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培訓學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6: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藝培訓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學習目標;課堂教學;課堂導學案;學科特c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2-0055-02
【作者簡介】1.宋正標,江蘇省淮安市施河鎮初級中學(江蘇淮安,223001)校長,高級教師;2.張偉,江蘇省淮安市施河鎮初級中學(江蘇淮安,223001)校長辦公室主任,一級教師。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改革,從一開始強調“知識的掌握”到后來的“積累知識與發展能力”,再到現在的“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筆者認為,當下實施新課程就是弄清語文素養的內涵是什么,就是朝著“全面提高語文素養”這個方向前進。
“循環―差異”教學在我區全面推廣已有四個年頭,教與學的理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四年的實踐過程中,作為一名一線的語文教師,在不斷學習與提升的過程中,筆者感覺到“循環―差異”教學的實施,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學習目標的精準制訂與實施,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建構與運用
1.課時目標要科學、明確。
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與語言活動經驗,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讓學生理解并掌握漢語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并能自覺運用,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的追求。這種培養與訓練的意識,應該貫穿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循環―差異”教學學案制訂的第一部分就是精準制訂課時學習的目標,這絕不是流于形式,它是整個教學、學習、評價系統的靈魂與核心。目標是否清晰、明確、具體、科學,決定一堂課的效率高低。“循環―差異”教學學習目標的敘寫采用“四步描述”,即“誰”“在什么條件下”“做什么事”“達到什么標準”。在編寫目標時,會準確告訴學生采用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具體做什么事情,達成什么樣的效果。這樣的目標,任務清晰,方向明確,學生便于操作,學習過程也更具針對性。學生在每一堂課的學習實踐中,才能真正有所得,才能真正獲得積累、培養語感,在明確的學習任務中掌握漢語言文字的規律。
“循環―差異”教學還關注每一單元的系統學習目標,每一單元都制訂積累背誦的目標,讓學生真正明確每一單元應該積累的學習任務,必須達成的學習效果。這樣具體準確的設置,讓學生的知識積累、語言建構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具成效。
2.訓練要求要清晰、具體。
學生語言的運用,絕不是簡單的課堂提問就能解決的問題,更不是教師隨堂的幾句指導就能達成的訓練效果。“循環―差異”教學中“同伴互導”體現的訓練目標,能真正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的語言運用更加完整、更加精準,學生得以迅速成長。
先來看一個“同伴互導”的要求示例:
同伴互導(圍繞學習目標,討論、展示學習成果)
任務一:組內交流、討論,提出本組在概括中心事件時的疑問,準備在班級提問。
要求:組長標注出本組有疑問的問題(可在“個體學習”題號前用“?”標注)。
任務二:組長先指定1~2名同學回答,全組進行糾正和統一,形成組內意見,準備全班交流。
任務三:組長指定1~2名同學回答,選擇較優者準備在全班交流。
不難看出,學生之所以能完整地表達,準確地運用語言,在于前期的充分準備。一是要準備好組內發言,這是自己的個人準備,肯定會存在一些問題,發言后全組進行糾正和統一,最后形成組內的統一意見,這時候就已經是全組的共識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交流,也敢于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語言運用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與課堂提問相比,更多的學生得到了訓練語言運用的機會,更多的學生得以成長;二是要準備好全班交流,一些在小組中選舉出來參與全班交流和展示的較完美的表達,當然表現不俗,這既讓這部分學生較好地掌握了語言運用的規律,又鞏固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還給全班其他的學生提供了語言運用的示例,大家得到共同提高。
二、課堂教學的合理安排,促進了全體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
一是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有了充分的時間保證。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提升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獲得的,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真正獨立、自主地學習。只有獨立、自主地學習與思考,學生的思維才能得以發展與提升。“循環―差異”教學在設計課堂結構時,個體自學給了學生十五分鐘左右的自學時間,就是讓學生靜下心來,與教材親密交流,與作者潛心對話,獨立地閱讀思考,獨立地完成學習任務。學生有了充分的時間接觸文本、閱讀感悟、思考創新,就為后面的“同伴互導”及“教師解難”時的發言做好了準備。二是循環學習的層次,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訓練。“循環―差異”教學能照顧到全體學生的學情,在分層次的個體學習任務中,照顧到不同學生的閱讀層次,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思考,完成一些閱讀任務,能讓每一位學生在同伴互導時都能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這種參與讓全體學生的思考與創造的積極性得到保持。
“循環―差異”教學體現層次,讓每一個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成為可能,使全班所有學生都能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這樣,有了充分的時間保證獨立學習與思考,有了分層次的學習任務來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學生的思維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與提升。特別是一部分后進生,也能通過完成簡易的學習任務,在小組中體現自己的存在感,保持學習的熱情。
三、課堂導學案的精致設計,促進了學生的習慣形成與鞏固
學生學習習慣的形成與鞏固,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既要保持學生學習的熱情,又要對學生進行示范與引導,更要從小處做起,堅持不懈。每一位教師都為之想方設法,潛心教導,學生榜樣激勵,自己親自示范,但最后都收效甚微。這都是因為過去我們沒有系統的計劃,沒有針對某一習慣進行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而“循環―差異”教學就充分考慮到這個因素,通過精致的課堂導學案對學生進行長期的示范引導,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教學中,我們經常希望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閱讀時開動腦筋,記下某些感受,記錄某些思想火花,這是一種卓有成效的讀書方法。但是,我發現,在很多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這一方法的引導都流于形式。事實上,學生到底怎么圈畫,用什么符號圈畫,都要有示范引導,都要長期地堅持。而“循環―差異”教學把讀書批注的方法通過在導學案上設計提示性語言或符號,引發學生的注意,精巧地引導學生,扎實地訓練學生。
四、關注學科特點的理念,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
篇2
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大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形式,在師資、合法性、正規性等方面無疑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可以被稱為外語學習的“主戰場”。而校外培訓機構充其量只能是補充。然而,為什么大學生不利用課堂的機會好好學習,而寧愿花一筆不菲的價錢到校外培訓機構去學習?這的確需要我們來探索和研究。
一、教學吸引力差異性分析
1.教學方向的差異
大學的非外語專業傳統教學與校外培訓教學的定位向來有學院派和培訓派之分,兩者不同的教學方向和定位是造成學生學習外語熱情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學的非外語傳統教學和其他的課程一樣,長期以來都是把外語作為一種為考試而學習的一門必修課。學課本、背課本,以課本考試為第一要務,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深入師生的內心。何況,外語教師絕大多數都是具有專業外語畢業生的背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的觀念更為深厚。
而校外的外語培訓,其目的并不是系統地傳授知識,而是以外語的實際應用和應試為主。眾所周知,中國的外語教學,由于應試的需要,在中學就開始偏向應試教育的軌道,極為注重語法;到了大學,由于要通過四級、六級,同樣也是注重閱讀和翻譯。對于具有巨大實用價值的口語和聽力的訓練而言,不管是中學還是大學,都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可見,外語學習長期都是為考試服務,而不是為交際服務,這就是目前外語教學的實際國情。在中學,由于應試帶來的巨大壓力,學生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應付考試方面,無法顧及口語和聽力的學習,應用的范圍也比較狹窄;而到了大學,隨著環境的變化,特別是大學生普遍面臨的就業壓力,外語的實用顯得越發的重要。但是大學外語的傳統教學仍然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對社會需求反應比較遲鈍。所以,市場化的校外外語培訓之所以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抓住了大學公共外語的這個弱點,強調對外語知識的運用,把外語當作一種工具或手段,這大大滿足了學生對外語的實際需要。
2.教學方法的差異
多年以來,學院外語教學最常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讀,學生跟。教師處于主體地位,他們不厭其煩地講詞匯、搭配、句型及各種語法知識,甚至還大講解答題技巧,學生只是被動學習,成為被動的接受對象。這就造成我國外語教學中出現的一種的奇特狀況,即學生上了數百甚至數千學時的英語課,學生自己開口講外語的機會則不多。無怪呼國外大學對所錄取的我國學生的答題能力和考分驚嘆不已,而對他們的實際語言能力卻不敢恭維。這種教學方式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已不能僅用效率低下或事倍功半來形容,應該說這是一個將我國外語教學引入歧途的誤區。反觀市場化的外語培訓,由于面對生存的壓力,更加貼近市場需求,以多種方式進行教學,比如:小班教學、多媒體教學,一切以學生為本。一方面激發學生的潛能,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外語感覺,所以深受學生的歡迎。
3.教材更新速度不同
目前,在學院非外語專業傳統教學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教材是《大學英語》,課本一經使用,數年不變。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過去的教材中的內容已經不適應于當今的社會需求。調查表明,學生普遍認為,優秀外語教材內容應生動、有趣、更貼近時代。通過教材的學習,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運用到課堂上學到的內容。而這一點,恰恰是市場化的外語培訓機構吸引學生的地方。在校外培訓機構教學中,課堂上使用的都是最能貼近時代和社會生活的教材,補充教材更是常用常新,看人下菜,因材施教,主觀上使學生保持新鮮感,客觀上為學生進入社會的實用外語打下了基礎。
4.語言環境不同
營造一個良好的外語語言環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往往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常常是在不經意中受到語言熏陶,從而培養起較好的語感和語言習慣。但是由于主客觀條件,大學傳統教學尚未建立起完備的外語環境,以至學生走出課堂,就很少有外語口頭交際的實踐機會。甚至于在課堂上,他們也沒有參與的機會,只是聽老師“漢語版”的英語教學,自然難以培養起自覺說英語的習慣。但是,在市場化的外語培訓機構中,基本上是使用“情景教學”“模擬教學”“啟發教學”等的教學方式,努力營造濃郁的外語氛圍,著重提高學生外語口語交流能力。
二、提高學院外語教學質量的對策
1.轉變教學思想
學院外語教學應該吸收校外培訓機構的重“交際”的教學思想,圍繞“交際”設置課程體系,注重培養學生語言交際的能力,突出語言的實用性。外語課程設置要改變過去只是重閱讀、重考試的現象。教學體系要著重體現培養英語語言的實際交際能力和本專業實用外語的應用能力,改變過去用普通高校大學外語等級考試來評價外語教學質量高低的習慣。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的培養方向是研究型人才,外語只作為未來社會工作中的一門工具。如果過分強調和重視考級,會失去學生對外語實際的運用能力。
教育部提出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程”,就是要我們真正轉變教學指導思想和觀念,把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處理好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的關系,要樹立起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思想,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處理好外語教學與專業教學、技能教學的關系;重視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處理好聽、說、讀、寫、譯的相互關系,通過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主的外語教學改革,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整體提高和協調發展。
篇3
關鍵詞:職業技能培訓;參與程度;滿意度;制約因素;監管
【研究背景】
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2013年,高等職業學院畢業生已達320萬人,占全國高校畢業生的45.8%,已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隨著職業導向的教育理念日益被認同,我國職業教育形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職業技能訓練融入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但是高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及當代大學生的個性需求變化,使當代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狀態。其中,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廣泛參與社會職業技能培訓已成為當代職業教育中的新情況。因此,研究該領域相關問題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藝術設計類職業教育既要培訓學生的職業技能,又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藝術設計類職業教育學生生源、理論學習模式、實習實訓狀況都不同于其他專業方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為此,該本課題選取高等職業藝術設計類在校生參與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為研究對象,希望通過本研究既可以豐富研究成果,轉化為針對高等職業藝術設計類在校生參與課外培訓的相關理論,又能從實踐的角度積累在校生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管理的經驗與教訓。
【研究過程】
本課題以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在校生為例,對該校2011屆、2012屆、2103屆時裝藝術設計系、視覺傳達藝術設計系、環境藝術設計系、裝飾藝術設計系4個系在校生展開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453份,回收439份,無效問卷3份,有效問卷436份。該問卷就學生的個人、家庭基本情況,參加培訓;培訓開展;培訓師資;培訓效果評估等情況展開調查,總設置問題46題,其中填空題7題,選擇題39題,包括單選題、多選題、不定項等題型。
【研究結果】
通過對問卷的調查數據分析,我們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結果。
一、在校生參與課外職業技能培訓比例情況
問卷顯示,在校生參與課外培訓比例為51.7%,高年級學生參與比例高于低年級學生。其中2011屆學生參與培訓比例為67.4%;2012屆學生參與培訓比例為43.9%;2013屆學生參與培訓比例為17.1%。
二、學生在選擇課外培訓項目中盲目性較高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在選擇課外技能培訓課程時,存在一定跟風現象,沒有對自己參與的培訓項目有較為冷靜的思考,也缺乏相應的輔導,在選擇課程時有較大的盲目性。其中2013屆參與課外培訓的學生中有63.6%的同學是受同學影響參與了課外培訓,對于為什么參與培訓沒有清楚的認識。
有些在校教師利用自身影響力,要求、鼓勵學生參加自己開辦的培訓班,會影響到學生對培訓項目的選擇。其中2012屆學生有30.4%的學生,2011屆學生有23.1%學生。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這種培訓效果喜憂參半。授課教師鼓勵學生參與自己開辦的培訓項目,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情況,可以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培訓,可以提升課外培訓與課堂教育的聯系性,能有效促進培訓效果。但同時,部分教師在利益的驅動下,利用自身影響力,誤導學生參與培訓,更有甚者,通過降低課堂教學質量;區別對待參與培訓與未參與培訓的學生等手段,迫使學生參與培訓。對于培訓中出現的該情況,職業學院一般缺乏監管制度。
學生在選擇培訓項目時,計算機軟件培訓所占比例較高,占培訓培訓學生的72.3%;生活技能(如:機動車駕駛證培訓)也占一定比例,占25.4%;但對于提升自身修養和個人愛好的培訓較少,只有2.3%學生參與此類培訓。
三、學生對課外培訓項目滿意度不高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培訓效果滿意度不高,2013屆不滿意度達54.5%,2012屆不滿意度達43.4%,2011屆不滿意度達48.2%。不滿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授課教師授課針對性一般,有些培訓內容與學校學習有交叉,學生感覺有重復,影響培訓效果。
(2)培訓課程實訓內容與現實項目結合不緊密,實訓內容過于偏重電腦操作,學生感覺與實際職業崗位要求有距離。
(3)培訓課程針對性不夠,不能對學生學校教育不足部分進行有效的補充和強化。
(4)有些培訓班管理松散,經常出現調課;輔導老師出現多次調整;教師遲到、不到;作業不能及時修改與缺少輔導等現象。
(5)培訓收費較亂,缺乏統一標準,部分輔導班還出現中途收費現象。
(6)教學內容不能按照學生要求及時調整,對學生提出的其他要求響應不夠。
學生課外職業培訓滿意度統計
四、學生參加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的制約因素較復雜
影響學生參與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的因素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有經濟上的考慮,有學生認為課外培訓收費較高,難以承受,2013屆學生中有20.3%,2012屆學生中有26.7%,2011屆學生中有16.9%因為此原因沒有參加培訓。
(2)有部分學生認為,課外培訓內容和學校學習內容相似,沒有必要再到課外參加培訓。2013屆學生有17.1%,2012屆12.1%,2011屆7%的學生支持以上觀點。
(3)有部分同學對于課外培訓沒有概念,沒有關注過課外培訓。這部分同學往往缺少對自己將來職業的規劃,學習處于較為被動狀態。在調查中,2013屆20.3%,2012屆10.8%,2011屆3%的學生因此原因沒有參加培訓。
(4)還有部分學生因為沒有合適的培訓項目而未參加培訓,這部分同學相對個性較強,希望參加一些更加個性化、針對性更強的培訓,不滿足于現在培訓市場上的培訓產品。2013屆有3%,2012屆有3%,2011屆有3%的學生因此原因未參加課外培訓。
五、參加培訓的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多樣化
數據顯示,藝術設計類學生在課外職業技能培訓學習動機的來源方面,選擇D選項“希望提升自我職業能力水平為找到一份好工作打基礎”,所占比例最高,選擇B選項“希望通過學習改善家庭命運”次之、選擇A選項“對本專業學科有濃厚的興趣”第三選擇C選項“學好專業,為今后專升本,考研打好基礎”,占總比重的16.9%;E選項“具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占1%。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學生(227)課外職業技能培訓學習動機
六、學生課外職業技能培訓與學院教育缺乏銜接
一般來說,學生參加課外技能培訓是為了補充學校職業技能教育的不足,平衡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關系,以達到將來適應就業的目的。從調查來看,部分學生能夠通過課外培訓彌補學歷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依然存在學歷教育與課外培訓相互脫節的情況。如有些課外培訓課程與學校教育課程過于雷同,學生感覺有炒現飯的感覺,學習效率不高。有些培訓課程與學校教育課程有沖突,導致學生出現一定的混亂。有些培訓課程為了追求表面的效果,強化一些非職業核心能力訓練,造成學生學不到真正適應于就業的職業能力。有部分同學參加培訓是為了針對學校教育課程的某些薄弱環節進行強化,但是培訓課程中沒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教學。課外培訓課程設置不合理、缺乏個性和針對性是學生對課外培訓不滿意的重要原因,有57.9%的同學因為課程設置問題對培訓效果不滿意。
七、學院缺乏對課外培訓的有效監管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沒有專門管理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的部門,這種現象較為普遍。因為參加課外職業能力培訓是學生自主選擇的結果,學生參加課外培訓與否;參加怎樣的課外培訓不需經過學校管理部門同意,這就造成學校無法掌握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的相關信息,也就無從參與管理,但是該模式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學生在參加課外培訓過程中,出現自身權益被損害時,無法通過學校層面展開維權,同時培訓課程是否合理高效無從得到學校層面的指導與幫助,無法保證培訓效果。學校教學課程情況及教學效果情況無法反饋到培訓機構,不利于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設置培訓項目。
1.結論
根據調查問卷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1)學生參加課外職業技能培訓較為廣泛,已經成為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補充學歷教育不足的重要手段,是在校生學校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學生參加課外職業技能培訓的課程以電腦軟件課程為主,拓展面不夠,特別是針對就業環境開展的實習實訓培訓嚴重不足。
(3)學生參加課外職業技能培訓滿意度不高,培訓質量亟待提高。
(4)影響學生參與課外技能培訓的因素較復雜,學生學習動機來源多樣化。
(5)學校教育課程與課外培訓課程缺乏銜接。
(6)學校對于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監管不夠。
2.建議
針對以上情況,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學校層面的學生參加課外培訓管理機構。學生參與培訓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學校層面要高度重視該工作的管理與規范,幫助學生有效地開展課外培訓。組成由專業教師、輔導員及管理人員的課外培訓監管組織,全面對學生是否參加和參加怎樣的課外培訓進行指導,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培訓項目。建立與校外培訓機構的聯系,遴選確定一批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培訓機構作為學校的合作伙伴,通過雙方互通學生學習的相關信息,設立針對性較強且科學規范的培訓課程,保證學生參與課外培訓的質量和效率;規范遴選培訓機構的運作,保證學生的合法權益。聯系相關企業設立針對職業環境實習實訓培訓課程,改變當前課外培訓過于集中于電腦技能培訓的現狀,拓展更具職業環境特性的培訓項目。
(2)加大對在校學生參與課外職業技能培訓指導,組織專業教師開展相關輔導,幫助學生明確參加培訓的目標和方向,減少參與培訓的盲目性。
篇4
2、其次,要了解報考茶藝師需要什么條件。茶藝師需要從初級開始,逐級向上考。初級茶藝師要求通過茶藝正規培訓,達到要求時長并拿到結業證,并且在茶藝行業工作2年以上。
3、茶藝師的考試內容。茶藝師首先需要考筆試。筆試內容包括和茶文化茶藝有關的各類理論知識,題型分為選擇題和判斷題,分別占80%和20%。
4、另外,茶藝師還要考口試。口試內容一般為鑒賞干茶葉,主要考察對茶葉的了解程度。
5、茶藝師還要考技能操作。主要考察泡茶流程,禮儀等等。在考實際操作時,可以穿旗袍化淡妝以渲染氣氛,但要注意不能留長指甲,頭發要盤起,不可披肩。
篇5
一、項目導向和茶藝課程的概念界定
(一)項目導向
所謂的項目導向,指的是在茶藝課教學過程當中明確教學目標,促使學生以完成某個項目作為學習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帶著項目去學習,教會學生學會獨立完成某些茶藝項目。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對于引導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就業技能和就業砝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分析當前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的選人標準,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企業更傾向于選擇那些具有獨立完成某項工作的員工。盡管多數企業都分別認為員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企業形象的建立意義重大,但是由于茶藝行業屬于服務業的一種,眼前的利益要高于長遠的利益,因此對于企業主來說,接受過項目導向教學的學員更加適用于他們的要求。
(二)茶藝課程
茶藝課程是以中華傳統的茶藝為教學內容的課程。隨著我國商業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文化逐漸走入人們視野,而茶藝在商業化過程當中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正在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茶藝課程就是為商業化的茶藝表演提供專業型人才的一門課程培訓。茶藝課程的培養目標是為市場培養出專業性強、實操能力強、動手能力強的專業性人才。
從課程本身來看,茶藝課程具有教學時間短,學員知識水平低,應用性強等特點。茶藝課程的教學一定要圍繞應用來展開,才能夠達到市場的要求,幫助員工在社會實踐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夠盡快地實現就業。
二、項目導向視野下茶藝課程開發中應該遵循的路徑
(一)以資格證書為教學導向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管理的正規化,擁有相應的茶藝資格證書已經成為了進入該行業的門檻。項目導向視野下,茶藝課程開發的過程當中應該以獲取資格證書為最終目標,教會學員考取資格證書所必備的技能,有條件的學校應該組織學員去集體參加資格證書的考試,務必使每一個接受茶藝訓練的學員都能夠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為學員的就業取得職場的通行證。
以資格證書為導向,要求學員掌握相應的技能,這也正遵循了項目導向的茶藝課程開發的路徑。當前的情況看,我國的茶藝課程教學以短期培訓為主,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技能,讓他們能夠通過茶藝課程的學習,在就業市場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尤其要思考的問題。在開發相應茶藝課程當中,一定要基于學生將要完成的教學目標,以項目為導向,引導和教會資格證書考試中所要求需掌握的相關技能。
(二)以工作過程為教學主線
由于茶藝課程的教學時間短,接受茶藝課程教學的學員往往個人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文化層次比較低。所以在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過程當中,若想教會學生更多的有用的茶藝知識,就應該以工作流程為導向,讓學生能夠以代入式的方式,親身體驗茶藝表演過程當中的應有順序,以工作過過程為教學主線,教會學生。
茶藝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大精深,暗含著我國諸多的政治哲學文化等相關知識,但是,從當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掌握了必要的茶藝表演流程,就能夠工作中獨當一面,而自此以后能力的增長,則與茶藝學員本身繼續學習的能力和意識有關。在短期培訓過程當中不應該奢求學員積累更多的底蘊,而是要以項目為導向,教會學生基本的茶藝操作的相關技能。以工作過程為主線,暗合了項目導向的茶藝課程開發的相關要求。學員通過短期的訓練,熟悉了茶藝表演的基本順序,通過規范化的演練和操作,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也就能夠在今后的工作當中,對于即將面對的茶藝表演任務,顯得游刃有余。
(三)以工作項目為教學主體
上面提到,茶藝課程的教學是基于市場需求對學生進行短期教學的教學項目。而茶藝課程所培養的人才,最終將流入市場,多數都會進入服務行業,為消費者服務,因此在茶藝課程的教學開發過程當中,應該以工作項目為教學主體,教會學生應對在實際工作當中可能遇到的多種突發狀況,引導學生學會更多的職業技能。
對于茶藝學員來說,以工作項目為教學主體,就是要幫助他們熟悉自己即將參與的工作,除了熟悉已有的茶藝表演的工作流程之外,還要對突發狀況對學生進行提前的知會,讓學員對于自己將要從事的行業具有一個簡單明確的判斷和心理預估,讓學生做好心理準備去迎接即將從事的工作。
篇6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茶藝學習心得,供大家參考。
茶藝學習心得1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獲很多。
茶藝并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么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回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凈、幽雅,各種茶具的干凈、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
“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采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采下來之后,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嘗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茶藝學習心得2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于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鑒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于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于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于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只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了,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幾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茶藝學習心得3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 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 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 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 感染力。
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 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 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 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分六種:紅茶、綠茶、黑茶、黃茶、青茶(烏龍茶)和白茶。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 一種飲茶藝術。它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于中國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是承唐宋遺風。
這學期的茶藝茶道課程向我們具體介紹了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 茶、花茶的知識,重點學習了綠茶、烏龍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烏龍茶和花茶) ,而且以往我 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著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過這一學期茶藝茶道課程學習, 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 使我對茶、對茶藝有了新的認知和體會。
現就我個人的茶藝心得總結如下
一、綠茶 綠茶,是茶藝課程開始后所接觸學習的第一種茶。沒學習之前,還真的不 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個綠茶都是一種浪費,簡直就是茶葉兌開水。我最欣賞綠茶的純與淳, 綠色的芽葉干凈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寧神, 能讓人卸下一身疲乏, 舒緩身心,有種回歸自然之感。
二、烏龍茶 烏龍茶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茶類, 相較于綠茶和花茶來說,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類。而在烏龍茶的實訓中,我擔任的是主泡。因為烏龍茶的泡制比較繁瑣,使我經常忘記一些步驟,所以它是令我 印象最深的一類茶。
最后我發現,它是最能鍛煉人的心境的一類茶。因為無論 時間多么的有限,它還是得按照步驟一步步來,既不能增也絕不可減。就像我們的生活,生活里無論你遇到多少困難,無論困難如何大、如何難以解決,無論所 剩時間有多緊迫。事情還是得一件件來,問題還是得一個個解決。所以,浮躁的心難以泡出一杯好的烏龍茶。
我覺得烏龍茶的茶盤就是一個縮小的人生,而我們 練就的何嘗又不是一個張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溫馨” 是我對花茶最直觀的印象。當桌前擺起花茶茶具,無論是清潔茶具、投茶沖泡還 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終都有那么一種如春天般的溫暖圍繞在心頭,讓人能有種春 日的盎然,無論心情、精神都頓覺美好。由于課程條件有限,在具體泡制時仍舊以綠茶茶葉代替,無法真正體會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兒、融暖的芳香,但我覺得 在泡制時,只要我們心中懷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處處有甘甜,周身處處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讓我學會了感知,感知生命勃發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 溫暖的美好。
綜上所述, 這學期茶藝茶道課的學習讓我有了不小的收獲——泡 茶,最貴乎“心” 。當然我也深知茶藝并非僅靠一學期的學習就能練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會繼續的練習。同時,希望每一個泡茶人,無論何時何地, 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屬于自己的好茶。
茶藝學習心得4茶源于中國,講求和,美,禮,仁等,是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諧,通過茶藝活動的過程感悟人生,修身養性,追求自然的目的,讓我學會如何協調和平衡,愛惜自己,感恩社會,回報社會。
茶藝是一門藝術,一種修養,體現和諧,優雅,仁,德,誠,真,茶藝源于遠古卻不失時尚,茶藝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以茶養生,以茶悟道,做一個優雅德,有內涵德,健康的人,這是我學習茶藝的第一步。
一;我們人類終極追求的是擁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靈。
二;我們人類向往的目標是享受生活,豐富生活,熱愛生活,不斷的提高生活品質。
三;我們人類希望的事業是自由擇業,開心就業,浪漫就業,做終身喜愛而樂之不疲的事業。
這種完美的人生,只有在茶藝中垂手可得。
隨著現在社會經濟不斷的發展,茶葉的需求量不斷的日益增大,近幾年來的表現尤為突出,可是對茶藝師的中,高級人才卻很短缺,能夠擁有茶藝師職業資格證書的人不多,以現在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茶藝師的需求量會超出我們的想象,茶葉現在已遠銷海外,連外國的朋友們也都被中國的茶藝的神秘,魅力的迷人所吸引。
現在‘以茶會友’的社會,用茶讓人與人之間可以無界限的交流,用真誠,坦誠的心交流,不管是在事業中,競爭中,在品茶,應用茶的環境,去做任何事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的,一個舉止優雅的茶藝師,舒緩的音樂靜靜的流淌,共同營造出一幅寧靜祥和的休閑場景,會讓現在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們有一個很好的放松,舒心的空間。
全職的太太們,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雄厚的經濟實力,充裕的時間,可以將茶藝作為提高自身修養,結交志同道合朋友的途徑,還可以讓在打拼的先生們帶來全新的休閑體驗,讓他們在忙碌后忘記了疲憊,優雅而有內涵的全職太太們籍著茶藝尋求一塊靜溢與超然的心靈空間。健康,綠色,環保是茶藝致力于推廣的方向,引導人的思維,開拓人視野,豐富人的精神。
茶藝師是現在社會與未來社會所空缺的瓶頸,也是一個很好的創業空間,在幫助別人享受人生的同時也幫助自身創建美好的人生,利人利已,何樂不為?希望那些愛好茶,茶藝,想懂的茶,茶藝的朋友,你的人生就從今天大步的邁開吧。
茶藝學習心得520--年 8 月 18 日至 9 月 2 日, 我接受了為期半個月的中級茶藝師培 訓。通過半個月的學習,我從態度上、文化素養上、操作技能上、教學能力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現總結如下
一、從態度深刻體會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敬”、。未參加中級茶 藝師培訓之前,我對茶藝師的了解是“掌握了一套規范的泡茶技能,能對客人進行茶藝表演與服務” ,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懂得,茶藝師不僅要有專 業技能與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習茶、事茶陶冶情操,傳承并發揚我國的茶文化。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茶藝師,首先要有平和、恬然的心境,對茶 的珍視和對茶人的尊敬。
二、提升了專業素養。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的茶 文化歷史,使茶文化己深深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及至唐代“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我國茶文化體系形成,并使之傳播四海。
茶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滲透,互融互補。首先與儒家思想的“禮” 。儒 家思想是以孔、孟為代表,以中庸為核心的思想文化體系。我國茶文化中清新、自然、達觀、熱情、好客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鮮明、充分、客觀而實 際的表達。其次與佛家思想的“悟” 。茶與佛的核羽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篇7
但是,近年來筆者在擔任茶藝師考評員及茶藝大賽評委時發現,有的考生、參賽者茶文化知識還比較淺薄,他們只會生硬照搬、模仿表演手法。這說明有的茶藝人員對茶的基本精神理解不深,對茶基礎知識掌握甚少。
作為一位職業茶藝師,要注重以下三點:
一是要不斷的學習茶文化。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因此,既要從書本上學,又要從實踐中學;既要通讀經典,又要有目標地學習專著;既要對茶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既要普遍掌握茶葉的基本知識,又要根據需要有重點的學習常遇到的問題。廣泛學習茶文化,才能了解茶的歷史、茶的精神、茶的美德、茶的內外傳播等。掌握了茶的基本專業知識,才能知曉各種茶類的制作工藝及重要特征,不同茶類沖泡時為什么用不同茶具的原因。
篇8
小孫在新加坡留學期間,課余時間在茶館里打工,深感茶道之高深。于是暑假期間回到北京,專程到東方國藝國際茶文化交流中心“充電”,經過幾個月的培訓,又返回新加坡。她開始對周圍的人“吹”自己會中國茶,并在大學里表演、講課,教身邊的人學習茶道。小孫的茶道表演不僅讓同學和老師對她刮目相看,而且“捎帶著”掙夠了她的留學費用。
在東方國藝總部,一位準備近期回到日本的女士對筆者說:“你們在茶的故鄉,這么好的條件,沒有學習茶道太可惜了。”
茶文化跨越國界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茶道,一定是源于中國,原汁原味的。東方國藝的熊志惠女士介紹時這樣說。
唐代陸羽的《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也就成了茶源自于中國最早的記錄與憑證。據說,唐朝時,日本寺院的和尚來到中國,開始學習茶道,而后帶回茶的種子和中國的茶文化并加以繁衍。而英國人喜愛喝茶的習慣,則傳說是當年中國的紅茶在廈門港易,帶到荷蘭,又轉給歐洲某個國家的公主,公主很喜歡喝中國的紅茶。后來公主嫁給了英國的王子,將茶帶到了英國的皇室,于是英國皇室開始從中國進口茶葉。英國皇室的“楷模”作用推動了英國人喝茶的習俗,并講究起喝茶的“繁文縟節”來:英國人早上起床,習慣空著肚子喝茶,并命名為“床茶”;上午8時還要喝一次“晨茶”;午飯后,還有一次“午后茶”;而到了下午4點半左右,就是飲“下午茶”的時間;到了晚飯后他們還要喝一次“晚飯茶”。
喝茶,就要懂茶。熊女士介紹說,做茶道和茶藝師最初級的也要知道中國有多少茶類、各類茶有什么特點?學會基本的、規范化的泡茶:一種是表演型的,一種是實用型的。根據茶的綠、紅、黃、白、黑五種分類,又根據不同產地形成各自特點,掌握不同的茶葉、不同的水溫、不同的時間、茶與水的不同比例等等,才能把茶泡得好。比如烏龍茶是部分發酵茶,其中產自福建武夷山的水仙,屬于烏龍茶的一個種類。這樣的茶與水的比例是1:20,即1克茶20毫升水,就它而言,第一泡的時間是40秒。而烏龍茶中的鐵觀音,第一泡就要50秒。
解渴是茶的基本功能,但是,饑渴的時候往往難以喝出好茶的味道。茶是需要品的,好茶好水好環境好音樂好朋友,是品茶人刻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品的茶絕對是不一樣的。茶,既可以大杯解渴式地喝,還可以小杯一個人獨飲,靜靜地感受茶的魅力;既可以兩人或三五知己斗茶,朋友聚會溝通;又可以用于會議招待、商務洽談的場所。
喝茶本是很個人、即得即失的東西,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對茶的獨特喜愛和喝茶習慣,如泰國人喜歡飲冰茶,在熱氣騰騰的一杯熱茶中放入一些冰塊;埃及人則喜歡飲甜茶,茶中放入許多白糖,同時備一杯供稀釋茶水用的生冷水。品茶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它可以修生養德,有利于人的心態平衡;可以放松身心,緩解壓力;亦可品味文化,提高生活品質。
但是,茶又是一種媒介和載體,可以把方方面面的人聯系在一起,客人到家、朋友來訪都先敬一杯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和酒相比,茶的功能更廣、也更雅一些。酒桌上的合同不一定是理性的,但茶桌上的合同一定是理性化的結果。
難怪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藥、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熊女士說,現在有一種全民學茶的趨勢,它不分職業、不分職位、不分年齡,反映了在市場經濟下人們希望能夠多掌握一項技能,而這種技能又和當代人所追求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茶道、茶藝就恰恰符合了市場和人們的這種需求。
茶藝師有國家標準
在學習茶藝的人中,有不少專程從日本、韓國來的人,他們組合成專門的“茶文化學習團”,來到北京進行至少一周的學習,也有的是全家幾口人一起來的。一些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在國外總是遇到別人問他們有關茶的各種問題,答不上來的就覺得很尷尬,有心者則出國前就把掌握茶道列入到國外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先學為快。
學習茶藝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我國制定的茶藝師職業標準,將茶藝師定義為“在茶藝館、茶室、賓館等場所專職從事茶飲藝術服務的人員”,并分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一級)五個等級。初中畢業文化程度為基本起點,并根據這一崗位的特性,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形體知覺能力,較敏銳的嗅覺、色覺和味覺,有一定的美學鑒賞能力”。
當然,僅有這些還只是個基本條件,還要經過初級不少于160標準學時,中級不少于140標準學時,高級不少于120標準學時,技師、高級技師不少于100標準學時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基礎知識方面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識,如:中國用茶的源流、飲茶方法的演變、茶文化的精神、中外飲茶風俗等;茶葉知識,包括茶樹基本知識、茶葉種類、名茶及其它產地、茶葉品質鑒別知識、茶葉保管方法等;茶具知識,如茶具的種類及產地、瓷器茶具、紫砂茶具、其它茶具等;品茗用水,如品茶與用水的關系、品茗用水的分類、品茗用水的選擇方法;還有茶藝基本知識,包括品飲要義、沖泡技巧、茶點選配;以及科學飲茶、食品與茶葉營養衛生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常識等。而技能方面,則涵蓋了禮儀、接待、茶藝準備、茶藝演示、茶事服務和銷售等。
篇9
經營關鍵
1.商品必須要優質。茶藝館經營中高檔茶飲,因此在茶葉品種、茶具選擇上一定要精益求精。一般來說,茶葉應選“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尖”、“千島銀針”等上等茶葉,所用茶具多是紫砂茶器或精品細瓷。
2.有專業的水準非常重要。茶藝是茶藝館的與眾不同的特色服務,因此要體現一定的專業水準,所有服務人員均需經過嚴格培訓,熟悉茶道與茶藝,并且服務周到。
3.確定了茶藝館的主攻方向,經營手段也要跟上。也就是說,留住客人,讓客人在店里延長停留時間是盈利的關鍵。例如給客人提供什么茶,是紅茶、綠茶還是根據季節提供適時茶都要根據茶藝館消費人群的品味確定。茶藝館規模可大可小,但一定要在氛圍上下工夫,營造舒適、愜意的休閑氣氛。
4.此外,還應增加茶藝館的文化味。可以設立茶道表演并請專人向顧客講授茶藝和茶葉的基本知識,以此培養消費群體,帶動消費。設立書架擺上關于茶、茶具、茶藝、茶文化等相關的書籍,訂閱一些都市類報刊供客人閱讀。
篇10
中國茶道自唐代開始形成,以煮飲法為主,自晚唐入宋發展成以點茶法為主的品飲方式,元亡明興,明太祖朱元璋“罷造龍團,改制散茶”,又演變形成了延續至今的泡茶法。這一嬗變過程。歷歷千年。而日本茶道的發展則深受中國茶道的影響。從全盤照抄到形成自己的風格再到成熟,相對固定,相對“明晰”。因而正如倉澤行洋所言,“茶道是發源于中國、開花結果于日本”。然而,中國茶道在發展過程中雖在不斷變化,但終因歷朝歷代政局的動蕩、民族的融合以及近代以來的內憂外患、多種思潮的激蕩導致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發展之路分道揚鑣,終究無法向日本茶道那樣有“連續性”。且有固定的形式,而是斷斷續續,直至式微、模糊不清。若是換個角度來看,這也反映出了中國茶道的多樣性,又另當別論。因此,范增平還從兩國的歷史以及兩國茶道的發展特點進一步分析了二者之異:“中國從唐至清,每個朝代的更迭,不是內亂就是外族入侵,如南宋末年元朝滅了南宋,游牧民族的飲茶方式不同于漢族,原本盛行的點茶法因改朝換代而漸漸被淡化,進而中斷。而日本是個島國,相對封閉,受外族的入侵較少,使傳統茶道得以延續,并發展得越來越精致。”此外,“日本茶道遵循‘家元制度’,采取師徒秘傳的授道方式,如表千家、里千家等,中國茶道則無,而武術卻有,如太極拳有陳氏、楊氏等。”他說。
很顯然,日本茶道與日本的花道、柔道、劍道一樣,業已成為日本的國粹。近年來,以里千家代表的日本茶道表演團曾多次在世界各地的正式場合亮相,甚至還到發祥地――中國的家門口表演。其精潔的茶道用具、中規中矩的動作。讓現場觀眾嘆為觀止。與此同時。有一些茶文化學者、茶人因中國茶道的式微而感到憂慮,懷疑中國茶道是不是真的迷失了?但是,中國茶道的輝煌畢竟早已屬于過去,當代的中國茶道是模糊不清的,沒有一種標志性的表現形式。因此,茶界中此起彼伏地存在著“復興中國茶道”的聲音,而且許多茶人、學者也紛紛嘗試著以不同的方式與渠道去找尋中國茶道“回家的路”。
選擇性地借鑒
有部分學者、茶人認為。既然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國,而且不論是抹茶道也好,還是煎茶道也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不少古代中國茶道的遺風,至少在日本茶道身上能找到一點關于中國茶道的歷史記憶。那么,如果去日本學習茶道,然后再反哺中國茶道,也就是說,試圖從作為“流”的日本茶道著手來恢復作為“源”的中國茶道。基于這一觀點,一些學者、茶人如同當年來華的日本留學生一樣東渡日本,拜師學茶道,但是回國以后發現。學日本茶道只學到其“末”而沒學到其“本”,而“本”則在中國――源遠流長的中國茶文化。
對于想要通過學習日本茶道而重拾中國茶道的想法與做法。范增平直截了當地視為“錯誤的心態”、“本末倒置之舉”。“晚清時期,中國也曾向西方學習,發展‘’,學習國外先進的‘船堅炮利’,而且裝備、武器并不比落后于世界,那為何還是老打敗仗?其中的原因除了中國社會政治本身固有的頑疾之外。還因為我們沒有學到‘精神’。一個在國外看似很完美的制度,不一定就適合中國。茶道也是一樣。”他舉例說,“日本茶道已經融入了日本的本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而且國情、生活習慣也迥異于中國,這種做法(借日本茶道恢復中國茶道)不太實際。”丁以壽也指出,盡管中國是茶道的源頭,但中日兩國茶道發展卻殊途。由于近二三百年來中國茶道的衰落,在當前的形勢下欲復興中國茶道,可以學習、借鑒日本茶道的一些形式,但并非是簡單地復制后再輸回中國,而是有選擇性地借鑒吸收,為我所用。特別是日本的煎茶道,很值得當代中國茶道去學習、借鑒。重構中國茶道
既然兩岸的茶文化學者都不贊同借日本茶道的反哺來重拾中國茶道。而且因兩國國情、文化、茶道發展路向的差異使得這條路行不通,那么,中國茶道的復興就需要去尋找一條新路――重新建構。“從中國茶道發展的脈絡以及適合中國國情的角度來看,茶藝可以看作是對中國茶道的一種重構。”范增平說。
據丁以壽考證,“茶藝”一詞是中國茶學家、中國現代茶業奠基人之一胡浩川在1940年為傅宏鎮《中外茶業藝文志》一書所作的序里最先創提,但一經提出。便成空谷足音。直到上世紀70年代,“茶藝”才被重新提起。范增平回憶說,當時臺灣興起了一陣復興中華茶文化的熱潮。涌現出一批倡導弘揚中華茶文化的學者、茶人,曾就中華茶文化的代名詞一一選用“茶道”還是“茶藝”進行過一番討論。有人提議,既然有“茶道”一詞就繼續沿用。而也有人認為“茶道”雖來自中國,但已被日本人“捷足先登”,且受到世人的認可,若再用“茶道”恐怕會被人視為亦步亦趨,而且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道”是非常崇高的,不輕易言道,要推廣開來讓大眾普遍接受也非易事。于是,臺灣茶文化界接受了臺灣民俗學會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的建議,使用了“茶藝”一詞,并成立了“臺北市茶藝協會”、“高雄市茶藝學會”、“中華茶藝學會”等民間團體,茶藝館亦如雨后春筍般勃興。此后,茶藝在中國大陸、港澳以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地區迅速傳播、鋪展開來。由是觀之,茶藝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種重構。“日本茶道發展至今有500多年的歷史,很成熟了,我們已無法超越。這就需要我們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繼承。并配合高科技,在茶藝編創中體現民族特色,體現創意。”他說。“比如,就像隨手泡就是現代科技與創意的產物,燒水泡茶很方便,日本還沒有這樣的器具,近來就有一些日本人來中國購買。”他指著面前的隨手泡說道。
丁以壽也認為。時過境遷。時代畢竟不同了,簡單的恢復(重拾)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理應重構。不過,在他看來,重構有兩種形式:重續與新建。重續,即重新接續中國茶道發展過程中的“斷點”,而距今最近的“斷點”即明代的“泡茶道”。這就需要認真地梳理明代以來中國茶道的源流,從而繼承中國茶道的優秀傳統。同時,也不偏廢唐代的煮茶道、五代兩宋的點茶道。新建,則是立足當代中國茶道的現實,廣泛吸收日本茶道以及韓國茶禮中的一些有益成分,創造性地新建中國茶道的形式與內容,譬如,從茶席設計入手,營造良好的品茗環境。建立專屬茶道的茶室。創新茶藝。建立當代茶道禮法,修持踐行,修心為己。
茶藝或為出路
經過海峽兩岸茶人30多年的推廣,茶藝在中國廣為傳播,甚至影響到周邊的一些國家、地區,茶藝表演、茶藝培訓、茶藝師資格認證、茶藝比賽、茶藝研究亦是方興未艾,而且兩岸四地的大多數學者、茶人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在推廣著中華茶藝。茶藝的興盛。也許會讓中國人看到中國茶道復興的希望。
關于“中華茶藝”與“中國茶道”的關系,范增平與丁以壽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
范增平:荼道是無形的,茶藝是有形的,若無茶藝的表現形式,茶道精神就無法呈現。茶道與茶藝,其實是一體的,茶道在“內”,茶藝在“外”。中國茶道精神可歸結為:仁、智、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勇者樂茶。因此,中華茶人是君子人,溫文爾雅,文質彬彬,通過列具、鑒水、泡茶、品茶,修身養性,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這是“由外而內”。而茶人又通過自身的修行,推已及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由內而外”。
- 上一篇:幼兒園食品安全小常識
- 下一篇:健康管理師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