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風險管理范文

時間:2023-08-29 17:19: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行業風險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行業風險管理

篇1

關鍵字:金融危機;風險;風險管理

1 金融危機下航運企業風險主要來源

1.1 經營風險

航運企業的經營風險是指航運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受外界不利因素和不確定因素的影響而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航運企業一方面要獨立地從事客貨運營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和自我發展,同時由于航運市場具有更大程度的開放性、全球性,航運業務具有更多的涉外性,因此航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面臨更多經營風險。在眾多風險中,主要有投資風險、運價風險。

(1)投資風險。由于購買船舶需要巨額投資,一艘現代化船舶的造價少則千萬元,因而在運輸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大,且一旦投資,其用途具有不可改變性,因而其對航運企業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2)運價風險。由于構成運輸成本的諸多不可控因素的變化,導致運輸成本經常變動,從而使航運企業面臨巨大的成本風險。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造成航運需求周期性波動。由于運輸產品的非儲存性,從事運輸的船舶不能脫離生產過程單獨存在,也無法貯存,因而使航運市場供求關系難以調節。航運企業只能被動地利用船舶噸位的變化去適應航運需求的變化。當需求發生變化時,由于船舶噸位增加需要一段時間,噸位退出市場也具有具體困難等原因,船舶噸位供給增大與減少的時滯,使航運供給實際上不可能與需求保持一致。由此導致航運市場極不穩定,進而導致航運市場運價波動,使航運業面臨市場風險,無法獲得穩定收人。

(3)決策風險。決策風險是指關系到公司長遠戰略目標的風險.如經營方式的確定、重大投資(如船舶購入/出售等)、主要經營客戶的開拓與維護等都屬于決策風險。在所有決策風險中,航運企業首先要面對的是市場風險。航運市場受到世界經濟、國際貿易、船舶供應量、重大突發事件等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呈現出一種強烈的波動性.規律不易把握,趨勢更難預測。如反映航運市場運價水平的波羅的海指數從1995到2004年的10年間,指數從2500點高位跌落到800多點,又狂漲到2004年的6000多點市場經歷了大起大落。如果不能正確判斷市場走勢,科學地決策經營方式逆市場規律行事在市場高點時長期租入船舶在市場低谷時長期租出船舶,公司將面臨巨大的風險。其次是信用風險。如何對經紀人、租船人等客戶的資信進行評估.是每個航運企業都面臨的重要問題。客戶本身的資信、客戶財務狀況的變化、合同的條款漏洞‘船東本身操作的失誤都可能導致信用風險,使船東蒙受重大損失。投資風險也是航運公司面臨的一個重大風險。如買造船投資.如果不能正確地判斷航運市場和船舶市場的走勢,高價造船后遭遇航運市場低谷高成本的船在低運價的市場上經營,公司將會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和風險。

(4)航運市場運力變動風險。國際航運船隊的變化周期似乎比世界海運量的變化滯后3年,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航運企業訂造船舶的數量往往超過世界海運量的變化,造成運力的過剩。據克拉克森統計和預測,2007年的運力供求增長幅度大于貿易量的增長,運價下滑應該不出所料。如何在這個矛盾中保持運價的穩定及上漲成了擺在航運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5)航運市場競爭風險。航運市場是一個高度競爭和不穩定的市場,加之世界經濟不振,船舶噸位供大于求的格局長期存在,競爭局面難有改觀,一些航運企業為了在競爭中求發展,一方面購新船開辟新航線增長運距,能否如愿以償地達到預期目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航運企業還必須尋求貨主、客戶,盡可能地簽約大客戶、大貨主,這種饑不擇食的想保住應得市場份額的心態勢必加大了航運市場的競爭。而且由知識經濟帶來的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國際貿易中的無形商品貿易尤其是服務貿易量的比重不斷上升,國際航運需求彈性出現下降趨勢,必將導致航運企業的競爭進一步加劇。

1.2 金融風險

(1)利率變動風險

航運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航運企業的主要資金源于銀行貸款。以造船業為例,建造船舶動輒上千萬美元,這種巨額投資本身就蘊含著風險,如果發生利率上調的情況,將會極大地加重航運企業的負擔,同時利率上升,會造成股市的低落,航運公司更難從股市進行融資活動。

(2)匯率變動風險

我國己實現了經營項目下外匯的自由兌換,并采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自20仍年7月21日我國實施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持續上升,截至到2008年3月1日,人民幣兌換美元匯率到達7.1095:1,并還有繼續上升的趨勢。航運企業在從事遠洋運輸中,記賬本位幣為人民幣,但營運收入主要以美元為主,經營支出中相當一部分是美元。外匯收支的不平衡和人民幣升值將影響航運企業的匯兌損失。以中遠航運股份有限公司為例,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公司的匯兌損益分別為161822萬元和1964.53萬元。所以說匯率波動是航運企業應該關注的一類重要風險。

1.3 人力資源風險

人力資源風險是指關系到企業對知識資源的控制與管理的風險,如技術員工的招聘或流動、高級船員’的短缺、員工的士氣狀況等都構成航運企業人力資源的風險。據統計,80%的海事事故都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由此可見航運企業所面臨的人力資源風險之巨大。

(1)招聘風險

招聘過程是招聘者與求職者相互認知的過程。在招聘中通常由于求職者與企業之間關于求職者能力認知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導致企業招聘面臨著兩種選擇風險:一是錯誤地接受了本來不適合企業的求職者;二是錯誤地拒絕了本來適合于企業的求職者。無論是哪種錯誤,都會給企業帶來顯著的費用增加和機會損失。如今勞動力市場上高級船員緊缺,據國際航運聯合會(ISF)和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公布的最新人力資源調研報告指出:全球航運界到2010年,世界遠洋高級船員將短缺46000人。航運企業在招聘高級船員時,往往面臨招聘不到合適員工的困境,有些航運企業甚至不惜降低標準,導致不合格員工流入企業的風險發生。

(2)員工流動風險

航運企業也是人的一個集合系統,員工流動實際上由兩部分組成:員工流入與員工流出。雖然對整個行業而言員工流動未必是壞事,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有些員工流動很可能給企業帶來損失,這種損失的直接表現在該崗位的人工成本增大,因為企業需要進行重新招聘和培訓;而間接損失往往更大,可能引起工作進度的拖延,甚至造成組織的癱瘓。其中,核心員工的離職可能導致企業的商業機密泄露,以及大量客戶的流失。可見員工流動也是航運企業面臨的一種風險。

(3)團隊合作風險

組織內的團隊合作是企業順利實現經營目標的必要條件,而企業完成經營目標又是企業人力資本投資最終產生經濟效益的前提,因此團隊合作狀態關系到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最終收回。如果員工不能建立協調關系,會影響組織效率從而帶來風險。溝通障礙和誤會一方面造成員工工作的低效率,減少了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收益;另一方面又會影響企業人力資本投資計劃實施的進程,如培訓周期的延長,增加了企業人力資本的成本支出。

(4)薪酬保障風險

如果工資水平、薪資福利待遇水平低,員工便會進行橫向的比較,結果是士氣低落或產生流出傾向;而如果薪資福利待遇過高,則會超過企業的承受能力,加大企業的成本。而且工資具有剛性及棘輪效用,使得工資能上不能下,在航運市場不景氣時的工資調整帶來困難。同時,薪資福利待遇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也會帶來員工流失。所以說,薪酬保障風險也是航運企業面臨的風險之一。

1.4 信用風險

航運企業是一種特殊的服務類企業,造成其信用風險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在當今市場快速變化的情況下,這是造成信用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其運輸工具的限制使得服務周期較長,第二、航運企業的客戶有相當數量是貿易企業,由于貿易企業的貿易額度一般較大,被迫從事與自己資產狀況不符的交易。同時,貿易企業受市場變化的影響也較大,因此在信用管理中一般認為專業貿易企業是很大的信用風險因素;第三、航運企業要與很多外國企業進行交易,由于地域、信息傳遞等因素,使得大多數航運企業不能對國外企業的資信狀況有較深入的了解,這也是造成信用風險的一大原因。因此航運企業的信用風險可以從員工信用風險和客戶信用風險兩個方面來考慮。

(1)員工信用風險

在航運業中大多數攬貨人員只注重攬貨的數量,并沒有意識到一項無法按期收回運費的交易并不能算一個好的交易,某種程度上應該算作企業的損失。目前存在一個誤區,那就是許多攬貨人員認為信用管理人員和追帳人員妨礙了他們的業務發展。更有甚者,個別的攬貨人員為了完成攬貨任務向信用管理部門謊報客戶的經營狀況,隱瞞客戶的不良記錄,給航運企業信用管理部門的工作造成極大的困難。部分企業管理者認為賬面上的利潤就是實際利潤,不愿舍棄一些信用不好的大客戶,也是航運企業信用管理的一個主要困難。所以航運企業信用管理部門首先應該做的就是提高企業內部人員的信用意識,從根本上改變員工對銷售的認識,才能使航運企業信用管理工作全面地展開。

(2)客戶信用風險

目前大多數航運企業對于一般的客戶采用付款放單的非信用銷售方式,以避免信用風險的發生,但是對于一些長期合作的大貨主,則采用協議付費這種信用銷售方式。其主要原因是:第一,這些大貨主是航運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為了能與他們保持長期的合作就必須給予這些客戶一定的信用上的優惠條件;第二,由于這些客戶的運輸量非常大,他們受到流動資金的限制,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付清運費或費。而這種客戶也是任何一個航運企業都不愿意舍棄的。因此對于這樣的大客戶可以采用協議付費的信用銷售方式,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航運企業大部分逾期應收賬款也正是這樣的客戶造成的。因此航運企業的風險管理者必須考慮這部分客戶的信用風險。

1.5 社會風險

(1)政治風險。是指由于政治因素變動引起某國經濟環境變化,進而影響國際航運企業的利潤和其他經營目標。如美國西海岸碼頭工會的罷工,給我國中國遠洋運輸集團、中海集裝箱運輸有限公司、中外運集裝箱運輸公司造成巨大損失,船期完全被打亂了,貨提不走,船舶的滯港、船舶租金和燃油費租船費等固定成本加上變動成本等總共造成了近5000萬美元的損失。

(2)法律風險。包括員工的安全與健康、環境污染、各國的政策與法律法規等。除了國際性的條約外航運企業還必須遵守各國的法律法規航運企業航線遍及全球,如果不能及時掌握所到國和港口的法律、法規,就可能遭受滯留、巨額罰款、船舶被扣押等各種風險。

(3)社會不穩定風險

船舶途徑一些社會環境中存在不穩定因素的地區,這些不穩定因素(如:罷工、暴亂戰爭等)可能引起社會混亂,給航運企業的運營帶來不利的影響,從而造成航運企業的損失。

1.6 自然風險

(1)惡劣氣候風險。航運企業的運輸工具主要是在自然水道上航行,航路是天然的,它的外界營運條件復雜而且變化無常,航線要經過不同的地理區域和不同的氣候地帶,尤其海洋氣候的千變萬化對海運船舶的安全和貨運質量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帶來風險。

(2)海損事故。航運市場的激烈競爭迫使某些船東為省錢而求利于現

存的老舊船舶,同時由于“方便旗”船舶具有登記收費低、年噸稅少、船員工資低、經營費用少的“便利性”,致使不少船東、租船人為了經濟效益而經營、租用“方便旗”船,致使歸屬責權難以明確界定,監管難度加大,船舶質量無法保證,容易出現海損事故。

2.2 金融危機下航運企業風險管理策略

2.2.1 強強聯合,航線重組成船公司抱團取暖共度時艱的最佳選擇

面對國際航運市場的嚴峻形勢,班輪公司采取了多種措施控制運力增幅,包括退租或出租部分運力等。在這些措施中,航線重組被視為各家船公司抱團取暖、共度時艱的最佳選擇。長期戰略聯盟是企業融資及租賃的有效保障――與大貨主、大企業集團建立戰略性的合作伙伴關系,簽訂長期運輸合同或長期承運協議,這是保障企業經濟效益,有效規避經營風險的重要措施,也是開展企業融資及租賃的有效保障。

2.2.2 由“低價搶貨”轉至“提價止損”

年初的航運市場,由于各家船東沒有意識到這會是一場持久戰,為了強占市場份額,用市場份額擠掉實力稍弱的船東,不惜用不停的調整運價以爭取更多裝載,已至于運價從一路下滑。 當所有的船東夢醒過來,發現低價搶貨的時候,歐洲運價已經下滑到200/TEUS,美國線下滑至,近洋航線也不過,而同時沒有一家船東倒閉。船公司這才醒悟,低價搶貨不能止血,“提價止損”才是根本。于是船公司借著傳統旺季來臨之勢,在貨量稍微充足的情況下,適時停船減少艙位的前提下,開始了一輪一輪的提價之戰。

第一季度時,歐洲線的運價才300美元左右,現在則達到了近1100美元,翻了近四番。至于美國線,多在5月份才簽一年的合同,運價雖然較去年同期下跌了五成,但屬于補跌,也算正常。”范安表示,歐洲線的回暖速度出乎船公司的預料,船公司大都以為歐美大陸的復蘇之路應該由美國到歐洲,想不到剛好相反。 不管哪塊大陸先復蘇,航運公司撈到真金白銀的好處,使得其在資本市場上開始扭轉頹勢。盡管8月1日中海集運了盈利預警公告,對股東們宣布今年上半年業績將持續虧損,但其股價卻完全不受影響,消息公布后的第一個工作日,該股竟然漲停。8月6日,收盤價格為6.05元。而今年以來,該股累計漲了120%。 高盛8月3日報告指出,雖然市場預期存在下行風險,但市場將把焦點從業績報告上移走,轉而關注集裝箱數量和運費的未來前景,高盛認為這將給市場帶來意外利好信息。該行指出,亞洲至歐洲的現貨運費正在改善,與市場預期相反。而且承運商有可能能夠實行一些旺季額外附加費用來幫助彌補持續的虧損。

2.2.3 積極拓展新興市場,開拓新航線,新思路

我國出口高度依賴美國和歐洲的風險已經變為了現實,從2008年前三個季度的數據顯示,我國對美國和歐洲的出口增幅都有所下降。但是我國外貿出口的基本面向好,1月~10月份全國進出口總額21886.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4%。其中出口12023.3億美元,增長21.9%。這種在逆勢中保持良好的勢頭,主要歸功于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對美歐等市場少增的部分。例如前三季度我國對巴西出口增長90.2%,對印度出口增長43.1%,對韓國出口增長41.8%,對東盟出口增長28.4%。這是我國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的成果。企業應當努力開拓南亞、中東、中亞、南美、東歐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出口市場。同時應當積極拓展航運產業鏈,為中國航運發展謀求新的亮點。當前,中國航運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低端環節,而高端航運服務業十分滯后。高端服務行業知識密集程度高,利潤貢獻度大,輻射面廣,國際影響力強,是航運服務產業鏈的上游環節。

中海在危機爆發后研究開拓了新航線紅海線,在危機持續的一年當中,一直保持95%以上的裝載率并達到盈利。彌補了大區域航線的損失。從7月份后的市場恢復當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新興市場的恢復潛質比較大。中遠在危機中不斷發展海鐵聯運,為客人量身定造客人所需的物流方案,為客人節省成本之余得到高利潤,實為典型的雙贏方案。

2.2.4 控制成本,提高營運資本回報

采取節流方式同樣是應對危機的良策,在成本控制方面,航運公司應對內全體動員,落實責任,降本增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努力壓縮各項可控成本費用,并嚴格考核,提高執行力,嚴格控制燃潤料費用、修理費用、物料成本、人工成本等費用,能不開支的就不再安排開支。重視優化現金流,提高營運資本回報。在當前形勢下,現金流對航運企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要及時調整經營策略,重視把握現金流,慎重投資和對外擴張,對應收款項要想方設法收回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使國外的進口商和銀行的信用普遍下降,這意味著在我們出口貿易中將會產生更多的信用風險。出口企業作為風險的主體,應主動防范風險。

參考文獻

[1] 謝科范.企業風險管理武漢.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 曾昭舜.國際航運企業經營中的航運風險.水運管理,1999(12):25-28

[3] 王琪,李宜軍.航運市場風險及其規避策略淺析.水運管理,2002(4):7-9

篇2

我國的房地產行業尚處于產業發展的初興階段,許多房地產企業往往不重視風險管理。在理論研究方面,一些學者對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進行了探討。唐秀麗等(2007)基于房地產項目生命周期對房地產項目投資風險進行了識別;魏巍(2009)分析了我國房地產企業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及其成因。郭驍、夏洪勝(2007)運用非線性盈虧平衡分析法、敏感度分析法和事故樹法三種風險測量和評估方法對中小房地產企業風險進行分析;張敏莉等(2012)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房地產企業投資風險進行了評價。高曉麗針對房地產企業面臨的風險,指出房地產企業應當加強各個部門的協調合作、主動控制風險,提高房地產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和贏利能力(2011)。從相關研究來看,對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的研究更側重于方法、策略等“硬因素”方面,而對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理念、行為、制度等“軟因素”重視不夠,導致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缺失。

近年來,文化對于風險管理的作用已引起一些學者的注意。Vuuren(2000)通過案例詳細分析了文化對風險管理的影響;Kimbrough和Componatio(2009)結合文化測量和企業執行檢測工具證明了企業組織文化對于企業風險管理具有顯著的效果;在從金融風險管理領域提出的風險文化概念更是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在金融風險管理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風險管理文化主要是指以企業文化為背景,通過在員工中培育、灌輸風險意識和在風險管理活動中提煉、形成的集風險理念、風險價值觀和風險防范的行為規范于一體的人文文化。風險管理文化作為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是企業風險管理的“軟實力”,彌補了風險管理“硬技術”的不足,對企業風險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將風險管理文化理念引入到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中,構建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體系,有助于提升房地產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從而實現房地產企業風險的科學管理。

一、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體系

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是房地產企業在長期的風險管理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風險管理意識、精神理念、價值觀和行為習慣。它是根據房地產企業經營特點,將以人為本作為經營理念,以風險管理作為目標,從風險管理精神、制度、行為和物質四個層面構建的文化體系,具有系統性、共識性、功能性及共生性的特點。

1.風險管理精神文化

風險管理精神文化即風險管理理念文化,是風險管理意識與房地產企業特性相結合的一種群體意識,往往以簡潔而富有哲理的語言形式加以概括,通過口號、標語或歌曲等形式表現出來。通常是企業全體員工一致認可、彼此共鳴的風險態度和理念。它是風險管理文化的核心,影響著企業部門和員工識別和防范風險的意識和方法,決定著企業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甚至是企業戰略制定及執行中如何辨識和控制風險。

2.風險管理制度文化

風險管理制度文化是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各種規章制度、道德規范及職工風險管理行為準則的總稱。員工的風險意識、價值觀及行事風格各不相同,這些都影響著員工的風險管理態度,從而影響企業風險管理效率。風險管理制度文化是房地產企業為實現風險管理目標對員工行為給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的特點就是強制性,可以有效的規范員工風險管理行為,引導和教育員工樹立企業所倡導的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制度文化是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中最有活力和影響力的部分。

3.風險管理行為文化

在房地產企業的風險管理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和全體員工的風險管理行為都應有一定的規范。在風險管理規范的制定和對規范的履行中,就會形成一定的風險管理行為文化。風險管理行為文化直接關系到員工對風險管理工作的積極性,集中反映了房地產企業的風險管理作風、風險管理目標、員工風險管理素質等文化特征,直接影響著企業風險管理效率。

4.風險管理物質文化

風險管理物質文化是風險管理文化的物質表現形式,是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形成的重要載體,包括知識和實物兩個層面。其中,知識層面是指房地產企業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形成的技藝,主要是指房地產企業對風險因素的識別、評估、控制能力和風險收益權衡藝術,是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的智力基礎。實物層面是指房地產企業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形成的物質保障方式,例如相關的配套設施設備。

二、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體系的構建

1.樹立正確的風險管理理念

房地產企業培養風險管理精神需要結合企業目前的風險管理環境,改變對風險的偏見,正確認識風險,根據企業的組織結構形式,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組織結構體系,實現風險管理與企業經營的并行管理。其中,董事會應通過提煉企業風險價值觀念,為整個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的塑造定下基調,并在價值觀的傳播與溝通中保持足夠的熱情,還要直接參與風險管理,維護風險價值觀的權威性。經營管理層要在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中貫徹宣傳企業風險管理理念和價值觀。風險管理部門推行適合企業的風險管理文化構建方案,促進風險管理理念在整個企業傳播。風險管理部門還必須通過教育和培訓的方式培養員工的風險管理理念,使企業的風險管理理念得到全體員工的贊同,使之成為每個員工的行為準則,將風險管理理念真正融入到其日常的每一項工作當中,建立上下一致的風險管理理念。

2.制定合理的風險管理制度

房地產企業自身經營結構復雜,涉及范圍廣,完善的風險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業風險管理水平和員工風險管理素質。房地產企業必須積極推動產品研發、成本控制、工程管理、營銷、物業管理等部門建立風險防范制度和控制辦法,逐步建立系統化的、上下聯動的風險管理內控制度體系。

同時,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可以激勵員工朝著企業需要的方向努力工作。房地產企業應立足于長期的風險管理績效,避免給企業帶來風險隱患的短期行為導向的激勵措施,制定有效的激勵與約束制度對員工的風險管理行為進行引導,提高員工風險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員工的行為符合企業風險文化構建的要求。

3.規范全體成員的風險管理行為

風險管理理念和制度最終必須通過員工落實風險管理行為才得以發揮其效用。風險管理部門應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經營目標,制定合理的風險管理目標,并將風險管理目標逐步分解到各部門及員工,使各部門員工明確自己的風險管理任務及相應的權利和責任。而且,通過風險管理目標制定詳細的風險管理計劃。同時,形成以風險信息收集、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控制為主的風險管理流程,針對企業風險的特點,制定風險管理措施。

4.構建全面的風險管理知識體系

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時間短暫,企業風險管理水平相對比較落后。房地產企業應通過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知識體系促進風險管理物質文化的形成。首先,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以風險監測、風險分析和風險信息反饋為主的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數據庫和風險信息報告體系。其次,建立良好的信息共享渠道,加強企業對宏觀經濟政策、市場走向、行業競爭者的研究和交流。最后,企業還應積極研究或引進國外與房地產企業相關的風險管理理論和技術,不斷豐富企業風險管理知識體系。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體系構建圖如圖1所示。

房地產行業是高風險行業,風險管理文化可以有效提高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效率,有利于企業應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將是未來房地產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將企業文化與風險管理相結合,從精神、制度、行為、物質四個層面構建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文化,可對房地產企業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勞燕玲 李江風.房地產項目的風險管理探.前沿.2012.10

2.唐秀麗 楊子君 趙世強.房地產項目投資風險識別研究.建筑經濟.2007.1

3.魏巍.我國房地產企業風險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商業會計.2009.12

篇3

關鍵詞:次貸危機;我國銀行業;混合經營;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20-0114-03

一、引言

2007年2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隨著危機程度的不斷加深和范圍的不斷擴大,危機帶來的問題和損失也在逐漸加大。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中的三位――貝爾斯登、雷曼兄弟和美林倒閉,在某種程度上宣告了美國投資銀行模式的結束。伴隨著美國投資銀行大廈的轟然倒塌,全球金融開始動蕩,歐洲銀行業陷入了恐慌之中,世界各國政府紛紛被迫采取提高存款保險、動用巨資向銀行注資等辦法出手施救。次貸危機的發生是眾多銀行的自身風險演化成系統風險的結果,于是,銀行自身風險的防范在微觀意義的基礎上更增添了宏觀價值。因此,銀行業風險的微觀防范具有巨大的宏觀意義。針對金融危機,各國乃至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防范銀行業的風險,以期切斷銀行業風險系統化的途徑。從國內外的相關文獻回顧可知,對于次貸危機下我國銀行業的風險防范框架,相關的研究不多。基于此,本文擬在對我國銀行業次貸風險隱患進行梳理的基礎上,探討我國銀行基于宏觀穩定的風險防范框架。

二、我國銀行業的次貸風險隱患

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銀行運行及監管體系與美國等金融危機重災區的國家存在較大差異。美國是世界金融創新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其個人住房貸款產品創新表現為幾大品種上:遞進還款住房貸(GPM)、質押賬戶住房貸款(PAM)、分享增值住房貸款(SAM)、氣泡式住房貸款(又稱寬限本金償還式住房貸款,Balloon Mortgage)以及可調利率住房貸款(ARM)。[1]在美國的房貸市場上,銀行有關房地產貸款的期限、利率形式等方面的創新很多,相對于我國而言,有著更為靈活的政策。我國目前各大商業銀行的住房貸款主要集中在四類產品上,即個人住房組合貸款、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個人再交易住房貸款。還款方式基本上有一次還本付息、等額本息還款和等額本金還款等,住房貸款政策缺乏靈活性和自主性,造成銀行不得不提高貸款門檻,規避風險。我國的住房價格隨著房地產市場的迅速發展大幅度上漲,而長期以來國內銀行業及政府監管機構都把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看作是銀行的“優質資產”。為了迎合市場的需求、吸引客戶貸款買房,各銀行不斷推出形式多樣的個人住房貸款產品,大量發放住房抵押貸款,近幾年國內銀行創新的房貸產品主要包括:(1)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深證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東亞銀行、匯豐銀行的等額本息還款法貸款,每月相等的貸款本金和利息,優點是還款金額穩定,不易逾期;缺點是還款總額高于等額本金還款法,適合收入穩定、每月有固定收支結構的工薪家庭。(2)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深證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東亞銀行、匯豐銀行的等額本金還款法貸款,每月歸還相等的貸款本金,同是歸還當月應支付的貸款利息,優點是月供遞減,總體利息負擔較輕;缺點是前期支付本金和利息較多,適合于收入穩定,前期能承受較大月供的人群。(3)農業銀行的固定利率/混合利率貸款,開始一段時間利率不變,之后換為浮動利率,優點是利率不隨物價或其他因素而調整;缺點是利率低時會多交錢,適合于收入固定、預期升息或鎖定風險的人。(4)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的等額遞增還款貸款,每月等額還款,以后每間隔一格期限,在上期基礎上增加一定額度,優點是利息負擔輕,還款壓力小;缺點是如貸款人預期收入減少面臨還款壓力,適合于預期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的人。(5)建設銀行的“寬限期”還款法貸款,約定期僅支付利息,后按約定方式還本付息,優點是減輕客戶支出負擔;缺點是對還款者年齡有限制,屬于還款前期資金緊缺者。從這些創新的房貸產品可以看到,銀行通過創新各種產品向市場投放大量房屋抵押貸款。這刺激了貸款人的貸款欲望,風險隨之上升。此外,各商業銀行還推出了其他形式各樣的個人住房貸款產品,如個人住房循環貸款、接力還款法、靈活周期還款、入住還款法、置換式個人住房貸款等多種形式,這不僅向市場投放大量房屋抵押貸款,同時也導致巨大的風險隱患[2]。

三、我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在風險管理方面不斷借鑒國際先進銀行的成功經驗,制定了包括授權授信、審貸分離、崗位制約、內部審計等大量制度,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上有了長足進步。但是同國際先進銀行相比,我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3]

(一)對風險管理認識不到位

我國銀行業對風險管理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為:(1)風險管理理念成熟度不夠。我國一些銀行的經營者不太容易正視風險,不愿意放棄隱含著高風險的市場機會,有的經營者也不習慣用長期穩定的利潤標準衡量業績,易于陷入非理性擴張和競爭等誤區;(2)對風險管理的認識高度不夠。未認識到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的生命線。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和現實表明,在國內外商業銀行發展史上,因風險管理不當、資產質量低下而導致倒閉、被政府接管的,不乏其例;(3)對風險管理的認識深度不夠。未認識到提高風控水平是做好客戶服務、產品創新和流程再造的基礎和前提。

(二)尚未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

我國銀行業尚未形成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呈現為:(1)風險與收益相平衡的風險管理文化尚未完全形成;(2)不能正確處理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的關系;(3)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不到位,仍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對市場風險、操作性風險等重視不夠;(4)風險管理意識還沒有貫穿到全行全員,還沒有貫穿到業務拓展、經營管理的全過程,往往把風險管理和風險控制看作是風險控制部門的事情。

(三)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較為原始

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手段和技術較為原始主要體現為:(1)在風險管理工具尚不能適應業務發展的需要;(2)對風險調整的資本回報率、經濟附加值、資本附加值等國際上先進和成熟的風險管理技術,大都是離全面應用還有不少距離;(3)風險管理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轉移風險的手段。市場工具的匱乏是中國金融風險管理落后的重要表現之一;(4)風險管理相關數據積累不夠。

(四)風險管理體制比較落后,風險管理的基礎比較薄弱

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體制落后突出為:(1)風險管理的垂直化程度不高,還沒有形成縱向的風險控制體系;(2)風險管理的專業化程度不高,還不能對各類風險進行科學的專業化管理,精通現代風險管理理論和實務的專業性人才比較缺乏;(3)風險管理的獨立性不高,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4)風險管理的傳導機制不健全,在績效考核上普遍實行短期賬面收益的做法。

(五)金融生態環境問題多多

如金融財產和法律保護不到位,金融市場缺乏獨立的風險和信用評估機構,社會誠信缺失,虛假信息泛濫等等。同時,我國目前還沒有出現向投資者(包括企業、金融機構和個人)提供風險管理技術和信息咨詢服務的專業化公司。

四、次貸危機下我國銀行業的風險防范框架

雖然次貸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有限,但我國銀行業的次貸風險隱患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應該從這次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掌握保持競爭力和穩健經營之間平衡的技巧,搭建銀行業風險防范的框架,力保我國銀行業在動蕩環境中實現安全基礎之上的跨越式發展。我國銀行業風險防范的框架是:在全員風險意識下,以資產負債管理為統領,以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為主體,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為載體,建立銀行可持續發展中心。

(一)全員風險意識

企業風險一般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全面風險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避免“意外”發生,確保決策中的風險考量,整合風險管理所有管理過程,保證所承擔風險與管理手段匹配,用風險管理增強競爭力。全面風險管理的價值在于信息支持的更好決策、深思熟慮的風險承擔、規范銀行的治理結構、統一管理層的思想。全面風險管理始于董事會的決心,需要企業管理層的全力投入;全面風險管理作用于戰略決策層面,而不僅是在流程控制與保險層面;全面風險管理需要融入企業的一切,包括業務、管理活動和企業文化;全面風險管理是一個歷程,實施需要時間,大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實施計劃一般為3―5年的時間[4]。

在一定程度上,銀行的管理就是風險管理。銀行的每個員工都應該具備風險意識,要十分重視風險――收益匹配的原則,把控制風險和創造利潤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正確對待風險管理和業務發展的關系,從基層業務人員到風險管理人員對要對風險有足夠的、正確的認識,消除簡單認為少發展業務就可以控制風險的觀念,促使全體員工樹立在控制風險的基礎上開拓業務的理念。做到人人重視風險,人人防范風險,人人在風險中實現利潤。通過風險意識的全員化,提高銀行的整體抗風險能力。

(二)以資產負債管理為統領

資產負債管理是一個金融機構用來管理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以及資本充足性風險的技術,資產負債管理對影響這些風險的有關因素進行考慮,并且分析它們的影響。美國喬治亞大學金融學教授Joseph F. Sinkey, Jr.在其《商業銀行財務管理》一書中,對資產負債管理作出如下定義:資產負債管理是一種全方位的管理方法,是為了達到銀行已確定的經營目標,對銀行的各種業務進行協調管理,即是在考慮了不同利率、流動性和提前償還等假設情況下,對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及其組合進行規劃、支配和控制,目的是達到銀行已確定的經營目標。資產負債管理的實質在于對銀行的各種資產、負債以及資本的資金水平、變化和相互之間的結構進行規劃、支配和控制,以促進資產負債的總量和結構、收益和風險以及當期和長遠的平衡,協調實現流動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者動態平衡。

銀行應該建立和完善基于經營情景和優化技術的將情景模擬、優化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相結合,統一反映銀行的各種經營目標和內部約束、外部約束和宏觀政策因素,針對不同情景進行優化決策的資產負債管理決策模型。該類模型在分析利率等市場風險因子變動和對現有資產負債表內項目和表外工具的假定以及對其他收入、成本費用等項目的預測等基礎上,確定基于風險和收益平衡的銀行目標集和約束條件[5]。

(三)以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為主體

對于風險防范,銀行應該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作為風險防范的主體。這一主體是由風險管理委員會為主線的高層、中層和基層相互交叉、相互制衡的風險管理體系,主要包括:設立對各種風險能夠識別、監管和綜合管理的獨立的風險管理委員會;高層管理機構應由、經營管理層及下設的有關部門組成;中層由緊密配合的相關業務管理部門和專門的風險管理小組組成;基層主要是指有高度風險意識的公司一線部門的管理人員。這一主體的日常工作是將聯網的所有分支機構的交易過程、交易結果的數據進行采集、處理、提煉,轉化為各種風險信息。在此基礎上,日常風險管理部門一方面可對相關部門出現的決策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操縱風險、自營風險等進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另一方面可為公司決策層和管理層提供多層次的風險揭示、風險報告及風險控制機制[6]。

(四)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為載體

按照巴塞爾委員會在充分吸收內部控制理論的權威文獻――COSO報告的基礎上推出的《銀行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框架》(1998)銀行的內部控制由五個相互關聯的要素組成:(1)管理層監督與控制文化。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對保持內控體制有效性所承擔的責任。董事會對于確保建立和維持充分有效的內控體制承擔最終責任。高級管理層負責監測內控體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且通過授權控制形成明確界定和說明責任的組織結構;調查各部門的運作情況,及時發現警示信號,采取措施以減少最終可能導致的損失。(2)風險認定與評估。銀行應當注重建立自身風險防范的約束機制,將風險的識別和評估作為內控體制的一部分。風險的識別和評估程序必須涵蓋銀行面臨的所有風險和銀行內部各層次的運作。(3)控制行為與職責分離。根據風險識別和評價的結果,銀行應當采取相應的內控措施,措施應涉及銀行的各個層級。具體包括:高層檢查;行為控制;實物控制;遵循風險暴露的限制;審批和授權制度;驗證與核實制度。(4)信息與交流。為確保內控體制的信息目標的實現,應將適當的信息控制納入內控體制,并對信息和信息交流渠道、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提出了明確的要求。(5)監督活動與修正缺陷。高級管理層有義務建立一套機制來及時接受報告和糾正所發現的內控制度中的缺陷,對內控制度本身是否有效進行持續的監測,監測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將監測融于日常的業務之中;另一種則是對內控制度進行單獨監測和評價。銀行要嚴格按照巴塞爾委員會制定的《銀行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度框架》建立自己的內部控制制度,以防范和控制經營風險,從而構建銀行的百年基石。

(五)建立銀行可持續發展中心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企業和社會最求的終極目標之一。1989年5月,聯合國環境署第15屆理事會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聲明》。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文件,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新觀念和新思想。2007年10月15日,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7]。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能以犧牲后期的利益為代價,來換取現在的發展,滿足現在利益。同時,可持續發展也包括面對不可預期的環境震蕩,而持續保持發展趨勢的一種發展觀[8] 。

銀行的可持續發展中心能夠實現:(1)以現金流量為基礎,充分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2)處理好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之間的關系,克服企業在追求利潤上的短期行為;(3)考慮風險和報酬的關系,實現二者的最佳平衡;(4)在充分考慮所有者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相關者利益最大化;(5)可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使企業和社會的和諧統一。在此基礎上,銀行可以增強自己的市場競爭能力、抵御風險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產品競爭能力、資本擴張能力、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獲利增值能力、資產管理能力。

五、結論

對于我國的銀行業而言,這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既是風險更是借鑒和機遇。我國銀行業應該掌握在保持競爭力和穩健經營之間的平衡技巧,搭建銀行業風險防范的框架,即在全員風險意識下,以資產負債管理為統領,以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為主體,以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為載體,建立銀行可持續發展中心。在這一框架下,我國銀行業才能力保在動蕩環境中實現建立在安全基礎之上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小軍.美國消費信貸的發展歷史和現狀[J].國際金融研究,1999,(5).

[2]吳晶妹、王濤.我國式次貸危機實證研究[J].亞太經濟,2008,(6).

[3]陳顯忠.國內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的五大問題[EB/OL].

[4]劉杰.強化全員風險意識 有效實施風險管理[J].冶金管理,2008,(9).

[5]馮鵬熙.國外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決策模型及其啟示[J].濟南金融,2006,(2)

[6]周英.當前我國證券公司的風險及其管理[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7,(7)

篇4

關鍵詞:擔保企業;風險;預警

中圖分類號:F27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9-0026-03

隨著全國擔保行業的蓬勃發展,擔保機構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數量也開始增多,涉及到的業務領域也更廣泛,在經濟發展中也開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是擔保企業本身從事的就是具有很高風險性的商業行為。整個擔保行業風險的增大,伴隨而來的是銀行資金風險增大和民間資金風險增大的雙重風險。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擔保機構的風險管理就顯得更加重要。只有越來越多的擔保公司抗風險能力增強,整個擔保行業才能真正做到穩定發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擔保行業的穩定發展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鑒于此本文嘗試性地從擔保類企業的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等一系列程序上去研究擔保類行業的風險控制,針對中國對擔保類行業的需求,探討適合中國擔保類行業的風險控制措施和風險預警方案,促使中國的擔保類行業主動響應、主動融入、主動對接中國金融業建設,為中國擔保類行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依據。

一、擔保企業風險預警流程圖

COSO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COSO)2001年正式對外公布的企業風險管理機制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ERM)指出:“企業風險管理機制框架是一個在戰略決策以及在整個企業中貫穿實施的過程,用于識別影響企業的潛在事件,將風險控制在企業風險偏好的范圍內,并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ERM由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設別、風險評價、風險回應、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等八個基本要素共同作用,構成了風險管理機制。它的終極目標是增加利益相關者的價值。

鑒于此,中國擔保企業的風險預警機制也可借鑒企業風險管理機制的部分相關原理,為擔保企業減少風險,實現企業價值的增值。根據ERM的部分相關原理,本文將中國擔保企業風險管理機制劃分為以下幾個流程(見圖1)。

二、擔保企業風險模糊評價步驟

第一步,根據被研究的擔保企業實際情況,識別風險評價內容,選定評價因素,構造遞階層次結構。本文共分為四層:第一層:決策目標(A),以擔保類企業終極風險的控制為總目標。第二層:目標層(B),根據擔保企業風險模型=內部風險B2×外部風險B1。第三層:子目標(C),根據擔保內部風險=人的風險C1×管理風險C2。第四層:指標層(D),根據擔保企業經營實踐中的實際情況分解出影響B2、C3、C1的多個因素。第二步,根據各風險因素在導致風險事物中影響程度不同,確定權重,構造判斷矩陣。

具體辦法是:首先,結合被研究的擔保類企業的實際情況,采用德爾菲法對擔保類企業部分項目經理進行調查問卷,請各位被抽取的專家根據自身的經驗并按照(圖2)所列的判斷矩陣標度說明,運用兩兩比較法,逐層分析指標之間相對重要性,得出成對比較矩陣。其次,再對各要素的重要性進行打分,將各要素對整體評價所起的作用的不同作為權重分配到各項目上。最后,綜合各專家的意見和結果,形成權重Wi,得出判斷矩陣。

第三步,進行層次單排序。根據判斷矩陣運用數理統計和Excel軟件計算出各層單排序。

第四步,進行一致性檢驗。運用AHP來測量所作的成對比較的一致性。

第五步,根據評價的要求,設置等級評語,如低、較低、中、較高、高等,進行模糊綜合評價,根據風險因素分析法確定企業風險的等級評分評語集:[ 1—2為低度風險,3—1為較低度風險,5—6為中度風險,7—8為較高度風險,9—10為高度風險]。

風險管理部門可以對每次擔保項目、以及擔保機構的所有擔保項目的進度如何、合作銀行目前的政策和額度等因素按照本文提供的這種綜合評分規則進行綜合評定。如果認為可以對該項目進行擔保,則將結果上報項目評估委員會。這樣的逐級上報的制度,不僅能夠從擔保項目本身來衡量風險,也能夠根據擔保公司的當時實際狀況來進行綜合評定,作出最有利于擔保機構的決定。

三、擔保企業風險控制策略

風險控制是指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按各類風險的重要性分別采取不同的風險控制方法,選擇適應的風險管理機制策略,通過縮小損失程度,將可能的風險損失降低到最低點。

1.風險回避策略,建立反擔保機制。風險回避策略指在擔保作業過程中,經過預測,內部人員認為所面臨的風險無法控制,或控制成本太高沒有必要進行控制而采取的有意識的回避策略。中國企業人員要客觀評價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與風險管理機制能力,慎重選擇擔保項目,盡力規避缺乏人力資源支持、行業跨度大、技術難度大的項目。可以設置反擔保機制,如,擔保機構在設置反擔保物時,一般要求其具有以下條件:(1)中小企業在抵押或質押式,擁有經過有關法定機構批準的實際所有權;(2)反擔保物加上其他一些反擔保措施的金額總和大于擔保機構的項目擔保額;(3)不存在其他的而一些違反法律或是容易引起爭議的情況出現。

擔保機構也可以通過讓申請擔保企業提供保證人的方式作為反擔保。一般來說,在這種情況下,擔保機構需要詳細審查這個保證人。但由于保證人方式的反擔保存在著一些其他問題,在實際業務中,擔保機構都是反擔保物方式跟保證人方式結合使用的。

2.風險分割策略,設置保證金制度。風險分割策略指擔保人員根據擔保項目的風險特性進行分割,按照風險的依存狀態不同將擔保項目分割為不同的風險等級。對那些風險程度較高的項目,更加謹慎行事,適當時可請專家和技術人員幫助。隨著擔保行業的競爭激烈,以及行業風險的加大,為了降低在保項目的履約風險,擔保機構也應該建立保證金制度。通過對每個項目的履約保證金設置,在一定程度上約束被擔保機構的經營行為,提高其還款意識。保證金主要是一旦借款企業沒有按時全額償還銀行貸款,擔保機構發生代償行為,則擔保機構可以自行先將保證金償還銀行貸款,彌補其損失。防止貸款風險的擴大化。

3.風險控制策略,建立相互牽制制度。風險控制策略指擔保企業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來限定與控制風險。它可分為組織內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內部控制涉及建立強有力的內部控制管理制度,加強內部人員的技能和知識,實行工作職責分工與牽制等,如:可以針對擔保項目根據重要程度分別由不同的級別的領導負責,部門經理、主管項目經理、項目執行者等進行相互牽制。而且因為擔保機構在同一時期會有許多不同的擔保項目,風險管理部門可以對此次擔保項目以及擔保機構的所有擔保項目的進度如何、合作銀行目前的政策和額度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定。如果認為可以對該項目進行擔保,則將結果上報項目評估委員會。這樣的逐級上報的制度,不僅能夠從擔保項目本身來衡量風險,也能夠根據擔保公司的當時實際狀況來進行綜合評定,作出最有利于擔保機構的決定。外部控制涉及國家法令、行政監察控制等。

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出:中國擔保類企業是有風險的,但是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從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估、風險應對等一系列程序去詳細分析和控制擔保類企業風險。同時,對擔保項目風險進行模糊綜合評價,便可以使擔保機構將擔保項目風險進行準確定位,并制定相關的風險防范措施,包括風險控制策略——內控的相互牽制制度的建立、風險規避策略——反擔保的管理、風險分割策略——擔保保證金制度建立等等,這樣,可以幫助擔保企業管理層在實際工作中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改善外部環境,理順內部關系,使企業風險降低到最小化,促進企業不斷健康、快速、完善發展。

參考文獻:

[1] 秦德安,田靖宇.中國地方融資平臺運行風險及控制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10,(6).

[2] 仲彬,劉念,畢順榮.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的理論與實踐探討[J].金融研究,2002,(4).

[3] 張兵,胡俊偉.區域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3,(2).

篇5

稅收貫穿于金融機構全過程中,對于中小型金融機構來說經營業務廣泛,涉及不同類型的投資活動,必然涉及不同種類的稅種,有的屬于增值稅的應稅范圍,還有營業稅的應稅范圍,機構稅收的復雜性增加了稅收風險。企業和稅務部門理解偏差導致稅收風險.主要體現為兩方面:一方面,由于缺少與稅務部門的溝通方式,使得納稅人對稅收政策掌握得不準確或不及時,從而造成非主觀原因少交稅而遭受處罰或者沒有享受新的優惠政策而多交稅,所以因為沒有及時掌握新的稅收法規而導致稅務法規濫用或錯用會給企業帶來稅務風險。另一方面稅務機關自由裁量權導致的執法偏差。使得機構和稅務執法部門分歧,從而也有可能會給機構帶來稅務風險。

二、中小型金融機構稅務風險控制方法

1.加強機構內部的誠信納稅宣傳,構筑企業信用品牌企業經營者提高思想認識,自覺維護稅法的嚴肅性,增強合法經營、誠信納稅理念。一方面,企業應定期組織員工學習《稅法》、《企業會計準則》、《公司法》、《合同法》等一些相關法律法規,組織經營者和管理人員參加稅收政策培訓班,并聘請專家教授講解稅務知識,另一方面,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廣播、辦公網站、內部刊物、板報、櫥窗等宣傳載體,大力加強稅收法律宣傳及稅收信用道德教育,營造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濃厚氛圍,提高公司員工的依法納稅意識,構筑企業信用品牌。2.構建稅務風險管理體系,配備專業稅務管理人員風險管理型內控制度建設就是將風險分析和識別方法引入機構日常的內部控制,分析機構內外部的環境、監督經營管理活動中的風險點,評估各風險因素。確定風險因素的重要程度和可能性,在此基礎上,實施必要的措施對風險加以處理,力求使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降到最低程度。在建設風險管理型內控制度的導向下.構建稅務風險管理體系,設立稅務經理,同時聘請專門稅務顧問,定期進行納稅健康檢查,提高涉稅人員的業務素質。做好有關稅務的的每一步流程來化解業務流程隱含的潛在危險。3.加強金融業風險預警信息采集金融業風險的形成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我們應當高度重視金融業風險點信息采集,做好風險識別準備。在風險點信息的來源上,通常是從內外兩方面來獲取所需信息。外部信息主要涉及稅收法律法規變化、銀行業政策變化情況、銀行企業內控制度等。內部信息主要涉及銀行業在收入、稅前扣除、源泉扣繳等方面的預警信息。同時也要加強加強銀行總分機構主管稅務機關征管信息采集。主要包括銀行業稅負信息、主管稅務機關行業征管信息、中小型金融機構企業基本信息、機構稅收分配情況等。4.建立健全稅務信息溝通機制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交流對稅務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的運作是不可缺少的,順暢的信息溝通系統,能及時反饋風險管理的成效和問題。消滅風險管理控制盲點,并有助于風險控制點的建立和修正、控制活動成效的評定以及改進建議的及時傳達機構應根據確定的稅務風險點和稅務管理流程。成立專門的稅務信息處理中心或在相關部門設置專門人員,要注意內部和外部稅務信息的廣泛交流整理,并注重內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避免信息不暢或斷流現象,使所有風險得以及時暴露,以便有效地杜絕風險控制盲點的出現 5.加強稅務風險管理的監督與評審除了外界可以給機構管理者以適當的壓力和動力,讓其提高和完善企業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外。機構應該自覺加強稅務風險管理的內部評審,機構應該監督稅務風險管理和控制的執行效果。推行懲罰激勵機制,保證稅務風險管理的貫徹執行另一方面應該對其稅務風險管理過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進行檢查、評估和報告。幫助機構發現并評價重要的風險因素.指出其管理和控制缺陷,推動改進風險管理。有效規避經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損失。

三、總結

篇6

論文摘要: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機已經引起了全球經濟增速的減緩甚至是衰退,其中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遭受重大打擊。西方銀行的紛紛倒閉及破產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更重要的是給我們銀行風險管理帶來許多思考。本文擬通過對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銀行業的風險管理問題比較研究,來探討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

一、我國商業銀行與歐美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比較

我國商業銀行和歐美商業銀行向比,在風險管理理念、風險管理體制、風險管理監管及風險管理技術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一)風險管理理念的比較

國外銀行業風險管理理念豐要有以下內容:一是管理層必須有清晰的有效發展戰略和控制風險的決策;二是客戶至上與市場營銷的理念;三是追求盈利與股東價值最大化的理念;四是全員風險管理文化,控制風險成為全行員工的工作,每個員工都要有風險管理意識,并將個人收入與業務經營成果掛鉤,從源頭上制約風險;五是投入大量的費用用于員工培訓和激勵,以塑造自身的風險文化。

相對于國外銀行業,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起步較晚,在風險管理理念上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過分看重商業銀行經營規模,而對利潤資產質量等質的認識不足;二是風險管理理念尚未到位,仍以信用風險為主,對市場風險、操作性風險等重視不夠;三是在風險管理的過程中缺乏差別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業務、不同風險、不同地區之間存在的差異,不僅不能管理好業務,反而容易產生新的風險;四是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尚未形成,個人風險管理意識缺乏。

(二)風險管理體制的比較

歐美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銀行管理結構。它們一般都是按照嚴格的法定程序組建,其產權清晰、制度完善、運作規范、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健全有效,公司治理結構完善。歐美商業銀行實行多層次的風險管理,監事會、董事會能夠通過具體部門對經營者形成無形的監督壓力,促使經營者謹慎經營。

我國商業銀行雖然已經實行了股份制改造,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現代商業銀行制度還未真正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實施有效風險管理所需的法律體系及市場調控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主要表現為:商業銀行風險管理體制的獨立性差,風險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擾較多;風險管理制度缺乏系統性和操作性;風險管理隊伍不強,特別缺乏精通風險管理理論和風險計量技術的專業人才等。

(二)風險管理監管的比較

西方銀行業風險監督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政府監管機構對銀行業風險管理的監管。主要監管方式為美國為代表的以法規為準繩的規范化監管方式。整體上,對銀行業監管更趨嚴密規范,監管內容更為全面;二是外部的社會監管。

不僅依靠政府監管機構的力量,還充分調動行業自律組織及社會審計力量,形成多方監督格局;三是監管的國際合作方面。西方國家監管國際合作加強,經常組織會議對于銀行業經營中的矛盾及問題加以協調解決,并共同制定一些適用于各方的準則以便遵照執行。

相對而言,我國商業銀行的外部監督和市場約束的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外部監管仍舊比較薄弱,監管方式和手段不適應形式發展需要。監管責任沒有落實到高級管理人員和崗位負責人,許多問題暴漏后才發現。信息披露還不規范、不完備,對于風險信息披露尤其不充分。市場對銀行經營管理監督約束有待加強。

(四)風險管理技術的比較

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上,一方面,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金融創新業務在銀行業務中占據著越來越大的比重;另一方面,金融風險與市場不確定性不斷加強,銀行風險管理日趨復雜。西方銀行業風險管理技術主要特點:一是實施戰略管理及全面的內部控制;二是開發一些新的風險管理技術及模型;三是不斷地創新金融衍生工具以適應金融業的新發展。

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量化管理技術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沒有完善的風險評級系統和市場風險計量系統,仍舊以經驗分析為主,重視定性分析、量化分析手段短缺,從而導致在風險識別、度量和監測等方面主觀性比較強,科學性不夠。

二、金融危機的成因以及對我國銀行業的影響

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新世紀的金融危機,已經給全球的經濟造成了重創。表面看來,次貸危機是由美國低收入者的房貸引發的。實質上,源于刺激經濟的目標下,過度的信貸以及信用風險互換等衍生工具的濫用,終致危機惡化。而貫穿始終的無論是金融機構、監管者和個人都存在忽視風險管理的因素。次貸危機發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四點:過度證券化;信用評級機構推波助瀾;通貨膨脹的發生和利率的增高;監管機構不力。

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特別是銀行產生很大影響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房地產信貸風險壓力加大

我國的房地產對銀行貸款的依存度非常高,所有風險都放在銀行身上。房地產“綁架’璋艮行,主要原因是房地產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存度過高,我國房地產企業的自由資金非常薄弱,房地產開發主要依賴銀行貸款,我國房地產開發商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銀行資金占資金的比率在70%以上。造成這種銀行被房地產“綁架”的格局,與銀行風險意識薄弱有關。截止2008年8月我國銀行業對房地產貸款的總規模為3.4萬億元,占同期銀行貸款總額的近30%,在房地產市場存在嚴重泡沫的情況下,銀行業絲毫覺察不到房地產貸款存在巨大風險

在我國眾多房地產企業中,白有資金達到35%的企業不到20%,只能依靠外部融資滿足項目資金的內在需要。統計數據表明,近年

來,開發商的自有資金逐年下降。以上海為例,房地產企業自有資金2001年為18.84%,2002年為l7.53,2003年為16.94%。由于房價上漲,開發商獲得高額回報,進一步吸引更多的開發商進入,導致更多的銀行貸款進入房地產行業,從而給銀行業帶來更大風險。

而且房地產既是一種基礎性產業,也是一個對其他行業發展具有嚴重依賴性的產業,它牽扯著數十種上游產業,比如從2004年開始,房地產就消耗了國內將近一半的水泥和鋼材。這好比是房地產直接安放在中國經濟中的隱形炸彈,除了目前銀行已知的近四萬億房貸外,還有數十個相關行業為滿足房地產膨脹所帶來的硬性需求,擴大產能所進行的數目龐大的基礎投資。這些基礎投資很大程度也是來自銀行信貸,從而導致房地產對銀行業的影響擴大。

(二)外匯市場的變化

自從次貸危機爆發后,外匯市場一天的波動就能達到2-3%。與此同時美元指數跌至l5年的最低點。與美元貶值相對的就是其他貨幣的升值。對我國而言,購買美國證券遭受重大損失,而且將顯著增加中國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我國經濟貿易依存度較高。2008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25616億美元,占GDP的比重達到了57.7%,遠遠高于美國、日本等國,以及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水平,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外市場對中國GDP貢獻率為9%,為全球最高。2009年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為14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為貿易規模的歷史最大降幅,其中進口513.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出口904.5億美元,同比下降17.5%。因此,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很大,另外,我國外匯儲備大部分用于購買美國債券,涉及美國按揭貸款債券約1300.1600億美元,估計未來3年外匯儲備損失可能在在100.120億美元之間。

(三)對銀行海外業務的影響

此次金融危機中,我國銀行的海外活動遭受的損失為數不少。例如: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6家銀行在次貸危機中可能損失49億元人民幣。此次危機對正在高速增長的海外業務無疑是一個沖擊,至少銀行必須在海外市場放緩前進步伐并謹慎選擇業務。

雖然目前的危機環境有利于國內企業包括銀行進行海外并購和擴張,但是盲目并購歐美金融機構資產蘊含著極大風險,必須對并購的潛在風險保持高度警惕。對銀行而言,一方面要謹慎開展自身的海外并購活動,在推進海外并購時,要對被并購方的資產質量、商業模式、企業文化等進行全面評估,還要充分考慮東道國政府的反應;另一方面要謹慎評估客戶進行海外并購帶來的風險,防止海外并購活動增大企業的信用風險,影響銀行信貸資產安全。

三、金融危機下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

通過前面比較國內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以及分析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歸納出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應對策略有:

(一)完善風險預警機制

目前商業銀行對于基層行的資產質量和風險狀況控制力較為薄弱,一方面要依賴信息技術建立整個銀行共享的風險信息溝通交流平臺;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層次的風險預警體系,既要關注整個宏觀經濟的變化,又要了解行業經濟的波動;既要審慎對待地區風險,又要防范客戶自身和授信產品存在的風險,實現五個層次的預警,及職能改革經濟走勢的預警、行業風險指數的預警、品種風險指數的預警、地區風險指數的預警和客戶風險指數的預警。

(二)優化銀行信貸資產結構,分散風險

面對宏觀調控,銀行業應主動適應,即使調整策略,在宏觀調控中尋求發展機遇,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把雞蛋分散在多個籃子中”,以分散風險。另外,商業銀行應正確把握貸款投向,切實加大貸款封閉管理執行力度。以重點產品和優質客戶為營銷對象,實行差別化的產品準入、客戶準入和區域準入策略,促進信貸結構的優化,強化風險控制力,進一步改善貸款質量,同時要強化大局觀念,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三)堅持“謹慎經營”的原則進行金融創新

商業銀行為適應國際金融業的發展,需進行多方面的金融創新。但是無法忽略金融創新帶來的巨大風險。美國次貸危機中,金融創新一方面通過廣泛的證券化分散了美國房地產融資市場上的風險,另一方面也加劇了金融風險的傳染性和沖擊力,造成了難以計量的損失。這更使我們認識到金融創新要合理,“審慎經營”。這提醒我們:把握好創新和風險控制的平衡關系,一方面創新是推動金融業發展的動力之源,不能因噎廢食;另一方面一定要跟銀行本身的風險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在控制和管理風險的同時實現盈利和發展。

因此,我們在提倡金融創新的同時,要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管控措施,并遵衢‘謹慎經營”的原則,把握好效率和安全的關系,避免可能帶來的風險。

篇7

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保險公司圍繞總體經營目標,通過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和經營過程中執行風險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可以起到防范和化解風險、保護資產的安全與完整、保證經營活動合法合規和企業經營戰略有效實施等重要作用,因此,是否實施全面的風險管理是衡量保險企業經營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一)保險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險國際化的趨勢日益明顯,一方面表現為客戶保險需求的全球化,跨國公司基于其全球經營業務在世界范圍內安排其風險管理與保險計劃;另一方面表現為保險人通過國際間的保險資本運作、對沖機制、戰略聯盟等多種形式,滿足巨災保險、金融風險管理等迅速增長的需求,在國際范圍內尋求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真正意義下的自保公司,70年代由荷蘭人首創并迅速風靡全球的銀行保險,80年代人壽保險業出現的以萬能壽險和變額壽險為代表的產品創新,90年代出現的保險風險證券化以及大量新型風險轉移工具,特別是近年來,處于前鋒地位的保險人、保險經紀人、政府保險機構及民間保險組織,如安聯保險等,已經在綜合風險管理(IntegrateRiskManagement)、非傳統風險轉移工具(AlternativeRiskTransfers)等新型保險產品和技術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創新,保險保障的范圍已經大大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可保風險范疇,從而預示著未來保險業的革命性變化。

(二)保險資金面臨的投資風險越來越大

隨著金融市場的創新與融合,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逐步拓寬,可投資品種逐步增加,從普通的債券投資發展到權益類投資、從國內市場拓展到境外市場,保險資金特別是壽險業資金面對的各種風險也越來越復雜。例如,壽險保單存續期一般都長達20至30年,相應的在資金運用中要考慮20-30年存續期的投資與之相匹配。投資于固定收益資產的壽險資金,對利率的變動非常敏感,市場利率的微小波動會導致資產價值的較大變動。據統計,到2006年8月,債券已經成為保險資產配置的最主要工具,投資規模已經達到8777億元,其中,持有國債和金融債余額分別達到3674億元和2416億元,債券資產占保險資產運用的比重由2001年的28.4%上升到2006年的55.2%,保險公司持有的企業債、銀行次級債、國債和金融債的余額分別占總余額的69.6%、45.5%、12.1%和11.6%。在央行上調利率、國債等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保險公司投資風險顯然還在加大。投資效益低下直接影響到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和經營的穩定性。據測算,1999年以前的保單會導致我國壽險業利差損每年增加約20億元,到2004年底壽險業利差損總額超過720億元,占到行業總資產的9%左右,即便各壽險公司將全部業務盈余都用于彌補利差損,也需要10年的化解時間。而權益類投資,包括金融衍生物投資風險巨大,給許多公司帶來幾億、以至幾十億金額的損失,如德國哥達保險公司、克羅尼亞保險公司、漢諾威再保險股份公司、倫敦巴林銀行等。因此加強資金運用風險管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對資金運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全面風險管理成為現代保險企業管理的基礎和核心

隨著金融保險市場的日趨深化和擴大,各保險機構之間的競爭也從原來的規模擴張逐漸轉變為內部管理、業務創新等方面的競爭,從而導致了保險企業的經營理念的深刻變化,使全面風險管理成為現代保險企業管理的基礎和核心。從世界范圍來看,風險管理正在從傳統的“點對點”式的管理走向全面的、一體化的管理。國際上比較有名的內控和風險管理模式有英國的Cadbury、美國的COSO和加拿大的COCO,特別是美國的COSO模式從理論到操作方法上闡述了一整套完整的全面企業風險管理框架。WilliamJ.Mc·Donoush所稱,“內部控制將對投資者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因為穩固的內部控制是抵御不當行為的頭道防護線,是最為有效地威懾舞弊的防范措施”。2005年,保監會制定《壽險公司內部控制評價辦法(試行)》。2006年,國資委制定了《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這對于推動保險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我國保險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近幾年來,國內保險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在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和加強公司內部風險管理方面有了一些進展,但還是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全面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到位,存在著嚴重的“豎井效應”。二是沒有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框架。大多數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沒有貫徹到公司的各項業務過程和各個操作環節,許多關鍵控制點形成所謂的控制盲點,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多維、多視角、跨時點的風險監控體系。三是風險管理效果不盡如人意,出現了許多違紀違法的現象。因此,只有從我國保險公司的實際出發,引進、消化和吸收國際上先進的企業風險管理模式和風險管理技術,特別是應該使CO—SO框架成為保險公司完善公司內部控制的標準,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縮小我們在風險管理方面與國際上的差距,才能夠增強保險業抵御風險的能力,使保險業穩定健康發展。

二、COSO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的內涵

目前,國際風險管理領域存在諸多的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標準,但都與COSO框架緊密相關,COSO框架已成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的標準。因此,要完善保險公司的內部控制,加強風險管理,需要準確理解COSO界定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的內涵,以COSO框架為依據,建立保險公司風險管理框架和機制,取信于投資者,提高保險公司在公眾中的美譽度。

早在1958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將“內部控制”區分為兩類: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1992年,COSO提出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并在1994年進行了增補,指出:內控是為了實現經營的效果和效率;財會報告的可靠性;對現行法規的遵守三大目標的過程。2004年10月,COSO正式企業風險管理框架(以下簡稱ERM框架)。ERM框架在1992年報告的基礎上吸收了各方面風險管理研究成果,并進行了擴展研究,提出了內部控制框架與企業的風險管理相結合的風險管理思路。

COSO對ERM框架的定義是,“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它由一個主體的董事會、管理當局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定并貫穿于企業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主體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該主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主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COSO的風險管理框架擴展了其內部控制框架,強調企業風險管理有三個維度,分別是目標、風險管理要素和管理層級。目標由內部控制框架的3個擴展為4個,即戰略、經營、報告和合規。風險管理要素由內部控制框架的5個(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擴展為8個,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管理層級包括整個企業、職能部門、業務單位和分支機構4層。各管理層級是風險管理主體,風險管理要素是必備條件,目標是企業努力實現的對象,企業的各個管理層級都要按照風險管理的8個要素為4個目標服務。

COSO于2001年起開始進行企業風險管理研究,強調風險管理框架必須和內部控制框架相一致,把內部控制目標和要素整合到企業全面風險管理過程中。因此,ERM框架是對內部控制框架的擴展和延伸,它涵蓋了內部控制,并且比內部控制更完整、有效。首先,該框架擴展了內部控制框架,強調風險管理與企業戰略目標相協調,并最終融人企業文化之中;其次,該框架更強調風險管理貫穿于企業運行過程的各個方面,涉及到企業的治理、管理和操作等所有層級,擴展了單純的內部控制職能;最后,引入了風險組合、風險和機會的區分、風險應對、風險偏好、風險容量等風險管理理論新的研究成果。ERM框架是對傳統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的重要發展,是一個具有清晰的文化理念、完整的架構體系、科學的控制流程、有效的技術和方法,能夠覆蓋企業各類風險,對企業風險進行全面管理。因此,應用該框架對于我國保險企業有效實施風險管理、遵循監管機構的風險控制和監管要求有著重要意義。

三、ERM框架在保險企業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全面風險管理是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我國保險業必須盡快轉換長期以來固化的觀念和思維定式,努力構建全面風險管理的新體系和新機制。ERM框架強調,認定一個主體的企業風險管理是否“有效”,是在對八個構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有效運行進行評估的基礎上所作的判斷,如果構成要素存在并且正常運行,那么就可能沒有重大缺陷,而風險則可能已經被控制在主體的風險容量范圍之內。

(一)內部環境

保險企業的內部環境是整個風險控制框架的基礎,包括主體的風險管理理念、風險容量、董事會的監督、主體中人的誠信、道德價值觀和勝任能力,以及管理當局分配權利和職責、組織和開發其員工的方式。這其中包含了組織的基調,它影響組織中人員的風險意識,為主體的人員如何認識和對待風險設定了基礎。

風險管理的順利實施必須得到一個良好的組織體系的支持,ERM框架建議了基本的組織結構以及各結構層的職能和責任,同時框架也強調,主體的組織結構的適當性部分取決于它的規模和所從事活動的性質,因此保險企業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運用企業風險管理的思想,設計一個適合自身的組織框架。ERM框架關于組織結構的基本思路為:董事會通過選擇管理當局在確定期望的誠信和道德價值觀起著主要作用,同時,董事會在特定關鍵決策上的保留權力使其在制定戰略、規劃高層次目標以及廣義資源配置方面發揮作用;管理當局直接負責對風險管理進行全面整合、統一協調;各部門責任明確、各司其職,如財務部進行財務計劃與控制,精算部設計合理的費率以及充足準備金的提存,投資部控制投資損失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核賠部控制賠付率和維護公司信譽等等;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官員,跨子公司、業務、部門、職能機構來分析和評價公司的風險,研究潛在的風險因素和防范措施,為董事會和各部門提供風險報告及風險管理建議。

ERM框架還強調每個人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明確指出:在企業中,不僅僅是董事會或者風險管理官員,其他人員,如內部審計師、財務官員以及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對企業風險管理負有一定的責任,都能夠對其過程施加一定的影響,因而所有員工的職能與責任都應該被很好地界定和溝通。這有利于督促企業的所有員工重視企業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問題,把維護及改善企業的風險管控當作自己的事,而不是站在與管理階層對立的角度,被動地執行各自的任務。

(二)目標設定

必須先有目標,管理當局才能識別影響目標實現的潛在事項。企業風險管理框架要求管理當局采取適當的程序去設定目標,確保所選定的目標切合、支持該主體的使命,并且與它的風險容量相協調。

不同的企業由于戰略不同而有不同的風險管理目標。對保險企業而言,如果其總目標是收益一定條件下的風險最小化,則保費收入、賠付支出、投資收益、公司收益等下一層的子目標就會與總目標有所不同,子目標的具體劃分必須依據保險公司的戰略進行。例如某保險公司的戰略目標是,在未來經過10-15年的努力,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知識型、現代化非壽險公眾公司”。這樣的企業總目標對企業風險管理的要求會更高,因為它對風險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的要求比較高。另一保險公司具體戰略目標是:對市場具有明確的判斷,能使企業在復雜的競爭環境中保持競爭力與盈利能力;降低運行風險;與國際接軌,將公司的管理標準化,國際化;進一步提高企業運行效率。這樣的戰略目標則偏向純粹風險的管理。

(三)風險識別與風險評估

ERM框架中不僅僅把風險定義為損失的可能性,也把風險看作盈利的機會,其目的在于強調現代風險管理的主動精神和積極態度,這完全符合保險企業以風險換取收益的業務本質,也有利于提高保險公司的競爭力。因此,風險的識別更需要區分風險和機會,對風險予以評估和應對,將機會反饋到戰略和目標制定過程中,平衡風險與收益。

風險評估是對識別出來的風險事件進行風險影響分析。一般從兩個方面來評估:一是估計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概率,另一方面是估計如果風險發生所產生的后果。風險評估是企業制定和實施風險管理戰略的依據。風險評估的方法有很多,并一直有新的方法被開發出來應用于風險管理實踐。通常采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風險評級,即采取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進行分級,如依據風險發生可能性和重要性程度劃分為若干檔次,并分別擬定相關的指標作為判斷可能性和影響程度的依據。定量的方法有概率工具和非概率模型等,比較成熟的方法有VaR方法,歷史模擬法、MonteCarlo模擬法、情景分析、RiskMetrics方法、GARCH模型等等。風險地圖也是最常用而最有效的風險分析工具,在一個一維代表風險發生可能性,一維代表風險的影響程度的二維坐標中,根據在風險分析中得出的結果,即各種風險不同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在該坐標系中標出其所在位置,這將直觀顯示出某一風險或多個風險的重要性程度,并以此決定進行風險控制的先后順序及投放資源的大小。

(四)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是指管理當局采取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擔風險等一系列行動,以便把風險控制在主體的風險容限(RiskTolerance)和風險容量以內。

1.傳統風險管理方法。該方法主要側重于企業自身資產負債管理。對于保險企業具體來講,主要能采取的措施包括:(1)選擇性承保。主要包括控制保單質量(主要從可保風險的審核和加強保險核保入乎)和控制保單過分集中的風險。(2)內部風險抑制。一是通過資產負債的組合配置來實現風險分散和風險對沖的目的;二是通過加強企業內部控制來有效控制風險,確保穩定經營,實現價值最大化。(3)自留風險及提存準備金。保險公司根據自身的風險水準(主要參考其自身資本實力、風險控制能力及風險偏好等因素)和經營方向的定位,確定一個企業自留風險限額并將其逐級分配到各具體業務部門。自留風險后,企業要做好補償風險損失的財務安排,包括提存各種準備金和安排表外資本等。(4)再保險安排。

2.非傳統風險轉移方法方式(AlternativeRiskTransfer,簡稱ART方法)。該方法在傳統風險管理的基礎上,引入了資本市場進行風險轉移。主要包括:(1)多險種多年期產品。該產品將幾種不同的風險捆綁在一起,可以節省管理成本并通過時間分散成本。(2)有限風險再保險。有限風險再保險是一種風險轉移和風險融資相結合的產物,主要特點是再保險承保人僅承擔有限風險、保險合同多年期、再保險承保人與分出人共同分擔損失和分享收益等。(3)保險風險證券化。可以通過創設并發行保險衍生產品,比如巨災期貨、巨災期權、氣候衍生品等,將保險企業承保的風險轉移到資本市場,利用資本市場的強大融資能力來消化承保風險。(4)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保險公司通過購入特定類型的保險期貨、期權來分散、對沖風險。例如芝加哥交易所(CBOT)的巨災風險損失指數的期貨和期權交易。

在風險應對的過程中,管理當局還應該考慮一些事項。一是潛在應對的成本和收益。二是除了應付具體的風險之外,企業所面臨的新的機會。企業在風險應對時不應該僅僅只是考慮降低已經識別出來的風險,同時還應該考慮給主體帶來的新的機會。如保險風險證券化除了能分散保險企業的風險,同時也有給企業帶來收益的可能性。

(五)控制活動

控制活動是幫助確保管理當局的風險應對得以實施的政策和程序,即在選定了風險應對后,確定用來幫助風險應對恰當、及時地實施的措施。控制活動貫穿于整個企業主體,包括了批準、授權、驗證、調節、資產安全以及職責分離等一系列不同的活動。

(六)信息溝通

有效的溝通包括信息在主體中的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動。公司不同部門風險管理職責不同,各部門職責也有交叉,任何一個部門不可能單獨完成某一風險的管理。因此,保險公司在風險管理中,需要建立包括投資、精算、財務等各部門緊密合作的體系結構,同時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統和信息溝通規則。溝通方式可以采取備忘錄、電子郵件、公告板、網絡等等,在溝通過程中還應該注重信息的即時性以及信息的質量。另一方面,公司內部與公司外部也應該建立起有效的溝通,例如與客戶之間,與同類公司之間。

(七)監控

監控指對企業風險管理進行監督,必要時加以修正,可以通過持續的管理活動、個別評價或兩者結合來完成。

持續的管理活動主要來自經常性的管理活動,例如部門管理人員定期的經營報告、內部審計等,當然也包括監管機構的外部監管。

個別評價則通常作為輔助,它提供了一個考察持續監控程序的有效性的機會。保險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評價的范圍以及頻率,選擇合適的評價人員。評價可以通過核對清單等方法,通過通行業對比等方式來進行,當然也可以選擇專門的評估機構來全方位評估企業的風險管理。

如此建立起的多方位、立體化的風險管理監控體系,將為保險公司規范經營、防范化解風險筑起一道堅固屏障。

COSO的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基于風險管理的多維的、立體的、連續的特征,強調保險公司全面深入地理解控制和控制對象,分析解決管理控制中存在的復雜問題,將公司的負債、投資、利率和其他的風險作為一個整體來管理,在風險管理和股東價值最大化(ShareholderValueMaximization)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系,為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提供了一個嚴密可行的管理框架。

[參考文獻]

[1]李建偉,楊琳.我國保險業的風險與對策[R].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04年第163號.

[2]美國COSO制定.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3]孫蓉,彭雪梅.中國保險業風險管理戰略研究——基于金融混業風險管理戰略研究[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4]Trieschmann,Gustavson,Hoyt:RiskManagementandInsurance[M],11thed,South-WesternCollegePublishing,2001.

[5]盧衛衛.走近COSO(三)——如何評估風險[J].深交所,2005,(10).

[6]李寧.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理論的突破及其啟示[J].金融與經濟,2006,(5).

篇8

關鍵詞:金融企業;金融危機;風險管理;創新改革

2008年9月15日爆發的金融危機并引發全球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一般會造成黃金、主要國際支付貨幣的大幅度貶值,金融危機影響范圍內各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甚至出現經濟負增長,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正常進行,許多企業大幅度裁員甚至倒閉,從而導致失業率見長,更多的人失去工作。社會經濟蕭條,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社會動蕩或者國家政治動蕩就會隨之悄然而知。

一、金融危機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金融危機影響最直接的是出口。就出口國家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最為明顯。中國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最新的數據顯示,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相當于全球每年GDP的7倍,金融危機對經濟實體的影響已顯然易見,世紀經濟下滑已不可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對于每個人的影響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金融危機使人民越來越失去安全感。人民開始懷疑國家的路線、政府的決策能力,以及國家和政府對付危機的能力。金融危機影響國家的通過膨脹,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企業倒閉,人們失去了自食其力的依靠,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對于人們的心理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金融危機下金融企業管理方法改進

針對金融企業的風險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內部環境的混亂,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不穩定性,企業管理人員的品行、操守、價值觀、素質及能力,企業各項管理制度、信息溝通體系等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再之,風險管理目標還不明確,有些企業只注重目前業務風險,而忽略長期戰略風險管理。良好的管理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技術需要實時創新和進步。所以根據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策略。

1.實現金融經濟管理的觀念及時更新

一個企業的觀念就是一個企業的思想,思想對了,方向對了,當然發展就會朝著前進的方向。所以更新觀念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高管層的觀念。高層的管理理念對于營造良好的企業內部管理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學、有效、全局性的管理理念是金融企業在制定經濟管理目標和管理方針是必不可少的經濟管理對于現代金融企業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工作影響面大、涉及面廣泛,所以要切實更新管理觀念,實踐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

2.控制金融企業內部環境

控制金融企業內部環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行業內部控制環境。內部控制環境一般需要做好金融企業管理的各種規章制度的制定和金融企業管理人員培訓,金融企業經營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具體的可以從增強他們的風險意識,提高企業管理人員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時建立金融企業風險應對策略和措施,形成完備的風險管理體系,其次塑造風險管理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將風險管理理念傳遞給每一個交易人員,內化成業者素養呵呵觀工作習慣,進一步形成敏感的感知風險能力。最后切實加強風險管理機構監督。

3.創新金融企業的經營策略

金融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創新其經營策略,在保證企業盈利或者不虧損的前提下,提高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金融企業必須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出滿足金融企業在金融危機下生存的的組織結構、營銷觀念和管理方式,保證企業在金融危機下依然能夠存活,通過改變企業的經營策略,實現金融危機對企業影響的軟著陸,讓企業平穩健康度過金融問卷。金融企業通過改變經營理念,增加金融企業產品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企業的生產理念。

4.注重“協同”效應,提高金融企業資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全球一體化的超流下,金融企業不能像以前那樣封閉、孤軍奮戰的狀態,更多的是產業群,價值鏈的集體參與競爭,共同發展。“協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外部之間協同,二是內部自身協同,三是內部、外部高度協同。只有這三個方面全部協同良好,充分發揮企業的各種資源優勢,才能有效保證金融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立于不敗之地。

5.金融企業勇擔責任

金融企業是流淌在國民經濟軀體中血液。在金融危機這個大魔頭面前,金融企業不能逃避,也不能退后,唯一的路子就是勇擔責任,積極應對。因為金融企業不像其他一般企業,它不僅要維持就業穩定的同時,更要推動經濟平穩增長。通過風險管理和優質產品設計,降低經濟的波動幅度。從而有效地抵御風險,降低金融危機給社會、企業、大眾帶來的危害。

6.注重金融企業文化建設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當然良好的、先進的、積極的企業文化必將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對于員工一視同仁,加強人本管理,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權利,讓員工自尊心得到滿足,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再之,金融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應該高要求、嚴標準管理自己的員工,讓良好的行為形成一種習慣。最后,需要激勵員工的團隊精神,員工要和企業心在一起,員工和員工之間更要凝結成一股繩。金融危機導致許多企業破產倒閉,對國民經濟影響很大,而金融企業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在經濟危機下,金融企業如何通過改善自己的管理,減少金融危機的沖擊,這是金融企業應對金融危機和金融之后企業重整旗鼓的關鍵,這也是金融管理研究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 黃彥平,孫正平.化解金融風險的幾點建議[J].山西財稅,2002(,11):22-23.

[2] 李慧.強化新形勢下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J].上海會計,1995(,2):35-37.

[3] 王秀芳,王秀萍.如何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J].甘肅科技縱橫,2005,(2):58.

[4] 劉軍,李常洪,曹利軍.金融企業風險統計預警系統研究[J].統計研究,2007,(4):86-91.

篇9

關鍵詞:風險管理 新巴塞爾協議

隨著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影響越來越大,1988年巴塞爾協議的局限性日益表現出來。巴塞爾委員會即將推出新巴塞爾協議,并于2006年底在成員國開始實施。雖然中國決定暫不執行新協議,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需要做好基礎工作,提高風險管理與控制的水平,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執行新巴塞爾協議的監管標準。

銀行經營風險與新巴塞爾協議

隨著各國金融管制的放寬和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快,商業銀行破產倒閉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現象。由于商業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銀行業危機會促發經濟的全面危機,所以各國政府和國際金融組織日益重視銀行業風險控制問題。

巴塞爾委員會致力于促進金融體系支持經濟的持續增長,并在經濟衰退時保持穩健性。巴塞爾委員會1988年的協議是一個里程碑,最低資本要求為100多個國家所接受,這一協議加強了國際銀行體系的健康與發展穩定。1988年以來,由于資本管制方法過于簡單,其缺陷日益突出。科技與通訊的發展,銀行金融產品的創新,金融市場的日益全球化,使得銀行風險計量與管理的方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新巴塞爾協議的基本原則

全球經濟環境劇烈變化使銀行經營風險隨之加大,新資本協議框架將使資本充足的監管要求能更為準確地反映銀行經營的風險狀況,為銀行和金融監管當局提供更多的衡量資本充足的可供選擇的方法。新巴塞爾協議第三次征求意見稿由三大支柱來保障安全:最低資本要求,監管當局對資本充足率的監督檢查,市場紀律。

根據新協議的要求,有關資本比率的分子的規定保持不變,8%的最低比率保持不變。修改內容反映在計量銀行各類風險的計量方法上,新協議大幅度修改了對信用風險的處理方法,內部評級法是新協議的最主要創新之一。銀行對重大風險因素的內部估計值將作為計算資本的主要參數,該法以銀行自己的內部評級為基礎,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資本監管的風險敏感度。從國際化大銀行的經驗來看,這一方法是合理的。操作風險是銀行面對的一項重要風險,委員會提出將操作風險納入資本監管的范疇,確保銀行有足夠的積極性繼續開發計量操作風險的各類手段,確保銀行為抵御操作風險持有足夠的資本。新協議的第二支柱是監管當局的監督檢查,突出了銀行和監管當局都應提高風險評估能力,監管當局應該負責評估銀行決定資本重組水平的內部程序以保證管理人員判斷的適當性。新資本協議將市場約束列為銀行風險管理的第三支柱,強調對銀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通過提高銀行風險披露,加強其他市場參與者了解銀行風險狀況的能力,從而使銀行管理者積極加強風險管理。通過依靠互相促進的三大支柱,新協議試圖把握好資本充足性與風險管理質量的關系,促進銀行的風險管理。

中國商業銀行改革的關鍵

盡管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發生過大的銀行業危機,但是中國銀行業潛藏著不容忽視的風險。隨著中國的入世承諾逐步兌現,中國銀行業融入全球競爭的步伐加快,提高對金融風險的管理與控制的水平,成為中國銀行業當務之急。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4年起擴大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在人行制定的貸款基準利率基礎上,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貸款利率的浮動區間上限擴大到貸款基準利率的1.7倍,并且不再根據企業所有制、性質、規模大小分別確定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同時,人行決定,從2003年12月21日起將金融機構在人行的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由1.89%下調至1.62%。這兩項政策的實施將會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在利率市場化已接近最后關鍵步驟――取消貸款利率上浮限制、擴大或取消貸款利率下限區間,以及逐漸放開存款利率管制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的存貸業務將逐漸面對變數加劇的市場和日益擴展的潛在客戶群,加強對利率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等風險的計量和控制對商業銀行業至關重要。我國傳統監管方法過于注重對銀行的合規性監管而忽視銀行的風險監管。風險監管是一種積極的監管方法,側重引導商業銀行樹立防范風險的觀念,幫助增強其防范風險的能力。因此中國監管當局應逐步由傳統的合規性監管向風險監管轉變。

中國暫不執行新協議的政策考慮

與1988年協議相比,新資本協議更為復雜、全面,這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客觀反映。但是由于各國的具體經濟金融環境和體制不同,不能要求所有銀行同時執行新協議的所有標準。新協議有關銀行資本的方法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對于那些規模不大、也不是國際活躍銀行的機構,各國監管當局將有機會評估何種方式更為合適。雖然新協議代表了先進的監管理念,代表了發達國家商業銀行逐漸完善的風險管理最佳實踐經驗,但其主要考慮的是十國集團成員的國際活躍銀行的需要。發展中國家與十國集團國家之間存在實質性差距,新協議可能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動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還可能使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銀行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銀行業風險管理在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等方面與國際銀行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中國銀行業風險管理在外部環境上還不成熟,金融市場還不成熟,社會信用體系還未建立以及外部監管和市場約束的作用還遠遠沒有充分發揮。從銀行內部看,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在體制、機制、觀念、技術和方法等方面也與國外先進銀行存在較大差距。中國的商業銀行還未建立起真正的現代商業銀行制度,公司治理結構還很不規范。中國的銀行普遍存在著風險管理機制缺失問題,并且在觀念上往往把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對立起來,國外很多風險管理理念和工具至今尚未在中國銀行業風險管理過程中發揮作用。銀行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嚴重滯后,風險管理所需大量業務信息缺失,無法準確掌握風險缺口。經過慎重考慮,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致信巴塞爾委員會表示中國銀行業在2006年仍將執行1988年的老協議。

銀行業應對新巴塞爾協議

盡管劉明康主席向巴塞爾委員會表示中國銀行業在2006年仍將執行1988年協議,但這只是基于中國銀行業現狀的整體回答。同時,劉明康明確指出“考慮到其國內和海外經營的性質和規模,大銀行應建立有效的、與新協議一致的內部評級體系;而小銀行應該盡可能多地引進信用風險管理的最佳理念。”銀監會并明確提出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四家銀行要在2007年實施內部評級法,同時銀監會也正在為按照新協議要求完善監管體系作積極的準備。

銀行內部管理是防范和控制銀行風險時最重要的一道防線。中國商業銀行為能迎接國際金融監管的挑戰,急需全面加強基礎管理和內控建設,全面提升風險防控能力。國際銀行業已建立起了一套防范銀行風險的完善的內控制度,盡管這樣并不能完全規避風險,但它能為商業銀行作大限度的減少和控制風險。然而,中國銀行業長期以來內部控制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內部控制的水平遠遠落后于業務發展的步伐,內部控制的薄弱已經成為制約中國銀行業發展的軟肋。銀行長期的成功主要歸功于管理與控制的質量,所以中國的銀行應積極地開發更好的方法來確認、計量和管理風險。中國的監管機構也必須提高金融監管水平,對各商業銀行的金融活動及時進行規范和引導。

參考資料:

篇10

一、借鑒國際風險管理先進成果,構建企業風險管理的整合框架

企業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是上世紀末西方發達國家為應對“安然事件”,在總結多年風險管理經驗和技術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一種新型的風險管理方法。“中航油”事件后,國務院國資委于2006年出臺的《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也充分借鑒了企業風險管理的概念和方法。

(一)企業風險管理概念

企業風險管理近年在國內外得到廣泛關注,然而不同行業、地區和專業組織對其有不同的界定。在實踐中我們采用了當前國際上公認的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的簡稱,1992年COSO發表了著名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成為內部控制領域最為權威的文獻之一。2003年7月,COSO了《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征求意見稿]》,2004年9月了最終的文本)的定義:企業風險管理是處理影響企業創造或保持價值的風險和機會的過程,它由公司的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實施,應用于戰略制定并貫穿于企業管理之中,旨在識別可能會影響企業價值的潛在事項,管理風險以使其在企業的風險容忍度之內,并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障措施。

傳統的風險管理方法總是針對不同種類的風險,分別單獨處理。且通常局限于對實物和金融資產所面臨的不確定進行管理。由于偏重預防損失,忽視價值增加,所以傳統方法無法在瞬息萬變的世界里,為公司提供風險管理和價值增加的有力支持。

而企業風險管理則重視將風險管理與現行的管理過程整合到一起,識別未來那些既有積極又有消極影響的事件,并對公司的應對策略進行有效性評價。所以企業風險管理是一種主動、持續、基于價值、范圍廣泛以及過程驅動的風險管理方法。

(二)企業風險管理要素

企業風險管理包括八個相互關聯的構成要素。它們來源于管理層經營企業的方式,并與管理過程整合在一起。這些構成要素是:

內部環境――內部環境包含組織的基調,它為企業內的人員如何認識和對待風險設定了基礎,包括風險管理理念和風險容忍度、誠信和道德價值觀,以及他們所處的經營環境。

目標設定――有了經營目標,管理層才能識別影響目標實現的潛在事件。企業風險管理確保管理層采取適當的程序去設定目標,確保所選定的目標支持和切合企業的使命,并且與其風險容忍度相符。

事項識別――識別影響企業目標實現的內部和外部事件,區分風險和機會。機會要反饋到管理當局的戰略或目標制定過程中。

風險評估。

風險應對。

控制活動。

信息與溝通。

監控。

企業風險管理并不是一個嚴格的順次過程,一個要素并不是僅僅影響接下來的那個構成要素。它是一個多方向的、反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每個要素都能夠影響其他要素。

(三)企業風險管理目標及其與要素的關系

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力求實現以下四種類型的企業目標: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合規目標。

因為后兩個目標在企業的控制范圍之內,所以企業風險管理為實現這些目標可以提供合理保障。但是,戰略和經營目標的實現還取決于一些企業無法控制的外部事項,對于這些目標而言,企業風險管理能夠合理地保證管理層和董事會及時地了解企業朝著實現目標前進的程度。

目標是指企業力圖實現什么,構成要素則意味著需要什么來實現它們,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一個三維矩陣立方體的形式表示出來(圖1)。四種類型的目標用垂直方向的欄表示,八個構成要素用水平方向的行表示,而一個企業內的各個業務單元則用第三個維度表示。這種表示方式使我們既能夠從整體上關注一個企業的風險管理,也可以從目標類別、構成要素或主體單元的角度,乃至其中的任何一個分項的角度去加以認識。

二、把握大型基礎設施投資企業運行的內在規律,科學界定企業經營中面臨的風險類別及特點

對于一個大型基礎設施投資公司來說,其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面臨的風險類別主要有:投資風險、融資風險、資產處置風險、財務風險、公司管控風險、政策風險以及法律風險等。

(一)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首先體現在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選擇上,項目的發展階段是否符合國家政治社會環境,公司的發展戰略領域方向以及業務發展規劃,項目的ROE是否達到一定標準;其次是合作方的選擇,主要看合作方的行業經驗、經營業績、經營實力、信用狀況、現金流狀況是否存在隱患和風險,以及參與項目合作的誠意;第三是項目建設風險,重點考察項目完工風險,因為基礎設施項目一般建設周期長,風險大;第四是項目運營風險,項目運營期間面臨的各種風險是否考慮周全,建立穩健的財務模型,確保運營期間,特別是運營初期的現金流平衡。

(二)融資風險

融資風險主要考慮融資的結構風險、成本風險、信用風險和償債能力風險等。要對公司現金流做出科學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各種金融工具創新,一方面嚴格控制各種財務風險,另一方面嚴防公司資金鏈條發生斷裂的風險和隱患。

(三)資產處置風險

當投資公司的投資受外部市場環境或政策發生不利變化,使參股、控股公司營利性受到嚴重威脅;或者從業績指標看連年經營不佳,成長性慢于同類項目,且無明確跡象表明會在短期內改善,可以考慮該投資進入資產的主動處置程序。當上述問題出現嚴重趨勢,觸及底線時,該投資必須進入強制退出資產處置程序。

(四)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主要指投資公司在投融資、資金回收、對外擔保(集團公司及參股、控股公司)、抵押/反擔保措施、應收款項管理、費用控制、資金管理等環節出現的風險或不確定性。

(五)公司管控風險

公司治理結構(corporate govemance)是一種對公司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體系。它不僅規定了公司的

各個參與者責任和權利分布,而且明確了決策公司事務時所應遵循的規則和程序。公司治理的目標是降低成本,使所有者不干預公司的日常經營,同時又保證經理層能以股東的利益和公司的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公司治理結構出現問題將導致大型投資公司在管理上出現內部人控制風險、不公平關聯交易風險以及道德風險等等。

另外,投資公司應該嚴格控制參、控股公司的治理風險,要求他們的章程符合規范,對重大事項決策機制的規定應合法合理。董事會、監事會議事規則應健全有效、合法合規。加強對外派人員的管理,防范外派人員瀆職風險和商業道德風險。

(六)政策風險

基礎設施行業關系國計民生,政府對該行業有很強的管制政策。所以政府推進基礎設施市場化改革的力度和進程,直接關系到基礎設施投資公司的投資項目選擇以及項目運作方式的操作成本和風險。比如政府特許經營方式的變化,使得投資公司在選擇合作伙伴的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政府對基礎設施收費價格的管制,使得項目投資的財務測算工作很難進行。對一些公益性行業的政府補貼政策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投資者對項目前景的評估等等。

(七)法律風險

企業法律風險指在法律實施過程中,由于行為人做出的具體法律行為不規范而導致的,與企業所期望達到的目標相違背的法律不利后果發生的可能性。基礎設施投資公司需要重點考慮的法律風險主要有合同管理風險、不良資產處置風險、知識產權風險、關聯交易風險(含參、控股公司)、企業并購的法律風險、以及企業稅收法律風險等。

三、堅持在實踐中全面貫徹企業風險管理的理念,積極探索適合國有大型基礎設施投資企業風險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一)確定科學的經營戰略,樹立風險防范意識

經營戰略是企業管理的指南針,它能保證在經營管理中形成合力,不走彎路。樹立敏銳的風險防范意識,使公司管理層,尤其是各級領導在思想上對潛在的風險和危機有清醒的認識和警惕。

根據北京市委、市政府對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有限公司的職能定位,結合北京市軌道交通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近年公司經營中總結的經驗,公司制定了“保障供給,降低成本,優化結構,控制風險”的經營理念,按照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效益化的原則,打造產業經營項目,整合軌道交通及其價值鏈延伸資源。

需要強調的是,風險防范機制是公司整體管理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它依賴于管理團隊的敏銳性和豐富的風險管理經驗。為此,我們在組織操作程序和溝通環節的各個層級中引入了持續演進的風險文化和防范意識(圖2)。

(二)制定科學的實施步驟,有序推進風險管理能力建設

在推進企業風險管理能力建設過程中,我們采取了以下步驟:

首先,進行企業風險評估,并對關鍵風險點進行優先排序。由公司的風險管理部門牽頭,按照企業風險分類及框架,組織各相關部門,結合企業業務特點,對企業風險進行識別和排序,評估自身當前管理關鍵風險的能力,這些信息的取得為后續的風險應對提供了高質量的決策信息。

其次,闡明風險管理愿景和價值主張。企業風險管理愿景是對風險管理在企業組織中重要作用的認同看法,以及管理關鍵風險需要的能力。我們成立專門由高級主管組成的工作組,授權其闡明公司的風險管理意義,并明確與之相關的目標。例如,對我們這種大型的基礎設施投資企業來說,項目投資風險一定要可控。

再次,以關鍵風險的管理為突破,加強企業風險管理能力的建設。有了前兩個步驟以后,我們就可以找出自身在風險管理上的“缺口”,并以關鍵風險為突破,分析原因,制定對策,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建設。如針對項目投資風險管理,我們在傳統的可行性研究基礎上,制定了項目投資后評價制度。使公司項目投資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有完整的風險監控過程和方法,大大提高了項目風險管理水平。

最后,對現有企業風險管理基礎設施水平進行評估,并制定戰略加強不足方面的建設。風險管理基礎設施是指具有監管、控制和懲戒作用,并能持續改進企業風險管理能力的公司政策、內控機制、組織架構、信息報告等。它是有利于客觀理解企業風險及風險管理能力,確保能找到每個關鍵風險的責任部門或人,能推動風險管理能力的建設。風險管理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定勢,往往因企業類型、文化、實施方法的不同而不同。

(三)加強制度和內控流程建設,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

制度建設是一個制定制度、執行制度并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制度的理論上沒有終點的動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制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但科學積極的制度設計,能降低“風險”、減少“成本”、提高“效益”。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首先要協調好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要把握重點,瞄準主要目標,有針對性地工作。其次是處理好控制面與控制點的關系,不僅要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實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而且要對企業經營管理重要方面、重要環節實行重點控制。要建立嚴密的授權制度,明確權責關系:母子公司、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的權限要清晰明確;公司內部各部門的職權要明確,工作流程要規范。

2006年我們通過開展“管理年”活動,初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上述要求和公司實際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特別是還建立了投資項目后評價制度,并在工作中嚴格執行責任追究制。

(四)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創新風險管理手段

預算是行為計劃的量化,這種量化有助于管理者協調、貫徹計劃,是一種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預算的過程會促進管理者及全體員工面向未來,促進發展,有助于增強預見性,避免盲目行為,減少企業經營中的風險。

資金管理是投資公司風險控制的關鍵環節,為保證資金鏈條不斷,防止出現“多米諾”現象,必須強化公司的現金流預算管理,融資方面注意優化結構,長短結合,在保障資金供給的前提下,降低融資成本。特別是隨著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不斷深化,企業面臨的利率和匯率風險日漸增大,為迎接這種挑戰,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風險管理創新工具,如貨幣互換、利率期權、遠期交易等工具或手段,來管理投融資過程中面臨的利率和匯率風險。為適應這些金融衍生品管理的特點,在公司內部建立相應的投資管理機制,以對避險或保值方案的制定、初始交易的決策、交易生效后的風險監控、平盤或倉位調整決策等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2006年公司在地鐵十號線80億元銀行貸款招標中,率先在國內金融領域運用人民幣貸款利率期權方式。通過公開招標,十號線80億元貸款每一筆提款后前十年內利率不高于5.508%。此后,央行進行了7次加息。相比目前下浮10%的長期貸款利率7.047%,十號線貸款利率降低超過1.5個百分點。在地鐵五號線設備海外采購中,采用出口信貸方式融資,有效地控制了融資成本,規避了利率和匯率風險,另外正在研究利用貨幣互換對公司大量日元貸款進行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