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通信基本概念范文
時間:2023-10-11 17:25: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即時通信基本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NAT穿越;P2P網絡;UDP封裝打洞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27-6104-02
在目前IPV4的網絡環境中,由于IP地址的缺乏,NAT技術獲得了廣泛的應用,NAT技術可以節省IPV4 地址資源,緩解IP 地址資源短缺的問題,同時能起到類似防火墻的保護內網的作用。但是NAT術的使用會使處于不同內網的主機之間的通訊帶來了障礙,主要體現在NAT對P2P網絡的影響,限制了P2P網絡的應用。本文根據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技術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類及其在當前網絡環境中的應用,分析了當前網絡環境中廣泛存在的NAT設備對P2P(Peer-to-Peer)通信的影響,最后實現利用C#語言實現了一個基于UDP穿越技術的P2P聊天軟件系統。該系統包括Server和Client兩個客戶端,通過模擬現實中的網絡,使Server端和Client端處于不同網段中,處于不同私網中的主機通過Server的連接,完成NAT穿越,Client可以進行即時對等通信。
1 NAT概述
NAT的英文全稱是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翻譯為:網絡地址轉換或者網絡地址翻譯。NAT是在IPv4地址短缺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新技術,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重用IP地址。Windows操作系統中用于多臺主機共享上網的“Internet連接共享”使用的就是NAT技術;很多即時信息系統如ICQ、MSN、以及QQ等是最流行的P2P 應用,其他還有P2P 文件共享程序都用到了NAT穿越技術。NAT技術的主要原理是:通過將局域網上的主機地址映射為Internet上的P地址,從而實現了網絡地址的復用。NAT技術可以隱藏了內部網絡地址信息,保護內部網絡;同時也可以暫時解決IPv4 地址分配的限制,從而合理地安排網絡中公有IP 地址和私有IP 地址的使用,使NAT 在防火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2 基于NAT穿越的實現
2.1 系統結構圖
在系統中主要實現了服務器端和客戶端;服務器端處于公網中,IP地址使用全局IP地址,主要用于連接客戶端,為客戶端服務;客戶端處于私有網絡中,IP地址使用私有IP地址;如圖1系統結構圖所示。
當服務器客戶端開啟后,用戶A和B客戶端可以進行連接服務器,連接成功后服務器S記錄下客戶(例如A、B等)多個客戶端的IP地址和端口號;用戶客戶端上記錄下連接服務器S的每個私有網絡用戶IP地址和端口號;用戶客戶端可以選擇其中任意用戶進行即時通信交流。
系統結構圖體現了最常見的NAT穿越環境,一般的還有主機在相同NAT后面以及主機由多個NAT分開這兩種情況下各主機的對等通信、即時通信交流。
2.2 系統運行環境
1)根據系統結構圖可以得知,系統的運行環境分三部分,需要用2個連到公網上的局域網,1臺具有公網地址的電腦,如果不是這樣的環境,程序執行可能會不正常。
2)準備好環境(例如有兩個連接到公網上的局域網)之后做以下就緒工作:
(1)在廣域網的電腦上執行服務器端的“WindowsApplication1.exe”程序,假設這臺電腦的公網IP地址是:“200.200.1.100”。
(2)在局域網A中的一臺電腦上執行客戶端“WindowsApplication2.exe”程序,假設這臺電腦的私有網絡IP地址是:“192.168.1.2”。
(3)在局域網B中的一臺電腦上執行客戶端“WindowsApplication2.exe”程序,假設這臺電腦的私有網絡IP地址是:“192.168.2.2”。
程序執行成功后的界面:連接成功后服務器S記錄下客戶(例如A、B等)多個客戶端的IP地址和端口號;用戶客戶端上記錄下連接服務器S的每個私有網絡用戶IP地址和端口號;此時表示穿越NAT的UDP連接已經建立起來,即時的通信交流就可以開始。
2.3 實現穿越過程
系統在VS2010環境下利用C#語言實現UDP打洞技術穿越NAT,以達到在不同NAT后面以及主機由多個NAT分開三種情況下各主機的對等通信、即時通信交流;系統設計中主要實現了UDP打洞技術的NAT穿越,并且實現了服務器端和客戶端界面。
當服務器開啟后,客戶端就可以連接服務器,連接成功后CA與CB都可以與Server S通信。此時CA還不能使用該公網地址直接和CB通信,因為此時NAT B會將CA主動發來的信息丟棄;通過UDP打洞技術可以利用服務器作為客戶端的中介,進行會話的初次連接,實現雙方客戶端都有會話記錄,此時可以關閉服務器,進行私有網絡中主機的對等通信,實現了NAT穿越。
(1)現在將在NAT B上打一個方向為到CA的外部網地址的洞,那么CA發送到CB的公網的信息,CB就能收到了。
(2)中介Server S向CB發送打洞指令。
(3)CB向CA的公網地址發送一個UDP報文,雖然此數據包會被NAT A丟棄,但是NAT B建立了與NAT A的會話記錄,不會丟棄CA的數據包。
(4)UDP打洞完成,CA可以發送連接包給CB。
3 結束語
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NAT 的相關技術,對NAT做了詳細的分析;對目前的網絡而言,NAT是為了節省IP地址而設計的,但同時它也隱藏了內網機器的地址,這也就起到了安全的作用,對外不可見,不透明的內部網絡也與互聯網的“公平”應用。其次分析基于NAT對P2P網絡的影響,并根據研究結果解決了P2P系統中的關鍵難題——穿越問題,達到了預期穿越效果,并對系統進行了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最終利用C#語言實現了該系統;該系統主要實現了Server和Client兩個客戶端,并通過UDP打洞技術實現了NAT穿越,解決了內部網主機對外部網絡的不可見、NAT阻止外部網主機主動訪問內部網主機、內部網主機不能作為服務器向外部網提供服務的三個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河,王樹明. P2P網絡中使用UDP穿越NAT的方法研究[J].信息科學,2003.
[2] 張靜頤,趙雪巖.基于NAT 穿透P2P 即時通訊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子設計工程,2011,19(7):96-99.
[3] 楊天路,劉宇宏,張文. P2P網絡技術原理與系統開發案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4] 馬利然,盧燕飛.網絡地址翻譯及其應用[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2,26(1):40-43.
[5] M. Holdrege and P. Srisuresh. Protocol Complications with the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J].RFC,2001,3027.
[6] D.Senie.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NAT)-Friendly Application Design Guidelines[J].RFC ,2002,3235
篇2
2015年10月19日,教育部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簡稱《行動計劃》),提出了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促進泛在、移動、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互聯網+教育”則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可以充分實現教學互動,增強學生的協作式學習、自主式學習和體驗式學習,創造新的發展生態,構建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創建了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
2O2O教學模式
O2O教學模式將線上線下的教與學結合起來,將新的思維方式應用到普通的教學中,創建一套新型教學模式,給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師生的交流溝通帶來一種新的體驗。互聯網教育形式有很多,如O2O教學、MOOC和微課,但它們的教學形式不同,其強調教師與學生在線上與線下的互動,利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上的信息與通信工具進行教學互動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移動終端的智能應用和即時通信工具就可以完成。這種教學模式依托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可以使學生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日常學習。移動性、即時性、參與性、體驗性、交互性與碎片化是O2O教學模式與眾不同的特點。
3高職院校實踐教學現狀
目前,全國高職院校已達1341多所,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同其他類型的教育相比,高職院校教學以實踐教學為主,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于地方產業升級。但長期以來所形成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存在一系列問題。
3.1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不足
隨著高職實踐課程所占比的不斷增加,對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大,而資金投入比較少,實訓設備陳舊并且數量較少,一組學生圍著一臺設備,真正能動手的機會較少。因此,實踐教學比的增加與學生實踐動手操作不足存在嚴重不協調,一定程度上導致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3.2課前—課上—課后脫節
由于時間與空間的原因,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主要集中在課堂環節,下課走人,課后答疑幾乎沒有,導致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脫節,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疏遠,浪費了大量碎片時間。
3.3移動設備侵入教學課堂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入侵課堂教學的現象非常嚴重。上課過程中,刷微博、聊QQ、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有些教室特意安裝了手機袋,收繳手機,因此引發了一些沖突,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除了外界的因素外,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師資隊伍等方面也暴露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在信息化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高職教育,構建依托移動社交網絡,開展O2O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有利于高職教學的發展。
4O2O在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的應用
目前每個學校都在建設數字化課程資源庫,但這些課程資源大多偏理論性,實踐教學僅僅以PPT、錄像等形式呈現出來。計算機課程教學主要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主,將傳統課堂進行延伸,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提高學習的有效性。經過多年的課程資源建設,高職院校很多課程都積累了一定的教學資源信息,部分實現了信息化支持。本文就以“計算機局域網技術”為例,運用O2O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分析開展O2O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
4.1利用移動社交網絡,搭建智能課程教學平臺
課程教學平臺是承載數字化課程資源的信息化平臺。利用移動社交網絡可以滿足師生“課前、課中、課后”的教與學的全部應用場景,除了將傳統教與學重復性、事務性工作進行信息化處理,降低師生等多種角色的工作量之外,還能夠獲取學生學習過程中沉淀下的各類數據,針對學生學習的強項和弱項,方便教師制定個性化的學校方案,做到一個學生一個學校方案,因材施教,在課程組織形態、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升傳統課堂教學的效率和體驗。
4.2重組課程教學內容
任何一門課程教學內容并不是都適合做成線上教學,需要將課程知識點碎片化,進行優化和重組。“計算機局域網技術”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理實一體化課程,有些簡單且又容易理解的內容放到線上,標志為課前信息,讓學生自主學習,督促學生進行課程預習。如計算機網絡發展歷史章節中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計算機網絡OSI7層模型和TCP/IP模型的講解,都是純理論的知識點,易于理解。而一些實踐性較強,不易理解的內容適合與線上線下相結合,貫穿整個“課前、課中、課后”。如雙絞線的制作、網絡服務器的配置等教學內容,這時可以將理論講解和實踐操作做微視頻置于線上,線下主要進行實踐演示。同時在每個內容設置后,還需進行單元內容測試,掌握學生線上學習的效果,也為課程考核評價提供數據支撐。
4.3教學實施的變革
傳統教學的單向傳授不應再出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知識的講解已經在線上實施完成,因此教學實施應進行變革。以線上教學為基礎,對于線下的教學活動主要以討論分析、重點難點講解、實踐練習等的形式進行,教師可以隨時將教學測試移至線上,利用線上平臺,更好地跟蹤測試動態,便于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此外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需要引導學生利用移動社交網絡(如微信)進行課堂討論和線上內容的再次學習。在講解廣域網接入方式時,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可以是線上討論,也可以是線下交流,教師全過程跟蹤,適時參與互動,所有的線上討論都留有痕跡。活躍整個課堂氣氛的同時,很好地解決了手機入侵課堂的問題。
4.4開展混合考核
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實施環境下,教學的考核也行進行改革,需要將線上學習等內容納入教學評價考核中,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考核。以“計算機局域網技術”課程為例,除了考核IP地址配置、雙絞線制作等知識點外,還需將線上學習進度、交流與討論、線上單元測試等納入考核環節,分配權值作為最終考核成績,具體考核方式還需任課教師進行合理的設置。表1給出了“計算機局域網技術”課程教學考核標準。
5結語
篇3
【關鍵詞】高職院校 計算機網絡 教學質量
Based on the inquiry based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optimization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network and universal application, computer network has become basic course in the trun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found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text aims at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making the students accept and absorb knowledge to regain the initiativ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o find and solve problems. And to the basis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s of "Computer network architecture" section as an example, and expound my teaching experiences on the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organize the teaching content reasonably" project.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network;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1 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網絡應用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計算機網絡已經成為高職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主干基礎課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而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的特點是理論性和抽象性比較強,在課程教學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且教學內容大多是后續課程學習的基礎。因此為確保提高教學質量,教師一定要對講述的內容進行細化,對難點和重點進行反復研究,明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在此框架內設計每一堂課的教學方法、手段和學生的活動形式。
2 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特點
計算機網絡基礎是一門非常理論化、晦澀難懂卻又同時有著較強的應用性的課程,整個課程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但是又不得不把它拆分成一個一個的知識點來講授,很多同學在學習初期就被抽象的概念和復雜繁多的協議搞得暈頭轉向,從而失去學習這門課的興趣,使得整個課程的學習變得枯燥乏味,在學習完該課程后,除了懂一點簡單的應用層工具以外,對其他的網絡協議基本都沒有理解。
目前,在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中,較為傳統和經典的教學方式是以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為教學線索,按照自底向上的方式講解,目前大部分的國內外的教材也是采用這樣的方式,以講解為主,即首先講述通信基礎知識,然后按OSI結構的層次自底向上講解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和應用層。該種方式的課堂教學強調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以一種情景化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在早期的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它忽略一個現階段學生的基本特征,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現在的學生在學習該課程前,已經對計算機網絡有了廣泛的使用,比如電子郵件、即時通信、文件傳輸、廣播視頻、網絡游戲等網絡軟件已經無處不在。也就是說學生在實際的網絡使用中, 已經對網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這個了解卻主要是集中在頂層的應用層的使用上,當然他們并不了解其工作原理以及其基于底層的所有協議。原來的自底向上的教學方式中是由教師將概念、原理抽象出來,教授給學生,并且最底層的物理層是學生在網絡使用中最陌生的,這樣的結果導致理論教學內容過于抽象,不能跟實際應用很好的結合。因此,現階段可以采用新的自頂向下、以問題驅動的探究式教學法,從學生熟悉的應用層開始學習,由老師引導,學生探究為方式,逐步掌握計算機網絡原理。
3 教學過程優化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是基于“分層”的思想構建的,較好地體現了標準化和靈活性。國際標準化組織提出了OSI七層模型,既有完整全面的優點,也有繁瑣復雜的缺點。在計算機網絡實際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網際層、運輸層和應用層為核心的TCP/IP體系結構。目前主流教材幾乎都采取了折中的辦法,通過五層體系結構: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運輸層和應用層,來描述計算機網絡。教材在內容組織上,各個層次分別為一章,相對獨立。絕大多數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分層”的概念,一時難以體會出“分層”的必要性、特點和優勢。
為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首先對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主要問題和次要問題作了具體的分析,通過思考、研究和分析,確定符合實際的課程內容,“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這一節的教學內容如下表1所示。我們通過一系列方法對“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設計,并且付諸了實踐。以點帶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其次是營造生動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按教學最優化原則,課堂教學應發揮教學雙方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可以將知識框架的關鍵點交給學生,而更多的相關內容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來完成。這樣所講的內容學生很容易做到當堂消化,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會進一步升華。比如,在這一節課程教學之初,我們會提出一些學生非常熟知的例子。如果我們要寄信,過程如下:寫信人要把寫好的信放入信封中,信封上寫明收信人的地址和郵政編碼,并貼上郵票,投入到郵筒里。郵局工作人員從郵筒里取信,蓋上郵戳,并將發往同一地點的信件分揀好,裝袋。已經裝袋的信件被運送到火車站、飛機場等運輸部門,封裝為大包等待運輸。運送到達目的地的信件被拉到目的地郵局進行拆包。并在目的地郵局蓋上信件到達的郵戳,并由郵遞員送至收信人。收信人收到信件后,拆開信封,可以讀取信件。通過這樣一個學生熟悉的實例,教師立刻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無論基礎好壞的同學,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難。在此基礎上,我們引入了這一節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圍繞著知識點的深入理解,設計一些題目,供學生思考。
再次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于前人的研究工作和研究過程是非常感興趣的。當學生了解了前人是如何發現問題、如何發明新技術、如何求索新理論之后,這些前人的工作過程會大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有了興趣以后,學生會主動挖掘自己的學習潛能,不僅會努力學習,而且會主動地探索問題、擴充知識、提高自己,這樣一來,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探索往往是創新的開始,這和單純被動地接受知識所產生的學習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敢于探索、主動學習的精神,這對學生將來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4 結束語
俗話說,教無定法,要教好計算機網絡基礎這門課程,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根本出發點,要讓學生一方面通過去探究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掌握了應用知識。另一方面通過老師的指導和點撥,可以使學生們對理論知識也掌握充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計算機網絡教學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越來越重要的同時對該課程的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該不斷總結經驗,改進教學模式,以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滿昌勇. 計算機網絡基礎[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2]周舸. 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
[3]蔡京玫,宋文官. 計算機網絡基礎實驗[M]. 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4]張振榮,楊林峰,楊鋒. 基于探究式教學法的“計算機網絡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 廣西大學學報,2009.
[5]崔艷,游匯. 改進計算機網絡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J]. 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9).
篇4
本文首先探討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相關概念和相關理論研究,總結“互聯網+”背景下用戶知識信息需求特點、現代信息服務的發展特點等內容,并對信息服務向知識服務轉變的可行性進行概括,進一步分析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內涵和特點,并深入分析高校圖書館現狀和問題,最后提出建議,以期提高高校圖書館學科知識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滿足高校讀者用戶對知識信息的更深層次需求。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障礙;創新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4月5日
一、引言
在工業化、信息化之后,人類進入知識化時代,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正在興起并快速增長,用戶對知識的渴望前所未有的強烈,取決于互聯網讓全世界快速走過了信息化階段,為知識的生產和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知識經濟日益繁榮。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普遍面臨著信息過載的壓力,于是各種幫助人們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知識服務應運而生,例如通過自媒體發文章、發視頻來介紹某類知識或見解,解釋某些問題或宣揚某種觀點,又如谷歌、百度、維基、知乎、千聊等知識服務APP,它們的實質目的都是在幫助知識的消費者處理信息,然后向受眾用戶提供知識的終端產品,這些新興的“互聯網+知識服務”產品無疑會對傳統的數字化圖書館資源利用造成一定的沖擊和影響,高校圖書館如何在“互聯網+”時代完成逆襲,提供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創新性的知識服務,成為了高校圖書館管理者和運營者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二、知識服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
(一)信息。信息是指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反映,并通過物質載體進行傳遞的知識內容,其本質是具體事務所帶有的含義,其載體是具體的事物,比如語言和聲音都是傳遞的信號,其所表達的含義就是信息;信息的特點是具有主觀性、抽象性和獨立性,獨立性是指它所包含的內容是與其載體相互獨立的,比如同一句話,同一個語義表達方式,可以用英文表達,也可以用日語表達,但日語和英語兩種表達方式相互獨立;主觀性、抽象性是指信息的意義是由人的主觀意識控制的。
(二)信息服務。顧名思義,是以信息為主要載體的服務類型,主體是需要特定內容的社會組織和社會成員(信息用戶),將分散在不同載體的信息進行整理收集后使用的一種服務方式,在此過程中,不需要對信息進行加工、提煉、分析等步驟,只是一種資料化、碎片化、直接化的提供給信息用戶,這種服務在高校圖書館里往往只是參考文獻、文獻檢索、實驗數據、輔導資料等客觀存在的,并非特定的知識,是一種可被替代的機械式服務。
(三)知識。“知識”在表面上是一個很泛泛的詞,很抽象又很具體的詞語。辭海中這樣定義:人們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是認識的結果或結晶,從本質上說,知識屬于認識范疇。知識不同于上述信息中的文獻、數據和資料等客觀存在的事物,知識具有特定的分享價值、傳播價值,同時也能夠創造出特有價值,知識服務是基于其特定價值的知識基礎之上的一種服務方式,因此這為知識服務的提出提供了基礎的模型,在此基礎上提出的知識服務理論。筆者認為,知識是人類經過主觀意識后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加工認識,通過科學化、系統化、結構化的信息資料整合城成特定的信息資源,便于利用而存在。
(四)知識管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即由知識和管理組成的一個概念,也是管理領域中知識經濟的新型管理活動,其管理對象是知識內容和知識過程,然后還有知識管理的價值層面以及實施層面,最終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由人來實現是指本身所蘊含的潛在價值。
(五)知識服務。知識服務是基于數據服務模式發展下的更加高級的服務形態,是依托知識資源(內容資源的高階形態)的生產供應能力與市場用戶需求高精度對接的、高級信息內容服務。綜上可知,筆者認為知識服務是基于信息和信息服務,高于知識管理的一種針對受眾者的個性化需求過程,其關鍵在于從眾多信息庫和信息資源中攫取有價值、有針對性的有效信息再加工、再提煉、再濃縮的價值。
(六)“互聯網+”的含義。所謂“互聯網+”,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定義為“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兩者的簡單簡單,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比如,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讓很多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互聯網也會像電一樣,作為一種生產力工具,給每個行業帶來效率的大幅提升。比如,我們常用的QQ、微信,就是“互聯網+通信”而得到的即時通信;而淘寶、京東就是“互聯網+零售”得到的電子商務。總之,這種虛擬的理論化加法,不是找現成的事物去做加法,而是去促進更多的新生事物的相互融合發展。
三、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內涵和特點
圖書館知識服務作為信息服務業的一種,也是知識服務業的一員。
(一)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內涵。從以上知識和知識服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可知,圖書館知識服務本身就已經界定了服務的主體和客體分別是圖書館管理員和師生用戶,前者可以定義為在圖書館工作的所有人員的統稱,后者因為高校圖書館大多不對外開放,只對校內師生開放,所以客體不能擴大到廣大讀者用戶。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內涵可界定為:圖書館知識服務是指以館員的圖書情報學專業知識為基礎,針對高校教師和學生在知識獲取、知識選擇、知識吸收、知識利用、知識創新過程中的需求,對相關信息、知識進行搜尋、組織、分析、重組,為讀者用戶提供所需知識的服務。
(二)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特點。傳統的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因其服務對象、服務理念、用戶需求、知識儲備以及服務目的特殊,自然也有其特征所在。首先,師生是知識服務的核心。知識服務既然是一種服務,其核心必然是服務主體,以滿足師生的滿意度為目標開展服務活動,根據師生用戶的客觀需求整理搜集各種有效信息,設計開發圖書館特色信息產品,提升特色化、品質化服務,為用戶更好、更方便的提煉相關知識做好鋪墊,達到最大滿意度;其次,需求是知識服務的驅動。圖書館知識服務是面向知識內容的服務,這就對師生用戶的知識服務體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解決方案至關重要,因為知識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如何形成解決方案,全力為師生用戶找到對應的、獨占性、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最后,增值是知識服務的追求。只有知識服務得到普及和應用,價值才能最大化,增值服務才能有意義。圖書館工作人員將信息收集、整理、提煉、加工、融合,最后形成了有價值的服務,為師生用戶提高知識應用和知識創新的效率,為用戶創造價值,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才能逐步體現知識的價值層面。
(三)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創新。可根據各個高校的實際情況,一方面建立該校的讀者閱讀云筆記數據庫平臺,并對外開放讀者的讀書筆記,讀者可以⑵湓詮ぷ鰲⒀習或科研過程中的感想、日志、學習成果、研究成果等上傳至數據庫平臺中,讀者還可以將圖書館幫其解決的問題、提供服務的過程,或問題解決的方案、所獲得的信息與知識等上傳至此平臺。利用這些信息或知識,讀者之間可以根據某一問題開展討論,實現彼此間知識的增長與增值,最終達到信息與思想的共享,充分展示個人的知識視野和知識積累。同時,館員可通過長期對某一位讀者或某類讀者進行跟蹤,了解他們的學習與工作需求,在該位讀者或該類讀者群向圖書館提出服務要求時,圖書館可以及時并且有針對性地提供知識服務;另一方面可以模仿“知乎”私密咨詢場景――一對一的咨詢。因為在傳統的咨詢模式下,讀者往往受限于時間和空間,而一對一咨詢的場景需求,不管是專業技能上的咨詢、還是興趣愛好的咨詢,一對一能夠解決一個人的問題,而不是一群讀者盯著一類讀者的問題,并且支持與問答者進行多次問答,問答內容僅雙方可見,保證了咨詢內容的私密性,讓交流更順暢和靈活。
四、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現狀與障礙
(一)文獻信息資源和數據庫完善不夠。一方面實施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信息資源是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硬件之一,需要圖書館工作人員認真細致的研究相關文獻信息資源,而高校圖書館往往比最新的信息慢半拍,資源陳舊、信息老化、更新速度慢、知識單一不豐富、缺乏知識趣味、相關專業圖書技術含量低、知識覆蓋面窄,造成圖書館影響力小,常常出現圖書存放時間久,無人問津,圖書擺設的現象發生;另一方面知識庫的建立和融合遲遲未見起色,目前僅有的知網、萬方、維普、龍源等知識數據庫各自為政,只是一味的增加數量,從未考慮知識的質量,特別是同一類型文章同時在幾個數據庫出現,加大了信息資源的浪費和信息的冗余,明顯會對知識的深度挖掘和深入推敲不夠,信息資源僅僅是期刊論文、畢業論文、數字化圖書、會議活動等,搜索起來內容繁雜,知識服務水平參差不齊。
(二)隱性知識和信息安全性擔憂。一方面圖書館隱性知識是指存在于館員個體和圖書館內各級組織中難以規范化、難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與共享,也不易被復制或竊取、尚未編碼和顯性化的知識,同時還包括通過流動與共享等方式從圖書館外部有效獲取的知識,包括館員隱性知識和讀者隱性知識。目前,就高校圖書館而言,圖書館領導與館員之間、館員與館員之間、館員與讀者之間、讀者與讀者之間缺乏交流,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影響了圖書館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影響了隱性知識的發揮和利用;另一方面高校圖書館在學校是公共設施,計算機病毒盛行與更新,個人疏忽操作不當造成的個人信息和隱私數據的意外丟失現象頻發,因此信息安全問題愈來愈受重視,特別是學號和密碼信息,可以登錄校園網多個界面:選課界面、學籍界面,有的師生忘記了退出,有的在輸入學號和密碼時沒有進行有效保護,進而泄露了個人信息,造成了信息泄露。
(三)服務人員素質和服務意識欠缺。一方面在高校圖書館工作的大都認為沒什么大事兒,管理員就放松了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標準,缺乏進取心和責任感,認為每天工作猶如流水線作業一樣,枯燥無味,甚是單調,對學生的知識服務不到位,知識服務意識缺失,知識服務質量低;另一方面幾乎每所高校都存在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安排海歸博士、國家人才計劃等高級人才留校工作,默認將其家屬的工作安置在圖書館當管理員,缺乏相關培訓和專業學習,沒有很好的監督監管機制,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服務人員素質和意識上不去的原因。
(四)師生用戶信息提煉意識不夠強。一方面在多數高校學生中,圖書館只是借書、還書、上自習的地方,有的只是借閱新聞雜志、體育報刊、休閑期刊等,有的甚至大學四年都沒去過幾次圖書館,大多數缺乏對圖書館的真正了解,知識攝取量極低,信息查詢力度不到位,除非老師要求上檢索課時才會熟悉一些簡單的技巧,從根本上就沒有真正重視圖書館知識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直接導致學生對圖書館知識信息資源利用率極低,更不要說搜集、整理、提煉等工作;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平時授課任務量大,一周除了寫教案備課就是整理其他教學工作,也只有在每年的和評職稱時才會想起去校圖書館檢索一些相關論文和參考文獻之類的電子期刊,無法自覺形成利用圖書館的意識。
五、圖書館開展知識服務的對策
(一)建立多元化、個性化的圖書館數據庫資源。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以數字資源建設為基礎,每所學校都要有自己的特色數字圖書館資源,挖掘潛在知識價值,營造知識服務氛圍。在圖書收藏方面,要結合高校自身優勢,去繁留簡,著力打造精華資源、重點學科資源、高質量書目數據庫以及專題數據庫,適時的購買全文數據庫,增加本校知識數據庫的承載能力和影響力,及時更新最新的書目和書籍,上架后要提醒讀者,實現知識服務最大化、多元化、個性化、一體化的目標,進而提高師生的閱讀效率和知識服務效率。(圖1)
(二)建立“互聯網+”隱形知識共享平臺。建立“互聯網+”隱性知識共享平臺,前期需要投資軟硬件設施以及配套人員。比如,可以利用“千聊APP”進行嵌入式知識共享,鼓勵師生在“千聊APP”_設個人知識共享直播,進行相關的圖書館知識服務講座以及各種經驗和技巧的傳播,或者對圖書館的意見,使得圖書館與讀者相互了解,營造良好的氛圍。目前,我國高校圖書館還沒有真正建立起隱性知識共享平臺,需要高校加大投入力度,應盡快建立隱性知識共享平臺。
(三)進一步提升圖書館員服務能力和服務素質。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內容是為師生用戶提供個性化、多元化的情報產品,其本質是圖書情報人員為用戶提供智力服務,圖書館工作者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該校圖書館整體水平的高低,首先,面對圖書館檢索系統,應培訓工作人員熟練操作計算機系統,熟練掌握檢索技巧和網絡檢索技術,提高面對知識服務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其信息搜索、知識整理的熟練度。
(四)強化師生的知識服務資源利用意識。利用周末開展各式各樣的評書活動是圖書館引導高校學生分析、評價書刊的重要形式,也能發揮圖書的教育效果,同時要不定期開設相關知識講座,請教授專家或者是本校經驗資深的教師,還可以舉辦讀后感座談會、知識講座、專題辯論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師生用戶在活動中增長知識,更進一步地了解圖書館、利用圖書館。
五、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對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師生需求多元化、知識化的時代選擇,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知識服務與高校圖書館建設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進步,共同為高校用戶提供深層次、專業化、知識化和特色化的知識服務。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曉林.走向知識服務:尋找新世紀圖書情報工作的生長點[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5.
[2]吳秀珍.圖書館實現知識服務的途徑[J].圖書館,2008.5.
[3]陳揚.知識服務――21世紀圖書館的發展方向[J].現代情報,2006.4.
[4]張宏武.圖書館知識服務發展述論[J].圖書館學研究,2012.18.
- 上一篇:節能減排理念
- 下一篇:高能耗企業如何節能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