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疏導辦法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孩子心理疏導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幫助幼兒了解自己內在的情緒
任何一個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對于一個新的觀念,一定要能夠用話語標明,并善于跟別人清楚地溝通,當他清晰地了解你傳遞給他的信息時,他才會對這個觀念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很快地接納吸收并轉換成自己的。情緒也是如此,當你可以清晰地用話語標明自己的感受并傳遞給對方的時候,你才有辦法疏導,并且處理自己及對方的各種情緒與心理需求。
當孩子因為失去心愛的玩具時,缺乏情感智慧的媽媽切合實際地說“丟就丟了唄沒什么好哭的”,殊不知,她失去了一次最好的、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情感智慧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自然就學會了漠視情感、壓抑情緒。情感智慧高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用情感詞匯去標明心理的感受,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她會告訴孩子“玩具丟了,很傷心,是不是?”“她用“傷心”這個帶有情感的字眼來使引起孩子心靈的共鳴。“你是不是覺得好像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這次用語言的圖像又幫助孩子梳理情緒,再擁著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好難過,以前媽媽失去自己最愛的東西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感覺”。幾句話一面幫助孩子疏解情緒,一面幫助孩子認識情緒。讓孩子知道,人有情緒是自然的,情緒可以被了解、被疏導,被善用。經過這樣的話語和心理的疏導,孩子將來如果碰到痛苦與挫折時,就懂得自我撫慰、疏導情緒。
二、引導幼兒接納“每一個人都可以擁有不同的感覺”的觀點
行為可以有好壞之分,思想也可以有是非之別,但每個人的感覺反應本身并沒有對與錯,用是非道德論斷去否定別人的感覺,會拉遠心理距離,損壞最值得珍惜的親密感。很多沖突,都是觀點和角度是始作俑者。心理疆界不清楚的人,才會逼著別人跟自己有一樣的思想、喜好與感覺。
比如孩子說:我不喜歡吃胡蘿卜,你說:怎么會呢,胡蘿卜很好吃,很有營養呀,來,吃一塊,一定要吃……更糟糕的是:小孩子不能挑食,什么都得吃!這樣才能長高個兒!
你很難想象,這種對話的結果是什么?孩子會抱怨,我的父母不了解我,我真的沒辦法與他們溝通。其實,并不是孩子難管教或不想和父母進行心靈的碰撞,而是他在傾訴需要理解的過程中,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認同、接納,尤其是對他的情緒的接納。我們的快速糾正或是立刻否定,會讓孩子覺得,我的看法、感受、情緒在父母這里是無關緊要的,爸爸媽媽重視的只是他們自己的看法,而且還要把這些看法“以大欺小”強加在“我”身上。
那么,表達同理心的聊天技巧是什么呢?孩子說:“我不喜歡吃胡蘿卜!”你說:噢,你不喜歡吃啊(接納他的意見),為什么呢?是不喜歡它的味道,還是?(傾聽他的想法)孩子說:“我沒有當上護旗手,心里好難過!”你說:是啊,不難過才怪呢(表示全然的接納和理解!)你現在這么難過,媽媽要怎么做才能讓你快樂一點呢?(傾聽他的想法)這樣的語言,自然而言地會讓孩子抵觸或者排斥的心理得到緩解,再深入一下,他們可能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很容易和父母的心或者父母的需求靠近。
三、探索心理需求
當孩子有情緒特別是強烈的情緒產生的時候,我們應該捫心自問:我現在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我的這個需要有沒有可能在不改變對方的情況下得到滿足,我和孩子的需要能不能通過我的言語、我的做法合轍在一起。成年人可以幫助孩子慢慢明白自己的需求,通過調控孩子的情緒,改變僵硬的局面,從而滿足自己和孩子共同的心理需求。
如孩子堅決抵觸自己一個人睡一個房間。
兒子:媽媽,我怕。
媽媽:媽媽小的時候也經常有害怕的感覺。
兒子:真的?你什么時候會害怕?
媽媽:有時晚上怕黑,怕莫名其妙的東西,其實到了白天什么也沒有,就自己嚇自己(告訴孩子有時害怕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你害怕的時候最想要什么?(幫助孩子探索需求)
兒子:想要媽媽陪。
媽媽:如果媽媽沒空陪,你需要什么呢?
兒子:有聲音和亮光的時候我就不害怕。
媽媽:那在你的房間放個夜光燈行嗎?
篇2
伴隨著改革的大潮,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到了我市,嚴重的沖擊了我市學校的常規管理。我校位于遼南地區東部山區,當地擁有大量的礦產資源,這就需要有大量的工人進行開采,這樣外地民工大量的涌入我們地區,他們的子女因此也就大量的涌入我們學校,這部分群體占學校總人數的百分之三十。這些兒童跟隨著父母居住在礦山上的工棚里,他們失去了父母的直接監護,生活上缺少關愛,思想上缺少正確引導,學習上沒人輔導,心理上缺少正確疏導。。。。。。這些問題已經嚴重的影響其心理健康的成長,也嚴重的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管理。我作為一名工作在教育戰線三十多年的老教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研究,我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還在學校的教育,學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千方百計的教育好這部分弱勢群體的子女。
1.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
通過調查問卷和家庭走訪我們發現,他們大多是監護不力有許多孩子根本無人照管,為的是多掙錢,另外他們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觀念陳舊,教育的方法也不科學,這樣長此以往,就會對孩子形成放任自流,同時,對孩子的學習業務能力輔導,孩子的學習一天天下降,這樣就造成了孩子心里會有嚴重的負擔,導致心理不健康。外來務工子女從小就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的學習和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影響,因此學校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
2.教師的愛、教師的責任心猶如溫暖的陽光
作為教師必須要有一顆愛心,這是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的愛猶如陽光雨露時時在滋潤著他們的心田。責任是一種神圣的使命,尤其是教師的職業。要想教育好孩子光靠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有高度的責任心。愛心是基礎責,任心是動力。經過我近三年的時間研究,我總結如下解決辦法:
2.1傾聽心聲,互相溝通。由于外來務工子女缺少關愛,缺少和親人互相溝通的機會,他們的心里具有一下障礙,表現為: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悲觀消極,憂郁焦慮不愿和當地學生接觸等。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針對這種情況,作為班主任應當多了解學生,勤與溝通 ,觸膝談心,傾聽他們的心聲。
2.2家校合作,讓愛走進課堂。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陣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因此良好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必將對孩子的成長起到很大的作用,在愛的環境中成長是孩子的基本需求。有了家長的支持合作,外來務工子女的問題就會很好的解決了。家長通過開家長會的形式傳遞了父母的親情,同時他們也會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3.建立心理咨詢室,對外來務工子女盡心心理疏導
外來務工子女普遍存在以下幾種現象;(1)自卑心嚴重,厭學、不完成作業等,行為習慣較差;(2)逆反心理極強,易沖動,攻擊意識很強等;(3)性格孤僻,不愿意與其他同學溝通,形成自我封閉狀態;(4)自私自卑,自信心不強,沒有進取心。針對以上問題學校設立了心里咨詢室,進行心理疏導,我們學校有專門的心理咨詢老師對這部分兒童進行心理咨詢。
4.全面考核,采取激勵機制鼓勵其成長
對于外來務工子女要進行全面考核,建立考核檔案,把學生在家長的表現納入考核中去,期末考平時,對這部分學生應當分別進行考評,比如:家長給分、同學給分、班主任給分,最后看綜合得分,鼓勵他們形成競爭機制,家長的每一句表揚都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學習動力,老師的每一句鼓勵都會不斷的溫暖著學生。
經過三年的苦心研究,摸索出一點教育外來務工子女的新經驗,我研究的省級課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心理健康研究》歷經三年已經結題,但是我會不斷的繼續研究,找出更多、更好、更實用的教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新辦法。讓我市的外來務工子女在愛的藍天下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篇3
由于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等問題,一些寒門學子被排除在大學校門之外。南開大學社會工作和社會政策系陳鐘林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學生吃苦耐勞的能力大不如從前,農村孩子尤其是家境貧寒的孩子都艱苦樸素、自力更生。他們具有一些城市孩子所不具備的素質,比如意志力更強、更堅韌,這其實是一個人在發展中非常關鍵的素質,但是卻不在我們評價一個學生的體系之中,所以農村孩子自然‘不占便宜’”。
中科院院士朱清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現在教育資源分布不平衡,寒門子弟從進小學開始,也就是起跑階段就已經落后了,他們得到的教育資源就沒有城市尤其是中心大城市孩子得到的教育資源好。如果按照現在的這種考試錄取的辦法,實際上是對寒門學子不利的。我覺得對這個現象要正視,要采取好的辦法來解決,而最終是希望國家的教育資源能夠均衡分布,無論農村還是城市都一樣。但要做到這樣是不容易的,那么國家就要有一些彌補性的辦法,比如通過對農村孩子加分,或者得到城市孩子得不到的優惠條件,讓他們在一些情況下優先一下,能夠讓平衡有所保證。”陳鐘林教授則認為:“不讓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而失學的資助機制有待完善,不是誰窮就給誰,而是誰努力就給誰,否則,一定程度上來說是有失公平的。國家需要資助的地方很廣,大學只是其中一方,寒門學子一定要有自立意識。”她還特別指出:“家長和學子都要改變只有進大學才能成才的觀念,開辟多種渠道就業。社會既需要綜合型人才也需要技術型人才,如現在職業技能人才比較走俏,一些家境比較困難的孩子完全可以選擇職業技術學校,早點學會一門技能,早點自立,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反哺社會,請給他們一點時間
寒門學子應該如何回報社會?陳鐘林教授認為,寒門學子應該“多參加社會活動,不要太專注于學習,更不要用考研考博來躲避社會,回報社會的首要條件是進入社會,了解社會,之后適應社會。” 寒門學子既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同時也要不斷自我提高,在同學中成為榜樣,感染身邊的同學,進而帶動一代人的精神。
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許益軍研究員則認為,寒門學子通過社會慈善機構或者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的捐助完成了學業,這是一個社會有機體發揮了它的應有功能。慈善機構本身就應該是付出不求回報,不能要求寒門學子因為今天受到資助,所以明天必須更加努力,千萬不能按照這個模式設定,這會讓受資助的孩子覺得有義務感,有的甚至產生反感。他還發出呼吁:“社會最好不要對他們提要求,讓他們參與社會活動,參加社會服務網絡,更加了解社會。”
心理疏導,有時比經濟援助更重要
提到寒門學子,許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經濟上的援助,“其實,出身寒門的孩子內心深處是比較敏感的,自尊心也更強,一些孩子更是覺得心理不平衡,我們除了給經濟上的援助還得在心理上給予疏導。”許益軍研究員說。陳鐘林教授則告訴記者,在過去調研中她發現,有些孩子愿意接受無償資助,但無息貸款卻不是那么踴躍。“這其實是對自己未來的不自信,他們中有的是怕還不了貸款拿不到畢業證,有的是不想有壓力,不想有負擔,曾經有一個學生為了800元的助學貸款就與學校失去聯絡。”拒絕還款的背后映射出的是寒門學子的心理障礙,他們大多心理壓力比較大,自卑、壓抑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交能力的發展,進而影響其就業。
許益軍研究員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根據受助學子的具體情況,讓他們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中,全方位地了解社會資助機構。一些接受社會愛心人士資助的學子,更是要讓他們了解捐助人的資料,定期地寫信或者打電話與捐助者談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的情況,建立一個長期的感情連線,使學子們從內心深處自然地產生感恩之心才是最可貴的。
篇4
一、營造良好情緒氛圍是關鍵
《指南》在教育建議中強調要為幼兒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要以積極、愉快的情緒影響幼兒,要欣賞幼兒、接納幼兒等,這對于幫助幼兒逐漸形成安定、愉快的情緒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也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所以教師要以關懷、理解、接納、尊重、支持、平等交流、共同分享的態度與幼兒交往,使每個孩子有一種被關愛、被接納的心理感受,讓每個孩子都認為老師喜歡我。筆者曾見到這樣一幕:在一次戶外活動中,一幼兒將其他孩子的沙包扔出墻外,教師來詢問原因時,他哭了。這時,教師并沒有批評他,而是抱起這個孩子,拍了拍,漸漸地,他平靜了。該幼兒的情緒能很快安定下來緣于他的哭鬧得到了教師的理解。一個因調皮行為而緊張愧疚的孩子更需要他人的寬容與撫慰。教師與幼兒交往時,應盡可能減少事務性、指令性互動,代之以情感性、交流共享的互動。如:當幼兒想對教師講述某件事情時,教師可以蹲下來以期待的目光注視幼兒,用鼓勵的言語支持幼兒的表達,這樣會使幼兒感到自己的言行受到了教師的重視。
自我實現、獲得成就感是幼兒更高層次的心理需要。教師應為幼兒創造條件,尊重幼兒,使他們在各種活動中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并從中獲得成就感,這樣幼兒才會產生持久的愉快情緒體驗。如:在環境創設過程中,許多教師經歷了從過去獨自布置環境到探索讓幼兒參與布置,直至現在嘗試如何使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讓幼兒在與環境互動中主動發展的轉變過程,也因而發現在環境創設中每一次角色的變換都使幼兒高興不已。
二、提高情緒調控能力是根本
篇5
關鍵詞:青少年;逆反心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090-02
作為一名班主任,在我與家長探討孩子的成長問題時,常聽到一些家長感嘆:“唉!我們這孩子不知怎么回事,升入初中后變得不愛學習了,也不聽話了。”“我們家孩子成天關在自己的房間里,什么話都不愿和我們講。”“我們家孩子不知何時迷上打游戲,連作業都不寫,甚至徹夜不歸,我們管都管不住。”“現在的孩子怎么管?我們教育他,他竟敢回嘴,我們真拿他沒辦法。”為什么會出現以上現象?難道真的是學生變壞了嗎?我們真的就無計可施嗎?以上學生的種種表現,究其原因,都是他們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一、逆反心理的表現
逆反心理現象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具體表現為“要我這樣,我偏要那樣;你說這個好,我非說那個好;讓我相信這個,我非相信那個”。我們應探明其成因,因勢利導,使青少年健康成長。
二、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由于青少年生活、學習的環境不同,因此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的,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客觀原因。①社會原因。當今社會環境相當復雜,而青少年的社會閱歷較淺,辨別能力不強,加上受各種宣傳媒體的影響,很容易被社會中的金錢崇拜、腐敗現象、封建迷信等引得躁動不安,似乎與學校的教育相差甚遠,從而產生逆反心理。②家庭原因。有些家長沒有認識到孩子青春期的變化,過分限制孩子的行為,傷害他們的自尊,使孩子產生不滿和反感的情緒;有些家長觀念上存在誤區,還認為棍棒下出人才,對孩子實行打罵式教育,還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等。這些都無形中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了一種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積蓄、沉淀,而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時,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2)主觀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與青少年時期特殊的心理發展有緊密聯系。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后,有了自己的思想,開始獨立行事,渴望從家長那里拿到“解放證書”,出現了強烈的成人感和獨立感,可在認識過程中,青少年的思維獨立性和批判性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不夠成熟,加之經驗不足,認知的偏差性較大,看問題易偏激,固執已見。他們對教師、家長的教育、勸說,看成是吹毛求疵,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因此把自己放在教育者的對立面,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正確看待
一提到逆反心理,很多人會認為它是消極的,甚至認為是一種變態心理,這些看法顯然是錯誤的,因為逆反心理是客觀環境與主體需要不相符合時產生的一種心理活動,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成員都可能產生這種反應。在家庭、學校教育中施教者也難免有誤區,青少年的有些反抗不無道理,因此,對于逆反心理,要辯證地分析,不能一概說是錯的。
四、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思維活躍、自立自主意識增強的表現,但其強烈的逆反性和對抗性如果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疏導,青少年容易做出過激行為,對他們的心理發育、日常學習和生活都是有害的,而且也會傷害到自己最親近的人,甚至危害家庭、學校及社會,所以必須采取有效的對策來克服和防治其發生。
五、逆反心理的克服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和矯正的,我認為應從學校和家庭兩方面共同進行。
1.學校教育。(1)正確認識,科學疏導。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逆反心理要有正確的認識。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存在非常正常,是每個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必要過程。因此,即便是不能接受青少年的觀點,我們也要冷靜地面對,用理解、豁達、包容的心來對待。對于青少年的這種盲拒或盲從,教師首先應深入細致地了解情況,然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關鍵的是要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和個性特點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2)投入真情,融洽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消除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徑之一。“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令而行,行其所服”,教師應學會理解學生,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做到與學生心相印、情相容。師生感情越深,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越小。(3)改進方法,正確對待。教師要改進對青少年教育的方式方法,針對不同青少年的不同特點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堅決克服簡單、粗暴,甚至挖苦、諷刺、體罰青少年的做法;學校和教師要根據青少年的實際,對他們提出實事求是的目標要求,避免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對青少年要以表揚、鼓勵為主,充分肯定他們取得的成績,有策略性地指出他們的不足,以增強青少年的自信心。(4)注重學習,與時俱進。教師應加強自身學習,避免由于知識不足、認識片面、視野狹隘造成自身認識錯誤,造成與青少年的對抗心理。同時,要真正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克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2.家庭教育。作為家長應積極地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逆反期,與他們一同尋找釋放逆反心理的有效方式。家長自身應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學習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心理知識;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也不要讓孩子習慣于靠撒嬌、索要或哀求等手段達到目的,要讓他們學會“碰釘子”;家長也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應首先做到;要注意配合學校,達到學校教育的要求。
總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并非不可解的疑難問題,經過合理調適、疏導,會得到有效的矯正,會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作為施教者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并用真誠的愛心感化他們,用恰當的方法教育他們。轉變青少年的不良心理,使之轉化為前進的動力。一個良好的心態會使一個人受益終生,心態的培養,靠教師、家長等多方面的配合,靠外界的良好條件,更靠自身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沈貴鵬,扈文華,等.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干預;措施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三十多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同時使地域經濟發展差異進一步加大,隨著農村機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逐年增加,導致一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涌入經濟發達地區,這些原因使跨地區務工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逐年增加,使農村留守兒童大量存在,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目前留守兒童人數已達6000萬人以上,成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
由于留守兒童缺少父母關愛,隔代教育、托付教育給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一系列心理問題,留守兒童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必將影響整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必將影響農村的和諧穩定。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常年缺少父母關愛,問題層出不窮。2011年6月15日陜西西安藍田縣孟村鄉大王村,一位10歲的留守兒童自殺;2014年1月20日,春節前夕,安徽省望江縣一位9歲留守兒童聽到母親又不回家過年的消息后上吊自殺。還有其他一些心理問題,并引發了一些更為嚴重的后果,必須引起政府部門、教育部門的重視。具體分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認知障礙
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一年中可能只有春節期間才能與孩子團聚,因此留守兒童容易形成三種錯誤認識:一是忽視父母的存在,由于長期不在一起生活,幼小的孩子逐漸淡忘了父母,父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但孩子對父母敬而遠之;二是掙錢重要,自己不重要,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父母很少關注孩子,即使關注也只能通過電話問候,缺少細微和深入的關愛,孩子就逐漸形成了掙錢重要的認識;三是掙錢重要而讀書不重要,在外務工的父母大多數讀書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把正在讀書的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形成了掙錢比讀書重要這樣的錯誤認識;四是有錢就有一切,由于隔代管護溺愛多于教育,物質滿足多于心理滿足,再加上父母一年半載回家一趟,為了彌補自己對孩子的思念與愧疚心理,便給孩子在物質方面較多的補償,更堅定了孩子的這種錯誤認知。這樣的認知使留守兒童極易形成厭學心理,進一步形成留守兒童的學習障礙。
2.情感障礙
農村留守兒童由于主要由祖輩管護,其次由親戚或兄長(姐姐)管護,這些管護以物質方面的管護為主,缺少有效的溝通與教育,更缺少對孩子的心理指導與要求,孩子有了心理問題要么自己解決,要么只能與自己同樣為留守兒童的同學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因此留守兒童容易形成焦慮、冷漠、消極等情感問題。這些情感問題如果進一步發展,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3.人格障礙
留守兒童容易形成四個方面的人格障礙:一是自卑心理,留守兒童因為父母不在身邊,與有父母的孩子相比,他們經常覺得低人一等,看見其他的孩子由父母領著上學或玩耍時,非常羨慕,他們覺得自己沒有依靠和歸宿;由親戚管護的孩子,有寄人籬下的感覺,這些因素導致留守兒童產生自卑心理。二是內向孤僻,父母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父母之間的交流以及與孩子的交流對培養孩子的自信與人際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但父母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缺少這樣的機會,因此留守兒童與別人交往的機會明顯減少,容易形成內向孤僻的心理。三是任性,由于隔代教育對孩子的溺愛和嬌縱,容易助長孩子任性的心理,這種心理對孩子走入社會又進一步帶來負面影響。四是壓抑,留守兒童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缺少解決的渠道,渴望父母關懷的愿望得不到滿足,長期下去,就會形成壓抑的心理。
4.行為障礙
由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監管不到位,他們在出現一些行為方面的錯誤時缺少監督改正的機會,使小錯誤發展成大錯誤,逐漸形成行為障礙,主要包括小偷小摸、抽煙、打架、搶劫、敲詐勒索等。這些行為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疏導解決,將會導致他們進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湖南作家阮梅在《罪童淚》一書中,介紹了11個兒童犯罪的案例,其中留守兒童犯罪占了多數。
三、學校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干預措施
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在父母的監護下讀書成長,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所在地務工,或帶孩子外出務工,但這個問題在目前不是很快就能解決的,因此學校在干預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方面必須有所作為,具體來說,學校應當在以下四個方面做出努力。
1.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作為學校和教師,必須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因為6000萬留守兒童,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忽視這個群體,農村學校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最起碼是不完整或有缺陷的,勢必影響中國未來社會的和諧發展。
事實上,目前的學校教育,對學習成績的關注多于對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關注,教學改革研究方面也著眼于提高成績,忽視學生品質與習慣的養成;學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沒有被當作培養學生品質和習慣的平臺,而是教給學生道德方面的知識。因此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重視度不夠,許多學校并沒有將留守兒童問題提上議事日程,也沒有開展專門的研究與實踐。
2.教育引導兒童理解父母
學校要把留守兒童的不利因素轉化為對學生的教育契機,引導留守兒童理解父母,以感恩的心態認識到父母外出的必要性,從心底里感激父母。留守兒童理解了父母,就會更加努力學習,更加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用來回報父母的艱辛。
3.關愛和教育引導相結合
留守兒童平時缺少的就是父母的關愛,由于祖輩的溺愛,留守兒童在成長中家庭教育缺失得太多,因此學校教育中要有意識地補上家庭教育這一環,做到關愛留守兒童,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把留守兒童的注意力吸引到文體活動中,減少他們對父母的思念,同時學校可以設立親子熱線,隨時讓留守兒童與父母通話,滿足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心理。
4.把心理問題疏導放在首位
留守兒童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心理方面,心理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必須要把心理問題疏導放在首位。學校應當設立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室,安排專人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進行疏導,并作為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堅持抓下去。
參考文獻:
篇7
一、疏導學生心理障礙應遵循的原則
科學性原則。心理障礙的清除必須堅持方法和手段的科學性。疏導心理障礙,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健康地發展,因此在疏導心理障礙時,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學理論依據、靈活多樣的形式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時能耐心正確地研究學生出現的各種問題,摒棄主觀武斷的做法。
主動性原則。疏導心理障礙的主動性包括審慎對待雙方的積極性、主動性。體育教師要能敏銳地發現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困難和問題,要盡可能把工作做在學生心理沖突、心理障礙產生之前,做在問題行為形成之前。
信任性原則。成功地疏導心理障礙,在于信任。信任是一種感召力量,信任是雙方的。體育教師在心理障礙的擊破過程中,要真誠地站在學生的 立場上,為他們著想,理解和愛護他們,促其敞開心靈大門,自覺地接受心理障礙疏導,改變自己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疏導心理障礙的實效性。
二、疏導心理障礙的方法
形象轉變法。具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通常具有服飾保守、說話遲鈍、走路畏縮等特點。從改變服飾、說話的音量、走路的姿勢入手,便是改變其心態和克服其心理障礙的一條捷徑。據國外最近的實驗顯示,舉重的時候如果大聲喊叫、,人就能多使出15%的力量,舉起更多的重量。因此專家認為,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應特別注意改變自己的形象:穿整潔大方的服飾,養成講話大聲的習慣,走路昂首闊步,比平時加快10%的速度,等等。
語言激勵法。語言是思想的暗示,語言是思維的有效刺激物,積極的語言能使人產生積極的情緒,改變消極的心態。因而我們可以有意地讓學生用“我能行”“我能成功”之類的積極語言為自己打氣,或是在此基礎上,讓患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擬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話,在上課之前或練習之前念上幾遍,在語言激勵后,再滿懷信心地學練。
預演勝利法。患有心理障礙的學生每當遇到困難,不敢接受挑戰時,就要求他們先在頭腦中想象完成任務時的勝利情景。這種白日夢式的預演勝利法,對于幫助學生戰勝面對困難時的恐懼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戰性的任務,具有顯著的效果。
揚長避短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如果一個人用己之短,而舍己之長,就連天才也會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相反,一個人若能揚長避短,強化自己的長處,就是有殘疾的人也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歡樂。因此,疏導學生心理障礙時,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和優勢,并為他們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這也是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的有效辦法。
積累成功法。成功是自信的保證,自信是建立在成功的經驗之上的。科學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腦便有一種刻畫的痕跡――動作模式的電路紋。當人重新喚起往日成功的動作模式時,人又可以重新獲得那種成功的心情,從而消除心理障礙,充滿信心。故此,在消除學生心理障礙時,為了能讓學生也能生活在成功的體驗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導他們建立成功檔案,將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與進步都記錄下來,積少成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拿出來看看,經常重溫成功的喜悅,能使人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難、戰勝困難。
洗刷陰影法。失敗的陰影是產生心理障礙的溫床。患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遇到的挫折與失敗比一般學生要多得多。及時洗刷失敗的陰影是克服心理障礙的重要手段。洗刷失敗陰影的方法很多,較為常見的有兩種:一是將失敗當作學習的機遇,認真分析失敗的原因,從失敗中學習和吸取教訓;二是徹底遺忘,有意將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徹底地忘記,或是用成功的經歷去抵消失敗的陰影。
篇8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時間和往年一樣,安排在6月7日至8日舉行,清原考生目前正在進行最后的沖刺復習。臨近高考,對于多數考生和家長來說,也是越來越緊張,但是高考打的不僅是知識戰,更是一場心理戰,相對而言考前的這段時間,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非常重要.
高考期間綠色出行倡議書
高考來臨,這是所有孩子人生的重要時刻,牽動著千萬人的心。2019年寒窗苦讀,9年努力拼搏,都將在這個6月開花結果。為莘莘學子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學習、考試和休息環境,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的責任和義務。為此,清原在線倡議:
1、在此期間,望各位家長多抽時間陪陪孩子,給他們溫暖;多跟孩子說說話,給他們減壓;多為孩子飲食操操心,給他們充足營養。
2、敬請各位市民在小區和樓道放輕腳步、不喧嘩,給孩子充足的睡眠;在學校及周邊不吵鬧、不鳴笛。
3、在6月7-8日請大家盡量不要開私家車,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如確有要事需要駕車的,經過考場周邊時請您不要鳴喇叭。
4、駕車人員在遇到考生出行困難時,請盡力予以幫助。
5、如有家長朋友駕車接送考生,請您在送完考生后,務必及時將車輛駛離考場。
6、高考期間辦理紅白喜事、開業店慶等請勿鳴放鞭炮;
7、高考前幾天,娛樂場所、燒烤、快餐攤點請盡量縮短營業時間,調低音量,增加隔音設施;
8、建筑工地盡量不要進行噪聲擾民的作業。
9、高考期間,各考點半徑500米范圍內不進行建筑施工作業和產生噪聲污染的其他作業。
10、歡迎各位微友和市民對一些不道德的影響高考的行為和人員進行曝光。
希望通過我們共同努力,能給考生營造一個安靜溫馨的備考、迎考環境,讓考生們好好復習,安全出行,順利應考,正常發揮,成就他們的夢想,也成就我們每個家庭的希望。 祝孩子們考試成功!祝廣大朋友幸福安康!
溫馨提示
篇9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三方的共同努力,但針對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學校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應以學校的正面教育為主。
一、填補家庭愛的空白
班主任和教師要對“留守兒童”給予特殊的關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讓學校變成他們的第二個家。班主任工作要努力做到了解“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了解代管人的基本情況,了解“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的去向及聯系方式,還要做到“三多”,即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一些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定期與“留守兒童”的代管人溝通,定期與各班的班主任溝通,交流信息和管理經驗。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還要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慰藉他們殘缺的感情。要注意緩解學生在校的壓力,教師時常深入到學生的中間去問寒問暖,對一些有疾病的學生及時給予關照,對有心事的學生及時予以疏導,穩定他們波動的情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師由單純的施教者轉變成為留守兒童的臨時父母。教師要及時進行角色轉換,不能只關心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由單純學習上的指導者轉換為關注和疏導他們學習、生活、情感、心理等問題的臨時父母。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活動
教師不但要了解學生的共性,更要注重了解學生的個別性、差異性,通過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真正了解一個學生,恰當處理學生的害羞、自卑、防衛心理帶來的溝通障礙。同時,教師也能通過反饋了解學生所遇到的困難及思想狀況,便于和學生交流。在交流中要多運用同感的態度和交流的技巧加深對學生的理解。針對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可進行適當的心理治療,防止心理疾病,使其保持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常規性的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輔導應是農村學校尤其是寄宿制學校必須開設的。通過輔導教給他們學會調節自己的現狀,就是正確對待自己的父母,理解父母親為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所付出的努力,化解他們的情緒,確立自己合適、正確的理想,保持輕松的精神,“適應”在“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健康的人與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消除人際交往障礙,和同學們共同進步。學校還可充分利用閱覽室、圖書室、興趣小組等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進行心理矯正,給予這些孩子特殊的關照,消除因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兒童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這些兒童健康和諧地發展。
三、寄宿制管理
篇1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兒童權利公約》中把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把它作為保證所有兒童都能獲得生存發展權力的重要承諾。素質教育也要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和學生的發展。因此,針對單親家庭孩子的這些不良現象,搞好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是時代的需要,是素質教育的需要,學校和教師應義不容辭地擔負起這個教育職責。
1.教師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幫助孩子處理好同學間的關系
家庭成員的殘缺,使孩子在其他同學面前覺得很“丟面子”,抬不起頭,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教師可鼓勵孩子在班上交幾個要好的朋友,經常一起學習、度周末,孩子的群體生活一旦正常,許多問題便迎刃而解。如果有個別同學說了刺激性的話,教師可找這個同學聊一聊,相信貼心的談話和誠懇的態度定會使孩子體涼別人的痛苦的。班主任也可以適當的方式在班上講清道理,以便形成正確的輿論,使同學們能正確對待這種情況。
2.密切保持與家長的溝通、互動,建立學校,家庭的聯動
機制
日常生活中學校要保持與家長的熱線聯系,互通學生情況,或定期家訪,把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表現告訴家長,同時也可了解孩子在家的情況。如果遇到父親或母親對孩子缺乏適當監督,應及時提醒家長,指導他們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當孩子與新組建家庭成員產生矛盾或對離異父母怨恨時,要當好協調員,使孩子能體諒出“父母離異是雙方有無法化解的矛盾才發生的,離異雖然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但雙方畢竟從更大的痛苦中解脫了出來”的無奈選擇。
3.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解開孩子的思想疙瘩
為使孩子健康成長,學校、班主任及科任老師,要想辦法了解他們的家庭、生活、思想和學習動態,最好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某些普通小事會使他們的心理產生微妙變化,教師要多注意這些孩子的言行,若發現有異常的苗頭,要及時跟他們談心,了解情況之后,能及時疏導處理的就及時疏導處理,不能一下子解決的事情,先進行多方面的調查,找出問題的所在,再對癥下藥,同時加強孩子的心理矯正和學習輔導。
4.愛心撫慰,嚴格教育
父母之愛的缺失,使這些孩子過早地承受著巨大的思想壓力,每位教師應用愛心去撫慰他們受傷的幼小心靈,像父母一樣關心這些孩子,如發現他們情緒不穩定時及時談心,生病時熱情地噓寒問暖,成績驟然下降時,發動其他老師和成績好的學生為他們“開小灶”。若發現其沉迷于游戲機、網吧、武俠小說中應及時提醒,多方面啟迪,并安排一些有良好興趣且人際關系較好的同學與之同桌或者參加集體活動。對于一些違紀行為,應在課堂或課下及時批評,一旦改正,及時表揚。
5.營造充滿溫馨的集體氛圍
單親家庭孩子由于父愛或母愛的缺乏,家庭的先天不足使他們幼小的心理產生渴望被關懷的心理,班集體中應創造一種生活上互相關心,學習上既競爭有合作的良好人際關系,使他們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教師要鼓勵單親家庭學生積極參加班上各項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使他們提高自信心。
6.要培養孩子的耐挫力和責任感
- 上一篇:微課設計亮點與特色
- 下一篇:農村農業技術培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