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評估公司管理制度范文
時間:2023-08-30 17:08: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產評估公司管理制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了規范信貸業務,有效防范金融風險,根據上級行有關精神,我部推薦湖北嘉信達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為我行合作伙伴,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該公司基本情況
××××信達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原為××××信達資產評估事務所,20****年因經營規模的擴大變更為××××信達資產評估有限公司。該公司是經湖北省財政廳、建設廳、國土資源廳(土地局)批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登記成立的經濟鑒證類專業性中介服務機構。公司位于×××市朝陽中路文貿樂園南側,法定代表人為×××,公司注冊資本:貳佰萬元,營業執照號:,企業性質為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經營范圍:資產評估;房地產價格評估;土地價格評估;房地產咨詢、中介;舊車價格評估;車輛損失評估;保險公估;工程造價咨詢;資產評估業務培訓。
××××信達的執業資格眾多。目前擁有《房地產估價資格證書》《資產評估資格證書》《土地評估機構資質證書》《工程造價咨詢單位資質證書》及我市唯一的《湖北省涉案物品價格評估機構資格證》等資格證書,成為××地區各種評估(咨詢、審計)資質最全的專業社會中介服務機構。
二、公司的優勢
1.規范的公司化管理和質量控制。××××信達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原為××××信達資產評估事務所,20****年3月,公司因業務發展需要正式變更為××××信達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公司在承繼原××××信達良好管理經驗的同時,以企業組織形式變更為契機,嚴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公司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資產評估及造價咨詢工作人員自律守則、人事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檔案管理制度、評估人員考核考評制度、客戶回訪制度、評估(咨詢)報告書三級復核制度以及評估(咨詢)工作風險控制制度等,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保證了出具報告的質量。
2.人力資源豐富、技術力量雄厚。××××信達聚集了一大批執業評估師和各類技術專家。現有注冊房地產估價師9名、注冊土地估價師10名、注冊資產評估師8名、注冊造價工程師8名、注冊會計師1名、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名,高級經濟師2名,以及各類精通機械設備、電子技術、土建安裝、財務管理等技術人才16人,員工均為大學以上學歷,其中碩士研究生3人。同時還長期聘用一批經驗豐富的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形成了以高、中級職稱人員為主,其他人員為輔的良好的人員結構層次。目前在××地區,××××信達各種評估資質最全、人員綜合素質最高的專業評估機構,在行業中享有較高的聲譽。
3.公司內學習氣氛十分濃厚,工作質量高。公司評估師××××于20****年4月成為首批××市房地產估價師協會專家委員會的委員,雄厚的技術實力和合理的知識結構為××信達的房地產評估業務提供了強大的技術保障。
公司定期組織員工分析宏觀經濟走勢,及時搜集有關行業信息,對信息進行甄別處理,調整相關評估數據,20****年底,針對目前房地產估價行業中基礎數據不全,影響評估精度的問題,我公司通過對房地產市場進行專項調研,組織人員搜集資料,通過對有關數據進行篩選、量化,建立了房地產行業信息基礎數據庫,并隨時根據宏觀經濟形勢及我市房地產市場的變化進行更新,成為我市首家擁有較為完善的專業數據支持的估價公司,這將極大的提高公司的報告質量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隨著公司業務的不斷擴大,公司也加強了硬件的投入,目前已接通了寬帶網,建立了公司局域網,擁有計算機、打印機、復印機等電子設備共計20余臺套,硬件水平的提高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縮短了向客戶交付報告的時間;同時還提高了報告質量。
4.誠信為本、優質服務。房地產評估屬于第三產業,為客戶提供滿意的服務是公司的宗旨。作為一個專業性中介機構,公司在從業過程中始終堅持誠信為本、竭誠為客戶服務。公司要求業務人員時刻替客戶著想,幫助客戶做好評估前的基礎工作,評估中與客戶密切合作,想方設法維護客戶的利益。公司業務人員敬業精神強,業務嫻熟,講究時效。一旦接受委托,立即制訂方案,盡快進入工作狀態,大量應用現代化手段,高速高效高質完成評估任務。
三、與我行合作情況
該公司自成立起就與我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一批金融、法律、管理、工程技術等業界著名的專家、學者保持著密切的聯系。與各級國有資產行政管理部門經常溝通。在為客戶提供全面評估服務的基礎上,可勝任大量復雜具體的協調工作,使評估工作少走彎路,使客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正式獲得評估成果。該公司20****年是我行簽約單位,目前在我行存款為××××萬元。
篇2
一、什么是企業文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能在面臨外來侵略、處于戰爭動蕩狀態下,或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而屹立不倒,依舊保持生機和活力,并不斷發展、壯大,這個民族必定有其不屈的民族精神,這是通過千百年的累積、沉淀而形成的強大的精神力量;一個企業在面對經濟危機和各種困難、挑戰時能化危機為轉機,抓住機遇而不倒,這個企業必定有其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發展,并善于化解困難的企業精神或價值觀,這正是企業文化的力量。那么什么是企業文化呢?
(一)企業文化是一種價值觀
現實中有一種誤解,以為釘在墻上的標語就是企業文化,其實那只是一種“口號”。真正的企業文化是一種價值觀。
一個企業是否有企業文化,可以從以下三點作出衡量與判斷,一是公司全體員工都覺得這件事重要,這就是一個公司的價值觀;二是公司的全體員工每天都會想到這件事,說明這一價值觀已經融入了全體員工的思想;三是公司的每個員工每天都會圍繞共同的目標在做事,說明企業文化已經融入了員工的行為。
因此,企業文化本質上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企業共有的認識,內部共同遵守的原則,是企業的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和信仰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范。只有當決策層的期望、員工的認知與實際的表現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時,才能說該企業的文化已經融入了全體員工的思想和行為中。
企業文化體現的是共同的認知,包括認同企業的發展戰略和企業的經營目標,但作為企業文化,強調的不僅僅是一種認知,更是一種共有的行為,即為實現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大家都認為應當這么做,而且也正在這么做。
企業文化有許多共性的東西,如服務、競爭、效益、誠信等,但真正的企業文化必須是從自己特有的行業或產品的實際中概括提煉出來,既體現企業文化的共性,又突出企業鮮明的個性特點,這樣的企業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二)企業文化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累積的過程
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價值觀,是普遍存在的,有企業的地方就有企業文化,它是與企業共存亡的,只要企業一誕生,就必然存在。但它又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慢慢的累積、沉淀的,是無法一蹴而就的,每個企業都會在經營活動中形成自己特有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成功的企業有優秀的企業文化,失敗的企業一定有其不良的企業文化。因此,企業家倡導的文化不一定是真正的企業文化,只有在長期經營中員工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行為準則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在體現一種價值觀時,應當隨著內外部環境的改變而不斷的調整、豐富和創新,即企業文化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不斷升華、不斷創新的過程。這種創新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有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一個企業具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必然使企業有不同于其他企業的獨特之處,這一不同帶來了企業的發展,帶給客戶一份信賴和質量保證,帶給社會的是品牌和形象。這樣的企業給人一種希望,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其員工展現給社會的是敬業,是專業和學習,是激情和自信,而且這種不同是長遠的。
二、資產評估機構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一種價值觀,因此,資產評估機構首先應當樹立既體現行業特色又與承擔的特定社會責任相適應的價值觀。
資產評估機構不同于一般的企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大多數企業的經營目標,而資產評估機構盡管具有一般企業的組織形式,決策架構,但追求利益僅是經營 目標之一,它的目標是通過提供特定的專業服務,尋求社會價值的最大化,從而既獲取合理的回報,又得到社會的認同。
資產評估機構提供的產品是以專業報告的形式出現,其購買者與使用者不同于一般企業的產品,一般企業的產品具有同一性,即購買者也是使用者,購買者的認可即表示使用者對產品質量的認同。資產評估機構提供各種專業報告,購買專業報告的僅是使用者之一,更多的是不特定的社會公眾,購買者與專業報告的實際使用人往往存在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因此,資產評估機構既要贏得購買者(客戶)的認可,又要得到專業報告使用者即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同,其角色往往處于購買者與專業報告使用者矛盾沖突的焦點,資產評估機構特定的性質以及承擔的社會責任決定了資產評估機構必須確定以下的價值取向,并作為企業文化的“核心”。
1.將“社會公眾才是真正的委托人”根深蒂固地植入心中,使“社會公眾利益的守護神”理念成為每個從業者的“職業信條”。特別是當專業報告的購買者與社會公眾的訴求產生沖突時,資產評估機構的每個從業人員應義無反顧地站在社會公眾一邊,哪怕冒客戶流失的風險。
2.誠實守信是資產評估機構企業文化的靈魂。資產評估機構一旦失去了誠實守信的靈魂,必將受到社會公眾的唾棄。也就失去了注冊資產評估師這一行業存在的社會根基,注冊資產評估師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但價值觀真正得以實現,還必須將價值觀融入全體員工的思想中,落實到行動上。只有在長期的行動中持之以恒地秉持的價值觀,才是真正的企業文化,這樣的企業文化才具有生命力。
一是專業,這是對注冊資產評估師勝任能力的基本要求。“二十一世紀最成功的組織是學習型組織,最成功的人是具有學習能力的人”,作為一名注冊資產評估師,提供的各種專業報告,既有國家法律法規的規范和約束,又有評估準則等的規范和約束,又必須遵守作為一個公民應具有的社會公德以及行業特性決定的職業道德,但注冊資產評估師的服務離不開專業的判斷,就如同中醫診斷一樣,看似“望、聞、問、切”,實乃專業判斷的充分體現。因此,注冊資產評估師在作出專業判斷時,必須以堅實的專業知識為基礎。專業不僅僅是自我生存發展的基礎,更是社會、國家對注冊資產評估師職業特性的期待。而提升專業的唯一途徑是學習,包括理論和實務經驗的不斷積累,同時,對專業的追求應當成為全體員工的共識和行動。
二是專注,就是指認認真真的做事,體現的是一種做事的態度。作為一名注冊資產評估師,誠實守信是其靈魂,是注冊資產評估師應當具備的基本的職業操守,專業是其立身之本,即應當具備會做事的基本技能,具備認認真真做事的態度,如嚴格遵循準則判斷評估風險,實施評估程序,搜集評估證據,形成評估結論。
三、資產評估機構的機制創新
資產評估機構的機制創新包括法律法規對資產評估機構的組織形式、市場定位等方面的規范以及符合資產評估機構內在的文化建設、發展要求的各項管理制度的創新。資產評估機構的機制創新必須處理好以下幾點:
1.從行業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機制建設的重要性。隨著行業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按照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行業機制建設取得了明顯進步,初步形成了以注冊資產評估師為核心的行業管理制度體系,隨著“十二五”規劃綱要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新的戰略部署以及全球新的競爭格局的形成,行業發展面臨新形勢,顯現新特點,迫切要求我們正確認識、科學分析、從容應對行業執業環境、業務領域、市場風險、全球競爭等方面的新變化,大力推進機制創新。
2.資產評估機構機制創新涵括的內容。資產評估機構的機制創新,首先是資產評估機構組織形式的正確選擇,包括合伙制以及有限責任制等。無論是何種組織形式,都必須從符合行業特點,體現社會責任,有利于資產評估機構發展等進行思考。同時,還必須建立以合伙文化為核心的合伙協議(章程)、以規范合伙人(股東)的權利、義務,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以質量控制、風險管理、內部制衡、薪酬分配、市場開發、品牌建設等方面的制度。
3.資產評估機構的機制建設貴在創新與落實。機制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在于落實。先進的機制如果得不到執行,只是一紙空文。因此機制創新不僅是制度的制訂,更在于隨著內外部環境的改變而不斷完善和創新,在于堅決有效地實施。因此,要積極探索制度的跟蹤評價機制,并根據制度的實施情況,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式、新要求以及資產評估機構情況的變化,不斷改進完善制度體系,切實增強制度建設的科學性、系統 性、有效性。
四、資產評估機構的企業文化與機制創新的相互協調與促進
企業文化在促進企業發展、實現企業發展戰略過程中的作用是漸進的,它不是“暴風驟雨”下的“摧枯拉朽”,而是“和風細雨”下的“水滴石穿”,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力量積累。因此,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發展是一種柔性的“調適”。它在實現企業發展戰略過程中是一種柔性的力量,是一種自覺的牽引;而機制的創新在實現企業發展戰略過程中是一種剛性的規范,是一種“防偏”和“糾偏”。企業文化如同對機體的調理,通過增強身體自身的免疫力,以促進骨細胞生長,加速骨痂形成,以達到功能的恢復。而機制如同“固定骨折部位”的杉樹皮,起到的是“防止移位”的作用。
因此,企業文化需要完善的機制作為實現其價值觀的外在制度保證。而機制的創新又不能離開企業文化而單獨的發揮作用,即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與企業文化相適應,只有兩者相互協調才能使兩者在實現企業發展戰略中的功能最大化。
五、資產評估機構的文化建設與機制創新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1.企業文化與機制創新必須以黨的方針政策為引領。資產評估機構因市場經濟而生存、而發展。資產評估機構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新社會組織,資產評估事業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組成部分,注冊資產評估師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無論其發展戰略、經營理念、隊伍建設都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因此,以實現資產評估機構發展戰略為目標的企業文化與各項機制都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必須以黨的戰略方針政策為指導,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思想基礎。
2.企業文化與機制創新必須以實現資產評估機構發展戰略為目標。資產評估機構無論是選擇做大做強,還是做專做精,只是發展的模式不同,其根本的目的是一致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客戶,服務于市場經濟,服務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因此企業文化與機制創新必須緊緊圍繞資產評估機構的發展戰略,為資產評估機構的發展提供精神力量,為資產評估機構的發展戰略“保駕護航”。
3.機制創新必須與企業文化相適應。以和諧文化為核心,兩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以實現資產評估機構的發展戰略為共同目標,不斷增強資產評估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4.企業文化與機制創新必須以各項管理制度為基礎。無論是公司章程、協議、內部質量控制制度、職業道德制度以及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只有各項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有效執行,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資產評估機構的治理機制。同時為企業價值觀的實現提供制度保證。
篇3
一、財務管理在企業改制分流中的主要工作與作用
一個完整的改制分流方案,包括經濟行為的批準文件、改制分流方案的文字材料、改制分流方案表、股權結構表、人員結構表、資產清查報告、財務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等等。無論是股本額的確定,資產的匹配、清查、審計、評估、損失的認定及改制單位經營效益的測算等,都涉及到價值量的管理。因此,作為以價值尺度為基本管理職能的財務管理,在改制分流工作中,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功能作用。改制計劃一經國資委批準,改制分流工作將緊張有序地按規定程序開展,財務管理工作由始而終地貫穿其中。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改制單位(注:處在改制過程但未完成工商登記注冊的企業)資產清查,明確產權,核實賬目,編制改制基準日的資產負債表和詳細財產清冊,以及債權債務清單,為實施財務審計與資產評估做準備。分析填列“初步方案表”,注明改制單位目前組織形式、經營地、注冊地、股權結構、主要經營業務及改制分流所涉及資產范圍等。根據資產負債的預計評估值和擬參加改制職工的經濟補償進行初次資產負債匹配。聘請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選擇合理的資產評估方法,對改制資產進行評估,并對資產評估報告進行審核,出具審核意見。改制單位填列“國有資產評估項目備案表”,經上級單位核實無異后,簽章轉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根據審核備案的資產評估結果和基本確定參加改制職工的經濟補償進行第二次資產負債匹配調整。分析填列“實施方案表”,注明改制企業(指完成改制分流過程和工商登記注冊的企業)組織形式、經營地、注冊地、股權結構、主要經營業務、未來3年收入利潤預測、改制分流所涉及人員資產范圍,以及評估機構、評估方法、備案機關和備案編號等等,上報集團公司審批。此“實施方案表”的內容實施是整個改制過程淺談企業改制分流過程中的財務管理的靈魂,是改制方案能否成功的關鍵。根據國資委、財政部規定,企業在實施改制分流中,國有產權向改制職工的轉讓,經集團公司審核并轉報國資委批準后可采取協議方式轉讓。改制企業依據協議轉讓批準文件和合同以及相關的支付憑證等辦理產權登記手續。改制企業工商登記完成后,進行賬務預處理。經對過渡期(改制基準日———工商登記日)損益《審計報告》審核上報批準后,進行改制分流正式關賬處理。繼續關注改制后企業的財務狀況,聘請中介機構對經營者任期內(3年)資本保值增值等情況進行審計,審核確認改制者崗位激勵股份的獎勵兌現。國家對主輔分離、改制分流在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很大,經有關部門認定,稅務機關審核,改制企業可享受3年內免征企業所得稅的政策。因此,財務部門將協助改制企業辦理有關享受稅收扶持政策的相關手續。在改制過程中,財務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除了按規定程序做好各項工作外,還要積極爭取各有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如會計師事務所、國有資產評估機構、銀行、稅務、工商等共同協調運作,確保改制分流工作的合法合理、及時有效完成。
二、企業改制分流中財務管理應注意的問題
1.正確處理好各股東的利益關系在資產歸屬進行產權界定時,要充分依據現有的政策法規,正確處理好各股東的利益關系,避免由于各方利益問題處理不當,而影響企業改制的積極性。
2.改制資產的價值評估標準與方法應規范統一目前在資產評估過程中仍然存在標準不統一、方法不規范的問題。主要有對土地的開發費用和土地的使用權作價標準,對國有企業原先形成的無形資產或商譽等是否做作價處理,對固定資產的評估是否考慮使用價值和重置價值的差異,對現有庫存產品的作價標準等問題。因為改制資產是為出售、轉讓而進行評估的,是公司制改建過程中的資產評估,須選用統一的標準和合理的評估方法,避免形成爭議,影響改制工作。
3.對改制資產與股份配置調整過程中的原則性有待加強凡改制資產大于經濟補償加激勵股之和的,應盡量避免作資產增加的調整;改制資產小于經濟補償加激勵股之和的,應盡量避免作資產減少的調整。否則,對盤活存量資產不僅無益,反而有害,使改制方案編制成了數字游戲。
4.對改制企業占用所屬企業資金及債務處理方案應合理而安全目前對改制企業占用所屬企業資金及債務處理方法較為單一,基本采用與改制企業簽訂還款協議分期歸還,此方法具有一定風險,只適用于欠款金額不大或金額較大但改制后仍保留有一定的業務關系者(可從今后的業務交易款項中扣回,安全可以預期)。因而需根據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如努力尋找外部投資者,相應擴大改制企業的總股份規模,將這部分債權轉為改制凈資產等,這有利于保證資金安全。
篇4
關鍵詞:并購重組財務管理資產評估
資本運作是企業實現做大做強的重要手段,國際上一些成功的大企業都是通過開展資本運作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成功的資本運作,離不開科學的財務管理指導。現結合實踐,對企業資本運作中的財務管理的有關問題處理作一分析。
1.前期調研的財務問題
開展前期調研是企業資本運作、并購重組的前提,通過調研作出實施決策,如果調研不充分,關鍵問題不了解,作出的并購決策可能就是錯誤的。在調研過程中,除對企業概況、人員、資產分布、產業特點、發展趨勢等內容作全面了解外,更要關注企業的資產結構及組成情況,是否存在財務風險,全面分析或有事項,并根據調研情況,對企業的財務狀況作出客觀評價,提出科學意見和建議。
1.1系統了解目標企業的資產構成情況
資產構成情況是企業狀況的重要方面,優質的資產情況是企業規范暢通運作的前提和基礎。在并購重組時,應將資產構成狀況作為重點進行調查,包括并購目標企業的總資產情況、凈資產情況、注冊資本構成、負債結構、企業負擔情況、經營性資產狀況等。通過深入調研了解,對目標企業在財務角度有一個大體的評價。
1.2準確把握目標企業的財務風險
有效防范財務風險是衡量企業財務運作能力的重要尺度,要對目標企業的財務管理基礎工作是否完善、專業人員業務素質情況、財務機構職能情況、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措施能力等作出正確判斷,并判斷目標企業是否具有較強的財務決策能力,資本結構是否合理,根據財務狀況對今后企業的營運發展能力作出科學判斷。同時,應審查企業隱性負債,對或有負債及潛在的危機等問題進行分析評價。
2資產評估過程中的財務管理問題
資產評估是雙方談判的基礎和依據,應結合目標企業的實際,選定評估基準日,確定切實可行的評估方法,對有形、無形資產進行客觀的評估。整體資產評估包括:機器設備、專業生產、建筑物、房地產、長期投資等各類實體資產的整體評估。無形資產評估包括目標企業的商標權、商譽、商(字)號、專利權、專有技術、銷售網絡、著作權(版權)、軟件、網站域名、企業家價值、土地使用權、(特許)經營權、資源性資產等。①聘請質信高的中介機構進行評估,明確評估范圍,選取恰當的評估基準日評估。評估基準日應當有利于評估結論有效地服務于評估目的,有利于評估資料準備工作和評估業務的執行。②在全面深人了解的基礎上進行評估,根據資產評估基本方法的適用性,恰當選取評估方法,客觀公正評估。③認真抓好賬實核對。要根據賬面資產情況進行資產核實,對資產質量與賬面不符的,要進行科學調整。
由于目標企業經營是個動態過程,在評估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可能存在的潛在問題和風險:
(1)擔保問題。許多企業都存在著諸如擔保等或有事項,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了巨大的潛在風險,特別是多個企業間相互擔保形成的一種擔保鏈,擔保責任縱橫交錯,“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其中一家企業擔保事項出現問題,就可能會使其他相關企業承擔連帶償債責任,給相關企業帶來風險。
(2)或有事項問題。盡可能恰當地估計或有事項發生的可能性是正確認定企業資產的重要環節。相關中介機構除了以企業取得的資料為依據,并充分考慮內外環境各種因素來作出估計外,必要時還應征求專家的意見,將其影響因素及其性質、估計的程序和公式披露在報表附注中,以增強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3)對企業凈資產有影響的重要合同問題。對凈資產而言,影響較大的主要是應收賬款、存貨、收人及成本等費用,評估值與賬面值以及收購方最后支付的購買價可能相差較大,這種情況在企業改制收購時表現尤為明顯。應依據現有的會計準則,并結合相關合同研究而定。
(4)土地使用權、商標及商譽等無形資產的合理確定問題。企業擁有的如土地使用權、商標、商譽等無形資產,是企業多年經營的結晶,也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進行資產評估時,不能忽略此類資產。
3擬定談判協議
資產評估工作完成后,雙方具備了商談并購價格的基礎。應圍繞充分利用財務理論,開展并購價格及相關并購協議有關事項的談判。
(1)確定并購價格。應根據資產評估結果,以目標企業凈資產為依據,適當考慮企業的經營狀況、預期發展情況及成長性,確定并購價格。一般地,對具有成長性的目標企業,并購價格可以適度高于評估凈資產的價格,而對于虧損企業,應低于凈資產值的價格。
(2)根據企業規模大小、對方意愿,確定并購重組的方式。包括股權受讓、增資擴股、股權置換等。對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可通過授讓股權達到絕對控股的方式,實現并購目標;對資產質量不高、但通過改造后可迅速扭轉的企業可收購其凈資產,對規模適中、急需注人資金金的企業,可采取增資擴股的方式實現重組目標。另外,還可以通過換股等渠道實現控股目標。
(3)確定支付方式。應結合企業資金實力,確定有利于企業穩定健康發展的支付方式。①現金支付方式。需要收購企業籌集大量現金用以支付收購行為,這會給收購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壓力。②證券支付方式。包括股票支付方式,即收購企業通過發行新股以購買目標企業的資產或股票。③債券支付方式。即收購企業通過發行債券獲取目標企業的資產或股票;此類用于并購支付手段的債券必須具有相當的流通性及一定的信用等級。
(4)對一些或有事項,要著力在合同中予以明確,避免在接收重組過程中出現不利于并購方的或有事項發生,引起并購方的損失。
(5)對于重組整合的企業,應明確享受財務收益分配的方式和起始時間。
4企業并購后的財務管理
并購協議正式簽訂后,按照協議規定履行相關程序后進行的重組整合,對做好資產劃轉、資產過戶手續、賬務處理,真正與母體企業在財務管理上無縫對接,實現實質性重組,達到收益最大化和對并購企業經營、投資、融資等財務活動實施有效管理有重要意義,并且也使并購以后的生產要素發揮出最大的效應,最終實現盤活資產存量、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1)委派財務負責人,加強財務人員管理。并購目標企業接收后,要確保財務管理平穩過渡。并購公司應盡快委派財務負責人,根據并購公司的戰略意圖和財務管理要求,開展整合工作,進行財務監督,硬化產權約束。委派的財務負責人向并購方母公司和被并購方負雙重責任。同時,結合對應的并購企業財務人員管理規定,制定財務管理人員的選拔、任命、考核和獎懲制度,提高財務工作效率。
篇5
一、償付能力改革的背景
現行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經歷了30多年的歷史,盡管期間經過了不斷的修改和完善,但歐盟仍認為其無法滿足全面評價保險公司風險和財務狀況的要求,也達不到建立審慎監管體系的目標,這也是歐盟啟動“償付能力Ⅱ號工程”的直接動機,具體原因則是多方面的:
1.監管體制的影響。為減少重復或交叉監管給保險公司帶來的負擔,歐盟內部實行的是“母國監管原則”,即保險機構(分公司、子公司等)是向其總部所在地的監管機構報告、受母國相關機構監管(Competent Authority of Home Member State),而不是由其市場所在地的東道國監管(Authority of Host Member State)。而在現有的制度框架下,成員國監管機關有相當大的自由度在統一監管指令范圍內進行裁量。這樣可能出現的一個結果是,在同一市場上的保險機構,由于其監管主體不同,在相同的風險程度下面臨的償付能力要求可能是不一樣的,這對保險公司而言是不公平的,保單持有人受到的保護程度也不一樣。
2.市場效率的影響。在完全市場化的經濟體系內,任何監管政策的出臺都必須考慮該政策能促進而不是抑制向該行業的資本進入,而償付能力監管的核心就是要求股東必須為保險公司提供適當的資本以抵御金融風險,保障保單持有人的利益。但是,不適當的額外資本會增加股東的成本,既可能影響到已進入保險行業的投資者的利益(如分紅限制、對資本利得的不適當稅收政策等),還可能影響新的投資者進入,制約保險業的發展和競爭力。在效率與安全之間必須有適度的平衡。
3.金融一體化的影響。進入21世紀,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部門相互融合與滲透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且形成了很多跨行業提品與服務的金融集團。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對于這些機構如何進行償付能力和資本充足率的評價,既促進金融制度創新,又不形成監管上的真空地帶。盡管歐盟沒有針對三大金融部門制訂統一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和建立統一監管體系,但是三大金融部門之間的交流及相互影響使保險償付能力監管獲得了更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和方法,尤其是銀行業的“巴塞爾協議”關于銀行資本率充足率的規定為保險償付能力的立法框架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4.金融產品創新的影響。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金融產品的創新也層出不窮,如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現、投資型保險產品的開發、替代性風險轉移(ART-Alternative Risk Transfer)等交易方式的產生等。金融創新既為保險公司提供了新的經營空間和盈利來源,也使保險公司產生了新的交易與運營風險。需要對保險公司參與創新金融產品進行審慎的風險控制和財務評估。
5.會計制度發展的影響。償付能力構成的兩個重要支柱——資產與負債的評估直接受會計制度的影響,包括統一規范的會計準則、合理的會計政策、完善有效的內部會計信息系統等。歪曲的會計信息及不合理的會計制度可能使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歐盟要求自2005年1月1日起,所有歐盟境內的上市公司都要按國際會計準則 (IAS)的要求提供會計報告,這也為償付能力的改革提供了客觀條件。
6.風險管理理論與方法創新的影響。金融市場產品的不斷創新,催生了大量新的風險管理理論與方法,如評估資產風險的風險價值方法(VAR-Value at Risk)已在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大量地運用,如風險資本理論(RBC-Risk Based Capital)也進入到了一些國家保險監管實踐之中,多情境風險測試(Scenario-Based)模型、基于概率的風險測算模型 (Probabilistic-Based)也已被很多保險公司應用于內部風險控制與管理。這些都為監管機構開辟新的監管體系和思路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與實踐基礎。
二、償付能力改革的基本框架與進展
為確保償付能力Ⅱ號工程能真正達到預期目標,歐盟保險委員會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和評估工作,其中對奠定未來歐盟償付能力管理框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有兩份報告:一份是夏馬報告(Shanna Repoa),該報告以陷人困境的歐洲保險公司為案例,重點分析了保險公司的風險問題,探索的是為什么現行監管體系未能有效地阻止這些公司陷入困境,力圖建立一整套風險監管的工具,使其不僅能起到診治作用 (Curative Function),還能起到預防作用(Preventive Func tion);另一份是畢馬威報告(KPMG Report),該報告主要是橫向比較歐盟成員國及主要保險市場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和思想,在分析金融機構主要風險特征的基礎上,引入了大量最新的風險管理理論和方法,力圖構建一套完整全面的保險公司財務狀況評價和風險防范體系。盡管兩份報告的立場不一樣,但其對于歐盟現行償付能力監管體系有效性的評價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現行監管體系基本能達到最低監管的需要,其主要缺限是對保險公司所面臨的風險考慮得不全面,而且對于保險公司的個體風險不敏感。
歐盟現行償付能力監管體系是由三個層次組成的:第一個層次是對責任準備金的評估,第二個層次是對資產價值的評估與認可,第三個層次是償付能力邊際的確定(一般稱之為固定比例法,即償付能力邊際與資產和負債之間的關系用比例固定下來),這三個層次基本上反映了償付能力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撇開這三重體系本身的合理性與技術細節不談,僅從結構的角度,要將償付能力置于保險公司整體財務狀況和風險評價的框架范圍內,這三個層次還是遠遠不夠的。對償付能力監管范圍的界定,不能擴大化地把所有與保險監管相關的工作都納入到償付能力監管這一范疇,也不能簡單化地把它處理成為一種資本充足率的計算方法。在實踐中有三種具體的理解及相應的操作模式:一種理解是基于最低償付能力計算及最低資本要求的一套規則,這實際上就是現行歐盟的操作模式,也是償付能力I號工程的重點;第二種理解是確保保險公司財務穩健的一整套規則,既包括償付能力及資本充足率的計算,還包括責任準備金的評估模型與方法,以及基于資產負債相匹配的資產評估制度和管理制度,這是國際保險監管協會(IAIS)建議的方法;第三是指“總體償付能力(Overall Solvency)”,它與前兩種理解的主要差異是,前兩種理解將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或財務狀況,局限在其資產負債表的框架下,是一種靜態的方法,“總體償付能力”評價的是在綜合考慮保險公司的內部運營情況和外部環境因素后的動態財務穩健情況,既包括產品特點、組織管理結構、質量管理體系等內部因素,還包括經濟周期、競爭條件、股東品質等外部因素,這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比較倡導的方向。因此,要全面評價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控制風險,第三種理解比較符合歐盟此次償付能力改革的目標。結合目前保險市場的趨勢,兩份報告均建議建立以風險評估為基礎的風險管理方法(Risk-Based Ap— proach),將其作為評價保險公司整體財務狀況和風險的基本手段,借鑒“巴塞爾協議”關于銀行財務狀況和風險評估的“三支柱法(Three Pillars Approach)”搭建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新框架:
1.第一根支柱是根據保險公司的承保信息及資產負債狀況建立以風險為基礎的最低償付能力規定。鼓勵保險公司采用多情境測試法及概率計算法等內部風險模型來評估其資產風險、負債風險及運營風險,同時要求責任準備金及其它負債都要與資產間建立嚴格的匹配關系,并嚴格控制非認可資產的標準和比例。現行的監管體系可以并入到第一支柱中,并進行技術上的調整與完善。
2.第二根支柱是審慎的監管評價。監管機構應全面評估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力度,包括是否全面理解認知其面臨的全部風險點,是否具有完善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該制度是否有效地執行,對各種風險是否進行有效的多情境壓力測試、資產負債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再保險制度是否合理有效等。
3.第三根支柱是引入市場力量監督和管理。保險公司必須進行充分透明的市場信息披露,使市場參與者(保單持有人、投資者、合作伙伴)能充分評估保險公司的業務情況、資產和負債風險、資本充足情況、管理水平和內部風險控制體系,并鼓勵獨立的顧問咨詢機構對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和風險狀況進行獨立的評估,作為投資者、保單持有人決策的依據,也可以作為監管機構的參考。
以上是作為審慎監管體系必備的結構框架,在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償付能力及相關資本充足性的規定上,KPMG報告的建議很有代表性:
1.在資產評估方面,由于歐盟現行監管制度沒有規定資產評估的具體方法與標準,實際操作中都是由成員國監管機構自行設定,沒有可比性,可以借此機會統一資產的評估方法與標準,并借歐盟境內推行統一國際會計準則這一契機,要求成員國公司以市場價值為標準公允評估其資產;統一非認可資產的標準和比例,減少成員國的隨意性;同時,引入風險資產評估法(即VAR),建立資產與資本充足率之間的合理關系模型。
2.在責任準備金方面,統一責任準備金評估模型和假設的披露規則,要求保險公司根據不同的精算假設對準備金進行多情境敏感性測試,并對賠付率等重要指標基于不同的概率模型進行壓力測試,最大限度地反映保險公司面臨的負債和風險狀況。同時對評價保險公司的再保險安排和風險控制措施進行全面審慎的評價,防止保險公司通過再保險(尤其是財務再保)和風險轉移產品安排進行“監管套利(Super— visoryArbitrage)”。
3.在償付能力邊際的計算上,應避免現行“固定比例法”的結構性缺限,重點是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狀況進行全面的界定,現行規定主要評價的是保險公司的承保風險及責任準備金與相應資產不匹配的風險,忽視了保險公司面臨的運營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及總體資產與總體負債不匹配的風險。應鼓勵保險公司通過建立內部風險評估模型(1n. ternal Models),對其所面臨的風險,尤其是運營風險和市場風險進行全面的評估,并借鑒RBC法,確定風險與資本及償付能力間的對應關系,而不僅僅是償付能力與資產或負債之間的關系,真正防范和控制保險公司的總體風險(Aggregate Risks)。“償付能力Ⅱ號工程”關注的不僅是償付能力或資本是否充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將償付能力監管置根于評價和控制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確保保險公司財務穩健的基礎之上。
三、歐盟償付能力改革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保險行業最大的風險是償付能力風險,加強償付能力的管理是確保保險市場穩健運行和發展、保護保單持有人利益的根本所在,我國保險監管機構也將保險償付能力監管作為保險監管的重點。我國償付能力監管體系基本上是在歐盟現行框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歐盟償付能力監管改革的理論與實踐可以為我國償付能力監管未來的完善和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
1.解決償付能力和準備金評估之間的矛盾關系,這是“固定比例法”最大的缺限。一般而言,準備金提取得越充足,保險公司的財務狀況也應該越穩健,即準備金越充足,償付能力邊際(或充足率)就可以要求相對低一些。由于我國目前的認可負債是與責任準備金之間直接掛鉤的,這樣的結果是,準備金計提得充足的公司反而償付能力要求會更高。換言之,在相同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或償付能力邊際)的情況下,由于不同的保險公司使用的準備金評估方法或假設的不同,可能會掩蓋保險公司之間實際風險的差異。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是可以嘗試將償付能力充足率的要求與準備金的評估方法和模型掛鉤,而不是完全采用固定比率的方法,根據準備金的充足程廈確定小同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或邊際)。這就要求保險公司準備金的評估模型必須完全透明,并且可以根據保險公司精算技術和內部風險管理水平的差異決定其可以選用的準備金評估模型、方法及相關假設,對于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達不到要求的公司只能采用規定的模型和方法。
2.推動保險公司建立和完善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尤其是資產負債管理制度。在準備金充足的前提下,償付能力的風險主要反映在資產質量的風險上,包括資產負債之間匹配的風險和資產質量控制。隨著保險業可投資領域的不斷擴展,整個行業的風險暴露(Risk Exposures)也不斷增加,單純的保險投資比例控制很難全面評價不同保險公司因為投資策略和內部控制制度差異帶來的風險水平的差異。可以強制性地要求保險公司以資產負債管理控制為核心,完善資產和負債風險的管理,防范和控制財務風險及市場風險;并鼓勵保險公司在開發引用先進風險管理手段和工具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內部風險評估制度、風險控制制度、降低風險的風險轉移制度安排等,防范控制承保風險和運營風險。
3.推動保險會計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償付能力和財務狀況的評價是基于保險公司充分準確的會計信息,這既有賴于保險公司信息系統的完善,更有賴于公認會計準則 (GAAP)或法定會計準則(SAP)的合理和完善,而我國現行會計制度在責任準備金的計提、遞延取得成本的資本化及攤銷、保費收入的確認與計量、投資性產品的會計處理等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或公認精算準則之間的差距還很大,影響了償付能力監管辦法有效作用的發揮。
篇6
關鍵詞:破產企業;財務管理;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
一、破產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會計核算工作欠規范。主要表現為:會計核算和賬務調整工作未及時到位。一些企業的資產已經處置,但因相關手續憑證未及時完整地傳遞到會計部門,未按照清算會計制度組織正確的會計核算;一些債權已經具備壞賬損失的核銷條件,企業沒有及時辦理核銷手續而長期掛賬,部分債務已經豁免或已經償還,會計上也未作相應的處理,導致清算會計賬實不符;部分收支業務本應列入當期清算損益,但會計部門將其掛在往來賬上,使會計報表中的清算損益信息不準確;企業破產關聯單位(如主管局、上級公司、財政機關等)之間的往來賬務長期不核對,又形成了賬賬不符,使企業清算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監督作用大打折扣。
2、破產企業資產管理主體不明確。資產評估是變現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到企業和債權人的利益。但實踐中,除國有土地這一資產是由當地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評估后掛牌出售外,其他如廠房、設備等資產的評估,很多都是由清算組和法院根據破產企業財務上的賬面數字作參考,比照市場行情商定價格。沒有聘請相應的評估機構對企業財產進行評估,往往造成對破產財產的低值高估或高值低估,導致破產財產或被賤賣、或不得不多次降價拍賣,損害了企業和債權人的權益,同時也影響了審判效果。
3、缺少對破產財產的相關管理制度。這些企業在清算留守期間的財務收支管理和支出口徑及標準時,因缺乏統一的制度規定,有些混亂;缺少對破產裁定終結以后屬于政府或墊資人的各類財產處置監管工作的程序性規定。部分清算留守機構的財務開支缺少必要的范圍和標準,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健全,財務收支行為帶有一定隨意性。
4、清算留守工作存在的問題。破產歇停業存在的一些遺留問題解決難度非常大,特別是涉及到人員安置問題、職工住房等非經營性資產的管理、維護和處置移交問題、土地資產的盤活和變現問題、抵押和擔保債務的償還問題等是導致清算留守工作長期不能終結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個別留守組存在主觀上不努力,不愿意盡快完成相關工作,能多拖一天算一天、多得一天工資的想法。由于這些原因,增大了破產成本支出,增加了破產資金缺口,也導致相關主管局(公司)的有關賬務長期得不到正確處置,影響了其經營效益和會計信息的正確性。
二、完善破產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
1、規范破產、歇停業資金撥付的管理和核算。按規定由政府或國資運營機構、主管局等政府授權機構承擔或墊支的破產資金,必須由統一支付渠道并撥付到企業清算組賬戶,由破產清算機構統一開支和核算,以糾正破產資金多頭管理的問題。其中,屬于墊支的資金,在取得相關批文的情況下,還應獲得破產清算組的借款協議等憑證。確實需要由國資運營機構代企業直接支付的這類資金,各方之間也應辦理規范的手續,將這些資金收入納入清算組的會計核算,完整反映政府和主管局(公司)墊支或承擔的企業破產資金收支情況。企業清算組會計部門應當定期或不定期與相關部門核對往來賬項和資金收支情況,以便分析判斷這類資金使用和管理中是否存在問題,及時作出處理。
2、規范破產清算剩余資產的管理責任和權屬關系。規范資產評估,防止低值高估和高值低估。清算組應聘請有評估資質的評估機構對破產企業的財產進行評估,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83條規定,將評估結論交債權人會議、清算組討論通過才能作為處理破產財產的基本依據。企業監管組和人民法院應對評估行為進行監督,確保評估行為公開、公平、公正。
按照相關法規,在破產程序裁定終結以后,剩余資產財務事項的管理和處置的大部分工作不再屬于清算組的責任,主管局(公司)應及時成立類似留守組之類的機構,代表政府或主管局(公司)從企業破產清算組接收剩余資產和財務事項,清算組在清理財產、制定移交清單、留守組辦理各項交接手續及完成其他法定工作后,應盡快解散。如果有這樣一道程序,就解決了剩余財產權屬不明的問題,主管局(公司)也可以名正言順地行使剩余財產的所有權和管理處置權,減輕或避免產生破產剩余資產管理脫節的問題。
3、加強對破產歇停業企業留守機構資產財務工作的管理。在破產歇停業企業清算和留守工作中,資產處置和財務管理工作是最主要的內容,主管局(公司)應當切實履行對破產企業留守機構的財務管理和工作指導責任,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和會計核算辦法,及時分析清算留守會計報表信息,定期、不定期實施財務檢查,促進其規范會計核算,審核待核銷的資產損失和支出,提出加快其資產處置和終結財務工作的建議或意見;并對從成立破產企業留守組之日起到留守組或清算組撤銷之日止,有關資產處置和財務管理、會計核算等工作的程序性要求作出規定,以規范這些機構的資產財務工作行為,也為相關單位轉銷相關賬務提供依據。
4、遵守規則,靈活操作,提高資產變現率。對資質較好的破產財產要盡量做到整體出售,提高資產的利用價值;對資質較差的破產資產,可以分解或分批進行拍賣,邊變現、邊安置企業職工,既可加快案件的審理,又可節約破產費用;對短時間內很難按評估價格拍賣變現的破產財產,如果因受到職工安置的壓力而趕時間追求將資產變現,必然會導致資產的賤賣。在這種情況下,可采取各種靈活的方式進行處理,如由清算組將破產財產租賃給他人,用租賃費安置職工或者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以資產評估價為基礎,參照市場價進行收購,再由地方政府在財政預算中安排破產企業職工安置費、社保費用等,還可以由破產企業主管部門代管或收購等。
(作者單位:1.聊城大學東昌學院;2.山東省莘縣財政局)
主要參考文獻:
[1]范英杰.非正式制度下的財務監督模式透析.現代財經,2006.2.
篇7
【關鍵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 {F123.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國有資產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他是屬于國家所有的一切財產和財產權利的總稱。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的過程,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增長,但是也造成一系列問題,本文基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考進行了相應的探討。
一、對國有資產的定義
國有資產是指歸國家所有,能夠為國家產生各種經濟效益,是各種資源的總和。狹義的國有資產主要是指經營性國有資產,它是指國家以出資者的身份在企業中占有的權益和資本。
廣義的國有資產是指的是國家所擁有的各種債權、物資、財產以及其他方面的權益,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國家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投資而形成的資產;
(2)、依照法律所得的本應該歸國家所有的財產;
(3)、接受的各種饋贈形成的財產;
(4)、國家通過行使行政權力獲得的財產。
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現狀及問題
中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需進一步完善,目前在實踐中主要表現出的問題:
缺乏應有的管理意識
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缺乏應有的認識,在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進行國有資產產權交易或者在與外商進行合資經營或合作經營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低估國有資產價值,甚至無償占有和使用國有資產的情況,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在中國國有經濟體系中,以國有企業為主體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嚴重滯后于整體經濟制度,國家權益受損。
中央地方之間產權關系不明確
雖然在理論上來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產權邊界有明確的劃分,但是在實踐操作中,二者的權利和責任關系卻一直缺乏有效的約束,使得地方政府有足夠的措施來根據自身的利益,來權衡國有資產的收益,從而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
各部門分割管理責任
目前,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國有資產出資人的職責由多個部門擔任,這就從體制上造成選擇管理者的機構與行使決策權的部門沒有聯系。同時,分割管理定會導致各部門都熱衷于爭權力,部門間權責不明確,而在承擔企業的財產責任時卻互相推諉,影響了企業經營效率。
缺乏完善的法制建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國有資產的管理制度出現了許多新問題。但是,相關的管理制度與法制建設卻遠遠滯后于實踐,至今為止仍沒有出臺一套有效完整的關于國有資產管理的法規,導致管理混亂無序,國有資產管理的隨意性很大。另外,各級立法機關與管理部門盡管出臺了一些區域性的關于國有資產管理的法律與規章制度,但個別法規、制度之間卻互有矛盾,使執行部門無從下手。
忽視價值管理
由于國有資產的管理形式大多是采取實物形態的管理,著重的只是資產的結構、資產的總量以及資產的空間分布,而對于資產在投資運營的過程中,會不會達到增值、質量能否得到提高的目標卻并不重視。因此,把資本化管理的概念引入到其管理形式中,才能轉變原來僅靜態的和注重物質的理念,增強資產的增值能力以及質量。
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對策分析
對于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我國一直都在進行了不間斷的探索,其主要都是圍繞著產權問題,和圍繞制定一套怎樣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展開的。
健全國有資產評估管理制度
嚴格科學的資產評估制度是保證國有資產的重要措施,實行正確行之有效的評估制度。缺乏完善的資產評估管理制度,不僅難以保障國有資產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不利于各企業之間的平等競爭,因此應盡快制定科學的資產計算評估制度,并應提高資產評估機構和資產評估制度的建設的力度。
提高業務人員素質
若要提高國有資產管理的總體水平,關鍵在于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國有資產的管理無論在何種程度上實現標準化以及智能化,但最終依然還是由相關的人員進行執行。而由于國有資產的管理者需求大、人員少,更重要的是國有資產管理者對相應的專業知識掌握不透徹,導致了國有資產管理時的不嚴謹科學以及不規范合理。因此,對國有資產管理人員進行必要的業務培訓,具有十分重要的改善作用。只有管理人員不斷地更新知識,汲取現代化的創新技術,才能提高整體國有資產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從而為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證。
加快國有企業改制步伐
國有企業是企業國有資產的載體,因此,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實現保值增值,就需要管理好國有企業。國有企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是當前改革的首要任務。
上級主管部門要強化監督管理措施,定時開展財務檢查,考核企業管理目標,促進企業切實管好國有資產。國有資本可體現為控股、相對控股、重大影響等形式,讓改制后的企業真正做到政企分開,責權分明,產權明晰,科學管理以及充滿生機和活力。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應該審時度勢,采取有進有退循序漸進的方式,積極實行股份制、公司制等混合所有制經濟。在一般缺乏競爭機制的中小型企業,國有資本須整體退出,讓民營經濟進行充分發展。要積極處置、盤活國有存量資產,從實際情況出發,加強市場調查,通過拍賣、轉讓、國退民進等方式,把國有資產從實物形態轉變為貨幣形態,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充實社會保障基金,對穩定社會、發展經濟起到積極作用。
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各項配套改革
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同時應該加快各項配套改革,來掃清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障礙。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將政府執行公共行政事務管理職能的機構和政府國有資產所有權職能的機構進行分離,最后,大力培育和發展要素市場,因為無論是產權轉讓、資本運營還是經理人員的選聘和監督,都離不開完善的要素市場。所以積極培育和發展要素市場,對于構建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有著重要的影響。
明確政府職責
政府應該盡量減少對行政的干預,明確身份,盡量通過出資人的身份來進行管理,而真正的管理決策還要由企業決定。在對資產的管理過程中,要以達到經濟目標為目標,同時注重實現政治以及社會目標。資產是一種經濟資源,它可以為持有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其具有經濟性的特點。而經濟性是資產管理的主要目標,但是卻不能為了單方面經濟利益,背棄國家和社會的利益。
結語
綜上所述,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工程,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應該盡力探索我國的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的改革,我國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框架已初具雛形,同時,新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仍存在一些理論與實際問題。我們應該結合中國國情,從實現國有經濟的功能的角度來完善國有資產新體制,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國有資產的最佳比例,加強國有資產的立法管理,形成統一的國有資產管理法律體系,促進整個社會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安林.新國資管理體制待進一步完善[j].上海國資,2009.11.
[2]唐未兵.論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1).
篇8
關鍵詞:國有產權管理;國有資產流失;產權管理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內容”。產權系指財產所有權以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經營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處分權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權屬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產權具有經濟實體性、產權具有可分離性和產權流動具有獨立性。
一、當前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管理的現狀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主要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擴大經營自階段,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階段,以及以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發展階段。十六大以來,我們不斷推進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其中,國有企業產權管理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核心內容,是實施國有資產監管制度的重要環節。隨著國有產權多元化改制及上市步伐的加大加快,我們在國有產權治理結構中進一步明確國有產權形態,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理順企業產權關系,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現代產權制度是非常迫切的。
二、現階段國有產權管理存在的問題
1.國有企業產權管理意識薄弱。由于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國有資產產權管理概念理解上的模糊,加上國有產權管理法制的不健全,就造成對國有產權管理意識的淡薄。部分國有企業人員覺得因為是國家的資產,不關己利,就放之任之,國有資產閑置、廢棄、或是為謀個人利益未經正規程序轉讓,最終都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使國家人民財產遭受嚴重的損失。
2.未按規定進行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產權界定模糊。根據《企業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辦法》規定,國有企業、國有獨資公司、持有國家股權的單位以及以其他形式占有國有資產的企業應按規定向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辦理國有產權登記。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是健全國有資產基礎管理制度、規范國有資產合理流動、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企業產權登記的流程是由大型國有集團公司完成。在辦理產權登記過程中,容易出現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的范圍界定模糊。主要表現在:
(1)未將非持續經營企業納入產權登記范圍。由于部分大型集團公司是政府在實施政企分開過程中形成的集團公司,政府將原由政府管理的企業,按行業劃分成立大型的集團公司,即將原由政府代表出資者的各類企業性質的企業劃由這類集團公司管理,故存在部分企業因政策、產權權屬、生產經營虧損等原因成為非持續經營企業而未納入產權登記管理范圍。
(2)部分境外國有企業未辦理產權登記。目前,我國境外國有企業暫按《境外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暫行辦法》進行產權登記。但產權管理不到位、未嚴格按照規定進行國有產權登記,使得境外國有企業產權界定不清晰,造成我國境外國有資產嚴重流失。
3.國有資產產權轉讓交易流程不合規。根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企業國有產權在轉讓時,轉讓方應當應按照內部決策程序進行審議,并在清產核資和財務審計的基礎上,委托具有相關資質的資產評估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資產評估。評估報告經核準或備案后,作為確定企業國有產權轉讓價格的參考依據。由于國家有關產權轉讓交易案例較少以及內部控制人的影響,常常會造成國有產權交易信息不對稱、監管機構執法手段弱化等問題,從而導致國有產權評估值不能公允反映其市場價值,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三、如何加強國有產權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1.加強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管理工作。國有資產產權登記的主要作用是依法確認國有資產權屬關系,企業通過產權登記取得的國有資產產權登記表證是確認企業產權歸屬的法律憑證。
2.加強國有資產評估工作,合理合規運用資產評估結果。國有資產評估是國有資產監管工作的基礎,是維護國有資產合法權益,推動國有產權有序流轉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重要手段。要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選聘具有相應資質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并按照規定程序辦理核準和備案手續。國有企業應加強對資產評估結果運用的管理,切實維護國有產權的合法權益。
3.規范國有資產產權交易環節。國有資產產權交易是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好地促進產權的順暢流轉和資源整合,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我們在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轉過程中,為避免內部人控制,應將國有產權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市場掛牌交易,從而客觀反映國有產權的市場價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四、對所屬控股和參股企業國有產權管理工作
為了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對所出資的控股和參股企業日常產權管理工作,我們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建立國有產權代表制度,明確控股和參股企業利潤分配行為和管理程序,以維護所出資企業的權益。
篇9
一.嚴格規范項目審查程序,加強處置項目的管理和后續跟蹤檢查工作。
認真把好處置項目的審查關。自從確定專門機構、專職審查人員以來,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和完善,我辦的資產處置審查工作基本上達到了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上半年共審查、批復項目某個,其中審查上報總公司項目個。
做好資產處置審查委員會日常事務工作。為使處置審查工作程序更加規范化,我們在審查程序上嚴格做到規范化,即按照辦事處制定的《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長春辦事處資產處置審查委員會工作規則》要求的內容,從審查經營部門上報方案內容、格式、時間,反饋初審意見,到安排例會時間、通知上會、準備例會相關資料、會議記錄、投票內容、會議紀要、下達批復文件、上報處置方案等等,力求處置審查工作程序的規范化。上半年共組織召開了評審會某次。
加強處置項目的后續跟蹤管理工作。為及時掌握已批復項目的處置執行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我們每季度對已批復的處置項目進行一次后續跟蹤調查,寫出檢查報告,及時了解處置項目及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便采取措施,加強管理。
加強終結項目的規范化管理工作。針對以往終結項目中存在的沒有項目終結報告或報告不規范,該闡述的問題在報告中沒有,有些業務人員甚至把處置方案下載一份作為項目終結報告這一問題,我們認為,項目終結報告是對該項目處置全過程客觀、具體、真實、全面的一個反映和總結,尤其對于有些項目,在處置方案執行過程中存在很多變數,一定要在報告中認真總結和反映出來,于是我們制定了“關于項目終結報告的內容和格式”,規范了項目終結報告,并要求經營部門定期報送項目終結報告,移交檔案材料。加強了終結項目的管理,使我們的終結項目真正能夠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二.加強中介機構數據庫管理,強化對中介機構的綜合管理,有力支持資產處置工作。
作好中介機構數據庫動態管理。依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擇優選聘中介機構,是有效規避資產處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的一項主要手段,也是審查辦的一項基本工作職責,為切實履行好此項工作,今年以來,按照總公司的要求,本著優勝劣汰的原則,在認真考核評比的基礎上,我們對數據庫中選用的資產評估事務所、律師事務所、拍賣行等中介機構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實行了數據庫動態管理制度,并重點強化對中介機構的資質審查及業績考核,要求中介機構隨時將其資質、獎懲、人員變動等信息資料報告我辦,并實行業務跟蹤,隨時了解并掌握中介機構有關情況,以便我辦事處對中介數據庫中的信息及時更新,以保證日常資產處置工作的合法合規、順利進行。
組織協調資產評估、拍賣、法律事務等中介機構等日常工作,協調經營部門與中介部門關系,為資產處置提供依據。上半年,采取邀標等方式對外已與共創偉業資產評估事務所、吉林省遠大會計師事務所、吉林省吉達會計師事務所、北京市中天華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等省內外家中介機構簽訂委托協議,做好經營部門資產處置的配合工作。
做好資產評估報告上會審核工作。為使資產處置程序更加規范化,今年以來,按總公司要求,辦事處成立了資產評估審核委員會,負責中介機構的選聘、評估報告的審核等有關中介機構使用和管理事宜。上半年共上會研究中介選聘和評估事宜次。
為加強中介機構的綜合管理,今年上半年我們把自成立以來處置項目委托的所有中介機構,包括審計評估、拍賣、法律事務情況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統計,對委托程序、委托類型、委托結果、支付費用情況等總體情況有了全面的掌握,對今后進一步加強中介機構的管理起到一定作用。
篇10
關鍵詞:上市公司;知識產權評估;完善對策
一、引言
近些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完善,上市公司數量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取得了快速的增長,特別是知識產權資產更是成了很多上市公司的重要構成,近些年主動披綠知識產品資產的上市企業開始增多,另外知識產權資產規模也在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截止到2013年,已經叨叨了1510529萬元,是1999年的12倍。另外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我國知識產權評估規則也開始逐步確立,這對于科學評估知識產權規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標準。然而由于知識產權資產屬于公司資產中的虛擬財產模塊,因此在評估方面和規則方面如果存在少許的變化,就會嚴重影響其結果,而且我國知識產權資產評估剛剛處于發展時期,還有很多不夠規范的地方,這些都造成了我國知識產權評估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研究這些困難并提出一定的完善建議就顯得極為這樣,而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所在。
二、當前上市企業知識產權所面臨的問題分析
1.知識產權評估所面臨的問題
上市企業對知識產權評估存在著下面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對知識產權評估的重視程度不夠,有些企業存在漏評現象,因為我國很多上市企業在開始上市之前,往往急需要融資,此時沒有很多精力針對企業的專利技術和著作等知識產權進行評估。另外我國資本市場本身存在著一定的漏洞,有些企業存在故意漏評問題,比如在大小非解禁期間通過增大知識產權資產來拉動股價的目的。第二,部分上市企業對知識產權評估披露不夠規范。上市企業需要依據會計準則對自身的知識產權價值進行評估,通過專業證券信息披露平臺進行鋪路,但是現在不少企業一方面沒有按照會計準則進行全面知識產權評估,另一方面披露不及時甚至隱瞞。第三,將知識產權評估價格當成了交易價格。知識產權評估是通過專業人員給予相關標準為企業提供相對科學的評估服務,為企業的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其知識產權的評估價格和交易價格是兩個不同的評估體系,因此簡單的對等顯然不利于提升知識產權評估的科學性。
2.評估規則及方法還有所欠缺
由于我國上市企業知識產權評估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因此在評估規則和方法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主要體現在下面兩個方面:第一,知識產權評估規則不夠完善。雖然《資產評估規則――無形資產》和《專利資產評估指導意見》等相關規則性文件出臺之后,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解決知識產權評估隨意性的問題。但是由于知識產權涵蓋面相對豐富,這兩個規則還沒有進行很好的涵蓋,因此這些規定還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另外我國對知識產權評估的執業準則的制定也明顯落后,從目前來看還是不能夠滿足當前日益增長的知識產權評估需求。第二,評估方法不夠科學。知識產權作為一種虛擬的無形資產,其價值計量本身就非常復雜,資產評估師需要結合自身的經驗,再結合具體的知識產權特點,在評估的過程中參考當前的市場條件,然后選擇科學的方法才能夠得出相對客觀科學的評估結果。但是部分評估師在評估過程中對于方法的選擇往往不能夠契合知識產權特點,導致評估結果相差較大。比如在專利資產評估方面,如果還沒有通過這個專利技術研發產品,那么就很難通過市場表現來進行專利技術資產價值的評估。
3.知識產權評估管理不夠完善
知識產權評估管理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下面兩個方面:第一,行政管理方面存在的多頭管理或者具有部門壟斷的現象。目前我國上市企業在知識產權評估方面主要還是有行政管理等多個部門通過管理,這自然和我國當前特色的社會主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可是這種多頭管理模式顯然已經不能夠適應市場化深度改革的需求。這種多頭管理容易造成不同主管部門構建自己相對獨立的評估體系和執業準則,甚至為此形成管理壟斷。另一方面行政主管部門的參與也造成了資產評估協會獨立性下降,創新動力也會因此下降,從而造成行業自律的缺失。
第二,在行業管理層面,目前專業的知識產權評估師的個人素質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其知識結構相對簡單,另外當前的知識產權評估協會自身的管理功能不足,地位相對邊緣化,從而導致管理能力的下降。在評估師的培養上,雖然近些年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教育資源,但是不少資產評估機構中的評估師知識結構還是不夠多元化,而知識產權評估本身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如果相對單一的知識結構就很難綜合分析出知識產權的真正價值,從而不利于提升我國知識產權的評估水平。
三、提升我國知識產權評估水平的幾點建議
1.明確我國知識產權評估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國上市企業在知識產權評估結果的披露方面更多是通過臨時公告的方式來呈現,這樣就讓上市企業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著更多的靈活性,而這一點則有違上市企業信息披露透明化和及時化原則。特別是當上市企業知識產權構成占比越來越高的今天,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時,往往會對股價構成極大的影響,所以為了規避上市企業操控股價的可能性,就需要對知識產權評估信息披露制度要進行明確,要將披露的規則具體到公告時間和知識產權明細、產權獲得方式以及獲得時間,到期時間以及評估方法、依據和賬面價值,以及調整過后的賬面價值以及評估價值,評估機構名稱以及知識產權的評估目的等詳細內容。
2.完善上市企業知識產權評估體系
完善上市企業知識產權評估體系需要從下面兩個方面著手:第一,要針對知識產權制定相應的評估規范。雖然現在有無形資產評估的規范以及專利資產的評估規范,但是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以及專利資產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而且隨著我國開始向知識經濟轉型發展,在這個背景下,知識產權在上市企業資產構成中所占比例將會越來越高,所以針對知識產品這個重要的產權制定專門的評估法律十分必要,對此首先就要出臺《資產評估法》,在這部法律中將資產評估的相關細節進行明確,然后再通過財政部以及知識產權管理局等部門結合知識產權的特點制定一部《知識產權評估規范》,然后再由資產評估協會提供相應的指導意見,甚至為了進一步細化知識產品評估,可以指定涉及到專利、商標、版權等資產的評估規范。
第二,要優化知識產權資產評估方法。目前我國針對知識產權的評估方法相對單一,基本上是統一無形資產評估方法來執行。因此我國在知識產權的評估方法要加大理論研究,從而完善我國針對不同知識產權類型提供相應的評估方法。比如專利池和單個專利權這兩個評估對象,都具有市場價值和價值以及價格之別,而且影響這兩個被評對象的因素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對此就需要在探究這些不同因素的背景下選擇相對合適的評估方法,才能夠有效提升評估的準確性。
3.完善行政管理部門對上市企業知識產權評估的監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我國經濟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升,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參與到知識產權評估的管理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發揮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作用尤為必要。但是關鍵性的問題是在于管理的深度和監督的方式上。當前我國行政部門開始從之前的全能型政府逐漸向服務性政府方向改革,政府行政管理和市場的關系進一步理清。不過我國上市企業資產評估管理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行政多頭管理現象。而這一點無疑對我國知識產權的評估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制約。但是如果要徹底將行政主管部門放開,完全的市場化,那同樣也會造成監管缺失的問題。所以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知識產權評估水平的提升,就需要促進政府行政主管部門職能的轉變,將過去的管理和主導轉變成監督,加強市場的宏觀調控和管理,而不是一種微觀管理。當然這種改革還需要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不斷完善和優化,從而提升我國知識產權評估水平。
4.提升我國上市企業知識產權評估行業能力
要想提升我國上市企業知識產權評估水平,關鍵還是在于提升整個行業的評估能力。對此需要從下面幾個方面來促進提升:第一,提升我國資產評估協會的獨立性。雖然知識產權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將會占據上市企業重要的資產組成部分,但是這并不是意味著要單獨成立一個知識產權評估協會,這無疑會造成大量的管理成本的浪費,事實上我國資產評估協會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得到了非常充分的發展,那么可以基于資產評估協會的基礎上,建立轄下的一個知識產權評估委員會,從而發揮知識產權評估規則制定和方法創新的功能。但是要實現這一點還需要減少行政主管部門要降低對產品評估工作的干預,另一方面評估行業協會自身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從而提升行業協會自身的管理水平。
第二,要加強對知識產權評估機構的管理監督。目前我國知識產權評估主要采用的獨立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的模式,主要采用歸屬于某家資產評估事務所,想要提升我國知識產權資產評估水平,關鍵還是要提升我國知識產權評估機構自身的能力。當前我國涉及到資產評估專業機構數量眾多,但是很多規模都相對較小,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做大做強,這樣也就很難提升我國資產評估機構的整體水平。對此需要從下面兩個方面來提升我國資產評估機構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強知識產權評估機構自身的內部建設管理,比如建立良好的事務所文化,倡導同樣之間的合作精神,培養行業的全局觀念,加強評估行業的責任意識以及平等的思想觀念。與此同時還需要在知識產權評估機構內部構件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以及風險控制體系和收益分配制度,通過制度的優化來促進評估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就需要構建良好的公平競爭機制,鼓勵同行之間的兼并和聯合以及整合,促進行業評估機構的做大做強。
第三,要加強對知識產權評估隊伍的建設。因為評估師的綜合素質的高低,能夠對最終的評估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要想提升評估師的綜合素質就需要從下面兩點著手:其一,促進評估師職業素質的培養。因為知識產權評估會涉及到多種學科知識,比如會計學、財務管理、工程技術以及法律和各種行業的專業技術等,如果評估師的知識結構相對單一,那就很難提升評估結構的準確性。所以一方面通過設置相關的資質考試制度,不同水平的評估師其福利待遇將會呈現明顯變化,這樣就能夠鼓勵評估師主動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還要加大社會培訓機構的建設和交流平臺的建設,讓評估師能夠據此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其二,要加強評估師的職業道德建設。因為知識產權評估主要是通過評估師完成,如果評估師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較高水平的道德,那么在評估結果上就可能出現明顯的問題,所以加強道德宣傳建設同樣非常關鍵,并要制定嚴格的有違道德的懲處制度。
四、結語
總而言之,上市企業知識產權評估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為了有效提升我國上市企業知識產權的評估水平,就需要加大改革深度,創新管理,激活行業協會的創新活動,從而實現評估方法的先進性和評估規則的合理性,進而提升知識產權評估水平。
參考文獻:
[1]楊志明.知識產權評估的支撐與研發[J].中國資產評估,2011(01).
- 上一篇:政務服務工作情況匯報
- 下一篇:生物醫藥產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