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課程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8-08 17:2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茶藝課程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者簡介】陳慶麗,江蘇省無錫市廣豐中學(江蘇無錫,214000)校長。
怎樣讓每位初中生在屬于他們成長的重要階段健康而有個性地發展,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擔當與艱巨任務。為回歸學生個性發展、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公平的教育本真意義,使每個學生都能接受到適合的高質量的教育,獲得自我發展的動力和機會,使各類學生的潛力都能得到充分開發,實現“不讓一個學生掉隊,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成”的教育目標,就必須努力實施課程校本化的差異教學。
一、基于校本課程的差異教學內涵
中國教科院研究員華國棟認為:“差異教學是指在班集體教學中立足學生差異,滿足學生個別的需要,以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的教學。”[1]華國棟在《“差異教學”實質芻議》中更具體指出,差異教學是在班集體教學中,利用和照顧學生個體差異,建立在教育測查和診斷基礎上,以“保底不封頂”、促進學生最大發展為教學目標,多元化彈性組織管理的教學。[2]
學校的教學實踐與國內外的教育理論啟示我們:每個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但是差異并不等同于“優劣”。我們進行差異教學的核心內涵是“從差異出發、為了差異發展而開展有差異的教學”。我們著眼于“差異”,而著手于“課程”,全力開設適合學生差異發展的校本課程。我們的校本課程建設,關注學生差異的不同起點,更加強調以“學”為中心,為教師提供必須了解的學生需求這第一資源。關注學生差異的不同類別,學生的差異不僅從能力、成績上考察,更要從學生的性格、能力和認知風格等方面進行調查和了解;關注學生差異的不同呈現,教師提供更加復雜、更加精細、更加個性的教學樣式;關注學生差異的不同目標,更加關注每位學生的差異發展,設計差異化的教學內容、過程與結果,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得到自主發展。
二、差異教學課程實施的操作路徑
(一)創建網絡型結構課程
課程是教學內容和進程的總和。新一輪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我們認為要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提倡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展,首先要從課程框架的整體調整開始。
學校要將以大一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為核心的課程框架調整為能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和水平,注重學生主動學習的情境、和諧氛圍創設的課程設計;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關系,并十分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理智的發展。[3]學校創建以學生興趣、內需、能力、情感、思維方式與學習風格等為本的豐富性課程;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教學資源,盡可能多開設學習項目,構建以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為基本模塊的網絡型結構課程,將三類課程引向模塊建構、個性建構、自主建構。
我們開設的“拓展型課程”,采用“選課”、“走班”形式,強調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發展,著眼于學生與未來生活對接的素養培育。這類課程主要包括閱讀、行行攝攝、博物、小小地理家、電影欣賞、謎語世界等人文類課程;紙藝、動漫設計、百靈鳥合唱、木刻、陶藝等興趣類課程;航模、機器人、小發明、電腦制作、花的秘密等科技類課程;心理調適、規劃成長、義工服務和社會實踐等活動類課程。“拓展型課程”側重于興趣、動手與體驗,增加學生有意義的學習經歷,提高他們科學、人文以及其他方面的素養。
我們開設了“研究型課程”,根據培育全人的目標,將課程應該是學生全部的學習經歷的思想貫穿其中,設計了將“德育”與諸多學科融通的“專題尋訪課程”,以無錫和附近城市鄉村的特色專題為研究對象。這類“研究型課程”,旨在改變學校德育活動設計流于淺層認識,容易置于課程體系之外的狀態。這類“研究型課程”,從促進學生發現意識、探究意識和合作意識的養成入手,研究主題的自我選擇和走出校外的觸摸經歷,不僅增加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寬度,而且鍛煉了他們的自主建構能力和研究能力。
基于現實狀況,我們在基礎型課程上作課程模塊組合,即數學與英語學科作為組合模塊一,體育與健康作為組合模塊二。數學與英語設置自主發展、基礎綜合、基礎強化三類課程,體育與健康設置快樂乒羽、活力排球、魅力籃球、健美武術等課程。所有課程要求在實施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后側重學生個性化學習需要的滿足。教師根據學生多樣的差異,設計差異化教學模塊,促使學生在適當的教學目標、適合的教學策略和彈性的作業設置下達到學生個性成長的最大值。
(二)規劃差異性多元課程
課堂是實施差異教學課程的重點。學生的差異是多樣的,針對學生的多樣化差異,我們樹立“為多元智能而教”的差異教學思想,尋求積極的差異教學策略,通過發揮各種不同的智能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的不同作用,創造一種適合每一個學生的課堂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實現課堂學習中優異與公平的雙重目標。[4]我們主要從“課程設計”的五個方面進行重點規劃研究,即掌握學生學情分類化的新起點設計,呈現教學目標分級化的助學案設計,調動學生興趣多元化的多情境設計,調整學生思維靈活化的精策略設計,適合學生選擇自主化的彈性作業設計,以期營造適合學生差異的課堂環境。
通過“掌握學生學情分類化的新起點設計”的研究,創設課程的適合性。奧蘇倍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設計學生的未來是由他們已經掌握的知識能力決定的。因此,現代教學設計理論認為,認真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和認知傾向,對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學習潛在狀態有一個總體的了解,“為學習者設計教學”。只有對學習者有透徹的了解,對他們有精準的定位,下一步的教學才有匹配的最佳效果。
通過“呈現教學目標分級化的助學案設計”的研究,創設課程的遞進性。我們認為差異教學給予學生不同的成長路徑,就是需要對教學目標有一個遞進式設計,分級化設置為:基礎性目標,拓展性目標,提高性目標,讓學生逐級達成,逐級跳躍,調整他們挑戰有難度學習的動機和能力。教學目標對所有的學生不是一個終點,而是可以分解出來的很多站臺,學生可以選擇時機下車,再上車,達到下一個站。
通過“調動學生興趣多元化的多情境設計”的研究,創設課程的情境性。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問題情境、音樂情境、課堂情境等,來自師生的真實生活,讓每一個學生在其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或聲音,喚醒了對知識的情感記憶,有利于師生從不同的認知背景走向共同的情境空間,將各自不同的理解層次融在一個現場性強的環境里,相互認同,相互補充,形成類似交響樂的和聲之美,實現差異教學中異曲紛呈的精彩局面。
通過“調整學生思維靈活化的精策略設計”的研究,創設課程的靈活性。教師對學生多樣差異的精準把握和適度推進,提供豐富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內容和樣式,并在課堂教學中因學生的變化而發生的靈活調整。什么樣的策略適合什么類型的學生表現,文靜的學生適合什么,愛挑戰的男生適合什么,自信不足的孩子適合什么,思維不嚴謹的孩子適合什么,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適合什么,這些都要取決于課堂生成過程中的教師對教學策略的熟練把握和適度運用。
通過“適合學生選擇自主化的彈性作業設計”的研究,創設課程的自主性。學生在課堂里能夠有自我選擇學習任務和學習方式的權利,能夠有自我調控自我總結的能力,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呈現掌握知識和方法的遞進節奏,我們歸納為學生對“自主性”等的理解和喜歡。彈性空間里的彈性作業,讓學生自我表現充分得到張揚,學習主動性被喚醒,學習從被動接受逐漸轉變為主動建構。
差異教學課堂的實踐探索,讓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了具體可觀的方向,有了教師課程領導力施展的抓手,有了師生共長共融的合理空間。
(三)實施校本化匹配課程
課程實施需要經歷一個嚴謹過程。從課程規劃設計、課程需求調查、課程項目選擇、課程過程實施、課程綜合評價到課程總結調查,這是一個環形的嚴謹的結構,是一個需要嚴肅思考的完整的過程。在具體實施中,我們主要從需求調查、項目選擇、過程推進等實施核心部分入手。
需求調查是校本課程實施的第一步。教師研究學生,要具有了解意識、理解意識、發展意識。了解意識就是教師具備對學生的基礎、認知、興趣、思維邏輯、個性等的了解,通過前測和后測、觀察、調查、訪談等全面了解學生的優劣長短。調查前后的數據與信息為課程實施提供了第一手精準的依據。學會調查,與學生實際接軌,成為教師實施差異教學的必修科目。理解意識就是教師對學生的個性和優勢等認同并尊重,不以片面的眼光衡量學生的優劣,不以成績的高低來認定學生的高度。發展意識就是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在各方面發展自己的長處,通過增值發展評定自身增長幅度,在實施過程中恰當地引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愉快的發展。
項目選擇是校本課程實施的關鍵環節。我們認為要讓學生在適合的教育中享受教育的愉悅,首先要做的是最大程度地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在課程推薦、課程選擇單發放、家長會交流協商、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分別指導等系列活動推動后,學生完成了學會選擇的行為躍變,也逐步完成了從被動學習到獨立自主的心理躍變。其次,課堂目標、學習任務、達成路徑、總結深化、作業鞏固等課堂環節也為學生提供了選擇的可能。
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多發展的自由空間,教師可以在教學任務、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多方面要提供選擇滿足學生的需要。師生關系從尊重知識轉為尊重人格,從尊重單一的教學為先轉為尊重人的需求呼應和心靈契合。
過程推進是校本課程實施的第三步。在差異化教學實踐中,針對不同學科的教學樣式,我們按照實踐教學樣式――改革教學變式――形成新型教學樣式的實施路徑,既體現差異教學的目標性,又體現各學科各學段的特殊性,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空間。我們在課堂教學樣式的研究實施過程中,認為課堂教學需要經過“自主學習、指導學習、鞏固提升”這“三步實施階段”;課堂逐漸從教學常態中彰顯出“自主探究、差異呈現、合作交流、師生共學、精講點撥、鞏固訓練”等“六個重要環節”;我們逐步提煉概括了適合差異教學的“教學前測、情境體驗、問題暴露、任務選擇、彈性分組、辨析探微、小步跳躍、設置沖突、反思診斷”等“九種課堂要素”。在差異教學校本化課程推進中,逐步形成了我們的教學共識,即課堂教學“369”樣式(3步階段、6個環節、9種要素)。課堂教學樣式的匹配,取決于教師對課程內容包括學生生命成長在內的深度理解和精準把握。實施校本化匹配學生發展的課程,才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差異化成長。
(四)采取差別化綠色評價
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地收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它主要起著導向、診斷、鑒別、激勵的作用。[5]學生個體的成長應該是全面而個性化的和諧發展,評價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自主性發展。評價最重要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
采取差別化、開放性的綠色評價體系,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明確方向,在評價結果中自我診斷,讓教師更明白有效的評價策略和深刻的評價意義。
首先,對每個學生背景進行立體評價。我們深信每一個人的成長都有其背景,在背景分析下的學生才能還原其本質。因此,我們設計了“學生能力調查表”“家庭氛圍指數調查表”“多元智能調查表”“學習興趣調查表”和“學生基本情況匯總表”等測量表,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多元智能等方面的差異,為差異教學提供學生基本情況方面的支持,為學生評價提供立體背景。
其次,對學生多個方面進行診斷評價。增加教師對學生學業、心理、趨向等的診斷精度,并設立導師制,增加對學生的有效指導與及時反饋。為精細化學生差異發展指導,通過雙向選擇為學生配備導師,每位任課教師擔任不少于5名學生的導師,開展學習方法和心理輔導,為學生發展提供指導。除此以外,強化學科方面的診斷力度。要求任課教師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優勢、問題、潛力等方面進行階段性診斷,并提出適切性建議。因此,“外語、數學”學科診斷書和學生體質健康報告應運而生。定期召開任課教師和班主任聯席會、學生座談會和家長會,憑借數據和事實,強化各界人士對學生學情診斷的精確性和學生成長生長性的理性認同,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質量和效果。
再次,對學生各個起點進行增值評價。我們探索實施了增值系列評價。一方面通過“廣豐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表”的平臺,確立了道德品質、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個性發展為評價的六級指標。依據多元智能等理論彰顯學生個性時對學生進行全方位評價。另一方面,我們設計了學生成長手冊《奔跑吧,青春》,既根據學生學習取向、學習習慣、學習潛力、家庭因素等情況構建相應的“學生檔案”,又將學生成長中靜態檔案信息和持續的動態成長中的“我的認知,我的實踐,我的風采,我的進步”信息結合起來。通過學生同伴小組、班委會、教師及家長定期評價,引領學生自主管理、挖掘潛能進行差異發展,獲取不同程度的增值進步。
三、差異教學校本實踐的行動思考
多年的實踐探索使我們認識到,差異教學引發的教學變革還有很多需要思考和變革的空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實施差異教學需要改革學校管理模式的實踐途徑。要改變師生的心智模式,首先必須從實踐行為入手。改變管理行為,改變教學行為,改變學習行為,差異教學才真的落到地面,成為培育完整的人的有效途徑和教師的自覺選擇。
2.實施差異教學需要搭建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諸多平臺。我們要借助差異教學,充分認可學生在多方面表現出來的個性化才華,引領學生不斷成長,激發他們的成功動機,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成長的合適位置。
3.實施差異教學呼喚與多樣課程相匹配的教學樣式。差異教學是集合作教學、個別化學習、分層教學等多種教學的特點,具有新型發展理念的教學。因此,我們學校還需要創建更為個性化的課程,在探索教學樣式定式的基礎上再推出多種學科的變式,使教師能夠掌握多樣的教學樣式和相應的教學手段,以適應學生多元的需求和長效發展。
4.實施差異教學要完善與教學行為相應的保障系統。隨著選擇功能擴大之后,教師作為幫助學生選課的課程導師地位也將逐步彰顯。教師對多樣課程的綜合性了解和差異學生的多樣化區分能力也將成為教師的又一項能力指標。學生課程導師制也必將日漸成為必需。學生差別化、個性化、綠色化評價體系的完善也必將顯得更為重要。
篇2
關鍵詞:以賽促學;茶藝;以賽促教
技能競賽是促進教學模式改革、加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有力措施,是檢驗學院培養學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檢驗教師教學水平的準繩。目前,高職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始出現理論和技能并重發展的趨勢,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下,如何做到技能的穩步提升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通過技能競賽不斷彌補課堂學習的不足,對于提升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高職學生茶藝技能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茶藝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1.培養目標和教學定位。(1)培養目標:培養符合茶藝職業需求、行業服務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良好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具備茶藝職業的基本服務能力,能夠掌握茶葉審評、茶葉加工和茶藝表演等相關理論知識,并熟悉茶館的設計、經營、管理等流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教學定位:圍繞“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找準職業定位。根據茶行業不同企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和各項涉茶競賽的要求,融入相關教學項目,合理設置課程,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能經常參加各類技能競賽,提升學生道德素養和職業素質,幫助畢業生提升就業競爭力。
2.將“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學院要轉變辦學理念和辦學思維,將職業技能競賽作為提升教學質量的主要方法之一,貫穿到學院發展、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形成等教學內容中去。通過競賽項目確定正確的專業培養導向和未來人才的需求導向,根據外界的變化不斷加強對教學內容和項目的改革與修正,使課程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實際。將不同的競賽標準和技能規范按照專業特色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這樣既能獲得更多的優秀競賽成果,又能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一舉兩得。
3.以第二課堂為抓手,深入補充課堂教學的缺失。近年來,根據行業、職業及校內外各種技能大賽的要求,事先選擇優秀學員,設計科學合理的短期訓練項目。根據大賽規范及要求,制訂詳細的階段目標,有效地提升大賽的服務水平。以成立興趣小組、茶藝社團,或舉辦茶會的形式,不斷拓寬第二課堂,豐富學生的活動內容,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增強專業歸屬感,以小范圍擴散效應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動力。各種競賽及第二課堂開展過程中不斷加強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培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增強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競爭力。
4.轉變教學方式,實施開放教學,搭建良好的“賽”“學”發展平臺。根據大賽要求挑選適合的活動小組,根據教師教學重點成立競賽指導小組,對挑選出的優秀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訓練,嚴格按照競賽的要求、規則、形式進行項目化訓練。另外,為了保證訓練的效果,茶藝專業學生可以獲得實訓室的全面使用權,全天對學生開放競賽練習場地,學生按需使用,隨時訓練,保證訓練場地和時間的需求。
5.以賽代文,以賽代證,以證代課,以證代學分。學院將技能競賽參賽隊的訓練納入教學管理中,任課教師可以制訂相應的規定,根據比賽成績給予相應加分。按照學校現有政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專業技能競賽,同時可獲得相應的選修課學分,以替代校內日常的選修課程的學習。對于在比賽中表現優異、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按照學院的文件要求,可將獲獎證書直接替代學分,用于某些課程的免修。試行“以賽代文,以賽代證,以證代課,以證代學分”的制度,不同等級、不同類別的職業技能競賽,將按照學院文件規定進行一定的折算,給予學生不同的學分。例如,國家級一類比賽的一等獎獲獎證書可以替代畢業論文,國家級一類比賽的二等獎證書可替代相應職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對學生而言,參加各項技能競賽對于提高專業實訓技能水平,檢驗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學院利用競賽不僅考查了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水平以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也提升了學院的辦學水平和專業影響力。
6.始終堅持以職業為導向,根據崗位職業能力完善教學設計。根據最新的人才培養要求,學院每年都積極參加茶行業舉辦的職業技能競賽,同時還通過開展專業技能運動會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強化崗位職業能力。我院秉承將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始終放在首位的辦學理念,在不斷加強職業能力培養的同時,堅持按照“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競賽能力培養,以競賽標準為切入點,制訂實踐教學目標和任務,強化校內模擬競賽、虛擬競賽、校外競賽、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
二、“以賽促學,以賽促教”茶藝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效
相對于很多本科院校而言,高職教育在培養職業技能人才方面有很大的教學優勢,但要使學生德、智、技、美全面發展,就需要充分發揮學院辦學理念的引領作用和技能競賽的導向作用。學院通過不斷鼓勵學生參加茶藝類等的技能競賽,激發參賽選手的團隊協作能力,使他們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獲獎選手也嘗到了競賽帶來的榮譽感,并給后期入校學生做出榜樣,對學院的招生宣傳工作也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此外,還在學生中營造了學習目標明確、堅持奮斗、不斷提升的濃郁學習氛圍。
我院學生先后在國家級、省級、校級比賽中屢創佳績,2014年獲得浙江省茶藝技能競賽三等獎;同年,獲得全國武林斗茶大賽仿宋使者稱號。學生通過參加比賽打下良好的茶藝基礎,獲得了豐富的經驗,提升了專業技能水平。技能大賽今后將作為校、政、企相互交流的重要措施,學院可以為企業輸送人才資源,企業可以為學院提供實訓資源,校企雙方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發展局勢。下一步,我院將積極邀請政府部門參與辦學和專業建設,實現校、政、企合作的新模式,提升合作新高度。
我院參加和舉辦茶藝技能大賽,在鍛煉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同時,讓學生在參加和準備比賽的過程中親身體驗訓練的艱辛、優勝劣汰競爭機制的殘酷,使學生在面對強大的競爭壓力和陌生的比賽環境時能團結一致,充分發揮所學,取得良好的成績,這對提高學生的綜合技能、職業素養和職業競爭力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胡秀強,程遠東.“以賽促學”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 (25):34-35.
篇3
關鍵詞:技能競賽;高職;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0018701
1 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意義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的規模進入穩定發展階段要求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由規模擴張轉移到特色辦學,提升教學質量上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明確了開展職業技能競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職業技能競賽是高職院校展示教學成果的重要形式,它考察學生技能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對激發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培養大學生團隊精神、創新精神、職業素質等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它不僅展示了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的風采,而且提供了職業培訓和信息交流的平臺,更能成為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的推進器,“撬動”了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
為了大力發展國內職業技能教育,推進職業技能大賽的開展,《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規定了要“定期開展全國性的職業技能競賽活動”的要求,通過定期舉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能夠把多年來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經驗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規范化。
“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這是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是我國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制度設計與創新,啟迪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對職業教學改革與實踐進行研究。舉辦的職業技能競賽圍繞職業能力的評價確定競賽內容,按職業崗位完成工作任務的實際需要策劃競賽項目,競賽設定的工作任務就是典型的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所以,開展技能競賽是符合職業學院教學目標的,基于技能競賽的舉辦,使院校職業教育、企業和技能人才三者之間相互協作,共同造就社會需要的技能性人才。但是,目前職業教育理論界對技能競賽應用于學校教學管理改革的研究還不深入,使得學校在教改過程中缺乏科學理論依據,導致改革的結果不切合人意。
因此,本研究希望通過湖南省高職院校開展職業技能競賽的現狀去探討如何通過技能競賽對現有課程設計、教學效果評價以及師資隊伍等教學各環節深化改革,突出專業特色,提高教學質量,符合社會需要作出研究。
2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方法
2.1 研究的主要內容
課題組成員在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技能大賽的相關情況入手,了解師生參與職業技能大賽的情況,分析技能大賽與日常教學的融通現狀,探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問題。
2.1.1 湖南省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發展現狀調查
項目組首先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其次選擇湖南省其他高職院校進行問卷、訪談調查,收集這些學院參與與組織職業技能大賽的資料,了解相關人員對職業技能大賽的體會,并了解部分院校教學改革過程的做法與經驗。
2.1.2 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教學改革的影響研究
通過調查與資料收集,分析職業技能大賽對于人才培養模式目標定位、教學內容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影響。
2.1.3 基于職業技能競賽的高職學院課程教學設計研究
探討如何通過職業技能競賽,推動職業院校課程設計改革。構建一個與技能競賽相對應、相促進的課堂教學體系;構建合理的理論教學和培養與競賽技能相符的項目教學計劃;技能競賽與課程設計改革密切配合,形成以技能競賽引領、深入和評價課程教學設計改革的循環模式,通過技能競賽推動課堂教學。
2.1.4 基于職業技能競賽的高職學院教學評價體系研究
分析現有教學評價體系的利弊,探討將技能大賽的某些理念引入職業院校教學評價體系,并試圖在原有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從教學目標評價、教學內容評價、教學方法評價、教學組織評價等方面構建基于職業技能競賽的教學評價體系。
2.1.5 基于職業技能競賽的高職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探討職業技能競賽對教師教學理念改變,能力提高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并分析如果利用職業技能競賽這一平臺很好地促進“雙師素質”的師資隊伍和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的建設,滿足專業能力培養需要。
2.2 研究方法
2.2.1 現場調研法
對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及湖南其他高職院校進行調查、訪談,了解職業技能大賽的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正負面影響及主要特點。
2.2.2 文獻分析法
廣泛系統地搜集所獲取的調查研究資料,運用演繹、歸納、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對所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通過對我國不同專家學者論著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為研究本課題提供了宏觀的視野。
2.2.3 問卷調查法
到湖南省公辦高職院校(以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為例)進行問卷調查,問卷題目由學生會學生代表根據學生特點及組織學生職業大賽的有關領導和老師對學生在職業大賽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共同擬定問卷內容,在學生中進行一次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問卷的結果。同時為了了解高職教師參加各類教學比武、技能比賽的情況,該研究也擬對教師進行相關調查。
2.3 研究擬達到的目的
本項目將收集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對湖南省主要高職院校開展與參與職業技能比賽的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分別對不同群體如主管技能競賽的領導、指導老師、參賽學生等進行訪談,了解他們在技能競賽中的收獲和經驗,以及技能競賽對教學、管理的影響和改變,積累數據資料。在調查基礎上進一步分析職業技能大賽對教學改革的影響因素,分析職業技能競賽在教學改革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的地位和意義,并能夠構建基于職業技能大賽的課程教學設計、教學評價體系,同時探討如何利用職業技能大賽來提高教師的勝任力。
3 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的創新點及有利條件
3.1 創新點
在現有理論的基礎上,從職業技能競賽的角度對技能人才培養教學改革進行分析,挖掘高職學院技能教學中的深層次問題,針對每一個問題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利用職業技能競賽的推進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改革現有教學模式,構建基于職業技能競賽的課堂設計模式與教學評價體系,同時借助職業技能競賽提高專業教師的綜合能力,為高職師資隊伍建設開辟一條新的途徑。隨著幕課、維課在教學實施中的運用,該研究也講對高職教師參加相關技能競賽的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探求教師類職業技能競賽對教學研究的積極作用,以及存在的問題。
3.2 有利條件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05〕35號)精神中有一條是要定期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目前,我國已形成國家級、省級、校級等多層次、多形式、多專業的職業技能大賽體系,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大賽”的局面。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突出辦出學院特色,加強內涵建設,也為了提高學院知名度,在參與職業技能大賽方面加大了投入和監管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2013年教育部主辦的全國高職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了高職組會計技能賽團體一等獎、全國職業院校導游服務技能大賽3個二等獎、“全國中華茶藝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取得了全國職業技能競賽的大豐收,同時我院學生還在其他級別的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為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樣本。
綜上所述,結合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業技能大賽的引領下,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及實訓條件與設施、師資培養等方面的改革方面作的探索與實踐進行研究。探索借助職業技能大賽平臺促進教學改革研究的思路,吸收行業最新技術、理念融入到課程設置、實訓操作中去,真正培養符合企業、市場需要的高職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欣,李玲玲.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教學的促進與理性思考[J].大學教育,2012,(5).
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hotel indust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ideas of management skill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to train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i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positions for high star hotels.
關鍵詞: 高職;酒店管理教學;體系構建
Key words: vocational;hotel management teaching;system building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4-0135-02
0引言
近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開辦了酒店管理專業,為酒店行業培養了大批人才。由于部分高職院校對酒店的行業特征、崗位技能的理解與企業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偏差,在設計培養模式和課程結構時不能反映企業的現實需求和學生的職業理想,特別是對學生酒店管理技能的培養和開發還十分欠缺,弱化了酒店管理專業的特征,制約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2006年,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依托浙江商業職業教育集團的校企合作項目――雷迪森酒店管理學院,積極構建了以“訂單培養”為主要形式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加大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改善校內外實訓條件,建設全真化的實訓基地,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為高星級飯店培養服務與管理一線的高技能、高素質專業人才。2007年至今,雷迪森班已持續開辦了三屆,培養學生上百名,首屆畢業生92%在雷迪森酒店就業,其中68%的學生從事領班等基層管理崗位工作,雷迪森班的成功實踐,為高職教育酒店管理專業管理技能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創造了經驗。
1管理技能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本思路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以全面素質教育為基礎,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較強事業心和責任感,熟悉酒店服務與管理理論知識,具有較強操作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能勝任大中型酒店服務與管理工作的一線高等應用型人才”。管理技能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的要求,找準定位,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理念。
1.1 管理技能是教學的核心內容既然是酒店管理專業,理所當然要把實踐教學環節的重點放在管理技能教學上,以管理技能訓練為主,把服務技能的學習作為實現有效管理的基礎和條件,即要有所側重,又能全面掌握。學校應尊重和理解學生成為一名酒店管理者的意愿,學生報考的是酒店管理專業,初衷是學習酒店相關管理,將來成為一名管理人員。學校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平臺,應該鼓勵和支持學生去追求自己的職業理想,如果學校出于實習和就業的現實考慮,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過多的強調服務技能的重要性,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放在服務技能訓練上,會無形中把學生定位為“服務員”,讓學生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產生巨大的落差,極大地挫傷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甚至動搖學生的專業方向。
1.2 實習實訓是管理技能教學的主要手段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不同的教學方法,管理技能與服務技能是不同的教學內容。酒店管理和酒店服務兩種技能的學習都需要運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兩種手段。但是在傳統教學中,“理論課學管理,實踐課學操作”的現象十分普遍,形成了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管理與服務“各顧各”的局面。在很多人的觀念中,酒店管理專業的技能訓練不外乎前廳接待、客房清掃、餐廳擺臺等一些項目。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也抱有這樣的思維定勢,進了餐廳實訓室就是練擺臺、斟酒、折花,進了客房實訓室就是練迎賓、鋪床、抹塵等。隨著行業的發展,實訓內容雖然也增加了諸如宴會設計、花藝、茶藝、調酒等新內容,但仍局限于操作技能的實習實訓,始終沒有將管理技能作為實習實訓計劃的主要內容。
1.3 校企合作是管理技能教學的基本依托校企合作能讓管理技能的實訓基于真實的職業環境,校內可以在硬件上模擬真實的酒店場景,但酒店各種各樣的客人和突況是難以在校內模擬的。學校應通過校企合作借助企業的真實環境進行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可以為學生帶來真實的酒店品牌內涵和團隊文化,作為酒店的管理者,正確的理解并向下屬傳播企業文化和服務理念是重要的技能之一,由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巨大差距,學生很難在校內真正理解酒店的品牌內涵和企業文化;校企合作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雙方優勢,為學校的教學節省大量人力物力的同時,也提升教學的現實有效性。
2“雷迪森”班管理技能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
高職教育酒店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上,要以管理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實習實訓為主要教學手段,通過訓練學生的酒店管理技能,提升學生內在的綜合素質,提高職業發展能力。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雷迪森”班經過三年一個全周期的教學改革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的訂單培養模式,特別是在管理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創造了成功的模式。
2.1 以企業為主體開展工學交替酒店管理專業的管理技能教學應打破“課堂教室+校內實訓室”的封閉模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穿插,課堂學習與崗位實踐結合,形成學校―企業―學校―企業在空間上的工學交替。雷迪森班由學校與酒店共同就基層管理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及工作標準要求進行充分調研、認真分析,明確訂單班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崗位定位,確定人才規格、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校企共同參與制訂訂單式人才培養方案,即“進階培養、學工交替”的人才培養方案,簡稱SM-LP人才培養方案。SM(Service & Management,服務和管理)指服務崗位向管理崗位進階提升的教學內容設計,LP(Learning & Practice,學習和實習)指課程學習與崗位實踐學工交替的教學過程組織。
SM-LP人才培養方案完整的解釋了服務技能與管理技能教學的關系,為學生技能的實習實訓創造了全新的理論。SM-LP分為五個階段實施教學。第一階段:基礎教學,完成通識課程和通用技能教學,在校內教學;第二階段:服務技能學習,完成服務技能的實訓和相關知識的教學,以校內教學為主,部分課程在訂單酒店現場教學;第三階段:頂崗實習,完成在訂單酒店一線服務崗位的實習;第四階段:管理技能學習,完成酒店運營管理課程教學和管理實習,部分課程在訂單酒店現場教學;第五階段:畢業設計和畢業實習,在訂單酒店完成管理崗位的跟培與頂崗實習。
2.2 以管理技能培養為核心設置課程酒店管理是一個對管理者綜合能力要求很高的職業。從管理對象上看,不僅是對下屬員工的管理,也包含對財和物的管理,甚至還包括客戶管理和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從管理的內容上看,酒店基層管理人員應做好質檢、培訓、人員調配、接待、處理投訴、成本控制等各種日常紛繁復雜的工作;從管理者的職能來看又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內容。
酒店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應按酒店的管理崗位和管理項目實行模塊化學習,打破管理學的學科系,使課程的知識和能力訓練內容與酒店管理者的管理過程相接軌。例如,雷迪森班除了根據業務部門的劃分開設前廳管理、客房管理、餐館管理、酒吧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設施設備管理等課程外,還開設了個人與團隊管理、分析和解決問題、酒店質量管理、創業品牌孵化等課程,培養學生的綜合管理能力。
2.3 以管理工具和管理案例為主要實訓內容現代企業管理的科學性主要是體現在對管理工具的運用,越是管理規范的企業對管理工具的依賴就越強。酒店的人流、物流、現金流都很大,是非常復雜的綜合場所,管理的難度大,普遍采用各種軟件和信息管理系統,提升管理效率和精準性。雷迪森班將一些酒店常用管理工具作為實訓模塊,開發相應的實訓包,在校內強化實訓,有效的解決了學生在酒店基層管理崗位難著手,難切入的問題。
案例教學對于實踐性很強的酒店管理專業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分析可以加深學生對管理工作的理解,通過對管理案例的演練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應對藝術,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雷迪森班根據酒店對客服務部門的不同,分別由雷迪森酒店各部門管理人員主持編寫案例庫,酒店將進幾年在出現的典型案例做成實訓包,制作相關的課件,設計相應的情境,供校內實訓課程使用,效果顯著。
2.4 以全真型實訓基地為主要教學平臺雷迪森班的管理實踐教學以校內全真實訓基地―雷迪森酒店管理學院為主要平臺。雷迪森酒店管理學院是一座符合現代酒店企業運作方式,按照國家五星級酒店標準建議的“生產型”實訓基地,是集教學、實踐、培訓、生產、研發“五位一體”的現代酒店服務與管理技術平臺。雷迪森管理學院建筑面積達6000平方米,投資將近一億元人民幣,下設一個實訓中心,三個實訓部, 16個實訓室和配套練習室。
雷迪森酒店管理學院引進雷迪森旅業品牌,實行品牌化管理。在實訓基地建設的規劃、建設、管理和教學的整個過程中雷迪森酒店全程參與,全面導入雷迪森酒店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聘請雷迪森酒店管理人員為兼職專業教師,學院專職教師輸送到酒店見實或兼職,實現實訓基地與雷迪森酒店的完全對接,從而使實訓基地成為擁有先進管理模式,超前教學理念,緊密聯系實際的全真實踐基地。
3管理技能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啟發
3.1 平衡開展管理技能與服務技能教學在酒店管理過程中,服務技能是基礎,沒有良好的服務技能無法進行有效管理,也無法提供對客服務,學習服務技能是前提和手段;要把管理技能教學作為主要內容,在實習和實訓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管理實踐機會,使學生實現由服務技能向管理技能進階式提高;要注重技能實踐教學的整合,以工作項目為模塊分解職業能力,不應把服務和管理作為完全區隔的不同技能,溝通、投訴處理等既是管理技能也是服務技能的實訓項目應整合教學。
3.2 管理技能實踐教學要兼顧專業對口和通識性高職教育不僅要立足工作崗位進行教學設計,同時也要體現大學教學是通識教育特點,不能過于狹隘。酒店的管理技能是通用性很強的技能,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和更廣的職業發展空間。從現實的就業環境來看,畢業生受年齡、待遇、工作環境等影響,不太可能長期從事基層的服務工作,如果在酒店工作1-2年后不能得到相應晉升,將很難繼續在一線服務崗位上工作下去。所以,學生不僅要有很強的服務技能,還必須具備良好的管理技能,才能擁有較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即便面臨轉行,其管理技能仍可以在新的職業中得到良好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