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歸納范文
時間:2023-08-16 17:38: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二語文歸納,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整合教材內容時,考慮學生的發展水平,又考慮高考輸送人才的需要,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結合在一起,突出重點,淡化轉化難點,舍棄非重點。二.根據學生的實際(基礎、興趣、能力、心理需求)和教材內容(課文的難易、側重等)采取教師講授、分組討論、錄像展播、情景模擬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整合;適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48-01
高二下學期,語文學科共有四種教學用書,其中兩種是供學生自學用的讀本,另兩種是選修課本:《語言的實際運用》和《先秦諸子選讀》。我和高二年級其他三位語文老師把《先秦諸子選讀》作為教學重點,現把本人教讀此課本的一些心得、體會作一個簡單的歸納。
高二語文學科選修課的教學面臨兩大難題:
1、課時緊
人教版“,先秦諸子選讀”這本書共有七個單元,涉及《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26篇課文,平均每篇課文不到兩個課時,一旦遇到特殊情況沖掉幾節課,或者單元測驗什么的,每篇課文就只有個把課時,課時的不足很容易導致我們教師為趕進度而蜻蜓點水,或不得已大包大攬,滿堂灌。
2、難易度、深淺度不易把握
去年參加新教材培訓,有幸聽了劉真福老師(《先秦諸子選讀》的編寫者之一)的一堂講座,他的建議是:淺教材深講,深教材淺講。似乎編者只需把先秦諸子的文章粘貼在一起,匯編成書就行,至于深淺、難易、條理,他們是不考慮的。聽了之后我一頭霧水,從事較長時間高中語文教學的我以為,高中選修課具有基礎性的一面,它不以傳授系統完整的學科專門知識和理論為重點,但應在必修課內容的基礎上做適當加深和拓展。
鑒于以上兩大難題,在該書的教學中我主要解決了以下兩個關鍵問題:
一、何整合教材內容?
劉真福編委說:選修課的“選擇性”特點就是讓廣大一線老師靈活的處理教材。至于怎么個靈活法,他沒說,我以為: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選擇教學內容。
在通讀《先秦諸子選讀》,整體把握了教材結構的前提下,我主要考慮了三對關系:多與少,難與易,深與淺。對高二(5)班(文科重點班,學生的知識面較寬,積累也比較厚重。)我側重教學《荀子》《老子》《墨子》《韓非子》;對高二(3)班(理科平行班,較多學生不重視語文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我選擇對中國文化具有根本影響力的《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四個單元做重點講解。
二、如何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
1、根據課文內容的深淺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
本著深教材淺講,淺教材作適當拓展延伸的原則,區別對待。比如說《論語》,它是典籍中的典籍,對該單元的教學采用傳授、背誦、吸收、內化相結合的方法,只要求同學們掌握重要實詞的理解,對虛詞意義和用法的把握不作過高要求,但要求學生:a.背誦課文中的重要章節。b.深刻理解文本中涉及到的成語,并合作補充摘抄《論語》中的名句。C.聯系顯示談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再比如說《荀子》選讀單元中的《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教學,因這篇課文大量采用譬喻手法,闡明事理深入淺出,層次明晰,理解起來不會十分費勁,我把課文教學肢解成如下五大板塊:a.回憶學《勸學》時接受的有關荀子生平、事跡信息,評價荀子的哲學思想和《荀子》一書(對書的評價可以不中肯);b.字音、字形的掌握;c.文言知識積累(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d.層次分析(設計的問題是:課文共八個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分別闡述了什么問題?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怎樣闡述的?);e.文中體現的哲學思想。采用如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利用《“點對點”測評卷》理解重要的實詞虛詞,寫讀書札記,交流讀書札記,師生共同研討辯論。事實證明,如此教學教師輕松,學生積極,效果也不錯。
2、根據學生的實際確定適宜的教學方式
篇2
關鍵詞:高二語文;選修教材;整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4-0003
根據有關規定,高二學年語文除了要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學內容之外,還至少要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先秦諸子選讀》《語言文字應用》的有關內容。但是這些內容繁多,選修時間短暫,很多教師感到難以合理處理兩者的關系,往往顧此失彼,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這是因為缺乏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刪繁就簡,使之更便于操作、更具實效。下面,筆者就著重談談整合的一些策略,以期拋磚引玉。
一、科學安排,有序教學
一般而言,高二第一學期的上半學期就完成人教版必修五的教學內容,下半學期和高二第二學期就是學習選修教材的時間。這時,不少教師不知如何安排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造成不必要的脫節與低效。教師應該綜合考慮各冊教材的內在聯系并做出科學的安排。例如把《語言文字應用》和《先秦諸子選讀》放在第一學期的下半學期學習,先學習《語言文字應用》,再學習《先秦諸子選讀》,前者用時四周,后者七周;《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放在高二第二學期各用半個學期學習。
按照上面的安排來組織教學的目的是有序教學,提高效率。《語言文字應用》和《先秦諸子選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構成語言文字與篇章的關系,先掌握語言文字再掌握篇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先秦諸子選讀》《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與《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構成古今關系,先掌握古代的再掌握現代的,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至于安排教學時間的長短,依據教學內容的多少和難易來確定,目的是保證每一教學內容最基本的學習時間。這樣科學有序地安排教學,有利于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
二、重新整合,專題突破
選修教材內容繁多,重新整合教學尤為必要。對它們的教學處理,形式和方法多樣,關鍵是如何才能做到恰到好處、事半功倍。下面著重介紹兩種整合策略:
一是串聯整合教學法。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在《致同學們》中說:“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而《先秦諸子選讀》和《語言文字應用》中的《致同學們》說:“與必修課程相比,選修課程將為你們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根據必修教材與選修教材的這種特殊關系,不妨用串聯的形式將它們重新整合教學。具體為將必修一至必修五有關文體的單元與選修教材相同文體的單元作為一個前后銜接的教學整體來組織教學,把選修教材的對應內容作為必修教材的有效拓展與延伸。這樣,將收到意想不到的、令人更滿意的教學效果。
譬如,必修教材一第一單元是中國現代詩歌,講授這個單元的時候,教師應有意識地穿插學習選修教材《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現代詩歌部分內容,特別是同一詩人的不同詩篇的拓展欣賞,如領悟了必修一《沁園春?長沙》的思想感情,接著就應引導學生體會選修教材中第二單元《賀新郎》的思想情感,賞析它們的異同。
同樣,必修教材一的第二單元是古代散文,講授這個單元的時候,也應穿插學習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有關散文部分的內容,特別是學了必修一司馬遷的《鴻門宴》,就應結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司馬遷的《項羽之死》來賞析。這樣,既鞏固新學習的知識,又及時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于閱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其他文體內容的學習依次類推。
按照以上的做法也許有人認為會打亂教材編寫意圖,其實這只是對學習時間和內容順序有所調整,學習的整體內容沒有改變,卻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是板塊整合教學法。除了重新整合教材內容之外,還可以專題形式,進行板塊教學,各個突破。這主要在高二第一學期下半學期和第二學期進行。整合的對象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和《先秦諸子選讀》。可以按照文體把《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和《先秦諸子選讀》重新分為詩歌和散文兩大專題。
對詩歌專題的學習,先梳理我國詩歌的發展史。教師布置學生以自主學習的方式,通過到圖書館等查閱有關資料,弄清我國詩歌發展的過程,掌握各個朝代出現的重要詩人及其代表作,明確他們詩歌的風格和思想內容,然后通過課堂展示交流或辦手抄報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接著,分點突破。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詩歌為依據,以探究詩歌的旨意、把握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的聲韻為突破點,引導學生精讀重要的詩篇,進行古今對比閱讀,明確賞析的切入點,把握閱讀的正確方法,整體提高詩歌的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如要探究詩歌的旨意,教師可以拿《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白居易的《長恨歌》與《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郭沫若的《天狗》來比較閱讀,看看古今詩歌的旨意及其呈現方式的異同,從而正確理解賞析歸納旨意的方法,做到一課一得。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閱讀同一單元的其他詩篇。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詩歌專題各個突破點的收獲,提綱挈領地掌握核心內容,把厚的書讀薄。
對散文專題的學習,同樣先梳理我國散文的發展史。教師布置學生結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后面的《中國古代散文發展概述》,自主查閱有關資料,全面理解我國散文發展的歷史,掌握各個時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搭建平臺,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各自的學習成果。
接著,分塊突破。把散文分為先秦諸子散文和其他散文兩塊來突破。對先秦諸子散文的學習,可以大體按照學(上接第3頁)術流派來進行,如儒家(《論語》《孟子》《荀子》)、道家(《老子》《莊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子》),重點學習《論語》和《孟子》,主要掌握他們的基本觀點、說理方式和語言特點。
學習其他散文,主要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和《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散文”部分進行比較閱讀,以內容、結構和語言為比較點,把握古今散文的異同點,深刻理解我國散文的特點(形象性、邏輯性、抒情性、靈活性和趣味性),提高理解鑒賞散文的能力。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梳理我國散文的發展脈絡及其基本特點,真正把握散文的精神內涵。
三、靈活處理,突出重點
對于每冊選修教材,不必按部就班地從頭到尾拉網式教學,而應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主次靈活處理,突出重難點。正如《語言文字應用》中的《編者的話》所說:“有條件的學校和老師不妨多講點,有能力的學生不妨多學點(包括自學),其他學校和學生則可以突出重點、抓住難點,甚至‘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對《語言文字應用》的前三課可靈活處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進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把學生分為三組,每組負責完成一課的學習,每組都有不同的任務與要求。各組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圍繞問題進行自主學習、相互探究、充分討論,形成閱讀成果。然后,教師安排若干節課給各小組進行展示交流、相互評價。最后是教師小結、拓展和檢測。這樣,把學生的學習移到課外,節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果。
對后面三課應重點落實,但也不要面面俱到,而應主次分明,刪繁就簡。譬如第四課《詞語萬花筒》的第一節《看我“七十二變”――多義詞》,重點掌握“多義詞的不同義項”(詞的本義、詞的基本義、詞的借代引申義、詞的比喻引申義。)和“詞義的演變”(詞義的深化、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詞義的轉移。);第二節《詞語的兄弟姐妹》,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同’與‘不同’之間”的“不同”,即詞義方面有差別(詞義范圍大小的不同、詞義輕重的不同、詞義側重方面的不同等。)、用法方面有差別(適用對象不同、搭配關系不同、詞類和功能不同。)、色彩風格有差別(感彩不同、語體風格不同);第三節《每年一部“新詞典”――新詞語》,側重學習“‘日新月異’的新詞語”中的“‘新造’和‘新義’”“新詞語是從哪兒來的?”;第四節《中華文化的智慧火花――熟語》,著重學習“熟語老大哥:成語”(成語是語言文字的珍品、成語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成語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和“熟語兄弟姐妹:慣用語、歇后語、諺語”。這一課的其他內容,主要讓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教師有針對性地檢查。
總之,教無定法。對高二語文選修教材的處理,不應局限于某種做法,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做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爭取尋找到最佳的處理策略。
篇3
2013年3月25日,我們高二語文備課組按照教學處和教科室的教研計劃與教研要求,開展了本期的第二輪“同課異構”教研活動。閆××老師和陳××老師共同執教《仁義禮智,我固有之》一課的第一教時,兩個人的教學都能將課堂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并重視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教育與指導價值,課堂上教學生動活潑。
一、不同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
陳××老師和閆××老師都要求學生課前預習,并提出了具體的預習要求與目標,這有益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同的是,陳××老師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作者思想的現實意義與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定為教學的重難點,設計為導課、朗讀、理解內容、探討思想、拓展遷移等六個環節;而閆××老師則以基礎知識的落實與思想內容的理解作為教學的重難點,設計為導課、誦讀翻譯、文言知識的落實、整體感知、思想內容的理解、歸納積累等六個教學環節。陳老師選擇了學生主持教學、學生展示交流;閆老師則選擇了相對較為保守的教學方法,以老師的引導為主、以學生的活動為輔。
二、我的一點認識
同一教學內容由不同的老師講解更有可比性,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互動交流的平臺,讓我們可以更直觀地在比較中去借鑒學習。兩位老師的課給我的觸動特別大,他們各具特色的教學方法、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特別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熱情參與的多種途徑,這些都特別值得我去學習和借鑒。
篇4
關鍵詞:中介語 中介語石化 石化現象探因 口語教學誤區
一、引言
把She說成he,在動詞前加very,鼻音/n/和邊音/l/不分。這些都是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常遇到的語言問題。這些問題會隨著年齡增長和學習量的增加而得到改善。其中有些錯誤卻仍會不斷出現在日常交際中。即使學習者能意識到他們這些錯誤,也會下意識地說出既不像漢語又不像英語的語言。Selinker稱之為中介語(interlanguage)。這時,年齡增長和學習量的增加對改變這種語言學習狀態不起任何作用,被稱之為語言石化現象。本文擬通過分析中介語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結合英語口語教學實際,指出當前英語口語教學中的一些誤區。
二、中介語石化理論
中介語(interlanguage)一詞的提法出自Selinker(1972),用來描述外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產生和使用的一種語言體系。它既不同于母語,也不同于目的語,是一種介于兩者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語言。其它學者也有過類似的提法。如:Nemser(1971)曾用近似語言系統(approximate system)指代這一語言現象,Corder(1971)則稱之為過渡語言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
中介語是學習者習得目的語的必經之路。隨著學習者學習時間的正確投入,這種語言系統會逐漸靠攏目的語的語言系統。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行為,使這種語言行為逐漸適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由錯誤逐漸向正確方向轉化。理論上講,隨著學習者目的語知識量的增加,使用能力也會相應得到提高,最終達到目的語的水平。而事實上,絕大部分學習者由于種種原因未能達到目的語這一理想水平。相反,學習者在他們的目的語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語言能力不是繼續向前發展,而是表現出一種停滯不前的徘徊狀態,即中介語石化現象(fossilization)。
中介語石化的概念最早由Selinker(1972)提出:無論學習者年齡的長幼,無論學習者得到多少有關目的語的指導和訓練,在其目的語的中介語中總會出現與其母語有關的一些表達方式、規則和次系統。當學習者目的語水平有所提高時,這些現象或許看似已消除,但還會常常出現在目的語的中介語中。這些詞語和表達結構長期重復使用,最后固定下來,形成語言石化。這一現象的出現阻止學習者的語言水平進一步提高。
三、中介語石化現象
以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為例,中介語的發展基本上都遵循一定的模式(戴煒棟等,1999):中小學階段,學習者的英語知識積累迅速,英語水平持續穩步提高。進入大學后,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的英語水平,尤其是聽話水平進步明顯,隨后進入高原期(plateau);而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由于興趣時間等因素的影響,英語能力基本處于穩定甚至下降狀態。英語學習者經過努力可能會取得一些進步,卻避免不了重復犯一些錯誤。比如:有的中國學生雖能毫無障礙地和英語母語者進行深層次的交流,但在口頭交際中,仍會用錯過去完成時和將來進行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漢語中沒有時態的概念。國內很多學者也在這方面做過實證研究,如:
丁容容,何福勝(2006)通過收集2000年至2005年清華大學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高級英語交流》課程口語考試和課堂任務型口語測試50小時的語料,分析研究他們在英語口語中強勢語的用法。該項研究發現:和本族語者相比,中國學習者口語中所運用的強調詞較單一化,學習者超用和誤用了very一詞,將“very”和漢語的“很,非常”等同,誤將very修飾動詞和比較級。
李巧蘭(2004)抽樣調查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話語標記語在口語中的使用情況。通過對比分析英語為母語者的語料,發現母語使用標記語的總次數明顯多于英語學習者,分別是中級和高級英語學習者的3.5倍和2.6倍,說明英語學習者的話語標記語語用次系統無法達到母語者標準,存在語用石化現象。
高翔、劉韶方(2006)以問卷調查形式獲取英語專業學生請求語用表達能力情況,將其與英語母語者的使用情況進行對比,發現半數以上的學生將不同情況下表達的請求統統等同于某種表達形式,并在多個回答中重復使用,存在語用石化。
語用石化的問題同樣引起了黃瑩、張新宇的興趣。他們選取了中國礦大英語專業四個年級的學生,通過問卷調查、課堂觀察、訪談相結合的形式,調查學生英語語用能力(2004)。結果表明學生的語用能力在大二達到最高,之后開始明顯下降,大三到大四有所回升,但基本沒有超過大二的語用水平,說明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在石化。
四、石化現象成因解釋
對中介語石化現象的解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石化現象的定義,觀察和描述。而石化現象的定義正像語言學其它術語的概念一樣,由于對石化現象本身缺乏統一的認識,尚不能確定石化現象究竟是一個發展過程,還是發展的結果;是語言能力層次的現象,還是屬于語用現象范疇。因此對于石化現象成因的解釋存在很大分歧。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各個層面對這一現象做了詳盡的解釋。一系列的因素已被確定為是導致學習者中介語石化的原因。這些因素在整體上被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類。
1. 石化現象內因說
Ellis總結了兩點造成石化現象的內因:年齡因素和缺乏與目的語社會文化相融合的欲望。而以Lenneberg和Lamendella為代表的“生物論”者,把語言石化看作是人內在的生物和生理因素所造成的結果,從生物成長的角度來解釋語言問題和石化現象。他們認為孩子成長有個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大約在兩歲左右,大腦的功能分工基本完成,語言功能定位在左腦,再學習其它語言會變得相對困難。
“生物論”常常用于解釋發音石化現象。絕大多數學習者無論花多少時間和精力都無法去掉本土口音。主要是因為大腦雙側分工已經固定永久化,發音器官已經習慣其本族語發音方式,口腔肌肉已失去彈性。“生物論”的主要問題是難以解釋學習者個體差異現象。
缺乏與目的語文化融合(acculturation)的欲望,即對目的語所持的社會心理距離,使學習者不愿努力地采用目的語的文化模式。該觀點認為語言和文化不可分,石化的形成是多種社會心理因素作用的結果。簡單說即為學習者學習動機和文化遷移對石化形成的影響。這解釋了為什么學習者使用有限的語言文化知識進行交際,最終形成語用石化的原因。
2. 石化現象外因說
外因說強調社會文化環境對學習者心理的影響。Ellis將外因歸納為(1)交際壓力;(2)缺乏學習機會;(3)反饋性質對學習者第二語使用的影響。反饋性質又被稱作交互說,以學習者得到的反饋形式來說明語言的發展或石化情況。如:學習者與教師和同學之間的不正確語言輸出有時被當作正確的語言輸入,導致一些錯誤沉淀石化。人際交流的過程傳遞著情感,對學習者產生肯定、中立或否定的心理作用。不同的反應對二語習得者有不同程度的如正面的、中立的或負面的加強作用,成為石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根據Krashen的i+1理論,人們習得語言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獲得大量的i+1水平的可理解性輸入。因此目的語輸入數量不足,質量不適也同樣會引起學習者二語的石化。試想如果二語習得者能夠接觸大量自然語境下的語言輸入和二語環境,提高二語使用的熟練程度將不再高不可攀;在較短時間內較快接近母語者水平,將不再是天方夜譚。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教師和教學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石化現象成因對口語教學的啟示
口語不像筆語,可以允許更多的思考和準備時間,二語習得者在口頭交際中會暴露出更多的中介語石化問題。因而,分析石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會對口語教學有更大的啟示。
從以上對石化現象的種種解釋來看,在很大程度上,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會影響石化現象的產生。如果能及時糾正在培養二語學習者在習得二語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觀點和做法,可以部分地防止和阻止二語習得者口語能力的石化。
1. 處理好教師話語與學生話語的關系
作為外語教師只是比學生在通往目的語的道路上走得遠了一些。提高教師隊伍的口語素質當然成了首要任務。這是其一。其二,過分強調交際能力的口語教學主張,在課堂上要盡量減少教師話語時間,增加學生交談時間。這一點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者,仍處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這個事實,忽視了母語學習與外語學習之間的差異。過多的學生話語不僅導致不正確的語匯、語法形式的輸入,還有受到母語影響的語音語調遷移也會使學生無法辨別地道的語音語調,加上學生缺乏對目的語國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容易產生語用方面的負遷移,從而產生石化。
因而,適當在學生練習任務結束之后,及時總結歸納學生犯的語法語用錯誤是非常有必要的。還有在分組安排配對練習的時候,盡量避免口語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被分到一組或一對。考慮到學生口語水平的差別,在人員安排上要體現出層次性。
2. 盡量減少母語負遷移影響
母語遷移是討論石化現象繞不開的問題。母語干擾是石化的重要來源。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外語)的相似性程度決定二語習得者掌握這門外語的難易程度,以及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習得和石化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漢語和英語的差別較大,決定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說一口中式英語的可能性也很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向學生灌輸英語口語的正確表達形式未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處在學習階段的學習者仍在通過母語的語法語匯體系理解二語的語言現象。告知學生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比起單單講授目的語的語用交際知識和規則,要省力得多。
3. 不適當的認知反饋和情感反饋
在如何對待語言學習者的錯誤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一類觀點是把學習者犯錯誤視為洪水猛獸,有錯必糾。另一類認為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口頭交際能力,教師對錯誤的表達聽之任之。這兩種觀點顯然都走了極端。現代外語教學在經歷了語法――翻譯法、情景語言教學法、交際法、全身反應法、聽說法等階段后,教師在面對學生的語言錯誤時,反而變得不知所措。
由前文可知,反饋對交際者可以產生肯定、中立及否定的心理作用,不同的反饋會對學習者的語言使用有著不同程度的加強作用,或正面的,或中立的,或負面的。既如此,教師應當采取折衷的態度,既指出學生的錯誤,又要在不打擊學習積極性的前提下。唯此,教師才能盡可能地在教學過程中避免石化現象的發生。
六、結語
中介語石化理論是近些年二語習得領域討論的熱點。由于問題自身的復雜性,目前對此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分析和闡釋中介語石化現象的成因,無疑對當前以培養交際能力為唯一目標的口語教學有著重要意義和啟發,能幫助教學工作者們意識到該教學法的誤區和實際操作中的缺陷,旨在促進口語教學既重視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又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雙管齊下。
參考文獻:
[1]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 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
[3]丁容容,何福勝.中國學習者英語口語中強勢語的用法研究[J].外語教學,2006,(9).
[4]李巧蘭.英語學習者話語標記語語用石化現象初探――基于真實口語語料的調查分析[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
[5]高翔,劉韶方.英語專業學習者請求語用石化現象探究[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
[6]黃瑩,張新宇.英語專業學生語用能力石化現象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7]陳慧媛.關于語言僵化現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
[8]張雪梅.語言石化現象的認知研究[J].外國語,2000,(4).
[9]李炯英.中介語石化現象研究30年綜觀[J].國外外語教學,2003,(4).
[10]楊文秀.中介語石化現象與口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9).
篇5
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為國家建設做貢獻的頂梁柱。下面好范文小編為你帶來一些關于語文教師的述職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師述職報告1
這一學期我擔任高二(三、四)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回顧一個學期來的語文教學工作實踐,我本著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力、提高實踐水平的思想,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現將教學方面的體會和工作總結如下:
一、積極聽課,認真備課,善于反思
聽課,不僅開闊了思路,也為備課過程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各種鮮活生動的事例,各種教學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細節之處的精彩處理,使我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改變了學生對學習感到枯燥、單調、脫離實際的成見。為了能及時發現和改正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我有意識的進行階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節課,大到一個學期;近到上一節課說錯的一句話,遠到一種教學思想的深層次思考。雖然它們都還很膚淺,但我相信“九尺之臺,起于壘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二、緊抓作業批改、注重后進生輔導
作業的檢查和批改,是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途徑。開學以來,我一直堅持作業的認真批改,這不僅有利于對學生知識落實的情況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對學生課堂表現情況,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的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對于班里的后進生,我一直堅持個別知識輔導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在給學生談理想、談目標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功夫不負有心人,_、_、_、_等幾名學生的語文成績有所進步。
三、深入扎實的上好每一節課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它不同于數學,語文教學要求語言文字教學和情節、內容教學相結合,相輔相成。而低年級的語言文字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聽、說、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個基本環節,我認為,語文教學中“說”和“讀”的重要性尤為突出。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說”和“讀”的訓練。高一年語文教科書上“口際交際”是一項很重要的教學內容。自古以來,能說會道,體現一個人的睿智,思維敏捷。現代語文教學,“多說多練”勢在必行。整個學期,我注重課堂上的合作探究,讓每個小組討論并展示結果,學生之間互聽互評,共同積累,共同提高。通過一個學期的訓練,我發現同學們的表達能力有較大的進步,邏輯思維能力也增強了。并且,通過評獎活動,選出了口才的學生,如_、_的、_等。
在“說”的過程中,有一個與之相促進的過程不容忽視,那就是“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再來有感情地朗讀。讀的形式多樣,可以采用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等。再次,用“讀”幫助記憶,培養語感,陶冶情操。最后,讓學生進行摘記,并對學生的手抄本進行定期檢查,并對寫得好的學生加以表揚。
語文教學中,除了“說”和“讀”很重要外,還要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即學完一個單元,學會自己歸納,學懂了一些什么,還存在哪些問題。孔子云:溫故而知新。經常溫習功課,以后的學習才會覺得較輕松。
課程改革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攻堅戰,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舊有的一切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發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過近兩年的實驗與探索,我們飽嘗了其中的艱辛與甘甜。甘甜的是我們看到了課程改革實驗給我們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機與活力,感受到了我們與學生在課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發展;艱辛的是我們對課程改革曾經有那么多的茫然與困惑,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來探索課程改革之路的,在課程改革的實踐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許多困惑和難題。
(一)對課標的困惑
我們需要不用解讀的課程標準。現在的課程標準有那么多解讀的書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無非有二,要么是課程標準太難,太深奧,課程標準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師是讀不懂的;要么是對一線教師的不相信,課程標準制定者害怕一線教師讀不懂;
我認為課程標準應該通俗、詳細,一看就懂,如此教師才能用好;應該把解讀融入課程標準之中,這樣才能做到專家研究與一線教師的實踐緊密結合。
(二)對課堂的困惑
我們需要不是表演的課。現在有的課放得很開,但收不攏,學生天馬行空,談天說地,離題越來越遠;有的課,學生活動的樣式很多,唯獨讀書不多,課堂上嘻嘻笑笑,氣氛十分活躍。可仔細一想學生真正學到的語文知識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課,教學的著力點主要是對課文內容的深究,或是知識內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內容的無限拔高。學生海闊天空,說短道長,甚至離開了書本去大談從網上看到的新聞。不同的是,過去是教師主講,學生旁聽;現在是學生主講(主要是尖子學生),教師插話補充。仿佛教學的重心已由教師轉移給了學生,仿佛這是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可是,讀書的時間不多了,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這樣的課聽多了,我們的老師都說我們現在不知道語文課怎樣上了。
(三)對教材的困惑
1、對必修內容的困惑。
高二語文必修五和選修1集中了高中階段近80的古詩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學內容重,教學進度緊張。而且因為一味的趕進度,使得每堂語文課都上得滿滿的,而語文課所必需的一些課外趣味補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語文課索然無味。
2、對教學重點的困惑。
現在的教材自由度很大,每篇課文后面的練習和要求都很少,這一方面是擴展了教師的能動性,但是對教師來說是增加了難度。我們的老師很難把握教學的重點。
語文教師述職報告2
尊敬的領導:
您好!
我是__小學的一位語文教師,現任專業技術職稱是小學語文一級教師。從教十一年,二零__年獲得現任職稱。在現任期間里,本人在學校的工作安排下,擔任了語文教學工作。幾年以來,在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盡職盡責做好各項工作。現具體述職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
在擔任4至6年級班主任工作中,做到認真完成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重視班風、學風的培養,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思想動態。嚴格管理,積極與家長配合,研究教育學生的有效方法。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在擔任班主任工作期間,針對學生常規工作常抓不懈,實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養學生養成學習、清潔衛生等良好的習慣。努力創造一個團結向上,富有朝氣的班集體。幾年來,班級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比較好,并在作文比賽中榮獲第一名。
二、教學工作
在教學工作上,根據學校的工作目標和教材的內容,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鉆研教材、研究具體教學方法,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學期工作計劃,為整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定下目標和方向,保證了整個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讓學生學好知識是老師的職責。因此,在教學之前,貫徹《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的精神,認真細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
通過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不斷探索,嘗試各種教學的方法,以如何培養小學生創造能力的教學實驗專題。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積極參加市教研室、及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通過參觀學習,外出聽課,等教學活動,吸取相關的教學經驗,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通過利用網絡資源、各類相關專業的書報雜志了解現代教育的動向,開拓教學視野和思維。藝術需要個性,沒有個性就無所謂藝術。
在教學中尊重孩子的不同興趣愛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現形式,方法等等,使他們形成自己不同的風格,不強求一律。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審美個性的獨特性,越有個性的藝術就越美,越能發現獨特的美的人就越有審美能力,越有創造力。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各種游戲、比賽等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的天性和個性得以自由健康的發揮。讓學生在視、聽、觸覺中培養了創造性思維方式,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充分得以自由地運用。
三、第二課堂的開展,因材施教,做好培優工作
抓好第二課堂,實施素質教學。根據本校學生的基礎,發掘有語文興趣、特長的學生,組織他們在第二課堂進行培養,并按年齡、基礎等情況分為語文興趣小組初級班和創作班。按實際情況采用不同的計劃、步驟,方法,進行有效的培訓教學。學生經過有計劃、有步驟的培訓后,語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學校的支持下建成本校特色的書法班、文學班,各方來賓對學生的表現有著較高的評價。并在精神上支持我們的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的文化氛圍。
此致
敬禮!
述職人:___
20__年_月_日
語文教師述職報告3
從執教的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的舉止行為要更加規范,因為從今以后我將為人師表,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下一代,我要對他們負責。基于以上認識,我在工作上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馬虎,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好每一份作業,教育好每一個學生,努力去做一個深受學生尊重和信賴的老師。
一、做一個思想進步的教師。
要想做一個合格的人民教師,首先應該有一個健康進步的思想。與時俱進,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我積極參加各種學習培訓,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每周五我認真進行政治學習,并做好學習筆記。我還深知要教育好學生,教師必須先以身作則,時時做到教書育人,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為去感染學生。作為一名教師,自身的師表形象要時刻注意,在工作中我積極、主動、勤懇、責任心強,樂于接受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勞任怨。在不斷地學習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覺悟、理論水平、業務能力都得到較快的提高。
二、做一個有愛心的教師。
我把熱愛學生放在第一位,有了這種心境,師生之間就能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許多事情便迎刃而解。因為愛是無聲的語言,是溝通與孩子們之間距離的有效手段。我報著一顆愛孩子、愛工作的心精心的呵護著我的班級,與孩子們平等相處,做他們的好朋友,尊重他們、信任他們、理解他們,積極主動與他們相處。在課上只要是對學生有好處的,我都會尊重。在課下,與學生共同解決難題,只要學生提出的問題,我總會不厭其煩的回答他們。學生的成績總會有好壞之分,無論成績好壞,我都一視同仁。對性格孤僻的學生,更多的給以熱情的幫助。意圖使出他們恢復自信,走出自我評價的誤區。人的感覺是相互的,教師的真誠學生是能感受到的。我堅信:只有當學生接受了你這個人,才可能以主動的態度接受你的教育。
三、做一個理念新的教師。
目前,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已經在全國全面推開,我在認真學習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所教的學科,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開成自已的教學風格。我把課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設一個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習情境,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發現,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提高學習能力。在教學上,我一改以往教師演示、學生模仿的傳統教學方式,在學生中開展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的知識來源不只是老師,更多的是來自對書本的理解和與同伴的交流。促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會學習。
語文教師述職報告4
尊敬的領導:
您好!
這個學期我擔任一年級_班的語文教學,我和孩子們的語文學習生活是這樣的。
一、抓好學生的學習習慣
作為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能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上認真地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我教學工作開始的重點。剛開學的二個星期里,我著重采用編兒歌、口令等形式,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融入情趣之中,讓學生在情趣之中慢慢地養成良好的習慣。從坐直到站立,從寫字到讀書拿書,從保持正確的讀寫姿勢到愛惜學習用品,都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講講、說說說,到現在來看,我班學生大部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
一年級作為學生走進學校的第一步,正如修筑高樓大廈一樣,必須要為學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本學期,我主要在注重學生的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寫字、讀書、課外閱讀等方面作了努力。
(一)注重漢語拼音知識的掌握:
漢語拼音知識既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基礎,又是學好語文的重點。如何讓學生能把這看似枯燥的知識學得生動有趣,又能很好地掌握,我與年級里、科組里的老師經常交流,并向她們學習教學經驗,以使自己能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同時,在開學后一個半月教學拼音的時間里,我針對學生因材施教,每天鼓勵學生讀課外書,并經常引導學生對已學拼音知識活學活用,通過學兒歌、摘蘋果游戲等形式激發學生愛學拼音敢用拼音的興趣。我還在學生中間大膽嘗試了給老師寫信,老師回信。給媽媽爸爸寫信,給爸爸媽媽講一個床前故事等活動,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用拼音的興趣,并且或得了很大的滿足感。
(二)認真抓好識字這一關
低年級是小學階段識字最多的。我教學生學習運用識字方法,自學生字的音,形,義。學習辨析形近字,用熟字去學生字,跟據形象會意,形聲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記住生字的音形義。在教每一課的生字前我都要求學生用生字去組多詞。學生字時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把詞語放到句子中去理解,學生字課文中識字也是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借助拼音會讀句子,并弄懂句子中詞語的含義和用法。同時把識字和寫字緊密聯系,每周利用寫字課訓練學生寫鉛筆字,開展寫字比賽,對寫得好的貼出來表揚鼓勵。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錯別字及時進行糾正,要求學生補寫。每課的詞語都要聽寫或看拼音寫詞語的練習,對字詞不關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補做。
三、注重課內外結合
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能動地向學生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生活領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課堂訓練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結合,取得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在課程改革實踐中,我們已把語文教學的觸角伸向了廣闊的天地。讓學生課外進行閱讀,通過收集與閱讀,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基礎。其次,重視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此外,注意學科間的整合。讓孩子們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途徑獲得知識,培養能力。
語文教學不是短暫之功,是靠日積月累基礎知識才行。今后還將繼續努力,使一年級小學生扎實地掌握拼音和漢字,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此致
敬禮!
述職人:___
20__年_月_日
語文教師述職報告5
本學期,我任教三年級的語文,能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熱愛教育事業,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天職。自覺遵守《教師法》,結合當前的社會進展,教育改革的形勢以及學生的實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教育、教學的能力。我任教的班級教學質量也能達到學校制定的成績指標。現在將我的工作總結匯報如下:
一、愛崗敬業,盡職盡責。
在教學工作崗位上,我認真執行教師的職業
道德。愛崗敬業,熱愛學生,服從學校領導的工作安排,一切從集體利益動身,為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盡職盡責,堅守崗位。做到堅持早到學校,不遲到,不早退,不缺課,不無故請假,認真執行學校的作息制度和各項規章制度。
二、與學生和睦相處,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要使自己的教學取得好成績,就必須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喜愛自己,親近自己。因此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師愛是一種無私的愛,愛得深沉,持久,學生對老師的愛往往刻苦銘心,終身難忘。我在實踐中尋到了"對癥下藥"的良方,就是:治理好班級學生,要學生都喜愛自己,首先是深入實際,從每個學生入手,一有空我就常到班上去,除了盡快地認識學生的名字,幸免弄錯學生的現象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中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他們的興趣、性格、學習情況、家庭情況等,同時明白了哪些學生的性格是內向的,哪些學生的個性是好動、頑皮的。從中尋到制訂關心學生上進的方法,做到有法可依。確實,溝通與交流成了師生之間的一條重要橋梁。由于我常與學生促膝談心,和睦相處,逐漸地我與學生的關系更為緊密,從中也物色了一些得力的助手協助我順利地開展教學工作。
三、自訂學習的奮斗目標,制訂好,增強學習信心。
學生的學習成績相差懸殊,統一標準,統一要求是不可能的,老師靠硬手段去壓更是不行。如何辦好呢?我一改以往的教育方式,采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我治理,自我約束,由家長協助監督。讓學生自己訂出每一單元測試的目標成績,每個人都以第一單元測試成績為基礎標準。指導學生訂目標成績時要結合自己的實際,訂出的目標成績要明確,要緊緊圍繞自己的目標成績去學習。每次訂出的目標成績都先由家長過目、簽名。每次實現了目標成績都在班上給予表揚、鼓舞,并向家長報喜。不能實現目標成績的則鼓舞他努力,直到達標為止。在實施學習目標時,我還采納了"一幫一"的方法,以優帶差,營造一種互相學習,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優良學風。誘導他們明確學習目的,明白個人成績關乎到整個班集體的榮譽,能否取得先進班,班級的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因而我通過各種途徑,鼓舞學生為班集體的榮譽而共同努力,為實現自己的目標成績而奮斗。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強了,學習成績也提高了,學習成績終于能達到學校的成績指標。
四、家訪工作。
我深深地體會到:學生取得好的成績,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老師的教導外,也離不開家庭的教育。我專門注重家訪工作,除了利用電話與家長聯系,互相溝通教育小孩外,還利用節假日、晚上親自到學生家中與家長座談。我覺得家訪工作做得好,是教育學生的成功之路。
以上是我本學年度在思想,工作,學習上所下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課堂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有待認清形勢,更新觀念,不斷地挑戰自我,努力向上,爭取更大的進步。
篇6
關鍵詞 語料庫 聾生“不”和“沒(有)” 習得過程
分類號 G762
1 引言
聾人主要通過兩種方式進行溝通,第一是手語——聾人手語和漢語手勢語。聾人手語是指未受到普通人語言干預和影響的手勢語言,是聾人未入學之前為了滿足自己的生活交際需要,自發創造的手勢語。漢語手勢語是用手的動作面部表情身體姿勢來表達意思,進行交際和交流思想的一種語言形式,是漢語手語的一種類型。它是針對聾人手語而言的,在聾人學習書面語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種是書面語。“書面語”是用文字寫下來的語言,它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的。因為聾生不能像普通兒童那樣自幼獲得大量的聽說方面的母語輸入,加上書面語自身較為抽象的表達和聾人手語與漢語手勢語、漢語,書面語之間的轉換差異性,導致聾生要想熟練地掌握書面語存在一定困難,需要更長時間的習得過程。寫作是人類的一種有目的特殊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記錄,是人類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文字來記錄資訊、表達意向的過程。注重寫作能力的訓練,對于提高語言學習者的書面語表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對于語言學習者(不論是聾生還是普通兒童)來說,寫作是體現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難度最大的一項技能,一方面它能反映出語言學習者在某一階段內語言學習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對語言學習者不同階段寫作能力的考察,也能從一定層面上階段性地呈現出其語言習得的成果,進而反映出語言習得的情況。此外,對聾生書面語語法知識習得及習得過程的研究,是聾生學習取得效果和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目前我國對聾人漢語書面語的研究尚停留在經驗層面。基于我國聾人漢語書面語語料庫***的研究為數不多。目前我國聾人漢語書面語研究方法還主要局限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日常教學中發現的問題進行經驗性的分析總結并得出一些結論,如劉德華、黃紅燕的研究等;二是研究者收集一個班級或者一所聾校的學生語料,然后采用人工檢索的方式進行簡單的統計分析,如王姣艷,呂會華等;第三是研究人員采用實驗的方法,對聾人漢語書面語的語法意識進行相關研究,如哈平安等。以上這三種主要的研究方法,或是簡單的經驗性總結,或是建立了語料庫,但是研究方法(人工檢索)較為落后,不能夠運用較為先進的基于計算機的統計方法和手段進行較為精確的定量研究。采用基于語料庫的定量研究,有助于發現聾生書面語發展過程當中的一些規律性問題,如漢語某些特殊句式(如否定結構,把字句,被字句等)或者漢語體標記(漢語表示體范疇的形式標記,典型的是“了(完成體)”“著(持續體)”“過(經歷體)”)等的掌握情況和習得規律;該研究還可以使聾生掌握并使用更符合漢語語法規范的書面語,同時對聾校的漢語教學實踐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旨在發現聾生漢語書面語否定結構習得過程的一些規律性現象,并盡可能做出客觀的解釋。
2 材料與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語料全部來自于國內某聾校的學生日記。年級跨度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共9個年級。聾生年齡跨度從10歲到18歲。首先對每篇文本進行人工編號,刪除了每篇文章的標題,用分詞軟件進行機器分詞和人工校對,力求結果精確。因為五年級和六年級的文本數量較少,所以對所收集的語料進行系統抽樣整理,盡量確保每個年級的文本大小基本相同。表1是進行標題刪除、機器分詞、人工校對和隨機篩選四個步驟后的樣本語料基本信息。
漢語中對否定結構的分析,出發點是將其作為肯定結構的對立面,即“否定對肯定而言。形容詞和動詞,都可以在前頭加‘不’表示否定。”“不”和“沒”是兩個主要的否定詞,但詞性不同。“不”是副詞,“沒”是動詞和助動詞。鄭明紅認為,“否定和否定句是分屬于邏輯和語法兩個不同范疇,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是一種語言單位。”她還指出,“有無否定詞應該成為判斷某個句子是否是否定句的一個重要依據,否定詞是否定句的一個重要語法特征。”韋世林也持類似的觀點,他認為“所謂否定句,從語形上看,就是帶有‘非’、‘無’、‘不’等否定詞的語句”。通過WordSmith工具檢索發現,由“非”和“無”兩個否定副詞所構成的否定句數量情況分別如下:“非”構成的否定句在所有語料當中僅出現三例,分別在七年級出現一次,高三年級出現兩次;而由“無”構成的否定句在全部語料當中一次也沒有出現過。故本文研究的否定結構習得過程就集中在由“不”和“沒(沒有)”構成的否定結構。
下面列出的否定結構分類,是從聾生的語料當中概括出的6類與“不”相關的否定結構(用B表示)和5類與“沒(有)”相關的否定結構(用M表示)。
(1)帶“不”的否定結構分類:
BI——“不”+V(不去,不走等,這里不包括助動詞否定,“不是”系動詞否定和“V+不+V”結構);
B2——“不”+A(不容易,不漂亮等);
B3——“不”+“是”+/N/R/V…(不是我,不是計算機等);
’
B4——***“不”+V(助動詞)(不要,不想,不會,不能,不應該,不愿意,不可以,不敢,不肯,不該,不準,不值得);
B5——V不(完,了)(吃不完,動不了等);
B6——“不”+D(不太,不很,不再等)。
(2)帶“沒(有)”的否定結構分類:
M1——“沒(有)”+V(沒(有)看見等);
M2——“沒(有)”+N(沒(有)鋼筆等);
M3——“沒(有)”+A(沒有成熟等);
M4——“沒(有)”+MN/R+V/MN(沒(有)嚴厲批評我,沒(有)你高,沒(有)這么多的煩惱等);
M5——“沒(有)”+介詞(短語)(沒(有)為你著想,沒(有)把電池助聽器等)。
關于上述分類需要進行幾點說明。
首先,分類否定并不是完全按照漢語傳統語法的否定結構系統進行分類的,而是通過AntConc軟件鎖定關鍵詞,先對聾生的否定副詞的使用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后根據使用的實際情況做出的一種概括和描寫。如果按照傳統語法歸類,不利于詳盡地揭示出聾生書面語表達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某些有悖普通人表達習慣的現象就容易被掩蓋,這對于分析聾生語言習得過程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國內文獻在對“沒”和“沒有”進行探討時,大多數都沒有對二者進行區分,而是把它們看做同一個詞或者同一個語素的不同變體。“沒”有一個變體是“沒有”。另外,根據肖忠華教授編制的蘭開斯特漢語語料庫(The 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王立飛對否定副詞“沒”和“沒有”的具體區別進行了研究,他的研究結果表明:“沒”和“沒有”的否定功能幾乎完全相同,兩者在大多數情況下可以通用。綜上所述,本文將“沒”和“沒有”劃為一類進行研究。
3 結果與討論
3.1 “不”和“沒(沒有)”否定結構習得過程的有序性
按照上述分類細則,用AntConc軟件檢索出與“不”以及“沒(有)”相關的否定結構在語料中的分布情況,并根據每個文本的總詞數,分別計算出了各個分類在各年級中出現頻數的百分比,如表2所示。
根據表2數據,本文用EXCEL軟件生成了四年級至高三年級的否定結構習得過程曲線圖,如圖1所示。
從縱向對比中可以看出,所列的11個分類的否定結構習得過程處于不同的發展水平上。為了便于分析,不妨將Y軸上位于0.20%這條水平線以下的區域稱為三級習得水平;介于水平線0.20%至水平線0.60%的區域稱為二級習得水平;在水平線0.60%以上的區域稱為一級習得水平。由圖不難看出,處于一級習得水平的是B1(“不”+V);處于二級習得水平的有B2(“不”+A),B4(“不”+V(助動詞)),B5(V+“不”+V)和M1(“沒(有)”+V);其余類別均處于三級習得水平區域當中。其中B1(“不”+V)是從二級水平區域上升上來的,并且在小學階段都還處于二級習得水平,升入初中之后才上升到一級習得水平;在處于二級習得水平區域的四條曲線當中,有兩條曲線,“不”+V(助動詞)和V+“不”+V,都是從一級習得水平區域上升上來的,而且進入到二級習得水平區域的時間也是小學階段末期和初中初始階段。從上述否定結構的三個習得水平區域的分布中,能否發現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呢?
倘若按照圖一中的詞序對這些否定結構進行一個排序,如表3所示。
很明顯,在對否定副詞“不”和“沒(有)”的選擇問題上,前者的使用頻率明顯高于后者;其次,從一級習得水平到三級習得水平,即隨著習得水平區域的降低,否定結構也由簡單變得復雜。
直接對動詞的否定“不”,在所有否定結構分類當中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直接對動詞的否定“沒(有)”,使用頻率也是最高的;排在第二位的是“不”對助動詞的否定,僅次于它對動詞的否定,這一現象與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外國學習者來說有所不同。以母語是英語的漢語習得者來說,英語中對助動詞的分類系統與漢語助動詞的分類系統不是一一對應的,因而對這些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語習得者來說,在用“不”對助動詞進行否定的時候,如何選擇助動詞便成了他們學習的重難點之一,故在他們剛開始學習的階段,使用頻率也不會很高。排在第三位的是否定副詞“不”對形容詞的否定。“沒(有)”對形容詞的否定,在由“沒(有)”構成的否定結構當中,排名也是僅次于對動詞的否定結構。這些現象都說明,當否定副詞直接對動詞或者形容詞這些較為簡單的、并不涉及其它成分和結構進行否定是比較容易掌握的,故而在使用頻率上也更加頻繁地表現出來。
在這些否定結構中,對動詞的否定頻數為何會明顯高于對形容詞和副詞的否定頻數呢?究其原因,可能與聾生所使用的漢語手語特點有關。根據吳玲的研究,聾人手語的詞語種類包括手勢詞語(指單一的手語詞匯,主要是《中國手語詞典》中的詞語在手語交流中的具體運用的手勢,例如:猴子,兔子等)、表情詞語(指在打手勢的同時臉上做出各種各樣的配合手勢的表情或者是單獨出現的表情,如“沒有”——搖頭等)、聾式手語(指聾人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身體的各個部位綜合起來創造的手勢,它是聾人在交流中隨著語言環境變化而發揮的創造性的生動手勢詞語;它是手勢、身體、表情的全方位的協調配合,而不只是限制在手勢上,可以自由地發揮和創造;這種聾式的手語動作在健聽人中間是很少使用或者不用的)、身體詞語(指身體在打手勢的同時配合手勢做出的各種各樣的姿勢或者單獨出現的身體姿勢,它們表示各種各樣的意思)和口型詞語(指在打手勢的同時運用的漢語詞語的口型動作,有時還伴隨著聲音)五大類型。其中手勢詞語是手語詞語的主體,占手語表情達意全部內容的50%左右,而另外的50%左右是靠其它方式表達的。排在第二位的是表情詞語。這些表情詞語常常是名詞和動詞的修飾語,絕大部分相當于書面語當中的形容詞和副詞。由于聾生在將手語轉換成書面形式時,常常沒有把表情詞語考慮進去,就容易造成聾人書面語中形容詞和副詞的缺失。此外,處于三級習得水平的曲線中,主要是那些否定結構比較復雜,并不是對某個詞直接進行否定的簡單結構,如由“被”字句、“把”字句構成的否定結構(例如:沒有被察覺),由介詞短語構成的否定結構(例如:沒有為身邊的非吸煙者著想)等。
通過分析不難發現,“不”和“沒(有)”的習得過程是按照某種順序進行的。這種有序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與否定結構的復雜程度相關。同時,聾生由于手語的影響,也對其書面語各個方面的習得順序和難易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3.2 “不”和“沒(沒有)”否定結構習得的消長過程
在對圖1進行縱向分析的時候發現,否定結構習得發展的水平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消有長。這又當如何解釋呢?為了便于更清楚地觀察和分析,本文將圖。1拆開,圖2是由處于一級習得水平和二級習得水平構成的曲線圖。
通過對圖2中的各條曲線進行橫向發展趨勢對比研究,不難發現,雖然不同的習得曲線在不同階段內的升降幅度大不相同,但仔細觀察卻也異中有同,即:不論曲線如何變化,各否定結構習得發展大致呈現出三個階段,即習得過程的發生期、高漲期和相對穩定期,并且高漲期一般都發生在初中階段。
發生期是指習得的開始階段,即知識被激活的時期。發生期開始得越早,就說明習得過程被激活得越早,反之亦然。由圖2可知,處于一級和二級習得水平的否定結構,在小學四年級就已經被激活了(至于激活點是否是在小學四年級之前,由于缺乏語料證據,故本文不敢妄加揣測)。而那些處于三級習得水平的否定結構(由圖1可知),即較復雜的否定結構,它們的曲線在小學階段都緊貼著橫坐標軸,并無任何被激活的現象。
所謂高漲期,是指習得過程中最活躍的階段。一旦某個知識點或者知識體系被激活,學習者就希望在實際應用中大量運用自己習得的知識,有時甚至還會發生“泛化”現象(由于種種因素的限制,兒童對特點和規則的概括往往超過了一定的“度”,即超出了目標語言的使用范圍,因此兒童在將其類推到新對象的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泛化”現象)。這是學習者對習得知識進行不分對錯的廣泛運用的一種極端表現現象。因此:圖2中大多數曲線都在初一、初二和初三出現峰值,這說明這些比較常用的否定結構在初中階段達到高漲期,接下來進入相對穩定期。這為接下來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方向,即普通青少年的否定結構的習得是不是遠遠早于聾生呢?普通青少年和聾人青少年習得過程的對比研究結果,也可以為聾人漢語書面語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示。
相對穩定期,也可以稱作習得過程的成熟期,這標志著這一習得過程告一段落。成熟期出現得越早,則習得過程越短,反之,成熟期出現得越晚,習得過程就越長。通過圖1也不難發現,一級和二級習得水平大都在初中結束后就已經進入了穩定期,而處于三級習得水平的否定結構,有的在初中階段才被激活,有的甚至一直到高中結束都沒有被激活,而有的則呈現出隨年級增加出現此消彼長的態勢。這說明,處于三級階段的否定結構在高中結束還遠遠沒有被聾生掌握;與普通人的漢語書面語能力習得水平相比,聾人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應該成為聾生中學語文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這也意味著,處于三級習得水平的否定結構的習得過程更長。但是需要注意的一條曲線是“沒(有)+N”,由圖1可知,這條曲線雖然處于三級習得水平,但是通過曲線的變化趨勢,發現這一結構的出現頻數幾乎快要上升到二級習得水平,同時它的習得過程也出現了此消彼長的態勢。但與處于一級和二級習得水平的否定結構所不同的是,這個結構在高二才達到了高漲期,而后進入相對穩定期。這說明兩點:其一,“沒(有)+N”結構在普通人的使用情況中頻數應該比較低(有待研究的證明);其二,“沒(有)+N”結構在聾生大學教育階段之前就已經基本成熟。
一般來說,習得過程越長,否定結構的習得難度也就越大;習得過程越短,否定結構的習得難度也會相對容易一些。這就是說,習得過程的長短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否定結構習得的難易程度。而這種難易程度實際上隱含著這些否定結構的習得順序。此外,這一習得順序與在縱向分析中所證明的難度順序也完全相同,這并非巧合,而是真實地反映了否定結構習得順序的客觀性。
4 結論
語法知識的習得及其習得順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關系到教學效果和效率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通過選取真實聾生日記文本,運用WordSmith Tools和AntConc軟件對語料進行定量分析,在定量研究方法的事實基礎上,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得出以下結論。
(1)聾生的“不”和“沒(有)”否定結構的習得過程是有序的。這種有序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和否定結構的復雜程度相關的。但是,否定結構本身的復雜程度并不完全等同于習得過程的難易度,由于習得者是聾生這一特殊群體,聾生受其聾人手語的影響,也對其后書面語各個方面的習得順序和掌握難易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2)聾生否定結構的習得過程存在著一定的消長過程。通過研究發現,那些較為復雜的否定結構(如對介詞短語的否定,對把字句、被字句的否定等)到高中畢業時還沒有完全被掌握,這些都應當成為中學階段漢語教學的重難點;此外,否定結構教學應該考慮聾生內在的習得順序。教學過程應當順應習得過程,由易人難,循序漸進,才能事半功倍。
(3)對于聾生來說,聾人手語是他們的第一語言,而漢語手勢語和漢語書面語則是他們的第二語言,要想讓聾生對第二語言的掌握程度達到第一語言一樣的水平,必定經歷一過長期而艱難的過程。教師應當對漢語手勢語和聾人手語的語音、語序、語法、詞匯進行詳細總結歸納,并和漢語書面語語法進行對比研究,找出三者的異同。對待聾生的習得過程所犯的錯誤具有更大的包容心,進而更好地指導聾生漢語書面語的教學實踐。
- 上一篇:古建筑景觀設計
- 下一篇:高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