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心理學方向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醫學心理學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高等醫學院校教育規模的擴大和發展要求對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進行改革[1]。醫學心理學課程具有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和開展醫學立德樹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總結近幾年醫學心理學改革要明確其自身地位和作用,構建并合理調整學生的咨詢技能課程的內容和方法。
關鍵詞:醫學心理學;教學改革;新教學模式;課程教學
一直以來,國家對高校發展高度重視,大學規模逐步擴大,部分高等醫學專科學校被合并入綜合性大學。隨著醫學模式的變遷和改革,臨床醫學對心理學的要求已經跨越理論的需求、觀念的更新階段,更多的要求解決實際問題[2]。我校已經將醫學心理學作為選修課程納入授課計劃,主要針對臨床、口腔等專業的學生進行教學。但作為選修課納入醫學生的教學大綱實際上是不能滿足當前高校和社會的需要。那么,醫學院將如何正確的開展心理學課程?怎樣的改革才能緊跟社會“潮流”?
1明確心理學教學的作用,適度增加教學時數
在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院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是深化開展立德樹人,高校改革、學科發展的重點分支。長期,我國高等醫學教育中更多的側重于對學生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術的培養,比較而言,對生命、患者、患者家屬的人道主義的培養空間較小,社會道德、醫患關系等因素重視程度低。以致少數醫生漸離對生命的重視,醫患關系緊張,各種矛盾頻發。進一步深化學科建設,加大課程的覆蓋面積,是引導醫生關愛生命和患者的必修課程,也是向倫理、社會、法制的新醫學模式變更的必要。醫學在校學生應該掌握的基本的基礎醫學、心理醫學、人際溝通等價值觀都融匯于教學當中。醫學心理學可以輔助在校學生改變思維邏輯、情緒控制和溝通方式,讓醫學生在畢業后的職業生涯中重視醫患關系、緩解各方糾紛、和諧醫療環境。之所以,長期以來醫學心理學的內容已被執業醫師考試定位必考科目,是因為在綜合新大學醫學院的教育和社會對醫生能力的需求醫學心理學地位非凡。
2改革教學方式,構建形式多樣的心理學實驗課程體系
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3]。但與醫學相關的心理學實驗在各高等醫學院校開設比例較少。因此,醫學院校的臨床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實踐相融合,才能讓醫學生更深層次的體會理論學習、增強其動手操控熱情和能力。心理治療與咨詢所接觸病人屬于非一般人群,治療手段異于臨床的基礎醫療方式,多數案例只能一對一治療,案例可用于課堂但不可實驗觀察教學,心理學實驗能把各種案例直觀形象的呈現給學生,提升醫學生對心理學實際應用感觸和理解,提高學生科研和創新的意識。心理學是一門自然學科,多數人把它當成一門文科來學習,這和心理學教學只注重傳授理論知識而不進行實驗研究有一定的關系[4]。心理測量、咨詢、診斷各個方向的理論和實踐,在當下的各種文獻中也少有提及。這些實用性、靈活性很強的技能如果學生都可以掌握,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研究的熱情和對醫學和心理學的進一步認知,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更深入地關注你、我、他,從而更好的為自己和他人服務。教學方式的改革,采用展示、講授、交流、實景劇、轉換角色等多種學習方法,應用當前先進“個性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經典案例進行組合。另一方面以合理的科學研究進一步改進教學。醫學的實踐技能與科學研究是相互依靠、同仇敵愾的。科研課題的輔佐,老師能夠及時掌握專業的研究動態,把科研中各種成果和專利應用于教學研究,為理論與實踐增添不同的“色彩”。大力提倡在校師生積極申請學校“各種課題基金”,老師申報的項目可帶領部分學生進行研究,學生申請主持的課題要求選定教師在各方面進行學術指導。在一起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當中以學促教,學教相輔。既為科研學術的開展做好前期準備,又可以多方面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增添學生咨詢技能培訓課程,提高心理咨詢技能
醫學心理學的應用也就是利用心理評估與各種治療手段的過程中,既學習書中理論也需熟悉對應的操作技能,即心理咨詢、各種檢測的使用。臨床醫學通用的心理測驗包括應激及相關問題、人格、智力、心理與行為問題四類,其中自陳式量表可以指導來訪者自行填寫,而他評式量表需經過嚴格培訓方可實施操作。在心理咨詢中,學生要收集來訪者的資料,學會初診接待,然后掌握相關具體的咨詢方法。學習如何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制定個體或團體咨詢方案,并結合具體問題采用相應的心理治療方法,最終評估咨詢效果。各種咨詢技巧,各種有效的方法主要要求訓練者熟悉掌握訓練放松和放松想象法;認知方面的療法要求訓練者適度把控相應的情緒療法,幫助來訪者明確突發事件、不合理信念以及不適的情緒和行為,領悟該理論,及時修通和再教育。
在今后的醫學心理學理論與實踐中,提高醫學心理學在大學課程的覆蓋面,并側重引導其獨立進行實踐、咨詢的能力,個性化的教學模式使得醫學生擁有獨特的創新思維和針對性學習的熱情得到很大的上升,這種新型教學方式正符培養創新性醫學人才和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通過培養的醫學畢業生將更具有“個性化”的思維和職業潛能,更能適應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劉暢欒樹鑫李敬陽.“醫學心理學”教學模式改革的初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2):8-8.
[2]李朝暉.當代心理學危機———從理論心理學視角[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4(6):221-222.
篇2
臨床醫學專業主要課程主干學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
主要課程:人體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神經生物學、生理學、醫學微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病理學、藥理學、人體形態學實驗、醫學生物學實驗、醫學機能學實驗、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循證醫學、衛生法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患溝通與技巧;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英語、高等數學、醫用物理學、化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畢業實習安排一般不少于48周。
臨床醫學專業就業前景
臨床醫學專業在醫學類專業中屬于高考報考中熱門的專業。醫學生是就讀于醫學院校的學生,臨床醫學專業是醫學生中的一種,其他醫學生專業還有藥學、護理專業、針灸推拿專業、醫學影像專業、口腔醫學專業、中藥專業等。高考報考醫學類專業目前來說已經成為了熱門中的熱門了,因為如今社會的發展速度,人民生活步入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并且人類的進步永遠離不開醫學所以報考醫學類專業的人數越來越多。臨床醫學專業作為醫學類專業之一發展從古至今已經相當成熟,因此臨床醫學專業作為醫學類專業報考的人數也是相當之多。
臨床醫學專業在醫學上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專業,并且該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專業,當然臨床醫學專業作為綜合型實踐性專業也是需要很大的知識量的,一般臨床醫學專業的學制都是五年制的也就是學士學位,但是這并不影響在畢業以后從事醫院中一份重要的工作。因為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不可少所以它的就業前景是一片光明的。
臨床醫學專業就業方向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醫療衛生單位、醫學科研等部門從事醫療及預防、醫學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醫療、制藥、新能源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 醫療/護理/衛生;
2 制藥/生物工程;
3 醫療設備/器械;
4 新能源;
5 美容/保健。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醫藥代表、銷售代表、護士等工作,大致如下:
1 醫藥代表;
2 銷售代表;
3 護士;
4 內科醫生;
篇3
您好!感謝您在百忙之中展開我的自薦信,我是XX醫學院臨床醫學系應屆畢業生。
經過大學六年的北上求學,南下學醫,懷著嚴謹謙虛的專業態度、職業道德,加以老師的指導,我相信自己能往卓越的臨床醫生及針灸師方向發展。
久聞貴院是專業的醫療水平,嫻熟的診治技術,優質的服務態度而獲得社會的認可。貴院不斷的進取精神,舒心和諧的工作環境,為人師表的教學方式,追求醫者仁心的職業理念也讓我十分的敬仰。希望自己可以化身為其中的一員,這一平臺上在為共同的理念而堅定地完成自己所選擇的職業。
我的學業成績都處于中上游。中醫西醫英語多范圍的學習,可以容納繁瑣,打破常規,卻富于創意。本人應試能耐或許不出眾,但樂在治學,不斷自我充電。
求學近六載,初步具備了邁向臨床醫生的基本素質。在實習的同時,結合臨床,自我鉆研中醫針灸耳穴療法,期間給多名患者進行治療,并且取得一定的療效,獲得好評,更深刻的體會著醫者仁心的從醫之道。
期間曾到XX中醫院內科門診跟師見習,初步掌握針灸手法,參與診治病人達200人次,熟悉了內科及針灸的常見病,拓寬思維;在XX醫院實習,掌握了臨床基本技能及常見疾病的診治,領悟了臨床辨證施治的思維和與患者溝通的技巧;此外在與XX等大公司的策劃合作項目,使我形成比較系統全面的思維和與社會、人際、公司溝通的一定能力;去著名高校求學的經歷,豐富了閱覽,并且學會了淡然的面對挫折的能力。這些使得我堅信能在工作中多方位的思考,靈活協調的處理團體協作和人際關系。
當今,醫療體制,醫患關系在不斷的完善中,期間也會存在暫時的復雜紛紜,醫生面對的不僅僅是治療疾病,還有一系列問題,故有責任感,思維跳躍,洞察力,忍耐力和強適應性的我,針灸,醫學心理學,環保,攝影及策劃編輯,瑜伽是我的特長。一直希望可以實踐醫者的理念,從事醫療相關職業為醫患多方尋求彼此所需。殷切期盼能夠在您的領導下為這一有價值的事業進取。
最后,請接受我最誠摯的謝意,祝工作順利!
此致
敬禮!
篇4
[關鍵詞]農村醫學教育;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
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由我校牽頭、其他有關兄弟院校配合,開展了立項課題其中一個子課題———現行農村醫學教育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現總結報告如下。
一、研究范圍、內容與方法
(一)研究范圍及內容。基于對不同層次醫學教育培養定位的考慮,本研究中,“農村醫學教育”的概念限于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因此,研究范圍為國內開設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專科教育的醫學院校、職業技術學院、綜合性學院或大學。結合此類院校的分布情況,選擇42所院校進行典型調查。這些院校分布在全國22個省區,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研究內容包括:(1)農村醫學教育課程設置的總體現狀;(2)課程設置體系及其結構層次、類型分布;(3)現行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4)臨床醫學專業主要課程學時分布情況;(5)其他有關問題。
(二)研究方法。
1.資料分析。收集相關院校三年制臨床醫學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或教學計劃(含課程設置),進行綜合分析。
2.問卷調查。分3類問卷進行調查:(1)對開辦三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專科教育的院校,主要調查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結構、學時及其運行現狀、存在問題等。(2)對基層醫院(縣級及以下醫療衛生單位)縣級及以下醫療衛生單位的骨干醫生,主要調查農村衛生崗位的需求和特點、課程設置的滿意度及其改進意見等。(3)對近三年畢業的從事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本校及兄弟院校畢業生,主要調查崗位滿意度、工作適應力、從職感受、對課程設置的建議等。
3.現場調查。選擇5-10所醫學院校,前往進行實地考察,就農村醫學教育課程設置問題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和訪談。
4.專家咨詢。專訪全國知名醫學教育專家若干名,就有關農村醫學教育課程設置問題進行求問咨詢,聆聽指導和建議。*通訊作者
5.召開座談會。召集100多家豫健醫藥衛生高等職業教育集團(此集團由河南省教育廳批準,漯河醫專牽頭)成員單位,廣泛聽取對農村醫學教育課程設置的意見和建議。
二、研究結果分析
(一)課程設置總體現狀。
1.課程分部。從層次上一般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三部分;從特性上一般分為理論課程和實驗(實訓)課程兩種;從類型上一般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類。各院校基本都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模式組織課程教學。
2.課程學時數。課程總學時數平均為3393學時(見表1)。其中:必修課與選修課的學時比例平均為8.731。理論與實踐比為0.771。3.課程門數。平均課程總門數39門,其中必修課30門,選修課9門。
(二)課程分布特點。
1.各院校總學時數相差較大。如,總學時最多為4188學時,最少為277時,相差140時。
2.各院校部分課程教學時數相差較大。公共基礎課程,如政治課,校際之間最大相差114學時、英語課相差167學時。專業基礎課程學時數也相差較大。如:人體解剖學,最多為144學時,最少51學時,相差93學時;專業課程存在類似情況,如:全科醫學概論,最多為68學時,最少為18學時,相差50學時;社區預防保健(預防醫學)、中醫學基礎、內科學、外科學等,都存在學時數相差亦較大的情況。
3.必修課和選修課開設門類相差較大,選修課類型復雜多樣。必修課開設門數,最多為39門,最少為18門,相差21門;選修課開設門數,最多者為17門,最少者為4門。
4.基層(社區)實習環節相對薄弱。通科輪轉實習平均41周,其中,基層(社區)平均實習周數僅2周。
(三)主要課程學時分布。就課程設置對于專業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性來看,可以分為主要課程和一般課程。根據這一原則,我們把開設院校在8所以上的某一門課程作為主要課程來處理。分析可見,共有主要課程33門,其中:公共基礎課13門,包括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形勢與政策、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體育、醫用化學、衛生法規、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基礎課9門,包括醫學遺傳學、人體解剖學、組織胚胎學、人體生理學、生物化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藥理學;醫學專業課11門,包括全科醫學、預防醫學、中醫學基礎、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皮膚性病學、五官科學。
(四)與全科醫學、基層醫療衛生工作有關課程開設情況。此類課程,共有18門,僅有社區預防保健(預防醫學)為多數院校普遍開設,開設率為88.10%;其次是全科醫學概論,開設率為35.71%。其他有關課程,如衛生法規、社區常見疾病防治技術、健康檔案管理、社區健康教育技術、農村衛生適宜技術等,開設院校數均在五所以下,說明這些與全科醫學和基層醫療衛生工作密切相關的課程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重慶醫專、浙江醫專、天津醫專、贛南醫學院、海南醫學院、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寧夏醫科大學,這七所學校以培養“全科醫生”、“社區或鄉村醫生”為方向,制訂了課程設置方案,凸顯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準確的培養定位和培養目標的針對性。
(五)現行課程設置的特點。
1.選修課比重增加。說明各院校都重視學生個性學習需求。
2.人文社科選修課程普遍開設。這對于醫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全面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1]。
3.課程設置向“小課程”方向發展,這與科技的發展進步、學科門類日漸增加和擴展有關。
4.課程設置標準不一,差別進一步擴大。這與近年來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高校辦學自的擴大有關,各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凸顯自身優勢和靈活性、自主性。
三、關于農村醫學教育課程設置的建議
(一)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合理構建課程體系。結合農村醫療衛生崗位需求,以專業基礎主干課程為起點,合理設置主要課程,發揮骨架支撐作用[2],同時,合理安排選修課程;合理配置理論與實踐課程比例,加強臨床基本技能訓練,提高適應基層崗位的能力[3]。加強全科醫療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合理開設全科醫學課程[4]。
(二)加強課程管理,統一課程設置標準。課程設置標準是課程管理的重要手段,對于規范和組織教學活動具有指導性。農村醫學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具有一致性,那么,課程設置的標準也應該具有一致性。因而,針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制定在門類、學時、比例等各元素上一致的課程設置,使教學活動圍繞統一的課程設置標準進行,對于培養農村基層需要的實用型衛生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姚黎英,楊帆,許曉晴,等.人文社科類課程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培養的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3):79-80.
[2]白咸勇,趙明東,秦國民,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及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5):28-29.
[3]崔明辰,劉暢,王福青.醫學專科學校促使畢業生“下得去”的實踐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3,33(6):833-835.
篇5
醫學的本源是解除病痛對人類的折磨,在本質上是人學和仁學,具有根本的人文屬性,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的靈魂。“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強調以人為本;“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2],認為“仁愛”、“淳良”是醫者的必備條件。“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l3]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從醫品德,為病人謀幸福。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給予了我們醫學人文精神的歷史淵源,確定了“醫乃仁術”的醫學價值定位和“仁愛救人,赤誠濟世”的道德修養境界。同樣,人文精神也是西方醫學的核心,佩里格里諾指出,“醫學是最人文的科學,最經驗的藝術,并且是最科學的人文”。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愛人與愛技術是并行的”,“醫生應當具有優秀哲學家的一切品質:利他主義、熱心、謙虛、冷靜的判斷等”,“無論何時登堂入室,我都將以患者安危為念,遠避不善之舉”,“醫學有三個因素——疾病、病人、醫生,醫生是這種藝術的仆人”[4等經典論述都體現了仁、術、德的完美結合。醫學人文精神把人和人的價值置于首位,是人文精神在醫學領域的應用,它不斷探索著人類疾病譜的變化、醫學模式的改變等醫學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問題。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價值,敬畏生命、摯愛生命。根本目標是圍繞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幸福展開,追求真善美,實現美好人性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從外化到內化的過程,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的過程中,很多人認為其離我們的生活較遠,容易忽視,而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是隨著人文醫學走入醫療實踐應運而生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要求執業醫師除掌握醫學專業知識之外,還應具備醫患溝通、心理調節、依法行醫、倫理指導、團隊合作、人文服務等基本能力。其通過技能的培養和學習將人文精神應用于實踐中。人文醫學執業技能的培養以醫學人文精神的目標為宗旨和價值導向,以醫學人文精神為依托、寄存。以人文精神為指導和核心來培養人文醫學執業技能,能使醫學實踐者通過人的價值層面,從整體角度去尊重生命、追求健康、理解醫學。人文醫學執業技能的培養如果離開人文精神將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將成為純粹的、過度依賴的技能和工具,脫離本身的價值。而人文精神如果不貫穿應用于人文醫學實踐,將最終將流于形式,缺乏現實和實踐意義。
2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養——以醫學人文教育為載體
醫學人文教育是圍繞醫學及醫學人文學科群對醫學生、醫務工作者進行人文精神培育、人文醫學執業技能的提高而進行的一系列實踐活動,是對醫學實踐者進行的素質和品格教育,貫穿于醫學院校教育、醫務人員培訓、繼續醫學教育階段,以培養具有精湛的醫學技術和深切的人文關懷的醫務工作者為基本要求,以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弘揚人文精神為根本目的。
2.1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教育模塊
1988年,世界醫學教育會議通過了《愛丁堡宣言》,其中明確指出:“病人理應指望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師,而不再僅僅滿足于治療某些疾病。”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出現代的醫生應該是:健康的提供者、醫療的決策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區的領導者以及組織的管理者。人文醫學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也應圍繞這些要求進行,具體而言,是提高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的人文情感能力和人文認知能力。目前,關于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教育課程模塊的設置,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育部、衛生部印發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中要求醫學院校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行為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以及醫學倫理學課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依據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特點,教育課程模塊的設置一定要遵循醫學模式的轉變、反映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注重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以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為主線,在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本課題組認為可以形成“公共基礎人文社會科學類”,“醫學人文類”,“臨床人文醫學技能類”三大課程模塊。公共基礎人文社會科學課程模塊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體育、計算機、英語、語言與文學、歷史與文化、藝術與創作、經濟與管理等系列課程。醫學人文課程模塊主要包括醫學人文學、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法學、醫學哲學、衛生經濟學等課程。在該模塊中,各個醫學院校可以結合自身專業特點開設任選課或必修課程,如中醫藥院校開設中醫思維學、中醫發展史等課程。臨床人文醫學技能模塊主要是在l臨床實踐中結合具體醫療行為進行潛移默化的高尚醫德、精湛醫技、人文醫學技能等相關教育,開展相關專題講座和培訓等。此外,也有專家建議形成核心課程、實踐課程、隱性課程等有機結合的醫學人文課程模式。筆者認為這三種課程模塊的劃分和上述三大醫學人文類模塊建設沒有實質意義上的區別。但隱性課程實質上包含“公共基礎人文社科類”、“人文醫學技能類”兩大類,它涵蓋的范圍要更加寬廣,包含醫學院校校園人文教育文化建設、醫學專業課程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等。醫學實踐者對傳統的說教和灌輸教育容易產生逆反情緒,根據醫學實踐者崇尚技術與實用的心理特點,隱性課程更易為教育對象所接受。實用技能類課程一般在臨床實習階段展開,該教育模塊必須強調實用性。《全球醫學教育的基本要求》指出“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成為“基本要求”。據此,醫學專業技能、職業價值、醫患溝通、倫理道德、醫學心理、法律素質是對醫務工作者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要將專業基礎理論課程所學內容通過該模塊進行實踐。依據中國醫師人文醫學執業技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養模塊內容,結合相關課程,筆者認為實用技能模塊應主要包括人文醫學緒論、醫師的專業精神和職業精神、醫學倫理和道德規范、和諧醫患溝通模式、醫學心理及應對壓力的技能、醫療實踐法律處理、人文性采集病史的技能及人文服務能力、團隊及團隊合作技能等_5]。人文醫學執業技能考試側重于實用技能的考查,很多情景問題解決題通過情景模擬、角色互換、案例分析、實地觀摩學習等方式,幫助廣大醫師加強團隊合作,了解患者心理,提高法律素質]。筆者在醫學倫理、衛生法規等很多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中也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景模擬訓練,采用分組討論、啟發提問、醫患模擬、案例分析等很多方法注重培養人文醫學執業技能。針對一些專家提出的人文醫學執業技能培養不能一味強調規避道德和法律責任的風險,不能過于注重實用性原則,不能過多要求“做一個不違規的醫生”等問題l8],人文醫學執業技能的培養一定要以人文精神為核心,使醫務工作者醫德和醫技并重,否則技能的作用就僅停留在工具層面而已。
篇6
關鍵詞:高等醫學院校;全科醫學;醫學教育;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049-02
全科醫生行使的醫學行為稱為全科醫療,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規定[1]:全科醫療是一種集生物醫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于一體的醫學行為,以家庭作為醫學實施的范疇和對象,而不是以病人的年齡、性別或疾病來分類。全科醫生是指在社區、診所、醫院里向個人和家庭提供人性化、初級、連續性醫療服務的醫生,承擔對病人病情和診療作出初步決定的責任,并在適當時請專科醫師會診。隨著新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全科醫療服務被確定為改革的重點,國家發展改革委、衛生部、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出臺《關于印發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教育部2010年起連續三年每年將給予我校100名免費醫學生訂單定向招生計劃指標,我校根據本省的農村衛生工作需要,認真思考探索,如何實現預定的培養目標、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認真開展調研,明確培養要求
以我校2010年8月招收的100名五年制本科免費醫學生為分析對象,考生分別與我校和當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簽署定向就業協議,承諾畢業后到有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六年。在學期間新生戶籍仍保留在原戶籍所在地。錄取專業為五年制臨床醫學(全科醫學方向)。生源范圍面向南寧、柳州、玉林、貴港、欽州、防城港、北海等七個地級市,涉及40個區縣。農村生源占82%。招生錄取執行廣西二本控制線。從招生錄取情況看來,我校生源足,計劃招生100名,實際報名考生近800人,一次性完成錄取計劃。總體生源質量好,錄取平均分為503分,超出二本控制線70分。對于這100名國家訂單定向農村醫學生的培養如何進行地位,我們開展社會調查研究,以研究成果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將其培養規格從全科醫學的能力分析入手,分析應當具備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并作為制定培養方案的依據。全科醫生的方法能力包括學習方法能力、工作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發展能力,它決定將來是否能成為優秀全科醫生的能力。定向培養的特殊性決定人才培養的途徑特殊性,即人才培養應滿足定向農村對全科醫生的要求,所以應當采取校市合作強化實踐的模式。全科醫生的社會能力有其特殊性,社會能力即社會適應能力、社會生存能力,一要適應全科醫生職業的特殊性,二要適應基層農村工作的特殊性。培養全科醫生的專業能力,是對常見病地方病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和處理,對疑難重癥能判斷并及時處理,承擔基層主要的預防保健任務,掌握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教育工作,從業能力與他們定向農村關系甚大,到少數民族地區的,應當學習民族醫藥技能。
二、堅持辦學特色,建立應用型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對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的培養特點進行分析后,我們對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定位為能夠從事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及教學和科研等工作,適應農村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醫學人才。 為此我們積極推進面向農村服務基層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的構建。在西方國家,社區醫療機構承擔了約80%以上的門診服務及大量的預防保健工作[2]。中國現有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醫技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學歷和職稱偏低,真正能從事全科醫療工作的醫師很少,而美國的全科醫師占醫師數的34%,英國、加拿大的全科醫師達到50%[3]。目前中國高校全科醫學教育發展滯后,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廣西醫科大學地處省府廣西南寧,是廣西醫學教學的最高學府,長期以來為本省的醫療衛生事業做出積極地貢獻,培養了大批的醫藥衛生人才,多數人在省內各專業學術上發揮領軍作用,為使培養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能滿足基層醫療衛生需求,我校發揚“造就本省人才,為本身之用”的辦學特色和辦學傳統,
三、更新教學培養理念,構建科學的培養方案
1981年Clarke等[4]認為全科醫生畢業時應做到:(1)對預防疾病和保護健康應采取積極的、始終如一的和理智的態度;(2)應意識到個人和社區健康的重大變化,可能會取決于人的行為改變;(3)對全科醫生這個角色應持正確的態度,并具備成為合格醫生的必要能力和信心。國外的全科醫生培養一般需要六七年時間,如美國,就包括四年的本科教育和四年的醫學培訓。中國當前基層農村醫學人才匱乏,需要一批全科醫生盡快進入基層衛生機構開展服務,以利于衛生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現階段國外的培養模式顯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目前國家訂單免費定向醫學生學制五年,五年內如何能培養出初級的準全科醫生,我們依據《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和全科醫生的工作崗位要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行教學設計,以突出實踐教學、突出應用型、突出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將課程設置為綜合素質模塊、基礎課程模塊、臨床課程模塊、預防保健課程模塊、專業技能課程模塊,并將課程進行優化整合。為加強動手能力,采取3.5+1.5模式進行,前三年半為理論學習,后一年半為實習期,真正達到培養融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為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全科醫學實用專門人才的目標。
篇7
1醫學人文教育在臨床醫學教育模式中的現狀
1.1國外醫學院校基本課程的設置
自上世紀60年代起,西方發達國家就開始關注醫學人文教育,尤其是自1972年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以后,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已經成為西方醫學改革的重點。美國的醫學院校在其課程改革中強調,要把人文素質教育貫穿至整個醫學生培養教育的過程當中;英國高等教育委員會1978年已建議把心理學、社會學、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倫理學和醫學法學等學科列入醫學院必修課計劃[3]。1982年美國醫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CME)在“醫學教育未來方向”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1984年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在《為21世紀培養醫生》的報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的醫生,在醫學生涯中往往會喪失智力挑戰的能力和應答這種挑戰的能力”[4-5]。1999年成立的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制訂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該要求強調“敬業精神和倫理行為”是醫療實踐的核心,應把“職業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同“醫學知識”、“臨床技能”一樣作為保證其畢業生具備“基本要求”所規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質之一。西方發達國家醫學院校在醫學課程的設置上強調醫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相互滲透,其中哲學政治、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占總學時的比例:美國、德國達20~25%,英國、法國、日本約為10%~15%[6-7]。
1.2國內醫學院校基本課程的設置
我國的醫學人文教育起步和發展均晚于西方發達國家,部分醫學院校根據自身情況設置的課程主要集中在醫學史、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行為醫學及衛生法規等。相比之下,國內的醫學院校中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偏少,授課方式比較簡單,在教師和學生中的受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夠。有研究表明在國內開設人文教育的醫學院校中,此類課程的最高比例不到10%[8]。由此看來,在國內的醫學院校中人文教育方面的課程設置相對匱乏。
2人文教育的缺失對醫學教育造成的影響
2.1直接影響行醫者自身素養
教育是“教”和“育”的結合。學校教育是作為文化傳承、傳播先進技術與思想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但是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只是傳授基礎的科學文化知識,更主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如何做“人”,如何進行個人素質的培養和塑造。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忽視,導致大學校園里出現多起與高等教育似乎極不相符的“人格缺失”導致的惡性案件。1995年及1997年,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先后發生兩起學生鉈鹽中毒事件;2013年4月,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2010級某在讀研究生,遭室友在飲水機中投毒,經搶救無效死亡……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學生,享受著一般人享受不到的教育資源,卻在追逐成功的道路上,選擇了背離道德的方式,做出了令所有人都瞠目結舌、扼腕惋惜的事情!在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尤其是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階段,人文教育更應該始終陪伴左右。倘若一個“專業”的外表下,隱藏了一顆不仁義的“心”,那將是徹底失敗的教育!因此,對于學生的教育尤其是醫學生的教育,人文教育與專業知識同等重要,如果長期被忽視,勢必會影響對醫學生個人素質的培育,醫學院校培養的“醫者”就不一定具有“仁心”了。
2.2間接影響醫患關系
世界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近年持續關注中國的醫患糾紛,在所發表的文章《中國醫生:威脅下的生存》稱“中國醫生經常成為令人驚悚的暴力受害者”,“醫院已經成為戰場,因此,在中國當醫生便是從事一種危險的職業”。這些令人揪心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中國醫生的處境。近年來,媒體報道的傷醫、殺醫事件不斷增加。僅在2013年10月的1個月時間里,媒體公開報道并引起廣泛關注的傷醫事件就多達6起,其中最嚴重的是2013年10月25日,浙江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3名醫生被一名男子捅傷,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王云杰死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醫患關系如此緊張?有人將這種現象歸因為醫療體制問題,醫療資源短缺造成“看病難”,醫療體制市場化取向造成“看病貴”。“看病難”、“看病貴”引起的憤怒自然會直接發泄到與患者直接接觸的醫務工作者身上;也有些人認為是社會原因造成的總體信任度下降,導致社會沖突增加,同時加劇了醫患間的極度不信任,使醫療行業更易成為一個矛盾爆發點。但筆者認為作為醫務人員,更應該從自身尋找原因。現實中有的醫生幾句話就打發患者,容易導致誤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20世紀以來,由于大量高科技成果被引入臨床,醫生們過分依賴各類儀器設備、各種生化檢查,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常規的“望聞問切聽”漸漸被涵蓋越來越廣泛、技術越來越發達的各種檢查所取代,醫生和患者之間的交流逐漸減少。患者的痛苦被轉化成為檢驗單上無生命的數值或各類影像圖片,作為一個整體的患者被逐漸消解了,醫生只關心疾病,不關心人,忽視了患者的患病體驗,忽視了對患者及家屬人格的最基本尊重,而這種忽視,恰恰是造成如今醫患關系緊張的一個重要因素。醫學要進步,不能單純依賴科學技術的進步,更需要有人文精神的滋養。患者是在病床上體驗疾病,醫生則是在病床邊觀察疾病,而“躺在床上”和“站在床旁”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醫生的眼里,不能只見疾病,不見患者的痛苦;不能只有醫療技術上的救助,而沒有對心靈的撫慰。醫生在患者身上,不僅要投入時間和技能,更需要投入情感,應該嘗試換位思考。如果醫生對患者沒有關愛,再先進的技術也會貶值。醫生技術行為的發展與人文精神的提升是相輔相成的,現代醫學更加倡導醫生將患病的對象看作一個整體,是一個心身緊密相連,與環境融為一體的整體。對待患者的認知應該是整體的認識和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醫生從“以病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從整體層面更好地認識和治療疾病。醫生嘗試從心理、生理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去關愛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其“療效”甚至優于一劑良藥。將人文精神注入醫療行為之中,強調“以人為本”,醫生不僅只是對疾病的治療,而且更需要對患者的關懷和照料。古希臘的哲學家、醫學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在我國古代,醫生也被譽為“仁愛之士”,可以看出對醫生的培養強調的是對醫療技術的熱愛與對患者的關愛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系,在解決患者痛苦的同時,更注重對患者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醫生通過對患者的同情、關心、安慰等,給予患者情感上的關照。一個好醫生不僅需要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能,更需要具備完善的人文精神,這是醫生最起碼的職業道德。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醫生,應當恪守“醫者仁術”的基本原則,自覺養關懷的習慣,在診療過程中,時刻注意尊重患者的人格,使用得體的語言,注重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順暢溝通與交流,關心患者的疾苦,不僅要始終關注疾病,更要正視在痛苦中的患者,并適時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唯有如此,醫患關系才可能逐漸回歸和諧。
3如何提升醫學人文教育在現代醫學教育模式中的影響力
3.1更新教育者的理念
2008年,教育部、原衛生部聯合召開全國醫學教育工作會議,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方向,并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建立全科醫師制度是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和加快高質量醫藥衛生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9]。全科醫學整合了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康復醫學及人文社會學科[10]。除此之外,強調以人為本,如何加強醫學文化和醫德醫風教育,也成為培養人民滿意的醫務工作者的重要保障[11-12]。與醫學文化同步而生的醫德醫風,更是我國從業醫務人員的道德準則。醫學教育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通俗地說就是指學校的基礎醫學教育和醫院的臨床實踐教育兩大部分。醫學教育工作者除了醫學院校的基礎醫學教師以外,大部分是臨床的醫務人員。更新和加強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要更新臨床醫務人員的教育理念。長期繁重的臨床工作,使一些醫務工作者只注重“療效”,過多地關注疾病,而忽略了過程及患病主體。直接面對患者的醫學人文教育才是最直接、最實用的,可以讓醫學生從中領會到醫學人文的內涵[13-14]。因此,不能忽略這部分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例如,從事檢驗專業人員、也經常與患者有直接的接觸,在工作中嘗試換位思考,從患者角度出發,探求如何提高檢驗質量、如何優化檢驗流程、縮短檢驗時間、如何讓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到自己的檢驗結果。時刻牢記“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的服務宗旨,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滲透,強化人文關懷理念,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3.2課程設置要靈活生動
醫學人文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應避免空泛,需結合實際,采集真實案例,在課堂教育上,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通過角色演繹,換位思考體會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15-16]。實際上,當今多數醫學教育工作者都比較注重醫學人文教育,但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只是把“人文關懷”理解為簡單的關懷式語言,用機械性的語言對待患者,與“患者”沒有眼神的交流,甚至都不去“看”,“關懷”似乎是有了,但不是發自內心的,只是為了“關懷”而去關懷,不能讓患者體會到真正的關懷和應有的尊重,這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文關懷”。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應該探討新的模式。醫學人文教育的理念可以滲透到所有的專業課當中,專業課的授課教師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因此,可以借助具體病例進行個案講解,讓學生們模擬患者和醫生,在具體的事例中提高對人文教育內涵的理解。這樣不僅可以使教學生動具體,也可以形成一種循序漸進式的人文教育模式,使醫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醫學人文教育,不斷加強和深化醫學生甚至授課者本身的人文素養。
3.3從業后繼續教育
繼續教育作為醫學教育的一部分,從學校延伸到醫院,從醫學生延伸到醫務工作者,真正演繹和詮釋了什么叫“活到老,學到老”。但當前的各級繼續教育中,上至國際級、下至市級,大家關注的焦點無外乎是各專業、各學科發展的前沿,但都忽略了對于醫學文化和人文教育理念的進一步提升和重視。而就業后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才是真正實踐的全新開始,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乎醫者是否有“仁心”,患者是否能夠得到應有的人文關懷。因此,從業后的繼續教育中醫學人文和醫德醫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也是被忽略的。要重視和提高對從業后醫務工作者的醫學人文教育,讓醫生真正體會到用于描述“指標”、“體征”等冷冰冰的數字背后的患者“痛苦”,才能真正成為有“仁心”的醫者。
作者:馬曉露 許朝暉 單位: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檢驗科
參考文獻
[1]杜治政.醫學人文與醫療實踐相結合:人性化的醫療[J].醫學與哲學,2013,34(8A):6-11.
[2]邱祥興.醫學倫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8.
[3]張亞斌,劉曉薇.國外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幾點啟示[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2):1615-1617.
[5]鄭永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
[6]殷小平,蘇博,劉鑒汝,等.國外醫學人文教育課程計劃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2,15(6):25-29.
[7]聶素濱,金祥雷,于雙成.發達國家醫學人文學科教學探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8,4(1):18.
[8]達建.深化醫學課程體系全面體現高等教育價值觀[J].醫學與哲學,1999,4(1):41-42.
[9]陳竺.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Z].2011年12月14日.浙江在線•教育頻道http://edu.zjol.com.cn.
[10]王衍晶,郭福玲.順應醫學模式轉變的全科醫學理念與人才觀[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2,32(6):812-813.
[11]孫艷琴.人文教育思想在現代醫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38(7):242.
[12]梁潔,王瑜浩.廣東省職業衛生院校醫學人文教育調查狀況分析[J].校園心理,2015(4):278-279.
[13]張寶云.古代醫學教育對現代醫學教育的借鑒作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22):5-6.
[14]劉玉,彭立生.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評價方法的研究現狀[J].現代醫院,2015,15(11):11-12.
篇8
關鍵詞: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3-0159-02
自1998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下發《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之后,我國醫學院校普遍對醫學生開展了人文素質教育,至今已走過十多年的實踐歷程。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也存在諸多不足,如課程設置隨意化,課程量不足,實效性有待提高的問題較為突出。本文旨在結合我國醫學生未來職業培養目標的客觀要求,通過分析借鑒國外醫學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經驗做法,對進一步完善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知識框架、建立合理的課程體系,提出一些參考建議。
一、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尚需改進的問題
近幾年,國家教育部、衛生部對加強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建設,從宏觀上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如在《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9]4號)中指出:“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相結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同時,國內醫學院校從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一些專家學者,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也從不同角度對構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提出了很好的建議。這都對加強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目前我國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缺乏全國統一的整體性思路和具體的指導意見。由國家硬性規定的醫學人文學科課程僅有醫學倫理學一門,多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且有些課程的開設是依據學校或教師的興趣而定的,沒有可操作的教學大綱,某種程度上弱化了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隨之而來的是我國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設的門數,各個院校參差不齊,致使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發展不平衡。從總體情況看,有關研究表明,我國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學習時間大概只占總學時的8%。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學時相對較少,而且學生是根據自己的學分情況選修,這就很難從根本上改變由于高中階段文理分科造成的醫學生原本人文知識匱乏的狀況。總的來說,雖然教育部、衛生部對加強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提出了政策指導,但截至目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散亂,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規范性。
二、構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依據
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指導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據時展與社會發展需要,依據高等教育自身發展規律的需要,把醫學教育和人文知識教育相結合,形成學生喜愛、終身受益的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一是堅持與現代醫學實際相結合,是構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現實依據。醫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醫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質,除了要掌握常用的醫療技術外,還要有豐富的社會人文知識。現代醫學專業的特殊性要求醫學應以情感和交往為支撐,既要有技術的功底,又要有一定的內在人文倫理價值的張力。培養醫學生不僅要懂得醫學知識,還要掌握社會、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二是國際醫學院校開設的人文素養教育課程,是構建我國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參照依據。2001年6月,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執行委員會通過并了《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標準》。此后,我國在將“醫學教育國際標準”“本土化”的過程中,由教育部、衛生部于2008年了《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教高{2008}9號),為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參照國際醫學標準辦學,提出了政策性的指導意見。1982年美國醫學會醫學教育委員會在“醫學教育的未來方向”的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1982年美國醫學院協會在其“為21世紀培養醫生”的報告中指出:“缺乏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的學生在醫學生源中往往會喪失智力挑戰的能力和應答這種挑戰的能力。”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的130多所醫學院校已有100多所把醫學心理學、社會醫學等學科列為必修課。日本也針對這一國際趨勢,提出實施“全人的醫學教育”,日本各醫學院規定,每一學生必須修完多達60多學分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課程。三是著眼于醫學生未來職業勝任力的客觀要求,是構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根本依據。在我國的大學教育中,尤其是在傳統的理工農醫為強勢學科的院校,開始逐漸地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認為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主要功能為傳播價值理念,“包括共同的政治、經濟態度、共同的語言和對未來前景的共同構想等。”而這些價值理念也正是作為一名未來的職業醫生所必須具備的。在近年來我國醫生的評價體系中,也把人文素質作為重要的考核內容,把人文素質等相關內容納入到考核中。
三、構建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框架的設想
根據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和醫學生未來職業勝任力對人文素質結構的整體要求,確定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列入教學計劃,制訂相應的規范管理措施和保護政策,保證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實施的穩定性。人類社會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帶動醫學各個領域的發展,醫學模式也從原來的純生物模式轉變為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的模式。適應未來職業勝任力的要求,醫學生必須充實完善人文素質結構,具體內容是具有良好的醫學職業道德素質。對病人施以理解、關懷和體貼,實行醫學人道主義;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素養。掌握與人溝通的藝術和書面表達的能力,樂于向他人學習,善于與他人合作。伴隨人類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對醫學生未來職業勝任力中人文素質結構的整體要求,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醫學人才的人文素養,造就一批專業技術過硬、道德情操高尚、自我價值受到社會認同的復合性醫學人才。由此出發,醫學人文課程體系作為未實現課程整合的、內部相對獨立的學科群可分為三個子系統:人文基礎系統、交叉學科系統、操作技能系統。第一層面是人文基礎系統,涵蓋了具有普適性的課程。第二層面是醫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系統,應該是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第三層面是操作技能系統。上述三個層面子系統課程群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發揮著培養醫學人才綜合人文素養的整體功能。
為保證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教學工作的規范性,建議上級有關主管部門在調研的基礎上,作為全國統一的指導性意見,對上述三個子系統的課程群分別列出具體課程目錄,納入教學計劃。并建議將第一、第三兩個層面子系統課程作為選修課,每門課1學分(18學時);將第二個層面子系統課程作為必修課,每門課2學分(36學時)。也要把人文素質教育同專業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學大綱中有目的地增加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從而深化這些課程的文化層次。
篇9
[關鍵詞]低年級醫學生;心理健康;抑郁;焦慮;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有研究報道,焦慮和抑郁是大學生當中存在的對其日常生活影響最大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醫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否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他們自身能否應對現有的學習生活壓力,也將影響到他們自身未來的工作能力,還將影響到他們接觸到的病人以及與病人相關聯的人對醫生、醫院、醫療行業的認識,進而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因此,對醫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關注醫學生的心理健康要從新生、從低年級學生做起。因為有了低年級的良好基礎,才會有高年級的豐碩收獲。本研究應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采用二階段法對四川省滬州醫學院的一、二年級本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抑郁和焦慮狀況作了調查,并進一步探討醫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四川省滬州醫學院2004級(大二)、2005級(大一)各班心理委員(從班內一般學生中產生,尚未經過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培訓),男、女生各1名,共195名(護理學院只有女生)。這些學生分別來自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口腔、護理、醫藥營銷、醫學心理學、藥學、麻醉、法學及公共衛生等專業。年齡17~24歲,平均20.14±1.76歲。
1.2 工具
1.2.1 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是國際上通用的身心癥狀自評量表,包含比較廣泛的精神病癥狀學內容,涉及思維、情感、行為、人際關系、生活習慣等方面。此表由90個項目組成,每項癥狀的嚴重程度按1~5分評定,1分表示沒有:自覺無該項癥狀。2分表示輕度:自覺有該項癥狀,但發生得并不頻繁、嚴重。3分表示中度:自覺有該項癥狀,對被試有一定影響。4分表示偏重;自覺有該項癥狀,對被試有相當程度的影響。5分表示嚴重:自覺有該項癥狀,頻度和強度都十分嚴重。此表分為9個癥狀因子,每一個因子反映被試某方面癥狀的痛苦情況,通過因子分可以了解癥狀分布特點。實際施測時將評定時間跨度由最近1周改為最近3個月。
1.2.2 抑郁問卷(SDS)和焦慮問卷(SAS)用于測量被試的抑郁和焦慮狀況,采用Zung分別于1965年和1971年編制的抑郁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的中文修訂本,20個題目,主要評定癥狀出現的頻度,4級計分,將測得的粗分轉換為標準分。實際施測時將評定時間跨度由最近1周改為最近3個月。
1.3 操作步驟的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研究由筆者于2006年4月8日于同一教室同時對全體對象統一施測,另2位老師協助。共發放問卷204份,收回有效問卷,195份,有效率95.59%。由于筆者長期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科研工作,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及附屬醫院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評分后又邀請SDS所得總分的標準分大于60分的學生面談,按CCMD-3的診斷標準進行臨床診斷。數據分析采用SPSS統計軟件包,主要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驗。
2 結果
一、二年級學生,男、女生測驗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1 低年級醫學生SCL-90測驗結果與全國常模比較。
2.2 低年級醫學生SCL-90各因子分各分值段人數分布。SCL-90各因子得分小于2分者,則被認為被試沒有心理問題,心理健康;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個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則被認為被試偶爾有某種癥狀,但發生得并不頻繁、嚴重,不影響學習、生活;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個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則被認為被試自覺有某種癥狀,且已對被試有一定影響,需要引起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關注,這部分學生所占比例很小。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個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需要引起特別關注,本次調查未發現此類學生。
2.3 低年級醫學生SDS、SAS測驗結果。SOS標準分:按測量常用標準劃分,低于50分者為無抑郁,共160人,占82.05%;50~59分者為輕度抑郁,共27人,占13.85%;60~69分者為中度抑郁,共7人,占3.59%;70分以上者為重度抑郁,共1人,占O.51%。SAS標準分:低于50分者為無焦慮,共175人,占89.74%;50~59分者為輕度焦慮,共16人,占8.20%,60~69分者為中度焦慮,2人,占1.03%;70分及以上者為重度焦慮,2人,占1.03%。
2.4 面談結果SDS測驗所得標準分為60分及以上的8人全部接受了面談。符合CCMD-3抑郁發作癥狀標準(至少符合4項)和病程標準的有3例,無1例符合嚴重程度標準。8人都不能診斷為抑郁癥,但都需要接受心理咨詢或治療。
3 討論
3.1 關于樣本選擇及施測時間的確定本次調查對象為一、二年級各班心理委員,他們是從班內一般學生中產生的,尚未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培訓,考慮到了男、女生及各專業學生比例,具有代表性。
本次研究將施測時間定在4月,主要是為了避開新生適應期普遍存在的負性情緒反應對結果的影響,以便真正檢測出需要特別幫助的學生。因為對大學新生而言,青春期本是人一生中波動最大的年齡段,此期他們不僅面臨身心的劇烈變化,而且面臨自我認識與發展等重要的發展課題。此外,進人大學需要適應的東西太多;新的教學方法,新的師生關系,新的學習方法,新的同學關系,新的生活方式(住宿)以及與父母的分離等等,這么多問題撲面而來,新生暫時感覺不適應并有較強負性情緒反應其實都是正常現象,絕大部分人在適應期間的負性情緒反應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趨于正常。
3.2 關于低年級醫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教育對策在SCL-90測查結果分析中發現,“軀體化”得分最低,是唯一低于全國常模的1個分值,其余因子分較常模高,有的達到統計學上極其顯著水平,一方面表明低年級醫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另一方面也表明測驗結果符合實際情況:年輕人身體好,但在3個月的時間跨度里總會遇到這樣那樣心理方面的一些問題。“強迫”這一項得分最高,“人際關系敏感”和“偏執”
分列第二、第三。對青年人而言,“強迫”意向的核心是指完美主義傾向,“偏執”指缺乏靈活性、少變通。低年級醫學生“強迫”與“人際關系敏感”、“偏執”平均得分較高而因子分>3者卻并不多,可以解釋為:青春期階段因上進心強和缺乏自信而求完美,因自我認識的需要而在乎他人評價,因此這3項得分偏高,是符合大學生的發展特點的,表明低年級醫學生總體上心理是健康的,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以發展性教育的咨詢為主,要特別注重人際關系方面的訓練及培養多角度全方位看問題的思維習慣;同時對個別心理問題較重的學生要進行個別心理咨詢或治療。
在對醫學生抑郁、焦慮情緒的分析中發現,醫學生中存在抑郁、焦慮情緒,報告有抑郁情緒的學生較報告有焦慮情緒的學生多,且程度相對來說較重。Freud曾指出,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是對壓力/喪失或對壓力/喪失和威脅的生物學反應。Brenner作過進一步的區分,抑郁是對當時的或過去的壓力/喪失的一種反應,焦慮則是對未來可能的壓力/喪失的一種反應。如此看來,過去的壓力/喪失對大學生的影響較大,而他們相對較少擔心未來。造成大學生抑郁癥狀出現的原因很多,與考試壓力、競選受挫、人際矛盾(特別是與家長、教師、好朋友之間的溝通不良)自我認識等有關。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重視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及時疏泄他們的不良情緒,會有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篇10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簡稱“質量工程”)精神,增強獨立學院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向社會輸送合格的醫藥類應用型本科人才,我院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試行,至2010年正式形成了后期臨床教學及考核方案,強化中醫專業畢業生臨床應用能力,推進本科教學質量再上新臺階。現將我院近年開展的后期臨床教學和考核改革工作作一總結。
1 從獨立學院的特點出發深化后期臨床教學管理改革
后期臨床教學是醫藥類高等院校教學工作的重點,關系到學生能否學以致用,順利地從學生過渡到醫生的角色轉變。因此,我們根據教育部對獨立學院辦學質量所提出的總體要求,堅持“理論夠用,實踐性強”的辦學理念,利用母體學校優秀的師資和教學管理經驗和簽約實習教學醫院,貫徹“側重臨床技能”培養,以執業醫師考試大綱為要求的原則,重新修訂后期臨床教學人才培養方案,建立規范的臨床見習、實習模式。同時,實行有效的教師教學評價和督導制度,以制度管人,并根據畢業生綜合評價和督導結果對實習教學醫院進行評估,以便有針對性地開展科研和教學合作。我院采取每兩年召開一次后期臨床教學工作專題研討會,每年的上學期由分管教學校領導親自帶領專家、管理隊伍到實習單位檢查和聽取學生實習情況等措施,針對后期臨床教學所面臨到的學生多、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實際問題,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原則,與臨床教學醫院領導、帶教教師一起探討提高教學質量的對策。
1.1 加大投入,完善實驗實踐教學條件建設
為了確保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目標的實現,我院一是加大對基礎實驗設施的建設,在硬件建設方面,升級現有的組胚病理微免等數碼互動實驗室、生理生化微免、中醫診斷基礎、西醫診斷基礎、臨床各科模擬機能實驗室、基礎護理實驗室、藥學(中藥)專業的無機化學、分析化學、藥物化學、藥理、精密儀器等26個實驗室;二是加快臨床見習教學改革,組建了醫藥實訓教學基本文由收集整理地,目前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內、外、婦、兒等科室的臨床模擬實教室、急診技能培訓中心、藥物制劑模擬生產線等。我們還計劃借鑒國內外醫學教育改革先進經驗,引進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先進的教學軟件、模擬人、標準化病人等,以彌補見習、實習生因臨床操作機會少而出現教學質量滑坡的問題。①②通過大幅度增加教學儀器設備的投入,使我院學生的訓練動手機會增多,彌補了臨床見習病例不足,并在正式進入實習前就能夠熟練地在仿真電子標準化病人身上進行心肺復蘇、綜合穿刺術、高級外科清創縫合、高級助產訓練、新生兒搶救護理和腹部觸診、智能化心肺檢查等綜合的技能操作。結合實行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的課外開放管理,先進的儀器設備和仿真的實踐教學環境,有效果地增強了學生臨床技能操作的能力,為提高理論學習效率,順利過渡到臨床實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2 加強實習教學醫院基地建設
充分發揮獨立學院靈活的辦學機制,通過合作辦學、聯合科研攻關等形式,進一步增強我院實習教學醫院基地的功能,在區內,重點整合母體廣西中醫學院兩所附屬醫院、邕寧區中醫院等實習教學資源;區外則根據生源較大的省(市)、自治區的情況出發,加強對醫護類臨床教學基地的聯系和建設,并積極開發其他類專業建立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和若干實習點,目前已建立的24個實習教學醫院基地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陜西等地。同時完善對實習生在實習點實習的監督和管理機制,促使其按時、按質順利完成見習和實習任務,提高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
2 中醫本科畢業生考核模式改革
考核既是檢驗臨床教學質量的杠桿,也是改革的風向標。考核可以比較直觀地反映出學生在臨床見習、實習中所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能較好地完成對畢業生臨床應用能力的客觀評估,成為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取得畢業證書,成為合格畢業生的重要途徑。也是我院后期臨床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的反映,更是為我院今后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提供了有價值的參加。我院從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特點出發,根據專業設置情況,結合目前國家對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項目與要求,為我院中醫專業學生的臨床教學考核提出如下思路。
2.1 考核對象
考核改革方案適合于我院中醫學、中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方向)、中醫學(骨傷科學方向)、中醫學(外科學方向)、中醫學(醫學心理學方向)及針灸推拿學等五年制的中醫體系本科專業學生。大三年級以上在校學生均應完成臨床科目的見習和接受臨床技能培訓,畢業生則均應在醫院臨床科室及輔助科室實習滿一年返校,且成績得到醫院認可方能參加畢業考核。
2.2 考核方式
根據我院設置的不同專業(方向),結合國家對中醫執業醫師考試的項目與要求,對醫學類學業考核按以下一至六項項目進行,其中對在校生要求凡臨床科目考核均改革為理論和實踐應用兩部分進行,實踐應用測試從第二至第五項中抽查,占總評成績40%;對畢業實習返校學生則要求考核全部項目內容,實行100分制,其中病歷、體格檢查、無菌操作要求70分為合格,答辯要求60分為合格。答辯科目的選擇在考核開始前15天通過學生自己抽簽決定。具體考核內容如下:
第一項:職業道德范疇考核答辯(占10%)。要求學生完成對醫德醫風、職業道德、醫療法規、醫學倫理、衛生法律常識等相關內容考核,在這幾個項目中任意抽取一項回答,要求在10分鐘內完成,超時者被評為不合格。
第二項:病歷書寫(占10%)。要求學生從所提供的病例資料中隨機抽選,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發的《中醫病歷書寫規范》書寫住院病歷一份,要求在60分鐘內完成,由教師根據病歷書寫質量給予評分,超時者被評為不及格。
第三項:臨床技能操作之體格檢查(占20%)。要求學生在“頭面頸部檢查、前胸部及肺部檢查、心臟檢查、腹部檢查、脊柱四肢及神經系統檢查”等5個項目中任選1項,在“患者”身上進行體格檢查操作,要求在10分鐘內完成,教師現場給予評分,超時者被評為不及格。
第四項:技能操作之無菌技術(占20%)。本項目在外科實驗室進行,要求學生在外科洗手、穿無菌手術衣及戴無菌手套、消毒與鋪巾、縫合(含打結、拆線)、換藥等5個項目中任選1項進行操作(外科學和骨傷科學方向的同學全選)。要求在10分鐘(40分鐘)內完成,教師根據其步驟和熟練程度給予評分,超時者被評為不合格。
第五項:內科答辯(占20%)。要求每位學生回答3個問題。一是西醫內科學基礎理論,二是中醫內科學理論知識,三是圍繞畢業實習手冊《實習量化考核冊》進行,由主考教師根據學生記錄的病種和操作情況現場提出問題。三個問題的內容要求涉及疾病的病因病機、病理、臨床表現、診斷和鑒別診斷、治療原則、臨床操作和適應癥、操作過程、目的、注意事項等,目的是考核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要求在20分鐘內完成。
第六項:分專業答辯(占20%)。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或興趣特長等,從中西醫外科、中醫骨傷科、中西醫婦產科、中西醫兒科、針灸科等中抽選一門來答辯,由教師按畢業生的《實習量化考核冊》中所記錄的實習病種和操作情況提出,分科進行考核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本項目要求學生在20分鐘內完成。
2.3 考核方案要求和作用
- 上一篇:物聯網工程嵌入式培養
- 下一篇:文創產品營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