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與教育心理學范文
時間:2023-09-27 18:19: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心理與教育心理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兒童心理發展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2-0034-03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學基礎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兒童進入小學后,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并以學校為媒介開始了社會化的進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影響著兒童心理發展的基礎與走向,更影響著兒童身體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更加重視小學心理教育,使之在兒童心理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
二、兒童心理及其發展
童年被視為人生一段非常關鍵和特殊的時期,在成長的奠基階段,個體的生理與心理逐漸發育,進而不斷完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涉關個體的學習興趣、認知水準、生活方式、行為習慣、心理素質、思想品德、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等,生理與心理因素相互影響,構成了每一個體極為復雜的成長過程。兒童心理在各個具體的年齡段呈現為不同的表現形式,總體而言,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可塑性、階段性以及差異性等特征。
首先,兒童心理具有敏感性。兒童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對成人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心智發育尚不成熟,他們具有較強的學習知識與行為的能力,因而心理發展十分迅速。倘若忽略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則會錯失促進其心理發展的最佳時期,使其心理健康出現障礙或問題。兒童心理的敏感性存在著個體的差異,其出現的時機與持續的時間都可能有所不同,需對每一個體酌情對待。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的敏感性,能夠更好地觀察他們的行為,了解他們的需求,為其發展提供適時適當的條件。
其次,兒童心理具有可塑性。這種可塑性由最初的情感認知逐漸發展為日趨成熟的思維體系,無盡的好奇心與極強的探索精神。兒童具有十分豐富的情緒,感受力極強,推動著其智力的發展與進步。當兒童的感知與情緒有所成長,才能促進其心理的成長,進而實現認知力的提升,逐漸實現身心的整體成長。因此,要尊重兒童的情緒與情感需求,尊重兒童的好奇心,同時要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認知力,使其在心理健康的各個層面都有所長進。
再次,兒童心理具有階段性。兒童心理發展是漸進的過程,其發展過程具有顯著的階段性。不同發展階段之間既存在各自特征的不同,也存在各個階段間的銜接性與漸進性。每個階段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每個階段的前后次序不能顛倒或超越。通過了解兒童心理發展各個階段的具體特征,掌握它發展的基本規律,有利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發展兒童的智力水平與個性特征,適當推動兒童心理發展的進程。
最后,兒童心理具有差異性。每個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其心理發展的特征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獨一無二的。盡管兒童在各個年齡段普遍表現出相似的成長特征,但究其身心發展水平,依然存在個體的差異性。同時,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個兒童都面臨著不同的心理發展條件,這意味著既存在心理健康發展的助力,也存在心理問題出現的契機。因此,要尊重兒童心理的差異性,根據每個兒童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教育,既保證其心理發展的自由度,也要保證其成長環境的積極性。
三、校園生活對兒童心理的影響
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由許多內外因素共同作用,包括遺傳因素、家庭因素、社會文化因素以及學校教育因素。兒童進入校園后,校園便成為其主要的社會活動場所。校園是兒童最初接受社會化影響的理想場所,在這一環境中,兒童在接受系統教育的同時,也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有計劃、有步驟的成長教育。因此,在兒童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相對于其他環境因素而言,起著主導作用。
首先,學校教育中的教學風格、內容等影響兒童的學習興趣與認知水準。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使其長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因此,要不斷更新課堂教學手段,引入豐富新穎的教學方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好奇與熱情,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為學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其次,校園風氣與氛圍等影響兒童的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學校是兒童心理形成的早期環境,兒童在校園獲得最初的生活經驗,養成最初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習慣。良好的校園風氣與氛圍是一股無形的教育力量,激勵全體師生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共同努力。校園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心理社會環境,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視。學校環境結構的特征會影響到兒童人格的發展,如學校規則、校園氣氛、規模大小、教室大小、座位安排、墻壁顏色以及通風條件等,都會影響到兒童心理發展。
再次,教師這一角色對兒童的心理素質、思想品德等方面都有著重要影響。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具有天然的向師性,就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那樣趨向教師。學生具有模仿教師的天性,仿效教師是學生學習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徑。良好的師生關系必須以師生相互了解和理解為基礎,因此,教師施教的前提便是了解并理解學生。事實證明,對學生的全面認知是教師與學生發展良好關系的基點。而學生對教師的認知則是其對教師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質,能夠很好地理解并尊重兒童,能夠通過語言與動作適當對兒童進行情感的表達,真正關愛并包容兒童,才能夠獲得兒童的充分信任,以積極的態度融入校園生活;同時,在兒童所處的班級、年級以至校園環境中,要形成民主且平等的氛圍,為兒童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滿足兒童的內在需求。
最后,與師長及同學的互動影響兒童的自我意識與交往能力。進入校園后,兒童離開了熟悉的家庭,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接觸對象增加、生活范圍擴大,所處的外界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在外部因素的推動下,其心理發展會出現相應的變化,開始適應新的生活,調節自己因陌生帶來的不安,自覺維持與老師和同學的人際關系。在這一時期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兒童的心理狀態開始相對穩定,情緒波動變少,部分性格發生改變,產生了自內向外的心理變化。盡管兒童的人際關系較為單純,但對其心理健康發展影響巨大。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兒童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校園生活中,兒童的人際關系主要涉及師生關系與同伴關系。同他人的交往能夠促進兒童自我意識的積極發展,從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友好共處,培養合作心理,為今后適應更大范圍的社會生活打下基礎。
四、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建議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小學教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但由于這一環節常與道德教育相混淆,或多集中于課堂教育而疏于日常教學的貫通,使其缺乏科學教育的多元性與可行性。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不僅限于對心理問題的疏導與解決,更應從學校、教師以及學生本身出發,對兒童心理的多個方面進行系統而細化的指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使其真正體現教育的本質。
第一,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超越書本、課堂,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應該承認的教育權力的程度,以是否有助于學生的成“人”,即體現人的本性的自由個性養成和充分的精神生長為基礎。心理健康教育應全面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之中,包括日常教學、活動以及各項校園事務中。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管理,形成由校長、教導處、輔導員、班主任及所有教師共同組織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既要開設心理健康課、開展心理問題咨詢,做到對學生心理問題有所掌握、有所準備,也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當中,引入專業的心理教育專家作為隊伍的理論支撐。既可以將原有的思想品德課與青春期教育等相關課程有機結合,也可以有效利用活動課及各項校園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重視教學中的尊重、理解、關愛與平等。兒童心理的敏感性決定著他們具有極強的自尊心,對來自外界和他人的尊重、理解、關愛及所處環境的平等具有敏感的觸覺,易受其影響,產生心理上的反應與波動。公平和優秀的價值沖突反映的是“個人權益與公共福利之間長久以來的緊張狀態”:學校要為全體學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機會,則共同福利要先于個體學生的發展考慮;相反,學校如要彰顯才干,個體發展的目標則要優先于學生群體的考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于教師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水平,因此,應注重加強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不僅要重視培養輔導員、班主任等與學生接觸較多的教師,也要加強專科教師及其他教師的培訓,使教師整體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與技能有所提升。通過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與技能,在教育模式與方法上進行改進,以合理適當的途徑加強師生聯系與了解,充分理解、關心、愛護學生,才能進一步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使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篇2
【關鍵詞】兒童;手風琴演奏;學習動機
一、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
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差異性明顯。有的學生在兒童時期比較調皮好動,教師適當的嚴厲可以使學生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授課內容上。也有些學生自控意識和自我意識較強,教師的嚴厲不僅不會讓他集中精力,反而使其感到挫敗和焦慮。所以,教師應該把握好嚴與寬的分寸,嚴而不失親切,寬而不失嚴肅。通常情況下,兒童初次見老師時,都會主觀上把老師設想成非常嚴厲、令人害怕的樣子。這樣的授課情景對于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琴動機是很不利的。事實上,調皮學生到了教師面前會產生一種“群體失助感”,都不會表現出像平時一樣的活躍,而是會“老實”很多。雖然威嚴的老師的確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循規蹈矩,可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當使學生愉快的與自己相處,發自內心聽老師的話,并努力完成老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教師才能讓學生有良好的學琴動機,而不是因為懼怕老師才帶著怨氣學習,這樣日積月累,即便是喜歡手風琴的學生,也會因為這種緊張的教學情境而對手風琴心生厭惡。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兒童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對音樂的審美能力,不要急于給學生布置枯燥乏味的機械訓練。同時,老師要注意上課時的語氣語調,這對學生也有很大的影響。學生彈奏手風琴時難免會出錯,特別是年齡小的學生,有些錯誤反復講過多次仍然存在,如果老師只是采用大聲責備或者嚴厲訓斥的教學方法,那么學生就會對這一首樂曲失去學習興趣,進而對這門樂器失去學習興趣。教師在授課中遇到任何教學問題都應保持相對冷靜,多關注學生的閃光點,多表揚學生的進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與教師有多方面的互動。因此,一名優秀手風琴教師的教學藝術不僅僅是能夠清晰的講解,標準的示范,還要能運用恰當的語調和情感,再配合豐富的體態,讓學生萌生對教師的喜愛和對授課內容的興趣,從而讓琴童產生正確的、良好的學習動機。
二、盡量使課程安排豐富多彩
手風琴演奏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可在學習過程中,繁瑣又長期的基本功訓練最容易使兒童時期的學生失去興趣和動力,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安排課程豐富多彩,讓學生每節課都能感受內容的充實和精彩。如果對于初學手風琴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手風琴的理解和興趣只是停留在學琴前對某位演奏者的崇拜上,那么真正讓他們記住教師的要求、理解課程的內容就不得不運用非傳統的反復記憶模式。比如,學生在彈奏音階的時候長短不夠均勻,初學的學生對聲音長短均勻無法理解,教師就應對其引導:彈奏音階就像走一條平坦的路,這條路上沒有高高低低的草木牽絆,也沒有坑坑洼洼的泥巴崴腳。彈奏的時候要把手指當做兩條腿在走路,然后通過平穩走路的示范和規范準確的演奏示范讓學生懂得彈奏音階時要注意的動作要領。有的學生不明白什么叫做音色的干凈,如何下鍵才能做到音色干凈。教師可以把手指下鍵比作護士打針,如果護士不講究方法隨意將針頭病人身體,進針部位就會很痛,嚴重時還會傷害到神經;如果護士提前確定進針部位并且果斷的刺入身體,病人就只會微弱的痛一下,甚至不會感覺到痛。教師應讓學生體會,觸鍵是要有所準備然后果斷下鍵,發出來的聲音才能干凈好聽。
三、明確目標與強化學生的成就感
手風琴教學中,教師必須設定教學目標并明確告訴學生,有助于指引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要達到的學習目標上。教師在每一個教學階段都應安排相應的教學任務,學生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掌握在教師的手中。每一位教師都會根據學生現有彈奏水平去選擇作業的難度,卻往往忽略了兒童時期的學生學習狀態不穩定,對于不同的難度體驗和難度接受程度都有所差別。同樣水平程度下,高成就動機的學生把學習稍難的作品當作挑戰,而低成就動機的學生長期學習較難的曲目會感覺壓力很大。雖然兩者都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由于他們的內在動機不同,維持學習動機的方式就截然不同。因此老師在為兒童設定教學目標時就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情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科學合理的加強外部動機幫助兒童持續學習。學習動機在兒童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實施者,因此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要重視兒童階段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教師應當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盡可能的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會主動的探索學習,培養擁有豐富知識的欲求。教師還應關注兒童與手風琴學習成效密切相關的學習動機狀態,注意掌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外誘因,努力創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良好教育環境。
【注釋參考】
[1]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
所謂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小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發展特征,不斷培養他們的良好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使其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小學生茁壯成長的必然趨勢。
下面,結合我個人二十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經驗,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點滴體會和對策。
一、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為人師表,是教師行業最基本的準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利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學生,消除學生的不良心理,逐步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建設未來的使命感。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努力提高業務知識,注重自身修養,力求通過言傳身教使學生心理變得更加健康。
二、營造和諧氛圍,優化心理環境
一切關系,如同事、朋友、上下級、學生、師生等之間的種種沖突,其根源都在于雙方溝通不暢。特別是師生之間,教師強烈的想表達自身的觀點,卻不知如何傳遞給學生;學生有見解卻不知如何表達,不敢表達。可見,建立良好高效的溝通渠道在小學教學中是何等的重要。作為教師我們不妨試試如下方法:
(一)課堂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接觸,進行教學活動
或許在我們每個人的記憶中都會有一位“嚴肅”的老師,或者這位老師在某個階段是自己最不喜歡的,連帶著更不喜歡他或她所講的課程。換位思考一下,若學生整天面對著一位板著臉的教師,他們怎能沒有心理負擔,怎能坦率與你接觸,怎能學會與人交往?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與他們平等交流,耐心傾聽,讓他們積極大膽發言,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增加他們自身的認同感,歸屬感,逐漸學會與人溝通。
(二)課下,以長輩身份開導學生,多方面教育培養
教師的身份是多重的,責任也是多方面的。課堂上朋友式的平等關系讓學生有了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但這不意味著所有的學生在學習、生活上都不會遇見困難,即使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他們憂慮,甚至寢食難安。這時教師應以長輩的姿態,循循教導,恰如其分的表達家長、老師的想法。還有些孩子,平時成績不好,愛動,常犯錯。這時,教師更應用長輩的寬容,諒解孩子的錯誤,耐心開導,他們才會慢慢改正錯誤,重回積極健康的道路。
(三)運用幽默化解學生困境,建立和諧教學環境
教師不管多么精心備課,在課堂上仍會遇到各種突發事件,這需要教師隨機應變,運用幽默調節師生關系,活躍課堂氣氛,化解學生的心理困境。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螳螂捕蟬》時,一位同學把“黃雀伸長脖子……卻不知道有個奉守吳的少年正站在它背后……”一句誤讀成“站在它背上……”老師沒有否定和批評,而是說:“能站在黃雀背上的人一定是超人。”這幽默風趣的語言巧妙地啟迪了學生,避免了指責、取笑可能給那位學生造成的心理陰影。因此,“幽默”、“風趣”是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的法寶。
三、積極發揮教材中榜樣的力量,培養陽光健康的人格品質
新教材頗為重視綜合素質的提高,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關鍵,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導學生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然地滲透,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質,培養學生高尚的社會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養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對民族的自豪感,對公共事務的義務感,對集體的榮譽感,對同學的友誼感及國際主義情感等,而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內容。現代社會,學生很難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情感,這就需要通過學習愛國篇章,從中領悟。如:《徐悲鴻勵志學畫》塑造了徐悲鴻為了讓世界認識真正的中國人,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最后讓曾嘲笑他的人主動認錯的故事,看出徐悲鴻的愛國情懷與堅忍不拔的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態度,培養對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教材中有許多課文表現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氣餒,以頑強的毅力戰勝困難,取得成功的優秀品質。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以這些模范人物為榜樣,學會處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養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
(三)傳遞教材中的正確意義,學會正確對待問題,正視結果
在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教師可結合教材幫助學生自我調節。如:《蒲公英》寫了成熟的蒲公英種子對太陽公公的囑咐所持的態度、所作的選擇的不同,結果他們的命運截然不同,從而告誡人們做任何事都不要被表面現象迷惑,不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應該聽從前輩的正確教導,實事求是,腳踏實地,有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有時會給自己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
四、搞好實踐活動,滲透心理教育
學生的語文水平光憑每周幾節課的學習是遠遠達不到課標要求的。所以,我們必須“開小灶”——搞一些語文活動給學生補充“營養”。
平時我結合語文實踐活動,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現象,策化有教育意義的小活動,有計劃地開展,如“我能行”系列活動: “待人寬容,我能行”、“幫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難,我能行”……讓學生在體驗中鍛煉、培養心理素質。
五、以作文為渲泄,保持陽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欲望。小學生的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情緒不穩定,易激動。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這時,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作文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的作文,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鼓勵學生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使不良情緒及時地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開朗穩定、充滿朝氣。
總之,教學是一個非常個性化和藝術化的過程,特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的內容, 發揮教師的能力,結合心理教育又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因而這就更需要我們去探索,去研究,開辟出心理教育的新天地,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像春雨潤物那樣,悄無聲息地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王書荃主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M].華夏出版社, 2005.
篇4
新課程實踐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發展技能和創造力。筆者以初入學兒童作為研究對象,談如何根據其心理特點,精心組織教學。
首先,根據注意特點,巧妙安排教學內容。初入學兒童有意注意時間短,在一節課中,他們的注意力在課的前半部分達到高峰,意志力和情緒在課的后半部分達到高峰。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把新內容安排在課的前半部分,這樣有利于學生對新內容的學習、理解和掌握。在課的后半部分,則應安排一些競爭性、游戲性較強的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同時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運動量的大小、練習密度的高低把整個教學過程有機地排列起來。如在比較枯燥的、嚴謹的教材中,采用一些有趣且益于下面教學內容的游戲或舞蹈等進行銜接,使全課呈現為一個有強有弱、一張一弛、歡快明朗、節奏鮮明的教學整體,使學生在不間斷的歡樂氣氛中獲得知識,鍛煉身體。
其次,根據初入學兒童自制力不強、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在教學中應盡量體現出“新、奇、活”的原則,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初入學兒童“上課”的觀念還沒有完全形成,他們基本上是憑興趣上課。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應多采用一些能夠使學生產生強烈興趣的組織形式,以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例如:在課的開始部分,抓住學生大都還處在課間休息活動的興奮狀態中的特點,采用趣味游戲,如“請你跟我這樣做”或“反口令訓練法”等方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自然進入課堂。基本部分運用情境教學或引入競爭性游戲激發學生鍛煉熱情,提高練習效果。如立定跳遠練習,可以用模仿動物形象去完成此項內容,教師問:“兔子是怎樣跳的?”學生不由自主地模仿兔子跳的動作,教師進一步指導,示范跳的要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高漲起來。結束部分可以采用徒手放松和各種舞蹈,如“小松樹”“小鴨子”等,伴之以舒緩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在悠揚的樂曲中翩翩起舞,盡情放松。
最后,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手勢、眼神、語言”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的一個手勢能讓學生很快明白老師的意圖。學生在教學中注意力分散時,教師用眼神暗示,就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賞識的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都具有微妙的評價意義,讓學生在教師的評價中充分感受到成功的自豪和愉悅,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若要獲得令人滿意的教育結果,還必須盡可能地保證課程價值結構的和諧與平衡,從全新的視角來看待課堂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重視學生的主體需要,靈活運用組織方法。為此,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多一些選擇
培養低年級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激發他們的興趣,在教學中應安排一些選擇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器材場地,獨立進行練習,培養他們做課堂小主人的意識和能力。教師巡回在學生中間,及時地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從而確保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提高教學質量。
二、讓學生多一些想象
想象是創新的基礎,創新起源于想象。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主人翁意識,才能激發其想象和創新的熱情。為此,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地想象和自主創新的空間,使學生多一些超乎常規的“奇特”想象,多一些創新的主動權。
三、讓學生多一份責任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安排學生擔當一些管理角色,協助老師處理一些課堂教學中的事項,這對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是非常有益的。例如:建立體育委員、小組長的“輪崗值日”制度,讓每一個學生在每一學期都當一回體育委員、小組長,體驗一下“當家人”的滋味,學會服務、學會管理,增強責任感。
四、讓學生多一份信心
篇5
關鍵詞:學習興趣;耐心;鼓勵
兩千多年前,孔子在他的六種教育科目中把“樂”洌為第二位,作為藝術教育的代 表。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更明確無誤的闡述了音樂的重要性,他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符。”音樂教育在現代教育中,越來越顯示出了它的特殊功能。但是在以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的音樂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音樂是可學可不學的一門課程,而語文、數學、地理、歷史、化學在小學、中學乃至大學則是必修課。在科技知識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 的教育理念面臨挑戰,素質教育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作為教育者在關心下一代是 否具備豐富知識的同時,也關心他們是否具有良好的生存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及優秀的人格。音樂教育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是進行素質教育所必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音樂教育的普及和推廣,音樂教育成為了兒童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涉及音樂學習的各個領域。隨著音樂教育的普及,許多的問題也出現了。有很多的孩子在學習音樂的興趣方面強差人意,可以說是在勉強,敷衍。除了部分天生對音樂感興趣的孩子以外。老師為孩子們的音樂學習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孩子們總是不領情,對他們來說學習音樂是件枯燥的差事,不得已而為之,即使有的孩子天生對學習音樂感興趣,但是花了時間練習卻進展甚微,也大大的打擊了他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通過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從心理方面來解決這個問題不失為一個非常可行的辦法
一、首先培養孩子們對學習音樂的興趣。格倫多曼在《教你的孩子學數學》中說:“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偉大的,所有的孩子生來就是這樣認為,并且將繼續這樣認為。直到我們使他們相信學習是非常艱難和討厭的工作。有一些孩子則從來沒有遇到這個麻煩,并且終其一生他都想念學習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游戲,我們給這樣的人一個名字――天才。”學習音樂是一項技術要求含量較高的學習過程,不論是器樂學習還是聲樂學習,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這對大部分孩子來說,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對自己能力的無法肯定,使他們感覺到無法抗拒的壓力。同時,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對兒童在音樂行為方面的表現與期待不能太機械、太刻板,而應當理解得更為寬泛、靈活一些,不要把充滿活力的孩子用音樂來限制死。有的時候,孩子會胡亂的演奏或者演唱一些不太規范的樂曲或者歌曲,這時應該放手讓他們去做。平時還要多注意對音樂感覺的 積累。比如聽聽音樂會,看看好的電視音樂節目。在家中播放內容高雅的音樂。讓孩子在輕松的環境下自發的體驗音樂,以喚起他們對音樂的興趣。當孩子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時,必然會產生厭學的心理。這個時候,需要老師或者大人的耐心和鼓勵。這對孩子們的心理影響尤其重要。粗暴的,強制性的學習是沒有任何作用的。相反,只會讓孩子對音樂學習更加厭惡和排斥,同時還產生沉重的心理負擔。學習音樂是一個非常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不論是學習聲樂還是學習器樂,需要付出的努力往往超出了一個孩子所能自覺付出的努力。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始終讓孩子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孩子剛剛接觸音樂學習的時候,就用各種辦法向他們灌輸“學習音樂是非常有趣的,就象是在做游戲一樣”。這種觀點一旦被孩子所接受了,他們就會沒有任何壓力感,主動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中接受音樂學習。在這種快樂的氛圍當中,孩子們保持著輕松自然的情緒,就可以很快的投入到無限的音樂世界中去。
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態度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興趣是孩子的動力源泉。興趣的來源不僅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還要靠老師本身的魅力。作為老師,首先需要有豐富的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才能把音樂的魅力表達出來,感染孩子,打動孩子,從而使他們為之深深的迷戀,進而為之去認真學習。面對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教師應該耐心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解釋。保證孩子們能夠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因為我們看來簡單,就輕描淡寫或敷衍了事。如果孩子對一些問題的理解與大人想法不一致或者問題十分荒唐,大人也絕對不能隨便加以斥責,以免挫傷孩子動腦筋想問題的積極性,從而產生失敗的心理,挫傷孩子的積極 性。要鼓勵孩子多提問題,培養他們提問題的習慣和勇氣。心理學家哈維特在研究中指出兒童時期學習失敗的人,其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賴越嚴重。多多的鼓勵孩子,孩子就會變的愛學習,形成良性循環。學習的欲望也就會隨之增加。在孩子感覺學習難度大有阻力而失去信心的時候,要鼓勵他們:“你很聰明,但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學習,你會做好的。”表現出對孩子的愛。把孩子的消極態度變為積極態度。在這個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和成 績都需要我們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贊揚。這是非常重要的。鼓勵他們的每一個進步,而不是關注最終的結果。能否完整的演奏一首樂曲或者完整的演唱一首作品并不是最終的目的。要關注孩子每一個微小的努力和進步。從而培養好孩子正確的學習態度。好的事物總是讓人回味無窮。一句贊美的話,一個鼓勵的眼神,都可能會對孩子起到我們不可思意的作用。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贊美。這對于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是非常有幫助的。哪怕是很微不足道的進步,都需要我們及時的給予肯定。這會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好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培養他們的開朗健康的性格也是有很大好處的。在鼓勵中教會孩子接受和認識自己的不足,他們就會充滿自信,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兒童學習音樂既有對音樂的興趣,也有要駕御音樂的欲望,更有從音樂學習中獲得審美的欲望。同時,兒童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還有滿足自尊心的欲望,有好勝心理。如果老師能恰當的把握孩子的這種心理狀態,在課堂上組織一些小型的音樂會或者比賽,給孩子們一個展示自我和相互競爭的平臺,激發孩子們的好勝情緒和進取心。所未有的成就感,能使他們產生更大的成功欲望。從而產生更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學習自覺性。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我們所期待的兒童的音樂行為和活動應該不止于充滿了快樂 與享受的音樂教育過程。我們的教育除了愛,更得有一些正確的原則和技巧,誘發引導他們對音樂學習的持續熱情,使兒童能以一種自我肯定的創造性的態度去對待音樂的感受與表現,并有能力以音響、節奏為手段去表現他們所感受的音樂和情感,使他們樂于學習音樂。孩子的未來往往掌握在大人手中,適時地引導和啟發,將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礎,善于用好的科學的原則和方法,就能培養出聰明出色、心理健康的孩子
篇6
關鍵詞:兒童心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多“管”齊下
閱讀的過程就是與名人對話的過程,也是促進小學生心智成熟的過程。通過分析小學生不同時期的閱讀心理和需求,教師可采取相應的閱讀方法進行引導,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特征
根據對小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學分析,小學生在不同的成長時期,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是完全不同的。筆者認為教學生學會閱讀,首先要了解不同年齡段小學生的閱讀心理特點,筆者將進入小學的學生分為三個學段:第一學段(一、二年級);第二學段(三、四年級);第三學段(五、六年級)。第一學段小學生:這一階段的小學生對事物的感知具有明顯的隨意性和情緒性,喜歡跟著興趣走。他們對周邊事物充滿著新鮮感和好奇,喜歡觀看圖書插畫,專注力和注意力也比學齡前提高了很多,希望得到家長和教師的鼓勵,喜歡游戲和情境,有探知自然奧秘的需求。第二學段小學生:這個階段的小學生,記憶力、專注力、自控性和理解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他們具備簡單的邏輯能力和推理能力,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邏輯思維。這是養成閱讀習慣的好時期,需要教師給予正確引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培養閱讀興趣。第三學段小學生:逐漸步入少年期,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同時,思維的獨立性增加。他們開始喜歡發表獨立見解,逐步建立自己的處事原則。這個階段是青少年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基于兒童心理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廣開渠道,讓小學生“悅”讀無論是哪個學段的小學生,培養其閱讀興趣都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教師要依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給不同學段的小學生選擇不同的閱讀書目,以達到小學生由閱讀轉向“悅”讀的目的。如面對低年級的小學生,倡導教師通過繪本、故事、兒歌童謠等視覺上有吸引力的書籍,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其主動閱讀的習慣,促進學生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年級學生逐步從繪畫中淡出,教師要增加中年級學生文字閱讀,結合講故事、童話經典、兒童詩、自由閱讀等進行閱讀教學,并開始進行歷史故事與人物傳記的閱讀。面對高年級學生,教師要結合古典詩詞、神話經典、成長小說、綜合課程等進行整本書共讀主題探討深度的策略研究,增加高年級學生自由閱讀的量,同時進行自然科學閱讀,將閱讀與小學生文學創作相結合。
(二)多“管”齊下,讓小學生“善”讀依據不同年齡小學生的特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策略。如低年級小學生,大多可以采用演一演、畫一畫、說一說等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如閱讀繪本《逃家小兔》時,可采用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扮演逃家的小兔,教師扮演兔子的媽媽,在情境創設和語言對話中,讓小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之后,教師讓學生畫一畫這個故事,展開想象“兔子還會逃向哪里?媽媽又會想什么辦法陪伴呢?”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續編這個故事,將學生的閱讀興趣延伸到最大化。對于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策略指導,如研究適合中年級學生的閱讀預測策略[1]。比如,在閱讀時,教師先引導小學生從題目入手,猜猜文章可能寫了什么,結合文章插圖猜猜故事又可能怎樣發展……讓學生在不斷閱讀中尋找猜測的依據,在猜測中掌握閱讀的方法。如提問策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時提出不懂的問題,并根據幫助理解文章、引發深入思考等角度分類整理問題,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梳理總結提問的方法、角度及運用提問策略的好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針對兒童詩,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聯想,還原畫面等閱讀策略進行教學。高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閱讀策略,這個時候的閱讀更多是要關注小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采用“思維發聲”的方式,讓學生把自己閱讀時的思維過程說出來,具體展示其在閱讀中的思考過程,由此教師可以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學生則可以在同伴的思維基礎上對自己的思維進行修改和補充。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在思維疑難處做好標記,方便解疑,在能夠引發思考的地方寫下感想,記錄好的語句,為寫作積累素材。比如,學生在閱讀《魯迅文集》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魯迅筆下的兒童形象進行有意識地整理,尋找兒童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將自己尋找兒童共同點和不同點的思維過程說出來。通過這樣思維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從而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素養。
篇7
一、上好入學后的第一節課
入學是兒童生活中的轉折點,他們在入學前無論是身體發育、心理發育,還是掌握某些技巧技能等方面各有不同。有些兒童已初步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有些兒童則養成了某些不良的習慣和性格。
在教學中,注意兒童發展中的差異與心理活動的特點十分重要。從第一次與兒童接觸起,就要注意區別對待,力求為所有的兒童創造施展才能和表現本領的機會,使他們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自身能力之所在。并應認真、細心地培養、愛護兒童的上進心與自豪感。教師應十分重視第一節體育課的教學,因為這是兒童第一次接觸體育教師,其印象將十分深刻。
二、培養學生的情感
情感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反過來又對人的實踐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小學低年級兒童情感的發展要有意識地進行培養。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應盡量注意使各種活動都能達到兒童情感上的愉快和滿足。為了使學生情感得到不斷豐富與發展,需要教師置于兒童的心理位置上去分析問題、思考問題、采取措施。
1.把兒童要學習的動作分成多個臺階去走,從動作的自由發展逐漸過渡到“規范化” 教學中注意區別對待,使兒童都能感受到“我學會了”、“我又取得了好成績”的喜悅。這些成功的喜悅給兒童以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在學跳繩時,由于他們在學前所掌握的跳繩技術差異很大,有的兒童掌握很好,有的甚至一點不會。因此,在教學時,對已經掌握跳繩技術的兒童規定數量指標;對一點不會的兒童,則第一步只要學會掄繩,第二步要求先掄再跳,沒跳過的也沒關系。這樣分層次,采取不同要求的教學,使兒童們都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自身能力提高的愉快。
2.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情感是具體的,也很容易受到具體事物的支配。因此,在教學中應盡量使兒童們都能有受到表揚的機會 例如設“技術動作獎”、“進步獎”、“努力鍛煉獎”、“不怕困難獎”、“幫助同學獎”、“遵守紀律獎”等。通過一系列表揚手段,來培養兒童的積極情感,使體育課生動活潑、充滿朝氣。
實踐證明,這樣的課學生十分歡迎。他們學習情緒高漲,感到非常有趣。并使他們在課上時時受到團結友愛、積極進取等優質品質的感染。
3.教師要善于用語言來啟發兒童的情感 例如教蛙跳時,老師一邊做生動的表演示范,一邊學青蛙叫,感情真切。兒童們會不約而同地模仿著“大青蛙”的樣子跳起來,可以看出這時兒童們的心情是非常快活的。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善于運用“情感語言”來培養與誘導兒童情感,使兒童熱愛老師、熱愛同學、熱愛集體、熱愛學習、熱愛學校生活,就能逐漸培養兒童成為情感豐富的人。
三、鼓勵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低年級兒童對老師有著依戀的情感,喜歡和老師在一起。在課堂上他們非常希望老師注意自己,老師的表揚往往可以大大促進兒童學習的積極性,他們會積極爭取表現自己。如果獲得老師的提問或是請做表演,他們會感到是一種極大的榮譽。
我們在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充分滿足孩子們希望在學習活動中得到老師重視的愿望。因為這對提高兒童學習積極性以及在學習中獲得優良成績都起著極大的作用。
在教學中,應注意做表揚、鼓勵工作,而且盡量擴大獲獎面,采取多種多樣的表揚、鼓勵形式。如口頭表揚、發“小紅花”、給大家表演等。也可采用受獎兒童協助老師收教具、器材的形式,以此作為獎勵和榮譽。這不但達到表揚、鼓勵的目的,同時也對孩子們進行了愛勞動的教育,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回答問題錯了或表演失敗了的同學,老師不應簡單的否定,而是首先表揚、鼓勵其積極性和勇敢精神,表揚他們希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幫助的虛心態度……然后再向大家征求正確的答案和動作。這樣做不僅鼓勵了回答問題同學的積極性,也使全體同學從中受到了集體主義的教育。
四、教學要求明確具體,有章可循
在學習技術動作的過程中,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就應讓兒童事先知道應做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教師應做出規范、美觀的示范動作,直觀地向兒童指明,應達到怎樣的水平和采取的辦法。
例如:剛入學的一年級兒童,他們既不會站隊又不會看齊,也不會齊步走。這些基本的隊列動作不會做,組織課堂教學就十分困難。因此,可事先在場地上劃上線,每個站隊的位置劃上點、編上號、齊步走時就沿著地上劃好的直線走;向右看齊時,可讓學生右手搭在右側學生的左肩上,腳站在劃好的直線上,頭向右轉,眼看右側同學的左臉頰。做操時呼節拍,有時用口令,有時將動作要領編成節拍,由教師誦讀代替口令;有時也隨著音樂節拍做……師生互有呼唱,使學習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學生對動作的要求、做法,也更加明確了。
篇8
摘要:家庭教育過度,是指家長在不適當的教育影響下而形成的、超出子女身心發展水平和實際需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具體表現在讓兒童過度地參加課外班、對兒童過度地保護、過度嚴苛或過度期望等等。
關鍵詞:家庭;家庭教育過度;現狀;心理學分析
兒童是國家和社會的希望,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責任,家庭教育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成才的關鍵性因素。我國自古就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隨著社會的發展,家庭教育也不斷產生了新的問題,過度的教育會使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容易使兒童產生強烈的焦慮感,長期的焦慮感會引發兒童各種不良的心理反映。
1 當代家庭教育過度的現狀
家庭教育過度,是指家長在不適當的教育影響下而形成的、超出子女身心發展水平和實際需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具體表現在讓兒童過度地參加課外班、對兒童過度地保護、過度嚴苛或過度期望等。它反映出的是其家長的虛榮心理、補償心理、從眾心理和焦慮心理。其中,讓兒童過度地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的現象最為普遍,使兒童成為我們這個社會中最忙碌的人群。
1.1 過度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
參加各種課外輔導班,是當今一個普遍的現象,過度參加培訓班,這樣不僅使兒童學不好,反而給兒童造成了逆反的心理,產生厭學的心態。參加各種課外班目前主要表現在兒童的文化課的提高和特長培養兩個方面。
在學習文化課方面,家長產生一種錯誤的心理,把兒童接受知識的數量視為兒童獲得知識多少的一個標志;在特長能力培養方面,許多家長認為,有特長的人總能優先得到一些機會或優待。看見親友的孩子們在學樂器、舞蹈、美術等等,自己也就讓自己的孩子到“興趣班”學習。因此,現在的小學生成為了社會上最忙碌的人,周末還要“加班”。
1.2 過度的膩愛
長對幼、上對下的關心和愛護,幾乎可以說是人的本能,是人類的天性。事實上,父母對子女進行必要的關心和,并承擔起相應適度的教育子女的責任,這是義不容辭的,也是父母的法定義務。但現實中經常可以看到父母對其子女關心過多與照顧過多的現象。這樣做,使子女失去了獨立生存的能力,這對以后的工作和家庭生活都會帶帶很大的負擔。
1.3 過度嚴格要求
過度的嚴格要求,其根源在于許多家長都把自己的危機感和爭強好勝的心理強加到了年幼的子女的身上,所以就常常自覺不自覺地給子女施加了壓力。由于其期望經常超出了其子女的實際能力的范圍,所以就使其子女不得不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有些家長在子女犯了錯誤或在某些方面沒有達到家長的要求,就狠狠地批評。過度的嚴格要求剝奪了兒童發展所需要的寬松環境。
1.4 過度期望
所謂過度期望是指父母對子女要求過高,超出了子女能力的范圍。明明是幼小的孩子很難做到的事情,但由于其父母的期望過高,所以就逼著孩子去做根本達不到的事情,導致父母總是不滿意孩子的成績。
2 家庭教育過度的心理學分析
家庭教育過度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復雜問題,現在的學齡兒童和中小學家長他們大多屬于“80后“,獨生子女的一代,從小是被呵護長大的,而轉眼做父母,承擔養育子女的責任是一個嚴峻的考驗。產生家庭教育誤區的原因有社會和家長雙方面的因素,家長產生過度教育的心理主要表現在:
2.1 “著急”心理
家長在面對急劇變化著的社會產生一種焦慮、著急的心理,急于求成。因為就一個孩子,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功,孩子的成功就等于自己的成功,強行實施超前教育,智力開發等。過早給孩子定向,過早讓孩子掌握專門的技能技巧。生活上給予最好的保障,學習上安排許多作業去做,總擔心自己的孩子輸給別的孩子。
2.2 “攀比”心理
家長虛榮心太強,喜好攀比,專門跟比自己孩子強的比。家長的虛榮心往往把子女的表現與自己的面子問題聯系在一起,在物質方面,“你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的有”,穿名牌,互相攀比高消費;在學習方面,過于夸大吹捧自己的孩子學了多少“興趣班”,而且稱我家孩子學的很好,讓其他家長羨慕,家長其實也并不知道孩子到底學的怎么樣,反正只要學了就滿足了;有的家長期望過于太高,對子女施加各種壓力,以獲得周圍人的贊賞。家長們要看到孩子們的共性,更要重視、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2.3 “盲從”心理
“盲從”心理是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狀態。主要表現在不動腦筋思考、缺乏主見、從眾心理嚴重、好隨大流、趕時髦。表現在家長身上的就是教育孩子的方式和內容都會受到其他家長的影響,尤其在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容易受其他家長的影響,相互模仿,盲目追求所謂“教育絕招”,常被偽“專家”或偽劣假冒的兒童教育產品、“神童培訓方案”所“忽悠”。既浪費了金錢,也影響了孩子的成長,這實際上是一種不良的社會心理表現。
2.4 “片面”心理
“片面”的心理是由于家長認為現在社會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在社會上生存,家長就重視某一方面的培養,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很多家庭只重智輕德、重知識輕能力、重書本知識輕生活常識、重特長培養輕全面發展、重灌輸輕自學、重背誦記憶輕分析能力等等,造成孩子發展畸形。任何事物只有協調發展,才能長久的發揮更好,只是單方面的發展,不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5 “補償”心理
補償心理就是人們企圖用某種辦法來減輕自己的不適感的一種心理。家長在小時候失去了實現愿望的機會,于是就將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讓孩子來實現,用以補償自己心理上的缺憾。因此,家長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的子女,在學習上拼命地讓孩子按自己的理想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導致孩子產生焦慮的心理,不能安心的學習,也不敢給父母講心理話,產生“負罪感”。家長要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符合孩子發展的心理特點,避免過度教育現象的發生。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多是從父母的意愿出發,即家長習慣從自己的要求和價值觀出發,家長總覺得孩子離不開成人的保護,輕易否定孩子的想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這種表現為“成人本位”的現象是中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特點,這種方式給孩子太大的壓力。作為家長,應該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斷地給孩子鼓勵、幫助和引導,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摸索、探求,給孩子一點“心理自由”,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讓他們在一定范圍內可以獨立地做他想做的事。(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參考文獻:
[1] 王立才:淺談家庭教育[J]. 林區教學,2010年第12期
[2] 余鳳紅:淺談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 教育探索,2010年第9期
[3] 趙忠心:我過家庭教育的發展趨勢與對策[J].中國婦運,2011年1月
篇9
關鍵詞:兒童心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141-02
我國曾經有過一個城市做過調查,發現孩子患有各種身體疾病的約占65%,而有心理障礙的卻占受檢人數的69.9%,超過了身體疾病的患者。這一結果的形成一方面是因為心理健康的隱蔽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多年來對心理健康的漠視。兒童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對自己、他人行動的認知,對心理狀態彼此間相互聯系的認知均與其心理理論發展水平有關。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主要標志是達到對于“錯誤信念”的認知。大量研究表明,3-5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重要時期,其中,4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關鍵期,主要標志是獲得對一級錯誤信念的認知;5歲左右的兒童逐漸能夠對一級錯誤信念的認知發展到對二級錯誤信念的認知,此時兒童逐漸開始談及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愿望、感受和認知,開始能夠與他人分享信息;他們開始具有同情心,知道什么可能使人感到傷心,什么可以用來安慰人。所以,在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要注意到對于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的培養。兒童出生以后遇到一個具體的生活環境就是家庭,之后隨著年齡的成長將面臨學校教育。本文試就兒童心理教育問題從家庭以及學校兩個方面的提出建議,希望對兒童心理的成長有所幫助。
一、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的啟蒙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北張家口的某幼兒園做了一個以40名3-4歲的幼兒以及家長為調查對象的調查中,顯示以下問題:
(一)文化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幼兒家庭教育的環境
基本上是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少,文化程度低的父母,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多。
(二)家庭成員中的父母對幼兒的教育方式不同
即采用表揚鼓勵的教育方法有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心理,經常運用威脅打罵的教育方式,往往會使兒童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問題。
(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和家長適度的精神交流
以上的調查對于我們提出家庭對于幼兒的教育的建議具有關鍵性的指導意義。家長必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要以民主和開發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但是,有的家長的教育方式還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認為“不打不成材”。所以一旦孩子的成績不好或者犯錯誤,就動輒棍棒相向。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點。長期處于家長高壓政策下的孩子們容易出現幼稚、缺乏主見、缺乏獨立性、神經質等問題。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出現極端的情況,變的更加反抗和暴力。另外的一種教育孩子的錯誤方式是家長們對于孩子的發展采取“放任”的態度。他們認為孩子們的成熟是水到渠成的,認為很多道理孩子們長大了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于是他們對孩子們漠不關心。在這樣形態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往往因為得不到適度的關心而產生孤獨感,逐漸形成富于攻擊、冷酷、自我、甚至是放蕩等不良的品質。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不同文化程度家長都應該注重自己正確的教育觀念的形成。家長對待兒童教育方面的認知和觀念,直接決定了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和行為。所以家長們形成一套正確的教育兒童的觀念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們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兒童教育和心理素質,多一些育兒知識。以上本文提到了諸多家長錯誤的教育觀念,包括“嚴厲教管”、“自然成熟”等,都是值得改進的。以下我提出幾點建議:
(一)培養良好的家庭氣氛
這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響。美國一位心理學家通過對4000名獨生子女的調查發現:家庭氣氛活躍、常有笑聲陪伴的家庭,孩子們的智商都比不和睦的家庭高。研究人員發現在氣氛愉悅的家庭中學習、生活、能使知識面拓寬。反之。所以對于父母來說,形成和睦的夫妻關系對于孩子們的心理教育有潛在的巨大作用。在大量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絕大數的少年罪犯來自于單親家庭。父母對抗、父母分居、父母離異、父母再婚等這些因素會導致孩子們的心理變化。容易出現不安全感、內疚感、自卑、猜忌的心理。所以家長們要注重對于家庭氣氛的培養。
(二)采用積極教育方法
通過上文的比較看出,采取表揚鼓勵的教育方法和采取威脅打罵的教育的方式對于孩子們的心理建設的影響完全是南轅北轍的,且會極大地影響幼兒的個性品質。所以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們增加自信心,往積極樂觀的方向發展。
(三)親子間采取正確的溝通態度和行為方式
親子溝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間交換信息、資料、觀點、意見、情感和態度,以達到共同的了解、信任與互相合作的過程。親子溝通的質量、狀況、方式等將會影響兒童的自我概念的確立、道德判斷的形成、學業成績、和心理行為問題。父母應該在平時的時間有意識的分配專門與孩子玩耍、交談的時間。從中了解和解決孩子們的心理變化、需求、困惑。
(四)一些細節上,家長還是要注意
包括:對孩子們要有適度的期望值。福祿倍爾曾說過:“假如兒童有兩條腿而要求他馬上站起來走路,那么你一定是會是他變得軟弱的彎腳人。”保護孩子們的自尊心,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批判孩子。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曾說過:“自尊心是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及其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上的露珠”,這的確是一個真理。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們保護自尊心并找到正確的情緒宣泄的方式,從而逐步控制孩子的發脾氣程度。上述提到了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毋庸置疑,家庭因素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三、學校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
兒童成長期是生理和心理的塑造階段,在認知、情感、自制力都不成熟,還需要學校和老師的指導。因此,除了家庭教育外學校和老師的角色要從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向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轉變。影響兒童健康心理發展的因素很多,學校教育對兒童心理的影響主要有:教材內容的影響、教師的影響、校園環境及校風的影響。下面我就學校教育對兒童的心理影響做些具體的探討。
(一)在教材的選擇上來說,教材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文化的選擇結果
對于兒童的價值觀形成,行為準則進行文化灌輸。但是另外一方面來說,教材也為兒童提供了效仿的模式。所以教材對于兒童的成長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對于教材的更新,以及教材的內容要與每個學生的個體發展結合。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二)教師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采取的是提問——回答的模式。在教學中若采取有效的課堂模式提問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到書本知識的同時營造出良好的心理環境。例如語文課堂上對于詩歌聲情并茂的朗讀和人文思維,都能為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引導、疏通;激勵和啟迪等作用。老師要對兒童的導讀發揮作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魚,教師要指導他們的閱讀方法,讓孩子們在閱讀中學習,通過良好書籍的作用,對他們的心理發展進行引導。
(三)校園環境及校風的影響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整潔美觀的校園環境能培養學生美的情感、美的品質,使學生養成愛清潔、講衛生的文明習慣。有一句話叫:文明的環境使人不得不文明,文明的環境使人沒有必要不文明。在美麗干凈以及舒適的環境中,孩子們能夠以最輕松的心情專注于自己的學習過程中。校風對于孩子心理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如果周圍的孩子們都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樂觀的生活態度、健康的心理,對于孩子們本身會起到一個良性的暗示作用,甚至能“凈化”一些入“歧途”的兒童們的身心。
很多家長抱怨自己在孩子們的身上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正如上文舉到的很多實例,看出其實很多家長做了“無用功”,甚至還會對孩子們的身心成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孩子的教育家長不可只停留在孩子們的身體健康這個層面,還要足夠重視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對孩子采取正確的方式進行引導和教育。學校作為孩子們的第二任親密接觸的老師,也是任重而道遠。正如上文所說的,學校和老師的角色要從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向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轉變。在教材的選擇上、老師的教學方法上、校園環境和校風上都下功夫。這樣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希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幫助作用,為孩子未來的良好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小燕.警惕兒童心理保健的誤區\[J\].山東教育,2010,(33).
\[2\]沈悅.3-5歲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對其社會行為的影響\[J\].幼兒教育,2011,(2).
\[3\]蘇璞琦.從一次調查看家庭對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華少年,2011,(10).
\[4\]張惠華.影響兒童心理的家庭因素\[J\].考試周刊,2011,(46).
篇10
【關鍵詞】心理特點 科學實施 教育方法
兒童是世界的未來,兒童的發展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而教育兒童這一活動則是促進兒童變化、發展的關鍵性活動。為此,如何基于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科學實施小學學校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小學低年級階段(一、二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及其教育
(一)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特點
此階段的學生在感知事物時,滿足于事物的大概輪廓與整體形象,時間與空間知覺很不完善;以形象思維為主,離不開具體形象的幫助;想象建立在表象的基礎上,注意力極其短暫,以無意注意為主;機械記憶占優勢;活潑好動,還保留著幼兒期“口語時代”的自我中心的特征,對是非、善惡的判斷仍處在以成人標準為標準的階段,但卻開始由對從父母的同一轉向對老師的同一,其明顯地表現出為對老師權威的服從,對老師的信任超過了對家長的信任。
(二)對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所實施教育的看法
1. 應多采用游戲法增添學習活動的趣味,以幫助學生“學會勤奮”。
2. 采用配圖法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以增強學生觀察能力。如:老師在教學生數的時候,可以有目的地把所在學校的校園繪制成可活動的組合圖片,或制成多媒體課件,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還可以讓學生輕而易舉地從整體上了解自己的學校。
3. 歌謠+反復誦讀法降低認知難度,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記憶。例如:教學“郭”字時,可編成“一點一橫長,口字占中央,兒子來拉仗,耳朵拽多長”。讓他們在歌謠的形式下誦讀,既增加了趣味,又降低了認知難度,從而達到對所學知識的記憶。
4. 有效控制學習的時間,幫助學生發展有意注意。據研究,兒童在7~9歲的注意時間是15分鐘左右,所以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學生學習時間最好控制在15分鐘之內。讓放松與學習交替進行,科學地幫助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發展他們的有意注意。
5. 抓住“低年級學生對是非、善惡的判斷仍處在以成人標準為標準”的特點,以身作則完善他們的是非觀念。
6. 利用依賴性培養師生感情,增加團體的凝聚力。老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對自己的信任和依賴感,在各個方面盡心盡責地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著想,從而培養深厚的師生感情,使孩子的這種依賴性更加持久,從而便于增加班級團隊的凝聚力,為他們的終身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小學中年級階段(三、四年級)學生發展特點及教育
(一)小學中年級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
與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相比,小學中年級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過渡時期。開始出現抽象邏輯思維,興趣十分廣泛;認知活動的隨意性、目的性有了明顯的提高;運算速度不斷提高,問題解決趨向正確性,完全脫離了幼兒時期的發展特點;有意注意雖有所發展,但還很不完善;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自我尊重的需要比較強烈,開始討厭家長與老師的保護和命令,喜歡獨立;但仍然愿意依靠老師;他們一邊繼續服從老師的權威,一邊又開始重視伙伴間的真誠與法則,可以說伙伴規則時代悄然而至。在某些情況下,同伴的規則比父母和老師更有控制力。同時,他們也開始了解學習活動的社會意義,出現喜愛某些學科或不喜愛某些學科的興趣傾向等等。
(二)對小學中年級階段的學生所實施教育的看法
1. 學習活動的設置時間不宜過長,應控制在二十分鐘之內。而且,在教學過程中,講解內容不宜過于冗沓。
2. 關注他們的情緒、情感發展的特點。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尤其重要,應適當允許他們堅持自己一些合理性的“見解”,而不能簡單武斷地濫用權威,當然更要適當把握好其中的“度”。
3. 合理利用“伙伴法則”,不斷增加集體活動。鼓勵他們進行同伴間的交往,增強團體氣氛,以便為他們今后社會化人際關系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4. 適時進行學習活動意義的教育,利用他們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加強他們對每一學科作用的認知,預防他們的偏科傾向的出現,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自我意識的完善。
三、小學高年級階段(五、六年級)學生發展的特點及教育
(一)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的發展特點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是復雜的。由于生理上的變化和抽象思維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自我意識也隨之迅速發展。他們對各種事物都出現出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集中、專心致志的時間可達到二十五分鐘左右;判斷力開始理智的發展,同時對老師的批判精神開始萌生,對老師不公正的處理會有不滿的表現;不愿違反規則,十分重視約定的事項;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變得更為強烈,但又往往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等等。
(二)對小學高年級階段學生所實施教育的看法
1. 激發好奇心,鼓勵他們大膽地提出問題,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勇于做一個探究真知與大膽創新的學生。
2. 正確引導和培養他們的判斷力,讓他們懂得實踐的重要性,并且學會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和分析歸納問題。
3. 在教學中,多對他們賞識教育,不吝嗇于表揚他們。多采用肯定和鼓勵的言語,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奮發上進的動力,但同樣也要把握好表揚的尺度。
4. 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和諧融洽的朋友關系。經常和他們談談心,密切觀察孩子們的思想動向;使學生對老師想說、敢說、樂說,消除他們對老師的抵觸情緒,讓他們愿意同老師進行交流意見和對事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