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授信風險管理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銀行授信風險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
根據銀監會2016年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99.3萬億元,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11.7萬億元,增長了13.4個百分點。截止2016年第三季度,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1.49萬億元,比上季度末增加了566億元,比年初增加了3,07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67%,比上季度末下降0.02個百分點。可見,我國商業銀行正處于貸款增長勢頭猛勁階段,不良貸款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迅猛的發展和居高不下的不良貸款率是當前商業銀行貸款的顯著特征。
(二)銀監會助力商業銀行授信發展
2016年9月中旬,銀監會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的通知》,該通知在關于如何規范授信的審批流程方面,提議將非信貸類?I務歸并進傳統信貸一起管理,同時,對于總授信額高于資本凈額10個百分點的集團客戶以及總授信額高于資本凈額5個百分點的單一客戶,由董事會或高級管理層來定奪審批。
(三)商業銀行重視開展授信業務
為有利于銀行更好的為客戶提供服務,促進信貸業務穩健發展,商業銀行設置專門的服務團隊和部門,如中國銀行設置了“信貸工廠”,制定了基于客戶貸款需求“短、頻、快”特點的標準作業程序(SOP),從授前營銷、授時審查、授后管理等方面著手來監控業績和風險,切實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把滿足客戶迫切的融資需求落到實處。民生銀行為保障金融服務和信貸審批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了有關授信的服務中心、評審中心和事業部,在調查過程中采取主、協辦信貸員雙人制度。同時,商業銀行對授信業務領域高度重視,許多商業銀行積極開拓研究并推出特色授信產品,部分商業銀行針對客戶推出的授信產品。
二、A銀行授信業務發展狀況
(一)授信業務總量
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A銀行的總授信額已達2931.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513.33億元,其中對企業授信1762.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447.61億元,占總授信額的60.12%,對個人授信869.0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了39.4億元。
(二)授信行業結構狀況
在行業投向上,A銀行授信行業分布廣泛,有利于防止風險過于集中,除了其他行業以外,制造業、房地產業的受信所占比例最高。其中,制造業在寧波一帶的發展已經有了悠久歷史,一直受到當地政府的鼓勵支持促其發展,經營狀況穩中見長,所以深受A銀行授信的偏愛。
(三)授信擔保方式狀況
A銀行對于授信客戶的擔保方式以保證方式為主,大約占了總授信額的三分之一。此外,隨著信用產品近年來的逐漸發展而被重視推廣,促使信用方式成為了提供授信擔保的主要方式之一。
(四)授信業務資產質量
截止至2016年9月底,A銀行的不良貸款率0.91%,雖然同比微增了0.03%,但放到同業中相比較是處于上游位置。在撥備覆蓋率和撥貸比方面,A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368.75%,同比上調了69.53個百分點;在撥貸比方面,A銀行的撥貸比為335.56%,同比上調了72.21個百分點。由此可以看出,A銀行的風險抵御能力進一步增強,資產質量良好。
三、A銀行授信風險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三查”流入形式,不夠深入
在銀行的貸前調查方面,授信人員并未深入核實客戶的帳薄、憑證及相關信息,輕易采納已有的客戶所提供的財務數據,做表面文章,缺乏真實性。在貸時審核調查方面,商業銀行主要利用靜態分析來處理客戶的財務報表,難以反映出企業的財務變化趨勢及抵御風險能力,缺乏一定流動性。在貸后訪查方面,授信人員在實際操作中,疏于后續管治,無法準確了解客戶的生產經營變化情況。最終的調查訪問書也是簡單摘錄客戶提供的報表數據或簡單做出書面斷論,無法表現出客戶實際情況,偏離了檢查的真正用意。
(二)缺乏健全的績效考核管理機制
由于目前A銀行是實行“零損失”與“貸款額”指標直接與獎金以及考核掛鉤,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對例如對社會貢獻、銀行本身風險抵御、銀行其他支持服務等多方面缺乏仔細的考慮,導致了A銀行在授信過程中的短期行為。正是這種短期行為推動員工集中時間和精力搶占大客戶來獲得眼前的業績。從短期看,確實是實現了利息收入的增長,但從遠期實際上來看,卻忽視了客戶資本約束與安全,落下了貸款風險擴張的隱患。
(三)崗位職責定位不準,授信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盡管表面上A銀行的授信風險管理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網絡體系,但其實還存在一些諸如權責不清晰、責任不明確、溝通不流暢等問題。在授信人員配置方面,A銀行把“高、精、尖”的授信風險管理人員積聚在總行,導致各分行配備的綜合型員工不足以滿足需求。目前,為了招攬更多的員工,在選拔要求上也進行適度放寬,許多沒有授信工作經歷甚至缺乏必要的風險管理經驗的員工,在上崗前未經過培訓就走馬上任。雖然在上崗后會有一些相應培訓,但由于授信人員忙于工作就疏于努力學習,技能水平處于原有水平上。
四、完善A銀行授信風險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三查”制度并落到實處
在貸前調查方面,A銀行應當綜合考慮客戶申請授信金額的用途,要對授信資金的安全性要引起足夠重視,而且必須進行實地調查,來獲取企業的生產經營的真實信息。在貸時審查方面不僅要對財務報表真實性審核,落實財務報表數據本身,還應體現在在分析財務報表過程中,要活用動靜態分析相結合的方式來審查客戶的財務報表,使各項指標更具流動性和系統性。在貸后核查上,一方面,對客戶的經營及財務狀況、抵押物現狀、審批貸款項目的落實程度進行定期的現場檢查,加強賬戶監管,密切跟蹤授信資金的用途流向,防止出現被挪作他用或發生“體外循環”的狀況,要充分利用可獲得的企業的財務報表、先進的媒體及互聯網技術等多種渠道來跟蹤監測企業有關信息,以確定授信資金的安全程度,進行風險預警。
(二)設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管理機制
為了能更好地承擔授信風險管理,A銀行應設立科學合理,符合本行發展的績效考核管理機制,對授信客戶經理的工作有一個較為細化、精益化和流程化的明確標準,績效考核方案可以落實到打分制,以此來調動員工盡職工作的積極性。對于客戶經理完成的績效指標狀況與收入相掛鉤,要做到獎懲分明,對于完成績效指標突出的員工,要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與精神激勵,培育其對銀行的忠誠度;對于中規中矩完成績效指標的員工,要給予一定的關注和鼓勵,期望其能更上一層樓;對不能及時完成績效指標的員工,?M織安排談話,給予業務培訓,適當扣發當月獎金;對不適合于此崗位的人員,若反復培訓教導后仍不能勝任,要及時進行清退,以免影響整個團隊的工作氛圍。
篇2
摘要:對公授信業務是商業銀行授信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商業銀行對公授信業務信貸風險管理水平、加強對公授信業務領域的風險防范,可以有效地降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損失、改善商業銀行經營狀況。文章首先介紹了商業銀行對公授信業務中信貸風險管理的現狀,然后分析了商業銀行對公授信業務中信貸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并對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改進的建議意見,希望對降低銀行對公授信業務的信貸風險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商業銀行 對公授信 信貸風險管理
一、商業銀行對公授信業務發展概況
(一) 商業銀行對公授信的概念
授信,是指商業銀行根據客戶的信用需求,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要求對客戶進行調查、審查,并最終確定授予客戶一定融資額度的業務。對公授信顧名思義就是授信對象為公司、企業等非個人形式的授信。
(二) 商業銀行對公授信業務中信貸的概念
信貸是指貨幣持有者按照約定的利率將約定數額的資金暫時借出,借款者要按約定的條件、在約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信用活動。商業銀行對公授信業務中的信貸,主要是指貨幣持有者為企業和公司等,將約定數額的資金按約定的利率暫時借出,借款者要在約定期限內按約定的條件還本付息的信用活動。
(三) 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發展的現狀
1、存貸款規模穩步上升
2012年我國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24萬億元,同比增長18.9%;平均資本利潤率19.8%,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1.3%,與上年同期持平。2012年全年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8.2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15.76萬億元,比上年多2.93萬億元。2012年12月的m2余額97.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8%,比上年末低1.4個百分點。
2、主要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全部達標
2012年我國商業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0.6%和13.3%,和2011年相比分別提高了0.4個百分點和0.5個百分點。截至2012年12月末,我國銀行業加權平均資本充足率13.3%,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加權平均核心資本充足率為10.6%,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
3、資產質量大幅改善
截止2012年12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0.95%,同比下降0.01個百分點;存貸比65.3%,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流動性比例為45.8%,同比上升2.7個百分點。
4、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
商業銀行各項資產減值準備金余額7735億元,比年初增加 1747億元;撥備覆蓋率116.4%,比年初提高75.2個百分點,風險抵補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商業銀行對公授信業務中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是指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在信貸過程中借款人不能按照約定償還貸款,從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具有客觀性、不確定性、相關性和可控性等特點。信貸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 信貸風險管理意識有待進一步的形成
目前我國的商業銀行在信貸風險管理意識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問題:第一,沒有把信貸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有機的聯系起來,單方面把業務發展作為重點,以致風險控制明顯不足;第二,過于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長久性發展規劃,從而忽視了信貸風險的控制。
(二) 商業銀行的信用評級體系不完善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體系的運行流程非常不規范,而外部評級機構尚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在評級體系的建設方面和歐美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三) 商業銀行尚未建立完善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
目前,我國的很多商業銀行使用的內部評級系統缺乏科學性,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能夠實現客觀的評價,而且評級結果的檢驗性非常差,使得內部評價系統的存在沒有多大的意義,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四) 商業銀行還未建立專業的風險管理隊伍
目前風險管理的方法不斷進步,要求商業銀行要具有一批能夠掌握這些技術的人才隊伍,而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風險管理人才缺乏的問題,專門的風險評估機構又非常的匱乏,不能夠有效的保證商業銀行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從而不能有效的減少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
三、提高商業銀行對公業務中信貸風險管理水平的對策建議
(一) 建立先進的風險管理文化
銀行應通過各種宣傳和培訓,努力使員工在日常的工作中意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在全行營造一個風險管理文化的氛圍,讓每一個員工都形成風險管理的意識和觀念。
(二) 建立安全穩定的管理信息系統
一個運行良好的信貸風險管理信息系統,能夠有效的提高信貸風險的管理能力。因此我國銀行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建立一個安全、完善的信貸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以大大降低銀行對公授信業務中的信貸風險。
(三) 構建符合實際的風險管理模型
以往許多銀行借鑒別的信貸風險管理模型時往往是直接照搬,并不進行改動,因此可能存在不切合銀行實際的地方。我國銀行可以通過建立一個專家組,結合銀行的實際狀況,借鑒一些成功的信貸風險管理模型并對所借鑒來的模型進行修改,使其能夠更好的為銀行服務。
(四) 培養專業的風險管理隊伍
通過與高校或者專門的培養結構合作,簽訂合作協議,培養專業的風險管理隊伍,迅速建立起一批能夠掌握風險管理技術的人才隊伍,提高風險管理人才的專業化發展,從而促進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規避。
參考文獻:
[1]周春喜,任佳慧.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綜合評價研究[j].科研管理,2004(2): 53-58
[2]李宏.信用管理理論及其最新發展[j].經濟學動態,2006,(4):77-81
[3]宋雪楓.論現代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的有效管理[j].上海投資,2006
篇3
所謂企業生命周期,就是企業誕生、成長、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整個過程。企業生命周期理論由美國學者Ichak Adizes于1989年提出,他將企業整個生命周期分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期和死亡期。有的學者按企業規模的變化,將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求生存期、高速發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蛻變期,并將企業劃分為欠發育型、正常發育型和超常發育型三類。也有學者基于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提出了夭折型、突敗型、雙峰型等生命周期模型。
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指中小企業從創建到消亡的整個過程,具體包括創建期、發展期、成熟期、蛻變期。中小企業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都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如表1所示),商業銀行只有根據這些特征有針對性地采取授信策略和管理措施,才能對中小企業實行科學有效的授信管理。
對于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的判定,商業銀行可以采取特征判定法和產品生命周期判定法。特征判定法即通過考察企業創立年限、雇員人數、銷售收入、利潤率、等定量指標和創新能力、發展前景等定性指標來判定企業的生命周期階段。產品生命周期判定法即通過考察企業主要產品或核心產品的生命周期來推斷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二、基于商業銀行角度中小企業授信難的成因分析
中小企業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卻難以從社會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謀求更高、更快的發展,中小企業融資難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障礙。1998~2006年期間,我國金融機構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包括個體經營戶)及三資企業的貸款情況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金融機構對作為中小企業主體的這三類企業的貸款占金融機構貸款總規模的比例幾乎每年都在10%以下,并且呈現出下降趨勢。
造成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授信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小企業自身因素,也有商業銀行授信方式和授信管理方面的因素,甚至還有社會信用服務體系方面的因素。從商業銀行角度來說,主要有以下原因:
1.信息嚴重不對稱,資信等級難評定
目前,導致中小企業融資難與商業銀行不授信矛盾日益擴大的根本原因在于銀企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難以避免。從博弈論角度來說,一方面,銀行無法正確辨別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為了避免遭受授信風險,銀行往往采取“不授信”策略;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相對于商業銀行來說擁有絕對的信息優勢,即使違約,所承擔的機會成本也相對較低,中小企業往往采取“不還款”策略。最終銀企雙方博弈的結果就是“不授信,不還款”的策略組合,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授信業務自然無法展開。因此,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是商業銀行防范和控制授信風險,進行授信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指標不科學,評級方法不適合以及信息難獲得都是影響中小企業資信評級效果的重要因素。
2.中小企業間接融資方式單一,手續繁雜
商業銀行對企業的授信業務種類繁多,但很少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創新和研發適合中小企業的融資品種,商業銀行的授信業務仍然以貸款為主,貼現和融資租賃等市場并不發達。商業銀行授信審批環節多、流程長、手續繁雜、責任不明確,特別是近來年國有商業銀行強化信貸管理,上收了部分信貸的審批權和決策權,難以滿足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急、少、頻、快”的特點。
3.商業銀行中小企業授信成本收益不匹配
由于中小企業的特殊性,商業銀行在對中小企業授信前,要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來了解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為授信決策提供依據,避免逆向選擇問題。授信后,商業銀行又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貸后監督和跟蹤調查,防范道德風險。據有關調查,中小企業貸款的頻率是大企業的5倍,平均貸款數量僅僅為大企業的0.5%,而貸款成本卻在大企業的5倍以上。根據目前國家的有關規定,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但盡管如此,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仍然很高,而收益卻沒有與成本成正比。
4.商業銀行授信風險管理機制不完善
我國商業銀行在授信業務中普遍存在“重授輕管”現象,缺乏一套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事前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尚未建立,風險測度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授信退出機制不完善,授后管理主動性差。特別是對于中小企業,授信風險防范和管理更加困難。商業銀行不了解授信資金的流向,不了解授信項目的進展,不了解授信企業的經營現狀,不了解授信風險的變化,授后跟蹤不到位,檢查不及時,導致授信資產發生巨大損失。
三、生命周期視角下商業銀行中小企業授信管理體系的構建
(一)中小企業客戶的市場定位
中小企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授信需求,商業銀行可以根據中小企業的生命周期進行市場細分,確定目標市場后了解客戶的授信需求,根據客戶需求制定科學的授信策略,提供配套的銀行產品和服務,研發設計個性化、標準化的授信產品,以個性化化、創新化和差異化為切入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與企業建立一種和諧發展機制。
(二)商業銀行中小企業授信審批流程管理
1.商業銀行中小企業授信審批流程模型的構建
商業銀行應該堅持市場導向原則,以客戶為中心、以審授分離為基礎、以風險控制為重點,建立高效的中小企業授信審批模式,制定規范的流程控制和時間限制制度。在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商業銀行要適度擴大授信審批權限,對權限內中小企業授信項目的審批應削減環節,或將授信環節合并進行。對超過審批權限的授信申請,要及時上報,集中審批,甚至跨級審批。對信用評級高的中小企業,商業銀行要開通綠色授信通道,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優化的中小企業授信審批流程見圖2。
2.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方法的選擇
傳統的信用評級方法有專家意見法和綜合評價法,后來發展起來的統計模型法包括線性規劃模型、線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等,也有人將最近鄰法、層次分析法(AHP)應用于信用評級領域。
層次分析法是美國著名運籌學家,匹茲堡大學教授Saaty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提出來的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結合起來的一種有效的決策方法,它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各個組成要素,通過分析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在系統中的作用來確定各因素對目標的重要性權重。層次分析法操作簡單,可以把一些復雜的、難以精確定量描述的問題進行量化分析,將專家意見法和數理統計方法結合起來,大大提高了信用評級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可行性。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信用評級仍舊采取與個人信用評級相類似的方法,還處于打分卡階段,而且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尚未完全建立,信用信息難以收集和共享。從現實條件考慮,商業銀行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中小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充分了解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評估企業的償付能力,進行科學的授信決策和授信管理。
(三)商業銀行中小企業授信定價管理
1.中小企業授信定價模型的構建
商業銀行通過科學的授信定價不但可以收回成本,獲取收益,彌補風險損失,還可以吸引客戶,維持競爭優勢。
隨著商業銀行授信定價影響因素的日趨復雜以及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的發展,商業銀行授信業務的定價方法也取得了新的進展。目前西方商業銀行普遍應用的RAROC(經風險調整后的資本收益率)方法,把商業銀行的收益和風險綜合起來考慮,有效克服了傳統方法的缺陷。對于股份制改革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我國商業銀行,將RAROC方法應用于中小企業貸款定價是一次勇敢的嘗試,。
2.中小企業各成長階段的授信定價思考
中小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不同,商業銀行的授信定價策略也要有所差異。商業銀行通常只向創建期的中小企業提供風險小、成本低的產品和服務。企業進入發展期后授信風險依然比較高,商業銀行可對其制定較高的授信價格。對于成熟期的中小企業,商業銀行一般采用較低的競爭性定價。企業進入蛻變期,商業銀行必須準確斷定企業的發展趨勢,做出正確的授信決策,果斷地退出或者要求更高的授信價格以彌補可能承擔的巨額風險損失。
(四)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授信風險管理
1.建立中小企業風險預警機制
商業銀行應準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充分發揮風險管理部門的作用,重視有關專家的意見,充分利用企業征信體系建立一套科學、全面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準確預見授信風險,避免風險的發生或者將風險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小。
2.選擇科學的授信風險測度方法
授信風險中最主要的是信用風險。信用風險的測度方法有主觀分析法和模型分析法。主觀分析法包括“5C”、“5W”、“5P”等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法包括多變量信用風險判別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和KMV模型等。傳統的主觀分析法,如以人的主觀判斷為主,對風險分析人員的知識、能力、經驗有較高的要求,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隨意性強,效果不穩定。模型分析法比主觀分析法更客觀、更科學,但往往忽視難以量化的因素。Credit Metrics和KMV等模型所需數據大多從證券市場獲得,主要用于上市公司的信用風險評估。
生命周期理論為中小企業信用風險測度方法的選擇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商業銀行對創建期中小企業授信風險的度量應該以主觀分析法為主,從經營管理、財務狀況、發展前景、創新動等方面綜合預測中小企業的授信風險。發展期和蛻變期的中小企業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財務基礎,商業銀行對這兩個階段中小企業授信風險的度量應該采用主觀分析和多變量信用風險判別模型相結合的方法,提高風險評估和預測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對尚未上市的成熟期企業,商業銀行同樣可以采用主觀分析和多變量信用風險判別模型相結合的方法;對于已經上市的成熟期企業,商業銀行可以嘗試用較成熟的Credit Metrics模型或者KMV模型度量授信風險,只是模型的運用條件還需進一步完善。
3.構建中小企業授信退出機制
商業銀行應遵從風險-成本-收益均衡原則,準確把握中小企業生命周期階段,選擇能準確控制授信風險,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時期,采取主動授信退出,避免因被動授信退出導致優質客戶流失。一般來說,商業銀行要在中小企業進入衰退期前的臨界點果斷退出對企業的授信,但是在變幻莫測的現代市場上,中小企業的發展呈現出多種形態,商業銀行在中小企業的任何一個生命周期階段都不能放松警惕,只要意識到授信損失將無法避免或無力挽回,就要果斷退出對中小企業的授信。在具體實踐中,商業銀行應該從整體經濟發展形勢、行業發展趨勢、中小企業發展前景、商業銀行競爭力以及政府的方針、政策等多個角度進行綜合分析,作出正確的退出決策。
此外,商業銀行還可以通過運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抵押、質押等手段來增強中小企業的授信保障,與中小企業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同時,根據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的新形勢,逐步推進風險管理的電子化和信息化進程,實現現代化、科學化的授信風險管理。
篇4
關鍵詞:中小企業 融資 風險管理
1我國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現狀
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的經濟貢獻度持續上升,工業總產值占比已增至82%左右,而銀行信貸的比例基本維持在5%左右,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渠道單一、融資成本高昂的現狀未得到實質性解決。對于小企業貸款,政府雖推動力度不小,但商業銀行的響應有限。目前,商業銀行在發放中小企業貸款時,仍然顯得過于保守。中小企業貸款基本上以抵押為主,同時,抵押貸款存在周期長、費用高的問題。
2商業銀行現行中小企業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正是基于中小企業信貸違約風險高的特點,導致了銀行對其業務開展的謹慎,從而發展緩慢。也存在了巨大的問題。(1),信貸準人政策缺乏靈活性。銀行偏重對大規模企業的信貸融資,大部分中小企業不論優劣,只因規模問題而直接被銀行融資拒之門外。(2).信貨授權高度集中。審查程序繁瑣,這種授權方式顯然不能適應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時間急”的特點。(3),激勵機制和管理考核不合理。銀行內部并未能形成有效的企業估價體系,僅憑領導決定制的“關系貸款”,這也挫傷了業務人員的開展業務的積極性。
3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對策
3.1改進銀行體系內部信息不對稱
調整總、分行之間的權責關系,將信貸準人決策權限適當下放,將權限主要集中在地級分行,對于部分經濟發展程度較高、信貸管理水平高的地區,適當下放到縣級支行,并且建立中小企業的征信體系,信息共享。改革對職能部門和客戶經理的激勵與風險考核機制。職能部門和客戶經理作為銀行與中小企業信貸關系的橋梁,對于信息產生與傳遞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他們本身的信息影響到銀行管理者對他們的使用抉擇,同時也影響到企業的貸款申請抉擇。另一方面,他們對銀行與中小企業的信息理解與傳遞將影響到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博弈矩陣。在信貸經營管理中,應充分發揮他們的這一作用。
3.2調整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關系
采取適合中小企業特點的差別化信貸準人政策。第一,適當降低或取消信貸準人政策中對信用等級、企業規模的要求,將對具體信貸風險的考量集中在信貸調查、信貸審批環節,避免優質的中小企業客戶流失。第二,對不同產品以及不同的貸款條件實行差別化授權。大額業務及風險度高的貸款產品審批決策權應適當集中,對中小企業客戶中等以下額度、風險度相對不高的貸款,審批決策權應適當分散到基層機構和信貸人員。第三,改革現有中小企業信貸準人標準體系。對中小企業貸款準人,可綜合考慮如下因素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環保政策要求,技術水平先進,具有一定經濟規模,成長性好產品競爭力強、市場潛力大企業內部組織結構清晰合理,經營者素質好,領導班子能力強,管理規范的企業。
3.3建立高效合理的中小企業信貸風險管理模式
商業銀行的經營風險主要表現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涉及到具體的授信業務流程中的三個方面分別為:客戶選擇、貸款定價、制度建設。構建科學高效的授信風險管理模式的目的。就是耍從根本上解決商業銀行的“惜貸”問題,使中小企業的信貸業務得到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1)中小企業授信風險控制思路
首先,建立以數學概率論為理論基礎的中小企業授信風險控制思路。通過度量和規劃目標客戶違約概率、違約風險暴露和違約損失率,估計和控制全行中小企業資產組合的整體不良率。其次,通過制定規范化的風險評判指標,實現授信評審批量化、工廠化和標準化操作,以適應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對效率的要求。
(2)中小企業授信風險管理體系
中小企業授信風險管理體系就是要覆蓋所有影響授信業務目標實現和可能造成風險隱患的因素,包括流程、產品、客戶、團隊、制度等方面,從總部層面的戰略規劃和資源分配,到各業務單位的市場開拓和產品管理,風險都應得到有效控制。1)組織框架。商業銀行成立專業化的中小企業信貸事業部,打造專業化的中小企業信貸市場開發、信貸風險管理團隊,是解決中小企業銀行信貸融資難的有效途徑之一。2)制度體系。確立以授信準則為核心的制度體系,主要由目標市場標準、客戶標準、授信標準三部分組成。
篇5
關鍵詞:集團客戶;風險限額控制;風險限額的新模式
一、風險限額(最高授信額度)的概述
為防范集團客戶授信風險,實現信貸資產資源有效配置,2003年,中國銀監會頒布了《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吨敢芬笊虡I銀行對集團客戶授信應遵循適度原則。即“商業銀行根據客戶風險大小和自身風險承擔能力,合理確定對集團客戶的總體授信額度,防止過度集中風險”。《指引》明確將“一家商業銀行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控制總額超過商業銀行資本余額15%以上”的情形規定為“超過風險承受能力”的情形。根據《指引》精神,各商業銀行相繼出臺了相關的風險限額(最高授信額度)控制標準。而以集團凈資產為基數,以信用等級為調節系數的最高額度風險控制成為各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控制的主要措施(方法),即集團客戶授信風險限額(最高授信額度)=集團凈資產×集團信用評級調節系數,所謂風險限額(最高授信額度)就是銀行根據借款人的資信及經濟狀況,授予其一定期限內的貸款額度.集團凈資產=集團資產總額—集團負債總額,而集團信用評級調節系數是在信用評級[信用評級就是由獨立中立的專業評級機構,接受評級對象的委托,根據“獨立、公正、客觀、科學”的原則,以評級事項的法律、法規、制度、有關標準化規范化和財務報表為依據,運用科學嚴謹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評級對象履行相應的經濟承諾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進行調查、審核、比較、測定和綜合評價,以簡單、直觀的符號(就是AAA、AA、A、BBB、BB、B六等)表示評價結果,公布給社會大眾的一種評價行為]的基礎上,商業銀行按歷年客戶資料對信用評級等級分別進行確認的凈資產的折扣數(0-1之間)。
二、目前集團風險限額模式的缺陷
由于風險限額(最高授信額度)=集團凈資產*集團信用評級調節系數,使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決策建立在客戶凈資產規模和信用評級的基礎上。但是,隨著集團客戶交叉持股、偏離主營業務的大規模兼并擴張以及盲目涉足境內外期貨等現象的普遍出現,商業銀行信用授信的風險日益多樣化?,F有的風險限額控制模式的局限也就日益顯露出來。
(一)集團客戶方面的風險隱患
集團客戶信用風險是指集團客戶因種種原因,不愿或無力履行合同條件而構成違約,致使商業銀行遭受損失的可能性。
集團客戶信用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集團內部,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經營方式和信譽等;二是集團外部,主要包括行業政策風險和市場環境風險。由于集團和銀行存在信息不對稱,加之銀行在與集團客戶的博弈過程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不得不滿足客戶提出的種種條件,使得集團客戶授信的信用風險加劇。
1、關聯交易風險
信用評級是評估債權按時足額歸還的可能性。但現實中,集團客戶有可能通過關聯交易改變信用評級的基礎指標,誤導銀行對它做出錯誤的授信決策。其表現形式主要為:
第一、利用關聯關系編制不實報表。為順利通過銀行貸款的資信審查,集團往往利用關聯交易操縱申請貸款企業的贏利狀況、粉飾財務報表、掩蓋真實情況。在銀行不了解集團客戶真實關聯性質的情況下,會放大對集團客戶的風險限額。
第二、利用關聯交易轉移資產。當控股股東分別以金字塔結構或交叉持股方式持有多個子公司的股權時,其在集團內將采取對自己利益最大化而非集團價值最大化的原則進行資源配置。在金字塔股權結構的集團客戶中,控股股東可能將資源從最下級公司轉移到上級公司;在交叉持股的集團中,控股股東會將資源從現金流權益低的公司轉移到權益比例較高的公司中等。對于負債融資在公司的配置也是一樣,控股性股東往往利用子公司從銀行借款,然后再轉移到其控制的其它公司或關聯方手中;或是通過關聯擔保,從銀行套取資金,間接地實行資產轉移。而不論采取何種手段,資產轉移的結果都是導致公司信用發生轉移,并最終將信用轉嫁到各貸款銀行,增加銀行風險。
第三、利用關聯交易進行集團客戶盈余管理。集團客戶盈余管理的第一步有可能通過操縱關聯交易膨脹盈利,即通過關聯購銷、資產轉讓、資產租賃、托管經營等,將關聯方的利益轉移至集團客戶,以在短期內人為地提高其經營業績。第二步是操縱關聯交易的信息披露。關聯方對關聯交易信息不知情,或者根據已公開披露的關聯交易信息無法判斷其交易性質,因此關聯方利益集團往往通過不披露關聯交易信息或在公開報告中隱瞞真實交易達到其操縱目的。
2、或有負債風險
或有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潛在義務,例如擔保,擔保作為一種特定的經濟行為,其初衷是減少風險,但集團內關聯擔保,使不考慮對外擔保的風險限額反而增加了銀行信用風險,使授信額度遠遠超過集團客戶實際償債能力。
3、行業風險
一般集團客戶授信從收集材料到上報審批少則2-3個月,長的達5-6月。而對集團的信用評級往往以上一年度的年財務報表為基礎,實際是集團客戶上年度信用等級情況。而用上年度的信用等級去預測未來1-2年的集團客戶風險狀況,顯然忽視了行業經濟周期風險。不同行業其行業經濟周期差異較大。為控制行業周期風險,商業銀行已將集團客戶授信期限進一步縮短。但不考慮行業特點的授信周期不僅造成基層工作量加重,對風險控制也沒有起到積極作用。
4、集團客戶授信范圍和集團法人治理風險
集團客戶具有關系復雜、范圍不易界定、關聯交易隱蔽、風險轉移(傳遞)性強等特征。商業銀行授信業務首先應明確集團客戶范圍,嚴格區分正常和非正常的關聯交易,全面掌握企業關系及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和嚴格控制最高授信額度。
根據《指引》對集團客戶定義,集團客戶是指具有如下特征的商業銀行企事業法人授信對象:(1)在股權上或者經營決策上直接或間接控制其他企事業法人或被其他企事業法人控制;(2)共同被第三方控制的;(3)主要投資者個人,關鍵管理人員或與其關系密切的家庭成員(包括三代以內直系親屬和二代以內旁系親屬關系)共同控制或間接控制的;(4)存在其他關聯關系,可能不按公允價格原則轉移資產和利潤,商業銀行認為應視同集團客戶進行授信管理的。銀監會的定義將以集團合并報表范圍為集團客戶授信外延擴大到合并范圍以外,使基于合并報表凈資產的集團風險控制模式面臨挑戰。
與此同時,由于集團客戶有效的法人治理機制缺乏導致的“多米諾骨牌”效益是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的最大風險。隨著集團多元化經營、收購合并等步伐的加快,極易導致集團現金流量短缺,資金鏈斷裂。
(二)銀行方面的風險隱患
1、信貸品種差異風險
根據集團客戶授信的含義,集團客戶授信是銀行給予集團客戶的所有表內、表外業務使用額度的總和。表內外業務品種不同,其風險也不同?;趦糍Y產*信用評級調節系數的風險限額控制模式,是建立在表內業務基礎上,難以涵蓋表內外各授信品種風險差異,在實際操作中往往難以執行。
以表內業務為例,如固定資產項目貸款業務,根據銀行《〈貸款通則〉》和行業資本金管理相關規定,商業銀行貸款最高不得高于項目總投資的70%(根據行業資本金要求不同,一般低于此比例)。以普通工業項目為例,一般要求項目資本金為30%,若全部以注冊資本出資,則對新成立的項目公司來說,其凈資產僅為項目總投資的30%。一般情況下項目公司的信用評級較低或為最低級,由此測算的風險限額無法與70%的貸款相對應。又如表外業務貿易融資和保函。貿易融資企業普遍存在注冊資本低,資產規模小的特點,為防范風險,在實際操作中根據信用等級不同必須交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根據目前的風險限額控制,由于沒有考慮保證金,極易超風險限額。保函業務也是如此。
2、同業授信額度風險
一家銀行在考慮自己為某集團客戶增加授信時,如果僅考慮自己所增加部分導致的信貸風險的增加,而忽視了其他銀行與此同時增加授信所引起的集團客戶信用風險的增加,則有可能會出現信貸領域公共地悲劇問題。隨著銀行信貸資產質量下降,過度的信貸對象趨同或行業集中、銀行羊群效應都會導致銀行潛在的信用風險上升。
三、建立新的集團客戶授信風險限額模式,并進行動態監管
(一)集團客戶授信的信用風險限額的新模式
銀行有必要在正確評估形成集團客戶授信信用風險的內外因素的基礎上,在現有信用風險限額模式中,對來自于集團客戶和銀行雙方的風險隱患設計不同權重,以完善現有集團客戶的信用風險限額控制模式,同時針對授信決策到授信管理的每個環節中信用風險形成的特點,不斷完善相關的風險控制措施,加強風險防范,最終達到有效降低風險的目的。以下是建議調整后的風險限額計算方法:
集團客戶風險限額=凈資產*信用等級調整系數*信用風險調整系數
單一商業銀行集團客戶信用風險限額=集團客戶風險限額-同業授信比例-或有負債
信用風險調整系數主要包括關聯交易風險系數、行業風險系數、集團公司法人治理風險系數和授信品種權重系數。
1、關聯交易系數
集團客戶的關聯交易可導致信用轉移風險。商業銀行應加大對集團客戶授信業務的監管力度,明確集團客戶范圍,嚴格區分正常和非正常的關聯交易,全面掌握企業關系及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和嚴格控制最高授信額度。
具體系數計算方法如下:
Z——代表關聯交易風險系數。系數為0-1。首先,設定一些衡量關聯關系的定性或定量指標,如根據集團關聯關系緊密程度,可分為密切、一般和無關聯關系;根據關聯金額占集團交易量情況可進行數量化分解等。
2、行業風險系數
根據行業分類預警情況和行業經濟周期期限,設定行業風險系數,加強對集團客戶行業變化導致的財務狀況的敏感性。
第一、行業分類預警情況
一般情況下,在某行業收益水平高于行業平均收益水平時,其收入規模大、經營現金流充沛,這樣的集團客戶有能力用超額利潤彌補信貸成本,信貸資產質量較好,信用風險較低。相反,一些資源消耗程度較高和產能過剩行業,其市場需求持續下降。該行業集團客戶將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經營較困難,自身造血功能降低,基本靠外部輸血保持正常運轉,負債率較高,授信風險較大。對不同行業,我行信貸政策也不同,分別有進入行業、維持行業和退出行業。因此,對不同行業的集團客戶應根據行業進出政策和風險預警情況給予不同的風險限額調整。
第二,行業經濟周期變化。不同行業其運行周期不同。新興高科技行業經濟周期一般較短,對處于該行業的集團客戶效益持續性影響較大。因此,應根據經濟周期情況設置對應的調節風險系數。
具體系數計算方法如下:
Y——代表行業風險系數。假設集團客戶涉及N個行業,系數為0-1。系數將隨行業周期和行業預警情況變化。則行業風險系數可表示為: ∑Y=∑Y*第I個行業收入占集團收入比。
3、法人治理風險系數
集團性客戶是指以資本或契約為紐帶,以集團章程為共同行為規范的母公司、子公司、參股公司及其他成員企業或機構共同組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法人聯合體。從集團成員聯結方式看,我國集團客戶主要有三種形式:其一,契約式集團客戶。即集團客戶的各成員之間,通過協議在自愿互利的原則下,發揮各方優勢,形成集團統一管理權。其二,股權式集團客戶。即以資本作為紐帶,通過集團母公司對集團成員單位的股權占有而實現對成員企業的統一管理。其三,家族式集團客戶。從形成原因上可分為:1、行業轉軌型。融經營與管理為一體的政府行業管理部門按國家政策要求分為若干個或若干個集團客戶;2、市場發展型。為提高市場競爭力,以強勢企業為基礎,通過兼并或重組形成的集團客戶;3、政府推動型。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對轄屬企業進行組合。
不論集團客戶屬于何種類型,集團客戶必須擁有健全的法人治理機制。具體包括:健全的現代企業制度、財務制度、決策機制、遠期發展戰略和重大信息披露制度等。上述制度的建立與否直接影響集團客戶授信的安全性。商業銀行要對集團客戶重大改制、重組、兼并、擴張等保持高度敏銳性,防止由此導致的集團客戶信用風險。
具體系數計算方法如下:
J——代表集團公司法人治理風險系數。系數為0-1。系數根據法人治理指標變化。
4、授信品種權重系數
為加強信用品種對風險限額的敏感性,我們用此系數調整集團客戶授信風險限額。表內業務可根據業務品種的歷史違約率統計數據,測算平均違約情況,設立權重系數。這里特別強調銀行表外業務。銀行表外業務是指不列入銀行資產負債,不影響其資產負債總額,但影響當期損益的經營活動。由于表外業務可以為銀行帶來豐厚的收益,因此,隨著票據發行便利、互換、期權和遠期利率協議等金融創新的“四大發明”出現,表外業務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近年來,表外業務收入在銀行總收入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但由于表外業務存在經營、流動性和市場風險隱患,使其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時時懸在商業銀行的頭上,因為當或有事件發生后,表外業務則轉化表內資產負債的風險。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表外業務的監管要求,所有表外業務都包括在衡量資本充足率的指標中,而且把表外業務分成類,并規定了不同業務轉換為表內資產的風險程度指標——信用等級風險系數。通過這個系數可以把各類表外業務折算成表內業務余額,然后,根據表內同等性質的項目確定風險程度權數,用這些權數將折算出的金額進行加權匯總,調集團客戶授信險限額。
具體系數計算方法如下:
X—代表授信品種權重系數。假設集團客戶授信的授信品種為M,系數為0-2。系數將根據授信品種特點和商業銀行違約率情況變化。則授信品種權重系數可表示為:∑X/M。
5、同業授信額度和集團客戶或有負債
受同業競爭影響,商業銀行之間對于同一集團客戶授信的信息是不對稱的。這種市場現狀,極易造成集團客戶信用膨脹,進而造成信用風險。因此,一家商業銀行在采用以集團客戶財務報表為基礎的授信風險限額控制時,應考慮同業給予該集團客戶的信用額度和該集團客戶對外已經承諾的或有負債情況。
(二)對信用風險限額的新模式進行動態監管
商業銀行必須對信用風險限額的新模式進行動態監管,對集團客戶授信調查、審批到使用全過程風險進行管理,防患于未然。
由于集團客戶授信往往涉及商業銀行多家分支機構,完善集團客戶授信信用風險動態監管至少包括:1、主辦行制度。主辦行必須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成立集團客戶授信工作小組,以便加強信息溝通,一旦集團客戶內出現違約或重大變動及時做出反應;2、統一的貸后信息監管平臺。在目前的操作系統中,由于缺乏對集團客戶的識別功能,集團客戶授信貸后管理基本以手工操作為主,不利于集團客戶授信使用額度等風險監管。因此必須加強系統開發,同時加大貸后檢查的頻率和力度,嚴格按照授信審批條件執行,堅決杜絕授信使用對象與關聯企業不公允資產交易等;3、動態跟蹤集團客戶財務狀況變動情況,定期對集團客戶跟蹤評價等。
綜上,經營資金的集中、信貸管理權限的集中、信貸投向的集中是當前銀行信貸集中的基本特點。集團客戶授信風險控制具體表現為關注企業經營活動,了解集團財務狀況、預測集團內企業違約或破產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應通過不斷完善集團客戶授信風險限額管理,科學合理地確定集團客戶授信期限、數量、保證方式,并通過信用風險補償機制來加強集團信用風險控制。
參考文獻
[1]白連坤. 城市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初探[J].銀行信息港,2007,3
[2]汪偉建,黃小龍. 建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模式探析[J].建行省海南省分行信貸風險管理部,2004年.第2期
[3]龔明華.現代信用風險度量模型與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J].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2003,4
[4]中國銀行業管理委員會.商業銀行集團客戶授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M].新華網,2003,10
[5]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制度[C].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6]中國銀行業管理委員會. 商業銀行關聯企業貸款風險新表現值得關注[M].2007,4
[7]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國有銀行監管一處課題組. 集團(關聯)企業信貸風險與控制:以上海為例[J].學習資料網,2006,7
[8]朱子云. 關于信貸風險控制的深度探討[J].中華管理在線,2006,5
篇6
一、現有模式:激勵不相容——業務拓展與風險控制之間的權衡與替代
(一)委托理論中的激勵相容
“委托”的概念來自于法律,委托關系本來是指“委托人”授權“人”代表前者從事某種活動時的關系。但在經濟學中,委托關系的范圍要寬泛得多。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將經濟學意義上的委托關系定義為“任何一種涉及非對稱信息的交易”,并稱“交易中有信息優勢的一方稱為人,另一方稱為委托人”。
經濟學中討論的委托關系問題通常是指人問題,即由于人的目標函數與委托人的目標函數不一致,加上存在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人的行為有可能偏離委托人的目標函數,而委托人又難以觀察到這種偏離,無法進行有效監督和約束,從而出現人損害委托人利益的現象。
在存在人問題的情況下,委托人必須解決的是如何根據能夠觀測到的不完全信息來獎懲人,以激勵其選擇對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動。此時,委托人面臨著人的兩個約束,一是參與約束(ParticipationConstraint),又稱個人理性約束(IndividualRationalityConstraint),即人接受合同得到的效用大于他不接收合同得到的效用時,他才可能接受合同。也就是說,只有人“做”的期望效用大于“不做”的期望效用,才能使人“做”。二是激勵相容約束(IncentiveCompatibilityConstraint),即給定委托人不能觀測到人的行動和自然狀態,在任何激勵合同下,人總是選擇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動,因此,任何委托人希望人所采取的行動,都只能通過使人的效用實現最大化的方式來實現,也就是說,只有人“這么做”的期望效用要大于“不這么做”的期望效用,才能使人“這么做”。因此,委托人在設計合同或制定規則的時候,必須盡量滿足以上兩個約束條件,才能使人自覺地按照委托人的目標行動。現實生活中,參與約束通常能夠得到滿足,必須解決的是激勵約束問題,否則將付出巨大的監督成本。
在我國現行銀行管理模式中,各級機構有很大的經營自,上級行一般不控制下級行的具體業務和管理,所以上級行與下級行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目標函數的不一致,因此,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是一種經濟學意義上的委托關系。基于這一點,“激勵相容”這一理念也應在銀行內部的管理中得到體現,只有激勵相容的風險管理制度才有效果和效率。
(二)我國商業銀行現行管理制度分析
1.我國商業銀行目前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是產生激勵不相容問題的根源
目前我國銀行實行總分行制,普遍采用金字塔形的組織結構,通過“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的委托鏈條層層授權和轉授權。上級對下級的控制方式主要包括下發重大管理制度和指導意見、負責人的任免、經營管理指標的下達和考核、重大事項的審批等,偏向于通過任務下達和考核進行管理,而對下級的具體業務和內部管理的控制和協助都很少,因而這種控制籠統而且力度較小,而經營自則較大,對經營管理負全部責任。
在這種管理模式下,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嚴密控制,作為人的下級機構具有很大的經營自,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目標函數,比如追求本機構負責人的經濟利益、職位的升遷、本機構工作人員的收入和福利等等,并且常常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和不確定性優勢,與作為委托人的上級機構在利益上討價還價,從而偏離銀行整體的目標函數,追求自身目標。加上在我國特有的制度環境中,各級地方政府行政干預嚴重,使得各級分支機構的行為偏離銀行整體的目標函數的問題更為嚴重。這種分支機構目標函數與銀行整體目標函數的差異以及各級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激勵不相容問題的產生成為可能。
2.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考核方式引發了風險控制中的激勵不相容問題
到目前為止,我國大多數銀行還沒有設置現代意義上的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職的風險經理,各級機構兼具業務拓展和風險控制職能,在業務上和行政上均向本級負責人報告,風險評估、授信審批、風險監測職能受本級負責人制約,獨立性較小。由于對各級機構的考核既包括業務量指標,又包括風險控制指標,所以負責人必須在兩者間進行平衡,致使業務拓展與風險控制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替換關系,因而從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是激勵不相容的。
3.現行授信風險管理方式加劇了激勵不相容問題
中資銀行授信風險管理采用層層分級授權,集體評審與層層審批的方式。授信審批權的授權以各級機構而不是個人為對象,層層分級授權。授信申報中采用集體審批方式,一般由市場營銷部門負責進行授信調查并撰寫調查報告,信貸管理部門和專門的貸款審查委員會對授信項目的風險進行評審,有權審批人在授權權限內審批。超過本級審批權限的項目經過集體評審和行長簽字后上報上級機構。每級的評審人員和簽字人各負其責。
采用這種機制的初衷一方面是依靠“眾人的智慧”,另一方面是形成約束和制衡。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卻形成了明顯的集體審批,集體負責,而事實上最后無人負責的情況。由于違規不追究到個人,不由個人承擔全部成本,卻能獲得額外收益,個人有動機違背銀行目標,因而這種制度也是激勵不相容的,并產生了嚴重的道德風險。
4.監督制衡機制不健全無法遏制激勵不相容問題
有效的監督制衡機制有助于控制委托問題的不利影響,因而在商業銀行治理結構中應被置于極其重要的位置。在許多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中,除了監事會與董事會的監管以外,還有獨立于各個業務部門的具有信貸審批權的個人行使的監督以及不同業務領域的直線監管,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立也可對銀行高層管理部門及各業務部門的活動進行監督。而在我國商業銀行中,對分支機構經營行為的監督由稽核部門完成,但稽核部門獨立性的不足使稽核監督的力度遠遠不夠,甚至流于形式,因而無力控制激勵不相容問題的不利影響。
總而言之,我國現行的銀行組織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銀行整體,在銀行內部形成了很長的委托鏈條,各級分支機構成為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有較大的經營自和相對獨立的目標函數,上下級行之問形成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加上考核目標的多元化——業務拓展和風險控制并存,扭曲了各層次分支機構的行為方式,造成了目前我國銀行內部風險控制中突出的激勵不相容問題。過長的委托鏈條、過于獨立的分支機構、非獨立的風險控制部門、監督制衡機制的不完善、考核目標的不合理,使我國的銀行內部的風險控制機制作用大大降低。(三)激勵不相容問題對銀行的影響
(1)這種激勵不相容,會使銀行內部自上而下的統一管理失效。激勵不相容的管理和考核,由于不可能體現下級行的利益,常常得不到下級行的配合,為了追求自身利益,下級行常常會以有意識地繞開上級的管理和考核來對上級機構的管理做出反應,使相關制度政策流于形式。
(2)激勵不相容的管理在各層次機構內部造成了巨大的管理服從成本。由于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監督措施和激勵手段,上級行無法確保下級行會自覺嚴格遵守相關規定,為了使下級行的經營不偏離銀行整體目標,一方面不得不要求下級行隨時上報各種經營數據,給下級行增加了相當大的額外工作負擔。另一方面甚至可能通過過嚴的、寧缺毋濫的業務控制,采用風險回避方式來控制風險,使銀行失去盈利機會。
二、外資銀行風險管理制度借鑒
相比較而言,外資銀行從制度上保證了內部風險管理的激勵相容。
第一,外資銀行在組織結構上,基本上以部門為基礎,采用縱向管理模式,呈現出“大總行、大部門、小分行”的特點?!按罂傂小蓖ㄟ^“大部門”來體現,總行通過各職能部門內部的垂直領導來對分支機構進行管理和控制,甚至對下級機構的人力資源、財務等內部管理職能部門實行垂直領導,分行在業務上都是向上級機構的相關部門報告?;鶎訝I業機構(分行)經營自較小,主要執行市場營銷、客戶服務、信息報告等職能。在每個層次上,業務拓展部門和管理部門之間相互獨立,在分行層次上基本不存在業務擴展與風險控制的替換關系。
第二,在授信管理方式上,大多將授信審批權限授予個人,而不是向部門或分支機構授權,有權審批人的權限大小依據其資格、能力、經驗而定,與授信品種、授信風險評級和授信期限掛鉤,并根據信貸檢查和審計結果動態調整權限。有權審批人分散在各業務部門和分支機構,但獨立于業務部門和分支機構。
授信申報時,一般由專業的信貸分析員根據全行統一的分析方法和標準,對授信風險做出獨立分析。
信貸分析員專職負責信貸風險分析,而不受業務指標完成與否的影響,因此能夠保持相對獨立性。信貸審批權限授予個人,但實行“雙簽”制度。部分外資銀行對大額授信實行集體審批制度,由多名有權審批人組成審批委員會進行集體討論并簽字審批。大額授信需要逐級上報,甚至可能需要總行信貸委員會集體審批,但不存在層層評審、層層負責的問題。信貸審批人員實行垂直管理,只對所審批項目的風險負責,而不會受到來自本級機構業務發展指標的壓力。
第三,將風險管理從業務領域中獨立出來。為確保銀行風險管理的有效運行,以及各部門目標的單一化(以使部門行為與考核目標保持一致,避免多目標替代形成的激勵不相容),外資銀行將風險管理從業務領域中獨立出來,作為控制或監督職能而存在。
第四,建立至上而下的風險管理程序,提高風險管理在系統內的地位。風險管理在外資銀行內得到了最高管理層的高度重視,各銀行均成立了風險委員會,由董事會成員或高級管理層組成,全面管理銀行風險,確立風險管理的基本原則、政策。為風險控制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五,實行集中化風險管理模式,即同時設定風險管理委員會與具體業務風險管理部門。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制定宏觀風險政策,進行總體風險匯總、監控與報告,并且負責風險管理方法與構架的決策;具體業務風險管理部門則進行具體類型的風險管理,實施風險管理委員會制定的風險政策與管理程序,應用風險模型測試與監控風險等。集中化管理模式能夠從宏觀、微觀兩方面較好地把握、管理銀行風險。
通過合理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設計,外資銀行實現了內部的合理分工,部門目標的明晰與單一,強化了控制,保證了部門行為與設定目標相一致,實現了管理的激勵相容。
三、結論和建議
我國商業銀行現行的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存在突出的激勵不相容問題,嚴重影響了風險控制機制的有效性。其主要原因在于過長的委托鏈條、過于獨立的分支機構、非獨立的風險控制部門、監督制衡機制的不完善、考核目標的不合理。我國銀行必須借鑒發達國家先進的銀行管理經驗,重構組織結構,改革考核激勵機制,解決行長負責制度下總行及分支機構管理層所面臨的經營指標與風險控制的利益沖突問題;加強信貸審批、風險監測和內部監察職能的獨立性;加快建設統一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提高對分支機構的控制能力,從技術上杜絕超權限、超限額、逆程序等違規現象。只有建立起合理、高效的風險管理制度才談得上引進先進的風險衡量、控制、管理技術,全面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
參考文獻:
[1]田玲.德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篇7
關鍵詞:貿易融資;國際貿易;風險;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9-000-01
隨著國際貿易的深層次發展,國際貿易結算工具出現多樣化發展趨勢。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貿易融資方式也變得越來越復雜,貿易融資中潛在的風險隨之不斷變化。因此如何規避國際結算業務中的融資風險,最大限度地獲取中間業務和融資效益,對于商業銀行來說無疑是亟需關注的問題。
一、商業銀行貿易融資風險分析
(一)客戶及銀行的資信風險
銀行貿易融資涉及的當事人比較復雜,如果交易的任何一方不履行約定,都會給融資銀行帶來風險即屬于客戶資信風險??蛻舴矫娴馁Y信風險大致源于欺詐、編造虛假貿易背景等騙取銀行資金或是規模較大的企業資金鏈斷裂或資金回籠不及時使得融資款項面臨風險。銀行業之間通過建立行進行國際結算,如果與銀行進行交易的對方銀行失去了償付能力,也會給融資銀行帶來風險與損失。另外,對境外客戶資信情況,銀行要給予特別關注,因為一些特殊貿易很可能會給銀行帶來更大的風險。
(二)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是指在國際貿易的過程中,由于匯率的變動而導致以外幣計價的債權債務、資產負債的貨幣價值上下變動,造成國際經濟交往中的任何一方資產遭受的風險。不同幣種之間匯率的形成有復雜因素,而各國匯率政策取向各國存在差異。匯率波動對國際貿易融資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放款日與還款日之間的代開存續期內匯率大幅度波動,或因為匯率波動,客戶收匯的資金出現不足以償還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款項,會造成銀行資金回籠的損失,另外匯率波動會影響客戶正常業務的開展,也會給銀行貿易融資帶來風險因素。
(三)內部操作風險
商業銀行內部操作風險是指由于銀行內部部管理不規范或操作方法不當,或與銀行工作人員失誤或違規操作等因素相關而造成銀行資金損失的風險。銀行內部操作風險體現在多個方面,如未能嚴格審核交易背景的真實性,未能充分揭示企業利用虛假交易套取銀行信用的風險;再如基于真實國際貿易背景的技術性貸款審查不嚴,審查人員素質不高或責任心不強,沒有深入調查貸款人的信譽、還款能力等,就審批通過,導致商業銀行融資行為面臨壞賬的風險,或是對融資業務缺乏有效的信貸監控,抑或是未能對申請人或擔保人進行評價或調查評價不全面,貸款抵押缺乏保障等。再者由于貿易融資業務產品和服務領域的增加,與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相關的國際慣例、政策法規要求隨之提高,融資業務操作人員以及其與其他部門間的操作等環節都存在一定的風險,從而影響貿易融資的順利進行。
二、商業銀行貿易融資風險防范措施
(一)資信風險防范
在客戶資信風險防范方面,交行S分行在貿易融資業務中應加強內部控制來降低企業信用風險。將內部控制與外部約束統一在一起,才能實現有效的風險控制。隨著貿易融資業務的不斷改進,產品多樣化復雜化,對企業信用的審核面臨更大的挑戰,只有不斷的加強內部控制才能有效控制貿易融資業務改進帶來的風險。對客戶進行統一的額度授信管理模式。根據企業的資信狀況與財務狀況來確定企業的授信額度,并分別根據授信業務的種類為客戶確定授信額度。前期調查了解融資業務是否真實,是否連續。銀行對企業的交易雙方和信用記錄都要在貸后管理中進行一一監督,做到事前事后予以跟蹤,減少融資風險。對于銀行信用風險,交行S分行要建立健全的銀行風險管理體系,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建立評級體系,劃分銀行信用風險等級,在辦理貿易融資業務時,有所借鑒參考。
(二)匯率風險防范
匯率變動會對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帶來極大的沖擊,提高匯率風險損失所占的比重,因此商業銀行應提高對匯率風險的識別,建立風險預警體系,開展匯率風險管理。交行S分行要建立匯率專項服務。定期向辦理貿易融資業務存在匯率風險的企業提供外匯資訊,制作貿易融資業務與匯率關聯的臺賬,隨時更新貿易融資數據,設置止盈止損交易點,向客戶提供止盈止損的匯率觸碰提示。使客戶更及時的了解外匯資訊、向其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建議,是降低貿易融資改進后匯率風險的有效手段。為了有效避免匯兌損失,可以采取遠期、期權、外匯期貨等交易品種,有效控制貿易融資業務風險,確保銀行收益。
(三)操作風險防范
對銀行來說,操作風險尤其是操作人員的道德風險是很難控制的。由于內部激勵等客觀原因,員工不愿意承擔與其收益不相稱的責任,導致內部操作風險較大。交行S分行要完善內控制度建設,重塑權利與責任對等的激勵機制。同時加快國際結算業務系統的開發,并根據業務操作和管理需要不斷升級和完善,提高操作效率,減少人為操作差錯。深入研究與銀行業務相關的法律法規,有效規避法律風險;自覺遵守外匯管理法規,樹立文明經營的良好形象,避免外匯業務經營中的政策風險。再者,要加強銀行內部控制,制定覆蓋所有貿易融資業務崗位和環節的內控制度,全方位防范各類操作風險。加強對貿易融資人員的管理,制定規范的崗位職責、嚴格的操作規程,強化對單據交接審核、電文收發、信用證不符點提示、電傳密押及操作密碼保管等重點業務環節的管理,減少內部操作方面的風險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劉暢,高承志.淺論國際貿易融資中的信用風險[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4(8).
[2]林樞.商業銀行貿易融資風險管理探討[J].國際商務研究,2010(5).
篇8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方式;管理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091-02
引言
2007年,金融機構對于自身風險管理和控制能力的過高評價導致了金融機構的戰略和政策出現超前性失誤,由此成了爆發美國大規模破壞性操作的信貸風險――次貸危機的導火線,歷史遺留下的經驗和教訓說明,現代銀行亟須建立一種以全面風險管理為核心,具備前瞻性、可行性、計量性等功能特征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
自1990年起,我國商業銀行在初始余額的經營管理理念基礎上逐步形成資產負債比例管理體系,該體系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這種管理尚處于一種較為初級的階段,尚未建立起以科學計量風險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機制和科學的資本約束和分配機制等,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管理創新性研究具有較大的社會價值和學術價值,形勢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首先闡述了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的概念以及方法,為后續的探索和研究做好理論鋪墊,而后分析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模式出現的瓶頸,最后針對種種弊端和不適應性的體現提出管理創新的思考和建議。
一、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的內容及方法
(一)我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內容
我國商業銀行管理根據其資產負債業務內容進行歸納,可分為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管理和商業銀行負債業務管理。其中,資產業務管理包括商業銀行貸款信用風險管理、商業銀行證券資產投資管理和商業銀行現金資產負債管理;負債業務管理包括商業銀行資本管理和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管理。
(二)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方法
目前國際銀行業主要的資產負債管理方法有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久期管理法、情景模擬分析法、VaR值分析法等。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是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比率這兩個指標在利率波動的影響下對資產與負債之間的差額進行利用和管理;久期管理是指將時間與現金流量價值進行加權來評估總體利率風險水平;情景管理法是根據模擬和情景分析對風險做出度量,運用計算機技術顯示管理效果;VaR值分析是指對某項資金頭寸、資產組合或機構造成的最大可能損失進行預測,從而促進風險管理的有效進行。
二、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管理現狀及瓶頸
(一)我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管理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于1978年重建,吸收了國際先進的銀行經營管理理論,在全國范圍內實行了資產負債理論管理體制,但由于受到當時短缺型經濟的制約和計劃體制的限制,我國商業銀行于1988年遭受了擠兌風潮的侵襲。自1994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全面推行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制度。1996年,中央銀行在完善監管指標的同時將外匯業務和表外業務納入監管范圍。自1998年起,商業銀行對信貸規模取消限額控制的措施,標志著我國資產負債管理體系逐步得到完善。但是,我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仍然處于不發達的階段 。
(二)我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存在的瓶頸
與國際先進銀行所采用的風險管理理念不同的是,我國仍然以風險控制為主要管理方式,這種差異性凸顯了我國商業銀行落后于西方銀行的缺陷和不足,如利率市場化進程緩慢,金融市場發育度不高,難以形成敏感性管理體系,不具備豐富的業務數據儲存和科學的管理模型等,其資產負債管理內容結構、業務創新能力和技術、管理運作機制和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尚未成熟,存在著許多瓶頸和弊端。
1.內容范圍狹窄,結構不合理。商業銀行若想達到持續有效經營、保持較高的資產負債管理水平、提高綜合競爭實力的目標,最需要考慮的因素是保障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的流動性和多樣性。
我國的資產負債管理內容呈現狹窄化,結構不合理的局限性,可以從資產負債結構的單一性和不穩定性兩方面進行闡述。單一性指的是,國內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中存款占負債的比例和貸款占資金來源的比例都明顯過高,即負債以存款為主要方式而資產以貸款為最重要的資金運用來源。不穩定性指的是,我國金融市場發育不完全導致難以實現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多元化,從而在數量和品種上缺少可交易金融產品的支撐,因此產生了商業銀行在金融嚴格管制的約束下難以通過金融創新工具的有效使用從而實現廣泛融資和“三性”管理的瓶頸。
2.缺乏有效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機構。我國商業銀行缺乏有效規避風險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機構主要體現在一些對市場風險起到有效規避作用的金融工具如受到西方商業銀行廣泛青睞的利率期權、利率互換、貨幣互換等風險管理產品由于受到我國人民幣市場運用尚處初始階段的限制未能得到廣泛運用,對我國人民幣利率風險管理能力的提高形成約束。因此,即便商業銀行意識到了風險的不利影響,由于管理技術相對落后,缺乏科學的定量分析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運用,大部分銀行不知該如何控制和管理風險。
3.管理水平與西方商業銀行存在明顯差距。我國商業銀行受到西方先進的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和實踐的影響,建立了資產負債管理的組織框架和機構,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由于我國目前的市場環境存在很多制約因素,較為嚴格的監管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商業銀行創新性的發揮,導致我國商業銀行缺乏借鑒、學習和踐行現代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和先進技術的動力。
現行的管理體制的主要弊端有:第一,長期利率管制使得商業銀行更多重視流動性的需要而忽視利率風險和產品的定價問題;第二,由于國內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善,導致管理中所運用的方式以行政手段為主,經濟手段和市場化運作手段處于弱勢地位;第三,分支機構的管理精力受到強制性比例管理的限制,無法順利開展相關創新業務。
4.人才吸收和培訓機制缺失。在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中缺乏專門人才作為管理機構的專業執行者,出現了人才高度不足的現象。由于商業銀行員工的主要工作內容是定期將體現本行經營業務情況的資產負債表、利潤表、資金流量表等報表報送至監管部門和總行,因此他們需要對經濟管理類、信息管理類的專業知識進行較高水平的掌握,但是從我國的整體水平上看,他們對這類專業知識的理解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需要專業人才具備熟悉國內外利率市場、并能夠對之進行敏銳洞察和詳盡分析、掌握和熟悉運用各種金融產品和管理工具的能力來主導利率風險防范工作,由于我國這類人才的稀有直接導致了商業銀行整體的風險分析水平、預測和規避風險能力落后于西方先進國家銀行的局面。
三、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創新的思考
我國商業銀行應從強化資產負債全面管理,實現結構對稱、優化和總量協調、平衡,統籌即期利益和遠期目標,達到“三性”最佳組合模式等角度出發,最終實現向現代資產負債管理方式的科學化轉變。本論文就以上所闡述的幾點瓶頸和缺陷,提出如下現代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管理創新的相關思考,做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和研究分析。
(一)注重資產負債業務內容的豐富和創新
在資產方面,要達到豐富資產種類、調整資產結構、實現資產創新的目標,我國商業銀行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根據貸款對象對自身有限的可貸資金進行合理配置,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增加可對其貸款的金額數量;第二,積極運用創新手段開發消費信貸品種,參照國外先進新型貸款形式增加貸款種類;第三,與其他金融行業進行聯合管理,適當增加債券等金融工具的持有量,研究持有的證券品種的創新性,調整各類證券的期限結構和比例分配,改善資產的單一局面。
在負債方面,為了改善業務內容的單一和實現負債流動性管理,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著手貸款工具和業務手段的創新,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第一,通過對社會資金流向熱點的觀察、跟進和研究,開展資產負債業務品種創新,從各方面擴寬資金來源渠道,如積極爭取基金信托業務,有計劃地發展大宗協議存款業務等;第二,在改善業務內容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引進和推廣在國外得到廣泛運用和行之有效的金融手段 。
(二)進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由于我國資產負債管理結構具有較強的被動性和不穩定性,因此容易受到國家政策變動的影響。其中,若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不合理,將會導致銀行收益水平低下或流動性風險的產生;若資產負債總量結構不合理,將會難以抵御利率大幅波動的影響而引發利率風險;若資產負債分散程度不合理,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某一特定風險的破壞性作用。因此,為了應對新時期的挑戰,商業銀行應積極主動地調整資產負債的結構,使之達到服務于股東財富最大化目標的結構優化模式。總而言之,商業銀行應在努力提高資產負債業務的流動性和多樣性的同時,強化資產負債配置功能,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資產負債結構制約體制,實現最終的盈利目標。
篇9
關鍵詞:金融危機;不確定性;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人們對風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加強風險的識別與管理是企業生存的關鍵。商業銀行作為專門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具有高負債性和高外部性的特點,這就使其不僅追逐收益性,也必須關注安全性和流動性。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商業銀行又擔負著“轉型與發展”的雙重使命,這必然使信貸風險不斷積累。在當前的外部環境下,信貸風險管理已不再是對風險的規避和對沖的博弈術,而是一種保值增值的差別化技能。雖然我國金融市場由于實行相對開放和匯率管制等措施,形成了“天然防火墻”,使國內各商業銀行到目前為止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商業銀行作為開放的組織系統,它從環境中獲取資源,將其轉化為產品或服務,輸出給環境,同時又受到環境的反作用,所以未來國內商業銀行的效益及可能的損失情況,在相當程度上還取決于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能力。由于目前的金融危機如何演變,還存在不確定性。所以,本文試圖重新審視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體系,找出存在的問題,以期對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在金融危機中暴露的問題
(一)信貸投放的行業較集中。近年來,房地產業、制造業、通訊業及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銀行的貸款資金也隨產業的火爆集中到這些行業上來。根據國際經驗,個人房貸風險暴露期通常為3到5年,而我國房地產行業個人信貸業務是最近4年才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我國銀行業已進入房貸風險初步顯現的時期。同時,商業銀行前幾年發放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可能由于房地產的滯銷,使巨額房地產開發貸款面臨危機。
(二)缺乏不同等級的違約概率估計和違約損失估計。我國商業銀行現行信貸客戶評級辦法在總體結構、等級結構、評級程序、信息收集等方面都比較粗,所用的信用等級劃分也較粗(一些銀行將客戶信用分為四級,即aaa、aa、a、bbb,而巴塞爾協議要求至少為八級,在每一級別存在略升和略降的情況,如出現aa+、aa-)。這種粗放式的信貸管理方式,在宏觀經濟環境好的情況時并未顯露,但在目前金融危機環境下,很可能使商業銀行踏上未知的“地雷”,使信貸資產遭受損失。
(三)抵(質)押物的評估價值相對較高且缺乏更新機制。商業銀行發放的大量貸款中,有部分貸款是抵(質)押貸款,其中有很多抵(質)押物的價值評估是在我國經濟上行時進行的,那時的宏觀經濟背景還比較樂觀,現在經濟處于下行中,銀行的抵(質)押物的價值已大幅縮水。如,2007年上半年我國股票市場異?;鸨?,很多銀行以股票為質押物發放了大量貸款,隨著國際游資的大規模撤離、大小非的紛紛解禁,股票價格回落,并且可能會長時間低迷,這無疑給商業銀行的抵(質)押貸款帶來巨大風險。而且,商業銀行對在建工程、未辦理產權證件房屋作抵押的抵押物跟蹤管理薄弱,沒有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甚至會出現抵押的在建工程已經完工,還沒有辦理好后續抵押登記手續,使銀行的抵押權“懸空”。
(四)信貸風險管理組織及方法不完善。這表現為:信貸風險管理條塊分割,信貸風險管理框架不完善,難以從總體上測量和把握風險狀況;在制度上沒有把信貸風險的計量、分析規定為日常性工作。如,缺乏獨立的風險報告程序,致使管理層、決策層不能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信貸風險狀況。對信用風險分析主要停留在傳統的比例分析階段,缺乏建立在統計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現代科學方法基礎上的信用風險量化測量工具。另外,我國商業銀行電子化管理起步較晚,很多銀行缺乏詳盡完整的企業信息數據庫,缺乏成熟的信用風險管理專家系統。
(五)商業銀行內部信貸控制不健全。商業銀行內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問題。近年來發生的多起騙貸案件及信貸的操作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充分暴露了國內商業銀行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和主動的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內部控制措施零散等。信貸風險的內部控制建設職責沒有明確歸屬,內部控制還沒有形成體系化、標準化。這就要求信貸風險管控水平在經濟的下行通道中進一步提高。
二、商業銀行加強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
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進行信貸風險管理,首先要明確信貸風險管理的目的不僅是保護資金的安全,而且還要提升構成銀行經營模式的有形和無形資產的組合水平。信貸風險管理應遵循保本、穩健的原則,保護銀行資產的安全,保證存量資產質量的穩定,這是銀行生存的基礎。對內生不確定性引致的風險,如銀行由于內部的信息傳導不及時、相關制度不完善而發生的操作失誤、貸款抵(質)押物價值沒有及時更新等,可通過加強控制程序和業務檢查力度來實現。同時,由借款人履約風險、借款人可能出現的經營失敗及行業性風險等外生不確定性引致的風險,則需要商業銀行建立良好的信貸風險管理文化,具有完善的內控措施、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檢查等措施來防范。
(一)建立更為謹慎的信貸風險文化。商業銀行應充分認識當前形勢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以提高資產安全為現階段的第一要務,兼顧流動性和效益性。應深入研究風險規律,科學識別風險,及時總結,提高風險識別的能力。不能簡單采用“依賴經驗、簡單比較、同業跟隨”等方法模糊評審。同時,要嚴格控制房地產業的“兩高一資”、紡織業的“兩頭在外企業”授信風險。對貿易融資業務要把握好客戶風險和產品風險辯證統一的關系,不能迷信產品對授信風險的控制作用而忽視對客戶風險的管理,要嚴格控制出口押匯、船舶預付款保函、行授信的國家信用、商業信用、金融信用的風險。適度提高本輪經濟周期下行沖擊較大行業和區域內企業的授信準入標準,適度提高中小企業的授信準入標準。嚴格信貸審批標準,收縮和嚴格控制授信額度,一般情況下不給予新增授信,對管理良好、發展前景較佳的企業,要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繼續支持。
(二)加快建立信貸風險內部控制制度的步伐。完善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內部控制制度主要應做好如下兩方面工作:一是成立由管理層直接推動的內控機構。信貸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越是由管理層發起越易取得成功,建議成立由行領導直接推動的建設機構并爭取整個管理層的支持。這樣既明確了目標,又在建設過程中加強整體意識,方便與各個層面溝通,并可獲得員工的支持。二是強調信貸部門在內控體系建設中的職責。內部控制體系建設是系統工程,需要強化各部門職責,使其互相配合,提高內控體系的效率。同時由內部審計等進行監督、檢查評價和反饋,并提出進一步完善信貸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議,使其長期處于有效狀態。商業銀行只有完善信貸內部控制,才會在信貸業務流程的每一環節控制風險。
(三)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信貸風險管理中的作用。信貸風險管理是一項綜合性強、全員參與的工作,內部審計就是這一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內部審計在商業銀行組織結構中具有相對獨立的地位,這使內部審計發揮的作用是其他部門無法替代的。在商業銀行傳統業務操作模式中,前臺業務經營部門是風險防范體系的第一道防線,而后臺的業務復核則是這一風險防范體系的第二道防線。對于一般意義上的操作風險、合規風險或發現舞弊等環節,內部審計則起著“第三道防線”作用,內部審計對上述兩道防線的檢查是商業銀行風險防范的最后一關。內部審計這種事后的獨立性檢查,不僅可評估前兩個環節發揮作用的好壞,也是對前兩道防線的再監督,對他們充分履行職能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篇10
【關鍵詞】中資商業銀行 不良貸款率 資產質量
經濟增速下行與流動性壓力的交疊影響對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形成較大壓力。截至2015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達到1.67%。與真實暴露的不良貸款相比,銀行資產中隱藏的真實信用風險成為影響商業銀行風險防范及制定資產質量管理策略的重要因素。
一、商業銀行資產質量現狀
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呈現三大特點。一是關注類貸款比率較高。商業銀行關注類貸款余額達到2885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5%,關注類貸款比率3.79%,比去年同期提高0.68個百分點。二是抵御風險能力有所下降。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181.18%,同比下降了50.88個百分點。商業銀行加大了撥備的提取力度,但由于不良貸款的增速明顯高于貸款損失準備計提的增速,撥備覆蓋率并未出現同比上升。三是不良貸款呈現機構集聚現象。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7002億元,占比較高,達54.94%;股份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自2012年的0.72%上升到1.53%,增幅最快;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已達到2.48%,始終處于高位。①
二、信貸資產中隱藏信用風險的形式
(一)制度規定的主觀性較強,不良貸款率指標難以真實反映資產質量狀況
我國的貸款風險分類采用的是美國模式。即由監管部門制定貸款風險分類標準,根據不同類別的貸款計提相應比例的撥備。該模式的優點是強調撥備監管標準的統一性,缺點是缺乏嚴格的定量分析和統一客觀的分類標準,在實際操作中可能為銀行延遲或隱藏風險暴露留下空間。目前《貸款風險分類指引》是各商業銀行制定貸款風險分類制度的最低參考標準。該指引中對不良貸款的規定缺乏統一標準,主觀性較強。各商業銀行對標準的把握差異較大,并得以利用制度規定合理地延遲風險暴露。如指引中提出次級類貸款是指當借款人還款能力出現明顯問題,完全依靠正常收入無法足額償還貸款本息,即使執行擔保,也可能會造成一定損失的貸款;并規定逾期超過一定期限,應收利息不再計入當期損益時應至少歸為次級類。在實際執行中,商業銀行對定性描述理解差異較大。一是商業銀行利用上述兩方面的標準,將本來已經發生風險的資產掩蓋在正常資產當中,造成不良貸款率所反映的資產質量好于真實情況。如一些銀行存在以授信重組的方式或以“借款人還款意愿較強”、“正在和企業積極溝通”等自由裁量空間較大的原因將逾期已經超過半年甚至一年的資產歸為正常類。二是商業銀行對“借款人還款能力”、“逾期超過一定的期限”等因素把握標準不同,造成各行所披露的不良貸款數據不具有可比性。不同銀行對于逾期多少天的貸款劃為不良貸款,采取了不同的標準,直接造成在銀行體系信用風險上升時,逾期貸款和不良貸款變化趨勢往往不一致。也正因如此,監管部門對各行的風險判斷會產生較大的誤差,影響其對整個區域的風險判斷。
(二)部分制度建設尚不健全,造成風險管理空白
一是商業銀行對過度融資沒有明確的制度要求,對信貸資產質量形成威脅。目前,商業銀行對借款企業過度授信的風險管理相對薄弱。一方面是一些中小銀行在客戶選擇上存在追隨策略,在客戶拓展中,認為能夠獲得他行,尤其是大銀行貸款的企業必定比較好,風險小。另一方面銀行與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造成風險管理措施難以落實。如一些企業從多家機構獲得融資,存在明顯的過度融資、多頭融資跡象。如某鋼貿企業授信余額5.18億元,涉及12家銀行;某酒業公司授信余額2.6億元,涉及6家銀行。而且企業的融資擔保形式以互保聯保為主,且對外擔保額度接近授信額度。這些企業發生風險,橫向上涉及多家銀行,縱向上涉及擔保圈、擔保鏈,融資金額較大,風險容易擴散,對資產質量會形成較大的威脅。
二是異地授信管理制度不健全,可能成為風險隱患。商業銀行尚未對異地貸款制定專門的授信管理辦法,各分行在實際操作中基本按照本地授信管理辦法對異地貸款進行管理。因地理位置的限制,客戶經理不容易及時掌握實際控制人和保證人的風險狀況。然而,商業銀行開始將供應鏈金融作為發展戰略。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銀行需要站在產業供應鏈的高度上,面向所有供應鏈上的成員提供融資安排,突破了分行原有地理位置與經營區域的限制,也對商業銀行現行的異地授信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戰。從實踐中看,即使在供應鏈金融領域發展領先的銀行也尚未對供應鏈金融模式開發異地客戶的風險管理制定有針對性的辦法和措施。從調查的情況來看,中小銀行存量和新增異地貸款規模較大,異地不良貸款已經開始顯現。
(三)銀行內部經營管理不善,不良貸款率難以反映潛在風險
一是票據業務審查上存在漏洞,加劇墊款形成的風險。近些年,商業銀行票據業務已經成為銀行的重要資產。然而相當部分的銀行在開立銀行承兌匯票時,對要件審查不嚴,對貿易背景真實性審查的重視程度不夠,在風險意識上存在較大缺陷,極易造成承兌銀行面臨較大的墊款風險。
二是部分銀行放款前不嚴格落實授信審批條件,放款后追逐利潤,放松貸后檢查,影響資產質量。如在某銀行對某煉焦企業簽發的承兌匯票檔案中發現,該企業檔案中提供的臨時排放污染物許可證于放款前已經到期,實際放款時并沒有最新的排污許可證。事實上,上述借款企業受到環保部門的排查,拆除了相關設備并被要求停產。簽發承兌匯票半年后,企業發生逾期,一年后該筆授信成為不良資產。
三、政策建議
(一)創新監管模式,引導商業銀行真實的暴露風險
可以將可數值化的客觀指標納入貸款分類指引當中,完善貸款分類標準,提高貸款分類的準確性。強化信貸集中度的風險監管,完善集中度風險監測指標。充分利用征信系統對重點關注企業的關聯信息、連環擔保、關聯擔保等進行分析,及時向銀行披露或進行風險提示。
(二)加強制度建設,減少風險隱患
商業銀行要通過梳理貸款全流程管理的各個環節,對當前突出和潛在的問題,從源頭上查找原因,彌補漏洞。高級管理層要對制度的執行、貸款分類結果的可靠性承擔責任,確保各級操作人員能客觀地識別和計量風險。
(三)審慎經營,夯實信貸風險管理基礎
商業銀行要妥善處理風險回報與風險承擔、業務發展與風險防控的動態平衡關系。切實提高貸前盡職調查的要求,嚴格授信審批條件,注重貸后管理報告的實質。針對單個授信客戶,要嚴格審查企業已有融資情況,合理確定融資總量。針對某一類授信風險的整體管控,要進行集中度管理,避免隨著業務體量的增加,出現風險的集中爆發。
注釋
- 上一篇:醫療質量控制方案最新
- 下一篇:醫藥新零售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