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態經濟范文
時間:2023-09-19 17:41: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生態經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生態農業經濟是指農業再生產中生態與經濟的內在聯系及相互結合的統稱。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我國農業已經擺脫了過去舊的發展模式,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努力發展農業生態經濟已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發展農業生態經濟離不開農業生態環境的支持,但在現實中,我國的農村生態環境卻正面臨著異常嚴峻的形勢和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農村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經濟的關系,并提出了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
生態農業經濟;農村生態環境;關系影響;存在問題;改進措施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村不僅是農民進行生產、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們食物的來源之地,是保證國家和諧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我國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來源保障。但與此同時,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農村生態環境卻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人口增長、環境污染、森林破壞、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使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農村生態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對我國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才是實現我國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生態農業經濟的內涵
要正確認識什么是生態農業經濟,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經濟學原理,組織和管理農業生產建設,將傳統農業、現代科技和綠色發展理念有機結合,將農業向合理生態轉化,農業回歸自然,實現農業高產高效與可持續發展兼顧的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而生態農業經濟就是以發展生態農業,使農村經濟、農業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相協調為基本原則,以不超出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得到合理利用、充分發揮為基本方向,在確保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生產過程和資源利用高效化,確保開發產品優質化、無公害化,促使生產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由生態經濟的內涵我們可以總結出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主要包括:協調性,生態農業經濟講求的是農業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以及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適宜性,生態農業經濟是通過多種技術裝備,使農業發展適應區域環境條件、自然資源條件以及當地發展實際情況,從而使區域各項資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農業經濟發展能夠揚長避短,優勢盡顯;持續性,生態農業經濟重視的是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講求的是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長期整體效益,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技術裝備和發展策略進行不斷的改進和調整,因此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長期持續性。
二、農村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經濟的關系研究
1.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基礎。
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生態環境的支持,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資源,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農業生態環境中每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有可能對整個農業生產系統產生各種影響,如果耕地和水土資源等被破壞、被污染,必定會影響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農產品的質量;同樣,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也必然會極大地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因此,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村經濟的基礎和前提。
2.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
在農業生態資源有限和農業生產技術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內,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存在矛盾的,但從長期來看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可以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更好的資源條件,從而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而農業在發展的同時,又會為農村生態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促使農村生態環境的逐漸改善,因此兩者是互為支持,互為促進的。基于以上原因,我們在發展農村經濟的時候,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視農村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才能使農村與農業長期健康發展。
三、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
1.耕地資源緊張,耕地質量不斷惡化。
耕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保護耕地也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但我國當前卻面臨著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耕地質量不斷惡化的問題。據統計,我國現有耕地1.26億公頃,但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屬于坡耕地,耕地資源較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粗放的開發、過度地侵占濫用和各種污染問題,使得可用的高質量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仍然在不斷地減少。
2.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兩方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廢棄物也不斷增多,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沒有固定的垃圾傾倒區域和專門的垃圾處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隨意亂扔,生活廢水不經處理就隨意進行排放;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產生的大量工業廢水也通過各種流通渠道對農村水體環境產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種形式的污染,這些都屬于外部污染的范疇。而自身污染則主要來自于農業生產過程中,隨著農業生產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自身污染的情況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濫用農藥、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污染;二是農業生產殘留,如秸稈、畜禽類糞便處理不當而造成的污染。我國本身農業用水就非常緊張,據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農村有5000萬人口和3000萬牲畜面臨著飲水不足的威脅,受旱農田達到了3億畝,而各種污染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活動。
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措施
1.提高人們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
提高人們生態環保意識是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關鍵。農業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類社會的物質需求,但長期以來,人們在農業生產中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造成了農業資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壞式的開發,使農業生產超出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雖然我國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花費了不少精力,但治標不治本,建設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因此,必須設法從提高環保意識入手,加強宣傳教育,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為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打好基礎。
2.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
雖然我國近幾年來陸續頒布了一些涉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整體而言,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還不十分健全,主要體現在監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強等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難以及時跟進,使得一些方面還存在著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加強法律法規執行力度,才能從法律制度上有效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相關投入。
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農村生態建設。興修農業水利工程,促進水資源合理保護利用;加強垃圾回收處理和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改造,以及相關的資金和技術裝備投入,促進環保技術裝備升級改造,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提供有力支持。
五、結語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因素多、制約條件多。因此,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充分調動各種有利條件共同發揮作用,牢固樹立起“既要農業經濟發展,又要農村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作者:張彩霞 馮俊霞 王尚 單位:河北省委黨校邯鄲站
參考文獻:
[1]張忠根,應風其.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篇2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農村生態環境;關系影響;存在問題;改進措施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立國之本。農村不僅是農民進行生產、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們食物的來源之地,是保證國家和諧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基礎。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我國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來源保障。但與此同時,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農村生態環境卻正在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人口增長、環境污染、森林破壞、水資源短缺等問題使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農村生態環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這對我國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才是實現我國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一、生態農業經濟的內涵
要正確認識什么是生態農業經濟,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態農業。生態農業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經濟學原理,組織和管理農業生產建設,將傳統農業、現代科技和綠色發展理念有機結合,將農業向合理生態轉化,農業回歸自然,實現農業高產高效與可持續發展兼顧的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而生態農業經濟就是以發展生態農業,使農村經濟、農業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相協調為基本原則,以不超出自然生態系統承載力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區域自然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得到合理利用、充分發揮為基本方向,在確保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實現生產過程和資源利用高效化,確保開發產品優質化、無公害化,促使生產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現代化農業產業。由生態經濟的內涵我們可以總結出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主要包括:協調性,生態農業經濟講求的是農業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以及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適宜性,生態農業經濟是通過多種技術裝備,使農業發展適應區域環境條件、自然資源條件以及當地發展實際情況,從而使區域各項資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農業經濟發展能夠揚長避短,優勢盡顯;持續性,生態農業經濟重視的是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講求的是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長期整體效益,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技術裝備和發展策略進行不斷的改進和調整,因此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長期持續性。
二、農村生態環境與生態農業經濟的關系研究
1.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基礎。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村生態環境的支持,農村生態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資源,保證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農業生態環境中每一個因素的改變都有可能對整個農業生產系統產生各種影響,如果耕地和水土資源等被破壞、被污染,必定會影響農業生產的產量和農產品的質量;同樣,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也必然會極大地促進農村和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建設。因此,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生態農村經濟的基礎和前提。2.農業經濟的發展可以促進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在農業生態資源有限和農業生產技術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內,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存在矛盾的,但從長期來看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可以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更好的資源條件,從而滿足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而農業在發展的同時,又會為農村生態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和資金支持,促使農村生態環境的逐漸改善,因此兩者是互為支持,互為促進的?;谝陨显?,我們在發展農村經濟的時候,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重視農村生態資源環境的保護和改善,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堅定不移地走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之路,才能使農村與農業長期健康發展。
三、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問題
1.耕地資源緊張,耕地質量不斷惡化。耕地資源是農業發展的根本,保護耕地也是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內容,但我國當前卻面臨著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耕地質量不斷惡化的問題。據統計,我國現有耕地1.26億公頃,但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公頃,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屬于坡耕地,耕地資源較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斷增加,以及粗放的開發、過度地侵占濫用和各種污染問題,使得可用的高質量耕地總面積和人均耕地面積仍然在不斷地減少。
2.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兩方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廢棄物也不斷增多,尤其是在一些農村地區,沒有固定的垃圾傾倒區域和專門的垃圾處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隨意亂扔,生活廢水不經處理就隨意進行排放;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工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產生的大量工業廢水也通過各種流通渠道對農村水體環境產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種形式的污染,這些都屬于外部污染的范疇。而自身污染則主要來自于農業生產過程中,隨著農業生產和規模的不斷擴大,自身污染的情況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濫用農藥、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污染;二是農業生產殘留,如秸稈、畜禽類糞便處理不當而造成的污染。我國本身農業用水就非常緊張,據資料顯示,我國目前農村有5000萬人口和3000萬牲畜面臨著飲水不足的威脅,受旱農田達到了3億畝,而各種污染更是加劇了這種情況,極大地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活動。
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措施
1.提高人們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提高人們生態環保意識是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關鍵。農業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類社會的物質需求,但長期以來,人們在農業生產中存在著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造成了農業資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壞式的開發,使農業生產超出了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雖然我國在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花費了不少精力,但治標不治本,建設速度趕不上破壞速度。因此,必須設法從提高環保意識入手,加強宣傳教育,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才能從根本上做好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為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打好基礎。
2.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雖然我國近幾年來陸續頒布了一些涉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整體而言,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還不十分健全,主要體現在監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強等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難以及時跟進,使得一些方面還存在著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加強法律法規執行力度,才能從法律制度上有效保護農村生態環境。
3.加強生態農業建設相關投入。政府部門應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農村生態建設。興修農業水利工程,促進水資源合理保護利用;加強垃圾回收處理和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改造,以及相關的資金和技術裝備投入,促進環保技術裝備升級改造,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提供有力支持。
五、結語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因素多、制約條件多。因此,我們必須從多方面入手,充分調動各種有利條件共同發揮作用,牢固樹立起“既要農業經濟發展,又要農村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忠根,應風其.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
[2]陳金松.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農業經濟,2013(4).
篇3
關鍵詞:農村公路;管養機制;發展養護
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農村經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開始大量興修農村公路,而農村公路也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村公路建設能夠有利于發展農村各種生態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對于我國整體國民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響。相比重要公路干線,農村公路的管養處于落后情況,影響了生態經濟的發展。所以作為公路管理單位必須認真探索和創新農村公路管養機制,積極地為農村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最基礎的交通保障。
1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現狀分析
公路的管養機制是否科學直接關系到公路的使用年限。俗話說“三分建,七分養”??梢?,在農村公路使用過程中必須做好管養工作。一旦缺乏有效的管養措施,那么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公路出現問題,影響到正常的交通,進而妨礙到生態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農村公路管養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公路等級比較低,很難抵御自然災害的侵襲。相比一些重要的公路線路來說,農村公路投入比較少,導致農村公路等級低,抵抗災害的能力比較弱。目前農村公路中四級公路占總里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此外,一些地形比較復雜的地區基本都是等外公路,一旦遇到自然災害,就非常容易出現坍塌的問題。第二,公路的安全通行能力不高,交通設施不完善。由于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地形都比較復雜,存在彎路多、陡坡多、臨崖多等特點,這本身就給公路修建帶來巨大的困難,同時建設資金不足,使得公路建設部門在安全投入上比較少,這就遺留了很多安全隱患,影響到人們的安全出行。第三,很難籌集到足夠的管養資金。由于公路養護資金主要依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農村本身就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只能把少量資金投入到公路管理養護中,其遠遠滿足不了實際公路養護的資金需求。同時,在公路建設初期已經向受益村莊籌集了資金,再次籌集資金比較困難。資金的不足嚴重制約了農村公路養護工作的開展。有些地區的公路由于年久失修,導致瓜果蔬菜運輸到外面已經腐爛,給農民造成了經濟損失。第四,落實生態養護政策不容易。在農村公路養護過程中受到資金、人員、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因素制約,很難落實生態養護,有些養護單位由于管理政策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導致養護過程中的廢土渣隨地堆放,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
2創新農村公路管養機制
2.1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農村公路的建設,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但對于后建設時期的農村公路管理工作,方方面面普遍重視不夠。農村公路的管理工作必須突出“三個結合”:一是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結合,積極主動爭取當地黨委政府和沿線鄉、鎮、村的支持,力爭將農村公路管養與文明村鎮創建、“千村示范、百村整治”等新農村建設有效載體相結合;二是與建設平安縣(市)、平安鄉鎮結合,針對農村公路建設后通行條件改觀但安全設施設置不夠健全的實際,將農村公路的管理納入到平安縣市、平安鄉鎮的建設中去,擺上黨委政府議事日程;三是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結合。建設生態文明是當前的中心工作,作為其中重要內容的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村公路的支撐,加強農村公路的管養,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2.2大力推廣生態養護和預防性養護
在專業養護方面,注重生態養護。通過修筑攔水埂、跌水坎等措施,預防和治理路基沖缺和水溝及邊坡的沖刷問題,同時綠化、美化路基和邊坡;通過加強對橋涵、構造物的檢查、防護,確保橋涵及沿河路堤擋墻駁岸等構造物完好;通過經常清理邊溝、清理涵洞,保證排水通暢,杜絕水漫路面;通過做好路肩培筑工作,有效處理好路肩積水問題,充分發揮小挖機及多功能機械的優勢,清挖“假水溝死水溝及斷頭溝”,培筑土路肩,并用沖擊夯和平板夯夯實,切實做到全面養護,提升路容路貌。
2.3建立專業和協管結合的路政管理機制
根據我國農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特點,除了依托鄉鎮政府建立公路養護管理站,還可以建立基層路政隊伍,增加一線管理力量,實現日常管理和公路路政管理機制相結合,同時實現資源的合理化分配,鄉鎮干部積極調動公路沿線群眾的愛路意識,共同創新公路管理的和諧局面。例如,通過引導農村公路的受益村,并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科學的公路養護制度,并設立相應的公示盤,時刻提醒村民要愛路護路。各鄉鎮根據當地的公路養護情況,聘請專業的工作能力強的公路養護人員作為公路監督員,遇到違反公路管理制度的情況應該及時進行制止,并把相關信息反饋給公路管理部門。在公路上顯眼的位置設置宣傳牌,讓公路沿線的群眾都能夠懂得愛護公路的重要性,積極舉報公路違法行為,增強群眾的公路主人翁意識,積極地保護公路。
2.4打造標準化的農村公路養護站所
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站的規范化直接影響到公路養護工作的開展。目前農村公路管理站的站長基本是由鄉鎮分管領導兼任,他們對建立和推行規范化的公路管理制度十分支持,積極地提供場所、設備、人員等,并積極落實國家相關的公路養護政策,為公路養護工作的科學落實提供牢固的基礎,同時進一步提高了養護工作的效果。
2.5建設高素質的農村公路養護隊伍
農村公路管養工作開展的核心力量是一支合格的素質高的養護隊伍。根據當前農村公路建設的現狀,公路養護部門可以實行分段承包的養護方式,選擇合適的承包人。所選擇的承包人必須是公路所在村委集體推薦,最后由公路養護部門最終確定。作為承包人來說,必須是農村公路的受益人,必須擁有強烈的責任心,能夠針對日常養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解決。畢竟承包人對公路養護工作還不是很熟悉,所以作為公路養護單位應該積極組織培訓工作,由鄉鎮領導召集養護人員,由公路養護部門提供相應的培訓教材和師資。除了定期培訓之外,公路養護部門還應該定期派專業的養護人員到不同公路分段養護地點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并幫助公路管理站建立全面的公路養護檔案,制定保養計劃,通過采取科學的養護措施,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的質量。
2.6規范實施養護考核
為了確保農村公路養護工作的質量,必須在了解當地的公路建設情況以及確定養護管理主體的前提下,積極地建立健全承包人的考核機制。當地政府也應該把公路養護工作納入到工作規劃考核中,并作為交通部門按照季度的考核工作之一,同時把考核結果和經費補助掛鉤,鄉鎮部門也需要對養護情況進行調查,抽查養護人員的出勤情況,并定期公布考核結果。在農村公路上設置管理人員公示牌,并明確表明相關責任人的具體信息,一旦養護結果沒有達到規定的標準,那么就要具體落實到人,當地的群眾也可以加入到監督工作中來,共同做好農村公路的養護工作,延長農村公路的使用年限。
作者:黃守義 單位:桂林市公路管理處
參考文獻:
[1]李麗,劉艷娜,徐星.農村公路財政資金轉移支付方式[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12(1).
篇4
關鍵詞:西部生態環境治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我國西部地區人口稀少、地域遼闊,具有較大的氣候條件差異以及復雜的區域自然條件。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對西部地區的生態治理,在新的發展背景下,需要做好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以促進其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1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西部地區發展過程當中,經濟問題以及生態問題是其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具有自然條件惡劣以及環境脆弱等因素,但在影響因素當中,人為活動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在西部地區發展中,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存在不合理情況,并因此使當地的自然資源在發展過程當中受到嚴重的破壞,對環境以及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影響。在資源粗放、掠奪式開發經營過程中,也正是在外延擴大再生產基礎上來說的,即依靠勞動力投入以及土地增加基礎對農產品總量的增長目標進行實現。在傳統經營方式中,不僅以掠奪式的方式開發資源,使資源在數量以及質量方面都受到嚴重的影響,且在勞動力數量增加的過程中,因人口素質以及總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對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產生影響,嚴重破壞了當地資源環境,進而影響農業生產效益。總體來說,生產方式的落后以及人口的高負荷是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限制的重要因素。
2發展措施
2.1轉變經營方式
現階段我國西部地區人口壓力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很多地區按照傳統方式發展經濟,其代價即是犧牲環境,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植被破壞、超載放牧等情況。對于這一情況來說,其不僅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溫飽問題,且極大地破壞了區域生態環境,并因此使西部地區在生態環境以及經濟發展方面陷入惡性循環。在該種情況下,要將經濟同生態的結合作為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關鍵性問題,以此實現當地農民致富問題的良好解決。具體來說,需要能夠對當地的特色經濟以及優勢農業產業做好把握,聯系實際做好生態旅游、經濟林果、畜牧業以及花卉業的發展,同時積極做好農業產業化經營,以此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在以往的發展當中,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效益低的問題即附加值不高,且在加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具有特色的產品。其原因在于,一是相關人員在商品經濟意識較為淡薄,并沒有嚴格聯系市場發展需求進行經營生產,因此產品無法良好走進市場;二是在生產經營規模方面存在不足,具有較高的生產成本,且在經營方式方面也存在較為粗放的特征。經濟結構方面,主要為種植業,仍存在經濟結構單一的問題;三是所處區域在交通條件以及基礎條件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場發育方面存在滯后的情況,并因此對產品的流通產生影響。在該種情況下,需要我國西部地區能夠充分把握市場導向,在以自身資源優勢的基礎上做好市場經濟發展,做好農業產業化進程的推進,通過產業鏈條的延長實現農業產業化升級目標的實現,在此過程中也需要做好品牌戰略的實施,以此實現產品競爭力的提升。
2.2加大人口轉移
西部是現階段我國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地區,很多環境都不適合人的居住。相關研究,西部地區人口數量超出生態以及自然資源承載能力,是導致經濟貧困、生態惡化問題的的重要原因。要想實現這部分區域環境問題的良好解決,要做好生態轉移戰略的實施,將地區當中超出承載的人口向外進行轉移,在降低這部分區域人口壓力的情況下,保證人口能夠低于生態環境以及資源的承載力,在對資源、環境以及人口等協調發展目標進行實現的情況下實現持續發展目標,其具體措施有:一是有組織、有計劃的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對于中東部區域具有較大勞動力需求量的城市,國家在給予資金以及政策方面扶持的情況下對農民工小區進行建立,以鼓勵這部分務工人員能夠具有穩定的居住以及就業場所,實現人口向城市的轉移。在該過程中,不僅是人口以及勞動力的轉移,對于我國西部地區的環境壓力也是有效的減輕,對生態恢復具有積極的意義;二是西部地區需要充分發揮自身旅游資源以及能源方面優勢,做好非農產業的發展,在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基礎上做好城鎮化建設,以使農村人口能夠更好的向城鎮轉移,在資源發展方面實現開采與加工的結合,通過該方式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三是對于生產生活條件已經較為惡劣的區域,需要將居住地區較為偏遠的人口實現整體遷移,通過該方式也能夠較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篇5
關鍵詞: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
中圖分類號:G812.42 文獻標識碼:A
一、發展生態農業的現實意義
1、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找到一條根本途徑。生態農業吸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從我國國情出發遵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農業生產,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2、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起到關鍵作用,并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3、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發展生態農業能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生態農業能大大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二、生態農業在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1、生態農業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生態農業是遏制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退化的有效途徑。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增加,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資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區農業環境污染相當嚴重,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建立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的可持續農業生產體系[1]。生態農業建設是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生態農業是發展市場經濟適應“三農”政策的需要。生態農業適應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農業產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并結合地區優勢和產業特點,確定農業發展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梢娚鷳B農業不僅保護生態環境,而且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持續高效發展,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
3、生態農業建設也是今后生態農業建設長期追求的目標所必須。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是不以破壞農業可再生資源、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換取農業的發展,把保護環境和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與滿足人類需要相結合,達到生態合理和持續發展之目的[2]。把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和現代農業技術按照生態優化的規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態合理、經濟高效的現代化持續農業發展模式,使農業經濟的增長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結合起來,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這是生態農業長期追求的目標。
三、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無論是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還是農業經濟學家、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其從不同視角所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概括起來看主要試圖集中研究解決困擾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三個最基本問題,即食物安全、農業現代化及農村發展問題,它們構成了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的核心。
然而,目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仍主要側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還未真正將其轉向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3]。從而反映出當前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仍然是“重經濟,輕生態”“重視農村經濟發展,忽視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等社會發展”,這應引起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四、以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1、建立適合新時期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機制。發展生態農業,必須增加資金投入、強化技術支持,必須完善有關的法規制度和有效發展機制,使資金和技術投入真正發揮作用。當前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進一步理順管理和運行體制,建立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盡快制定全國生態農業發展規劃;建立生態農業建設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各方面參與生態農業建設的積極性;加強法制體系建設,制定和完善生態農業的法律、法規,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2、建立生態農業技術保障體系。為進一步適應生態農業發展的需求,必須要加強生態農業技術標準和關鍵技術的攻關研究,包括生態農業評價指標、管理認證方法、環境友好技術、不同要素的時空優化組合技術、適宜物種的挑選與改良技術等各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態農業的生產資料、生產基地標準、生產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為生態農業建設和科學管理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3、生態農業建設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無公害糧食生產是我國糧食生產區生態農業建設的重點。從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加強現代農業的科學發展。
4、進一步拓寬生態農業發展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藝措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步快速發展提供生態安全保障;二是著眼于質量和效益,解決農產品地區性和結構性過剩,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三是解決農產品污染問題,保障國民消費安全,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區域布局要按照“重點突破,穩步推進”的原則,在鞏固和提高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示范縣的基礎上,有重點、分區域地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向縱深發展,使農村經濟向新的可持續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賁可平.對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農業發展論叢.2011(2)
篇6
【關鍵詞】農村 金融 生態環境
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增大了農村金融的風險,導致農村基金金融服務需求難以滿足,農村資金流失規模持續擴大,農村投融資渠道狹窄,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供給嚴重不足,農民增收減緩,因此加強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對做大做強農村金融乃至建設新農村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村經濟獎勵薄弱
農村經濟發展的薄弱,可直接或間接轉嫁到農村金融。進而造成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惡化,由于農業生產面臨市場和自然災害雙重風險,使農業貸款的風險遠高于其他行業。農業貸款成為商業銀行的融資對象。因此我國農業自然環境及脆弱的農業基礎設施,不僅使農業風險成為影響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也惡化了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2、金融發展的結構失衡
從農村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看,金融資源的空間分布呈現明顯的不均勻性,造成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失調的困境。如我國東部地區聚集大量金融資源,無論是按鄉村人口數,還是按勞動力人數計算,東部都在中、西部之上,而三部農村地區難以形成有效的資本積累,加劇了農村金融發展的不均衡,從金融發展水平看,我國農村金融業務范圍的獨特性、服務空間的廣闊性、決定其經營風險復雜管理難度大等特點、農村金融與城市金融的差距不斷拉大。目前我國農村貸款只占全國總量的15%左右;農村人均貸款金額不足5000元。而城市人均貸款金額超過50000元。兩者相差10倍。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的資料顯示,2000年到2004年我國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15.4%,但農業在所有的金融貸款額為11.8%。其中,農業短期貸款額為5.5%,農民和鄉鎮企業獲得的貸款僅占貸款總額的30%;與城市金融相比,農村金融產品少、金融服務種類單調,基本上只有傳統的存貸業務,中間業務和外匯業務很少。資本市場沒有延伸到農村、農民基本沒有條件參加證券投資,原來已開辦農業保險的業務量業日益萎縮。這種金融結構的失衡,使農村經濟主體感受不到金融對自身發展的支持,享受不到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帶來的利益,城市經濟主體平等的融資機會少,致使城鄉差別進一步擴大,農村金融的“脆弱性”進一步增大,這嚴重影響農村金融生態的良性發展。
3、農村金融機構產權制度建設落后
國家享有農業銀行全部的產權,導致其體制僵化缺乏活力,農村信用社產權不清晰無法在機構內部形成科學的治理結構。特別是在制度上喪失了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的機制,再加上其退出機制的缺乏,不僅影響農村信用社自身改革經營機制的激勵,也影響股東要求經營管理人員改善金融機構的經營機制,還使存款人無法有效形成對農村信用社的約束,將進一步降低農村信用社改善金融機制的激勵,這對以負債經營的農村金融機構的風險。
4、誠信體系缺乏
誠信環境的缺乏是導致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惡化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國農村征信體系建設嚴重落后:一是缺乏健全的信用登記制度、信用評估制度、信用風險的預警與控制制度、失信的制裁與公示制度等,這增加了守信的風險,導致金融機構產生“惜貨”思想。二是由于信用資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缺乏信息溝通渠道和有效的失信懲罰機制,對欠賬、賴賬的個人給予打擊不力等,導致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護,失信者未得到嚴厲制裁。三是由于會計、審計、信息披露的專業水平不高,如辦理財產評估、登記保險、公證等手續要涉及工商、保險、公證、房產等多環節多部門,且登記評估費用明顯偏高,這直接導致農村金融服務的功能退化。一些中介機構還容易被買通做假“騙貨”現象屢禁不止等。這不僅造成農村金融機構運行的低效率和金融服務的供給不足,還直接導致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惡化。
5、關于農村金融的法律法規不完善
在影響農村金融生態的還就能夠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因素。由于我國宏觀經濟體制處于轉軌階段,《破產法》、《擔保法》等法規的不配套或不具有可操作性,有時銀行被迫接受被執行人的財產,出現抵債物質變現困難、評估不準確、損失率高、處置不規范等現象。個別部門因自身和局部利益,地方保護現象時有發生,由于金融債權案件久拖不決、判決不公或判決后難執行、執行周期過長等原因,導致對保障金融機構合法權益法規的缺失,這增大了農村金融運行的不確定性。
6、地方政府的“不為”與過渡干預
地方政府的“不為”和過渡干預行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金融的發展。政府的“不為”主要表現在對逃廢銀行債務的行為采取默許。視而不見或保護態度,達到地方利益最大化,人為地放大金融風險。政府的過渡干預又扭曲了農村金融生態的結構,突出表現為:一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與政績考慮,利用農村金融改革中的漏洞,常常違背經濟規律立項目、辦企業。尤其是為大上、快上項目貸款,導致農村金融機構貸款資金的沉淀和損失。二是地方政府在投資風險上“搭便車”。國有銀行、農村信用社實質上是由中央政府來對儲蓄存款提供保險。所以,地方政府干預國有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經營而產生的流動性金融風險將首先由中央政府“買單”,迫使中央銀行充當最后貸款人,而地方政府責任相對較少。這造成地方政府投資風險的軟約束,加劇了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和干預,形成了金融機構貸款風險的高度集中。三是急需資金的企業和個人往往用賄賂等手段去獲取貸款,地方政府中的個別部門或個人受利益驅動以要素控制權為誘餌進行尋租,對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施加干預或影響,從中獲取個人利益。由此產生尋租行為。所以,地方政府的“不為”和過渡干預都可能導致農村金融生態非自然演進和自我調節功能錯亂。
7、非正規金融的風險隱患
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和合同借貸活動對滿足農戶金融需求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確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不具有法律地位、管理不規范,農村非正規金融組織的存貸款利率普遍高,往往是官方利率的數倍,使借款單位的生產經營成本上升,競爭力下降,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后勁,有些非正規金融則出現非法集資經營者卷錢潛逃的現象、經濟糾紛和金融詐騙時有發生,特別是高利貸的存在嚴重擾亂了金融次序,影響和諧農村金融生態的構建。
二、完善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議
在我國,農村經濟由農業性鄉村社會向工業性城鎮社會的轉型過程中,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大力支持,而農村金融的發展也必然需要有一個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首要前提是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夯實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經濟基礎則是金融生態發展的硬環境。其次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制度安排為保證,優化我國農村金融運行中的軟環境。
1、夯實農村金融生態的制度基礎
一是建立和健全良好的法律體系。繼續完善《破產法》、《商業銀行法》、《保險法》、《證券法》、《票據法》、《擔保法》、《合作金融法》、《政策金融法》等法規。二是設立存款保險制度。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農村貸款擔保制度逐步完善,農村金融各項配套服務機制以此分散或轉嫁農業等自然災害和信用風險等不確定性因素而導致的經濟損失。三是通過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金融內部機制的轉換。真正建立起決策執行監督項,制衡、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經營機制。四是強化金融監管法律制度。建設維護守信者的合法權益,加大對惡意逃廢債務行為的打擊力度。防止企業借改制之機逃廢金融債務,增強法律的威懾力。
2、推進農村社會征信體系建設
一是政府要講誠信。以提高行政公信力為核心,發揮政府信用建設的主導作用,同時要廣泛開展企業信用評級和信用鄉、信用村和信用戶的三信創評建設,進一步營造重信用講信用的社會風氣。二是加快對工商稅務公安銀行等部門的信用信息資源聯網步伐,實現社會信用信息資源共享。三是要在確定農戶信用等級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農戶資信檔案,推進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對符合條件的及時發放貸款,真正享受到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四是要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宣傳輿論監督等手段,動態地評定農戶的信用等級,同時還要加大誠信宣傳教育力度,增強農戶的信用意識。
3、提高會計審計和信息披露等標準
會計審計信息擔保等中介機構是農村金融生態健康發展的重要平臺,一要引導和鼓勵會計、審計、律師等各類事務所及動產不動產評估和企業價值評估等中介機構,優化發展,積極引進國內外資信等級高的大型中介服務機構,促進中介服務水平的提高。二要加強中介服務市場的監管。依法制定和嚴格執行中介服務從業標準與資格,堅決打擊虛假中介行為。三要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法律作用,強化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規范,提高中介機構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和城市水平。四要建立和健全農業和農村擔保機制,積極探索對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實行多種抵押擔保形式,可設立股份制等多種性質的擔?;鸸?,解決農民和農村中小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從而分散農村信貸資金風險。
4、鼓勵民間資金進入農村金融市場
解決農村資金供求缺口的關鍵在于以“立足農村、以農為本、服務三農”為原則,大力培育以農村金融主體,以提高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在保證資金充足、嚴格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的前提下,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合理引導和規范農村各類民間借貸活動。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允許那些經營規范、信譽業績良好的民間金融機構之下而上地重新創建新的金融組織,使非正規的金融在農村金融制度變遷中逐步納入到正規金融體系建設、監督之中,使其合法化、公開化和規范化,從而滿足農村經濟發展中多層次的信貸需求。
5、健全財政對農村金融的核撥、補償機制
一要建立和健全財政對農村金融的核撥、補償機制,通過稅收優惠、利差補貼等直接對農村金融并進補貼、改善農村金融環境,增強農村金融抵抗風險能力和信用創造能力。二要將當地社會的均衡發展狀況,如公共服務、公共設施水平、公共環境、市場次序和機制建設等納入地方政府工作能力的標尺。通過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標準、行政標準、經濟標準、社會標準和業務標準等來判斷、考核區域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過建立市場化的考核干部機制使地方政府走出GDP至上的誤區,克服政府行為中的“錯位、越位、空位”現象。
【參考文獻】
[1] 沈冰:農村金融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農村經濟,2005(5).
[2] 徐諾金:論我國的金融生態問題會計[J].金融研究,2005(2).
篇7
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在:1現在全國的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垃圾回收處理站、污水處理廠等一整套環保系統,但是農村基礎設施落后,沒有統一有效的收集處理系統,大部分生活垃圾和污水隨處傾倒,嚴重污染了耕地、空氣、水源,進而影響農作物生長環境,影響糧食蔬菜等農產品質量,最終影響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2地方政府環保工作重城市輕農村,環保方面的人力、資金投入嚴重不足;3一些地方受利益驅使,把環保不達標、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從城市轉移到農村,尤其是城市近郊的農村,使工業污染和城市污染在農村蔓延,加劇了農村環境的惡化;4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為了提高農產品產量,不惜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地質量下降,使有益的鳥類和昆蟲死亡,破壞了生態平衡;5在畜禽養殖過程中,動物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二、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措施
1切實保護好農村飲用水源地
把保障飲用水安全作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依法科學劃定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監測和監管,堅決依法取締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嚴防養殖業污染水源,嚴禁直接或者間接向河流、溪溝、水庫、山塘排放超標的工業污水。制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急預案,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確保群眾飲水安全。
2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
因地制宜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按照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采取分散與集中處理相結合的方式,處理農村生活污水。居住比較分散、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采取分散處理方式處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較集中、有條件的地區要推進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新村莊建設規劃要有環境保護的內容,配套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設施。加快推廣“戶保潔、組收集、村轉運、鎮處置”的城鄉統籌垃圾處理模式步伐,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運率和處理率。邊遠分散地區可采取資源化的就地處理方式。優化農村生活用能結構,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控制煤和柴草的使用,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
3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環保準入門檻,禁止工業和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污染嚴重的生產力和工藝、設備。強化限期治理制度,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實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間應予限產、限排,并不得建設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的項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加快推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4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
科學劃定禁養、限養區域,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加快推行規?;B殖場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積極開展規模以上養殖戶和散養戶的污染治理。各地要結合實際,確定時限,限期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新建、改建、擴建規?;笄?B殖場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對現有不能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責令其停產整治。鼓勵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綜合利用方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依據土地消納能力,進行畜禽糞便還田。根據水質要求和水體承載能力,確定水產養殖的種類、數量,合理控制水庫、山塘養殖規模,堅決禁止化肥和畜禽糞便養魚。
5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采取綜合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推行秸稈還田,鼓勵使用農家肥和新型有機肥。鼓勵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作物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加強農資管理,禁止生產及銷售劣質農膜,提高農膜使用周期及使用壽命,鼓勵農膜回收再利用。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發展生物質能源。
6積極防治農村土壤污染
做好全區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工作,摸清情況,把握機理,逐步完善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建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制度,開展污染土壤綜合治理試點。加強對污灌區域、工業用地及工業園區周邊地區土壤污染的監管,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嚴格對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環境監管。
7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
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優先保護天然植被,堅持因地制宜,重視自然恢復。保護和整治村莊現有水體,努力恢復河溝池塘生態功能,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加強對礦產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和交通基礎設施等開發建設項目和活動的環境監管,努力遏制新的人為破壞。
8健全農村環境保護治理監管機制
建立公共政策農村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政策源頭上把關,控制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把環境監管工作的觸角進一步向基層延伸,可在全區范圍內分片設立環境衛生監察大隊,專職負責鎮容、村貌的管理。在全區各鄉(鎮)統一設立環境保護管理站,負責鄉鎮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依法查處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事。強化對各級黨政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考評,將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列入各級黨政領導和各有關部門的年度工作目標管理考評內容。引入生態環境效益評價機制,開展綠色經濟核算,逐步建立農村經濟綠色統計和審計制度,將統計、審計結果作為考核提拔基層領導的重要指標和基層評優評先的重要條件。
篇8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存在問題;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3)02-0088-02
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對于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針對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采取治理對策,以加強環境治理,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效益。
隨著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力度卻較為欠缺,由此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無法為我國環保型社會的構建做出貢獻。但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對于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針對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采取治理對策,以加強環境治理,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效益。
1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分析
環境是人類生存及進行發展的基本前提,良好的環境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必須的資源和條件,對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居民的生產發展對于環境的依賴程度更高。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村地區的經濟進步迅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質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但同時由于經濟發展對于資源能源的消耗較大,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而經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的農村環保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開發建設了多種綠色工程,并促進了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提升,而且政府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資力度也不斷加大,農村環保建設已經納入到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投資領域,對于農村環保科學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控制能力顯著提高,并獲得了較為成熟的環境保護及治理經驗,對于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發展迅猛,而我國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仍有一定欠缺,從而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存在較大缺陷,對于這些問題,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減輕環境污染,促進環境質量提升,為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動力。
2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2.1 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薄弱
當前,雖然大部分的農村居民生活水平均有較大程度提高,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失衡,這與農村居民環境意識薄弱有直接關系。很多農村居民缺乏環保教育,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隨意丟棄垃圾,對于污染后的生存與發展沒有任何危機感,由此導致環境污染嚴重。此外,很多農村居民污染環境后缺乏污染治理意識,雖然覺得環境污染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引起重視,但卻認為自己有心無力,也就任由污染越發嚴重,使得農村生態環境越來越難以滿足的居民生活需要。近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對于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作用,但是政府及相關環保部門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宣傳卻較少,由此導致大部分的農村居民環保意識較差,在日常生活和工作過程中也深受環境污染的危害。因此,政府應當加大力度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確保其滲透農村居民當中,以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質量的提升。
2.2 環境設施落后導致生活垃圾污染嚴重
環境設施的建設能夠對農村居民的日常環保行為形成潛移默化的作用,以促進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要遠遠落后于城市,因此,城市的各種環境設施也就難以在農村中出現,大量的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生活垃圾亂倒,從而導致河水污染、河道堵塞,不僅導致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嚴重,同時也對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有些農村居民雖然對于環保有所認知,也希望減輕農村環境污染,但卻由于農村環境設施欠缺,也只能將自家生活垃圾隨意丟棄,由此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此外,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很多城鎮都建立了工業區,生產污水及垃圾大量排放,但卻沒有建立相應的垃圾處理中心,致使大量污染嚴重的污水滲透到地下,對農村的耕地種植產生了巨大危害,有些污染不僅會對農村耕地產生影響,同時還會導致垃圾中的有害物質滲透到耕地中,給人們的后續生產和生活造成嚴重危害,對整個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提升產生制約。
2.3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技術仍有待革新
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需要有先進的環保技術支撐,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方法的不斷創新,以提高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但是,當前雖然對于農村環境技術發展有所投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舊有較大缺陷,相關的科研隊伍較為薄弱,而且素質較低,對于農村環境如畜禽養殖、農藥化肥應用的現狀及基本規律都缺乏充分分析,由此也就無法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環境污染治理,從而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呈現出不斷惡化的趨勢。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質量提升的重要途徑,對此應當加大對環??萍及l展的投資力度,以確??茖W技術創新發展,更好的滿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需求。
3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對策
3.1 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
對于農村居民,應當加強其環保教育,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政府要定期組織環保工作人員到各個城鎮廣泛宣傳環保教育理念,并張貼環保教育橫幅,以強化人們的環保認知。同時還可以開展定期的環保知識講座,不斷強化人們對于農村垃圾的污染認知,確保對垃圾分類,并回收有用的垃圾,從而不斷加強自身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深入了解。此外,政府還可以組織各種環保知識競賽及環保科技發明,以鼓動廣大農村居民積極創新,強化環保意識,積極發明新的環保技術,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農村環境污染。此外,由于農村地區的地理位置差異較大,而且地理氣候較為復雜,由此導致我國的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治理較為復雜,對此,開發部門可以深入到農村地區,對當地的環境污染情況進行勘察和探究,并鼓勵當地農村居民就環境污染給予建議,以建立符合當地農村生態環境發展需要的生態系統。在此過程中,農村居民處于主動地位,能夠為自己生活環境的治理出謀獻策,這必然能夠增強其責任意識,以不斷強化居民的環保意識,更好的為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做出貢獻。
3.2 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由于農村缺乏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資金,從而導致其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由此也就無法強化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而且嚴重匱乏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也導致一些具有環保理念的居民無法規范自己的行為,只能聽之任之。對此,當地政府應當加大農村環保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如設置垃圾回收站、垃圾桶等,號召居民將垃圾倒在垃圾站和垃圾桶中,以逐步改善其亂扔垃圾的壞習慣。同時政府也可以鼓勵農村居民自己創新垃圾循環利用新技術,積極推廣垃圾循環利用設備,以彌補能源不足現狀。此外,政府還應當根據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建立相應的生態模式,通過實行典型示范,逐步將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發展的農業模式進行推廣應用,并根據生態模式的發展情況對農業發展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如創辦大型的生態農場、草坪公司、花卉公司等,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并實現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
3.3 加大對農村環保技術發展的投資力度
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開展,科學技術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借助于先進的環??茖W技術,才能夠弄清楚農村環境的發展規律,以采取針對性的環保措施,也只有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各種問題。首先,應當不斷壯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研究隊伍及科研機構,加強研究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以組建高水平的生態專家隊伍。其次,應當不斷加強對于環境基礎科學的研究,以為環境保護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政府及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生態環境開發和保護的研究力度,對于農村出現的水土流失問題、荒漠化問題進行重點解決,同時還要做好對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研究力度,并加強相關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強對病蟲害防治、流域綜合治理等技術的研究,以不斷促進農業防災能力和抗災能力的提升,促使農村生態環境發展的可持續進行。最后,對于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應當采用最佳的實用技術,同時加強推廣和評價,以確保此項技術的應用可行性。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無論是從成本方面考慮還是技術方面考慮,都難以達到標準要求,因此,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治理措施應當確保規模較小,或者采用集中處理方法,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污染治理成本,確保污染治理技術的可操作性,從而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不斷進步。
4 結 語
農村經濟發展對我國綜合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使其更好的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實現農村經濟的長久可持續發展,以為我國構建環保型社會提供有效幫助。
參考文獻:
[1] 宋言奇,趙秋麗.我國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問題的辯證思考[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1).
[2] 高偉寬.淺析區域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環境科技,2009,(S1).
[3] 宋言奇,段進軍.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不可忽略的六大環節[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1).
[4] 陳群元,宋玉祥.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探析[J].生態經濟,2007,(3).
[5] 何學松.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原因分析及改善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12).
篇9
關鍵詞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現實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X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20-0014-01
資源與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繁衍的物質基礎。數千年以來的人類發展史已經雄辯地證明:一旦生態環境保護缺失,就難以推動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此,一定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應當努力更新觀念,與時俱進,將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新農村建設之中,落實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之中。
1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現實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條件。要發展經濟,就必然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在新農村建設中,生態環境是農業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可以說影響著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據了絕大多數。由于我國經濟在不斷發展,許多農村地區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為擺脫貧困局面,會忽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不斷擴大畜禽水產等養殖面積,違規排放大量污水與垃圾,造成了一系列環境問題,使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當前,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水污染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鄉鎮企業屬于重污染行業,因為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及工藝技術落后,污水防治設施匱乏等原因,導致工業污水未加處理就直接排放;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村居民隨意排放各類生活污水,使農村聚居點附近的地表水與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不斷惡化。二是垃圾污染問題。隨著農業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農業生產中的垃圾問題變得日益嚴重。加上農村環保資金投入不足,農村生活垃圾無法得到及時處理與回收,垃圾無序堆放,臟、亂、差現象十分嚴重,導致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成為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三是農業污染問題。主要指農業生產性污染,包括農膜、化肥及農藥污染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粗放式生產,農藥、化肥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十分廣泛的應用,從而導致土壤與地下水大面積污染,土壤質量退化嚴重。
2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應對策略
2.1 健全完善法律法規保障機制
當前,我國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在農村生態環境管理中的弱化性已顯現出來,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對未能滿足農村環境保護的需求。對此,應健全完善符合新農村建設實際的環境保護法規,并積極制定有關實施條例與法規配套措施。與此同時,在完善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時,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與治理理念,編制適合我國農村實際的法律保障體系。雖然我國已頒布了《水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生態領域的資源保護法律法規,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因此,要結合實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實現資源環境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2 完善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是確保環境公平的重要機制,對于改進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態補償機制的一個重點,就是要求國家盡快對農村生態脆弱地區與生態功能保護區的發展規模進行嚴格控制。要通過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生態脆弱地區與重要生態環境功能區實施補償,可考慮征收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補償稅,并將征收的范圍限定于資源開發類企業及污染企業,要將稅收的適當比例定向用于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同時,要全面擴大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并依據專款專用原則,將環境保護稅收入作為地方政府改進農村環境專項基金。國家應對恢復生態環境項目進行強有力的稅收優惠,鼓勵發展生態環境整治、污染治理及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并及時剔除現行稅制規定中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規定。
2.3 形成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機制
目前,農村地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已日趨嚴重,逐漸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大因素。對此,必須開展綜合治理,以切實形成農村環境治理機制。首先是加強規?;箴B殖場綜合治理,通過推廣畜禽養殖業糞便綜合利用及處理技術,鼓勵興建與養殖業、種植業等緊密結合的生態工程,并全力發展農村沼氣,實現畜禽糞便的減量化、無害化與資源化;其次是要有力地控制工業“三廢”對于環境造成的污染,要加大資源和環境的監測、管理,堅決防止出現新的污染源。第三是在農業生產中,要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農藥與農膜等各類化學物質。可通過采取生物防治病蟲害及大量增加農家肥與種植綠肥等辦法,從而減少化學物質的過度、過量使用,要實行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以減少對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提高土壤肥力與農作物的產量、質量。最后是大力控制鄉鎮企業產生的污染。這就要不斷地將鄉鎮企業產業結構與布局結構調整和治理鄉鎮企業污染緊密結合起來。凡是屬于應當淘汰的鄉鎮企業,應該堅決予以淘汰;凡是屬于保留的鄉鎮企業,不僅要引導其逐步向工業園區集中,從而實行鄉鎮企業污染物質的集中控制,而且要按照小城鎮環境保護規劃的相關要求,不斷加快鄉鎮企業技術改造與生產技術升級換代力度,從而降低物耗與能耗,并減少污染的排放量。
3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農村環境的破壞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是農村經濟發展長期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要使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實現根本性好轉,需要較長的時間。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與復雜性等特點,需要持續不斷地努力,必須提高憂患意識與責任意識,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要素,運用多種手段,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取得最終勝利。
參考文獻
[1]宋言奇.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不可忽略的六大環節[J].小 城鎮建設,2007(4).
篇10
我們注意到,世行報告指出的中國環境惡化的三項直接動因,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和工業化都與農村發展緊密相連。從總人口的角度,我國目前農村人口占主體,農村環境的好壞對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有相比城市更重要的貢獻:從農村占我們國家國土的份額看,我們國家環境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村環境而不是城市環境決定的:從環境改善的潛力看,與城市相比,農村毫無疑問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一、農村環境污染的分類和根源
就農村而言,其環境污染問題在當前復雜的背景下,根據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污染物來源不同,至少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外源污染,二是本源污染。
所謂外源污染,指來自農村以外的污染。例如,城市中的垃圾運往離城市比較近的郊區即農村進行填埋:為了城市環境的改善,對城市中污染比較重的工業企業外遷至農村等:還包括環境污染物的自然遷移至農村,例如城市工業企業產生的大氣污染物(粉塵、SO2、CO2、NO2等)隨大氣遷移至農村地區,直接污染農村地區大氣或是隨降水進人農村土壤、水體等。所謂內源污染,主要分以下四種情況:一是農業生產資料的不合理使用。二是農村生活污染。三是農村生產污染。四是本地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產生的工業污染。
二、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搞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區域開發、小城鎮建設以及各種人為經濟活動因素的影響,農村的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已十分突出,嚴重地阻礙著農業現代化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因此,農村的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已刻不容緩??茖W規劃是合理建設與健康發展的前提。在所在區域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及環境建設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主要應遵循以生態學及規劃理論為指導,與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同步制定: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應能不斷提高村鎮的生產生態位和生活生態位,村鎮生態環境建設應立足于促進生產、方便生活、使生產區和生活區布局協調,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將生態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增收、區域經濟發展、生活質量提高、社區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同步發展;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講求實效??茖W設計發展規模與模式,改善、優化結構;堅持依法保護和治理生態環境,并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實現依法保護與科學整治相結合;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采取多渠道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的方式,確保生態環境建沒能夠順利實施。
(二)積極建設生態型產業體系,推進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地方政府的領導者可能從政績的角度,在短期內嚴格執行國家在農村地區的環境標準,甚至會超前發展。但只要農村基本的利益格局沒有改變,經濟發展一定是更大的政績,地方政府的領導者會很快地轉向“經濟優先”。一系列的農村“有增長但不發展”的惡果,包括合作醫療崩潰、民辦教師流失、治安形勢嚴峻和環境的嚴重破壞。在這個意義上,農村為經濟增長付出了相比城市更加沉重的代價。當污染跨地區時,嚴格執行“環境行政干預”的地區,不僅經濟缺乏競爭力,同時環境也會受到周邊不嚴格執行“行政干預”地區的損害。從長遠看,建設“生態型”產業體系可能是解決農村生產垃圾減少的惟一出路。國家應從戰略的高度,規劃、組織農村地區的產業生態建設。在城市工業有計劃地向農村地區擴散的同時,應根據“產業生態”的原則,將經過組織的“產業共生體”成建制地向農村擴散。
“公地悲劇”告訴我們:農村經濟發展要與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這從根本上對農村的環境保護起積極促進作用。因為存在多方面因素可能導致農民收入增加,但環境物品的需求滯后。解決這種滯后,有些問題需要通過農村經濟進一步增長來解決,例如,推動收入越過環境物品消費的J臨界值、財富增加使農民風險偏好的曲率下降、“補償性”消費占農民總消費比重下降、農民傾向于預期收入增加是可持續、持久的,愿意在環境物品方面增加支付:農村工業化要與城市化相結合,通過人口與產業的合理集聚,為農村環保產業發展營造市場基礎、周家在經濟發展策略上,不繼續以犧牲農民利益為手段,尤其在分享社會進步的成果方面,政府要給農民信心,農村在整個國家分配格局中日益邊緣化的角色將得到扭轉以及重視教育,提高農民環境保護的意識。
(三)扭轉二元結構下的農村邊緣化
回顧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可以發現,劉易斯預期的,通過城市部門的經濟擴張改善農村部門的人地關系,并在長期隨著農村“單位勞動產出比”的上升,最終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會在兩個方向上面臨挑戰:一是城市部門可能不如劉易斯所設想的、在農村存在大量過剩人口條件下,一直可持續地擴張,直到所有的農村過剩人口被城市部門吸納。就環境而言,這種狀態會引起兩方面的效果。一方面,農村的人地關系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但農民依舊貧困,農村環境如果之前已經惡化,將繼續惡化或者穩定在惡化狀態中。另一方面,城市和農村的“割裂”使農村短暫緩和的人地關系在馬爾薩斯力量的作用下會重新惡化(即使保持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馬爾薩斯的危險仍會發揮影響),城市和農村總的人口規模會超過先前的水平,環境負擔進一步加重,從而農村、城市的環境也會下降。二是在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中,農村人口事實上是被動地卷入城市。而事實上的機制是,經過20年持續的“農村人力資本逆淘汰”,現今的農村已無城市可用之才。就環境而言,這種狀態引起的后果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留在農村的事實上是被城市化淘汰的“弱勢”農民,他們的人均收入受農村經濟生態惡化的影響可能是下降的。在有些地方,農村經濟的實際組織者“能人”的“城市化”,對農村經濟的破壞尤其大。農村人均收入下降引起農村地區環境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積累以加總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為基礎,“富有”農民的退出會導致農村總的環境支付意愿呈“指數”下降,從供給的角度,城市化引起“農村邊緣化”加劇農村的環境惡化。
(四)建設有農村特色的垃圾處置體系
在垃圾處置方面,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優勢在于,農民有千百年的“零排放”傳統,即在歷史上農民曾自發地非常成功地解決垃圾處置問題?!傲闩欧拧痹谶@里指農村居民自發的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行為,這一類的行為大致包括:有機生活垃圾的堆肥、無機生活垃圾分撿、有毒有害垃圾專門集中、家庭不可處置垃圾定點的投放等?!傲闩欧拧辈皇墙^對的垃圾零產出,它主要描述與一般末端治理相區別的,居民志愿、全流程地參與垃圾處置的一種模式。一般認為,農民志愿的“零排放”是基于“道德驅動”的個人行為,但在我們的模型中,促成農民自發的“零排放”,關鍵在于社區形成“內化”的“零排放”社區強制,在這個意義上,目前農村“零排放”行為不足源于缺乏激勵“零排放”有效的社區治理。在這方面,我們同意占卞流的看法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了改革開放后農村出現的“社區治理”失效,是農村環境急劇惡化的重要原因。
在農民目前的環境、收入水平下,通過提升“環境約定”,激勵農民志愿地增加“零排放”行為,不僅有助于解決農村環境治理的融資及其資金使用效率問題,而且某種意義上,這一思路也迎合下一步中國基層農村地區解決環境問題的發展方向:解決農民“零排放”激勵不足的問題,制度上需要高效的農村社區安排,低成本地在社區層面上形成“制度壓力”。在基層農村推進社區建設、社區自治是實現農村環境根本好轉、農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基礎性手段;最后,我們強調,激勵農民志愿“零排放”行為政策的空間并非是無限的,從效率和福利的角度,農民志愿的“零排放”行為只能部分、局部地對政府支持的環境服務的公共物品進行替代。
(五)農村環境保護與垃圾處置的財政制度創新
- 上一篇:醫療婦科疾病的方法
- 下一篇:身體素質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