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熱點問題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0: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治理熱點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區治理熱點問題

篇1

關鍵詞:醫學專業生;思政課;概論;調查與思考

近年來,學校各級領導及思政課教師共同研討,提出了“專題教學、問題導入、中班授課、小班研討、實踐解讀”的教改模式要求。為研究“概論”課程,學校開展了本次問卷調查。調查于2015年9月在首都醫科大學大一學生、大二學生中進行,采取學生自愿參加的方式、當場發放并回收問卷,共發出問卷418份,回收有效問卷418份。其中,大一學生295人、占70.57%,大二學生123人、占29.43%;八年制學生278人、占66.51%,五年制學生107人、占25.60%,四年制學生33人、占7.89%。

結果與分析

1.近四成學生認為自己了解“概論”課程的教學內容,但是同時又有近八成學生感覺自己不了解“綱要”和“概論”兩門課程之間的關系

參加調查的學生中有59.09%認為“自己不了解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認為“自己了解課程的教學內容”的學生高達 40.91%。其中,認為自己了解“綱要”和“概論”兩門課程之間關系的學生只有21.53%;而回答不了解的學生占78.47%,提示教師對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內容[1]要給予特別的重視,使學生了解“概論”是“綱要”的必要延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以中國近現代史為基礎展開的。關于教材,在三個選項中,希望“教師上課主要講專題,同時用少量時間指導學生理解教材”的學生最多,占59.81%;主張“教師上課完全按照教材體系和內容來講,以利于學生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內容”的學生占31.82%;而認為“教師上課只講專題就好,教材完全可以由學生課下自學”的學生只占8.37%。近六成學生希望上課主要講述專題內容,同時也有三成學生更為重視全面、完整掌握教材內容。教師在重點講授專題的同時,也要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教材體系。

2.專題教學是學生非常喜歡的教學方式,他們希望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導入對理論的解讀

有高達73.68%的學生喜歡專題教學方式,希望能夠按照教材目錄講授教材內容的學生占比只有26.32%。專題教學方式具有內容集中、主題鮮明、深度探索的優點[2],有利于從更宏觀的背景上闡述理論問題。從這組數據來看,專題教學方式不僅是教師重視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喜歡的授課方式。92.34%的學生希望“教師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導入對理論的解讀”,只有 7.66% 的學生主張“教師上課直接切入主題講授理論”。對于學生來說,“概論”課程的理論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因此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導入對理論的解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關于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如區域經濟、三農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以及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如食品安全、環保、看病難、上學難等,問卷設計了四個選項:A. 不了解也不關心,教師上課不必介紹;B.很了解,教師上課不用再介紹;C.不了解但是很關心,希望教師上課加以介紹;D.不了解但是很關心,可以先布置作業自己查資料思考,然后上課跟教師交流。四個選項當中,選擇C的學生最多,關于重大理論問題選此項的占 72.73%,社會熱點問題此項占比75.84%。選擇D的學生均超過一成,重大理論問題此項占 12.20%,社會熱點問題此項占14.11%。C和D兩項相加,兩個問題的數據都超過八成,說明絕大多數學生不是很了解這些重大理論問題和社會熱點問題,但是他們對此抱著非常關心的態度。選項B中選擇重大理論問題的學生只有 2.39%,社會熱點問題占5.98%,兩者都不多。但是選項A兩個問題的數據卻表現出差距:重大理論問題占 12.68%,有超過一成的學生對此不僅不了解、甚至也不想了解;而社會熱點問題這個選項卻只有4.07%。這表明:即使對理論問題完全不感興趣的學生中,也還是有學生愿意了解鮮活的社會熱點問題。

3.多數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學內容應該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背景,學校學生對醫學相關社會問題或新聞事件,有較高的知曉度

調查中,認為“思政課教學內容應該結合所學專業背景”的學生占到了89.47%,而認為不應該的學生占到10.53%。醫學院校思政課如果能夠結合醫療衛生領域的熱點問題組織教學,會更加受到學生的歡迎。有96.65%的學生聽說過“非典”、96.41%的學生知道“三鹿奶粉事件”、“醫鬧”的知曉度90.67%,知道“毒膠囊事件”的學生有 81.10%、知道 “醫保”的學生也有80.14%。認為思政課應該關注這些問題的學生占到97.13%,只有2.87%的學生選擇了“否”。作為醫學相關專題,高達79.90%的學生認為“概論”課程可以引入“醫患關系”問題,“醫學生職業素質”也占到60.53% ;“衛生管理體制改革”緊隨其后占56.46%;“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比例相近,有54.31%。教師在選擇案例時可以適當向這些內容傾斜,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更多關心關系到全社會的“衛生管理體制改革”和“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等內容。有68.66%的學生愿意以醫學熱點問題為內容進行網絡學習、完成課外作業并開展課堂討論。總體來說,52.87%的學生感覺這些醫療衛生熱點問題對自己的影響是積極的,“我對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未來更有信心了”; 而47.13% 的學生感覺是消極的,“看到這些消息后,對國家、社會以及個人的前途感到迷惘”。超過五成的學生感覺是積極的,這讓筆者稍感安慰;同時,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也有近五成的學生感覺是消極的。解決學生的這些疑惑,是思政課教學必須面對的。

4.小課堂討論頗受歡迎,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是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方法

關于討論課人數,選擇規模為 “20人” 的學生占38.04% ,選擇 “40人”的為 33.73%,而認為“80人”規模合適的只有 15.31%,“120人”的也只有 12.92%。從數據中可以看出,20人~40人的小課堂討論是頗受歡迎的。關于開展社會實踐的方式,83.97% 的學生同意“概論”課程可以利用網絡進行社會實踐,認為不可以的學生只有16.03%。因此,通過網上相關資料的收集、分析來解讀重大理論問題、開展社會實踐,是“概論”課程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方法。此外,94.26%的學生認同醫學院校“概論”課程進行社會實踐,可以邀請醫院及衛生管理部門的專家介紹相關情況,占壓倒性多數;不認同的只有5.74%。以筆者多年的醫學院校思政課教學經驗來看,“概論”課程很多理論內容都可以與醫學管理學、醫學社會學、醫學經濟學等社會實踐相聯系,學生們希望可以直接與醫院或衛生管理部門的專家接觸,聽到第一手的情況介紹。

討論與建議

1.講好“概論”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幫助學生理解后續課程內容的基礎

“綱要”和“概論”兩門課程的內容重疊度相當高。“概論”教材中(高教版),第二章新民主主義論,是對“綱要”課程主體內容的回顧與總結;第三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端。講清楚這三章,才能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歷了社會主義建設前三十年摸索的基礎上開始的,才能理解今天很多社會問題的復雜性、長期性與艱巨性。根據本次調查數據,不了解“綱要”和“概論”兩門課程關系的學生占78.47%,因此對教材第二章至第四章的內容更要給予特別的重視,使學生了解“概論”是“綱要”的必要延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是以中國近現代史為基礎展開的。

2.專題教學是“概論”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應不斷加以凝練和完善

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如區域經濟、三農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等,是組織專題教學的很好選題。超過七成學生對這些問題不了解但是很關心,并且希望教師上課加以介紹。如果再加上愿意先自己查資料思考,然后上課跟教師就這些問題交流的學生,總數超過八成。從前面的數據中可以看出,認為自己很了解重大理論問題的學生只占極少數,絕大多數學生雖然不是很了解這些問題,但是他們對此還是很關心的。組織專題教學還可以借鑒以往思政課“請進來”的傳統做法,發揮各校專業所長,邀請一線專業人士到學校介紹、講解涉及重大理論的現實問題。例如:醫療衛生管理體制改革、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與發展,也是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事業的一部分,在這些方面醫療衛生管理機構及工作人員比思政課教師更了解具體情況,邀請他們參與到醫學院校思政課教學中,會使醫學院校思政課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另外,有超過九成學生特別在意專題教學過程中教材的作用。在組織專題教學時,也要特別注意處理好專題與教材內容之間的關系。

3.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導入對理論的解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于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如食品安全、環保、看病難、上學難等,“不了解但是很關心、希望教師上課加以介紹”的學生,以及“愿意先自己查資料思考、然后上課跟教師交流”的學生,總數占到九成。與前組數據相類似,絕大多數學生不是很了解這些社會熱點問題,但是他們對此抱著非常關心的態度,這是專題教學非常好的切入點。與此相應,同樣超過九成的學生希望教師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導入對理論的解讀。對于學生來說,“概論”課程的理論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因此,通過社會熱點問題導入對理論的解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4.思政課教學內容結合學生所學專業背景,有助于提高課程吸引力

本次調查中89.47% 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學內容應該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背景。作為醫學生,他們對“非典”“三鹿奶粉事件”“醫鬧”的知曉度都超過九成。以這些公共衛生事件為切入點來組織“衛生管理體制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醫患關系”“醫學生職業素質”等專題教學,可以更好地使學生理解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相關理論問題。近十年,為落實思政課“05方案”,學校“概論”課程已經在這方面進行一些探索。在部分課堂的教學中引入了公共衛生事件,通過對公共衛生事件的分析透視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變遷,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績以及面對的新問題、新挑戰。思政課教學如果能夠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組織教學,會更加受到學生的歡迎。

5.思政課社會實踐可以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

借助網絡平臺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網上相關資料的收集、分析來解讀重大理論問題是思政課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方法[4]。學校已經連續多年以命題論文的方式,要求學生在網絡中查找相關資料、開展小組討論、撰寫課程論文和社會實踐活動總結,收到了較好效果。此外,思政課社會實踐也可以考慮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就醫學院校思政課社會實踐而言,可以邀請醫院、社區及衛生管理機構介入學生的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學生深入社區,感受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社區是社會最基層的組織形態,它是聯系普通群眾與衛生管理機構和醫院的橋梁,每天的工作內容映射著醫療衛生系統跳動的脈搏。社區及工作人員對我們國家和社會的理解,與思政課教師有著不同的觀察視角,將他們的工作內容引入思政課的教學中,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好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本文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研究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JYY48)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0-107.

[2] 郭鳳志. “基本原理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基本思路[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10(9):70-73 .

[3] 林興龍. 社會熱點問題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途徑分析[J].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2011, 32(3):133-135.

篇2

一、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足

第一,灌輸式教學方式的存在。高校思政教學中,主要為思政課程、思政教育課程以及其他的思政內容。但是,這些課程教學中,都還在使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對學生思政思想的傳遞面對較大困難,未在真正意義上對學生自身感受詳細研究,從而導致學生在學習中較為反感,無法在整體上保證思政教育效果的發揮。

第二,負面影響的掩蓋式教學方法的使用。該教學方法主要是學校在管理期間,會利用隱瞞、隔絕方式,減少負面消息在校園內的傳播。但該工作無法保證思政教學的合理開展。學生有權利知道社會熱點問題,所以,當產生一些負面消息的時候,學校需要將受事情整體進行闡述,保證學生能有一個了解,也能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的穩定開展。

二、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現實意義

第一,社會熱點問題會影響學生的思想動態。思政教育工作中,為了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引導學生對思政知識體系有一個了解,充分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保證他們都能更好的參與到思政教育工作中。同時,教師作為思政教學的引導者,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思想感悟。教師還要充分了解學生想法,基于學生發展角度對其詳細思考,保證在整體上能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為了使學生能關注到社會熱點問題,教師可以深入到相關網站和論壇中,掌握學生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闡述觀點,這樣方便教師在以后教學中,根據學生不同需要和實際發展情況實施教學,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第二,社會熱點問題能促進思政教學的順利開展。傳統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重視對理論知識的傳輸,無法促進實踐教學的積極開展,也沒有根據學生的自身需求詳細思考,在該情況下,需要對大學生思政教學進行優化和改進。如:對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并根據當展特點,在思政教學中充分應用社會熱點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對思政課堂進行備課期間,也要對知識體系進行擴展,保證學生能接受到更多知識。基于當前的社會熱點問題,還需要促進思政教育與社會熱點的結合教學,這樣學生不僅能更重視,也能在學習中嚴格要求自己,以保證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第三,社會熱點問題能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當前的思政教育內容都比較單一,尤其是很多理論知識都比較枯燥。該現象主要是教師對教學內容不夠重視,教材也比較落后。同時,很多教材中的政治理論跟不上時展需要,無法凸出重點,也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思政教學中,引入社會熱點問題,能利用身邊案例進行教學,不僅能吸引學生,也能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從而促進思政教學效率的提升。

第四,社會熱點問題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進行鍛煉。在思政教育中,學生不僅要掌握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還要學會對其中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和評判。如:社會熱點案例分析,能為學生學習提供實踐平臺。因為在新課程改革下,對學生實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學生經過對相關問題的分析,能對自身的思維邏輯能力進行培養,也能促使其長期進步。教師在思政教學工作中,也需要重點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促進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理念符合社會主義發展目標。

三、社會熱點問題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具體應用

(一)對社會特點問題進行收集

為了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收集與整理,保證工作能夠系統完成。在實際工作中,可以為其成立專門機構。在高校中,實現專業的信息收集機構,并在工作中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收集以及分類處理等工作,保證能將其應用到思政教學中,可以做為課堂教學案例。同時,教師還可以設置調查問卷,根據調查的信息和內容,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態,也能使學生對思政課堂的教學效果進行反饋。學校也要為學生定期舉辦關于社會熱點問題講座以及相關活動,針對學生遇到的社會熱點問題,對其積極解答,保證學生能更好的掌握思政知識體系。

(二)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促進思政理論和實際的結合發展,以獲得更好的思政教學效果。當前,高校的思政教學內容還比較枯燥,高校需要引起更多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將理論與實際相互結合起來,促進思政教學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獲取。同時,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下,也能為學生學習提供強大動力,保證學生思想覺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增強,形成合理的思想道德意識。

(三)優化社會實踐活動機制

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作用更明顯,促進社會實踐活動機制的優化性,能在高校中保證工作的完成。當前,很多高校在對社會實踐活動進行組織期間,都需要將其與義務活動、社區服務、環保以及調研工作等相互聯系,但整體上,由于創新意識的缺乏,導致無法獲得有效的思政教育意義。所以,高校要重視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促進社會實踐活動機制的合理性。在工作中,需要為社會實踐活動設計出科學、合理計劃,保證大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社會中。在該情況下,大學生不僅能對當前的社會現象詳細分析,也能對問題形成正確意識,促進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得以增強,從而在實踐工作發展中,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思想政治意識。

(一)掌握當前社會熱點

在大學生評優、成績考核工作中,需要大學生掌握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在高校實現大學生考核工作中,在期末會為學生成績打分,也會將學生試卷上的成績作為主要依據。但是,該方式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獲取,無法保證學生實際能力的提升。所以,高校可以在思政考核中,為其增加社會熱點的相關分值,這樣能對學生掌握社會熱點問題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也能減少思政教學的形式化。同時,在學生綜合成績中,也要增加社會熱點問題比重,引導學生主動、自愿的參與到社會中對其詳細分析,以保證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對校園網進行應用

對校園網充分利用,合理設置社會熱點問題和交流版塊的形成。高校校園網的主頁內容是對學校的自身發展以及科研成果進行分析。校園網的成立,當學生登錄后能對相關信息自主查詢,促使其服務功能的發揮。但是,由于對網上內容宣傳不到位,導致大量網絡資源的嚴重浪費。所以,高校需要針對該現象,對其詳細分析,保證能設置一些與學生交流活動。對于思政教育,學生能利用校園網,展開社會熱點欄目,引導學生在期間相互分享、相互交流。對于一些負面消息,也要將其到網頁上,對于一些重大新聞、社會事件,還需要重點對學生思想進行引導,保證學生的思政學習能向著正確方向發展。

篇3

一、貼近實際抓普法

1、認真抓好干部學法用法考法工作。強化領導干部學法工作,落實黨委(組)學習中心組學法、領導干部法制講座和年度法律知識集中培訓輔導制度。認真抓好公職人員特別是司法和行政執法人員的學法用法,組織發行好省編普法讀本,確保公職人員人手一套。全面改進年度干部學法考試工作,使干部學法考試真正達到促進和檢驗學法用法工作的目的和效果。繼續推行普法合格證制度,健全干部學法檔案。

2、著力加強對農民特別是村干部和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認真落實《關于加強農民學法用法的意見》,繼續抓好農村村支“兩委”干部的法制培訓,培養村級法制宣傳骨干。積極創造條件組織編寫農民工法律知識讀本,在農民工較為集中的部門、行業、場所和用人單位建立農民工法制教育培訓制度。聯合有關部門共同做好對進城農民個體工商戶和私營業主的普法教育。組織開展全省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月活動,以《農民普法簡明讀本》為教材,開展形象、生動、高效的學習宣講活動,進一步創新農村法制宣傳形式,努力將農村法制宣傳教育落到實處。

3、進一步推進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積極協調教育行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全國《中小學校法制教育指導綱要》,出臺具體方案和措施,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體系。堅持發揮學校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真正把法制教育納入日常教學計劃。同時,繼續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輔助作用,積極組織監所服刑勞教人員到學校開展現身說法。

4、開展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法制教育培訓。聯合有關部門舉辦培訓班,以依法誠信經營為重點,全面落實司法部、國資委《關于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學法用法的意見》,培養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誠信守法、依法經營、依法辦事的觀念,促進企業規范化管理,提升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和防范法律風險的能力,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秩序。加強對勞動、就業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職工依法享有權利同時履行義務的對等意識,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5、圍繞經濟發展大局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工作。精心組織“法律進礦區”專項法制宣傳活動,積極服務礦山企業依法經營、安全生產,促進礦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圍繞重點工程建設,大力開展“法律進工程(地)”活動,努力優化工程周邊環境,確保重點工程順利進行。全面推開“法律趕集”活動,把法制宣傳活動送進集貿市場,積極為個體工商業主提供法律幫助。

6、聯系熱點問題開展“以案釋法析理”活動。有針對性地選擇在全縣范圍內有一定影響性和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熱點問題,組織專門班子從法律的角度進行分析講評,提出解決方案,形成以案釋法的普法教材,面向人民群眾進行活生生的個案教育,讓大家在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學習掌握法律知識,達到以學促用、學用相長的效果,同時也有利于更好地依法化解社會熱點、難點問題。

7、以點帶面深化“法律九進”主題活動。在認真總結近兩年來法律“九進”試點工作的基礎上,采取經驗交流、現場觀摩等方式,進一步擴大法律“九進”活動的覆蓋面和參與面,強化牽頭單位的責任性,發揮基層單位的能動性,按照法律“九進”的要求,著力抓好硬件設施的到位,豐富和活躍法律“九進”內容,力爭在20*年底前有60%以上的單位達到全市法律“九進”工作示范單位創建標準。

二、務求實效抓治理

8、積極啟動法治攸縣創建工作試點。以株洲市“法治株洲”創建活動為契機,配合開展專題調查研究,適時啟動法治攸縣創建試點,制定創建活動實施方案,確立創建工作的基本目標、任務、內容和具體評判標準。抓好創建工作的動員部署,把責任分解到各鄉鎮、職能部門,形成創建工作的強大合力和濃厚氛圍。會同縣人大、縣政協開展專項督查和視察活動,加大督促檢查力度,確保創建工作措施落到實處。

9、深入開展“依法辦事示范窗口單位”創建活動。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創建機制,擴大創建范圍和領域,引導執法單位不斷加強法治建設,推動執法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繼續加強對“窗口單位”的跟蹤指導和監督,總結推介先進經驗,鞏固創建成果。創建活動堅持條塊結合,在發揮行業積極性的同時,依法治縣辦將加強對創建活動的指導檢查,參與對“窗口單位”的審批把關和動態管理。

10、全面鋪開“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活動。進一步充實完善“民主法治村(社區)”的創建標準和措施,做好“民主法治村(社區)”評選推薦表彰工作,加強對“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動態管理。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扎實推進基層群眾依法自治,提高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服務能力。全面開展清理、修訂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村(居)民自治章程工作,引導基層政權組織建立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提高村(居)民依法自治水平。

11、不斷推進專項依法治理活動。結合平安建設、和諧社會建設,進一步加大勞動和社會保障、礦產資源、環境保護、安全生產以及消費生活等領域中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專項治理活動力度。要針對基層涉法涉訴集體上訪和多發現象,及時、主動地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工作,積極化解社會矛盾糾紛,引導公民以合法途徑正確表達利益訴求,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三、集聚合力抓保障

12、鞏固和加強基層普法陣地建設。按照“法律九進”示范單位創建標準,在農村、城鎮社區、學校和機關單位加快“五個一”即一個法制宣傳欄、一所法制學(夜)校、一家法律書屋(閱覽室)、一支普法志愿者隊伍、一個法律服務室建設步伐。在城鎮主要街道和各類公共場所設置一些固定式、長期性的法制宣傳標牌和法制公益廣告。同時加強流動普法陣地的建設,如法制宣傳車、宣傳標語橫幅、宣傳掛圖、流動板報等,使基層法制宣傳氛圍更加濃厚。

13、突出抓好普法骨干隊伍建設。要通過舉辦培訓班、組織開展業務競賽等活動,重點抓好基層司法行政干警、法制宣傳員、人民調解員、法制副校長、法制輔導員等普法骨干隊伍建設,提高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能力。進一步調整充實縣、鄉兩級普法講師團,大量吸收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人員加入普法講師團,經常性組織開展普法講座活動。

14、扶持和發展法制宣傳教育志愿者隊伍。以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和政法干警為骨干,以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社區、農村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熱心法制宣傳的人士包括離退休人員為主體,支持鼓勵社會力量成立志愿者隊伍,積極參與到編寫法制宣傳欄、印發宣傳資料、舉辦居(農)民法制學校和法制講座、調處矛盾糾紛等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去。

篇4

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一方面,社區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社區治安是社會治安的基礎環節,對社會治安穩定起著至關的重要作用。我國通過借鑒國內外社區治安管理的經驗,提出了社區警務的概念,使我國在城市社區治安工作雖然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治安工作中隨著社區的治安職能分工不明確、群眾參與力度不夠、治安手段的單一等一系列新問題的出現,治安問題依然威脅著社會的穩定,城市社區治安管理工作水平仍亟待改善和提升。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迅速發展,城市社區建設腳步也日益加快。流動人口的增加,社區人口的管理復雜化;商品房淡化了鄰里間的關系,人性冷漠化;利益矛盾激發等原因導致了犯罪分子不斷增加,刑事案發率不斷提升。

綜上所述,城市社區的安全問題及治安管理水平不僅制約了社區的安全穩定發展,阻礙著社會文明的發展,也不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學者的研究綜述

國外學者對社區治安的研究及具體實踐要早于國內的研究,西方國家對社區治安的研究主要側重于治安理論和警務改革的研究。

1.治安理論:①以色列裔美國社會學家艾森斯塔特運用“結構―功能主義”分析框架來研究現代化,指出現代化進程將會對社會結構造成巨大的影響,對已有的社會秩序形成沖擊,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混亂、層出不窮的犯罪。理論指出社會結構性的變更加劇了社會矛盾的演變,增加了犯罪的概率,影響了社會治安的穩定。②1982年,詹姆斯?威爾遜和喬治?凱林在《太平洋月刊》上發表了《警察與社區安全:破窗》一文,首次提出了“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任由一些微小的犯罪現象出現而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任其發展,將導致更嚴重的犯罪。他們主張對于社區犯罪必須采取防微杜漸的態度,加強社區治安防范措施,從小抓起,杜絕隱患。③澳大利亞的“鄰里守望”政策,1990年,澳大利亞實施了所謂的“鄰里守望”政策,通過一些措施加強鄰居間的合作聯系,強調了群防群治的核心理念,起到了減少犯罪的良好反映。

2.社區警務:社區警務是西方第四次警務革命的產物,對西方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在1829年,羅伯特?皮爾爵士在建立倫敦都市警察時提出了著名的“皮爾原則”,指出“警察就是公眾,而公眾就是警察”的理論。他認為警察的職責應與社區群眾緊密聯系,警察應組織社區群眾共同采取措施來維持社區的治安,其實也就是社區警務的雛形。

(二)國內學者研究綜述

據《尚書?舜典》記載了舜在位時設立了司空、司徒、士等管理機構。其中,“司徒”和“士”是具有治安管理職能的機構。陳智勇所著的《中國古代社會治安管理史》一書中,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我國古代從夏商周到清代的治安管理主要方式是:中央機構的治安管理、地方及基層機構的治安管理、戶口管理、消費管理以及社會治安秩序和公共場所的治安管理,最后都具體到街道的治安管理。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治安問題是國家統治者維持政權最棘手的問題,涉及到每個街道的治理,緊密聯系百姓生活才是解決國家治安問題的核心手段。

在現代,國內學者對于城市社區治安管理的書籍不多,相關的主要有夏菲主編的《治安管理研究》(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本書主要在三個方面為治安管理制度研究作出了新的貢獻: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強調治安管理的法治原則和研究新問題、熱點問題,例如社區警務比較研究提供的大量英文原始資料等。另外王冶英、盧浪秋等著的《社區治安與社會穩定》(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年)主要是從社區工作的實際出發,對當前社區治安工作的基礎理論、基本任務、社區治安和綜合治理、社區保安的保障機制、社區治安的法律適用及理性思考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述。(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中文著作類

[1]賈征,劉化杰.《社區治安與綜合治理》[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年.

[2]王均平,唐國清.《社區治安體系理論選擇及模式研判》[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

[3]張兆端.《社區警務論》[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

[4]蔣樹聲.《建立和完善保障公共安全的應急體系》[M].群言出版社,2007年.

[5]張思祥.《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構建探說》[M].群眾出版社,2005年.

[6]王冶英,盧浪秋.《社區治安與社會穩定》[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年.

中文論文類

[1]董玉剛.《我國社區治安管理問題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6年.

[2]周軍.《我國城市社區治安防范體系建設問題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5年.

[3]彭林華.《城市社區治安管理探析――以被害預防為視角》[D].湘潭:湘潭大學,2011年.

[4]楊志勇.《論我國城市治安管理機制的完善》[D].黑龍江:黑龍江大學,2004年.

[5]林珍.《城市社區安全治理中的社區關系重塑―以金華市LH社區為個案》[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6]王劍.《上海市流動人口集中社區治安管理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7]陳建蒞.《我國城市社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組織體制問題――以上海市黃浦區董家渡街道為個案的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8年.

[8]馬英楠.《中國安全社區建設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9]韓俊遠.《我國城市社區治安防范體系建設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06年.

[10]周陽.《新公共服務理論視閾下的城市社區治安服務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11]郝英兵.《社區治安防控戰略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6年.

[12]孫渭銘.《西安市社區公共安全管理問題的研究》[D].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1年.

[13]李曉勇.《探究公安機關社區治安管理創新的內容和途徑》[J].經營管理者,2011(17).

[14]江福.《淺析社區治安管理的困境與出路》[J].河南科技,2013(15).

[15]王紅梅,李婷婷.《城鎮化背景下城市社區治安管理問題研究》[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6).

[16]袁方.《多中心治理下城市邊緣社區治安管理模式探析――基于北京市B村的調查》[J].中州學刊,2011(03).

[17]于麗娜.《從北京奧運安保看社區治安管理方略》[J].法制與社會,2010(05).

[18]李鑫.《中外社區治安管理對策的比較――以西方社區鄰里守望和中國群防群治為例》[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0(04).

篇5

[關鍵詞]社區環境;污染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X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9-0231-01

隨著我國現代化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經濟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整體生存環境質量也隨之得到有效的改善。但與此同時,社區層面的環境污染問題和矛盾糾紛逐漸出現并顯現出復雜、多樣化的特點。探討社區環境污染問題及提出適宜的解決方法,已成為社區環保的首要任務。

1 社區主要環境污染問題

1.1 廢棄物污染

社區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隨著城市化的迅速推進,社區垃圾數量越來越多,廢棄物種類也日趨多樣化,除一般生活性垃圾外,房屋裝修垃圾、餐廚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等大量產生。此外,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率不高已經成為制約社區垃圾集中有效處理和節約處理成本的重要因素。在環境衛生方面,垃圾處理不及時會導致蚊蟲孽生,影響社區環境質量,在運輸收集過程還會產生臭氣、噪聲等擾民問題。在社區污染矛盾中,由于居民垃圾處理不當影響鄰里的矛盾糾紛逐漸增多。由于垃圾的產生和每個社區居民息息相關,已成為評價社區管理水平和環境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社區垃圾是否得到及時妥善收集、處理成為目前社區居民普遍關注的社區環境問題。

1.2 廢氣污染

隨著城市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城市中餐飲、浴場、美容院、干洗店等形式的服務產業隨即大量出現,伴隨而來的餐飲單位油煙氣、鍋爐燃油廢氣、洗滌液氣味、空調熱氣等一系列局部空氣污染情況逐漸增多,由于此類服務業大多與社區居民住宅毗鄰,因此污染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居民區內,居民生活垃圾傾倒不及時產生的臭氣影響,住宅區內商店、居民等房屋裝修期間油漆廢氣擾民等等一系列影響鄰里生活的污染矛盾形式也不斷增多。

1.3 噪聲污染

城區噪聲污染已經成為目前城區環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在影響城市環境的各種噪聲源中,商業企業固定源噪聲(如排風機、空調等設備噪聲)、建筑施工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是主要方面,噪聲源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由于噪聲傳播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具有廣泛的散播性,已經成為社區污染的主要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社會生活噪聲和建筑施工噪聲污染問題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這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隨著近年來城市改造、公共設施施工等建設施工噪聲干擾附近居民生活的情況愈加突出,矛盾投訴數量激增;此外,商業活動、日常的室內外娛樂活動、房屋裝修、空調使用等噪聲干擾也日益成為鄰里糾紛的重要引發因素。

1.4 輻射污染

隨著人們環境認識的提高,對自身環境安全的意識和要求也逐漸增高,其中以往并不為人們所重視的電子輻射問題也成為目前社區居民投訴的熱點問題之一。其中無線通訊基站和電力變電站的設置成為社區居民關注的要點,雖然對無線通訊服務和電力供應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但市居民們對周邊上述設備位置的設置十分敏感,紛紛采取了避而遠之的態度,造成了大量矛盾糾紛。

1.5 社區新建項目引發的環境問題

隨著社區居民環境權益保護意識的提高,公眾參與的熱情日益高漲,居民對于周邊尤其是社區內部的環境問題總是予以特別的關注,新建項目選址引發的矛盾糾紛也逐漸成為城市環境問題的一種突出表現形式。除了部分確實會對周邊環境造成較大影響的項目外,也包括一些對周邊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較少(甚至沒有影響)的項目的設立,這是由于不同層次居民對于自身居住環境的要求不甚相同,愿景與現實的差距也使這類問題成為環境矛盾的焦點。作為項目審批決策的政府部門由此被再次推向“風頭浪尖”。如小區內會所、周邊商家的招商引資過程,公交樞紐的設置等常會引發周邊居民的反對,從而引發矛盾。除上述突出矛盾外,光污染問題,由于違章搭建、亂設攤等低端甚至違法經營活動引發的公共環境問題也日益成為影響社區環境質量的因素。

2 治理社區污染主要措施

從污染治理的方式看,以政府主導的行政治理方式是最為傳統的方式,但以市民環境維權為主要目的的其他治理途徑也同時并存,構成了目前社區污染治理的總體結構,概括如下。

2.1 行政治理方式

行政治理手段是政府通過各類環境法規與環境標準的制定與強制執行達到一定的環境控制目標,以達到消除污染,解決矛盾糾紛的目的,政府是實施行政治理的主體。目前各類環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和環境標準都為行政環境執法提供了制度標準。從整個城市區域污染的層面看,由于社區污染影響范圍相對較小,對某個城區區域環境質量的影響有限,在缺乏有效激勵的情況下,難以引起政府部門的重視而主動采取治理行動。從這個意義而言,環境則是推動社區污染行政治理的主要動因。由于長期以來的環境保護的“政府主導型”模式,使人們在遭受環境污染侵害時,首先想到的方式便是環境。

2.2 直接交涉途徑

指污染受害居民直接同污染者進行交涉,要求停止污染行為和進行賠償的單方面維權行為。這一過程實際上是雙方直接博弈的過程,博弈者的個人因素對博弈的結果有直接的影響,因而治理的效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般而言,由于污染受害居民相對處于劣勢地位,且受到個人知識水平、信息獲取、能力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因此治理效果較為有限。

2.3 司法訴訟方式

主要指污染受害居民通過民事訴訟的途徑,要求污染者停止污染侵權和進行賠償的方式。由于訴訟途徑一般需要當事人較多的資金和精力投人,加之目前社^污染方面環保法律法規及環境標準的不盡完善,以及客觀污染取證方面的困難,訴訟成本較高。同時,由于社區污染危害程度相對不大,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污染糾紛直接向法院的情況并不常見。雖然從國外的實踐經驗看,通過訴訟途徑解決污染矛盾是較為有效的治理途徑,但在目前我國的環保法律、制度環境和市民的意識習慣下,環境訴訟難以成為社區污染糾紛治理的主流途徑。

2.4 第三方調解方式

指通過第三方出面主持下,以自愿為原則,通過說服教育等方法,促使雙方當事人友好協商、達成協議,消除污染、化解矛盾糾紛的方式。目前污染糾紛調解的第三方主體主要為司法部門或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實踐中,調解方式多發生在居民之間的污染糾紛上,以自愿為原則,在調解過程和調解協議缺乏相應制度保障的情況下,治理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行政治理、直接交涉、司法訴訟、第三方調解方式構成了目前社區污染治理方式的總體框架。

3 結語

總之,解決社區環境污染問題,一方面要強化社區管理,充分發揮社區在控制生活污染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培育和壯大民間環保力量。在社會轉型加速期,只有這兩者雙管齊下,共同發揮作用,才能逐漸緩解社區生活污染問題,并最終在社會發展中徹底解決生活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篇6

一、領導重視,精心組織

為把這次宣傳月活動落到實處,取得實效,我們專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相關工作;成立了宣傳月活動領導小組,制定了方案,確定了宣傳小組,認真籌劃,周密部署,精心組織專門力量,強化措施,狠抓落實,深入扎實地開展了宣傳月活動,使這次宣傳月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成效顯著。

二、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在這次法治宣傳月活動中,我們注重把宣傳月活動與綜治日常相結合,突出了四大重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把宣傳月活動與兩打一整治相結合。我們結合東營區公安分局在辛店集開展兩打一整治成果展主題宣傳活動。現場展示防暴器材、實物、賭博工具,槍支刀具等實物,播放警示宣傳片,發放宣傳資料5000多份,向大家傳授了防騙、防偷、防搶的小妙招,此次宣傳涉及到反恐怖、反傳銷、反、反等與群眾關聯密切的內容,宣傳內容豐富,貼合實際,現場宣傳效果明顯,受到了廣大居民的歡迎和稱贊。

2、把宣傳月活動與平安建設相結合。以進一步提高群眾知曉率、參與率、滿意率為著力點,大力宣傳實施群眾安全保障項目、農村立體化防控、社區網格管理、“三無小區”安防、信息化建設項目等平安惠民工程。召開平安創建座談會,開展“平安東營區”志愿服務活動,發放平安創建宣傳手冊30000多份,張貼宣傳標語100多條,為推進“平安東營區”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3、把宣傳月活動與治安熱點整治相結合。東營區公安分局緊密結合群眾關注的治安熱點問題,通過開展社會治安亂點排查整治、打擊兩搶一盜、掃黃掃毒打非打傳等專項整治行動,普及日常治安防范、交通、消防等安全知識,宣傳綜合治理的鮮活經驗和先進典型,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加大了對重點區域的巡檢力度,開展了綜合整治活動。

4、把宣傳月活動與“七五”普法相結合。通過開展法制講座、法律咨詢、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及法律援助活動,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我區“七五”普法成果、提供優質高效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成效,發放各類法律宣傳手冊8000多份。還廣泛開展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的“法律六進”活動,提高了法治宣傳教育的覆蓋面和滲透力,使法治宣傳教育深入到社會各個層面、各類人群。運用典型案例向社會廣泛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識,使群眾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凈化社會環境,拓展宣傳的社會效能。

三、內容豐富,形成合力

篇7

在經過2年多的不懈努力,北京市海淀區政府決策支持與服務系統項目于近日成功上線并通過專家驗收。該項目圍繞海淀區經濟工作熱點問題,對全區總體經濟運行狀況和財政收入狀況進行統一監控和分析,在稅源治理、政府投資、行業布局、績效監察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和管理創新。其建成的數據中心,在投入500多萬元以后,衍生了近1億元的投資需求,“花小錢、辦大事”成了這個項目的代名詞。

海淀區政府決策支持與服務項目是北京市信息化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工作,它把海淀區11年來信息化發展對經濟、政府結構調整的推動作用以一個集大成的形式真實地展現了出來。該項目在建設期間,得到了包括海淀區發展改革委、統計局、財政局等20多個綜合經濟部門和海淀區內各個街道、鎮、社區的多個基層部門的大力參與和悉心指導。

自2010年2月開發至今,該項目完成了主題的建設,包括:總體經濟運行主題、財政狀況主題、稅源治理主題、行業布局主題、政府投資主題、技術創新主題、績效監察主題、城市建設與管理主題。加速了海淀區由經驗決策向科學決策的轉型,并為智慧海淀的建設提供了數據支持與技術保障,使建設具有海淀特色的區域城市經濟體征、城市運行體征與政府績效體征的工作更加扎實有力!

篇8

進一步加強對食品藥品法律法規及安全知識的宣傳,提高人民群眾的飲食用藥安全和依法維權意識。

二、選題背景

我局以“四下基層轉作風、強化監管迎改革”主題實踐活動和“加強五化建設、提高監管水平”調研活動為載體,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征求意見表、“服務基層大走訪”等方式,征求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根據群眾反映的“多舉辦業務知識培訓講座,加強學習溝通、建議多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知識宣傳活動”。經研究,確定2014年民評選題評議的議題為“進一步加強對食品藥品法律法規及安全知識的宣傳,提高人民群眾的飲食用藥安全和依法維權意識”。

三、工作目標

以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動力,以深化“法律六進”活動和推進重點對象學法用法工作為重點,不斷創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逐步健全社會普法機制,大力提升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在傳承發揚的基礎上,要立足新起點,開創新局面,創新舉措,推動案例普法、聯動普法、陣地普法全面發展,形成法制宣傳形式豐富、氣氛熱烈、城鄉統籌、群眾受益的生動局面,為推動我縣食品醫藥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營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環境。

四、工作任務

(一)深化“法律六進”宣傳活動。全面推進法律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活動,擴大“法律六進”覆蓋面,讓法律滲入食品藥品監管的各個層面。

(二)加強專業法的學習宣傳。加強《藥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等食品藥品監管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并作為一項經常性的工作抓緊抓好。尤其要加強對新修訂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及其他新頒布、新修訂的食品藥品監管法規規章的學習宣傳普及。

(三)積極開展專項宣傳活動。組織開展“12.4”全國法制宣傳日集中宣傳活動,并充分利用食品藥品安全宣傳月、“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重大節點以及各項法律法規頒布實施日,組織形式多樣的專項法制宣傳活動,推動各項法律法規學習宣傳活動扎實開展。

(四)發揮媒體法制宣教作用。鞏固發揮簡報、電視等大眾傳媒的獨特優勢,加大媒體食品藥品安全法制宣傳教育力度;推進網絡、移動通訊法制宣傳教育力度,積極運用微信、QQ群開展食品藥品安全普法。

(五)加強學法用法工作力度。抓好食品、藥品從業人員教育和培訓,提高管理相對人的質量意識、守法意識、責任意識以及企業管理水平;加強對食品藥品協管員和信息員的培訓,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結合“法律六進”及日常檢查,加大新版GSP認證指導力度,提前介入,現場辦公,聽取企業需求,對實施新版GSP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解析,解決企業實際困難。

(六)推進普法依法治理活動。針對食品藥品安全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專項普法依法治理活動,采取張貼法治警句、懸掛宣傳標語、發放法治文化宣傳資料等形式,廣泛開展“法治文化六進”活動,努力取得讓廣大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普法依法治理效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強化普法依法治理機構職責,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誰主管、誰負責的工作責任制,加強對食品藥品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監督檢查,利用績效考核等方式推動食品藥品安全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開展。

篇9

一、優化城市社區組織架構,實現社區管治服務“網格化、全覆蓋”

(一)健全組織設置,形成社區共治格局。按照3000戶左右的規模和不超過1公里的服務半徑,以街路為界,將全域30平方公里調整劃分為13個城市社區,全面優化社區組織設置,由組織部門牽頭選舉建立社區黨委,負責牽頭抓總,協調駐區企事業單位廣泛參與社區建設、管理和服眨簧縝黨委下設若干業緣、趣緣、志緣、地緣黨支部,構建立體式、全覆蓋的組織網絡;社區居委會剝離承擔的行政事務,負責監督物業公司的服務,指導業主委員會的工作,強化居民自治職能;民政部門牽頭建立社區服務站,統籌整合社區服務資源,專司黨和政府下沉的事務;政法部門牽頭建立社區綜治站,承接公檢法司進社區,負責綜治維穩;房管部門牽頭協調社區居委會與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的關系,落實便民服務。六大組織職能明確、責權統一、服務一體,初步形成了“事情共商、資源共享、文明共創、難題共解、活動共辦”的格局。

(二)分線劃片定格,細化工作責任。分線,是把市直部門延伸到社區的公共服務分成黨的建設、實有人口、綜治維穩、信用計生、社會保障、關愛群體、特殊人群、品牌活動、群團組織、物業管理十條為民服務線,并制定標準化流程,有效解決部門職能下沉分散、分設、分立等問題。劃片,是每600戶左右的居民或商戶劃分為一個責任片區,共劃分片區103個,每名社工管理一個責任片區,負責處結、反饋居民訴求。定格,就是每100左右的居民或商戶劃分為一個民情網格,共劃分網格586個,每個網格選聘一名居民小組長包靠,負責收集反饋社情民意、代辦各類事項等。分線劃片定格工作法的推行,去除了社區的機關化,實現了為民服務貼近化。

二、健全完善城市社區服務管理體制,實現“以民為本、民主管理、居民自治”

(一)完善運行機制,推進管理提升。一是建立社情民意建言會。每月組織社區黨代表和居民小組長建言獻策,對收集整理的意見建議,及時提交社區工作聯席會研究。二是建立社區工作聯席會。聯席會議由社區黨委負責召集,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和駐區單位參加,每月召開一次,由各方輪流主持,圍繞居民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民主決定社區事務,并張榜公開。三是建立社區事務評議會。由社區兩委“兼職委員”代表駐區單位與社區簽訂《雙向服務承諾書》,明確雙向需求,相互作出共建承諾,并在市級媒體上進行公示。通過社區居民自治管理模式,努力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目標,發揮好反映訴求、協調利益、化解矛盾和排憂解難的作用。

(二)配強社工隊伍,提升服務水平。首先,選舉兼職委員隊伍。通過社區黨委和居委會換屆選舉,依法實現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其次,組建專職社工隊伍。通過派、考、聘等方式,組建起專職社工隊伍,先后派遣13名街道正副科級干部和22名街道機關干部、面向社會招考了13名大學生村官,46名專職大學生社工,選聘63名工作人員到社區一線工作。第三,民選居民小組長隊伍。從居民中選舉100名小組長充實到社區一線工作。居民小組長生活工作在基層,同群眾有感情,了解居民需求,善于做群眾工作,使民眾訴求皆有回音。

三、加強社區功能服務平臺建設,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社區服務需求

(一)數據信息共享,提升服務效率。通過引入GIS地理信息技術、航拍技術和三維數字仿真模擬技術,將社區內駐區單位、居民區、商業區、主次交通干道等區域地貌,開發成了三維“數字社區”平臺,使社區管理服務更加立體、形象和直觀,實現了數據交換與共享,打破了各部門在社區專機、專人、專網的格局。通過逐戶上門采集的方式,為13個社區的6萬戶居民家庭和4613家商業門店建立了“基礎信息數據庫”,摸清了實有人口和實有房屋的分布現狀。依托“數字社區”定位功能,實現人房信息完全關聯、適時動態更新,并與社區服務熱線、短信平臺和呼叫服務系統聯接,實現了為民服務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

(二)加強服務平臺建設,健全保障機制。按照每個社區不少于300平方米用房的標準,建立社區服務中心,注重強化綜合服務功能,打造成便民服務中心、文體活動中心、醫療衛生服務中心“三個中心”,保障有場所議事,推進社區衛生和計生服務、就業保障、文教體育服務、城市社區安全服務等資源向社區延伸,向基層傾斜。真正使政府公共服務覆蓋到社區,落實到每個人,使全體社區居民共享社區建設成果。

篇10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創建全國法治建設先進城市工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按照國家和省法治城市創建工作考核標準,組織廣大干部群眾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和法治實踐活動,推進各領域的依法治理,全面提高市民法律素質和全社會法治化水平,為把早日建成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和優良的發展環境。

到2012年底,實現下列創建目標:

(一)市達到全國法治建設先進城市考評標準。努力實現黨委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平正義、法律服務質優、法律保障有力、監督體系健全、城市基本實現法治化管理的目標。

(二)各縣(市)區全面開展創建活動,60%的縣(市)區達到全國、全省法治縣(市)區創建考評標準。

(三)70%以上的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國有企事業單位、行政村和城市社區達到法治單位創建考評標準。

二、爭創措施

(一)高標準定位,科學制定五年全市法治建設規劃。積極爭取武漢大學、省法學會、省依法治省辦支持,委托武漢大學法學院組成專家課題組,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按照全國先進、全省一流的目標定位,擬定法治城市建設實施意見,通過民主科學決策程序,上升為市委、市政府戰略決策。通過層層動員和強力推進,使法治成為支持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優勢和發展動力。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力爭我市成為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聯系單位。

(二)明確目標任務,層層落實責任。法治城市創建考評標準分黨委依法執政、政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經濟法治建設、基層民主法治建設、法制宣傳教育、法律服務、社會安定和諧、法治監督機制、組織保障、民意調查、平時考核等12類目標,共165個考核項目,總分1000分。得分900分以上為優秀,800分為合格。市普法依法治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照考核標準逐條進行了責任分解,并組成督導組定期進行督導檢查。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研究制定本地、本部門創建工作方案,明確創建工作的目標任務,將創建工作職責落實到人,做到定目標、定任務、定措施、定時限,圓滿完成爭創工作。同時,要確保不發生考評辦法中7類不予申報評選即“一票否決”的情形。

(三)深入宣傳發動,大造輿論聲勢。各地、各部門要深入宣傳發動,加強輿論引導工作,充分利用會議、網站、新聞媒體等多種途徑,全方位、多視角宣傳報道我市法治建設和創建工作成效,營造良好的創建氛圍。召開創建工作動員會議。舉辦全市“六五”普法宣講員和創建工作骨干培訓班。利用電視臺、城市公共場所、戶外電子顯示屏廣泛宣傳法治城市創建工作,切實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創建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率。

(四)深化普法教育,增強法治意識。各級黨委中心學習組要通過舉辦法治主題講座、論壇等帶頭學習法律,增強依法執政能力。組織全市縣級黨政領導干部普訓,做學法用法表率。舉辦“法治精神與法律文化的塑造”論壇活動,引導市民進一步堅定法律信仰,崇尚法治精神,摒棄“不信法”的思維模式和行為陋習。堅持在重要法律實施日、法治主題日舉辦大型宣傳活動,隆重舉行紀念現行憲法頒行30周年大型系列活動。進一步拓展和創新法治工作載體,辦好《法治網》和《法治》指導刊物,電視臺開辦舉案說法類電視節目,擴大普法宣傳的受眾面,增強法制教育的感染力。命名一批全市法制教育基地,創作一批法治文藝節目并組織巡回演出。深入開展“法律六進”活動,開展法治機關、法治企業、法治校園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等基層法治單位創建工作。

(五)依法建章立制,完善決策和監督機制。黨委部門要按照依法執政的總體要求,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完善重大決策的法律論證、法律顧問、風險評估、績效考核等機制,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進一步強化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職能,把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落到實處。政府及各行政執法部門按照依法行政的總體要求,完善重大行政決定的依法決策機制,健全行政調解、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監察等監督制度,建立預防、教育、監督、獎懲為一體的行政執法管理機制。

(六)開展重點整治,提高法治化水平。通過開展民意調查等途徑,收集人民群眾對我市法治建設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確定依法整治工作重點。各行政執法部門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進一步深入開展治安秩序、秩序、交通秩序、市場秩序、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環境保護、城市管理、行政許可、行政效能、突發事件應對、安全生產、社會保障、社區建設、消費者權益、困難群體維權、青少年違法犯罪、重點人群管控、流動人口管理與服務、新興媒體監管等重點領域的依法治理工作,確保取得實效。司法機關要堅守公平正義,通過個案辦理彰顯法治精神。落實司法便民措施,暢通群眾通過法律解決訴求的渠道,及時化解涉法涉訴案件。通過重點領域依法整治,實現行政執法和公正司法水平、全社會法治化程度和人民群眾滿意率“三提高”。

(七)突出創建特色,培育先進典型。認真借鑒外地經驗,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注重培育并總結我市法治建設的先進典型,形成在全國、全省有一定影響力的先進人物和經驗。挖掘整理諸葛亮法制思想等本土資源,舉辦相關主題研討會、書法比賽和展覽等活動,打造法律文化的“品牌”。組織開展“依法辦事示范窗口單位”和“十大法治人物”評選活動。樹立一批學法用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先進人物,培植不同層次可聽、可看、可信的典型,總結推廣先進經驗。

(八)加強督導檢查,做好考評準備。加強對各縣(市)區和市直部門創建工作的督導檢查,認真對照考評標準,找準薄弱環節,強化整改措施,促進法治建設扎實有效推進。搞好對各縣(市)區和市直部門創建達標情況自查,為迎接全國、全省對我市考評做好準備。各地各部門都要完善法治建設工作臺帳,做到資料齊備、數據翔實、路徑清晰、典型突出。制作好反映我市近年來法治建設和創建工作的電視專題片,生動形象地展示我市法治城市創建的做法和成效。

三、爭創工作路徑

在前兩年創建工作的基礎上,今年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真正把法治城市的創建過程變為不斷解決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過程,變為黨政機關依法辦事能力和工作作風效能不斷提高的過程,變為全市法治化水平加速推進的過程。全年工作分為三個階段:

(一)再動員再部署階段

認真組織學習今年2月范銳平同志關于法治城市建設的重要講話,在全市上下形成以法治助推科學發展的共識。依據武漢大學法學院課題組擬定的我市未來五年法治城市建設實施意見,在廣泛征求各地、各部門和人民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形成目標高點定位、實施路徑清晰、特色鮮明、預期成效突出的法治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印發。通過各層面的動員和工作推進,深入開展各領域的依法治理活動,提高全社會法治化水平。

(二)爭創達標階段(2012年4月至11月底)

4月開始,各地、各部門對照考評標準和責任分工,組織不同對象開展“六五”普法教育,強化重點領域依法治理,深入發動群眾開展法治實踐活動,確保在規定時限內基本實現創建工作目標。

4月,市普法依法治市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工作專班,對各地、各部門創建工作集中進行督導檢查,并與民意調查機構聯合對群眾滿意率進行抽樣調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創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督促各地、各部門進行整改。

5-10月,在城市社區和農村全面開展“法務前沿工程”建設,通過選派法律工作者擔任村(社區)法律指導員、組織政法干警開展“法律人在行動”等活動,結合社會管理創新網格化建設工作,把法制宣傳、法律咨詢、人民調解、法律援助等工作延伸到最基層,進一步提高村(居)民法律意識,努力解決好群眾涉法涉訴矛盾糾紛,確保基層社會和諧穩定。組織律師開展“法律服務進企業”活動,提高企業依法經營和防范法律風險能力。

5-6月,開展行政執法案件評查工作,督促執法部門對執法過錯進行問責,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5-7月,市人大常委會、市政協分別組織對法治城市創建工作進行專題視察調研活動。

6月,召開全市創建全國法治城市工作推進會,通報各地、各部門創建工作進展情況,交流創建工作經驗,安排下一階段創建工作任務。

6-10月,舉辦以“創建法治城市,優化發展環境”為主題的專題報告會;圍繞社會管理創新和群眾關注的法律熱點問題,舉辦2次“法治精神與法律文化的塑造”論壇活動。

7-8月,邀請全國普法辦和司法部領導來我市指導法治城市創建工作,邀請省依法治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在召開建設法治工作推進會。

9-11月,組織開展“依法辦事示范窗口單位”和“十大法治人物”評選活動。樹立一批學法用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的先進典型。

10月,舉辦以諸葛亮法制思想為主題的研討會和書法比賽活動。

11月,組織開展紀念現行憲法頒行周年系列活動。

(三)檢查考評、申報迎檢階段(2012年12月)

市普法依法治市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對各地各部門創建工作檢查考評后,向上申報對我市進行檢查考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形成黨委領導、人大監督、“一府兩院”組織實施、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的創建工作格局。完善在總體方案指導下的分區域、分行業依法治理方案,形成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創建機制。各級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作為創建工作的組織協調機構,要高度重視,加強對創建活動的組織、指導、協調、督查和考核評比工作,及時研究、解決創建活動中的重大問題。各地各部門各單位要建立創建工作班子,落實創建工作責任制,做好創建工作人財物保障。

(二)突出工作重點。各地各部門要結合實際、突出重點、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段實施,確定創建工作思路,制定創建活動的實施意見和相關配套措施,積極穩妥地推進創建工作。著力解決好與民生密切相關、讓人民群眾得實惠的大事難事,針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和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地開展依法專項整治,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創建工作的成效。注重培育先進典型,總結推廣經驗,加強調查研究,提高工作指導水平和工作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