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教學設計案例范文

時間:2023-08-09 17:4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參與式教學設計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參與式教學設計案例

篇1

【關鍵詞】教學系統設計 參與式 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8-0022-02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教育,師范為本。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教育質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質量的提高。師范教育是教師教育的前沿陣地,師范生教學設計能力的培養,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重要保證,也是當前教育改革對高等師范院校師范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教學系統設計》與教學設計能力培養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稱教學系統設計(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ISD),是以傳播論、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求,制定教學目標,設計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和媒體環境,實施解決方案和教學評價的過程。《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是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階段的核心課程,其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形成教學系統設計能力。

雖然教學系統設計已經為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核心課程的地位已經得到公認,但是在教學系統設計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綜合國內研究,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1.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脫節。教學系統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橋梁學科,在強調理論修養的基礎上,必須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部分教學設計理論比較難于理解,通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學生無法深刻理解理論并將理論指導實踐,更難形成實際的教學設計能力。2.教學系統設計沒有具體落實到具體課堂教學的實踐中,通常是講授教學設計,但教師的教學卻缺乏設計。3.對師范生的培養沒有貫徹到教學系統設計的教學中。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是未來從業的核心能力,但是在教學系統設計的教學過程中重教而輕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將教學系統設計應用于教學實踐的欲望不夠,導致學習過教學系統設計而教學設計能力缺乏的現狀。

二、參與式教學模式

1.參與式教學的概念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 參與式最初是英國的一套社會學理論,目的是吸引受國際援助的當地人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援助項目中,使國際援助獲得成功。后來被引進教學領域,形成了現在的一種教學方法。

所謂參與式教學,相對于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就是指出發點是讓每個學習者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目的是使每個不同(背景、個性、經驗、智能類型)的人都平等、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在參與中掌握方法,建構知識系統,體驗豐富的情感形成能力。該方法力圖使教學活動中的每一個人都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都有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在平等對話中產生新的思想和認識,豐富個人體驗和經歷,并產生新的結果和智慧,進而提高自己改變現狀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力。

2.參與式教學的基本特征

(一)學習者的主體性

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習者才是真正的主體,體現在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即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創新,不斷發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教師和學生必須同時明確,教學目標的實現必須通過學生的自我發展才能實現,核心是學習者明白學習活動是屬于自己的,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是自我的實現,教學結果就是自我的發展。

(二)教師、學生的平等性

參與式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并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作用,而是需要平等協商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導”為主,具體來說就是“導學、導思、導做”;導出方法,導出規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再是“絕對權威”,不再搞“教師中心論”、“一言堂”、“滿堂灌”。

(三)學習過程的多邊交互性

學習過程的多邊性是指教學活動的主客體,包括學生、教師、學校及其管理部門。“互動”是指“教”與“學”雙向互動,教學相長;學生之間的互動,學學相長;學校及其管理部門與教師之間互動,教學水平與管理水平提高。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素質和教學水平、管理水平提高的統一。

(四)學習方式的多樣性

教無定法,同樣,學也無定法。采用什么樣的途徑、方法要服從于學習過程的需求。參與式學習靈活性很強,尤其是學習方式的靈活性更為突出。學習方式的靈活性主要體現在方式的多樣性上。

三、《教學系統設計》參與式教學模式

1.《教學系統設計》參與式教學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借助與情景中各個元素進行交互活動,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

2.《教學系統設計》參與式教學模式

本人擔任一所普通本科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師五年,不斷的對自己的課程教學模式進行著改革和實踐。通過兩年多的行動研究和實證研究,總結出了適合教學設計能力培養的參與式教學模式。

(一)前期準備

(1)學習需求分析

根據績效技術,在進行教學之前必須進行需求分析,由目標狀態和現實狀態的差距形成學習需求。參與《教學系統設計》的學習者已經經歷了10年以上的受教育活動,對教學及教學設計已有了感性認識和判斷,有的學習者對教學設計持懷疑態度,有的學習者認為教學不需要設計,這些經驗對學習者的影響非常深刻,影響了正常學習需求的形成。因此在教學前,關鍵是分析學習者的現有狀態,找準與目標狀態的差距,使學習者自主地產生學習需求。

(2)學習材料準備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的學習是通過與情景的交互意義建構的,這里的情景包括學習環境、學習同伴、學習內容、以及學習者已有的經驗。參與《教學系統設計》學習的學習者,雖然有關于教學的經驗,但本身沒有教學經驗,但教學設計能力需要大量的經驗型知識,因此在學習活動開始之前,教師一方面要準備大量的關于教學設計的間接性經驗知識,還必須準備大量的教學案例,尤其是視頻案例。

(二)教與學的過程

(1)建組

有效的協作學習是參與式教學實施的有效保證,學習小組建立的基本原則是保證小組成員形成積極的正相互依賴關系,保證每個小組成員明晰自己的個體職責,保證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獲得自己學習成果的最大化和小組協作目標的實現。參與《教學系統設計》學習的學習者具有在年齡、知識、技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相互之間基本熟悉,但已有的經驗差異較大、比較分散特征,教學中易使用隨機分組的方法,例如卡片分組、撲克牌分組或拼圖分組的方法,通過游戲活動進行分組,即能增加學習者的競爭意識,又能提高學習者的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習者的參與行為。分組完成以后,最重要的是建立小組文化,包括組標致、個體分工、小組目標、小組活動規則等。我們通常采用每個小組制定小組規范文檔的方式,同時進行小組間規范文檔的展示活動,保證協作學習的有效性和每個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2)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的開展是完成參與式教學的實施途徑。在協作學習階段,教師和學生都是活動主體,本人采用了“引導——活動”式教學策略。“引導——活動”式教學策略即通過教師引導的方式,主要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關鍵概念辨析、設置教學任務等方式,學生采取“小步子、及時反饋”的協作方式完成活動,并進行實時的匯報。在協作學習的階段,教師要做好過程的調控和方向引導,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參與熱情,完成整個參與過程,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得到自我發展。

(3)評價設計

設計良好的評價是參與式學習活動最為關鍵的保證。以往的教學活動,通常都是教師教學——學生聽講,教師評價——學生接受評價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參與度很低,導致對學習目標不清晰,學習過程沒動力。參與式教學模式要求學生要做評價的主人,通過自我評價、小組內成員互評和小組間評價,結合形成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徹底使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參與式評價的實施過程包括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每一個小組中選舉一名學生,組成一個新的評價小組,評價小組的成員即是原小組的成員,參與原小組的學習活動,同時又要完成評價任務。第二階段,評價小組在教師指導下自學評價量規的制作方法,結合各小組的活動,設計自我評價、小組內成員互評和小組間評價量規。第三階段,通過全班討論,審核量規,通過評價方案。最后,運用評價方案對每一個學習者進行評價,形成最后的評價結果。這樣的評價設計,使每一個學生都清晰學習任務及其目標,清楚最后評價的標準,從而全身心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

(4)小組匯報

學習任務完成以后,就要經過小組匯報階段。例如在學習動作技能的教學策略設計和情感領域的教學策略設計兩章時,首先分配任務,奇數組的學生自學動作技能的教學策略設計的相關內容,然后進行小組學習成果匯報,偶數組的同學自學情感領域的教學策略設計的相關內容,然后進行小組學習成果匯報。通過匯報過程和全班的討論學習,教師再進行案例分析,所有學生基本掌握了兩種知識類型的教學設計方法,但紙上談兵總覺少,匯報過后的實踐才是學習的關鍵。這時候,偶數組進行動作技能領域的教學設計然后實施教學,而奇數組進行情感領域的教學設計然后實施教學,這樣的學習活動,即檢驗了小組學習的成效,又實踐了教學設計的方法和理論。

(三)總結反思

實踐領域的學要經歷“行動——反思”的過程,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最后階段就是總結與反思。學生通過參與式學習,進行必要的學習反思,是促進學習內化的途徑。教師和學習者一起進行教學反思,分析和總結教學設計各階段所采取的策略設計,這個過程即是完成自我發展,也是教學系統設計能力培養的必須環節。

四、《教學系統設計》參與式教學模式效果分析

本人擔任了5年的《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學,運用參與式教學模式進行了將近三年的教學行動研究,利用問卷和訪談的研究方法對教學模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

1.學習者對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態度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有97%的學習者對“參與式教學模式”持“非常贊同”或“贊同”的觀點。如圖1所示。在訪談中,學生普遍認為:“這種(參與式教學模式)上課的方式和以往的課堂不一樣,能夠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們)都可以參與進來,既可以小組內進行討論,又能自主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能全身心的進行學習。”

2.教學系統設計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效果分析

通過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學習,在教學系統設計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方面的調查表明(如圖2),在實施參與式教學模式之前和之后,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有了明顯的提高,掌握很好和掌握好的一共提高了21%,而掌握不好和很不好的降低了18%。可見參與式教學模式對教學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有效性。

3.教學設計能力的掌握效果分析

通過調查和最后的試卷考試,參與式教學模式對培養教學設計能力方面的效果,如圖3,參與式教學模式對教學設計能力培養“非常好”和“好”的比例,相對于非參與式教學模式,分別提高了8個百分點,而一般方面則大幅度降低。訪談中學習者都表示參與式教學模式能讓自己真正的進行教學設計活動,在參與活動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

五、小結

本篇文章結合實際的教學改革研究,對如何更加有效的進行教學設計能力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其中對教學設計能力的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基本理念和教學過程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對實踐效果進行了初步驗證。但是,《教學系統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探索將永無止境,對影響學習過程的關鍵因素的研究將繼續深入。

參考文獻:

[1]高文. 試論教學設計研究的定位 教學設計研究的昨天 今天與明天(之二) .中國電化教育, 2005(2).

篇2

關鍵詞:獨立學院 參與式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 教學評價

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獨立學院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1]。獨立學院的學生普遍表現出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自覺性不強和學習興趣缺乏等特點。如何在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做到專業知識傳授、職業技能鍛煉以及專業素養培養三位一體,是急需解決的難題。

傳統教學模式搞“一言堂”,教師是絕對權威,忽視學生主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或者把學生看作被動接受的群體,壓抑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導致很多學生產生消極的厭學情緒[2]。一般而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而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學內容轉化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基本條件,因此,教學方法和手段在加強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3]。國內普通高校積極探索討論式、探究式、啟發式、案例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

某獨立學院自2013年春季學期開展參與式教學方式的探索,探求參與式教學方法在教學安排、教學設計、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等環節的新特點。

1 參與式教學方法

參與式教學模式旨在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中,老師和學生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積極地交往和互動,達到認識共振、思維同步、情感共鳴,創造性地完成教育實踐活動。目前,參與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許多國家得到發展和應用,廣泛應用于國際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領域[4-5]。參與式教學模式是在參與式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其結構框架將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的關系,具有參與的情境性、參與的整體性和參與的群體性等特點[6-7]。

參與式教學方法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正規的參與教學法,以分小組活動為主,每小組以4~6人為宜,活動形式靈活多樣,譬如:以小組的方式開展協作學習,在有網絡教學資源支持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形式學習,甚至翻轉課堂等。另一種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加入參與式教學法的元素,要求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過程中加入參與式教學法的元素,譬如: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選擇、積極開展課堂討論、以學生為主體的案例分析等教學形式,這樣既保留傳統教學法的優勢,又發揮參與式教學的特點,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的同時,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加強[6]。

2 教學實踐

2.1 教學安排

大學課程按其設置特點可分為公共課、專業課。其中,大學英語、數學和體育等公共課程具有受眾多、學生之間差異較大的特點;專業課具有受眾相對少、學生差異相對小的特點。教學安排涉及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時間和地點等因素。此前,大學英語與大學數學課程的教學安排通常是按專業編制教學班,在同一個教學班里,可能存在數學或者英語的高考成績相差較大。譬如:某年級同一個教學班中存在兩個學生的英語成績相差110分。這給大學英語或者高等數學課程有效教學帶來困擾。

大學英語和數學兩門課程是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統考科目。因此,自2014年,該學院就對大學英語和大學數學探索分級分層次的教學安排。通過分級,水平相近的學生編排到一個教學班,有效地緩解教學對象水平差異太大的困境。從授課教師的反饋來看,A班可以在教學內容的難度和任務量上均比B班的要大。相對傳統的教學安排而言,A班和B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更強和參與度更高。

第二學年開設大學體育選項課,此前,按性別、專業將學生合并后,讓學生選擇羽毛球、籃球等選項,每年都有大約50%的學生修讀的選項課并非如其所愿。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推行網絡選課的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空閑時間、興趣來選擇選項課,但是,由于體育課教師資源受限,只有84%的學生滿足了選課意愿,學生普遍反映期望能夠繼續推行選課制。

專業課程分為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和專業方向課。自2013年開始,該學院計算機專業的專業課程積極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近3年來就專業課程應用參與式教學方法而言,專業基礎課依然應用傳統講授式授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課更適合在傳統教學方法中加入參與式教學法的元素;專業方向n適合選用正規的參與式教學方法。

2.2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構成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通常教學目標相對穩定。相對于傳統講授法而言,應用參與式教學方式時,教學重點、難點也會根據學生參與學習的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變化,而且,參與式教學方式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時,教學步驟會有所不同。

2.3 教學組織

教學過程是參與式教學方法必須關注的一個重要環節。在運用兩種參與式教學方法時,均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學生講解部分內容,組織學生就學習內容展開討論,討論可以以學生為主,教師參與旁聽,而且教師主要關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和難以掌握的能力點。

參與式教學方法與情景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其他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時,更加需要注重發揮學生的課程學習的主體參與性和學習的自主性,通過生生、師生互動等形式提升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

2.4 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方式按功能可以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8]。采用參與式教學方法時,在課程開課之初,通過診斷性評價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態進行預測,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專業學習興趣和準備狀況等基本情況;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頻繁開展形成性評價全面了解學生課程學習的狀況,方便教師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和讓學生改善學習;終結性評價方式包括項目作品、操作考試、口試、課程論文/報告、筆試、在線考試等單一或者混合考核方式,終結性評價更多地關注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的表現。

3 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某獨立學院應用參與式教學方式組織課程教學時,遇到如下困難。譬如:學生因為能力和素質出現分化,參與程度不高且差距大;教師對討論控制失當,課堂教學經常回歸傳統式的講授教學;教學評價仍然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忽略形成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學生難于完成綜合性或者設計性實驗。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真正把握參與式教學的內涵和技巧,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促進參與式教學方式的成功應用。具體措施如下。

(1)注重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參與式教學在理念、方法、課堂設計和組織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擁有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首先必須努力提高自身修養,課前精心設計,課中有效控制課堂,課后及時評價;鉆研教育教學理論,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注意拓寬知識面。

(2)關注面向全體學生。參與式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參與度高,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則有逃避的傾向。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理解參與式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既不局限于課本知識又不脫離課本知識;強調認真地傾聽與清晰地表述。為了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教師需要采取多種方式鼓勵全部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從而實現教學效果整體提升。

(3)推行導師制和選課制。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了解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自身成長目標制訂個人修課計劃,學生自由選課。此外,導師幫助學生改變不良學習習慣,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習方面的自控力,以參與教學方法為主,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合作學習。

(4)開放實驗室。參與式教學方法要求學校的專業實驗室面向全體學生開放,學生可自由地自主實驗。學生在完成綜合型實驗和設計型實驗時,能夠及時得到教師指導。

(5)教學評價應該側重突出過程考核。教師課程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應綜合應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此外,學生也是教學評價的參與者,評價結果及r向利益相關者反饋,激勵師生有效教學和學習;鼓勵學生不斷反思并與群體交流,不斷發現自身之外的知識來構建新的經驗體系。

4 結語

獨立學院應用型人培養過程中實行參與式教學方法可以促進學生課程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實現有效教學。在應用參與式教學方法時,需要對傳統教學設計的教學安排、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教學評價等環節進行調整,即各個環節均需要體現參與式教學的元素。此外,參與式教學方法需要與情景式、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深度融合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下一步,探索在整個學院推廣參與式教學方法的規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6號])[Z].2008-02-22.

[2]蔣愛軍,韓衛東.獨立學院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

[3]高廣勝.參與式教學方法的教學探討[J].實用預防醫學,2005,12(4):953-954.

[4]許建領.大學參與性教學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J].江蘇高教,2006(1):96-98.

[5]許美德,李軍.21世紀師范院校的教育理念[C]//教師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轉型與教師教育變革論文集.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6]陳華.參與式教學法的原理、形式與應用[J].邏輯學研究,2001(6):159-161.

篇3

【關鍵字】給水排水管道工程;卓越工程師;教學改革;教學實踐

由于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與實際人才需求的不對等現象嚴重,近年來出現了畢業即失業等一系列問題。為此國家及各省市教育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動應用型大學和創新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1,2],要求人才培養模式中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培養[3]。很多高校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4],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在2014年獲批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根據本專業的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教研組對給水排水管道工程課程的教學進行了改革。

1精選教材

獲批卓越工程師后,本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原則,教研組決定選用長期重視技能培養的高職高專類教材。首先選用李楊和黃敬文主編的《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教材屬于“十二五”規劃教材,高職高專類精品教材。仔細研究教材內容后發現,教材在實際應用能力的設計環節薄弱,而且基本原理也較省略。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教研組一致認為系統的理論學習是課程學習的基本支撐,是創新的根本源泉,是培養技能型人才不可省略的部分。經過反復論證最終將教材確定為張奎主編的《給水排水管道工程技術》,教材屬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土建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規劃推薦教材,教學內容系統性好,基本理論深入淺出,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突出實用技術,符合卓越工程師培養目標。

2優化教學內容

2.1減少重復教學

給水排水管道工程設計過程中經常遇到水力計算問題,而水力計算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均在上一學期的《流體力學》課程中學習,因此在本課程中不單獨進行講解,節約教學時間,突出教學重點。

2.2系統化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應用性,所以沒有完全按照教材的知識結構進行教學,而是將教學內容劃分為給水管道部分和排水管道兩部分。每部分的教學內容根據實際工程的不同階段,劃分為四個模塊:概論、設計、施工、維護。每個模塊設置幾個教學點,各個教學點之間存在著推理關系,能幫助學生系統的掌握整個工程的實現過程。

3注重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師制定教學活動的實施方案,使教學活動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最終達到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教學中越來越受重視[5]。教研組十分重視教學設計,結合課程的特點及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每堂課的實施方案都進行了詳細的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主要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

3.1豐富課堂組織形式

由于本課程的理論性、邏輯性強,在以往的課堂上多以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為主。隨著多媒體設備的應用,教師又對多媒體的產生依賴性,導致課堂形式依舊單一,教學效果不佳。因而需結合課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如在講授理論性知識時,以多媒體和板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引導式教學;在講授管道設計時,以多媒體和學生電腦相結合的應用性教學;在講授管道施工時,采用視頻和現場參觀的教學形式;在講管道維護時,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采取多種教學形式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極大的提高,課堂氣氛活躍。

3.2分解課程設計

課程設計是培養學生應用技能的重要環節,以往的課程設計集中在第17、18周完成,這個時間段恰逢期末考試,學生很難集中精力完成課程設計。本課程的管道設計部分是按照實際工程的設計步驟進行講授的,因此將課程設計分解為幾個單元,與課程進度同步實施,使學生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及時應用到實際工程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技能。

3.3加強技能訓練

給水排水管道工程的設計需要使用專業的軟件進行計算和繪圖,如EXCEL、CAD、鴻業市政等軟件。這些軟件學生已在前面的學期學過,但學習的內容主要是軟件的基本操作,無法應用于實際。為提高學生的技能,本課程所有作業和課程設計均要求用相關軟件來完成,如繪制用水量變化曲線時,要求學生用EXCEL軟件進行繪制;對管道進行布置時,要求學生使用CAD或鴻業市政軟件進行繪制。經過這些技能訓練后學生使用相關軟件能力得到提高,初步具備完成管道工程設計的能力。

3.4增加課后作業

課后學習是鞏固知識的必經之路,課后作業是督促學生發揮自主能動性的有效手段,本課程每周布置一次作業,共14次。每次作業均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進行設置,如講管道設計這部分時,每周的作業就是前面介紹的分解式課程設計;講管道運行管理知識點時,作業則為調查管道工程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常見問題。這種聯系實際的作業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作業完成質量好,整個學期持續進行自主學習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耐力均有所提高。

4多元化教學方法

4.1案例式教學方法

本課程與工程實際聯系緊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授課。如在講授給水排水管道設計時,選用兩個有代表性的案例,一個用于教學演示,一個用于課程設計。教學演示案例以十陵鎮的給水排水管道設計為例,課程設計以學校的給水排水管道設計為例,兩個案例的設計同步進行,將解決問題的理論、方法等全部融入到設計方案中。這樣既教會學生基本理論,又教會學生如何應用。整個教學過程始終選一個案例演示,增加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對各知識點的理解更容易。所選案例為學生經常活動的區域,學生對項目熟悉,學習熱情高。

4.2引導式教學方法

本課程的理論性強,涉及面廣,計算方法多,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講授過程中常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法,以連續設問的形式引導學生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講授設計用水量知識點時,提出下列問題:“為什么要進行給水管道設計?”“滿足哪些用戶用水?”“這些用戶都在哪些方面需要消耗自來水?”“這樣看來給水管道設計用水量都等于哪些用水量?”。通過上述問題及學生的回答,一步一步地分析出設計用水量的確定方法。這種從簡單問題入手的引導式教學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4.3研討式教學方法

研討式教學方法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綜合創新能力[6]。在講授施工、維護模塊知識時,多采用研討式教學方法,如在講授管道工程維護方法的知識點時,首先以作業的形式讓學生掌握常用的管道工程維護方法,然后在課堂上展示幾個工程案例,讓學生分組討論出最佳的管道維護方案。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效果好,積極性強,課堂參與度高,知識點掌握牢固。

5改革考核評價體系

為了督促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抓住學生學習“功利性”強的心態[7],增加平時成績所占比重,將學生總成績的評定方法改為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70%,期末考試成績占30%。對平時成績的組成進行細化,其中考勤成績占10%,缺課三次取消期末考試資格;課堂表現成績占10%,小組討論成績占20%,課后作業成績占60%。期末考試形式改為開卷考試,所有題目均設置為案例分析題,重點考查學生的應用能力。如將“排水體制有哪些?”“按經濟流速確定管網管徑時考慮的因素有哪些?”等單純考查基本知識的題目,改成“為本項目選合適的排水體制”“按經濟流速法確定本項目管道的管徑,并進行說明”等知識應用型題目,既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點掌握,又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應用能力。學生在考前復習時,不再死記硬背,更注重應用技能的練習,對知識的掌握更深入。

6總結

為培養技術應用型卓越工程師,本教研組通過精選教材、優化教學內容,確定出本課程的教學構架。通過豐富課堂組織形式、加強技能訓練、分解課程設計和增加課后作業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課堂上通過案例法、引導法和研討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改革考核評價體系,重視學習過程和應用能力的考核。經過改革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知識掌握更牢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大幅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

[2]浙江省確定41所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發展轉型[EB/OL].

[3]徐英俊.應用型大學的特點和發展路徑[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3):64-67.

[4]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進展評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5]王春華.教學設計的理性及其限度[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4.

[6]苗東利,雷佑安.研討式教學在高樣教學中的應用[J].大學教育,2013(1):131-132.

篇4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綜合性課程,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學會規劃與應變、適應與發展,在大學階段努力發掘個人興趣、培養技能、澄清自我價值,確定個人奮斗目標,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以使未來在職場處于有利地位。以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不適用于該課程的教學,因此,引入體驗式教學方法,構建以體驗帶動知識講授的教學模式,提高職業生涯規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當前該課程教學改革的突破點。

一、體驗式教學的概念和特點

(一)體驗式教學的概念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形式。體驗式教學理念源于體驗式學習模式,20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教育家大衛·庫伯提出了體驗學習理論,強調有效的學習要經過如下幾個步驟:學生在課堂上開始體驗并分享看法,然后進行反思與感悟,再通過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過程。當前,體驗式教學模式已被廣泛運用到多種學科的課堂教學中來。

(二)體驗式教學的特點

1.學生是主體。瑞士教育學家裴斯泰洛奇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在體驗式教學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記憶和重復知識,而是教學的主體和主動的參與者,去主動建構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承擔了教練、主持者的角色,主要任務是進行教學設計、情境設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輔導、評價小組成員的分享互動等。

2.強調互動。體驗學習是個體與環境之間連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強調個人與環境關系的“交互作用”。體驗式教學以情境、機會的創設或創造作為教學的基礎,注重課堂互動。師生互動能有效幫助學生實現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學生之間通過交流、分享和溝通不同的體驗、感受和理解,以獲取更多的知識。

3.具有實效性。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表明,從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兩周后能記住的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來看,分別是:“聽講”為5%、“閱讀”為10%、“聲音或圖片”為20%、“示范或演示”為30%、“小組討論”為50%、“做中學或實際演練”為75%、“馬上應用”為90%,體驗式學習成效由此可見。只有在體驗式教學中,學生們通過積極體驗、反思觀察,具體體驗、抽象概括,他們的潛能、靈活性和創造性才能被充分激發出來,從而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

二、體驗式教學在職業生涯規劃課中的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情境模擬法、案例分析法、經驗分享法、實踐體驗法、游戲互動法、團體輔導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

(一)情境模擬法

情境模擬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體驗情境,讓學生身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并完成任務,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并且提高實踐能力。教師在情景創設前要對學生活動進行指導,任務完成后對學生完成情況作出反饋和總結,并收集反饋意見,進一步修正模擬情景。例如,在探索職業興趣部分,可以創設興趣島的旅游度假活動,學生按照要求,根據個人的興趣選擇三個喜歡的島嶼并分組討論、分享交流,最終確定個人的霍蘭德職業興趣代碼。在職業生涯目標定位部分,通過情景劇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展現十年后自己的職業角色,表演形式不限。學生在想象美好未來的同時,會反思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彌補差距的行動意識。在整個模擬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傾聽者、指導者,學生是活動的主體。

(二)案例分析法

職業生涯規劃課體驗式教學中,案例分析法最為常見。這是通過一個具體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討論研究的教學方法。在案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需要選擇一到幾個案例或前后相關的一系列案例,將案例發給學生,做好啟發引導工作,讓學生獨立做好準備,然后先小組后全班進行討論。最后老師對案例討論做出總結,指出優缺點,進行補充與提高性的講授。如在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教學部分,可以采用故事類案例,讓學生意識到在大學期間進行生涯規劃的重要性。在職業生涯決策教學時,可以選取一些大學生生涯目標定位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讓學生準確掌握“5W”法、SWOT分析法、生涯決策平衡單等職業決策方法,學會合理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

(三)經驗分享法

經驗分享是指個體把自身積累的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經驗與另一個體或群體共同享有。職業生涯規劃課中的經驗分享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讓敘事主體分享自己在職業發展中的感受、經歷、心得,敘事主體既可以是在某一領域的知名人士,也可以是身邊的具有代表性的優秀學生。例如,在認知職業世界教學部分,可以邀請本校或本專業往屆優秀畢業生通過視頻或現場進行經驗分享,這會讓學生產生親近感,效果更好,也可以讓班級、小組里的學生分享自己做兼職工作時具有借鑒意義的經驗,促使學生今后積極主動探索職業環境,提高職業素養。

(四)實踐體驗法

職業生涯規劃課力求實踐,實踐體驗是學生確定職業規劃、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轉換的重要途徑。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實踐體驗教學體現在多種形式中:要求學生通過短期實習、參觀和見習、做義工、職場人物訪談來體驗和認知職業,并撰寫體驗報告、訪談報告;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職業興趣參加社團及社區活動,認知環境,鍛煉組織、協調、人際溝通的能力;舉辦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在參與比賽過程中,把學過的職業規劃理論科學化、系統化。在實踐體驗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和活動成果評定其成績。

(五)游戲互動法

課堂游戲互動法是教師根據學習目標,設計或引入游戲方案,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去體驗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例如,通過完成“生涯量量看”撕紙等活動,喚醒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通過“價值觀市場活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真正認知自我。活動結束之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和分享,教師進行反饋總結,引導學生思考。

(六)團體輔導法

團體輔導強調體驗過程與經驗整合,是讓學生以開放、接納的態度共同合作以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設計理念。教師根據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將生涯知識設計成一系列活動或討論,引導學生從觀察到的事實開始,認知和分享個人學習經驗,把學習到的心得和收獲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實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體輔導的優勢在于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快樂的氛圍和平臺,使其在溝通互動中實現自我教育,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職業生涯團體輔導可以運用到探索自我、環境知識、職業目標和方向、學習做決策的技巧等教學環節中,學生可以通過分享、聆聽別人的反饋而對自我認知有更多清晰的了解。團隊輔導需要教師做好團體建立前的成員篩選工作,以保證輔導成效,可以把教學班級的學生按照不同職業興趣分為若干團體。為增強團體輔導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教師可以把團體輔導活動拓展到第二課堂中,以游戲的形式開展。如通過開展“信任倒”活動讓學生體驗信任與被信任的重要性,開展“大圈套小圈”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三、實施體驗式教學模式應注意的事項

(一)講授與體驗環節相結合

體驗式教學重在體驗,但傳統的講授環節并不能忽視。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包括了自我認知、職業認知、生涯決策技巧、職業素養培養等內容,涉及到許多理論知識如舒伯生涯理論、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等,講授目的是讓學生構建系統的理論,指導學生的實踐行動,使學生清楚為何要做、怎樣去做。在體驗教學后,教師深入淺出的總結點評能讓學生深刻領悟理論。

(二)提高教學設計和課堂調控能力

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獲取更多課程活動資料,要充分考慮到教學方法的適用性、可操作性、要求條件等,不能只是為了制造課堂熱鬧氛圍而不切實際地生搬硬套。體驗式教學模式下的課堂是開放性的,氣氛活躍,要求教師能靈活應對教學活動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適時進行總結點評,駕馭好課堂。例如,在團體輔導中,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技巧,指導學生進行溝通互動與討論。

(三)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有效參與

體驗式教學的特點和優勢,重在學生實踐感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情感,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情境教學中,縮短“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轉化時間。體驗式教學對教師的個性有一定要求,同一種教學方法會因教師風格特點不同而效果有別,親和力較強、學生喜愛的教師課堂互動效果會更好。教師根據自己的個性和教學需要選用適用的教學方法,鼓勵廣大學生積極有效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提高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體驗式教學給職業生涯規劃課帶來了活力,學生的學習熱情明顯提高。因此,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需提升個人綜合教學能力,進一步探索、發展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模式,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王北生.教育的應用探索[M].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5. [ dYLw.net 提供畢業和會計學論文服務] 

[2]黃蘭紅,李玉雄,廖輝天.就業指導

課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究[J].課程與教學改革,2014.6:43.

[3]潘懋元,王韋廉主編[M].高等教育

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10:193.

[4]張旭東,夏徽.基于體驗式教學的教

篇5

憲法學在本質上也是一門實用學科,它原本就是為了合理解決人類社會的國家和人民之間關系問題而存在的。但在憲法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沒有把這種實用性、實踐性體現出來,使得憲法由于缺乏實用價值而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除了課堂因素外,我國并沒有真正建立違憲審查制度、我國沒有實質意義上的等憲法制度層面的現實問題也影響了憲法學教學的實踐性、互動式發展。因此,這就需要教師通過細致、完善的教學設計配合以多媒體、現實案例、社會熱點討論等現代教學技術來實現憲法學實踐教學的深入。

良好的教學設計是在激發學生的興趣的同時,運用新的知識材料,讓學生參與并反饋,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989年由Russel、Molenda和Heinich提出的ASSURE模式就將這些階段結合在一起,集中于真實課堂環境中媒體與技術運用的設計[1],這種設計模式為憲法學教學提供了媒體與技術的程序性向導,具有使憲法學教學擺脫上述困境的現實意義。學習者的特征一般包括學習者的一般特征(年齡、民族、籍貫、文化和社會經濟背景等)、學習者相關知識技能現狀、學習習慣和方式。憲法學的課堂講授不同于其他法學學科,在進行憲法學課堂講授之前,應當針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普查。其原因有二:其一,憲法學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背景對學生的影響會導致其在學習知識、分析問題上存在差異,例如一個少數民族學生對于民族問題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就需要教師在講授涉及民族平等問題時選擇合適的方式和交流媒體。其二,憲法學涉及社會敏感性問題較多,例如民主問題、人權問題,學生往往由于自己以往通過各種渠道獲知的知識不同,對這些問題的理解也多有不同,在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特征予以設計。所謂教學目標,應該包含教學行為(Behavior)、教學條件(Condition)、教學程度(Degree)和學習者(Audience)四個方面,其因英文字頭簡稱為ABCD四要素。憲法學教學目標是通過憲法學學習,學生(學習者A)能夠掌握憲法理論知識及其法律地位(行為B),運用所學的憲法原理分析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憲法問題(條件C),自覺維護憲法的權威(程度D)。針對課程中不同的教學內容也應有不同的目標設計。憲法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憲法理論和歷史部分、我國憲法的主要內容。針對憲法理論和歷史的講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圍繞對“什么是憲法”這個中心,通過對英國憲法、美國憲法、法國憲法的產生過程的梳理,運用多媒體的技術支持,再現憲法產生的歷史畫面,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了解憲法的歷史發展、掌握憲法的基本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對中國國情的認識。而針對我國憲法的主要內容講授,教師應通過大量的憲法案例、憲法事例剖析中國現行憲法理論,引導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的憲法問題,探究憲法理論的深層道理,使學生具備法律思維和思辨能力。

對憲法教學媒體資源進行系統設計首先要對其進行系統的選擇,通常有三個方面的步驟:對給定的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方法、對方法的執行選擇合適的媒體形式、在此基礎上進行具體資源的選擇、修改和設計[2]。憲法教學設計具體方法,筆者認為,其一,在憲法概述和歷史的章節,應采用視頻短片、歷史照片等材料,在歷史中分析憲法基本理論知識;其二,在國家結構和國家機構的章節,應合理運用結構圖、柱狀圖、餅狀圖等圖表形式,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現國家結構之間的關系和聯系,明確人民與國家的關系;其三,在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章節,應采用互動式、體驗式的實踐教學方法,如針對重慶最牛釘子戶是維權還是抗法展開辯論,或者針對教育權受侵害的案件、乙肝歧視案件展開討論,這些資料與媒體之間的運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熱情,使學生在討論、辯論的過程中鍛煉法律思維,形成思辨能力。要求學習者參與是ASSURE模式對于教學效果影響最大的一個重要步驟,忽視學習者的參與和反饋,教學是單向的傳播、單調的注入[3]。而積極的參與卻能夠促進有效的學習,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對學習的知識印象深刻。憲法課堂教學可采取以下三種參與形式:其一,案例式教學。憲法知識抽象難懂,理論性、系統性強。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采用將法理講授、法條解釋、評析案例相互切換的教學方法,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來決定法理講授、法條解釋、評析案例三者所占的比例和切換的先后順序。學生可以在評析案例中參與分析和討論,深刻理解知識和概念。其二,研討式教學。案例教學法僅停留在課堂上為解釋成文法條而進行案例評析是不夠的。要培養學生正確分析案例的能力,作為法學教師還應結合教學內容,階段性地組織案例分析專題討論課。為了調動學生學習憲法的積極性,還可以針對熱點問題組織講座,在講座中帶領學生進行一次“引導———探究———思辨”實質和連貫的學習過程。其三,實踐性教學。對于剛剛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面對枯燥的憲法學習往往不如刑法、民法等部門法容易提起興趣。針對這種現象,可采用事例來說明憲法的作用。如齊玉苓受教育權案、青島考生訴教育不平等高考錄取政策案、夫妻看黃碟案、大學生懷孕被勒令退學案、蔣韜狀告人民銀行“身高歧視”案、張先著訴蕪湖市人事局“乙肝歧視”案等等。法學的學習是隨著法律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憲法學也不例外,因此,憲法學的學習內容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學習者的特征、學習的習慣和效果不斷改進。在憲法學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狀態的變化和反饋應被教師足夠重視并且記錄下來,在下一輪的教學中予以修訂和改進。同時,也應在評價學生的成績之后,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教學設計與教學效果之間的差距,提出可行性的教學設計方案。憲法學教學應不斷更新運用的視頻資料和案例、事例,只有這些資料有新鮮感、有時代意義、被學習者熟知,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文作者:鄧齊濱工作單位:哈爾濱金融學院

篇6

關鍵詞:劈尖干涉;干涉條紋;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4?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51-0047-03

一、引言

《劈尖干涉》是《大學物理》課程的內容,是薄膜干涉中比較典型的情形,在實際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下面以《劈尖干涉》為例進行課堂教學設計,主要采取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尋找劈尖干涉一些規律及應用,培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任務分析

《劈尖干涉》是《大學物理》課程中的內容,是在學習薄膜干涉的基礎上,通過演示實驗及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歸納劈尖干涉的條件、條紋分布及移動趨勢,了解劈尖干涉的應用。因此,在備課時,先要設計好探究的問題;在授課時,利用問題創造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的全過程,掌握重點內容,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能力。教材:《大學物理學》(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趙近芳,第三版)。授課內容:第十二章第五節《劈尖干涉》。授課對象:本科理工科學生。授課時間:40分鐘。

三、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

1.知識目標。了解劈尖干涉的過程,掌握劈尖干涉的條件、相鄰明(暗)紋所對應的膜厚度差、相鄰明(暗)紋間距及條紋的移動的趨勢;了解劈尖干涉的實際應用。

2.能力目標。提高學生表達能力、探究問題的能力,利用所學知識,設計劈尖干涉裝置,解決實際問題。

3.素質目標。使學生感受物理與科技結合的魅力,增強學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善于觀察和發現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現象,能通過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

4.教學方法。本節課主要采用啟發式、問題探究式教學方法相結合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中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劈尖干涉的干涉條件及條紋的分布特點,利用劈尖干涉的知識,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教學難點:劈尖干涉的干涉條紋的移動。

五、教學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理念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六、教學過程

七、教學反思

本節課運用生活實例,創設情境,激趣引新;通過問題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聯系實際應用,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教學設計的目的。但是,由于實驗設備和實踐環境不夠完善,教師對于“劈尖干涉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指導還沒有做到很好,學生實際做實物的操作能力還有待加強。所以,在以后的教學和課余時間中,教師要激勵學生要充分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嘗試做出實際應用的、簡單的設備儀器。

參考文獻:

[1]魏秀芳.用劈尖產生的干涉條紋測量液體的折射率[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3,17(2):65-66.

[2]尹志勇等.用劈尖干涉測金屬線脹系數[J].大學物理實驗,2010,23(2):45-46.

[3]劉金龍.劈尖干涉條紋定域的解析研究[J].物理與工程,2008,18(4):54-57.

篇7

關鍵詞:化學實驗;設計;探究;案例分析

新課改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正面臨著新的教學挑戰,新課改理念倡導下的探究式教學正成為各級學校課堂教學的基本理念。教師巧妙設疑,學生自主探究,已經被廣大教師所認可,探究式教學模式已成為新課改的一個標志。探究式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廣泛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在民主輕松的課堂教學中,不僅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對于教學效率也是一個極大的提升過程。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高中化學實驗探究教學的做法,以便和同行們商榷。

一、正確理解高中化學的幾個維度

教師上好課的關鍵是深刻地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掌握教材

的整個體系,在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導下,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縱觀蘇教版化學教材,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是知識的組織方式,整套教材是對社會中心、學生中心和學科中心的一個整合和創造。教材的社會價值就體現在演繹和傳授方面,化學教學的學科中心是知識

技能和精神價值的遷移,學生中心則是強調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提

高,發展學生的素質。所以在對教材三條主線的了解中,可以更好地實施教學,體現社會性價值、學科知識體系和身心素質的提高,把握好教材的編寫體系,可以居高臨下地設置探究內容和探究方式。

二、實驗探究教學設計及案例分析

1.探究教學設計是高中化學的一個重要教學形式,探究式學習尤其適合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

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對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各種因素綜合考慮,系統分析,從全局的角度設置教學實踐的具體方式和內容。經過精心設計和準備,對探究教學活動進行科學籌劃,在此期間,把一般教學設計原理進行整合后利用。老師就是這個活動的設計者,是一名導演,指導學生進行具體的實驗探究,根據不同的教學環

境,靈活運用各種探究方式,以過程和方法為主要探究線索,周密安排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強調知識的構建,注重技能的提

高,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這應該作為高中化學實驗探究的核心內容。例如在化學Ⅰ專題中“豐富多彩的化學物質”之后,緊接著就是“人類對原子結構的熟悉”的內容安排,那些精美的圖片把學生帶入了微觀世界中。

2.形成知識遷移的實驗探究

教材中的知識如何遷移到學生的頭腦中,并能運用其解決實

際問題,這是課堂教學實現知識遷移的目的。探究課的教學設計對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以及知識的遷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實踐探究強調內容和過程。探究內容就是知識的認知過程,只有知識的鋪陳才是探究實踐的意義,也是探究的基礎所在,缺乏必要知識的探究活動,是不具備任何意義的。化學教材的知識結構,是學生今后開展科研活動的必要條件和準備。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的實際和學生認知能力的實際,進行設計探究活動和指導學生探究。

例如,教學“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應用”一小節時,內容為除去硫酸銅溶液中混有的少量鐵離子,可向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銅或堿式

碳酸銅,調節溶液的pH值3~4,鐵離子就會全部轉化為氫氧化鐵沉淀除去。”“當溶液的pH值超過5時,銅離子才開始轉化為氫氧化銅沉淀。”教師設計溶液的pH值3~5,在常溫下屬于什么性質的溶液?鐵、銅離子怎么會轉化為氫氧化物沉淀?能否生成新的鹽和新的堿?同學們積極地探討和實踐,最終獲得滿意的實驗結果。

在高中階段進行探究學習,對于化學學科來說是非常有力的,同時探究也是學習化學的一種有效途徑。探究實踐的開展能夠培

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提高探究

篇8

關鍵詞 拋錨式教學;信息技術;Flash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6-0082-02

Study on Anchored Instruction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Wang Guangqi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chored Instruction Theory, on this basis, it combines with junior high school Flash course case. Through the design of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ask implementation, the article illustrates how “Teacher-led,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ideas achieves the strategy in the Flash animation disciplines, which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nchored Instruction model.

Key words anchored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lash course

Author’s address Xinan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400700

1 前言

拋錨式教學是在目前西方盛行的拋錨主義學習理論影響下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是指通過創設類似真實事件或問題的情境,促使學生在探究事件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與協作建構的教學模式。這里所謂的“錨”就是創設的有情節的事件或問題,確定這類真實的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確定了,故這種方法稱為拋錨式教學。目前國內學者如何克抗、陳琦、張建偉等人,以拋錨主義理論為基礎,對拋錨式教學理論和課堂教學環節進行研究,對各學科開展拋錨式教學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2 拋錨式教學設計的一般過程

在建構主義的影響下,拋錨式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協作學習,教學設計的過程如圖1所示。

3 信息技術課堂中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案例及其

分析:以Flas制作為例

Flas制作課程具有操作性強、創造性高、緊隨時展的特點,其課程氣氛不能走一些基礎學科傳統的、死板的路線,沿襲單調的講授方式,應參考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發展水平,結合實際教材,采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與管理模式,教師積極主動地指引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探索、分析、研究。在課堂中,教師首先播放Flas實例,隨后學生仿照實例自己動手制作,采取課堂小組協作討論,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會話等方法,掌握制作技巧,進而自主創作動畫。

3.1 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5 min)。①教師活動:在學校機房網絡環境中,安裝好《多媒體教學網絡》《虛擬互聯網教室》軟件;課前在虛擬互聯網上設置好有Flash教程、Flash實例的主頁;6個學生分為一個組,以便于小組內作品交流。②學生活動:分組。

2)確定問題(10 min)。①教師活動:選好“錨”,即確定問題;播放Flas案例,激發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興趣;告訴學生此節課的目的就是設計制作一個動畫,用PPT展示具體制作方法。②學生活動:觀看展示的動畫案例,初步思考自己的動畫作品

3)自主學習(10 min)。①教師活動:教師起引導作用,并不直接告訴學生制作步驟,通過準確掌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把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并運用所學的知識探索解決困難。②學生活動:按照黑板展示的做法,自行嘗試制作步驟,初步掌握基本操作

4)協作學習(10 min)。①教師活動:通過多媒體教學網的廣播功能在小組范圍內播放學生的作品,組織小組進行交流;給個別學生答疑解惑并通過網絡及時監控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②學生活動:獲得階段學習心得,通過電子舉手,向教師提問;學生之間小組討論,嘗試解決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5)效果評價(10 min)。①教師活動:學生制作的整個過程既是學習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在學生作業過程中隨時觀察記錄學生的表現,形成過程性評價;課程結束后,對所有學生的作品逐一點評并打分,給予結果性評價。②學生活動:相互交流,吸取眾多建議。

3.2 策略設計

1)教學組織策略。在教學中,學生應用已知的知識,在創設的情境中,根據自己的操作反饋信息來構建對客觀事物認知體系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組織過程中貫穿以學生為主,鍛煉學生自主創造的精神。

2)激發學生動機的策略。教師創設新情境時,依靠舊知識,通過引入的案例,讓學生明白豐富多彩的網頁實際上是由多個動畫構成的,學生學習好本節課的知識,課外將有能力參加各種動畫制作大賽。此舉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亦可幫助其他教師制作課件等,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使得學生學習需求和教師的誘因合為一體產生學習驅動力,學生每當完成一個步驟,就能得到成功的喜悅和學習的樂趣。

3)教學內容傳遞策略。教學內容的傳遞作為自主學習的必要過程,作用明顯。教師要利用實例、幫助信息等,創造一個開放的交流環境,方便的對話環節。在這樣一個接近真實情境的資源豐富的學習環境中,誘導學生參與這種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使之主動發現、探索,在交互學習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

4)教學管理策略。拋錨式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最大的區別是,教師由單一的、中心主導地位的教書人轉變為有意義建構過程的促進者、幫助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的伙伴,只負責告知學生如何獲取信息資源,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資源。教學管理也隨著這一變化,從以教為主轉為以學為主,學生擺脫嚴格的支配和控制,轉而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教師起促進作用,學習場所也轉變為一個依賴學生主動的自由環境。

3.3 課堂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錨”的選擇要來源于學生比較熟悉和關注的生活實際,立足于學生的知識、技能范圍內。現實生活與課程相聯系將給課堂氣氛注入生機,學生認為這種結合使他們感到學習信息技術的實用性增強,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越發濃厚,這也符合時代特點,把“家事、國事、天下事”都和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聯系起來,學生的應用能力明顯增強,思維也變得更加開闊活躍。此外,在圍繞“錨”組織教學時,教師對問題的導向作用不可忽視。當一個情景一個“錨”出現時,可以從多維度組織教學,例如哪一個才是最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怎樣組織才最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順序?這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5).

[2]吳立崗.教學的原理、模式和活動[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篇9

[關鍵詞] 學習活動; 混合式教學; 教學模式;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一、問題的提出

2003年12月,何克抗教授將“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學習,或混合式教學)這一概念引入國內后,國內教育技術界的思想觀念經歷了一場深刻的變革,將其作為當前進行教學改革及改變教學結構的突破點。然而,無論是在網絡環境下發展起來的教學策略,還是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都未對教師的混合式教學產生推動作用,混合式教學在實踐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究其原因在于,側重學習內容創建、管理與共享的傳統網絡教學平臺仍屬于低層面的CMS。這種對基于內容的學習和單個學習者自定步調的學習有很好的支持,但是缺乏對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和教學活動的統一設計,對學習過程和教學環節的跟蹤和支持存在明顯缺陷,教師無法及時干預學生的學習,更不能有效地支持課程的教學過程規劃。所有這些直接導致了混合式學習中的課堂講授和網上學習“兩張皮”,教師對混合式的教學缺乏整體設計,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也缺乏有效監控。

目前,教育界已逐漸達成這樣一個共識:學生在獲取知識、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是直接作用于所認識的客體,認知是發生在作用于客體的過程之中,是通過學習活動這個中介體來完成的。因此無論是面對面的傳統課堂學習還是在線學習,都必須以有效的學習活動為中介,促進知識的內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學習的發生。

就國內而言,諸多網絡教學平臺大都只體現了學習內容的可共享和互操作。學習內容本身是分散的,而且與討論、答疑、作業等學習活動是相對分離的,這些學習內容本身并不承載教學信息,不能代表教學進程,自然也就不能促進有效學習的發生。另外,有針對具體教學策略的學習平臺,如協作性學習平臺、研究性學習平臺等。但這些平臺都只能解決教學中的某些或部分問題,不能在教學進程中動態地調整,這和當前學習策略日趨多元化、混合學習日漸流行的需求是背道而馳的。[1]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提出活動導向的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所謂活動導向的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靈活選擇和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進行學習。不同的活動序列組合很自然地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避免課堂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形式簡單的疊加。

在本研究中,筆者選擇自主研發的4A網絡教學平臺。①4A網絡教學平臺既提供了一個學習活動的生成環境,也提供了學習活動運行管理和實施的環境。教師可以在平臺上非常方便地為某個教學目標創建一組學習活動序列,并可以隨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活動,判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達到標準,并決定是否進入下一個活動學習;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快速地進入某個學習活動序列,從而進行高效的個人或小組學習。

二、學習活動序列和教學模式之間的關系

縱觀教學模式的各種定義以及一線教師的優秀教學案例,教學模式無不反映出整個教學系統在教學活動進程中的動態性和整體性。作為結構框架,它從宏觀上把握了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2]它適當規范了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舉例來說,傳統授受式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進程可概括為“講—聽—讀—記—練”;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根據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階段提出了九大教學事件,其教學進程可概括為“引起學習者注意—告知學習者學習目標—刺激回憶先決條件—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指導—引發行為表現—提供行為正確性的反饋—評價—促進保持與遷移”;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可概括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界定問題—分析問題—組織分工—探究解決問題—評價和反饋”。

不難看出,不同教學模式往往從不同的教學環節和程序安排上顯示其特征,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自身相對固定的活動邏輯步驟和每一階段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序列化安排設計,便可形成多種教學模式,甚至還可以生成新的教學模式。通過序列化教學活動來實現多種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的思想如圖 1 所示。

重慶大學吳中福教授的研究團隊對現有的兩千多門精品課程進行了分析,總結出16種教學模式,分別為單點式教學模式、啟發式教學模式、辯論式教學模式、情境式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案例式教學模式、研究型教學模式、以文獻為導向的自我學習模式、雙語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換位式教學模式、比較式教學模式、主干式教學模式、講座式教學模式、實踐式教學模式、示范式教學模式。鐘志賢教授在《信息化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實踐例說》中提出信息化十大教學模式,[3]不同的教學模式可以通過不同的活動序列來呈現,如表 1 所示,這里只作部分展示和說明。

教師要在4A學習活動管理系統中設計不同的活動序列來實現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很簡單,通過可視化的學習活動管理編輯器,只需將活動工具箱中的活動工具拖拽至編輯區,再通過活動管理欄中的“連線”工具按照一定的順序將活動連接起來就可以形成活動序列(如圖 2 所示)。

三、活動導向的多種教學

篇10

關鍵詞:資料 教學設計 多媒體 教學方法 評價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3-0161-01

我在鐵道工程技術專業課教學當中進行了案例教學的嘗試,現在鐵道工程技術專業鐵路軌道中《無縫線路脹軌跑道》一講中引入案例教學的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搜集資料是案例教學的前提

案例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符合高職教學特色將理論聯系實際,案例教學的前提一定擁有詳實的來自現場的案例資料,專業教師應做這方面的有心人,注意搜集積累有關資料,如涉及到線路方面的重大事故的錄像資料等,加工形成教學資料,充實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吸引力。《無縫線路脹軌跑道》一講中采用的兩個案例一個是從鐵路新聞報到中摘錄下來的現場錄像,加工整理出案例資料;另一個案例是我原單位同事提供的,他參與處理事故、知曉事故的發生原因及處理過程。

二、強化教學設計是案例教學的基礎

在教學中強調要從學生的認識規律以及生理、心里發展的特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講授《無縫線路脹軌跑道》時,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反復研究材料,將理論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靈活插入有關資料,使學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學設計時,以案例分析反饋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確定認知目標為:1)理解無縫線路脹軌跑道發生的原因2)怎樣防止無縫線路脹軌跑道。在目標設計時,注重照顧基礎差的學員,突出分析能力的培養。確定能力目標為: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事故原因的分析,體現了學生意志等人格因素的價值。確定德育目標為: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開拓精神,滲透職業道德教育。情意目標:通過問題的討論,創設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氣氛。

教學內容設計時,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合理安排。例:鋪設無縫線路時,造成低溫鎖定,教材是列為兩條進行闡述的,其中一條是鋪設無縫線路時,軌溫不準確。另一條是鋪設無縫線路時,低于鎖定軌溫時鎖定。兩條原因最后結果都是造成低于鎖定軌溫范圍內對無縫線路進行鎖定。造成脹軌跑道的原因,這樣作為一條從鋪設施工角度理清學生思路,便于學生記憶。通過對教材吃熟吃透合理安排、設計每一部分內容,確立了教學重點內容是掌握無縫線路脹軌跑道的原因,難點內容是無縫線路脹軌跑道的理論因素與日常維修作業實踐相結合,避免違章作業。為了突出重點,講解時啟發學生如果現場發生這種事故,應該怎樣處理,學生結合實際工作經驗回答我們如何去做,然后講解理論內容與實際工作的內在聯系,便于理解性地記憶。為了突破難點設計了案例教學內容,確定案例教學的契合點一理論知識與現場事故有機地結合,分析事故原因,避免違章作業。

三、運用多媒體手段是案例教學的輔助

現代教學提倡推行多媒體CAI教學。心里實驗表明:人獲得的外部信息約80-90%是通過眼睛輸入的,看到的比聽到的東西更讓人相信,而且記憶牢固。選擇教學媒體時以直觀教學手段為主。首先我與計算機老師共同制做了課件,利用CAI教學,將無縫線路脹軌跑道搬進了電腦,演示種種可能出現的結果,利用動畫、聲像、圖文達到以視覺為主,五官并用接收客觀信息。其次我利用了錄像播放案例的事故現場,由于線路脹軌跑道使車輛脫軌甚至顛覆,車輛東倒西歪,線路七扭八斜,給學生真實的事故現場。再次教學過程中展示自制模型教具和實物教具、小黑板等這些直觀教學手段,都是案例教學的輔助手段,使案例教學更生動更真實。

四、精心備課是案例教學的保證

備課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專業教師在備課時應注意三個統一:即書本理論與現場實際相一;教學內容與案例相統一;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統一。這樣才能實現高職教育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從事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具有中級技術水平和一定組織能力的技術工人。要做到三個統一,教師在占有資料和認真鉆研教材熟悉學生的基礎上,還必須認真備好課,寫好教案。特別在何時引入案例,采用何種傳媒手段,都要根據學生的理論水平、實踐經驗進行一番深思熟慮的通盤考慮,并在教案上落到實處。這樣才使案例教學有備無患,胸有成竹。

案例教學要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設置問題懸念,抓住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理,層層深入使其產生急于知道其中奧秘的內動力,從而很自然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最佳狀態。如這一講導入新課時,通過了3分鐘的事故案例播放,將學生引入了新課內容。這時我講:為什么會發生脹軌跑道?什么原因造成列車脫軌甚至顛覆呢?懸念留給學生,接下來學生帶著興趣和問題聽講,我在黑板上寫出了這一講的標題――§4.7無縫線路脹軌跑道。短短1 0分鐘復習舊課到導人新課,就使學生的思維進入了我預先預定的教學活動軌道,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為下面的教學內容打下了伏筆。

五、多種方法并用是案例教學的關鍵

通過教學設計,淺體會深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鐵路軌道這門課程是鐵道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人才培養方案要求,該專業的學生應具備軌道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并能分析、判斷、處理事故的職業技能。學生缺少對具體事故具體分析的能力,針對此情況,我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方面能力。無縫線路脹軌跑道這一講中,重點內容是理解發生脹軌跑道的原因,難點是脹軌跑道的理論因素與日常維修作業實踐相結合,避免違章作業。通過事故案例的錄像及案例過程的講解,讓學生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為了突出重點,掌握難點,借助CAI教學模擬了事故發生的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為了解開導人新課中的懸念,我列舉了去年發生在某鐵路局管內的兩起事故案例。其中一例是已經發生并造成一定損失的案例,另一例是防止并及時處理的案例。第一個案例通過錄像播放現場后,我講解了案例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損失,介紹了軌道存在的狀態,然后又播放一遍錄像后,讓學生分析造成這起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同學能結合本講內容分析事故原因,以案說理,以理說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第二個案例我介紹了從發現到防止的整個過程,這時主要讓學生掌握本課難點,如何防止事故發生,人的因素非常重要,也道出了安全第一的觀點。通過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將案例式教學在課堂上一環扣一環地進行,達到了教書育人的目的。

六、對案例教學的認識和評價

1.要做好案例教學法必須有充分的準備。教師必須掌握和占有大量的案例資料,要注意收集和儲存各種案例資料,建立搜集案例的網絡。在使用案例教學時,教師還必須對案例資料進行認真的加工,采用合適的先進的教學手段,使案例教學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2.案例教學常常應用于專業學科或法學課的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在使用時不能生搬硬套,并不是每一節課都要使用案例教學,使用案例教學要靈活掌握,必須緊密結合本節課教學內容的實際和需要,要靈活掌握,對號入座,精選合適的案例,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