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整體評估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5: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產整體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產權交易 企業整體資產 評估 收益現值法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產權交易日顯頻繁,由此涉及企業整體資產評估的事項也日漸增多。由于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企業整體資產所包含的內容、范圍及含義存在分歧,因此對企業整體資產評估應采用何種方法也存在分歧。不同的評估方法產生不同的評估價格,最終影響企業產權交易的公平性。
筆者認為,對企業整體資產評估是采取單項評估加總還是采取整體評估的方法,應該取決于資產交易的不同目的。單項資產評估強調的是一般資產作為生產要素的作用,而整體資產評估強調的是資產的組合效應,因此,一般來說,當組成企業的各類資產分別被當作一般生產要素來轉讓時,整體資產評估只能采用單項資產評估加總的方法;如果企業的資產業務涉及到產權變動,如股份制改造、合資、兼并等產權交易,即企業被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轉讓時,企業資產應采用整體評估的方法。
對企業整體資產采取整體評估方法進行評估時,不能以企業(或者說是企業的全部資產)作為直接評估對象,而必須以企業內由多種資產所組成的資產集合體所具有的獲利能力作為評估對象。因為前者實質上是單項資產評估的疊加,沒有揭示出企業各項資產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企業作為一個盈利性組織,在本質上必然要求各項資產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從而使其具有生產經營能力和獲利能力。構成企業整體的各項資產,作為具體的生產要素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但它們必須按統一的盈利目標要求構成整體,從而具有作為整體的特定功能。因此,企業中即使單項(件)資產并不十分完善,但它們同樣可以綜合、統一成具有良好功能的整體。所以,在企業產權交易過程中,對企業整體資產進行評估時,必須以資產集合體所具有的整體獲利能力作為評估對象,即應采用收益現值法來評估企業整體資產,并據此判斷企業整體資產的價格。
收益現值法在企業整體資產評估中的運用
采用收益現值法對企業整體資產進行評估,就是根據企業整體資產未來的獲利能力,即未來的預期收益,按適當的折現率和資本化折算成收益現值,并以此作為企業的產權交易價格。這里所說的折現率是指將未來收益折算為現值的比率,一般應等于社會平均資產收益率,因為資產評估的價格應是社會公平價格。而資本化率則是指投資回收率,即每年按多大比率收回投資資本,實質上也是單位資本形成所需要的年收益額,因此它在本質上也決定于社會平均資產收益率,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意味著比照資金投入量的大小取得相應收益的權利,等量資本可以取得等量收益。但在實際評估中,往往按照資本無風險、最安全、收益率最低的原則來計算確定資本化率,以行業平均資金利潤率為基礎,同時考慮市場利率、通貨膨脹率等因素。
由于企業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不同及預期收益的變化趨勢不同,企業整體資產評估的收益現值法具體有兩種操用方法:
年金本金化價格法
年金本金化價格法是在分析企業內外部情況的基礎上,預測出企業未來若干年的收益,并將其年金化,然后再把已年金化了的企業預期收益資本化,以此來確定企業整體資產的評估價格。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P――企業整體資產評估價值
I――資本化率 R――折現率
A――企業年收益率
Rt――預期未來第t年企業收益
年金本金化價格法是假定企業未來若干年內的收益水平足以代表企業未來長久的收益水平。因此這一方法適用于已進入規模生產期,且預計今后生產經營比較穩定、收益波動較小的企業。
預期收益能力法
預期收益能力法是在充分了解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對企業近幾年的經濟效益和財務狀況的分析,預測出企業未來幾年的年收益,并假定從第“n+1”年開始直至未來永久,企業將保證等額的年收益并作出預測,然后將兩部分收益進行折現處理,同時對后階段的收益現金再進行資本化,以此來確定企業整體資產的評估價格。計算公式為:
式中:
P――企業整體資產評估價值
Rt――預測年限內第t年的預期年收益
Rn+1――從第n+1年開始直至未來的等額年收益
R――折現率 I――資本化率
運用收益現值法對企業整體資產進行評估應注意的問題
收益現值法的適用條件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證券市場發育的健全,各種政策、法律法規的完善,運用收益現值法對涉及產權交易的企業整體資產進行評估將成為一種必然,而且也是與國際接軌的基礎。但是并不是任何企業的產權交易都可以以企業整體資產的獲利能力為對象運用收益現值法來進行評估。在實際工作中,任何一項資產都可作為單項資產進行評估,即單項資產的評估沒有什么條件,從而采用單項資產評估加總的方法來確定企業整體資產的價值也是無條件的。但是以企業整體資產的獲利能力為對象運用收益現值法對企業整體資產進行評估則有其一定的適用條件。
首先,企業整體資產必須能夠不斷自我補償和更新,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能持續使用,并保證其獲利能力。我們知道,當企業資產分別采用單項資產評估加總的方法和以整體資產獲利能力為對象進行整體評估的方法進行評估時,其評估結果在質上和量上都是不同的。從質的規定性來看,整體評估是從企業資產所具有的整體獲利能力來評估企業的價值,因此其評估結果是企業的收益現值或者說是企業的整體交易價格。而單項資產評估加總所得的結果則是企業的重置價格,即是在現時價格水平上重新購建企業全部資產的支出,或者說是企業各項資產分別出售的變現值。而從量上來看,整體資產評估價值往往與單項資產評估價值之間有差異。這種差異便是由資產的集合效應所帶來的“商譽”,這種商譽實際上是超額收益本金化的現值,但它不能單獨計量,必須從企業整體獲利能力上進行綜合評估。當然實際中也存在負商譽的企業,企業出現負商譽實際上就是潛在虧損,長期虧損的企業不符合持續經營條件,不能采用整體評估的方法,只能采用單項資產評估加總的方法。
其次,企業整體資產的未來收益必須可以預測,并可用貨幣計量。企業整體資產評估的實質是整體資產的獲利能力而不是資產本身的成本價值,因此,如果企業整體資產的獲利能力即企業的未來收益無法預測或無法貨幣化,則不能采用整體的方法。必須指出,這里所指的企業未來收益不是指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收入,而是指業主收益,即企業未來的稅后凈收益。從企業發生產權變動、確定企業產權交易價格這一特定目的來看,潛在的投資者所關心的只是成為該企業的業主后能獲得多少預期收益,而其能夠分享的收益只是稅后凈收益。
再次,必須有相對完善的產權交易市場。這是企業產權交易得以進行的外部條件,它必須具有以下特征:有充分的市場競爭,交易各方沒有強制、壟斷和操縱價格的能力;交易各方都具有充分的經濟信息,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了解市場情況;交易各方都是理性的市場主體,具有獨立判斷和理智選擇的能力;有較健全的相關法律、法規作保障。
確定企業未來收益應考慮的因素
運用收益現值法對企業整體資產進行評估,從而確定企業的產權交易價格,關鍵是要正確地估計企業的整體獲利能力,合理地預測出企業未來收益。因此,運用收益現值法進行評估時必須充分考慮影響企業未來收益的各種因素。
企業所擁有的現實存量資產。企業現實存量資產是指企業所擁有的全部可確指的資產。一般情況下,企業擁有的資產數額越大,其獲利能力也就越大。因此,對企業進行整體評估,首先必須考慮以單項資產評估值為基礎的企業資產總額,這是對整體資產進行評估的基礎。
企業存量資產的質量及匹配情況。企業只有擁有質量優良的資產且內部資產結構合理,匹配協調,才能最大限度的形成綜合生產能力,企業資產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資產的匹配包括各類資產之間的匹配和同類資產之間的匹配。一般來說,固定資產盈利能力較強,但固定資產的增加,勢必導致流動資產需求的增加,當流動資金短缺時,就會造成停工待料,使固定資產閑置,造成企業收益率下降。同類資產間的匹配也同樣重要,如:企業機器設備與房屋建筑物間的匹配,生產設備與動力設備之間的匹配,主要材料與輔助材料的匹配等,同樣會影響企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形成和發揮。
企業或其產品所具有的某些優勢。如企業具有行業壟斷性質或產品專利等特殊優勢,具有長期建立起來的優秀品牌或因達到經濟規模而使成本降低的一般競爭優勢。這類企業在特定期間內收益會很高或收益增長較快,但具有特殊優勢的企業會隨著壟斷的解除、專利到期而使收益及收益增長速度下降;具有一般優勢的企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競爭者不斷成長,其收益及收益增長率也會慢慢下降。因此在評估時要充分考慮進入企業所在行業的難易程度。無論是資本還是技術的原因,進入企業所在行業的難度越大,即行業壁壘越高,企業競爭優勢消失的速度就越慢。
企業經營管理水平。企業擁有同樣的資產,但由于經營管理水平不同,其資產的獲利能力會產生相當的差距。對企業管理水平的考慮,除注意企業管理層的才能、經營管理思想方式外,還應對企業的人員構成、技術素質、員工的集體認同感,特別是企業信譽等進行綜合考察。
企業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經濟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間地域上有機的結合,對企業的運輸成本、勞動力成本和經濟效益產生重要影響。企業所處地理環境是影響企業獲利能力的重要因素,評估時也應著重進行考察。
企業受宏觀經濟環境因素影響的程度。一般來說,企業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程度越南深,其收益的波動性也越大,評估時應將收益的波動性與對企業評估時所采用的折現率結合起來,這類企業的風險性較大,因此應采用較高的折現率。
收益的確定應以企業現有規模為基礎。如通過發行股票、增資擴股、合資及資產重組等帶來的未來收益不能全部歸為待評估企業整體資產的價值。因為這意味著企業資產的產權主體發生了變化,其收益并非為原產權主體獨自享有,也包括應該有新的產權主體所享的部分收益。如果其現有規模不宜測算,而以其產權主體發生變動后的預期收益作為測算基礎的,則必須將新股東應享有的收益予以扣除。
除以上這些因素外,企業在確定收益時還要考慮企業產品技術發展前景、市場發展前景、產品銷售價格、生產成本以及以前年度的生產經營業績等,總之,對企業整體資產進行評估時,必須對影響企業未來收益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從而使企業整體資產評估價值盡可能合理。
參考資料
1.湯巖麗,企業整體資產評估方法探討,《中國資產評估》,2001.4
篇2
【關鍵詞】 專利資產評估; 收益法; 動態分成率; 動態折現率
專利作為企業的核心資產對企業的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促進專利資產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成為企業發展中所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合理地確定專利資產的價值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專利資產評估中評估方法是核心,鑒于專利資產成本收益非對稱性及創新性的特點,專利資產評估往往采用收益法。收益法是對評估對象的未來預期收益進行折現的方法,評估對象未來產生多少收益、何時產生收益、產生收益所面臨的風險是收益法的核心問題,而這些問題是由評估對象的價值實現途徑、方式和過程所決定的。即價值實現規律是收益評估思路和參數確定的基礎。
目前評估實踐中常用的收益法評估思路是建立在企業整體價值實現規律基礎之上的,即將評估對象的未來收益分為精確預測期和固定預測期兩部分,采用固定的收益分成率和折現率。然而,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規律和企業整體的價值實現規律存在著顯著的差別,現有的收益法評估思路并不適用于專利資產評估。
一、專利價值實現規律的特點
(一)價值實現的間接性
專利資產價值實現的途徑和方式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出售、授權他人使用、質押融資、作價入股以及將其應用于產品生產或提供勞務中。盡管如此,專利資產的最終價值實現途徑還是其應用與產品生產或提供勞務。因此,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是依附于相關產品或勞務中的,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為產品或勞務創造了更多的超額收益,其價值的實現具有一定的間接性。
(二)價值實現的短期性
專利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我國法律規定發明專利的保護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期限為20年,均自申請日算起。然而,由于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專利的實際壽命要短得多。據國家知識產權局2010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國內發明專利平均實際維護期在5年左右,大部分發明專利的實際維護期在3—6年,超過7年的不到20%。發明專利的創新性強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因此后兩者的壽命將更短。相對于企業整體甚至是專利所依附的產品或勞務而言,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期間較短。
(三)價值實現的階段性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一項依托新技術的產品從引入市場到退出市場,一般經歷引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個階段。在其生命周期的每個不同階段,其所面臨的風險和收益存在著巨大的差別。例如,引入期將會面臨技術和市場的,而這一階段的收益卻很小;然而一旦被市場所接受,便進入快速的發展期,這一階段的風險將逐漸減少,而收益卻快速增加。專利資產的價值體現在產品或勞務的超額收益中,專利資產價值實現規律的周期性類似于產品。因此,專利資產價值實現過程中具有很大的波動性,這種波動性體現在價值量的大小和實現價值的風險大小兩個方面。
二、專利資產評估收益法的改進思路
根據上述分析,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規律與企業整體價值實現規律的直接性、長期性和穩定性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建立在基于企業整體價值實現規律基礎上的傳統收益法評估思路并不適用于專利資產評估。整體評估思路決定了收益法的三個關鍵參數(收益期、未來收益和折現率)的選取。因此,評估思路的改進是整個專利資產評估收益法改進的基礎。
專利資產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所實現的收益和面臨的風險存在著明顯的階段性和差異性。因此,專利資產收益法評估應在明確評估目的、價值類型和評估對象的基礎上,根據已有數據和資料繪制評估對象生命周期的預測曲線,判斷評估基準日評估對象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以及剩余有效經濟壽命;分階段動態地預測評估對象的未來預期收益及實現收益所面臨的風險。
在上述改進中,生命周期曲線的預測是基礎,動態的預測未來收益和風險是關鍵,本文將重點探討動態分成率(預測未來收益)和動態折現率(風險)。
三、專利資產評估收益法改進——動態分成率
由于專利資產所創造的價值蘊含于其所依托的產品或勞務中,因此,需要根據專利資產對產品收益的貢獻程度,通過一定的分成率將專利資產所創造的收益從產品整體收益中剝離出來。
(一)動態分成率的提出
基于企業整體價值實現規律的收益法評估中,專利資產的分成率采用固定不變的靜態分成率。然而,根據專利資產的價值實現規律,專利資產為產品所創造的超額收益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存在著顯著的差別,需要動態地預測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專利資產分成率,即動態分成率。
(二)動態分成率的計算
1.動態分成率的計算思路
動態分成率的計算是一項復雜的過程,大致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慮。首先,可以通過專利資產自身的特點(如市場競爭程度、技術領先程度、技術適用范圍等)判斷專利資產的收益貢獻率。但是,這種方法所涉及的因素眾多,而且很難全面考慮影響專利貢獻率的各種因素,也很難量化這些因素。因此,這一思路的計算難度很大。其次,可以從專利所依附的產品或勞務利潤構成角度判斷專利資產的利潤貢獻率,從而獲取專利受益分成率。本文將重點探討第二種思路的計算過程。
篇3
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日常經營活動;企業戰略和目標;內部控制和管理
我國的資產評估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于我國至今尚處于經濟體制的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還不夠發達,適合我國國情的評估理論體系尚未形成,在評估方法上,對于單項資產評估經過模仿和探索開始進入成熟階段,但對于企業價值評估還剛剛起步。對于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探索多散見于資產評估教材中,很少有對企業價值評估的系統論述,大多是將資產評估的理論和方法移植于企業價值評估之中。我們在評估方法的應用之中,應當根據我國法律法規的要求將國際通用的評估方法靈活地運用于我國的評估實踐,并在實踐中加以完善。
一、基于企業日常經營活動的企業價值核算
企業在日常經營活動中,會遇到很多情況需要對企業的整體價值進行評估,比如說資產重組、年中核算以及年度考核等。在這種情況下,對企業進行價值評估的方法應為成本法的模式。成本法下的企業價值評估具有以下特征:
成本法是指在評估一個企業價值時,把這個企業的全部資產按評估時的現時重置資本扣減各項損耗來計算企業價值的方法。成本法評估企業價值,實際上就是在資產清查和審計的基礎上將企業整體資產化整為零,以單項資產的評估為起點,對各項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分別根據各自的特點和使用狀況,用重置資本減去貶值來確定各組成要素資產的個別價值,最后將全部資產進行加和。一個企業的整體價值并不等于企業各單項資產的價值之和,單項資產組合需要組織成本,組合后的資產整體價值還會發生增值。對一個企業的價值評估,主要是對發生了增值的資產整體進行評估,是對其未來服務潛能產生的收益評估。換言之,價值評估應該是對企業內在價值、經濟價值的評估,著眼于未來。而成本法著眼于現在資產的重置價值,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成本法并不是評估企業價值的方法。當然,成本法非常適合每一單項資產的單獨評估,我國目前還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階段,市場經濟不完善,產權交易市場不發達,大量的國有和集體企業要進行改制重組、拍賣兼并,沒有交易活躍的市場作比較,只能對企業實有資產進行客觀的評估。在對國有資產實行全面清產核資、改組改制、理順和明晰產權關系,以及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方面,需要對企業進行價值評估時成本法被大量使用。即使是這樣,這種應用也是一種有選擇的應用。比如,功能性貶值的問題,經濟性貶值的問題,土地的作用及價值問題。
二、基于企業戰略、目標的企業價值核算
隨著世界經濟格局一體化,較大型的上市公司經常會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與需求。子公司與子公司間的重組,母公司與子公司的并購以及幾個大型公司的聯合上市,這些活動的前提,都是需要以一個合理的方法對當前公司整體價值進行評估。考慮到企業的戰略目標以及企業今后的生存價值,收益法是這種企業價值核算需求的首選方法。
收益法通常又被稱作收益現值法。我們在進行資產評估時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是收益現值法。收益現值法是指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在未來尚可使用年限內的預期收益,并采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現成現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被評估資產的評估值的一種資產評估方法。運用收益現值法進行資產評估時,是以該資產投入使用后連續獲利為基礎的。另外,投資者投資購買該項資產時,一般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其預計的內部回報率只有在超過評估時的折現率時才肯支付相應貨幣額來購買該項資產。因此,運用收益現值法進行資產評估時,應該具備如下前提條件。
其一是被評估對象必須是經營性的資產,能獨立發揮效用,具有連續獲得收益的能力,資產與經營收益之間存在穩定的比例關系。
其二是未來收益值能準確的預計,能用貨幣來表示,經營風險可以預見,能夠量化。
收益法通常被認為比成本法和市場法更適用于企業價值評估,特別是在涉及為企業并購服務時。收購者投資于目標企業是預期能獲取未來收益,但是這種預期的未來收益因具有不確定性而蘊含著風險。收益法為量化影響企業價值的這些關鍵變量提供了路徑。但是,并非所有的企業價值評估均適用收益法。其必要的前提是判斷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的盈利能力且能夠被合理的計量。只有當企業具有持續的盈利能力且能夠被合理的計量且能夠被合理的計量時,運用收益法對企業進行價值評估才具有意義。
三、基于內部管理和控制的企業價值核算
經濟理論和生活常識告訴我們,類似的資產應該有類似的價格,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在一個公開透明的市場上,購買一項資產的價格,不會高于有相同效用的替代品的價格。我們對一個企業的價值進行評估,通過比較市場上相似或相近的可比企業公允交易價格,經過類比分析,適當修正后得到目標企業的價值,這就是市場法。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企業交易市場活躍,人們對企業價值的判斷更信賴于市場的眼光。市場交易的價格更具有說服力,它是被交易企業對于購買者的內在經濟價值,投資者購買了它,說明它能夠為購買者帶來現金流量。而用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企業的價值,當這個企業一直虧損時,無法預測其現金流量,但假若這個企業有很大的改造潛力,或其自身存在多年已具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的客戶資源和銷售市場,投資人購買這個企業后進行重整,完全可以使其變為盈利企業,為投資者帶來滾滾財源。
參考文獻:
篇4
一、知識型無形資產重置成本法知識型無形資產,包括專利技術、專有技術、著作權等,均以知識為價值主體,其評估的公正性體現在投入知識價值的客觀計量上。按照重置成本評估方法,其價值總量包含歷史成本的折現值,使用過程的投入積累和對于被淘汰技術成分的價值剔除。
1、歷史成本的確定
對于外購無形資產,如專利、專有技術等,除了直接反映其購置費的賬面價值外,對于在培訓、消化、改進等試運行過程中的投入也應計入歷史成本之中。因為這些投入保證了被引進技術能夠適應生產環境,發揮效能,使得無形資產價值得以確立。對于自創無形資產,其歷史成本則一般包括開發研制費中的研制人員的工資、獎勵費用、物資消耗費、儀器設備使用費、技術培訓費、信息資料費、調研咨詢費、評審鑒定費、試運行費等等。由于開發研制費中通常還包含設備購置費,這部分費用經資本化轉為固定資產價值,因此應從自創無形資產的初始投入中剔除。
2、使用投入的確定
這類投入分布于從初始購入(或自創)至評估時的全過程,可考慮分不同的階段予以確定。比如在重大的技術改造、設備更新、產品升級過程中,將容易計量的有形的固定資產投入從總體投入中分離出來,而將剩余部分作為無形資產處理。實際操作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①技術投入維護。為保持專有技術的先進性和壟斷性而投入的技術維護費,可從設備更新改造和產品更新換代的總投入中予以分離,分離的比例可視其技術難度和水平而定。②開拓功能維護。依據設備狀況而對原技術資產予以改進,從而拓展其功能。所增加的資產價值,可以拓展功能的實際投入為基礎予以確定。③適度規模投入。在生產規模擴大過程中,為使專有技術適應新的規模,必然伴隨知識和物資的投入,可以參照規模擴大的比例予以確定。以上所有的價值量,最終都要轉化為評估時的現值。
3、使用過程中的損失
它包括技術性貶值和功能性貶值,其中技術性貶值是指技術進步中出現了性能優越的新資產,使得原有技術部分或全部失去使用價值而造成的貶值;功能性貶值是指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發現自制或購買的無形資產如專有技術存在功能性障礙,或與現有設備水平難以匹配,無法實現預期功效而導致的價值損失。
二、整體型無形資產重置成本法
整體型無形資產,是指以企業整體為荷載的無形資產,如商標、商譽等等。它們可以為企業提供未來的經濟利益和超常的預期收益。之所以能夠這樣,是由于企業具備多方面的優越條件,包括有利的經營關系,良好的管理方法,優良的職工素質,和諧的內部關系,優越的地理環境,完善的銷售網絡,暢通的資金渠道,高度的企業聲望等。而這些條件的獲得來自于諸多方面超常投入的長期積累,既存在物資的投入,也包括知識的投入,如廣告宣傳、職工培訓、調查研究、收集情報、建立銷售網絡、開辟信息渠道等。
1.商標
在商標使用過程中,其價值變化量包括產品宣傳、企業形象、質量檢測、管理咨詢、市場調查、戰略研究等項耗費的累積。同時,企業收益的增長率,還將影響企業商標的價值增量,如果由于某種原因,企業整體聲譽受損,市場占有率萎縮,企業經濟收益降低,則商標的價值應當從投入價值中扣減適當的份額。因此,商標價值應等于歷史成本折現值與使用過程中價值變量之和,其中,歷史成本可用企業開辦費和產品試制費予以計量。
2.商譽
篇5
為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評估收費管理,維護中介市場正常秩序,現就國有資產評估中房地產評估收費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國有資產評估必須按照《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國務院〔1991〕91號令)的規定,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認定評估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
二、資產評估機構應當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辦法開展評估業務,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提供質價相符的服務。
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應將審批的《資產評估機構資格申請表》和《資產評估機構專職人員名單表》(副本)抄送同級物價部門備案。
三、資產評估收費標準,按照原國家物價局、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資產評估收費管理暫行辦法》(價費字〔1992〕625號)規定執行。
資產評估中涉及房地產評估的,房地產作為獨立項目評估,收費標準按《國家計委、國家土地管理局關于土地價格評估收費的通知》(計價格〔1994〕2017號)和《國家計委、建設部關于房地產中介服務收費的通知》(計價格〔1995〕971號)的有關規定執行;房地產作為整體資產的一部分,按整體資產一并評估的,收費標準按價費字〔1992〕625號文件有關規定執行。
篇6
【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研究
企業價值評估是將一個企業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依據其擁有或占有的全部資產狀況和整體獲利能力,并充分考慮影響企業獲利能力的諸因素,對企業整體公允市場價值進行綜合性評估。企業價值評估方法有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場法。
一、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選擇的原則
(一)客觀公正的原則
客觀性原則要求在選擇價值評估方法的時候應始終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堅持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科學態度,盡量避免用個人主觀臆斷來代替客觀實際,盡可能排除人為的主觀因素,擺脫利益沖突的影響,依據客觀的資料數據,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選擇合理的方法。公正性原則要求評估人員客觀的闡明意見,不偏不倚的對待各利益主體。客觀、公正這一原則不僅具有方法選擇上的指導意義,而且從評估人員素質的角度對方法選擇做了要求。
(二)成本效率的原則
評估機構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體之一,也需要獲取利潤以促進企業的生存、發展,因而在評估方法選擇時,要考慮各種評估方法耗用的物質資源、時間資源及人力資源,在法律、規范允許的范圍內及滿足委托企業評估要求的前提下,力求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委托企業和評估機構互動發展的雙贏模式,更有利于評估機構增強自身實力,提高服務水平。
(三)風險防范的原則
企業價值評估的風險可以界定為:“由于評估人員或者機構在企業價值評估的過程中對目標企業的價值作了不當或錯誤的意見而產生的風險”,根據這一定義,企業價值評估中的風險可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外部風險是指評估機構的外部因素客觀上阻礙和干擾評估人員對被評估企業實施必要的和正常的評估過程而產生的風險。內部風險是指由于評估機構的內部因素導致評估人員對擬評估企業的價值作了不當或錯誤的意見而產生的風險。顯然,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選擇作為價值評估中的一個環節,可能會由于方法選擇的不當帶來評估風險。基于此,在選擇評估方法的時候要有強的風險防范意識,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分析可能產生的評估風險,做出客觀、合理的價值評估方法選擇。
二、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運用的條件
(一)運用成本法進行企業價值評估的條件
一是進行價值評估時目標企業的表外項目價值,如管理效率、自創商譽、銷售網絡等,對企業整體價值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二是資產負債表中單項資產的市場價值能夠公允客觀反映所評估資產的價值;三是投資者購置一項資產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不會超過具有相同用途所需的替代品所需的成本。
(二)選擇收益法進行企業價值評估的條件
一是投資主體愿意支付的價格不應超過目標企業按未來預期收益折算所得的現值;二是目標企業的未來收益能夠合理地預測,企業未來收益的風險可以客觀地進行估算,也就是說目標企業的未來收益和風險能合理的予以量化;三是被評估企業應具持續的盈利能力。
(三)采用市場法進行企業價值評估的條件
一是要有一個活躍的公開市場,公開市場指的是有多個交易主體自愿參與且他們之間能進行平等交易的市場,這個市場上的交易價格代表了交易資產的行情,即可認為是市場的公允價格;二是在這個市場上要有與評估對象相同或者相似的參考企業或者交易案例;三是能夠收集到與評估相關的信息資料,同時這些信息資料應具有代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三、企業價值評估方法的運用
(一)成本法的運用
成本法是指在評估一個企業價值時,把這個企業的全部資產按評估時的現時重置資本扣減各項損耗來計算企業價值的方法。成本法評估企業價值,實際上就是在資產清查和審計的基礎上將企業整體資產化整為零,以單項資產的評估為起點,對各項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分別根據各自的特點和使用狀況,用重置資本減去貶值來確定各組成要素資產的個別價值,最后將全部資產進行加和。一個企業的整體價值并不等于企業各單項資產的價值之和,單項資產組合需要組織成本,組合后的資產整體價值還會發生增值。對一個企業的價值評估,主要是對發生了增值的資產整體進行評估,是對其未來服務潛能產生的收益評估。換言之,價值評估應該是對企業內在價值、經濟價值的評估,著眼于未來。而成本法著眼于現在資產的重置價值,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成本法并不是評估企業價值的方法。當然,成本法非常適合每一單項資產的單獨評估,我國目前還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階段,市場經濟不完善,產權交易市場不發達,大量的國有和集體企業要進行改制重組、拍賣兼并,沒有交易活躍的市場作比較,只能對企業實有資產進行客觀的評估。
(二)收益法的運用
收益法通常又被稱作收益現值法。我們在進行資產評估時有一個重要的方法是收益現值法。收益現值法是指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在未來尚可使用年限內的預期收益,并采用適當的折現率折現成現值,然后累加求和,得出被評估資產的評估值的一種資產評估方法。運用收益現值法進行資產評估時,是以該資產投入使用后連續獲利為基礎的。另外,投資者投資購買該項資產時,一般要進行可行性分析,其預計的內部回報率只有在超過評估時的折現率時才肯支付相應貨幣額來購買該項資產。收益法通常被認為比成本法和市場法更適用于企業價值評估,特別是在涉及為企業并購服務時。收購者投資于目標企業是預期能獲取未來收益,但是這種預期的未來收益因具有不確定性而蘊含著風險。收益法為量化影響企業價值的這些關鍵變量提供了路徑。但是,并非所有的企業價值評估均適用收益法。在運用收益法對企業價值進行評估時,必要的前提是判斷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的盈利能力且能夠被合理的計量。只有當企業具有持續的盈利能力且能夠被合理的計量時,運用收益法對企業進行價值評估才具有意義。
(三)市場法的運用
經濟理論和生活常識告訴我們,類似的資產應該有類似的價格,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在一個公開透明的市場上,購買一項資產的價格,不會高于有相同效用的替代品的價格。我們對一個企業的價值進行評估,通過比較市場上相似或相近的可比企業公允交易價格,經過類比分析,適當修正后得到目標企業的價值,這就是市場法。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企業交易市場活躍,人們對企業價值的判斷更信賴于市場的眼光。市場交易的價格更具有說服力,它是被交易企業對于購買者的內在經濟價值,投資者購買了它,說明它能夠為購買者帶來現金流量。而用現金流量折現法計算企業的價值,當這個企業一直虧損時,無法預測其現金流量,但假若這個企業有很大的改造潛力,或其自身存在多年已具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的客戶資源和銷售市場,投資人購買這個企業后進行重整,完全可以使其變為盈利企業,為投資者帶來滾滾財源。所以用市場法可以評估企業的真實內在價值,因基于市場導向,接近現實,故容易為當事各方所接受和理解。
【參考文獻】
[1]成京聯,阮梓坪.論企業價值理論與企業價值評估[J].求索,2005,(10).
[2]李海艦,馮麗.企業價值來源及其理論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4,(3).
篇7
IT在銀行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銀行業電子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加強IT的風險管理勢在必行。
為此,銀監會于2009年出臺了《商業銀行信息科技風險管理指引》,對信息科技風險管理目標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性意見。
風險管理是識別風險、評價風險、控制風險的過程,最終目標是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而風險評估是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是識別風險、評價風險的過程,是風險管理的基礎。
信息科技的風險管理也需要以風險評估為基礎。
整體和專項兩種評估
風險評估是風險管理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在安全規劃、業務連續性管理和實施等級保護等方面也離不開風險評估。
信息科技風險評估可以分為整體風險評估和專項風險評估。
整體風險評估是指對信息科技的各個方面,如治理、信息安全、信息系統開發、測試與維護、信息科技運行、外包、業務連續性管理等,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專項風險評估則是指針對信息科技的某一方面、某個系統或為某個目的而進行的評估。常見的專項風險評估還會根據評估對象分為網絡評估、系統風險評估等。
整體風險評估側重于反映宏觀層面的風險,即全面反映影響實現IT目標的風險,幫助銀行高級管理層把握信息科技的整體風險狀況,從而據此來進行戰略決策,最終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專項風險評估則側重于反映微觀層面的風險,即反映信息科技某一方面或者某個系統存在的風險,據此來決定采取相應的風險處理措施,降低相關系統所面臨的風險。
評估風險的七個步驟
風險有影響及可能性兩個屬性,而影響是由資產的價值與資產存在的弱點決定的,可能性是由資產面臨的威脅及資產存在的弱點決定的。因此,風險評估需要對資產、弱點及威脅進行綜合分析。
風險評估工作一般有以下七個步驟:描述分析評估對象,確定其目標或者價值;識別評估對象存在的弱點;識別評估對象面臨的威脅;通過分析弱點及威脅,確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通過分析資產及弱點,預測風險如果發生可能帶來的影響;通過已經分析出的可能性和影響確定風險等級;根據風險等級提出風險處理建議。
這幾個步驟可劃分為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定級三個階段。
風險識別是風險評估的基礎,只有完整地識別出被評估對象的風險才可能進行正確的風險分析、風險定級。風險識別要對評估對象存在的弱點及面臨的威脅進行識別,這是風險識別的關鍵。
整體風險評估覆蓋范圍廣,反映的是宏觀層面的風險,因此在進行整體風險評估時應該以調查方式為主,以檢查、安全測試方式為輔。
在做整體風險評估時,要先準備詳細的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涵蓋信息科技的各個方面。一般來講,銀行的IT目標是在滿足合規管理要求的前提下,支持業務創新和業務運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管理流程和基礎資源配備作為支撐。其中,管理流程可分為IT業務創新支持、IT業務運營支持、IT合規管理及IT治理等四類,基礎資源配備包括支撐IT運行的人、信息、應用系統及基礎設施。
專項風險評估反映的是微觀層面的風險,要深入查找評估對象存在的風險。因此,專項風險評估應該采取以檢查與安全測試為主,以調查為輔的方法。
篇8
2006年,在我國新頒布的一系列會計準則中,引入一種新的會計計量屬性—公允價值計量屬性。與之相對應,催生了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業務,其中重點之一是合并對價分攤公允價值評估,本文就此談談看法。
【關鍵詞】
資產評估;企業合并;對價分攤
1 企業合并對價分攤
企業合并,顧名思義,是指將兩個或更多的獨立企業進行合并,形成一個報告主體的交易行為。
企業合并過程中,合并方所發生的成本——合并對價要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即合并對價分攤。對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不存在合并對價分攤的問題,因為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在同一控制下,合并方應當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確定所取得的資產和負債的金額。只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才涉及合并對價分攤。
企業合并對價分攤是指將企業合并的成本分配在所得到的可辨認資產、負債之間,進而確定因合并所取得的被合并方的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入賬金額。若購買方所支付的合并成本大于所取得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差額應當確認為商譽。
2 企業合并對價分攤評估的評估對象
按照《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評估指南(試行)》的規定,企業合并中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企業的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是合并對價分攤評估業務中的評估對象,它不同于企業并購中的評估對象。
在企業合并對價分攤評估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確認和識別企業合并中取得的無形資產。若無形資產存在且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要單獨予以確認,并按照公允價值入賬。
評估人員在評估過程中,應當以無形資產會計準則和企業合并會計準則為依據,評估人員可以下面兩個條件作為判斷依據,判斷無形資產是否存在且可辨認:一是被合并企業是否存在源自合同權利或基于法定權利的無形資產,二是該無形資產是否能從被合并企業中分離出來單獨出售。上述兩個條件滿足任何一個,說明存在可辨認的無形資產,在合并日要以公允價值對其進行計量。
與確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相對應,在企業合并對價分攤評估中,也涉及或有負債的識別和確認問題。在企業合并日,若被合并企業有未決訴訟、待執行的虧損合同、債務擔保、已對外公布的重組計劃、產品質量保證等情況,評估人員就應判斷是否存在或有負債,該或有負債是否能夠確認。
3 企業合并對價分攤評估
從本質上講,企業合并對價分攤評估是對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方所取得的資產、負債的評估,具體包括有形資產、負債以及或有負債的評估,無形資產的評估,遞延所得稅的計算,
商譽的計算,最后還要對評估結果的整體合理性進行測試。
3.1 有形資產、負債以及或有負債的評估
合并方在取得被合并方的資產、負債以后,要按公允價值計量。評估人員要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確定相關有形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下表1是有形資產、負債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和過程。
3.2 無形資產的評估
無形資產的評估主要是看其是否存在活躍市場。若存在,應按合并日的市價確定公允價值,若不存在活躍市場,則要采用一定的估值技術進行評估。
無形資產一般情況下較少單獨轉讓,可比交易案例難以取得,所以在無形資產評估中,市場法不是首選。又因為成本法中無形資產的成本不易與其他經營成本相區分,且不能很好地體現無形資產給持有者帶來的未來經濟利益,所以成本法也較少運用。鑒于無形資產的特殊性,在合并對價分攤評估中,無形資產的公允價值通常由收益法來確定。
增量收益折現法。無形資產的使用會產生增量現金流,具體表現在價格的溢價和成本的節省兩個方面。評估人員可以分別預測出包括無形資產的經濟實體的未來現金流和不含無形資產的經濟實體產生的未來現金流,然后將兩者進行比較,判斷有無增量現金流。若有,就是無形資產的使用所帶來的,將增量現金流折現就能得到該無形資產的稅后公允價值。
節省許可費折現法。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擁有了無形資產便可以節省許可費,所節省的許可費就是一種收益,將節省的許可費折現后得出的金額就是該無形資產的價值。這種方法可用于專利技術和品牌價值的評估。
多期超額收益折現法。無形資產不能單獨產生現金流,必須與其他資產共同作用才行。將無形資產與其他資產形成的現金流作為一個整體,從中減去其他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亦即將總收益進行拆分,即可得出待估無形資產的收益,按一定的折現率將其折現,折現值之和即為無形資產的價值。這種方法主要用于對現金流貢獻最大的無形資產的評估。
3.3 遞延所得稅的計算
遞延所得稅是由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一致,形成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或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需要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進而形成了遞延所得稅。在合并對價分攤評估中,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確定之后,公允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的,就要根據所得稅會計準則的規定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負債,且其金額不能折現。當然,合并方在分配合并對價時,對于被合并方在此前已經確認的遞延所得稅項目不應予以考慮。
3.4 商譽的計算
企業合并中,合并方要支付現金及非現金資產、承擔債務、發行債券及股票,還要支付其他相關費用,所有這些構成了企業的合并成本。評估人員在分別確定了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后,將其匯總就能確定出被合并方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評估人員將合并方的合并成本與所取得的被合并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相比較,若前者高于后者,排除合并方失誤造成收購對價過高的因素,差額就代表被合并企業存在著商譽,合并方應在合并時予以確認。商譽的形成原因復雜,可能是因為歷史悠久,管理能力超群,地理位置優越等使企業具有了超額的獲得能力。若計算出的商譽金額較高,評估人員應當提請公司管理當局關注減值風險。
3.5 整體合理性測試
評估人員在確定了合并對價分攤的公允價值之后,要對評估結果是否合理進行測試。首先是加權平均資本回報率的計算,前提是以被合并各項資產的公允價值為權重做出計算,然后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與加權平均資本回報率二者比較,若兩者基本相等或接近,則說明評估結果整體上是合理的,若兩者差異較大,則要對評估過程進行反思,復核所識別的無形資產是否存在,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的評估方法是否得當,參數選取是否正確,結論是否合理。在具體操作時,可以企業價值評估時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基礎,適當考慮風險溢價或折價。
【參考文獻】
[1]《資產評估》.全國注冊資產評估師考試用書.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3(05)
篇9
1.政府干預性較強目前,我國企業并購過程中,多數都是在政府干預下所進行的,政府干預性較強,導致企業資產評估活動難以順利實施,企業資產評估結果的參考價值也受到較大影響。企業并購活動雖然是作為一種市場行為,但是企業并購活動也會對市場造成較大影響。政府從國家和市場角度出發,為達到一定的政府目的和經濟目的,往往會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來約束和限制企業并購,或者是將部分虧損較為嚴重的企業強行搭配給優勢企業,最終將導致優勢企業無法按照原有的發展戰略開展企業經營活動,并給優勢企業造成嚴重的發展負擔,對于市場發展而言也是極為不利的。同時,在政府的干預之下,企業資產評估活動也大受限制,評估機構迫于壓力只能夠提供虛假和失實的評估結論,導致評估價值嚴重降低,企業的并購活動也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2.評估機構和人員素質低下在資產評估過程中,被并購企業向評估機構和人員施以賄賂,導致評估結果失實,也是資產評估所存在的主要問題。資產評估是反應并購企業資產水平和價值的重要手段,資產評估活動數據將直接影響到資產價格。并購活動開展之前,并購雙方需要本著誠信、公平和客觀的角度協商資產價格,并借鑒資產評估數據對商榷最終價格。部分被并購企業,為故意隱瞞企業自身的重要信息,并夸大企業實力,往往支付高昂評估費用給評估機構和評估人員,以改動評估結果,導致并購企業蒙受較大損失。
3.被并購企業會計資料失實資產評估工作需要借鑒被并購企業會計資料來核對資產信息,以得出最為準確和科學的評估結果。然而,目前部分并購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疏于對會計和財務部門的管理,會計、財務部門統計數據往往較為混亂,資料失實現象比較嚴重,這就給資產評估工作的開展添加了較大壓力,評估機構往往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仍然無法保證結果的準確和有效。特別是對于能源礦產企業以及國有企業來說,企業對于日常財務工作和會計工作重視程度非常不足,這也給資產評估工作的開展增添了較多困難。
4.債務遺留問題嚴重企業并購活動開展之前,被并購企業需要做好債務的相關清理工作。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往往被被并購企業的抵押貸款、貸款抵押等活動沒有在評估中予以全面體現,或者是在評估報告中只記錄了抵押占比以及貸款金額總量,卻沒有具體到固定資產組成以及債務細節,當并購活動完成之后,債務則會直接轉嫁到并購企業身上,銀行機構則直接向并購企業追償貸款,從而導致經濟糾紛的發生。尤其是對于能源、礦產和機械生產企業來說,企業設備采購中所支出的費用較為龐大,企業往往采用抵押貸款的形式開展設備采購,因此在實際的并購過程中,需要由評估機構針對債務細節進行調查和評估,以降低并購風險。
二、企業并購中資產評估的優化建議
1.明確評估標準企業并購是一種經濟行為,企業并購將直接影響到并購企業的未來戰略發展和經濟利益。并購企業在并購行為實施以前,首先必須要明確資產評估標準,以保證評估數據的真實性和全面性,以充分降低并購風險。首先,在資產評估活動中,需要調查被并購企業的經營狀況,了解被并購企業經濟效益降低的重要影響因素,包括了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如果被并購企業由于市場發展因素而導致虧損,則應該按照清算價格開展資產評估活動。如果企業由于管理和經營不善所導致的獲利降低,則應該將重置成本重置成本作為主要評估標準。
2.注重評估方法的選擇資產評估作為企業并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資產評估所涉及到的方法和手段較為多樣,如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等等。單項資產評估是針對企業機械設備、房屋建筑、土地使用權以及專利進行評估,單項評估開展過程中可以應用市場法、成本法以及受益法具體實施,具體則需要從被并購企業的實際經營狀況出發;整體資產評估是對企業整體資產進行評估。整體評估優勢在于能夠更加真實和全面地反映被并購企業價值,但評估方式更加復雜,評估費用更高,一般主要應用于大型企業并購中實施。
3.加強債務評估和其他評估債務評估對于并購企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債務評估重視程度的不足,很容易導致被并購企業債務的轉嫁,從而導致并購企業經營壓力的增加。為此,在資產評估過程中,并購企業需要加強對債務評估的關注,要求評估機構對被并購企業債務細節和信息開展全面評估,細化到具體的債務總量、抵押設備細目等等,使并購企業能夠充分地掌握被并購企業的債務狀況,降低并購風險以及并購糾紛的發生。同時,并購企業必須要重視對被并購企業其他評估數據的了解和獲取,包括了商譽評估、企業未來經營預期評估等等,使并購企業能夠更加準確地了解被并購企業的整體價值,為產權價值協商提供更為可靠依據。
三、總結
篇10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some research papers, these subjects were argued in this article, including goodwill essence and valuation, commercial banks’ essence and valuation model. The author thoughts it is better suggestion to use fuzzy mathematics appraisal method, scalping method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method in a commercial banks’ goodwill valuation model.
關鍵詞:商業銀行;商譽;割差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層次分析法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goodwill;scalping method;fuzzy mathematics appraisal method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09)10-0156-04
0 引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推進了銀行業重組并購。但急速下滑的資產市值大大低估了被收購企業潛在價值,商譽成為重要的平衡兩者差異的無形資產。招商銀行2009年4月公布的年報中,首次將2008年9月購買永隆銀行的商譽計價101.77億元,同時計提減值5.79億元,外購商譽入賬價值為95.98億元[1]。
什么是商譽,銀行商譽與一般企業商譽有哪些特殊性,如何客觀計量銀行商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1商譽的本質和計量
1.1 “三元理論”概述
早在1571年,英格蘭的法庭判例中即有“我把我采石場的全部利益和商譽……都給了約翰?斯蒂文。”[2]已有記錄商譽的概念。當時,商譽被認為是因為具體地點、名稱、客戶關系而可以帶來特定收益的一種不能明確的資源。之后數百年的研究和積累,國內外比較認同的企業商譽的解釋,一般有三種:
①“剩余價值理論”。又稱“總計價賬戶觀”,認為商譽是企業整體價值與可辨認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價值之和的差額,主張采用“割差法”,即:
首先用預期收益折現法確定企業整體價值,再估測企業可辨認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單獨交易的公允價值,則整體價值與單項資產價值之和的差額就是商譽大小。
②“超額盈利能力理論”。又稱“超額收益觀”,認為商譽是企業未來獲取的、持續的、超額利潤的折現值,因為商譽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可以為其帶來未來超額經濟利益的資源,主張采用“超額收益現值法”,即:
首先確定企業由于商譽獲得的、超過同類企業預期年超額收益,再確定資本化率或折現率,最后將預期年超額收益,依據折現率在一定收益期間內折現累加。
③“無形資源理論”。又稱“好感價值觀”,認為商譽是由卓越的人力資源、高效的組織管理、和諧的社會關系以及良好的市場信譽等構成的、無形的、不可入賬記錄的資源,主張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即:
企業商譽=人力資源價值+組織管理價值+社會關
系價值+…
首先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商譽價值要素體系,確定要素權重,形成要素權重矩陣;然后建立評價集及對應的標準,請專家對每個要素評價,形成要素評價矩陣;第三,將要素權重矩陣與評價矩陣相乘,得到商譽綜合評價。分布概率最高的等級對應的價值,即企業商譽價值。
1.2 對“三元理論”的評價
本文認為以上三種理論及其評估思路都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剩余價值理論”在確定企業整體價值時,只考慮財務利潤,對不可確指資源,如人力資源、組織管理、企業外部關系等資產的貢獻未做出評價和量化修正,低估了商譽價值。“超額盈利能力理論”將所有超過行業平均資本利潤溢價都歸屬于商譽貢獻,人為地擴大了商譽外延,高估了商譽價值。因為“超額收益”不僅取決于商譽,還源于其它有形或無形的可辨認資產貢獻,如土地、房屋、設備、專利技術、專有技術等。“無形資源理論”從要素論角度詮釋了商譽與其它可辨認資產的價值界限,但將商譽價值計量完全基于主觀估值,即使采用專家綜合評價方法,依然存在計量誤差較大、主觀色彩太濃等問題,不能體現評估工作的嚴肅性、專業性和科學性。
1.3 結論
綜上所述,商譽是由卓越的人力資源、高效的組織管理、和諧的社會關系以及良好的市場信譽等構成的、無形的、不可入賬記錄的資源。商譽價值,體現為企業超過可辨認的無形與有形資產價值之和的溢價。這種溢價根源于企業所擁有、控制的人力資本具有優質的“整合效率”,不僅體現為企業賬面效益,還包括帳外社會效益,需要通過定量和定性結合的方法評定。
2銀行商譽的本質
2.1 “本質”的探討
阮渝生(2003)[3]認為,企業商譽由三類指標體現:企業成長度、內部自信度和外部置信度。指標體系中包括企業盈利增長率,市場占有擴張率,人員、財務、組織管理等方面水平,公眾形象和社會責任等。朱錫慶、黃權國(2004年)[4]從銀行經營特性入手,認為商業銀行掌握的信息資源、客戶關系資源、企業風險防控和經營制度建設,以及金融業務創新和信譽都是商譽的重要組成。前者本質上構筑了一個企業整體競爭力的評價體系,放大了商譽內涵邊界;而后者雖然試圖體現銀行經營特性,但狹義了商譽內涵邊界,沒有充分體現銀行商譽內涵豐富性。
本文認為,商業銀行作為經營負債資金的金融企業,分析控制風險,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開發更多的金融合約來創造資金新的流動、新的利差,,是商業銀行主要職責。所以銀行商譽是指銀行擁有的或者可以控制的,能夠為其帶來未來收益的,不可辨認的資源,特指人力資源、組織管理資源、產品創新能力、客戶信息資源、企業與外部關系資源、企業市場地位以及市場認同度等,這些無形資源價值最終體現為銀行整體市場價值超過單項可確指資產價值之和的溢價。
2.2 銀行商譽的指標體系[5]
本文將銀行商譽評估指標分為“維度-要素-指標”三個層面:維度是評估范圍類型劃分;要素是維度的具體方面;指標是要素水平評價的具體體現。整個指標體系包括2個維度,7個要素和26個基本指標。
①內部維度。
內部維度包括人力資源、組織管理、產品創新和客戶的信息資源等要素。其中人力資源是推動商譽價值增值的主要動因;組織管理是提高;產品創新能力是推動商業銀行在同質化競爭中異軍突起的關鍵;而客戶的信息資源建設是現代商業銀行控制存貸風險、抵御信息不對稱風險的關鍵資源。
1)人力資源要素包括人員結構、教育與培訓、薪酬與激勵機制、團隊協作等四個指標。
2)組織管理要素包括組織結構、企業文化、決策與約束等三個指標。
3)產品創新能力包括業務差異性、創新投入和創新盈利等三個指標。
4)客戶的信息資源包括儲戶信息、貸款客戶信息以及信息的應用等三個指標。
②外部維度。外部維度包括銀行與外部的關系、銀行的市場地位和市場的認同度等要素。其中銀行與外部的關系,包括與政府、儲戶、貸款客戶、其它中間業務客戶以及競爭對手的關系是銀行儲蓄與資產業務的奠基石,也是重組購并的重要目標資源;市場地位和市場認同度則是銀行信譽價值的重要體現。
1)與外部的關系要素包括政府關系、儲戶關系、貸款客戶關系、其它客戶關系以及競爭對手關系等五個指標。
2)市場地位要素包括存款規模、貸款資產規模、中間業務規模和市場占有率規模等四個指標。
3)市場認同度包括儲戶認同度、貸款客戶認同度、其他業務客戶認同度以及政府認同度等四個指標。
2.3 確定指標權重體系的思路
指標權重的確定與分配是指標體系重構的關鍵步驟,可采用特爾菲法聘請專家小組,根據經驗對各項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形成一致性的評價,然后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的絕對權重體系。
①指標兩兩比較,形成判斷矩陣。
采用薩迪的1~9標度法,將指標的兩兩主要程度分為九個標度,標度越大,說明前一指標對后一指標的重要性更強烈。首先確定每個要素層面下,指標之間的相對重要程度,形成B=(βij)矩陣。然后用方根法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各個指標對所屬因素的權重αij。
計算公式如下:
然后,得到其它6個因素下的22個指標對所屬因素的相對權重系數以及7個因素的相對重要程度進行評價,假定7個因素對維度的相對權重系數為:(Ki)=(K1,K2,K3,K4,K5,K6,K7)。
②一致性檢驗。首先,形成矩陣(βij)×(αij)。
然后,求取評價矩陣的最大特征向量λmax,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n表示矩陣的維數。
第四,計算一致性比例CR,計算公式如下:
如果CR500)重復進行隨機判斷矩陣特征值的計算后算術平均值得到的,可以通過查表1求得。
同理,可以對其它評價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
③確定每個指標的絕對權重系數[Wij]。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Wij表示第i個因素的第j個指標對整個價值的影響權重。
3銀行商譽的計量
3.1 計量模型的基本形式
根據定義,銀行商譽等于企業整體市場價值減去單項資產價值之和的余額,其中整體市場價值是包括了財務價值以及不可確指的商譽要素創造的潛在收益的總值,本文建議引入商譽調整系數,同時采用“割差法”的基本思路,即:
銀行商譽=銀行整體市場價值-∑單項可確指
資產的價值
其中:
3.2 評估步驟
第1步:統計和分析銀行歷史現金凈流量的變化規律,運用線性回歸模型預測未來五年被評估企業的整體現金凈流量,利用年金化法得到未來5年等值的等額年金,視為永續經營期間內的年凈現金流量。
第2步:估測被評估銀行的風險,從而得到合適的收益折現率,運用年金資本化法得到被評估企業的整體財務價值。
第3步:建立銀行商譽評估的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的影響權重;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邀請數位企業內外的專家及客戶對指標進行評價,形成綜合模糊評價集;最后綜合多因素、多專家、多等級的評價,得到被評估企業商譽的調整系數。
第4步:確定銀行的整體價值。將第二步的企業整體財務價值與第三步的商譽綜合調整系數相乘,得到銀行的整體價值。這一價值不僅體現了銀行的賬面收益,也反映了無形的、不可確指資產對效益的貢獻。
第5步:確定單項可確指資產的公允價值。運用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對企業的土地、房屋、設備、流動資產、長期投資、特許經營權、專利技術等可確指資產進行價值評定。
第6步:確定銀行商譽價值。即第四步銀行整體價值與第五步單項可確指資產價值之和的差額。
4銀行商譽調整系數的探討
4.1 調整系數的內涵
商譽調整系數是對商業銀行財務價值的修正。由于被評估銀行擁有人力資源、組織管理、創新能力、關系資源等不可確指資源可能帶來的整合溢價,該調整系數大于零。當財務價值存在低估時,調整系數大于1,反之,則介于0和1之間。
由于商譽的價值內涵是多維的,包含諸多定性評價的指標,所以模糊數學的綜合評價法能更好的將定性評價轉換為可定量的形式。但是在模糊評價法中,評價等級一般分為優、良、一般、較差和差五等,評價對應的標準是由專家主觀評價而定,由于缺少明確的參照對象,選擇哪一個評價等級往往難以把握。
在其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對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應用進行了修正。建議選擇四家與被評估銀行最相似,競爭威脅最大的銀行作為比較參照,請多位專家進行同一指標體系多家銀行的同步評價,最后運用模糊數學的量化方法得到每家銀行的商譽綜合評分,在高低排序中確定被評估銀行的修正系數。
這一思路不僅可以反映了商譽多維評價內涵的特性,同時綜合了多位專家的意見,反映了市場對被評估銀行信譽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商譽的大小取決于比較的對象,是一個相對概念,通過橫向的同行業的比較來確定商譽的綜合調整系數,更顯客觀。
4.2 調整系數確定的基本思路
①確定橫向比較的銀行樣本。選擇行業內、同區域的,與被評估銀行類似的、且構成直接競爭力的四家銀行,共同組成比較樣本集,并搜集各家銀行相關的財務數據與市場數據,為后期評價提供參考。
②請多位專家對五家銀行進行多指標評價。將指標評估體系形成調查問卷,選擇來自被評估銀行內部的信貸部、個人金融業務部、企業客戶服務部等部門的,還有被評估銀行外部的銀監局、中國人民銀行、政府金融辦、其它類比銀行的相關工作人員,以及部分儲戶、貸款客戶、理財業務客戶、普通消費者、研究商業銀行經營的專家等等作為被調查者,從中精選100份作為分析樣本。
每位被調查者需要對被評估銀行和其它四家最接近的競爭銀行進行相同指標的評價。調查問卷發放的范圍越廣,調查者對相關問題越熟悉,調查報告反映的評價越真實客觀,那么調查的結果就越客觀。
評估體系中的指標可以分為二類:第一類是效益類可量化指標,比如存款、貸款和中間業務的市場規模(市場占有率),這類指標越大越好;第二類是主觀評價的定性指標,比如企業文化,企業組織結構等等,這類指標分為優、良、一般、較差、差五個等級,對應5、4、3、2、1等數值。
被調查者對可量化指標,根據經驗或實際情況,寫下具體數據;而定性指標,則選擇評價等級,并填寫對應的等級數值。
最后,被評估銀行的商譽調整系數為0.92。
若已知被評估銀行的財務價值為2.5億元,商譽調整系數為0.92,單項資產的價值之和為1.8億元,則該銀行商譽的價值:
銀行商譽=2.5×0.92-1.8=0.5億元
5結論
第一,此計量模型體現了商譽多維評價的內涵特性。同時,綜合了多位專家的意見,定性和定量地體現了市場對被評估銀行信譽的評價高低。
第二,通過引入商譽修正系數,該模型突顯了人力資源、組織結構等無形資源對企業整體價值的影響,克服了傳統現金流量折現法對企業整體價值低估的不足。
第三,吸收商業銀行競爭力研究的成果,引入層次分析法重構了商業銀行商譽價值評估的指標體系,使商譽的內涵得到極大的充實和體現。
第四,對同一指標的不同評價結果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有效地統一了定性和定量指標的比較基礎。
第五,商譽價值的高低由于具有模糊性,因而只有比較才能更加明朗。將被評估銀行置于同行的比較環境中,讓每位被調查者進行橫向評價,更能夠客觀反映被評估銀行在不同人群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招商銀行2008年年報;/cmbir/intro.aspx?type=report
[2]《牛津大詞典》英格蘭北部諸郡遺囑與財產目錄;第352頁;轉引自Carsberg(1966)。
[3]阮渝生:《企業商譽的灰色系統綜合評估方法研究》[J];《商業研究》2003(16);63-65。
- 上一篇:高中學生班級管理細則
- 下一篇:人性化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