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范文
時間:2023-08-03 17:30: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關鍵詞 無因管理 理論基礎 價值
在大陸法系國家,無因管理是債法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一般認為,無因管理是指“無法律上之義務而為他人管理其事務”的行為。無因管理是以直接形成一種法定之債為途徑,并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相互的訴權的法律體系。正如產生其他法定之債的原因,如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相同,無因管理必須有一個非常嚴謹的定義與明確的范圍。
一、無因管理制度的來源
無因管理的規定在法律中出現最早的記載位于羅馬法。對于關債的規定,優士丁尼在《民法大全》將其劃分為:契約、私犯、準契約與準私犯四類。其中的準契約是指那些非從契約產生,但與契約十分相似的債。羅馬法中的準契約之債主要處理關于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監護與保佐、繼承、共有、服務單位對旅客攜帶物品與海損方面的問題。
大陸法系各國均繼受了羅馬法中的這一制度,將無因管理納入到其民法制度中。法國法上的無因管理承襲羅馬法,其內涵與羅馬法保一致,也稱作事務管理,屬于準契約的一種。早期法國法的無因管理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了本應該屬于不當得利的內容。而同屬大陸法系的《德國民法典》則拋棄了準契約的概念,將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規定為兩種不同債的發生原因,將無因管理作為債的獨立發生依據而進行了專門規定。隨后的《瑞士民法典》雖然沒有超脫德國的模式,但在《日本民法典》中,卻已經將無因管理作為一種獨立的法定之債,至此確立了無因管理在債法中的獨立地位。
二、無因管理制度的歷史演變
(一)準契約理論
“準契約”是羅馬法首創的概念,是除契約、侵權行為等以外的債的發生原因。即指未得到當事人的同意而基于一方自愿的行為或其他法律事實,實際發生與締結契約的同一效果,因此羅馬法上的準契約外延廣泛。但在法國法中,這二者的范圍界定是十分模糊的,大多數時準契約所指的行為是包含了部分不當得利內容的無因管理行為。
準契約學說在今天的大陸法系國家已經鮮少有人使用,原因不僅在于準契約語意范圍本身的不確定性,還因為將無因管理視為一個準契約既不合理,也不公平,畢竟,在管理人基于管理意思而為擅自為管理行為的情況下,管理人與本人之間并不存在合同。管理人的管理意圖與契約關系中當事人合意有著根本的區別,他所承擔的義務也絕非因為管理意圖而產生的。正因如此,現代學界的通說為無因管理是法定之債是一種獨立的債的發生原因。
(二)法定債務理論
現論認為,無因管理之債屬于事實行為,而非民事法律行為。也就是說,有無管理意思并非無因管理的必備要素,也無需管理者以某種明確的,旨在設立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來實施管理行為。無因管理之債的權利義務是因法律直接規定而產生的,并非出于雙方合意,與意定之債也完全不同。
無論是在德國、瑞士、日本還是在我國,無因管理之債的效力都由制定法作出明確的規定,因此,認定無因管理之債的理論基礎在于法律的規定基本已成定局。其唯一的不足僅在于,它雖然說明了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是由法律規定的,但并未明確法律為什么規定這種債權債務關系。正因如此,對于無因管理制度建設理由的探尋,又將理論導向了新的領域。
(三)利他主義理論
這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大,得到廣泛認同的無因管理的理論基礎。德法兩國有學者認為無因管理制度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是人類的道德觀促使的一種互助行為在法律上衍生而出的表現。對于這種行為在宏觀的意義上給予肯定與褒獎——這種傾向體現在法律意義上,就是所謂的“利他主義”學說。
長期以來,對利他主義的反對聲音主要集中在講道德納入法律考量范圍的必要性之中,無因管理盡管只是一種道義上的責任,但如果因為這點就反對將其列入法律之中,則會割裂道德與法律的關聯。隨著社會發展,很多道德內容已經逐漸被囊括進法律之中,無因管理也正是在這個進程中被納入法律的范圍內的。在今天,無因管理制度在很多方面發揮著它的功能,除了鼓勵社會互助外,還有禁止干涉他人事物,這在個人與社會之間尋求到了一個良好的平衡點。
(四)不公平犧牲理論
除了利他主義說之外,還有“不公平犧牲說”可以作為無因管理的理論根據。根據這一學說,被管理人應該償還或補償被管理人的勞動與支出。根據這種觀點,無因管理管理人為管理時所支出的一切報酬都可以向本人請求支付,無論這種管理是適法,或者是否給本人帶來了利益,其均有權利享有求償請求權。
本理論相對于利他主義理論來說,更好的解釋了為什么要返還管理人以必要費用。管理人為了本人的利益而進行管理,造成了管理人的不公平的犧牲,至少應給予管理人以基本的費用償還。但同時也不得不看到,本理論在保護了管理人利益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忽視了本人利益的保護。因此,當管理人做出有違本人利益的管理時,不公平犧牲理論必須要結合利他主義理論使用。
三、無因管理的制度價值及法律地位
(一)無因管理的制度價值
無因管理制度在大陸法系發展到今天,其制度價值與羅馬法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羅馬法上的無因管理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管理臨時離家之人的事務在很大程度上是戰爭引發的一種社會需要。因此無因管理是為滿足被管理人的需要、維護被管理人的利益而產生的,起初只賦予被管理人以訴權,管理人的相對訴權是后來被確立的。實際上仍然是維護被管理人的利益。現代民法典的無因管理制度以管理人的請求權為中心,強調管理人行為的正義性和適法性。從現代民法私權神圣,從意思自治和責任自負的理念來看,“任何人只能被他所同意的義務所約束”,未經要求擅自干涉他人事務,應由行為人自己承擔后果,被管理人不應因此負擔任何義務。但無因管理制度以利他主義為出發點,不但承認這種干涉的正當性,更賦予為他人利益行事的管理人以請求權,允許其向被管理人索回支出的費用,目的是鼓勵社會互助,以維護社會利益。這是今天為立法和學理所公認的無因管理制度的價值所在。
如何協調管理人與本人之間的利益均衡,是無因管理制度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首先,就無因管理制度的立法指導思想而言。創設無因管理制度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更為有效地保護本人的利益,進而寓有符合社會利益之意。權衡雙方的利益,應該更加著眼于管理人的利益保護,使其擺脫負擔,解除管理時的后顧之憂,并最終更好的保護其的利益。其次,就無因管理制度的規范功能而言,通過法律手段保護也是必要的。無因管理本是一個道德范疇,但既然法律將其規定為一個制度,就有必要從雙方面對其同時進行規制,以達到調試社會關系的目的。最后,創設無因管理制度時,應該合理平衡管理人與被管理人之間的雙重利益,進而鼓勵人們去實施符合道德標準的管理行為,這將對此制度的合理創設便有著深遠的社會現實意義。
無因管理不單純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從更廣泛的意義講,它是一種催動社會公益,指引社會政策的價值取向。無因管理制度的價值,從規范社會秩序的意義上來說,是在引領一種社會團結與救助危難的觀念。社會的秩序與穩定,最終將細化為對每個人利益的保護。無因管理制度鼓勵社會互助,激勵人們的道德情操,強化從困境中挽救他人的社會觀念,最終在整個社會普及一種自覺救助他人的風尚,最終保護了意思自治與社會成員的個體利益。
(二)無因管理制度在法律中的定位
無因管理在法律中的定位,包括以下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是在法學研究中的定位,第二是在實體民法典中的定位。法學研究中的定位將是法典規定的基礎,主要考慮對無因管理制度的定性問題,要么按照傳統理論上的準契約來定位,要么將其作為與合同、不當得利和侵權行為并列的,債的發生依據之一。在實際的立法規定上,爭議主要圍繞著無因管理制度應該細化到何處——即,應該放置在民法典的哪個位置上。關于前者,目前理論界的爭議并不大,現代以后,無因管理制度是債的發生原因之一,這已經是普遍的定論。但后一方面的問題,至今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
篇2
1、社會工作價值觀分有理論作用和實踐作用,理論作用主要是構成專業社會工作的必要條件之一,是確定社會工作專業使命或目標的根據,是專業教育的核心內容,實踐作用主要是社會工作者的實踐動力,通過社會工作專業倫理標準這種形式,可以指導社會工作者的實踐,是促使社會工作者個人成長的有效力量,也是維系社會期望和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關系的關鍵;
2、社會工作價值觀理論把社會工作價值觀分為三個層次,指出不同層次的價值在本土化過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及本土化的任務,價值觀本土化著重從基本原則,傳統文化背景和社會現實平臺等方面梳理了中國社會工作價值觀本土化的整體思路。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關鍵詞】預應力管樁;施工;質量控制;常見問題;處理策略
近年來,靜壓法逐漸運用于預應力管樁施工中,盡管其有著諸多優點,但在施工時,經常發現諸如樁頭暴裂、樁偏位、樁身上浮等問題。給施工帶來了很多麻煩和損失,下面筆者就對預應力管樁施工中的質量控制進行了一些闡述。
1施工前期的質量控制
預應力管樁施工是一項新型技術,施工人員只有全面了解工程的具體情況,才能確保施工方案的準確性。
1.1審核工作
施工單位必須執行嚴格的審核制度,保證施工要素及時到位。審核工作包括:清點人員,對施工人員的實踐技能進行考核,合格之后方能上崗操作:核對方案,確保所用的靜壓預應力管樁施工方案與施工現場情況相符合:由項目負責人組織施工。
1.2檢查工作
運輸管樁到施工現場后,施工單位應安排人員對管樁外徑、壁厚、樁身長度、樁身彎曲度等進行全面檢查,并仔細核對指標參數,對質量不達標的管樁不得采用。同時,還要根據施工設計圖紙,對管樁表面進行檢查,如是否出現裂縫、斷裂等。
1.3協調工作
協調工作主要就施工所用的機械設備而言,尤其是在壓樁機的選擇上必須符合具體的施工要求。施工單位可以參考管樁型號、施工圖紙等,合理地選擇壓樁機。對壓樁機在操作時可能出現的故障,需提前制定緊急處理方案,避免壓樁施工中斷而降低工程質量。
1.4定位工作
對預應力管樁分布應準確定位,放線和樁位是否與標準的要求一致決定了建筑物整體結構的準確性。檢測人員要結合收集到的測量數據,確定管樁基線的位置,并按照圖紙要求來布置定位線。管樁定位結束后,由監理人員進行二次審核,確認無誤后方能正式施工。
2施工階段的質量控制
根據現有的施工水平,靜壓預應力管樁施工需經過壓樁、接樁、終壓、特殊處理等4個階段,每道工序的控制方法如下。
2.1壓樁
壓樁過程中的控制重點是保證樁的垂直度,每壓進一段樁,都要測量樁身的垂直度,這樣才能從整體上保證管樁的垂直。施工人員在壓樁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樁位是否出現偏移,一般壓樁入深達到1 m后要停止施工,檢查樁身的垂直度,合格后方可繼續施工。正常情況下,樁基需按照“先深后淺、先大后小、先長后短”的原則施工。
2.2接樁
接樁施工要根據管樁樁頭與地面之間的距離長短而定,通常在兩樁之間的距離達到1~1.2 m時,就能開始焊接接樁,如圖1所示。在焊接前要清理掉鋼板上的雜物,確定連接位置之后再實施焊接。技術人員應控制好焊接的層數,焊接完成后有15 min的冷卻時間。確保上下管樁在同一中心線是接樁的重點,一旦二者出現偏移要及時糾正處理。
2.3終壓
制定終壓方案需考慮樁型、樁長、樁土等多方面內容,且根據不同的情況需采取相應的終壓措施。確定終壓技術指標通常要結合兩方面的要求,一是根據施工圖紙上的要求來確定終壓參數:二是根據施工現場的情況分析管樁的下壓深度,對終壓形成的樁頂標高需通過測量儀器進行觀測。
2.4特殊處理
在施工期間,靜壓預應力管樁會遇到一些特殊狀況,施工人員要及時進行處理。如遇雨水天氣,施工現場應開挖排水溝或布置集水井,將雨水及時排出:若垂直度發生偏移,必須立即停止施工進行處理,利用機械設備架住管樁后再做適當調整。
3常見問題的處理策略
從靜壓預應力管樁長期施工的情況來看,有些問題的發生較為頻繁。對于常見的管樁施工問題,施工人員應掌握處理技能,對問題發生的原因及時分析,盡早制定出處理方案。根據施工經驗,現介紹樁身傾斜、樁身抬高、樁身受損、擠土效應、淺層障礙等問題的處理方法。
3.1樁身傾斜
在施工階段,由于機械設備操控失誤,從而影響了樁身下壓的垂直度:或因施工人員操作流程不當等,也會造成樁身傾斜。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在施工前檢查機械設備是否完好,設備操作按施工要求進行控制:同時保證施工現場的地面平整,在開挖管樁通道時要確保管樁的垂直度,防止管樁下壓后發生偏移:連接管樁時,要保證其在同一條中心線上。
3.2樁身受損
若在靜壓過程中出現壓力過大、速度過快、送樁失衡等問題,常會損壞樁身、樁頭,并給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帶來很大的難度。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將管道內的雜物清理干凈,防止因下壓摩擦力過大而給施工增加難度:還應根據機械設備的承載能力控制下壓速度:土方開挖時要掌握好操作力度,避免對管樁施工造成不利的影響。
3.3擠土效應
靜壓法實質上是一種擠土型施工。若施工人員把握不好擠壓應力的大小,就會造成土體結構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擠土效應”。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嚴格分布管樁,并準確掌握管樁的密度,對密度大的區域使用預鉆孔沉樁方法:為避免擠土效應對附近的建筑物造成損壞,在施工中要及時觀察管線的位置,隨時調整管樁下壓位置。
3.4樁身抬高
管樁施工中的“擠土效應”會造成管樁樁身抬高,特別是在下壓過程中出現沉降問題后,樁身抬高現象更加明顯。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在樁基施工結束后,調整施工方案,對樁身持續3次復壓:土方施工操作需在嵌固期進行:施工過程中要配合相應的靜壓檢測,在確保施工質量達標后,方能進行后續的施工作業。
3.5淺層障礙
淺層障礙是阻礙靜壓順利進行的一大因素,在管樁下壓時常因舊基礎、大孤石等的影響而延誤正常施工。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在施工前對現場土質結構進行勘測、檢查,落實地下結構障礙的大小,避免將管樁位置確定在阻礙面積較大的地點:管樁下壓時,應及時清除地下障礙物,施工人員不得隨意調整管樁位置,以防給施工作業帶來不便。
篇4
關鍵詞:知識管理戰略;探索式創新;利用式創新;組織基礎;調節效應
一、 引言
很多文獻提出“知識管理戰略應與組織基礎(infrastructure)相匹配”,而關于“如何匹配”,相關文獻的探討卻非常簡略。因此,本文嘗試分析組織基礎對知識管理戰略與創新行為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希望補充現有的理論分析,并為企業實踐提供參考。
二、 知識管理戰略對創新行為的直接影響
探索式創新和利用式創新主要依據創新的幅度和知識基礎來區分。探索式創新是一種大幅度的、激進的創新行為,強調獲取和創造全新的知識,力求脫離和超越企業現有的知識基礎。相反,利用式創新是一種小幅度的、漸進的創新行為,強調以企業現有的知識基礎為依托,對已有知識進行提煉、整合、強化和改進(jansen et al,2006)。
依據企業所注重的知識內涵,可將知識管理戰略分為編碼化戰略(codification)和人際化戰略(personalization)。編碼化戰略是指企業將知識編碼,存儲于文檔或結構化的數據庫中,便于組織成員獲取和使用。人際化戰略是指企業認為知識和人是不可分割的,知識存儲于員工頭腦和人際網絡中,因此通過鼓勵人際交流、營造人際網絡來管理知識(hansen et al,1999)。
探索式創新強調新知識的創造,這可以通過邏輯分析和直覺創意兩個途徑來實現。邏輯分析主要基于顯性知識,通過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創造新的知識。直覺和創意主要基于隱性知識,在情境和經驗的輔助下創造新的知識。編碼化戰略為邏輯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平臺;人際化戰略強調面對面的溝通,可以促進直覺和創意的交流。所以,編碼化戰略和人際化戰略能夠從不同途徑促進新知識的創造,進而促進探索式創新(merali,2001;李憶,司有和,2009)。
利用式創新重視對既有知識的強化、整合和改進。組織所擁有的知識只有在周期性的反復運用中才能得到檢驗、強化和改進,為此,必須使組織中的知識能夠最大限度地、便利地被組織成員獲取。編碼化戰略將知識整理成為結構化的知識庫,方便了組織成員的提取和使用。人際化戰略便于組織成員相互交流知識使用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等隱性知識,加深了組織成員對既有知識的理解,增加了改進既有知識的途徑和機會。因此,編碼化戰略和人際化戰略能夠從不同途徑促進現有知識的改進,從而促進利用式創新(subramaniam & youndt,2005;hansen & haas,2001;李憶、司有和,2009)。
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題:
命題1a:編碼化戰略對探索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1b:人際化戰略對探索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1c:編碼化戰略對利用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1d:人際化戰略對利用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三、 組織基礎的調節作用
1. 組織基礎。與企業知識管理和創新行為有關的組織基礎包括了諸多要素,可歸納為組織結構、組織文化和信息技術三個方面(gold,2001;lee & choi,2003)。
組織結構描述組織的框架體系,代表了組織中正式的控制機制,通常用集權化和正規化兩個特征來衡量。
組織文化指隱藏在組織中的由員工們共享的一套核心價值觀、信念、認知和規范等,代表了組織中非正式的控制機制。合作、信任的組織文化能夠促進知識創造(lee & choi,2003)。在
因此,正規化將增強編碼化戰略對創新行為的正向影響,同時,削弱人際化戰略對創新行為的正向影響。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題:
命題3a:編碼化戰略與正規化的交互作用對探索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3b:人際化戰略與正規化的交互作用對探索式創新有負向影響。
命題3c:編碼化戰略與正規化的交互作用對利用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3d:人際化戰略與正規化的交互作用對利用式創新有負向影響。
(3)合作型文化的調節作用。合作型文化(以合作和信任為主要特征)可以促進員工間的知識交流,進而推動創新。合作型文化能降低員工間的隔閡、減少畏懼心理,使員工之間更容易做到開誠布公(lee & choi,2003)。這既有助于鼓勵員工將自己擁有的知識進行編碼并在知識庫中公開,強化編碼 因此,合作型文化將增強編碼化戰略和人際化戰略對創新行為的正向影響。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題:
命題4a:編碼化戰略與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對探索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4b:人際化戰略與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對探索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4c:編碼化戰略與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對利用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4d:人際化戰略與合作型文化的交互作用對利用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4)信息技術能力的調節作用。信息技術對知識管理有多方面的影響。在理論上,信息技術有助于編碼化知識的收集、存儲和傳遞,從而能推動知識創造過程,高級的信息技術應用如視頻會議等也能夠促進隱性知識的交流。不過,實證研究僅發現信息技術對知識的整合化過程(主要涉及顯性知識)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對知識的社會化過程(主要涉及隱性知識)并無顯著的影響(lee & choi,2003)。較低層次的信息技術應用(如電子郵件、文檔管理系統、在線知識搜索)對知識管理與組織動態能力的關系有負向調節作用,只有較高層次的信息技術應用(如erp和數據倉庫)才能對知識管理與組織動態能力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sher & lee,2004)。
我們認為,信息技術能夠提高知識編碼化存儲、查詢和提取的效率,能夠強化編碼化戰略的實施效果。但是,信息技術在管理隱性知識方面仍有缺陷,大部分隱性知識不適合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尤其是電子郵件、文檔管理系統、在線知識搜索等低層次應用形式)來管理。如果強行用信息技術來存儲和傳遞這部分隱性知識,將造成看不懂、不信任、誤解等問題,造成無謂浪費甚至反效果(林東清,2005)。在信息技術能力強的企業中,員工間的溝通高度依賴信息技術手段,電子郵件、文檔管理系統、即時通信軟件(如msn、qq)是主要的溝通渠道。由于人與人的面對面交流減少,隱性知識的交流也不得不依靠上述信息技術手段,這將增加隱性知識交流中的知識損失和誤解,削弱人際化戰略的實施效果。
因此,信息技術能力將強化編碼化戰略對創新行為的正向影響,同時,削弱人際化戰略對創新行為的正向影響。由此提出如下研究命題:
命題5a:編碼化戰略與信息技術能力的交互作用對探索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5b:人際化戰略與信息技術能力的交互作用對探索式創新有負向影響。
命題5c:編碼化戰略與信息技術能力的交互作用對利用式創新有正向影響。
命題5d:人際化戰略與信息技術能力的交互作用對利用式創新有負向影響。
上述研究命題可歸納為圖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 結論
本文分析了組織基礎對知識管理戰略與創新行為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提出了若干研究命題并構建了概念模型。研究結果補充了知識管理戰略和企業創新行為方面的理論研究,并可為企業的知識管理和創新管理實踐提供參考。后續研究可對這一概念模型進行實證檢驗,也可納入其他重要的調節變量或中介變量,進一步改進概念模型。
參考文獻:
1. raisch s, birkinshaw j, probst g, tushman m l.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balancing expl- 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for sustained perfo- rmance. organization science,2009,20(4):685-695.
2. miller k d, zhao m, calantone r j. adding interpersonal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to march's exploration-exploitation model.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709-722.
3. 李憶,司有和.知識管理戰略、創新與績效的關系——基于企業戰略的分析.科研管理,2009,30(3): 154-165.
4. jansen j j p, van den bosch f a j,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 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 man- agement science,2006,52(11):1661-1674.
篇5
關鍵詞:液化石油氣 地下儲庫 自動化管控
中圖分類號:U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c)-0179-01
1 大型液化石油氣地下儲庫的管控系統
以某大型液化石油氣的地下儲庫工程為例,其是由六部分組成的,分別為丙烷地下庫區、丁烷地下庫區、換熱操作區、汽車裝車區、裝船碼頭區以及卸船碼頭區,它們是分布在不同的區域內的,并且個別區域之間的距離也達到了3 km。所以,如果從自控流程的角度來看,邏輯控制和連續控制應是同時存在的,并且邏輯控制的結構應更加的復雜。
與普通的煉油裝置的自動控制系統相比,庫區的監控系統還是存在一定的區別的,當然庫區監控系統必須具備控制、監視以及檢測等常規功能,同時它還要具備信息管理功能,在控制上主要還是以開關控制的方式為主,模擬量調節回路的方式不多。根據以上的種種特點,我們為此大型液化石油氣的地下儲庫設計了一套兼具順序控制功能和連續控制功能的DCS。此系統都分布在各區域現場,并且都與控制室內的控制站相連,管理計算機可以對地下儲庫的運行和銷售工作進行有效的管理,從而實現了一個真正的分散型的管控一體化的自動化系統。
2 大型液化石油氣地下儲庫的庫區監控系統
在地下儲庫工程中,地下洞庫是其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能夠有效的監控內部的各項參數的變化。而與地下儲罐相比,地下洞庫在進行儀表選型工作時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地下洞庫需要測量的參數有很多,如壓力、洞庫內的介質溫度、液化氣液位、凝結水與液化氣界位等。在大型液化石油地下儲庫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應特別注意檢測儀表的選型和安裝工作,工作中如果稍有不當,就可能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3 液化氣調和
在兩個地下儲庫中分別儲存著丙烷和丁烷,而銷售系統所銷售的液化石油氣卻都是單一的組分,因此,最后銷售的液化石油氣實際上都是由丙烷和丁烷這兩種氣體調和而成的。丙烷和丁烷氣體相互調和的方案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為兩組分閉環比值調和系統、單組分閉環調和系統和在線質量目標值閉環控制調和系統三種。這里我們選擇了兩組分閉環比值調和系統這種方案,其能夠更加準確的控制液化石油氣中丙烷和丁烷的體積比。雖然一般情況下,主組分和副組分應各自形成一個單獨的閉環調節系統,但是主組分的給定值與副組分的給定值卻一定是成比例的,具體的公式總結為:F1=KF2。
當外界因素對主組分的流量產生干擾時,流量就會被動的發生變化,這時主組分調節器就會依據流量定值開始調節工作,而同時經過比值器K時也會使副組分調節器的給定值發生變化,也就是調節比值的過程。經過此過程中,兩個流量器的流量值又都回到了最初了給定值,并且其比值也是不會發生變化的。
4 大型液化石油氣地下儲庫的裝車控制及銷售管理系統
在此大型液化石油氣地下儲庫的建設工程中,我們選擇的是分布式裝車控制系統,此系統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力、物力和成本,同時也能夠實現汽車裝車的自動化。作為裝車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定量裝車控制儀能夠實現裝車過程中的溫度補償、流量補償、定量控制、防靜電連鎖以及參數設置等功能,也能夠與上位機進行雙向通訊。在定量裝車系統中,主要有流量計、防靜電接地開關、控制閥、防溢開關以及裝車緊急停止開關等設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流量計和控制閥這兩類設備。
4.1 流量計
在裝車控制系統中所使用的流量計,我們通常都選用流量儀表,其精度為0.2級或是0.5級,可以選擇的流量計類型有雙轉子流量計、渦輪流量計、質量流量計、刮板流量計以及腰輪流量計等,工藝管線的安裝條件、投資的規模以及介質的實際工況等內容都會對最終流量計的選型產生影響。如果控制系統對精度的要求較高,則建議選擇質量流量計、刮板流量計或是雙轉子流量計。
4.2 控制閥門
在裝車系統中,可以選擇的控制閥門種類有很多,如電磁閥、電動閥、氣動閥以及數字多段閥等等,但是在裝車工藝要求中,應盡量避免出現水擊現象,并且管道內部的介質流量速度也應是在合理的范圍內的。因此,在此地下儲庫的建設過程中,我們選擇了數字電液控制閥,其由兩部分組成,即主閥和兩個電磁閥,閥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分別為常開型電磁閥和常關型電磁閥,從而有效的控制主閥的開啟狀態和關閉狀態。
如果兩個電磁閥被同時勵磁了,那么主閥就會開啟,相反如果兩個電磁閥的激勵都被消除時,那么主閥就會是關閉的狀態。如果僅有常開電磁閥被激勵,液體就會被鎖住。閥蓋內部的液體壓力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閥門提升頭也會保持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介質在管道內的流動速度就是恒定的,當操作條件該變化,這種狀態才會變化,也就實現了控制閥的“多段頭”。當兩個電磁閥都被勵磁后,常關的電磁閥就打開了,閥蓋內的液體就會流到下游段,當介質在管道內的流動速度達到設計值時,閥門提升頭也會保持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介質的恒定的流動速度也是會隨操作條件的改變而改變的,這就是“兩段開”的實現過程。
主閥實際上就是一種響應控制設備,它能夠將整個控制回路都隔離開來,這樣就更容易操作閥門了,并且閥門的開啟狀態和關閉狀態也就能夠協調準確了。“兩段開”的過程是以中等流量付出液化氣的,這樣能夠有效的減少裝車時液面上方的介質蒸汽濃度,同時靜電積聚也被降低了。而“多段關”的過程則是逐步的減少流量的過程,既避免了水擊現象的出現,也減少了沖過量誤差。如果能夠合理的應用多段電磁閥,那么對降低靜電和能耗以及達到平穩的開啟、關閉和高速付給油的效果都是十分有利的。
分布式的裝車控制系統能夠有效的實現信息集中和分散控制的功能,同時也為銷售管理的自動化提供了充分的條件。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要求,所采用的裝車業務管理軟件和營銷管理軟件也是有所區別的,將它們分別安裝在裝車業務管理計算機和上位管理計算機上。前者能夠發出各類裝車指令并實現各類裝車控制功能,并且打印發票、裝車業務登錄以及統計報表等業務管理功能也是可以在裝車業務管理機上實現的,可以隨時的查詢各個車輛的加氣量和加氣時間,同時也避免了人為操作時出現的各類失誤;而后者則可以及時的收集到銷售管理工作中所需要的各類數據和資料,從而幫助管理者準確的掌握全庫區的生產情況和銷售情況。
5 結語
通過以上對某大型液化石油氣地下儲庫工程自動化控制及管理系統的簡要論述,我們發現如果在大型液化石油氣的地下儲庫工程能夠較好的應用更為先進的控制及管理一體化技術,那么在企業生產制造的過程中就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發生的概率,真正的實現安全生產,充分的保證了企業生產運營的經濟效益,幫助企業用最快的速度收回投資的成本,而這也正是我國大型液化石油氣地下儲庫工程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知識管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績效;能力;動機
一、研究背景
當今世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組織員工的流動性越來越強,環境的不確定性以及全球化使得組織對于人力資源的選擇、培育、使用和保留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其本質是人力資源的競爭,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人力資源管理作為提升組織績效和增強組織核心競爭力的一項重要管理實踐,已被國內外許多管理實踐者和理論研究者認同。正如我們所知,戰略管理更多的關注組織績效,而戰略人力資源管理作為研究企業價值的新視角,它對于組織績效的影響是復雜的。組織績效的提升作為當前研究領域的熱點,具有研究意義。
二、知識管理與戰略人力資源管理
1.知識管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組織越來越看重知識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美國生產力與質量研究中心(APQC)認為:“知識管理是指為了提高企業競爭力而對知識進行識別、獲取和充分發揮其作用的過程。”認為知識管理的高低取決于企業是否廣泛地分享與運用信息,也就是說將正確的信息傳送給需要它的人,好讓他們迅速地就這種信息采取行動。知識管理的定義為,在組織中構建一個量化與質化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透過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不斷地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形成永不間斷的積累個人與組織的知識成為組織智慧的循環,在企業組織中成為管理與應用的智慧資本,有助于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以因應市場的變遷。也就是說,知識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組織內部通過知識管理平臺促進知識共享,鼓勵知識創新,實現知識增值,從而提高企業競爭力。2.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根據近年來管理領域學者的研究,認為人力資源管理應該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的人力資源管理,也就是說組織在管理運作中,對于企業的知識資源尤其是隱性知識資源,應積極去的、開發、利用和保持,其根本目標就是實現企業知識創新。劉邦成等人認為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實踐通過營造有利于知識管理的組織氛圍,從而提升組織的知識管理能力,并最終提升組織的創新能力。我們認為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對于組織創新能力的提高是有顯著貢獻的。3.知識管理與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聯結點知識管理研究領域中,十分重視人力資源管理。這是因為知識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盡管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他們是有內在聯系的:首先,是能力培養方面。人力資源管理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希望組織內人員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相匹配,調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員工工作能力,人盡其力,充分發揮員工的聰明才智以達到組織目標;而知識管理更看重組織內員工的知識共享,培養員工的知識創新能力,將企業團隊的知識資源予以整合,通過開發創新提高企業整體的創新能力,更加深入地挖掘對企業長遠發展有力的“智慧潛能”。從理論上講,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對于組織創新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與知識管理的研究是有密切關系的,換言之,知識的獲取、管理、創造等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緊密相關。
三、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
1.組織績效組織績效是指組織在某一時期內組織任務完成的數量、質量、效率及盈利情況。組織績效的實現應在個人績效實現的基礎上,但是個人績效的實現并不一定保證組織是有績效的。如果組織的績效按一定的邏輯關系被層層分解到每一個工作崗位以及每一個人的時候,只要每一個人達成了組織的要求,組織的績效就實現了。2.基于不同的理論基礎,SHRM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不同理論基礎,決定了其與組織績效兩者之間影響機制的研究結論不能達成一致。首先,基于人力資本理論的靜態研究過程忽視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對于組織績效的動態研究。也就是說,其過于強調員工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忽視員工應該如何獲取知識和技能。其次,基于行為理論的研究,強調個體層面并以權變的方法來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換言之,基于行為的理論過于關注個人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通過誘導、控制員工的態度和行為,以實現組織績效。此外,基于資源的理論逐漸成為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主要理論基礎,該理論基于組織層面,強調組織持續競爭優勢的獲取主要依賴于組織內部的一些關鍵性資源。資源基礎理論將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戰略管理相結合,著眼于組織的核心能力的培育,來探討人力資源管理對于組織績效的影響。3.提升組織績效的作用點組織為了實現其戰略目標,需要系統地將人與組織聯系起來,也就是說使個人目標與企業戰略統一、適應,這是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前提,即戰略匹配。蔣建武和趙曙明認為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通過培育符合組織戰略要求的員工能力,倡導與組織目標一致的員工行為,最終實現組織績效。企業組織從一個新的視角出發,強調了人力資源管理應與企業戰略相匹配,組織通過戰略人力資源管理以優勢資源作為核心競爭能力,從而增進組織績效。通過以上理論分析,我們得出了基于知識管理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的框架模型。
四、基于知識管理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的框架
模型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需要在培養符合組織戰略要求的員工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通過不同的手段去激勵員工將知識技能嵌入到符合組織戰略的日常工作中的態度行為。此時,知識管理引入對于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的關系就有重要意義。首先,人力資源管理研究與知識管理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知識的獲得、創造、分享、整合等行為都與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緊密相關。通過營造一種企業文化,倡導組織個人對于組織內部知識進行交換和整合,當知識共享能夠嵌入到員工的工作進程中,此時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在提升組織個人的知識技能基礎上,基于知識管理的激勵方法使員工產生“愿意”去為組織高績效做出貢獻的態度行為,最終實現組織績效的提升。因此我認為,知識管理是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對于組織個人能力和態度行為產生影響的重要中介變量,且為部分中介變量。根據Baron和Kenny的解釋,中介變量(Mediator)是自變量對因變量發生影響的中介,是自變量對因變量產生的影響。在中介變量加入后,自變量對因變量的顯著性存在但是回歸系數變小,稱之為部分中介變量。知識管理的組織氛圍對組織員工在工作中行事的態度和行為作出了規范,反映了組織要求員工與之匹配的組織戰略。在提升組織個人能力與態度的基礎上,提升組織的創新能力,最終實現組織高績效。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首先根據組織戰略進行人力資源戰略規劃。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人力資源作為組織的核心資源,如何做到“選、育、用、留”對于組織來講是十分重要的。在戰略規劃基礎上完成招聘和選拔具有知識和技能的員工,特別是那些具有特殊資源的員工,通過良好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留住員工,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內、外部激勵,包括薪酬、有效培訓、員工晉升等留住人才,提高組織的人力資本存量。以上包括規劃、激勵都是為了組織能夠充分挖掘、發揮員工的知識和技能,使優秀的人力資本能夠為企業所用。組織應在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基礎上加入知識管理內容。員工具備了組織所需的新的知識和技能能力,在這一基本前提下,是否形成“愿意做”的動機就成為實現組織高績效的關鍵。當員工受到特定的激勵時,或是在學習型組織的組織氛圍下,出于自身意愿將行為與組織目標相一致,此類員工作為組織的戰略性資源才能發揮其效用,成為組織的競爭優勢,為組織績效的提升做出貢獻。當組織績效發生變化后,組織戰略要依其進行變動,從而需要進行新的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一個新的戰略循環開始有序進行。綜上所述,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對于組織績效的影響是復雜的,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為追求高績效,應以知識管理為基礎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為實現員工目標與組織戰略相匹配,通過創建學習型組織等方式,提高員工個人知識技能能力,在具備稀缺能力的基礎上,激發有利于組織發展的態度行為,從而實現組織績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邦成,唐寧玉,姜紅玲,吳冰.基于知識管理的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實踐與組織創新機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2(3)
[2]程德俊.不同范式下的人力資源管理理論綜述與比較[J].管理科學,2004,17(6):81-86
篇7
[關鍵詞]大學教師 知識管理 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1)06―0006―04
[作者簡介]王會亭,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江蘇淮安223300)
一、高等教育知識管理: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內在訴求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高等教育質量滑坡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盡管政府、高校及研究者等高等教育利益相關者對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進行了積極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嘗試,但由于研究視角和方法論的局限,致使高等教育質量問題無論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均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正如有學者所說:“對任何一個時代問題作出適當的解答,都絕對不能只靠迫切的愿望和淵博的知識,還需要真正的理論視角和方法論的根本創新。”從知識的視角來審視高等學校的性質和高等教育質量,正是這樣一種理論視角的轉換。眾所周知,高等教育機構是“控制高深知識和方法的社會機構”,“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也。”無論從歷史發展還是從現實情況來看,高等教育活動首先是傳授知識以及創造知識的過程,知識始終是高等教育活動的基本加工材料。因此,如果說高等教育存在固有特性的話,那么高等教育質量首先考慮的要素――即需滿足高等教育活動過程中對知識系統性和高深性的訴求。換言之,無論怎樣討論高等教育質量,都離不開知識這個核心內容,任何一種高等教育活動都必須按照知識的內在邏輯來展開,否則高等教育活動的質量便會大打折扣。
一個組織在從質量走向卓越經營的過程中,“知識管理是構建持續改進質量體系中用到的關鍵技術之一:它使員工能輕而易舉地獲得信息,從而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它提供了知識庫,用來存放對持續改進非常關鍵的所學經驗和其他信息”。與傳統的科學管理或全面質量管理范式相比,基于高等教育和知識本身的特殊性,在高等教育中實施知識管理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從學習型組織的視角還是從信息型組織的發展趨勢看,大學都是實施知識管理的理想組織。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可以說大學是未來社會所有組織發展的一種理想類型,理應成為其他社會組織實行知識管理所應效仿的典范。也有學者指出:“大學是最卓越的信息與學術組織,是社會主要的系統知識庫,也是未來科學與人文知識的主要貢獻者,大學就是為這些使命而設計的。其他類型企業和機構需要特別重視大學,把大學作為它們的基本組織原型,因為探索和傳播知識是大學存在的理由,也是大學能夠長期令人滿意的原因。”因此,要提升以“高深知識”為核心要素的高等教育質量,就必須對高等教育進行有效的知識管理。所謂高等教育的知識管理是指高校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高校最重要的資源,通過對高校內外知識的識別、獲取、傳播、擴散、創造,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流通共享,發揮高校教職工的集體智慧,提高其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及組織績效,從而在全球化的教育市場中提高核心競爭力,有效實現高等學校的戰略目標。由于大學教師在高等教育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既是“高深知識”的擁有者,同時又是各種知識活動的運作者。因此,高等教育知識管理從根本上說,是對大學教師的知識進行有效管理。
二、大學教師知識管理:內涵釋義、要素構成及理論基礎
(一)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內涵
大學教師知識管理是知識管理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的應用與拓展,是大學教師在日常生活和教學實踐中,對專業知識的獲取、積累、共享、創新、評價等過程的管理。具體包括三層含義:(1)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新知識,吸取和借鑒別人的經驗、優點和長處,彌補自身知識的不足,不斷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2)對個人已經獲取的各種零散信息進行管理,使其轉化為可系統利用的個人知識;(3)對已有的知識和觀點及他人的思想精華進行加工處理,實現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進而推陳出新,并構建起個人知識庫,以利于個人知識的存儲、使用和交流。
(二)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構成要素
Arthur Andersen公司曾將知識管理表示為一個著名的公式:KM=(P+K)S。其中,K(Knowledge)是指組織的知識,P(Person)是組織的成員,“+”是指技術,而S(Share)是分享。這個公式所要表達的是“組織知識的積累,必須通過將人與技術充分結合,而在分享的組織文化下達到乘數的效果。”知識管理的表述公式對分析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要素構成頗有啟發意義。
1 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知識管理的根本性要素。當然,從不同視角可以把大學教師的專業知識分為不同類別。盡管分類不同,但這些專業知識卻是大學教師專業知識管理的重要對象和內容,而且大學教師正是通過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共享和傳播、交換和創新來實現知識增值的。
2 知識人員。知識人員是大學教師專業知識管理的主體。由于大學教師專業知識管理分為學校組織和教師個人兩個層面,因此知識人員也相應地包括大學領導和大學教師個人兩類主體。這兩類主體由于角色、性質和自身素質的差異,導致他們在大學教師專業知識管理中的行為方式、任務與作用也不盡相同。
3 知識設施。知識設施是指大學教師專業知識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及設備,它是大學教師專業知識管理中的資源性要素。毋庸置疑,大學教師專業知識管理的有效實施必須有一定的技術手段和設備作依托。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大學教師專業知識管理的手段日趨多樣化和現代化。當前,計算機技術及各種社會性軟件已成為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重要工具。
4 知識活動。大學教師知識管理是一種主體的活動過程,是主體對對象進行組織和協調,使其規范有序、良好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管理者對高校所有教師的知識或教師本人對自身知識進行管理,內容涉及知識的獲取、存儲、分享和應用等活動。
(三)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
組織或個人要有效地進行知識管理,明晰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至關重要。大學教師知識管理主要建基于知識螺旋理論――SECI模型之上。SECI模型(Socialization社會化;Externalization外化;Combination結合;Internaliza―tion內化)是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光隆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知識創造的完整模型(見圖1)。SECI模型認為知識的創造包括以下四個過程@:
1 社會化。即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通過個體之間分享經驗達到創造隱性知識的過程,主要通過觀察、模仿和親身實踐等形式使隱性知識得以傳遞。
2 外化。即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通過對話和反
思,讓隱性知識“說話和發聲”。這一外化過程的實現,通常以隱語、比喻、類比以及講故事或者圖像等手段將組織成員的隱性知識呈現出來,使組織中的其他成員得以分享。
3 結合化。即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是顯性知識向更復雜的顯性知識體系的轉化,個體抽取和組合知識的方式是通過文獻、會議、網絡等實現。
4 內化。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在這一階段,組織成員個體可以通過組織進行的培訓來獲得蘊涵于組織中的隱性知識,通過反復地實踐使組織中的隱性知識內化為組織成員自身的知識。
三、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策略的擇取
(一)組織層面的大學教師知識管理
1 制定合理的知識管理目標。制定適當的知識管理目標,對于提升知識管理能力,順利實施大學教師知識管理至關重要。大學組織在設定教師知識管理目標時,必須遵循以下兩個基本原則:其一,一致性原則。即必須使大學組織的戰略目標與大學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目標相一致。因為大學是教師個人的實踐場域和專業發展的歸宿,只有當大學組織的知識管理目標與大學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目標相吻合時,大學教師才能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大學組織有關知識管理的各項規定和要求,才能確保大學教師的知識管理行為落到實處,進而實現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和知識的增值。其二,差異性原則。大學組織要針對新手型教師、適應型教師、成熟型教師和專家型教師的不同發展水平、職業年齡特征、教學經驗等方面的差異,制定不同的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目標,以增強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2 創建積極有效的大學文化與激勵機制。一種崇尚創新、團結、開放、民主、學習的組織文化較保守、封閉、單干型的組織文化更有利于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在一種積極的大學文化中,知識主體的創造活動能得到同伴和組織的認可和贊同,組織中的不同成員之間可以廣泛、平等地交流思想和看法。因此,大學領導在大學教師知識管理中,創建一種寬松和諧、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大學文化就顯得極其重要。為了使這種文化在知識管理中達到預期效果,建立恰切的、有利于知識管理的激勵機制就顯得至關重要。在建立激勵機制時,應做到激勵與評估考核相結合。對大學教師在知識獲取、積累、共享、創新等知識管理活動中的表現進行績效評估,對于考核優異者予以獎勵,從而激勵教師去營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實現知識管理目標。
3 建立富于凝聚力的學習型組織。大學要加強教師知識管理,建立學習型組織是行之有效的途徑。學習型組織是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師間為了實現自我超越,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提升自我,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溝通、交流、分享學習資源而在成員之間形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是提高教師學習能力、激發教師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組織。一般而言,學習型組織具有如下特征:(1)學習型組織是一種知識創新性組織,依靠知識的創造、獲取和轉移創造價值;(2)學習型組織支持個人發展,強調人的價值,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受到激勵和保護;(3)學習型組織強調合作,組織成員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共同學習;(4)學習型組織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性,能對環境變化作出迅速反應;(5)傳統組織向學習型組織的過渡是一個過程,需要在組織機構、管理模式、組織文化等方面做出持續不斷的變革。當然,學習型組織可以由來自不同學科專業背景、不同教學水平、不同高校的教師組成,且每個大學教師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在學習型組織中,大學教師之間相互交流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分享對方的觀點,相互幫助,最終促使大學教師在專業上共同發展。
4 構建便捷的大學教師知識庫。構建教師知識庫是大學組織進行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另一個重要策略。知識庫是知識儲存、分享、應用與創造的重要系統平臺。大學通過構建教師知識庫,可以把共同體成員本來處于自然狀態的知識聚合起來,實現有序的存儲和分配,使每一位共同體成員都能夠方便、快速地獲取所需要的知識。當然,知識庫的最終效果取決于其中所包含的內容和構建的方式。因此,學校應將優秀教師的知識與經驗,無論是結構化或是非結構化的,包括教材、教案、參考資料、個人學習心得、研究論文、教師個人獨特的教學方法、對某個問題獨特的解決方法等等,以文件、報告形式外顯出來并對其進行電子化,再經系統分類、整理,建成教師知識庫,作為支持教師教學或研究之用。需要指出的是,大學教師知識庫的構建,大學組織必須充分調動教師、課程專家、學科專家、信息技術人員等相關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通力合作,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方能順利完成。
(二)個人層面的大學教師知識管理
1 運用多種知識管理工具。當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實現創造了有利條件。信息技術在知識管理中應用到的技術主要有:知識發現技術、知識共享技術、文檔管理技術、信息查詢與檢索技術、推理技術、群件技術、中間件技術、聯機分析挖掘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數據倉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推拉技術、存貯結構技術、元數據技術、多媒體技術、文本挖掘技術0等。而知識管理工具則是實施上述信息技術的重要載體,是大學教師進行知識管理極為便捷高效的手段。所謂知識管理工具,是指實現知識的生成、編碼和轉移的手段和方法。從知識的生命周期來看,知識處理可以分為知識的生成、編碼與共享。相應地,知識管理工具也可分為三類:知識的生成、編碼和共享工具。當前,比較適合教師使用的有Blog、Wiki、Mybase、PowerKM、Moodle和知識地圖等個人管理工具。為了提高知識管理的效率,每位大學教師必須努力提升信息技術素養,在教育教學中熟練掌握相關信息技術,學會使用各種常見的個人管理工具,把自己的教學心得、教學設計、課件等加以整理和升華,或者建立知識共享平臺。總之,通過個人知識管理工具的使用,大學教師可以便捷地獲取各種來源的知識,促進隱性知識的顯性化,實現顯性知識在大學教師個體和團體之間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為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創造條件。
2 強化教學實踐反思。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師自身的反思、教師對自身的評價和教師的自我改造。教學實踐反思是大學教師對教學過程的一次再思考,是大學教師與復雜問題情境有意識的交互。事實上,教學反思的過程也是大學教師對自身知識進行有效管理的過程。通過教學實踐反恩,既可使大學教師的隱性知識顯性化,又可使大學教師的顯性知識更加條理化、系統化,進而實現知識的增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關于教學實踐反思的重要作用正如有學者所言:“當教師以反思行動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已有的教學理論與現實問題,并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時……充分體現和發展反思意識和能力,進而實現專業自主和自身解放,富有刨新性的、具有獨特價值的教師知識就生成于其中。”一般而言,大學教師的教學反思可分為行
動后的反思、行動中的反思和為行動反思等三種類型。雖然不同類型的教學反思在反思的時機和具體適用情境方面不盡相同,但是在大學教師知識管理中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實踐中,大學教師可通過個人備課、課堂教學、寫教后記、建立教學檔案、撰寫專業日記等方式進行教學反思。
3 開展行動研究。行動研究是大學教師進行知識管理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重要的研究范式,大學教師的行動研究是一種直接指向實踐、重在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研究,所研究的問題是在自己的課堂教學和學生中發生的,是自己親身經歷現場的,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大學教師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必須將群體所共享的顯性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礎上實現對自身知識系統的拓展、延伸和重構。開展行動研究,能使大學教師省察自己學習的教育理論與自己日復一日的教育實踐之間的聯系,能不斷地應用、修正、更新與活化知識。大學教師在開展行動研究時,一般應采取以下四個步驟:(1)制定指導研究過程的計劃;(2)收集能深入闡釋問題的資料;(3)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和解釋;(4)付諸行動0。
4 進行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又一重要途徑。案例研究是大學教師的一種定性研究,是大學教師把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對此進行分析、研究、探討的一系列思維加工過程。大學教師開展的案例研究,從案例的形成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都體現了對教師知識進行管理的行為:其一,案例的撰寫是教師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過程;其二,案例教學活動是知識的分享活動;其三,案例教學是顯性知識內化的過程。因此,在教育教學中,大學教師從事案例研究,對教學案例中的不同類型知識進行反思、提取、轉化和總結,不僅是大學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應然之舉,更是實現大學教師知識管理極為有效的手段。
5 開展大學教師專業生活史研究。大學教師的行動與其個人過去的生活歷史密不可分。大學教師過去所發生的一切生活歷史內容,會逐漸發展成為足以支配其日后理念與行為的要素,對其后續的經驗選擇與重組產生重大影響。因此,開展“大學教師專業生活史”研究,對大學教師個人知識的來源與形成進行分析,是促成大學教師知識重構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大學教師知識管理的一種必然選擇。“教師專業生活史研究是個人回溯記錄的一種重要形式,很像是自傳、日記、日志、個人故事小說。但是,它與一般的自傳、日記不同,它所研究的應是教師教育生活的成長史,是教師的教學經驗與理論如何形成的歷史~。大學教師專業生活史研究的核心內容是:通過大學教師對自己專業成長的回顧,發現教師自身的人格和認知特性、知識結構、對個人成長的決定性影響、形成個人專業成長的轉折點和關鍵、個人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成功案例和教學訣竅。總之,經常進行大學教師專業生活史研究,即對自身教育活動及成長進行回顧的大學教師,能有效管理好自己的知識,會選擇與建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經驗,并對其專業成長產生深遠而廣泛的影響。
注釋:
①黃啟兵,毛慶亞.高等教育質量的知識解讀[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9,(6)
②查勒斯G?庫博,從質量到卓越經營:一種管理的系統方法[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68
③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頓.管理今日大學:為了活力、變革與卓越之戰略[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④姜建明,馬竟飛,試論高校教師個人知識管理[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⑤野中郁次郎等,創造知識的公司――日本企業如何建立創新動力學的[M],北京: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司,1999:132
⑥王健,促進教師個人知識共享的學校知識管理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8)
⑦王潤良,鄭曉齊.學習型組織理論與實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1,(9)
⑧邵晶晶.教師知識管理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⑨寺久雄.教師的心靈與風貌[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63
⑩劉旭東.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反思與重建[J].教育科學研究,2008,(10)
⑩黃首晶.行動研究:教育實踐者創新的基本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
⑥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1)
⑩吳衛東.教師共同體的知識管理[J].教育發展研究,2005,(2)
篇8
論文摘要:當前,面臨知識經濟形勢下需要開展知識管理這一新課題,廣大中小企業大都感覺找不到著手點。本文立足知識管理的系統性要求,提出我國中小企業可從加強信息化建設,完善企業知識管理基礎設施入手,采取漸進式發展策略,逐步提升知識管理水平和能力。希望能對中小企業實施知識管理提供有益借鑒。
在知識經濟時代和日益動蕩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實施知識管理已成為企業培育核心競爭能力,贏得市場競爭的關鍵所在。我國的中小企業占居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創造了50%左右的經濟總量,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面對知識經濟大潮的沖擊,我國中小企業受自身種種因素的制約,很少企業能系統和成功地實施知識管理。鑒于知識管理是一個長期構建的系統工程,針對我國中小企業實際情況,從信息化建設人手,夯實開展知識管理所需的基礎設施平臺,循序漸進推行知識管理,應該是一種更為穩妥和可行的策略。
1.實施知識管理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1.1知識經濟和知識管理
知識經濟理論形成于20世紀8O年代初期。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教授保羅·羅默提出了“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是一個重要的生產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資的收益。該理論的提出,標志著知識經濟在理論上的初步形成。按照世界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的說法,知識經濟就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知識經濟的興起,使知識上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地位,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智能資本”成了最重要的資本。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管理理論營運而生并不斷豐富和發展。知識管理作為知識經濟環境下企業發展的一種戰略選擇,就是要通過對企業知識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從而提高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尤其是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推動企業持續獲得領先于同行的競爭優勢。
1.2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
實施知識管理,就是要在企業或組織中建構一個量化與質化的知識系統,讓企業組織中的信息與知識,透過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不斷的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形成永不間斷的累積個人與組織的知識,成為組織智能的循環,在企業組織中成為管理與應用的智慧資本,幫助企業組織做出正確的決策,以應對競爭和挑戰。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其核心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知識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導入
要開展知識管理,首先是要讓企業的員工都了解它,并積極主動地參與進去。這就是知識管理的導入。
1.2.2知識管理內容體系的建立
第一,在總體上監控和管理的知識,處于知識管理體系架構最上層。主要包括:總體經營規劃、總體質量監控、總體產銷監控、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以及設備管理。這些監控和管理貫穿于知識管理工作鏈,并為工作鏈服務。
第二,支持業務工作的知識,處于知識管理體系架構的中間層。主要包括工作經驗、體會與方法、工作計劃總結、工作成果(報告、報表、結論)、工作相關信息、工作基礎知識、工作制度以及專家頭腦中知識等。
第三,基礎方法理論和基本產品知識,處于知識管理體系架構的基層,對企業開展知識管理提供不可或缺的基層支持。主要包括:知識信息管理知識、學科基礎知識、產品知識、產品介紹、產品基本特性說明等。
以上三方面的內容構成了三個層次的企業知識管理內容體系結構。
1.2.3企業知識管理信息技術平臺建設
企業知識管理落到實處的過程包括知識沉淀、知識發掘、知識引出、知識固化、知識共享、知識傳播、知識默化以及知識優化等。這些分步過程需要一個平臺,這就是基于網絡計算機技術的信息技術平臺。
1.2.4知識管理的組織和制度保障
知識管理的平臺建立起來以后,并不能說明知識管理就能有效地落實,必須要有完善制度或運行機制來保障。
2.中國中小企業開展知識管理面臨問題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崛起,已成為支撐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參與全球經濟大循環的重要動力來源。但近幾年來,持續上漲的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的人民幣匯率,國家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以及國內外嚴酷市場競爭環境,給廣大中小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壓力,迫使中小企業必須進行發展創新。實施知識管理雖然是廣大企業尋求發展創新突破的重要途徑,但對于85%以上以傳統產業領域經營的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在資金、技術、市場、管理、理念、人力資源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面對知識管理這一現代企業運行管理新模式,感覺到象是畫餅充饑,一下子難以找到策略突破口和操作著眼點。
3.推進信息化是中小企業開展知識管理的有效突破口
知識管理是順應知識經濟的發展應運而生的,而信息技術是知識經濟的支柱,因此實施知識管理必須與信息化技術有機結合。廣大中小企業由于管理基礎落后,市場信息陳舊,缺少現代的傳播工具,信息的交流渠道單一,管理人員信息意識不強,這就注定在中小企業實施知識管理將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過程。
從知識管理的發展歷程看,知識管理從信息化管理實踐和理論中豐富了自身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內涵,知識管理與信息化管理有著割舍不斷的內在聯系。如果說第一代信息化管理的是數據,第二代信息化管理的是信息,目前已經進化到第三代的信息化管理的重點就是知識。所以,基于知識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這種內在聯系,筆者認為,從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入手,加快推進和提高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和綜合管理能力,在此基礎上,分階段推進和實施知識管理,不失為一條切合中小企業實際情況的有效途徑。
4.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內容、途徑和基本架構
4.1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中小企業進行信息化建設就是在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管理、經營等方面廣泛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完善信息服務,建立企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生產、管理的自動化。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
1)生產過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形成以產品創新為核心、技術創新為動力的企業自動化生產信息運作系統,使生產要素的資源信息化、數字化,實現生產過程的優化和生產技術裝備、原輔材料、人力資源、資金等生產要素的集成化和高效利用。
2)流通過程的信息化。就是要建設使企業能適應外部經濟、市場變化,可快速、靈敏反應的企業運營信息化系統,形成以市場為導向,以滿足顧客需求為目標,企業與市場有效溝通的業務運營信息化管理體系,以便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市場機會。
3)管理決策的信息化。就是要建立實現人、財、物、技術等生產要素相互緊密結合并有效發揮作用的生產經營全過程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人流、物流、資金流和技術流程交互銜接運作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以及高效的經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
4)組織結構信息化。就是要建立與信息化相適應的組織結構模式,實現對組織中的人力、物力、財力、信息資源的高效管理。可以預見,今后的企業運營管理組織體系將進一步朝著以知識和技能為基礎、以臨時性、多學科、跨部門的協同小組為主導、扁平化運行的組織結構體系發展。
4.2中小企業信息化的策略途徑
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在企業管理的本質上并沒有太大差異,但中小企業信息化的需求和解決方案與大型企業有明顯不同。廣大中小企業信息化的基礎薄、資金少、人才缺、起點低,不能照搬大企業“高投入、長周期”的信息化模式,應當根據自身實際需要,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尋找一條經濟、實用、方便、有效的信息化建設途徑。筆者認為,應用服務提供商AsP模式應該成為當前中小企業實施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和途徑。
ASP模式就是集中為企業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網絡基礎設施及軟件、硬件運行平臺,負責所有前期的實施、后期的維護等一系列服務,使得企業無需購買軟硬件、建設機房、招聘IT人員,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項目實施費和定期的ASP服務費,即可通過互聯網享用信息系統。同時ASPJ]~務商會通過一定的技術和措施保證每家企業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效果上與企業自建信息系統基本沒有什么區別。這樣,將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業信息化的門檻與風險,既可以節省用于購買IT產品、技術和維護運行的資金,又能使中小企業象打開自來水龍頭,就能用水一樣,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統。
ASP模式在滿足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信息化的基本需求方面,同傳統的信息化模式基本一樣,諸如尋找客戶、擴大市場、財務電子化、生產計劃、銷售和存貨信息管理等,AsP模式都可以很好地解決。對于一些傳統方式不易解決的問題,如多地點管理、多分支機構、擴展應用和升級換代等,ASP可以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解決方案。ASP服務商,與網絡營運商、咨詢顧問公司、公共服務公司以及應用軟件供應商,形成穩定、強大的服務聯盟,可以無時間限制、無地域限制地為中小企業提供功能豐富的應用軟件平臺租用,使企業減少信息化后顧之憂,集中精力致力于本業發展。在國外,AsP應用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美國60%以上的中小企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AsP模式。可以斷言中小企業信息化的AsP模式,定能成為國際性的潮流。
篇9
關鍵詞: 教育知識管理; Web2.0; 系統設計; 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3)02-60-03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education knowledge based on Web2.0
Wang Lin1, Li Yinpin2
(1.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2. Collage of Education, Ningxia University)
Abstract: Literature stud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r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gital resource redundant and ineffective resources in the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teachers' knowledg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status of obstacle factor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Web2.0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Web2.0 based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s designed and put into practice. The teachers can fu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ideas in the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Web2.0; system design; application effects
0 引言
伴隨知識經濟的到來和教育知識化的迅猛發展,數字化教育資源大量涌現,傳統的教育知識處理手段已不適應教育知識化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于簡單的知識接收方式,期待向知識管理方面轉變,促使教育知識管理不斷發展,教育知識管理成為了教育技術學研究的新視角[1]。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管理學科體系的構建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從理論研究方面,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知識管理日益成熟[2]。新技術手段的出現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新的助力,也帶來理念上的根本變革,以博客、威客、RSS、Web2.0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新時代的高新技術的應用,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筆者在從事教育知識類實驗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在實驗教學安排充分的情況下,學習者也時常會游離于正常的教學實驗任務之外,流連于網絡空間之中。教師精心準備了實驗教學內容,但有些學習者還是會偏離正常的學習軌道。可以說教育知識化實現了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同時也帶來了數字資源的通病,冗余和無效資源難以識別。教育知識管理的引入是解決的方法之一,經過準確、有效、迅速地對大量教育知識進行科學、有效和富有個性化特點地加工、處理、組織、創造、挖掘隱藏在知識背后的知識,借助于教育知識管理將教育知識轉化為知識,進而上升為智慧。筆者希望借助構建教育知識管理系統來推動教育知識管理在學校的有效應用。將知識管理技術應用于教育資源的管理之中,可以為教育資源提供一種新的指導思想和支持技術,從而優化教育資源管理系統的設計思想和開發過程[4]。
以博客(BLOG)、RSS、百科全書(Wiki)、網摘 、社會網絡(Web2.0)、P2P、即時知識(IM)、Podcasting為代表的Web2.0新技術層出不窮。同時開源Web2.0技術的大量涌現,也大大降低了Web2.0系統的開發成本。筆者從事過部分知識系統的開發,其中包括部分Web2.0系統的二次開發,成為本研究實施的有利因素。
目前教育知識管理方面的文獻還不多,說明該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教育知識管理有較大的空間可以去探索。Web2.0技術的運用[3],為教育知識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同時,教育知識管理系統也期待通過精心設計應用案例,服務于學校教學實踐,為教育知識管理實施提供借鑒,從而推動知識管理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深入。
1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系統的應用
結合量的研究和質的研究方法,分別對高校教師和學生應用Web2.0進行教育知識管理的基本狀況、情感態度、障礙因素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得到師生應用Web2.0進行教育知識管理的預期意見和改進需求,為系統設計提供數據依據。考慮到教師開展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的自知感不強,一方面在調查設計過程中盡量考慮使用清晰的語言表述;另一方面,調查設計分別就基于Web2.0的具體應用和如何開展教育知識管理兩個維度展開,在Web2.0的應用中篩選出開展教育知識管理的狀況,通過對教育知識管理過程的應用到得Web2.0技術的綜合分析。同時考慮到取樣的難易程度,針對教師開展訪談分析,并針對學生進行問卷分析和訪談分析。在此基礎上,分別設計了“寧夏大學學生應用Web2.0開展教育知識管理的調查問卷”和“寧夏大學師生應用Web2.0開展教育知識管理訪談提綱”,調查問卷采用結構化與非結構化形式混合設計,訪談提綱采用半開放式設計。
1.1 數據樣本
調查對象是寧夏大學教育技術學兩個本科年級和課程與教學論方向研究生班兩個年級的教師及部分其他教師,針對16名教師和116名學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共118份,收回問卷109份,回收率92.4%。用SPSS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對教育技術學的教師和其他相關教師共11人進行訪談分析,整理記錄,分析結論。基于上述數據統計結果,分別從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實施中的積極因素和障礙因素兩方面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說明。
1.2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實施中的積極因素
根據調查(如表1所示),100%的高校教師認為他們具備隨時上網的條件,對學生的統計數據為92%;84%的高校教師認為上網條件良好,學生的統計數據為75%。另外,使用blog、wiki等Web2.0工具之一的學生比例達98%。可以看出:Web2.0的應用日益常態化。
表1 網絡基礎環境狀況
[您覺得平時上網條件如何\&A很好\&B好\&C一般\&D比較差\&44%\&31%\&22%\&3%\&]
1.3 教師角色轉變與教學科研壓力使教育知識管理成為一種現實需求
調查發現,82%高校教師認為網絡在其學習和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0%的高校教師認為網絡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87%的高校教師認為WEB2.0對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有較大影響;97%的高校教師認為需要對自己的網絡學習進行知識管理[3]。可以說,教師角色轉變與教學科研壓力使教育知識管理成為一種現實需求。
1.4 學生學習環境變化,對知識管理的認識有所提升
有69%的高校學生認為知識管理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很有幫助,76%的高校學生認為自己并沒有進行較好的知識管理。參考以往相關研究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伴隨著網絡環境的不斷變化,學生對教育知識管理的認識和態度都發生了明顯的轉變。高校學生的學都以自主學習為主和教師講解和指導為輔,大部分情況下,學習路徑自己選擇,學習的結果和過程由高校學生自己負責。高校學生的學習方式決定了高校學生對其學習過程需要有較強的自我監控能力,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評價也是以自我評價為主,同時高校學生的知識學習和創新能力是持續發展的,所以高校學生進行知識管理是高校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控和知識與能力持續發展的需要。
2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2.1 目標設計
在校園網絡環境下,鑒于師生對Web2.0的應用日益成熟,對實施教育知識管理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新系統突破現有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系統的諸多困境,設計并實現了一種新的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平臺。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是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系統中的核心內容,系統流程設計可以按照用戶的使用劃分為若干子模塊:用戶中心模塊、知識社區模塊、活動模塊、結構化知識樹模塊等五個子模塊。
2.2 開發工具
⑴ 基礎開發環境(如表2所示)
表2 系統基礎開發環境
[系統平臺\&開源web2.0架構\&基礎開發工具\&開發語言\&數據庫\&Windows2003(iis6.0)\&CCASP Framework
Ver 2.0.1\&Dreamweaver、
Photoshop\&Asp\&MS Access2000\&]
⑵ 二次開發工具
該系統是建立在現有開源Web2.0系統架構基礎上的二次開發。只有借助于特殊的輔助開發工具,系統的二次開發才能快捷高效。在該系統二次開發過程中,文檔比較工具Araxis Merge起了重要作用。
⑶ 輔助開發工具(如表3所示)
表3 系統其他輔助工具
[工具名稱\&工具基本功能簡介\&Flash Intro and Banner Maker\&頁面美化工具\&MiniRGB屏幕取色器\&平臺色彩控制工具\&SmartCSS\&CSS樣式控制工具\&MindManger\&思維凝聚與設計工具\&Subversion\&軟件版本控制工具\&]
2.3 軟件構架
系統采用MVC模式開發,設計方案立足先進技術,借鑒PHP,JAVA開發的MVC(Mode-View-Control)模式,將邏輯處理分為控制器,視圖和模型三部分,擺脫了傳統的Web編程方式將網頁(html)和程序代碼混合在一起的弊病,提高了代碼的健壯性,可維護性。采用模塊化設計原則,并為程序的擴展和升級預留了空間。新功能、新業務的增加能夠在不影響系統運行的情況下實現。同時,系統安全穩定可靠,這里的安全性指的是從程序方面,從多種角度保證不受到各種事故和惡意攻擊的影響,主要考慮的是外部數據提交,多次反復訪問,SQL注入,文件上傳漏洞等的防范。并提供后臺的數據庫備份機制,直接從Web界面就能進行數據的備份,導入和導出。良好的用戶操作界面,完備的幫助信息,系統參數的維護與管理通過操作界面實現。
2.4 教育知識管理通用框架模型
圖1是基于Web2.0的個性化知識服務系統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內,知識服務抽象了具體的應用情景。該框架共分為用戶中心模塊、群組模塊、活動模塊、結構化知識模塊、知識互動模塊五個核心內容;其中用戶中心模塊是Web2.0系統的基礎功能模塊,群組模塊、活動模塊、結構化知識模塊和知識互動模塊的知識服務內容都以動態推送的方式聚合至具體用戶以滿足個性化需求。本系統框架具有如下特點:
⑴ 以人為本,重視個體作為知識庫建設主體的作用;
⑵ 以好友為基礎,實現知識動態推送;
⑶ 關注知識分享和行為活動,強調知識的應用與創新;
⑷ 提供知識交流的環境,重視對隱性知識的挖掘。
圖1 教育知識管理框架模型
3 系統框架應用示例
基于如圖1所示的通用框架設計模型,在前期調查分析基礎上,分別針對高校教師和學生群體的特定知識需求,完成了以高校研究人員為主要群體的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系統。筆者認為將社會化網絡平臺作為研究人員知識管理的基礎平臺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和積極意義。
3.1 系統概述
“學涯網”以相同研究主題和興趣為基礎建立不同的研究性群體,以群內討論,群內學術活動,群內知識公告,群內知識留言等對話形式組織開展項目研究,增進研究人員的聯絡和交流,促進研究項目的不斷完善。本系統具有以下方面的特點:
⑴ 以研究人員為中心的互動網絡空間;
⑵ 以研究類知識的主動推送為主的知識傳播模式;
⑶ 以共同研究主題和興趣為基礎的研究群組;
⑷ 以學術活動為粘合劑,推動研究行為的不斷展開。
3.2 系統應用效果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系統試運行后,系統狀態穩定。截止2012年9月30日,訪問人次在800以上,創建了知識群組14個,注冊用戶123人。初步實現了服務教學科研的知識管理功能。
組織部分高校學生對基于Web2.0的教育知識管理系統進行試用。根據反饋,84%以上的高校學生認為此系統能滿足他們對知識管理的需。58%的高校學生認為基于微內容的知識交流模塊(社群建立、討論板和在線留言)有創意,能方便高校師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和知識創新。8%的高校學生對此系統提出改進意見,如系統細節內容不完善、界面不美觀。根據實際使用評價,高校學生知識管理系統基本能滿足高校學生對知識管理的需求。下一步我們將對系統細節內容進行完善,對界面進行美化。
4 結束語
本文從目前高校學生知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出發,討論了知識管理在高校學生學習中應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對高校學生知識管理的技術、工具、策略等進行了研究,并提出高校學生知識管理系統的設計方案,對知識管理系統的設計方案進行了初步實現。在該方案中,考慮了技術、文化與組織三個要素,本研究主要關注知識管理的理論要素,知識管理系統部分實現作為知識管理理論的應用。
在研究過程中,從基本理論出發,以建構主義關于知識觀與認識論為假設,分別在遠程教育與知識管理兩個領域中吸取各自的理論精華,在此基礎上,對知識管理在高校學生個人網絡學習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在具體設計過程中,分析結果成為了設計知識管理系統的理論基礎。在系統的分析階段,通過文獻調研和問卷調查,對高校學生學習的特點、高校學生學習中知識管理工具、技術、策略和Web軟件的應用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對高校學生個人知識管理的各個要素及現有的知識管理系統的現狀和需求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和Web技術及理念,提出了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學生網絡知識管理系統,論述了知識管理系統的理論模式、功能框架和實現技術等。
社會需求對高校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知識管理在高校學生中的應用也越來越深入。本文僅在知識管理理論和系統設計層面上進行了探討,主要研究限于文獻調研和問卷調查、理論推理設計,在高校中的實際推廣應用還不夠深入,未來的研究重點將放在高校學生知識管理系統的全面實現和具體使用上,從而使本研究更具體,更具有應用價值。知識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與方法,它適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管理實踐發展的要求,在高等院校中運用和發展是必然的。在各行業知識化日益明顯的今天,知識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將成為熱門的前沿課題[5]。
參考文獻:
[1] 馬斯.達文波特.勞倫斯.普魯薩克.營運知識[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郭春俠,朱永.國內外知識管理教育發展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6:91-97
[3] 常淑娟.應用知識管理技術優化教育資源管理系統[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6:137-138
篇10
摘要:文章從圖書館知識管理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意義以及管理創新策略,以期為突破傳統圖書館管理提供參考。
1圖書館知識管理概述
1.1知識管理在圖書館管理的現狀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概念起源于美國,并由美國的知名國際咨詢公司提出,圖書館知識管理屬于在經濟高速發展理念下的管理方式創新。圖書館的知識管理起源于管理學,知識管理即運用智慧提高組織的應變和創新能力,我國圖書館在管理創新中也應把握集中應用智慧,積極提出一些改進圖書館管控水平的措施。時至今日,我國圖書館知識管理在創新和定義上仍然未能形成統一的管理標準,但是目前圖書館管理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創新,將信息管理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之上。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主要是讓圖書知識信息和圖書知識處理二者之間能夠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圖書館管理在對知識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傳播和共享。
1.2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特點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特點主要有:以知識管理為基礎、以人本管理為核心以及以知識創新為導向等。圖書館管理中最為主要的內容就是知識,知識在圖書館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圖書館管理不僅包含了顯性知識管理,還包含了隱性知識管理。圖書館應該充分發揮出其管理的潛能,將知識資源和對應的管理方式相結合,對各類知識管理進行合理利用,促使圖書館資源優化最大化。人作為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核心元素,圖書館必須注重人的發展,可以通過開展圖書館知識管理和人才培養來實現圖書館水平的提升,將個人目標和組織進行有機統一;通過各種激勵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圖書館員的積極性,全面促進圖書館員素質的提升,使圖書館得到更好的發展。知識創新作為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環節,推動著圖書館知識的創新發展。知識管理將圖書館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進行整合,注重知識信息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并達到知識創新管理的目的。
2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的意義
圖書館作為一個龐大的信息處理系統,包含了對知識的收集、識別、整理、處理以及分享等操作。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滿足各個圖書館的知識需求,為更多的讀者提供知識信息服務。實施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收集、整理、存儲以及傳輸信息,使各個主體之間的信息交流暢通,建立起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互動的平臺,以此來滿足社會高速發展的需求。信息時代,圖書館面臨著非常巨大的挑戰,用戶逐漸開始要求閱讀多元化知識,加之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圖書館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加強大的信息幫助,尤其是商業信息咨詢變得越來越多,這些都對圖書館形成了很大的沖擊。當前,圖書館實施知識管理必須進行知識環境和信息技術革新,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于知識多元化的需求。西方國家先后開展了組織創新、知識創新管理在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并且還建立了知識委員會以管理圖書館。我國圖書館的管理手段也在不斷革新,并將圖書館知識管理作為一門專業課程納入高校教學之中。但是,我國在圖書館知識管理方面仍然相當落后,圖書館作為我國信息資源的匯集地,管理人員應該積極借鑒他國的管理模式,充分挖掘我國的知識信息資源,推動圖書館知識管理創新,為社會推動圖書館建設提供重要動力。
3圖書館知識管理服務保障機制
3.1科學人力資源保護機制
科學的人力資源保護機制主要包含學習機制和競爭機制兩個方面。其中學習機制主要是通過學習來造就圖書館員的學習能力,充分調動館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不斷學習來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圖書館可通過館外培訓、館內講座、學術報告等方式來提高圖書館員的專業素質。學習機制旨在提高員工的個人能力,并以此來激發館員的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為促進圖書館知識管理提供重要保障。競爭機制主要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圖書館開展競爭機制非常重要。很多圖書館員認為圖書館工作就是鐵飯碗,致使一些圖書館員缺乏工作主動性和知識服務意識,造成服務水平不斷下降。因此,圖書館應根據崗位需要進行人員數量調整,并實現崗位的重新規劃,以激發館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2加強圖書館知識管理質量的控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需要高質量的圖書館知識服務,以便吸引更多的讀者進入圖書館,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圖書館知識管理應及時了解用戶的心理需求以及對圖書館服務質量的評價,從而不斷改進圖書館的工作。對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質量進行控制的有效方式是建立用戶反饋機制,具體做法有:①提升用戶反饋意識。用戶作為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對于圖書館進行知識管理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這也有利于圖書館的發展。②圖書館必須注重信息收集和整理。圖書館要鼓勵用戶對圖書館知識服務進行反饋,通過反饋內容的收集和整理引起圖書館管理人員的高度重視。③圖書館準確處理反饋信息。每個人的生存環境和受的教育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對于圖書館知識服務的反饋信息也存在很多的主觀性和多維性。圖書館對于收集的信息要進行鑒別,必須做到客觀、公正,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同時還要及時采納有價值的信息,增加改進措施,對于缺乏證據或失真而不能采納的意見,圖書館應給予正確而合理的解釋。
4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創新途徑
4.1管理理念創新
現代圖書館管理必須要創新管理理念,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指揮、有調整以及有控制的手段進行管理,使圖書館可以將資源整合配置,提高圖書館資源的利用率。很多圖書館知識管理革新了陳舊的圖書館管理手段,通過革新知識管理理念實現對圖書館各種資源的整合。圖書館的資源整合為充分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提供了基礎保障,同時也為提升圖書館的現代化水平打下堅實基礎。革新圖書館管理理念必須從下面幾個方面加以考慮:①圖書館的知識管理理論與傳統管理基礎存在著差異。一直以來,圖書館知識管理主要以理論作為知識管理基礎,而傳統的圖書館管理則以傳統管理學作為管理基礎。②知識管理與傳統管理的管理對象不同。傳統管理主要是對圖書文獻資料、圖書管理人員、設備、費用、建筑以及各類技術手段進行管理,而圖書館知識管理則主要是對信息和人力、財力、知識、技術以及圖書館文化綜合形成的知識管理系統進行管理。③知識管理的側重點不同。雖然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基本上都是將以人為本作為管理的核心,但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得到體現,而且圖書館一度淪為事務性信息管理,將圖書館知識管理落到實處才能夠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4.2管理內容創新
圖書館管理內容需要不斷進行創新,主要包括人事管理、行政管理以及業務管理等幾個方面。而知識創新管理主要指對圖書館理論進行創新性管理,以圖書館作為管理的主要對象,對于圖書館管理學理論基礎和概念體系做出革新。現代的圖書館管理業務流程主要以知識流作為主要管理線路,以業務流程的重組和創新作為工作的重點,在知識管理研究中從以前的文獻采訪、組織和服務逐漸轉變為知識收集、組織和服務。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圖書館為所有人提供更加系統性的服務,在建立起圖書館信息系統的同時還要滿足政府、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的共同需求。知識服務管理應幫助讀者用戶實現知識使用,使圖書館在更高層次上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對用戶的知識進行運用和創新。
4.3服務工作創新
圖書館服務工作創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讀者,對于圖書館的長久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服務工作創新主要從讀者服務和知識服務兩個方面著手:①讀者服務創新。傳統的圖書館管理主要是在館藏和日常事務管理方面下功夫,致使圖書館發展中出現很多弊端。圖書館知識管理應全面落實以讀者為中心的管理服務,切實了解讀者的信息反饋,將讀者的需求和反饋信息結合起來,收集讀者的讀書結構、讀書傾向等信息,充分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②知識服務創新。當前,人們對于圖書館的知識性要求較高,因此圖書館的知識服務也不能局限于傳統固有模式,而應該積極進行革新。圖書館知識管理必須加強對現代知識的開發和創新,不斷推動新知識的挖掘和發現。知識服務創新必須將原有信息資源和系統知識資源進行綜合化、系統化處理,以滿足社會對于知識的需求。知識創新應利用網絡信息技術,擴展圖書館知識和信息服務的寬度和廣度。圖書館知識管理必須結合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這對當代的圖書館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知識創新管理應積極利用現代管理理念,以讀者作為知識服務的核心,充分發揮出信息服務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陳亦子.2006—2015年國內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J].福建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6(2):13-16.
[2]李迎春.知識管理視角下普通高校圖書館人才激勵機制研究[J].高校圖書情報論壇,2013(2):50-54.
[3]崔明淑.圖書館知識管理對圖書館管理的創新[J].祖國,2016(19):91.
[4]劉佳.圖書館知識管理對圖書館管理的創新探究[J].內蒙古圖書館工作,2014(2):20-22.
- 上一篇:碳排放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 下一篇:精神病人護理問題