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高中歷史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8-14 17:41: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學好高中歷史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中文科生怎么才能學好歷史?有哪些學習方法?那么怎么才能學好高中歷史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怎樣才能學好歷史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高中怎樣才能學好歷史方法一、讀史可以明智。興趣是第一老師,真的不錯。一定要設法培養自己的興趣。
二、縱橫比較,我覺得這個方法不錯。比方說孔子是生活在公元前551——479,那么誰和他是同時代的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了什么?翻開課本看一下。又比如說華佗,他是醫學家,他生活在東漢末年,那么你再想想,在別的朝代,各有哪些醫學家,他們有什么成就。列一個表格,免的遺漏。總之,就是要突破歷史書上這一課、那一課的限制,要系統的分析,還要對每個朝代做個總結。
三、還有就是把學歷史當成看故事,經常看一些歷史方面的書或電視劇,在故事中就把歷史記住了,比方說,你看武則天的電視劇,里面有長孫無忌、儲遂良,你就知道他們是同時代的人,再一看,儲遂良還是個書法家。
四、還有,就是每一科都通用的,腦子放電影。就是,每當你閑下來的時候,比方說睡覺前,想一想,看看能想起什么,什么東西你懂了么?沒記住的,沒懂的,第二天,趕緊看一下。到了第二天,再放電影,相信你記不住的,不懂的就會少很多。如果還有,那么起來之后,趕緊再看。
二.高中文科歷史怎么學讀歷史教材
“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抓住課堂
要說實在的東西,課堂是很實在的。我們文科和理科不同,很多聰明的理科生不聽課,照樣可以考好;但是一個歷史生如果不聽課,他什么成績都別想拿到。
聽課也有聽課的方法,我認為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你可以在預習的過程中把你理解的這一課的知識框架和系統大致構建出來,充分去領會書上每一個部分、每一個框題是為了說明什么;
然后在聽課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地在原有的基礎上調整你的思路和框架,形成一份完整的聽課筆記,課后再與參考書上的知識重點、知識框架進行對比補充,拓展自己的思路。
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整理、整合歷史知識
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干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建立歷史知識的網絡體系
同學們學歷史是一課一課地學的,學的往往是一些單獨的歷史事件,學完一個單元或一本教材之后,它就是一段很完整的歷史,這時就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去進行歸納整理,形成歷史知識的網絡體系,以便逐步達到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這不僅對加強記憶很重要,對加強理解也是很重要的。
學會歷史的分析方法
篇2
關鍵詞:高一;歷史;閱讀
剛剛步入高中的學生,自己認為已經具有學習歷史的基礎和能力,滿以為高一歷史的學習就是初三歷史的繼續。但是,即使初中階段歷史成績優異的學生,進入高一也會感到手忙腳亂,無從學起。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其理解、分析問題能力明顯不足,閱讀能力更是受到限制。而剛升入高一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活躍異常,刨根問底、追根問源是他們的最愛。我們要抓住這一時機,培養其學習高中歷史的好習慣。
于是,我不失時機的傳授高一新生閱讀方法和技巧,激發其主動學習意識,我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給高一新生以明確的目標,讓其仔細讀
高中歷史教材就是很好的閱讀素材,其章、節、目、段之間聯系緊密。指導學生認真仔細讀課本是閱讀的最重要的環節。閱讀前教師應對課本進行深入鉆研。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巧妙地編選幾個知識性、思想性都比較強,提綱挈領的思考題,課前寫在小黑板上,或上課后迅速簡要地寫在黑板旁邊,好讓學生閱讀時心里裝著問題,有目標。可采用默讀與朗讀相結合的方法。因為長時間朗讀會產生疲勞,影響讀的質量。如果長時間默讀,又往往會“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學會“走神”或搞小動作。隨時抽一個同學朗讀可提高讀的效果。再者,朗讀也可消除錯字,不認識的字,難懂的詞,可以及時指出和糾正。這種讀法,既有學生活動,又有教師抽查,能使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因為有思考題引路,絕大多數同學能及時準確地抓住課文的中心、重點、特點及難點。高一歷史課本除正文外還有小字部分作為閱讀材料,但不作統一要求,只要求學生明確正文與小字的關系,正文猶如筋骨,小字猶如血肉。
二、提出問題,討論中受到啟發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可以源自教師的檢測,也可以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無法突破的難點。在學生閱讀完課文后,教師就前面給學生的思考題向學生提問檢查閱讀的初步效果。同時讓學生就不理解的問題向教師提問,由教師解答。通過互問互答指導學生對帶有一定難度的綜合題進行梳理歸類,找出解答問題的論據和方法。
對于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進行討論:討論通常是前后四人結合起來分小組進行,討論時間為10分鐘左右。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講自己的觀點,大家擺事實,講道理,進行比較深入的討論,這樣,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重要問題的理解和記憶。對于那些引起激烈爭論的問題,教師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學生課后再擴大閱讀范圍,自己去尋找答案。這樣將課堂閱讀自然延伸到課外,促使教與學進一步結合,深化了教與學的效果。
在提問與討論中,教師的思維方法、看問題的角度,自然給學生以影響,討論是建立在閱讀基礎上的,討論中學生既動腦又動口,人人參與,加深了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而且使綜合學習能力得到鍛煉。
三、以閱讀為基礎,歸納整合,深化知識
高中歷史學習過程中,思考尤為重要。在“閱讀”和“討論”兩個環節中學生接觸和理解到許多課本知識,掌握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材料和方法。進一步提高,就要求學生對閱讀了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綜合,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和前因后果,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將知識的各部分按一定邏輯順序歸納成系統的有機整體。這樣,有助于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化,鞏固已掌握的知識。每節課都如此,會形成知識――方法――能力之間的良性循環,效率會越來越高。將來面對“會考”、“高考”,只不過是一個水到渠成的問題。“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閱讀”這一最基本最簡單的教學環節上多用些心思功夫,這應是一個最實際的考慮。
歸納一般也控制在10分鐘左右,教師以啟發、點撥、釋疑、小結的形式和學生一起整理知識,“穿線織網”,歸納出教材知識結構和思想內涵。盡可能由學生歸納,一些難度較大的也可由教師歸納總結。教師的歸納要注意兩點:(一)化:將基本的理論原理具體化,化為對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評價,切忌理論、史實的“兩張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話要講在點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長,拖泥帶水。這兩點,高考題的“要求”和“參考”答案或“標準”答案值得反復揣摩,體會,爛熟于心,舉一反三,加以運用。平常備課,就要用規范的最經濟的書面語言把答案寫出來,并反復修改、推敲,講時“避免摻水分”。試看會考高考中,不少同學寫了一大篇,卻使人不得要領,找不出“關鍵詞”、“得分點”,這個教訓,從高一就要總結、汲取。
四、以閱讀為前提,充分做好讀書筆記
法國思想家布韋認為,學習時做讀書筆記尤為重要。高一學生在課堂閱讀的同時應認真做好筆記。課堂筆記由三部分構成,即書上劃符號,書旁寫評注,本上寫筆記。
高一年級第一節歷史課就應向學生提出閱讀筆記的具體要求,如上課需備有紅筆或彩色筆專門用來在課本上勾劃各種符號。符號可統一規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語句下面劃。必須準確記憶的用表示。…表示關鍵性的字詞。表示對課文內容的質疑。①②③表示幾個并列內容要點。表示難認的字或難理解的詞。表示課文內容的層次。
篇3
一、做好充分課前預習工作很重要
高中歷史教材是按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內容分冊,而且以專題來編排的。古今中外,容納一體,知識龐雜,縱橫交錯。對于初學者,可謂一頭霧水,不著邊際。好多知識可以說雜亂無章,沒有頭緒。在看完一遍課文后,“剪不斷,理還亂,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作為預習的方法,顯然,只讀一次課文是不行的。要邊看課文邊思考,對于其中的歷史知識盲點,要主動地去查閱書籍資料或者網絡,或者和老師探討。總之,光看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課本可以說是縮寫,而其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東西太多了。也就是說,我們學習的過程就是擴寫的過程,探究的過程。
二、課堂是關鍵,課后是溫習和發展知識的空間
經過課前的預習,帶著問題來課堂學習,只要認真聽講和思考,做好課堂筆記,學習效益肯定不錯。在老師的引導下,要積極主動地善于思考探究一些歷史問題,因為課前的預習為你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知識基礎,作為學生,應該有信心來駕馭歷史問題,即使難度大的問題,相信在老師的指導下,也會解決的。還有,要做好課堂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價值的筆記一定要做。課后還要及時做好溫習和鞏固知識,對于理解和記憶的基礎知識,一定要多看多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同時在基礎知識熟練的情況下,還應多看多做一些歷史測試題,也包括高考題。這樣可以見廣識多,思維自然靈活多端。學習成績肯定會優秀的。
三、養成看歷史地圖冊的好習慣
歷史地圖冊是配合教材編寫的。每一節教材內容,凡是用地圖冊能顯示的,地圖冊上都有。學習歷史和地理一樣,必須有空間概念,這只有通過地圖冊給我們刻畫印象了。我們通過地圖冊,不光可以看相關地圖,而且也可以掌握一課或者一個專題內容的知識結構,總之,地圖冊上內容豐富,有地圖,有圖表,有歷史人物介紹,有知識結構,還有習題。很值得我們師生去學習和研究。可以說,地圖冊是我們學習歷史的好幫手。經常善于看地圖冊的同學,歷史一定學得不錯。可是事實上,不少同學認為地圖冊無用,早就糟蹋了。如果老師不及早做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地圖冊就會成為浪費資源的一堆廢紙,對學生學習歷史無疑是一大損失。
四、基礎穩固的前提下,多研究高考題
篇4
1.編寫思路上有利于高中歷史教學
1.1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的基本理念為編寫指導原則。其編寫思路是,堅持以本國史為主,遵循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為主軸的文明史和全球史觀的線索,采取學習主題的編寫結構。
1.2在課本的結構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學習內容以專題的形式出現。新教材是專題的形式進行編寫,每個專題有2-4個“學習內容”。每個“學習內容”有3-5個子目,文中穿插“想一想”“議一議”“讀一讀”等提示框和若干幅輔助說明教材內容的歷史圖表。正文后附設自我測評、材料閱讀與思考、知識鏈接等欄目。這樣的編寫模式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于學生的學習。同時,每個專題還設有學習檔案。這里面包括學習重點歸納、收獲與存疑、學習評價、學習活動記錄(小習作、制作、社會調查、參觀等)。它作為學生學習歷史的成長記錄,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習專題檔案的設立,為創造性的教與學,留有充分的余地,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因為歷史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也讓學生注重探究學習,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能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學會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溝通。
2.內容更加豐富,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與世界性人教版的教材在內容上有了大幅度的突破,對舊教材進行了大量的刪減,減去了很多舊有的、過時的歷史知識,新增的內容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與世界性,使教材新穎,能夠更加吸收學生的學習興趣。
2.1人民版教科書突破了傳統歷史教科書主要在歷史只是體系刪繁就簡上大做文章。擴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當代史、經濟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2.2人民版歷史教科書在內容編排上時代感強,有助于引導學生關心時事,關心民族的命運。如必修第一冊的專題二近代中國維護國家的斗爭中有日本研制各種細菌和化學武器并在20個省實行細菌戰和毒氣戰,把2003年齊齊哈爾遺棄化武事件。作者在講授這一專題時,學生非常感興趣,很多學生非常憤怒,下課與老師交流時,大罵日本軍國主義作惡多端。
2.3人民版教科書改變了以往對民國時期民族資本家的觀點高度頌揚了民族資本家的愛熱情。如在知識鏈接“戰時民族工業西遷”中肯定了民族資本家以民族利益為重,共赴國難,表現出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這方面教學有利于我們重新對民族資本家的認識,有利于統一戰線人工作。
3.新教材更加有利于學生“學”與老師“教”高中歷史是一門難上的課,學生不愛聽,老師不好講,但是新教材就針對這方面進行了精心的編寫,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同時還有利于老師的課堂教學。
3.1新版教科書增加了大量的插圖,在數量和質量是以往老教材無法比擬的。不僅新穎、生動、豐富,取材廣泛,并且真實可靠。直接以原始的照片影像展現出來,既生動直觀地反映歷史,增加了可信度,渲染了歷史氛圍,也使教材有了藝術欣賞價值,實現了教材與學材的統一。
3.2測試方法有了新的變化
人教版教材把練習改為自我檢測,材料閱讀與思考雖然沿用,但材料選取、問題設計、歷史意識顯著加強。一是著重考查學生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重在考查學生歷史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批判性,盡量消除說教與背誦的陳規陋習,促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批判、學會關注社會,還要學會表達與交流,增強社會參與的意識與技能。
4.商榷之處
篇5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歷史在學生頭腦中的地位并不重要,但是文科生得參加歷史高考。所以,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對文科生總結了從歷史概念入手學習歷史的方法,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
不同種類的歷史概念有不同的結構,如歷史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思想文化、典籍著述等等,盡管我們都需要研究它們的外部聯系,如產生的各種背景要素與其在歷史上的地位、性質、作用及影響,但是,它們的內部結構卻相差許多。歷史事件概念的內部結構包括其發展過程的各種要素,即:開始或爆發、挫折或轉折、發展或擴展、或低潮、勝利或失敗等等。有關歷史人物的概念主要指其經歷,一個歷史人物或者某一集團、政黨常常經歷許多歷史事件,因此,應按歷史發展的順序分開闡述他在不同事件中的作用,或者將其一生分成不同階段來分別闡述。一般情況下,人物概念可包括出生、成長、經歷的重大事件、思想主張、主要著述成就或過失、罪行等等。例如啟蒙思想,是針對封建專制、等級制、天主教會封建勢力的黑暗統治;目的是要建立起資產階級的國家制度;依據是以“天賦人權”為核心的人的自然權利理論,還包括社會契約論、三權分立等思想;解決的方式傾向于用革命的方式奪取政權。這樣,歷史的概念就形成了。
有人講,歷史就是說歷史上發生過的事,現在還在繼續發生,只不過形式發生了變化,而現實中的很多事都有歷史的影子。如我們現在的改革,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爭端和戰爭,回顧歷史,和中國的戰國時代、三國時代、歐洲和西亞的帝國時代多么相似,歷史上悲歡離合的悲劇、喜劇,我們的現實不也在一幕幕重復上演嗎?所以要學好歷史,就不要把歷史與現實割裂開,要以現實去理解歷史,以歷史來關照現實,那么對歷史就會有深入的體會,對現實也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開了一片新天地。還可以在書上或網上看一些歷史小故事,看一些有關歷史的電視劇:漢武大帝、秦始皇……你對歷史有了了解,下次歷史老師講課時你就能對答如流,還能說一些課外的。這樣不但同學羨慕你、佩服你,老師也會對你有所重視關注,對你擁有那么多知識嘆為觀止。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學會學習,然后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解決最基本的基礎知識,最后要掌握一定的歷史理論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這樣,成功一定會屬于你。上述觀點只是作者一家之言,在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中,仍然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實際,及時總結,這才能學好高中歷史。
(作者單位 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第二中學)
篇6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隨著我國中小學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走進課堂,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課堂的最大化,是每一個教師孜孜追求的境界。以往的教學中存在教師講得眉飛色舞,而學生卻無動于衷;學生接受知識差參不齊等問題,學生仍停留在過去傳統的教學中。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就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以下觀點。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1)積極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能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是一種積極作用的情緒,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 高中歷史教材編排上運用豐富的材料、數字、圖片、圖表表現主題,是歷史知識的再現。這種安排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從而達到內容活動化,活動內容化的效果。
(2)創設多媒體教學,用視聽覺等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l%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多獲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當學生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時,就會積極主動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習動機的培養是指通過各種教育途徑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務和要求轉化成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首先,要給學生概括介紹歷史課的內容、學習目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了解歷史課的總體目標以及如何學好歷史課。其次,結合課堂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動機。教師可以用簡練生動的語言導入新課,提出新課內容、重點及學習目的和學習方法,使學生初步認識事件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再次,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在學習具體歷史問題上讓學生感到知識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縱橫聯系的方法,古今對比的方法來處理教材的某個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處理好歷史中趣味性與科學性的關系。教師應以教學大綱和教材為依據正確反映歷史史實,不能為了引起學生興趣隨意夸張歪曲歷史史實,把神話故事、傳說故事當作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
三、緊扣課時中心,優化教學目標
在新課改背景下,歷史課本的編排與以往的教材編排不一樣,它是按照專題形式編排的,既然是專題就肯定是圍繞某個中心的,我們在進行情境教學切忌偏離甚至遠離課時中心。如《運動》,此課的課時中心在導語中已闡明的比較清楚:運動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我們在講課時必須緊扣這個中心,正確定位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驅地位。如果說過多地講述的經過和失敗的原因,這明顯是偏離了課時中心,那樣的課肯定是失敗的。緊扣課時中心可以說是情境創設有效性達成的前提,接下去我們要考慮的是在緊扣課時中心下的具體情境創設。我們都知道,新課程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這種課程目標和課程特點必然要求我們一線教師在創設情境時要考慮教學目標是否已經達到優化。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分組合作探究的互動展開,讓學生既掌握了科舉制度的意義這個知識目標要求,又學會了分角度換位思考的能力目標要求,還在集體探究的活躍氣氛中培養了集體合作感和榮譽感,情感態度價值觀也相應得到了提升。所以說,有效的情境創設有利于課堂三維目標的生成。
四、關注學生的成長
篇7
關鍵詞: 古漢語史料 史料解讀 高考歷史
近年來在高考中,文科綜合試卷歷史部分越來越偏重于考查學生的史料閱讀理解、歷史闡述、知識遷移和文字表達能力。考生往往因為無法全面、準確地理解、把握史料,最大限度地獲取史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并有機地將史料信息與教材知識相結合完成知識的遷移,而影響了得分。特別是涉及古漢語的史料,學生更是感到束手無策,力不從心。就如何改變這一狀況,如何突破古漢語史料解析這一瓶頸,我進行了嘗試。
一、收集數據,分析原因,對癥下藥
為了得出客觀的分析數據,我精心選擇了近兩年福建省高考比較有代表性的兩個古漢語材料的選擇題,對自己所教兩個班級的94名學生的得失分情況做了認真統計,并以問卷調查的形式讓考生找找失分的原因,得失分情況統計如下表:
不難看出,兩道題的得分都不高,而且做題所用時間超過了做選擇題的平均用時量,尤其是第2題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的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我掩卷思考,認為失分的原因主要是學生對古代漢語知識的理解能力太弱。之后,我認真分析了學生問卷,學生的回答與老師的分析基本上是吻合的,在回答這兩道題失分的原因時,絕大多數的回答是“讀不懂材料”、“不會翻譯”,有的還寫道“最讓我頭痛的是翻譯不準,導致選錯”,“這種古漢語類型的題最大的障礙就是讀不懂它所要表達的意思”。凡此種種,一言以蔽之,就是學生古文知識欠缺出現的翻譯卡殼導致失分,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古漢語史料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2.答題基本思路、方法和技巧欠缺。3.答題的規范程度和文字表述的準確程度、精煉程度不夠。4.學生對古漢語史料解析題存在畏難情緒。
二、新高考下高中歷史課堂的古漢語教學的一些做法
1.樹立學生信心,激發學生學習古漢語的興趣。教師要注意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只有在課堂上利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增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克服怕古漢語的畏懼心理,無論做什么事情,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成敗。教師要注意選擇古漢語中既有史料價值,文采又突出的作品(如李斯的《諫逐客書》就生動地反映了秦的歷史),課堂上組織學生分組朗讀、解讀。最后老師歸納總結,這樣全班學生都能參與,既激發興趣,又獲取知識。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貫穿古漢語史料的解讀方法和答題規范。一是要求學生循序漸進,第一步粗讀古漢語,弄清史料所說之事。第二步提取關鍵詞,了解古漢語出處、人物、歷史階段或國別。第三步嘗試概括古漢語史料的中心思想。第四步回扣教材,將古漢語史料遷移至課本具體基礎知識。總之,我們閱讀一段古漢語材料時,應該關注材料的出處,抓住材料中關鍵的字、詞、句,提煉材料的核心觀點,再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其實高考大多通過創設新歷史情境設問,史料可能是陌生的,但其蘊含的歷史信息往往能和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找到某種契合點。找到這個點,適當進行知識遷移,問題就會迎刃而解。3.精選強練,排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古漢語史料種類龐雜,浩若煙海,有的艱澀深奧,有的抽象難懂。為克服學生對史料解析題的畏難情緒,要精選史料拓展學生的視野,充實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在史料的選擇范圍上先課本、后課外;在史料的選擇類型上先單一、后復合。加大訓練力度。教師精心篩選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史料,精心設計出不同角度的問題,精心安排由淺入深、由簡至繁的不同層次的訓練,以練促記,以練生趣,“縮短”歷史與現實、學生與史料之間的距離,達到消除學生畏難情緒的目的。
三、歷史課堂的古漢語教學環節切忌步入誤區
1.在歷史課堂的古漢語教學中,切不可機械地胡亂引用,更切忌信口開河的點評,以類“風馬牛不相及”之舉臆斷嫁接古漢語于歷史教學中。這樣不但會偏離教學主題,而且礙于有效課堂的構建,為避其弊害,教師當本作“好問則裕”的真誠覺悟嚴謹治學,處理好歷史學科與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之間的關系,切忌越俎代庖。由于各學科各具特色,古漢語切入教學環節中歷史教師尤當揚長避短,且明確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指導、引領學生學習、賞折一些有特色的歷史小品文、古詩詞、楹聯,還應當與學生融洽相處,培養中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態度與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他們更大的思索空間。“事定猶須待闔棺”,教師切忌“以一己之蔽而掩眾生之長”。2.古詩文歷史課堂的古漢語教學切忌沖淡主干知識,應該明白它只能作為一種調節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學習主干知識的滋潤濟。古漢語歷史是語文而不是歷史,我們可以從那類似浪漫的文字間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總之,新的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識活動,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而易見,利用古代漢語作為背景材料是實現上述目標的有效手段。因此,學習歷史,特別是古代史部分,學好古代漢語是師生繞不開的課程。切實重視加強對古代漢語的學習,不僅是提升學生文綜得分的需要,而且是新課程的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1]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9學好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