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困惑范文
時間:2023-08-15 17:31: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困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如何注重正確的輿論導向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標新立異,把課改前的一些科學的正確的做法統統視為陳舊、落后,給予全盤否定,而是要批判地繼承從前的做法。新課程、新理念,但我們依舊會面對考試這一環節,因此,以前教學流程中的一些有利于提高學生基本技能、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的做法仍然要吸收、借鑒,不然,考試結果出來后,我們怎樣面對學生?怎樣面對家長?面對社會?在課改中我們鼓勵創新,但不能無原則地創新。針對學生的一些異想天開、甚至是隨心所欲、牽強附會的觀點看法,這一類的“創新”思維,教師應給予恰當的評價,不能為顧及學生學習熱情而完全給予肯定和贊賞,要注意不失時機地引導,注意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我們的課堂上不能出現“雖然不對,但是很好”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教學評價。我們應當深入學習新課改理念,站在一定的高度看歷史教學,充實學科底蘊,夯實學科根基。
2.如何活躍課堂氣氛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新課改中,課堂氣氛一改以前的沉悶乏味,變得生動活潑,別開生面,但是仍然在這些方面存在一些問題:(1)盲目追求形式,取悅于聽課人,出現表面的熱鬧與外在的活躍。小組討論,教師一味遷就、放任自流,走上“放羊式”的合作交流。教師一聲令下,學生圍成一團,唧唧喳喳,三、五分鐘或更長時間,選代表發言,這種民主集中制的討論,部分掩蓋了學生個體差異。教師往往能放不能收,既浪費了時間,有時又不能解決實質性問題,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當堂課的教學任務。(2)穿新鞋走老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變“滿堂灌”為“滿堂問”。乍看群情激昂、熱鬧非凡,但總跳不出師生間的單向交流。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應當增強學科整合意識,準確把握教材結構和學科體系,進行創造性的教學,真正使教學成為一種藝術。課堂教學中既有師生互動,又有生生互動,既要活躍課堂氣氛,又要科學調控“交流合作”的時間,準確完成當堂課的教學任務,如果完不成一定寫出教學反思,切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3)如何科學合理的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說實話,在農村初中學校,平時教學中能用到這些是不大現實的。在優質課、展示課這類活動中使用它們,對農村的學生來說,它們的吸引力又太大,教學效果可能會受到影響。這樣我們就面臨著一個問題:怎樣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3.如何進行分層次教學
現在很多學校都辦有精英班、實驗班和普通班,學生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而這些班級內部又會有差異。因此分層教學顯得尤其重要了。首先這種差異在備課中應有體現;其次在課堂上,應思考在精英班、實驗班能順利完成的任務而在普通班完不成怎么辦?不同的層次的教學班在教學節奏、教學信息容量、知識的擴展與延伸,也應區別對待。再次,在作業的布置上數量和難度也應有所考慮。最后,作業的批改、個別輔導上也應有所區別。即使在同一個班級也存在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們又應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怎樣才能讓優生吃飽、中等生吃好,學困生不掉隊、既培優、保中又轉差呢?這是我們共同的困惑。
4.課堂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任何一種高科技的東西都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作用。所以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應恰到好處,不要為了用而用,否則熱鬧一陣,收效甚微。(2)課堂中的合作交流應做到能放能收,不應成為“放羊式”。(3)教師不能再單槍匹馬,逞個人英雄,自己的“絕招”往往是狹隘的,要合作交流,發揚團隊精神,充分發揮學科集體智慧。(4)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應無顧及的“遷移”、“延伸”,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不應為追求轟動效應,無原則的擴展。(5)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各種資源,設計創新性試題。(6)注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系,因果聯系,注意學科滲透。(7)充分開發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8)拓寬歷史課程情感教育功能,在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的同時,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熏陶。(9)關注時事政治,廣泛收集資料、信息,把握命題的時代脈搏,真正做到既能體現新課改精神,又要提高教學成績。(10)積極參加學習,不斷在我們的學生中、同行中、學者專家中、多媒體網絡中汲取能量,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
篇2
【關鍵詞】地方性資源實效性有效途徑
一、 當前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的普遍現象存在的怪現象
當前農村初中地理教學普遍存在一些怪想象:地理學科成了可有可無的“副科 ” ;許多農村中學地理課時得不到保障,有些學校隨意減少地理課的課時,為所謂的“主 ” 科讓路,以中考科目為主,片面追求升學率;由一些不能勝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師來臨時擔任;還有現在鄉鎮學校很多都沒有獨立的地理教研組,平時的教研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不少教師連教學常規都不懂。課堂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在這些背景下,農村初中地理教學質量無法保證,學生對地理學科和地理知識越來越陌生了。
二、 當前農村地理教學困惑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幾點:
(一) 城市與農村素質差異決定對地理等非會考學科的定位
由于城鄉人員素質的差異,決定他們對學生以后的可持續發展的態度。由于城市或城鎮人員普遍經受過較高的學歷教育以及更加開闊的視野,所以相對而言,對比學歷普遍較低,眼光普遍停留在學歷的獲得的層面的農村人員,他們對一些非會考學科的態度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的認識也是同步受到相關影響,城市的學校對非會考學科教學質量都有明確的富有激勵的考核內容,但是農村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態度基本上是能夠完成教學任務即可。
(二) 農村學校在實施和落實《新課程標準》過程的不作為決定地理學科是游擊隊體制
隨著全國的課程改革,初中地理也出臺了《初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但是,在實施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過程,農村的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再一次拉大與城鎮的差距。有些鄉鎮地理教師非常不穩定,每個學期都可能發生變動,常常是一些不能勝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師來臨時擔任,因此,在教學中經常出現一些科學性錯誤及不規范的語言,由于缺少地理基礎,很多教師對一些地理問題不敢深究,只講現象不講本質,只講分布不講成因。還有現在農村學校很多都沒有獨立的地理教研組,平時的教研活動無法正常開展,課堂教學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 追求片面升學的惡果
當前社會、政府和學校對教學的評價最直接莫過于成績排第幾,省重點有多少,在種種不該有的原因下,家長、學校和學生都只學好會考學科,根本沒有幾個學生是用心去學習地理。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農村中學地理教育處于落后狀態,農村中學地理課地位的低下,又直接影響到鄉村居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即使有的升入高中,也明顯暴露出對地理知識的貧乏,甚至是地理基本常識,出現初高中知識不能很好的銜接,高中老師在教學時還要花時間、精力去幫助補習初中的一些基本知識,同時學生也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應試生。
三、 提高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 實實在在地自上而下提高地理等非會考科目的地位
在《初中新課程標準》中提到:地理課程的課程性質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因此,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應跟從根源抓起,自上而下地提高地理學科在初中階段的地位,推動各界對地理學科的重視,這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學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二) 善于開發與利用地方性資源,使地理教學更具實效性
除了主管部門的改革外,教師能夠做到的,就是善于開發與利用地方性資源,使地理教學更具實效性,從而盤活地理教學的質量。
在《初中新課程標準》也中提到:地理學科的基本理念 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5.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善于開發與利用地方性資源,盤活地理的課堂教學也是提高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突破口。
在對身邊的地方性資源進行考察后,我發現我們身邊的蓮花山旅游區的教學資源豐富,于是,把課本教學的內容結合實際,并帶領學生到實地進行探究實踐,用身邊的地理文化資、源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在教授地質、巖層、交通、自然環境等相關內容時,我會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蓮花山旅游區內進行實地學習,對一些巖石的紋理進行解釋,對風蝕效果進行說明等,學生的地理學習熱情空前高漲,因為枯燥的課本知識能夠活用,特別有成就感。教師還指導學生組織興趣小組,開展實地考察、收集主要巖石和礦物標本、進行社會調查等活動;指導學生編輯地理手抄報、墻報、板報;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廣播站或有線電視網、校園網傳播自編的有關節目,讓學生不但學以致用,而且更熱愛自然,增進愛國情感。地理教學的堂上效果和教學質量都得到明顯的改善。
四、 思考
地理教學的目標是充分開發、利用本土旅游資源,對于豐富地理課程內容,開展形式多樣而有效的地理教學,增添地理教學活力。因此,在當前農村初中地理教學普遍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之下,充分發掘區域性文化資源,作為地理教學的有力支撐,盤活地理學習的實質,帶動學生參與學習,增加學習的實效性,是提高農村初中地理教學質量和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篇3
一、鼓勵學生搜集資料,順利開展新課學習
在歷史學習中,學生如果缺乏直觀的感知,在分析理解的過程中難度就會加大。筆者在這一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究,要求學生課前搜集新課學習的相關資料,從感知上增加認識,便于課內進行信息交流,這樣的奠基環節能夠為歷史教學的順利開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例如教學《不怕遠征難》時,為了幫助學生直觀地了解過程中的艱難險阻,筆者要求學生課前進行故事、圖片、數據等資料的搜集,在課件資料搜集的過程中充分了解的艱難險阻。在課內教學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搜集信息的交流,進一步豐富了全班學生的感知,這樣的教學環節既提高了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熟悉程度,又為接下來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礎。要求學生課前搜集資料,是拓展教學環節的有效路徑,可以強化課堂教學的互動效果,活躍教學氛圍。
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培養綜合學習能力
歷史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和初中生的思維特點進行分析研究,綜合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筆者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思維探究載體,引導學生認真開展分析研究。例如教學《》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對的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措施進行了全面分析,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分小組討論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積極意義。學生相互討論,對開展的制度基礎、歷史背景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最終得出制度的中體西用、官辦企業存在的問題、人才的匱乏、全球軍備競賽及缺乏核心有力的領導等方面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也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引進了西方的一些現代科技,出現了第一批現代企業,為近代企業積累了技術和經驗,以及為中國的產生與發展發揮了促進作用,等等。在這樣的探究活動中,筆者引導學生既全面深刻地分析問題,又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對于學生辨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三、針對難點實施辨析,強化理解掌握效果
初中生在歷史學習中難免會有一些困惑,或是有不同觀點,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引導辨析的方式,不再簡單充當裁判員,而是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辯論中搞清楚問題的實質,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例如教學《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時,大家對一國兩制的有效實施及其取得的偉大成就都在思想上予以了認可,但是有學生存在疑問:在社會主義國家采取“一國兩制”,資本主義制度的實施是否影響我們國家的性質。這樣的問題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對此,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辨析,從港澳地區的根本政治制度、國防和軍隊及港澳回歸中“一國兩制”制度的產生背景等方面進行探究,讓學生明白“一國兩制”是在特殊歷史發展階段、特殊背景下,為解決和港澳問題而提出的一項制度創新,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并不影響整個國家的性質,國防、軍隊等外交與方面的管理權限仍在中央政府,并且“一國兩制”中的資本主義制度只是在港澳地區實行,并不影響全國的制度性質,從而消除了學生困惑,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了“一國兩制”的本質特點。
四、強化學習技巧指導,實現授人以漁的目標
歷史學習中,有些學生學得很累,究其原因和死記硬背有關。筆者注重對學生灌輸學習技巧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記憶中,一些學生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筆者要求學生通過框架法記憶,按照時間的節點形成內在線索,將相關內容、人物、歷史事件逐一附著在這條線索上,在學生記憶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條前后連貫、條理清晰、記憶牢固的知識點體系,這對于學生有效記憶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再比如對于一些歷史事件的分析,筆者要求學生通過提煉要點、相互提問、補充點撥的方式,既緩解了學習氛圍的枯燥,又達到了把握要點學習方法的效果。另外,筆者指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把握一天中的記憶最佳時段,花費最少的時間增強記憶效果,運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科學安排歷史學習不同輪次的復習時間,做到精煉高效、節約時間。
五,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分析感悟
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成效,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將課堂所學在課后實踐活動中得到鞏固和體會。例如教學《改革開放》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課后自主搜集改革開放前后發生巨大變化的信息資料,大到本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指標,小到家庭中條件的改善,如飲食結構的變化、家庭存款的變化、家庭交通工具的變化、家庭居住條件的變化等,這樣的對比分析有助于學生增進對改革開放成果的認識。筆者還在課后組織學生進行了交流活動,大家談一談對改革開放的認識,講述自己的理解,交流搜集的資料。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對于改革開放的成效及其必要性、科學性就有了更深理解。在許多章節的歷史學習內容中,這樣的實踐活動模式都可以廣泛運用,教師要充分發掘課外活動資源,帶領學生參觀考查、開展專題研究等,強化學生的理解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廣大教師要緊扣要點,授人以漁,優化模式,綜合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顧云.強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
[2]潘秀珍.“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著眼點[J].歷史教學,2005(03).
篇4
【關鍵詞】互動式教學法;中學;歷史教學;應用
Shallow talk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n how open the exhibition 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Zhang Jia rong
【Abstract】Along with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already drive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be subjected to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widespread and great fame and welcome.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orientation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of big trend, it found out in continuously the development with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of perfect agree with point, advantage obvious.This style of writing with interaction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is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application of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tep for main describe point, with period have to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certain of benefit, only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High school;History teaching;Application
互動式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主要是對某一歷史問題進行不斷的推敲和探討,這個過程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向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他們暢所欲言。最后是反思,就是針對之前的學習進行反思,通過回憶和練習的方式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這就是自主互動教學,自主是讓學生自己參與教學和學習過程,互動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所以自主互動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中實現了自我進步,同時也讓教師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1. 自主互動教學方式的概述
1.1 自主互動教學方式的概念:自主互動教學方式主要是指在班級中構建一個共同學習的組織和團體,由教師負責,學生參與共同實現學習的目標的方法。共同學習有利于學生與學生之間配合和促進,大家可以進行共同探討和學習。教師在確定了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以后,組織學生有效的進行自主互動學習,極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1.2 自主互動教學方式的特征:自主互動教學方式主要有三個特征,層次性、自主性和互動性。層次性是指在進行互動教學的時候是分成不同的小組的,這些小組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層次來劃分的。并不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在一個組,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一個組。而是平衡的劃分,把學習能力強和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平均的分配到每個組里。自主性是指在進行互動教學的時候需要學生有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互動性是指在進行互動教學的時候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配合,只有這樣才能讓互動教學真正的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實現。
1.3 自主互動教學方式的作用:首先,互動教學方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機會,在互動中有利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其次,在互動教學中能夠有效的鼓勵學生對不同的題型有多元化的解題技巧和方法,因為互動學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之間想法的融合,讓學生集思廣益,各抒己見。最后,在互動教學中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都是比較輕松的,沒有壓力,不用擔心自己說的對不對,只要把自己想說的都表達出來,很容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
2. 互動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原因
初中歷史課程知識點多,記憶比較難,是很多學生學習的瓶頸。歷史知識冗雜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而互動教學可以通過在班級建設一個學習歷史的組織和團隊,由教師負責,學生參與,全面推進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初中歷史的教學指導。教師要主動多給學習行為滯后的學生提供機會,鼓勵他們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處理好不同層次學生的表現機會,積極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會遇到一些歷史探究題和討論題,這些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導致學生做起來把握不住重點,正確率低,而教師則沒有很好的教學方法,不知從何下手,一味的照本宣科,導致對這些題的教學效率不高。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應該主動推廣互動教學法,互動教學法可以有效的解決歷史探究題和討論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自己自主探究,說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見,集思廣益。這類歷史題目往往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可以,這更能發揮互動教學法的優勢,通過互動教學法讓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通過討論和辯論來獲取歷史知識。可見互動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3. 自主互動教學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來說,他們剛剛接觸歷史,對歷史中的一些知識和內容仍存在疑點和不清楚的地方。教師按照課時的講解并不能完全的讓學生消除疑慮和困惑,需要進一步的教學。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不注意方法,一味的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導致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和效率都不高,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歷史有著嚴重的厭學心理。針對這些情況,教師應該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讓他們對歷史產生興趣,提高學習成績。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滿足不了現在的情況,歷史作為一門知識性的學科,需要用特別的方法去學習,不斷創新。而自主互動教學方式為歷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自主互動式教學在具體歷史教學過程中往往有三方面的應用,這三個方面是環環相扣,相互促進的。
3.1 創設情境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初中歷史的教學內容來說,歷史是發生在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事件,之所以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不高,是因為歷史時間離現實生活太遠,學生無法聯系起來。所以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進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具體的可以對某一歷史時刻進行虛擬,讓學生自己想象自己是某一時期的歷史人物,選擇自己要扮演的人物,通過歷史教材了解該人物的具體事跡和情況。比如說在學習鑒真東渡的時候,讓學生自己想象自己就是鑒真。鑒真的六次東渡每一次都遇到什么情況,如果這些內容書本沒有相應介紹的話,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課前進行查閱和整理,然后像講故事那樣然讓學生敘述出來,每一東渡遇到的挫折,必要的時候可以讓其他同學配合表演。教師還可以在學生表演以后組織學生觀看關于鑒真東渡的影視紀錄片,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對鑒真東渡這部分內容記憶深刻。這樣的教學方式完全讓學生成為主體,教師只是旁敲側擊的給予輔導,課堂以學生為主,從而使學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虛擬了歷史情境,幫助學生營造了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氛圍,這是非常好的歷史課堂自主探究教學形式。
3.2 合作探究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合作探究對學生來說是自主學習的過程,而對于教師而言,要提前進行計劃和組織教學活動的展開。給學生引導自主探究的方向,提供相關的資料和素材。自主探究并不是對任何歷史知識都進行探討,而是對平時學習過程學生遇到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和容易出錯以及比較重要需要深入挖掘的知識點,還有有爭議的知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點注意學生這方面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的自主學習,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提出正確的觀點,形成正確的認識。初中歷史教學中有很多關于戰爭的歷史事件,講這些內容的時候,需要學生掌握戰爭發生的時間、原因、內容和意義以及后續的影響。如果這些知識都分散開來記憶的話,就增加了記憶的難度。所以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討。
比如在學習盧溝橋事件的時候,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教師給出問題和思路:
1. 盧溝橋事情發生的時代背景?
2.盧溝橋事件發生的原因?
3.盧溝橋事件發生的經過?
4.盧溝橋事件發生以后造成的影響?
讓學生針對這些問題去探究,不僅把歷史教學的多個方面串聯起來,同時也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進行歷史的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紛紛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爭辯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教師也應該充當好指導者的身份,對學生的探究過程即時的進行疏導和引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
3.3 反思總結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反思總結是對之前創設情境和合作探究階段的升華,就是在完成教學目標以后,要讓學生進行知識的梳理和總結,同時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對學過的歷史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加深記憶。比如說學完科舉制度以后,讓學生從自己對科舉制度的理解進行總結,寫一份對科舉制度的感想。或者教師可以拓展范圍,讓學生自己去搜集一些關于科舉制的資料來進行分析寫作。最后把學生寫的東西統一上交,教師評閱以后,選出幾篇寫的比較好的文章,在學生之間進行傳閱。這也是讓學生自主互動探究的一個方面。
4. 結束語
自主互動教學方式不僅對歷史教材進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同時也改善了課堂教學的傳統形式。通過創設、合作和總結的學習形式化,讓學生自主自由的學習。把傳統教學中的學生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學習,提供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也提高了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教學 學習不適
高一新生在學習歷史方面覺得很難,下的工夫不少,但總也不能得高分,各方面的能力都跟不上,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很大的困惑,以至于感嘆:高中的歷史比初中歷史難學多了。甚至有些學生因此而有了放棄學文科的想法,就此對歷史產生厭煩的情緒,影響到今后的歷史學習。那么剛剛上高一的學生對高中歷史有哪些不適呢?
一、剛上高一的學生對高中歷史學習不適的表現
1.分析問題很吃力。表現為當老師給出一段史實或是課本上的一段材料讓學生分析時,不能說出這個材料說明了什么,不知從哪些角度進行分析,也分析不出材料中的真實的含義;想到東說東想到西說西,沒有邏輯性,這和史實的掌握有一定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分析能力的欠缺。
2.理解問題不透徹。對老師分析的結果不能理解,對一些題目的答案不能理解,如高一的教材中有題目“為什么秦滅六國是春秋戰國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什么這是秦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理解。理解能力跟不上,是剛上高一的學生的又一個苦惱。
3.概括材料不準確全面。當給段材料或一段史實,讓學生根據材料概況一些問題時,學生概況得不是偏離,就是偏激,再就是不準確、不全面,體現為概況能力較差。
總之,剛上高中的學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況能力的和所學的內容要求不配套,出現初高中脫節的現象,造成歷史學習的成績不高,興趣不濃,影響到學業,得不償失。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那么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就顯得非常重要,排除其他原因之外,初中時沒有完成好向高中的過渡,對高中的歷史學習沒有做好基本的能力的鋪墊。總之,沒有對學生進行一些基本的訓練有關。
二、初中歷史教學沒有給高中歷史打下良好的基礎
1.在思想上對歷史不重視。在初中的三年里,歷史一直是開卷考試的,這雖然減輕了學生的學業壓力,但使學生產生歷史很好學、對歷史很不重視的心理,無論在上課還是考試都能表現出來學生的這種心理和態度,上課時的要求過低,只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認為高中生才需要達到認識歷史(知道“為什么”)的層次[1]。所以在傳授知識時就只關注一般知識的學習,而沒有注意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生自然也不重視。
2.沒有注意到學生論從史出能力的培養。所謂的論從史出的含義,即實事求是,依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實際得出相應的結論。教學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做指導,與史實緊密結合(史論結合),是論從史出的科學史觀的體現,即具備歷史思維的能力,是歷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論從史出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做指導,采用科學的方法,對歷史現象及其之間的聯系做出結論。因此,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的同時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理解和概況的能力。它要求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水平,要求學生具有歷史思維的能力。雖然一般認為初中生學習歷史,只要達到了解歷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達到認識歷史(知道為什么)的層次,但是新大綱明確要求,要讓學生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的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也就是說,初中階段要進行相應年齡段的歷史學科能力的培養。[1]而在初中,教師沒有注意到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只是進行了一些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的簡單的傳授,學生沒有接觸大量真實的歷史資料,利用資料進行分析、理解,并得出結論的這樣的訓練,因此,高一接觸到分析理解性稍強一點的歷史資料就使學生無從下手,不知所措。因此,我們一定要在初中時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論從史出能力的訓練。[2]
3.沒有注意學生歷史感的培養。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都要求突出本門學科的特點,作為歷史教學也是一樣,厚重的歷史感是歷史教學中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沒有歷史感的人,是無法理解歷史的。如果我們獲得對于某個時代的歷史感,那么,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一切,在我們的理解中都會是題中應有之事,是理所當然的。否則,許多歷史現象都令人不可思議”[3]。所謂歷史感就是一個人對歷史在不斷發展、自己時刻處在歷史之中,在內心是否有感覺。這種思維能力在初中顯現不出它的多大的威力,但在高中非常需要這種能力,而在初中,這方面的培養如果缺乏,就導致一上高中就“原形畢露”。沒有做好初高中的歷史教學的有利的銜接,學生歷史學得很辛苦。[3]
總之,思想上的不重視是沒有給高中打下好基礎的根源,沒有做到論從史出和沒有注意培養學生的歷史感是沒有給高中打下好基礎的關鍵。
三、關于初中歷史教學為高中歷史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的建議
1.在初中歷史學習中加強思想重視。初中歷史是高中歷史的基礎,如果初中學不好,沒有個良好的歷史思維習慣和良好的學習方法就會嚴重影響到高中的學習,甚至會影響一生對歷史這一學科的看法,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首先應該讓學生重視這一學科的學習,讓學生在思想上把這一學科重視起來。讓學生重視起來的方法就是首先教師應該充分地足夠地重視這一學科,如每節課認真備課,上課時注意自己的方法,科學地教授學生每個歷史知道和歷史思想。這樣耳濡目染,學生就會重視這門學科。
2.在初中的歷史學習中多用史料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除了教課書上的史料外,在課文以外,尋找些科學的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史料,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材料,訓練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因為“人的理性自由首先在于懷疑之中”,帶著問題閱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當學生對構成回答的那些刺激具有適當的情緒條件反射的,頓悟才能發生”。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學生對歷史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的目的,為學生上高中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3.在初中就開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什么是歷史思維呢?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綜合了多家的說法,一般認為歷史思維就是關于歷史學的特殊思維形式與認識方法,它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的,以時間、地點和人物為基本線索的,通過史料逐步認識客體歷史發展規律、不斷揭示歷史本質的思維素質對學習進行歷史的時序性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的揭示。如果學生在初中得到了這樣的歷史思維的初步訓練,那么在高中學習中,學生就不會產生思維困惑,就會覺得很順利,并在此基礎上錦上添花。[4]
總之,在初中要重視一些與高中的銜接問題,初中為高中打好基礎,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想重視是重中之重,教師的主觀培養是關鍵環節,缺一不可。只有師生共同合作,才能為高中進一步對歷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克.關于歷史教學“論從史出”的幾點思考[J].歷史教學,2002(2).
[2]樊君明.“論從史出”——背景原因的分析[J].歷史教學,2000(11):45-48.
篇6
摘 要:初中歷史新課標提出,要改變過去傳統歷史教學灌輸式的模式,代之以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本文將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一些經驗和方法,探析探究式學習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 探究式 合作 自主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重背誦、輕理解,重灌輸、輕自主學習。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無法真正理解相關的知識點,對學習歷史產生了一些偏頗的看法,甚至覺得歷史學科枯燥乏味、百無一用,慢慢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針對這種現象,歷史新課標明確提出,要轉變學生死記硬背、被動接收的方式,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參與,勇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其實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取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
什么是探究式學習呢?就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習主體自主地去學習,主動探究,勇于創新,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在實踐中達到掌握知識技能的目的。在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時,老師的角色應該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根本性地轉變過來,由主導變為引導,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探究中去發現興趣、了解規律、觸摸本質。
針對初中歷史教學,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途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
一、轉變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灌輸式的講與學,但在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功能應該引導大于主導,著力點也不是以單純的知識輸送為目的,而應該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通過引導學生去自主探究發現知識、掌握知識。簡言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同時,要構建一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生只有在寬松的、和諧的、自主的學習環境中,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思維、主動參與,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歷史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二、提倡合作,鼓勵參與,顧及差異性
在探究式學習中,合作、參與是關鍵詞。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必須將引導合作性和參與性貫穿始終,讓學生在明確的學習目標指引下,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中完成知識的探究和積累。同時,由于學生不可避免地存在個體的差異性,對一些學習成績較差、主動性較弱的學生,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要重視他們的合作和參與,這樣既有利于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同時可以帶動后進生的興趣和能動性,從而達到學生的集體進步。例如,我們可以通過分組的形式討論曹操這個人物的歷史形象,在分組的時候,采取優生和差生的搭配,由優生帶動差生去分析思考,最終形成小組的討論結果。小組的榮譽動力和壓力會促使差生在這個活動環節去努力主動探究,盡力展示自己,如此便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學習氣氛。
三、創設學習環境,運用各種輔助手段,點燃探究火花
在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盡力創設利于激發學生探究的主題和氣氛,開展靈活多樣的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同時,可以借助各種輔手段,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直觀可感,效率也更加明顯。比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將一些歷史事件改編成劇本,讓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扮演其中的人物角色。同時,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技術手段,通過聲色光影的展示,在教室里創設一種歷史事件的真實氣氛,讓所有學生都身臨其境。演出結束之后,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談人物、談觀點、談看法,最終老師結合學生的觀點進行總結。這種方法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們的興趣和積極性,自覺參與其中,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創造自由的探討環境,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初中學生從思維角度來講,已經初步具有了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和一定的見解。但傳統的歷史教學“答案唯一固定化”的特點,容易泯滅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所以,我們在改革教學方法的時候,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鼓勵他們通過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同時,我們要培養學生將知識遷移到生活的能力,通過運用一些歷史知識,去認識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比如,我們講解《》的時候,可以引導他們去思考中國戰敗的原因。國力衰弱、清政府腐敗無能、日本侵略者好戰斗勇侵略成性、武器差劣等都是其中的原因,我們要鼓勵學生去探究,只要說得合情合理、符合歷史的真實,我們就應該給予鼓勵。在學生的分析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從而讓他們樹立學好本領、建設強大國家、報效人民的偉大志向。這樣,就能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達到歷史教學的真正目的。
五、結語
在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中,引導是不是合理是決定成敗的一個標準。教師應該在引導的藝術上狠下功夫,讓學生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里學到知識和能力。那種流于形式、沒有真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引導,只能是課堂里熱鬧、課后卻收獲甚微。所以,探究性學習,還需要老師們的不斷“探究”。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銜接;激發興趣;創新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2-0176-01
歷史教學在中學教育教學中是一門很容易被忽視的學科。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才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眾多元素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培養出怎樣合格類型的人才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中重中之重。
中學教學中的宗旨是培養合格的全面發展人才,要求中小學生的方方面面素質要全面整齊的發展。筆者從歷史學科的重要性,聯想到歷史科教學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難,經過思考,對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提出幾點淺陋的看法。
1歷史學科在中學教學中的現狀
1.1教學環境令人堪憂:正因為目前中學的管理機制,中學普遍重視語、數、外三門高考必考科目,而輕視歷史學科的教學。這種現狀導致在第一線的歷史教師困惑重重、步履維艱,而這種困惑主要來自教和學兩方面,表現為三個層次:一是薄弱的基礎。由于中考進行開卷考試,初中課時安排少,又缺乏專業教師,往往是其他學科甚至音樂、體育這樣與歷史科缺乏聯系的教師“越俎代皰”,完全沒有正規的教學、學習和訓練環節。二是學習觀念滯后或失誤。學生初上高中在學習目標上仍然認為歷史學習就是記憶一些過去年代的人和事,歷史考試不過是考查年、月、日和人、地、事的記憶數量和程度,但對當前高考改革形勢一無所知;在學習方法上視機械背誦為唯一的法寶,不愿認真聽講,缺乏積極思維習慣,認識不到訓練的意義,不做平時積累、循序漸進的打算。
1.2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態度存在嚴重的偏頗: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沖擊,人文學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種種原因,使得“歷史是‘副課’”的觀念,早在初中階段,已經有意無意地根植于學生的觀念中,根深蒂固。這種態度,也被帶進了高中歷史學習的課堂。很大一部分學生在進入高中后,對歷史的學習,在態度上不夠重視,乃至輕視。如果教師不加正確引導的話,那后果就是歷史真的被學生“拋棄”!這是同行不想看到的,那么,就需要高中教師在學生入學后,想方設法地端正學生的態度,使學生認清歷史學習的重要性。
1.3學生在學習方法上存在不足之處:在初中歷史教學內容中,更多是介紹一些基本的歷史現象,更強調記憶。因此,學生在初中歷史學習方法上比較簡單,就是死記硬背。而進入高中后,很多學生在沿用了初中歷史的學習方法,認為只要背好了書,就能把歷史學好,重記輕思的現象十分突出。
2在課改下,如何做好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
歷史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初步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逐步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愛國主義情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學習和繼承人類的傳統美德,從人類社會歷史的曲折中理解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1教師要關注差異,分層教學。
2.1.1思維品質的差異:初中學生思維屬于經驗型邏輯思維(即需直觀感性經驗的支持),初中生認知水平各方面技能遠比高中生低,且知識遷移很少,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正視初高中學生由于處于不同的年齡階段和知識層次存在各方面的差異,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和矯正我們的教學,選擇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
2.1.2學生學習品質存在的差異
(1)初中學生學習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簡單模仿等較為機械、死板的方法。這是由初中階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等方面因素決定的。高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是既注重基礎知識的接受、理解,也注重各種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完善。
(2)初中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比較不明確,學習的主動性也比較差。
2.2教師要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提高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高一學生正處在思想和心理從感性到理性過渡期、轉型期的開端,在能力要求急劇攀高、理性思維顯著增強,且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高一《中國近代現代史》的學習中,如果任課教師把指導高考備考中的那一套思維習慣和教學模式不自覺的用到高一階段,板著面孔做學問,板著面孔教書,不僅是不合時宜的,也必須是失敗的,因為這必將學生覺得老師“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從而“望而生畏”、“知難而退”,產生強烈的厭倦、挫折心理,失去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更遑論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索。其實,高一教材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歷史課堂開放的結構,包含著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興趣的契機。有興趣引路,扭轉觀念,培養能力的努力才能滲透其中,不是強輸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但有兩個“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興趣的教學內容不能還是初中階段純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應是情理交融的、深層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覺滲透;二是激發興趣的手段不能是隨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應從教材與學生現有認識結構的聯系之處著手,圍繞教學目標,服務于教學任務,要有循序漸進的自覺安排。
2.3注意歷史學科初高中教學方法的銜接:初中教學方法較多是采用灌輸式的直接講解法。學生多數情況下是處于被動接受的,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得少。高中的教學方法應該提倡啟發、點撥,讓學生在教師的講解或提示中理解、掌握知識的精髓,應該鼓勵學生自學、創新。由于初高中教學方法存在的差別,因此高一年級的教學方法也要有一個與初中的銜接過程。這個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讓學生有一個適應期,盡量減少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的現象。
老師在具體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掌握本學科最基本的知識,做好學習高中知識,完成高中學習任務的準備。高一年開始的前半學期直至整個高一年都要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為目的。
3努力克服在日常歷史教學中常見的幾種近視的做法
3.1太早瞄準高考。有些教師認為應該讓學生早點接觸高考題,才會引起重視,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拿高考題做例子,隨意加深教學難度。這樣做是不可取的。歷史能力的形成是一種“慢效應”的過程,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要注意過程的重要性。“一位到位”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3.2過分強調應試。應試的表現在考試題型上高考什么題型就跟著做什么題型,以致于學生很擅長做選擇題,而閱讀能力和運用能力很差。
3.3過分夸大課程難度。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對歷史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學生剛剛進入高中就跟學生生龍活虎地講高中歷史如何如何難,能力要求如何如何高。這無形中給學生背上了包袱。有些學生甚至產生了畏難心理,學習信心不足。這對日后的歷史學習十分不利。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
[2]《中學歷史教學》.2006年8期
篇8
歷史素養是初中歷史學科的立足之本,它就像歷史教學的精氣神,是魂之所在,雖無衡量標準,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困惑: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為何我們教得如此“煞費苦心”,如此“兢兢業業”,學生還是一副“波瀾不驚”的樣子?看來,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首先還得在“教”上面多花些心思,如果我們的“教”無法蕩起學生“學”的漣漪,素養之培養不過紙上談兵。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勵學生“學”呢?我認為,素養的實踐與培養滲透在歷史教學中的方方面面,若我們能適當滿足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在他們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呈現生動有趣的史實材料,開展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激活課堂,或許對于培養他們的歷史素養有所益處。接下來,我結合“活歷史”的教學設想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談幾點看法。
一、生動史實,激活歷史課堂
歷史,對學生,乃至我們而言,都是遙遠的。正因為有太多我們觸碰不到的史實,所以才充滿神秘。當然對不少學生而言,太過遙遠的史實顯得有些“老掉牙”,既抽象又乏味,何必錙銖必較?因此,當我們面對充滿個性的初中生時,要在史實材料的呈現上多做一些設想,把原本無聲的、抽象的史實材料,以生動、立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牢牢地吸引他們的眼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引發歷史學習熱潮。
如教學《中華民族的》中“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這一課題時,我在教學導入中,創設了一個“我是司令官”的軍事評議會。在這個活動中,我采取圖說歷史的方式,為學生們呈現了“示意圖”以及視頻材料。在觀看視頻后,我出示了軍事地圖,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司令官,說說盧溝橋戰略位置的重要性,談談的時間、地點、經過與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與角色扮演活動相結合,我將原本無聲的歷史事件以生動的形式呈現在學生們面前,原本枯燥無趣的自由討論變得豐富有趣。即便是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也鄭重其事地清了清嗓子,模仿起司令官的樣子,煞有介事地分析起了戰情。
二、以史為鑒,引感共鳴
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是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習歷史,不僅能夠開拓我們的心胸和眼界,而且對于塑造人格、提高素養、發展思維有著深遠的意義。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初中生已經具備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做出自己的邏輯判斷。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當歷史知識的“傳道者”,還要當他們反思與學習的“擺渡人”,教他們如何以史為鑒,通過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學習,由此及彼,反思現在,并對照自己的生活與學習行為。通過這樣的逆向思維方式,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們的歷史素養,從而,讓我們的學生有思想、有主見,能夠從歷史的角度嘗試解答或處理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教學《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這一課題中,筆者嘗試借助歷史事件,滲透情感教育,以情感價值觀的潛移默化引發學生們情感共鳴奏響學生心中“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最強音,從而實現教學初衷。為此,在課前預設中,我精心設計了多媒體課件,創設了“學英雄話精神”“同仇敵愾赴國難”“永不忘卻的記憶――”“鐵證如山駁謊言”“暢所欲言話感想”這幾個教學活動。通過這些小組活動,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地插入這段刻骨銘心的民族記憶,以情入勝,激發學生們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并將其放大,調動學生們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將歷史課堂推向。如在“學英雄話精神”這一環節中,我用視頻特效的方式,以黑膠片形式呈現一些學生們非常熟悉的民族英雄,如趙一曼等,配以特效音樂。在學習英雄事跡的基礎上,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自己想對英雄們說的話,寫在便利貼上,在“話精神”環節,貼上“英雄樹”,將滿腔熱情表達出來。在這個活動中,我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強化了愛國主義教育,陶冶了學生們的歷史素養。
三、小組探究,挖掘歷史奧秘
實踐出真知。初中生思維活躍,個性鮮明,已經具備較為獨立的探究學習能力。因此,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歷史素養,我們不能只停留在學生的“腦力活動”中,還應該身體力行,通過小組探究,鼓勵學生們開展與課題相關的探究任務,讓學生們走進歷史,探尋其中的奧秘,實現歷史教學的“知行合一”。
如在教學《美國南北戰爭》這一課時,我將學生們分為南北兩個陣營。在“林肯就任與南北戰爭爆發”這一環節中,我提出問題情境:如果林肯沒有當選總統,戰爭會爆發嗎?在這個問題提出后,我鼓勵各個小組展開話題討論。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以圖表對比的方式,呈現南北矛盾的示意圖,以及南北雙方在人口、州數、工業產值、農業差值上的差異,以對比沖擊的方式,給予學生話題線索,由此得出“南北戰爭的根源在于奴隸制的廢除問題,林肯就任不過是其導火線”。在這個小組探究活動中,我以問題引發討論,通過課件提示,引導學生們嘗試以歷史的角度思考南北戰爭爆發的根源,擴展了學生們的思維空間,幫助他們跳出了因為林肯就任總統而導致戰爭的思維定勢。而在學習南北戰爭的經過時,我則嘗試以思維導圖的方式,以導學案引發學生們的自主學習,實現“先學后教”。在這個探究活動中,我以“開始――初期――扭轉戰局――結束”為線索,啟發學生們順藤摸瓜,沿著線索的脈絡,嘗試從教材中,先自主學習南北戰爭的經過,通過學生自主的“先學”活動,為“后教”甩干一些水分,讓課堂更充實。
篇9
關鍵詞: 初中歷史教學 講評課 “四步驟、四重視”教學法
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講評課占有一定的比例。上好一堂講評課,能集中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共性問題,有效幫助學生釋疑解惑,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初中歷史課的課堂效率。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運用“四步驟、四重視”教學法,上好初中歷史講評課的一些操作要領。
二
四步驟,就是根據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需要,設計四個步驟的教學過程,即:做題、統計、分析、定點。
1.做題。一部分老師經常有這樣的慣性思維,認為歷史講評課就是校對答案,沒有什么新內容,因而也不需要備課。只要在課前教師把需要講評的題目做一遍,知道大概要講的內容,上課就直接把正確答案報給學生,讓他們對對答案,就算完成任務了。事實上,這種上講評課的方式并不科學,而且會導致學優生吃不飽、學困生不會吃的現象出現,大大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其實,做題是上好講評課的基礎一步,合理的做題設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準備上講評課的老師不僅要會做歷史試題,對每道題目都知其然和其所以然,還要做題時分析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是什么,考查的切入口在哪里,考查的具體方式是什么,學生必須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才能完成該題的作答。只有在做題時多思考、多從命題者的角度打開考試題目設計的思路,才能做到在講評時胸有成竹、活學活用,并且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捷、學得條理、學得深刻。
2.統計。統計是上好講評課承上啟下的一步,目的是通過分類統計的方法,充分了解學生在歷史試卷中反映出來的各種情況。具體做法是:在批閱題目的基礎上,以班級為單位做好學生在試卷答題中反映出來的各種情況的抽樣統計工作。通常要統計的項目包括:選擇題的錯誤人數,材料解析題每小題的失分率。由于每班出現的錯誤情況不盡相同,為了統計的方便,可以簡易地設計這樣的一張表格(下表)。
日期: 月 日;班級: 人數: 試卷名稱:
上述表格的備注欄,主要詳細記載這些情況:學生的典型錯誤,試題能級要求低但還有錯誤的同學名單。有了這些詳細的第一手資料,就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3.分析。分析是上好講評課最為關鍵的一步,它為確定課堂講解哪些核心要素和知識點,提供教學決策的直接依據。有了上一步的統計表格后,學生的錯誤一目了然,錯誤的區間也相對明確。此時,教師可針對學生的典型錯誤,點對點地具體分析原因,看究竟是學生的歷史概念理解不夠透徹,還是歷史答題的角度不夠理想,抑或在答題中語言的表達或歷史事件的描述與定性不合理,還是出于馬虎大意審題不夠認真仔細等。知道了錯誤的原因和潛在的答題漏洞,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化解答題困難了。
4.定點。即確定講評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通常歷史講評課中,教師都會將一份試卷中學生錯誤較多的幾個歷史題目作為重點講解。但我覺得,有了上述三個步驟的依托,最合理最科學的做法是從重點、難點、疑點這三個方面去備課的。重點就是屬于歷史課知識體系中重要的主要的內容,因其重要,須多強調,而且要作進一步的相關知識的延伸講解。難點就是學生難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內容,因其難懂,就要多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解答類似歷史難題的思維路徑,避免再犯類似錯誤。疑點就是學生混淆不清、容易誤解且易產生疑惑的內容,因其易混淆,要多設計一些同類歷史題舉一反三,作進一步的比較和分析,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和明確差別。
三
明確了以上四個步驟后,下面讓我們結合具體歷史教學內容,一起看看如何運用“四重視”方法,上好講評課。或者說上歷史講評課講什么?怎么講?主要是要做到四個方面的重視。
1.重視講解學生不懂的概念,架起學生與題目之間的橋梁。如下面的兩個例子:
例1:下列事件對近代民主進程有推動作用的是( )
①制定《權利法案》②頒布《人權宣言》③發表《獨立宣言》④啟蒙運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通過“四步法”我們發現,在這道題中學生對“近代民主”這個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師可著重分析和講解近代民主的本質和對世界近代史的影響。教師不妨聯系歷史事件,告知學生近代民主,始于文藝復興運動,發展于啟蒙運動,是清算封建專制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提倡人性,反對神權;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自由,為資產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它的影響下,英國出臺了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美國出臺了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的《獨立宣言》,法國也制定了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人權宣言》。因此,講解了這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例2:之所以說俄國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因為它( )
A.了羅曼諾夫王朝
B.了農奴制度
C.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篇10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方法 初探
歷史教學手段簡單枯燥。舊的歷史教學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一張嘴巴”上,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的感受,由此激發不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通過傳授歷史基礎知識來實現教育目的。在教育思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過程中,傳統的中學歷史教學法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學習歷史,最根本的是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為指導,逐步學會用科學的方法揭示歷史的本質,認識歷史的基本過程,分析歷史事件,評價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除了我們平時慣用的教學方法以外,我們還可以采取更多,更新穎的方法來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文史結合法
在歷史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是完全可行的。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任何文學作品都產生于一定的歷史背景并反映某一個方面的社會現實,同樣,任何歷史內容都是依靠文學形式(有些是實物形式)記錄下來的。因此,對歷史的表述不僅可以借鑒,而且必須借鑒文學的方法。歷史課和語文課的共性實在太多了。把一些語文教學方法運用到歷史課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1.引用古典詩歌。在講東漢連年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時,我引用當時詩人王粲的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通過這首詩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那種凄慘的情景。我國的古典詩歌,是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用于課堂教學,很能撥動學生心弦,激感,“寓情于理”,“以情動人”以達到以詩證史的理想效果。2.史學、文學與音樂三者相結合。“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是唐朝詩人王之渙的詩,在講授唐朝輝煌燦爛的文學藝術成就時,我用音樂的形式,把這首詩唱出來,讓學生感受這三者的美妙之處。3.史學與美術相結合。
二、對抗式討論法
怎樣組織和開展課堂討論一直是歷史教學的難點,我從電視臺播放的大學生辯論對抗賽節目引起轟論效應中受到啟發,于是把這種形式引入課堂討論之中,很受學生的歡迎。每次討論前,我設計一個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把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要求每個人都按題意寫成小論文或辯論稿并交給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發回給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互相補充完善本方觀點。正方和反方各推舉4名代表,在班上進行辯論。其程序是:各自陳述意見自由爭論歸納總結。最后由老師進行裁判并具體分析雙方的辯論得失。他們為了駁倒對方,翻閱了很多書,討論的場面十分熱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時間已到,很多人仍言猶未了。
三、知識串聯法
所謂知識串聯法,就是抓住歷史線索。這線索猶如網之綱,綱舉目張,基本知識就會一網而盡。歷史知識一般由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幾個基本要素構成,上歷史課必須把這些基本要素講清楚,這是歷史課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別。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并以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歷史教學抓線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線索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思路,教學思路又是由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及教學條件來決定的。
四、歷史故事法
教師在歷史課堂上講述歷史故事是教學中一種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最喜歡的,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
五、多媒體法
電化教學在我國發展的速度比較快。與實物、模型、圖片相比,這種直觀教學具有更豐富的表現手法和更形象的表現力,更能有效地揭示歷史事件的本質和相互聯系。多媒體手段教學是歷史教學教改中的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方法。在實際教學操作中充分利用它們,與教材互相對應,互相補充,構成完整、系統的歷史教學體系。為了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生動具體,為了讓學生能將具體感知轉化為抽象思維,.利用圖表活躍學生思維,加深對史實的理解。誘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多項能力,陶冶學生思想情操,培養史論結合的能力。
六、點面交叉法
所謂“點”,就是歷史縱向和橫向聯系的交叉點,我上課時,往往抓住某一個知識點,談今論古,談古論今,或者談中國論外國,或談外國論中國。比如講到世界某段歷史時,我就問:“這時的中國怎么樣?”歷史課的教學點,還包括現實社會的一些“熱點”和“焦點”問題,啟發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思考這些問題。比如:在講的歷史時,結合2008北京奧運圣火的傳遞,圣火在法國巴黎被搶事件,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讓學生不感覺歷史枯燥無味,而是活鮮鮮的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有人也許會認為這樣做,上歷史課會離題,扯得太遠了。其實不然,首先,從歷史的角度講現實問題,是符合“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教學原則的;其次,學生對現實問題比較關注,也感到比較困惑,如果我們從本學科的實際出發,對這些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講解,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將是不言而喻的。歷史課的點面交叉法,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盡量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并使之融匯貫通。為此,要求教師必須要有厚實的知識基礎。俗話說:“給學生半桶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七、討論法
- 上一篇:大學生實習調查報告
- 下一篇:bim在園林景觀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