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學科知識范文

時間:2023-08-17 18:13: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生物學科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生物學科知識

篇1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初中生物;應用策略

情景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學活動中,為了高質量落實教學目標,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創設有助于提升學習興趣、可產生情感共鳴、能深度理解知識點的教學環境。大量的研究實踐表明,將情景教學法應用到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還可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應用情景教學法組織教學活動是教師急需思考的問題。

一、借助實物教具創設情景,提高知識的形象性

生物學科知識普遍具有微觀、抽象等特點,而初中生的思維仍舊以形象思維為主,這就使得學生想要全面而精準地掌握教材主要內容還有較大難度。在這種情況下,為真正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學效率,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實物的教具作用,盡可能用實物為學生創設出有助于他們直觀理解教學內容的教學情景,以加快學生對生物學科知識的理解速度與掌握程度。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的為學生創設實物教學情景的教具有掛圖、動物模型、植物標本、自然實物等,借助感官觸摸及視覺沖擊可使學生借助多種感官感知與體會生物知識,從而有效提高他們對教材內容理解的精準性。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植物體的結構層次”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把植物體的各個結構層次真實地展示給學生,并提問他們“這種植物的名稱是什么?”“大家看到它有多少個層次了嗎?”以逐步引導學生一個個認識植物體結構各個層次的名稱、特點及作用。另一方面,教師還可組織學生走出教室,親自到大自然中觀察與研究各種植物,使學生在與各種植物接觸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探究植物結構層次知識的積極性。教學實踐表明,初中生在教師用實物創設的教學情景中,可通過直觀的、細致的觀察獲得更真實、豐富的生物知識,有助于教學效率的大幅提升。

二、借助實驗過程創設情景,加深知識理解程度

初中生物是一T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所有內容都是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與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日常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教材理論知識的內涵,就需要教師積極為學生創設實驗情景,盡可能激發學生探究生物知識奧秘的積極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依照具體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引導學生參與到生物實驗方案的設計中,共同創設出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實驗情景,從而為構建生物學科高效課堂奠定基礎。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級上冊“植株的生長”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用實驗的方式為學生營造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在親自參與實驗的過程中更加明確、詳細地掌握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都有哪些,從而為他們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生活實踐問題創造有利條件。教學實踐表明,在教師創設的實驗教學情景中,學生因享有了親自參與實驗的機會,顯得學習積極性很高,并且通過實驗他們都能更加透徹地理解教材內容,有助于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

三、借助技術設備創設情景,靈活選用教學方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被普遍應用到生產與生活的各個環節中,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初中生物教師也與時俱進地將多媒體引入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情景教學法在豐富教學形式、拓展教學內容方面彰顯出多種優勢。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設備在互聯網上盡可能多地搜集與教材知識相關的內容作為教學輔助素材,涵蓋網絡視頻、教學圖片、文獻資料等,可大大豐富教學資源的內容與形式,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教材知識點,最終顯著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人教版生物教材八年級下冊“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從互聯網上搜集一些與“嚴禁近親結婚”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并搜索一些親近結婚的凄慘故事播放給學生,使學生對導致近親結婚產生不良后果的根本原因進行積極的探究,從而通過大量的分析與思考使他們都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為什么嚴厲禁止近親結婚事件的發生。教學實踐表明,在多媒體營造的教學情景中,學生對新課內容有很強的好奇心,以便驅使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最終精準獲得問題的答案。

總之,生物教學是初中生認識自然、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有效和主要途徑。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深度解讀教材內容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恰當選擇與設計具體的情景教學形式,盡可能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情景,以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知識的興趣,最終切實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彩霞.初中生物課情景教學法研究[J].中學生物學,2013(11):26-28.

篇2

【關鍵詞】校本實驗課程 研究 開發 有效途徑 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1-0159-01

《生物課程標準》對生物學科的闡述中有這樣兩句話:“生物科學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既是一類探究活動,也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對生物實驗教學在生物科教學中作出了明確的定位。實驗教學是生物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也是落實生物學科課程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生物學科素養的重要途徑,更是當前生物學科課程改革的重要條件和重要的課程資源。

生物課程資源是指依據生物課程標準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生物課程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工具與場所。具體說來就是教材以及學校、家庭、社會中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與自然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質上就是探尋一切有可能進入課程,能夠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系起來的資源。

1.研究與開發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價值與意義

由于生物學科的獨特性,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同時又具鮮明的地域性,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資源的研究與開發正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區豐富而獨特的教學資源,來更好地為初中生物教學服務。《生物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廣泛利用學校周圍的自然環境資源,自然環境資源是生物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廣闊的自然界更是生物學教學的天然實驗室,依靠自然界可以開展許多科學探究活動。”我們生物校本實驗課程本著立足于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分析起來,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價值與意義:

1.1“激活”課堂

可以幫助師生超越狹隘的教材內容,讓學校、社會和自然的教育素材以及師生的生活和經驗進入教學過程,讓教學“活”起來。

1.2體現新課改理念

可以改變學生在教學中的地位,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共同建構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生物探究實驗課能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論知識,通過簡單易懂的實驗來加深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

1.3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可以引發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實踐的真諦,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明顯增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由于生物實驗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比較符合中學生的特點。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是推動人進行創造思維的內部動力,是創造能力培養的前提和關鍵。

1.4開拓教師的教育視野

在初中生物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的研究與開發校本實驗課程。生物學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開發出適合本校、本地區實際情況和發展狀況的校本實驗課程,能夠彌補現行中學生物學教材的不足,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與創新精神的生物校本實驗課程顯得尤為重要。

2.研究與開發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有效途徑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從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觸和學習初中生物,親身體驗科學、技術和社會。校本課程開發正是以國家及地方制定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生物校本實驗課程是運用生物學科為主要知識,輔以其他基礎學科知識進行的有關觀察、考察、種養、實驗、研究等實踐性很強的學習課程。對于青少年科學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成長,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就必須面向社會,面向自然,超越書本,超越課堂,將我們的視線投向更廣闊的空間。

2.1以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課程素材

淮安地處我國北方南端,南北氣候、文化的過渡地帶, 淮安是物產富饒的淮河明珠。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 東有盛產魚蝦蟹的高郵湖、白馬湖。土地資源類型比較豐富,耕地和水域是主要地類,面積較大。其中水域面積達31.26萬公頃。園林眾多,有比較著名的鐵山寺森林公園,第一山公園 ,缽池山公園 ,清宴園等園林,這些資源可作為生態系統、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及鳥類的調查等實驗課程的最好素材。

2.2充分挖掘當地動植物資源

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研究與開發就是要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選取本地最佳的實驗材料,設計合適的實驗方案,對部分課本實驗進行替代或補充,開發出一系列頗具地方特色的校本實驗課程。

3.研究與開發初中生物校本實驗課程資源的實施過程

基于以上的認識,對于生物校本實驗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必須立足課本,密切聯系本地資源和特點,這樣才能開發出富有鮮明特色的校本實驗課程。在研究和開發校本實驗課程的過程中,我們本著這樣的原則,按照以下三個步驟來推進:

3.1梳理教材,選擇可供開發的校本實驗課題項目

首先對初中生物4冊教材中實驗進行分類和整理,逐一進行分析、歸納,最后將能夠作為校本實驗課題進一步開發的實驗挑選出來,深入研究,進行改造和加工,使實驗能夠更好地利用本地區的資源。

3.2聯系實際,研究可供校本實驗利用的本土資源

聯系淮安地區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根據不同的實驗課題,選擇能夠利用的,同時又比較便利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

篇3

[關鍵詞]:初中生物 參與式教學法 應用分析

一、前言

初中是重要的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只有在考慮學生具體情況的基礎上,不斷地改進教學模式,才能使學生對生物學科產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經過不斷的實踐與總結,教師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實際需求的參與式教學法,將其應用于生物課堂后,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參與式教學法的重要意義

初中生物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法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生物學科具有非常明顯的特性,對于學生來說帶有一定的神秘性,多數的初中生本身就對該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初中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了解不同地域的生物特性,從而認識到大自然的奧秘與趣味,與此同時還可以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應用參與式教學,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滿足初中生的學習需求。另外,應用參與式教學法完全符合當前形勢的要求,新課改革要求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這就需要生物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性的教學手段。同時,目前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大,人類急需與自然和諧相處,而生物教學中就需要涉及相關的內容,此時應用參與式教學法就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大自然的偉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1.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

參與式教學法具有靈活多變的特性,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因此在應用參與式教學法的過程中,生物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賞識教育技巧,通過設立問題的方法,給學生創造學習情境,從而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每一個學生都加入到課堂討論與學習中。例如,在學習七年級教材中的“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內容時,生物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的方式使學生觀賞所有種類的綠色植物,進一步了解學習這些綠色植物,然后再向學生提出不同種類綠色植物的具體特性等問題,進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討論與研究,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快的認識與了解生物知識,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實現高效課堂。

2.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正處于成長階段,價值觀還沒有形成,他們對于外界以及社會存在很強的好奇心,非常喜歡模仿他人的行為方式。所以,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其心理發展特點,靈活改變課堂形式,可以通過玩游戲或者講故事的形式,當然還可以通過表演等形式,摒棄呆板的教學模式,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到“種子植物”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根據種子植物知識的特點,編一個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從而以故事的形式展開教學,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生物學科知識,充分發揮參與式教學法的作用。

3.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

在運用參與式教學法的時候,生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生物教材內容不同于其他的學科,它具有很多的探究性活動,主要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生物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帶領學生進行探究性活動,使每一個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的動手實踐,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拓展知識。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進行嫁接實踐操作,將在課堂中學習到的嫁接知識指導實踐。

四、結束語

對于學生來說,初中階段的學習非常重要,而生物知識可以使學生更深入的認識大自然,而生物教師只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參與式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學效果,參與式教學法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當然,生物教師不能只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根據學生的需求不斷地創新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持與時俱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翟如俠.參與式教學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讀與寫,2013,08(05):79-82.

篇4

關鍵詞: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熱點話題。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下,一些學校已開始嘗試校本課程開發,以體現自身的辦學特色,提高課程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進行分析,以期對校本課程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一、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就課程間的聯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內的省份,初中階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課程都是作為單獨學科而存在的,各學科間的知識有時會被打亂,知識點較為分散;就生物課程的內部屬性而言,生物學科內部的關聯性不強,一些知識點會被人為地打亂,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課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加強各學科間、生物學科內部知識點的聯系,將各知識點有機地融入在校本課程中,有利于學生在自己的知識構圖中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校本課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生物、化學、物理等知識進行整理,讓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如針對“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相關知識內容,校本課程設計“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實驗方案,積極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思考:從生物學科知識出發,利用人體呼吸需要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進行考慮;從化學學科角度出發,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進行解釋;從物理學科中氣體擴散的相關知識出發,加深對氣體擴散的相關了解。這樣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一)選取教學內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主動喜歡校本課程,其內容就應該有趣味性。初中學生首先接觸的實驗就是生物實驗,實驗成為校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生對實驗儀器、藥品、材料、實驗過程及實驗現象都感到新奇。因此,校本課程應抓住這一心理特點,多開展多樣化的實驗操作,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夯實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二)選取的教學內容不能脫離教學大綱

如果將校本教材僅僅當作學科興趣活動延伸或學科教學的零碎補充,那其課程開展會受到很多影響。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應嘗試將校本教材和中考有機結合起來,讓校方、教師、家長、學生等均能接受,以實現互利共贏。新余某初中就嘗試開發《初中生物的實驗設計》等校本教材,圍繞實驗等中考的重要內容開展相關教學工作,這既能讓學生有興趣,又能緊密聯系中考內容。有的校本教材則鼓勵學生進行一些植物組織培養的研究,這既能聯系初中生物知識點,又能讓學生自己親自探究,這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建議

(一)校本課程要以生為本,立足本地的實際情況

校本課程首先要進行調研,盡可能地讓學生自主選擇,讓學生積極參與校本課程的選擇,這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教育理念。在開發生物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各學校要立足本地實際,發揮特色。新課程實施以來,課程價值取向已由知識為中心轉移到了學生全面發展上,課程內容選擇要與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相聯系,使自然、生活、社會成為課程資源。校本課程不應只是一本教材,各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內與地方資源,如當地公園、校內風景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

(二)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單獨設立生物學科的情況下,在校本課程開設時,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應注重學科拓展延伸類課程的開發,如,一些學校在開發生物校本課程時,生物教研組與學校的化學教研組合作,圍繞環境保護、綜合實驗等章節內容,強化了生物與化學等學科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可以將生物校本課程與物理、化學、地理等學科融合為一體。這種形式的教學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得到較好提升。

(三)精選課外作業,鞏固課程成效

根據作業主題與教學內容的相關程度,筆者把校本課程的研究性作業分為三種類型:收集類作業、延伸類作業、自主類作業。收集類作業需查閱相關生物專業書籍和教材,一般采用調查和資料收集的方法進行,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延伸類作業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需要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學習;自主類作業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從生活實踐中尋找相關主題,自主開展拓展性學習。、

四、結語

校本課程的開發還屬于新興事物,各學校在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以提升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提升的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熊玉華 單位:新余市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篇5

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課堂質量實驗教學作為培養學生能學、想學、會學的有效方式,因其有助于改變學生以往被動的學習方式,而在新課程改革中受到大力推廣。具體而言,生物實驗教學法就是鼓勵學生使用生物儀器設備觀察所研究事物的現象及過程,這種教學方法主要依靠學生動手實踐,結合思維活動與實驗感知,體現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使學習者在趣味體驗中進行認知。

一、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現狀

1.探究成風,但課堂效率不高

目前,有些生物教師受傳統教學觀念束縛,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為了將教學氛圍提升,教師們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找到了教學“捷徑”,即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安排探究活動。確實,短時間內,課堂變得活躍起來,學生最開始滿懷好奇地進行探究,大膽討論,但是一段時間之后發現,探究內容相似,探究結果都已呈現在教材中。長此以往,學生探究熱情減少,探究環節形同虛設,學生甚至利用這段時間開小差,課堂又變得枯燥、無趣。歸根到底,還是教師們急功近利,沒有改變自己的教學思維。其實,教師可以借助教學儀器,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儀器去觀察、分析、總結,讓學生有所收獲,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2.實驗教學被鼠標和粉筆所替代

目前,由于某些生物教師缺乏對實驗教學的認識,意識不到實驗的重要性,常常用多媒體與黑板代替實驗教學。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生物作為一門不參加中考的副科而不受重視,大部分學校每周只安排兩節生物課。有限的時間內要想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確實不太容易。因此,大部分教師選擇“偷懶”,簡化實驗教學,以播放實驗視頻、教師板書實驗過程和結果的形式代替了學生必須的手動操作,機械而枯燥的內容填充了整個生物課堂,學生學習的熱情再次澆滅,課堂效果也大大降低。

3.實驗淪為形式

為何實驗?因為求知。可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驗的目的卻不再是求知,而是應付考試,“求知”二字遠遠被拋到腦后。實驗教學淪為形式,長期滯后,成為應試教育的附庸。一些重要的實驗,教師確實會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與學生一起探討實驗結果。但是,實驗結束之后,卻將實驗中的重點內容匯編成冊,讓學生死記硬背、不斷練習。于是,學生們再也不喜歡實驗了,因為做的實驗越多,要記的知識點就越多。學生在不斷增大的學習壓力之下,逐漸喪失了學習的熱情,甚至有可能產生厭學情緒。

4.農村生物教學不容樂觀

首先,農村中學的生物實驗教學開展條件不足,缺乏經費、實驗資源和設備,無法有效地在生物課上開展實驗。其次,生物是不參加中考的科目,城里的學校和家長都不重視,在農村學校更是遭到冷落,生物實驗教學的開展,也因此而屢屢耽擱。針對此,教師就應該絕處逢生,主動挖掘農村的優勢,想盡方法創造條件開展實踐教學,發揮周圍可利用的教學資源,以此來彌補設備不足的缺陷。

二、 實驗教學助推課堂發展

1.合理創設實驗,調動學生探究興趣

中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是超乎想象的,但是有些中學生叛逆、厭學,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外,還有可能是教師沒有采用合適的方法。因此,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之前,應該了解學生心理,從學生興趣出發,提前預設實驗情景,讓學生對實驗深深吸引。例如,在《食物的消化》這一課,膽汁乳化與酶的催化作為教學難點,不太容易讓學生區分,而要想讓學生理解與掌握,教師可以將一只粉筆磨成粉末,然后再將一張小紙片燒掉。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學生自然好奇教師的所作所為,并認真地觀看教師實驗,參與到實驗現象的觀察中,這時只要教師加以指導,學生就會形象地掌握膽汁乳化與酶的催化這一知識點了。

2.注重實驗教學的有效互動

課堂上師生互動關系的建立,是和諧課堂的一部分。課堂的有效互動,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開發學生智力水平,使學生在一個愉快的氛圍中求知。例如,在《伸肘和屈肘》的教學講解時,教師除了利用多媒體展示人體模型之外,還可以利用肢體語言進行演示,依據多媒體圖片上對身體肱二頭肌、肘關節、尺骨、撓骨等部位名稱、功能的解釋,鼓勵學生自己尋找身體上逐一指出,這樣邊實驗邊分析,讓學生在互動中直觀地了解,實現將位置與名稱一一對應的目的。下一步,教師就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與探討,進而完成伸肘和屈肘的動作結論。互動的課堂學生是最愿意參加的,但是互動內容的難易程度需要老師把握好,如果互動內容太難,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如果太簡單,學生又會認為太“幼稚”而排斥。向上述例子那樣,學生要想跟著教師指出身體的肱二頭肌、肘關節、尺骨、撓骨等部位,是比較容易的,但是要想將位置與名稱一一對應,就有些難度了。難易結合,課堂的氣氛自然被教師有效調動起來,學生情緒高漲,更容易拓展其思維。

3.利用地方特色,促進實驗教學生態化

篇6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教學;分科教學綜合教學;比較和分析

目前,初中理科教學在全國大部分省市實行分科教學,但在浙江、深圳等少數省市實行理科綜合教學。初中理科綜合課程改革始于1991年。期間,河南省及武漢市等也曾參與該教學改革[1],但最終都因“教師不適應,校長不支持,社會不理解,家長不放心”等原因而終止[2]。對于初中生物學科,到底是綜合教學還是分科教學更能適應學生發展?目前尚未見定論。為此,筆者對江、浙兩省初中生物學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

1生物學教學模式差異

江、浙兩省初中生物學教學模式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考核方式、師資配置等方面。

1.1課程設置及考核

浙江省初中學段實行理科綜合教學,課程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學、地理四部分內容,課程教材選用浙教版教材,共有6冊,每學年學習2冊,一般每周5課時;江蘇省初中學段實行理科分科教學,生物學課程在七年級、八年級開設,課程教材選用蘇科版教材,共有4冊,七年級每周3課時,八年級每周2課時。考核方式上,浙江省理科綜合課程參加中考,閉卷考試(時間2h),試卷總分180分,其中生物學部分36分,占總分的20%。江蘇省生物學課程參加八年級下的初中結業考試,開卷考試(時間1h),試卷總分100分。

1.2學科師資

浙江省的科學教師一般來自物理專業、化學專業和生物學專業。而江蘇省初中生物學教師都是生物學專業師范類畢業生。以浙江省杭州市景華中學和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為例,師資配備如表1:科學綜合學科的教學要求和傳統分科教學培養出來的專業學科教師之間的矛盾,是目前該綜合學科推行碰到的主要難題之一[2]。物理、化學教師教生物學知識的現象很普遍。教師專業素質很難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

2生物學教學優勢比較

不同的教學模式必然產生不同的教學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知識的維度

在知識的廣度方面,由于浙教版科學綜合課程中涉及生物學部分僅占20%~25%,而蘇科版生物學教材有4冊,相比之下,蘇科版教材比浙教版教材的生物教學內容要多一些。例如,蘇科版教材中的“健康的生活”、“關注我們的家園”、“留住碧水藍天”3章內容貼近生活、實用性強、能學以致用,但在浙教版教材中未涉及。在知識的深度方面,應中考要求,浙江省從課程標準、教材到課堂教學對生物學科的要求較高。例如,對初中生物學的主干知識點之一的光合作用內容,蘇科版教材是由海爾蒙特和薩克斯的實驗直接呈現光合作用的概念,對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中為什么有二氧化碳?葉綠體是什么結構?光能是什么?為什么產物中有氧氣?為什么說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等內容都不要求理解。而浙教版教材則從海爾蒙特的實驗、普利斯特萊的實驗、薩克斯實驗、金魚藻實驗和恩吉爾曼的實驗先后得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總結光合作用的文字表達式,并同時轉化配平得出化學方程式,由此使學生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和在能量的概念基礎上,理解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儲存能量的概念。在知識的連貫性方面,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學科的入門由生物非生物開始,直接進入常見動物和植物以及生物體結構層次的學習,而并不聯系為什么要學習生物學、研究生物學等內容,或許這符合綜合學科的特點,知識總體跨度大,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進入主體知識網絡。而蘇科版生物學教材,同樣由生物非生物入門,而后則通過了解“生物生存的環境”,知道“環境影響生物”,同時“生物適應環境并且影響環境”等,引導學生研究“生物非生物構成的生態系統”,包括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其環環相扣,系統性強,符合學生的認知。

2.2學習的動機

作為一門中考學科,浙教版科學教材容量大、課程緊、難度高,大部分生物學實驗周期長,經常需教師將學生分組實驗簡化為演示實驗甚至視頻進行教學。此外,兩種教材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對“生物的保護色”這一概念,蘇科版教材增加了“尋找教室里的蝴蝶”和“撿豆子游戲”,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理解知識;從聯系生活實際的角度上比較,關于運動系統,浙教版教材一筆帶過,而蘇科版教材則從人體骨骼、骨連結和骨骼肌三方面,全面介紹了人體的運動系統,并以長骨為例,詳細介紹骨膜、骨質和骨髓,使學生懂得骨折為什么可以愈合,造血功能來自于哪里等,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主動性無疑是學生受益終身的科學素養之一。目前江、浙兩地學生對生物學知識學習主動性的差異明顯,這可能與教材中知識深度的不一致及其趣味性的強弱有關。江蘇省的學生對生物學這門課程其趣味性大、實用性強而又沒有中考壓力的學科學習主動性強。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他們對生命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學習和研究熱情。

2.3知識的建構

對于陳述性知識,學生如果沒有先前知識的鋪墊,是很難掌握的。例如,對“視覺的形成原理是凸透鏡成像”內容,浙教版教材中在“光的折射”和“凸透鏡成像”后面直接安排“視覺的形成”,學生對該知識的建構可謂水到渠成;在蘇科版教材中,“視覺的形成”在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而“凸透鏡成像”屬于物理課程,其教學進度在生物學課程后,學生沒有光的折射和凸透鏡成像的概念,不能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同樣,在浙教版教材中,“生物的呼吸作用”安排在“氧化”知識點的后面,學生能夠很透徹地理解呼吸作用的原理以及物質代謝和能量轉化的關系;在蘇科版教材中,七年級上冊最后一章就出現有機物氧化分解產生能量的“呼吸作用”知識點,而“氧化”這一概念需要到初三化學才會涉及。由此表明,在使學生更好地融會貫通、完成知識的遷移方面,綜合課程具有明顯的優勢。

3優化初中生物教學的幾點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初中生物學綜合教學與分科教學各有利弊。如何揚長避短、優化課程設置是目前急需考慮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學生發展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選擇性[4]。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顯然是課改的趨勢所在,但其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來自各方面的阻力,源于該課程還存在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此提出以下建議:(1)降低中考難度,改編科學教材,擴大學科知識廣度,加大學科之間的知識交叉力度。避免科學綜合課程成為分科課程的大拼盤,增強生物學知識的連貫性。拓展教學資源來源,使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開展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精神,提高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激發學習熱情和學習主動性。(2)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增加在職教師生物知識培訓和實踐機會;擴大科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招生;在同一備課組內增加集體備課和交叉聽評課的力度,爭取實行先學后聽、先聽后議、先議后教、先教后評的教學模式,加速教師生物學專業素養成長。(3)從學校開始,從教師開始,改變原有教學觀念,提升科學綜合課程的社會影響。通過學生素養的提升,讓更多社會人士接受并加入開發科學課程資源的行列中,共同為未來科學綜合課程的發展努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常安駒.2003.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進入關鍵時期.中華讀書報,3

[2]戴勁松,盧娟.2005.新仁•初中科學課“開”“停”之爭.中國改革報,3

[3]張建龍.2001.綜合理科與生物學教師適應性問題.生物學教學,26(6):19~20

篇7

關鍵詞:初中教育;新課程;生物教學;語言藝術

一、前言

可以說,教學語言也是一種藝術的具體表現,是當前實施課程教育的關鍵工具。教學語言可以體現教師基本的語言素養,同時也是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的一項因素,應該對此開展深度的分析。教師應在對班級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的同時,努力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以此對學生開展更加高效的課程教育,促使學生的學科素養可以得到有效地培養。所以,生物教師在對初中生開展課程教育時候,要提升對教學語言的應用能力,促使自身教學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長。

二、初中生物課程中重視語言藝術呈現的意義

(一)保障課程教學順利開展

在實施初中生物教育的時候,教師能夠高質量的運用語言藝術,能夠讓課程教學實現順利的實施。在具體知識傳輸中,教師對語言進行有效地運用,可以讓教師和班級學生實現思維和語言的交流。教學語言是教師對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的重要載體,可以對教學的綜合素養進行真實的反映。教師在具體生物知識傳輸中,如果正確應用教學語言,可以讓學生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度的學習,促使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生物知識,加深對此知識的理解。

(二)提升整體課程教育效果

教師應在對班級學生開展生物學科知識傳輸的同時,要提升對教學語言的應用能力。因為教師對生物知識進行講解的時候,能夠使用清晰、正確以及生動的語言,可以讓學生對該項知識進行有效地把握,讓學生可以對生物知識進行深度的記憶,以此提升整體的課程教育質量。生物教師在對班級學生實施學科教育時候,通過語言的正確應用,可以讓學生對課程知識開展了解,同時可以對學生的情操進行有效地培養。這樣能夠縮短整體的授課時間,以此提升整體課程教育效果。

(三)拓展師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在實施生物知識教育的時候,對語言開展正確和高效的應用,可以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得到品格的培養。教師在開展生物知識傳輸的過程中,提升教學語言的應用質量,可以讓學生感受教師所傳遞出的語言魅力,對學生的語言應用有著啟發的影響,促使學生在開展語言交流中,重視對文明語言和魅力語言的使用,讓學生課程思維能夠實現一定的激發。通過教師語言應用的規范性和質量性,對學生的行為意識有著正面的引導,讓學生實現健全人格的培養。

三、基于新課程理念探究在生物課程中應用語言藝術的過程

(一)對重點知識進行引出的過程

教師應該對班級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首先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簡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讓學生可以對教師所講授的生物知識形成認知的興趣。讓學生可以明確知道該節生物課的重點知識,促使學生對該項知識形成深刻的記憶。在對重點知識進行引出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可以使用一些簡短但是具有凝練性的語言,對課程教育基調進行明確,不僅可以展示教師的語言能力,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對此生物知識進行深度的探索和運用。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認識生物》該知識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用“相信同學們認識不少生物,你可以說出你所認識的生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嗎?”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對生物進行一定的認知探索,并了解新課程知識的重點是對生物進行認知和特征學習。

(二)過渡過程

教師在對學生實施生物學科教育的時候,教學內容的具體過渡是一項重要工作,影響整體的生物課程知識傳輸的效果。教師應該運用嚴謹和生動的語言對課程知識進行過渡,促使學生能夠將關注力放在知識學習上。過渡環節是授課中的一項關鍵環節,教師如果在這一過程中應用高質量的語言,能夠對教學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該知識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但是”等詞匯,告訴學生生物圈已經被破壞,給學生展示一些已經滅絕的生物,促使學生樹立保護生物的意識,不會因為個人的一些行為愛好就去殘害生物。

(三)內容講解

教師對學生開展生物知識課程的創建,并不僅是讓學生可以掌握生物知識,同時也要讓學生可以得到情感的教育,促使學生能夠在學科知識傳輸中得到全面的教育。教師是生物課程的營造者和引導者,應該在知識傳輸中投入情感,營造較好的課程傳輸氛圍,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人的由來》該知識傳輸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人類進化的過程,并引導學生對此知識進行深度地探究,糾正一些錯誤觀念對學生產生的影響,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認知。

四、結論

生物教師應在對班級學生開展學科知識傳輸的同時,重視對教學語言的正確運用,促使課程教育能夠實現有效的實施。教師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語言素養,要對生物重點知識進行簡短和趣味性的引出,讓學生可以對教師所講授的生物知識形成認知的興趣。同時,教師要運用嚴謹和生動的語言對課程知識進行過渡,在知識傳輸中投入情感,深化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程度,以此讓學生得到更加高效的課程教育。

參考文獻:

[1]海熱古麗.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生物教學語言藝術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8):173+243.

[2]郭宏.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化[J/OL].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3):114.

篇8

關鍵詞: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策略

生物學科是中學生認識大自然、認識自身生理結構以及成長過程的重要途徑。但是長期以來,生物學科的地位不高,許多學校教學設備匱乏,生物教學只停留在枯燥的講解上,學生學習興趣不高,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呢?以下是我在幾年的教學中的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應該認識初中生物課程的重要性

初中生物課程是初中的必修課程,各個地區對初中升學生物學科的重視程度不相同。我們這個地區生物學科是在初二下學期會考,會考成績以等級制度評定,計入中考成績。但是,本學科在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心中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生物學科成了“捎帶”,以致于學生忽視了生物學習的重要性。每周兩節生物課,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不夠合理,教師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成績,可能在講解中不求甚解,有時候甚至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必要的結論,這在根本上制約了學生的生物思維,使學生漸漸地失去了對生物的興趣。

二、應該提高教師的修為

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和淵博的知識,愛崗敬業是一個教師的基本品質。至于淵博的知識,不僅包括扎實的專業學科知識,還應包括豐富的學科外知識,生物學科是一個涵蓋了各個領域的綜合性學科。所以,生物教師應該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為,努力成為一本萬能的“字典”。

三、教學方法靈活

1.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和手段

在課堂教學,為了給學生學習生物營造一個歡快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欲望,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我們可以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和手段。

講點課外知識以擴大知識面。例如,在講合理膳食的時候可以穿插一些小知識:眼下正是產蘿卜的好季節,這個季節吃蘿卜有什么好處與禁忌,怎樣吃才更有營養呢?好處:清除體內的廢物,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禁忌:胃腸功能差的人應少吃蘿卜,因為蘿卜屬于涼性食物。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又提高了學生的專注度。

講點有趣的生物知識以引起思考。例如,在講縮手反射的過程之前,可先提問學生:“生活中如果手不小心被針刺到,你們會有什么反應呢?”“縮手”“痛”。“對了,那是先感覺到痛,還是先縮手呢?”學生陷入思考,教師這才開始講解反射的過程。這樣使學生始終有興奮點,思維一直圍繞生物轉,從而迸發思想的火花。在教學各個環節中都要注意興趣的激發。

2.加強生物教學與生活的聯系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生物,許多生物學現象和原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生物學教學應該就地取材挖掘教材的生活點。例如,學習綠色開花植物的生活方式后,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大樹底下好乘涼”。學生通過已學的知識和查找的資料明白:因為樹陰能夠遮擋太陽光,降低周圍空氣的溫度。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和贊賞,這樣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濃厚了。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加強生物與生活的聯系,從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然后再用所學的生物知識來指導實踐,使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3.注重課堂上實驗教學的作用

實驗教學在生物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許多生物現象只有通過實驗才能得到解釋。而做實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我校雖是一所山區學校,在目前有很多實驗設備沒有配備,條件有限,但是一些條件允許的實驗是肯定要做的,比如,制作葉脈書簽,通過這些適當的實驗可以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的喜愛。

4.適當地運用多媒體組織教學

生物學科中許多知識較為抽象,難于理解,多媒體課件可以幫助我們化難為易。但是不是所有的課題都適合設計成多媒體教學,因此要適時適量地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盡可能使多媒體發揮出它的功效,把課本知識由靜態變為動態,使生物知識變“活”了,生物課不再像一潭死水,能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教師再適時地加以講解點撥,可以促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從了解事物現象到認識事物本質,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四、鼓勵學生參與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備好每一節課,用生動的、充實的課堂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不要一味地由教師唱獨角戲,要重視師生互動,激發他們的求知欲,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把課本中的生物知識學好學活,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各種教學技能和輔助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們要不斷地去創新,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對生物學產生興趣,同時教師也要時時地保持充電的狀態,這樣才能與時俱進,永遠獲得學生的喜歡和認可,我想這也是所有教師一生所期望的最大的榮譽。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王建康.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J].現代教育科研論壇,2012(07).

篇9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學 教學策略 知識目標 探究能力 學習興趣

生物學科是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課程,《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指出:“學習生物學課程是每個未來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經歷,其學習成果是公民素養的基本組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應努力優化教學策略,增強初中生物教學實效,促進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應有的發展。

一、關注主體發展,落實知識目標

生物學知識既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目標和內容,又是發展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標準》認為,在生物學“知識目標”維度上,每個學生都要在以下諸方面獲得較為理想的發展:“獲得有關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命活動、生物與環境、生物進化及生物技術等生物學基本事實、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基礎知識。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知道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皮亞杰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提取并運用已有知識去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為切實落實上述知識目標,筆者認為應將皮亞杰建主義理論正確應用于生物教學活動中。

譬如,初中生物學科中有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心臟”。學生要了解心臟在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功能,就必須了解心臟的結構與功能。傳統教學中教師喜歡借助圖片或簡筆畫,指導學生了解心臟的結構,但這種教法對于促進學生對心臟功能的透徹理解效果欠佳。筆者對傳統教法進行了改進,設計并實施了如下教學活動:感受心臟之奇妙認識與心臟相連的血管探究心臟中血液流動的方向感悟心臟是血液流動的動力器官保護心臟。教學中筆者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真實情景,為學生觀察心臟結構、探索心臟功能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情境。教學伊始,筆者用學生“自身”做文章,開展了“感受心臟之奇妙”的體驗活動,揭開了探究活動的序幕。而對于心臟心房、心室,以及瓣膜的結構與功能,筆者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求索,知道了血液從心房流入、心室流出,并了解哪個心房與哪個心室相通,為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奠定了基礎。總之,教學過程中,筆者能夠關注學生主體發展,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設真實的生物學習情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地建構生物學知識,有效地落實了知識目標。

二、提供交流平臺,培養探究能力

“表達交流”是通過人際交往將探究過程和結果進行傳遞的方法之一,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表達交流在探究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切實培養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討論等活動實現的生物學科知識的有效建構。

譬如,在執教《綠色植物是有機物的生產者》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相關內容時,筆者創設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水”這樣一個核心問題來引導學生運用實驗進行探究。首先請同學們獨立思考,然后開展小組討論,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各小組形成自己的實驗方案。有的小組設計的方案是:將兩株生長相似的植株先做饑餓處理,再將一株放入水分充足的土壤中,另一株放入干燥的土壤中,再分別測其體內淀粉的產生情況。而另外一個小組設計的方案則是:將一株植物饑餓處理后,先放在水分充足的土壤中放置24小時,再將其放在干燥的土壤中放置24小時,再分別測其體內淀粉的產生情況。而后,各小組再進行匯報、交流,看看實驗方案設計得是否科學、合理。這時,出現了一些質疑與反駁的聲音:“這樣實驗不能保證兩株植物的其他結構功能、生命力都相近,實驗結果存在偶然性。”“即使干燥的土壤中也有少量的水分,這樣對照,實驗現象可能會不明顯。”當然也有贊成、建議的聲音:“采用同一株植物做實驗可以更好地控制變量,使實驗結論更可靠。”“是否可將放在干燥土壤中改成放在空氣中,這樣對照也許更加明顯。”在學生的思維進行一番碰撞之后,筆者相機點撥:能否改用同株植物的兩張葉片為實驗對象來設計出更為完善的方案?在筆者的指點下,學生重新審視并完善了自己的方案。最后,筆者播放了該實驗的視頻,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在設計和完善方案的學習過程中,筆者激發了學生表達和交流的欲望,為學生提供了表達與交流的時空,并發揮了自己的點撥、引導作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了深刻的感悟。

三、創設鮮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煥發學習熱情、激發學習動機的源泉。強烈的興趣能夠促使學生積極投入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其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創設鮮活情境,便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譬如,執教“人體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這一內容,學生對看不見、摸不著的體內結構總感到抽象、神秘莫測。為了讓學生真切了解消化道各器官的位置及食物在消化道中“前進”的方向,筆者借鑒他人做法,開展了這樣的教學活動:創設情境,提出問題體驗生活,研究自身運用乒乓球推擠游戲,探索食物前進的動力。在第一教學環節,筆者在學生了解消化系統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態后,提出疑問:“食物沿著消化道的方向前進的動力是什么?人在倒立或者失重時,食物還能沿著消化道方向前進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引發了學生的思考。而后設計了體驗和游戲環節:學生體驗溫熱的水流通過口腔、咽、食道并到達胃,學生回憶噎食的感受并根據生活經驗交流緩解的辦法,興致勃勃地參與了乒乓球游戲體驗消化道蠕動的方向性,這些簡單的操作、鮮明的現象對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通過游戲,學生很快領悟到,只要腸道收緊和蠕動的方向是一定的,食物就會按方向在腸道中被推擠運動。探究過程中,鮮活的情境讓知識的學習充滿了樂趣,學生熱情高漲,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個疑惑,自主性得以彰顯,學得輕松愉快,成效顯著。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教學;化學;生物知識應用

在一線學校調研期間,發現教師在講授新課過程中導入較為生硬,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新課中部分內容在生物課中已經學到過,為什么不可以用生物知識作為橋梁導入新課呢?通過后續調研,又進一步發現有許多化學知識點與生物學相聯系。所以,將研究方向鎖定在生物化學兩學科的聯系上,為便于研究進行,以調研地區使用的魯教版初中化學教材和魯科版初中生物教材為研究對象,從兩者知識聯系出發作對比研究。

通過網絡搜索及資料庫查詢發現對生物和化學兩科目的知識聯系研究集中在應試備考領域,而在教學領域,對生物、化學知識聯系及應用方面的研究較少,筆者試圖通過研究得出新的化學備課新模式。

一、初中生物學與化學的課程編排聯系

調研地區義務教育階段采用“五四制”教學模式。“五四制”與 “六三制”相比較,其優勢在于可以將大量知識點分散到四年教學時間中去,可以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優化學生知識基礎,對于化學教師而言,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創新教學實踐和新教學模式的探索。初中生物課程按照要求利用初一到初三三個學年的時間進行授課,在初三下學期進行總復習,準備結業考試。而初中化學課程則要求在初三初四兩年授課,在初四下學期進行總復習,準備中考。

眾所周知,化學與生物、物理、地理這三門學科之間的知識都有互相關聯的地方。仔細分析,生物和地理同時在初一開設;化學與物理同時在初三開設,想要將物理知識應用于化學有很大難度,例如:化學第一單元學習天平的使用,物理卻要到初三下學期才學習質量及物體的稱量;化學第二單元學習水的三態變化,物理卻要到初四才學習熱學知識。初中地理與化學聯系最為緊密的只有水循環和環境保護,而且地理課在化學開設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結業考試。所以在生物、物理、地理三門課中,對初中化學最具有鋪墊作用、可以應用到化學教學中去的只有生物學科。

現在的新課程標準教材與課改前相比,知識的系統性降低、而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加強,不論是生物教材還是化學教材,知識體系編排都脫離傳統編排邏輯,趨向于社會中心的課程觀。

需要做出說明的是:在開設化學課之前生物科已經學完了第五章,即生物前五章內容均可直接應用到化學教學中去,生物第六章的教學與化學第一、二單元的教學同步進行,部分生物知識也可以應用于化學教學。

二、初中生物學知識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1.在化學實驗教學方面的應用

毫無疑問,在理化生這三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中,學生們最先進入的是生物實驗室,也是在生物實驗室最早接觸到實驗室注意事項。自從我國引入西方的科目劃分體系以來,“生化不分家”的提法一直延續至今,生物通過顯微鏡探究生物的亞微觀結構,化學通過實驗探究物質的微觀結構,實驗室是生物和化學兩個學科不斷發展的基礎。初中生物知識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走進實驗室,認識實驗室的布局,了解實驗室學生安全守則等;

(2)進行實驗前的準備、試驗后的儀器及材料處置;

(3)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的注意事項及步驟;

(4)生物第二章第一節所涉及的顯微鏡的使用在化學初三第二章水的人工凈化部分的應用……

2.在化學理論教學方面的應用

按照從微觀到宏觀的邏輯順序,化學方面:原子構成分子、分子構成物質;生物方面:物質組成細胞器,細胞器組成細胞,依次為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生物體生物圈。兩學科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生物學中,構成細胞的物質,種子的組成等均涉及化學物質的分類;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涉及到了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的內容;人體消化系統部分涉及到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分。諸如以上的例證不勝枚舉,為便于閱讀將研究結果列入下表。

表格以魯教版初中化學(54制)目錄為底本,在章節后列出了聯系到的初中生物學章節編號。與生物知識練習較少的化學章節未顯示在下表,為便于數據分析:按“章號.節號”編號,例如第四章第二節編號為(4.2)。

初中三年級化學教學中可以應用的生物學知識

初中四年級化學教學中可以應用的生物學知識

三、初中生物知識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舉例

初三化學第三單元溶液“第二節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是化學學科第一次涉及到計算,將該節課與生物學知識點“質壁分離”相結合,導入案例如下:

師:同學們,這一節課我們來復習一點生物學的知識。(“化學課上復習生物?真的么?”調動起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板書:植物細胞)誰可以告訴我植物細胞的結構?

生: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師:回答的非常好。我們還學過質壁分離,誰又能告訴我發生質壁分離的條件是什么?

生:濃度差(引導學生回顧濃度的概念,將生物學知識成功前移到化學課堂上來)

師:很好,我們來看這樣一個問題:如果100g水溶解10g食鹽所得的溶液剛好可以使一個細胞處于發生質壁分離的邊緣。同學們考慮一下:細胞質的濃度是多少?(仍然是生物學內容,但已經引出了課題“溶液組成的定量表示”)

四、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魯教版初中化學(54制)教材和魯科版初中生物教材(54制)教材的對比研究,從課堂編排和學科知識結構出發論證了將生物學知識引入化學課堂的可行性和優越性。無論是從新課的導入方面還是知識點過渡方面都可以引用生物學相關知識,彌補單純使用化學教學法的不足。另外,化學教師在課堂上引用化學知識,如上文案例:一方面,可以調動起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求知興趣;另一方面,還可以展示出教師博學的一面,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增強教師自信,從而提高教師的授課熱情。

另外通過對兩部教材的分析,兩門學科知識雖聯系緊密,但相互之間缺乏照應,在進一步的課程改革、學科融合方面需要加以調整。通過對化學教材的分析還可以看出,前后只是邏輯性不強,從知識中心到社會中心的過渡略顯形式化,不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化學知識體系,應加以改進。

要將生物學知識成功的運用到化學學科教學中去,需要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具備一定的生物知識儲備,在教學之余,多與生物教師交流,互通有無,閱讀基礎生物教材,提高授課水平,遵循并深化新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思路。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3]貢炳臣.化學教學中和生物學聯系的探討[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1(06):61.

作者簡介:劉志彬(1989-),男,山東濱城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