存、傳承現狀文物建筑所蘊含的文物價值與歷史信息。

雷麗芬在《當下我國城市建筑遺產保護面臨的危機與思考》中談到“建筑遺產本應是建設頂級的、具有民族文化特征和差異化的世界城市過程中最有支撐力和不可替代的資源,然而,當我國面臨城市建筑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利益沖突之時,人們更多地向眼前的經濟利益傾斜。當下,我國建筑遺產面臨城市發展帶來的建設性與保護性的雙重破壞,加上國民與政府對建筑遺產的價值認識以及建筑遺產保護的意識淺薄,使得我國城市建筑遺產面臨隨時斷層的危機。”

高宜生在《真實性原則在我國建筑遺產保護修復中的應用》提到我國的建筑遺產也面臨諸多生存危機,如盲目的開發建設對歷史文脈的割裂,各地盛行的“拆毀真文物,制造假古董”等現象。

下面將以青海玉樹高原寺廟文物保護為例,反應在高寒地區、少數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文物保護的“真實性”原則的實現。

然格寺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小蘇鄉境內,所在地名為江西村然格卡,距州府所在地結古鎮約 200 多公里,距江西村約 20 公里,海拔 3776 米。然格寺所在的環境非常優美,從寺院的選址來看,其東臨珍那山,南望然幫山,西鄰貢多當澤山,北依葉然拉澤山,周邊群山環繞,如蓮花盛開,而然格寺就坐落在這蓮花盆地里,極為殊勝。

然格寺現有現有桑珠頗章大經堂、新大經堂、空載佛塔、轉經筒殿、閻王護法殿等大小不等的殿堂 5 座,還有 37 處傳統僧舍,以及各類佛塔、察察房十余座。另外,目前還有正在建設的接待房、大廚房以及僧舍 32 座等寺院建筑。這些建筑以大經堂為為中心,隨山勢高低自由布置,錯落有致、主體突出,再加上周邊山林的護擁襯托,具有藏傳佛教寺院自然古樸、宛如天造,并與環境融為一體的特征。2010 年 4 月 14 日,玉樹地區發生 7.1 級強烈地震,然格寺受到地震破壞影響,納入災后文物搶救保護項目。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受玉樹州文體廣電局委托,對然格寺部分建筑進行了勘測研究,制定出針對性的原址搶救保護修繕方案。其中,總負責人始終秉承文物保護“真實性”原則,強調在修復過程中盡最大努力保留寺廟建筑的原始特征,所以,在整個過程當中,徹底的研究了玉樹地區寺廟建筑的原始施工及構造以及所用材料的研究。

然格寺文物建筑的整體保存狀況不一,有只需加固修繕的,也有整體較大面積坍塌恢復重建的。其中,桑周頗章大經堂受地震破壞及年久失修,存在屋頂漏雨和墻體開裂,壁畫也有較嚴重的開裂。空載佛塔頂部塔剎歪閃,屋頂漏雨長草,殘損較為嚴重。轉經筒殿殘損相對較為輕微,但屋面開裂、漏雨的問題依然存在。另外,閻王護法殿、普巴護法殿因地震前就殘損嚴重,再加上地震破壞作用,整體或局部大面積坍塌,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失。僧舍大多整體保持較好,主要存在屋頂漏雨、椽木糟朽以及門窗構件缺失的現象。

從整體評估分析來看,大經堂后的山體存在滑坡以及水土流失的現象,院落土質地面雨季排水不暢,道路泥濘,給寺院建筑造成一定的威脅,給僧眾帶來不便。修繕的難點是閻王護法殿的恢復重建,因地震后清理了原有殘損墻體和構件,也未有照片記錄,只能靠現狀剩下的殘垣斷壁以及當地僧眾的解說來恢復。

在修繕的過程中要求盡可能保存原有構件材料,需補的構件要與原構材質規格相似,所有更換的構件必須標識修繕年代,具有可識別性;必須按傳統工藝材料、工藝做法修補,加固補強部分要與原結構、原構件連接可靠;新材料、新技術必須考慮可逆性。所有大木、小木油飾都要進行除塵以及去垢的工作,并根據文物修復“最小干預”、以及“可識別性”原則,補飾油飾彩繪。

小結

我國古代建筑遺產的修復是一項復雜的綜合性項目,它涉及歷史、文化、技術、工藝、時代特征等諸多內容的研究。其中,真實性原則是古代建筑成功修復的重要原則之一,具有豐富的內涵。貫徹文物建筑修復的真實性原則,重在建筑遺產修復前及修復中對現狀真實、詳盡、精準的勘察與研究; 重在對歷史上各個時期所留存的諸如做法、工藝、藝術等信息的詳盡記錄與價值評定; 重在對文物建筑所包含的各時代價值豐厚的文化信息的發掘、研究與傳承;重在維修檔案的科學建立四大方面。玉樹地震后,更大范圍的引起了高原地區具有民族特色宗教建筑的維護與修繕工作,在整個修繕過程中始終堅持“真實性”原則,盡最大努力,通過對傳統施工工藝、構造、材料的巧妙應用,恢復及保留了青海玉樹地區寺廟的歷史特征。

篇7

關鍵詞: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

1發掘現場造成文物損壞的因素

在人類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許多文化,有物質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一直以來,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發掘與保護從未停止過,其中,考古就是一項文化保護活動。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古代文物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其破壞因素主要來自3個方面:一是光線,光對出土器物的影響客觀存在,紫外線對出土文物的破壞和危害最為嚴重,而且紫外線還是發生光化學反應的主要因素;二是溫濕度,溫濕度對出土器物的影響很大,通常相對溫度的變化會導致器物自身結構產生收縮現象,使得一些漆木器等文物表面產生裂紋等破壞;三是微生物,器物表面由于微生物、霉菌等原因可造成文物表面色澤發生變化,尤其是木制文物,木質成分容易與微生物的分泌物發生反應導致色變,從而破壞文物的本來品質。

2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文物原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但暴露在一定的環境下容易受到損壞,所以更加需要形成文物保護的意識。文物保護是通過一定的技術輔助,盡量恢復文物本來面貌,以及延長文物使用期限的過程。之所以要重視文物保護,主要是因為文物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2.1文物的史料價值及其不可再生性文物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延續和承載,是民族精神家園的結晶,是今人與祖先對話的載體,堪屬國之無價瑰寶。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國家,做好文物保護工作,是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是歷史給予我們的神圣責任;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對于我國優秀文化的傳承和繼續、了解我國古代歷史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文物由于其歷史性決定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文物保護顯得格外重要,其主要內容包括考古發掘現場的文物搶救保護和實驗室文物修復保護等,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簡等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做不好文物保護工作,對于以后研究先人的文化、生活習俗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2.2文物的考證校勘價值及其不可復原性在考古發掘現場,如果出土文物因搶救及時且得以科學的、有效的保護,大量珍貴的文物就能幸運地被保存下來,為后期的文物復修與考古研究提供科學、真實的資料。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文物,是我們能夠借以得知當時時代風貌和文化特征的第一手資料,且可以用來與傳世文獻相互校勘,考證版本,對于恢復古代文獻的真實性具有重要意義。2.3文物的實物價值及其不可替代性考古發掘現場所發掘的所有文物,都具有唯一且不可替代的特點,比如發現的原始人頭蓋骨化石,就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夠替代的重要文物,它反映了幾千年前原始人類的頭型和骨骼特征,同時對于研究人類的演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其實物代表的是特定時期人的生命和靈魂,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就是對以后不可再生的文物資源的一種利用。總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遺存,各類形形的文物,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文化信息與人文信息,無論是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還是科學研究價值都是非常高的[1]。

3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措施[2]

3.1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應遵循的原則第一,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要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前提下進行。所謂“不改變文物原狀”,在考古專業、歷史文物保護工作中是基本原則之一。具體就是指,不改變現場發掘出來的文物的原貌,包括該文物發掘時的形狀、結構、材料、顏色。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通過歷史文物原有的形態及其制作工藝,結合所處時代背景,盡可能的去還原、去反映當時的文化特征。第二,加強對文物發掘現場原貌的保護。在考古發掘現場,不僅只有文物,包括現場內的各種東西,以及所處的環境,盡量少干擾[3]。如此一來,可確保文物現場可再處理,有助于對文物現場進行取樣,方便后續文物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第三,選擇適宜的現場文物保護所使用的材料。前面已經提到了,歷史文物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可再生,因此,為了保護好考古發掘現場,確保文物不被破壞,在選擇文物保護材料方面,也需要具備這樣一種功能,即與文物保存等同的特殊材料。首先,選擇的材料要具備長期耐久性;其次,選擇的材料性能要佳。3.2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基本步驟關于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一般包括以下5個階段。第一階段,前期調查工作[4]。在考古現場文物發掘的過程中,應當事先對遺址進行調查、勘探。包括該區域內及周邊的環境,通過查閱當地的人文、歷史資料,了解一些與之相關的歷史信息,并對文物埋藏的環境進行調查研究。調查的主要內容應涉及溫度、濕度、空氣狀況,這對于整個考古方案的進行以及時間進度的合理掌控至關重要。第二階段,調查研究后,制訂可行的方案。根據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問題,討論后制訂有針對性的保護方案。此外,還需要準備為保護方案順利開展實施而必要的設備、材料。第三階段,建立臨時庫房。在考古發掘現場,通常情況下,考古發掘前期能夠發現的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并不是很多,很多時候多是一些雜物遺物,當然,對于這類遺跡遺物無須過多浪費時間,這一段時間非常寶貴,應當盡快在考古發掘現場附近地帶建立臨床庫房。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給即將發掘出土的歷史文物,根據所掌握的各類信息,事先建立一個相對易控的環境空間。第四階段,歷史文物的現場提取。文物的提取非常關鍵,也是整個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最復雜的一個環節。因為文物在出土時,處理條件比較簡陋,所處環節也不容易控制,雖然文物提取只是將其送往臨時庫房保存,但提取及微環境控制的過程非常關鍵和復雜,要求也相對較高。例如,表面清理、加固等。第五階段,對臨時庫房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將文物科學包裝起來。包裝的目的是為了運輸途中免受不必要的損壞,盡可能將每一個文物保持在最佳狀態,也就是能夠反映整個文物所處歷史及人文面貌的工藝狀態。因此,對于文物的包裝及相應的設計非常關鍵,應盡可能為其提供一個相對密閉且穩定的環境,以相對合理的方式、科學的手段,讓文物從臨時庫房運抵實驗室的一段時間內,減緩空氣環境的變化可能對文物造成的侵蝕。3.3加強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對策第一,濕度控制。在考古發掘現場要嚴格控制文物出土時的含水率,防止因周圍環境溫濕度的變化太快而損害文物。目前國內大多采用干燥劑來控制,一般使用的干燥劑有硅膠。第二,密封處理。文物大多都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甚至幾千年,地下的溫度濕度等環境與地面差距很大,如果出土后直接暴露在開放的大氣環境中,大氣中的水分、溫度、濕度、陽光等都會直接對文物產生極大的破壞性影響,所以文物出土后一定要密封處理,避免文物與大氣直接接觸,氧化。第三,避光保護。可見光中的紫外線對于文物的色澤等有著很大的影響[5],所以文物出土后要進行遮光保護,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進行包裝保護。

4總結

文物保護工作關系到我國古代優秀文化瑰寶的保護和對古代歷史的研究工作,所以我們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從考古發掘的現場開始進行保護,為更好地研究我國古代文化、生活提供物質保障。

參考文獻

[1]陳庚齡.論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的重要性與科學意義[J].絲綢之路,2011(14):113-117.

[2]王允麗.考古發掘過程中保護文物的應急措施[J].文物科技研究,2004(6):166-171.

[3]楊璐,黃建華.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32-45.

[4]張宏彥.中國考古學十八講[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72-75.

篇8

[關鍵詞]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文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2-0306-01

一、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概述

承德避暑山莊和周圍寺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及寺廟群,世界文化遺產,承德外八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承德外八廟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現已不存)、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現已不存)、殊像寺、羅漢堂(現已不存)、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石質文物達近百件,多為碑刻、石獅、石象、石雕藝術構件等,這些石雕構件造型優美、雕工細膩,充分展示了清王朝統治昌盛時期的文化、藝術水平,歷史文化價值極高。

但如今,承德外八廟的多處石質文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出現剝落、斷裂、殘缺,普陀宗乘之廟石象從腰部出現通縫,隨時會斷裂;須彌福壽之廟門前石獅半個臉剝落,右前肢順紋理開裂,成了名副其實的“殘疾者”,東山門石匾字跡難以辨認;溥仁寺慈云普蔭殿丹陛石風化嚴重,高浮雕幾乎成了平雕,而且越來越嚴重;這種自然損壞嚴重影響了文物的價值和傳承。

二、石質文物病害原因

要制定石質文物的保護政策,首先要了解文物病害產生的原因,筆者將其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石質文物自身材料特性

承德外八廟絕大部分的石質文物在創作之初采用就地取材的方法,絕大部分都是承德本地盛產的鸚鵡巖(凝灰巖),只有少量石碑采用北京房山產的漢白玉。通過對鸚鵡巖的分析測試和物理、力學性能試驗,確定鸚鵡巖為酸性的火山碎屑巖,SiO2、Al2O3、K2O高,CaO、MgO、Na2O低,礦物相主要為石英和鋁硅酸鹽礦物(高嶺石及沸石),占95%以上。比重、硬度小,顆粒細小,易于雕刻;但是巖相變化大,固結程度低,孔隙度高(46.6%)、吸水性強(吸水率達5―7%),強度低,火山玻璃及巖屑含量高,抗風化能力弱。由于鸚鵡巖的機理優美、材質細膩、易于造型雕刻等特性,多用于室內外建筑的須彌座、欄板望柱、石碑及雕刻藝術品。

(二)氣候原因

承德市處于暖溫帶和寒溫帶過渡地帶,屬大陸性燕山山地氣候,降水充足,平均降水量為542mm,最多可達1500.2mm;晝夜溫差較大,極端最高氣溫41.5℃,極端最低氣溫-29.5℃。。因此在炎熱的夏季,承德地區由于降水多而相對涼爽,被清朝歷代皇帝作為避暑勝地。但這種“避暑優勢”對石質文物的保存卻有著嚴重的危害。絕大多數的石質文物都是露天保存,石材表面受到較多的降水影響,加之鸚鵡巖自身特性,同時較大的晝夜溫差也加大了石料的風化速度、讓大量可溶鹽類淤積在石料表層。當這些鹽類堆積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對石料表面產生化學作用,造成石料堿化、酥粉脫落,嚴重時會直接發生層片狀脫落,讓碑文類文物的字跡彌漫不清、石獅石像等雕塑發生致命性破壞。

(三)人為原因

承德作為旅游勝地,人流量較多,而這種人為原因也對石質文物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景區周圍游客眾多,車輛排放的尾氣和人為的環境污染已經嚴重破壞了區域的原有自然小環境。近年來整體環境惡化帶來的較多酸雨天氣,也加劇了文物的溶解和脫落。

此外,在早期的文物保護之中,采取了錯誤的措施,也是造成石質文物損害的重要原因。在早年的石質文物損害處理之中,主要采用的是澆灌方式。在面對風化、剝落、鼓起的石制品修復時,主要采用水泥進行澆注,從而加強石料本身的堅固性和抗腐蝕性。但這種方法也呈現出嚴重的弊端。水泥澆注部分與原來的石料材質有較大差異,難以實現融合,且這種相異性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發明顯,部分采取水泥澆注的碑體出現明顯新舊石料的斷裂,程度嚴重于石制品的自然風化。部分地區的旗桿基座、鼎爐基座采取水泥澆注,如今卻斷裂明顯、鼓起嚴重,甚至已經危害到了建筑物的安全。這種錯誤的修復手段,也是如今承德石質文物病害的原因之一1。

三、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保護對策

在了解了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基本情況及病害產生的原因之后,結合承德外八廟實際情況及相關資料內容,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保護。

(一)健全檔案資料

為了完善外八廟石質文物保護措施,有必要健全全面完整的資料檔案,對每件石質文物的建造年代、所選材質、目前現狀、病害成因、發展趨勢、修復計劃、保護措施、數據監測、三維掃描圖像等項目建立檔案卡,為石質文物長期保護打好基礎。

(二)及時進行保護,降低自然損害速度

承德外八廟石質文物是已經存在的文物,因此材料選擇上不可更改,因此只能根據材料的特殊性進行補救措施,從而減緩文物自然損害的速度。如盡量避免石制品的露天擺放,針對無法移動的制品或必須露天擺放從而保持整體景觀美感的制品,可制作玻璃防護罩或臨時防雨防雪棚進行保護。玻璃防護罩或臨時防雨防雪棚雖然會影響景觀的觀賞,也破壞了景點的古典美感,但是從文物保護的長遠角度而言,卻是最能夠亡羊補牢的措施。

(三)制定旅游限制措施,降低人為損害

在承德外八廟景區之中,重要的碑文區已經通過設定游客隔離線的方式避免游客進行撫摩,從而減少人為損害。但在許多露天擺放的塔基鼎座、石獅石象等,卻缺乏相關的保護。因此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游客防護工作,通過加設防護欄、玻璃罩等方式,減少游客的觸摸、刻畫、題字等損害。

其次,也可根據區域的環境情況,對游客進行限制。如設定進入游客上限,從而避免環境超載;在酸雨、沙塵嚴重的天氣之中,可對部分重要文物景區進行關閉,加蓋防雨防風布進行保護,在災害天氣過后再對游客進行開放,從而減少對石質文物的損害。

(四)加強科技研發、提升保護水平

石質文物的保護最為依賴的就是科技水平,前文提到的措施只能減緩文物損害的速度,尤其是鸚鵡巖質文物的保護有其特殊性,必須采取針對性方案。由于凝灰巖的主要病害為開裂和泛鹽,應采取粘接和脫鹽的方式加固,例如清洗、裂縫灌漿、細小裂縫勾縫處理、局部修補及表面防風化處理等措施。若要實現文物修復、長久傳承,應當積極進行技術研發,發明創造出更多的材料保護方法。如新發明的細菌科技就可以有效用于石質文物的保護。如孫延忠等發現2,自行篩選的枯草桿菌-Ⅱ能夠有效誘導碳酸鈣結晶,而當這種細菌獲得更多的養分后,能夠加大碳酸鈣的凝結亮。這種方法能否有效修補石質材料的石料空隙,加大材料的密度,從而提升抗風化、抗腐蝕能力。同時,細菌還能夠進行有效進行有效除污,如異化硫酸還原菌和異化硫還原菌就能夠有效清除石制品表面的黑色污垢,還能增加石料的穩定性3。這種細菌在石制品的保護和修復之中,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實踐驗證尚在觀察和研究之中。

四、結論

石質文物是承德的特色之一,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針對近年來石質文物損害嚴重的情況,作為文物工作者的我們應當積極加強技術研發和人為保護,從而在減緩文物損害速度的基礎上實行更好、更長遠的修復,才能充分發揮出文物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于秀敏、于秀玲。細菌保護石質文物的應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9)。

[2] 吳海濤。承德避暑山莊石質文物的風化腐蝕模擬實驗[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6)。

[3] 孫延忠。微生物技術文物保護中的應用研究述略[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3)。

注釋

1吳海濤。承德避暑山莊石質文物的風化腐蝕模擬實驗[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6):41。

篇9

摘 要 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和文明程度。文物承載了國家的歷史,也是現代人們了解以前的時代甚至是遠古時期的一個重要工具。文物有很多分類:按時間分類、按質地分類、按來源分類、按價值分類、按社會屬性分類,從這些分類就可以看出如果要了解以前朝代的發展,熟知文物的性質是必不可少的。這也就意味著文物的所有者需要很細心同時又要非常有愛心的保護這些文物,不讓這些文物受到不該有的破壞。本文從相關部門加強對非國有文物所有人的思想教育和將工作聯系實際,以期能夠進一步推進文物的保護力度。

關鍵詞 加強思想教育 保護

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中國很多的家庭也都非常富有,這就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人收集自己喜歡的文物。一些人收集到自己喜歡的文物固然是好事,但是若不好好的珍惜愛護這些文物豈不辜負了自己對于文物的喜歡。所以,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非國有文物持有人的思想教育,讓他們更加珍惜這些文物,推進對文物的保護。 相關部門應該加大思想教育力度

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當地人民的教育力度,讓他們了解到保護文物是自己分內的職責,而不是保持淡漠的態度。

(一)每個月都要安排政府干部、黨員參加對人民群眾保護文物的指導學習,除非有特別的情況,均要做到每個人都要到現場。只有干部、黨員起到了好的帶頭作用,群眾才能實心實意地學習,實心實意地做好對文物的保護。

(二)在指導人民群眾保護文物時應該請一些自身的文物保護專家親身示范,指導每一類的文物應該怎么保護,怎么清理,這樣才能讓非文物所有人的對自己擁有的文物有一個很好的了解,也知道自己應該怎么保護文物。

(三)由于學習的人民群眾很多,這樣就可以按時間按小組學習。將人們分好組,每一個小組的學習時間是大家都能空出來的時間,這樣既可以不耽誤自己的工作,也能學習如何讓保護文物,一舉兩得。 將工作聯系到實際

在開展對人民群眾的教育活動中,應該牢牢的將工作聯系到實際,而不是只會干巴巴的開一些會議,老百姓受罪,干部們也受罪。

(一)不走過場形式。會議的作用是能夠使人民群眾了解到保護文物的重要性,只要他們知道了這些,會議的作用就起到了。剩下的就是黨員、干部們的工作了。他們需要實地考察當地的文物所有人情況,將文物的情況如實匯報。有關部門則需要排除專業的文物保護專家上門對這些文物進行保護和清理,并且指導文物所有人如何妥當的保護這些文物。

(二)開展文物所有人思想教育的會議。文物,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文物的意義也在一朝一代的更替中凸顯的更加重要。文物,是一個國家重要的了解歷史的工具,也是我們現在對于古代一些技術的保護。不同類別的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社會生活與自然環境的狀況。各種類別文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反映了社會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發展變化。總的來說,文物是幫助人們認識和恢復歷史本來面貌的重要依據,特別是沒有文字記載的人類遠古歷史,它成為了人們了解、認識這一歷史階斷人類活動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依據。所以說,文物在一個國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非國有文物所有人能夠很好的保護和愛護自己擁有的文物。 總結

文物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高額的價錢,更體現在對于文物的研究。將文物研究透徹的話,能夠說明很多個別方面的個別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把微觀研究的結果與宏觀的結果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在宏觀上研究各個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面及其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社會關系,從而從不同的側面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通過文物所反映的歷史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狀況,可以探索和揭示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界生態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相互作用的演變規律,運用人們不斷認識的客觀規律自覺地、能動地協調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環境系統的關系,有利于促進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發展。隨著近代社會的發展,文物的價值也在一天天的變得更加重要起來文物是一定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具有時展的特點,現在的人們可以通過文物了解當時的情況。所以說,保護好文物是每一個文物所有人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參考文獻:

[1] 梁巖妍,薛晉錫.文物法律保護的困境及其解決途徑――以公民對文物的文化權利需求為視角[J].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

篇10

一、歷史保護區的更新

1.保護區的劃分

庫車縣城規劃區內現共有30處遺址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為5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為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19處。包含龜茲古城大遺址核心保護區,熱斯坦歷史文化街區、薩克薩克歷史文化街區、試驗城歷史文化街區、薩依博依歷史文化街區、科克奇買里——歐爾達巴格歷史文化街區共5片歷史文化街區,總面積448.5公頃。在這一層面,主要保護重點保護區的歷史文化的真實性和整體的風貌特色。以地塊為單位進一步評估現存建筑的價值、特色,保留或拆遷改造的經濟社會成本,進而細化保護區規劃和管理控制要求。對構成保護區風貌特征的歷史建筑、街巷、植物、傳統文化空間等要素提出具體的保護、整治的措施,并圍繞保護建筑要素和城市風貌特征要素制定城市設計層面的規劃控制導則,確定拆遷改造力度和時序。

2.重要單體的保護

針對庫車城區內18文物保護單位,83處保護建筑,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使用場所;縣域內27處國家級、自治區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是根據道路和建筑現狀,詳細論證劃定城區內18處文物保護單位、83處保護建筑的保護區劃,并提出保護管理要求和保護建議。整理、補充完善庫車城區周邊的27處重要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區劃和管理要求。

庫車民居平面布局自由靈活,建筑造型優美、空間緊湊、裝飾得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庫車地區現存的古代民居建筑表現出優美的造型、空間緊湊、裝飾得體。在這些沒有建筑師的建筑中,人們總結利用自然環境的經驗,吸取周圍國家和地區的建筑特點,發展出本地區的優秀民居。庫車傳統住宅院落沿街巷兩側排布,多為合院式的內向型布置。建筑采用土木作為結構材料,朝院外一側為素面墻體,朝院內一側開門窗,并多設置外廊作為室外與院落的過渡。庫車老城區對原住居民具有獨特的情感意義,城區內的傳統民居大都具有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適當降低居住密度,在室內添加現代化設施,就可以形成較舒適的居住環境。既可以保持傳統的社區構成,又可以減輕社會動遷的改造成本。

根據在老城區內全面的入戶調查,可以發現目前城區內的傳統民居大都保持著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是一家一院的,院子里的綠化都很好且依然是家庭活動的中心。部分居民也已經在房子里安裝了抽水馬桶等,獲得了較滿意地居住環境。根據隨機抽樣訪談的結果,大部分居民均表示,只要老城區內的生活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改善,他們都不愿意離開。庫車歷史文化遺產可觀賞性較強,并與自然景觀關系密切。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系統的展示利用,可以很好地促進當地旅游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3.山水格局保持了歷史上的真實面貌

庫車建城于天山南麓渭干河和庫車河水系的交叉地段,北倚卻勒塔格山。穿過庫車歷史城區的烏恰河和鹽水溝,是庫車城市起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雖然目前鹽水溝在城區段內水量較小,河床長期;烏恰河河床內也因長期干涸而開墾為農田或建造了民房。但由于河床與兩側高差數米,因此河流的邊界仍然十分清晰,反映出了真實的歷史環境信息。老城區內道路體系保持了清代的格局,但部分街巷沒有沿用傳統路名。將老城區現狀平面圖與庫車民國年間的“庫車縣街市圖”相對照,并結合歷史文獻、《庫車縣地名志》的記載和對當地老人的訪談,可以確定老城區內80%以上的道路保留了下來。

歷史城區內,除天山路和實驗城路打破了原有道路體系外,其余新修道路基本都沿用原有道路的大致走向。如建設路等與龜茲故城東城墻平行,沒有干擾歷史信息。現存的大量民居建筑均是在歷史過程中,由原住民自發營建的。即使年代稍晚的建筑,也大多沿用傳統的建造方式和傳統裝飾,較完整的保存了清代風貌。為了更準確地判定清代老城區范圍內現存建筑物狀況,我們對每戶進行了入戶調查,調研內容包括7大項30小項。共調查12000座建筑,6000余戶,采集數據近20萬項。整個調查區域內的民居均以一層為主,個別加蓋二層樓(老民居也有),均為院落式。主要居室設于院落的一側,或成曲尺形布局,也有的圍成三面。建筑本身采用平屋頂,外廊式。結構大多以木構梁、柱為主體。外墻用土坯包砌,上作平頂,門窗用木質材料。在建筑細部處理上,不但有當地慣用的雕刻裝飾,同時吸納了許多中原建筑的做法,反映著多民族文化的融和。部分民居有著一、二百年的歷史,形式、材料、技術做法特點突出。但即使年代稍晚的民居,也多真實的保留著這些古老的傳統。

二、歷史城區利用開發

庫車歷史城區內清晰的保留著城市不同階段的歷史遺存,尤其是漢唐故城內的哈拉墩、皮朗墩、薩克薩克墩等重要的文物古跡,是漢唐時期內王宮、宮苑、佛寺的重要遺址。曲折的城垣和高大的墩臺,也是空間上的重要景觀要素。雖然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當地的人們對這些文物古跡的歷史毫不知情,幾乎沒有采取保護措施,更未予以強調和突出,有的地方還在慢慢的被蠶食。相比漢唐遺址,老城區受到的關注度略高。庫車縣文物管理部門在2008年,對庫車老城區314國道南側的清代子城城墻遺址進行了局部修復和環境整治。通過修復北面、東南面城墻本體和鋪設青磚路面,培植綠化帶等,使沉寂百年的清代古城墻遺址重新煥發生機。但是對于同為城市重要組成的外城城墻遺址、十字街等,并沒有予以同等重視。

目前城區內開放展示的文保單位只有4處,城區內開放展示的文物保護單位有作為博物館使用的林基路紀念館和庫車王府,作為宗教場所使用的庫車大寺,這些多由文物局負責講解。但其缺乏統一的展示規劃和管理機構。其中,林基路紀念館和庫車王府博物館屬于庫車縣文物管理部門管理。庫車王府的其余部分分屬庫車王和旅游公司使用,庫車大寺屬于統戰部管理。老縣衙主要作為林基路紀念館宣傳,沒有強調其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庫車大寺和宗教法庭、庫車王府雖然已經對外開放參觀,但也是孤立式展示,沒有將其與城市整體的展示結合在一起。在老民居的展示利用上,主要是由文物局主持修繕加固,旅游局負責聯系接待,由政府與戶主簽訂旅游接待合作協議。目前的開放試點有高臺民居(霍加老總住宅)、大法官住宅(阿不都瓦依提卡孜阿吉住宅)、警察局長住宅(尼牙孜阿吉住宅)等3處。由于目前開放的民居數量較少,展示解說和活動特色不突出,彼此間缺乏串聯且與城市公共空間缺乏有機聯系,利用效果并不太理想。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