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產業情況范文
時間:2023-09-04 17:14: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藥產業情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當前園區建設原則:300畝生物園產業發展區項目,借鑒臺灣新竹、江蘇泰州等地建設園區的經驗做法,按照集約土地、資源共享的原則,管委會統一規劃建設辦公樓、單身宿舍、商務中心、餐廳、停車場等公共配套設施,入駐企業采用購買、租用等方式共享共用;入駐企業按照管委會總的規劃要求,在所屬地塊上根據功能要求和生產需求,在確保達標排放的基礎上,規劃設計廠房、庫房等生產設施,城司按照市場化運作方式統一負責土建工程,確保工程進度和質量;生物園管理辦公室統一搞好項目區域內安保、物業等管理服務工作。通過前期規劃,生物醫藥園加速器確定5個入駐項目。
一、山東華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基因工程抗菌肽項目(以下簡稱該項目)。該項目用地面積43.5畝,總投資1.1億元,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主要建設2個GMP生產車間、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購進8條生產裝配線、研發實驗設備和檢測設備等。產品規模化生產后,預計年產3000噸,實現銷售收入27000萬元,實現利稅7700萬元。
二、山東航維骨科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骨科內植入物生產項目(以下簡稱該項目)。該項目用地面積38.4畝,總投資1億元,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兩個聯合生產車間、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購進11條柔性生產裝配線、研發實驗設備和檢測設備等。產品規模化生產后,預計年產萬向鎖定金屬接骨板5萬塊、金屬帶鎖髓內釘3萬支、三維多功能骨科外固定架2萬套、金屬骨釘50萬支,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實現利稅1億元。
三、濰坊祥維斯化學品有限公司L-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產業化項目項目(以下簡稱該項目)。該項目用地面積58.7畝,總投資1.5億元,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兩個聯合生產車間、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購進四條柔性生產裝配線、研發實驗設備和檢測設備等。產品規模化生產后,預計年產2000噸L-半胱氨酸,實現銷售收入6億元,實現利稅1.5億元。
四、濰坊高新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生物醫藥園綜合配套項目。該項目占地31畝,總投資8000萬元,建筑面積20000平方米,主要建設辦公、商貿、倉儲等園區配套工程。該項目主要是為生物園區配套,為生物園區的生產發展起到銜接紐帶的作用。
篇2
醫藥產業被譽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是我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根據全球知名醫藥調研公司IMSHealth對醫藥市場的監測,1991年全球醫藥市場為2058億美元,2011年達到8800億美元,二十年間醫藥市場的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4.0%。目前,我國醫藥產業也呈高速增長,但總體上看我國醫藥產業的發展還處在比較“年輕”的階段,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不夠,產業競爭力不強等不足仍然存在于醫藥產業中。為了促進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國家需要制定與醫藥產業相關的一系列政策。但政策的制定并不是盲目的,相關政策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對醫藥產業定位的基礎上,在制定政策前需要對目標產業進行全面而正確的定位。因此,對醫藥產業進行定位對于相關政策的制定的意義非同小可。醫藥產業作為一種產業類別,具有一般產業的基本屬性,醫藥產業作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還有著這類產業的特點。同時,醫藥產業由于其產品——藥品關系國計民生而具有自身的特殊屬性。隨著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醫藥產業有別于其它產業的屬性更加突出。因此,本文擬首先從市場調節的角度、國家變遷的角度對醫藥產業進行基本定位,再從醫藥產業的產品的出發,結合基本藥物制度與醫藥產業的關系對醫藥產業的特殊屬性進行分析,以達到對醫藥產業的全面定位。
1從市場調節的角度對醫藥產業的定位
醫藥產業作為一個正在逐步進入國家主導和核心產業的產業類別,與其它產業一樣,必須接受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市場通常是通過該產業的投入、產出等方面的一些特性來發揮調節作用。從而一個產業的投入、產出方面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產業的市場結構,諸如進入壁壘條件、生產者規模和分布、產品差異、規模經濟等。
1.1醫藥產業是高投入的產業醫藥產業本身是一種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技術的特征,而與此特征相聯系,醫藥產業具有高投入的特點。醫藥產業的高投入主要體現在醫藥研發上。醫藥產業中,承擔研發的是制藥產業。制藥產業在產品研發的早期和生產過程中嚴格的標準和質量控制,以及最終產品上市和市場開發的過程中都需要非常高的投入。尤其是新藥的研究開發過程更是耗資巨大。國外通常開發一種新藥需要2.5億美元,有的甚至高達10億美元。
1.2醫藥產業是高收益和高產出的產業眾所周知,醫藥產業是一個高盈利產業,發達國家醫藥行業的銷售利潤率一般高達30%。而創新藥物的利潤回報率更高、更快。一般情況下,一種新藥上市后2~3年就可收回所有投資。換言之,新藥品一旦開發成功,投放市場后將獲取暴利。
1.3醫藥產業具有相對壟斷性醫藥產業在大多數國家都是由政府控制準入的行業,政府的嚴格監督和醫藥產業本身的高投入特性使得醫藥行業的進入壁壘很高。高進入壁壘進一步導致了企業一旦進入醫藥產業則可形成相對壟斷的地位。這種相對壟斷性不僅表現在區域方面,也表現在企業壟斷方面。區域的相對壟斷主要體現在發達國家是全球制藥市場的主體。北美市場首屈一指,其次是歐盟地區和日本。醫藥產業中企業的相對壟斷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跨國公司通過大規模的聯合兼并,對市場的壟斷性越來越強,對世界醫藥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主要發達國家及其跨國企業壟斷地占有著醫藥研發資源和醫藥技術創新的成果。醫藥產業的高投入、高產出及相對壟斷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國醫藥產業的諸如進入壁壘條件、生產者規模和分布、產品差異、規模經濟等這些市場結構,而產業的發展狀況往往受這些市場結構的制約并通過這些市場結構得以體現,從而該產業的發展也就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接受市場的自發調節。
2從國家變遷的角度對醫藥產業的定位
受市場調節是醫藥產業與其它產業的共同屬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醫藥產業與一般產業并無差異。然而,隨著國家發展的變遷,我國需做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戰略選擇。當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工信部等有關部門正在組織各部門和有關專家正在抓緊研究制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被賦予了這類產業的新的屬性和特征,這些屬性和特征便成為我國對醫藥產業制定針對性政策的依據。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基于新興技術、科技含量高、出現時間短且發展速度快,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具有較大溢出作用,能帶動一批產業興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支撐作用,最終會成為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業態形式,其產品質量要穩定并有較大的市場需求,發展前景要好,符合節能減排要求,經濟技術效益顯著。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和特征,醫藥產業可被定位為我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2.1醫藥產業是剛興起、滲透力強的高新技術產業我國醫藥產業規模較小,正處于產業生命周期快速成長期。醫藥產業作為一種基于新興技術的高新技術產業,對未來產業發展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對傳統產業和支柱產業具有較強的輻射和滲透作用。醫藥產業結合了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它不僅能帶動一批新興產業的形成,也能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發展,并將最終成為國民經濟的重點或支柱產業。
2.2醫藥產業是高科技含量、高產品價值的先導性產業醫藥產業需要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和新技術的支撐,其產品蘊含大量的技術突破。在醫藥產業中知識產權密布。因此,醫藥產業往往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附加價值高,能夠引導和發展市場需求,并因此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
2.3醫藥產業是綜合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友好性產業醫藥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不僅適應低碳經濟條件下的產業選擇,也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手段。醫藥產業不以產生消耗大量資源為條件,更不以造成大量污染為代價,節約資源,排放少,強調環境保護是創新驅動的產業,也是環境友好型產業。
2.4醫藥產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導向性產業目前,我國產業結構還處于低級階段,現代服務業所占比例不高,農業人口比例仍很高,制造業主要依靠投資和資源消耗。醫藥產業的發展有利于我國在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創新競賽環境下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要戰略機遇,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2.5醫藥產業是吸納新就業、社會效益好的依靠性產業擴大就業是促進民生的一大主題。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未完全消除的情況下,我國制造業發展仍面臨一系列瓶頸問題和制約因素。醫藥產業的興起和發展在促進充分就業、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3從公共性質的角度對醫藥產業的定位
上述醫藥產業的特性是醫藥產業作為某一類產業的一些屬性,然而,由于產品的特殊性,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公共政策,醫藥產業又有著自身的特殊屬性。醫藥產業的產品——藥品,與人民的健康息息相關,因此,醫藥產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特殊產業。隨著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醫藥產業的這種特殊屬性更加顯著,醫藥產業的公共性質也越發凸顯。基本藥物制度的落實是以實現基本藥物的可及為主要目的的,而基本藥物的產業部門就是醫藥產業。因此,醫藥產業是基本藥物制度得以順利實施的直接相關產業。為此,筆者從基本藥物及基本藥物制度的公共產品屬性的角度對醫藥產業的公共性質進行探討和論述。
3.1公共產品理論分析經濟學家大衛•休謨(Hume,1739)最早對公共產品進行了理論分析,他認為“某些對每個人都有益的事情,只能通過集體行動來完成”。此后,隨著眾多經濟學家對公共產品相關理論進行了分析和討論,該理論逐漸趨于完善。但薩繆爾森對公共產品的定義對該理論的影響最大。依照薩繆爾森的分析,純公共產品是指任何一個人對某種物品的消費不會減少別人對其消費的物品。換言之,一定數量的純公共產品只要被生產出來或被提供,社會的所有成員都可以對其進行消費。后來的研究者根據薩繆爾森對公共產品的定義,總結出區別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兩個特性,即消費的非競爭性(Non-rivalness)和收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對于同時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的消費品稱之為公共產品(Publicgoods);而對于同時具有消費的競爭性和收益的排他性的產品稱之為私人產品(Privategoods)。這里的消費的非競爭性是指任何一個消費者對某種產品的消費不會減少其他消費者對該產品消費。因此,整個社會對于該產品的消費量就是每一個消費者的消費量。這表明:第一,從消費角度來看,任何一個消費者都可以支配公共產品的總量商品;第二,公共產品在個人之間是不可分的;第三,該類產品多分配給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而這里的收益的非排他性是指某種產品一旦被提供,就不能排斥該社會任何人消費該種產品,或者排他成本很高。可見,非排他性與外部性具有密切聯系,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的產品往往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收益(ExternalBenefit)的特征。當然,外部性與非排他性是有區別的,外部性收益通常發生在有限個體之間;而收益的非排他性通常是指廣泛的外部性收益,甚至涉及全社會的個體。對于公共產品的消費的非競爭性與收益的非排他性而言,前者是公共產品的基本屬性,是由公共產品自身的因素決定的。而后者則是由外部因素決定的。根據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可以將所有產品分為4類:純私人產品,既不具消費的非競爭性也不具收益的非排他性;純公共產品,既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又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俱樂部產品,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但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共同資源,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而不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俱樂部產品和共同資源因只具有這兩個競爭性和排他性兩個特征中的一個,有時也被稱為準公共產品。
3.2醫藥產業的公共性質分析
3.2.1基本藥物的公共產品屬性分析基于上述公共產品理論的分析,筆者從是否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出發來判斷基本藥物是否屬于純公共產品。布朗和杰克森(BrawnandJackson,1990)曾以圖示方式,給出判別公共產品的步驟,如圖1所示。根據圖1的流程進行判斷,首先基本藥物具有明顯的消費競爭性:在所有的基本藥物中,某一個單位的藥品被某一個患者使用后,同一單位藥品不可能同時被另外一個患者使用,也就是說,多分配給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不為零,即具有消費競爭性。進一步對收益的非排他性進行判斷,可以發現絕大多數基本藥物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因為某一個患者用藥治療后,一般不會導致該患者以外的很多人的健康狀況的改善。即使對于一小部分傳染病防治的藥品(如疫苗)而言,它們確實存在明顯的外部性,但這種外部性并非是公共產品收益的非排他性意義上的外部性。因此,基本藥物也不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由此得出,基本藥物本身并不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
3.2.2基本藥物制度的公共產品屬性分析在對基本藥物制度的公共產品屬性進行分析時,筆者仍然遵循圖1的流程來進行分析。基本藥物制度作為一項國家制度,一旦建立,就意味著國家中的每一個居民都有權力享有,每一個居民都能從中獲益。對于國家而言,收益的排他成本很高,當然,也不可能進行收益的排他。所以,基本藥物制度具有明確的收益的非排他性。但基本藥物制度的政策下,多一個人享受基本藥物制度的待遇就會多消耗一份藥品資源,也就是基本藥物制度分配的邊際成本不為零,即基本藥物制度不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因此,基本藥物制度應屬于準公共產品。
3.2.3醫藥產業的公共性質分析基本藥物制度得以落實,根本的物質保障就是基本藥物。而醫藥產業作為基本藥物的產出部門,是基本藥物制度得以順利實施的堅實后盾。通過上文分析得出基本藥物制度具有準公共產品的屬性,而基本藥物制度的這種屬性便賦予了與之密切相關的醫藥產業某些特性:醫藥產業關系到國民對準公共產品的消費;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與否與國民的基本用藥息息相關等。總之,作為公共產品的基本藥物制度的建立,使得醫藥產業在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公共性質,從這個角度說,醫藥產業可以被看作一種公共產業。
篇3
關鍵詞:中醫藥產業 高校 人才培養 研究
這些年,我國高校在關于人才培養方面采取了大量的措施,例如改善教學設施、改變課程設置、加大校企合作及增加課程實踐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但在目前教學環境下,部分高校存在課程實踐環節設置與教學計劃不符或課程設置與目前市場環境存在差異的情況,這種情況必將導致學生學習內容與實際工作存在差異,降低了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對在中醫藥產業背景下,關于人才培養的若干問題進行了詳細探討,為后期高校加大該類人才培養機制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當前中醫藥產業面臨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中醫藥產業屬于系統產業,其產業鏈涉及中藥種植、加工制造、產品研發、人才培養醫療保健等環節,產業鏈復雜,環境多變。因此,鑒于該類情況,若實現中醫藥產業的良好發展,必須加大在中醫藥產業背景下對其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以促進產業鏈各環節的暢通。可以說中醫藥人才培養既是保障中醫藥產業鏈的重要措施,也是發展中醫藥產業的必要保證,對中醫藥產業的興衰起到關鍵的作用。
1.中醫藥產業面臨形勢分析與討論
隨著我國農業科學技術及生物科學的不斷發展,中醫藥產業發生了較大變化。當前中藥生產經營企業的藥材種植面積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基本解決了藥材使用缺乏的困境。但中醫藥產業所面臨的形勢依然相對較為嚴峻,如缺乏名牌產品及名牌企業、高端領域被進口或合資產品占據、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中藥資源過度開發、優秀中醫藥人才缺乏等一直制約著該產業的發展。同時由于近年來,世界醫藥保健品需求越來越大,中藥需求量大、國家政策扶持等也使中醫藥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處于這種背景下,中醫藥產業發展面臨巨大機遇,發展前景將較為廣闊。
2.中醫藥人才培養是發展中醫藥產業的必需保障
我國這幾年在大力發展人才戰略,大力提倡人才創新,加大了對人才培養的力度。關于人才培養,高校作為搖籃在其培養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醫藥行業屬于特殊行業,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醫藥方面人才培養更應慎重。而對于中醫藥產業的發展,如沒有中醫藥人才,就無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因此,高校應大力發展中醫藥教育,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發展。傳統的中醫藥教育主要講究師帶徒的一種模式,而隨著我國對中醫藥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校培養已成為主要的培養模式。
二、我國中醫藥行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當前,為適應時展需要,國家對中醫藥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中醫藥教育體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但目前中醫藥人才培養好存在一些問題影響其發展。
1.中醫教育模式未有效體現中醫藥特點
目前中醫教育模式偏西醫化較為嚴重,如在教學方面安排了大量西醫課程;科研方面多采用實驗研究、還原分析等方法,通過植物化學研究提取有效成分的思路為主流,使其中醫理論指導中藥治療的思維被弱化;實踐方面生搬硬套西醫學教學模式,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嚴重脫節,培養模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使得其學生實踐能力弱,創新意識差,不能適應時代需要。
2.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嚴重不相符
針對中醫藥產業發展情況,關于高校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除了中醫藥基礎研究和臨床專業人才外,還應加大了解中醫藥專業知識又懂中醫藥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以滿足中藥材種植、制造、保健、中藥商業流通等領域的發展需要。而現行專業設置過于集中于中醫藥專業,對外語、法律、管理、營銷人才的培養力度不夠,導致學生知識面窄,就業面小。
3.中醫藥人才培養計劃不能與國際接軌
目前,中醫藥院校培養醫藥類專業學生的目標是能夠在國內各級醫院和醫藥企業從事相關工作。而目前就業形勢嚴重,自主創業及海外就業已成為一種趨勢。而由于在國內學習時缺乏創業和市場教育培訓,雖有學生具備較強技術優勢,但無法適應市場需求,更無法滿足國際環境的發展需要。基于這種情況,使得中醫藥產業向國際市場發展空間變小,不利于中醫藥的發揚光大。
4.留學生及海外教育發展力度不足
目前,我國中醫藥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設置較少,同時留學生教育及海外教育發展規模偏小,與其他臨床、西醫等醫學類教育相比,差異性尤為突出。雖然這些年國外高校和機構也逐漸開設中醫藥教育,但由于缺乏中醫藥專業知識扎實,具備臨床實踐經驗,并掌握外語的高素質復合型教育人才而收效甚微。
三、中醫藥產業視域下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應采取的措施
1.中醫藥高等教育應加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靈魂,作為高校在對中醫藥學生素質培養中應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其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做到這一點,作為高校在辦學模式應當建立起符合中醫藥特點和規律的教學秩序和模式,走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模式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其次,高校更應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增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2.中醫藥教育應優化專業結構及重點學科建設
中醫藥院校對于專業及學科設置應避免一致化,首先,各院校應結合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而調整專業方向。如目前中藥產業需要技術與市場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在專業設置上應作出適當調整。近年來,我國高校為結合市場需求在專業設置方面開設了市場營銷、衛生事業管理、中醫藥文化產業管理等專業,為實現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同時高校應加大重點學科建設,實行特色化教學,為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發揮積極作用。
3.推進中醫藥國際化教育及繼續教育
首先,高校應培養高水平中醫藥師資力量,以利于中醫藥國際教育工作開展;其次,調整專業結構,在國外建立實習基地,使中醫藥專業學生能夠走出去并擴大與國際的交流合作。還有,擴大留學生教育,建立留學生獎學金制度,吸引留學生接受中醫藥學理論、科研教育等培訓。對于推行繼續教育培訓和終身教育培訓,也是對擴大中醫藥人才培養,促進中醫藥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措施,有利于從事中醫藥專業人員學習中醫藥文化、了解治病理論,可實現社會化、多元化教育體系的建設。
4.加大校、企及政府的緊密合作
中醫藥產業在我國具有悠久歷史,是我國重要文化的組成部分。因此,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推進政府、企業、高校合作,鼓勵高等院校與企業在人才訂單式培養、科研等方面的緊密合作,建立企業、高校及政府參與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加大人才定向培養力度,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機制的推行,加快中藥產業國際化人才的培訓,已達到振新中醫藥產業的目的。
我國具有悠久的中醫藥發展歷史,發展中醫藥具有很大優勢,但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本文就中醫藥產業及高校關于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情況進行了分析,提出了高校應從課程設置、校企合作及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中醫藥人才的培養,以促進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思華.新時期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醫教育,2011(6)
篇4
[關鍵詞] 熵值法;生物醫藥產業;資源支持力;浙江省;江蘇省
[中圖分類號] R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1(c)-0138-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evaluates the biomedical industrial cluster resources support force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Jiangsu Province in seven respects,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resources, social resources, service resources,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labor resources, capital resources,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and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by using entropy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weight assignment, government policy resources is the greatest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llowed by business and market resources, then resource capital, and the remaining four kinds of resources have a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index weight of enterprise and market re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 is higher than the index weight of Zhejiang Province, which shows that Jiangsu Province has advantages in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medical industry.
[Key words] Entropy method;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Resource support force; Zhejiang Province; Jiangsu Province
S著生物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制藥水平的迅猛發展,醫藥行業正在經歷著一場科學技術引發的巨大變革。伴隨人們健康觀念的不斷深入,生物醫藥產業將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可觀的市場前景,是世界上最具投資潛力、發展最為迅速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我國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十分重視,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扶持的新興產業之一,已建成22個國家級生物醫藥產業園區,初步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規模效應[1]。但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仍然存在產業規模相對較小、企業創新能力較低等問題[2]。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實際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受到多種類型因素的促進或阻礙[3]。有學者認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受到市場需求、知識溢出和政府作用三種因素的制約,并進一步指出政府是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影響最主要的因素[4]。此外,也有學者將影響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因素歸結為金融、科技、產業和其他因素[5]。國外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研究中發現,知識溢出對集群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尤其是生物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高校、研究院所以及技術工人是最重要的助力[6]。不論何種產業的發展都需要社會多種資源的有機高效結合,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也不例外,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協同發揮資源的有效性才能最終較好的實現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7]。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理論認為,產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多種資源有機結合形成合力進行推進,包括物質、社會、服務、勞動、政府政策、資本等在內的7種資源,資源間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最終協調促使了產業的迅速發展[8]。為此,本文從資源角度出發,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江蘇省和浙江省,利用熵值法對江蘇和浙江兩省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進行評價,并且對比分析兩省在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之處,最終得出有利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9]。
1 研究方法
1.1 熵值法
在對數據進行綜合性分析的過程中,熵值法是較為常用并且有效的評價方法之一。在權重確定時,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熵值法能較為客觀地反映指標的作用效果和價值[10]。對于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評價而言,統計數據滿足熵值法進行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文使用熵值法對江蘇省和浙江省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進行分析評價[11]。
熵是對信息無序狀態的度量,通常而言,熵值越大,表明信息的無序程度越高,反映出的信息效用越小;反之,信息的熵值越小,表明信息的無序程度越低,其所反映的信息效用值越大[12]。
1.2 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
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是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各項社會資源進行綜合評價,確定各項資源對于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它是對產業與某種資源之間協調作用的客觀反映[14]。它強調在一定經濟和空間范圍內,產業通過利用空間范圍內的一切資源,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15]。此外,資源的協調發展也是其關注的方面,不僅考察產業發展的區域內資源和外部資源的協同,同時也需要區域內資源在多領域的互相配合,最終實現各子系統在時空上、數量上使資源支持力系統協同或協調發展的協調。因此,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反映社會、政策、資金等多種資源的整體作用效果[16]。
2 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生物醫藥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的重要理論支撐是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的評價體系模型[17],包括物質資源(A1)、社資源(A2)、服務資源(A3)、政府政策資源(A4)、勞動資源(A5)、資本資源(A6)、企業級市場資源(A7)共7個方面,并且包含17個二級指標,根據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資源需求與實際建設情況,對于難以直接測量的二級指標進一步細分成可測量的具體指標,共計25個三級指標。本文中評價用指標體系見表1。
3 研究結果
本文利用《浙江省統計年鑒》以及《江蘇省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利用熵值法,進行對于指標權重的確定。浙江省分析結果見表2,江蘇省分析結果見表3。
從表2和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資源支持力前3位的是政府政策資源、企業及市場資源和資本資源。對于浙江省和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政府政策資源(A4)的影響最大,權重分別為0.3027和0.2901,其中,國家政策的影響更大,權重分別達到了0.1732和0.1846。表明了國家政策支持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引導作用。在國家政策資源支持力中,可以明顯的看出國家政策的影響力大于省(市)政策大于地方政策,充分體現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導向性特點。
企業及市場資源(A7)對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影響次之,江蘇省在這方面的權重大于浙江省,達到了0.2487,表明江蘇省在生物醫藥產業建設中的企業數量、規模和藥物醫藥市場的開放性等優勢較浙江省突出。同時也體現出醫藥企業數量、規模和醫藥市場占有率對于我國各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規模化效應和集群效應
資本資源(A6)對于產業的發展也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浙江省和江蘇省在物質資源方面的比重分別為0.1743和0.1653,其中境內資本權重大于境外(含港澳臺)資本。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國生物醫藥產業以境內資本投入為主,有待于進一步吸引境外資源,從而引導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更快地與國際接軌。
其余4種資源支持作用較小。社會資源(A2)和勞動資源(A5)對產業發展的影響作用較為相當,浙江省的服務資源權重高于江蘇省,其中中介機構的作用高于文化資源的作用;江蘇省的勞動資源權重略高于浙江省,人力資源的權重高于科技資源。在物質資源(A1)支持作用中,浙江省和江蘇省的權重分別為0.0342和0.0311,其中,區位條件權重較大,表明區位條件的對產業發展的影響較大。
4 建議
通過上述的分析發現,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政府政策、資金以及企業和市場的資源作用最大,因此,為促進浙江省和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4.1 著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通過上述的分析可知,政府政策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因此,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給與一定的優惠扶持政策,將會極大的促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諸如,政府可以在企業產業園區的入駐、原材料、設備的購置、人員配套等多種方面提供有力的條件,設計良好的科研人員技術、產品開發平臺,促進企業生產研發的積極性,強化政府職能,在項目審批、環境評估、規劃協調等方面提高辦事效率[18],從而營造出生物醫藥產業投資、研發、生產、銷售規范、高效的經濟發展環境。
4.2 著力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
生物醫藥產業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等特點,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因此,對于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充足的資金支持尤為重要。目前,生物醫藥產業的建設多是政府進行投資和引導,應當盡快的建立和完善融資環境,通過建立較為完善、規范、系統的風險投資機制,建立相應的風投基金,引導更多的風投企業關注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充分利用社會多方面的資金,促進生物醫藥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19]。
4.3 著力培植龍頭企業
產業的發展需要骨干企業的推動和支撐。目前,浙江省和江蘇省內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生物醫藥企業。因此,在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方面應當注重對代表性企業的扶持和培育,對于在生物醫藥技術有較強研究基礎、研發實力、初具規模的企業,應當重點給予支持和幫助,在企業產品市場地位、競爭力、產品營銷、管理等多方面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咨詢,引導企業進行多種模式的整合,使得企業能夠向著龍頭企業的發展方向邁進,在激烈的市場中保持較強的競爭實力[20]。
4.4 協同政府、資金與企業三者關系
江蘇、浙江生物醫藥產業進一步的發展,需要政府、資金與企業三者的協同促進。政府可以通過科技基金、項目基金方式服務、扶持、培育當地龍頭企業,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引入一批實力強勁的生物醫藥企業,增加園區內合作競爭氛圍。利用政策優勢,運用財政資金,通過財政貼息、信貸獎勵補助等方式,引導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的貸款支持,鼓勵有實力有技術的本土企業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 申菲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技術創新能力評價與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3.
[2] 尹寶坤,陳玉文,黃偉.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發展現狀及模式探討[J].亞太傳統醫藥,2010,6(10):1-3.
[3] 石嶺.基于GEM模型的云南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D].昆明:云南財經大學,2013.
[4] 朱艷梅,席曉宇,褚淑貞.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新藥雜志,2013,22(8):900-904.
[5] 吳瓊.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路徑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1,24(6):83-87.
[6] Audretsch DB,Feldman MP. R&D spillovers and the geography of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J]. Am Econ Rev,1996,86:630C640.
[7] 翁志明.杭州余杭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3.
[8] 席曉宇,朱玄,褚淑貞.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資源支持力研究[J].中國新藥雜志,2015,24(4):375-379.
[9] 曹陽,朱潔.江蘇省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提升路徑研究――基于創新網絡視角[J].現代商貿工業,2015(12):7-10.
[10] 霍增輝,張玫.基于熵值法的浙江省海洋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3(12):10-13.
[11] 王建軍,劉敏敏,王習.產業集群資源支持力評價――以青海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4(3):198-203.
[12] 朱喜安,魏國棟.熵值法中無量綱化方法優良標準的探討[J].統計與決策,2015(2):12-15.
[13] 徐韻,邱家學.醫藥制造業區域產業競爭力研究――基于熵值法[J].現代商貿工業,2015(10):22-24.
[14] 李薪.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5.
[15] 潘霄.基于AHP和熵值法的中小醫藥企業灰色綜合信用評價[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3.
[16] 王小華.重慶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1.
[17] 吳楠.生物產業集群及其競爭力評價模型研究[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08(6):65-67.
[18] 趙騰,劉立春.上海生物醫藥產業高端高效評價指標分析與應用[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12,49(12):1049-1052.
[19] 黃偉, 陳玉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現狀與策略[C]//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年會暨“國家藥物政策與藥品管理法修訂研究”論壇,2009.
篇5
關鍵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信任機制;知識產權保護;聯盟領導者;政府支持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29-0003-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02
1 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概述
國家科技部于2008年8月了“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的“十一五”計劃課題,通過了一批醫藥領域的產學研聯盟。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迅速發展起來。相較于其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具有以下特點:
1.1 科技含量更高
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內企業成員更依賴科研機構成員。基于科研成本的考慮,生物醫藥企業的基礎研究實驗室在數量上和規模上均有減少,因此這些企業不得不更加依賴于科研機構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這種依賴關系為生物醫藥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成功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1.2 中小型生物醫藥企業更愿意與科研機構合作
與大型生物醫藥企業相比,中小型生物醫藥企業更愿意與科研機構合作。大多數經驗主義的研究會認為,大企業更傾向于加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因為他們有更多的科研發展資源,這使他們更容易與外部的專業機構相融合。但實際上,科研機構對中小型生物醫藥企業的印象更好,因為后者在自身科研發展能力(財力、人力、物力)上的局限,前者能為他們提供更多數據。
1.3 信任機制在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處于核心地位
雖然在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知識產權保護、政府支持等問題上,但筆者認為信任機制才是聯盟發展的核心,對信任機制的研究是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未來研究發展的趨勢。另外,筆者還將在下文中闡述知識產權保護與信任機制之間的關聯性。
2 信任機制對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影響
一般來說,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不重視建立信任機制,他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識產權保護協議的訂立、對聯盟雙方成員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對聯盟領導者行為的規范等方面。然而,后三者都不是阻礙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主要障礙,因此一個有效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應當將其關注點從前述三項因素中獨立出來,改為思考聯盟企業成員與科研機構成員共同的項目計劃、合作及共贏。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信任機制在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1 信任機制的作用
信任機制被認為是連接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企業成員與科研機構成員的粘合劑,是盟員之間充分交流、較強合作的前提。生物醫藥產業技術創新取決于多項復雜技術相融合的程度,而非單個組織所能完成。在各盟員貢獻自己領域知識的同時,協同創新也是不可或缺的,此時盟員之間的相互信任對促進知識轉移有著重要意義。知識轉移需要盟員開放對知識的絕對性保護,也需要設置相應的保護制度,以懲罰盟員竊取超過合同范圍的知識或不正當使用知識的行為。這些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相反,盟員之間缺乏信任,例如一方轉移知識時故意留一手,僅轉移非核心技術或非真實知識,那么知識接收方不僅要增加成本用于反復驗證知識的有效性與真實性,還可能最終引起研究失敗,從而導致惡性循環。
良好的信任機制有利于在性格迥異的成員之間建立互信,能夠制造一種促進內部成員之間共同合作的氛圍,這些均有助于盟員之間合作成果的取得。一旦兩方成員共同承擔起項目建設的責任,那么各盟員將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對方的知識,減少對對方意愿和行為的關注,更大程度地交換知識,共同謀求積極的成果,可見信任機制在向企業成員傳播科學知識和促進科研機構成員開展創新活動方面都是有幫助的。
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對雙方盟員的統一管理模式以及聯盟領導者的行為模式三者與推動信任機制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除此以外,信任機制與聯盟成果的大量產生之間也有關聯。
2.2 知識產權保護協議與信任機制
知識產權保護協議是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中企業成員與科研機構成員沖突的主要原因,因為其中包含了對雙方而言都重要及敏感的信息。此類信息的公開能使聯盟成員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員,并降低對其他成員未來行為預判的不確定性。
由于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中的科研成果大多數為科研機構成員做出,因此聯盟內部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往往也是由他們制定。大多數情況下,科研機構成員要求對自主研發的知識產權擁有絕對權力,例如堅持科研機構對知識產權成果的無限制直接發表的權利等。但這一做法被認為是片面的,這也成為了企業成員與其合作的主要障礙。另外,科研機構成員用相同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去對待完全不同的企業,有著嚴重局限性和缺乏靈活性,損害了企業合作伙伴們的利益,阻礙聯盟的發展。因為企業成員會形成一種觀念,認為科研機構成員合作者們無法回饋他們追求商業利益的需要。另外一旦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協商不充分或不透明,那么在知識產權權屬和成果傳播的問題上很容易產生沖突。
相反,如果科研機構成員能夠意識到不存在一種對所有人都有利的方式,并且主動適當調整知識產權保護協議,那么企業成員必將在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上投入更多的時間與資源。因為企業合作者們會認為自己所擔憂的問題得到了對方成員的重視,如果知識產權保護協議是充分協商、清楚透明的,那么雙方成員產生歧義的可能性將會大大降低。可見在科研機構成員主導下,全體盟員制定出靈活透明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對信任機制的形成有積極作用。
2.3 激勵與約束并存的統一管理模式與信任機制
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統一的管理模式是指聯盟所有成員就共同承擔維護聯盟的責任,共同面對項目進程中出現的問題所達成的協議。鑒于聯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盟員們有義務事先承諾,表明愿意在接下來的合作中努力適應彼此。
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成員來自于不同文化下產生的組織,他們的思維模式各有不同,并且都習慣于按照各自的方式開展工作和解決問題。這種種差異共存在一個聯盟中很容易導致消極影響和摩擦,甚至可能改變聯盟的組織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加強雙方盟員達成統一的激勵與約束并存的管理模式,有助于鞏固盟員之間的合作關系。
聯盟中達成統一的管理模式能夠減少盟員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信息共享與交換,加深他們對聯盟項目目標的理解,避免相互誤解,還可以幫助盟員們適應聯盟新環境,使生產型成員與科研型成員在變化中不斷進步,最終達到相互信任的結果。因為一旦盟員之間能共同合作、共迎挑戰,那么任何一個盟員的想法和行為的不確定性將大大降低。
這種統一的管理模式實質上是盟員之間關于激勵與約束行為的治理達成的一種“契約”,其重點是對機會主義的預防。在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組織形式通常表現為開放式的會員組織,在這種組織結構下,統一的管理模式就顯得尤其必要,它能起到抑制成員流動性或“搭便車”行為的作用。
除此以外,在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中,一個有效的管理模式還包含對聯盟領導者擁有出色能力的要求。它要求聯盟領導者不僅具備提升盟員水平的能力,還擁有避免意外情況可能對聯盟造成的損害的能力。在盟員互信的機制下,是否能形成激勵與約束并存的統一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聯盟是否擁有一位既有實力又有高忠誠度的領導者,出色的領導者能為聯盟創造出一種相互信任的氛圍。
2.4 淡化領導者行為對信任機制的影響
如上所析,聯盟的領導者對聯盟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在于將聯盟的理念、思維灌輸給企業盟員和科研機構盟員,并讓政府管理者對聯盟項目完全支持。領導者還能通過促進社會聯系、融合人力資源來對項目的成果直接產生影響,能為問題的溝通提供很好的基礎。聯盟中除了總的領導者以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往往也擁有各自的領導者。企業領導者的地位通常被認為高于科研機構領導者,他們能保證合作項目的啟動資金,還能爭取上級管理者的支持,解決項目進程中產生的困難,說服項目的反對者,能使聯盟項目產生更大的效益。
但在現代社會環境下,若一個聯盟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單個領導者的意志或行為,那么這個聯盟內部制度的科學性是值得懷疑的。聯盟也應當將其對領導者的關注從諸多因素中獨立出來,將關注點改為合作共贏,可見逐步淡化領導者對聯盟信任機制的影響力是一個需要繼續探索的問題。
綜上所述,在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中:第一,信任機制需要科研機構靈活透明的知識產權保護協議來支撐。該協議對企業成員而言,其清晰度、公正度和靈活程度能直接決定聯盟成員之間的關系質量;第二,激勵與約束并存的統一管理體制,即共同計劃、共擔責任、共同評估、共同調整,對因項目環境改變而發生的變化及時做出應對,制定雙方盟員都滿意的結果。健全的管理體制不僅有利于避免盟員之間的誤解,還有利于提高盟員的合作效率;第三,聯盟的領導者一般更傾向于將關注點從各項協議政策轉移到互相協同合作,最終取得成功;第四,聯盟信任機制的好與壞和聯盟項目的長度、基礎研究項目的種類等沒有太多關聯,而是與企業成員的規模息息相關。因為科研機構成員受時間和經濟支持度的限制要小于企業成員,所以不難想象,項目持續周期越長,企業成員越沒有耐心,甚至他們可能會將這種情況認為是科研機構成員的過錯,從而引起不利于信任機制的沖突或誤解。同樣由于生物醫藥企業在基礎研究項目上的失敗率較高,因此這種挫敗感和對結果的失望可能給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成員之間的管理帶來不利影響。
3 政府支持對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的影響
產業技術創新的一大特點是復雜性。該特點決定了目前在暫時還無法解決市場失靈、市場低效、市場缺陷、信息不對稱、不完全競爭市場等問題的情勢下,政府的支持對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的發展至關重要。聯盟的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征也決定了企業與科研機構協同合作、共同參與對新技術持續研發的重要性。但在目前“搭便車”現象嚴重,普遍缺乏互信的環境下,政府的干預和協調就很有必要。政府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協調各盟員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指引聯盟發展的大方向,提業技術創新所需的技術資源。
3.1 政府支持的主要作用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勵保障措施,例如通過補貼政策,打破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僵局,有效促進創新活動的開展,推動合作創新進入良性循環。在這方面,我國可以借鑒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日本在《工礦業技術研究組合法》中規定了一系列對產業技術創新的財政補助和稅制優惠政策,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政策體系。
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說,以國家為中心的態度仍然是主流。各國的政策首先應服務于國家利益,其政府應對聯盟進行支持,這是提高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競爭力的需要。另外,政府還可以通過對盟員進行跨文化的管理培訓,加深盟員對國際合作伙伴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使盟員之間有相近的思維,營造有利于知識獲取和知識轉移的氛圍。
3.2 政府支持的主要方式
針對政府以上兩方面的作用,其對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從中央到地方,通過公共財政對聯盟進行支持。一方面對與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的有關的組織機構加大投入、補貼和獎勵的力度,激勵他們參與產業技術聯盟;另一方面對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的企業成員直接進行資助,資助的前提條件就是企業參加了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第二,建設公共的培訓、對話平臺,促進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各方盟員的交流,并為該平臺提供創新所必需的技術知識和設施,例如數據庫、產業標準等。
4 結語
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的復雜性、合作創新的困難度決定了聯盟內部的信任機制和外部的政府支持缺一不可。信任機制包含了對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對盟員統一的管理模式和淡化領導者行為的影響三方面的要求,政府可根據不同盟員的需求提供適合他們的支持方式。上述諸要素的內外結合使得我國生物醫藥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發展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 Leydesdorff,L.,M.Meyer.Triple helix indicators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Policy,2006,35(10).
[2] Cosh,A.,A.Hughes.Never mind the quality,feel the width:University-industry links and governmentfinancial support for innovation in small high-technology businesses in the UK and the USA[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0,35(3).
[3] Sampson C.Experience effects and collaborative returnsin R&D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1).
篇6
根據醫藥行業特性,可對醫藥產業鏈作四個環節劃分:藥物研究與開發(R&D)、藥物生產(或制造)、藥物流通與交換、醫藥服務。藥物研究與開發(R&D)鏈節中的組織主要有藥物研究所、高等醫藥院校、制藥企業藥物研究部門等。當前,國外參與此鏈節工作的還有風險投資機構、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委托研究機構)等。藥物生產(或制造)鏈節中的組織主要是各類制藥企業。藥物流通與交換鏈節中的組織主要有醫藥商業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醫院等。此外,隨著現代醫藥市場營銷實踐,越來越多的制藥企業主動參與藥物流通與交換。 醫藥服務鏈節中的組織主要有醫藥商業企業、制藥企業、醫院等。通過對醫藥產業鏈的描述,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認識到醫藥行業企業的組成。從目前國內醫藥產業鏈的現狀來看:
第一、產業鏈生命周期分析方面。總體而言,國內的醫藥產業發展呈現出規模小、起步晚特點。從產業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醫藥產業處于產業的成長階段,未來具有較強的市場前景,也是各國產業競爭的必爭之地。從全球范圍來看,許多發達國家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市場競爭,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醫藥產業鏈和產業集群。這些醫藥產業集群已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中嶄露頭角,對擴大產業規模、增強產業競爭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二、從產業鏈價值流動分析來看。隨著產業內分工不斷地向縱深發展,傳統的產業內部“大而全”的價值創造活動逐步具體化為多個企業的活動,這些企業相互構成上下游關系,共同創造價值。
第三、規模化的集團的“結構”型經營趨勢。醫藥產業鏈上各環節之間所產生的價值流動,都具有追求成本最小化與流程差異化的特點:成本最小化——當比競爭對手的成本更低時,將取得競爭優勢;流程差異化——優化的流程具有內部復雜性,競爭對手無法模仿時,也將取得競爭優勢。
所以,通過醫藥價值鏈上的各個環節的相互合作與協調發展,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與效益最大化輸出,是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在經營重點上的轉型,即從過去個別的“點”式經營重點,進入到規模化的集團的“結構”型經營重點。
二、信息化醫藥產業鏈與整合創新的建議
與醫藥產業鏈相對應,在信息溝通和管理視野條件下,醫藥信息和信息管理可以分為:藥物研究與開發(R&D)中的醫藥信息管理、藥物生產(或制造)中的醫藥信息管理、藥物流通與交換中的醫藥信息管理、醫藥服務中的醫藥信息管理等四個方面。為此,從產業整合創新與發展的角度提出如下方面建議:
1.藥物研究與開發(R&D)中的醫藥信息管理方面:(1)建立樣品庫與高通量藥物篩選。大規模的篩選樣品庫的建立,不僅能夠有效地保護、節約化合物資源,而且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藥多篩,充分利用資源,還可以實現大樣本量的篩選,發現高效藥物。(2)發展CRO服務。隨著業內競爭日趨激烈,藥物的研發費用不斷上漲,CRO公司的藥物研發信息分析與處理的專業性以及低成本的優點,越來越受到制藥公司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中小型生物技術公司依靠CRO獲得專業化的服務。
2.藥物生產(或制造)中的醫藥信息管理方面:(1)促進企業流程重構(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BPR的基本思想是過程導向,即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不再將精力集中在狹義的任務上,而是突破企業內部門間的界限,將分散在各功能部門的任務整合成一個過程流。(2)進行產品數據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R)。在PDR中,用戶對文件的操作和對數據庫的操作達到了形式上的統一,應用系統與PDR系統中作的對象形成了更緊密的關系,工程知識和數據管理功能緊密結合。(3)實施基于看板管理發展起來的JIT(Just-in-time,準時生產制)。JIT的出發點就是不斷消除浪費,即通過信息化管理,減少直至消除包括原料、機器和人力資源的浪費。
3.藥物流通與交換中的醫藥信息管理方面:(1)藥物物流。建立相應的物流決策支持體系及數據倉庫是藥物流通信息化的一個重要內容。藥品物流信息應該包括藥品費用管理信息、藥品運輸信息、藥品庫存信息、藥品配送信息、藥品購進信息等。現代物流利用先進信息技術和規模效應,為委托企業節約成本、減少庫存、實現資源優化配置。(2)鼓勵電子商務模式。這種新的商務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企業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組織結構乃至客戶消費習慣、政府職能等,把傳統商務活動中的人員流動、紙張流動和貨幣流動很大部分改為電子信息的流動。這不僅大大減少了人、財、物的流動,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避免了因為信息不靈、信息滯后所帶來的產品積壓滯銷的情況。(3)建立和完善醫院管理信息系統。醫院在為患者提供醫療服務的過程中,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統。它包括醫院管理信息系統(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和臨床信息系統(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HMIS的主要目標是支持醫院的行政管理與事務處理業務,如財務系統、人事系統、住院病人管理系統、藥品庫存管理系統等就屬于HMIS的范圍。臨床信息系統CIS的主要目標是支持醫院醫護人員的臨床活動,收集和處理病人的臨床醫療信息,豐富和積累臨床醫學知識,并提供臨床咨詢、輔助診療、輔助臨床決策,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務。如醫囑處理系統、病人床邊系統、醫生工作站系統、實驗室系統、藥物咨詢系統等就屬于CIS范圍。
4.醫藥服務中的醫藥信息管理方面:隨著醫藥信息化的發展,醫藥工作者可通過遠程教育網絡,坐在辦公室或家里得到高水平專家的授課和專題講座,可以通過Internet及時了解國內外醫藥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進行學術交流,召開電視會議,還可通過電子廣告,醫藥咨詢,家庭娛樂,視頻點播等為廣大的患者提供藥物的使用服務。
篇7
(一)單位根檢驗和協整檢驗。本研究采用適合高階序列相關的ADF和PP兩種方法檢驗序列是否存在單位根。當結果顯示為同階單整情況下,進行協整檢驗,以確認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協整檢驗方法分為2類,第1類是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對回歸方程的殘差進行單位根檢驗來確定變量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該方法適合單方程。第2類是Johansen(1988)及1990年與Juselius提出的以向量自回歸模型為基礎的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是進行多變量協整檢驗較好方法,通過構建最大特征根的跡(trace)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統計量(λmax)判斷是否存在協整關系[6]。
(二)基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檢驗。協整檢驗僅僅揭示變量間是否有長期均衡關系,而短期因果關系需要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對人才培養與醫藥產業發展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根據Engle-Granger二步法,第一步是估計協整方程,獲得估計殘差序列,第二步根據Ho-ltz-Eakinetal.(1988)建立基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檢驗模型。 式中JIUY和YYCH分別為醫藥企業就業比例和醫藥產業占GDP比重,p為最佳滯后長度,由SC信息原則確定。短期因果關系檢驗:YYCH不是JIUY的原因,則模型(1)中檢驗H0:α1k=0k;JIUY不是YYCH的原因,則模型(2)中檢驗H0:β2k=0k,通過服從自由度為p卡方分布的統計量S檢驗短期因果關系,其中RSS1和RSS0分別為不受約束和受約束方程式的回歸殘差平方和。長期因果關系則通過考慮誤差修正項系數λ顯著性來判斷。
(三)數據。采用《中國藥學年鑒》(1996-2011)樣本高等藥學院校本科畢業生就業數據和《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1996-2011)醫藥產業總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1995-2010)。分別計算藥學院校本科畢業生各類就業流向比例,與醫藥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
二、實證結果
(一)高等藥學類畢業生就業流向分析。將各流向畢業生比例繪制成圖,可知醫藥企業就業比例一直較高,并逐年呈一定增長幅度,1995年41.7%,2000年達到53.6%,之后呈下降趨勢,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但醫藥產業的特點以及新醫改推動,反而使醫藥企業畢業生就業比例升高。選擇深造的畢業生比例以1999年為界,1999年以前比例較低,保持在6%左右,而1999年后急速增長,比如2006年為24.6%,為1999年的4倍,當前進入相對穩定期,保持為21%。與之相反的是去醫院藥劑部門畢業生比例逐年下降,從1995年25.1%,下降為2006年4.64%,之后呈現一定程度上升,2010年為7.61%。去高校、藥檢所等事業性機構的畢業生比例逐年也呈下降趨勢。去政府部門工作的畢業生16年來變化不大,平均為2.66%。而未就業和其他情況一直保持在10%以上,1999年高校擴招以后,曾經快速增長,2006年達到19.4%,2007年后隨著醫改實施,社會對健康需求的增加,趨向下降,2010年為10.74%。
(二)高等藥學類畢業生就業流向與醫藥產業發展關系研究。
1.單位根與協整檢驗。為保證檢驗結果穩健性,首先對數據平穩性檢驗。表1顯示,原水平值下,檢驗式中無論是僅含常數項,還是同時包括常數項和趨勢項,二種檢驗方法都認為兩變量是非平穩的。一階差分后,兩個變量所有統計量,都拒絕零假設,即已平穩。在JIUY和YYCH都存在一階單整情況下,檢驗協整關系。表2中Johansen協整檢驗顯示JIUY和YYCH存在協整關系,這表明兩者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為此,進一步采用OLS擬合協整方程,得到兩者長期均衡系數為0.29(P=0.00,R2為=0.80),這顯示從長期看醫藥產業占GDP比例的提高,將有力推動藥學類畢業生到醫藥企業工作,這與理論預期較為一致。
2.基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檢驗。JIUY與YYCH長期均衡關系顯著,但不能保證短期關系良好,因此進一步擬合向量誤差修正模型,檢驗兩者間長期與短期因果關系,最佳滯后期通過SC信息原則確定(p=3)。從表3發現,YYCH到JIUY卡方統計量小于臨界值,5%顯著性水平下不顯著,表明短期內YYCH不是JIUY的Granger原因,即高等藥學院校人才供給增加,而醫藥產業并沒有增加相應就業崗位,使醫藥企業工作畢業生比例沒有提高。但長期均衡關系顯著,調整系數為-0.5728,表示當失衡時,還會調整到長期均衡。反過來,JIUY到YYCH卡方統計量大于臨界值,10%顯著性水平下顯著,表明短期內JIUY是YYCH的Granger原因,即越多藥學類畢業生到醫藥企業工作,會促進醫藥產業發展。長期均衡關系也顯著,調整系數為-0.6793。綜上,JIUY與YYCH短期因果關系已遭到破壞,表明當前發展模式下,高等藥學人才供給與醫藥產業發展已出現矛盾,這驗證了當前部分學者的觀點,而當前一些媒體觀點和網絡觀點存在錯誤。但兩者間長期雙向因果關系良好,相互促進,說明高等藥學院校通過加強與醫藥企業聯系,改進人才培養,可糾正短期內人才培養出現的問題。
3.基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脈沖響應分析。為觀察畢業生醫藥企業就業比例與醫藥產業發展的動態關系,做基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的脈沖響應分析(附圖)。附圖顯示,短期內當YYCH沖擊發生后,JIUY出現明顯負向反應,于第2年達到最大負值,此后沖擊力度開始增強,并到第3年第3季度增強到0,從第4年開始JIUY與YYCH正向關系逐漸增強。同時附圖也顯示,短期內YYCH對JIUY累積沖擊開始為負向沖擊,在第3年達到最大負值,之后逐漸減弱,而到第7年左右開始為正向沖擊,并一直延續。醫藥企業就業流向比例對醫藥產業產值占GDP比例的脈沖響應和累積脈沖響應模式表明,醫藥產業發展了,短期內對藥學類本科層次人才需求會降低,這是因為醫藥產業屬于研發密集型產業,醫藥企業規模增長后,它更需要高級新藥研發人才和高級營銷人才,而降低對本科層次人才需求,但當其再次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又會增加對本科層次人才的需求,因為企業要實現規模經濟,需要大量適應面廣的普通級人才。這提示,醫藥產業的特點,決定了對本科層次人才需求存在一定時滯期,藥學類人才培養必須在醫藥產業現狀及發展趨勢基礎上設計培養規格和供給量,而不能僅僅根據當前醫藥產業規模來決定人才供給,否則短期內會出現畢業生就業難問題。
三、結論和建議
篇8
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空間巨大
長期以來,中西部發展相對滯后,在發展上與東部形成產業梯度,為轉移創造了現實條件。
東部沿海產業結構調整為企業轉出提供動力 東部省份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始終領跑中國醫藥產業的發展。但近年來,我國原料藥企業扎堆東部,造成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同質競爭和嚴重的浪費。我國原料藥出口的黃金時代已過,中國醫藥產業亟需往更高端的制劑發展,走產業轉型和升級之路。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東部沿海地區應發揮我國醫藥產業升級的指導作用,充分利用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優勢,跟蹤國際先進水平,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高科技產品”。這一目標進一步加快了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為東部失去比較優勢的企業轉移至中西部地區提供了動力。
東部地區生產成本增加進一步促進產業轉移 隨著經濟的發展,東部省份的勞動力、能源價格、土地等成本已經越來越高,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一些企業開始考慮往郊區或者中西部等成本更加低廉的地方轉移。比如,華北制藥作為我國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在考慮企業發展策略時提出向西部地區轉移。深圳華潤三九中醫藥發展有限公司也表示,鑒于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過高,公司已將市區的工廠轉移至郊區,希望提高企業不斷下滑的利潤率。作為醫藥行業的龍頭企業,華北制藥和華潤三九尚且如此,更多的中小企業將承受更大的經營成本壓力。向中西部經營成本較低轉移的動力較大。
中西部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吸引東部產業轉移 多年來,東部省份醫藥產業快速發展,積累了大量的技術、資金、和市場優勢。與此同時,中西部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和利用。促進東中西部地區的資源整合,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戰略化發展。比如,擁有豐富醫藥和自然資源的新疆,近年來在西部大開發和醫藥產業轉移的背景下吸引了更多的關注。2011年,中國醫藥行業領軍企業――復星集團就與新疆自治區招商發展局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無獨有偶,2011年,科倫藥業公告表示將斥資40億元在新疆伊犁打造全球最大抗生素“藥谷”。可見,中西部豐富的自然資源已經成為吸引醫藥產業轉移的重要原因。
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的優惠政策 在國家西部開發和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中西部積極出臺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為承接東部省份的產業轉移做好準備。如寧夏自治區出臺措施,對于到寧夏新辦的工業企業,從生產經營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五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在其南部山區新辦的工業企業,從生產經營之日起,免征所得稅5年。而到內蒙古建立生產基地的企業,也能享受到當地諸多的優惠政策,水、電、氣、稅收、人工成本等方面都有東部省區難以比擬的優勢。
醫藥產業區域轉移存在的問題
轉出地設置轉移障礙 根據十二五醫藥工業規劃,東部地區應重點發展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醫藥產品,建設與國際接軌的研發和生產基地。為實現這一產業轉型升級,東部地區有轉移落后生產能力,吸引先進制造業的動力。但實際上,產業轉移可能帶來的問題也使一些東部省份猶豫不決。其一,產業轉移會帶走大量的建設資金和財政收入的流失;其二,產業轉移也可能造成產業“空心化”。東部產業轉出之后,是否能夠順利引入國際醫藥企業的轉入,實現“騰籠換鳥”,也是東部地方政府考慮的問題;其三,產業轉移可能造成結構性的失業。醫藥行業的從業人員普遍素質較高,相對待遇也較其他行業更高,因此在中西部工資水平普遍偏低的情況下,一部分人員可能選擇繼續留下而不是隨遷中西部。
產業園區承接轉移項目缺乏整體規劃 產業園是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的普遍模式,近年來為了吸引投資,園區往往只重視引入企業或項目的數量,對產業集群和項目質量的重視不足。醫藥產業是一個產業鏈極長,細分產業眾多的大產業,研發、制造、物流、器械、包裝材料等各個環節需要緊密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一些產業園在承接轉移項目時,不重視整體規劃,導致了企業分散,各自為陣,不能進行有效合作,也就不能發揮集群效應。
在東部地區,傳統醫藥產業已經形成了規模較大、配套較為齊全的產業集群,使得在產業鏈的有限區域內,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更加快速。一些東部企業轉移到中西部之后,發現由于缺乏做配套的企業,企業生產的成本反而更高了。
地方政府在配套能力建設方面嚴重不足 醫藥產業轉移至中西部地區后,一些轉入地政府對基礎設施、生活設施方面的投入較為有限,企業轉入后,發現商業、文娛、醫療、住宿等相關的生活配套設施不足,給員工和企業發展帶來了不便。
積極推進醫藥產業區域轉移
為實現區域醫藥產業的協調發展和整體醫藥產業的轉型升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提出以下建議。
繼續推動東中西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 近年來,為激勵醫藥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一些地區的工業園開始踐行共建產業轉移工業園、共同招商、利益分成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江門市創造性地提出建立“異地發展,稅收分成”的利益共享機制,這種直面利益、分享利益的做法成功打破了各市(區)的行政區劃壁壘,將推動園區的產業集聚發展,帶動全市產業實現一體化。今后,應鼓勵東部與中西部工業園加大在轉移項目評估方面的合作,綜合考慮承接地的資源特點和后續發展潛力,建立產業轉移園區工作組負責工作的具體落實,從而實現“轉出地”和“轉入地”的雙贏。
加強工業園對轉移項目的產業規劃和質量把控 醫藥產業是一個產業鏈條長,門類多,帶動能力強的行業,中西部工業園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應抓住這一特點,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現實情況,對本區及本地的承接方向做出清晰定位和產業集群布局。山東菏澤牡丹工業園區就是一個典范。園區招商引資過程中,積極拓展產業鏈條。目前,全區產品涵蓋了中藥、西藥、生物制劑、醫療器械等四大門類、千余品種,形成了目前國內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產品純度高、鏈條較長的頭孢類、大環內酯類醫藥中間體、原料藥生產基地。此外,在引進項目前應對其進行綜合評估,尤其應考察環境指標是否合規,堅決抵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得利益的短視行為。
篇9
關鍵詞: 面板數據;產業內貿易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198(2013)06006001
0 引言
產品特征和國家特征共同影響產業內貿易。產品方面包括產品差別成度、規模經濟、市場結構、國際直接投資等。國家特征包括國家規模和發展程度以及人均國民收入和分配方式。
1 我國醫藥行業產業內貿易情況
選取GL指數用于我國醫藥行業產業內貿易的衡量方法。根據GL指數法分別計算歷年醫藥行業6個子目2002至2011年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并以各個子目進出口總額占當年鋼鐵行業全部進出口額的比例為權數,計算我國醫藥產業內貿易的總體水平。計算結果顯示,我國醫藥行業產業內貿易指數歷年在0和1之間,這說明我國醫藥產品均存在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的共存。但這10年來我國醫藥行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普遍高于0.65,說明我國醫藥行業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從產業內貿易水平的發展趨勢來看,總體上我國醫藥行業產業內貿易水平是下降的,從2002年的0.82下降到2011年的0.69。
2 我國醫藥產業內貿易的回歸分析
選取變量:BL(產業內貿易指數);AGDP(市場平均規模);DGDP(市場規模差異);DPERSON(人均收入差異);SE(規模經濟);OP(對外開放度);FDI(國際直接投資);DISTANCE(兩國間距離)。選取與我國醫藥貿易額較大的10個國家為研究對象,分別是意大利、美國、日本、韓國、德國、法國、瑞士、英國、荷蘭和印度。在時間選取上,本文選取2002年至2011年這十年的貿易數據為研究對象。通過回歸分析可知,模型整體擬和情況較好,R達到0.86,F值為80,對方程的回歸效果較好。回歸結果及回歸結果系數分析如下:
LN(BL?)=9.65-0.31LN(AGDP?)-0.10LN(DGDP?)-0.22LN(DPERSON?)+0.31LN(FDI?)+0.53LN(SE?)+0.18LN(OP?)+0.01LN(DISTANCE?)
Agdp:從出口國來說,市場規模大,其差異化產品的供給能力越強;對進口國來講,市場規模越大,其需求能力也就越強,即市場規模能夠促進產業內貿易。而專利保護性好醫藥產品,市場規模越大的醫藥強國往往以極高的價格大量向我國出口專利藥品與工藝高的高端藥品,較大的市場規模下彼此之間進出口貿易數量越大在進出口價格的影響下進出口貿易價值差距越大,導致我國藥品的進口額嚴重大于出口額,使得產業內貿易系數反而越小。
Dgdp:貿易雙方市場規模相差較大,則其生產同一產業內差異化產品的能力可能性會越小,而更多地依照傳統比較優勢從事自身具有優勢的產品的生產,從而貿易雙方之間進行產業內貿易的可能性越小;而當貿易雙方市場規模相差較小時,其生產同一產業內差異化產品的能力較強,雙方進行產業內貿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而我國醫藥產業內貿易指數與市場規模差異負相關。
DPERSON:貿易雙方的人均收入相似,則其消費者的需求結構越趨于相似,從而對貿易伙伴國的相似產品的需求也就越大,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與我國的人均收入差距,代表了資本技術等要素差距,使得我國藥品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低端,這種差距促進了我國的藥品的出口。同時我國需要外國高質量的藥品,也促進了我國的藥品進口。當進出口數量同時擴大時,進出口價格的差異,決定了我國產業內貿易指數的降低,呈負相關。
FDI:國際直接投資在我國的能過擴大國外藥品市場份額,成為母國向我國出口藥品的代替品,導致降低產業內貿易水平;當國際直接投資出于降低生產成本時,在我國這種發展中國家發生,由我國完成生產環節后將藥品銷回母國,這種國際直接投資促進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我國在兩種情況下相背離的結果的共同作用下,最終確定了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醫藥產業內貿易的促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用以上FDI與我國藥品出口量進行回歸。我國的出口量與FDI負相關,原因是我國醫藥外商直接投資近十年波動較大,呈現了一個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又小幅波動的情形,并沒有對我國醫藥貿易出口構成穩定的促進。但這種反向相關的作用很微小,證明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醫藥貿易出口影響小。同時該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并不高,證明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的發展未達到穩定狀態,尚未對我國的藥品出口產生穩定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仍處于發展階段,如何正確引導外資與外資企業,加大對醫藥企業的整合,同時提升自身的生產技術與設備,以發展我國藥品貿易與醫藥產業以及提升國際競爭力仍值得研究。
Se:當我國醫藥行業形成規模經濟,通過專業化分工降低生產成本,并產生比較優勢,差異化的產品則通過產業內貿易獲得。行業規模經濟越強,其產業內貿易水平越高,因而對產業內貿易有促進作用;Op:貿易雙方之間的貿易壁壘越多,則其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因而對外開放度,對產業內貿易有促進作用;Distance:兩國距離越遠,運輸成本越高,而產業內貿易的進行受貿易距離的影響進行貿易的可能性就越小。因而距離對我國醫藥產業內貿易負相關。
參考文獻
篇10
我國加入WTO以來,外資并購發展迅速,醫藥產業作為直接關乎國民健康和國家經濟安全的產業更是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對國內有關外資并購的理論、動因、外資并購效應為研究角度進行分類綜述,并對目前外資并購研究的局限性作了分析,從而提出未來的研究需要從靜態研究向動態研究轉變、從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轉變、從宏觀分析向微觀分析轉變的觀點。
關鍵詞:
外資并購;醫藥產業安全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09004303
1問題提出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外資并購呈現出由慢到快直至井噴的一種態勢。伴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進入老齡化階段,我國醫藥產業也將迎來前所未有的鉆石時代,外資企業獨自戰斗的戰略戰術也已經過時,使用并購手段迅速占領中國醫藥市場將會是接下來一段時期的主要手段。對此,國內的學者們一直在進行著相關的研究,從而實現我國醫藥產業的健康快速的發展。但是,對于外資并購在企業的發展和產業的安全中的作用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毋庸置疑,外資并購對于我國引進國外資金、先進的管理經驗上有很大的積極作用,但并購并非一成不變的,其規模、意圖、對象、方式都在隨市場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演變。因此,外資并購對醫藥產業安全的影響也不斷的變化,我們需要尋找一個科學系統的方法來動態的評估并購的整個過程。
外資并購對于我國醫藥產業安全上究竟在哪些方面產生影響以及影響到何種程度,如何權衡并購所產生的利與弊成為國內學者的熱議的話題,同時也是國家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本文將從外資并購動因、外資并購對我國醫藥產業與經濟安全造成的影響以及影響機制進行回顧和評述。并以此為基礎,對外資并購與我國醫藥產業安全未來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展望。
2醫藥跨國并購動因研究
2.1并購理論
對于跨國投資理論的研究最初是由海默提出,在此之后經過金德爾伯格的發展和延伸形成“壟斷優勢理論”。跨國并購是全球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起初理論大都是跨國公司直接投資出發,跨國并購就是跨國直接投資的一種重要形式,其主要指導理論是以壟斷優勢論、內部化理論、折衷論。
(1)壟斷優勢論。
美國學者史蒂芬?海默在其《一過企業的國際經營活動:對外直接投資研究》中第一次提出壟斷優勢論,并運用在早期的直接投資當中。壟斷優勢論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一個國家的企業能夠比外國本土企業更好地滲透到當地市場中去?為什么這些企業希望到國外去控制增值活動?其認為根本原因就是市場中存在壟斷結構和不充分的競爭,這些因素決定了某些具有特定優勢的企業能夠在國外尋求到比國內更大的利益。
后來,美國學著尼克爾博克進一步提出寡占反應理論,認為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往往會出現“跟隨效應”。此后,美國學者在海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提出寡占反應理論,在理論中指出跨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會出現“跟隨效應”―當寡占企業率先在國外進行投資時,同行業的競爭這為了縮小差距、降低風險并保持雙方力量均衡,會紛紛緊隨氣候向同一地區投資,導致相關部門智能光普遍的國際化。這方面的理論解釋了寡頭企業贏得國際市場份額并形成國際生產和銷售增長的原因所在。
(2)內部化理論。
內部化理論是由巴克萊、卡森和拉格曼合作完成并提出的。內部化的目標就是跨國公司將外部市場內部化,以內部市場代替外部市場,以避免外部市場不完全造成的損失。內部化理論與壟斷優勢論不同,其與壟斷優勢論存在不同之處,壟斷優勢論主要強調跨國公司特有知識產權優勢,而內部化理論更強調企業通過內部組織體系降低運營成本的能力,指出這種能力才是跨國公司進行對外經濟活動的真正動因。
(3)國際生產折衷論。
英國跨國公司專家鄧寧將各種對外投資理論結合在一起,形成著名的折衷理論,即OIL范式。他將壟斷優勢論、內部化理論、區域論結合起來形成折衷理論,形成更普適化的理論。OIL分別為廠商所有權優勢(O)、內部化優勢(I)、國家區位優勢(L)三個變量,將這三個變量的擁有程度作為判斷企業跨國經營的依據和條件。該理論提出跨國公司只有在O、I、L三個條件同時具備的情況下才會促使跨國公司對外進行投資。
2.2跨國企業并購我國醫藥企業的動因分析
國內學者對跨國并購我國醫藥企業的動因研究主要是基于壟斷優勢論、內部化理論、國際生產折衷論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從醫藥產業安全角度來看外資并購我國醫藥企業的動因,涉及到三個利益主體:跨國企業、被并購企業、被并購方國家政府(戴浩森,2007)。三個利益主體之間關于利益的權衡和分配決定并購是否能夠完成以及并購后所產生的影響。目前我國正處于醫療改革的重要階段,這種醫療政策環境為并購提供了可以操作的可能性。外資企業自身的相關因素、我國自身的醫療政策、被并購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分別形成自身激勵因素、外在并購環境、外在推動綜合造就外資并購的浪潮發生。
2.2.1我國整體醫療環境
(1)我國特有的醫療區位優勢。
經濟全球化為更多的跨國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我國作為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已經躍居到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醫藥市場更是發展較快的新興市場,穩定的政治環境,持續改善的居民生活環境,逐步完善的醫療體制,巨大的醫療市場潛力,龐大且低廉的勞動力市場,構成了我國特有的醫療區位優勢,使國際上很多的跨國醫藥巨頭盯上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
(2)國內藥企的自身加強。
起初外資藥企剛剛進入中國市場時期,很少對中國的醫藥企業感興趣。從1999年到2011年之間,鮮有大的并購之舉。而在這10余年間,其他行業如日化用品、食品等行業的外資并購卻進行的如火如荼。這種現象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我國醫藥企業自身素質有關。本土藥企GMP管理、生產流程和制備工藝控制等許多環節與外資企業有著質上差別,收購一個中國藥廠之后對其的后續改造成本遠超過重新造一個藥廠的成本。
如今的制藥企業對于藥品生產的控制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自2010版GMP頒布執行以來不僅質量上提升,而且在品牌上也深得人心。國內的制藥企業實力越強也越容易引起跨國藥企的并購欲望,這成為外資開始對本土企業感興趣的主要原因。
(3)人口基數大、結構分層明顯、醫保政策的改善等因素。
伴隨著第六次的人口普查結束,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現在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并且老年人口的基數在不斷的增大。作為醫藥產品的主要消費者,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龐大的患者人群,讓很多的跨國企業看到中國這塊醫藥新藍海。同時,中國的醫療制度的改革下,中國居民醫保參保率不斷上升,醫保政策在不斷的改善,大大的刺激了中國患者對優質的醫療服務的需求。在此巨大利益的驅動下,外資企業通過并購快速的占領中國市場,推動醫藥企業的快速整合。
2.2.2外資并購方的自身激勵因素
外資醫藥企業并購我國醫藥企業的自身動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王中華,李湘君,2006):(1)并購方所在國醫藥政策和金融市場狀況,對并購的刺激作用;(2)醫藥公司對于全球業務發展的要求需要快速進入并占領中國醫藥市場;(3)并購之后所有權的持有優勢;(4)注重勞動力成本優勢;(5)獲取我國上市公司資源;(6)把中國作為全球藥品主要供應基地;(7)從戰略層面出發把控醫藥市場;(8)快速融入本土文化實現產品與品牌的本土化;(9)規避行業稅收壁壘;(10)獲取金融收益等。
2.2.3外資并購外在推動因素
(1)本土企業的主動推動。
對我國的本土企業而言,接受外資企業并購的最常見動因是通過外資并購這種方式學習國外先進成熟的管理理念和運營方式,同時可以借助跨國企業已有的品牌效應快速建立自己的品牌,從而提升自己的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利潤最大化;依托跨國企業的跨國經營的經驗,學習其整合國際市場資源的能力,逐步實現本土企業跨國經營的目標;希望通過并購中的產權交易促進企業經營和管理結構的完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國家與地方政府的推動。
在改革開放初期,醫藥產業是以“以市場換技術”為戰略思想,相關政策對于外資醫藥企業醫藥外資企業并購我國本土醫藥企業相對寬松,大大的刺激了外資醫藥企業的并購需求。但是外資企業往往選擇經營較好的龍頭企業進行并購,而隨著越來越多的龍頭企業被并購,醫藥衛生界對于并購所帶來的產業安全隱患問題不斷重視,防范不良并購動機的意識不斷提高,我國相關政策部門開始尋找并購產生利與弊的平衡點,既要實現外資并購對本國企業的帶動問題,也要實現并購后我國本土醫藥產業的安全。
從地方政府角度出發,其接受外資并購我國企業主要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①快速實現任期內的政績;②通過招商的方式獲取利益(尚勝利,2007)。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在對待外資并購問題上往往存在一定利益上的差異。現有文獻從多個角度詳盡地分析了跨國并購以及外資并購我國企業的動因,為研究外資并購對我國產業安全的影響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總體來說,中國和西方國家發生的跨國并購動因有諸多的相似之處,但是,中國醫藥產業以及醫改的推動下的區位特征,外資并購中國醫藥企業具有一些特殊的動因。未來研究的重點應結合我國特殊的醫藥制度背景,結合具體案例,創建適合我國特有狀況的理論,幫助在未來的并購事件的發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和預警。
3外資并購對我國醫藥產業安全的影響機制研究
3.1宏觀層面分析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ATD,2000)指出:跨國并購對于被并購方所在國家除了帶來加速資本的流動性、增加技術轉移和改善公司管理結構意外,還會有負面影響,比如被并購方醫藥產業集中度過高,阻礙合理的競爭等等。
3.1.1醫藥外資企業并購我國醫藥企業對發展產生的積極影響
(1)引入外資有利于彌補我國醫藥產業發展需求的資金缺口。
(2)有利于我國醫藥產業結構優化。
(3)改善我國醫藥公司管理水平,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
(4)有利于藥品生產的標準化,促進藥品生產達到國際化的標準。
(5)有利于解決國內醫藥方面人才的培養和就業問題。
3.1.2醫藥外資企業并購我國醫藥企業對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
(1)行業壟斷的出現。一些實力雄厚的醫藥巨頭會將較為優質的企業并購,尤其會將同類型的品種進行并購,從而降低行業競爭實現壟斷利潤,在追逐壟斷利潤的同時必然會產生藥價升高的現象,一方面會損害我國患者的用藥利益,同時會給政府的醫藥帶來壓力,帶來較大的醫保缺口。
(2)醫藥行業發展兩級分化。造成我國醫藥行業發展兩級分化嚴重,一些受到外資企業青睞的國內企業在外資的幫助下發展較快,但是一些價格低,利潤小的藥品品種的生產企業將會在競爭中逐漸被淘汰,造成一些價格低療效好的產品生產動力不足死亡,產生強烈的兩級分化現象。
(3)醫療衛生體系對行業的把控能力下降。外資并購我國大部分的優秀企業,將會造成醫藥衛生體系對市場、品牌、股權以及技術的控制能力下降、嚴重損害我國醫藥產業安全。
(4)造成我國醫藥企業研發依賴性,失去自主創新能力。
(5)造成醫藥產業貿易逆差,相關醫藥人才流失。
3.2微觀層面分析
國內外大量的實踐經驗和研究結論都明確的顯示出,對于企業本身而言外資并購所帶來的最明顯的獲益是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的提高。Rossi和Volpin(2004)認為外資企業在并購中通過溢出效應和協同效應來幫助被并購企業在管理和經營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張秋生(2001)認為在并購的過程中以及隨著行業并購的深入會造成國內的一些原有品牌的流失,同時會因為品牌的流失造成行業的上級市場和下級市場的影響,造成整個體系的紊亂。徐建中,劉琳等(2004)指出,外資企業的進入尤其是外資醫藥巨頭的到來,會通過并購的形式將我國的醫藥企業置于產業鏈的低端,一方面可以降低其在中國市場中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防止企業的核心技術的溢出。這種并購方式可以說是對我國醫藥企業損害最嚴重的一種。盛慶輝,劉淑芹(2010)指出企業在引入外資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期,企業的生產效率會有顯著的提高,并且這種提高會伴隨著企業的出口行為進一步的強化。從目前的研究結論來看,醫藥外資切隊我國醫藥企業的并購所帶來的影響不是單一的,往往是多元化的,那么這些影響之中在不同的時期對我國醫藥企業所產生的凈效益也是不同的。在我國醫藥企業初期往往需要強有力的醫藥企業幫助我們來進行發展,但是伴隨著我們自己的成長,我們要學會審時度勢,既要利用好并購,又要避免受之損害。
4結論與未來研究展望
綜合以上的陳述,我們可以看到國內的專家已經開始注意也著手研究醫藥外資并購對我國醫藥產業安全影響的問題,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闡述和總結,為后續的研究提供了可貴的經驗。但是,并購的產生開始到現在他說一個不斷進行變化和演變的過程,在全球經濟化的不斷的進展中,我國的醫藥企業也必將迎來一個新的時期。在此我們需要在之前研究的指導下繼續討論醫藥并購中的問題。尤其是對我國醫藥產業的安全影響問題,在此時看來非常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綜合各個部分的文獻評述,未來的研究重點應側重于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展開:在接下來的研究當中筆者認為應該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
4.1將研究視角從靜態轉變為動態
目前現有的研究主要是進行靜態的研究和分析,僅關注于某一特定的階段或者已發生案件的評述。忽略了外資并購的影響會隨著市場的發展,國際化的進程以及包括并購后公司的發展狀況等環境因素變化而變化。如何將研究的問題以一個動態發展的視角來進行討論將是以后的發展的主要方向。
4.2將分析的方法從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轉變
醫藥外資企業的并購行為對我國醫藥產業的影響具體如何不能夠僅僅從定性的角度來進行主管判斷,必須在相關的理論和對應的數據支持下來進行判斷和支撐。單方面的從定性的角度或者不科學的量化方式來評述外資并購對我國醫藥產業的影響,非但不能對我國醫藥產業安全起到正向的推動反而有可能延誤產業的經濟發展。進一步的研究需要在探討外資并購對我國醫藥產業安全影響機制的基礎上,將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科學合理地判斷外資并購對醫藥產業安全的影響。
4.3將研究的層面從宏觀層面向微觀層面轉變
整個醫藥產業安全與否是建立在醫藥企業是否安全的基礎之上的。因此,對于外資并購對我國醫藥產業安全的影響一定要立足到最基礎之處,不能僅僅孤立在產業層面的研究,而是需要建立一個醫藥企業、醫藥產業、衛生系統的研究體系。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從微觀的角度來考察企業的安全情況進而討論整個產業安全狀況的研究很少,僅有少數的學者強調過企業安全的重要性。建立多層次的研究體系,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內容。
參考文獻
[1]戴浩森.2006年國內外醫藥行業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