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5: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篇1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到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給世界經濟和穩定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給中國經濟發展和穩定帶來了極大地沖擊。這樣,對政府執法部門的整體應對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需要不斷提升整體素質,充分發揮本身職能,認真做好本職工作,全力維護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作為交警部門承擔著維護國家和廣大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職責,面對呼嘯而來的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交警部門需要怎樣做?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課題。

一、 金融危機給社會經濟和社會和諧穩定帶來的影響。

當前,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強和深入,逐漸形成了國際金融秩序,使全球經濟發展處在同一個頻率上。特別是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出現,直接造成了世界經濟危機的發生。經濟危機對世界經濟發展和穩定有著及其嚴重的影響,其結果會出現工廠倒閉,失業率增加。據有關部門預測,全球失業率由過去的百分之三點幾,上升到百分之五點幾。這樣,就會有大量的失業人員在為了尋找工作而奔波。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這場金融風暴中受到的影響不言而喻。在社會發展進步中,經濟是基礎,穩定是前提,只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才能進步發展,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但是,一旦人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崗位,對于社會就會產生一系列反應。一是,經濟危機造成一部分人經濟收入不穩定,甚至失去經濟來源。我們知道,近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生活不斷得到提高,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推動了世界經濟的進步和發展。隨著金融危機導致的經濟危機,造成一部分的企業倒閉。這其中,有一些人重新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可以彌補由于失業造成的經濟損失,但是,帶來的影響卻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工人會下崗失業,失去經濟收入。二是,經濟危機給社會穩定帶來非常大的影響,大量的失業人群為了尋找新的工作而奔波。這樣就打破了原來的平衡狀態,其中,一些人找到了新的工作,但是,總覺得不如原來的工作稱心如意,心里不滿意。而一些原來有工作的人群,由于失去工作機會,又一時沒有找到新的工作崗位,心理上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甚至開始對社會產生不滿情緒,把一些不滿發泄出來。同時,大量的高校畢業生也是參與崗位競爭的主力,更加給就業形勢帶來影響,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將會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

二、 金融危機給交警工作帶來的影響

金融危機發展成經濟危機后將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作為社會系統工程的交警工作也將會受到極大的沖擊。交警工作展現政府們形象的窗口,也是維護政府形象的一線單位。在這場經濟危機中,將是考驗交警部門的應對能力,以及檢驗交警工作是否真正負的起自身社會職能的一道考題。我們知道,交通事業在社會發展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命脈。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的不斷進步,機動車數量和駕駛員隊伍也在以相當的速度在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道路交通行列里來。機動車參與到道路交通之中來主要是跑運輸經商,車越多管理起來越難。這樣,就使交警部門的管理任務越來越沉重。駕駛員隊伍作為從事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主要力量,對交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駕駛員隊伍的素質也是影響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駕駛員隊伍整體素質如何直接決定著交通管理工作的穩定與發展的趨向走勢。

在這里,我們首先來對駕駛員隊伍進行分析。作為駕駛員隊伍本身組成復雜,且走東闖西,見識廣,思路開闊,思想接受新事物快,因此,要管理好駕駛員這個群體非常困難。我們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農村駕駛員,這是一個相當大的群體。當今,在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購買了農用車,在做好農耕的同時,也開始駕駛車輛跑運輸經商。雖然走上了經商之路,但是,他們的思想還沒有真正的與當前發展的形勢相適應,特別是在參與到道路交通行為之中后,無牌無證駕駛、農用車載人、闖信號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不斷發生。在他們眼里經濟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可以把交通法律法規置之度外。這也是農用車駕駛員隊伍不好管理的重要原因。筆者在對一些農用車駕駛人進行采訪時,一些人這樣說“一年也跑不上幾趟城里,還花那些錢干什么,掛牌辦證太貴”,真是讓人感到十分無奈。這些人涉及人群廣,但是,思想跟不上形勢發展,若強制措施,必然會引發警民矛盾,給當前社會穩定和諧帶來影響。一是常年從事運輸行業的駕駛員。這類人群山南海北都能到達,接觸的人多,各種事情都經歷過,管理起來也非常困難。這當中的部分駕駛員對于交通法律法規非常明白,但是,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卻明知故犯,屢屢違法道路交通法律法規。他們有的從事貨物運輸,有的是從事旅客運輸。特別是涉及到當地經濟發展的問題,使交警部門非常難以管理。在當前,嚴峻的形勢下,加強對這些駕駛員管理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是新加入到運輸行列里來的駕駛員隊伍。這些駕駛員原先在從事其他工作,可能由于受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

其次,對交警工作進行分析。一是服務態度問題。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是一個服務加管理的工作。交警服務態度對工作開展影響非常大。在實際工作中,個別民警服務態度不好,執法中態度冷、橫、硬、推,使群眾很有意見。二是執法程序不合理。在實際工作中,民警在執法程序上不盡合理,沒有真正落實有關規定,授人以柄。三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一些民警還沒有認識到當前金融危機給交警工作帶來的影響,仍然停留在過去正常的管理思路之中。如果這種思路不調整,工作就會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需要,就可能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四是大局觀念不高。有的民警大局觀念不強,眼光只停留在自己工作的環境內,沒有將本職工作與社會大環境相結合,影響到交警工作在社會大形勢下的形象。五是工作不到位。交警工作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廣大群眾對交警工作要求有著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很多原因,一些工作不能達到群眾的意愿。比如事故責任認定的公平公正和肇事追逃工作的時間性,因此,群眾就會產生不滿情緒,這樣對交警工作非常不利。

三、 應該采取的措施

面對當前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沖擊,交警工作作為代表國家行使執法權力的部門應該緊跟形勢的發展,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從大局出發,著眼社會發展穩定大形勢,充分發揮自身工作優勢和社會職能,應對由于金融危機帶來的巨大影響。

(一)積極加深認識,提高全局觀念。作為交警部門要緊密結合當前形勢,從社會穩定發展這個大局來認識交警工作應該發揮的作用。特別是要做好民警的政治思想工作,結合孟建柱部長有關應對金融危機的講話精神,以及當前正在開展的執法 教育培訓活動中提到的學書記以及同志和孟建柱部長的講話精神。不斷提高思想認識,維護社會穩定。在這當中,領導干部要深刻認識當前形勢,要有大局意識和政治意識,把握工作重點,積極把廣大民警思想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轉變工作思路,維護社會穩定。執法工作是一項非常嚴謹的工作,也是廣大群眾關注的一項工作,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政府形象和社會穩定和發展。面對當前嚴峻的社會形勢,作為交警部門要從維護社會穩定這個大局出發,在路面執勤中,把嚴管重罰改為以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方式,對于一些輕微違法行為做到不扣不罰。對于一些嚴重交通違法行為要最大限度的進行教育,在處罰的同時,要耐心講明白嚴重違法的危害,使被管理者做到心服口服。

(三)查找自身問題,積極提高隊伍素質。雖然我們開展了多次教育培訓,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特別是當前面臨金融危機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沖擊的時候,對交警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教育培訓的要求,各單位要針對培訓方案中提出的問題,并結合實際工作認真查找開展自查和互查活動。根據查擺的問題,認真制定整改方案,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解決,使隊伍素質進一步得到提高。

篇2

一、金融危機對農信社造成的影響

經濟決定金融,這是自然經濟發展規律。今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__縣以煤炭為主的支柱產業處于停產、關閉狀態,全縣60余座煤礦從去年6月份停產整頓以來,除5、6家國營煤礦恢復生產以外,其余至今不能生產,停產面積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85%。與此相關聯的4家洗煤廠、1家焦化廠全部停產,運輸業、餐飲業、服務業的產業鏈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全縣整個經濟蕭條,工業經濟連續回落,使農信社貸款投放、到期貸款回收及資金組織等工作難度加大。信用社的各項工作面臨很大困難。

(一)資金組織工作難度加大。去年一月份__聯社一個月就完成了全年存款任務,反觀今年,到2月末存款僅比年初上升了__5萬元,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__全縣經濟是支柱產業撐不起梁,附屬產業登不上堂;而農民手中的糧食更是沒有賣上好價錢,春耕備耕都顯得捉襟見肘,根本沒有多余資金存入信用社,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金融危機給信用社資金組織工作帶來的難度有多大。

(二)貸款投放信用風險加重。受金融危機影響,宏觀經濟趨緊,經營環境惡化,農副產品價格急劇下滑,銷售渠道嚴重阻滯,糧價低,賣糧難的問題十分突出,就業難度加大,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長預期下降,農村中小企業則是市場疲軟和經營面臨困難,就那__來說以煤炭為主的支柱產業處于停產、關閉狀態,整個煤炭產業不景氣,與此相關的產業鏈也嚴重萎縮,信貸違約和行業貸款風險加大,再加上信貸風險分類的不準確及隨意性,無疑是雪上加霜,農村信用社貸款投放的信用風險進一步加劇。

(三)經營利潤收入空間縮小。在如此蕭條的經濟形勢下,央行為應對金融危機大幅度調整貸款利率,傳統的存貸款業務盈利空間逐漸縮小;而長期以來農信社收入單一,存貸款業務是農信社主營業務,也是信用社最主要的收入來源,農信社盈利水平的高低,往往是靠存、貸款市場占有“份額”和貸款利率的高低來決定的;再加上信用社要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實現存款大幅增加,貸款大幅發放,不良貸款大幅下降,實現收入最大化,都將付出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信用社的經營收入可謂是內外交困,給農信社收入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

(四)深化改革面臨阻力增加。當前農信社深化改革正處在關鍵階段,金融危機的不期而至給農信社的改革帶來的沖擊不可說不大,對農信社實現穩定發展已構成很大的威脅,在信用社各項經營都面臨很大考驗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推動信用社深化改革,增資擴股,進一步壯大信用社實力,進而組建農村信用合作銀行,向現代銀行邁進,面臨的阻力可想而知。

但對我們農信社而言挑戰與機遇共存,下面就自己的認識談幾點建議:

二、幾點建議

(一)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開展組織資金工作。在目前整個經濟疲軟的形勢下,僅靠過去那種單一的搞突擊、依靠個人力量攬儲的方式顯然已經遠遠不夠。需要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的資金組織形式。一是要改變長期以來,重業務發展輕宣傳報道的思想,加大宣傳力度,突出宣傳農村信用社的性質、地位、作用和辦社宗旨,資金實力以及社會信譽度,塑造農村信用社在整個農村金融體系中的基礎地位,提升市場份額;二是實施新的考核機制,把任務細化分解到從聯社主任到基層每一位員工,形成人人有壓力、個個有任務的氛圍,直接與工資掛鉤;三也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個問題,應下大力氣抓好網絡電子化建設,盡快實現通存通兌和卡業務的開辦,靠優越的服務設施和服務水平來爭取存款;四是積極爭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涉農資金、教育資金以及預算外資金和國家投入的農業專項資金等存入農村信用社。

(二)樹立風險控制的經營理念。依法合規經營是企業的生存之道,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所以要時刻把風險控制放在首位。一是要強化信貸管理,把好增量貸款的投放關,嚴格按照職權范圍、相關規定和程序發放貸款,確保新發放貸款的“安全性”;二是要繼續施行“控大放小”策略,嚴格控制大額、大戶貸款,放開放活農戶小額貸款;三是要在調查中,充分利用現代影像手段,通過拍攝圖片、影像資料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確保信貸投放的可靠性、科學性。

(三)積極拓展收入渠道。農村信用社要解決當前盈利能力底、收入單一的現狀。首先要集合農村信用社的實際,在嚴格控制信貸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創新貸款品種,大力推進中間業務。要在開展代收代付的基礎上,開辦票據貼現業務;其次,發揮農村信用社在縣城及鄉鎮的網點及市場優勢,推廣“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加大“安貸寶”、小額貸款借款人保險等業務的推廣力度;另外,要拓寬貸款營銷空間,開辦國家公務員擔保貸款、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等業務,逐步實現資產多元化,經營多樣化,不斷拓展收入渠道。

篇3

文書的作者戴維•歐瑞爾系應用數學家出身,從畢達哥拉斯的數學談起,結合新發展出來的數學領域、系統工程、牛頓力學、統計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背景,對主流經濟學及其政策應用進行了駁斥。在他看來,經濟學只是對人類行為的數學表述,但這門學科確立的假設前提非常不切合實際,因此,與其說經濟學是科學,不如說是一門觀念學。

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獨立的市場主體,經濟則是理性自私的人為實現個人效用最大化而采取相互獨立的行動的最終結果。這種假設實際上取于物理學,假設人無限接近甚至等于牛頓學說中的原子,不存在過大的個體差異、選擇差異。在2007-2009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此種觀念與假設曾長期驅動美國及世界其他主要金融市場去監管化的政策方向,從根本上忽略了節點風險,更無法預防整體風險。

經濟學的又一個重大假設是,經濟本質上是穩定的,價格只是發生微小且隨機的變化,所以波動很快就會被市場力量這只“看不見的手”平息下來。戴維•歐瑞爾認為,這種假設與金融史相悖,他一一分析并駁斥了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利昂•瓦爾拉斯和維弗雷多、帕累托三人奠定新古典經濟學理論基礎的論證:杰文斯只接受和分析事實上不存在的理想化市場,其中,每個個體決策的基礎是“對自己的要求或私利的單方面關注”,“交換的意圖眾所周知”,而且市場參與者之間存在著“完全自由的競爭”;價格機制跟鐘擺運動一樣,將最終停止在理想的供求平衡狀態。

瓦爾拉斯直接將數學原理用于經濟學分析(經濟學家熊彼特高度贊賞瓦爾拉斯的貢獻),他的學生帕累托則在老師學說基礎上拓寬了其數學基礎。戴維•歐瑞爾指出,此三人將穩定性的概念從物理學和工程學范疇引入到經濟學,但沒有且無法證明他們列出的方程組具有穩定解,他們可用的數學工具僅僅適用于研究靜態系統或只適用于周期性波動的系統。

主流經濟學及由其指導的金融理論一貫認為,經濟中的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可以通過科學方法、建立風險模型來管理。如前述,投資者是理性的、獨立的,市場是穩定的、價格變動是隨機的等觀念前提存在諸多缺陷,但風險管理理論及實踐恰恰就建立在這些存在極大缺陷的觀念前提基礎之上。這方面最典型、最具有諷刺意味的例子就是1998年倒閉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該公司是由多名諾獎經濟學家組建管理,利用有效市場理論發放高杠桿效應的債務,主要出售對極端小概率事件的保險。同樣,2008年初,美國貝爾斯登公司還在報告說其業務風險系數得到穩定控制,隨后不久就全面崩盤。書中引用了對沖基金經理大衛的一番話稱,金融風險定量管理帶給使用者一種“錯誤的安全感……就好比一只好用但出事故時卻壞掉的氣囊”,低估風險發生概率、錯估風險規律使得風險行為增多,從而提高了經濟運行不穩定的程度。

篇4

形成原因的比較

日本資產泡沫、美國的房地產泡沫都是由于金融機構積極提供貸款所導致的。但是何種因素促成了金融機構的樂觀主義呢?

美國與當年的日本都是發生在經濟高度依賴家庭消費這一背景下,并且以作為信貸擔保的資產價格無限上升為前提,結果導致了金融活動背離了根據實體經濟的合理價格來提供融資這一金融基本原則。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前,有很多對日本信貸活動過度依賴資產擔保的批評,但發生在美國的這次危機也是以同樣錯誤導致的。特別是美國,出售抵押貸款證券并且從資產負債表衍生出的機制非常發達,易于進行大范圍的融資。

從泡沫破滅來看,美國和日本一樣,正如前IMF副總裁斯坦利•費舍爾所說的那樣,

“金融市場所有的風險最終歸于銀行”。但是在美國由于各種投資銀行和基金在房地產貸款的分割、證券化以及廣泛銷售等方面的作用巨大,所以被稱為“影子銀行”。同時,包含評級公司在內的整個金融系統的風險意識都不是很強,其中還涉及到了道德的缺失及金融機構自身各種報酬制度等相互糾結的復雜原因。

筆者認為,日美兩國金融機構積極發放貸款的背后有一些共同的因素:A,傳統客戶即制造行業的資金需求下降;B,長期奉行的寬松貨幣政策;C,金融領域各種管制的放松。這三個原因是相互聯系的。其中,A產生于日美相似的產業結構變化,C也在這次危機發生之前被視為理所當然。

但是關于B可以提出這樣的一個疑問,即在中央銀行的政策運行過程中是否應該更加關注資產價格的動向呢?對資產價格產生最大影響的是長期利率,長期利率受經濟增長和中長期通貨膨脹的影響。盡管如此,中央銀行包含可控預期的短期利率動向一定是可以對投資者的風險判斷施加影響的。

從淹沒在泡沫中的借款方來看,兩個國家實施積極借貸的主體是不同的。日本主要是房地產開發企業、建筑業企業、大型零售商等公司部門,而美國是以不擁有固定住房的低收入者為主的家庭。兩國的共同點就是與傳統資金需求者相比風險性更高的借款人增多。這當然可以看成是出貸方積極發掘客戶的結果,其背景卻是兩國經濟高度發達的情況下維系經濟增長不得不依賴非制造業部門的發展這一難題。特別是美國,家庭過度負債已經成為美國大規模財政赤字和經常收支項目赤字的重要原因,同時對于世界金融、外匯市場的動蕩以及在支撐世界經濟增長方面的作用也應該重新加以評估。

危機的擴散及應對措施

日本因泡沫破滅引起的損失在很大程度上都集中在了銀行部門,這經常被與發生在1990年代初美國的儲蓄貸款協會(SL)危機和北歐各國的銀行危機作對比。于是,在對策方面,諸如刺激經濟的金融和財政政策的實施不夠充分,在處理不良資產方面花費時間過長等批評多有所聞。但是,在1990年代前半期對日本經濟的預期持樂觀判斷的觀點為數不少,再加上當時也沒有處理銀行各種不良債權的市場,即使不考慮政治上的困難,政府資金的早期注入也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日本的不良資產的處理花費了十年以上的時間。

在此期間,日本經濟持續著歷史上少有的低迷,有很多觀點都認為要從處理不良資產的低速度上去尋找原因。但是,筆者認為,發生在1990年代的日本經濟停滯是各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僅僅從處理不良資產的方式上來尋求原因是不合適的。另外還有一部分人認為,處理不良債權的時間與經濟的低迷僅僅有著部分聯系。

與日本泡沫破滅的危機不同的是,本次美國的危機通過次級貸款的證券化在很短的時間內擴散到了世界各個金融及資本市場,以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在很短的時間內紛紛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政府注資和各種刺激計劃等政策。

盡管如此,到現在仍沒有看到這次危機迅速結束的征象。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本次危機的程度及影響范圍空前巨大。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如果要在短時間內處理資產或證券的話,必然引起外匯市場的波動及總交易額的萎縮,進而對整個實體經濟如房地產價格等帶來消極的影響。與日本一樣,對金融機構實施援助還面臨著政治方面的強大阻力。

金融系統不健全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程度及范圍

20世紀90年代初的日本經濟和2007年的美國經濟(世界經濟也幾乎同步)都到達了繁榮的頂峰。由于在此期間形成了資產泡沫,金融混亂和實體經濟惡化相互影響,并進一步導致了相應的不良后果。但是,日本在1998年以后就有了銀行惜貸的傾向,從整個1990年代來看,企業資金需求本身已經相對不足,多數以家庭貸款為中心的房地產信貸都是由政府系統的金融機構提供的,所以可以說銀行提供信貸的壓力相對較小。

相應地,本次全球金融危機首先表現在英美兩國的消費占GDP的70%的基礎上,最近10多年發達國家對家庭消費者信用的依賴程度逐漸提高,從1997年到2007年,美國、英國、日本家庭負債率分別從1997年的96.2%、107.1%、132.1%增長到141.6%、186.1%和145.6%。其次,由于美英兩國金融已經成為支持近幾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更是擴大了危機的嚴重程度,對此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在過去10年里,美國、英國、日本的GDP年平均增速為3.1%、2.9%和1.1%,而金融業則分別了貢獻了0.8%、1.4%和0.1%。

關于今后的金融規制、監督和會計原則

在日本有這樣一種認識,20世紀90年代的資產泡沫破滅是由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擴張性銀行活動和保守的監管制度之間的失調所導致的。于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對不良資產的嚴格審查,實行了早期改正措施,重點實施對大型銀行的審查并制定了融資手冊等措施。不依賴擔保品的價值而是以企業的現金流作為融資標準開始成為監管的核心內容。

在本次金融危機中,伴隨著美國政府資金的注入,開始實行對主要銀行財務內容的審查和職員薪酬制度的重新評估,但是真正的監管方面的改革才剛剛開始。與日本一樣,正如IMF主席斯特勞斯•卡恩所說的那樣,問題的本質是“市場規律和金融監管的失敗”。

鑒于本次危機的程度之深和范圍之廣,今后世界范圍內對金融監管進行正式改革將包括如下的結構性內容:第一,在某種程度上將監管對象由原來的以商業銀行為主擴展到投資銀行,甚至也會把對沖基金、評級公司等金融機構納入其中;第二,將修正國際清算銀行巴塞爾委員會的有關監管制度;第三,還將重新構筑起國際性的監督體系。

基于以上觀點,在今年4月初的倫敦20國首腦峰會上已經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方案,但我認為如何變成實現還有很長一段曲折道路要走。

在此,對這個寬泛的課題試著提出兩個具體的看法:

第一,無須贅言,金融機構既是資金轉移的媒介也是資金進行最佳配置的中介,也就是說,對經濟順利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因此,金融機構的穩定運營極其重要,需要為其建立起相應的規制和監督框架。

但是,金融機構也有其獨特的一個方面,作為從事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民間企業經常處于收益最大化的壓力之下。其結果,與其他產業一樣要不斷地推出創新型產品,于是各種金融監管也不得不經常地兼顧金融機構的創新因素。金融機構在本次危機中所產生的風險就是這二者之間不平衡的結果,或者說監管讓位于創新的結果。但是是否真的能建立起一種既能很好地服務金融創新又能確保整個金融體系穩定的監管安排呢?高盛行政總裁(CEO)

布蘭克(Blankfein)曾經說過“最近幾年的金融業務變化減少了以10年為單位出現的風險,但是同時也增加了以20~30年為單位所出現的風險”。

第二,隨著本次危機的發生,已被多數發達國家銀行實行的巴塞爾資本約束和在國際會計制度中廣泛采用的公允價值原則飽受爭議。兩者都與經濟變動同步地放大或縮小金融機構的財務規模,特別是在經濟形勢惡化的時候會加速自有資產(如股票、債券)的出售或惜貸,所以應該予以改進。

篇5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的現狀與問題

近年來,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在許多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省市之間合作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部門之間合作更加緊密,企業之間合作快速發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也可能將在近期出臺,無疑將大大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的開展。但相對“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區域合作體制機制仍不完善。京津冀地區的國家區域規劃指導和省市政府間高層對話機制尚未形成,合作機構缺乏應有的權威性。二是區域互動發展機制仍未形成。缺乏區域整體發展的理念,區域內低水平重復建設、無序競爭現象依然存在。區域性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程度較低,各種交通運輸方式之間缺乏有機銜接,相對落后地區的基礎設施發展緩慢。三是區域產業分工、合作仍不協調。京津冀區域內部,產業配套水平相對較低,產業融合度不高,合作范圍局限于產業鏈的低受益環節,很多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零配件在區域內沒有形成配套,科研成果也難以近距離擴散。

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相對較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認識上不統一。由于發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異,在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推進過程中,河北省的態度非常積極,但北京和天津相對較弱,制約了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在這一情況下,對于河北來說,完善產業體系建設,提升自身地位,在參與區域合作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金融危機對河北完善產業體系建設的影響

從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看,金融危機爆發階段已經結束,但影響依舊存在,全球經濟進入后金融危機時期,國際產業分工和產業體系將會發生深刻的變化。

金融危機后,第三次產業革命爆發式的技術進步階段已經結束,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等新技術產品已在全球普及,新技術產品正從產品研發創新逐步進入生產工藝優化和滿足個性化需求階段。同時,新技術已經充分應用于傳統產業改造,依靠新技術的運用提升傳統產業生產效率的空間已經不大。因此,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優勢必然會減弱,新興工業國家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將有所提高。

從河北情況來,雖然金融危機對河北經濟造成了很多不利影響,但對河北省來說,金融危機和國際產業分工變化帶來更多的是機遇。

河北的鋼鐵、石化、裝備制造業已經具備一定規模,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發展也已經具有一定基礎。從產業分工上來看,河北省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生產制造環節,這一領域即將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的主戰場和產業發展的重心。河北省憑借生產規模的優勢,依靠與生產環節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通過成本優勢和產品的多樣化可全面提升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力。河北省支柱產業是鋼鐵、石化、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在這些行業河北省具有資源和勞動力成本的優勢,產業配套體系也比較成熟,產業規模已經相當可觀。今后,隨著傳統行業對外生性技術進步的依賴減弱,競爭將更多的依靠資源、成本、規模和配套體系等內生因素,這對于河北省發展這些行業非常有利。盡管在創新能力方面,我省排名還比較靠后,但只要我們能充分依靠河北省已經形成的產業規模和產業傳統的基礎,抓住產業創新主戰場的轉移的機遇,借助軍民結合創新體系的構建,大力提升河北省的創新能力,依靠產業傳統與創新的結合提高現有產業的生產效率,必將全面提升河北省的產業競爭優勢。

三、后金融危機時期河北參與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

參與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兩環”優勢,可以促進河北省完善產業體系建設,從而更好地應對金融危機。同時,金融危機后國際產業分工調整的新情況,也為河北省參與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創造了新的機遇。根據這些新的情況,河北省參與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也要做出相應調整。

1.總體戰略――以競爭促合作求發展

在以往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中,京津地區憑借其在科技創新、人才、交通、市場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在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等產業形成了較強競爭力,在京津冀區域合作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河北由于公共服務和發展機會的不均等,同一區域內河北省在吸引投資項目、人才和資金的競爭中處于下風。20多年來河北省一直比較重視環京津戰略,但事實上效果并不十分明顯。究其原因,主要是京津地區對與河北的合作重視不夠。京津地區在科技創新、人才、交通、市場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突出,在優勢產業上,雖然與河北省進行產業合作可以降低一些成本,但與其自身具備的優勢相比,降低的成本在市場競爭中并不能顯現出多少優勢,誘惑力不大。另一方面,京津地區的郊區與市中心發展水平相差較大,在勞動力、土地的成本方面與河北周邊差距也不是十分明顯,京津兩地優勢產業的生產環節和配套產業大多建設在遠郊的一些開發區里,向轄區外擴散的較少。在這一情況下,導致京津冀合作,河北“一頭熱”的現象。京津冀產業合作缺乏,京津冀地區的產業配套程度低于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

金融危機爆發和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為河北省帶來機遇,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制造環節將成為創新的主戰場,規模、資源和完善的產業體系形成的成本因素將成為傳統行業競爭的主要領域。河北省優勢產業在產業鏈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使得河北省有機會提高自身在京津冀區域合作中的地位。

河北省要依靠自身優勢,抓住發展機遇,采取自主發展戰略,以競爭者的姿態在多領域進軍京津地區的優勢產業,以競爭促進合作,在合作中求發展。

實踐證明,只有在市場競爭壓力下,發達地區的優勢產業才會將一些生產環節轉移到最適合產業發展的區域。例如,在長三角地區,上海市作為中心城市具備引領區域產業發展的優勢。為防止產業擴散,上海市在周邊遠郊建立了多個產業園區,想通過產業在轄區內的分散緩解產業轉移的矛盾。但實施效果卻不理想,這些園區經歷一段時間后并沒有發展起來,產業還是轉移到了蘇南地區。根本原因就是上海地區優勢行業的企業在市場中感受到了來自蘇南地區同類企業強有力的競爭,迫于降低成本的壓力,上海地區優勢行業的企業不得不將某些生產環節轉移到蘇南地區。蘇南地區通過與上海優勢產業的競爭促進了上海與蘇南地區的產業合作。

目前,金融危機和國際產業分工變化已經給河北的產業發展帶來機遇。交通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對接的建設將使河北省在空間上縮小與京津地區的距離。隨著城市面貌三年大變樣的推進,城市承載能力增強和公共服務環境改善,使河北在地區發展水平上縮小了與與京津地區的差距。京津地區在交通、信息、科技和市場方面的優勢已逐漸為河北所共有,而河北在自然資源、產業傳統方面的優勢在京津冀地區卻為河北所獨有。因此,從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來看,河北省在未來京津冀地區區域合作中將逐漸起到主導者的作用。

以競爭促進合作,在合作中求得共贏,應該成為未來河北省在京津冀區域合作中的總體戰略。具體來講,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實行戰略的調整:

2.產業合作上變“產業鏈錯位發展”為“產業鏈延伸競爭”

由于京津地區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在高新技術產業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所以,以往河北省環京津地區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時,一直實行差異化的發展策略,實施錯位發展,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制造環節。

國際產業分工調整將使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格局發生大的變化。在市場競爭中,產品研發創新的作用將日趨下降,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滿足個性化需求將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重點競爭領域。這種情況下,京津地區創新能力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優勢將有所下降。河北省憑借高新技術產業制造環節的規模和產業配套體系,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競爭力將提高。另外,高新技術產業的生產環節將成為創新的主戰場,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活動將更具體,更多的與生產結合,也使河北省自身的創新力量能更多的參與進來。河北省可以借助軍民結合創新體系的建立大力發展自主創新力量,通過自主創新與引入科技、人才要素結合,通過制造環節的優勢逐漸向研發滲透,將產業鏈向上游延伸,直接與京津地區在產業鏈的高端競爭。

3.合作方式上變“產業轉移”為“要素轉移”

在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方式上,以往強調更多的是產業轉移,河北省也大都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做文章。其實,隨著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一體化的深入發展,產業轉移的概念只適用于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內京津冀地區的合作,而未來的發展趨勢京津冀將是在同一區域一體化的產業分工上合作。

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的深入,將使京津地區的信息、科技、交通等優勢為河北所共有,要素將在三地快速流動,甚至很快就可以建立一體化的市場。因此,在合作方式上,河北考慮更多的應是如何吸引三地中資金、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和如何更多的占有共同的市場。河北將與京津地區共同競爭這些生產要素。例如:北京地區的主要優勢之一就是科技和人才的優勢,但在北京的大部分高水平研究機構、高校,只是因為地利的原因更多的參與了北京的經濟建設。在一體化的將來,河北必將更多的與這些科研機構合作。

4.區域發展上變“中心依附”為“中心替代”

受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多年來河北省實施的環京津戰略一直為依附戰略。在產業上與京津地區“錯位”發展,發展京津地區優勢產業的配套產業。在區域發展方面,在規劃、建設上也一直以京津地區為中心,為京津地區服務。這樣的發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京津地區的優勢,但客觀上也增加了對京津地區的依賴性。

隨著交通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接軌建設,將使河北更多城市進入京津地區“一小時”經濟圈,與京津的基礎設施對接逐漸加強。從空間上縮短了與京津地區的距離。另外,隨著河北省城市面貌三年大變樣的開展,河北省的城市承載能力增強,公共服務環境改善。在發展水平上減少了與京津地區的差距。這些條件的改變,使廊坊、唐山等地區具有了與京津地區相當的投資環境。而低廉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又使河北這些地區具有更為明顯的優勢。

在這一情況下,河北在環京津地區的發展上要實行戰略調整,變“中心依附”戰略為“中心替代”戰略。在唐山、廊坊和石家莊等有條件的城市發展信息產業、現代服務業等京津地區的優勢產業,憑借成本優勢與京津地區開展競爭與合作。例如在唐山、廊坊發展總部經濟、中心商貿,在石家莊發展金融服務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等。

參考文獻:

[1]王秀玲:對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探析與思考[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3)

篇6

關鍵詞:區縣統計工作;問題;困難;思路;對策

一、做好金融危機背景下區縣統計工作的重要意義

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全面轉型時期,統計工作任務、統計調查對象不斷發生變化,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統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當前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努力做好構建統計工作重要基礎的區縣統計工作,對于確保統計數據客觀、真實、準確、完整,提供準確的信息、科學的判斷和政策依據,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做好區縣統計工作,不僅關系到統計部門自身的形象和地位,更關系到政府的宏觀經濟決策,關系到國計民生。因此,做好金融危機背景下的區縣統計工作,推進科學統計,服務科學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

二、當前區縣統計工作面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1.政府部門的統計職能難以有效發揮

(1)區縣統計部門既要面對統計法律制度對統計數據的規范性、嚴謹性、真實性要求以及上級統計機構的數據質量檢查,又要考慮關系地方政府的形象和經濟指標完成情況等因素。在這種狀況下,統計工作人員普遍感到壓力較大,左右為難。

(2)不少區縣級統計人員不能很好地依法獨立行使統計調查、統計報告、統計監督的職權。區縣統計數據數出多門,信息失真,重統漏統現象時有發生。

(3)從事區縣統計工作的人員少,經費缺,辦公條件欠佳,技術設備差,難以適應工作發展需要。這些都導致政府部門統計難以有效發揮職能作用。

2.統計方法制度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和滿足科學統計的要求

統計指標體系不夠完善,統計數據和信息不能完全滿足各方面的需要;統計調查領域不夠寬,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事物反映得還不夠全面和及時;統計報表指標重復多亂現象依然存在,統計專項調查較頻繁、時間緊、任務重,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基層統計員的工作量。

三、提高區縣統計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思路和對策

1.構建實施新的統計工作體制機制

(1)要建立科學的監督機制,對各級統計機構的設置、統計干部隊伍的建設、業務建設和統計數據質量等開展定期的檢查監督,確保嚴格執行統計制度、依法開展統計調查、提高統計數據的真實性;建立合理的協調機制,加強統計部門對部門統計和行業統計的管理和指導,杜絕重復和不必要的調查,切實減輕基層統計的負擔,切實避免數出多門和統計數據使用上的混亂,特別是要正確處理橫向協作和縱向溝通的關系,形成一個有效運轉,順暢互動、靈活高效的統計工作流程,進一步改善和完善統計工作;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和有效的激勵機制,把統計工作的目標任務抓落實,致力于推動科學統計為科學發展服務。

(2)要在堅持統計“以周期性的普查為基礎,經常性的抽樣調查為主體,全面報表為補充”,突出抽樣調查的主體地位,減少定期報表。第三,管理好統計數據的工作,要求做到宏觀統計數據只由一個官方機構。增強統計信息的公正性、權威性和嚴肅性。

2.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和健全各項統計指標體系

(1)建立完善區域統計指標體系。要根據宏觀形勢變化和科學發展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全面有效地反映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結構、效益、民生等方面的統計指標。積極研究和確立反映自主創新能力、能源資源環境、現代服務業統計、民生統計、節約型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的統計監測指標。

(2)建立健全統計調查指標體系。進一步完善以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生產經營和農村統計調查制度,工業園區統計調查制度和能源統計監測調查制度;進一步規范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統計,建立和完善現代服務業統計調查制度;繼續改革和調整城鎮居民工資、農民收入,非公有制經濟、勞動力和工資統計制度;著力加強人口、教育、失業和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社會統計。

(3)完善統計數據評估體系,不斷規范統計評估業務流程,繼續加大以核算為龍頭的專業統計及其重要指標“下管一級”力度,加強統計數據質量監控和評估,千方百計提高各項統計指標數據質量。

3.進一步夯實統計基礎,努力提升統計能力

(1)加強統計基層基礎建設。完善鄉鎮街道統計管理工作,明確統計負責人和專職統計人員,確保統計工作經費滿足統計工作需要。

(2)加強統計制度建設。堅持制度優先,認真把統計工作制度中的各項工作指南抓落實,大力推進全區依法統計和統計基層基礎工作的規范化。

(3)加強統計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抓好統計信息應用系統的整合,及早建立全區統計數據庫,積極創造條件,搭建信息化網絡平臺,盡快實現“三上企業”和鄉鎮街道統計報表網上直報。

(4)加強統計業務建設。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加大統計業務培訓力度,繼續開展統計上崗培訓和繼續教育,積極營造學業務、鉆業務的良好氛圍,不斷提高統計干部隊伍業務素質。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金融危機;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路徑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978年到1987年的起步階段,民營企業開始茁壯成長;1988年到1991年,民營經濟的徘徊發展階段;1992年到2001年的快速發展階段;2002年以后,民營企業的全民發展階段。河北省民營企業的歷程也大致與上述階段同步。省統計局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末,全省民營經濟全年實現增加值8565.6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比全省生產總值增速快2.0個百分點;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9%,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全省民營經濟出口總額145.8億美元,增長55.7%,增速同比加快8.3個百分點;占全省出口總額的比重為60.7%,同比提高5.6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實繳稅金997.9億元,增長33.4%,增速同比加快1.8個百分點;截至2008年末,全省民營經濟共吸納就業人員1327.7萬人,增長3.8%。民營經濟實現營業收入35727.9億元,增長22.0%;創造利潤4246.2億元,增長12.0%。但是,必須看到,在新形勢下,民營經濟發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暴露出了新的問題,如家族管理問題、企業文化欠缺問題、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的觀念問題、融資問題、國際化問題、政策限制問題等等。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河北省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策略。

一、創新觀念――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放手大膽地發展河北省民營經濟

加快河北省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必須大力推進多種經濟成分的企業長期并存,共同發展,平等競爭。長期以來,我國在資源分配上,一直遵循著所有制性質有別、區別對待的原則,為了維護國家的所有者權益,政府通過行政權力來限制稀缺資源流入非國有企業,這種傳統觀念,不僅限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而且也違背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原則,使得稀缺資源不能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門和企業,最終降低了整體經濟運行的效率。如能否由民營企業將天然氣引入廊坊市居民戶,當初在這個問題上,全市各界爭論不休,全國也未曾有先例,廊坊市委、市政府認為,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誰做得更好就由誰辦,果斷采取措施由民營企業來辦,開全省乃至全國之先例。實踐證明,這一做法百姓滿意,地方受益,得到了廣泛贊譽,目前全國有50多個城市效法廊坊的做法。解放思想,要破除國有經濟比重必須占絕對優勢的舊觀念,民營經濟等企業的長期并存,共同發展,必將為社會主義經濟注入活力。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創新,如在金融方面,要選擇那些新興的、成長性的民營企業發放貸款,服務方面要更新觀念,改變過去金融服務僅僅是發放貸款的服務范圍,金融部門要盡力利用信息優勢為民營企業提供銀企對賬、股市行情、國際金融信息等金融信息終端服務。解放思想,同等對待各種性質的資本,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城鄉道路、交通、水電、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的建設,消除由于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的羈絆,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二、創新方式――促進民營資本與外資的結合,提升河北省民營經濟的整體水平

河北省處于中部地區,我國的中部地區應將以降低成本、優惠政策等吸引外資的競爭方式改為用低成本生產組織能力和先進的技術嫁接方式提高競爭能力。一個地區的民營經濟產業集群的形成將會有選擇地吸收相關外資企業進入,形成內外結合緊密的投入產出關系,這樣有利于加強民營企業對外資的吸收,較大程度地提升民營企業的整體水平,從而發揮河北省民營經濟的較強的競爭優勢。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國際化問題日益提上日程,從目前來看,政府的相關政策主要關注國有大企業的國際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外國政府對中國國有企業的能源投資非常警惕,在這種背景下,由民營企業作先導可能是一條重要的戰略思路。因此,政府應給予民營經濟的國際化以支持,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改革管理體制,把鼓勵民營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中。

三、創新模式――轉變家族管理的舊模式,探索河北省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新模式

家族管理是一種經驗式管理,決策不科學;企業的高、中層管理人員,經常是家庭內部人員或者親戚,這樣就容易產生矛盾,內部產權不清晰,使得整個企業的管理發生混亂,難以形成合理的權利運作機制,導致管理成本加大,企業利潤下滑;家族化管理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任人唯親,不能吸引優秀人才。由于成員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并不總是一致的,大權獨攬必然造成效率低下。河北省民營企業應該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逐漸改革家族式的管理體制,逐步實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突破業主制,建立規范的公司制,積聚生產要素,達到風險共擔的目的。

四、創新文化――加強民營企業文化建設,增強河北省民營企業的凝聚力

企業文化是凝聚人心以實現自身價值,提升企業競爭力的無形力量和資產。民營企業應在經營活動中把人看作是管理的中心和主導力量,要求在對“物”進行管理的同時,更加重視對人的管理。對于中小企業人員素質較差、流動性大等現實,企業應深謀遠慮,構架起具有本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使企業員工始終處于這種企業文化的氛圍中。企業文化存在于不同規模、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中。民營企業之所以短命,同客觀環境有關系,例如有些短命的企業是因為鉆政府對新辦企業稅收優惠的空子故意改名換姓的,但從總體上看,企業文化不夠成熟及自身弱點是導致民營企業短命的主觀原因。民營企業不要只顧攢錢而忽視文化建設,要把文化智力投資作為推動民營企業發展的根本戰略,重視管理人員的學習、員工培訓、購買知識和開展企業文化活動等方面的投資,善于通過文化建設把企業的經營理念轉化為團隊精神,增強企業的凝聚力,營造和諧健康的企業氛圍。

五、創新意識――政府部門擺正位置,樹立服務意識,引導意識和監管意識,促進河北省民營經濟快速發展

政府部門對非公有制經濟多頭管理、各自為政,往往是涉及利益時大家都插手,遇到困難時大家都回避,承擔責任時大家都推諉。政府管理體制的真正轉變最關鍵的是,要擺正政府的位置,做好監管者,做好公共事業的管理者。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應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做法,制定相關政策,設置管理機構扶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在布局上,應有宏觀指導,在發展中,要給予支持和幫助。各級政府應將民營企業納入政府支持產業發展的各項資金扶助范圍,采取信息引導、技術引導與資金引導等一系列措施,運用各種政策組合與政策杠桿,幫助民營經濟逐步擺脫盲目投資的傾向,引導民營向專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各級部門要進一步轉變作風,積極為民營企業服好務,避免不必要的行政干預,及時發現民營企業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排憂解難。同時,應當積極探索為民營經濟提供規范化服務的新形式和新思路。

六、創新體制――保護私有產權,從政策支持轉向制度保障,為河北省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公平寬松的社會環境

篇8

金融業是現代市場經濟中非常重要的部門,各國法律和監管機構都要求金融機構及從業者守法、穩健經營,但還是存在著部分金融業者為了達到不法目的而違規經營,其中表現最為多見的是賬外經營行為。賬外經營常見于銀行、證券、保險等多類金融機構,尤以銀行的賬外經營為盛。

一、金融機構賬外經營行為的性質

對金融機構的賬外經營行為,有的學者認為:“不在賬面上經營,即不反映在銀行科目里的資金經營,多為將吸收來的存款及發放給企業、個人的貸款不納入銀行科目核算的一種非法經營行為”。筆者認為,這一提法盡管揭示了賬外經營的一些特征,但還不夠周密。筆者嘗試將金融業務中常見的賬外經營表現形式加以歸納,主要有:

(一)不如實記賬

不如實記賬指金融機構對發生的存款、貸款、資金業務、證券業務等不按正常、合法的會計程序記賬,不在規定的會計科目內進行核算,使其不在會計報表和資產負債表中反映。

(二)搞“兩本賬”、“賬外賬”

搞“兩本賬”、“賬外賬”指的是另立賬戶、賬目,隱瞞部分業務活動,將非法吸收的資金和違法發放的貸款進行“體外循環”。

(三)私設“小金庫”,轉移和隱瞞部分收支

賬外經營會導致巨額資金流于正常金融渠道之外,增大了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不但容易釀成兌付危機,也給洗錢等上下游犯罪造成了可乘之機,嚴重地破壞了金融秩序,危及到整個金融行業的健康發展。

金融機構賬外經營行為在上世紀90年代頻頻發生,引起了國家的重視,有關部門多次下發文件進行制止糾正,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這兩部重要的法律中對此加以規定。《會計法》第7條規定:“下列會計事項,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一)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二)財務的收發、增減和使用;(三)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等……”;商業銀行法第55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真實記錄并全面反映其業務活動和財務狀況,……商業銀行不得在法定的會計賬冊外另立會計賬冊”。此外,還有一些行政法規如《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第一次專門對賬外經營行為作出了禁止性規定:“金融機構不得以下列方式從事賬外經營行為:(一)辦理存款、貸款等業務不按照會計制度記賬、登記,或者不在會計報表中反映;(二)將存款與貸款等不同業務在同一賬戶中軋差處理;(三)經營收入未列入會計賬冊;(四)其他方式的賬外經營行為”。對于賬外經營行為的法律責任,該辦法第11條規定:“……金融機構違反前款規定的(指賬外經營),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并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該金融機構直接負責的高級管理人員、其他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開除的紀律處分;情節嚴重的,責令該金融機構停業整頓或者吊銷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構成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我國關于賬外經營的立法內容主要是從賬務處理和財務管理的角度入手――因為賬外經營行為侵犯了賬務、會計管理制度的嚴肅性和可信性;作為經營風險極高的金融機構不將其經營成果如實進行記錄和反映,使監管機關難以掌握金融機構的經營現狀和風險狀況,無法保證對其進行有效的監管。即便再高明的賬外經營行為也必須寄存在財務會計管理體系中,對其識破和查處也必須從會計渠道入手,因而,賬外經營行為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嚴重的會計違法――犯罪行為。

二、金融機構賬外經營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

在金融業務當中,賬外經營行為并不是單獨發生的,而常為一些違法犯罪行為所利用,如我國的刑法中所規定的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罪。類似的行為主要有:

(一)賬外非法吸儲行為

賬外非法吸收儲蓄存款在金融機構賬外經營中屢見不鮮。同一般的違法吸儲相比,金融機構在賬外從事違法吸儲有四個動機:一是容易逃避監管與查處;二是可以不交或少交各種存款準備金;三是為了方便地支付高息;四是為了更方便地使用那些違法攬存的資金。賬外吸儲也采用提高存款回報這種慣用方式,主要手法有:在存款當時就從賬外返還現金、給予回扣和手續費、給予實物或物質利益作為“獎勵”、允諾事后或在支取存款時從賬外另行支付“分紅”、“貼水”。賬外吸儲還有一些特殊的表現形式,如:1.賬外私設儲蓄品種,自行設定利率檔次來吸收資金;2.明知是單位存款或本不應作為儲蓄存款的資金卻將其按儲蓄存款對待,在賬外吸收這些資金。由于賬外非法吸收的存款手段比較隱蔽,支付高息和手續費比較便利,吸收來的資金運用起來受限制較小,因而一些金融機構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時樂于采用。

(二)賬外非法出具金融票證行為

非法出具金融票證案件包括非法出具信用證、保函、存單、票據、信用證明文件等。在金融機構賬外經營活動中,多采用非法出具存單的手法。其行為表現為:1.收取客戶存款后不入賬,開出空頭存單;2.將收到資金的極少部分入賬,大部分留在賬外循環,開出票面金額與金融機構自留底單金額嚴重不符的存單,即通常所說的“鴛鴦存單”;3.將允諾付給客戶的超出正常利息的高息或好處費、手續費金額也開進存單面額之中,使開出存單面額大于實際入賬金額,即虛開高額存單;4.使用已封存或停止使用的印鑒、空白存單以及其他不規范的存款憑證等。這些操作手法的目的大多是為了配合非法吸收存款的行為,或者是將賬內的正常資金轉為賬外資金,為賬外經營提供方便。

(三)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的犯罪行為

這是金融機構賬外經營行為最典型的操作手法。金融機構實施非法拆貸一般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金融機構利用辦理存儲業務之機,收授儲戶存款或者高息吸存社會閑置資金后不如實記入存款賬目;第二步是以高利轉貸以牟取利息收入,或者違反金融機構之間拆借資金的用途、來源、期限、利率將資金拆借給其他金融機構獲取高息或者以金融機構名義為單位之間非法拆借巨額資金做擔保以收取手續費,而在賬目上往往又反映不(下轉第49頁)(上接第47頁)出這些業務活動,形成資金的“體外循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這類行為開始抬頭,有的金融機構甚至被某些犯罪分子把持和惡意經營,成為用資人隨時提供資金的“提款機”和犯罪工具。目前又出現了新的操作手法,如違規挪用社保基金、閑置財政資金、通過虛構的委托貸款合同等方式來達到目的。

(四)違法發放貸款行為

根據《商業銀行法》和《貸款通則》等金融法規中關于貸款的規定,違法發放貸款的形式主要有:1.違反規定提高利率、降低利率或采用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發放貸款;2.不對借款人的主體資格、借款用途、償還能力進行嚴格審查輕率發放貸款;3.不對借款人提供的擔保物權屬、價值以及實現抵押權和質權的可行性進行嚴格審查發放貸款;4.不按照規定與借款人簽訂貸款合同、保證合同,辦理貸款憑證、抵押質押手續。在賬外經營中常常是把來源于正常渠道的信貸資金轉入賬外,而且在發放貸款過程中存在著很多違法情形。通過分析已暴露的金融機構賬外經營中發放的貸款行為可以發現兩個極端:一種賬外貸款是典型違法的,對貸款人特別是關系人的審查敷衍了事,沒有完備的借款合同和借款憑證或根本不簽合同,而只是僅憑一張轉賬支票或者其他會計憑證就把大額資金貸出,貸款的擔保物徒有其名,抵押形同虛設,保證人根本無代償能力等等;另一種賬外放款則是手法隱蔽,花樣翻新,表面看起來符合貸款要求,比如將貸款貸給空殼公司后立即轉出、由關聯公司循環擔保、明知擔保物有瑕疵或不保值照樣貸款等。有的還形成了出資方、金融機構、用資人三方勾結,事先談妥資金數目和利息條件,然后由金融機構在賬外將資金“指定”貸給用資人的情況。

三、對我國現行立法的反思和建議

我國現有的法律和法規對賬外經營行為缺乏準確的定義,賬外經營方面的立法現在比較薄弱,沒有系統性,缺乏整體的思路,存在救急、救火的現象。基于此,筆者建議:

(一)對賬外經營進行科學的定義

建議把賬外經營規定為“金融機構或金融機構工作人員違反金融、會計法規和金融機構內控制度,逃避金融監管,對存貸款、結算業務以及其他經營活動不如實在會計賬冊中記錄和反映,或隱瞞其他法定會計事項以達到獲取非法利益目的的行為”。既強調其違反會計制度的特點,也突出其違反金融監管、違反業務法規、自行其是的特點。

(二)對現有的金融法律、行政法規中關于賬外經營的規定加以充實

現在只有《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對賬外經營行為作了概括性規定,筆者建議在高層次的商業銀行法中對賬外經營行為作出原則性規定,在關于存款、貸款、結算的專門法規、規章中對各種賬外經營行為作出更為細致的規定,然后在處罰辦法中歸總其成。

(三)增設賬外經營罪代替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發放貸款、拆借罪

篇9

一、目前高師院校面臨的就業困境

(一)供需不平衡矛盾突出

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高師院校生源規模急劇膨脹。師范類畢業生數量增幅與各地用人單位師資的有效需求之間一直存在著較為突出的矛盾。近幾年中小學擴招力度漸緩。大中城市教師數量也呈現飽和狀態。金融危機促使打工子弟生源“返鄉回流”,民辦院校也出現了用人緊張的態勢,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二)教師行業競爭加劇

一是國家政策規定:非師范類畢業生和社會人員可通過考取教師資格證加入教師行業。致使師資來源渠道日趨多元化,他們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也擠占了原本屬于高師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二是隨著中小教師待遇的逐步改善,教師行業業已成為一種“炙手可熱”的職業。綜合兩方面因素可見教師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

(三)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擇業積極性較低

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式進一步加劇了高師畢業生的逃避與恐慌心理,金融危機對就業市場的沖擊,使得部分畢業生出現了消極悲觀的情緒。 “畢業即失業”的焦慮嚴重困擾著即將邁出校門的師范生。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他們對就業前景失去信心,對自己失去自信,甚至對生存失去信心。加之對當前就業形勢、就業政策、就業流程以及就業信息不能及時把握,不能給予自身合理定位,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和求職技巧,’主動擇業意識淡薄,“等”“靠”“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還普遍存在。

(四)用人單位錄用門檻水漲船高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面向高校招聘的單位和崗位呈下降趨勢,發達地區及沿海地區中小學教師超編狀態嚴重、財政負擔沉重。為減少學校開支、提高辦學質量、優化師資結構、擴大學校知名度,不少用人單位都對高師畢業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不但注重其教學技能和思想表現,而且對學歷、學習成績、職業證書等都進行層層篩選。有些發達地區的縣級中學甚至原則上只接收重點院校的研究生。

(五)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

多年來高師院校的辦學方向較為單一。在就業市場多元化、靈活化的當今社會,師范類畢業生普遍出現社會適應性不強。動手能力差的現象。好像進不了教師崗位做什么都顯得無所適從。在教師行業日趨飽和的態勢下,高師院校學科、專業設置不合理的矛盾又更加凸顯出來。加之師范類人才培養周期較長,學校還不能準確、及時的了解未來幾年師資市場的需求情況。擴招的盲目性導致培養的人才不能適應師資市場的需求。教育質量滑坡,畢業生從教的實用技能和實踐能力相對薄弱,核心競爭力未能有效彰顯。

二、突圍對策

高師院校畢業生是教育戰線上的寶貴人才資源,師范生能否實現充分就業,不僅關系到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也會影響到社會和諧穩定。尤其在金融危機陰影籠罩下,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和畢業生都應認清形勢、齊心協力、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共度就業難關。

(一)切實加強就業指導,理性應對就業危機

“雖然從世界范圍看,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并非面我國特有現象,而是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的必然產物.”但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各高師院校要務必提高對就業指導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把就業指導工作納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抓緊抓好。

1 為畢業生搭建就業信息平臺

可以說信息指導是就業指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網絡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讓畢業生及時了解和把握各類招聘信息。就有可能在第一時間搶占就業先機。因此各高師院校就業指導部門要高度重視校園信息網絡建設,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收集、整理就業信息,加強與當地政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的聯系,構建并完善院校間、部門問、地區間就業信息平臺。共享招聘信息,讓畢業生對各地就業方針政策、人才需求情況做到了如指掌。充分利用就業網的先導作用,減少求職成本,為畢業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

2 樹立科學理性的就業觀

各高師院校務必要把《就業指導課》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加強對畢業生擇業觀、就業觀的教育。讓其充分了解國家和本地區的就業形勢與政策,找準自身定位,適度調整期望值,樹立科學合理的擇業觀。面對高師院校女大學生比例較高的現狀,高校應著重加強對女性畢業生心理疏導課程的開設和市場意識培養,讓其減輕心理壓力,使她們盡快適應多元化、市場化的就業環境。讓其“了解用人單位一般對大學生選錄招聘中所顧慮的內容和社會各行業職業崗位性質的用人特點.根據自身優勢來確定求職就業策略”。引導畢業生立足多層次、多領域就業,鼓勵他們到基層、西部地區和民辦院校建功立業。

3 讓自主創業成為就業的“亮點”

為應對金融危機對就業所產生的沖擊,自主創業是緩解當前就業壓力的一項有效方式。國家和各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扶持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優惠政策,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但目前高師院校畢業生能夠成功實現自主創業的人數還相對較少。師范類院校不同于工科類院校,學校培養模式較為單一,學生就業面較為狹窄,加之畢業生創業意識淡薄,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和生存技巧,好像離開教師崗位很難有所作為。因此高師院校要加強對畢業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把創業教育課程帶入課堂;把多種形式的創業活動帶入校園;“成立創業者協會等社團,舉辦創業大賽、青年創業論壇”,教會大學生去發現創業機會,把握創業商機。

(二)政府應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職能

1 加強對高校招生規模的科學預測

為盡快解決供需不平衡和結構性不合理矛盾,政府應加強對未來人才需求的宏觀預測。協助高校制定科學合理的招生計劃,指導高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緊跟人才市場需要,改革師資培養模式和結構,使培養與需求達到和諧統一,培養“適銷對路”的師范人才。

2 繼續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繼續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優化師資結構,對教師錄用、聘任、流動提供制度保障。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公開招聘考試,按規定程序擇優聘用,招聘的專業、人數、標準要公開。在就業非常時期各地教育主管部門要及時建立正常的教師隊伍補充機制,補充教師人數不得少于自動減員人數。加大對農村和西部地區教師招聘力度,給予去西部、基層、農村任教的畢業生更多優惠政策。要合理清退代課教師和教學不合格教師,對年齡偏大、身體有病、教學困難的教師實行退養,空出編制招聘應屆本科生。在教師行業日趨飽和的態勢下,國家應杜絕未取得教師資格證的非師范類畢業生進入教師行業就業,切實保護師范生從教的權利。

三、切實提高教育質量

在高等教育質量普遍下滑的情況下,各高師院校要明確自身的辦學定位,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師范生培養模式上突出教師教育理念,開設教師職業技能課程,規范教育實習,提高學生實際教學能力。在專業設置上必須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改革。高校領導要深入中小學調研,認真聽取中小學一線教師的呼聲。把用人單位看中的面試、說課、試講環節當作重要工作來抓。“大力推進專業素質教育,促進畢業生道德、學識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篇10

Abstract:China's accounting standards defines cash flow as 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 of the inflow and outflow. Cash flow can be divided into operating cash flow, investment cash flow and financing cash flow. In general, the operating cash flow could better reflect the company's ability to create value, it is thereflects of company's own capacity to create cash flow, coping with financial crisis and improving operating cash flow position needs the enterpriseto implement sound financial strategies and establish operating cash flow budgeting, implement the operating cash flow of early warning and control and reduce accounts receivable and inventory, lower production costs and use deferred payment means, to carry out external financingactively.

關鍵詞:金融危機;經營性現金流;對策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operating cash flow;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9-0008-01

1實施穩健的財務策略

一是控制生產經營規模,避免過度擴張。一般來說,當經營環境惡化或者行業景氣度持續低迷,企業應該貫徹“穩字當頭”的策略,本著先做強再做大的宗旨,適度控制生產經營規模,精煉主業,盡量回避高風險領域,避免過度擴張,以確保企業財務和經營性現金流健康穩定。

二是堅持“量入為出”的財務原則,促進經營性現金流良性循環。企業經營性資金周而復始的循環形成企業經營性現金的流入和流出,由于經營性現金的流入和流出存在時間上的先后和數量上的多寡,一旦流入不能滿足流出的需要,經營性現金就會產生缺口,乃至產生經營性現金流危機。可以說,形成經營性現金流缺口的主要原因是現金流在時間上和數量上入不敷出,因而避免缺口生成的有效方法就是遵循“量入為出”的原則來調配經營性現金。企業應先衡量經營性現金流入的時間和數量,然后在合適的時間安排合適數量的經營性現金流出,以保持現金流的平衡。

三是適度持有現金余額,增強財務彈性。彈性是相對剛性而言的,財務彈性是指企業對資金特別是現金的安排留有余地,手持適度的現金余額。

2建立經營性現金流預算制度

開展預算的好處在于企業可以在經濟活動發生前就對經濟活動全過程所需資源進行籌劃和部署,以促進經濟活動按計劃、有序地開展,進而控制經營風險。與籌資性現金流和投資性現金流相比,經營性現金流主要包括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購買商品或接受勞務、收到返還的稅費、經營性租賃、支付工資、支付廣告費和推銷費用、繳納各項稅款等方面,內容涉及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現金的流入和流出情況最復雜、最頻繁,處理不當則容易造成經營性現金在時間上和數量上的失衡,形成現金缺口,產生財務危機。鑒于經營性現金流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企業確有必要建立經營性現金流的預算制度。

3開展經營性現金流預警及控制

建立和執行經營性現金流預算制度只能最大限度地規避財務風險,而不能確保完全杜絕財務風險的發生。由于現金流預算方案是事前確定的,實際經營情況和資金需求受諸多因素影響又與預算方案存在差異,因此企業不能因為事前制定了預算方案就一勞永逸,僅靠執行預算并不能確保經營性現金流萬無一失。

對企業來說,應事先設定現金流偏差預警界限,在執行現金流預算過程中時常關注各項預算指標的實際執行情況,一旦現金流數據越過預警界限,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在時間上或數量上調節現金的流入與流出,使其趨于平衡。如果預計將會出現現金缺口,則要及時尋找彌補缺口的現金來源。對于當期現金缺口,可以通過上期盈余現金或者新籌措現金來填補。

4控制應收賬款使用規模和使用時點

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內經濟環境持續惡化,減產、停產甚至關閉破產的企業不在少數,導致產品社會需求明顯下降,直接造成企業產品銷售困難。出于促銷的需要,企業被迫給予產品的下游買家更多、更長的采購賬期,形成企業應收賬款。然而賒銷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可以促進銷售量的上升,但由此占用企業原有的生產經營資金,并帶來貨款回收風險,直接減少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入量,企業有必要在賒銷和維護經營性現金流良性循環之間作出合理抉擇。

控制賒銷,適度使用應收賬款規模,就是要將應收賬款額度和經營性現金流預算結合起來,將應收賬款額度和使用應收賬款的時點納入預算體系,在維持經營性現金的流入與流出平衡之間確定應收賬款使用額度和使用時點。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出于防范風險和穩健財務策略的需要,企業在實行賒銷策略時應量力而行,不應該僅僅為了多銷產品而放任賒銷泛濫,造成應收賬款過度膨脹,致使企業經營性現金流入不敷出,以致產生財務危機,陷入經營困境。

5堅持以銷定產、以產定供原則,控制企業存貨水平

眾所周知,存貨與經營性現金流凈額之間呈反比關系,存貨增加就意味著經營性現金流凈額減少,因此控制存貨對維護和改善企業經營性現金流很重要。

存貨可分為原料、輔料和產成品。為了維持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轉,企業需要保持一定數量的存貨。但鑒于存貨與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的反比關系,為了維護健康的現金流,有必要對企業的存貨水平進行適度控制。設定原料、輔料、產成品的存貨額度要堅持以銷定產、以產定供原則,即根據預計銷售量或銷售訂單倒推確定產品生產量,然后按照產品生產量倒推確定原輔料的采購量。供、產、銷環節的計劃銜接,可以有效平抑過多的存貨,減少企業經營性資金的積壓,有利于達成經營性現金流的良性循環。

6采用延期支付手段,調節經營性現金流出量

經營性現金缺口的生成是由于經營性現金的流入和流出在時間上和數量上出現失衡所致,減少經營性現金的流出量可以調節和彌補現金缺口。而延期支付是調節(減少)經營性現金流出量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